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卷 |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卷目錄
惠州府部彙考一
惠州府建置沿革考
惠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惠州府星野考
惠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二十五卷
惠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惠州府建置沿革考 明一統志
编辑本府
《禹貢》揚州之南境天文女分野秦為南海郡地
编辑
漢初,屬南越國。武帝時,復屬南海郡。晉仍舊。宋屬南海、東官二郡。梁置梁化郡。隋廢郡,置循州,治歸善縣。大業初,改龍川郡。唐武德初,復置循州,屬嶺南道。天寶初,改海豐郡。戟元初,復為循州。南漢移循州治龍川縣,以歸善縣置禎州。宋天禧中,改曰惠州,屬廣南東路。宣和中,賜郡名博羅。元改置惠州路。明洪武初,「廢循州,改置惠州府。」 領縣十:
歸善縣:〈附郭。〉
本漢南海郡博羅縣地。東晉為欣樂縣。陳禎明中,改歸善縣。隋、唐皆為循州治。宋惠州治此。元仍舊。明因之,編戶三十七里。
博羅縣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秦始置縣,屬南海郡。漢、晉因之。宋、齊、梁、陳仍舊。隋屬循州。唐以羅陽縣省入。南漢屬禎州。宋屬惠州。元仍舊。明因之,編戶四十九里。
長寧縣
在府城西八十里。本歸善、翁源、英德三縣地。隆慶中,析置為縣,治於舊鴻鴈洲,編戶六里。《永安縣》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本歸善、長樂二縣地。隆慶中,析置為縣,治於安民鎮,編戶七里。《海豐縣》
在府城東三百里。本漢東官郡地。東晉置海豐縣。隋初,屬循州,後屬龍川郡。唐初,析置陸安縣,後省。南漢屬禎州。宋屬惠州。元仍舊。明因之,編戶四十里。
龍川縣
在府城東北四百里。秦始置。漢屬南海郡。有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名。隋初,省入河源縣,後復置。唐貞觀中,又省入歸善縣。天受初,置雷鄉縣。南漢改曰龍川縣,徙循州治此。宋宣和中,改縣曰雷江。紹興初,復為龍川縣。元仍舊。明廢州,縣改今屬,編戶六里。
長樂縣
在府城東北四百八十里。本晉興寧縣地。隋唐屬循州。南漢入齊昌府。宋為長樂鎮。熙寧中,置長樂縣,割龍川縣地以益之,隸循州。元仍舊。明廢循州,以縣隸府,編戶一十里。
興寧縣
在府城東北五百五十里。本漢龍川縣地。東晉始置興寧縣。隋屬循州。唐以齊昌縣省入。南漢,改齊昌府。宋復為縣,隸循州。元仍舊。明因之,廢州隸府。編戶七里。
連平州
明崇禎六年,割河源、和平、長寧、翁源四邑地建此州,在郡城東北四百里。
河源縣
在府城北一百五十里。本漢南海郡龍川縣地。南齊置河源縣。隋初,屬循州。大業初,以休吉縣省入。唐又以石城縣省入。南漢屬禎州。宋屬惠州。元仍舊。明因之,編戶六里。
和平縣
在府城東北二百八十里。隆慶中,析為縣,編戶四里。
惠州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惠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潮州府潮陽縣界五百五十三里。
西:至海岸,二百五十里。
南至海旁一百一十里
北至江西贛州府安遠縣界六百五十里。廣八百里,袤六百里。
歸善縣:〈附郭。〉
東至海豐縣界,一百四十五里。
西至廣州府東莞縣界,一百五里。
南至海岸,一百一十里。
北至博羅縣界十一里
東南至平海所二百里
《西南至梧桐山》,一百七十里。
西北:至永平溪八十里。
東北至磜頭山,四百里。廣二百五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博羅縣
東至歸善縣界,六十二里。
西至廣州府增城縣界九十五里。
南至歸善縣界二里
北至增城縣界九十里
東北至蓼洲鋪抵河源白石鋪界,一百里。西北至增城鳳凰山界,一百里。
廣一百五十七里,袤九十里。
長寧縣
東抵河源縣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韶州府英德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廣州府龍門縣界,四十里。
北至韶州府翁源縣界七十里。
永安縣
東至長樂縣界,一百里。
西至博羅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歸善縣界一百里
北至河源縣界三十里
海豐縣
東至潮州府惠來縣界二百里。
西至歸善縣界,一百八里。
南至海岸八十里
北至長樂縣界三百里
廣三百八十里,袤三百八十里。
龍川縣
東至長樂縣界,一百里。
西至河源縣界,二十里。
東至長樂縣界,五十里。
北至和平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省城五百六十里。至
京師九千二十里
廣一百三十里,袤一百七十里。
長樂縣
東至興寧縣界二十里
西至龍川縣界八十里
南至海豐縣界,四百里。
北至興寧縣界四十里
自縣至府城四百八十里,至省城八百里,至
京師九千二百二十五里。
廣一百里,袤四百四十里。
興寧縣
東至潮州府程鄉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董源長樂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長樂縣界十五里
北至江西安遠縣界一百二十五里。
自縣至府城一百二十里,至省二百四十里。
廣六十里,袤一百一十里。
連平州
東抵龍川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抵翁源縣界二百里,長寧縣界一百里,南抵博羅縣界三百里。
北抵江西定南縣界一百四十里,龍南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北抵興寧縣界三百里,和平縣界一百里,福建武平縣界三百五十里。
東南抵永安縣界三百里,河源縣界二百里,西南抵廣州府龍門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抵韶州府界二百里,湖廣宜章縣界六百里,江西信豐縣界三百二十里。
河源縣
東至龍川縣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廣州府龍門縣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永安縣界,一十里。
北至和平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北抵龍川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抵長寧縣界一百六十里。
和平縣
東至江西龍南縣界,四十里。
南至龍川縣界,一百里。
西至韶州府翁源縣「分水凹」 ,三百里。
北至翁源縣界,三百里。
東南至龍川縣犁頭嘴,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河源縣丁溪水界,三十里。
西北至江西龍南縣白沙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北至江西定南縣「油潭水」 界,八十里。
廣一百四十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歸善縣附郭。〉
負山面海,鼓角導其前,羅浮擁其後,龍川、淡水二流會為江而環其左,橫槎、簾洞二源鍾為湖而瀠其右。
天馬獻奇,白鶴挺秀。龍津澧水,前後瀠抱。群山碁布,雙江合流。北鎮象頭,鶴峰挺秀。南峙天馬,榜山呈祥。西湖浩蕩,劍潭鎖鑰。
博羅縣
象山屹峙,浮碇殿之,龍江繞其東南,而羅浮之區靈氣萃焉。
長寧縣
後屏鐵嶂,前瞰石溪,左以七十灘為池,右以九曲嶺為郭,枕溪山之雄
永安縣
群山之樞紐,歸長《河海》四邑之上游。
海豐縣
厥土底平,重岡環複,負銀屏,揖金籠,保障對峙,龍津合流。而南臨巨津,是為勝邑。
龍川縣
尉佗遺封,宿稱勝地。《海珠》《嶅峰》,蟠踞雄拔。浰水東江,控帶清遠。而藍關界在潮陽,北門鎖鑰長樂縣
據七都之上流,當群山之輻輳,紫金嵩螺,如拱如衛,連循惠,控潮、梅兵巡重鎮要會之區。《興寧縣》
巒嶠迴環,劃然中開。為沃封,前神光,後鐵嶂。左顧雞峰,右瞰西河。
連平州
「層峰簇擁,飛壑環流,路通四省,亦為巨鎮。」 《河源縣》
桂山西鎮,龍江東抱,土原沃衍,據郡上游,接海潮,通汀、贛,據郡上游,南海一大通衢。和平縣
聯絡閩、廣,控引龍安。東山導前,《花嶂》奠後,闢萊斬荊,以自為守。
《劍門》巖巉,則地絕東西;江水排空,則天限南北。
惠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總
《惠州占》粵地,秦漢南海郡,斗牛、女分野也。惠在夏后氏曰揚州,在春秋曰百粵。於辰為丑,於次為星紀,於宿為斗六星、牛六星、女四星,於五星為熒惑,於北斗為權星,於三台為司命下星,於天市垣為東第二星、東第六星。考黃帝分野,次為斗十一度,婺女七度曰須女。又曰星紀,於辰在丑。《周禮保章註》:「星紀,吳越也」 ,又曰「牛斗。」
女揚州。《爾雅·星紀》:「斗牽牛。」 《春秋元命苞》,「牽牛流為揚州。」 《史記》:「粵地,牽牛,婺女分野。」 《西漢書》:「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費直說《周易》,「起牛十度至女五度。」 蔡邕《月令章句》:起斗六度至女五度,大雪,冬至,粵分。《帝王世紀》:自牛十一度至女七度,吳越分。《東漢書》:「牽牛主吳越。」 陳壽《魏志》則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辰在丑,吳越分。《晉書》: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吳越之分野。《隋書》:自斗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吳越得其分野。僧一行:初斗六度,中斗六十四度,終女四度。《唐書》:「南斗牽女,星紀也。韶、廣以西,珠崖以東,為星紀之分。」 《宋史》:「上台下星主荊、揚。」 《元史》:「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抄入吳粵分。」 《南粵錄》:「左帶牛頭,右據龍尾。」
惠州府山川考一 縣志
编辑本府。〈歸善縣附郭。〉
「大望山 」 為南條中境諸山之首。
貉老坪 入南嶺社界歸善。
磜頭山 在貉老坪東二十里,「南嶺 」 在磜頭山東二十里,「漏裏山 」 在南嶺南十五里,界歸善、海豐。馬頭山 在漏裏山南,入歸善境,是西江之源。多木,歲供郡人之用。
大鴨山 :在馬頭山南二十里。
白馬山 :在大鴨山南十五里。
小金逕 在白馬山南十五里。昔盜窟曰「碗窯」 者,循此逕入。
牛牯逕 在小金逕南十五里。
平政山 :在牛牯逕西十五里。下為平政驛。鐵鍋山 :在平政山西四十里。
劉陂嶂 在鐵鍋山稍北。
分水山 :在鐵鍋山稍南。
蛇山 :在鐵鍋山稍南。下為飯籮岡,內外管巡司在焉。
大埔山 :在蛇山東南。下有大埔屯。
弔天嶺 :在大埔山南。由湴《埇逕》直趨於此天龍巖 、由巽寮入海。民禱輒應。
碧甲 在巽寮東南。有巡司署,久廢。
《鷓鴣尖 》在弔天嶺東。
大逕 在《鷓鴣尖》之東。
平海山 在大逕之東,下為平海所。
輋背
港尾 :俱在平海山之東。
大星山 :由南折斗入海,即此。
白雲山 ,在分水西三十里,下為白雲屯。秀鹿山 ,在白雲山西十里。
筆山 在秀鹿山稍北五里。
平山 在筆山北二十五里,下為平山驛。陳田山 ,在筆山南十里。
蕉坑山 :在陳田山稍西十里。
濁水坑山 :在蕉坑山西二十里。是為乾溪下涌船澳。即宋文信國移軍於此,上表求入朝者也。
金坑山 :在濁水坑山西三十里。
鼓角山 :在金坑山之北。左右兩峰列峙,如鼓角拱抱郡城。
《蔡峒尖峰 》由連峰北走二十里,突起一峰,尤秀特。
神壇嶂山 、長塘山 、瑤草山 俱在蔡峒尖峰之北。
楊梅嶂山 :在金坑南三十里。薄海為墩頭,稍西為淡水。其南即此山。
溪子石山 :在楊梅嶂之南。
凹頭山 :在溪子石山之西。
梅子林山 :在凹頭山之西。
三扶田山 :在梅子林山之西。
梧桐山 由三扶田山折而南,入東莞界。山勢秀拔,聳列三峰,周匝數十里,頂有天池,深不可測,林木叢生,多梧桐及異草。是為歸善、東莞分支。
銀瓶嘴山 由梧桐山北折而東,峰巒聳秀。白雲嶂山 由銀瓶嘴山東過長沙,逕二十五里,高百丈許,周迴七里,形如屏障,時有白雲繚繞其上,是為郡城諸山之少祖。
野蓮山 在白雲嶂之北,高五十餘丈。山巔平衍可田,澗生野蓮,其花如蓮而小。有故庵遺址,土人以為「大人庵。」
怎坑山 :在野蓮山北。
太平山 :在怎坑山北。
和尚禿山 :在太平山北,其東多金竹。
筆架山 :在和尚禿山之北,三峰森竦。
大尖峰
小尖峰 :在筆架山之東北。每大比年,視驪光,定舉子。
周逕山 在大尖、小尖之北二十里,郡城之南。延袤數十里,中有腴田。其外岡阜環複,崖壁峭立。東口通麻莊,南口出中峒,北口抵橫江,西口接大嶺,路皆險峻。山石曲折,下流澗水。舊嘗屯兵於此,以援郡城。
黃峒山 在周逕山北,土人呼為「貫峒」 ,橫槎之水出焉。其東數里有盤谷,曰「半徑。」
「馬峒山 」 、「窯輋山 」 、「紗帽嶺山」 、「登雲坊 」 、「三品石 」 以上俱在黃峒山之北。
石:山 在三品石之東,峭石壁立,中有流泉濺沫若飛簾然,又謂之「水簾洞。」
大嶺山 、「望天螺山 」、飛鵝嶺 ,以上俱在《石》。山之東,紅花嶂、 宋坑逕 俱由飛鵝嶺中出。榜山 亦近飛鵝嶺,青翠高聳,橫若掛榜,上有石巖峻峭,登之,郡中勝概可盡覽焉。
吳洞山 、豐山 、芳華圳 俱在榜山之東。
《金龜觜 》穿湖隆起,亦在榜山之東。
梌木山 :在城內,府治建焉。
獅子峰 在黃峒迤西,入外水諸山,巒嶠紛複,此峰突起其間,殊為壯觀。峰之下有湫,窺之正黑而深。南為松柏嶺,盡永平。北為梅子坑,盡員頭。銀瓶觜山跨同湖,入都樂,小山甚眾,皆發銀瓶。同湖在外水、都樂之間,郡城氣脈為之渟畜矣。
丫髻山 為南條北境諸山之首。
雞籠山 自永安諸境之山,逾黃婆嶺、泣石逕、鳳凰逕,凡一百二十里,始至此山,即歸善梁化社山也。山高可二百丈,周迴一百五十里。神溪水出其南,梁化水出其西南,上下義水出其北。上嵐山 在雞籠山之西二十里,稍折而北。下嵐山 在上嵐山之西稍北。
岡尾山 :在下嵐山之南。
孫峒山 :在岡尾山之西南。
黃凹山 :在孫峒山之西。
《書齋山 》:《在黃凹山》之西,是為「中火鋪。」
柏田逕山 :在書齋山之西稍北。
雍洞山 在柏田逕山之西。
鹿遊岡山 :在雍洞山之西。
九龍岡山 :在鹿游岡山之西。
白鶴峰山 :在九龍岡山之西。上為東坡故居,其下為歸善縣治。
陳溪山 :自鳳凰逕連山而南三十里,即為此山。
塘角 溪牌嶺 、小埔。
彭坑 以上俱在陳溪山南。
松坑 在彭坑東南,舊皆盜窟。
馬屎堈 在松坑之南,瀕江。
大到小到 在《馬屎堈》之東。
馬鞍山 、白鳳山 、逕連山而西三十里,即此二山。
九龍山 在縣境內東一百二十里。山脈來自劉陂嶂,譚公道者修道於此。上有龍潭,以鐵投之致雨。舊有庵有田,今廢。
古仙嶺 在龍丸山東北三十里烏石社上有仙人跡。
龍江 今謂之「東江。」 其源一出安遠東一百六十里之尋鄔保,一出安遠南四十里之三百坑,各流一百餘里,合於赤石渡。西南流百五十里,西河水入焉。又至何明潭,則雙溪之水入焉。又西南五十里至東水,浰溪之水入焉。南流,龍川縣,雷江之水入焉。至藍口,能溪之水入焉。東南流至河源縣,義合新豐之水入焉。南流經歸善、博羅、永安之境,有神江水、義容水、秋鄉水、上下嵐水、橫瀝之水入焉。北流至金雞瀝,羅溪之水入焉。西流至博羅縣,榕溪之水入焉。又西流二十里,同湖之水入焉。又西流六十里,羅陽沙河、龍池之水入焉。又西至石灣之西南,合增城、東莞諸水,徑虎頭門入於海。
上下嵐水 在馴雉都,其源不一,西流入於龍江。
橫瀝水 ,亦在馴雉都西,流入於龍江。
古仙水 在東里都。源出孫峒山,自南而北,又折而西,入於龍江。
西江水 出在左坑銅鼓嶂,經保溪而南,馬頭山水東注之,李坑屯水又東注之。西折二十里,沙田水東南注之。又西二十里,大鴨水東南注之。又西十里,白馬水東南注之。又西十里,小金水東南注之,小瀝水東北注之。又西十里,牛牯嶺水東南至下監注之。九洲水東會楊烏潭,北會南輋水,西會松坑水北注之。又西十里,大小到水北注之,明溪水南注之。又西二十里,麥田水北注之,長滘水南注之。又西十五里,石溪水北注之。又西二十里,陳溪水北注之,田坑水南注之。又西二十里,高橋水南注之,大小禾峒水北注之。又二十里,長塘水南注之。又五里,梁化水北注之。又西二十里,上下淮水西南會之。上下淮水 ,源出梧桐山,東流受李溪水、蔣田水、米塘水,至鼓角山北旋又受麻溪水,至官橋合於西江,遂北流受麻莊水,又受金斗水、豐湖水,入於龍江。
同湖水 在外水都,銀瓶嘴、白雲嶂諸山之水注焉。春夏之間彌茫數十里,冬月水落魚聚,鄉人利之。水出永平,入於龍江。
豐湖 ,今謂之西湖。郡人葉萼《志全湖大勢》云:「西湖者,豐、鱷二湖之會也。」 三大溪之流,北曰橫槎,西曰水簾,西北曰新村,曰天螺,合於西新橋,匯為湖,廣袤十里,汪洋千頃。然故道橫槎水趨拱北橋入東江,水簾、新村、天螺水趨西新橋,穿城注秀水湖,入西江。明初,闢南城,塞故道,奪秀水之流,注百官池,鑿象嶺脈而橋之,以達鐘樓,入西江堤拱北橋,使橫槎水不北洩,此西湖所以為湖也。
百官池 ,通水關,西引湖水,縈闤闠而東注之江。
《鱷湖 》。先有鱷患,故名。「橫槎溪」, 在鱷湖之北,湖源也。
芳華洲 在元妙觀前之右,俗呼「守爐砂。」 宋淳祐,州守趙汝馭建亭其上,名「逍遙臺。」 蘇軾有詩。後廢。
明月灣 在北城隅,其勢迴曲,都指揮石鼎侵以築塘。
「漱玉灘 」 在「元妙觀」 後,今陳姓居之。
方平洲 :在北門外。崇其地,湖水乃蓄。
秀水湖 在郡城內。西湖水舊注此,入西江,後改注百官池,則此湖瀦蓄得廣,四面人居環之,有魚菜之利。
東湖 在邑城左,一名塔子湖。宋州守陳偁歲旱,教民以牛車汲水入東湖溉田,即此。邑庠面之有甲山,在湖之中,教諭王宗徐所築。其右一支遶邑治前,民居蔽之,有沙類伏屍,故邑多人命之獄。其下石骨穿湖過花園圍,南折而西,又折而北,又折而東為樹塘頭,舊有瀝甚深,則東湖水與鐵爐湖之水會,實為邑治下關。西門外數武為竹樹塘頭,界水甚明,東龍中出,至此而盡。盤礡蜿蜒,故大姓居之最久,彬彬文學。其後兩處築塞,寖失其舊,不可不亟復也。
秀水 在西湖之上,東湖與西湖並,故聯書之。「蘇公堤 」 ,在豐湖左岸。紹聖三年,蘇軾出上所賜金錢築焉。萬曆四十八年,巡按王命璿檄推官溫國奇修築。《碑記》「溫公堤。」
北堤 ,故欣樂驛,距朝京門皆水道。宋治平間,知府陳偁刱堤二百丈有奇,旁植竹,曰「竹逕堤。」 明景泰七年,同知蘇潤、推官王瓚、知縣李寬、典史劉桓建石堤,石內重築厚土。成化間,知府吳繹思建石橋五,門,豎石人四。正德初,知府方良節重修。七年,知府陳祥重修。嘉靖十五年,知府史立模重修。十六年,知府李𤣱、推官方邦望增築橋堤,鏟石鼎所侵明月灣塘,移土以益。堤廣十丈,袤三十餘丈,堤厚水瀦,無恙者四十餘年,後寖圮。萬曆癸未,知府黃時雨甃鐘樓堤三尺,後水北趨,北堤始潰。壬辰,知府林國相捐俸築之,經歷丁雲霄董役。次年水漲復潰,經流處遂成坑谷。甲午冬,同知丘一鵬,通判唐體元、陳王策,推官廖如龍各捐俸,鄉父老士民協力醵金為助。甲子所吏目吳友道董役,閱二月告成。南堤 。宣德間,知府陳顏復修。正德間,知府方良節重修。嘉靖戊戌,推官方邦望增築。丙辰,推官楊載鳴從諸生湯旭等請,治盜毀者罪,得不圮。崇禎十一年潰決,知府梁招孟、推官張正聲修築。
鐘樓堤 湖水穿城瀦洩。嘉靖乙巳,知府吳至增關下板閘。萬曆丁亥,知府黃時雨易以石崇
三尺許,令水常盈不涸。樓原三層,以形家言不利,拆之。四十四年,守道沈麟祥重建一層,額曰「湖平樓。」
博羅縣
羅山、「浮山 ,崖巘皆合,兩山草木各別,高三千六百丈,其巔周迴三十里,其麓周迴五百二十里,其峰四百三十有二,其洞一十有八,其石室長溪各七十有二,瀑布九百八十,巖一十有一,石一十有二,其洞穴潛通句曲。」
浮碇岡 在治城。相傳浮山初來,定石於此。石鼓山 ,在浮碇岡東北二里。叩之有聲,聲與海潮應焉。
黃甲峰 ,在石鼓山北十里,聳然特立,大比之歲,有驪龍吐光,則得雋者多。
象頭山 在黃甲峰東北二十里,其高大幾與羅浮埒,其陽環新集、羅溪、鐵冶三都境,其陰環寧集、善政二都境,邑之幅𢄙幾半白水山 ,在象頭山之南。蘇軾以為「羅浮之東麓,有佛跡巖焉,巨人跡數十,長三肘,量闊稱之,印於巖之下有泉焉,其東泉熱甚,不可以觸指;西泉寒洌,解之然後調適,可浴也。」 巖前懸泉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四五丈不能及。石壁有宋嘉定中刻云:「湘陽黃孟容、莆陽葉次魏、方龜年因勸耕瀹茗於此。」
鐃鈸嶺 ,在象頭山東九十里。暴客椎埋為奸,行旅之畏途也。
丫髻山 在鐃鈸嶺東北十里。其陽多錫,他境奸民赴之。其陰曰「西坑」 ,盜賊出沒。
東瓜坑山 :在丫髻山東十里。一名「大水坑。」 盜賊嘯聚,據為巢穴。
仙女巖 在東瓜坑之南十里。東西二巖,可容二百餘人。
雞籠山 :在東瓜坑之北三十里。
牛岩 :在雞籠山東北二里。岩門僅容一牛,中寬曠,束炬乃可入。有石焉,曰「毛女石。」 溪流通石穴入於江,曰「銀屏石。」 巀嶭斗峻,即姚氏女墜岩處。
筆架山 在治城西十里,四峰並列,以形似也。大屏山 在筆架山西五里。山周遭數十里,有企人石,高五六丈,宋盧邵義結廬讀書之所也。有峒焉,曰「磜下」 ,兩山夾水,水甚激,激湍之下為潭,石壁峭立,水懸崖而注於潭,潭中有石甕焉,仰受之,時見金龜大尺餘,浮沉甕間,與雲霞掩映於其際。折而南有賭婦石。
龍岡 在大屏山西二十里。岡之巔有龍潭焉。周迴十餘丈,深不可測。歲旱禱之則雨。
蕉洋山 在龍岡西北三十里,高峻雄峙。羅浮山 在蕉洋山西北二十里,環博之山皆羅浮,邑人獨指此為羅浮,以奇峰勝蹟皆在焉。山巔曰飛雲頂,夜半登之則見日。飛雲之西曰「仙界」 ,三峰峭絕鼎立,煙霧霏微,如幕護之,人莫得至。
鳳凰谷 ,在羅浮山之陽,夜聞鈞天之樂。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浴於谷口之水。
瑤石臺 ,在羅山之陽,高六十丈,廣七十丈,勢若削成,綵綺絢爛如霞錦。然其上有白石,光瑩如瑤。
華山 在瑤石臺之左,仙人華子期之所息也。聚霞峰 、香臺峰 俱在華山之南。會真峰 在香臺峰之南,子期與朱真人會處青霞谷 ,為蘇真人修煉之所,其東南有會仙橋,麻姑往來其上。
玉鵝峰 ,在羅山之陰,峻峭狀如玉女,一名「玉娥峰。」 葛洪妻鮑姑在此登仙。下接風洞、雲洞、雨洞,凡三穴。
大獅峰 :在玉鵝峰之東北。
鵝嶺 :在大獅峰北九十里。有連阜接於增城,即此。
大旗、小旗 ,在鵝嶺之東,兩峰間出。
致雲峰 在大旗小旗之東。
「仙女峰 」 ,在致雲峰之南,一峰秀麗特起,有梳妝跡。
賽寶峰 在仙女峰之西南,一峰如貝而文,與玳瑁峰相望。
雙髻峰 在賽寶峰之東南,一名「人髻峰。」 有劉仙壇,壇下皆竹葉符羅水出焉。
蓬萊峰 在浮山之陽,上有蘢蔥竹。有鳥焉,毛彩如孔雀而五距,曰碧雞,又名碧雞山。其下有壇,列仙之所集也。
獅子峰 :在蓬萊峰之東南。
《麻姑峰 》,在獅子峰之南,下有臺,麻姑居之。其
上常有彩雲。前為「白蓮池,白鶴女仙集焉。其西南有天漢橋」 ,架巨石,長六丈許,
孤青峰 在天漢橋之西南,其下即黃龍洞。錦繡峰 在蓬萊峰之西,是多異花草,四時紅紫錯雜如繡,俗名「百花逕。」
缽盂峰 下有「阿耨池。」
玳瑁峰 以山下池有玳瑁得名,與「羅山賽寶峰」 相對。
拋毬峰 以近獅子洞,故名。
「雞鳴峰 」 ,一名「雞籠峰。」 以上四峰俱在《錦繡峰》之西。
飛來峰 在雞鳴峰之西南,有梅花村,趙師雄《見夢》處。
鹿角嶺 :在飛來峰之西南五里。
朱明洞 為羅山之中麓。按《廣雅目》曰:「朱明亦曰曜靈」 ,故兼名曜真。葛洪庵中有丹竈在焉。夜樂洞 在朱明洞之北,昔人聞仙樂於此,因得名。旁有犀牛潭,仙人騎犀牛於石上,有跡存焉。中路有書堂坑,為真人黃勵修養之所。石臼洞 在書堂坑之南,謂葛洪搗藥於此。石洞 在朱明洞之東,鄺仙騎牛入石處,莫道人結庵居之,今為「葉化甫書屋。」 旁有洗耳泉。白角洞 ,在石洞之東北。
白雲洞 ,在石洞之西,雲氣迷靄,遊者多迷歸路。軒轅仙人嘗庵其中。東北有蛇穴,晉單道開蟬蛻之所。
蓬萊洞 :在蛇穴之東。
桃源洞 ,在蓬萊洞之東北,寶谷土寧素坐化於此。
觀源洞 在朱明洞之南。梁盧居此得仙,又為葛洪洗藥之所,一名「藥院。」 所遺筇杖,今化為石。野人洞 在觀源洞之北。唐王體靚所居也。大坑洞 在朱明之西,近龍王坑。
蝴蝶洞 :在大坑洞之西。四時出彩蝶。相傳葛仙遺衣所化也。
水簾洞 ,在蝴蝶洞西南。崖石瀑布,下垂如簾。金沙洞 ,在水簾洞西南。洞中有花首臺,唐開元二十六年奉敕建醮。南漢偽主劉鋹建天華宮於此,改名「黃龍洞」 ,即葛仙西庵也。今為四賢祠。
幽居洞 ,在金沙洞之西北,宋鄭玠所居。「獅子洞 」 ,在幽居洞西北,有道者普通結庵於此。
鳳凰洞 在獅子洞西北。
王子洞 ,在鳳凰洞之南,晉末處士王叔之所隱居也。
磨石 在飛雲頂之南。石正圓,其下可隱,登飛雲者暮宿其下。
青羊巖
分水嶴 西過磨石上界第三峰,即此。有巨石,曰「仙女巖。」
「瑤臺石 」 在仙女巖之南。
《仙奕石鑑 》:在瑤臺石石樓之南,稍近孤青峰,洞賓「數著殘碁」 之句指此。
軒轅試劍石 ,在朱明洞之中北。
夜月巖 在試劍石之西。
八仙石 在夜月巖之西。相傳有八仙飲於此,飲畢,題詩鑴諸石上,歲久,字猶未甚漫滅。其下為流杯池。
「伏虎石 」 在北鳳凰谷中,乃蘇真人遺跡。「朝真石 」 在伏虎石之上。
騎牛石 在朱明洞之東,石洞之南。
雙髻峰 ,在騎牛石之東。
劉仙試劍石 在雙髻峰,劉高尚與鍾離試劍於此,其傍《竹葉符》,鍾離所篆也。
李秀巖 在劉仙試劍石之東。宋李南仲讀書處。
君子巖 由李秀巖中路,自書堂坑直上,其峰峻峭,巖谷雅麗。
通天巖 在君子巖側,巖穴洞有隙。
釣鰲石 在朱明洞南
羅漢巖 在朱明洞西
伏虎巖 在羅漢巖北。隋僧惠越居此,嘗引虎枕其膝,故名。
雲峰巖 在伏虎巖西
滴水巖 亦在伏虎巖西。上有流泉清冷,人跡罕至。
「小羅浮岡 」 在滴水巖西。
跳魚石 在小羅浮岡南。石水三級而下,魚愬其流,即跳入石甕中,山之奇勝也。
《羅洋水 》:在羅浮山下。由丫髻峰下過釣魚臺。
東南為「碧溪」 ,又西南流,會峴岡諸派水而注於江。
泊頭水 由石下屯佛嶺至泊頭而注於江。「源頭」 水 由橫瀝沙逕至源頭而注於江。「里陂」 水 自魚跳石經歐陽至鐵場而匯為潭。又一派自羅塘墟與鐵場水合,分繞龍地夾石灣而注於江。
金溪 在象頭山下。瀝繇逕心至白石而注於江。
玳瑁水 由十二都澗車村埔心而注於江。榕溪 其流一繇磜頭、一由白社至火燒陂而合;一由企嶺下神塘陂,一繇麥峒冷水坑至石橋而合。二水會於北壇之右,出長壽觀東流至到卯亭而注於江。
蘇公水 ,由沙田陂、黎村、任屋瀝而注於江。流軍灘 ,由三逕與莫村水合而注於江。以上諸水俱在象頭山下。
《大水坑水 》由瀧頭羅塘而注於江,其東有山薑水,為河源分界。
雞籠山水 源自龍門,繇平陵入黃陂,十里,鴻溪峒之水會焉;復流經高陂、大樹、瀝水口圍十五里,蕉林峒之水會焉;復流經虞周逕二里,兩山相夾,水折而出,是曰「公庄水。」 復流經西埔七里,楊梅逕之水會焉;復流經沸潭、官田五里,石確之水會焉;復流經米埠、楊村十里,柏塘峒之水會焉;復流經寶潭,鷂子潭,黃茅陂之水會焉,復流經柏朗小嶺至莫村十五里而注於江。大羅陂水 自大屏山出,由橫步屈屋瀝而注於江。
神湖水 ,由黃塘橋、烏石嶺合沙河水而注於江。
《沙河水 》一名《橫河水》。
蕉洋山下水 源自龍門。一自大源坑,由何家莊上入於橫河。一自洞尾山,由河逕新村入於河。一自白芒、茶山、神山、鐵佛庄與石臼洞水,其派三,皆入於蜆岡。經樟槎、梅潭、曲湴與羅源水合,更東折至禮村而注於江。旱則西流而注於江。
天池 在羅浮山,鐵橋周可五里,水應海潮,是曰「神湖」 ,一名「瑤池神湖。」 東三里曰昇天橋、鳳浴潭 ,鐵橋下湍水出焉,分東西流注於潭,五龍蟠焉,是曰「五龍潭。」
蚺蛇陂 、火燒陂 、大羅陂 以上在《新集》。
石岡陂 大莊陂 以上俱在羅溪。鐵冶陂 蔡公陂 石砦陂
艾埔陂 、禾尚陂 、橫界陂 以上在長平。
新陂 、柏塘陂 、王璽陂。
大陂 以上《在寧集》。
軍子陂 ,仙廓陂 ,盧屋村陂,河口陂 ,東埇陂 ,羅陂。
「神陂 石子陂 。」 以上在《善政》。
神湖陂 、陳湖陂 、石陂。
竹湖陂 、大壆陂 、棚橋陂 以上在羅仙。
黃麻陂 ,金岡陂 ,南庄社陂,黃溪頭陂 ,佛嶺陂 ,「察瀝陂。」
永定陂 白棉陂 以上在仙福溪。口陂 。三疊陂 。冷塘陂。
沙尾陂 黃塘陂 以上在神護隨龍堤 在小東門外,東連窯嶺,南接浮碇岡,長二百一十五丈,通行要路。宋淳祐中,知縣王亙因舊築作。元監縣羅里敬甫修。明永樂「間,知縣昌祚增築。嘉靖間,為洪水大潰,知縣張錦復築。萬曆六年,知縣張守為重修,後復潰,鄉民醵金修之。今復潰。」
學湖堤 在東門外,為隨龍外堤達府要路。後知縣馬顯明等相繼修築。明萬曆間,大潰,里人副使曾舜漁疊石為橋。
榕溪堤 在城西南。榕溪自象山西流,復折而東,與龍江合抱城邑。明嘉靖間,知縣經彥采築堤障水,後漸圮。萬曆間,知縣陳鴻漸修復之。後知縣唐鶴壽捐俸築石磯於到卯亭下,障龍江之水不入而嚙堤。水勢趨南,而堤外之土漸積,可不修而無圮。
蘇村堤 在羅仙都,長約六百餘丈。宋知縣王亙以江流害民室廬稼穡,故提以防之。至元,羅里敬甫復築。明永樂間,知縣林和修。嗣後修築不廢。然蘇村實當龍江之衝,備不以時,決溺之害不小。正德間復修。萬曆壬午,洪水潰決,至癸
巳知縣鄧以誥築之
登山堤 在仙福都泊頭村,長約一百九十丈。後周廣順中,鄉人築之,以遏山溪之漲,歲久壞。明永樂間,知縣昌祚始復築之。
朗岡堤 在羅仙都,去縣四十里。明嘉靖二十七年,鄉宦周坦率鄉人請縣計田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