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一卷目錄
皇極總部彙考
易經〈乾卦 繫辭下 說卦傳〉
書經〈商書仲虺之誥 湯誥 太甲下 周書泰誓上 洪範〉
禮記〈坊記〉
春秋緯〈運斗樞 孔演圖〉
老子〈象元 法本〉
管子〈法令〉
白虎通〈號〉
紫微帝座圖考
太微帝座圖考
天市帝座圖考
大角帝廷圖考
心宿圖考
皇極總部藝文
乘輿箴
帝範序 唐太宗
大寶箴 張蘊古
聖人大寶曰位賦 宋范仲淹
王者無外賦 前人
位一天下之動賦 黃庭堅
大寶箴 陳彭年
皇極賦 元汪克寬
保泰箴 明王象節
保泰箴 劉孔當
皇極總部雜錄
君父部總論
易經〈說卦傳〉
禮記〈曲禮上 檀弓上 文王世子〉
孝經〈開宗明義章 士章 聖治章 廣揚名章 諫爭章〉
晏子〈諫下〉
莊子〈人間世〉
荀子〈子道〉
淮南子〈繆稱訓〉
韓詩外傳〈君父〉
說苑〈建本〉
省心錄〈君親〉
性理會通〈人倫〉
君父部藝文
孝義傳序 宋書
唐明宗家人傳從璟論 五代史
君父部紀事
君父部雜錄
皇極典第一卷
皇極總部彙考
编辑《易經》
编辑
《乾卦》
编辑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本義〉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
又
《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本義〉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又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程傳〉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彙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道,則萬國咸寧也。
又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本義〉造,猶作也。〈大全〉進齋徐氏曰:「龍以飛而在天,猶大人以作而居位。」
又
《文言》曰:「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義〉「聖人」,人類之首也,故興起於上,則人皆見之。
《繫辭下》
编辑
聖人之大寶曰「位。」
〈大全〉白雲郭氏曰:聖人得崇高之位,然後成位乎中而贊化育,故以位為大寶,非聖人自以為寶。天下有生,幸聖人之得位以蒙其澤,故「天下以為寶也。」
《說卦傳》
编辑
乾為天、為君,
〈大全〉沙隨程氏曰:「為君居上而覆下也。」
《書經》
编辑
《商書仲虺之誥》
编辑
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乂。」
〈孔傳〉民無君主,則恣情欲,必致禍亂。天生聰明是治
民亂
《湯誥》
编辑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猷惟后。
〈孔傳〉「順人有常之性」,能安立其道教,則惟「為君」之道。
《太甲下》
编辑
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蔡傳〉貞,正也。一人者,萬邦之儀表。一人元良,則萬邦以正矣。
《周書泰誓上》
编辑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后,元 后作民父母。
〈蔡傳〉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萬物之生,惟人得其秀而靈。具四端,備萬善,知覺獨異於物,而聖人又得其最秀而最靈者。天性聰明,無待勉強,其知先知其覺,先覺首出庶物,故能為大君於天下,而天下疲癃殘疾得其生,鰥寡孤獨得其養,舉萬民之眾,無一而不得其所焉,則「元后」者,又所以為民之父母也。
又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蔡傳〉「天助下民」,為之君以長之,為之師以教之。君師者,惟其能左右上帝,以寵安天下。
《洪範》
编辑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 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
〈蔡傳〉皇,君,建立也。極猶北極之極,至極之義,標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言人君當盡人倫之至,語父子則極其親,而天下之為父子者于此取則焉;語夫婦則極其別,而天下之為夫婦者于此取則焉;語兄弟則極其愛,而天下之為兄弟者于此取則焉。以至一事一物之接,一言一動之發,無不極其義理之當然,而無一毫過不及之差,則極建矣。極者福之本,福者極之效。極之所建,福之所集也。人君集福于上,非厚其身而已,用敷其福以與庶民,使人人觀感而化,所謂「敷錫」也。當時之民亦皆于君之極與之保守,不敢失墜,所謂「錫保」也。言皇極君民所以相與者如此也。〈大全〉朱子曰:「皇指人君。極便是指其身,為天下做箇樣子。極有湊會之義,所謂『三十輻共一轂,斂福錫民』」,聖人亦豈別有福以錫之?只取則于此,各正其身,順理而行,則為福也。《孟子》謂「君仁莫不仁」,亦此意。皇者,君之稱也。極者至極之義,標準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外望之以取正焉者也。故以極為在中之準的則可,而便訓極為中則不可。若北辰之為天極,脊棟之為屋極,其義皆然。而《禮》所謂「民極」,《詩》所謂「四方之極」者,于皇極之義為尤近。今以余說推之,則人君以眇然之身,履至尊之位,四方輻輳,面內而環觀之,必有天下之絕德,而後可以立至極之標準。故必順五行,敬五事,以修其身;厚八政,協五紀,以齊其政,然後至極之標準,卓然有以立乎天下之至中,使夫面內而環觀者,莫不于是而取則焉。語其仁,則極天下之仁而天下之為仁者莫能加也;語其孝,則極天下之孝而天下之為孝者莫能尚也,是則所謂「皇極」者也。由是而權之以三德,審之以卜筮,驗其休咎于天,考其禍福于人,如挈裘領,豈有一毛之不順哉?此《洪範》之疇所以雖本于五行,究于福極,而必以皇極為之主也。「皇建其有極」云者,則以言夫人君以其一身而立至極之標準于天下也。「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云者,則以言夫人君能建其極,則為五福之所聚,而又有以使民觀感而化焉,則是又能布此福而與其民也。「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云者,則以言夫民視君以為至極之標準而從其化,則是復以此福還錫其君,而使之長為至極之標準也。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
〈蔡傳〉言庶民與有位之人,而無淫朋比德者,惟君為之極,而使之有所取正耳。重言君不可以不建極也。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 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 時人斯其惟皇之極。
〈大全〉陳氏《雅言》曰:「時人」,即指上三等之人言。廣收樂育,使皆知所以自勉,則人莫不觀感興起,因其所已能而益勉進其未至,皆歸于皇之極矣。
又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 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蔡傳〉王之義,王之道,王之路,《皇極》之所由行也。蕩蕩,廣遠也。「平平」,平易也。「正直」,不偏邪也。「皇極」,正大之體也。「遵義、遵道、遵路」,會其極也。「蕩蕩、平平」,正直歸
其極也,會者合而來也;歸者來而至也。〈《大全》。〉朱子曰:「以言夫天下之人皆不敢徇其己之私,以從乎上之化,而會歸乎至極之標準也。蓋偏陂好惡者,己私之生于心者也。偏黨反側者,己私之見于事者也。王之義,王之道,王之路,上之化也,所謂皇極者也。遵義遵道遵路,方會其極也。蕩蕩平平,正直則已歸極矣。」
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
〈蔡傳〉《敷言》,上文敷衍之言也。言人君以極之理而反復推衍為言者,是天下之常理,是天下之大訓,非君之訓也,天之訓也。〈大全〉朱子曰:「以言夫人君以身立極而布命于下,則其所以為常、為教者,皆天之理,而不異乎上帝之降衷也。」
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 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大全〉朱子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云者,則以言夫人君能立至極之標準,所以能作億兆之父母而為天下之王也。不然則有其位無其德,不足以首出庶物,統御人群,而履天下之極尊矣。」
《禮記》
编辑
《坊記》
编辑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春秋緯》
编辑
《運斗樞》
编辑
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為, 設言而民不違,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 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開陰布綱,上合皇極,其施 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
《孔演圖》
编辑
正氣為帝,間氣為臣。
《老子》
编辑
《象元》
编辑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法本》
编辑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一也。
《管子》
编辑
《法令》
编辑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白虎通》
编辑
《號》
编辑
皇者,何謂也?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㹅,美大稱 也,時質,故㹅之也。「號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 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
紫微帝座圖
圖考
北極五星
按《星經》闕。
按《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按《漢書天文志》同。環之 匡衛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按漢書天文志同十五星皆略其三〉 按《晉書天文志》:「北極五星,在紫宮中。北極北辰,最尊 者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曜,而極星 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第一星王月,太子也; 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乙之座,謂最赤明者也。第 三星主五星,庶子也。紫宮垣十五星,其西蕃七,東蕃 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 『主命』」,主度也。一曰「長垣」,一曰「天營」,一曰「旗星」,為蕃衛, 備蕃臣也。〈按北極五星帝后太子之名始見于此後此占候之家皆從之然星經殘闕而史遷
世掌天官,乃若疑而未定。隋丹元子《步天歌》始著其名號位次,而晉、隋二志,皆修于唐,或隋唐間別有所受,名稱始定也。
〉按隋丹元子《步天歌》:「中垣北極紫微宮,北極五星在 其中。大帝之座第二珠,第三之星庶子居第一,號曰 為太子,四為后宮五天樞,左右四星是四輔。天乙太 乙當門路,左樞右樞夾南門,左八右七十有五。上少 宰兮上少弼,上少衛兮少丞數。前連左樞共八星,後 邊門東大贊府少尉。上輔少輔繼上衛,少衛上丞比」, 以及右樞共七星,兩藩《營衛》于斯至。
按《新法曆書圖》,紫垣內外星多寡或不盡同,而左右 樞十五星及北極五星,則與《步天歌》皆合
太微帝座圖
圖考
五帝座
按《星經》,五帝內座,在華蓋下,覆帝座也,五帝同座也。 按《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衡,太微三光之廷,匡 衛十二星,藩臣,西將;東相」;南四星,執法,中端門,左右 掖門。
按《晉書天文志》:「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 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一曰太微為衡,衡主平也。又 為天庭,理法平辭,監升授德,列宿受符,諸神考節,舒 情稽疑也。南蕃中二星,間曰端門。東曰左執法,廷尉 之象也。西曰右執法,御史大夫之象也。執法,所以舉 刺凶姦者也。左執法之東,左掖門也。右執法之西,右 掖門也。東蕃四星:南第一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 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 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西蕃四 星:南第一星曰上將,其北西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 將,其北中華西門也;第三星曰次相,其北西太陰門 也;第四星曰上相,次亦曰四輔也。」按《隋書》《宋史天 文志》同。
按《步天歌》:上元天庭太微宮,昭昭列象布蒼穹。端門 只是門之中,左右執法門西東。門左皂衣一謁者,以 次即是烏。三公三黑九卿公,背傍,五黑諸侯卿後行。 四個門西主軒屏,五帝內座于中正,幸臣太子并從 官,烏列帝後從東定。郎將虎賁居左右,常陳郎位居 其後。「常陳七星不相誤,郎位東陳十有五,兩面宮垣」 十星布,左右執法是其數。宮外明堂布政宮,三個靈 臺,候雲雨,少徹四星。西南隅長垣雙雙微,西居北門 西,外接三台,與垣相對,無兵災。 按《新法曆書圖》多 同,帝座止一大星,其二、三、四、五皆闕。
天市帝座圖
圖考
天市垣
按《星經》,「天市垣五十六星,在房心北,主權衡,一名天 旗。」
按《史記天官書》:「旗中四星曰天市。」
按《宋史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氐、房、心、尾、箕、斗 內宮之內。」「東蕃十一星,南一曰宋,二曰南海,三曰燕, 四曰東海,五曰徐,六曰吳越,七曰齊,八曰中山,九曰 九河,十曰趙,十一曰魏。西蕃十一星,南一曰韓,二曰 楚,三曰梁,四曰巴,五曰屬,六曰秦,七曰周,八曰鄭,九 曰晉,十曰河間,十一曰河中。象天王在上,諸侯朝王」, 王出皋門大朝會,西方諸侯在應門左,東方諸侯在 應門右。其率諸侯幸都市也,亦然。一曰,在房心東北, 主權衡,主聚眾。又曰:「天旗庭」,主斬戮事。
按《步天歌》:「下元一宮名天市,兩面垣牆二十二。當門 六個是市樓,門右兩星是車肆。兩個宗正四宗人,宗 星一雙亦依次。市度兩星屠肆前,候星偏在帝座邊。 帝座一星常光明,四個微茫宦者星。以次兩星名列 肆,斗斛帝前依其次。斗是五星斛是四。垣北九個貫 索星,索口橫著七公成。天紀恰似七公形,數著分明 多兩星,紀北三星名女床,此座還依織女傍。魏趙九 河中山繼,齊吳越兮徐宿當。東海與燕及南海,宋國 分明在左裝。河中河間晉鄭周,秦蜀巴兮梁楚求韓 地右當垣十一,天市宮中仔細歌。」 按《新法曆書圖》 同。〈按天市垣自天官書以及宋史皆不言帝座而隋丹元子步天歌有之隋天文志亦不載然後漢書
《宦者傳序》云:「宦者四星,在帝座之側。」 則此垣中帝座已自古言之。
〉大角帝廷圖
圖考
大角
《按星經》,「大角一星天棟,在攝提中,主帝座。」
按:《史記天官書》:「大角者,天王帝廷。」
按《宋史天文志》:「大角一星,在攝提間,天王座也,又為 天棟,正經紀也。」
按《步天歌》,「亢四星恰似彎弓狀,大角一星直上明。」 按《新法曆書圖》同。
心宿圖
圖考
心宿
按《星經》:「心三星中天王,前為太子,後為庶子,火星也, 春夏木,秋冬水。一名大火,二名大辰,三名鶉火。」中星 明大赤為照,天子德行。
按:《史記天官書》:「東宮蒼龍房心。」心為明堂大星,天王 前後星子屬。
按《宋史天文志》:「心宿三星,天王正位也。中星曰明堂, 天子位,為大辰,主天下之賞罰。前星為太子,後星為 庶子。」
按《步天歌》,「心三星,中央色最深。」按《新法曆書》圖同。
〈按周天列宿皆以拱衛至尊然各有職司事應亦各見獨此五者切于宸極故列之于此〉
皇極總部藝文
编辑《乘輿箴》〈有序〉 晉潘尼
编辑
《易》稱:「有天地然後有人倫,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傳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 然君臣父子之道,天地人倫之本,未有以先之者也。故天生蒸人而樹之君,使司牧之,將以導群生之性,而理萬物之情,豈以寵一人之身,極無量之欲,如斯而已哉?夫古之為君者,無欲而至公,故有茅茨土階之儉;而後之為君,有欲而自利,故有瑤臺瓊室之侈。無欲者,天下共推之;有欲者,天下共爭之。推之之極,雖禪代猶脫屣;爭之之極,雖劫殺而不避。故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安可求而得辭而已者乎?夫修諸己而化諸人,出乎邇而見乎遠者,言行之謂也。故人主所患,莫甚於不知其過,而所美,莫美於好聞其過。若有君於此,而曰「予必無過」 ,唯其言而莫之違,斯孔子所謂其庶幾乎一言而喪國者也。蓋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雖以堯、舜、湯、武之盛,必有誹謗之木,敢諫之鼓,盤杅之銘,無諱之史,所以閑其邪僻而納諸正道,其自維持如此之備。故箴規之興,將以補過教闕,然猶依違諷諭,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誡。先儒既援古義,舉內外之殊,而高祖亦序六官,論成敗之要,義正辭約,又盡善矣。自《虞人箴》以至於百官,非唯規其所司,誠欲人主斟酌其得失焉。《春秋傳》曰:「命百官,箴王闕。」 則亦天子之事也。尼以為王者膺受命之期,當神器之運,總萬機而撫四海,簡群才而審所授,孜孜於得人,汲汲於聞過,雖廷爭面折,猶將祈請而求焉。至於箴規,諫之順者,曷為獨闕之哉?是以不量其學陋思淺,因負擔之餘,嘗試撰而述之。不敢斥至尊之號,故以「乘輿」 目篇。蓋帝王之事至大,而古今之變至眾,文繁而義詭,意局而辭野,將欲希企前賢,髣髴崇軌,譬猶丘坻之望華「岱,恆星之繫日月也,其不逮明矣。」 《頌》曰:
「元元遂初,芒芒太始,清濁同流,元黃錯跱,上下弗形, 尊卑靡紀。赫胥悠哉,大庭尚矣」,皇極啟建,兩儀既分彝倫永序。萬邦已紛,國事明王,家奉嚴君,各有攸尊, 德用不勤。羲農已降,暨于夏殷,或禪或傳,乃質乃文。 太上無名,下知有之。仁義不存,而人歸孝慈。無為無 執,何欲何思。忠信之薄,禮刑實滋。既譽既畏,以侮以 「欺,作誓作盟,而人始叛疑。煌煌四海,藹藹萬乘,匪誓 焉憑,左輔右弼,前疑後丞。一日萬機,業業兢兢。夫出 其言善,則千里是應;而莫余違,亦喪邦有徵。樞機之 動,式以廢興。殷監不遠,若之何勿徵?且厚味腊毒,豐 屋生災。辛作璇室,而夏興瑤臺。糟丘酒池,象著玉杯。 厥肴伊何,龍肝豹胎。惟此哲婦,職為」亂階,殷用喪師, 夏亦不恢。是以帝堯在位,茅茨不翦;周文日昃,昧旦 丕顯。夫德輶如毛,而或舉之者鮮,故湯有慚德,武未 盡善。下世道衰,末俗化淺,耽樂逸遊,荒淫沈湎。不式 古訓而好是佞辯,不遵王路而覆車是踐。成敗之效, 載在先典,匪唯陵夷,厥世用殄。故曰「樹君如之何?」將 人是司牧,視之猶傷,而知其寒燠。故能撫之斯柔,而 敦之斯睦。無遠不懷,靡思不服。夫豈厭縱一人,而玩 其耳目。內迷聲色,外荒馳逐。不修政事,而終於顛覆。 昔唐氏授舜,舜亦命禹。受終納祖,丕承天序。放桀惟 湯,剋殷伊武。故禪代非一姓,社稷無常主。四嶽三塗, 九州之阻。彭蠡洞庭,殷商之旅。虞夏之隆,非由尺土。 而紂之百剋,卒於絕緒。故王者無親,唯在擇人,傾蓋 惟舊,白首乃新。望由釣夫,伊起有莘。負鼎鼓刀,而謀 合神聖,夫豈借官左右,而取介近臣。蓋有國有家者, 莫云我聰,或此面從,莫謂我智,聽受未易。甘言美疢, 尟不為累;由夷逃寵,遠於脫屣。奈何人主,位極則侈, 知人則哲,惟帝所難。唐朝既泰,四族作奸;周室既隆, 管蔡不虔。匪我二聖,孰弭斯患?若九德咸受,俊乂在 官,君非臣莫治,臣非君莫安。故《書》美「康哉」,而《易》貴金 蘭。有皇司國,敢告納言。
《帝範序》唐·太宗
编辑
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其君臣,所以 撫育黎元,陶鈞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文允武,皇天 眷命,曆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 媯薦陶唐之德,元圭錫大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七 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啟重華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 業,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者矣。昔隋季板蕩,海內 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當經綸之會,斬靈蛇而定王 業,啟金鏡而握天樞。然猶五嶽含氣,三光戢耀,豺狼 尚梗,風塵未定。余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 難,以濟蒼生。躬擐甲冑,親當矢石,夕對以魚麗之陣, 朝臨以鶴翼之圍。敵無大而不摧,兵無堅而不破,翦 長鯨而清四海,掃欃槍而廓八紘。既而承佑天潢,澄 清璇極,襲重光之永業,繼寶籙之隆基,戰戰兢兢,若 臨深而馭朽;日慎一日,冀善始而令終。汝以幼年,偏 鍾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 陽之位,未辨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穡之艱難。余每思 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今自軒昊以降,迄於周隋, 經天緯地之君,纂業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然。 所以「披鏡前蹤,博採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云爾。
《大寶箴》張蘊古
编辑
今來古往,俯察仰觀,惟辟作福,為君實難。主普天之 下,處王公之上,任土貢其所求,具僚陳其所倡。是故 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 生乎無妄。是以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於己,因心 於民。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故以一人治天下,不 以天下奉一人。禮以禁其奢,樂以防其佚。左言而右 「事,出警而入蹕,四時調其慘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 為之度,而聲為之律。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 積小就大。壯九重於內,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 其臺而瓊其室,羅八珍於前,所食不過適口。惟狂罔 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安彼反側,如春陽秋露。巍巍蕩 蕩,恢漢高大度;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慄慄,用 周文小心,《詩》之「不識不知」,《書》之無偏無黨,一彼此於 胸臆,捐好惡於心想,眾棄而後加刑,眾悅而後行賞, 弱其強而治其亂,伸其屈而直其枉。故曰:「如衡如石, 不定物以限,物之懸者,輕重自見;如水如鏡,不示物 以情,物之鑒者,妍蚩自生。」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 勿汶汶而闇,勿察察而明。雖冕旒蔽目而視於未形, 雖黈纊塞耳而聽於無聲。縱心乎湛然之域,遊神於 至道之精。扣之者應洪纖而效響,酌之者隨深淺而 皆盈。故曰:「天之經,地之寧,王之貞。四時不言而代序, 萬物無言而化成。」豈知帝力而天下和平。
《聖人大寶曰位賦》宋·范仲淹
编辑
聖人以正茲盛位,御彼兆民,故稱之於「大寶」,實守之 於「至仁。」保於域中,既永綏於南面,貴乎天下,自可象 於北辰。當其穆穆承乾,巍巍立極,必先安之於位,然 後崇之以德,闡茲神化,既天啟於一人,固此鴻基,方 君臨於萬國,念茲在茲,高而不危,於以見大人之造, 於以見王化之基,是謂國之寶也。故得人皆仰之九 五之尊,求忠信而為助;億兆之上,與慈儉以同施。故能上配三無,下安九有。且無反以無側,誠可大而可 久;慎終如始,若難得以為思;持盈守成,契不貪而是 守。則知稟其聖者,於焉位昌;寶其位者,於焉化光。斯 位也,既首出於庶物;其化也,乃日聞於四方。亦如位 於高明者天,故生成而莫極;位於博「厚者地,則養育 於無疆。」夫如是則遐邇具瞻,上下交泰。言其寶則非 常之寶,謂其大則強名之大。寧慚希代,間千載以居 尊;豈止連城,鎮萬邦而攸賴。大哉!君以守位,位以居 君。能辨方而是處,則行教而有聞。聖域旁連,想善鄰 而是比;皇圖斯啟,睹王度以爰分。我后執契嗣文,垂 衣有位,並光華於日月,齊長久於天地。「赫赫鴻猷,萬 斯年兮光被。」
《王者無外賦》前人
编辑
穆穆皇皇,為天下王。宅六合而化何有外,育兆民而 道本無疆。廣若乾坤,曷有能踰之者;明借日月,曾無 不照之方。當其保安宗社,混同中外,運德車而無不 至焉,闢義路而何其遠也。普天率土,盡關宵旰之憂; 九裔八蠻,無非臣妾之者。其仁蕩蕩,其道平平,視之 不見,尋之無邊。誠厚載之象地,亦洪覆之配天。令出 惟行,寧分乎遠者近者?德廣所及,但見乎無黨無偏。 若然,則包括八紘,牢籠九野,惟善守於域內,乃化成 於天下。萬邦同式。孰謂乎限蠻隔羌,四海為家,莫聞 其彼眾我寡。故得五兵不試,四國是訛,於以見上下 交泰,於以見遠近咸和。九霄之皇澤下施,無遠弗屆; 萬國之黔黎受賜,其樂如何?故知「覃及鬼方,守在海 外,書同文而車同軌,地為輿而天為蓋。如春之德,廣 育而萬物咸亨;若海之容,處下而百川交會。大矣哉! 自南自北,覆之育之,見兆民咸賴,信一人不遺,五霸 不知,據山河而一戰,三王有道,流聲教於四夷。今我 后寅奉三無,光宅九有,播皇風於無際,守鴻圖而可 久。夫如是,四海九州,『咸獻無疆之壽』。」
《位一天下之動賦》黃庭堅
编辑
眾以一,制,位以時乘。齊天下之所動,非聖人而孰能? 撫臨?大寶之崇,體居其正,宰制群生之變,終莫之陵。 惟茲生齒之繁,難以統臨之者,既相感以情偽,又弗 同於趨舍。必據要會,以齊正雅。是則制動居乎靜,治 眾由乎寡。故崇高莫大,乘五位於域中;雖參差不齊, 播一陶於天下。盛德之柄,至尊之權,操利勢以獨斷, 收治功於大全。其變俗也偃之如草,其容民也蓋之 若天。一化遠近同心,幅𢄙任重器以至隆,莫或傾者; 定群情之多異,罔或紛然。誠由或剛或柔,有愚有智, 相奪以力,相蒙以利。使夫群動之循聖,必也大人之 得位。貴無倫而富無敵,安以位;中統有宗而會有元, 歸乎不二。懿夫眾星紛錯也,拱於辰而不亂;群陰變 動也,歸於陽而自卑。況茲蠢動之紛若,固賴聖人以 一之。是以居可致之位,得大君之宜。控飛龍以御天, 物皆利見;明大觀之在上,民必風移。用能大一統於 綿區,齊萬殊於至術。變則復貫,繁而不失。粲然道中 和之域,浩然趨仁義之實。非得勢以來服,雖嚴威而 不率。我所以宅萬乘尊安之地,守之以仁;合四方遠 近之情,定之於一。或謂「元元中宇,蠢蠢方維,約之以 刑或不至,驅之以善或不為,孰曰居位,乃能宅斯?」殊 不知曆在舜躬,用作同民之術;鼎遷周室,誰為御眾 之資?非悅乎貴勢之獨尊,所大乎凡民之一總,使亂 者樂以歸治,邪者化而自董。故聖人履盛位而立萬 國之中,「以齊其動。」
《大寶箴》陳彭年
编辑
二儀之內,最靈者人;生民之中,至大者君。民既可畏, 天亦無親。所輔者德,所歸者仁。恭己御下,輝光益新。 載籍斯在,謀猷備陳。內綏萬姓,外撫百蠻。治亂所始, 言動之間,觀之則易,處之甚難。由是先哲,喻彼投艱。 苟能慮末,乃可防閑。審求逆耳,無惡犯顏。既庶而富, 教化乃施。慈儉之政,富庶之基。鰥寡孤獨,人之所悲。 發號施令,宜先及之。黃髮鮐背,心實多知,左右侍從, 何尚於茲?瞻言百辟,咸代天工,儻無虛授,可建大中, 克謹彰癉,惟藉至公。知人則哲,聽德則聰,才固難備, 道亦少同,葑菲罔捨,杞梓乃充,不扶自直,惟蓬在麻, 非揀莫見,惟金在沙,參備顧問,必辨忠邪,獻替以正, 裨益無涯。自匿草澤,亦有《國華》,訪此髦士,可拒朋家。 《三章》之立,庶民作程。欽哉恤哉,可以措刑。九伐之建, 寇孽是平。本仁本義,可以弭兵。是為《齊禮》,亦曰「好生。」 有教無類,自誠而明。宗廟社稷,饗之以恭。宮室苑囿, 誡之在豐。春蒐秋獮,不廢三農。擊石拊石,用格神宗。 使人以悅,乃克成功。治國以政,罔或不從。濟濟多士, 用之有光。硜硜小器,謀之弗臧。忠言致益,豈讓膏粱。 六藝為樂,寧後笙簧。任賢勿貳,堯所以昌。改過不吝, 湯所以王。六合至廣,萬彙攸多。風俗靡一,嗜欲相摩。 如馭朽索,若防決河。《左契》斯執,六轡遂和。導之以德, 民免嬰羅。不懈于位,俗乃偃戈。先王之訓,罔不咸然。 吾君之治,亦取斯焉。小心翼翼,終日乾乾。三靈降鑒, 百祿「無愆。由茲率土,永戴先天。巍巍洪業,億萬斯年
《皇極賦》元·汪克寬
编辑
「繄鴻濛之未鑿兮,閟瞢闇之昏渾。迨太極之肇判兮, 廓旁魄而昆侖。崇與卑之既陳兮,繄人文其朗宣。孰 主張是兮,總九野之元元?偉睿智之首出兮,奠中區 而建極。履大寶之巍巍兮,秉元聖之休德。侔《大學》於 虞后兮,至仁媲乎唐國。作庶類之標準兮,靡不於斯 而作則。」實無偏而無陂兮,恆特立乎中央。羌至極而 莫踰兮,厥表正乎四方。東西南北,各止乎是兮,俱輻 輳而瞻望。猶北辰之居其所兮,爛眾星之環拱。屋中 高而四下兮,揭乾棟之獨聳。任斯道而弗頗兮,邦總 總而歸往。慨余懷古先兮,屢翹首而企踵。禹濬川而 疏洛兮,睹神龜之負書。背文自一而至九兮,亶后皇 之錫疇。「稽皇極之位於何而存兮,儼五數之中居?統 八類而為綱兮,挈裘領於襟裾。歷夏暨商兮,斯理湮 汨。嗟周王之有道兮,纘禹舊服。釋纍囚而訪箕兮,演 大法於簡策。陳名言於不朽兮,皦中天之日月。道不 虛行兮,在乎其人。武得之而致理兮,綿八百而永年。」 五行順兮五事察,八政厚兮五紀協,斯皇極之所以 立。三德以乂兮稽疑「以明。庶徵允念兮,福極於以勸 懲。斯《皇極》之所以行噫?後世之昏迷兮,彝倫攸斁。」天 不畀乎此疇兮,乖往軌於初古。舉世瞀瞀而倀倀兮, 象緯黯其失度。嗟「《大中》之是訓兮,襲舛訛於訓詁。彼 優游而姑息兮,胡弗遵於王路?宜孝元與代宗兮,竟 莫延於曆數。惟蝌蚪之未昧兮,尚斯文之可徵。」仰聖 皇之「御極兮,踐五位而文明。由聖道之正直兮,粵作 則於八紘。述敷言以為世訓兮,貽億代之媺聲。顧鯫 生之何幸兮,將觀光於上京。叩帝閽而獻頌兮,慶四 海之咸寧。」歌曰:「我皇在上,亶明聖兮。建其有極,德至 盛兮。參贊化育,天地並兮。四方取則,無不敬兮。寤寐 禹箕,為龜鏡兮。億萬斯年,延福慶兮。」
《保泰箴》〈有序〉明·王象節
编辑
自古所以維國體、振人心者,莫急於全盛之日,而潛伏乎渙散懈弛之形。何則?殷憂多難,庸愚驚焉;熙洽恬愉,聖哲玩焉。譬若太行羊腸,謹於轡勒,或無虞於登坂,而康衢有覆轍,則忽而墮也;吞天沃日,慎其維楫,尚無慮於洪濤;而平瀾有敗舟,則狃而壞也。殷宗納《肜日》之諫而消桑榖,周宣有「脫簪」 之警而遣採薇:均為中興,尚矣。不然,開元天寶,建中靖國,豈非極盛際哉?而一域不戒,禍不旋踵,可鍳也。夫我二祖興創聖統,列聖茂衍鴻基,皇上紹繹二十年於茲,德化翔洽,威靈赫濯,休容在列,戎衣北面,即有一二烽燧之儆,而陰陽內外截然界限,不可謂非當保泰之時。顧瑕纇漸萌,精神漸隳,風俗漸偷,紀綱「漸亂,苟無桑土之謀,不免厝火之禍。敬循藿見,少效《虞箴》。」 其詞曰:
惟辟奉天,為君實難。克艱厥后,保泰為先。大象維何, 金甌常完。九譯稽顙,四國歌絃。鳳鳴於岡,嵩祝其年。 無平不陂,無往不還。黔黎鋤耰,遂生戈鋋。所以聖王, 日夕糾虔。戶牖綢繆,其忘永監。仰觀盈虛,俯勤宵旰。 九嬪八子,寢豈不甘。長樂昭陽,樂豈不綿。言念幾康, 勿溺便娟。懼生酖毒,戒彼晏安。晝日三接,清蹕常傳。 「九塞三陲,念念周旋。以克長世,太平永肩。於赫皇明, 聖人當天。勤政講學,帝德罔愆。濟濟朝列,夔龍同賢。 爰惟今日,消長攸關。願言保泰,皇心無倦。毋曰昌明, 輦轂之下,或成蠻羌。毋曰富有,黔黎之賤,或抗元首。 明明股肱,惟泰則親。毋令三事,常隔九閽。赫赫金城, 惟泰則豫。弗使元良,忽生間阻。慎之又慎,側席求理。 億萬斯年,受天無斁。小臣獻箴,毋怠毋忽。」
《保泰箴》劉孔當
编辑
可畏非天,可愛非時。其倏其忽,為治為圯。皇皇泰運, 亦孔之昌。豈不爾穀,以豫以康。顧此安兮,危之所倚, 顧此存兮,亡之所始。譬彼行棋,見在莫必。累踦而勝, 食兩而失。譬彼馳車,惟厥所馭。或險而戒,或夷而躓。 蓋常人狃於眉睫,而禍機伏於隱微。惟兢兢其馭朽, 乃明明其丕基。古我先王,有懷如履。衣袽未濟,桑土 未雨。豈不馨格,地祥天符。曰余不德,胡以介茲?豈不 咸若,羽毛肉角。曰余小子,孤寡不穀。豈不率俾,旅獒 越雉?曰「余不及,而享其贄。」蓋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用 持盈以豫,而捄傾以時。嗚呼念哉,治耶忽耶,判若蒼 素。揆厥所由,寘惟人寘。何去何從,孰臧孰否?微臣獻 箴,以告丹陛。
皇極總部雜錄
编辑《春秋文曜鉤》:「王者往也,神所同往,人所歸落。」
《管子乘馬》篇:「無為者帝,為而無以為者王。」
《呂氏春秋下賢篇》:「帝也者,天下之所適也;王也者,天 下之所往也。」
《荀子君道》篇:「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
《淮南子原道訓》:「泰古三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與 化游,以撫四方。」
《本經》訓「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主術,訓人主之術,處無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靜 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而任下,責成而不勞,言為 文章,行為儀表于天下。」
《泰族訓》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故同 氣者帝,同義者王,同力者霸,無一焉者亡。」
桓譚《新論》:「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霸,此 皆天下君之冠首也。」
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也。太史令司馬遷記事,當言「帝」, 則依違,但言「上」,不敢渫瀆。言尊號,尊王之義也。 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常以春分朝日 於東門之外,示有所尊,訓人民事君之道也。秋夕,夕 月於西門之外,別陰陽之義也。
《文中子王道》篇:「子曰:『昔有明王在上,賞罰其有差乎』?」 《元經》:「褒貶,所以代賞罰者也。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 治,聖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亂,聖人斯在下矣。聖人達 而賞罰行,聖人窮而褒貶作,皇極所以復建,而斯文 不喪也,不其深乎』!」
《魏相篇》:文中子曰:「《元經》有常也,所正以道,於是乎見 義;《元經》有變也,所行有適,於是乎見權。權義舉而皇 極立矣。徵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歸。此《元經》 之事也。」
《兩同書》。「人主者,天下之表也。」
《性理會通》直指皇有「皇極而中天下而立」者,皇建其 有極也,百官由此而正焉,萬民由此而治焉。
《汲古叢語》:「元者,一也。天得一以職覆乎上而稱乾元; 地得一以職載乎下而稱坤元。人君者,代天地而理 民物,群萬民而首出者也,故曰元首而職在體元。」
君父部總論
编辑《易經》。
《說卦傳》
编辑
《乾》為天、為君、為父。
〈大全〉節齋蔡氏曰:「尊而在上,為君。」 沙隨程氏曰:「為君居上而覆下也。」 雙湖胡氏曰:「《乾》無所不統,為君」;「變生六子,為父。」
禮記
编辑《曲禮上》
编辑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陳註〉《事君》者,國無二尊,雖父不可以抗之,故無貴賤尊卑皆名,不敢致私敬于其所尊貴也。
《檀弓上》
编辑
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 年。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 三年。
〈陳註〉饒氏曰:「左右即是方養」,不止飲食之養,言或左或右,無一定之方。子之於親,不分職守,事事皆當理會,無可推託。有方,言左不得越右,右不得越左,有一定之方。臣之事君,當各盡職守,故曰「有方。」朱氏曰:「親者仁之所在,故有隱而無犯;君者,義之所在,故有犯而無隱。」 劉氏曰:「父子主恩,犯則為責善而傷恩,故幾諫而」不可犯顏。「君臣主義隱」,則是畏威阿容而害義,故匡救其惡,勿欺也而犯之。
《文王世子》
编辑
君之於世子也,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 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是故,「養世子」不可不慎也。
〈大全〉臨川吳氏曰:「兼天下而有之,謂有父之親,有君之尊也。」
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 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將 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然而眾著 於君臣之義也。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謂之臣。居子 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故學之為父子焉,學之 為君臣焉,父子君臣之道得,而國治。
孝經
编辑《開宗明義章》
编辑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註〉言行孝以事親為始,事君為中。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
《士章》
编辑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 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 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註〉「資」,取也。愛父與母同,敬父與君同,事父兼愛與敬也。移事父孝以事於君,則為忠矣;移事兄敬以事於長,則為順矣。能盡忠順以事君長,則常安祿位,永守祭祀。
《聖治章》
编辑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註〉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嚴,又有君臣之義。父母生子,傳體相續,人倫之道,莫大于斯。父為君
「以臨于己。」 恩義之厚。莫重于斯。
《廣揚名章》
编辑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註〉以孝事君則忠。
《諫諍章》
编辑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 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 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 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 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 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 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 為孝乎。
晏子
编辑《諫下》
编辑
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事君之道, 導親于父兄,謂之「忠」;為子之道,以鍾愛其兄弟,施行 于諸父,謂之「孝。」
莊子
编辑《人間世》
编辑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 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 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 之,忠之盛也。」
荀子
编辑《子道》
编辑
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魯哀公問于 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 對。孔子趨出,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曰:『子從父命,孝 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 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 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 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 之國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 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 謂「孝」,之謂貞也。
淮南子
编辑《繆稱訓》
编辑
「子之死父也,臣之死君也」,世有行之者矣,非出死以 要名也,恩心之藏于中而不能違其難也。
韓詩外傳
编辑《君父》
编辑
齊宣王謂田過曰:「吾聞儒者親喪三年,君與父孰重?」 過對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曰:「曷為士,去親而事君?」 對曰:「非君之土地無以處吾親,非君之祿無以養吾 親,非君之爵無以尊顯吾親,受之於君,致之於親,凡 事君以為親也。」宣王悒然無以應之。《詩》曰:「王事靡盬, 不遑將父。」
可於君,不可於父,孝子弗為也;可於父,不可於君,君 子亦弗為也。故君不可奪,親亦不可奪。《詩》曰:「愷悌君 子,四方為則。」
劉向說苑
编辑《建本》
编辑
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後為君子。立體有義 矣,而孝為本;處喪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隊矣,而 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能為本;居國有禮矣,而嗣為 本;生才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 不悅,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聞記不言,無務 多談;比近不說,無務修遠;是以反本修邇,君子之道」 也。「天之所生,地之所養,莫貴乎人;人之道,莫大乎父 子之親,君臣之義。父道聖,子道仁,君道義,臣道忠。」賢 父之於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誨以成之,養其誼,藏其 偽,時其節,慎其施。子年七歲以上,父為之擇明師,選 良友,勿使見惡少,漸之以善,使之早化。故賢子之事 親,發言陳辭,應對不悖乎耳,趨走進「退,容貌不悖乎 目;卑體賤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親以積德。子者,親 之本也,無所推而不從命。推而不從命者,惟害親者 也。」故親之所安,子皆供之。賢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 以主為父,以國為家,以士人為兄弟。故苟有可以安 國家利民人者,不避其難,不憚其勞,以成其義,故其 君亦有助之,以遂其德。夫君臣之與百姓,轉相為本, 如循環無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行成於 內而嘉號布於外」,是謂建之於本,而榮華自茂矣。君 以臣為本,臣以君為本,父以子為本,子以父為本,棄 其本,榮華槁矣。
林逋省心錄
编辑《君親》
编辑
事親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良知故存,雖妻子不 能移其愛。推此以盡為臣之道。則爵祿安可易其守。
子惟知有親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所謂良知者,其可忘乎。愛身者,所以孝於親;愛民者,所以忠於君。
子之事親,不能承顏養志,則必不能忠於君上。 「內不溺於妻子者,事親必孝;外不欺於朋友者,事君 必忠。」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以保富貴之心 事君,則無往而不忠。
事親孝,則專其愛,而妻子不能移;事君忠,則盡其職, 而《爵祿不足動》。竭力於親者,不必須士類;致身於君 者,不必問品秩。
性理會通
编辑《人倫》
编辑
朱子曰:「君臣父子之大倫,天之經,地之義,而所謂民 彝也。故臣之于君,子之于父,生則敬養之,死則哀送 之,所以致其忠孝之誠者,無所不用其極而非虛加 之也,以為不如是則無以盡吾心云爾。」
「父子欲其親,君臣欲其敬」,非是欲其如此。蓋有父子, 則便自然有親;有君臣,則便自然有敬。
君父部藝文
编辑《孝義傳序》宋·書
编辑
《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夫仁義者,合君親之至理, 實忠孝之所資。雖義發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 聖哲詒言。至於風漓化薄,禮違道喪,忠不樹國,孝亦 愆家。而一世之民,權利相引,仕以勢招,榮非行立,乏 翱翔之感,棄舍生之分。霜露未改,大痛已忘於心;名 節不變,戎車遽為其首。斯並軌訓之理未弘,汲引之 塗多闕。若夫情發於天,行成乎己,捐軀舍命,濟主安 親,雖乖理闇主,匪由勸賞。而宰世之人,曾微誘激,乃 至事隱閭閻,無聞視聽。故可以昭被圖篆,百不一焉。 今采綴湮落,以備闕文云爾。
《唐明宗家人傳從璟論》五代史
编辑
嗚呼!無父烏生,無君烏以為生?而世之言曰:「為忠孝 者不兩全。」夫豈然哉?君父,人倫之大本;忠孝,臣子之 大節。豈其不相為用而又相害者乎?抑私與義而已 耳。蓋以其私則兩害,以其義則兩得。其父以兵攻其 君,為其子者從父乎?從君乎?曰身從其居,志從其義 可也。身居君所則從君;居父所則從父。其從於君者, 必辭其君曰:「子不可以射父,願無與兵焉。」則又號泣 而呼其父曰:「盍捨兵而歸吾君乎?君敗則死之,父敗 則終喪而事君。」其從於父者,必告之曰:「君不可以射 也,盍捨兵而歸吾君乎?君敗則死之,父敗則待罪於 君,君赦己則終喪而事之。」古之知孝者莫如舜,知義 者莫如孔、孟,其於君臣父子之際詳矣。使其不幸而 遭焉,其亦如是而已矣。從璟之於莊宗,知所從而得 其死矣,哀哉!
君父部紀事
编辑《呂氏春秋行論篇》:「紂為無道,殺梅伯,醢之,殺鬼侯,脯 之以禮。諸侯於廟,文王流涕而咨之。紂恐其畔,欲殺 文王而滅周。文王曰:『父雖無道,子敢不事父乎?君雖 不惠,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紂乃赦之。」 《史記伯夷傳》:「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 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 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韓子十過篇》:管仲老,休居于家。桓公從而問之曰:「仲 父不幸而不起,政安遷之?」管仲曰:「知臣莫若君,知子 莫若父。」公曰:「衛公子開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齊衛之 間,不過十日之行,開方為事君,欲適君之故,十五年 不歸,見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親也,又能 親君乎?」
《國語》:「晉獻公烝于武公。」公稱。不與。使奚齊涖事。猛 足言于大子曰:「伯氏不出,奚齊在廟,子盍圖乎?」大子 曰:「吾聞之羊舌大夫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受命不 遷為敬,敬順所安為孝。棄命不敬,作令不孝,又何圖 焉?且夫間父之愛而嘉其況,有不忠焉;廢人以自成, 有不貞焉。孝敬忠貞,君父之所安也。棄安而圖遠,于 孝矣。吾其止也』!」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晉惠公卒。懷公命無從亡 人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弗召。懷公執狐突 曰:「子來則免。」對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 名委質,貳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數矣,若 又召之,教之貳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
襄公十七年,衛孫蒯田于曹隧,飲馬于重丘,毀其瓶。 重丘人閉門而詢之,曰:「親逐而君,爾父為厲,是之不 憂,而何以田為?」〈疏〉《蒯》「與其父共逐其君」,則是身親為 惡,故言「親逐而君。」「爾父為厲」者,父為惡首,故以惡鬼 罵之。
二十二年,楚令尹子南,王將討焉。子南之子棄疾為 王御士。王曰:「令尹之不能,爾所知也。國將討焉,爾其 居乎!」對曰:「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洩命重刑,臣亦不為」 王遂殺子南于朝。其徒曰:「行乎?」曰:「吾與殺吾父。行將 焉。」入曰:「然則臣王乎!」曰:「棄父事讎,吾弗忍也。」遂縊而死。
《穀梁傳》定公四年,子胥父誅于楚,挾弓扶矢而干闔 廬。闔廬曰:「大之甚,勇之甚!」為是欲興師而伐楚。子胥 諫曰:「臣聞之,君不為匹夫興師,且事君猶事父也,虧 君之義,復父之讎,臣不為也。」於是止。
《韓子五蠹篇》:楚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 「殺之!」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 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 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 舉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 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 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 之福,必不幾矣。
《呂氏春秋高義篇》: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其為 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廷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 其父也。還車而反立于廷曰:「殺人者,僕之父也。以父 行法,不忍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 也。」于是乎伏斧鑕請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 罪哉?子復事矣。」石渚辭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 君枉法,不可謂「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廢法, 臣之行也,不去斧鑕歿頭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 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 且孝矣。
《韓詩外傳》:楚白公之難,有仕之善者,辭其母將死君。 其母曰:「棄母而死君,可乎?」曰:「聞事君者,內其祿而外 其身,今之所以養母者,君之祿也,請往死之。」
《說苑立節篇》:楚有士申鳴者,在家而養其父,孝聞於 楚國,王欲授之相,申鳴辭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 何不受乎?」申鳴對曰:「舍父之孝子,而為王之忠臣,何 也?」其父曰:「使有祿於國,立義於庭,汝樂吾無憂矣。吾 欲汝之相也。」申鳴曰:「諾。」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 年,白公為亂,殺司馬子期,申鳴將往死之,父止之曰: 「棄父而死,豈可乎?」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於君,而祿 歸於親,今既去父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 以兵圍之。白公謂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勇士也,今 以兵圍吾,吾為之奈何?」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孝子 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鳴聞之必來。」因與之語。白公曰: 「善。」則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鳴曰:「子與吾,吾與子 分楚國;子不與吾,子父則死矣。」申鳴流涕而應之曰: 「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聞之也,食其 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今吾已不得為父之 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 殺白公,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申鳴曰:「食君之食, 避君之難,非忠臣也。定君之國,殺臣之父,非孝子也。 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 天下!」遂自殺。
《臣術篇》:「景公飲酒,陳桓子請浮晏子。晏子曰:『何故也』?」 陳桓子曰:「子衣緇布之衣,麋鹿之裘,棧軫之車,而駕 駑馬以朝,是隱君之賜也。故浮子晏子曰:『臣以君之 賜,父之黨無不乘車者,母之黨無不足衣食者。如此, 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公曰:「善為我浮桓子。」 《國語》:吳人之入楚,楚昭王奔鄖。鄖公之弟懷將殺王, 鄖公辛止之。懷曰:「平王殺吾父,在國則君,在外則讎 也。見讎弗殺,非人也。」鄖公曰:「夫事君者,不為外內行, 不為豐約舉,苟君之尊卑一也。且夫自敵以下則有 讎,非是不讎。下虐上為殺,上虐下為討,而況君乎?君 而討臣,何讎之有?若皆讎君,則何上下之有乎?吾先 人以善事君,成名于諸侯,自鬥伯比以來,未之失也。 今爾以是殃之不可。」懷弗聽,曰:「吾思吾父,不能顧矣。」 鄖公以王奔隨,王歸而賞及鄖。懷子西諫曰:「君有二 臣,或可賞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懼矣。」王曰:「夫 子期之二子邪?吾知之矣。或禮于君,或禮于父,均之 不亦可乎?」
越王句踐棲于會稽之上,大夫種行成于吳,夫差與 之成而去之。句踐十年不收于國,民居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 而思報父母之讎,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 者乎?請復戰。」句踐既許之,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 其弟,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敗吳于囿,遂滅吳。 《戰國策》: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 之,與秦交和而舍。使者數相往來,章子為變其徽章 以雜秦軍。候者言章子以齊入秦,威王不應。頃之間, 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而此者三。有 司請曰:「『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廢將而 擊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何為而擊之』?」頃間,言秦 兵大敗。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啟,得罪其父, 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吾使章子將也,勉之曰:『夫 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將軍之母』。」對曰:「臣非不能 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啟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 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
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蘇子謂楚王曰:「仁人之於民也,愛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於親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忠臣之於君 也,必進賢人以輔之。今大王之大臣,父兄好傷賢以 為資,厚賦斂諸臣百姓,使王見疾於民,非忠臣也。大 臣播王之過於百姓,多賂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 之所愛,亦非忠臣」也,是以國危。臣願無聽群臣之相 惡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節身之嗜慾,以與百 姓。人臣莫難於無妬而進賢,故明主之察其臣,必知 其無妬而進賢;賢臣之事其主,亦必無妬而進賢。 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馳陳楚之間。」今遂不加善 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為而不為國也。且軫欲去秦 而之「楚,王何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 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曰:「非獨儀 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也。孝己愛其親,天下欲以 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賣僕妾,售乎閭 巷者,良僕妾也;出婦嫁鄉曲者,良婦也。吾不忠於君, 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秦 王曰:「善!」乃止之。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 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 挈戈而隨其後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 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飧臣父。臣父且死, 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 仰歎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 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飧得士二人。
《漢書高祖本紀》:「上歸櫟陽,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 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 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 行』。」後上朝太公擁彗,迎門卻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 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上心善家令 言,賜黃金五百斤。」
《王陵傳》:漢王擊項籍,陵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 中,陵使至,則東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 者,泣曰:「願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毋以老 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項王怒,烹 陵母。陵卒從漢王定天下。
《新序節士篇》:「蘇武使匈奴,匈奴欲降,武使貴人。故漢 人衛律說武,武終不屈撓,稱曰:『臣事君,猶子事父也。 子為父死無所恨,守節不移,雖有鐵鉞湯鑊之誅,而 不懼也,尊官顯位,而不榮也。匈奴亦由此重之』。」 《後漢書馮異傳》:「建武三年,異拜征西大將軍。人有章, 言異專制關中,威權至重,百姓歸心,號為咸陽王。帝 使以」章示異,異惶懼,上書謝。詔報曰:「將軍之于國家, 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
《趙苞傳》:「苞字威豪,遷遼西太守,遣使迎母。值鮮卑萬 餘人入塞,苞母遂為所劫質,載以擊郡。苞率騎二萬 與賊對陣,賊出母以示苞,苞悲號謂母曰:『為子無狀, 欲以微祿奉養朝夕,不圖為母作禍。昔為母子,今為 王臣,義不得顧私恩,毀忠節,唯當萬死,無以塞責』。母 遙謂曰:『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顧以虧忠義?昔王陵 母對漢使,伏劍以固其志,爾其勉之』。」苞即時進戰,賊 悉摧破,其母、妻皆為所害。苞殯母葬訖,謂鄉人曰:「食 祿而避難,非忠也;殺母以全義,非孝也。如是,有何面 目立于天下!」遂嘔血而死。
《世說》:孫皓問丞相陸凱曰:「卿一宗在朝有幾人?」陸曰: 「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皓曰:「盛哉!」陸曰:「君賢臣忠,國 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臣何敢言盛?」
《晉書周處傳》:氐人齊萬年反,朝臣惡處彊直,皆曰:「處, 吳之名將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隸夏侯駿西征。伏波 將軍孫秀知其將死,謂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辭也』? 處曰:『忠孝之道,安得兩全?既辭親事君,父母復安得 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謝琰傳》:「琰與輔國將軍劉牢之俱討孫恩,恩逃于海 島,朝廷以琰為會稽內史。既而上黨太守張虔碩戰 敗,群賊銳進。賊既至,琰跨馬而出,廣武將軍桓寶為 前鋒,至千秋亭敗績。琰與二子肇、峻俱被害,寶亦死 之。後詔以琰父子隕于君親,忠孝萃于一門,贈琰侍 中司空,諡曰忠肅。」
《桂苑叢談》:崔英年九歲,在秦王苻堅宮內讀書。堅殿 上方臥,諸生皆趨,英獨緩步,怪而問之,英曰:「陛下如 慈父,非桀紂君何用畏乎?」
《南史柳世隆傳》:「齊高帝踐祚,世隆進爵為公。褚彥回 曰,世隆事陛下,在危盡忠,居憂杖而後起,立人之本, 二理同極,加榮增寵,足以敦厲風俗。」
《梁書謝藺傳》:藺五歲,每父母未飯,乳媼欲令藺先飯。 藺曰:「不覺饑彊,食終不進。」舅阮孝緒聞之,歎曰:「此兒 在家則曾子之流,事君則藺生之匹。因名之曰藺。」 《北史裴讓之傳》:讓之弟諏之奔關右,兄弟五人皆拘 繫。齊神武問云:「『諏之何在』?答曰:『昔吳、蜀二國,諸葛兄 弟各得盡心,況讓之老母在此,君臣分定,失忠與孝, 愚夫不為《唐書李憕傳》:憕改東京留守。安祿山反,兵薄城下,憕 約盧奕:「吾曹荷國重寄,雖力不敵,當死官。」城陷,祿山 害之,諡曰忠。子源,俘為奴,故吏贖歸,以父死賊手,常 悲憤,不仕不娶。李德裕表薦之,穆宗下詔曰:「褒忠所 以勸臣節,旌孝所以激人倫。其以源守諫議大夫,遣 使者持詔書袍笏即賜。」
《王珪傳》:珪拜尚書兼魏王師,王問珪何以為忠孝,珪 曰:「陛下,王之君,事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事思盡孝。忠 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
《大唐新語》:元宗嘗賜握兵都將郭知運等內人天軍 節度,太原尹王皎獨不受,上表曰:「臣事君,猶子事父, 在三之義,寧有等差,豈有經侍宮闈,臣子敢當恩貺?」 以死自誓。固辭不受,優詔許之。
《宋史范純仁傳》:純仁疾革,以宣仁后誣謗未明為恨, 呼諸子,口占遺表,其略云:「蓋嘗先天下而憂,期不負 聖人之學。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資以事君。」 《洪皓傳》:皓為大金通問使,及還,見于內殿,力求郡養 母。帝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豈可 捨朕去耶?」
《宗室不𢙯傳》:「不𢙯性篤孝,生七歲,遭父北遷,每思慕 涕泣。長力學,母曹氏止之,答曰:『君父讎未報,非敢志 冨貴也』。」 《安世通傳》:「世通隱居青城山中不出。吳曦反,乃獻書 于成都帥楊輔曰:公初得曦檄,即當興仗義之師,以 順討逆,而士大夫不明大義,尚云少屈,以保生靈。夫 君乃父也,民乃子也,豈有棄父而救子之理。」此非曦 一人之叛,乃舉蜀士大夫之叛也。
《李成大傳》:成大知金壇,北兵至,吏民挾成大降,乃潛 與胡用存謀復金壇,事泄繫獄,搒掠不屈,殺其二子 以懼之,終不屈,笑曰:「子為父死,臣為君死。」卒殺之。 《通鑑》:帝廢皇后郭氏,呂夷𥳑敕有司,毋得受臺諫章 奏。中丞孔道輔率諫官范仲淹十人詣垂拱殿,伏奏 皇后不當輕廢。尋有詔,令夷簡諭以皇后當廢狀。道 輔等至中書,語夷簡曰:「大臣之于帝后,猶子事父母 也。父母不和,可以諫止,奈何順父出母乎?」夷簡曰:「廢 后有漢唐故事。」道輔曰:「人臣當道君以堯舜,豈僅引 漢唐失德為法耶?」夷𥳑不能答。 《青箱雜記》:劉溫叟父名岳,終身不聽樂,不遊嵩、華,每 赴內宴,聞鈞奏回,則號泣移時,曰:「若非君命,則不至 于是。」
《墨客揮犀》:楊大年內翰,七歲對客談論,有老成風。年 十一,太宗皇帝聞其名,召對便殿,授祕書省正字,且 謂曰:「卿久離鄉里,得無念父母乎?」對曰:「臣見陛下,一 如臣父母。」上歎賞久之。
《元史伯顏不花的斤傳》:伯顏不花的斤之援信州也, 嘗南望泣下曰:「我為天子司憲,視彼城之危急,忍坐 視乎!吾知上報天子,下拯生民,餘皆無可恤,所念者 太夫人耳。」即日入拜其母鮮于氏曰:「兒今不得事母 矣。」母曰:「爾為忠臣,吾即死復何憾!」
《普顏不花傳》:普顏不花守禦益都,明兵壓境,城陷還 告其母曰:「兒忠孝不能兩全,有二弟,當為終養。」拜母 趨官舍,坐堂上。主將素聞其賢,召之,普顏不花曰:「我 元朝進士,官至極品,臣各為其主不屈死之。」
《明鄭克敬傳》略:克敬官御史,常奉使還,賜之宴,不食。 光祿以聞。太祖問之,對曰:「今日臣父忌日,不敢食肉。」 太祖曰:「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況君命乎?」對曰:「臣 聞有父子而後有君臣。」
君父部雜錄
编辑《管子霸言》篇:「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一家而兩 父,一家不可理也。」
《墨子親士》篇:「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 愛無益之子。」
《兼愛》篇:「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荀子致仕》篇:「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 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呂氏春秋名類》篇:「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 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孔叢子問軍禮》篇:「介胄在身,執銳在列,雖君父不拜。」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事父可以事君。」
《白虎通諫諍》篇:「子諫父不去者,父子一體而分,無相 離之法,猶火去木而滅也。」《論語》:「事父母幾諫,下言又 敬不違。」臣之諫君何取法?法金正木也。子之諫父,法 火以揉木也。臣諫君以義,故折正之也;子諫父以恩, 故但揉之也。
《晉書段灼傳》:「灼上表曰:『臣聞忠臣之于其君,猶孝子之于其親,進則有欣然之慶,非貪官也;退則有戚然 之憂,非懷祿也。其意在于不忘光君榮親,情所不能 已者也』。」
《抱朴子良規》篇:「夫君,天也,父也。君而可廢,則天亦可 改,父亦可易也。大聖著經,資父事君,民生在三,奉之 如一。」
《兩同書》,明君之信臣不如父母之信子。
《譚子》感父之慈,非孝也;喜君之寵,非忠也。
《迃》,書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違。「父曰前,子 不敢不前;父曰止,子不敢不止。」臣之于君亦然。故違 君之言,臣不順也;逆父之命,子不孝也。不順不孝者, 人得而刑之;順且孝者,人得而賞之。
嬾真子元城先生與僕論《禮記內則》,「雞鳴而起,適父 母之所。」僕曰:「不亦太早乎?」先生正色曰:「不然。禮,事父 與君一等一體,父召無諾,君命召無諾,父前子名,君 前臣名。今朝謁者必以雞鳴而起,適君之所,而人不 以為早,蓋以刑驅其後也。今世俗薄惡,故事父母之 禮,得已而已爾。若士人畏犯義如犯刑,則今人可為 古人矣。」僕聞其言,至今愧之。
兼明《書》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犯 上,謂干犯君上之法令也。言人事父母能孝,事兄長 能弟,即事君上能遵法令,必不干犯于君上也。 《皇極經世》:堯舜父子之衰也,湯武君臣之缺也。 《東坡志林》:郗嘉賓將死,出其所與桓溫密謀之書,一 篋囑其門生曰:「若家君眠食大減,即出此書方回見 之曰:『是兒死已晚矣』。」乃不復念。余《讀而悲之》曰:「士之 所甚好者名也,而愛莫加于父子。嘉賓以父之故,而 不匿其惡名;方回以君之故,而不念其子。嘉賓可謂 孝子,方回可謂忠臣也。」
《聞見後錄》:桃應問於孟子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 瞍殺人,則如之何?」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 「舜安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竊 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劉子曰: 「孟子之言,察而不盡理,權而不盡義。孝子之事親也, 既外竭其力,又內致其志,不使其親有不義之名,不」 使其人有間非之言。舜為天子,瞽瞍必不殺人也。仲 尼之作《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故以子則諱父,以 臣則諱君,豈獨《春秋》然哉?雖為士者亦然,故必原父 子之親,君臣之義以聽之。昔者商鞅之作法也,太子 犯之。鞅曰:「太子,君之貳也,不可以刑。」刑其傅與師。鞅 之法刻矣,然而猶有所移。由是觀之,瞽瞍殺人,皋陶 必不執也。葉公子高問於孔子曰:「吾黨直躬者,其父 攘羊,而子證之,何如?」孔子曰:「不可。吾黨之直者,異於 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由是觀之,瞽瞍殺人,皋陶雖 執之,舜必不聽也。舜豈以天下有所受,顧臨其親哉? 夫聖人莫大焉,天子莫尊焉。德為聖人,而不能使其 親無一朝之患,是則非舜也。知天子之尊,而不知天 子父之貴也,而務搏執之,是則非皋陶也。無其事云 爾,有其事奚至於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故曰:「孟子 之言,察而不盡理,權而不盡義。夫衡之為物也,徒懸 則偏而倚,加權焉則運而平。一重一輕之間,聖人權 之時也。請問權?」曰:「皋陶不難棄士,不過失刑而已矣。 以君」臣權之,天下之為君臣者必定,義莫高焉。舜不 難棄位,不過隱法而已矣;以父子權之,天下之為父 子者必悅,仁莫盛焉。故善為政者,無以小妨大,無以 名毀義,無以術害道,無以所賤干所貴。迂其身有以 利天下則為之;貶其名有以安天下則為之。其唯舜、 皋陶乎!
《晁氏客語》:「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國人」,此為 君而言也,非為臣者所以責君。父子之間不責善,此 為父而言也,非為子者所以責父。
《藝圃折中》:「君,天也,父也。天不常雨澤而旱潦,為下土 者傾而陷之,可乎?父不理生產而博飲,為子孫者鴆 而戕之,可乎?其不可也必矣。湯武之罪,當無所逃,彼 其自恕與?天下後世恕之者,不過曰誅一殘賊,而拯 億兆于塗炭。行大義者不恤小節,興大利者不顧小 害,是又不思甚也。為湯武者,能保其子孫皆賢明仁」 聖否乎?如身後之付不可必,蓋亦姑忍是而冀其將 來矣。何遽為禍首,以啟天下無君無父之心,使殃毒 之流紛紛如也?
《容齋隨筆》:「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 孝子之門。劉歆事父,雖不載不孝之跡,然其議論每 與向異同。故向拳拳于國家,欲抑王氏以崇劉氏,而 歆乃力贊王莽,倡其凶逆,至為之國師公,又改名秀, 以應圖讖,竟亦不免為莽所誅。使天道每如是,不善 者其知懼乎?
《容齋三筆》: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子之迂也,奚其正?」夫子責數之 以為野。蓋是時夫子在衛,當輒為君之際,留連最久, 以其拒父而竊位,故欲正之。然子欲適晉,安有命世 聖人,而肯居無父之國,事不孝之君哉?是可知已朱全忠篡逆,楊涉為押傳國寶,使其子凝式曰:「大人 為唐宰相,而國家至此,不可謂之無過,盍辭之?」涉大 駭曰:「汝滅吾族!」神色為之不寧者數日。涉又懲白馬 之禍,喪其良心,甘入六臣之列。凝式痛其父失節,託 于心疾,歷五代十二君,佯狂不仕,亦賢乎哉!
魏王裒嵇紹,其父死于非命。裒之父儀,以為司馬昭 安東司馬之故,因語言受害,裒為之終身不西向而 坐。紹之父康,以魏臣鍾會譖之于昭,昭方謀篡魏,陰 忌之,以故而及誅。紹乃仕于晉武之世,至為惠帝,盡 節而死。紹之事親,視王裒遠矣。溫公《通鑑》猶取其「蕩 陰」之忠,蓋不足道也。
《東谷贅言》:「孝子忠臣,代固有之。惟子能合父心,惟臣 能合君心者,為難能也。蓋有之矣,不多見也。是故執 友窮乏,濟以麥舟,范忠宣公之心,即父之心也;河東 未平,不望使相,曹武惠王之心,即君之心也。」
《耄餘雜識》:「伍員為父復讎,鞭平王之尸,于父則孝矣, 而以臣讎君不可也。夫員始事吳以讎楚,繼敗越以 報吳,員于時盍一死以下報伍奢于地下,是死于父 猶死楚也。孰與伏屬鏤之劍以死,是死吳也。即不死 而為蠡之去可也。然蠡可去,員不可去,員去楚而歸 吳。今去吳而他適也,其孰與之?惟有死之道而已矣。」 狂夫之言。夜間與客飲茶,客問曰:「事君事親同乎?」余 曰:「不同。陸績懷橘奉母,便謂之孝子。丁晉公獻大龍 團茶,蔡君謨獻小龍團茶,歐陽公驚曰:『君謨士人也, 何至作此事』。」錢惟演獻《洛下牡丹》,東坡詩云:「『洛陽相 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推此,則事君事親必有 分矣。」客曰:「此論殆為近來獻納與礦」稅發也,余不答。 長者言名利壞人,三尺童子皆知之。但好名之過,使 人不復顧君父世。有妨親命以潔身,訕朝廷以賣直 者,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筆疇》大抵與奸邪之人言論,當以忠君孝父平坦可 行者言之,慎毋以古今權謀智計啟其不正之心。 《遒徇編》:「孝者所以事親。」《大學》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天 地間有此奇文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