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064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六十四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六十四卷目錄

 風異部彙考五

  金熙宗皇統一則 海陵天德一則 正隆一則 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泰

  和二則 衛紹王大安一則 崇慶一則 宣宗貞祐一則 興定三則 哀宗正大二則

  元太宗一則 憲宗一則 世祖至元五則 成宗元貞一則 大德四則 武宗至大一

  則 仁宗皇慶一則 延祐一則 英宗至治三則 泰定帝泰定三則 致和一則 文宗

  天曆一則 至順二則 順帝至元三則 至正十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成祖永樂一則 宣宗宣德一則 英宗正統二則 代宗景泰一則

   英宗天順二則 憲宗成化四則 孝宗弘治四則 武宗正德六則 世宗嘉靖二十一

  則 穆宗隆慶四則 神宗萬曆二十三則 熹宗天啟四則 愍帝崇禎九則

 風異部藝文一

  風異賦         宋梅堯臣

 風異部藝文二

  風不鳴條        唐章孝標

  冬至日祥風應候       穆寂

  霾風          宋王安石

  紀變           明王寵

  紀風變           張星

  紀大風詩          王鏊

 風異部紀事

庶徵典第六十四卷

風異部彙考五 编辑

编辑

熙宗皇統九年大風 编辑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九年四月壬申 夜,大風雨,雷電震寢殿,鴟尾壞,有火入帝寢,燒幃幔 上懼,徙別殿。丁丑,有龍𩰚于利州榆林河上,大風壞 民居官舍十六七,木瓦人畜皆飄揚十餘里,死傷者 數百,同知州事石抹里壓死。」

海陵天德五年大風 编辑

按《金史海陵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二月辛未, 河東陝西地震,鎮戎德順等軍大風,壞廬舍,民多壓 死。海陵問司天馬貴中等曰:「何為地震」貴中等曰:「伏 陽逼陰所致。」又問:「震而大風何也?」對曰:「土失其性則 地以震。風為號令,人君嚴急則有烈風及物之災。」

正隆六年大風 编辑

按《金史海陵本紀》:「正隆六年六月壬戌夜,大風壞承 天門鴟尾。」

世宗大定四年大風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四年七月辛丑,大風雷雨拔 木。」

章宗明昌六年大風 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六年二月丁丑, 京師地震,大雨雹。晝晦,大風震應天門右鴟尾壞。」

泰和三年十月己亥大風 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按《徒單 鎰傳》:鎰拜平章,封濟國公。淑妃李氏擅寵,兄弟恣橫, 朝臣往往出入其門。是時烈風昏曀連日,詔問變異 之由。鎰上疏略曰:「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父義、母慈、 兄友、弟敬、子孝,謂之五德。今五常不立,五德不興,縉 紳學古之士,棄禮義,忘廉恥,細民違道畔義,迷不知 返,背」毀天常,骨肉相殘,動傷和氣,此非一朝一夕之 故也。今宜正薄俗,順人心,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得 其道,然後和氣普洽,福祿洊臻矣。

泰和四年,大風。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四年三月丁卯,大風毀宣陽 門鴟尾。」

衛紹王大安三年大風 编辑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三年二月,有大風從北來,發屋 折木,通元門重關折,東華門重關折。 按《五行志》,衛 紹王大安三年二月乙亥夜,大風從西北來,發屋折 木,吹清夷,門關折。是歲,有男子郝贊詣省言:「『上即位 之後,天變屢見,火焚萬家,風折門關,非小異也。宜退 位讓有德』。有司問:『爾狂疾乎』?贊大言曰:『我不狂疾,但 為社稷計』。」宰相皆非其言。每日省前大呼凡半月。上 怒,誅之隱處。

崇慶元年風 编辑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崇慶元年七月,有風自東來,吹 帛一段,高數十丈,飛動如龍形,墜于拱辰門。」

宣宗貞祐三年大風 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貞祐三年二月戊午大風,隆德殿 鴟尾壞。」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戊辰,大風。」

興定元年河南大風 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興定元年五月乙丑,河南大風。吹府門署以去。」

興定三年,黑風起。

按《金史宣宗本紀》。興定三年夏四月癸未。陝西黑風 晝起。 按《五行志》。「三年四月癸未。陝右黑風晝起。有 聲如雷。頃之。地大震。」

興定四年,大風。

按《金史宣宗本紀》:「興定四年正月壬子,晝晦,有頃,大 雷電雨以風」 按《五行志》:「四年四月丁丑,大風吹河 南府署,飛百餘步戶,案門鑰開,文牘飄散,不知所在。」

哀宗正大元年大風 编辑

按《金史哀宗本紀》,「正大元年正月戊午,大風飄端門 瓦。」 按《五行志》:「正大元年正月戊午,上初視朝,尊太 后為仁聖宮皇太后,太元妃為慈聖宮皇太后。是日 大風飄端門瓦,昏霾不見日,黃氣塞天。」

正大四年,大風。

按《金史哀宗本紀》,正大四年八月己巳,大風落左掖 門鴟尾,壞丹鳳門扉。 按《五行志》,「四年八月癸亥,大 風吹左掖門鴟尾墜,丹鳳門扉壞。是日風霜損禾皆 盡。」

编辑

太宗五年風霾 编辑

按《元史太宗本紀》:「五年十二月,帝至阿魯兀忽可吾 行宮,大風霾七晝夜。」

憲宗六年大風 编辑

按《元史憲宗本紀》:「六年春,大風起北方,砂礫飛揚,白 日晦冥。」

世祖至元八年大風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八年十月己未,檀、順等州風 潦害稼。」

至元十六年,大風。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六年,保定等二十餘路,風雹害 稼。」

至元二十年,大風。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元二十年正 月,汴梁延津、封丘二縣大風,麥苗盡拔。」

至元二十四年,風。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四年,西京、北京、隆興、平灤、南 陽、懷孟等路,風雹害稼。」

至元三十一年四月,成宗即位。七月,大風。

按《元史成宗本紀》:「至元三十一年四月甲午,即位。七 月,棣州陽信縣雹,大風拔木發屋。」

成宗元貞二年風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元貞二年十二月,大都、保定、汴梁、 江陵、沔陽、淮安水,金、復州風損禾。」

大德元年風雹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六月,太原風雹。」

大德二年,大風。

按《元史成宗本紀》,「二年五月己酉,衛輝、順德大風損麥。」 大德八年,大風。

按《元史成宗本紀》:「八年五月,蔚州之靈仙,太原之陽 曲,隆興之天城、懷安,大同之白登,大風。九月癸酉,潮 州颶風起,海溢,漂民廬舍,溺死者眾。」

大德十年,大風。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十年二月,大同路暴風大雪, 壞民廬舍。七月辛巳,平江大風,海溢,漂民廬舍。」

武宗至大四年三月仁宗即位大風 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至大四年三月庚寅即位,七月癸 未,甘州地震,大風,有聲如雷。」

按《續文獻通考》:「正月,帝崩。三月,皇太子愛育黎拔力 八達即皇帝位,遣宦者李邦寧釋奠于孔子。邦寧既 受命行禮,方就位,忽大風起,殿上及兩廡燭盡滅,燭 臺底鐵鐏入地尺許,邦寧悚息伏地,諸執事皆伏。良 久風息,乃成禮,邦寧內慚悔累日。」

仁宗皇慶二年大風海溢 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皇慶二年八月戊午朔,揚州路崇 明州大風,海潮泛溢,漂沒民居。」

延祐七年三月英宗即位八月大風 编辑

按《元史英宗本紀》,延祐七年三月庚寅即位,「十二月 癸酉,汴梁延津縣大風晝晦,桑多損。」 按《五行志》,「延 祐七年八月,延津縣大風晝晦,桑隕者十八九。」

英宗至治元年大風 编辑

按《元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治元年三月, 大同路大風走沙土,壅沒麥田一百餘頃。」

至治二年,風雹。

按《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二年四月甲寅,南陽西穰等 屯風雹。十二月辛卯,大同衛輝、江陵屬縣及豐贍署 大惠屯風。」

至治三年大風。

按《元史英宗本紀》,「三年五月庚子,大風雨雹,拔柳林 行宮內外大木一千八百。」 按《五行志》:「至治三年三月,衛輝路大風,桑彫蠶死。五月庚子,柳林行宮大木 風拔三千七百株。」

泰定帝泰定元年大風 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元年四月庚辰,以風烈、月 蝕、地震,手詔戒飭百官。五月壬辰,御史臺臣禿忽魯、 紐澤,以御史言「災異屢見,宰相宜避位以應天變,可 否仰自聖裁。顧惟臣等為陛下耳目,有徇私違法者 不能紏察,慢官失守,宜先退避。」於是中書省臣兀伯 都刺、張珪、楊廷玉皆抗疏乞罷。丞相旭邁傑、倒剌沙 言:「比者災異,陛下以憂天下為心,反躬自責,謹遵《祖 宗聖訓》,修德慎行。臣敕等各勤乃職。」手詔至,大都居 守,省臣皆引罪自劾:「臣等為左右相,才下識昏,當國 大任,無所襄贊,以致災祲,罪在臣等,所當退黜,諸臣 何罪?」帝曰:「卿等皆辭退而去,國家大事,朕孰與圖之? 宜各相論,以勉乃職。」

泰定三年,大風。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三年七月,永平、大都諸屬縣大 風雨雹。八月,鹽官州大風海溢,大都、昌平大風,壞民 居九百餘家。龍慶路大風損稼,揚州、崇明州大風雨。」

按:《五行志》:「泰定三年七月,寶坻、房山二縣大風,折」

《木》。八月,大都昌平等縣大風一晝夜,壞民居九百餘 家。

泰定四年,大風。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四年五月丁卯,衛輝路大 風九日,禾盡偃。十二月,揚州路通州、崇明州大風,海 溢。」

致和元年大風 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致和元年四月,崇明州大風海 溢。」

文宗天曆三年大風 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天曆三年二月。 胙城縣、新鄉縣大風。

至順元年大風 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七月,真定路之平棘,廣 平路之肥鄉,保定路之曲陽、行唐等縣,大都之順州、 東安州大風雨雹傷稼。 按《五行志》:至順元年二月, 衛輝路胙城新鄉縣大風。

至順二年,大風。

按《元史文宗本紀》:「二年二月,鎮寧王那海部曲二百, 以風雪損孳畜,命嶺北賑糧兩月。」

順帝至元二年陝西暴風 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元二年三月,陝西暴風,旱,無麥。」 「至元五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五年五月己未朔,晃火兒不剌、賽 禿不剌、紐、阿迭烈孫、三卜剌等處,六愛馬大風雪,民 饑,發米賑之。」

至元六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六年三月丁巳,大斡耳朵思大風 雪為災,馬多死,以鈔八萬錠賑之。」

至正元年赤風變黑 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風 自西北起,晝晦如夜」 按《五行志》。「至正元年四月戊 寅,彰德有赤風自西北來。忽變為黑。晝晦如夜。七月, 廣州、雷州颶風大作,湧潮水。拔木害稼。」

至正二年,颶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十月。海州 颶風作。海水漲。溺死人民。」

至正七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七年春正月甲辰朔,大寒而 風,朝官仆者數人。」

至正十三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三年五月乙 丑,潯州颶風大作。壞官舍民居。屋瓦門扉皆飄揚七 里之外。」

至正十四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四年七月甲子,潞州襄垣 縣大風,拔木偃禾。」

至正十七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七年六月癸酉,溫州路樂 清江中龍起,颶風作,有火光如毬。」

至正十八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八年正月乙丑,大風起自 西北,益都《土門萬歲碑》仆而碎。」

至正二十一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二十一年正月癸酉,石州大 風拔木,六畜俱鳴。」

至正二十四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四年。台州 路黃巖州海溢。颶風拔木。禾盡偃。

至正二十七年,大風。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二十七年三月丁丑朔,萊州大風,有大鳥至,其翅如席。庚子,京師大風自西北起, 飛砂揚礫,白日昏暗。」 按《五行志》:「二十七年三月庚 子,京師有大風起自西北,飛砂揚礫,昏塵蔽天,逾時, 風勢八面俱至,終夜不止,如是者連日。自後每日寅 時風起,萬竅爭鳴,戌時方息,至五月癸未乃止。」

编辑

太祖洪武二十二年海風起 编辑

按《江南通志》:「洪武二十二年七月,海風自東北來,拔 木揚沙,漂沒三洲。」

洪武二十三年,大風。

按《浙江通志》:「洪武二十三年,蕭山大風,海塘壞,潮抵 于市。」

成祖永樂七年大風 编辑

按《浙江通志》:「永樂七年,台州颶風拔屋,黃巖壞官舍, 案牘俱失。」

宣宗宣德二年大風 编辑

按《浙江通志》:「宣德二年,諸暨大風,江潮至風溪。」

英宗正統五年暴風 编辑

按《名山藏》,「正統五年,南京暴風雨,北京烈風屢興,遣 官祭告於天地、宗廟、社稷、山川諸神。」

正統六年,大風。

按《名山藏》:「正統六年三月癸亥,南京大風,折孝陵樹 三百餘株,壞官民舟,溺死者五千餘人。」

代宗景泰元年閏正月京師烈風晝晦 编辑

按:《大政紀》云云。

英宗天順元年大風 编辑

按《全遼志》:「天順元年三月五日戊寅,無雲而晦,西南 風聲如雷,屋瓦皆飛,揚沙拔木,行者仆地。」

天順八年,憲宗即位,大風。

按明《昭代典則》:「天順八年春正月乙亥,皇太子即皇 帝位。五月,大風電,拔郊壇,木飄瓦。」

憲宗成化二年大風 编辑

按《江西通志》:「成化二年春三月,豐城縣大風,拔木壞 屋。」

成化六年,風霾。

按《山西通志》:「成化六年三月朔,石樓縣風霾。」

成化九年,大風。

按《名山藏》:「成化九年三月乙巳夜,南京大風雨,拔太 廟社稷壇樹。」

成化十五年,大風。

按《名山藏》,「成化十五年九月,孝陵大風拔木,遣守備 成國公朱儀祭告於孝陵。」

孝宗弘治元年大風 编辑

按《大政紀》,「弘治元年夏四月,天壽山大風。」

按《山西通志》:「弘治元年陽城大風折木。」

弘治六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弘治六年大風,忻州晝晦十日,潞州頹 屋。」

按《浙江通志》:「弘治六年,昌化風變。」

按《福建通志》:「弘治六年,颶風大作,海舟入平田,官為 鑿渠乃出。七月初三日,大風雨,自卯至申,揚沙石,開 元寺西塔葫蘆傾覆,林木折無數,城堞頹十之九,壞 官私廬舍商舶民船不可數計。」

弘治十年,風霾。

按《大政紀》:「弘治十年五月,京師風霾,詔求直言。祠祭 郎中王雲鳳因風霾踰旬,陳修德弭災急務,上納之。」 大意納忠言,罷左道齋醮、採辦傳奉諸事。

弘治十六年,大風。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六年,長樂馬江大風覆舟,死者 幾百人。」

武宗正德元年大風 编辑

按《幾輔通志》:「正德元年四月,冀州大風,晝晦。」

按《全遼志》:「正德元年春三月,開原大風,連日不止,屋 瓦皆飛,晝晦如夜。」

正德五年秋,屯留縣大風拔木。

按:《潞安府志》云云。

正德六年,長治縣大風頹屋。

按:《潞安府志》云云。

正德八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正德八年六月,榆次大風拔木。是月旱, 忽風雷大作,拔木百餘株。」

正德十年,大風。

按《廣東通志》:「正德十年,瓊州大風,風從東北來,海水 飛捲西南,其東北岸約乾四十餘丈,魚鱉堆積。」 正德十一年五月,風霾。

按:《明昭代典則》云云。

世宗嘉靖元年六月南康府大風拔木 编辑

按:《江西通志》云云。

嘉靖二年大風。

按《全遼志》,嘉靖二年夏四月,大風連日不止,折損禾 苗大半按《山東通志》,嘉靖二年春二月,諸城大風,晝晦不辨 物色,人迷歸路,樹閒搏擊有火,辰後方霽。

按《山西通志》:「嘉靖二年春,高平風沙無麥。」

按《長洲縣志》,「嘉靖二年七月三日,大風拔木,湖溢,飄 沒居民。」

嘉靖五年大風。

按《廣東通志》:「嘉靖五年夏五月,陽江恩平大風拔木。 嘉靖七年,大風。」

按《福建通志》:「嘉靖七年八月初九夜,同安縣大風拔 木,發屋瓦。至初十日晚,雨下如注,風乃止。」

嘉靖十一年大風。

按《陜西通志》:「嘉靖十一年,大風拔木三日。」

嘉靖十二年,大風。

按《浙江通志》:「嘉靖十二年,金華大風敗稼。」

嘉靖十八年,大風。

按《福建通志》:「嘉靖十八年閏四月,颶風大作,屋瓦皆 飛。」

嘉靖十九年,風霾。

按《大政紀》:嘉靖十九年四月,京師風霾,初,黃霧四塞, 俄而紫赤色,忽暴風從西北起,陽江恩平文德坊及 西長安坊各城旗旟柱俱折。帝曰:「風霾之變,仰見上 天示戒,本朕自致,群工百職亦宜同寅協心,分贊治 理,勿得徒事文飾。然災變有數,亦莫可逃。朕觀此異, 凡三見矣。占書曰:『兵喪火』。」西北邊防,不可不慎。兵部 即會官集議以聞。于是科道官交章劾尚書張瓚貪 鄙誤國,不宜居本兵之任。不報。

嘉靖二十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嘉靖二十年,澤州大風傷稼。」

按《廣西通志》:「嘉靖二十年九月十四日,瓊州大風,宮 室圯壞,草木摧折殆盡。」是歲大饑,再作,歲復饑。 嘉靖二十一年,大風。

按《福建通志》:「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夜,大風起, 屋瓦盡落,巨木悉拔。」

按《廣西通志》:「嘉靖二十一年春三月十一日夜三更, 賀縣忽大風從西而東南,颺沙飛瓦古樹,大可十圍, 連根拔起,所至有樓板甎砌,吹疊成堆者。夏四月,全 州暴風雨,有飛石隕柳山應泉池。」

嘉靖二十六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嘉靖二十六年六月朔,州大風霾,晝晦 如夜。」

按《廣西通志》:「嘉靖二十六年春二月夜,風雷摧全州 學宮松,傷戟門梁柱。」

嘉靖二十七年,赤風起。

按《山西通志》:「嘉靖二十七年夏四月,赤風。是月初九 日,山西有赤風自北來,須臾天地晦冥,咫尺不辨,夜 一鼓始霽。」

嘉靖二十八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嘉靖二十八年秋八月,平遠衛大風,拔 木壞屋,傷牛羊。」

嘉靖二十九年,風霾。

按《山西通志》:「嘉靖二十九年夏四月,保德州、汾州風 霾蔽日,晝晦如夜。秋,平陸大旱,風霾蔽日。」

嘉靖三十三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十三年,廣昌大風拔木。」

嘉靖三十四年,「沁州大風。」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十四年夏五月,沁州大風雨,大 木折毀。」

嘉靖三十六年大風。

按《江南通志》:「嘉靖三十六年二月,蘇州洞庭兩山間, 大風從東南來,太湖水為所約,壁立如峻崖,東偏乾 涸,群趨得金珠器物及古錢。至三日有聲如雷,水返 人盡沒。」

嘉靖三十七年,大風。

按《潞安府志》:「嘉靖三十七年六月,屯留縣大風拔木, 雹如卵,殺稼,民饑。」

嘉靖四十二年,大風。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二年十二月,京師大風,時有風 變,占在土工。工部尚書雷禮請建京師重城。帝詢于 徐階,階言:「重城保障之效,觀南城可見。但不築則已, 築則必圖可守,不然關係匪輕。」帝謂禮實為之,所謂 永賴。階不復言,然而終不果築。

嘉靖四十四年,大風。

按《雲南通志》:「嘉靖四十四年正月,通海大風,拔木數 百株,水中舟揭入雲中,莫知所止。」

嘉靖四十五年,大風。

按《福建通志》:「嘉靖四十五年五月,福州郡城大風雨, 城堞多壞。清軍館前大榕拔起,田禾多害。」

穆宗隆慶元年黑風起 编辑

按《陝西通志》:「隆慶元年九月,劉家寨忽黑風自地來, 風過處失一老嫗,尋三日不獲。」

隆慶三年大風按《山西通志》:「隆慶三年,交城代州大風拔木。」

按:《廣東通志》:「隆慶三年秋九月,廣州大風拔木,九月 無颶風。」書之志異也。

隆慶五年,大風。

按明《昭代典則》:「隆慶五年春正月己丑,京師大風,揚 塵四塞,給事中笪東光請肅朝儀。時未奉旨,而舉朝 訕笑以為迂,東光憤懣,遂發狂疾。」

隆慶六年,赤風起。

按《明昭代典則》:「隆慶六年閏二月癸酉,赤風揚塵蔽 天。」

按《山西通志》:「隆慶六年,祁縣風霾,晝晦如夜,至六月 不雨,大風拔木。」

神宗萬曆二年大風 编辑

按《畿輔通志》:「萬曆二年七月壬辰暮,三屯暴風起教 場,西南飄戰車,空中碎之如紙葉。」

按《湖廣通志》:「萬曆二年二月,宣城大風拔木,日晡始 息。」

萬曆四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萬曆四年夏,岳陽大風折木。」

萬曆六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萬曆六年,太原府大風摧折振朔門迤 東第三城樓一座。」

萬曆九年,大風。

按《江南通志》:「萬曆九年八月,鎮江大風,甘露寺鐵塔 折。」

萬曆十年,大風。

按《廣西通志》:「萬曆十年十月,興業縣大風,拔木發屋。 萬曆十一年,暴風。」

按《雲南通志》:「萬曆十一年四月癸亥,有風起於永昌 西北,聲如雷,拔木無算。」

萬曆十三年,風霾。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三年二月,大同風霾,傷人畜,是 月二十九日也。」

萬曆十八年,大風。

按《河南通志》:「萬曆十八年,汴城大風霾,自西北來,晝 晦。三月初三日,汝寧黑風自西來,揚沙拔木,天日晝 昏。裕州亦然。」

萬曆十九年,黑風。

按《太康縣志》:「萬曆十九年三月三日,黑風自京師來, 晝晦如夜,其日清明,掃墓者多墮坑塹。」

按《雲南通志》:「萬曆十九年二月辛卯,臨安大風拔木, 揚沙翻屋瓦。」

萬曆二十三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萬曆二十三年,陽曲大風,北門外拔樹 百株。」

萬曆二十四年,颶風。

按《福建通志》:「萬曆二十四年八月,惠安颶風大作。 萬曆二十五年,怪風」

按《陝西通志》:「萬曆二十五年,榆林怪風拔木吹人,有 至三四十里者。」

萬曆二十六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萬曆二十六年秋七月,山陰大風,拔木 傷稼。」

按《馬邑縣志》:「萬曆二十六年四月,大風,麥無苗。 萬曆三十年,黑風颶風。」

按《河南通志》:「萬曆三十年三月,裕州黑風自北來,途 中人多吹墮溪中,有火光如繩,夜半乃止。」

按《福建通志》:「萬曆三十年七月,颶風作,長樂渡船覆, 溺死三十餘人。」

萬曆三十二年,大風。

按《陝西通志》:「萬曆三十二年夏四月,大風雨,毀東華 門,樹木皆折。」

按《四川總志》:「萬曆三十二年春正月,成都城北閣為 大風隕,北門夜開。」

萬曆三十四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四年秋,霍州大風三晝夜,近 山穀熟,大半頹落于地。」

按《福建通志》:「萬曆三十四年八月初七日,颶風異常, 作一晝夜,城中石坊飄折十餘座,開西鎮國塔、銅葫 蘆鐵葢飄折崩壞陽岐江,五舟並覆,溺死千餘人。是 時興、泉、漳三郡生儒就試不得入,急欲發舟,舟人止 之不從,中流起風,五舟俱覆,乃訛以為峽江」也。 萬曆三十五年,颶風。

按《福建通志》:「萬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颶風大 作,福州府儀門、府學櫺星門頹,東嶽帝殿壞,城樓雉 堞窩鋪傾圯殆盡,洛陽橋梁折。」

萬曆三十六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六年春二月,陽曲大風,摧倒 北城戍樓一座。」

萬曆三十九年,大風。

按《福建通志》:「萬曆三十九年,大風雨雹,拔木飄瓦萬曆四十年,大風。」

按《福建通志》:「萬曆四十年二月十一日,大風,馬江渡, 覆死者百餘人。」

萬曆四十五年,颶風。

按《廣東通志》:「萬曆四十五年,吳川石城大颶風,舟自 水中飛架民屋上。」

萬曆四十七年,風霾。

按《山西通志》:「萬曆四十七年春二月,陽曲、廣昌、蔚州 風霾晝晦。夏四月,祁縣風霾晝晦。」

萬曆四十八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萬曆四十八年夏五月,大風拔木。 按《雲南通志》,「萬曆四十八年二月己卯,有雲氣黃紅, 漸變黑霧,昏晦如夜,大風雨如注,宜良瓦石皆飄。曲 靖城堞圯三丈,吹一人去地丈餘,方墜平彝,折木無 數,哨兵舍吹去數里。」

熹宗天啟元年大風 编辑

按《陝西通志》:「天啟元年五月朔,渭南大風拔木。 天啟二年,大風。」

按《福建通志》:「天啟二年四月十一日,大風。」

天啟六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天啟六年夏五月,聞喜,大風吹倒教場 牆垣,折將臺旂杆。」

天啟七年,大風。

按《安陽縣志》,「天啟末年,紅風從東北來,天地人物皆 變白色。」

愍帝崇禎四年風霾 编辑

按《綏寇紀略》:「崇禎四年六月,臨潁縣雷風大霾,傾樓 拔木,磚瓦磁器墮地無恙,銅鐵者碎。」

崇禎六年正月朔,大風霾。

按:《綏寇紀略》云云。

崇禎九年黑風。

按《綏寇紀略》:「崇禎九年七月二十日,沔陽州長夏門 外居民劉敕甫,白日黑風揭一屋,去柱壁,囊橐未動, 四鄰如故。」

崇禎十年,大風。

按《綏寇紀略》:「崇禎十年三月十四日,真定晝晦,大風 拔木,巡按李模以聞。」

崇禎十二年,大風。

按《山西通志》,「崇禎十二年六月,沁州大風雨雹,禾稼 盡傷,吹倒城樓三座,樹木多拔,打死頭畜甚眾。」 按《福建通志》,崇禎十二年八月十七日,大風飄屋拔 木。

崇禎十三年,大風。

按《綏寇紀略》:「崇禎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大名府濬 縣等處,東北見有黑黃雲氣一道,忽分往西南二方, 頃刻四塞狂風晝晦,黃埃中有青白氣及赤光隱隱, 時開時暗。巡按韓文銓以聞。是年冬,河南府大風,新 安縣都御史呂孔學墓上石碣,吹入雲中,去四五里 方墮。」

按《河南通志》:「崇禎十三年,衛輝大風,沙霾晝晦。」 崇禎十四年,福建有異風。

按《綏寇紀略》:「崇禎十四年十二月,福建巡撫蕭奕輔 奏異風。」

按《福建通志》:「崇禎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大風拔木發 屋,官署民廬盡毀,城樓皆傾倒,水中覆舟無數。」 崇禎十五年有怪風。

按《綏寇紀略》,崇禎十五年七月,保撫楊文岳奏怪風 按《山東通志》,崇禎十五年二月,大風拔木發屋。 按《山西通志》,崇禎十五年春正月朔,潞安風霾,晝晦 如夜,道絕往來。

崇禎十六年,大風。

按《綏寇紀略》:「崇禎十六年正月二日,大風晝晦,五鳳 樓前門拴風斷三截,又風吹建極殿,廡簷榱桷俱折, 殿瓦皆碎。二月二十四日,風霾晝晦。」

風異部藝文一 编辑

《風異賦》
有序     宋梅堯臣
编辑

庚辰歲三月丙子,天大風。壬午,詔出郡縣繫獄死罪以下。「夫風者,天地之氣也,猶人之呼噓喘吸,豈常哉?若應人事之變,則余不知」 ,故賦其大略云。

吾因迓勞,適于郊憩亭舍。日昃時,群輩外囂,曰:「火來 火來!」喔呼,噫嚱出屋。遠望西北之陲,亙天接地,混混 赫赫,不見端涯。逡巡則赤埃赭霧,突盪奔馳,陽精失 色,白晝如晦。號空吼穴,揚砂走塊,眾心驚惶,廣衢翳昧,莫辨誰何。執手相對,其少頃也,稍明故歸。人未寧 兮相與而為隊。順前者措足之不暇,逆進者舉武而 愈退。睇山川兮安陳,趨城郭兮安在?所可視者五六 步之內。越翼日,四方恬霽,乾坤黯慘,物色憔悴。牛復 馬還絕銜鼻,草糜木折莢實墜,禽鳥墮死泥滿喙。几 案傾欹塵覆器,民廬毀壞,商車顛躓。既而眾曰:「此何 景也?伺彼往來兮,問遠邇之所自。」或曰:「起浚都,播許 鄭,歷洛汭,以及唐鄧漢隋之地,稽厥」時厥狀,無與此 土異。未迨旬浹,德音遐暨,是知本聞之不偽,聊綴辭 也。若此言變咎,則非愚者之能議。

風異部藝文二 编辑

《風不鳴條》
唐·章孝標
编辑

旭日懸清景,微風在綠條。入松聲不發,過柳影空搖。 長養應潛變,扶疏每暗飄。有林時杳杳,無樹蹔蕭蕭。 慢逐清煙散,輕和瑞氣饒。豐年知有待,歌詠美《唐堯》。

《冬至日祥風應候》
穆寂
编辑

節逢清景至,占氣二儀中。獨喜登臺日,先知應候風。 呈祥光舜化,表慶感堯聰。既與乘時葉,還將入律同。 微微萬井遍,習習九門通。更繞鑪煙起,殷勤報歲功。

《霾風》
宋·王安石
编辑

霾風摧萬物,暴雨膏九州。卉花何其多,天闕亦已稠。 白日不照見,乾坤莽悲愁。時也獨奈何,我歌無有求。

《紀變》
明·王寵
编辑

《皇帝紀》元年,「嘉靖秋七月。盲風白晝號,酣𩰚亙明發。 勢從西北來,突過東南蹶。一鼓江河翻,再簸海岳拔。 黃沙暗中原,白浪高觀闕。古樹斬千圍,夔罔逃百粵。 淮揚既澎湃,吳楚轉突兀。蚩尢掣長旂,天吳豎危髮。 中宵抱屋柱,股栗不得歇。二儀莽蒼蒼,色亂元黃汨。 飛廉應南箕,崇鯀伏金鉞。神聖方膺圖,地紀胡嵲屼。」 元老滿巖廊,燮理諒匪忽。翻然萬家邑,漂蕩魂惝惚。 虯龍怒磨牙,何處收爾骨。翹首叫帝閽,終思答天罰。

《紀風變》
張星
编辑

清夜鳴金鐵,驚雷忽破山。攪江鱗介猛,捲地屋茅刪。 宜若聞天籟,孰歌《壯士關》。或言妖氣勝,虛浪駕浮蠻。

《紀大風詩》
王鏊
编辑

去年七日颶風作,駕海驅山勢何惡!沿江濱海萬人 家,一半飄流餧蛟鱷。今年七月仍颶風,驅山駕海勢 略同。人家有備幸多免,禾偃木拔歲則凶。我聞有道 唐、虞世,風不鳴條雨霑塊。休徵五事來應時,百穀用 成民用乂。當今公道如天開,金縢既啟群公來。賓賢 眷老天子,聖風伯爾獨胡為哉!

風異部紀事 编辑

《左傳·隱公三年》:「冬庚戌,鄭伯之車僨于濟。」既盟而 遇「大風」,傳記異也。

《後漢書任文公傳》:「文公,巴郡閬中人也。父文孫,明曉 天官風星祕要。文公少修父術,辟州從事。哀帝時,有 言越巂太守欲反,刺史大懼,遣文公等五從事檢行 郡界,潛伺虛實,共止傳舍。時暴風卒至,文公遽起白 諸從事:促去,當有逆變來害人者。因起駕速驅諸從 事。未能自發,郡果使兵殺之,交公獨得免。」

《楊由傳》:由少習占候,為郡文學掾,有風吹削哺,太守 以問由,由對曰:「方當有薦木實者,其色黃赤。」頃之,五 官掾獻橘數包。

《李南傳》:「南,丹陽句容人,明於風角。永元中,太守馬稜 坐盜賊事被徵,當詣廷尉,吏民不寧,南特通謁賀,稜 意有恨,謂曰:『太守不德,今當即罪,而君反相賀邪?南 曰:『旦有善風,明日中時應有吉問,故來稱慶。旦日,稜 延望景晏,以為無徵。至晡,乃有驛使齎詔書原停稜 事,南問其遲留之狀,使者曰:『向渡宛陵浦里,斻馬踠』』』」 足,是以不得速。稜乃服焉。南女亦曉家術,為由拳縣 人妻。晨詣爨室,卒有暴風,婦便上堂從姑求歸,辭其 二親。姑不許,乃跪而泣曰:「《家世》傳術,疾風卒起,先吹 竈突及井,此禍為婦女主爨者,妾將亡之應。」因著其 亡日,乃聽還家,如期病卒。

《樊英傳》:「英善風角,嘗有暴風從西方起,英謂學者曰: 『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記其日時。後 有客從蜀來,云是日大火,有黑雲卒從東起,須臾大 雨,火遂得滅,於是天下稱其藝術《董卓傳》:李傕等葬董卓於郿,并收董氏所焚尸之灰, 合斂一棺而葬之。葬日,大風雨霆震卓墓,流水入藏, 漂其棺木。《獻帝起居注》:「冢戶開,大風暴雨,水土流 入,抒出之棺向入,輒復風雨,水溢郭戶,如此者三四, 冢中水半所,稠等共下棺。又風雨益暴甚,遂閉戶。戶 閉,大風復破其冢。」

《北燕錄》:姚昭,跋僭位元年,署鎮南大將軍,領司隸校 尉,封上黨公。後為征南大將軍,與皇甫執率兵拒魏, 魏以有備引還。跋之末年,有飄風入於昭宅,至司徒 中山公弘宅而散。昭家人問太史令閔尚,尚曰:「風者 天之號令,所以吹塵去穢,除奸慝之禍也。君侯當修 德以禳之,庶可以免禍。」昭不聽。及弘篡立,以昭為大 司馬。昭貪暴無已,其子肇諫曰:「大人不聞飄風之怪 乎?」亦不納。未幾,弘乃殺昭及子姪四十餘人。

《異苑》:「義熙中,劉毅鎮江州,為盧循所敗,惼懆逾劇。及 徙荊州,益復怏怏。嘗伸紙作書,約部將王亮儲兵作 逆。忽風轉紙不得書,毅仰天大詬,風遂吹紙入空,須 臾碎裂如飛雪紛下。未幾,高祖南討,毅敗擒斬。」 《南史·宋孝武帝本紀》:「元嘉三十年三月乙未,建牙于 軍門。時自冬至春,常東北風,連陰不霽。其日牙立之 後,風」轉而西南,景色開霽。

《唐書李密傳》:「李密建號登壇,疾風鼓其衣幾仆。及將 敗,鞏數有迴風發于地,激砂礫上屬天,白日為晦。」 《冊府元龜》,「唐薛萬均為右屯兵將軍,沃沮道行軍副 總管,從李靖等擊吐谷渾,攻青海。與弟萬徹率軍先 通路,遇虜于赤海,萬均將十數人擊走之,追奔至青 石山南,大風折旗拔木,萬均謂左右曰:『虜將至矣,各 為』」備。俄而虜至,萬均直前斬一賊將,於是大潰,殺傷 略盡。進至圖倫磧而還,與靖會於青海。太宗聞而大 悅,璽書勉勞,以功拜兼屯衛大將軍。

《隋唐嘉話》:「李太史與張文收率更坐,有暴風自南而 至,李以南五里當有哭者。張以為有音樂,左右馳馬 觀之,則遇送葬者,有鼓吹焉。」

《唐書劉鄴傳》:豆盧瑑者,字希貞,河南人。仕歷翰林學 士、戶部侍郎,與崔沆皆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日 宣告于廷,大風雷雨拔樹。未幾,及禍。初,咸通中,有治 曆者工言禍福,或問:「『比宰相多不至四五,謂何』?答曰: 『紫微方災,然其人又將不免』。」後楊收、韋保衡、路巖、盧 攜、劉鄴子琮,瑑與沆皆不得終云。

陸游《南唐書徐知諤傳》:「知諤一日遊蒜山,除地為場, 連虎皮為大幄,號虎帳,與賓僚會飲其中。忽暴風至, 裂帳盡碎如飛蝶,知諤懼而歸,屬疾數日卒。」

《十國春秋·吳越武肅王世家》:王姓錢,名鏐,字具美,杭 州臨安人也。鏐祖宙死,將葬,夜會大風拔樹于野。詰 旦,術者謂鏐父曰:「此拔木之穴,是天啟也,宜以葬。」已 而撫鏐背曰:「當貴此孫。」

《閩景宗本紀》:永隆五年,候官縣薛老峰,一夕風雨,如 數千人諠噪狀,旦則三字倒立。

《五代史前蜀世家》:蜀王衍自立歲,常獵于子來山。是 歲又幸彭州陽平山、漢州三學山。以王承休妻嚴氏 故。十月幸秦州,群臣切諫,衍不聽。行至梓潼,大風,發 屋拔木,太史曰:「此貪狼風也,當有敗軍殺將者。」衍不 省。衍至綿谷,而唐師入其境。

《十國春秋後蜀後主本紀》:「明德二年七月,閬州暴風, 飄船上民屋。」

《遼史蕭惠傳》:「帝親征元昊,惠麾先鋒及右翼邀之,夏 人千餘潰圍出,我師逆擊,大風忽起,飛沙眯目,軍亂, 夏人乘之,蹂踐而死者不可勝計。詔班師。」

葉隆禮《遼志》:「契丹人見旋風合眼,用鞭望空打四十 九下,口中道『坤』,不刻七聲。」

《泊宅編》:陸軫云:天禧元年四月五日申時,京師黑風 自北起,天地陡暗,市人咫尺不相見。頃之,大雨作,天 復明。父老云:「往年疾疫起,得黑風而人民安。」

《丁晉公談錄》:武肅王左右算術醫流,無非名士。有葉 簡、李咸者,善占筮。武肅忽一日非常旋風南來,遶案 而轉,召葉簡問之,曰:「無妨事,此是淮南楊渥已薨,但 早遣弔祭使去。」王曰:「生辰使方去,未如端的,豈可便 伸弔祭?」簡曰:「不然,此是必然之理,但速發使往,彼若 問如何得知,但言貴國動靜,當道皆預知之,令知本」 國有人。洎依而遣之。生辰使先一日到,楊渥已薨,次 日弔祭使至。由是楊氏左右皆大驚,服其先見。先是 楊渥欲興兵取錢塘,密遣人往聽鼓角,聽者回告楊 氏曰:「錢塘鼓角,子子孫孫,王爵不絕,不可輕動。」 《萊州府志》:膠有山曰小珠,雙峰嵯峨,高入雲際,中間 一水,清泚可鑑,為團頂眢金。正隆三年秋雨,民行山 隈,至眢側,見一卵在地,可盛粟二石,斑爛光彩。異而 觀之,乃刈葛藟絆縛舁下山。舉村來觀,數少年攫取 而去,即煮食之。後旬日,颶風夜作,震撼天宇,居者百 餘家,為風掀舉,躋於山巔,施落團頂畔少年食卵者 撲死,餘老弱千計,皆無所傷。敗瓦朽木,至今猶存。 《癸辛雜識續集》:「或謂賈平章魯港之師,嘗與北軍議定歲幣講解,約于來日各退師一舍以示信。既而西 風大作,北軍之退西者,旗幟皆東指,南軍都撥發孫 虎臣意為北軍順風進師,遂倉忙告急于賈。賈以為 北軍失信而相紿,遂鳴鑼退師。及知其誤,則軍潰已 不可止矣。是南軍既退之後,越一宿而北軍始進,蓋 以此也。嗚呼!」天乎!

《明外史孔克仁傳》:「李善長婦兄曰王濂。太祖克集慶, 渡江來歸,大風晝晦,詔求直言。濂具陳民瘼,太祖為 緩征。」

《平安傳》:「安於陣中縛樓高數丈,戰酣輒升高望,發強 弩射燕軍,矢集燕王旗如蝟毛。忽大風起,發屋拔樹, 聲如雷,都指揮鄧戩陳鵬等陷敵中,安遂敗入真定。」 《遜國正氣紀》《鄧戩傳》:「鄧出師與燕兵遇於槁城,突入 奮擊,矢下如雨,箭集王所建旗如蝟毛,擒殺甚眾。忽 大風起,發屋折樹,燕兵乘之,戩師大潰。」

《名山藏》。燕王還北平,傳檄天下曰:「太孫即位,二月,霹 靂大風雨,發屋拔木。」《占書》曰:「霹靂大風雨發屋拔木 者,讒言殺正士也。」

《遜國正氣紀》:建文二年四月「辛丑,燕王遣眾渡馬駒, 南駐武清。己未,景隆、胡觀、郭英、吳傑合兵,燕王恐甚, 戰敗。庚申,燕王復率眾渡河,南師戰勝,王急走隄登 高處,景隆輩疑有伏,不敢進。王始率眾馳入陣,陣動, 正倉皇間,忽旋風四起,折我大將旗,南師大亂,崩聲 如雷,瞿能父子力戰死,俞通、淵勝聚諸人相繼死。燕」 王喜曰:「天贊我也!」命乘風縱火燔諸營。于是郭英潰 而西,景隆潰而南,委棄輜重、器械、孳畜萬萬計。三年 二月乙未,燕兵南下,盛庸帥師駐德州。三月,盛庸師 至單家橋,營於夾河。燕王以十餘騎逼庸陣野宿,明 日,穿營而去。既還營,復嚴陣約戰。燕陣東北,庸軍西 南,自辰戰至未,互有勝敗。稍息,復起相持。庸兵氣正 銳,忽東北風起,塵埃漲天,沙礫擊面,庸軍昏暗,不辨 咫尺。燕兵大呼乘風,縱左右擊,庸軍大敗。燕王又喜 曰:「天贊我也!」追至滹沱河,庸還德州。

《列朝詩集》:王越字世昌,濬縣人。景泰二年進士。廷試 日,旋風掣其卷颺去。逾年,高麗貢使攜以上進,占者 曰:「此封侯萬里之徵也。」天順中,以御史超拜右副都 御史,巡撫大同,進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成化十六年, 偕汪直、朱永出塞,大破賊於威寧海,封威寧伯。 《明外史黃紱傳》:「紱進左參政,按部崇慶,旋風起輿前, 不得」行,紱曰:「此必有冤,吾當為理。」風遂散。至州禱城 隍,夢若有言州西寺者,寺去州四十里,倚山為巢,後 臨巨塘,僧夜殺宿者,沈之塘下,分其資,且多藏婦女 于窟中。紱發吏兵圍之,窮詰得其狀,誅僧,毀其寺。 《龍泉縣志》:「溫涼風在二十一都,上管籠空原,大山盤 旋可八十里,山南之坡,人所常行。徑側有一」孔,大如 斗,中有風起,吹出甚急。四時晝夜,略無間斷。惟春夏 則溫,秋冬則涼,為少變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