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第034卷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四卷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

 第三十四卷目錄

 日本部彙考二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則 成宗大德二則

  明一太祖洪武十九則 成祖永樂十一則 宣宗宣德四則 英宗正統五則 景帝

  景泰二則 英宗天順二則 憲宗成化五則 孝宗弘治三則 武宗正德五則

邊裔典第三十四卷

日本部彙考二

编辑

世祖至元元年擇可奉使日本者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日本本傳》:日本國在東 海之東,古稱倭奴國。或云惡其舊名,故改名日本,以 其國近日所出也。其土疆所至,與國王世系及物產 風俗,見《宋史》本傳。日本為國,去中土殊遠,又隔大海, 自後漢歷魏、晉、宋、隋,皆來貢。唐永徽、顯慶、長安、開元、 天寶、上元、貞元、元和、開成中,並遣使入朝。宋雍熙元 年,日本僧奝然與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奉職貢,并 獻銅器十餘事。奝然善隸書,不通華言,問其風土,但 書以對,云:「其國中有五經書及佛經、《白居易集》七十 卷。」奝然還後,以國人來者曰滕木吉,以僧來者曰寂 照。寂照識文字,繕寫甚妙。至熙寧以後,連貢方物,其 來者皆僧也。元世祖之至元元年,以高麗人趙彝等 言,「日本國可通,擇可奉使者。」

至元三年。以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使日本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日本本傳:三年八月。命 兵部侍郎黑的給虎符,充國信使。禮部侍郎殷弘給 金符,充國信副使。持國書使日本。書曰:大蒙古國皇 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 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 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 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 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 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 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 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告布朕志,冀自今 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 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 黑的等道由高麗,高麗國王王禃以帝命遣其樞密 院副使《宋君斐》偕禮部侍郎《金贊》等,導詔使黑的等 往日本,不至而還。

至元四年,黑的《殷弘》以《高麗》使者《宋君斐》《金贊》不能 導達至日本,來奏,降詔責《高麗王王禃》,仍令其「遣官 至彼宣布,以必得要領為期。」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日本本傳》四年六月「帝 謂王禃以辭為解。令去使徒還。復遣黑的等至高麗 諭禃委以日本事,以必得其要領為期。禃以為海道 險阻。不可辱天使。九月遣其起居舍人潘阜等持書 往日本。留六月,亦不得其要領而歸。」

至元五年,命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齎國書 復使日本。仍詔:「高麗國遣人導送,期于必達,毋致如 前稽阻。」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日本本傳》。五年九月。「命 黑的、殷弘復持書往至對馬島。日本人拒而不納。執 其塔二郎、彌二郎二人而還。」

至元六年。命高麗遣日本執者齎牒以還不報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日本本傳》:六年六月命 高麗金有成送還執者俾中書省牒其國。亦不報有 成留其太宰府守護所者久之十二月又命祕書監 趙良弼往使。書曰:「蓋聞王者無外。高麗與朕既為一 家王國實為鄰境。故嘗馳信使修好。為疆場之吏抑 而弗通。」所獲二人,敕有司慰撫,俾齎牒以還,遂復寂 無所聞。繼欲通問,屬《高麗》權臣《林衍》構亂,坐是弗果, 豈王亦因此輟不遣使,或已遣而中路梗塞,皆不可 知。不然《日本》素號知禮之國,王之君臣,寧肯漫為弗 思之事乎!近已滅《林衍》,復舊王位,安集其民,特命少 中大夫、祕書監《趙良弼》充國信使,持書以往,「如即發 使,與之偕來,親仁善鄰,國之美事。其或猶豫,以至用 兵,夫誰所樂為也?王其審圖之。」良弼將往,乞定與其 王相見之儀,廷議與其國上下之分未定,無禮數可 言,帝從之。

至元七年,命陝西等路宣撫使趙良弼為「祕書監,充 國信使」,使日本。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日本本傳》,七年十二月, 詔諭高麗王禃送國信使趙良弼通好日本,期於必 達。仍以忽林失、王國昌、洪茶丘將兵送抵海上。比國 信使還。姑令金州等處屯駐按《趙良弼傳》:至元七 年,以良弼為經略使,領高麗屯田。良弼言屯田不便, 固辭。遂以良弼奉使日本。先是至元初,數遣使通日本,卒不得要領。於是良弼請行,帝憫其老,不許。良弼 固請,乃授祕書監以行。良弼奏:「臣父兄四人,死事干 金,乞命翰林臣文其碑,臣雖死絕域,無憾矣。」帝從其 請,給兵三千以從。良弼辭,獨與書狀官二十四人俱。 至元八年,趙良弼至日本。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日本本傳》:八年六月,日 本通事曹介升等上言:「高麗迂路,導引國使,外有捷 徑。倘得便風,半日可到。若使臣去,則不敢同往;若大 軍進征,則願為鄉導。」帝曰:「如此則當思之。」九月,高麗 王禃遣其通事別將徐稱,導送良弼使日本,日本始 遣彌四郎者入朝,帝宴勞遣之。

至元九年,奉使日本趙良弼遣書狀官張鐸同日本 二十六人,至京師求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日本本傳》。九年二月樞 密院臣言:「『奉使日本趙良弼。遣書狀官張鐸來言,去 歲九月與日本國人彌四郎等至太宰府西守護所。 守者云:曩為高麗所紿。屢言上國來伐。豈期皇帝好 生惡殺。先遣行人下示璽書。然王京去此尚遠。願先 遣人從奉使回報』。良弼乃遣鐸同其使二十六人至 京」師求見,帝疑其國主使之來,云守護所者詐也。詔 翰林承旨和禮《霍孫》以問,姚樞、許衡等,皆對曰:「誠如 聖算。彼懼我加兵,故發此輩伺吾強弱耳。宜示之寬 仁,且不宜聽其入見。」從之。是月,高麗王禃致書日本。 五月,又以書往,令必通好大朝。皆不報。

至元十年,使日本,趙良弼至太宰府而還,具以日本 君臣爵號、州郡名數、風俗土宜來上。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日本本傳》:十年六月趙 良弼復使日本,至太宰府而還。按《趙良弼傳》:「良弼 舟至金津島,其國人望見使舟,欲舉刃來攻。良弼捨 舟登岸喻旨。金津守延入板屋,以兵環之,滅燭大譟, 良弼凝然自若。天明,其國太宰府官陳兵四山,問使 者來狀。良弼數其不恭罪,仍喻以禮意。太宰官愧服 求國」書,良弼曰:「必見汝國王始授之。」越數日,復來求 書,且曰:「我國自太宰府以東,上古使臣未有至者。今 大朝遣使至此,而不以國書見授,何以示信?」良弼曰: 「隋文帝遣裴清來,王郊迎成禮,唐太宗、高宗時遣使, 皆得見王,王何獨不見大朝使臣乎?」復索書不已,詰 難往復數四,至以兵脅良弼,良弼終不與,但頗錄本 示之。後又聲言大將軍以兵十萬來求書,良弼曰:「不 見汝國王,寧持我首去,書不可得也。」日本知不可屈, 遣使介十二人入覲,仍遣人送良弼到對馬島。十年 五月,良弼至自日本,入見。帝詢知其故,曰:「卿可謂不 辱君命矣。」後帝將討日本,三問,良弼言:「臣居日本歲 餘,睹其民俗,狠勇嗜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 其地多山水,無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 加富。況舟師渡海,海風無期,禍害莫測,是謂以有用 之民力,填無窮之巨壑也。臣謂勿擊便。」帝從之。 至元十一年,敕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 茶丘等,將屯田軍及女直軍并水軍,合萬五千人,戰 船大小合九百艘,征日本。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日本本傳:「十一年三月, 命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以千料 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 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冬十月入其國敗之, 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掠四境而歸。」

至元十二年,遣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 齎書使日本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日本本傳,十二年二月 遣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計議官撒都 魯丁往使,復致書亦不報。按《耶律希亮傳》:十二年 既平宋,世祖命希亮問諸降將,「日本可伐否」,夏貴、呂 文煥、范文虎、陳奕等皆云可伐。希亮奏曰:「宋與遼、金 攻戰且三百年,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數年興師未 晚。」世祖然之。

至元十四年。日本遣商人持金來易銅錢。許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日本傳》云云。

至元十五年。詔諭沿海官司。通日本國人市舶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六年,范文虎請緩征日本師期。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六年,范文虎言,『臣奉詔征討日 本,比遣周福、欒忠與日本僧齎詔往諭其國,期以來 年四月還報,待其從否,始宜進兵。又請簡閱舊戰船 以充用。皆從之』。」

至元十七年,日本殺國使,詔議伐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七年二月,日本國殺國使杜世 忠等。征東元帥忻都洪茶丘請率兵往討,廷議姑緩 之。六月,詔范文虎議征日本。十月,發兵十萬,命文虎 將之,賜右丞洪茶丘所將征日本新附軍鈔及甲。十 二月,高麗王王暙,領兵萬人,水手萬五千人,戰船九 百艘,糧一萬石,出征日本。給右丞洪茶丘等戰具,高」

麗國鎧甲戰襖。諭諸道:征日本兵取道高麗,毋擾其
考證
民。以高麗中贊《金方慶》為征日本都元帥,密直司副

使朴球《金周鼎》為管高麗國征日本軍萬戶,並賜虎 符。以高麗國王王暙為中書右丞相,復授征日本軍 官,元佩虎符。按《日本本傳》:「十七年二月,日本殺國 使杜世忠等,征東元帥忻都洪茶丘請」自率兵往討, 廷議姑少緩之。五月,召范文虎議征日本。八月,詔募 征日本士卒。按《昂吉兒傳》:日本不庭,帝命阿塔海 等領卒十萬征之。昂吉兒上疏,其略曰:「臣聞兵以氣 為主,而上下同欲者勝。比者連事外夷,三軍屢衂,不 一以言氣,海內騷然,一遇調發,上下愁怨,非所謂同 欲也。請罷兵息民。」不從。既而師果無功。

至元十八年,范文虎征日本,風敗其舟,失利而還。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八年正月,詔阿剌罕、范文虎、囊 加帶同赴闕受訓諭,以拔都、張珪、李庭留後。命忻都、 洪茶丘軍陸行抵日本,兵甲則舟運之,所過州縣,給 其糧食。用范文虎言,益以漢軍萬人。文虎又請馬二 千,給禿失忽思軍及回回砲匠。帝曰:「戰船安用此。」不 從。六月,日本行省臣遣使來言:「大軍駐巨濟島,至對 馬島,獲島人,言太宰府西六十里舊有戍軍,已調出 戰,宜乘虛搗之。」詔曰:「軍事卿等當自權衡之。」以阿剌 罕有疾,詔阿塔海統率軍馬征日本。八月,詔征日本 軍回,所在官為給糧。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 慶諸軍船為風濤所激,大失利。餘軍回至高麗境,十 存一二。按《日本本傳》:十八年正月,命日本行省右 丞相阿剌罕、右丞范文虎及忻都、洪茶丘等率十萬 人征日本。二月,諸將陛辭,帝敕曰:「始因彼國使來,故 朝廷亦遣使往,彼遂留我使不還,故使卿輩為此行。 朕聞漢人言,取人家國,欲得百姓土地,若盡殺百姓, 徒得地何用?又有一事,朕實憂之,恐卿輩不和耳。假 若彼國人至,與卿輩有所議,當同心協謀,如出一口 答之。」五月,日本行省參議裴國佐等言:「本省右丞相 阿剌罕、范右丞、李左丞先與忻都茶丘入朝時,同院 官議定,領舟師至高麗金州,與忻都茶丘軍會,然後 入征日本。又為風水不便,再議定會於一岐島。今年 三月,有日本船為風水漂至者,令其水工畫地圖,因 見近太宰府西有平戶島者,周圍皆水,可屯軍船,此 島非其所防,若徑往據此島,使人乘船往一岐,呼忻 都茶丘來會,進討為利。」帝曰:「此間不悉彼中事宜,阿 剌罕輩必知。」令其自處之。六月,阿剌罕以病不能行, 命阿塔海代總軍事。八月,諸將未見敵喪,全師以還。 乃言至日本,欲攻太宰府,暴風破舟,猶欲議戰。萬戶 厲德彪、招討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等不聽節制, 輒逃去本省。載餘軍至合浦,散遣還鄉里。未幾,敗卒 于閶。脫歸言:官軍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壺島,移五龍 山。八月一日,風破舟。五日,文虎等諸將各自擇堅好 船乘之,棄士卒十餘萬于山下。眾議推張百戶者為 主帥,號之曰「張總管」,聽其約束。方伐木作舟,欲還,七 日,日本人來戰,盡死,餘二三萬為其虜去。九日,至八 角島,盡殺蒙古、高麗、漢人謂新附軍為唐人,不殺而 奴之,閶輩是也。蓋行省官議事不相下,故皆棄軍歸。 久之,莫青與吳萬五亦逃還,十萬之眾,得還者三人 耳。按《張禧傳》,十七年,加鎮國上將軍都元帥,時朝 廷議征日本,禧請行,即日拜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與 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同率舟師泛海東征。至日本, 禧即捨舟築壘平湖島,約束戰艦,各相去五十步止 泊,以避風濤觸擊。八月,颶風大作,文虎、庭戰艦悉壞, 禧所部獨完。文虎等議還,禧曰:「士卒溺死者半,其脫 死者,皆壯士也。曷若乘其無回顧心,因糧於敵以進 戰。」文虎等不從,曰:「還朝問罪,我輩當之,公不與也。」禧 乃分船與之。時平湖島屯兵四千乏舟,禧曰:「我安忍 棄之。」遂悉棄舟中所有馬七十匹以濟。其還至京師, 文虎等皆獲罪,禧獨免。

至元十九年,日本賈祐來降。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九年秋七月,高麗國王請自造 船一百五十艘,助征日本。九月,福建宣慰司獲倭國 諜者,有旨留之,給新附軍賈祐衣糧。祐言為日本國 焦元帥壻,知江南造船,遣其來候動靜,軍馬壓境,願 先降附。」

至元二十年,復議征日本。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年正月,預備征日本軍糧。令 高麗國備二十萬石。以阿塔海依舊為征東行中書 省丞相。丙寅,發五衛軍二萬人征日本,發鈔三千錠, 糴糧于察罕腦兒,以給軍匠。命右丞闍里帖木兒及 萬戶三十五人、蒙古軍習舟師者二千人,探馬赤萬 人、習水戰者五百人,征日本。四月,阿塔海求軍官習」 舟楫者,同征日本,命元帥張林、招討張瑄、總管朱清 等行。以高麗王就領行省,規畫日本事宜。命樞密院 集軍官議征日本事宜。程鵬飛請明賞罰,有功者軍 前給憑驗,候班師日改授。從之。五月,御史中丞崔彧 言:「江南盜賊繼起,皆緣拘水手、造海船,民不聊生。日 本之役,宜姑止之。江南四省應辦軍需,宜量民力,勿強以土產所無。凡給物價及民者,必以實召募。水手 當從所欲,伺民之氣稍蘇,我之力粗備,三二年復東 征,未晚。」不從。六月,以征日本民間騷動,盜賊竊發,忽 都帖木兒、忙古帶乞益兵禦寇,詔以興國、江州軍付 之。七月,諭阿塔海所造征日本船,宜少緩之,所拘商 船,其悉給還。八月,浙西道宣慰使史弼言:「頃以征日 本船五百艘,科諸民間,民病之。宜取阿八赤所有船 修理,以付阿塔海,庶寬民力,并給鈔沿海募水手。」從 之。按《日本傳》,二十年,命阿塔海為日本省丞相,與 徹里帖木兒右丞,劉二拔都兒左丞,募兵造舟,欲復 征日本。淮西宣慰使昂吉兒上言民勞,乞寢兵。按 《劉宣傳》,宣「為吏部尚書。及再征日本,宣又上言,其略 曰:『近議復置征東行省,再興日本之師,此役不息,安 危繫焉。唆都建伐占城,海牙言平交趾三數年間,湖 廣、江西供給船隻,軍須糧運,官民大擾。廣東群盜並 起,軍兵遠涉江海瘴毒之地,死傷過半,即日連兵未 解。且交趾與我接境,蕞爾小邦,遣親王提兵深入,未 見報功,唆都為賊所殺,自遺羞辱。況日本海洋萬里, 疆土闊遠,非二國可比。今次出師,動眾履險,縱不遇 風,可到彼岸』。」倭國地廣,徒眾猥多,彼兵四集,我師無 援,萬一不利,欲發救兵,其能飛渡耶?「隋伐高麗,三次 大舉,數見敗北,喪師百萬。唐太宗以英武自負,親征 高麗,雖取數城而還,徒增追悔。且高麗、平壤諸城,皆 居陸地,去中原不遠,以二國之眾加之,尚不能克,況 日本僻在海隅,與中國相懸萬里哉。」帝嘉納之。按 《相威傳》:「十八年左丞范文虎、參政李庭以兵十萬,航 海征倭,七晝夜至竹島,與遼陽省臣兵合,欲先攻太 宰府,遲疑不發。八月朔,颶風大作,士卒十喪六七,帝 震怒,復命行省左」丞相塔海征之,一時無敢諫者。相 威遣使入奏曰:「倭不奉職貢,可伐而不可恕,可緩而 不可急。向者師行迫期,戰船不堅,前車已覆,後當改 轍。今為之計,預修戰艦,訓練士卒,耀兵揚武,使彼聞 之,深自備禦,遲以歲月,俟其疲怠,出其不意,乘風疾 往,一舉而下,萬全之策也。」帝意始釋,遂罷其役。 至元二十一年。遣王積翁齎詔使日本。賜錦衣玉環 鞍轡。積翁由慶元航海。至日本近境。為舟人所害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日本本傳》。二十一年。又 以其俗尚佛。遣王積翁與補陀僧如智往使。舟中有 不願行者。共謀殺積翁。不果至。

至元二十二年,增征日本軍。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二年,遣使告高麗,「發兵萬人, 船六百五十艘,助征日本,仍令于近地多造船,以占 城遁還。忽都虎、劉九、田二復舊職,從征日本。增阿塔 海征日本戰士萬人,回回砲手五十人。」從樞密院請, 嚴立軍籍條例,選壯士及有力家充軍。敕:「樞密院:向 以征日本,故遣五衛軍還家治裝。今悉選壯士,以正」 月一日到京師。江淮行省以戰船千艘習水戰江中。 至元二十三年,罷征日本。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春正月,帝以日本孤遠, 重困民力,罷征日本。召阿八赤赴闕,仍散所雇民船。 九月,高麗遣使獻日本俘,十月,復遣使獻日本俘十 六人。按《日本本傳》:二十三年,帝曰:「日本未嘗相侵, 今交趾犯邊,宜置日本,專事交趾。」

至元二十九年,日本舟至四明。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九年,日本舟至四明求互市, 舟中甲仗皆具,恐有異圖,詔立都元帥府,命哈剌帶 將之,以防海道。」

成宗大德二年也速答兒乞征日本不許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按《日本本傳》:成宗大德二 年,江浙平章政事也速答兒乞用兵日本,帝曰:「今非 其時,朕徐思之。」

大德三年。遣僧齎詔使日本。

按《元史成宗本紀》。三年三月癸巳。命妙慈弘濟大師 江浙釋教總統補陀僧一山齎詔使日本。詔曰:「有司 奏陳,向者世祖皇帝嘗遣補陀禪僧如智及王積翁 等兩奉璽書通好日本。咸以中途有阻而還。爰自朕 臨御以來。綏懷諸國。薄海內外靡有遐遺。日本之好 宜復通問。今如智已老。補陀寧一山道行素高。可令」 往諭。附商舶以行。庶可必達。朕特從其請。蓋欲成先 帝遺意耳。至于惇好息民之事。王其審圖之按《日 本本傳》。三年遣僧寧一山者加妙慈弘濟大師。附商 舶往使日本。而日本人竟不至。

明一

编辑

太祖洪武二年倭人入寇

编辑

按《明外史日本傳》:「洪武二年,遣行人楊載齎詔書以 即位告,且詰其入寇之故。日本王良懷侵掠如故。」 按《籌海圖編》:「時倭賊出沒海島中,數侵掠蘇州、崇明, 殺掠居民,劫奪貨財,沿海之地皆患之。太倉衛指揮 僉事翁德,督舟師出海捕之,遇于海門之上幫,麾兵 衝擊,多所殺溺,生擒數百人,并得舟械以聞。陞本衛 指」揮副使,仍命往捕餘寇。德再往,倭懼不敢出,沿海遂寧。既而復寇吳淞江沿海一帶,指揮朱文亦破之, 俘斬獻捷。是年倭寇廣東惠、潮諸州。時天下初定, 海內乂安。倭寇竊發,濱海一帶皆被騷擾。復寇山東 濱海郡縣,犯浙江溫州中界山、永嘉、玉環諸處,皆被 剽掠。

洪武三年,遣使招日本。

按《籌海圖編》:「三年,詔遣萊州府同知趙秩往日本,招 來倭人,泛海至析木崖入其境,關者拒弗納。秩以書 達其王良懷,乃延秩諭以中國威德,而詔旨有『責其 不臣之語。王曰:『吾國雖遠,僻在扶桑,未嘗不慕中國 之化而通貢奉。惟蒙古蒞華而以小國視我,使趙良 弼訹我以好語,初不知其覘國也。既而發水犀數千 艘襲我。比至,一時雷霆風波漂沒幾無遺類,自是不 與通者數十年。今新天子帝華使亦趙姓,得非蒙古 使之雲仍乎?亦將訹我好語而襲我也』』。」命左右將刃 之。秩不為動,徐曰:「今天子神聖文武,明燭八表,生華 帝華非蒙古比,我亦非良弼後。爾若悖逆,不我信,即 先殺我,爾之禍不旋踵矣。我朝之兵,天兵也,無不以 一當百。我朝戰艦,雖蒙古戈船,百不當一。況天命所 在,人孰能違?豈以我朝之孔懷爾者,與蒙古之襲爾 國者比耶?」于是王氣沮,下延秩,禮遇有加。秋,使行人 楊載齎書諭其國王。書曰:「上帝好生惡不仁者。向者, 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彝入而據之,凡百有心,孰不 興憤?自辛卯以來,中」原擾擾,彼倭來寇山東,不過乘 故元之衰耳。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之辱,興師震 旅,掃蕩寇氛,宵衣旰食,垂二十年。自去歲以來,殄絕 北彝以主中國,惟四彝未報。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 寇海邊,生離人妻子、損傷物命。」故修書特報正統之 事,兼諭倭兵入海之由。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 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 當命舟師揚幡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 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其王良懷乃遣僧祖 來進表箋,貢馬及方物,并僧九人來朝。又送至明州、 台州被掠男子七十餘人,詔賜祖來等文綺及僧衣。 比辭,遣僧克勤等八人護送還國,仍賜良懷《大統曆》 及文綺、紗羅。又,是年倭寇崇明,掠浙江、福建濱海諸 郡。

洪武四年,日本遣使入貢。

按《明一統志》:古倭奴國,其地東西南北各數千里。西 南至海,東北隔一大山。國王以王為姓,歷世不易,文 武僚吏皆世官。其地。有五畿七道,以州統郡,附庸國 凡百餘。自北岸去拘邪韓國七千里,曰對海國。又南 渡一海千餘里,曰瀚海國。又渡一海千餘里曰末盧 國。東南陸行五百里,曰伊都國。又東南百里曰奴國。」 又東百里曰不彌國。又南水行二十日曰投馬國。又 南水行十日,陸行一月,曰邪馬一國。其次曰斯焉國, 曰已百支國,曰伊邪國,曰都支國,曰彌奴國,曰好古 都國,曰不呼國,曰姐奴國,曰對蘇國,曰蘇奴國,曰呼 邑國,曰華奴蘇奴國,曰鬼國,曰為吾國,曰鬼奴國,曰 邪馬國,曰躬臣國,曰巴利國,曰支惟國,曰烏奴國,皆 倭王境界所盡。其國小者百里,大不過五百里;戶少 者千餘,多不過一二萬。自漢武帝滅朝鮮,使譯通於 漢者三十許國,皆稱王。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即邪 摩維是已。光武中元二年,始來朝貢。後國亂,國人立 其女子曰「卑《彌呼》為王,其宗女壹與繼之。後復立男 王,並受中國爵命。歷魏、晉、宋、隋皆來貢,稍習夏音。唐 咸亨初,惡倭名,更號日本。自以其國近日所出,故名。 或云「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併,故冒其號。」開元、貞元中, 其使有願留中國授經肄業者,久乃請還。宋雍熙後, 累來朝貢。熙寧以後,來者皆僧也。元世祖遣使招諭 之,不至,命范文虎等率兵十萬征之,至五龍山,暴風 破舟,敗績。終元之世,使竟不至。本朝洪武四年,國王 良懷遣使臣僧祖朝貢。其後數歲一來,至今不絕。自 永樂以來,其國王嗣立,皆受朝廷冊封。

按《明會典》:「日本國朝貢筵宴二次。使臣回還,至寧波 府管待一次。」

按《籌海圖編》:「洪武四年,海寇鍾福全、李夫人等自稱 總兵,挾倭船二百艘,寇海宴、下川等地。廣州左衛指 揮僉事楊景追捕至陽江,平之。」

洪武五年,遣僧往諭日本。

按《籌海圖編》:「先是天寧寺僧祖闡以高行召至,會朝 廷將遣使,詔與瓦官寺僧無逸俱往,祖闡毅然請行。 上壯之,賜以緇器禪衣之屬,令大官饌饗于武樓下, 且諭其國敬浮屠,喻以善道設化。時天界寺僧宗泐 嘗賦詩餞之。其詩上獻,凡十八韻,首言『王化無遐邇, 一視同仁』」;次言宣誘以善道,庶契西來祖意;次言經 涉海波,雖甚艱險,君臣大義勿忘。次言平等法,行之 無有彼此之異。末言使旋方盡終始之義。太祖俯賜 和之。「嘗聞古帝王,同仁無遐邇,蠻貃盡來賓。我今使 臣委仲猷,通《洪元》倭彝嘗往。至于善導凶人,不負而 來意。爾僧遊遠方,毋得多生事。入為佛弟子,出為我朝使。珍重浦泉經,勿失君臣義。此行非瀚海,一去萬 里地。既辭釋迦門,日日宿海涘。艨艟掛飛颿,天風駕 萬里。平心勿憂驚,自然天之使。休問海茫茫,直是尋 根際。詣彼佛放光,倭民大欣喜。行止必端方,毋失經 之理。入國有齋時,齋畢還施禮。是法皆平等,語言休 彼此。盡善化頑心,了畢方纔已。歸來為拂塵,見終必 見始祖。」《闡受命而行》,自翁州啟櫂五日,至其國境。又 踰月,始入王都,館于洛陽西山精舍,一遵聖教,敷演 正法,無非約之以善。聽者聳愕,以為中華之禪伯。亟 白于王,請主于天龍寺,乃夢窗國師道場,寔名剎也。 祖闡以無上命,力辭之,且申布威德,罔間內外,所以 遣使者來之意。王悅,命僧奉方物,稱臣來貢。既歸,上 喜怡愉,賜白金一百兩、文綺二縑。又,是年寇浙江海 鹽、澉浦、溫州諸處、福建濱海諸郡;

洪武六年,倭人入寇。

按《籌海圖編》:「六年六月,倭寇山東登萊,又是年掠浙 江海濱。」

洪武七年,靖海侯吳禎敗倭于琉球洋。

按《籌海圖編》:七年八月,倭犯蘇州海濱,命靖海侯吳 禎率沿海各衛兵出捕,至琉球大洋,獲倭人,船送京 師。又:「是年倭寇山東膠州,擾浙江海邊,遣僧來貢,驗 無表文,卻之。其臣亦遣僧貢馬、茶、布、刀、扇。上曰:『此私 交也』。亦不受。又以頻年為寇,令中書省遺文,責其國 王。」

洪武九年、倭人來貢。

按《籌海圖編》:「九年,國王良懷遣使歸廷用等奉表貢 馬及方物謝罪,賜王及使文綺有差。已而,上覽表曰: 『良懷不誠』。詔責之。」

洪武十二年,倭船入貢。緣無表文,卻之。

按《籌海圖編》:「十二年,倭船一隻稱貢,緣無表文,卻之 來人,分發雲南、川陝三邊安插。」

洪武十三年,倭人入貢,令禮部移書責其侵掠之罪。 按《籌海圖編》:「十三年遣僧貢馬及茶、布、刀、扇之類,亦 無表文不納。令禮部移書,責王數掠我海上來人,仍 發三邊安插。」

洪武十四年,倭人入貢。

按《明外史日本傳》:「十四年復來貢,帝再卻之,而命禮 官移書責王,并責其征夷將軍,示以欲征之意。良懷 上言:『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四 裔之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 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 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 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 絕之意。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 仁,八方奉貢。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 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 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 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 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于賀蘭山前,聊 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 勝君負,反作小邦之羞。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 生靈之塗炭,拯𥟖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 上國圖之。帝得表慍甚,終鑑蒙古之轍不加兵也。 按《籌海圖編》:十四年七月,國王良懷遣僧如瑤貢馬 十匹及方物,通有前來人船花名,乞還安置諸僧使。 上曰:「日本既謝罪,還其使命,行取赴京,宴賞歸國。」 洪武十五年,倭人入貢。

按《籌海圖編》:「十五年,遣使歸廷用,入貢方物,厚賞回 還,明州備倭指揮林賢在京隨駕時,交通樞密使胡 惟庸,潛遣宣使陳得中密與設計,令將歸廷用,誣為 倭寇,分用賞賜。中書省舉奏其罪,流賢日本。」

洪武十六年,詔絕日本之貢。

按《籌海圖編》:賢流後,逆臣胡惟庸暗遣人充宣使,私 往日本取回,就借精練兵四百與僧如瑤來獻巨燭, 中藏火藥兵具,意在圖亂。上大怒,磔賢于市,乃降詔 責其君臣,絕其貢。《祖訓》云:「以日本隔海,僻在一隅,得 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故不興兵致 伐。」著為《訓章》,絕其往來。又是年寇浙江金鄉、平陽、小 濩亭,官兵敵卻之。

洪武十七年,倭寇浙東諸郡。

按:《籌海圖編》云云。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倭寇浙江寧海。犯廣東海濱 按《籌海圖編》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倭寇浙江金鄉小尖亭。

按:《籌海圖編》云云。

洪武二十七年,倭寇小尖亭。

按:《籌海圖編》云云。

洪武二十八年。詔訓練廣東沿海衛所官兵備倭寇 按《廣東通志》。「二十八年八月。命安陸侯吳傑、永定侯張金率致仕武官往廣東訓練沿海衛所官兵。以備 倭寇。」

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倭寇浙東諸郡。

按:《籌海圖編》云云。

洪武三十四年九月,倭寇浙江蒲岐所。

按:《籌海圖編》云云。

成祖永樂二年倭寇蘇松海濱

编辑

按《籌海圖編》:「二年,賊掠浙江,穿山而掠沿海。上命太 監鄭和暨王景弘、侯獻等率師二萬八千有奇、海船 二百八艘,齎敕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 魁以獻。」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招諭 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犯邊倭賊二十餘人, 即命治以彼國之法,盡蒸殺之。今銅甑猶存,爐竈遺 址在蘆頭堰。降敕褒獎,給勘合百道,定以十年一貢, 船止二隻,人止二百,違例則以寇論。」遣通政使趙 居任賜其國王冠服、文綺、金銀、古器、書畫。居任還,不 受王餽。上喜,厚賜之。尋命僉都御史俞士吉賜王龜 紐金印、誥命,冊封為日本國王。詔封其國之鎮山曰 「壽安鎮國之山」,御製《碑文》賜之。

永樂六年,倭寇山東等衛。

按《籌海圖編》:「六年,倭賊襲破寧海衛,殺掠甚慘。指揮 趙銘以失機被刑,寇成山衛白峰頭寨、羅山寨及大 嵩、草島嘴、鰲山、羊山寨、陰島、張家莊,以次被掠。入于 家莊寨,百戶王輔死之。入桃花閘寨,百戶周盤死之。 永樂七年,倭入寇廣東。」

按《籌海圖編》:「七年冬十月,倭陷廉州,教授王翰死之。 翰河東人,任本府教授,嚴立規程,教誨不倦。倭寇陷 城,民皆逃避,翰肅衣冠端坐明倫堂。賊至欲執之,罵 賊不屈,遂為所害。」

永樂九年,遣使日本。

按《籌海圖編》:「九年,遣三寶太監王進奉使日本,收買 奇貨。至寧波,選壯軍顧通號大漢將軍,同往彼國初 遇以禮,後起別議輒下。瀼江龍于港口得支港,潛出 為倭婦,密引而還。」是年,倭陷廣東昌化所,千戶王 偉死之。時副總兵李珪等擁兵不救,城遂陷。王偉力 戰而死,軍士死者甚眾。城中人口、糧食、軍器皆被劫 掠。五月寇浙江盤石衛。

按《廣東通志》:「九年三月,倭寇攻陷昌化,殺千戶王偉, 命副總兵指揮李珪等討之。」

永樂十四年,倭陷崇明。

按《江南經略》:「十四年正月十二日,倭寇突犯縣治,城 陷,入之,殺擄官民三百餘人。事聞,發鎮江、鎮海二衛 百戶十員,率軍一千餘名禦擊之。寇平,遂隸崇明守 禦所守城。其舊戍官軍,發入水寨。自是賊無入境者。」 按《籌海圖編》:「是年六月,倭犯山東靖海衛,倭舟三十 二艘,泊靖海衛楊村島,都督同知蔡福等合山東都」 司兵擊敗之。

永樂十五年,遣使如日本。

按《籌海圖編》:「十五年,倭寇沙園所,邊將執其酋首送 京師,詔待以不死。遣刑部員外郎呂淵等使日本,璽 書責以敬天事大之義,諭還所掠海上人。次年,淵還, 其國王亦遣刺史奉表稱謝。」是年,寇浙江松門、金 鄉、平陽諸處。

永樂十六年,倭寇入金山衛。

按《江南經略》:「十六年二月,倭寇入金山衛,指揮同知 侯端擊破之。端素剛勇,初抵任,以金山東南要害,修 城濠,備器械,練士卒,為戰守備。至是倭寇登岸,端與 指揮郤」闕字分兵出戰,郤出南門,全軍皆覆。賊由南 門入城,斷各門橋。端孤軍在東門,不得入,乃引兵至 西門,橋亦斷。仰天嘆曰:「城亡,吾分當死,安可偷生?」遂 策馬一躍過河,入西門,眾不能繼。與賊巷戰數十合, 身被箭如蝟。轉戰至衛門,賊驚曰:「好將軍也!」乃以所 掠染家布橫于街,欲生致之。端馳至,以一劍挑布,一 劍截而斷之。賊仆地而笑,端由是得馳出東門,次楊 家橋,鳴鼓招散卒,得百人,令曰:「今潮退舟膠,人持草 一束,與砲俱進」,至海灘,焚賊舟十餘艘。賊不得歸,遂 大敗。

按《籌海圖編》:「是年入貢,遣使謝罪也。」

永樂十七年,都督劉江敗倭寇于望海堝,盡殲之。 按《明外史日本傳》:永樂十五年,有捕倭寇數十人至 京者,廷臣請正法。帝曰:「威之以刑,不若懷之以德,宜 還之。」乃命刑部員外郎呂淵等齎敕責讓,令悔罪自 新。中華人被掠者,亦令送還。明年四月,其王遣使隨 淵等來貢,謂:「海寇旁午,故貢使不能上達。其無賴鼠 竊者,實非臣所知。願貸罪,容其朝貢。」帝以其詞順許 之,禮使者如故,然海寇猶不絕。十七年六月,遼東總 兵官劉江大破之於望海堝。自是寇掠為稀,貢使亦 不至。

按《籌海圖編》:「永樂己亥,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劉江總 兵鎮遼東。甫至,即相地形勢,請于金線島西北之望 海堝築城堡,立烽堠。一日瞭者言東南海中王家島夜有火光,寇將至。江亟遣馬步軍校赴海上小堡備 之。翌日,倭賊二千餘人,以數十海」請幫助識別此字。泊馬雄島,魚貫 而上,直逼堝下。一賊貌甚醜惡,指揮諸賊如入無人 之境。江得報,但令犒師秣馬,略不為意。徐令都指揮 徐剛伏兵山下,百戶姜隆率壯士潛燒賊船,截其歸 路,約曰:「旗舉伏起,砲鳴奮擊,不用命者戮。」既而賊至, 江披髮,舉旗鳴砲,伏兵盡起,為兩翼而進。賊遂大敗, 奔匿櫻桃園空堡中。我師追逼,環而「攻之,且請入堡 勦殺。」江不許,故開西壁縱之。仍分兩翼夾擊,生擒賊 數百人,斬首千餘級,間有潛脫而逃。請幫助識別此字。者,復為隆所 縛,無一人得免者。諸將請曰:「公見敵意氣安閒,惟飽 士馬。及臨陣披髮而戰,追賊入堡,不殺而縱走之,何 也?」江曰:「窮寇遠來,必饑且勞,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法 也。賊始魚貫成長蛇陣,故作真武狀以鎮服之,雖愚 士卒之耳目,亦可借以壯其氣。賊既入堡,有死而已。 我師臨之,彼必死鬥,我兵寧無傷乎?故縱之生路,而 後掩擊之,即圍師必缺之意耳。」事聞,徵至京師,面慰 勞之,封廣寧伯,食祿一千二百戶,子孫世襲。

永樂十九年,李珪敗倭于潮州靖海《海濱》。

按《籌海圖編》:「十九年正月辛巳,副總兵李珪敗倭於 潮州靖海海濱。珪先以昌化之陷,戴罪殺賊,大敗賊 于靖海,生擒十五人,斬首五級,悉送京師。」

按《廣東通志》:「十九年,兵部言,廣東都指揮李端,捕倭 失機,已就逮。」上命選能幹官,率兵禦倭。

永樂二十年,倭寇浙東。

按《籌海圖編》:「二十年,倭寇浙東,朱亮祖、徐忠擊敗之。 亮祖破之于溫州,忠破之于桃渚,斬獲獻俘,由是賊 始知戢斂。」

永樂二十二年,倭寇象山縣。

按《籌海圖編》:「二十二年,寇象山,縣丞宋真、教諭蔡海 死之。真持竿擊賊,海罵賊不屈,皆被害。」

宣宗宣德元年日本國入貢

编辑

按《籌海圖編》:「元年,入貢人船踰數,刀劍過多。特諭來 使,今後貢船不過三隻,使人毋過三百,刀劍勿過三 十,不許違禁。」

宣德七年、令琉球王轉諭日本國王。

按《明外史日本傳》:「宣德七年正月,帝念四方藩國皆 來朝,獨日本久不貢,命中官柴山往琉球,令其王轉 諭日本,賜之敕。明年夏,王源義教遣使來,帝報之,齎 白金綵幣,秋復至。」

按《籌海圖編》:「七年,來貢,如約束,受之使者不知禮法, 甚擾于民,禁之。」

按《明會典》:「宣德間,使臣至通州湯飯,令行在光祿寺 辦送至濟寧州,浙江布政司并寧波府茶飯管待。 宣德八年,遣使日本弔喪。」

按《籌海圖編》:「日本國王源義教卒,上命太監雷春、少 卿潘賜等出使垂弔,以盡懷柔之意。」

宣德十年,日本國來貢。

按:《明外史日本傳》:「宣德十年十月,以英宗嗣位,遣使 來貢。」

按《籌海圖編》:「十年,遣使貢方物,並奉表謝恩,以八年 遣使弔喪也。」

按《明會典》:「宣德十年,回賜國王紵絲二十表裏,紗羅 各八匹,錦二段,銀二百兩;妃銀一百兩。」

英宗正統元年更給日本信符勘合

编辑

按《明外史日本傳》:「正統元年二月,使者還,賚王及妃 銀幣。四月,工部言,宣德間,日本諸國皆給信符勘合, 今改元伊始,例當更給。從之。」

正統四年,倭陷浙江大嵩所、昌國衛。

按《明外史日本傳》:「正統四年五月,倭船四十艘連破 台州、桃渚、寧波、大嵩二千戶所,又陷昌國衛,大肆殺 掠。」

按《籌海圖編》:「四年,賊舟四十餘艘,夜入大嵩港,襲破 所城,轉寇昌國衛,城亦陷。備倭等官以失機被刑者 三十六人,惟爵谿所以獲賊首畢善慶得免。」

正統七年,日本國入貢。

按《籌海圖編》,時貢船九隻,使人千餘,分發境清、天寧 各寺安歇。朝廷雖責其越例,以遠人慕化,亦寬容之。 八年六月使回,迷失使頭普福二人在樂清沙嵩滕 嶺,坊長孔希名護解把總遣回。普福在途悲感,有詩 云:「來遊上國看中原,細嚼青松咽冷泉。慈母在堂年 八十,孤兒為客路三千。心懷北闕浮雲外,身在西山」 反照邊。處處朱門花柳巷,不知何日是歸年。

正統八年,倭人寇海寧。

按《明外史日本傳》:「正統八年五月,寇海寧。先是,洪熙 時,黃巖民周來保、龍巖民鍾普福,困于徭役,叛入倭。 倭每來寇,為之鄉導。至是導倭犯樂清,先登岸偵伺。 俄倭去,二人留村中丐食,被獲,置極刑,梟其首於海 上。倭性黠,時載方物戎器,出沒海濱,得間則張其戎 器而肆侵掠,不得則陳其方物而稱朝貢,東南海濱」 患之按《籌海圖編》:「正統八年六月,倭寇海寧、乍浦諸處,十 月寇壯士所」

正統十一年,倭寇海寧、乍浦諸處。

按:《籌海圖編》云云。

景帝景泰四年倭人入貢掠居民貨且請增物直賞賜

编辑

按《明外史日本傳》:「景泰四年入貢,至臨清,掠居民貨。 有指揮往詰,毆幾死。所司請執治。帝恐失遠人心,不 許。先是,永樂初,詔日本十年一貢,人止二百,船止二 艘,不得攜軍器,違者以寇論。乃賜以二舟,為入貢用。 後悉不如制。宣德初,申定要約,人毋過三百,舟毋過 三艘。而倭人貪利,貢物外所攜私物增十倍,例當給」 直。禮官言:「宣德間所貢硫黃、蘇木、刀扇、漆器之屬,估 時直給錢鈔或折支布帛,為數無多,然已大獲利。今 若仍舊制,當給錢二十一萬七千,銀價如之,宜大減 其直,給銀三萬四千七百有奇。」從之。使臣不悅,請如 舊制。詔增錢萬,猶以為少,求增賜物。詔增布帛千五 百,終怏怏去。

景泰六年,倭寇健跳所。

按:《籌海圖編》云云。

英宗天順元年日本王欲遣使謝罪移書朝鮮王以聞

编辑

按《明外史日本傳》:「天順初,其王源義政以前使臣獲 罪天朝,蒙恩宥,欲遣使謝罪,而不敢自達,移書朝鮮 王,令轉請朝鮮以聞。廷議敕朝鮮覈實,令擇老成識 大體者充使,不得仍前肆擾。既而貢使亦不至。 天順二年,日本國入貢。」

按《籌海圖編》:「二年,入貢至京師,宴賞豐渥,稛載而歸。」

憲宗成化二年倭人偽稱入貢

编辑

按《籌海圖編》:「二年,倭舶至寧波,覘知有備,矯稱入貢。 時都指揮張翥洞燭其偽貢之奸而去。」是年,寇陷 浙江大嵩所。賊偽稱「入貢」,官軍不為嚴備,遂襲破大 嵩所。官兵夜圍其舟,檣燈達曙不移舟,已乘潮遁去, 燈皆懸于篙端,篙卓沙上,蓋設詐以款追兵也。臺閫 大臣以失機獲罪。

成化四年夏,日本國遣使貢馬,十一月復來貢。 按《明外史日本傳》:成化四年夏,乃遣使貢馬謝恩,禮 之如彝典。其通事三人自言本寧波村民,幼為賊掠 市與日本,今請便道省祭。許之,戒其勿仝使臣至家, 引中國人下海。十一月,使臣清啟復來貢,傷人于市, 有司請治其罪。詔付清啟。奏言「犯法者當用本國之 刑,容還國,如法論治。」且自服不能鈐束之罪。帝俱赦 之。自是使者益無忌矣。

成化十一年,日本國來貢。

按《籌海圖編》:「十一年入貢諸使詣京,沿途騷擾,朝廷 為禁約之。」

成化十三年,日本國來貢。

按《明外史?日本傳》:「成化十三年九月,來貢,求《佛祖通 紀》諸書,詔以《法苑珠林》賜之。使者述其王意,請于常 例外增賜,命賜錢五萬貫。」

成化二十年,日本國入貢。

按:《明外史日本傳》云云。

按《籌海圖編》:「二十年六月,使臣周瑋等入貢,敕諭彼 王知會後,宜恪遵宣德中事例也。」

按《明會典》:「成化二十年回賜國王紵絲二十表裏,紗 羅各二十匹,錦四段,銀二百兩;王妃紵絲十表裏,紗 羅各八匹,錦二段,銀一百兩。差來正副使,每員金襴 袈紗一領,鍍金銀鉤環,全羅直裰一件,羅褊衫一件, 紵絲二匹,紗羅各一匹,絹六匹,銅錢一萬文,靴襪各 一雙。居座以下土官、從僧、通事、從人有差。」正貢外,使 臣自進并官收買附來貨物給價。不堪者令自貿易。

孝宗弘治八年日本國入貢

编辑

按《籌海圖編》:「八年五月,遣使壽蓂入貢方物赴京,沿 途生事,至濟寧強買貨物,彼此殺傷,罪及解官府照 磨童釗、指揮魏政、提舉王昭俱調降,通事林春充軍。 次年使歸,司府失于檢點,致鄞人朱縞填欠貨物而 去。」

弘治九年,詔「日本貢使只許五十人入都。」

按《明外史日本傳》:「弘治九年三月,王源義高遣使來 還,至濟寧,其下復持刀殺人,所司請罪之。詔自今止 許五十人入都,餘留舟次,嚴防禁焉。」

弘治十八年,日本國來貢。

按:《明外史日本傳》:「弘治十八年冬來貢。時武宗已即 位,命如故事,鑄金牌勘合給之。」

武宗正德四年禮官定日本貢使班次賞賜之數

编辑

按《明外史?日本傳》:「『正德四年冬來貢。禮官言,明年正 月大祀慶成,宴朝鮮陪臣在殿東第七班,日本向無 例,請列殿西第七班』。從之。禮官又言,日本貢物,向用 舟三,今止一。所賜銀幣,宜如其舟之數,且無表文,賜 敕與否,請上裁。命所司移文答之。」

正德五年,日本國遣使臣宋素卿來貢按《明外史日本傳》:「正德五年春,其王源義澄遣使臣 宋素卿來貢。時劉瑾竊柄,納其黃金千兩,賜飛魚服, 前所未有也。素卿,鄞縣朱氏子,名縞,幼習歌唱,倭使 見而悅之,而縞叔澄負其直,因以縞償。至是充正使, 至蘇州,澄與相見,後事覺,法當死,劉瑾庇之,謂澄巳 自首,並獲免。」

按《籌海圖編》:「五年五月,正使宋素卿、副使源永春貢 方物,請祀孔子儀注。朝議:孔子中國聖人,不當為倭 彝褻瀆,不許。」素卿者,即鄞人朱縞,其家鬻于倭商湯 四五郎,越境亡去。至是充使入貢,重賂逆瑾,蔽覆其 事。蓋縞在倭國偽稱宗室苗裔,傾險取寵,輔庶奪嫡, 爭功要利,而彝夏之釁,遂釀于此。

正德七年,日本國復來貢。

按《明外史日本傳》:「正德七年,義澄使復來貢。浙江守 臣言,今畿輔、山東盜充斥,恐使臣遇之為所掠,請以 貢物貯浙江官庫,收其表文送京師。禮官會兵部議, 請令南京守備官即所在宴賚遣歸,附進方物,皆予 全直,毋阻遠人向化心。從之。」

正德八年五月,倭船三隻,使僧桂梧等貢方物,越歲 而去。

按:《籌海圖編》云云。

正德九年。倭寇寧海奉化。典史陸方領兵追捕大捷。 按《籌海圖編》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