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二十二卷 |
第二百二十二卷目錄
公輔部名臣列傳四十二
宋八
吳育 丁度
韓琦 歐陽修
趙概 吳奎
呂公弼 王疇
官常典第二百二十二卷
公輔部名臣列傳四十二
编辑宋八
编辑吳育
编辑按《宋史》本傳:「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問,與楊億同 州里,每造億,億厚禮之,門下少年多易之,億曰:『彼他 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累官光祿卿,以禮部侍郎致 仕。育少奇穎博學,舉進士,試禮部第一,中甲科,除大 理評事,遷寺丞,歷知臨安、諸暨、襄城二縣。自秦悼王 葬汝後,子孫從葬,皆出宦官典護,歲時上冢者往來」 呼索,擾州縣。育在襄城,請「凡官所須具成數,毋容使 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費殆半。宦官過 者御之,或中夜叩縣門索牛駕車,育拒不應。異時,宗 子所過,縱鷹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輒相戒約,毋敢縱 者。舉賢良方正,擢著作郎、直集賢院、通判蘇州。還,知 太常禮院,奏定禮文,名《太常新禮》《慶曆祀儀》,改右正 言,歷三司鹽鐵、戶部二判官,尋以本官供諫職。元昊 僭號,議出兵討之,群臣曰:「元昊小醜也,旋即誅滅矣。」 育獨建言:「元昊雖稱蕃臣,其尺賦斗租,不入縣官,且 服叛不常,請置之,示不足責。且已僭輿服,勢必不能 自削,宜援國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順拊而收 之。」不報。復上言:「宜先以文誥告諭之,尚不賓,姑嚴守 禦,不足同中國叛臣,亟加征討。且征討者貴在神速, 守禦者利於持重。羌人剽悍多詐,出沒不時,我師乘 銳,見小利小勝,必貪功輕進,往往墮賊計中。第嚴約 朿,明烽堠,堅壁清野,以挫其鋒。」時方銳意討之,既而 諸將多覆軍者,久之無功,卒封元昊為夏國主,如育 所議。育又上言:「天下久安,務因循而厭生事。政令紀 綱,邊防機要,置不復修。一有邊警,則倉皇莫知所為; 迨稍安靜,則又無敢輒言者。若政令修,紀綱肅,財用 富,恩信洽,賞罰明,將帥練習,士卒精銳,則四夷望風, 自無他志。若一不備,則乘間而起矣。」又曰:「漢通西域 諸國,斷匈奴右臂,諸戎內附,雖有桀黠,不敢獨叛。唐 太宗嘗賜回鶻可汗并其相手書,納其貢奉,厚以金 帛。真宗命潘羅支攻殺李繼遷,而德明迺降。元昊第 見朝廷比年與西域諸戎不通朝貢,乃得以利啗鄰 境,固其巢穴,無肘腋之患。跳梁猖獗,彼得以肆而不 顧矣。請募士諭唃廝囉及他蕃部,離散其黨與,使併 力以攻,而均其恩賜,此伐謀之要也。」因錄上真宗時 通西域諸蕃事跡。除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誥,進翰林 學士,累遷禮部郎中。契丹與元昊講兵,元昊求納款, 契丹使來請勿納元昊,朝廷未知所答。育因上疏曰: 「契丹受恩,為日已久,不可納一叛羌,失繼世兄弟之 懽。今二蕃自𩰚𩰚久不解,可觀形勢,乘機立功。萬一 過計,亟納元昊,臣恐契丹窺兵趙、魏,朝廷不得元昊 毫髮之助,而太行東西且有煙塵之警矣。宜使人諭 元昊曰:『契丹,汝世姻,一旦自絕,力屈而歸我,我所疑 也。若無他者,當順契丹如故,然後許汝歸款』。告契丹 曰:『已詔元昊,如能投謝轅門,即聽內附。若猶堅拒,當 為討之。如此,則彼皆不能歸罪我矣』。」於是召兩制出 契丹書,令兩制同上對,不易育議。尋知開封府。居數 日,發大奸吏一人流嶺外,又得巨盜積贓萬九千緡, 獄具而輒再變。帝遣他吏按之,卒伏法。時歲饑多盜, 育嚴賞功之法,嘗得盜而未賞者,一切賞之,以明不 欺。慶曆五年,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居數月,改參 知政事。山東盜起,帝遣中使按視,還奏:「盜不足慮,兗 州杜衍,鄆州富弼,山東人尊愛之,此可憂也。」帝欲徙 二人於淮南,育曰:「盜誠無足慮者,小人乘時以傾大 臣,禍幾不可禦矣。」事遂寢。章獻、章懿太后升祔真宗 廟,議者請覃恩,且優賜軍士。育曰:「無事而啟僥倖,誰 為陛下建此議者?請治之。」已而外人多怨執政者,帝 以語輔臣,育曰:「此必建議者欲動搖上聽,臣以身許 國,何憚此耶?」向綬知永靜軍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 發其陰事,因構獄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經死。綬,宰相 子,大臣有營助,欲傅輕法。育曰:「不殺綬,無以示天下。」 卒減死一等,流南方。御史唐詢請罷制科,帝刊其名 付中書,育奏疏駁議,帝因諭輔臣曰:「彼上言者,乞從 內批行下,今乃知欺罔也。」育曰:「非睿聽昭察,則挾邪 蠹國,靡所不為。願出姓名按劾,以明國法。」育在政府, 遇事敢言,與宰相賈昌朝數爭議上前,左右皆失色。 育論辨不已,乃請曰:「臣所辨者職也,顧力不勝,願罷 臣職。」乃復以為樞密副使。明年,大旱,御史中丞高若訥曰:「大臣喧爭為不肅,故雨不時。」若遂罷昌朝,而育 歸給事中班。未幾,出知許州,徙蔡州。設伍保法以檢 制盜賊。時京師有告妖人千數聚確山者,詔遣中使 往招捕者十人,至則以巡檢兵往索之。育曰:「使者欲 得妖人還報邪?」曰:「然。」曰:「育在此,雖不敏,聚千人,境內 毋容不知。此特鄉民用浮圖法相聚以利財錢爾,一 弓手召之可致也。今以兵往,人相驚疑,請留毋往。」中 使以為然。頃之,召十人者至,械送闕下,皆無罪,釋之, 而告者伏辜。尋以資政殿學士知河南府,徙陝州。上 書論詔獄曰:「先王凝旒,黈纊,不欲聞見人之過失也。 設有罪,即屬之有司。楊儀嘗為三司判官,近自御史 臺移劾都亭驛,械縛過市,人人不測為何等大獄。及 聞案」具,乃止請求常事,使道路眾口紛紛竊議,朝廷 之士,人皆自危,豈養廉恥、示敦厚之道哉?遷禮部侍 郎、知永興軍,又召兼翰林侍讀學士,以疾辭,且請便 郡。帝語大臣曰:「吳育剛正可用,第嫉惡太過耳。」因命 知汝州,遣內侍賜以禁中良藥。會疾不已,又請居散 地,以集賢院學士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外臺舊不領 民事。時張堯佐知河陽,民訟久不決,多詣育訴。育為 辨曲直,判書狀尾,堯佐畏懼奉行。復為資政殿學士 兼翰林侍讀學士、知陝州,進資政殿大學士,召還,判 尚書都省。一日,侍讀禁中,帝因語及:「臣下毀譽,多出 愛憎,卿所當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 事。聖主之行,如日月之明,進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 一人使人皆曉其惡,則陰邪不能構害,公正可以自 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數欲大用,為諫官劉元瑜誣奏。 育在河南嘗貸民出息錢。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 路經略安撫使、判延州。夏人既稱臣,而並邊種落數 侵耕為患,龐籍守并州,欲築堡備之。育謂:「要契未明 而亟城,則羌人必爭,爭而受患者必麟、府也。」移文河 東,又遺籍手書及疏於朝,不報。既而夏人果犯河外, 陷驍將郭恩,而太原將佐皆得罪去,疾復作,辭不任 邊事,求解宣徽使,復以為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 知河中府,徙河南。病革,視事如平日,因閱囚辨非罪, 竄舞文吏二人。已而卒,年五十五。贈吏部尚書,諡正 肅。育性明果,所至作條教簡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 不妄發,發即人不能撓,辨論明白,使人聽之不疑。初, 尹開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與仲淹忤。既而仲淹安 撫河東,有奏請,多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 之。其在二府,待問以列卿奉朝請,育不自安,請罷去, 不聽。及出帥永興,時待問尚亡恙,肩輿迎侍,時人榮 之。晚年在西臺與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遺事至數百 篇。體素羸,少時力學,得心疾,後得古方和丹砂餌之, 大醉,一夕而愈。後數發,每發數十日乃已。有集五十 卷。弟充,為宰相,自有傳。
丁度
编辑按《宋史》本傳:「度字公雅,其先恩州清河人。祖顗,後唐 清泰初陷契丹,逃歸,徙居祥符。父逢吉,以醫術事真 宗藩邸,然好聚書,與儒者游。度強力學問,好讀《尚書》, 嘗擬為《書命》十餘篇。大中祥符中,登服勤詞學科,為 大理評事,通判通州,改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坐解送 國子監進士失實,監齊州稅,遷知太常禮院,判吏部」 南曹。上書論六事:一、增講讀官;二、增諫員;三、補廕用 大功以上親;四、選河北、河東役兵補禁軍;五、籍令佐 墾田為殿最;六、凡緣公事坐私罪杖者,聽保任遷官。 章獻太后善之。舊制,監司及藩鎮辭謁皆賜對。仁宗 初即位,止令附中書、樞密奏,之,度言:「附奏非所以防 壅蔽也。」又嘗獻《王鳳論》於章獻太后,以戒外戚。歷三 司磨勘司、京西轉運使。司天言永昌陵有白氣,請增 築以厭之,有詔按視。度奏「神道貴靜,不可輕繕治。」乃 止。入知制誥,遷翰林學士,糾察在京刑獄,判太常禮 院兼群牧使。劉平、石元孫敗,帝遣使問所以禦邊,度 奏曰:「今士氣傷沮,若復追窮巢穴,饋糧千里,輕用人 命,以快一朝之意,非計之得也。唐都長安,天寶後河 湟覆沒,涇州西門不開,京師距寇境不及五百里,屯 重兵,嚴烽火,雖常有侵軼,然卒無事。太祖時,疆埸之 任,不用節將,但審擢材器,豐其廩賜,信其賞罰,方陲 輯寧,幾二十年。為今之策,莫若謹亭障,遠斥堠,控扼 要害,為制禦之全計。」因條上十策,名曰《備邊要覽》。時 西疆未寧,二府、三司雖旬休不廢務。度言:「苻堅以百 萬師寇晉,謝安命駕出游,以安人心,請給假如故,無 使外夷窺朝廷淺深。」從之。累遷中書舍人,為承旨。時 葉清臣請商州置監鑄大錢,以一當十。度奏曰:「漢之 五銖,唐之開元及國朝錢法,輕重大小,最為折中。歷 代改更,法雖精密,不能期年即復改鑄。議者欲繩以 峻法,革其盜鑄。昔漢變錢幣,盜鑄死者數十萬。唐鑄 乾元及重輪乾元錢,錢輕幣重,嚴刑不能禁止。今禁 旅戍邊,月給百錢,得大錢裁十,不可畸用。舊錢不出, 新錢愈輕,則芻糧增價。臣嘗知湖州,民有抵茶禁者, 受千錢立契代鞭背。在京西,有強盜殺人,取其弊衣, 直不過數百錢,盜鑄之利,不啻數倍。復有湖山絕處兇魁嘯聚,鑪冶日滋,居則鑄錢,急則為盜。民間銅鉛 之器,悉為大錢,何以禁止?」度又言:「祥符、天聖間,牧馬 至十餘萬,其後言者以天下無事,不可虛費,遂廢八 監。然猶秦、渭環階、麟、府、文州,火山保德、岢嵐軍歲市 馬二萬二百匹,補京畿塞下之闕。自西鄙用兵,四年 所牧,三萬而已。馬少地閑,坊監誠可罷;若賊平馬歸, 則不可闕。今河北、河東、京東西、淮南皆籍丁壯為兵, 請令民畜一戰馬者得免二丁,仍不計貲產以升戶 等,則緩急有備而國馬蕃矣。」慶曆中,副杜衍宣撫河 東。久之,遷端明殿學士、知審刑院。時江西轉運使移 屬州,凡市末鹽鈔,每百緡貼納錢三之一。通判吉州 李虞卿受財,免貼納,事覺,大理將以枉法論,度曰:「枉 法,謂於典憲有所阿曲,虞卿所違者,轉運使移文爾。」 遂貸虞卿死。帝嘗問「用人以資與才孰先?」度對曰:「承 平時用資,邊事未平,宜用才。」時度在翰林已七年,而 朝廷方用兵,故對以此。諫官孫甫論度所言,蓋自求 柄用,帝諭輔臣曰:「度在侍從十五年,數論天下事,顧 未嘗及私,甫安從得是語?」未幾,擢工部侍郎、樞密副 使。因言:「周世宗募驍健,有朝出群盜、夕備宿衛者。太 祖閱猛士實騎軍,請擇河北、河東、陝西就糧馬軍,以 補禁旅之闕。」又言:「契丹嘗渝盟,預備不可忽。」因上《慶 曆兵錄》五卷、《贍邊錄》一卷。明年,參知政事。會春旱,降 秩中書舍人。踰月復官。後二年,衛士為變,事連宦官 楊懷敏。樞密使夏竦請御史與宦官同於禁中鞫之, 不可滋蔓,令反側者不自安。度曰:「宿衛有變,事關社 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請付外臺窮治。」黨與爭於帝 前,仁宗從竦言。度遂求解政事,罷為紫宸殿學士兼 侍讀學士。御史何郯言:紫宸非官稱所宜。改觀文殿 學士,知通進銀臺司,判尚書都省,再遷尚書左丞,卒, 贈吏部尚書,諡文簡。度性淳質,不為威儀,居一室十 餘年,左右無姬侍。然喜論事,在經筵歲久,帝每以學 士呼之而不名。嘗問蓍龜占應之事,乃對:「卜筮雖聖 人所為,要之一技而已,不若以古之治亂為監。」又嘗 示以欹器曰:「朕欲臨天下以中正之」道,度對曰:「臣等 亦願無傾滿以事陛下。」因奏太宗嘗作此器,真宗亦 嘗著論,於是帝著後述以賜之。度著《邇英聖覽》十卷, 《龜鑑精義》三卷,《編年總錄》八卷,奉詔領諸儒集《武經 總要》四十卷。子諷,集賢校理。
韓琦
编辑按《宋史》本傳:「琦字稚圭,相州安陽人。父國華,自有傳。 琦風骨秀異,弱冠舉進士,名在第二。方唱名,太史奏 日下五色雲見,左右皆賀,授將作監丞,通判淄州。入 直集賢院,監左藏庫。時方貴高科,多徑去為顯職,琦 獨滯筦庫,眾以為非宜,琦處之自若。禁中需金帛,皆 內臣直批旨取之,無印可驗。琦請復舊制,置傳宣合」 同司以相防察。又每綱運至,必俟內臣監涖始得受, 往往數日不至暴露,廡下衙校以為病,琦奏罷之。歷 開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諫。時宰相王隨、 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在中書,罕所建明,琦 連疏其過,四人同日罷。又請停內降,抑僥倖。凡事有 不便,未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 為急,前後七十餘疏。王曾為相,謂之曰:「今言者不激 則多畏顧,何補上德?如君言,可謂切而不迂矣。」曾聞 望方崇,罕所獎與,琦聞其語,益自信。權知制誥。益利 歲饑,為體量安撫使。異時,郡縣督賦調繁急,市上供 綺繡諸物不予直,琦為緩調蠲給之。逐貪殘不職吏, 汰冗役數百,活飢民百九十萬。趙元昊反,琦適自蜀 歸,論西師形勢甚悉,即命為陝西安撫使。劉平與賊 戰,敗,為所執,時宰入他誣,收繫平子弟,琦辨直其冤。 進樞密直學士,副夏竦為經略、安撫、招討使。詔遣使 督出兵,琦亦欲先發以制賊,而合府固爭,元昊遂寇 鎮戎。琦畫攻守二策,馳入奏,仁宗欲用攻策,執政者 難之。琦言:「元昊雖傾國入寇,眾不過四五萬人。吾逐 路重兵自為守,勢分力弱,遇敵輒不支。若併出一道, 鼓行而前,乘賊驕惰,破之必矣。」乃詔鄜延、涇原同出 征。既還營,元昊來求盟,琦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命 諸將戒嚴,賊果犯山外。琦悉兵付大將任福,令自懷 遠城趨德勝砦,出賊後,如未可戰,即據險「置伏要其 歸。」及行,戒之至再,又移檄申約,「苟違節度,雖有功亦 斬。」福竟為賊誘,沒於好水川。竦使人收散兵,得琦檄 於福衣帶間,言罪不在琦。琦亦上章自劾,獨奪一官, 知秦州,尋復之。會四路置帥,以琦兼秦鳳經略、招討、 安撫使。慶曆二年,與三帥皆換觀察使,范仲淹、龐籍、 王沿不肯拜,琦獨受不辭。未幾,還舊職,為陝西四路 經略安撫招討使,屯涇州。琦與范仲淹在兵間久,名 重一時,人心歸之,朝廷倚以為重,故天下稱為「韓、范。」 東兵從宿衛來,不習勞苦,琦奏增土兵以代戍,建德 順軍以蔽蕭闕、鳴沙之道。方謀取橫山,規河南,而元 昊稱臣,召為樞密副使。元昊介契丹為援,強邀索無 厭。宰相晏殊等厭兵將,一切從之。琦陳其不便,條所 宜先行者七事:一曰清政本,二曰念邊計,三曰擢材賢,四曰備河北,五曰固河東,六曰收民心,七曰營洛 邑。繼又陳捄弊八事,欲選將帥,明按察,置財利,遏僥 倖,進能吏,退不才,謹入官,去冗食。謂數者之舉,謗必 隨之,願委計輔臣,聽其注措。帝悉嘉納。遂宣撫陝西, 討平群盜張海、郭邈山,禁卒羸老不任用者悉汰之。 盡修鄜延城障,須敵悉歸所侵地,乃許和。歸陳西北 四策,以為今當以和好為權宜,戰守為實務,請繕甲 厲兵,營修都城,密定討伐之計。時二府合班奏事,琦 必盡言,雖事屬中書,亦指陳其實。同列或不悅,帝獨 識之曰:「韓琦性直。琦與范仲淹」、富弼皆以海內人望, 同時登用,中外跂想其勛業,仲淹等亦以天下為己 任,群小不便之,毀言日聞。仲淹、弼繼罷,琦為辨析,不 報。尹洙與劉滬爭城水洛事,琦右洙,朝論不謂然,乃 請外。以資政殿學士知揚州,徙鄆州、成德軍、定州兼 安撫使。進大學士,又加觀文殿學士。初,定州兵狃平 貝州功需賞賚,出怨語,至欲譟城下。琦聞之,以為不 治且亂,用軍制勒習,誅其尤無良者。士死攻戰,則賞 賻其家,籍其孤嫠繼廩之,威恩並行。又倣古《三陣法》, 日月訓齊之,由是中山兵精勁冠河朔。京師發龍猛 卒戍保州,在道為人害。至定,琦悉留不遣,易素教者 使之北,又振活飢民數百萬。璽書褒激,鄰道視以為 準。拜武康軍節度使、知并州。承受廖浩然怙中貴勢, 貪恣,既誣逐前帥李昭亮,所為益不法,琦奏還之,帝 命鞭諸本省。契丹冒占天地廟地,琦召其酋豪,示以 曩日「彼所求修廟檄」,無以對,遂歸我斥地。既又侵耕 陽武砦地,琦鑿塹立石以限之。始,潘美鎮河東,患寇 鈔,令民悉內徙,而空塞下不耕,於是忻、代、寧化大山 之北多廢壤。琦以為此皆良田,今棄不耕,適足以資 敵,將皆為所有矣。遂請距北界十里為禁地,其南則 募弓箭手居之,墾田至九千六百頃。久之,求知相州。 嘉祐元年,召為三司使,未至,迎拜樞密使。三年六月, 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六年閏八月, 遷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封儀國公。帝既連失三 王,自至和中得病,不能御殿,中外惴恐,臣下爭以立 嗣固根本為言,包拯、范鎮尤激切。積五六歲,依違未 之行,言者亦稍怠。至是琦乘間進曰:「皇嗣者,天下安 危之所係。自昔禍亂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春秋 高,未有建立,何不擇宗室之賢者,以為宗廟社稷計?」 帝曰:「後宮將有就館者,姑待之。」已,又生女。一日,琦懷 《漢書·孔光傳》以進曰:「成帝無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 主,猶能如是,況陛下乎!願以太祖之心為心,則無不 可者。」又與曾公亮、張昇、歐陽修極言之。會司馬光、呂 誨皆有請,琦進讀二疏,未及有所啟,帝遽曰:「朕有意 久矣,誰可者?」琦皇恐對曰:「此非臣輩所可議,當出自 聖擇。」帝曰:「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近不慧,大者可 也。」琦請其名,帝以宗實告。宗實,英宗舊名也。琦等遂 力贊之,議乃定。英宗居濮王喪,議起知宗正。琦曰:「事 若行,不可中止,陛下斷自不疑,乞內中批出。」帝意不 欲宮人知,曰:「只中書行足矣。」命下,英宗固辭。帝復問 琦,琦對曰:「陛下既知其賢而選之,今不敢遽當,蓋器 識遠大,所以為賢也。願固起之。」英宗既終喪,猶堅臥 不起。琦言:「宗正之命初出,外人皆知必為皇子,不若 遂正其名。」乃下詔立為皇子。明年,英宗嗣位,以琦為 仁宗山陵使,加門下侍郎,進封衛國公。琦既輔立英 宗,門人親客或從容語及定策事,琦必正色曰:「此仁 宗聖德神斷,為天下計,皇太后內助之力,臣子何與 焉。」英宗暴得疾,太后垂簾聽政。帝疾甚,舉措或改常 度,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悅者,乃共為讒間,兩宮 遂成隙。琦與歐陽修奏事簾前,太后嗚咽流涕,具道 所以。琦曰:「此病故爾,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 乎?」修亦委曲進言,太后意稍和,久之而罷。後數日,琦 獨見上,上曰:「太后待我無恩。」琦對曰:「自古聖帝明王 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耶?父母 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 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 者哉!」帝大感悟。及疾愈,琦請乘輿,因禱雨,具素服以 出,人情乃安。太后還政,拜琦右僕射,封魏國公。夏人 寇大順,琦議停歲賜,絕和市,遣使問罪,樞密使文彥 博難之。或舉寶元、康定事,琦曰:「諒祚,狂童也,非有元 昊智計,而邊備過當時遠甚,急詰之,必服。」既而諒祚 上表謝,帝顧琦曰:「一如所料。」帝寢疾,琦入問起居,言 曰:「陛下久不視朝,願早建儲以安社稷。」帝頷之,即召 學士草制,立潁王。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為英宗山 陵使。琦執政三世,或病其專。御史中丞王陶劾琦不 赴文德殿押班為跋扈,琦請去,帝為黜陶。永厚陵復 土,琦不復入中書,堅辭位。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 徒兼侍中,判相州。入對,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 降制矣。」賜興道坊宅一區,擢其子忠彥祕閣校理。琦 辭兩鎮,乃但領淮南。會种諤擅取綏州,西邊俶擾,改 判永興軍,經略陝西。琦言:邊臣肆意妄作,棄約基亂,
願召二府亟決之。琦入辭,曾公亮等方奏事,乞與琦同議,帝召之,琦曰:「臣前日備員政府,所當共議。今日藩臣也,不敢預聞。」乂言:「王陶指臣為跋扈,今陛下乃 舉陝西兵柄授臣,復有劾臣如陶者,則臣赤族矣。」帝 曰:「侍中猶未知朕意邪?」琦初言綏州不當取,已而夏 人誘殺楊定,琦復言:賊既如此,綏今不可棄。樞密院 以初議詰之,琦具論其故,卒存之。熙寧元年七月,復 請相州以歸。河北地震河決,徙判大名府,充安撫使, 得便宜從事。王安石用事,出常平使者散青苗錢。琦 亟言之,帝懷其疏以示宰臣曰:「琦真忠臣,雖在外不 忘王室。朕始謂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 得青苗,而亦強與之乎?」安石勃然進曰:「苟從其欲,雖 坊郭何害!」明日,稱疾不出。當是時,新法幾罷,安石復 出,持前議益堅。琦又懇奏,安石下之條例司,令其屬 疏駮刊石頒天下。琦請辨愈切,不克從。於是請解四 路安撫使,止領一路,安石欲阻琦,即從之。六年,還判 相州。契丹來求代、北地,帝手詔訪琦,琦奏言:「臣觀近 年以來,朝廷舉事,似不以大敵為恤。彼見形生疑,必 謂我有圖復燕南意,故引先發制人之說,造為釁端, 所以致疑。其事有七:高麗臣屬北方,久絕朝貢,乃因 商舶誘之使來,契丹知之,必謂將以圖我,一也;強取 吐蕃之地以建熙河,契丹聞之,必謂行將及我,二也; 遍植榆柳於西山,冀其成長,以制蕃騎,三也;刱團保 甲,四也;諸州築城鑿池,五也;置都作院,頒弓刀新式, 大作戰車,六也;置河北三十七將,七也。契丹素為敵 國,因事起疑,不得不然。臣昔年論青苗錢事,言者輒 肆厚誣,非陛下之明,幾及」大戮。自此聞,新法日下,不 敢復言。今親被詔問事係安危,言及而隱,死有餘罪。 臣嘗竊計,始為陛下謀者,必曰「治國之本,當先聚財 積穀,募兵於民,則可以鞭笞四夷。」故散青苗錢,使民 出利,為免役之法,次第取錢,迨置市易務,而小商細 民無所措手。新制日下,更改無常,官吏茫然,不能詳 記,監司督責,以刻為明。今農怨於甽畝,商歎於道路, 長吏不安其職,陛下不盡知也。夫欲攘斥四夷,以興 太平,而先使邦本困搖,眾心離怨,此則為陛下始謀 者大誤也。臣今為陛下計,謂宜遣使報聘,具言「向來 興作,乃修備之常,豈有他意?疆土素定,悉如舊境,不 可持此造端,以隳累世之好。以可疑之形,如將官之 類,因而罷去。益養民愛力,選賢任能,疏遠奸諛,進用 忠鯁,使天下悅服,邊備日充。若其果自敗盟,則可一 振威武,恢復故疆,攄累朝之宿憤矣。」疏上,會安石再 入相,悉以所爭地與契丹,東西七百里,論者惜之。八 年,換節永興軍,再任,未拜而薨,年六十八。前一夕,大 星隕於治所,櫪馬皆驚。帝發哀苑中,哭之慟,輟朝三 日,賜銀三千兩、絹三千匹,發兩河卒為治冢,篆其碑 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贈尚書令,諡曰忠獻,配享英 宗廟庭。常令其子若孫一人官於相,以護丘墓。故事, 三省長官惟尚書令為尤重,贈者必兼他官,至琦乃 單贈。後又詔雖當追策,不復更加師保,蓋貴之也。琦 蚤有盛名,識量英偉,臨事喜慍不見於色,論者以重 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為學士臨邊,年甫三十,天 下已稱為韓公。嘉祐、治平間,再決大策,以安社稷。當 是時,朝廷多故,琦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或諫曰:「公 所為誠善,萬一蹉跌,豈惟身不自保,恐家無處所。」琦 歎曰:「是何言也!今臣盡力事君,死生以之,至於成敗, 天也,豈可豫憂其不濟,遂輟不為哉!」聞者愧服。在魏 都久,遼使每過,移牒必書名曰,以韓公在此故也。忠 彥使遼,遼主問知其貌類父,即命工圖之,其見重於 外國也如此。琦天資朴忠,折節下士,無貴賤禮之如 一。尤以獎拔人材為急,倘公論所與,雖意所不悅,亦 收用之,故得人為多。選飭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 建請,第顧義所在,無適莫心。在相位時,王安石有盛 名,或以為可用,琦獨不然之。及守相,陛辭,神宗曰:「卿 去,誰可屬國者?王安石何如?」琦曰:「安石為翰林學士 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上不答。其鎮大名也,魏 人為立生祠,相人愛之如父母。有𩰚訟,傳相勸止,曰: 「勿撓吾侍中也。」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人謂之「富韓」 云。徽宗追論琦定策勳,贈魏郡王。
歐陽修
编辑按《宋史》本傳:「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 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 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 裁,猶仍五年餘習,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 論卑氣弱。蘇舜元、舜欽、柳開、穆修輩咸有意作而張 之,而力不足。修游隨得唐韓愈遺槁於廢書簏中,讀」 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寢食,必欲并轡絕馳而追 與之並。舉進士,試南宮第一,擢甲科,調西京推官。始 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 游,為歌詩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 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 以為當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 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節度判官。仲淹使陝西,辟掌書記。修笑而辭曰:「昔者之舉,豈 以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久之,復校勘,進 集賢校理。慶曆三年,知諫院。時仁宗更用大臣,杜衍、 富弼、韓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諫官員,用天下名士,修 首在選中。每進見,帝延問執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張 弛,小人翕翕不便。修慮善人必不勝數,為帝分別言 之。初,范仲淹之貶饒州也,修與尹洙、余靖皆以直仲 淹見逐,目之曰「黨人。」自是朋黨之論起。修乃為《朋黨 論》以進,其略曰:「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 此自然之理也。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小人 所好」者利祿,所貪者財貨,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 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反相賊 害,雖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無朋。」君子則不 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 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 故曰「惟君子則有朋,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可謂無 朋矣,而紂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謂大朋 矣,而周用以興。蓋君子之朋雖多而不厭故也。故為 君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修論事切直,人視之如讎,帝獨獎其敢言,面賜五品 服,顧侍臣曰:「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同修起居注,遂 知制誥。故事,必試而後命,帝知修,詔特除之。奉使河 東,自西方用兵,議者欲廢麟州以省餽餉。修曰:「麟州 天險不可廢,廢之則河內郡縣,民皆不安居矣。不若 分其兵駐並河內諸堡,緩急得以應援,而平時可省 轉輸,於策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嵐多禁地 廢田,願令民得耕之,不然將為敵有。」朝廷下其議,久 乃行,歲得粟數百萬斛。凡河東賦斂過重、民所不堪 者,奏罷十數事。使還,會保州兵亂,以為龍圖閣直學 士、河北都轉運使。陛辭,帝曰:「勿為久留計,有所欲言, 言之。」對曰:「臣在諫職得論事,今越職而言,罪也。」帝曰: 「第言之,毋以中外為間。」賊平,大將李昭亮、通判馮博 文私納婦女,修捕博文繫獄,昭亮懼,立出所納婦。兵 之始亂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殺之,脅從二千人分隸 諸郡。富弼為宣撫使,恐後生變,將使同日誅之,與修 遇於內黃,夜半屏人告之故,修曰:「禍莫大於殺已降, 況脅從乎!既非朝命,脫一郡不從,為變不細。」弼悟而 止。方是時,杜衍等相繼以黨議罷去,修慨然上疏曰: 「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賢,而 不聞其有可罷之罪。自古小人,讒害忠賢,其說不遠, 欲廣陷良善,不過指為朋黨;欲動搖大臣,必須誣以 顓權。其故何也?去一善人而眾善人尚在,則未為小 人之利;欲盡去之,則善人少過,難為一一求瑕;唯指 以為黨,則可一時盡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 蒙信任,則難以他事動搖。唯有顓權是上之所惡,必 須此說,方可傾之。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謀臣不用,敵 國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罷去,而使群邪相賀於內, 四夷相賀於外,臣為朝廷惜之。」於是邪黨益忌修,因 其孤甥張氏獄傅致以罪,左遷知制誥、知滁州。居二 年,徙揚州、潁州。復學士,留守南京,以母憂去。服除,召 判流內銓,時在外十二年矣。帝見其髮白,問勞甚至。 小人畏修復用,有詐為修奏,乞澄汰內侍為姦利者, 其群皆怨怒,譖之。出知同州,帝納吳充言而止。遷翰 林學士,俾修《唐書》奉使契丹,其主命貴臣四人押宴, 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爾。」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 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 是者輒黜。畢事,向之囂薄者伺修出,聚譟於馬首,街 邏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此遂變。加龍圖閣學士、知 開封府。承包拯威嚴之後,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 師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翰林 侍讀學士。修在翰林八年,知無不言。河決商、湖,北京 留守賈昌朝欲開橫壟故道,回河使東流。有李仲昌 者,欲導入六塔河,議者莫知所從。修以為:「河水重濁, 理無不淤,下流既淤,上流必決。以近事驗之,決河非 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復,但勢不能久耳。橫壟功 大難成,雖成將復決。六塔狹小,而以全河注之,濱、棣、 德、博必被其害。不若因水所趨,增堤峻防,疏其下流, 縱使入海,此數十年之利也。」宰相陳執中主昌朝,文 彥博主仲昌,竟為河北患。臺諫論執中過惡,而執中 猶遷延固位。修上疏以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為聖 德之累。未幾,執中罷。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 訛言籍籍,修請出之於外,以保其終,遂罷知陳州。修 嘗因水災上疏曰:「陛下臨御三紀,而儲宮未建。昔漢 文帝初即位,以群臣之言即立太子,而享國長久,為 漢太宗。唐明宗惡人言,儲嗣事不肯早定,致秦王之 亂,宗社遂覆。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其後建立英宗, 蓋原於此。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參知政事。修在兵 府,與曾公亮考天下兵數及三路屯戍多少、地里遠 近,更為圖籍,凡邊防久缺屯戍者,必加蒐補。其在政 府,與韓琦同心輔政。凡兵民、官吏、財利之要,中書所 當知者,集為總目,遇事不復求之有司。時東宮猶未定,與韓琦等協定大議,語在《琦傳》。英宗以疾未親政, 皇太后垂簾,左右交搆,幾成嫌隙。韓琦奏事,太后泣 語之故,琦以帝疾為解。太后意不釋,修進曰:「太后事 仁宗數十年,仁德著於天下。昔溫成之寵,太后處之 裕如,今母子之間反不能容邪!」太后意稍和。修復曰: 「仁宗在位久,德澤在人,故一日晏駕,天下奉戴嗣君, 無一人敢異同者。今太后一婦人,臣等五六書生耳, 非仁宗遺意,天下誰肯聽從?」太后默然,久之而罷。修 平生與人盡言無所隱,及執政士大夫有所干請,輒 面諭可否,雖臺諫官論事,亦必以是非詰之,以是怨 誹益眾。帝將追崇濮王,命有司議,皆謂當稱皇伯,改 封大國。修引《喪服記》,以為「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降, 三年為期,而不沒父母之名,以見服可降而名不可 沒也。若本生之親改稱皇伯,歷考前世,皆無典據。進 封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故中書之議不與眾同。」 太后出手書,許帝稱親,尊王為皇,王夫人為后,帝不 敢當。於是御史呂誨等詆修主此議,爭論不已,皆被 逐。惟蔣之奇之說合修意,修薦為御史,眾目為姦邪, 之奇患之,則思所以自解。修婦弟薛宗孺有憾於修, 造帷薄不根之謗摧辱之,展轉達於中丞彭思永,思 永以告之奇,之奇即上章劾修。神宗初即位,欲深護 修,訪故宮臣孫思恭,思恭為辨釋,修杜門請推治。帝 使詰思永、之奇問所從來,辭窮,皆坐黜。修亦力求退, 罷為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明年,遷兵部尚 書、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辭不拜,徙蔡州。 修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汙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 輒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 所詆,故求歸愈切。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 卒,贈太子太師,諡曰文忠。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 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穽在前,觸發 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 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 可勝數,於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 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 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 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 便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 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 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嘗謂曰:「汝父 為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吾問之,則曰:『死獄也, 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 則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 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修 聞而服之。終身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其言簡而 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 騖,眾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獎引後進,如恐不 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 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游其聲譽,謂必顯於世。篤 於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其家。好古嗜學,凡周、 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 說於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奉詔修《唐書》、紀、志、 表,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蘇軾敘 其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 詩賦似李白。」識者以為知言。
趙概
编辑按《宋史》本傳:「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篤學自力,器 識宏遠,為一時名輩稱許。中進士第,通判海州,為集 賢校理、開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賜銀緋,出知洪 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汎溢之虞,概作石隄二百丈, 高五丈,以障其衝,水不為患。僚吏鄭陶、饒奭挾持郡 事,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歸化卒,皆故時群盜。」奭 造《飛語》曰:「卒得廩米陳惡,有怨言,不更給善米,且生 變。」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歸而犯夜者,斬之以徇。 因收陶奭抵罪,闔府股栗。加直集賢院、知青州。坐失 舉澠池令張誥免。久乃起,監密州酒、知滁州。山東有 寇李二過境上,告人曰:「我東人也,公嘗為青州民,愛 之如父母,我不忍犯。」率眾去。召脩起居注。歐陽修後 至,朝廷欲驟用之,難於越次。概聞請郡,除天章閣待 制,糾察在京刑獄,修遂知制誥,踰歲,概始代之。郊祀, 當任子進階爵,乞回其恩,封母郡太君。宰相謂曰:「君 即為學士,擬封不久矣。」概曰:「母年八十二,願及今拜 君,賜以為榮。」乃許之。後遂為例。蘇舜欽等以群飲逐 概,言:「預會者皆館閣名士,舉而棄之,觖士大夫望,非 國之福也。」不報。求知蘇州,終母喪,入為翰林學士,聘 契丹,契丹主會獵,請賦《信誓如山河》詩。詩成,親酌玉 杯為概勸,且授侍臣劉六符素扇寫之,納袖中,其禮 重如此。還兼侍讀學士。諫官郭申錫論事忤旨,帝欲 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諭申錫毋面從,今黜之,何以示 天下?」乃止。以龍圖閣學士、知鄆州、應天府,代韓絳為 御史中丞。絳以論張茂實不宜典宿衛罷。概至,首言 之,茂實竟去。御藥院內臣有寄資至團練使者,謂之暗轉,概請明限以年,詔俟出院優遷之,毋得累寄。擢 樞密使、參知政事。數以老求去。熙寧初,拜觀文殿學 士、知徐州,自左丞轉吏部尚書,前此執政遷官未有 也。以太子少師致仕,退居十五年,嘗集古今諫爭事 為《諫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賜詔曰:「請老而去者,類 以聲問不至朝廷為高,唯卿有志愛君,雖退處山林, 未嘗一日忘也。當置坐右,時用省閱。」元豐六年,薨,年 八十八。贈太子太師,諡曰康靖。概秉心和平,與人無 怨怒,雖在事如不言,然陰以利物者為不少,議者以 比劉寬、婁師德坐張誥貶六年,念之終不衰。誥死,卹 其家備至。歐陽修遇概素薄,又躐知制誥,及修有獄, 概獨抗章明其罪,言「為仇者所中傷,不可以天下法 為人報怨。」修得解,始服其長者。為鄆州時,吏按前守 馮浩侵公使錢三十萬,當以職田租償。概知其貧,為 代以己奉。其平生所為類此。概初名禋,嘗夢神人金 書名簿有趙概,遂更云。
吳奎
编辑按《宋史》本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性強記,於書無 所不讀。舉《五經》至大理丞,監京東排岸。慶曆宿衛之 變,奎上疏曰:『涉春以來,連陰不解。《洪範》所謂『皇之不 極,時則有下伐上者。今衛士之變,起於肘腋,流傳四 方,驚駭群聽。聞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責,獨楊懷 敏尚留,人謂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獲賊之際,傳 令勿殺,而左右輒屠之,此必其黨欲以滅口,不然何 以不奉詔』』?」遂乞召對面論,仁宗深器之。再遷殿中丞, 策賢良方正入等,擢太常博士、通判陳州。入為右司 諫,改起居舍人、同知諫院。每進言,惟勸帝禁束左右 姦倖,內東門闌得賂遺物,下吏研治,而開封用內降 釋之。奎劾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論事,詔詰所從 受。奎言:「御史法許風聞,若窮核主名,則後誰敢來告 以事,是自塗其耳目也。」上為罷不問。郭承祐、張堯佐 為宣徽使,奎連疏其不當。承祐罷,使出堯佐河中。皇 祐中,頗多災異,奎極言其徵,曰:「今冬令反燠,春候反 寒,太陽虧明,五星失度,水旱作沴,饑饉荐臻,此天道 之不順也。目東徂西,地震為患,大河橫流,堆阜或出, 此地道之不順也。邪曲害政,陰柔蔽明,群小紛爭,眾 情壅塞,西北貳敵,求欲無厭,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 王之美,莫大於進賢退不肖。今天下皆謂之賢,陛下 知之而不能進;天下皆謂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 退。內寵驕恣,近習回撓,陰盛如此,寧不致大異乎!又 十數年來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無實,或始是而 終非,或橫議所移,或姦謀所破,故群臣百姓多不甚 信,以謂陛下言之雖切而不能行,行之雖銳而不能 久。臣願謹守前詔,堅如金石,或敢私撓,必加之罪,毋 為人所測度而取輕於天下。」唐介論文彥博指奎為 黨,出知密州,加直集賢院,徙兩浙轉運使,入判登聞 檢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奉使契丹,會其主加稱號, 要入賀,奎以使事有職,不為往。歸,遇契丹使於塗,契 丹以金冠為重,紗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見,其衣服重 輕必相當。至是,使者服紗冠而要奎盛服,奎殺其儀 以見,坐是出知壽州。至和三年,大水,詔中外言得失。 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二十四年,而儲嗣未立。在《禮》,大 宗無嗣,則擇支子之賢者以昭穆言,則太祖、太宗之 曾孫所宜建立,以繫四海之望。俟有皇子則退之,而 優其禮於宗室,誰曰不然?陛下勿聽姦人邪謀,以誤 大事。若倉卒之際,柄有所歸,書之史冊,為萬世歎憤。 臣不願以聖明之資,當危亡之比。此事不宜優游,願 早裁定。定之不速,致宗祀無本,鬱結群望,推之咎罰, 無大於此。」帝感其言,拜翰林學士、權開封府。奎達於 從政,應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孫氏辜榷財利,負其 息者至評取物產及婦女。奎發孫宿惡,徙其兄弟于 淮、閩,豪猾畏斂。居三月,治聲赫然。除端明殿學士、知 成都府,以親辭,改鄆州,復還翰林,拜樞密副使。治平 中,丁父憂,居喪毀瘠,廬于墓側,歲時潔嚴,祭祀不為 浮屠事。神宗初立,奎適終制,以故職還朝。踰月,參知 政事。時已召王安石,辭不至,帝顧輔臣曰:「安石歷先 帝朝,召不赴,頗以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 耶?」曾公亮曰:「安石文學器業,不敢為欺。」奎曰:「臣嘗與 安石同領郡牧,見其護短自用」,所為迂闊,萬一用之, 必紊亂綱紀。乃命知江寧。奎嘗進言:「陛下在推誠應 天,天意無他,合人心而已。若以至誠格物,物莫不以 至誠應,則和氣之感,自然而致。今民力困極,國用窘 乏,必俟順成,乃可及他事。帝王所職,惟在於判正邪, 使君子常居要近,小人不得以害之,則自治矣。」帝因 言堯時四凶猶「在朝。」奎曰:「四凶雖在,不能惑堯之聰 明。聖人以天下為度,未有顯過,固宜包容,但不可使 居要近地爾。」帝然之。御史中丞王陶以《論文德不押 班事》詆韓琦,奎狀其過。詔除陶翰林學士,奎執不可, 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資政殿大學士知青 州。司馬光諫曰:「奎名望清重,今為陶絀,奎恐大臣皆 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於四方觀聽非宜。」帝乃召奎歸中書。及琦罷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 十八。贈兵部尚書,諡曰文肅。奎喜獎廉善,有所知,輒 言之,言之不從不止也。少時甚貧,既通貴,買田為義 莊,以賙族黨朋友。沒之日,家無餘資,諸子至無屋以 居,當時稱之。
呂公弼
编辑按《宋史呂夷簡傳》:「夷簡子公弼,字寶臣,賜進士出身, 積遷直史館、河北轉運使。自寶元、慶曆以來,宿師備 邊,既西北撤警,而將屯如故,民疲餽餉。公弼通御河 漕粟實塞下,冶鐵以助經費,移近邊兵就食京東,增 城卒,給板築,蠲冗賦及民逋數百萬。夷簡之亡,仁宗 思之,問知公弼名,識於殿柱。至是,益材其為,擢都轉」 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知瀛州,入權開封府。嘗奏事 退,帝目送之,謂宰相曰:「公弼甚似其父。」改同群牧使, 以樞密直學士知渭、延二州,徙成都府。其治尚寬,人 疑少威斷。營卒犯法當杖,扞不受,曰:「寧以劍死。」公弼 曰:「杖者國法,劍汝自請」,杖而後斬之。軍府肅然。英宗 罷三司使蔡襄,召公弼代之。初,公弼在群牧時,帝居 藩,得賜馬,頗劣,欲易不可。至是,帝謂曰:「卿曩歲不與 朕馬,是時固已知卿矣。蔡襄主計,訴訟不時決,故多 留事。卿繼其後,將何以處之?」公弼頓首謝,對曰:「襄勤 於事,未嘗有曠失,恐言之者妄耳。」帝以為長者。拜樞 密副使。時言事者數與大臣異議去,公弼諫曰:「諫官、 御史為陛下耳目,執政為股肱。股肱耳目,必相為用, 然後身安而元首尊。宜考言觀事,視其所以而進退 之。」彗出營室,帝憂之,同列請飭邊備,公弼曰:「彗非小 變,陛下宜側身修德,以應天戒,臣恐患不在邊也。」神 宗立,司馬光劾內侍高居簡,帝未決。公弼曰:「光與居 簡,勢不兩立。居簡,內臣耳,而光中執法,願陛下擇其 重者。」帝曰:「然則當奈何?」公弼曰:「遷居簡一官而解其 近職,光當無爭。」從之。進樞密使。議欲併環慶、鄜延為 一路,公弼曰:「自白草西扺定遠,中間相去千里,若合 為一路,猝有緩急,將何以應?」又欲下邊臣使議之,公 弼曰:「廟堂之上不處決而諉邊吏,可乎?」乃止。王安石 知政事,嗛公弼不附己,白用其弟公著為御史中丞 以偪之。公弼不自安,立上章避位,不許。陳升之建議, 衛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減其牢廩,徙之淮南。 公弼以為非人情,帝曰:「是當退為剩員者,今故為優 假,何所害?」對曰:「臣不敢生事邀名,正恐誤國耳。既使 去本土,又削其廩,儻二十萬眾皆反側,為之奈何?」韓 絳議復肉刑,公弼力陳不可,帝皆為之止。安石立新 法,公弼數言宜務安靜,又將疏論之,從孫嘉問竊其 槀示安石,安石先白之,帝不樂,遂罷為觀文殿學士、 知太原府。韓絳宣撫秦、晉,將取囉兀城,令河東發兵 二萬趨神堂新路。公弼曰:「虜必設伏以待我,永和關 雖回遠,可安行無患。」乃由永和。既而新路援兵果遇 伏,詔褒之。麟州無井,唯沙泉在城外,欲拓城包之,而 土善陷,夏人每至圍城,人皆憂渴死。公弼用其僚鄧 子喬計,倣古拔轉法,去其沙,實以末炭,墐土於其上, 板築立,遂包泉於中。自是城堅不陷,而州得以守。俄 以疾請知鄭州。王韶取熙河,朝廷謀秦鳳帥,帝曰:「公 弼在河東,方出師倉卒,時有緩御之能,宜使往。」乃拜 宣徽西院使、判秦州。帝疑其不肯行。公弼聞命即治 裝,帝喜,召之入對,慰勞而遣之。既赴鎮,羌董氈輒治 書稱敕,公弼卻之曰:「藩臣安得妄稱敕?」董氈懼,自是 不復敢。纔旬月,復以疾求解,為西太一宮使。薨,年六 十七,贈太尉,諡曰惠穆。
王疇
编辑按《宋史王博文傳》:博文子疇,字景彝,以父蔭補將作 監主簿。中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宋祁提 舉諸司庫務,薦疇勾當公事。時有宦官同提舉者,疇 辭於中書,曰:「翰林先進,疇恐不得事也。然以朝士大 夫而為閹人指使,則疇實恥之。」用賈昌朝薦,改編修 《唐書》。仁宗獵近郊,疇引十事以諫。皇祐中,手詔禁貴 戚近習私謁者,疇獻《聖政惟公頌》。召試,直祕閣,為開 封府推官。宦者李允良訴其叔父死,疑為仇家所毒, 請發棺驗視,眾欲許之,疇獨不可,曰:「苟無實,是無故 而暴屍,且安知非允良有姦?」窮治,果與其叔父家有 怨。歷三司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權判吏部流 內銓,以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時陳升之拜樞密 副使,諫官御史唐介等奏彈升之不當大用,朝廷持 不行。介等爭數月不已,迺兩罷之,而論者謂介等為 眾人游談所誤。疇疏言:「浮華險薄之徒,往來諫官御 史家,掎摭人罪,寖以成俗。請出詔戒勵。」從之。遷給事 中。英宗既即位,感疾,皇太后垂簾聽政。其後帝疾平, 猶未御正殿,疇上疏請御朝聽政。及永昭陵,復上祭 仁宗虞主于集英殿,以宗正卿攝事。疇奏曰:「人子之 葬其親,送形而往,迎神而返,故虞祭所以安神也。位 尊者禮重,禮重者祭多,故天子之虞數至於九。今山 陵,嗣君不得親往,則道路五虞,理可命宗正攝事。若 神主既至,則四虞之祭,雖或聖躬未寧,亦宜勉強。況陛下在藩邸,以好古知禮、仁孝聰明聞於中外,此先 帝所以託天下也。臣願始終令德,以全美名。」帝既視 朝前後殿,而於聽事猶持謙抑。疇復上疏曰:「神廟擁 祐陛下,起居安平,臨朝以時,僅踰半載,而未聞開發 聽斷,德音遏塞,人情缺然。伏望思太祖、太宗艱難取 天下之勞,真宗、仁宗憂勤守太平之力,勉於聽決大 政,以慰母后之慈,勿為疑貳謙抑,自使盛德闇然不 光。」未幾,又上疏曰:「董仲舒為武帝言天人之際,曰『事 在勉彊而已。勉彊學問,則聞見廣而智益明;勉彊行 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陛下起自列邸,光有天命,然 而宗祖基業之重,天人顧享之際,所以操心治身、正 家保國者,尤在於勉彊力』」行也。陛下昔在宗藩,已能 務德好學,語言舉動,未嘗越禮,是天性有聖賢之質。 自疾平以來,於茲半歲,而臨朝高拱,無所可否,群臣 關白軍國之政者日益至,其請人主財決者日益多。 然猶聖心盤桓,無所是非者,何也?得非以初繼大統, 或慮未究朝廷之事,故謙抑而未皇耶?或者聖躬尚 未寧,而不「欲自煩耶?抑有所畏忌而不言耶?苟為謙 抑而未皇,則國家萬務,日曠月廢,其勢將趨於禍亂 無疑也。」若聖躬未能寧,則天下之名醫良工,日可召 於前,而方技不試,藥石不進,養疾於身,坐俟歲月,非 求全之道也。苟有所畏忌而不言,則又過計之甚也。 今中外之事,無可疑畏,臣嘗為陛下力言之矣。「陛下 何不坦心布誠,廓開大明,以照天下?外則與執政大 臣講求治體,內則於母后請所未至,延禮英俊,諮訪 忠直,廣所未見,達所未聞。若陛下朝行之,則眾心夕 安矣。況陛下向居藩邸,日夕於側者,惟一二講學之 師與左右給使之人耳。修身行己,德業日新,而知者 無幾,則是為善多而得名常少也,然而終能德成行 尊,美名遠聞,此先帝之所以屬心也。今處億兆之上, 有一言動則天下知之,簡冊書之,比之於昔,是善行 易顯而美名易成也。然而尚莫之聞者,是不為爾,非 不能也。有始有終者,聖賢之能事,在陛下勉彊而已。」 疇又上疏,欲車駕行幸以安人心,時大臣亦有請,帝 乃出禱雨,都人瞻望驩呼。數日,皇太后還政。疇又上 疏,「請詔二府大臣講求所以尊崇母后之禮。若朝廷 嚴奉之體,與歲時朔望之儀,車服承衛之等威,百司 供擬之制度,他時尊稱之美號,外家延賞之恩典,凡 可以稱奉親之意者,皆宜優異彰大,以發揚母后之 功烈,則孝德昭於天下矣。」時詔近臣議仁宗配祭故 「事,冬夏至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以太祖配;正月上辛 祈穀,孟夏雩祀,孟冬祀神州地祗,以太宗配;正月上 辛祀感生帝,以宣祖配;季秋大饗明堂,祀昊天上帝, 以真宗配。」而學士王珪等與禮官上議,以為季秋大 饗宜以仁宗配,為嚴父之道。知制誥錢公輔獨謂仁 宗不當配祭。疇以謂珪等議遺真宗不得配,公輔議 遺宣祖、真宗、仁宗俱不得配,於禮意未安,乃獻議曰: 「請依王珪等議,奉仁宗配饗明堂,以符《大易》配考之 說。《孝經》嚴父之禮,奉遷真宗配,孟夏雩祀,以倣唐貞 觀、顯慶故事。太宗依舊配。正月上辛祈穀,孟冬祀神 州地祗,餘依本朝故事。如此,則列聖並侑,對越昊穹, 厚澤流光,垂裕萬祀。必如公輔之議,則陷四聖為失 禮,導陛下為不孝,違經戾古,莫此為甚。」因此公輔不 悅,而朝廷以疇論事有補,帝與執政大臣皆器異之。 遷翰林學士、尚書禮部侍郎、同提舉諸司庫務。數月, 拜樞密副使。於是公輔言疇望輕資淺,在臺素餐,不 可大用。又頗薦引近臣可為輔弼者,公輔坐貶。疇在 位五十五日卒。帝甚悼惜之,臨哭,賜白金三千兩,贈 兵部尚書,諡忠簡。疇名臣子。性介特,勵風操,喜言朝 廷事,好治容服,坐立嶷然,言必文,未嘗慢戲。吏治審 密,文辭嚴麗。其執政未久,終於位,及所享壽,類其父 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