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
第九卷目錄
師弟部紀事二
師弟部雜錄
交誼典第九卷
師弟部紀事二
编辑《唐書徐曠傳》:「曠字文遠,性方正,舉動純重。竇威、楊元 感、李密、王世充皆從受學。隋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 詔與漢王諒授經。會諒反,除名為民。大業初,禮部侍 郎許善心薦文遠及包愷、褚徽、陸德明、魯達為學官, 擢國子博士,愷等為太學博士。世稱《左氏》有文遠,《禮》 有褚徽,《詩》有魯達,《易》有陸德明,皆一時冠云。文遠說」 經,遍舉先儒異論,分明是非,乃出新意以折衷,聽者 忘勞。越王侗署國子祭酒。時洛陽饑,文遠自出城樵 拾,為李密所得。密使文遠南向坐,備弟子禮拜之。文 遠謝曰:「前日以先王之道授將軍,今將軍擁兵百萬, 威振四海,猶能屈體老夫,此盛德也,安敢不盡。將軍 若欲為伊、霍,繼絕扶傾,吾雖老,猶願盡力,如為莽、卓 乘危迫險,則僕耄矣,無能為也。」密頓首曰:「幸得位上 公,思所以竭力,先征伐及刷國恥,然後入見天子,請 罪於有司,惟先生教之。」答曰:「將軍,名臣子,累世盡節。 前陷元感黨,迷未遠而復。今若終之以忠,天下之人 所望於將軍者。」密頓首曰:「恭聞命。」俄而世充專制,密 又問焉。對曰:「彼殘忍而意褊促,必速於亂,將軍非破 之,不可以朝。」密曰:「常謂先生儒者,不學軍旅,至籌大 計,乃明略過人。」密敗,復入東都。世充給稍異等,而文 遠見輒先拜。或問:「君踞見李密而下王公,何邪?」答曰: 「密君子,能受酈生之揖;世充小人,無容。故人義,相時 而動可也。」世充僭號,以為國子博士。子士。會奔長安, 世充怒,絕其稟文,遠餓幾死,數矣。身出樵,為羅士信 所獲,送京師,仍為國子博士。
《張後引傳》:後引字嗣宗,蘇州崑山人。祖僧紹,梁零陵 太守。父沖,陳國子博士,入隋為漢王諒并州博士。後 引甫冠,以學行禪其家。高祖鎮太原,引為客,以經授 秦王。義寧初,為齊王文學,封新野縣公。武德中,擢員 外散騎侍郎,賜宅一區。太宗即位,進燕王諮議。從王 入朝,召見。初,帝在太原,嘗問「隋運將終,得天下者何 姓?」答曰:「公家德業,天下繫心,若順天而動,自河以北, 指撝可定。然後長驅關、洛,帝業可成。」至是自陳所言。 帝曰:「是事未始忘之。」乃賜之月廩。帝從容曰:「今日弟 子何如?」後引曰:「昔孔子門人三千,達者無子男之位。 臣翼贊一人,乃王天下,計臣之功,過於先聖。」帝為之 笑。令群臣以《春秋》酬難。帝曰:「朕昔受《大誼》於君,今尚 記之。」後引頓首謝曰:「陛下乃生知臣叨天功,為己力, 罪也。」帝大悅。遷燕王府司馬,出為睦州刺史。乞骸骨。 帝見其強力,問欲何官,因陳謝不敢。帝曰:「朕從卿授 經,卿從朕求官,何所疑?」後引頓首,願得國子祭酒授 之。遷散騎常侍。永徽中致仕,加金紫光祿大夫,朝朔 望,祿賜防閤如舊。卒,年八十三。贈禮部尚書,諡曰「康。」 陪葬昭陵。
《蓋文達傳》:「文達,冀州信都人。博涉前載,尤明《春秋》三 家。刺史竇抗集諸生講論,於是劉焯、劉軌思、孔穎達 並以耆儒開門受業。是日悉至。而文達依經辯舉,皆 諸儒意所未叩,一坐厭歎。抗奇之,問安所從學,焯曰: 『若人岐嶷,出自天然,以多問寡,則焯為之師』。抗曰:『冰 生於水而寒於水,其謂此邪』?」
《王義方傳》:「義方以孤士觸宰相,貶萊州司戶參軍。歲 終不復調,往客昌樂,聚徒教授。母喪,隱居不出。卒年 五十五,門人員半千、何彥先行喪時,松柏冢側,三年 乃去。」
《張行成傳》:「行成字德立,定州義豐人。少師事劉炫,炫 謂門人曰:『行成體局方正,廊廟才也』。」
《韓愈傳》:「愈性明銳,不詭隨,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 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韋表微傳》:「表微以學者薄師道,不如聲樂,賤工能,尊 其師,乃著《九經師授譜》,詆其違。」
《摭言》:「李頻師方干,後頻及第。詩僧清越贈干詩云:『弟 子已得桂,先生猶灌園』。」
《葆化錄》:「李建州頻與方處士干為吟友。頻有《題四皓 廟》詩,自言奇絕云:『東西南北人,高跡此相親。天下已 歸漢,山中猶避秦。龍樓曾作客,鶴氅不為臣。獨有千 年後,青松廟木春』。」示於干,干笑而言:「善則善已,然內 有二字未穩,『作』字太粗而難換,『為』」字甚不當。干聞「『率 土之濱,莫非王臣』,請改作『稱』字。頻遂拜為一字師。」 《全唐詩話》:方干《哭姚監》云:「入室幾人成弟子,為儒是
處哭先生《五代史裴皞傳》:皞以右僕射致仕,卒,年八十五,贈太子太保。皞以文學在朝廷久,宰相馬引孫、桑維翰皆 皞禮部所放進士也。後引孫知舉,放牓,引新進士詣 皞,皞喜作詩曰:「門生門下見門生。」世傳以為榮。維翰 已作相,嘗過皞,皞不迎不送。人或問之,皞曰:「我見桑 公於中書,庶寮也;桑公見我於私第,門生也,何送迎 之有?」人亦以為當。
《王仁裕傳》:仁裕與和凝,於五代時皆以文章知名,又 嘗知貢舉。仁裕門生王溥、凝門生范質,皆至宰相,時 稱其得人。
《王延傳》:「延拜中書舍人,權知貢舉。吏部尚書盧文紀 與故相崔協有隙,是時協子頎方舉進士,文紀謂延 曰:『吾嘗譽子于朝,貢舉選士,當求實效,無以虛名取 人。昔有越人善泅,生子方睟,其母浮之水上。人怪而 問之,則曰:『其父善泅,子必能之。若是可乎』?延退而笑 曰:『盧公之言為崔協也,恨其父遂及其子邪』。明年選』」 頎甲科,人皆稱其公。
《和凝傳》:「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為翰林學士,知貢 舉。是時進士多浮薄,喜為誼譁,以動主司。主司每放 榜,則圍之以棘,閉省門,絕人出入,以為常。凝徹棘開 門,而士皆肅然無譁,所取皆一時之秀,稱為得人。」 馬令《南唐書夏寶松傳》:「寶松,廬陵吉陽人也。少學詩 於建陽江為為羈旅臥病,寶松躬嘗藥餌,夜不解帶, 為」德之,與處數年,終就其業,與詩人劉洞俱顯名於 當世。晚進儒生求為師事者,多齎金帛,不遠數百里, 輻輳其門。寶松黷貨,每授弟子,未嘗會講,唯貲帛稍 厚者,背眾與議,而紿曰:「《詩》之旨訣,我有一葫蘆兒,授 之,將待價。」由是多私賂焉。
《宋齊丘傳》:齊丘書體不工,自矜衒。馮延己工書,遠勝 齊丘,而佯為師授,以求媚齊丘,謂之曰:「子書非不善, 然不能精,往往似虞世南,其何堪也。」其狂瞽如此。 《黃載傳》:載出遊湘潭,州將辟致庠序,講說之際,未嘗 敷演注疏,肆口成言,曾不滯泥。性頗嗜酒,函丈之間, 常置罌缶,興來輒飲,而義理不亂。受業者以百數,苟 獲貲鏹,飲歠之外,一無所蓄。
《宋史張昭傳》:「昭字潛夫,世居濮州范縣。祖楚平,壽張 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調長安,值巢寇亂, 不知所終。直幼避地河朔,既冠,以父失所在。時盜賊 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積 十年不能得,乃發哀行服,躬耕海濱。青州王師範開 學館,延置儒士,再以書幣招直,署賓職。師範降梁,直」 脫難北歸,以《周易》《春秋》教授,學者自遠而至,時號「逍 遙先生。」昭始十歲,能誦古樂府詠史詩百餘篇。未冠, 遍讀《九經》,盡通其義。處儕類中,緩步闊視,以為馬、鄭 不己若也。後至贊皇,遇程生者專史學,以為專究經 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滯,繁而寡要,若極談王霸,經緯 治亂,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漢書》十餘義商搉,乃授昭、 荀《紀》《國志》等,後又盡得十三史,五七年間,能馳騁上 下數千百年事。又注《十代興亡論》,處亂世躬耕負米 以養親。
《李穆傳》:穆從酸棗王昭素受《易》及《莊》《老》書,盡究其義。 昭素謂曰:「子所能得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語人曰: 「李生異日必為廊廟器。」以所著《易論》三十三篇授之 戚同文傳。同文聞邑人楊慤教授生徒,日過其學舍, 因授《禮記》。隨即成誦,日諷一卷,慤異而留之,不終歲 畢誦五經。慤即妻以女弟。自是彌益勤勵,讀書累年 不解帶。時晉末喪亂,絕意祿仕,且思見混一,遂以同 文為名字。慤嘗勉之仕,同文曰:「長者不仕。」同文亦不 仕。慤依將軍趙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托同文,即為 葬。三世數喪,直復厚加禮待,為築室聚徒,請益之人, 不遠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許驤、陳象輿、 高象先、郭成範、王礪、滕涉皆踐臺閣。
《孫奭傳》:「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幼與諸生師里中王 徹,徹死,有從奭問經者,奭為解析,微指人,人驚服,於 是門人數百皆從奭。」
《王祐傳》:「祐孫質,少謹厚淳約,力學問,師事楊億,億歎 以為英妙。」
《李至傳》:「至嘗師徐鉉,手寫鉉及其弟鍇集,置於几案。 又賦《五君詠》,為鉉及李昉、石熙載、王祐、李穆作也。」 《郎簡傳》:簡幼從學四明朱頔,長學文於沈天錫,既仕, 均奉資之。後二人亡,又訪其子孫,為主婚嫁。
《鄭戩傳》:「戩早孤,力學,客京師,事楊億,以屬辭知名。後 復還吳。及億卒,賓客弟子散去,戩乃倍道會葬。」 《梁顥傳》:「王禹偁始與鄉貢,顥以疑義質于禹偁,禹偁 拒之,顥發憤讀書,不期月復有所質,禹偁大加器賞。」 《李之才傳》:之才,青社人也。天聖八年,同進士出身。師 河南穆修。修性莊嚴寡合,雖之才亦頻在訶怒中,之 才事之益謹,卒能受《易》。時蘇舜欽輩亦從修學《易》,其 專授受者惟之才爾。修之《易》受之种放放受之陳摶, 源流最遠。之才為共城令時,邵雍居母憂,躬爨以養 父。之才叩門來謁,勞苦之曰:「好學篤志,果何似?」雍曰「簡策之外,未有適也。」之才曰:「君非跡簡策者,其如物 理之學何!」他日,則又曰:「物理之學學矣,不有性命之 學乎?」雍再拜願受業,于是授《易》。其後雍卒以《易》名世。 澤人劉羲叟從受曆法,世稱羲叟曆法遠出古今,上 有揚雄、張衡所未喻者,實之才授之。
《張載傳》:載字子厚,嘗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眾。 一夕二程至,與論《易》,次日語人曰:「比見二程,深明《易》 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撤坐輟講。
《孫覺傳》:「覺字莘老,高郵人。甫冠,從胡瑗受學。瑗之弟 子千數,別其老成者為經社。覺年最少,儼然居其間, 眾皆推服。」
《孫復傳》:「復,晉州平陽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學《春 秋》,著《尊王發微》十二篇,大約本於陸淳而增新意。石 介有名山東,自介而下皆以先生事復,年四十不娶, 李迪知其賢,以其弟之子妻之。復初猶預石介,與諸 弟子請曰:『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貧賤, 欲托以子,宜因以成丞相之賢名』。復乃聽。孔道輔聞」 復之賢,就是之,介執杖履立侍復左右,升降拜則扶 之,其往謝亦然。介既為學官,語人曰:「孫先生非隱者 也。」於是范仲淹、富弼皆言復有經術,宜在朝廷。除祕 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遷殿中丞。
《陳襄傳》:「襄字述古,福州候官人。少孤,能自立,出游鄉 校,與陳烈、周希孟、鄭穆為友。時學者沈溺於雕琢之 文,所謂知天盡性之說,皆指為迂闊而莫之講。四人 者,始相與倡道於海濱,聞者皆笑以驚,守之不為變, 卒從而化,謂之『四先生』。」
《馬默傳》:「默字處厚,單州城武人。家貧,徒步詣徂徠,從 石介學。諸生時以百數,一旦出其上。既而將歸,介語 諸生曰:『馬君他日必為名臣』。送之山下。」
《彭汝礪傳》:「汝礪少時,師事桐廬倪天隱,既死,并其母 妻葬之,且衣食其女。」
《陳師道傳》:「師道字履常,彭城人。少而好學苦志,年十 六,早以文謁。曾鞏一見奇之,許其以文著,時人未之 知也,留受業。熙寧中,王氏經學盛行,師道心非其說, 遂絕意進取。鞏典五朝史事,得自擇其屬。朝廷以白 衣難之。又教授潁州。蘇軾知州事,待之絕席,欲參諸 門弟子間,而師道賦詩『嚮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之」 語,其自守如是。
《范鎮傳》:「鎮少受學于鄉先生龐直溫,直溫子昉卒于 京師,鎮娶其女為孫婦,養其妻子終身。」
《劉安世傳》:「安世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咨 盡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調洺 州司法參軍。司戶以貪聞,轉運使吳守禮將按之,問 于安世,安世云:『無之,守禮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 曰:『司戶實貪,而吾不以誠對,吾其違司馬公教乎』』?」 《周敦頤傳》:「敦頤字茂叔,掾南安時,程珦通判軍事,視 其」氣貌非常人,與語,知其為學知道,因與為友,使二 子顥、頤往受業焉。敦頤每令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 二程之學源流乎此矣。故顥之言曰:「『自再見周茂叔 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侯師聖學於程 頤,未悟,訪敦頤,敦頤曰:「吾老矣,說不可不詳。」留對榻 夜談,越三日乃還。頤驚異之,曰:「非從周茂叔來耶?其 善開發人類此。」
《安燾傳》:「燾字原卿,開封人。幼警悟,年十一從學里中, 羞與群兒伍,聞有老先生聚徒往師之。先生曰:『汝方 為誦數之學,未可從吾游,當群試省題一詩中選,乃 置汝。燾無難色。詩成出諸生上,由是知名』。」
《錢惟演傳》:「惟演孫景臻,尚秦魯國大長公主。景諶,景 臻之從兄也。由殿直巡轄兩京馬遞,中進士第。初赴 開封解試,時王安石得其文,以為知道者,既薦送之, 又推譽於公卿間,自是執弟子禮。安石提點府界,景 諶為屬主簿,又以文薦之,執喪居許,聞安石得政,喜, 因事來京師謁之。方盛夏,安石與僧智緣臥於地,一」 最親者袒坐其側,顧景諶褫服脫帽,未及它語,卒然 問曰:「青苗助役何如?」景諶曰:「利少害多,異日必為民 患。」又問孰為可用之人?曰:「居喪不交人事,而知人尢 難事也。」遂辭出。後調官復來,安石已作相,又往詣之。 安石令先與弟安國相見,安國亦與之善,謂景諶曰: 「相君欲以館閣相處而任以事。」景諶曰:「百事皆可為, 所不知者《新書役法》耳。」及見安石,安石欲令治峽路 役書,且委以戎、瀘蠻事。景諶曰:「峽路民情,僕固不能 知,而戎、瀘用兵,繫朝廷舉動,一路生靈休戚,願擇知 兵愛人者。」安石大怒,坐上客數十人,皆為之懼。退就 謁舍,賞激之,與詆以為矯者參半。景諶笑曰:「自古以 來,好利者眾,而顧義者寡,故天下萬事皆由人,而不 在於己。苟為利所動而由於人,則盜亦可為也。夫盜 之所以為盜者,利勝於義而不知所以為之者耳,吾 又何憾焉。」遂與安石絕。熙寧末,從張景憲辟知瀛州, 終身為外官,僅至朝請郎而卒。
《陸佃傳》:「佃字農師,越州山陰人。居貧苦學,夜無燈,映 月光讀書,躡屩從師,不遠千里過金陵,受經於王安石。熙寧三年,應舉入京,適安石當國,首問新政。佃曰: 『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還為擾民,如青苗是 也』。安石驚曰:『何為乃爾?吾與呂惠卿議之,又訪外議。 佃曰:『公樂聞善,古所未有。然外間頗以為拒諫。安石』』」 笑曰:「吾豈拒諫者,但邪說營營,顧無足聽。」佃曰:「是乃 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安石召謂曰:「惠卿云,私家取債, 亦須一雞半豚,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質究矣。」既而承 之還,詭言於民無不便,佃說不行,禮部奏名為舉首, 廷試擢甲科,授蔡州推官,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哲 宗立,是時更先朝法度,去安石之黨,士多諱變所從。 安石卒,佃率諸生供佛,哭而祭之,識者嘉其無向背。 《呂大防傳》:大防兄大忠,以直龍圖閣知秦州,進寶文 閣待制。馬涓以進士舉首入幕府,自稱狀元。大忠謂 曰:「狀元云者,及第未除官之稱也。既為判官則不可, 今科舉之習既無用,修身為己之學不可不勉。」又教 以臨政治民之要,涓自以為得師焉。弟大鈞,從張載 學,能守其師說而踐履之。居父喪,衰麻葬祭一本於 《禮》,後乃行於冠昏、膳飲、慶弔之間,節文粲然可觀,關 中化之。尤喜講明井田兵制,謂治道必自此始,悉撰 次為圖籍,可見於用。雖皆本於載,而能自信力行,載 每歎其勇為不可及。弟大臨,字與叔,學于程頤,與謝 良佐、游酢楊時在程門,號「四先生。」
《呂公著傳》:「公著子希哲,字原明,少從焦千之孫復石 介、胡瑗學,復從程顥、程頤、張載游,聞見由是益廣。」 《李廌傳》:「廌字方叔,少以學問稱鄉里,謁蘇軾於黃州, 贄文求知,軾謂其筆墨瀾飜,有飛沙走石之勢,拊其 背曰:『子之才,萬人敵也,抗之以高節,莫之能禦』。廌再 拜受教。又數年,再見軾,軾閱其所著,歎曰:『張耒、秦觀 之流也』。」鄉舉試禮部,軾典貢舉,遺之賦詩以自責。呂 大防歎曰:「有司試藝,乃失此奇才耶?」軾與范祖禹謀 曰:「廌雖在山林,其文有錦衣玉食氣。棄奇寶於路隅, 昔人所歎,我曹得無意哉!」將同薦諸朝,未幾,相繼去 國,不果。軾亡,廌哭之慟,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於事 師之勤,詎敢以生死為間!」即走許、汝間,相地卜兆授 其子,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鑒一生忠義之心;名山 大川,環萬古英靈之氣。」詞語奇壯,讀者為悚。
《蘇軾傳》:軾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 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馬伸傳》:伸字時中,東平人。紹聖四年進士。崇寧初,范 致虛攻程頤為邪說,下河南府,盡逐學徒。伸註西京 法曹,欲依頤門以學,因張繹求見,十反愈恭,頤固辭 之。伸欲休官而來,頤曰:「時論方異,恐貽子累。子能棄 官,則官不必棄也。」曰:「使伸得聞道,死何憾!況未必死 乎?」頤歎其有志,進之。自是公暇,雖風雨必日一造,忌 媢者飛語中傷之,弗顧,卒受《中庸》以歸。
《李光傳》:光字泰發,越州上虞人。登進士第,知平江府, 改京東西學事司管勾文字。劉安世居南京,光以師 禮見之,安世告以所聞於溫公者曰:「學當自無妄中 入。」光欣然領會。
《岳飛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世力農。父和,能節食 以濟饑者,有耕侵其地,割而與之,貰其財不責償。飛 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家貧力學,尢好《左氏春秋》、孫吳 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於周 同,盡其術,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設祭於其家。父義之 曰:「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
《楊時傳》:「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 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頤 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 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 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 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 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 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關西張載嘗著《西銘》,二程深 推服之。時疑其近於兼愛,與其師頤辨論往復,聞「理 一分殊」之說,殆豁然無疑。時在東郡,所交皆天下士, 先達陳瓘、鄒浩皆以師禮事時。暨渡江,東南學者推 時為程氏正宗。與胡安國往來講論尢多。子迪,力學 通經,亦嘗師程頤。
《尹焞傳》:「焞少師事程頤,金人陷洛,焞闔門被害。焞死 復甦,門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焞自商州奔蜀,至閬,得 程頤《易傳》十卦於其門人呂稽中,又得全本於其婿 邢純,拜而受之。紹興四年,止於涪。涪,頤讀《易》地也。闢 三畏齋以居,邦人不識其面。侍讀范仲舉焞自代,奏 給五百金為行資,遣漕臣奉詔至涪親遣。六年始就」 道,作文祭頤而後行。左司諫陳公輔上疏攻程氏之 學,乞加屏絕。焞至九江,上奏曰:「臣僚上言,程頤之學 惑亂天下。焞實師頤垂二十年,學之既專,自信甚篤。 使焞濫列經筵,其所敷繹,不過聞於師者,舍其所學, 是欺君父,加以疾病衰耗,不能支持,遂留不進。當是 時,學於程頤之門者固多,然求質直」弘毅、實體力行 若焞者蓋鮮。《頤》嘗以魯許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
《薛季宣傳》:「季宣,永嘉人,起居舍人徽言之子也。徽言 卒時,季宣始六歲,伯父敷文閣待制弼收鞠之。從弼 宦游,及見渡江諸老,聞中興經理大略,喜從老校退 卒語,得岳、韓諸將兵間事甚悉。年十七,起從荊南帥 辟書寫機宜文字,獲事袁溉。溉嘗從程頤學,盡以其 學授之。季宣既得溉學,於古封建、井田、鄉遂、司馬法」 之制,靡不研究講畫,皆可行於時。
《林光朝傳》:「光朝,興化軍莆田人。再試禮部不第,聞吳 中陸子正嘗從尹焞學,因往從之游。自是專心聖賢 踐履之學,通六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四方來學者 亡慮數百人。南渡後,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自光朝 始。」
《王十朋傳》:「十朋字龜齡,溫州樂清人。資穎悟,日誦數 千言。及長有文行,聚徒梅溪,受業者以百數。」
《汪應辰傳》:「應辰少受知於喻樗,既擢第,知張九成賢, 問之于樗,往從之游,所學益進。又少從呂居仁、胡安 國游,張栻、呂祖謙深器許之。」
《謝諤傳》:「諤為右諫議大夫兼侍講,上嘗問曰:『聞卿與 郭雍游,雍學問甚好,豈曾見程頤乎』?諤奏:雍父忠孝 嘗事頤,雍蓋得其傳於父。上遂封雍為頤正先生。」 《曾幾傳》:幾三任嶺表,家無南物,人稱其廉。早從舅氏 孔文仲、武仲講學。初佐應天,時諫官劉安世亡恙,黨 禁方厲,無敢窺其門者,幾獨從之談經論事與之合。 避地衡嶽,又從胡安國游,其學益粹。
《李侗傳》:「侗字愿中,南劍州劍浦人。年二十四,聞郡人 羅從彥得《河》、洛之學,遂以書謁之。從之累年,授《春秋》 《中庸》《語》《孟》之說。」
《汪伯彥傳》:伯彥落職,帝謂輔臣曰:「元帥舊僚,往往淪 謝,惟汪伯彥實同艱難,朕之故人,所存無幾,宜與牽 復。」秦檜、張浚曰:「臣等已議曰:郊恩取旨,更得天筆,明 其舊勞,庶幾內外孚信。」始,伯彥之未第也,受館於王 氏。檜嘗從之學,而浚亦伯彥所引,故共贊焉。
《朱熹傳》:熹少時,慨然有求道之志。父松病亟,嘗屬熹 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三人,學有 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聽。」三 人謂胡憲、劉勉之、劉子翬也。故熹之學既博求之經 傳,復遍交當世有識之士。延平李侗老矣,嘗學於羅 從彥,熹歸自同安,不遠數百里,徒步往從之。
《吳獵傳》:「獵字德夫,潭州醴陵人。初從張栻學。乾道初, 朱熹會栻於潭,獵又親炙。湖湘之學,一出於正,獵實 表率之。」
《楊簡傳》:「簡字敬仲,慈谿人。乾道五年舉進士,授富陽 主簿。會陸九淵道過富陽,問答有所契,遂定師弟子 之禮。」
《詹體仁傳》:體仁穎邁特立,博極群書。少從朱熹學,以 存誠慎獨為主。為文明暢,悉根諸理。周必大當國,體 仁嘗疏薦二十餘人,皆當世知名士。郡人真德秀早 從其遊,嘗問居官蒞民之法,體仁曰:「盡心平心而已。 盡心則無媿,平心則無偏。」世服其確論云。
《蔡幼學傳》:「幼學字行之,溫州瑞安人。年十八,試禮部 第一。是時陳傅良有文名於太學,幼學從之游,月書 上。祭酒芮華及呂祖謙連選拔,輒出傅良右,皆謂幼 學之文過其師。」
《徐僑傳》:「僑字崇甫,義烏人。早從學於呂祖謙門人葉 邽,淳熙十四年舉進士,調上饒主簿,始登朱熹之門。 熹稱其明白剛直,命以『毅』」名齋。僑嘗言:「比年熹之書 滿天下,不過割裂掇拾,以為進取之資。求其專精篤 實,能得其所言者蓋鮮。故其學一以真踐實履為尚。」 《黃榦傳》:「榦字直卿,福州閩縣人。父瑀,在高宗時為監」 察御史,以篤行直道著聞。瑀沒,榦往見清江劉清之, 清之奇之曰:「子乃遠器時學,非所以處子也。」因命受 業朱熹。榦家法嚴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時大雪,既至 而熹他出,榦因留客邸,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 熹始歸。榦自見熹,夜不設榻,不解帶,少倦則微坐一 倚,或至達曙。熹語人曰:「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 益。」嘗詣東萊呂祖謙,以所聞於熹者相質正。及廣漢 張栻亡,熹與榦書曰:「吾道益孤矣,所望於賢者不輕。」 後遂以其子妻榦。寧宗即位,熹命榦奉喪,補將仕郎。 銓中授迪功郎,監台州酒務。丁母憂,學者從之講學 於墓廬甚眾。熹作竹林精舍成,遺榦書,有「他時便可 請直卿代即講席」之語。及編《禮書》,獨以喪、祭二編屬 榦槁成。熹見而喜曰:「所立規模次第,縝密有條理,他 日當取所編家鄉邦國王朝禮,悉倣此更定之。」病革, 以深衣及所著書授榦,手書與訣曰:「吾道之託在此, 吾無憾矣。」訃聞,榦持心喪三年。
《陳淳傳》:「淳字安卿,漳州龍溪人。少習舉子業,林宗臣 見而奇之,且曰:『此非聖賢事業也』。因授以《近思錄》,淳 退而讀之,遂盡棄其業焉。及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 教,熹曰:『凡閱義理必窮其源,如為人父何故止於慈, 為人子何故止於孝,其他可類推也。淳聞而為學益力,日求其所未至。熹數語人以南來,吾道喜得陳淳』」 門人有疑問不合者,則稱淳善問。後十年,淳復往見 熹,陳其所得。時熹已寢疾,語之曰:「如今所學已見本 原,所闕者下學之功爾。」自是所聞皆要切語,凡三月 而熹卒。淳追思師訓,痛自裁抑,無書不讀,無物不格, 日積月累,義理貫通,洞見條緒。
《陳自強傳》:「自強字勉之,福建閩縣人。登淳熙五年進 士第。慶元二年入都待銓,自以嘗為韓𠈁胄童子師, 欲見之,無以自通。適僦居,主人出入𠈁胄家,為言於 𠈁胄。一日召自強,比至則從官畢集,𠈁胄設褥於堂 鄉,自強再拜,次召從官同坐。𠈁胄徐曰:『陳先生老儒, 汨沒可念』。明日,從官交薦其才,除太學錄,遷博士。數」 月,轉國子博士,又遷祕書郎。入館半載,擢右正言、諫 議大夫、御史中丞。入臺未踰月,遂登樞府。由選人至 兩地財四年,嘉泰三年,拜右丞相,歷封祁衛秦國公。 《李燔傳》:「燔字敬子,南康建昌人。少孤,依舅氏,中紹熙 元年進士第,授岳州教授。未上,往建陽從朱熹學。熹 告以曾子弘毅之語,且曰:『致遠固以毅而任重,貴乎 弘也』。」燔退,以「弘」名其齋而自儆焉。改襄陽府教授,復 往見熹,熹嘉之,凡諸生未達者,先令訪燔,俟有所發, 乃從熹折衷,諸生畏服。熹謂人曰:「燔交友有益,而進 學可畏,且直諒朴實,處事不苟,他日任斯道者,必燔 也。」熹沒,學禁嚴,燔率同門往會葬,視封窆不少怵。 《陸九齡傳》:九齡父賀,以學行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 齡其第五子也。幼穎悟端重,稍長,補郡學弟子員。時 秦檜當國,無道程氏學者,九齡獨尊其說。久之,聞新 博士學黃、老,不事禮法,慨然歎曰:「此非吾所願學也。」 遂歸家,從父兄講學益力。是時,吏部員外郎許忻有 名中朝,退居臨川,少所賓接,一見九齡,與語大說,盡 以當代文獻告之。自是九齡益大肆力於學,繙閱百 家,晝夜不倦,悉通陰陽、星曆、五行、卜筮之說。與弟九 淵相為師友,和而不同,學者號「二陸。」廣漢張栻與九 齡不相識,晚歲以書講學,期以世道之重。
《董槐傳》:槐字庭植,濠州定遠人,少喜言兵,陰讀孫武 曹操之書而曰:使吾得用,將汛掃中土,以還天子。槐 貌甚偉,廣顙而豐頤,又美髯,論事慷慨自方。諸葛亮 周瑜父永遇槐嚴,聞其自放,怒而嘻曰:「不力學,又自 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願也。」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學 於永嘉葉師雍,聞輔廣者,朱熹之門人,復往從廣,難 其善學。
《趙逢龍傳》:逢龍家居講道四方,從游者皆為鉅公名 士。丞相葉夢鼎出判慶元,修弟子禮,常謂師門庳陋, 欲市其鄰居充拓之。逢龍曰:「鄰里粗安,一旦驚擾,彼 雖勉從,我能無媿於心。」
《舒璘傳》:「璘字元質,一字元賓,奉化人,補入太學。張栻 官中都,璘往從之,有所開警。又從陸九淵遊,曰:『吾惟 朝於斯,夕於斯,刻苦磨厲,改過遷善,日有新功,亦可 以弗畔矣乎。朱熹、呂祖謙講學於婺,璘徒步往謁之, 以書告其家曰,敝床疏席,摠是佳趣,櫛風沐雨,反為 美境』。」
《牟子才傳》:「子才少從其父客陳咸,咸張樂大宴,子才 閉戶讀書,若不聞,見者咸異之。學於魏了翁、楊子謨、 虞剛簡,又從李方子。方子,朱熹門人也。」
《王埜傳》:埜字子文,寶章閣待制介之子也。以父蔭補 官,登嘉定十二年進士第。仕潭時,帥真德秀一見異 之,延致幕下,遂執弟子禮。德秀欲授以詞學,埜曰:「所 以求學者,義理之奧也。詞科惟強記者能之。」德秀益 器重之。埜因德秀知朱熹之學,凡熹門人高弟必加 敬禮。知建寧府,創建安書院祠熹,以德秀配。
《蔡元定傳》:「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陽人。生而穎悟,八歲 能詩,日記數千言。父發博覽群書,號牧堂老人,以程 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脈 也』。元定深涵其義。既長,辨析益精。登西山絕頂,忍饑 啖薺讀書,聞朱熹名,往師之。熹扣其學,大驚曰:『此吾 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遂與對榻講論諸經奧義。每」 至夜分,四方來學者,熹必俾先從元定質正焉。 《尹穀傳》:穀知崇陽縣,廉正有聲。丁內艱,居家教授,不 改儒素。日未出,授諸生經及朱氏《四書》。士雖有才思 而不謹飭者,擯不齒。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終日,夜 滅燭始免巾幘,早作必冠而後出帷行市中,市人見 其舉動有禮,相謂曰:是必尹先生門人也。詰之,果然。 《鄰幾雜志》:「胡瑗,字翼之,卒凶訃至京,錢公輔學士與 太學生徒百餘人詣興國戒壇院舉哀,又自陳以師 喪給假二日。」近時無此事。
《聞見前錄》:「太學博士姜愚,字子發,京師人,長康節先 公一歲,從康節學,稱門生。先公年四十五,未娶。潞州 張仲賓太博,字穆之,自未第,亦從康節。二君同白康 節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先生年踰四十不娶,親老 無子,恐未足以為高』。康節曰:『貧不能娶,非為高也』。子 發曰:『某同學生王允修頗樂善,有妹甚賢,似足以當 先生』。」穆之曰:「先生欲婚。則某備聘。令子發與王允修言之。」康節遂娶先夫人。
《傳講雜記》:「程伯淳、正叔兄弟嘗事周敦頤,後與關中 諸張為友,大勝敦頤,人以為青出于藍。」
《紫薇詩話》:朱撰子權,荊門人。崇寧初嘗客予家,未有 聞也。其後赴舉,滎陽公送之以詩。子權後見胡康侯 給事,康侯問:「『朱子久從呂公,亦嘗聞呂公議論乎』?朱 曰:『未也。獨記公有《送行詩》卒章云:『他日稱成毛義志, 再求師友究淵源』。康侯曰:『是乃呂公深教子,以子問 學為未至,故勉子再求師友爾』。子權由是發憤為學』」, 與兄《震子發》俱從師請問焉。
《國老談苑》:「李遵勖為駙馬都尉,折節待士。宗楊億為 文,于第中築室塑像,晨夕伸函丈之禮,刻石為記。未 幾億卒。」
真《西山文集袁燮行狀》:「自諸老淪謝,天下之士視公 出處以為輕重。及是,聞者莫不傷衋。太學諸生相率 為位於西湖之昭慶寺,以哭四方之來奠者,其辭皆 哀。學者稱公不以爵氏,而曰潔齋先生」云。自象山先 生闡明大道,揭以示人曰:「學問之要,得其本心而已。 心之本真,未嘗不善,有不善者,非其初然也。」公始遇 之都城,一見即指本心,洞徹通貫,警策之言,字字切 己,公神悟心服,遂師事焉。研精覃思,有所未合,不敢 自信。居一日,豁然大明,因筆於書曰:「以心求道,萬別 千差,通體吾道,道不在他。」此公自得之實也。慈湖楊 公與公同師,造道亦同,而每稱公之覺為不可及。 《過庭錄》:李充子美,洛人,家業賣餅,好學不倦。從程正 叔遊,忠宣招館下,隨仕五六年。歸見正叔,正叔曰:「子 久從范,何所聞見?」充曰:「范公奧蘊妙用,某固難測。相 從累年,但見貴者,見之忘其貴,賤者見之忘其賤爾。」 正叔首肯,回謂門人曰:「李生非常才也,二三子速往 見之。」
《性理大全》:河東侯氏曰:「朱公掞來見明道於汝,歸謂 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箇月。游楊,初見伊川,伊 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軰尚在此乎? 今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金史蕭永祺傳》:「永祺,字景純,本名蒲烈。少好學,通契 丹大小字。廣寧尹耶律固奉詔譯書,辟置門下,因盡 傳其業。固卒,永祺率門弟子服齊衰喪。」
《完顏匡傳》:匡本名撤速,事豳王允成,為其府教讀。大 定十九年,章宗年十餘歲,顯宗命詹事烏林答愿擇 德行淳謹、才學該通者,使教章宗兄弟。閱月,愿啟顯 宗曰:「豳王府教讀完顏撤速、徐王府教讀僕散訛可, 二人可使教皇孫兄弟。」顯宗曰:「典教幼子,須用淳謹 者。」已而召見於承華殿西便殿,顯宗問其年,對曰:「臣 生之歲,海陵自上京遷中都,歲在壬申。」顯宗曰:「二十 八歲爾。詹事乃云三十歲,何也?」匡曰:「臣年止如此,詹 事謂臣出入宮禁,故增其歲言之耳。」顯宗顯謂近臣 曰:「篤實人也。」命擇日,使皇孫行師弟子禮。七月丁亥, 宣宗、章宗皆就學。顯宗曰:「每日先教漢字。」至申時,漢 字課畢,教女直小字習《國語》。因賜酒及綵幣。
《元史金履祥傳》:「履祥,字吉父,婺之蘭谿人。向濂洛之 學,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基則學於黃榦,而榦 親承朱熹之傳者也,自是講貫益密。何基、王柏之喪, 履祥率其同門之士,以義制服。觀者始知師弟子之 繫於常倫也。」
《闊闊傳》:闊闊為近侍,世祖聞王鶚賢,遣使徵至,問以 治道,命闊闊與廉希憲皆師事之。既而闊闊出使於 外,迨還而鶚已行,思慕號泣,不食者累日,世祖聞而 異之,憲宗復召鶚至,仍命闊闊從之游。每旦起,盛飾 其冠服,鶚讓之曰:「聖主好賢樂善,徵天下士,命若從 學,若等不能稱主上心,惟誇衒鮮華,以益驕貴之氣, 恐窒於外而塞于中。道義之言無自而入,吾所不取 也。」闊闊深自悔悟,明日俱純素以進,鶚乃悅。
《浙江通志》:「舒岳祥,天台人。王應麟,四明人。皆以文學 師表一代。奉化戴表元從二子受業。大德間,表元為 東南大家者,其學得於二子為多。」
《元史吳澄傳》:「元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 秋》奧義,歎曰:『與吳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子弟禮終 其身。至大元年,召為國子監丞。旦燃燭堂上,諸生以 次受業。日昃,退燕居之室,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澄 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亦不易 也。」
《輟耕錄》:「《周易》:癡處館講授,賓主不合,遂作白日圜文, 飄然而去。其文曰:『聽之不聞,視之不見,子以我為隱 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吾亦從此逝矣。未得青雲路, 且坐白日圜,飯疏食,樂亦在中,素貧賤,不願乎外。茲 承賢主人不取通士,乃求拘儒,匪我求童蒙。取其交, 以道餽以禮,擇師教子弟,蓋亦據於德,依於仁,圜土』」 而居,重門以待。當爾耳不聽淫,目不視惡,將以塞其 兌,閉其聰。然而口不絕吟,手不停披,安能存其心,養 其性,黃芽若就,白髮已空。常念「流地上之白水真人,
且作鎖洞門之清溪道士。」子其子,親其親,固宜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爾為爾,我為我,安肯哀矜而辟焉,敖惰而辟焉?不越文字之間,自行「束修以上。受風 魔貶,為自在囚。口出雌黃,用狙翁朝四暮三之術;目 生虛白,披羲皇天一地二之圖。有朋自遠方來,與進 也,與退也。使君從此中入,或止之,或尼之。俾我行其 庭,不見其人,而子過我門,不入我室。望而未見,招之 不來。所不與同心。指蒼天而為證,亦欲從遊耳。」曰「黃 昏以為期,不以我為貧,知有時為養。」所願諸生,人十 己千,以一識百。師也過,商也不及,尚得夫子之《中庸》。 參也魯,回也如愚,竟傳聖人之道統。而某詩書無祟, 筆墨有靈,蟬蛻汙濁之中,鳳翔塵埃之表。排雲叫閶 闔,吐三千丈豪氣之沈埋;乘風歸蓬萊,訴百萬億顛 厓之辛苦。籓籬既剖,門闥洞開。縱意所如,從吾所好。 口說「五千言,乘牛出《函谷》,願與關門令尹游乎?腰纏 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皆曰:「閉戶先生來也!」
文定王,今上之師也。為學士時,嘗在上左右,一日體 少倦,遂於便殿之側偃臥,因而就寐,上因以藉坐方 褥,《國語》所謂「朵兒別真」者,親扶其首而枕之。後嘗患 癤額上,上於金缽中取佛手膏,躬與貼之。上之隆師 重道,可謂至矣盡矣。王字敬臣,號山齋,畏吾人 顧德玉字潤之,檇李人。自幼從寧國路儒學教授俞 觀光先生學。先生無子,嘗語人曰:「吾昔寢疾於杭,潤 之侍湯藥,情至切,若父子醫為之感動,弗忍受金。今 我行且老,必託之以死。」既而訪醫吳中,病且革,趣舟 歸。潤之進次尹山,卒明日乃至檇李,潤之奉其屍,斂 於家,衰絰就位。邦人士為潤之來弔者,潤之拜之。越 明年,葬於海鹽近顧氏之先塋,歲時祭享「惟謹。」或曰: 「斂於家禮與?」曰:「『吾聞師哭諸寢』。又云:『生於我乎館,死 於我乎殯』。非家斂之,則將師尸委諸草莽。生服其訓, 死而委諸草莽,有人心者弗為也。」曰:「師無服而為衰 絰,固近於掠美者矣。」曰:「『疑衰加麻之絰帶,禮也。故曰: 『二三子絰而出』。至葬除之,心喪戚容,終三年』。夫民生 於三,師居其一,於父子也何異?今吾則加一等以行 之,蓋出於人心天理之本然,若之何其惑也。」聞者歎 服。吁!聖遠言湮,世道不古久矣。朝為師生而暮若途 人者,比比皆是。潤之乃獨能行人之所難,行於不可 行之時,蓋絕無而僅有者,真仁矣哉!天下後世之為 人弟子而忘其師,聞潤之之言,寧不有動於中歟? 《浙江通志》:李「孝光少博學,篤志好古,隱居鴈蕩山五 峰下,四方從學者眾,聲譽日聞,泰不花以師事之。」 《元史陳旅傳》:「旅字眾仲,莆田人。遊京師,既至,翰林侍 講學士虞集見其所為文,慨然歎曰:『此所謂我老將 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館中,朝夕以道義學問相 講習,自謂得旅助為多。與馬祖常交口,游譽於諸公」 間,咸以為旅博學多聞,宜居師範之選。中書平章政 事趙世延又力薦之,除國子助教。居三年,考滿,諸生 不忍其去,請於朝再任焉。元統二年,出為江浙儒學 副提舉。至元四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遷 國子監丞,階文林郎。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旅于文, 自先秦以來,至唐、宋諸大家,無所不「究。故其文典雅 峻潔,必求合於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有文集 十四卷。旅平生於師友之義尢篤,每感虞集為知己。 其在浙江時,集歸田已數載,歲且大比,請於行省參 知政事孛朮魯翀,親奉書幣,請集主文鄉闈,欲為問 候計。乃衝冒炎暑,千里訪集於臨川。集感其來,留旬 日而別。惓惓以斯文相勉,慘然若將永訣焉。集每於 學者語,必以旅為平生益友也。一日,夢旅舉杯相向 曰:「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見爾。」既而 聞旅卒,集深悼之。
《遂昌雜錄》:「梁溪王文友諱仁輔,刻苦讀書,里人倪文 光諱昭奎者,延之以教其兩弟,曰子瑛,曰元鎮。居久 之,文光歿,而子瑛騃,元鎮出應門戶,不勝州郡之朘 剝也,資力遂耗減。已而子瑛卒,家中乾元鎮刓無作 有以濟朋友。會文友卒,元鎮買油杉棺,葬之芙蓉峰 傍。葬之日,梁溪士友皆至葬文友後,元鎮窘於誅求」, 顧未有能振之者。
《浙江通志》:「桂彥良名德稱,以字行,慈谿人。元鄉貢士。 初為衢之包山書院山長,轉平江路儒學教授,罷歸。 時張士誠據江西,方國珍分省浙東,數致禮聘,俱不 就。洪武六年,朝廷大徵天下儒士,浙江參政徐本首 以彥良應薦,待詔闕下。奏對稱旨,擢太子正字。時給 事中蔣學等十七人講學文華堂,寵愛特甚。學等多」 恃寵,不自修飾。上欲擇端重儒者以率厲之,乃命彥 良及修撰孔克表為之師,各賜白金三十兩,俾學等 執弟子禮。
《西樵野記》:「盛景華,吾吳徵士也。有翰林待詔李貞臣, 洪武初棄官如吳,景華延之,俾教諸子。李以無嗣卒, 景華勒銘石,祔葬祖塋之側,歲用二享。今子孫亦如 之。」
《明外史南康公主傳》:「主下嫁胡觀。觀初在選中,帝為 命黃巖徐宗實教之。既成婚,中使置駙馬位南向,而師席東向。宗實引駙馬位使下,然後為說書。又為書 數千言,引古義相戒勸。觀流涕,執弟子禮甚恭。」 《李仕魯傳》:「仕魯少穎敏篤學,足不窺戶外者三年。聞 鄱陽朱公遷得宋朱熹之傳,往從之遊,盡受其學。」 《宋濂傳》:濂遷贊善大夫。皇太子一言動,濂皆以禮法 諷諭,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 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 父」云。
《方孝孺傳》:孝孺師宋濂,濂深器之。濂及門多天下知 名士,一旦盡出其下,先輩如胡翰、蘇伯衡,亦皆自謂 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 從濂入京,濂侍太祖受命,作《靈芝甘露頌》,賜酒,大醉 歸。孝孺見濂醉寢,私為草以俟。比明,濂愕然曰:「死矣!」 上命作頌,醉甚誤,不為柰何。孝孺乃進所屬草,濂攜 以入。太祖覽之曰:「此非學士筆。」濂頓首謝曰:「實臣門 人方孝孺作。」太祖喜,召見,試一論五策,立就。會父克 勤坐空印事誅,扶喪歸葬,哀動行路。已,復從濂卒業, 凡四載,辭歸。濂致仕,居浦陽,坐事徙蜀。孝孺欲往省, 不獲。為文籲天,願減己筭以延齡。
《正氣紀》《方孝孺傳》:孝孺父克勤為濟寧守,學術治行, 名於一時。被誣逮繫,孝孺疏乞身代。時宋學士濂以 文行重海內,克勤於獄中命孝孺往學焉。濂一見深 異之,曰:「吾閱士多矣,未有如子肯從我遊乎!」即假館 受業。宋濂遷蜀,孝孺不得與俱,為文籲天,願輸壽以 延之。時閱其遺文,談及往事,泣數行下。濂沒於夔,孝 孺自漢中走哭盡哀,言於蜀獻王,厚恤其家,道夔必 艤舟,哭移時乃去。
《林嘉猷傳》:嘉猷名昇,以字行,浙寧海人。師同邑王琦, 琦坐累徙雲南,姻族無顧恤者,惟嘉猷徒步千里,追 送泣別,人高其誼。後復與鄭公智負笈走六千里,至 漢中,師方孝孺。時學於孝孺之門者接踵,而孝孺獨 以得二人為喜,曰:「匡我者二子也。」
《廖鏞傳》:「鏞與弟銘,巢縣人。建文中,與議兵事,時宿衛 殿庭。靖難後,文皇以鏞兄弟嘗受學,方孝孺,令召之。 孝孺怒曰:『汝讀幾年書,尚不識個是字。鏞、銘復命,上 怒,令收孝孺至,磔於聚寶門外。凡七日,而罵聲不絕。 鏞、銘拾遺骸,葬聚寶門外山上。甫畢,廖氏亦收鏞、銘 逃去。永樂元年四月,錦衣衛奏獲之,送刑部論死』。」 《都督僉事倪旺傳》:「旺,巢縣人,佐高祖有功,累官是職。 子遴,受世襲指揮僉事。博學好問,嘗同廖鏞兄弟受 業於方孝孺門。後孝孺死,遴哭之慟,設奠祭之,遂不 朝。上怒,削職論死。」
《余學夔傳》:「學夔尚氣節,喜周人緩急。方孝孺族誅,學 夔知其幼子德宗攜之匿海島中。進士俞允,方門人 也,家居不仕,學夔攜德宗訪之,三叩得見允,大驚喜, 默祝天地高皇收育為子,遂更姓俞。」
《陝西通志》:「李錫字天祿,咸寧人。穎敏過人,苦志勤學。 永樂戊子解元,授蒲州學正。毅然以師道自居,教人 立心制行,皆以身先之,出其門者多成令器。」
《明通紀》:「正統九年五月,枷國子祭酒李時勉於監前, 既而釋之。時勉為祭酒,崇廉恥,抑奔競,別賢否,示勸 懲。倣胡安定教條,隨其材器而造就之。待諸生恩義 兼盡,病者委醫調治,死者助其棺衾。為文以祭,諸生 感之。先是議改建太學,上命王振視之,時勉待之不 能加禮,振頷之,令人廉其事,無所得。彝倫堂前有大」 樹,時勉嫌其一面陰翳,妨諸生班列,稍令伐去,傍枝 振遂。聲聞,以為檀伐官樹入私家用。傳旨并司業趙 琬皆枷於監前,諸生皆伏闕請。有石大用者,蘇州人, 獨上疏請代罪,曰:「民生於三,事之如一。今李時勉擅 伐官樹,薄示枷號,切緣時勉年已七十,兼患風疾,況 值炎熱,死亡無日。乞容臣代枷,以全師生恩義。」疏上, 併釋之。大用由此知名。
《武進縣志》:「龔穆字孟遠,隱居躬耕,授徒里中。王文肅 㒜,白康敏昂,皆其弟子也。㒜為學士時,往候穆。會穆 方與其儕通功,桔槔灌田,㒜竦立桔槔下,穆曰:『子先 入吾室,吾償其功,畢方歸,不可以子故怠若事也』。㒜 抵其家。久之,穆歸,㒜拜,穆答以長揖。㒜贈金帛不受, 受其肴核,即與㒜通夕對談。晨起㒜辭,穆曰:『曩子肴 也。吾亦有一臠』。」出而食之,別去。
《處州府志》:「裘仁字天爵,處州衛人。中弘治己酉鄉試, 任北京都察院都事。嚴毅端方,言笑不苟,居常授徒, 克敦師道,諸生侍立不敢傾側,有程門立雪之風。」 《寧波府志》:「孫志達生有異表,七歲就外傅,師事姚賡 虞,姚故博學通儒,見志達穎悟,盡出其業授之。弱冠 從鄭南凡先生遊,質重端嚴。先生館其家二載,未嘗 見」其忿怒,歎曰:「吾學顏子半生,日覺泮奐,今心折於 子矣。」
《湖廣通志》:「從龍字雲舉,故安陸州人也。為弟子員時, 有學正朱輝卒於官,龍扶櫬還鄉,候安厝乃歸。」 《陝西通志》:「呂柟字仲木,高陵人。孫大行昂,柟經師也卒於京。柟衰絰為之主。或曰:『禮與』?柟曰:『禮,喪無主,比 鄰為主,況師乎』?」
明《皇朝盛事》:「正德中,楊少師廷和為宮保靳貴座主, 靳公又嘗受業楊少師一清,先後同居內閣。袁少傅 煒為少師徐階督學所取士,少保張居正為徐階教 習庶吉士,俱同居內閣。」又「弘治乙丑,少傅謝遷廷試 讀卷,己丑與門生翟鑾同居內閣。正德庚辰,少保石 珤以禮侍主考,及丁亥罷相,門生張孚敬實代之。嘉」 靖戊戌,分宜以《禮書》知貢舉。辛酉,與門生袁煒同居 內閣。
《客座贅語》:「李遠菴名重,嘗授經溧陽史氏,歲俸八十 金。史憐先生貧,私為之置子錢,歲暮進之,李但受如 約,餘揮之弗顧。後舉正德辛未進士,官至副使。歸老 後,仍授經於溧陽、高淳間,以貧無以自給也。」
《明外史王守仁傳》:「徐愛字曰仁,餘姚人,王守仁妹婿 也。正德三年進士。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初,守仁被謫 歸,愛與山陰蔡宗兗、朱節從之學。守仁言:徐生之溫 恭,蔡生之沉潛,朱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良知之說, 學者多未信。愛為疏通辨析,暢其指要,門人日益親。 守仁嘗曰:『曰仁,吾之顏淵也』。卒年三十一。愛及門最」 先。淵沖和粹,造詣過宗,兗節遠甚。守仁哭之慟。一日 講畢,拊而歎曰:「安得起曰仁九泉聞斯言乎?」率門人 之其墓所,酹酒告之。盧可久,字一松,永康人。為諸生, 聞守仁倡道,偕同邑程粹、應典往師之。比歸,守仁曰: 「吾道東矣。」錢德洪,名寬,字德洪,後以字行,改字洪甫, 餘姚人。王守仁自尚書歸里,德洪偕數十人共學焉, 四方士踵至,德洪與王畿先為疏通其大旨,而後卒 業於守仁。嘉靖五年舉會試徑歸。七年冬,偕畿赴廷 試。聞守仁訃,乃奔喪之貴溪,議喪服。德洪曰:「某有親 在,麻衣布絰,弗敢有加焉。」畿曰:「我無親。」遂服斬衰喪 歸。德洪與畿築室於揚,以終心喪。
《聶豹傳》:「豹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說,與辨難,益心服。後 聞守仁沒,為位哭,以弟子自處。及繫獄,著《困辨錄》,於 守仁說頗有異同云。
權子昔陽明先生居,群弟子侍一初來學士,蓋愚騃 人也。乍聞先生論良知不解,卒然起問曰:「良知何物, 黑耶?白耶?」群弟子啞然失笑,士慚而赧。先生徐語曰: 「良知非黑非白,其色赤也。」弟子未喻,先生曰:「其徵於 色者,固良知也。」
魏文靖為松江訓導,汲汲成就人材。諸生在學者,候 一更攜茶往視之,見書聲者,供茶一甌。至二更攜粥 以往,尚有誦者,供粥一碗,如此者亦不頻數。間一行 之,士子感激。
陳祭酒美鬚髯,容儀端整,步履有定,望之者起敬。當 會食,諸生稍有失儀,即待罪不輕容。或有所稟,嚴於 對君之禮,師道卓立,名重一時。六館殆千人,凡升堂 聽講、會饌,儀矩森嚴,雖朝廷之上,不之過也。
《莘野纂聞》希顏先生楊翥嘗講道於胥溪之上,徒彌 眾。楊士奇自廬陵來,邂逅間以求館事,公叩其中而 器之,乃告主人曰:「吾不足為若師,尚當求我之所師 者以師之。」遂辭去。主人詢其所謂師者,蓋指士奇也, 竟延之。
《花草濛拾》:「王渼陂初作北曲,自謂極工。徐召一老樂 工問之,殊不見許,於是爽然自失,北面執弟子禮,以 伶為師,久遂以曲擅名天下。詞曲雖不同,要不可盡 作文字觀,此詩與樂府所以同源也。」
《琬琰錄》:「耿好問為祭酒,誨教有恩義。時異姓諸侯年 幼者,令學於國學,公類古諸侯勳戚言行可法者,為 書以授之。在國學十年,士類感而化之。」
《江南通志》:「馮恩,字子仁,華亭人。嘉靖丙戌進士。以行 人勞王文成軍,因薦束脩為弟子,文成甚器之。尋擢 御史,分司留臺。論留守魏公不得越江役衛卒。時總 憲汪鋐愎而險,恩疏論之。」又:「彗星見東井,恩劾張孚 敬、汪鋐、方獻夫為根本腹心,門庭三彗。上怒,逮下詔 獄。及冬當就法,恩長子行可刺血上疏請代死,得減」 戍雷州,赦歸。雷人祀之「十賢堂」,配宋寇準等。穆宗登 極,進大理寺丞。
吳鍾巒,字巒穉,武進人。幼以文行著。受業顧憲成,從 高攀龍悟「治心養性」之要。門下士數百人,江陰李應 昇為最。應昇攖璫禍被逮,過郡,交遊閉戶不敢通,鍾 巒獨迎至館,談論如平生,以季子訂姻。
張國華字懷禹,丹徒人。性直諒,人有過,輒面折之。授 經數十年,及門多所成就。其貧不能具脩脯者,反貲 助之。有補博士弟子者,奉白金為壽,輒正色以拒。 《明外史沈鍊傳》:「鍊為錦衣經歷。嚴嵩用事,鍊疏請罷 斥以謝天下。帝怒,責佃保安里長老,日致薪米,遣子 弟就學。鍊日詈嵩父子。語聞京師,嵩大恨。後嵩黨楊 順」來為總督,巡按御史路楷與順合圖中鍊。會蔚州 妖人閻浩等素以《白蓮教》惑眾,竄鍊名其中,誣浩等 師事鍊。具獄以上,竟斬鍊。後嵩敗,世蕃坐誅。臨刑時, 鍊所教保安子弟在太學者,以一帛署鍊姓名官爵於其上,持入市,觀世蕃斷頭訖,大呼曰:「沈公可瞑目 矣!」因慟哭而去。
《沈㴶傳》:故事:詞臣教習內書堂,所教內豎,執弟子禮。 李進忠、劉朝皆㴶弟子。李進忠者,魏忠賢始名也。㴶 既至,密結二人,乃奏募材官勇士隸錦衣衛,量材授 職。進忠、朝方舉內操,得㴶奏大喜。 《吳縣志》:「鄭光宙字道夫,曉子,少補縣學生,稍長,師事 王敬臣,與言道學之要,渙然解悟。敬臣語人曰:『昔鄭 元事馬融,三年辭』」歸。融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吾於 道夫亦云。」敬臣暮年有來從游者,每謂之曰:「道夫進 業立,誠足為學者師,盍事諸?」自是生徒日進,嘗有百 數。說書必依考亭,言文必宗先正,尤邃於《易》。
《陝西通志》:「趙應震師馮少墟先生,為及門第一。主太 和書院,講學比肩,從遊者皆師事之。歸里讀書清涼 山寺,購書萬卷,執經問字者盈門。」
《吉安府志》:「賀沚字汝定,號定齋,廬陵人。年二十三,以 《易經》中隆慶庚午榜。幼立志脩身,攻苦篤學,悟大學 誠求之義,嘆曰:『士子讀聖賢書,不透性命宗旨,寧不 愧衾影耶?官荊門學正,歷文昌縣尹,政治清簡,轉蘇 州府丞。將赴任,詣所師事王塘南先生言別。先生曰: 『吾老矣,朝夕講論,需子相益,子去我將如之何』?言畢』」 淚下。公亦泣曰:「師恩與君恩等沚,今出而從王,猶是 功名路上事,何如終身事吾師,以畢道德之願乎?沚 不行矣!」遂決計侍王先生於西原,專志理學。及王先 生捐館,執三年喪,遂以斯道為己任,與同郡鄒南皋 先生講學青原及白鷺書院,士大夫多遊其門。 《吳江縣志》:「崇禎年,邑大疫,嘗一家數十人」闔門相枕 藉,死無遺類者,偶觸其氣必死。諸生王玉錫,字來宣, 其師陳君山一門父子妻孥五人,一夜死,親鄰無一 人敢窺其門。無論棺殮也,玉錫獨毅然直入曰:「平日 師弟之謂,何忍坐視耶?」乃率數丐者至屍所,一一棺 殮之。止有一襁褓子,亦已死,猶略有微息,親抱出藥 乳得生。陳氏賴以有後。
師弟部雜錄
编辑《書經》:「咸有一德。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 克一。」
《禮記·曲禮》:「席間函丈。」〈注〉函,猶容也。講問宜相對,容丈 足以指畫也。
《檀弓》:「師吾哭諸寢。」
奔喪,哭師于廟門外。
《禮運》:「人其父生而師教之。」
《穀梁傳昭公》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羈貫 成童不就師,父之罪也。就師學問無方,心志不通,師 之罪也。」
《三墳》氣墳傳長歸從師,聖人以立學教民。
《關尹子三極篇》:「以聖師聖者賢人,以賢師聖者聖人, 蓋以聖師聖者,徇跡而忘道,以賢師聖者,反跡而合 道。」
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 螘制兵。眾人師賢人,賢人師聖人,聖人師萬物。唯聖 人同物,所以無我。
《五鑑》篇:「善弓者,師弓不師羿;善舟者,師舟不師奡,善 心者,師心不師聖。」
《管子權修》篇:「鄉置師以說道之,然後申之以憲令,勸 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
《君臣》篇:「鄉樹之師,以遂其學。」
《荀子儒效》篇:「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 夫是之謂人師。」
《禮論》篇:「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 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 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
《大略》篇:「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 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 有快則法度壞。」
《宥坐》篇:「孔子曰:『如垤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今學曾未如肬贅,則具然欲為人師。 《韓子主道》篇:「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上智者正。」 《詭使》篇:「私學成群,謂之師徒。」
《五蠹》篇:「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韓詩外傳》:「智如泉源,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 《新書道德說》篇:「弟子隨師而問受傳學以達其知,而 明其辭,以立其誠。」
《揚子寡見》篇:「天下之亡,聖也久矣。呱呱之子,各識其 親;譊譊之學,各習其師。」
《抱朴子勗學》篇:「欲測淵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師。 故朱綠所以改素絲,訓誨所以移蒙蔽。昔仲由冠雞 帶㹠」,珥鳴蟬,杖劍而見,拔白而舞。盛稱南山之勁
竹,欲任掘強之自然。尼父善誘,染以德教,遂成升堂之生,而登四科之哲。子張鄙人而灼聚凶猾。漸漬道訓,成化名儒。乃抗禮於王公,豈真免於庸陋。
《翼莊》平粹者,足以師人。
《文中子立命篇》:「文中子曰:『度德而師,易子而教』。」今亡 矣。
《同話錄》:人之五倫,朋友寓焉,而不言師。三人行,必有 我師焉,是師寓於朋友中矣。然有曰君師,有曰父師, 是君父皆有師之道也。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師,三 者而已。《記》曰:「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師不親。」以此 推之,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 爾,故師之德配君父。
《國史補》:董仲舒墓門人至皆下馬,謂之下馬陵。後人 語訛為「蝦蟆陵。」
《易潛虛》:「范,師也。天垂日星,聖人象之。地出圖書,聖人 則之。漁叟之微,文武是資。剡子之陋,孔子所咨。若之 何其無師。初,《易》子之義,責善是為。惟嚴之利,惟嚴之 利,人知畏也。」三、章句之見,授其訓傅,以鑰投鍵。以鑰 投鍵,發蒙也。五、準矩繩規,眾法攸資。準矩繩規,先自 修也。
《斆》三:「建其師,立其規,執其笞。」建其師,擇師長也。立其 規,示執物也。執其笞,弼以刑也。
《嬾真子:禮記》載曾子數子夏之罪云:「吾昔與女從夫 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人疑 汝於夫子,汝罪三也。」注云:「言其不稱師也。」蓋古之君 子,言必稱師,示有所授,且不忘本也。故子張一篇載 群弟子之語,子夏之言十一而未嘗稱師;曾子之言 五而三稱曰:「吾聞諸夫子。」則子夏為曾子所罪,固其 宜矣。《禮記樂正》:子春曰:「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 蓋曾子稱師,故子春亦稱師也。又知古人注解,各有 所本,不若後人妄意穿鑿也。
《韓退之列傳》云:「從愈遊者,若孟郊、張籍,亦皆有名於 時。」以僕觀之,郊、籍非輩行也。東野乃退之朋友,張籍 乃退之為汴宋觀察推官日所解進士也,而李翱、皇 甫湜則從退之學問者也。故《詩》云:「東野窺禹穴,李翱 觀濤江。」又云:「東野動驚俗,天葩吐奇芬。張籍學古談, 軒昂避雞群。」故於東野則稱字,而於群弟子則稱名, 若孔子稱蘧伯玉、子產、回也、由也之類。而《唐史》乃使 東野與群弟子同附於《退之傳》之後,而世人不知,遂 皆稱為「韓門弟子」,誤矣。
《容齋續筆》:《唐六典》:「國子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壺, 脩一案,為束脩之禮。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皆如 國子之法。其習經有暇者,命習隸書,并《國語》《說文》《字 林》《三蒼》《爾雅》。每旬前三日,則試其所習業。」乃知唐世 士人多攻書,蓋在六館時以為常習。其《說文》《字林》《蒼 雅》諸書,亦欲責以結字合於古義,不特銓選之時,方 取楷法遒美者也。束脩之禮乃於此見之。《開元禮》載: 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匹,酒一壺二斗,脩一案三脡。 皇子服學生之服,至學門外,陳三物於西南,少進曰: 「某方受業於先生,敢請見。」執篚者以篚授皇子,皇子 跪奠篚,再拜。博士答再拜,皇子還避,遂進跪取篚。博 士受幣,皇子拜訖,乃出。其儀如此。州縣學生亦然。 《史記。有若傳》云:「孔子沒,弟子以若狀似孔子,立以為 師。他日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 雨。弟子問何以知之,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於畢,俾 滂沱矣』。昨暮月不宿畢乎』?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商瞿 年長無子,孔子曰:『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 果然。敢問何以知此?有』」若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 之,此非子之座也。」予謂此兩事殆近於星曆卜祝之 學,何足以為聖人,而謂孔子言之乎?有若不能知,何 所加損,而弟子遽以是斥退之乎?孟子稱子夏、子張、 子游以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不可,但 言江漢秋陽不可尚而已,未嘗深詆也。《論語》記諸善 言,以有子之言為第二章,在曾子之前。使有避坐之 事,弟子肯如是哉?《檀弓》載有子聞曾子「喪欲速貧,死 欲速朽」兩語,以為非君子之言,又以為夫子有為言 之。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則其為門弟子 所敬久矣。太史公之書,於是為失矣。且門人所傳者 道也,豈應以貌狀之似而師之邪?
東谷所見,招師教子弟,正望其成人克紹,實非細事, 不可忽也。中產之家,師席固不當需索,富貴之家,何 待師席之需索。書院中凡百自當如儀,每見富貴者, 寧豐財多粟,納好寵姬,何嘗肯隆禮厚幣,延好師席? 寵姬辦首飾則甚易,子弟買書冊則甚難。蘭房用度, 必是周緻,書籍缺典,寘之不問,氣象如此,宜乎碩師 去而庸師來。碩師有抱負,有見識,合則留,不合則去。 庸師無學問以自持,惟佞諛而媚主。庸師因棲身之 謀一年,復留一年。子弟乏開導之益,一日昏鈍一日。 及其長大,塊然一物而已耳。
約言「聖人」,眾人之同類也。由眾人而參天地,得道而 已矣。其得道也,必自於聞道。其聞道也,必自於得師。 是故古人務求得師,而亟聞道。不聞道者,人之大不幸也。無師者,人之大不幸也。
《華川巵辭》:「學必有師,尊信其師說,故《易》為道師。道廢, 學者始騖其私說,而道術乖矣。斷木為棋,刳革為鞠, 猶必有師焉,況於學道乎?」
《潛溪邃》:言:「古之帝者必有師,炎帝師悉諸,黃帝師封 鉅大填、泰山稽,顓帝師大彭亮父樛圖,帝嚳師赤松 子柏招,堯師君疇。夫五帝,大聖人也,猶或有師者,誠 以天下之大,未易君也。後世乃反此,何哉?」
見聞。《搜玉》:張迥《寄遠》詩:「蟬鬢凋將盡,虯鬚白也無。」齊 己改為「虯髭黑在無」,迥拜為一字師。又齊己《詠早梅》 云:「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曰:「數枝非早也,未 若一枝。」齊己拜為一字師。一謂張迥禮齊己,一謂齊 己禮鄭谷,豈一事訛為兩人,將齊己以其師人者還 為人師耶?然改「白也」為「黑在」,則是兩字師也。又蕭楚 才知溧陽,乖崖作牧,有一絕云:「獨恨太平無一事,江 南閒殺老尚書。」楚才改「恨」作幸,亦一字師也。此卻用 前故事。
《續問奇類林》:「孔子於諸弟子惟語於閔子騫,記於子 游字,餘俱名醫閭先生因謂孔子於弟子只稱名,至 程門便有秀才賢輩諸君等稱呼。」余按不止如此,孔 子於弟子直爾汝之。孟子去孔子無幾時,已是稱子。 至文中子又稱房元齡、杜如晦、魏徵為先輩,朱子去 程子又亡幾時,其稱門人往往曰「公」,又呼廖德明、余 「大雅輩老兄」,則師道至今不知更幾變矣。
《委巷叢談》:曹元寵題村學堂圖云:「此老方捫虱,眾雛 爭附火。想當訓誨間,都都平丈我。」雖調笑而曲盡社 師之狀。杭諺言:「社師讀《論語》,郁郁乎文哉。」訛為「都都 平丈我。」委巷之童,習而不悟。一日,宿儒到社中,為正 其訛,學童皆駭散。時人為之語云:「都都平丈我,學生 滿堂坐。郁郁乎文哉,學生都不來。」曹詩蓋取此也。 《群碎錄》:「親傳業者為弟子,弟子復傳於人為門生。」故 《史記》曰:「七十二弟子傳」,而歐陽公為轉相授受者曰 門生。
《圖書》,編《聖訓釋目》。今人延師,只求易供應,薄贄儀,不 知師道尊重則生徒嚴憚而教化易行。反是則玩易 而規矩不立。故須擇端重誠慤、剛明特達之士為師, 以教其子,俾有所視效。其「人品卑污,舉止輕佻,語言 慢易,及作文怪僻者,雖有時名,亦不足取。庶幾言動 不涉于浮薄,文辭不病于新奇,而德器之成就可望」 矣。其各里大姓能刱建義塾,延師教里中子弟,有成 效者,約正副以聞于官,加獎異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