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第245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四十五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目錄

 治道部藝文一

  賢良策一        漢董仲舒

  賢良策二          前人

  賢良策三          前人

  應詔陳言疏        晉傅咸

  申飭政刑令        梁武帝

  垂衣治天下賦      唐白行簡

  決壅蔽策         白居易

  不勞而理策         前人

  致平和復雍熙策       前人

  政必成化必至策       前人

  論保天下之志       李德裕

  金鏡賦          韋模當

  握金鏡賦          王棨

  人鏡賦           闕名

皇極典第二百四十五卷

治道部藝文一 编辑

《賢良策一》
漢·董仲舒
编辑

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惟萬事之統,猶懼有闕,故廣延四方之豪㒞,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絜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今子大夫裦然為舉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聽而問焉。」 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聖王已沒,鍾鼓筦絃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虖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途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後王而後止。豈其所持操或誖繆而失其統與?固天降命不可復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後息與?」 烏虖!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姦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飾,而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虖方外,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科別其條,勿猥勿并,取之于術,慎其所出。迺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極,枉于執事。書之不泄,興于朕躬,毋悼後害。子大夫其盡心,靡有所隱,朕將親覽焉。」

對曰:「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 之所能及也。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 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 天迺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 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迺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 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 而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矣。彊勉學問賜,聞見博而 知益明;彊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 至而立有效者也。《詩》曰:「夙夜匪解」,《書》云:「茂哉茂哉」,皆 彊勉之謂也。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 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 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迺用先王之樂 宜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 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 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民也著,故聲發于 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藏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 筦絃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 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夫人君莫 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 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周 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 先王之德,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 詩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為生賢佐,後世稱頌,至今 不絕。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也。」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 反其所操持誖謬,失其統也。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 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 曰:「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 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 積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 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 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于下,怨惡畜于上,上下 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 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 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 暴,則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 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鎔,唯冶者之所鑄。綏之斯倈, 動之斯和,此之謂也。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 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 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 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 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 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 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 刑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 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 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 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 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 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迺任刑 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 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 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元 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 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 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 不一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 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穀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間, 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倈臣,諸福 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孔子曰:「鳳鳥 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 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 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 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 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 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姦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廢而 姦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防壞也。古之王者明 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 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 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 俗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埽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 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 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 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 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顓為 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 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 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抵冒 殊扞,孰爛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 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 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詐起, 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 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迺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 必變而更化之,迺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 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 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 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 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 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 來。《詩》云:「宜民宜人,受祿于天。」為政而宜于民者,固當 受祿于天。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 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 外,延及群生也。

《賢良策二》
前人
编辑

制曰:「蓋聞虞舜之時,游於岩廊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於日昃不暇食,而宇內亦治。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蓋儉者不造元黃旌旗之飾,及至周室,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陳於庭,而頌聲興。夫帝王之道,豈異指哉?或曰良玉不瑑」 ,又云「非文亡以輔德。」 二端異焉。殷人執「五刑以督姦,傷肌膚以懲惡,成康不式,四十餘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虛,秦國用之,死者甚眾,刑者相望,耗矣,哀哉嗚呼!朕夙寤晨興,惟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業,皆在力本任賢。」 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云獲也。今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故詳延特起之士,意庶幾乎?今子大夫待詔百有餘人,或道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而不同,考之于今而難行。毋迺牽于文繫而不得騁與?將所由異術,所聞殊方與?各悉對著于篇,毋諱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稱朕意。

對曰:「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

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眾聖輔 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誼, 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故孔子曰:『如有王者, 必世而後仁』。此之謂也。」堯在位七十載,迺遜于位,以 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 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 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 也。」此之謂也。至於殷紂,逆天暴物,殺戮賢知,殘賊百 姓,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隱處而不為臣,守職之人, 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耗亂,萬民不安,故天下 去殷而從周。文王順天理物,師用賢聖,是以閎夭、太 顛、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愛施兆民,天下歸之,故太 公起海濱而即三公也。當此之時,紂尚在上,尊卑昏 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 暇食也。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萬事,見素王之文 焉。由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勞逸異者,所遇之 時異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之謂也。臣聞 制度文采,元黃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有德 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天 也。然則宮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 則不遜,儉則固儉」,非聖人之中制也。臣聞良玉不瑑, 資質潤美,不待刻瑑,此亡異于達巷,黨人不學而自 知也。「然則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 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于禮誼而恥犯 其上。成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於 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餘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 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 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 以教訓於下也。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 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 事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趣利無恥。又好 用憯酷之吏,賦斂亡度,竭民財力,百姓散亡,不得從 耕織之業,群盜並起,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姦 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免而無恥。」此之謂也。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內莫不率 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 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德歸誼,此太平之致 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 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高明光大,不 在於他,在乎加之意而已。」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於 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陛下親耕藉田,以為農 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思惟往古,而務以求賢,此亦 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獲者,士素不厲也。夫不素 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瑑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 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 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 而絕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 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有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 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 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 法,暴虐百姓,與姦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 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 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於此也。」夫長吏多出於郎中 中郎吏二十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且 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所謂積日累久也。 故小材雖累日,「不離於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 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今則不 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 渾殽,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 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 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 侯吏二十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 也。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 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 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陛下加惠, 寬臣之罪,令勿牽制於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盡 愚。

《賢良策三》
前人
编辑

制曰:「蓋聞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故朕垂問,虖天人之應,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陰陽所以造化,習于先聖之道業,然而文采未極,豈惑虖當世之務哉?條貫靡竟,統紀未終,意朕之不明與?聽若眩與?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 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詩》不云虖,「嗟爾君子,毋常安息。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朕將親覽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對曰:「臣聞《論語》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虖』!今陛下幸加惠,留聽於承學之臣,復下明冊,以切其意,而究 盡聖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對,條貫靡竟,統 紀不終,辭不別白,指不分明,此臣淺陋之罪也。」冊曰: 「『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臣聞 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 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聖人法天而立道, 亦溥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 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 刑者,君之所以罰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 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于古, 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 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 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 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 民,民已大化之後,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今世廢而 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是以犯法 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 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 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制度 不節。」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 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群 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 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驩然有恩 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五穀以食之,桑麻以衣 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圈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 貴於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於天性,知 自貴于物,知自貴于物然後知仁誼,知仁誼然後重 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 理然後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 之謂也。《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明寖 昌之道,虛心以改。」臣聞聚少成多,積小致鉅,故聖人 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舜興虖 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己,不 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 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詩》曰:「惟此文 王,小心翼翼。」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業日致其 孝。善積而名顯,德章而身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 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虖情性,察虖流俗者,孰能知 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 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響之應形聲也。故桀紂暴謾,讒 賊並進,賢知隱伏,惡日顯,國日亂,晏然自以如日在 天,終陵夷而大壞。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 以漸至,故桀紂雖亡道,然猶享國十餘年,此其寖微 寖滅之道也。《冊》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 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臣聞夫樂而不亂,復 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先 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 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 反,將以捄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無為而 治者,其舜虖!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餘盡 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繼之捄,當用此也。孔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 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 用以此三者矣。夏因於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 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 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 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 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 「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俗之 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方正之士,論議考問, 將欲興仁誼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道師之言,廑能勿失耳。若 乃論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輔佐之職, 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竊有怪 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習俗美盛,不令而行, 不禁而止,吏亡姦邪,民亡賊盜,囹圄空虛,德潤草木, 澤被四海,鳳皇來集,麒麟來游。以古準今,一何不相 逮之遠也!安所繆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於古 之道與?有所詭於天之理與?試跡之古,返之于天,黨 可得見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之 翼者兩其足」,是以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 者,不食于力,不動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 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此 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 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 之哉?是故眾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業畜其積委,務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朘,寖以 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上 不救,則民不樂生。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 刑罰之所以蕃,而姦邪不可勝者也。故受祿之家,食 祿而已,不與民爭業,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 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 夫之所當循以為行也。故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 帛,怒而出其妻,食於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曰:「吾已 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 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 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緩于誼而急于利,亡推 讓之風而有爭田之訟。故詩人疾而刺之曰:「節彼南 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爾好誼,則民鄉仁 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由是觀之,天子大 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近者 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 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 「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負 且乘,致寇至。」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 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其禍患必至 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 亡可為者矣。《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 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 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 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應詔陳言疏》
晉·傅咸
编辑

陛下處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親覽萬機,勞心日 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踰陛下也。然 泰始、開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軍國未豐,百姓 不贍。一歲不登,便有菜色者,誠由官眾事殷,復除猥 濫,蠶食者多,而親農者少也。臣以頑疏,謬沗近職,每 見聖詔,以百姓饑饉為慮。無能云補,伏用慚恧,敢不 「自竭,以對天問。舊都督有四,今并監軍,乃盈于十。夏 禹敷土,分為九州。今之刺史,幾向一倍。戶口比漢十 分之一,而置郡縣更多。空校才門,無益宿衛,而虛立 軍府,動有百數。五等諸侯,復坐置官屬。諸所寵給,皆 生于百姓;一夫不農,有受其饑。今之不農,不可勝計。 縱使五稼普收,僅足相接,暫有災患」,便不繼贍,以為 當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靜事息役,上下用心,惟農是 務也。

《申飭刑政令》
梁·武帝
编辑

永元之季,乾維落紐,政實多門,有殊衛文之代,權移 於下,事等曹恭之時。遂使閹尹有翁媼之稱,高安有 法堯之旨。鬻獄販官,錮山護澤,開塞之機,奏成小醜。 直道正義,擁抑彌年,懷冤抱理,莫知誰訴。姦吏因之, 筆削自已。豈直賈生流涕,許伯哭時而已哉!今理運 惟新,政刑得所,矯革流弊,實在茲日。可通檢尚書眾 曹,東昏時諸諍訟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時施行者,精 加訊辨,依事議奏。

《垂衣治天下賦》以聖理無為道光前古為韻
唐·白行簡
编辑

「天睠唐帝,恭承永命,守無事為至德,彰不言為大令。 當宁而百蠻自賓,垂衣而八極居正。當書軌以混合, 系祖宗而作聖。」治契無外,人羞有為。戴北極以定位, 比南山而不移。皇皇焉儼六服以御㝢,燭燭焉虛四 聰而聽卑。備其文火龍迴帶以如動,藏乎用天地成 功,而不知與區夏再造,俾古今同道。靜以虛襟,固其 大寶。儲精而雲鬱冠蓋,恭已而耀生黼藻。故能追軒 皇,躡陶唐,文物周衛,邦家有光。颯祥雲乎五彩,蟠瑞 氣於《六章》。豈徒具飾乎領袖,亦以權量乎圓方。是知 垂拱者古之難,委裘者聖之旨。蓋與神合,寧將智使。 不然,何以酌天心,安地紀?一家之大,無煩車馬以巡 遊;九重雖深,盡見山川之疆理。所尚者,形神不拘,清 靜為徒,體安以一,襲道洽於三;無俟時不在於顛倒, 致美何傷乎曳婁。於時天淨泰階,城開外戶,應星精 以列將,動嶽神而生輔。楚製者分閫而守封,縫掖者 坐帷而論古。纊未周而如挾,袞有闕而咸補。德既昌 焉,不亦宜然蔩?出豈勞於問曆,《山呼》無待於卜年。凝 旒而惠澤潛布,斂衽而皇風靡前。與《三五》爭步驟。微 臣亦迷其後先

《決壅蔽策》
白居易
编辑

「臣聞國家之患,患在於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由,由生 於君之好欲也。蓋欲見於此,則壅生於彼;壅生於彼, 則亂作其間。」歷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世好佞,趙 高飾謟諛之言以壅之;周厲好利,榮夷公陳聚斂之 計以壅之;殷辛好音,師涓作靡靡之樂以壅之;周幽 好色,褒人納豔妻以壅之;齊桓好味,易牙蒸首子以 壅之。雖所好不同,同歸於壅也;所壅不同,同歸於亂 也。故曰「人君無見其意,將為下餌」,蓋謂此矣。然則明 王非無欲也,非無壅也,蓋有欲則節之,有壅則決之。 節之又節之,以至於無欲也;決之又決之,以至於無壅也。其所然者,將在乎靜思其故,動防其微。故聞甘 言則慮趙高之諛進於側矣;見厚利「則慮榮夷公之 計陳於前矣;聽新聲,則慮師涓之音誘於耳矣;顧豔 色,則慮褒氏之女感於目矣;嘗異味,則慮易牙之子 入於口矣。夫如是,安得不晝夜慮之,寤寐思之,立則 見其參於前,行則想其隨於後,自然兢兢業業,日慎 一日,使左不知其所欲,右不知其所好,雖欲壅蔽,其 可得乎?」此明王節欲決壅之要道也。

《不勞而理策》
前人
编辑

問:「方今勤恤憂勞,夙夜不怠,而政教猶缺,懲勸未行,何則?上古之君,無為而理,令不嚴而肅,教不勞而成,何施何為,得至於此?」

臣聞「三王之為君也無常心,以天下之心為心;五帝 之為君也無常欲,以百姓之欲為欲。」順其心以出令, 則不嚴而理;因其欲以設教,則不勞而成。故風號無 聞而人從,刑賞不施而人服。三五所以無為而天下 理者,由此道也。後代反是,故不及者遠焉。臣請以三 代已後之事言之。臣聞後代之天下,三五之天下也; 「後代之人,三五之人也;後代之位,三五之位也。居其 位,得其人,有其天下,而不三五者,何哉?」臣竊驚怪之, 然亦粗知其由矣。豈不以己心為心,抑天下以奉一 人之心也?以己欲為欲,咈百姓以從一人之欲也。苟 或心與道未合,政與欲並行,得失交爭,利害相半,如 此,則雖宵衣旰食,勞體厲精,纔可以「致小康,不足以 弘大道。故出令而吏或犯,設教而人敢違,刑雖明而 寡懲,賞雖厚而鮮勸。此由舍人而從己,勸何畏乎?是 以勤多而功少也。」伏惟陛下去彼而取此,執古御今, 以三五之心為心,則政教何憂乎不洽;以億兆之欲 為欲,則懲勸何畏乎不行?政教洽則不殷憂而四海 寧,懲勸行則不勤勞而萬人化。此由舍己而從眾,是 以事半而功倍也。臣又聞太宗文皇帝嘗曰:「朕雖不 及古,然以百姓心為心。」臣以為致貞觀之理者,由斯 一言始也。伏願陛下從而鑑之,嗣而行之,則天下幸 甚。

《致平和復雍熙策》
前人
编辑

問:「今欲感人心於和平,致王化於樸厚,何思何念,得至於斯?」

臣聞「政不念今,則人心不能交感;道不思古,則王化 不能流行。將欲感人心於和平,則在乎念今而已。伏 惟陛下知人安之至難也,則念去煩擾之吏;愛人命 之至重也,則念黜苛酷之官;恤人力之易罷也,則念 省修葺之勞;憂人財之易匱也,則念減服御之費;懼 人之有餒也,則念薄麥禾之稅;畏人之有寒也,則念 輕布帛之征;慮人之有愁苦也,則念節聲樂之娛;恐 人之有怨曠也,則念損嬪嬙之數。故念之又念之,則 人心交感矣;感之又感之,則天下和平矣。將欲致王 化於雍熙,則在乎思古而已。」伏惟陛下仰羲、軒之道 也,則思興利而除害;侔唐虞之聖也,則思明目而達 聰;師夏禹之德也,則思泣罪而恤人;「法殷湯之仁也, 則思祝網而愛物;鑒漢之盛也,則思罷露臺而海內 流化;觀周之興也,則思葬枯骨而天下歸心;弘貞觀 之理,則思聞房魏之讜議以致升平;嗣開元之政也, 則思得姚宋之嘉謀而臻富壽。故思之又思之,則王 化流行矣;行之又行之,則天下雍熙矣。」

《政必成化必至策》
前人
编辑

問:「先王之教,布在方冊,事雖易舉,政則難成。」 豈文之空垂,將行之未至?思臻其極,佇質所疑。

夫欲使政必成,化必至者,無他焉,在陛下敬始慎終 之所致耳。臣聞先王之訓,不徒言也;先王之教,不虛 行也。淺行之則小理,深行之則大和。淺深大小之應, 其猶影響矣。然則天下至廣,王化至大,增減損益,難 見其形。是以政之損者,雖不見其日損,必有時而亂 也;教之益者,雖不見其日益,必有時而理也。陛下但 推其誠,勤其政,敬其始,慎其終,日用而不知,自臻其 極,此先王終日所務者也,終日所存者也,不可月會 其教化之淺深,歲計其風俗之厚薄焉。臣又聞《易》曰: 「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 終。」此言王者之教,待久而成也,王者之化,待終而至 也。陛下誠而久之,敬而終之,則何慮「政不成而化不 至乎?」

《論保天下之志》
李德裕
编辑

「有天下者必有保天下之志,然後王業可興;有一國 者必有保一國之志,然後霸道可立。」蓋志者氣之帥, 而事功之所基也。有志主于中,然後見于外者必求 所以保之之人,而賢材于此乎進用,必圖所以保之 之具,而政事于此乎修舉。人民在所拊循之,而害民 者必除,土地在所固守之,而侵地者必卻,隨其所保 之大小,而大以王,小以霸,則其志之不同也。至于懦 而無立志,竊竊然惟以保身為計,賢材政事,土地人 民皆莫之恤,則豈獨不能保天下及一國?雖欲保身,

亦不可得矣。昔日武王助上帝以寵綏四方,有罪無
考證
罪,不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故能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豈非有保天下之志哉?由武王 推之,則後之創業中興,凡能興帝王之業于天下者, 皆其志足以保天下者也。昔者齊小白曰:「先公優笑 在前,賢材在後,國家不日引,不月長。吾恐宗廟之不 掃除,而社稷之不血食,故相管仲而授之以政」,豈非 有保一國之志哉?由齊小白推之,則後之裂土分民, 凡能立霸道于其國者,皆其志足以保一國者也。至 隋、陳之主則不然,煬帝繼體守成,荒淫失度,媮取目 前之逸,盜賊滿天下而不知也。嘗引鏡自照曰:「此好 頭項,誰將斬之?」其後卒有江都之禍。陳叔寶據有江 左,不卹政事,隋師伐之,國危矣,乃曰:「吾自有計。」遂與 妃嬪同入于井。其志如此,身且不保,而況能保天下 及其國哉?由是推之,則古之亡天下與失國者概可 見矣。夫志小者不可以語大,志近者不可與謀遠,志 錐刀之利者不足與論萬全之儲,志藜藿之食者不 足與議太牢之味,而況于天下國家安危存亡之至 計哉?《書》曰:「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又曰:「功崇惟志。」 射無志則不能以中的,士無志則不能以「崇功。有天 下國家者無志則不足以保民。」嗚呼!君人者尚志。取 其所先務也。

《金鏡賦》以聖人握之以臨天下為韻
韋模當
编辑

「大哉,唐之為盛!授寶曆兮握金鏡,御乾符兮秉坤政。」 順四時以立法,侔上帝而作聖。其德惟新,其照惟均。 「金也者,取剛克以成質;鏡也者,取清明之在身。染之 無污,磨而不磷。守清淨以自立,形大小而各陳。」是故 傅咸擬之于良史,莊氏比之于至人。懿夫不鼓不鑄, 匪雕匪斲。堅貞為義,同匪石以居心;溥博其功,異明 珠之在握,見而後信,動必先覺,細察毫芒,遠包海嶽, 處明難疲,居昏不濁,含清輝于寂默,體元化以希夷, 有以取象,無得可持,雖每分于動息,終不渾于妍媸, 斯實百王之道也,可以三光而揭之。原夫司契之君, 端拱而理,北辰定位,南面恭己,微其道之有孚,必心 鏡之為始,何彊名于此意?帝試言其所以,豈非體合 沖漠,功優照臨,苟遇物而必覽,信緣情之可任。皎皎 團月,既昏曉而常潔,沈沈精彩,豈塵垢之能侵。作此 鏡焉,生于化權,無形象以流賞,有光華而克全。清明 象水,廣大配天,討之不窮,隨五行而往復,韜之無際, 假六氣以周旋,則知守寶者持之罔捨,于以宣化源, 統天下。如是三皇之與五帝,較我德之殊寡。

《握金鏡賦》以聖人執持照臨寰宇為韻
王棨
编辑

「至明者莫尚乎金鏡,可類者莫先于聖心。既施之于 日用,如握此以君臨。有象必昭,含萬靈于睿聖;無幽 不燭,若百煉于宸襟。」稽夫稟氣于無形,成功于至妙, 苟取喻于在掌,詎有疲于屢照。外發皇明,中凝德耀, 克符磨瑩之體,允葉提攜之要。故能洞達千里,高臨 兆人,尋元而光彩盈手,考理而貞明在身。雖跂行喙 息之微,形容無隱;信率土普天之士,肝膽俱陳。莫不 深貯乾坤,大極區宇。誠非出匣以斯舉,詎謂臨臺而 下取。潔澈在心,深沈似古。笑飛鵲以將繞,鄙芳菱而 欲吐。懿夫皎皎斯在,兢兢自持。異樞衡之是秉,見藻 鑑之無私。所以辨愚知,洞華夷。豈惟分大小,別妍媸。 塵垢不染,英明在茲。魑魅于焉而遠矣,姦邪無所以 藏之。是知縣魏宮者難侔,掛秦臺者莫及。詎端拱而 見舍,諒臨朝而盡執。孕玉燭以光動,寫珠庭而影入。 蓋以持察群品,非窺聖顏。迥出聲身之表,如存指掌 之間。事異軒皇,得元珠於物外;功逾羲叔,御白日于 人寰。宜乎永保清平,長稱明聖。當宣室以潔朗,逗皇 圖而輝映。臣知六五帝而四三皇,實由握乎斯鏡。

《人鏡賦》以主聖臣忠道光貞觀為韻
闕名
编辑

「金為鏡兮其鑒則明;人為鏡兮其象則精。」彼有取其 昭燭,我方致乎和平。廣霽而磨礱既至,酌獻而邦家 以貞。懸于心則四聽常朗,寘于握而萬方不傾。惟賢 任賢,自聖傳聖。守之則通幽洞冥,執之乃窮理盡性。 致和樂,功逾止水之平;徵古今,道光仁壽之境。比璿 樞以潛運,挂靈臺而韜映,是委照以無疲,每含光而 「不競。」無鑒于水,自視于人。曷容華之自飾,惟道德之 所親。功匪勤于鎔範,義將協于君臣。斯乃至寶,載光 皇道。辨物數之紛紛,洞晦冥之杲杲。放之可包乎海 嶽,卷之可盈乎懷抱。煥乎發蒙,皎若晴空。光甚鑒兮 塵不能翳,德若容兮物莫能充。以是為臣,則獻可替 否;以是為鏡,則進思盡忠。斯為理兮「化洽,斯為鏡兮 照窮。惟賢聖之光贊,含英華而不散;執一法而不回, 仰十齡而殊觀。貞明而翹楚角逐,皎潔而群邪冰泮。」 茲鏡也,克念則正,罔念則荒。播無疆以垂範,披六幽 而散光。燭明明而洞洞,歷久久而煌煌。聖作物睹,鏡 清寰宇。驗成敗之原,知榮辱之主。我鏡在德,會無盤 龍之雕;我鏡在心,自有「山雞之舞。若然,則皇唐邁德 于陶唐,吾君齊聖于文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