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274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百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七十四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百七十四卷目錄

 翰林院部名臣列傳九

  元二

  焦養直      耶律希亮

  揭傒斯      張起巖

  曹元用      謝端

  元明善      虞集

  李泂       歐陽元

  阿鄰帖木兒    巙

  張翥

官常典第二百七十四卷

翰林院部名臣列傳九

编辑

元二

编辑

焦養直

编辑

按《元史》本傳:「養直,字無咎,東昌堂邑人。夙以才器稱。 至元十八年,世祖改符寶郎為典瑞監,思得一儒者 居之。近臣有以養直薦者,帝即命召見,敷對稱旨,以 真定路儒學教授超拜典瑞少監。二十四年,從征乃 顏。二十八年,賜宅一區。入侍帷幄,陳說古先帝王政 治,帝聽之,每忘倦。嘗語及漢高帝起自側微,誦所舊」 聞,養直從容論辨,帝即開納,由是不薄高帝。大德元 年,成宗幸柳林,命養直進講《資治通鑑》,因陳規諫之 言,詔賜酒及鈔萬七千五百貫。二年,賜金帶、象笏。三 年,遷集賢侍講學士,賜通犀帶。七年,詔傅太子於宮 中,啟沃誠至,帝聞之大悅。八年,代祀南海。九年,進集 賢學士。十一年,陞太子諭德。至大元年,授集賢大學 士,謀議大政悉與焉。告老歸而卒。贈資德大夫、河南 等處行中書省右丞,諡文靖。子德方,以蔭為興國路 總管府判官。

耶律希亮

编辑

按《元史》本傳:希亮,字明甫,楚材之孫,鑄之子也。初,六 皇后命以赤帖吉氏歸鑄,生希亮於和林南之涼樓, 曰禿忽思,六皇后遂以其地名之。憲宗嘗遣鑄覈錢 糧於燕,鑄曰:「臣先世皆讀儒書,儒生俱在中土,願攜 諸子至燕受業。」憲宗從之,乃命希亮師事北平趙衍, 時方九歲,未浹旬,己能賦詩。歲丙辰,憲宗召鑄還和 林,希亮獨留燕。歲戊午,憲宗在六盤山,希亮詣行在 所。已而鑄扈從南伐,希亮亦在行。明年,憲宗崩於蜀, 希亮將輜重北歸陝右。又明年,為中統元年,世祖即 位,阿里不哥反,遣使召主將渾都海。鑄說渾都海等 入朝,皆不從,則棄其妻子,挺身來歸。既而渾都海知 鑄去,怒遣百騎追之,不及,乃使百人監視希亮母子, 迫脅使從行,自靈武過應吉里城,至西涼甘州。阿里 不哥遣大將阿藍荅兒自和林帥師至焉支山,希亮 見之,阿藍荅兒問而父安在,希亮曰:「不知。與吾父同 任事者,宜知之。」渾都海怒詬曰:「我焉得知之!其父今 亡命東見皇帝矣!」希亮曰:「若然,則何謂不知?」阿藍荅 兒熟視渾都海曰:「此言深有意焉。」詰希亮甚急,希亮 曰:「使吾知之,亦從而去,安得獨留?」阿藍荅兒以為實, 免其監莅。既而阿藍荅兒、渾都海為大兵所殺,其殘 卒北走,眾推哈剌不花為帥,希亮潛匿甘州北黑水 東沙陀中。殿兵已過十餘里,有尋馬者適至,老婢漏 言眾奄至,驅至肅州。哈剌不花與鑄有婚姻之好,又 哈剌不花在蜀時,嘗疾病,鑄召醫視之,遺以酒食,因 釋希亮縛,謂曰:「我受恩於汝父,此圖報之秋也。」及抵 沙川北州,希亮與兄弟徒步負任,不火食者數日。是 冬,涉雪踰天山,至北庭都護府。二年,至昌八里城。夏, 踰馬納思河,抵葉密里城,乃定宗潛邸湯沐之邑也。 時六皇后之妺主后位,與宗王火忽皆欲東覲。希亮 母密知其事,攜希亮入見。已而事不果。冬,至於火孛 之地。三年,定宗幼子大名王閔其不能歸,遺以幣帛 鞍馬,乃從大名王至忽只兒之地。會宗王阿魯忽至, 誅阿里不哥所用鎮守之人。唆羅海欲附世祖,復從 大名王及阿魯忽二王還,至葉密里城,王遺以耳環, 其二珠大如榛竇,價值千金。欲穿其耳使帶之,希亮 辭曰:「不敢因是以傷父母之遺體也。且無功受賞,於 禮尤不可。」王又解金束帶遺之,且曰:「繫此於遺體宜 無傷。」五月,又為阿里不哥兵所驅,西行千五百里,至 孛劣撒里之地。六月,又西至換扎孫之地,又從至不 剌城。又西行六百里,至徹徹里澤剌之山。后妃輜重 皆留於此。希亮母及兄弟亦在焉。希亮單騎行二百 餘里,至出布兒城。又百里,至也里虔城,而哈剌不花

之兵奄至。希亮又從二王興師,還至不剌城,與哈剌
考證
不花戰,敗之,盡殲其眾。二王乃函其頭,遣使報捷。十

月,至於亦思寬之地。四年,至可失哈里城。四月,阿里 不哥兵復至,希亮又從征,至渾八升城。時希亮母從 后避暑於阿體八升山。先是,鑄嘗言於世祖:「臣之妻 子皆在北邊。」至是,世祖遣不華出至二王所,因以璽 書召希亮,馳驛赴闕。六月,由苦先城至哈剌火州,出 伊州,涉大漠以還。八月,入覲世祖於上都之大安閣, 備陳邊事及請幫助識別此字。旅困苦之狀。世祖憐之,賜鈔千錠、金 帶一、幣帛三十,命為速古兒必闍赤。至元八年,授奉 訓大夫、符寶郎。十二年,既平宋,世祖命希亮問諸降 將:「日本可伐否?」夏貴、呂文煥、范文虎、陳奕等皆云可 伐。希亮奏曰:「宋與遼、金攻戰且三百年,干戈甫定,人 得息肩,俟數年興師未晚。」世祖然之。十三年,太府監 令史盧贄言於監官:「各路所貢布,長三丈,唯平陽加 一丈。諸怯薛歹以故爭取平陽布,苟截其長者與他 郡等,則無所爭,而以其所截者為髹漆宮殿器皿之 用,甚便。」監官從之。適左右以其事聞,帝以詰監官,監 官倉皇莫知所以對,歸罪於贄,帝命斬之。希亮遇諸 塗贄,以冤告,希亮命少緩,具以實入奏。有旨令董文 用讞之,竟釋贄,而召御史大夫塔察兒等讓之曰:「此 事言官當言而不言,向微禿忽,思,不誤誅此人耶?」十 四年,轉嘉議大夫、禮部尚書,尋遷吏部尚書。帝駐蹕 察納兒台之地,希亮至,奏對畢,董文用問大都近事, 希亮曰:「囹圄多囚耳。」世祖方欹枕而臥,忽請幫助識別此字。問其故, 希亮奏曰:「近奉旨,漢人盜鈔六文者殺,以是囚多。」帝 驚問孰傳此語?省臣曰:「此旨實脫兒察所傳。」脫兒察 曰:「陛下在南坡,以語蒙古兒童。」帝曰:「前言戲耳,曷嘗 著為令式。」乃罪脫兒察。希亮因奏曰:「令既出矣,必明 其錯誤,以安民心。」帝善其言,即命希亮至大都,諭旨 中書。十七年,希亮以跋涉西土,足病痿攣,謝事而去, 退居。請幫助識別此字。陽者二十餘年。至大三年,武宗訪求先朝舊 臣,特除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尋改授林翰學士 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希亮以職在史官,乃類次世 祖嘉言善行以進,英宗取其書置禁中。久之,閒居京 師,四方之士多從之游。泰定四年卒,年八十一。希亮 性至孝,困厄遐方,家資散亡已盡,僅藏祖考畫像,四 時就穹廬陳列致奠,盡誠盡敬。朔漠之人咸相聚來 觀,歎曰:「此中土之禮也。」雖疾病,不廢書史,或中夜起 坐,取燭以書。所著詩文及從軍紀行錄三十卷,目之 曰《愫軒集》。贈推忠輔義守正功臣、資善大夫、集賢學 士、上護軍,追封漆水郡公,諡忠嘉。

揭傒斯

编辑

按《元史》本傳:「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父來成,宋鄉 貢進士。傒斯幼貧,讀書尤刻苦,晝夜不少懈,父子自 為師友,由是貫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間,稍出游湘 漢,湖南帥趙淇雅號知人,見之驚曰:『他日翰苑名流 也』。程鉅夫、盧摯先後為湖南憲長,咸器重之,鉅夫因 妻以從妺。延祐初,鉅夫、摯列薦於朝,特授翰林國史」 院編修官。時平章李孟監修國史,讀其所撰《功臣列 傳》,嘆曰:「是方可名史筆,若他人直謄吏牘爾。」陞應奉 翰林文字,仍兼編修,遷國子助教,復留為應奉。南歸 省母,旋復召還。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臺閣之 儀,靡不閑習。集賢學士王約謂與傒斯談治道,大起 人意,授之以政,當無施不可。天曆初,開奎章閣,首擢 為授經郎,以教勳戚大臣子孫。文宗時幸閣中,有所 咨訪,奏對稱旨,恆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書奏用儒 臣,必問曰:「其材何如揭曼碩?」間出所上《太平政要策》 以示臺臣,曰:「此朕授經郎揭曼碩所進也。」其見親重 如此。富州地不產金,官府惑於奸民之言,為募淘金 戶三百,而以其人總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獻,歲課自 四兩累增至四十九兩。其人既死,而三百戶所存無 什一,又貧不聊生,有司遂責民之受役於官者代輸, 民多以是破產。中書因傒斯言,遂蠲其征,民賴以甦 富,州人至今德之。與修《經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憲 典》讀之,顧謂近臣曰:「此豈非唐律乎?」特授藝文監丞, 參檢校書籍事,且屢稱其純實,欲進用之,會文宗崩 而止。元統初,詔對便殿,慰諭良久,命賜以諸王所服, 表裏各一,躬自辨識以授之。遷翰林待制,陞集賢學 士,階中順大夫。先是,儒學官赴吏部銓者,必移集賢 考較其所業。集賢下國子監,監下博士,吏文淹稽,動 踰累月。傒斯請更其法,以事付本院屬官,人甚便之。 奉旨祠北岳、濟瀆、南鎮,便道西還。時秦王伯顏當國, 屢促其還,傒斯引疾固辭。既而天子親擢為奎章閣 供奉學士,乃即日就道,未至,改翰林直學士。及開經 筵,再陞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以對品進,階中奉大 夫。時新格超陞不越二等,獨傒斯進四等,轉九階,蓋 異數也。經筵無專官,曰領,曰知,多宰執大臣,故微辭 奧義必屬傒斯訂定而後進。其言往往寓獻替之誠, 務以裨益治道。天子嘉其忠懇,數出金織文緞以賜。 至正三年,年七十,致其事而去。詔遣使追及於漷南。 尋復奉上尊諭旨,還撰《明宗神御殿碑》。文成,賜楮幣萬緡,白金五十兩,中宮賜白金亦如之。求去,不許,命 丞相脫脫及執政大臣面諭毋行。傒斯曰:「使揭傒斯 有一得之獻,諸公用其言而天下蒙其利,雖死於此, 何恨?不然,何益之有!」丞相因問方今致治何先?傒斯 曰:「儲材為先,養之於位望未隆之時,而用之於周密 庶務之後,則無失材廢事之患矣。」一日,集議朝堂,傒 斯抗言當兼行新舊銅錢,以救鈔法之弊,執政言不 可,傒斯持之益力,丞相雖稱其不阿,而竟莫行其言 也。詔修遼、金、宋三史,傒斯與為總裁官。丞相問:「修史 以何為本?」曰:「用人為本。有學問文章而不知史事者 不可與,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不正者不可與。 用人之道,又當以心術為本也。」且與僚屬言:「欲求作 史之法,須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雖小善必錄,小惡 必記,不然何以示懲勸?」由是毅然以筆削自任,凡政 事得失,人材賢否,一律以是非之公。至於物論之不 齊,必反覆辨論,以求歸於至當而後止。四年,《遼史》成, 有旨獎諭,仍督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館,朝夕 不敢休,因得寒疾,七日卒。時方有使者至自上京,錫 宴史局,以傒斯故,改宴日。使者以聞,帝為嗟悼,賜楮 幣萬緡,仍給驛舟護送其喪歸江南。六年,制贈護軍, 追封豫章郡公,諡曰文安。有勳爵而無官階者,有司 失之也。傒斯少處窮約,事親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歡 心。暨有祿入衣食稍踰於前,輒愀然曰:「吾親未嘗享 是也。」故平生清儉,至老不渝,友于兄弟,終始無間言。 立朝雖居散地,而急於薦士,揚人之善,惟恐不及;而 聞吏之貪墨病民者,則尤不曲為之揜覆也。為文章, 敘事嚴整,語簡而當;詩尤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 廷大典冊,及元勳茂德當得銘辭者,必以命焉。殊方 絕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為榮云。

張起巖

编辑

按《元史》本傳,「起巖,字夢臣,其先章丘人,五季避地禹 城。高祖迪,以元帥右監軍權濟南府事,徙家濟南。當 金之季,張榮據有章丘、鄒平、濟陽、長山、辛市、蒲臺、新 城、淄州之地,歲丙戌,歸於太祖,始終效忠節,迪與其 子福實先後羽翼之。福仕為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 轄,權府事,生東昌錄事判官鐸,鐸生四川行省儒學」 副提舉範,範生起巖。初,其母丘氏有娠,見長蛇數丈 入榻下,已忽不見,乃驚而誕。起巖幼從其父學,年弱 冠,以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諭。值縣官捕蝗,移攝縣事。 久之,聽斷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張教諭為真縣尹, 吾屬何患焉。」政成,遷安丘。中延祐乙卯進士首選,除 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賢修撰,轉國子博士,陞國子 監丞,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丁內艱,服除,選 為監察御史。中書參政楊廷玉以墨敗,臺臣奉旨就 廟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悉誣臺 臣罔上,欲寘之重辟。起巖以新除留臺,抗章論曰:「臺 臣按劾百官,論列朝政,職使然也。今以奉職獲戾,風 紀解體,正直結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 臺閣,廣言路,維持治體。陛下即位詔旨,動法祖宗。今 臺臣坐譴,公論杜塞,何謂法祖宗耶?」章三上不報。起 巖廷爭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釋。猶皆坐罷,免還鄉里。 遷中書右司員外郎,進左司郎中兼經筵官,拜太子 右贊善。丁外艱,服除,改燕王府司馬,拜禮部尚書。文 宗親郊,起巖充大禮使,導帝陟降,步武有節衣,前後 襜如陪位,百官望之如古圖畫中所睹,帝甚嘉之,賜 賚優渥,轉參議中書省事。寧宗崩,燕南俄起大獄,有 妄男子上變,言部使者謀不軌,按問皆虛。法司謂《唐 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巖奮謂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 人情危疑,不亟誅此人以杜奸謀,慮妨大計。」趣有司 具獄,都人肅然,大事尋定。中書方列坐銓選,起巖薦 一士可用,丞相不悅,起巖即攝衣而起,丞相以為忤。 已,遷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修《三朝實錄》, 加同知經筵事。御史臺奏除淛西廉訪使,不允。已而 擢陝西行臺侍御史,將行,復留為侍講學士。拜江南 行臺侍御史,召入中臺為侍御史,轉燕南廉訪使。搏 擊豪強,不少容貸,貧民賴以吐氣。滹沱河水為真定 害,起巖論封河神為侯爵,而移文貴之,復修其隄防, 瀹其湮鬱,水患遂息。陞江南行臺御史中丞,拜翰林 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右丞相別怯 里不花為臺臣所糾去位。未幾,再入相,諷詞臣言臺 章之非,起巖執不可,聞者壯之。俄拜御史中丞。論事 剴直,無所顧忌,與上官多不合。詔修遼、金、宋三史,復 命入翰林為承旨,充總裁官,積階至榮祿大夫。起巖 熟於金源典故,宋儒道學源委尤多究心史官有露 才自是者,每立言未當,起巖據理竄定,深厚醇雅,理 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歸。後 四年卒,諡曰「文穆。」起巖面如紫瓊,美髯方頤,而眉目 清揚,可觀望而知,為雅量君子。及其臨政決議,意所 背鄉,屹若泰山,不可回奪。或時面折人,面,頸發赤,不 少恕,廟堂憚之。識者謂其外和中剛,不受人籠絡如

歐陽修,名聞四裔。安南修貢,其陪臣致其世子之辭
考證
必候起巖起居。性孝友,少處窮約,下帷教授,躬致米

百里外,以養父母,撫弟如石。教之宦學,無不備至。舉 親族弗克葬者二十餘喪,且買田以給其祭。凡獲俸 賜,必與故人賓客共之。卒之日,廩無餘粟,家無餘財。 先是,至元乙酉三月乙亥,太史奏「文昌星明,文運將 興。」時世祖行幸上京,明日丙子,皇孫降生於儒州,是 夜,起巖亦生。其後皇孫踐祚,是為仁宗,始詔設科取 士。及廷試,起巖遂為第一人,論者以為非偶然也。起 巖博學有文,善篆隸,有《華峰漫槁》《華峰類槁》《金陵集》 各若干卷,藏於家。子二人:琳、琛。

曹元用

编辑

按《元史》本傳:「元用,字子貞,世居阿城,後徙汶上。祖義 不仕。父宗輔,德清縣主簿。元用資稟俊爽,幼嗜書,一 經目輒成誦,每夜讀書,常達曙不寢。父憂其致疾,止 之,輒以衣蔽窗,默觀之。始以鎮江路儒學正,考滿游 京師。翰林承旨閻復於四方士少所許可,及見元用, 出所為文示之,元用輒指其疵,復大奇之,因薦為翰」 林國史院編修官。即論史院僚屬非材,請較試,取其 優者用之。御史臺辟為掾史。元用初不習吏事,而見 事明決,吏反師之。轉中書省右司掾,與清河元明善、 濟南張養浩同時,號為「三俊。」除應奉翰林文字,遷禮 部主事。時累朝皇后既崩者,猶以名稱,而未有諡號, 元用言:「后為天下母,豈可直稱其名,宜加徽號,以彰 懿德。」改尚書省右司都事,轉員外郎。及尚書省罷,退 居任城。久之,齊、魯間從學者甚眾。延祐六年,授太常 禮儀院經歷。屬英宗躬修祀事,銳意禮樂,其親祀儀 注、鹵簿輿服之制,率所裁定。初,太廟九室,合饗於一 殿。仁宗崩,無室可祔,乃於武宗室前結彩為次。英宗 在上京,禮官集議,元用言:「古者宗廟有寢有室,宜以 今室為寢,當更營大殿於前,為十五室。」帝嘉其議,授 翰林待制,陞直學士。至治三年八月,鐵失之變,賊黨 赤斤鐵木兒遽至京師,收百司印,趣召兩院學士北 上。元用獨不行,曰:「此非常之變,吾寧死,不可曲從也。」 未幾,賊果敗,人皆稱其有先見之明。泰定二年,授太 子贊善,轉禮部尚書,兼經筵官。及大朝會,為糾儀官, 申卷班之令,俾以序退,無爭門而出之擾。又謂:太醫、 儀鳳、教坊等官不當序正班,當自為一列。後皆行之。 時宰執有欲罷科舉法者,元用以為國家文治正在 於此,胡可罷也。又有欲損太廟四時之享,止存冬祭 者,元用謂:「禴、祀、嘗、烝,四時之享,不可闕一,乃經禮之 大者,其可惜費而廢禮乎?」三年夏,帝以日食、地震、星 變,詔議所以弭災者,元用謂:「應天以實不以文,修德 明政,應天之實也。宜撙浮費,節財用,選守令,恤貧民, 嚴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紓民力,慎賞罰以示懲勸。」 皆切中時弊。又論科舉取士之法,當革冒濫,嚴考覈, 俾得真才之用。議上,朝廷咸是之。拜中奉大夫、翰林 侍講學士兼經筵官,預修仁宗、英宗兩朝實錄。又奉 旨纂集甲令為通制,譯唐《貞觀政要》為《國語》,書成,皆 行於時。凡大制誥率元用所草。文宗時草「寬恤」之詔, 帝覽而善之,賜金織文錦。天曆二年,代祀曲阜孔子 廟,還以司寇像及《代祀記》獻,帝甚喜。值太禧宗禋院 副使缺,中書奏以元用為之,帝不允曰:「此人翰林中 所不可無者,將大用之矣。」會卒,帝嗟悼久之,謂侍臣 曰:「曹子貞盡忠宣力,今亡矣,可賜賻鈔五千緡。」贈正 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東 平郡公,諡文獻。詩文四十卷,號《超然集》。二子:偉儀。

謝端

编辑

按《元史》本傳:「『端字敬德,蜀之遂寧人。宋末,蜀士多避 兵江陵,因家焉。端幼穎異,五六歲能吟詩,十歲能作 賦。弱冠與尚書宋本同師,明性理,為古文。又同教授 江陵城中,以文學齊名,時號謝宋史』。杠宣慰荊南,數 加延禮,薦之姚樞。樞方以文章大名自負,少所許可, 以所為文視端,端一讀即能指擿其用意所在,樞歎」 獎不已,語人:「後二十年,若謝端者,豈易得哉!」用薦者 署校官,不報。科舉法行,就試河南行省,中其舉,以內 艱不會試。延祐五年,乃擢進士乙科,授承事郎、潭州 路同知湘陰州事。歲滿,入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 盜入太廟,失第八室黃金主,坐罷去。端禮官非典守, 不當坐亦不辨。尋除翰林修撰,陞待制,以選為國子 司業,遂為翰林直學士,階大中大夫。端善為政,筮仕 湘陰,猾吏束手,不敢舞文法,豪民無賴者遠避去。部 使者行部,旁郡滯訟皆委端讞,端剖決如流,績譽籍 然。其文章嚴謹有法,寧約近瘠,無奢滋駁。居翰林久, 至順、元統以來,國家崇號,慈極升祔先朝,加封宣聖 考妣,制冊多出其手。預修文宗、明宗、寧宗三朝實錄 及累朝功臣列傳,時稱其有史才。初,文宗建奎章閣, 蒐羅中外才俊置其中,嘗語阿榮曰:「當今文學之士, 朕惟未識謝端。」亡何,文宗崩,竟不及用端。端又與趙 郡蘇天爵同著《正統論》,辨金、宋正統甚悉,世多傳之。 至元六年卒,年六十二。元世蜀士以文名者曰虞集, 而謝端其次云

元明善

编辑

按《元史》本傳:「明善,字復初,大名清河人。其先蓋拓跋 魏之裔。居清河者,至明善四世矣。明善資穎悟絕出, 讀書過目輒記,諸經皆有師法,而尤深於《春秋》。弱冠 游吳中,已名能文章。浙東使者薦為安豐、建康兩學 正,辟掾行樞密院。時董士選僉院事,待之若賓友,不 敢以曹屬御之。及士選陞江西左丞,又辟為省掾。會」 贛州賊劉貴反,明善從士選將兵討之,禽賊三百人。 明善議緩詿誤,得全活者百三十人。一日,將佐白宜 多戮俘獲及尸,一切死者,以張軍聲。明善固爭,以為 「王者之師,恭行天罰。小醜陸梁,戮其渠魁可爾,民何 辜焉?」既而又得賊所書贛、吉民丁十萬於籍者,有司 喜,欲滋蔓為利,明善請火其籍以滅跡,二郡遂安。陞 掾南行臺。未幾,授樞密院照磨,轉中書左曹掾,掾曹 無留事。始,明善在江西時,朱瑄為其省參政,明善有 馬,駿而瘠,瑄假為從騎,久益壯,瑄愛之,致米三十斛 酬其直。後瑄敗,江浙行省籍其家,得金穀之簿書,米 三十斛送元復,初不言以酬馬直,明善坐免。久之,有 為辨白其事者,乃復掾省曹。仁宗居東宮,首擢為太 子文學。及即位,改翰林待制,預修成宗、《順宗實錄》,陞 翰林直學士。詔節《尚書》經文,譯其關政要者以進。明 善舉宋忠臣子集賢直學士文陞同譯潤,許之。書成, 每奏一篇,帝必稱善曰:「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聞也。」 興聖太后既受尊號,廷臣請因肆赦,明善曰:「數赦非 善人之福,宥過可也。」奉旨出賑山東、河南饑。時彭城、 下邳諸州連數十驛,民餓馬斃,而官無文書賑貸。明 善以鈔萬二千錠分給之,曰:「擅命獲罪,所不辭也。」還 修《武宗實錄》,又陞翰林侍講學士,預議科舉服色等 事。延祐二年,始會試天下進士,明善首充考試官。及 廷試,又為讀卷官,所取士後多為名臣。改禮部尚書, 正孔氏宗法,以宣聖五十五世孫思晦襲封衍聖公 事,上制可之。擢參議中書省事,旋復入翰林為侍讀。 歲中,拜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又召入集賢為侍讀,議 廣廟制。陞翰林學士,修《仁宗實錄》。英宗親祼太室,禮 官進祝冊,請署御名,命明善代署者三,眷遇之隆,當 時莫並焉。至治二年卒於位。泰定間,贈資善大夫、河 南行省左丞,追封清河郡公,諡曰文敏。明善早以文 章自豪,出入秦、漢間,晚益精詣,有文集行世。初在江 西、金陵,每與虞集劇論,以相切劘。明善言:「《集》治諸經, 惟朱子所定者耳,自漢以來先儒所嘗盡心者,考之 殊未博。」集亦言:「凡為文辭,得所欲言而止。必如明善 云,若雷霆之震驚,鬼神之靈變然後可,非性情之正 也。」二人初相得甚驩,至京師,乃復不能相下。董士選 之自中臺行省江浙也,二人者俱送出都門外。士選 曰:「伯生以教導為職,當早還復初,宜更送我集還。」明 善送至二十里外。士選下馬入邸舍中,為席,出橐中 殽,酌酒同飲,乃舉酒屬明善曰:「士選以功臣子出入 臺省,無補國家,惟求得佳士數人,為朝廷用之。如復 初與伯生,他日必皆光顯,然恐不免為人構間。復初 中原人也,仕必當道。伯生南人,將為復初摧折,今為 我飲此酒,慎勿如是。」明善受卮酒,跪而釂之,起立言 曰:「誠如公言,無論他日,今隙已開矣。請公再賜二卮, 明善終身不敢忘公言。」乃再飲而別。真人吳全節與 明善交尤密,嘗求明善作文。既成,明善謂全節曰:「伯 生見吾文,必有譏彈,吾所欲知。成季為我治具,招伯 生來觀之,若已入石,則無及矣。」明日集至,明善出其 文問何如集,曰:「公能從《集》言去百有餘字,則可傳矣。」 明善即泚筆屬集,凡刪百二十字而文益精當。明善 大喜,乃驩好如《初集》。每見明經之士,亦以明善之言 告之。明善一子晦蔭受峽州路同知,早卒。

虞集

编辑

按《元史》本傳:「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孫也。曾祖 剛簡,為利州路提刑,有治績,嘗與臨邛魏了翁、成都 范仲黼、李心傳軰講學蜀東門外,得程、朱氏微旨,著 《易》《詩》《書》《論語說》以發明其義,蜀人師尊之。祖㠭,知連 州,亦以文學知名。父汲,黃岡尉,宋亡,僑居臨州崇仁, 與吳澄為友,澄稱其文清而醇。嘗再至京師,贖族人」 被俘者十餘口以歸,由是家貧。晚稍起家,教授於諸 生中,得孛術魯翀、歐陽元而稱許之。以翰林院編修 官致仕。娶楊氏,國子祭酒文仲女。咸淳間,文仲守衡, 以汲從未有子,為禱於南嶽。集之將生,文仲晨起衣 冠,坐而假寐,夢一道士至前,牙兵啟曰:「南嶽真人來 見。」既覺,聞甥館得男,心頗異之。集三歲即知讀書。歲 乙亥,汲挈家趨嶺外,干戈中無書冊可攜,楊氏口授 《論語》《孟子》《左氏傳》、歐蘇文,聞輒成誦。比還長沙,就外 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文仲世以 《春秋》名家,而族弟參知政事棟,明於性理之學,楊氏 在室,即盡通其說。故集與弟槃皆受業家庭,出則以 契家子從吳澄遊,授受具有源委。左丞董士選自江 西除南行臺中丞,延集家塾。大德初,始至京師,以大 臣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雖以訓迪為職,而益自充廣,不少假佚。除國子助教,即以師道自任。諸生時其 退,每挾策趨門下卒業,他館生多相率詣集請益。丁 內艱,服除,再為助教,除博士,監祭殿上。有劉生者,被 酒失禮俎豆間,集言諸監請削其籍。大臣有為劉生 謝者,集持不可,曰:「國學,禮義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 以為教?」仁宗在東宮,傳旨諭集勿竟其事。集以劉生 失禮狀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劉生,仁宗更以集為賢。 大成殿新賜《登歌樂》,其師世居江南,樂生皆河北田 里之人,情性不相能,集親教之,然後成曲。復請設司 樂一人掌之,以俟考正。仁宗即位,責成監學,拜臺臣 為祭酒,除吳澄司業,皆欲有所更張,以副帝意,集力 贊其說。有為異論以沮之者,澄投檄去,集亦以病免。 未幾,除太常博士,丞相拜住方為其院使,間從集問 《禮器祭義》甚悉,集為言先王制作,以及古今因革治 亂之由,拜住歎息,益信儒者有用。朝廷方以科舉取 士,說者謂治平可力致,集獨以謂當治其源。遷集賢 修撰,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 者,士之所受教,以致於成德達材者也。今天下學官, 猥以資格授,強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爾,有司 弗信之,生徒弗信之,於學校無益也。如此而望師道 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父兄所以導其 子弟,初無必為學問之實意,師友之游從,亦莫辨其 邪正。然則所謂賢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 理哉!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成德者,身 師尊之,至誠懇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觀 感也。其次則求夫操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確 守先儒經義師說,而不敢妄為奇論者,眾所敬服,而 非鄉愿之徒者,延致之日,諷誦其書,使學者習之,入 耳著心,以正其本,則他日亦當有所發也。其次則取 鄉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其人, 非若泛泛莫知根請幫助識別此字。者矣。六年,除翰林待制,兼國史 院編修官。仁宗嘗對左右歎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 生未顯擢爾。」會晏駕,不及用。英宗即位,拜住為相,頗 超用賢俊。時集以憂還江南,拜住不知也,乃言於上, 遣使求之於蜀,不見;求之江西,又不見。集方省墓吳 中,使至,受命趨朝,則拜住不及見矣。泰定初,考試禮 部,言於同列曰:「國家科目之法,諸經傳注,各有所主 者,將以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學者專門擅業,如近 代《五經》學究之固陋也。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 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後再為考官,率持 是說,故所取每稱得人。泰定初,除國子司業,遷祕書 少監。天子幸上都,以講臣多高年,命集與集賢侍讀 學士王結執經以從。自是歲嘗在行經筵之制,取經 史中切於心德治道者,用《國語》《漢文》兩進讀。潤譯之 際,患夫陳聖學者未易於盡其要,指時務者猶難於 極其情,每選一時精於其學者為之,猶數日乃成一 篇。集為反覆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然後得以無忤。 其辭之所達,萬不及一,則未嘗不退而竊歎焉。拜翰 林直學士,俄兼國子祭酒。嘗因講罷,論京師恃東南 運糧為實,竭民力以航不測,非所以寬遠人而因地 利也。與同列進曰:「京師之東,瀕海數千里,北極遼海, 南濱青、齊,萑葦之場也,海潮日至,淤為沃壤。用浙人 之法,築堤捍水為田,聽富民欲得官者,合其眾分授 以地,官定其畔以為限。能以萬夫耕者,授以萬夫之 田,為萬夫之長;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易之。 一年勿征也,二年勿征也,三年視其成,以地之高下 定額於朝廷,以次漸征之。」五年有積蓄,命以官,就所 儲給以祿。十年偑之符印,得以傳子孫,如軍官之法, 則東面民「兵數萬,可以近衛京師,外禦島夷,遠寬東 南海運,以紓疲民,遂富民得官之志,而獲其用。江海 游食盜賊之類,皆有所歸。」議定於中,說者以為一有 此制,則執事者必以賄成而不可為矣。事遂寢。其後 海口萬戶之設,大略宗之。文宗在潛邸,已知集名,既 即位,命集仍兼經筵。嘗以先世墳墓在吳、越者,「歲久 湮沒,乞一郡自便。」帝曰:「爾材何不堪,顧今未可去爾。」 除奎章閣侍書學士。時關中大饑,民枕籍而死,有方 數百里無孑遺者。帝問「集何以救關中?」對曰:「承平日 久,人情宴安,有志之士急於近效,則怨讟興焉。不幸 大菑之餘,正君子為治作新之機也。若遣一二有仁 術、知民事者,稍寬其禁令,使得有所為,隨郡縣擇可 用之人,因舊民所在,定城郭,修閭里,治溝洫,限畎畝, 薄征斂,招其傷殘老弱,漸以其力治之,則遠去而來 歸者漸至,春耕秋斂,皆有所助。一二歲間,勿征勿徭, 封域既正,友望相濟,四面而至者,均齊方一,截然有 法,則三代之民將見出於空虛之野矣。」帝稱善,因進 曰:「幸假臣一郡,試以此法行之,三五年間,必有以報 朝廷者。」左右有曰:「虞伯生欲以此去爾。」遂罷其議。有 敕諸兼職不過三免國子祭酒。時宗藩暌隔,功臣汰 侈,政教未立。帝將策士於廷,集被命為讀卷官,乃擬 制策以進,首以勸親親、體群臣、同一風俗、協和萬邦為問,帝不用。集以入侍燕閒,無益時政,且媢嫉者多, 乃舉大學士忽都魯都兒迷失等進曰:「陛下出獨見, 建奎章閣,覽書籍,置學士員以備顧問。臣等備員,殊 無補報,竊恐有累聖德,乞容臣等辭職。」帝曰:「昔我祖 宗睿知聰明,其於致理之道,生而知之。朕早歲跋涉 艱阻,視我祖宗,既乏生知之明,於國家治體豈能周 知!故立奎章閣,置學士員,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 失,日陳於前,卿等其悉所學,以輔朕志。若軍國機務, 自有省、院、臺任之,非卿等責也。其勿復辭。」有旨:采輯 本朝典故,倣《唐、宋會要》修《經世大典》,命集與中書平 章政事趙世延同任總裁。集言:「禮部尚書馬祖常多 聞舊章,國子司業楊宗瑞素有曆象、地理、記問、度數 之學,可共領典。翰林修撰謝端、應奉蘇天爵、太常李 好文、國子助教陳旅、前詹事院照磨宋褧、通事舍人 王士點,俱有見聞,可助撰錄,庶幾是書早成。」帝以嘗 命修遼、金、宋三史,未見成績,《大典》令閣學士專率其 屬為之。既而以累朝故事有未備者,請以翰林國史 院修《祖宗實錄》。時百司所具事蹟參訂,翰林院臣言 於帝曰:「《實錄》法不得傳於外,則事蹟亦不當示人。」又 請以國書脫卜赤顏增修太祖以來事蹟,承旨塔失 海牙曰:「脫卜赤顏非可令外人傳者。」遂皆已。俄世延 歸,集專領其事,再閱歲,書乃成,凡八百帙。既上進,以 目疾丐解職,不允。乃舉治書侍御史馬祖常自代,不 報。御史中丞趙世安乘間為集請曰:「虞伯生久居京 師,甚貧,又病目,幸假一外任,便醫。」帝怒曰:「一虞伯生, 汝軰不容耶?」帝方嚮用文學,以集弘才博識,無施不 宜,一時大典冊咸出其手,故重聽其去。集每承詔有 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從容諷切,冀有感 悟。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或隨事規 諫,出不語人,諫或不入。歸家悒悒不樂。家人見其然, 不敢問其故也。時世家子孫以才名進用者,眾患其 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間之。既不效,則相與摘集文辭, 指為譏訕。賴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傷。然集遇其 人,未嘗少變。一日,命集草制,封乳母夫為營都王,使 貴近阿營巙芘オ恣C。二人者素忌集,繆言制封營國 公,集具槁。俄丞相自榻前來,索制詞甚急,集以槀進, 丞相愕然問故,集知為所紿,即請易槁以進,終不自 言。二人者愧之,其雅量類如此。論薦人材,必先器識, 心所未善,不為牢籠以沽譽,評議文章,不折之於至 當不止。其詭於經者,文雖善,不與也。雖以此二者忤 物速謗,終不為動。光人龔伯璲以才俊為馬祖常所 喜。祖常為御史中丞,伯璲遊其門,祖常亟稱之,欲集 為薦引,集不可曰:「是子雖小有才,然非遠器,亦恐不 得令終。」祖常猶未以為然。一日,邀集過其家,設宴,酒 半,出薦牘求集署,集固拒之,祖常不樂而罷。文宗崩, 集在告欲謀南還,不果。幼君崩,大臣將立妥歡帖穆 爾太子,用至大故事,召諸老臣赴上都議政。《集在召 列祖》,常使人告之曰:「御史有言。」乃謝病歸臨川。初,文 宗在上都,將立其子阿剌忒納荅剌為皇太子,乃以 妥歡帖穆爾太子乳母夫,言明宗在日,素謂太子非 其子,黜之江南。驛召翰林學士承旨阿鄰帖木兒、奎 章閣大學士忽都魯篤彌,實書其事於脫卜赤顏。又 召集使書詔,播告中外。時省臺諸臣,皆文宗素所信 用同功一體之人,御史亦不敢斥言其事,意在諷集 速去而已。伯璲後以用事敗,殺其身世乃服集知人。 元統二年,遣使賜上尊酒、金織文錦二,召還禁林,疾 作不能行。屢有敕即家撰文,褒錫勳舊。侍臣有以舊 詔為言者,帝不懌,曰:「此我家事,豈由彼書生耶?」至正 八年五月己未,以病卒,年七十有七。官自將仕郎,十 二轉為通奉大夫,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 封仁壽郡公。集孝友方二親,以故家令德,中遭亂亡, 僑寓下邑,左右承順無違。弟槃,早卒,教育其孤,無異 己子。兄采以筦庫輸賦京師,虧數千緡,盡力營貸,代 償之,無難色。撫庶弟,嫁孤妺,具有恩意。山林之士知 古學者,必折節下之,接後進,雖少且賤如敵己。當權 門赫奕,未嘗有所附麗。集議中書,正言讜論,多見容 受,屢以片言解疑誤,出人於濱死,亦不以為德。張珪、 趙世延尤敬禮之,有所疑,必咨焉。家素貧,歸老後,食 指益眾,登門之士相望於道,好事者爭起邸舍以待 之。然碑板之文,未嘗苟作。南昌富民有伍真父者,貲 產甲一方,娶諸王女為妻,充本位下郡總管。既卒,其 子屬豐城士甘慤求集文銘父墓,奉中統鈔五百錠 準禮物,集不許,慤愧歎而去。其束修,羔雁之入,還以 為賓客費,雖空乏勿恤也。集學雖博洽,而究極本源, 研精探微,心解神契,其經緯彌綸之妙,一寓諸文,藹 然慶曆、乾淳風烈。嘗以江左先賢甚眾,其人皆未易 知,其學皆未易言,後生晚進,知者鮮矣。欲取太原元 好問《中州集》遺意,別為《南州集》以表章之,以病目而 止。平生為文萬篇,槀存者十二三。早歲,與弟槃同闢 書舍為二室,左室書陶淵明詩於壁,題曰「陶庵」;右室

書邵堯夫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子四人
考證

李泂

编辑

按《元史》本傳:「泂字溉之,滕州人。生有異質,始從學,即 穎悟彊記,作為文辭,如宿習者。姚燧以文章負大名, 一見其文,深歎異之,力薦於朝,授翰林國史院編修 官。未幾,以親老就養江南。久之,辟中書掾,非其志也。 及考除集賢院都事,轉太常博士。拜住為丞相,聞泂 名,擢監修國史長史,歷祕書監著作郎、太常禮儀院」 經歷。泰定初,除翰林待制,以親喪未克葬,辭而歸。天 曆初,復以待制召。於是文宗方開奎章閣,延天下知 名士充學士員,泂數進見,奏對稱旨,超遷翰林直學 士,俄特授奎章閣承制學士。泂既為帝所知遇,乃著 書曰《輔治篇》以進,文宗嘉納之,朝廷有大議,必使與 焉。會詔修《經世大典》,泂方臥疾,即強起曰:「此大制作 也,吾其可以不預。」力疾同修。書成,既進奏,旋謁告以 歸。復除翰林直學士,遣使召之,竟以疾不能起。泂骨 骼清峻,神情開朗,秀眉疏髯,目瑩如電,顏面如冰玉, 而唇如渥丹,然峨冠褒衣,望之者疑為神仙中人也。 其為文章,奮筆揮洒,迅飛疾動,汨汨滔滔,思態疊出, 縱橫奇變,若紛錯而有條理,意之所至,臻極神妙。泂 每以李太白自儗,當世亦以是許之。嘗游匡廬、王屋、 少室諸山,留連久乃去,人莫測其意也。僑居濟南,有 湖山花竹之勝,作亭曰「天心水面」,文宗嘗敕虞集製 文以記之。泂尤善書,自篆、隸、草、真皆精詣,為世所珍 愛。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四十卷。

歐陽元

编辑

按《元史》本傳:「元字原功,其先家廬陵,與文忠公修同 所自出。至曾大父新,始遷居瀏陽,故元為瀏陽人。幼 岐嶷,母李氏親授《孝經》《論語》《小學》諸書,八歲能成誦。 始從鄉先生張貫之學,日記數千言,即知屬文。十歲 有黃冠師注目視元,謂貫之曰:『是兒神氣凝遠,目光 射人,異日當以文章冠世,廊廟之器也』。言訖而去,亟」 追與語,已失所之。部使者行縣,元以諸生見,命賦《梅 花詩》,立成十首。晚歸,增至百首,見者駭異之。年十四, 益從宋故老習為詞章,下筆輒成章,每試庠序,輒占 高等。弱冠下帷數年,人莫見其面,經史百家,靡不研 究,伊、洛諸儒源委,尤為淹貫。延祐元年,詔設科取士, 元以尚書與貢。明年,賜進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 同知,調太平路蕪湖縣尹。縣多疑獄,久不決,元察其 情,皆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驅奴,元斷之從良。貢賦, 徵發及時,民樂趨事,教化大行,飛蝗獨不入境。改武 岡縣尹。縣控制溪洞,蠻獠雜居,撫字稍乖,輒弄兵犯 順。元至踰月,赤水、太清兩洞聚眾相攻殺,官曹相顧 失色,計無從出。元即單騎從二人,徑抵其地諭之,至 則死傷滿道,戰鬥未已。獠人熟元名,棄兵仗,羅拜馬 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緣訴其事於縣,縣官不為直,反 以繇役橫斂掊克之,情有弗堪,乃發憤就死耳,不意 煩我清廉官自來。」元喻以禍福,歸為理其訟,獠人遂 安。召為國子博士,陞國子監丞。致和元年,遷翰林待 制,兼國史院編修官。時當兵興,元領印攝院事,日直 內廷,參決機務,凡遠近調發,制詔書檄。既而改元天 曆,郊廟、建后、立儲、肆赦之文,皆經撰述。復條時政數 十事,實封以聞,多推行之。明年,初置奎章閣學士院, 又置藝文監隸焉,皆選清望官居之。文宗親署元為 「藝文少監」,奉詔纂修《經世大典》,陞太監,檢校書籍事。 元統元年,改僉太常禮儀院事,拜翰林直學士,編修 《四朝實錄》,俄兼國子祭酒。召赴中都議事,陞侍講學 士,復兼國子祭酒。重紀至元五年,足患風痺,乞南歸 以便醫藥。帝不允,拜翰林學士。未幾,懇辭去位。帝復 不允,免其行朝賀禮。至正改元,更張朝政,事有不便 者,集議廷中,元極言無隱。科目之復,沮者尤眾,元尤 力爭之。未幾南歸,復起為翰林學士,以疾未行。詔修 遼、金、宋三史,召為總裁官。發凡舉例,俾論撰者有所 據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論議不公者,元不以口舌 爭,俟其呈槁,援筆竄定之,統系自正。至於論贊表奏, 皆元屬筆。五年,帝以元歷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諭 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擬拜翰林學士承旨。及入奏,上 稱怏者再三。已而乞致仕,帝復不允。御史臺奏除福 建廉訪使,行次淛西,疾復作,乃上休致之請,作南山 隱居,優游山水之間,有終焉之志。復拜翰林學士承 旨。元屢力辭,不獲命,奉敕定《國律》。尋乞致仕,陳情懇 切,乃特授湖廣行中書省右丞,致仕,賜白玉束帶,給 俸賜以終其身。將行,帝復降旨不允,仍前翰林學士 承旨,進階光祿大夫。十四年,汝、潁盜起,蔓延南北州 縣,幾無完城。元獻《招捕之策》千餘言,鑿鑿可行,當時 不能用。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還鄉, 帝復不允。時將大赦天下,宣赴內府。元久病不能步 履,丞相傳旨肩輿至延春閣下,「實異數也。」是歲十二 月戊戌,卒於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中書以聞,帝 賜賻甚厚,贈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國, 追封楚國公,諡曰「文元。」性度雍容,含弘縝密,處己儉 約,為政廉平。歷官四十餘年,在朝之日殆四之三。三任成均而兩為祭酒,六入翰林而三拜承旨,修《實錄 大典》。三史皆大製作。屢主文衡,兩知貢舉及讀卷官。 凡宗廟朝廷,雄文大冊,播告萬方,制誥多出元手。金 繒上尊之賜,幾無虛歲。海內名山大川,釋老之宮,王 公貴人墓隧之碑,得元文辭以為榮。片言隻字,流傳 人間,咸知寶重。文章道德,卓然名世,羽儀斯文,贊衛 治具,與有功焉。元無子,以從子達老後,復先元卒。有 《圭齋文集》若干卷,傳於世。

阿鄰帖木兒

编辑

按《元史哈剌亦哈赤北魯傳》:「哈剌亦哈赤北魯子阿 鄰帖木兒,善國書,多聞識,歷事累朝,繇翰林待制累 遷榮祿大夫、翰林學士承旨。英宗時,以舊學日侍左 右,陳說祖宗以來及古先哲王嘉言善行,翻譯諸經, 紀錄故實,總治諸王、駙馬、番國朝會之事。天曆初,北 迎明宗,入正大統,一見歡甚,顧左右曰:『此朕師也』。」天 曆三年,進光祿大夫,知經筵事。

按《元史》本傳:「巙穻r子山,康里氏。父不忽木,自有傳。 祖燕真,事世祖從征有功。巙穸捂w業國學,博通群 書,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諸許衡及父兄家傳。長襲宿 衛,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其遇 事英發,掀髯論辨,法家拂士不能過之。始授承直郎、 集賢待制,遷兵部郎中,轉祕書監丞。奉命往覈泉舶, 芥視」珠犀,不少留目。改同僉太常禮儀院事,拜監察 御史,陞河東廉訪副使,未上,遷祕書太監,陞侍儀使, 尋擢中書右司郎中,遷集賢直學士,轉江南行臺治 書侍御史,拜禮部尚書,監群玉內司,巙穸縝漜v下。 國制大樂諸坊咸隸本部,遇公讌,眾伎畢陳,巙芚 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肅然。遷領會同館事,尚書「監群 玉內司如故。尋兼經筵官。復除江南行臺治書侍御 史,未行,留為奎章閣學士院承制學士,仍兼經筵官。 陞侍書學士、同知經筵事。復陞奎章閣學士院大學 士、知經筵事。除浙西廉訪使,復留為大學士、知經筵 事。尋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 提調宣文閣、崇文監。先是,文宗」勵精圖治,巙芧薔H 聖賢格言,講誦帝側,裨益良多。順帝即位之後,剪除 權奸,思更治化。巙籵芵g筵日勸帝務學。帝輒就之 習授,欲寵以師禮,巙秅O辭不可。凡《四書》、六經所載 治道,為帝紬繹而言,必使辭達,感動帝衷,敷暢旨意 而後已。若柳宗元《梓人傳》張商英《七臣論》,尤喜誦說。 嘗於經筵力陳商英所言七臣之狀,左右錯愕,有嫉 之之色。然素知其賢,不復肆慍。帝暇日欲觀古名畫, 巙竻Y取郭忠恕、《比干圖》以進,因言商王受,不聽忠 臣之諫,遂亡其國。帝一日覽宋徽宗畫,稱善,巙芘i 言:「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帝問:「何謂一事?」對曰:「獨不 能為君爾,身辱國破,皆由不能為君所致。人君貴能 為君,它非所」尚也。或遇天變民災,必憂見於色,乘間 則進言於帝曰:「天心仁愛人君,故以變示儆,譬如慈 父於子愛,則教之戒之;子能起敬起孝,則父怒必釋; 人君側身修行,則天意必回。」帝察其真誠,虛己以聽, 特賜只孫燕服九襲及玉帶楮幣,以旌其言。巙芧 謂人曰:「天下事在宰相當言,宰相不得言則臺諫言 之,臺諫不敢言則經筵言之。備位經筵,得言人所不 敢言於天子之前,志願足矣。故於時政得失,有當匡 救者,未嘗緘默。」大臣議罷先朝所置奎章閣、學士院 及藝文監諸屬官,巙芘i曰:「民有千金之產,猶設家 塾延館客,豈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學房乃不能 容耶?」帝聞而深然之,即日改奎章閣為宣文閣,藝文 監為崇文監,存設如初,就命巙芵。釭v又請置檢討 等職十六員,以備進講,帝皆俞允。時科舉既輟,巙 從容為帝言:「古昔取人材以濟世用,必有科舉,何可 廢也?」帝采其論,尋復舊制。一日,進讀司馬光《資治通 鑑》,因言:「國家當及斯時修遼、金、宋三史,歲久恐致缺 逸,後置局纂修,實由巙芚o其」端。又請行鄉飲酒於 國學,使民知遜悌。及請褒贈唐劉蕡、宋邵雍,以旌道 德正直。帝從其請,為之下詔。巙穸H重望,居高位,而 雅愛儒士,甚於饑渴,以故四方士大夫,翕然宗之,萃 於其門。達官有怙勢者,言曰:「儒有何好,君酷愛之。」巙 巙曰:「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學於贊善王恂。今 祕書所藏裕宗倣書,當時御筆於學生之下,親署御 名「習書謹呈」,其敬慎若此。世祖嘗暮召我先人坐寢 榻下,陳說《四書》及古史治亂,至丙夜不寐。世祖喜曰: 「朕所以令卿從許仲平學,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 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今汝言不愛儒,寧不念聖祖、 神宗篤好之意乎?且儒者之道,從之則君仁臣忠,父 慈子孝,人倫咸得,國家咸治,違之則人倫咸失,家國 咸亂。汝欲亂而家,吾勿能禦。汝慎勿以斯言亂我國 也。儒者或身若不勝衣,言不出口,然腹中貯儲有過 人者,何可易視也?」達官色慚。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 章政事。明年,復以翰林學士承旨召還。時中書平章

闕員,近臣欲有所薦用,以言覘帝意。帝曰:「平章已有
考證
其人,今行半途矣。」近臣知帝意在巙矷A,不復薦人。至

京七日,感熱疾卒,實至正五年五月辛卯也,年五十 一,家貧,幾無以為斂。帝聞,為震悼,賻銀五錠。其所負 官中營運錢,臺臣奏以罰布為之代償。巙芚蔓u行 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 金玉。諡文忠。

張翥

编辑

按《元史》本傳:「翥字仲舉,晉寧人。其父為吏,從征江南, 調饒州安仁縣典史,又為杭州鈔庫副使。翥少時,負 其才雋,豪放不羈,好蹴踘,喜音樂,不以家業屑其意。 其父以為憂,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憂,今請易業 矣』。乃謝客閉門讀書,晝夜不暫輟。受業於李存先生。 存字安仁,江東大儒也。其學傳於陸九淵氏,翥從之」 游,道德性命之說,多所研究。未幾留杭,又從仇遠先 生學。遠於《詩》最高,翥學之,盡得其音律之奧,於是翥 遂以詩文知名一時。已而薄游維揚,居久之,學者及 門甚眾。至元末,同郡傅巖起居中書,薦翥隱逸。至正 初,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尋退居淮東。會朝廷 修遼、金、宋三史,起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史成,歷應 奉修撰,遷太常博士,陞禮儀院判官,又遷翰林,歷直 學士、侍講學士,乃以侍讀兼祭酒。翥勤於誘掖後進, 絕去崖岸,不徒以師道自尊,用是學者樂親炙之。有 以經義請問者,必歷舉眾說,為之折衷,論辯之際,雜 以談笑,無不厭其所得而後已。嘗奉旨詣中書集議 時政,眾論蜂起,翥獨默然。丞相搠思監曰:「張先生平 日好論事,今一語不出,何耶?」翥對曰:「諸人之議皆是 也,但事勢有緩急,施行有先後,在丞相所決耳。」搠思 監善之。明日,除集賢學士,俄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 進階榮祿大夫。孛羅帖木兒之入京師也,命翥草詔, 削奪擴廓帖木兒官爵,且發兵討之,翥毅然不從。左 右或勸之,翥曰:「吾臂可斷,筆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 不可奪,乃命他學士為之,孛羅帖木兒雖知之,亦不 以為怨也。及孛羅帖木兒既誅,詔乃以翥為河南行 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學士承旨,致仕,給全俸終其身。 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翥長於詩,其近體長短 句尤工,文不如詩,而每以文自負。常語人曰:「吾於文 已化矣。」蓋吾未嘗搆思,特任意屬筆而已。它日翰林 學士沙剌班示以所為文,請易置數字,苦思者移時 終不就。沙剌班曰:「先生於文豈猶未化也,何思之苦 也?」翥因相視大笑。蓋翥平日善諧謔,出談吐語,輒令 人失笑,一座盡傾入其室,藹然春風中也。所為詩文 甚多,無丈夫子。及死,國遂亡,以故其遺槀不傳。其傳 者,有律詩樂府,僅三卷。翥嘗集兵興以來死節死事 之人為書,曰《忠義錄》,識者韙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