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33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卷目錄

 潮州府部彙考一

  潮州府建置沿革考

  潮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潮州府星野考

  潮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三十三卷

潮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

潮州府建置沿革考     一統志

编辑

本府

《禹貢》
揚州之域天文牽牛分野古為閩越地秦

编辑

屬南海郡。漢初,屬南越。武帝平南越,復屬南海郡。晉咸和中,屬東官郡。義熙末,又分立義安郡。梁兼置東揚州,後改曰瀛州。陳罷州。隋廢郡,置潮州,治海陽縣。大業中,為義安郡。唐武德中,復為潮州。天寶初,改潮陽郡。乾元初,復為潮州。五代時,屬南漢。宋開寶中,平其地,仍為潮州,隸廣南東路。元至元中,改置潮州路。明洪武二年,改路為府。領縣十:

海陽縣:附郭。

本漢南海郡揭陽縣地。晉屬南康郡。義熙中,置海陽縣,為義安郡治,以南濱大海,故名。隋廢義安郡,以海陽置潮州。唐、宋、元仍舊。明因之,編戶一百七十里。

潮陽縣

在府城南一百三十里。本海陽縣地。晉置潮陽縣,屬義安郡,以在大海之北,故名。隋屬潮州。唐永徽初省,先天初,復置。宋、元仍舊。明因之,編戶一百一里。

揭陽縣

在府城西七十五里。本漢舊縣,屬南海郡。晉屬南康郡,後廢。宋宣和中,割海陽縣地復置,隸潮州。紹興初廢,尋復置。元仍舊。明因之,編戶一百二十八里。

程鄉縣

在府城西北三百里。本漢揭陽縣地。齊置程鄉縣,屬義安郡。隋屬潮州。南漢以縣為恭州。宋初,改曰梅州。紹興中,為程鄉縣,隸潮州,後復為梅州。元至元中,改置梅州路,後復為梅州,治程鄉縣。明洪武二年,省州入縣,編戶二十一里。《饒平縣》。

在府城東二百八十里。明時建,編戶一十七里。《惠來縣》。

在府城南一百一十里。明時建,編戶三十里。《大埔縣》。

在府城東一百一十里。明時建,編戶二十七里。《澄海縣》:

在府城東南五十里。明時建,編戶一十四里。《普寧縣》。

在府城西南一百四十里。萬曆初建,編戶三十二里。

平遠縣

在府城西北三百六十里。萬曆初,改建,編戶一十二里。

鎮平縣

崇禎六年析置

潮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潮州府疆域圖

潮州府疆域圖

本府

南抵潮陽縣界,一百四十五里。

北抵福建界,一百四十里。

東抵饒平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扺惠州府海豐縣界,二百五十里。

東北抵福建界四百里

西北抵福建界四百五十里。

東南抵海門千戶所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抵海豐縣界二百七十八里至

京師九千七百四十七里。

東西廣四百里,南北袤四百六十五里。

海陽縣:附郭。

東至饒平縣界

西至揭陽縣界

南至澄海縣界

北至大埔縣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

潮陽縣

東至海濱

南至惠來縣界

西至普寧縣界

北至揭陽縣界

北達府一百四十里

東西廣四百二十七里,南北袤二百五十七里。《揭陽縣》:

東至下外莆都一百三十里。

南至潮陽縣三十里

西至崇溪都二百里

北至歸仁都六十里

東北達府八十里

東西廣二百八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程鄉縣

東至溪南都一百四十五里。

南至萬安都一百八十里。

西至石坑都八十里

北至石窟都一百七十里。

東南達府三百里

東西廣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五里。《饒平縣》:

東至宣化都一百六十里。

南至信寧都一百五十里。

西至海陽縣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絃歌都六十里

西達府一百四十里

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惠來縣

東至潮陽縣,一百二十里。

西至海豐縣界,九十里。

南至海十五里

北至潮陽縣界四十里

東北達府二百七十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大埔縣。

東至三層嶺五十里

南至李子寨,一百五十里。

西:至潭澳村,一百六十里。

北《至陰那山》,九十里。

西達府一百六十里

東西廣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澄海》縣。

東抵大海

南抵揭陽縣

北抵饒平縣

西達府七十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普寧縣

東抵潮陽縣界

南抵惠來縣界

西北抵揭陽縣界

北達府一百二十里

廣袤俱四十里

平遠縣

東至藍坊二百五十里

南至相公坪一百八十里。

西:至大帽山,五十里。

北至長寧縣三十里

西達府三百八十里

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

鎮平縣

東至上杭縣

南至程鄉縣

西至平遠縣

北至武平縣

南達府三百六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形勝附

编辑

府總

唐韓愈《祭鱷魚文》:「大海在其南。」

韓愈《少府胡公碑》:「閩南兩越之界。」

韓愈詩:「海氣昏昏水拍天。」

余崇《龜文》,「城號鳳棲」 ,谿傳鱷徙。

潮州府星野考

编辑

府總

郭青螺《象緯解》:「潮隸廣東。廣在漢為南越地,在春秋為百越地,在《禹貢》為揚州之域。其次為星紀,其宿為牽牛,其辰丑。」

潮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海陽縣附郭。

九郎山 ,越韓山十里,山勢起伏凡九,故名。「尖峰山 」 ,在九郎山之右,高百餘丈,圍六里,形如卓筆。

大帽山 在城東十五里。高五十丈,圍四里。石甕山 :在城東三十里。

竹篙山 在城北二里許。新建關將軍祠。海陽山 在縣北二十里,因南有大海,故名。楓洋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高三十丈,圍數里。伯公隘山 在楓洋山迤而北一百五十里豐政都,最險,宜設防禦。

圓山 在江東,都圍五里。

龜頭嶺 :在城西三十里。狀如伏龜,亦名揚鐵嶺。

青麻山 :在龜頭嶺稍南。民多藝麻。高二十丈,圍四里。

桑浦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高二百丈,周圍五十五里,勢若蜿蜒,產茶。北麓多桑,嘉定間建塔其上,旁一井,冬夏不竭。

獅子山 在桑浦山之西十里,有獅子塔。上有石巖,屈曲難狀。

玉簡峰 在甘露巖之前,乃郡城之對峙也。宗山 在城西四十里,舊名「華巖」 ,王陽明生生祠在其麓。

金山 ,在府治後,即金城山。東臨鱷溪,西瞰大湖,為一郡遊覽勝處。宋王漢《記》。

韓山 在府治東。唐韓愈嘗登覽,植木其上,邦人因呼為「韓木。」 凡科第多寡,則以其花之繁稀卜焉,有無亦如之。

湖山 在府治西。上有寺觀錯立,前連鱷溪,後接鳳山,為一郡觀覽之勝。宋林㟽詩:「溪流橫過一灣碧,山色平分兩岸青。」

甘露山 在府城南五十里。上有白石巖,相傳有孝子廬墓於此,甘露降,故名。

鳳凰山 :在府城北六十里。山多相思樹,樹中

有神被髮跣足。古諺云:「鳳凰山嘯西湖平,代代出公卿。」

獅子山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上有獅子塔。甘露岩前有玉簡峰。

蓮花山 在府城東七十里,以形似名,又名「白石山。」

南澳山 :在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海中,形如筆架。上有三峰,曰青澳、深澳、長沙尾。

大河山 在府城北二百餘里。高百餘丈,周迴四十里,因西有大河,故名。

瘦牛嶺 在府城西北五十五里,一名雲落山。舊傳有銅鐵佛像、寶貝之異。宋楊萬里詩:「行盡天涯意未休,循州過了又梅州。平生不慣乘肥馬,老去須教遇瘦牛。」

甘露巖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形勢屈曲,不可名狀。昔人謂之「第七洞天。」

海 在府城南。楊萬里《望海》詩:「動地驚風起海陬,為人吹散兩眉愁;身行島北新春後,眼到天南最盡頭。」

三河 在府城西北三百里。其源有三,自汀曰大河,自程曰小河,自漳曰清遠河,合流入於海。東湖 在韓山後,四山環繞,荷花彌望,柳陰夾植,湖中舊有湖山亭、清暑、水月二觀。

西湖 在府治西,綿亙十餘里。中有四亭,曰倒景、雲路、立翠、東嘯。宋陳堯佐詩:「附郭水連山,公餘獨往還。疏煙漁艇遠,斜日寺樓閒。」

官鄣湖 :在府城東南二十里,產名龜。

小湖 在金山

鳳水 在府城北。發源鳳凰山,匯於鱷溪。一名鳳凰溪。

蒙泉 在西湖山後

五龍潭 越蒙泉二里許。

韓江 在城東。發源汀、贛,循梅、會為三河。三利溪 在城西,導濠水至於西廂,歷潮陽、揭陽,迴抱曲折,殆將千里,而後入於海。三縣利之,故名。

中離溪 :在縣西南四十里。地連揭陽,邑人薛侃倡濬。

起龍溪 ,過桃山,達於楓口入海。

溫泉 在縣西北一百里。其泉四時常溫。鱷溪 在府城東,一名惡溪,東流五十里入於海。溪有鱷魚,四足,黃身修尾,其形如龜,鋸齒森然,往往為人害。鹿行崖上,群鱷鳴吼,鹿必怖懼,落崖,為鱷所得。唐韓愈為刺史,作文驅之,徙六十里,潮人遂免此害。

甘露井 在府城西,其泉甘冽,故名。

防虞井 在府城西,廣七尺餘。

古樹井 在府城南,有古樹在側。

潮陽縣

龍首山 在縣治北。俗稱猴子山,亦名穫子山。東山 在縣東三里,與韓山相望,疊嶂如層雲,多砂石,無草木。其中有竇,狀如北斗,曰七星石。石七孔,中孔有水,不盈不涸。按《一統志》:山上有二峰,曰雙旌石。韓愈遊覽之地,亭榭多見於此。宋鄭原詩:「尋泉行處僻,就石坐來寒。」

闢牛巖 在城東五里。岩廣十數步,深倍之,其下有卓錫泉。唐僧大顛初居於此山,故無泉,顛杖錫卓之得泉,因名。

錢澳山 :在城東十里。即海門山。海船灣泊之處。

蓮花峰 :在海門城南三里。

鐘南山 在蓮花峰北,臨於滄海之上,有石曰「鎮海將軍。」

太湖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南臨大海,下有龍潭,即韓昌黎遣尉致祭處。

廣澳山 :在太湖山之東十里,三面距海,盤據數十里,地多斥鹵,不可以耕。

招收山 :在廣澳山之北。

磊口山 在招收山之北。

潯洄山 :在城北十里。一名巡梅山。是為邑之後屏。

望樓嶺 在城西北二里,舊建接官亭。其上。「華陽山 」 ,在城北十五里。

河溪山 ,在華陽山之北五里。

「大化山 」 在桑田迤南。

祿景山 :在大化山北二十里。

麻田山 在祿景山北三十里,有蟹眼泉。石龜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面枕練江,其形如龜。

曾山 ,在城西二十里,有寶峰,岩高數百丈,船海者望以為表。按《一統志》:「山出文貝,紫藻朱文。」

可以解毒。又名「雙髻山。」

臨崑山 ,在縣西十五里,即唐故治。

靈山 :在城西四十里。即大顛開創禪寺之所。壬嶼山 :在城西。

癸嶼山 在城西

鐵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山勢聳秀,高出群山之表。

洪山 在鐵山西二十里。平地湧起,孤峰峻絕,其巔有泉,冬夏不涸。

牛戶山 在洪山北

南山 去鐵山十里許,連峰接岫,深林峻嶺,盜賊出沒之所。

《坤柄山 》在南山西二十里,有溫泉,廣四丈餘,深三尺許。

鹽嶺 在坤柄山西十里。

金竹嶺 :在城西南七十里。

翠峰岩 在城西七十里。昔有婦人於此禪居,常畜一犬,婦幻為佛,犬亦隨化。鄉人塑像祀之,號曰「佛母岩。」

神山 :在城南二十里。

峽山 在翠峰岩南十里。

練山 在練江之南

黃岡山 :在城南四十里。

葛山 :在城南四十五里。

明湖山 在葛山南三十里。

釣鰲山 在葛山南一百里。

龜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

西山 俗名曰「塔山」 ,舊傳上有磚塔遺址,後移入縣中,今府館中者是。

海潮巖 在西山之麓,一名「西巖。」 三面石壁,深廣丈餘。今巖端有大巔遺像,多名人題詠。龍潭 在大湖山下。唐昌黎韓愈刺潮時,常遣官致祭。歲旱祈雨輒應。

馬耳港 :在馬耳山下。潮揭之水咸會於牛田洋,南入於海。

華陽水 出自華陽山,而北流注於牛田洋。「河溪 」 出自河溪山,而北流注於牛田洋。《西瀘 》出自祿景山,而東流注於牛田洋。蟹眼泉 出自麻田山。

西豐水 ,出自臨崑山。《一統志》云:「中有銀石,俯視若瓶,不可取。」

仙陂水 ,源出赤塗嶺石佛山,合諸水會於下淋。

麒麟水 :源出壬嶼山。其西條水合於新溪而南流。東條水合於石港,亦南流。

請幫助識別此字。水 源出南山,合鐵山諸水會於石港。溫泉 在新田山後,廣六尺,深四尺許,鄉人於此烹剝,流至小坑,方可沐浴。

旱塘 出自員山,而南流會於石港。

瀟溪 出自坤柄山,南流為洋烏,合流溪皆會於石港。

波浪水 出自鹽嶺,而東流會於溪口潭。司馬浦 出自翠峰岩,而東流會於銅缽湖。桃溪 出自林昭徑,而東流會於東溪。凡諸西南之水,皆合流過和平,注於練江。

練江 即龍井溪,又曰「龍津。」 和平之水注之,溪頭成田,茆港之水自南來合之,邑中之水自北而合之,匯為大江,流於海門入於海。

隆井溪 在潮陽縣南五里許。發源南山,東入於海。

洪橋水 出自黃岡山,而東流注於海。

《光華》水 ,出自北山,而南流注於海。

揭陽縣

揭陽山 :在縣治西一百五十里。形勢岧嶢。南北兩支分抵興寧、海豐界;縣之主山也。

三山 在縣西溪,地名淋田。三山鼎峙,曰明山、巾山、獨山。上有明貺廟。

明山 在霖田都南二十里,半山有石穴,相傳有三仙人出於此,即天竺岩。

巾山 在霖田都東南三十里。山狀如巾,故名。有徑通長樂、七成,盜賊出沒之所。

仙徑山 在霖田都。脈連三山,形如覆盆。相傳有仙過此,故名。

瘦牛嶺 在藍田都之石硿村,去縣治一百里。一名「雲落」 ,又名「東枕。」

飛泉嶺 ,在藍田都極界,壁立萬仞,周迴數十里。

貴人村山 在藍田都,聯飛泉嶺,跨揭陽、長樂之境,周迴百里。

《五房山 》在藍田都。

琅山 在藍田都,兩峰狀如馬堆,石如琅玕,故

名俗呼羅山

《蘇姑山 》在黃寨之中。

骼山 在藍田都上洋村。

雙山 在磐溪都。兩峰並峙,因名。

馬鞍山 :在縣治北二十里。

黃岐山 :在縣治正北一十里。

陳夫子岩 在黃岐山北,即竹岡岩是也。「松岡岩 」 在黃岐山西,即崇光岩是也。

紫降山 在縣治南二十里。官溪都鎮山也。竹岡山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石岩。宋陳希伋常讀書於此。俗名「陳夫子岩。」

仙橋山 在仙橋渡

筆架山 在官溪都浮嶼內。

大尖山 在官溪都,去縣治三十里。

大脊嶺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

梅岡山 去縣治三十里。梅岡,都鎮山也。紅山 :去縣治十餘里。其土赤,故名。

桑浦山 :在城東一百里,突起海濱,跨海揭二縣之地,延亙數十里,屹然東南巨鎮也。

桃山 在桃山驛西。旁有小山類桃,故名。錢岡山 在地美都。

鄒堂山 :在城東五十里。

茭池山 :在《地美》都,城東一百二十里,三峰削天,中有深池數十畝。

郭處林山 在地美都

雞籠山 :在《地美》、鮀江之界。

潯洄山 在鮀江都,去城七十里,突起海中,接朝陽界,蜿蜒十餘里。

石城山 在鮀江都

玉窖溪 在縣前後有南北二泒:南溪發源魚梁灘,北溪發源瘦牛嶺,會於浦灣渡,南入於海。南溪 在縣南,發源海豐、長樂二縣分水亞流經三山,百折而東,過玉窖至浦灣渡會北溪入於海。

北溪 在縣北。發源程鄉、長樂分水界,流經貴人、飛泉諸山,東合石硿,循梁大羅諸水過玉窖,至浦灣渡,會南溪入於海。

深浦溪 在磐溪都。發源藍霖西山諸澗,至北寨入於北溪。

湖口溪 在霖田都,發源崎山。

浦口溪 在官溪都。發源田心山,至石頭山入於南溪。

梅岡溪 在縣北二十里。發源長布畬,會官溪口入於海。

古溪 在縣南一十五里。發源普寧界廣蔡山,會梅溪入於南溪。

楓溪 界桃山、梅岡二都之間。發源鳳城西湖山,至楓口入於北溪。

潭 在《霖田都》,深不可測,中有石修廣二丈餘,遇旱祈禱輒應。

雙溪口 去縣治三十餘里。南北兩溪會於此,中有石七堆,以扞賊舟。

湯坑 在藍田都,石碣嶺麓之坑也。

沙馬 在鮀江都牛田洋中。

牛田洋 在鮀浦之南。西受南北二溪之水,東南通漲海魚鹽之利。

鳴洋 在蓬州都

海 :在蓬州都,去縣治二百里。極天無際,東通閩、浙,南通廣、惠、瓊、崖及諸島。

飛泉 在縣西北五十二里。其山岧嶢,壁立數百仞,絕頂有泉湧出,半空而下。

程鄉縣

金山 ,在縣署後四十二武,高三十丈,周六十丈。

王壽山 :去邑治一百二十里,高八百九十丈,周二百五里,王岐修煉於此。

陰那山 ,在縣東八十里。高八百丈,周一百五十里,形如仙掌,唐僧了拳修煉於此。

城堞山 ,在縣南五十里。形如雉堞,故名。天馬山 ,在縣南六十里。高三百十丈,周七十一里。形如馬,故名。

馬鞍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

西山 ,在縣西十四里。周八里,山頂平坦,居民避亂於此。

雙髻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尖峭雙峙如丫,故名。

五峰山 與雙髻山左右並峙。

四姑山 在縣北三十里,高二百丈,周十里。萬緣山 在縣北八里,高百丈,周四里。

羊子佃山 :在縣北二百里。

九峰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

青涼山 ,在縣南十二里。

旗山 ,在縣東北一十三里。高一百一十一丈,周二十六里,形如旗,故名。

平頂山 ,在縣東二百里。高二百七丈,周七十二里,形如簾蓋,故名。

蕉頭山 ,在縣東北二百里,高五十餘丈。蘇田三台山 ,在縣北百里。形如筆架,故名。「梅峰 」 ,高三丈二尺,周八十丈,溫禧植梅其上,故名。

東岩 去縣治六里。岩洞廣三丈。洞有石鼓,扣之則響。亦名「東安岩。」

相公坪 在縣西北三十里。

「仙花嶂 」 即明山西麓。

黃沙嶂 ,在縣南十二里。高三百六十丈,周六十里。

百花嶂 在縣東十里,與百花洲相照,故名。龜潭嶺 ,在縣東一十里,高二十五丈,周三里,下有龜潭,旱則禱雨於潭。

聳秀峰 去縣二十里,高三百五十七丈,周一百二里,挺然而出,故名。按《一統志》,「上有鐵佛庵,禱雨多應。」

祥雲洞 在縣南五里。山有洞,洞有林木。高峰嶺 在縣西二里,高三十七丈,周一里,四平突起,下臨澗水。

天子嶺 ,在縣北十里。高二百丈,周十五里,四山夾侍。

石窟洞 ,去縣二百里,今割鎮平。

游曦巖 在縣北七十里,今割鎮平。

北巖 ,在縣北五里,廣二丈,深一丈,依石為岩。銅鼓嶂 ,在縣東南八十里,高九百九十餘丈,周一百四里。

雙筆峰 ,在縣東南三十里。高三百五丈,周六十五里。二峰秀峭如卓筆。

香爐峰 ,即陰那山之別支,形似擎爐,故名。「龍巖 」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高二百九十丈,周一百六里,形如龍牙,故名。

龍牙岩 在縣東北一百里。岩廣四丈,深一十三丈,高三丈。洞有石瓶滴水,秋冬不涸。

仙牛嶺 即王壽山另支。

鐵山嶂 在縣西北九十里,今割鎮平。

西巖 在縣西五里。中有蘭若,曰「靈境。」 依山為亭,景態萬狀。其西又有羅漢、觀音、蛇山三岩,宋劉安世嘗過此,有題。岩寬三丈,高一丈餘。石室洞 在程鄉縣摧鋒寨旁,穴竇深二十丈許,中有石鼓、石柱、天窗之類。

南石田洞 ,在縣西北。幽遠深邃,人跡罕至。奇葩異果,多不知名。採於山者間遇之,甘美可茹。或懷歸,多迷失道。後人題曰:「仙客有靈千古在。」 洞門無鑰,四時開。廣二丈二尺,外峻內寬。平地突起,腰有醮壇。

明山 在縣東三十里。上有招仙觀,下有龍潭,歲旱禱雨輒應。昔有羽流隱此山,習辟穀,後尸解,留偈云:「形容陋古,守真無取,海底明珠,照破秋浦。」 山高九百九十二丈,周三百里。

西洋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峰巒周匝。「洋」 ,一作「陽。」

程江 在縣西七十里。源出義化,歷古坑會於梅溪,因程旼得名。有《詩》云:「程旼當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群愚。片言能使人心服,萬古江山與姓俱。」

梅溪 在縣東六十里。發源汀、贛、惠三州。中有龍潭,下有防辣灘,灘聲澎湃,喧豗聞於數里。百花洲 在縣界,南夾兩水之間,時有百種花,人以為邑之瑞。舊諺云:「百花洲尾齊,洲前此地出狀元。」

柴桑溪 在縣南四十里,源自蓮花山。

羅衣溪 ,在縣南三十里,源自城堞山。

鮶坑溪 在縣南二十五里,源自興寧界河田。大密溪 在縣南二十五里,源自九狼峰。大乍溪 在縣南十五里,源自小乍。

周溪 源自平遠蓮塘角,由洋門謝田五十里達縣。近邑東四里舊有「濂溪書院。」

西洋溪 源自明山,遶仙花嶂之麓,西流而合於梅溪,故名「西洋。」

鴈洋溪 源自石寮等山,三十里匯於梅溪。小河溪 ,一源自武平象洞由鎮平,一源自平遠,出鎮平,合流出程鄉,一百三十里匯梅溪。黃沙溪 源自陰那,二十里合於梅溪。

黃竹塘 在縣南十里。源自黃沙嶂,諸水會流,周圍一十五里,春冬不竭。

龜目井 在縣治前,以縣形似龜,鑿井為目,以

疏其氣利於風水

義井 在城南門

溫泉 一割平遠,在熱水村;一在縣西北五十里,可浴。

寶山靈潭 在縣東六里。旱祈雨立應。

放生潭 在松元魁塔下。邑人李楩、鄧之麟、李升、李𢘆等立。曾井 ,在縣西,泉冷而甘。相傳南漢曾芳令是邑,以藥置井中,病者飲之即愈。後人思之不忘,故名。宋張致遠詩:「曾井有泉清毒瘴。」

饒平縣

尊君山 ,去縣北五里許,縣治之主山也,古名「將軍山。」

望海嶺 在縣東二里。危峰插天,遠眺海表。天馬山 縣治之面山也。有天馬行空之勢。待詔山 ,在縣西南十餘里。四時雜花競秀,名為「百花山。」

城隍山 :在縣治北,古名「金山。」

琴峰山 在縣治後

大金山 在學宮後

桃源山 ,在縣西北十里。上有龍潭,歲旱祈雨輒應。

九峻山 :在縣西北。通大埔捷徑。

南陂寨 在縣西。民築土為城,以避寇亂。石帽山 在縣南十里許。上有石如磨。

繚船楯山 在上饒嶺腳村東北界平和。犁頭山 在上饒堡,高四百丈,東連漳浦。鳳凰山 在縣治西四十里。高壓諸峰,山頂翠如鳳冠,乘風能鳴,與郡城西「湖山」 相應。

河門山 在縣東北,邑水所出之地。知縣劉抃倡建文峰塔其上,以培風水下有石碑,文曰:「天下大亂,此地無憂;天下大旱,此處半收。」 宋賢王十朋立焉。

繡衣嶺 在縣南八里許。

尖山 :在東洋屯青竹徑村連漳浦,途多險阻,伏戎之區。

白鷴山 :在東洋屯堡。

四壁嶺 :在東洋屯堡潘段村。相傳為陳弔眼屯眾處。

鶴山 :在東洋屯堡麻湖村。

寶珠山 :在黃岡堡後。

石壁山 :在黃岡堡北。

黃紫殿山 :在陳塘堡浮山村。左三台山嶂,右九曲水灣。

燡堠山 在井州堡右

南鵝山 在縣西南平溪,西接海陽縣界。棲雲山 在黃岡驛南。高與蓮花山相表裏。留嶺 在宣化大卷上村,北接漳浦南詔驛界。大幕山 在宣化上底,後形如垂幕,故名。鯉魚山 在大幕山下。

馬頭岡 在海渜

蓮花山 在蘇灣、信寧二都界。

北山 在大幕東,有泉,雖旱不竭。

東坑山 與北山相連

周田山 山下有廬舍,陳石岡諸公常讀書其中。

獅山 為宣化大埕後屏。偃伏如獅形。

小金山 :在大城所北門。

龍潭山 ,在《大卷》東北。

釜山 在宣化高埕神前之南。形如覆釜,赤瞰山 ,山有風動石。

香爐山 在宣化嶺後村西南。山頂有石如香爐,故名。

鐵甲山 在宣化下灣西。

月山 在下岱上寨寮

煙樓山 :在海邊。有望墩、烽樓在焉。

「象頭山 」 在柘林,舊有天妃宮。

西澳山 在柘林海中,有田若干頃。

鳥頭山 在柘林北

紅螺山 :在大埕柵灣港口。

深坑山 在宣化都大埕柵東南。

南澳山 在東里南三十里,信寧都海中山也。河門 :一自九峻諸山發源,南流五十里至縣東,兩山相峙為河門。一自桃源諸山發源,北流二十里繞縣後至城隍山下合之。一自梅峰發源,南流二十里從天馬山下赴於河門,十五里至石溪頭。

湯溪 :距縣二十里。溪多盤石,中流有石竅如盞,湧出湯泉。有三石池。

九龍潭 :在半徑村。相傳有龍居焉,祈雨立應。西溪 :發源於尖峰,瀠大埕前,達於灣港入海。

考證

南澳 :在東里南三十里大海中,周迴三百餘里。中分四澳:南曰南澳、東曰東澳、北曰深澳,西曰隆澳。南澳地寬衍。

青澳 :自南澳東折,風波險惡。二澳鮮有泊舟者。

深澳 內寬外險,有蠟嶼、赤嶼環於外,僅一門通舟,而中容千艘。番舶、海寇多泊此焉。

隆澳 為艘舳往來門戶,「海寇」 亦時泊焉。萬曆四年,設副總兵築城鎮守。其田糧七千八百餘畝,悉充本地兵餉,而虛糧猶懸縣中。

辭郎洲 :在南澳海中。

宰豬澳 一在深澳東,一在南澳,與後澤相近。後澳 在柘林西山之麓,澳面寬平,水波不興,守備兵船泊此。

錢澳 在南澳。或云「宋帝駐蹕淺」 ,即此也。新澳 :在上里東二里。磯石嵯峨,激浪崩天,舟不可行。

湖下澳 :在雲蓋寺下。

後澤澳 在陰澳

羊嶼澳 在隆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