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九卷目錄
字學總部藝文一
急就章序 唐顏師古
書同文賦 王起
字源偏旁小說序 林罕
說文解字韻譜序 宋徐鉉
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錄序書 歐陽修
進字說表 王安石
字說序 前人
科斗文字賦 元馮翼翁
科斗文字賦 張玉相
六書故序 明戴侗
字學總部藝文二〈詩〉
樂府 魏陳思王植
鈔眾書應司徒教 齊王融
借劉太常說文 陳江總
書 唐李嶠
觀楚國寺璋上人寫一切經 岑參
題三會寺倉頡造字臺 前人
倉頡臺 李咸用
洛出書 張欽敬
洛出書 叔孫元觀
贈送蒙古文字周教授 元貢奎
謁倉帝墓 明趙世英
字學總部選句
字學總部紀事
字學典第九卷
字學總部藝文一
编辑《急就章序》唐·顏師古
编辑
《急就篇》者,其源出於小學家。「昔在周宣,粵有史籀,演 暢古文,初著大篆。秦兼天下,罷黜異書,丞相李斯又 撰《倉頡》,中車府令趙高繼造,爰歷太史令胡母敬,作 《博學篇》,皆所以啟導青衿,垂法錦帶也。逮至炎漢,司 馬相如作《凡將》篇,俾效書寫,多所載述,務適時要。史 游景慕,擬而廣之。元成之間,列於祕府。」雖復文非清 「靡,義闕經綸,至於包括品類,錯綜古今,詳其意趣,實 有可觀者焉。」然而時代遷革,亟經喪亂,傳寫湮訛,避 諱改易,漸就蕪舛,莫能釐正。少者闕而不備,多者妄 有增益,人用己私,流宕忘返。至如蓬門野賤,窮鄉幼 學,遞相承稟,猶競習之,既無良師,祇增僻謬。若夫縉 紳秀彥,膏粱子弟,謂之鄙俚,恥於窺「涉。遂使博聞之 說,廢而弗明;備物之方,於茲寢滯。」師古家傳《蒼》《雅》,廣 綜流略,尤精訓詁,待問質疑,事非稽考。不妄談說,必 則古昔,信而有徵。先君〈師古父思魯〉「常欲注釋急就,以貽 後學。雅志未申,昊天不弔,奉遵遺範,永懷罔極。」舊得 《皇象》、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等所書篇本,備加詳覈,足 以審定,凡三十二章,究其真實,又見崔浩及劉芳所 注。〈後魏太宗元年敕崔浩解劉芳續注音義證三卷〉「人心不同,未云善也。」遂 因暇日,為之解訓,皆據經籍遺文,先達舊旨,非率愚 管,斐然妄作。字有難識,隨而音之,別理兼通,亦即並 載。可以祛發未寤,矯正前失。振幽翳之學,攄制述之 意,庶將來君子,裁其衷焉。〈按急就篇古人不過總姓名事物約略其科或五言
或七言,以便初學誦習,如近世《三字經》之類,實無關於字學也。今存其序一篇,以見大凡。餘悉刪去。
〉《書同文賦》〈以王化大同書文混一為韻〉王起
编辑
巍巍乎我皇之宅也。寰海無氛,書契同文,宣於小學, 成彼大勳。六藝殊途,考為篆之古史;萬邦同德,知結 繩之聖君。於時四方有謐,九區如一。二教翼宣,儒風 洋溢。或簡牒而異制,或草隸而殊質。莫不採摭其文, 錯綜其術。由是日月所燭,舟車所通。布八體而咸若, 合六書而大同。垂露成規,既由近而及遠;崩雲殊象, 亦自西而徂東。流離翰墨之場,輝映《詩》《書》之閫。或蟲 形而交錯,或鳥跡以相混。「三墳」八索,何患乎闕疑;二 首六身,或因而知遠。況其名臣染翰,行子寓書,昌言 非同而不達,遙思非同而不攄。敷奏或乖,自無驚於 問馬;遐邇不壅,固有樂於烹魚。為學則孚,執藝無詐。 文加點而何有,書盡言而是藉。或筆或削,決百事之 紛拏;如絲如綸,宣一人之教化,則知同文之義。大道 惟昌,合我人則,覃于鬼方,匪來規於率土,將作範於 後王。巧者莫能革其故,暴者無能易其常,則帝羲龍 圖,寧務其八卦;史籀蟲篆,徒列於三倉。故宜飛聲後 代,布德無外,銘鍾鼎而勒休,施竹帛而圖大,逸少之 能攸著,伯英之妙咸賴信乎「觀彼人文,而樂我平泰。」
《字源偏旁小說序》林罕
编辑
三國之後,歷晉、魏、陳、隋,隸書盛行,篆書殆將泯滅。至 唐,將作少監李陽冰就許氏《說文》展作三十卷,其後 復於《說文》篆字下便以隸書照之,名之《字統》。開元中, 以隸體不定,復隸書字統下錄篆文,作四十卷,名之 《開元文字》,自此隸體始定矣。大曆中,張參作《五經文 字》三卷。開成中,唐元度復作《新加九經字樣》一卷,然
九經所有之字,即加訓切,況是隸書,莫知篆意。篆雖一體,而隸變數般。篆隸既興,訛舛相錯,非究於篆,無由曉隸。六書者,非止一意而屬一字,一字之內,有占 六書二、三、四者,大都造字皆包含六意。字有正者、倒 者、橫而在上中、下者、豎而在左右、中者、向者、背者、並 者、重者、順者、逆者、左者、右者、俯者、仰者。橫柝而裹別 字者,豎開而夾別字者。有一字成者,有全二字、三字、 四字、五字合成者,有省二字、三字、四字合成者。隸書 有不拋篆者,有全違篆者,有減篆者,有添篆者,有篆 隸同文者。在篆體則可辨,變隸體則多有義異而文 同,篆亦有之。俗有隸書賦者,假託許慎為名,頗乖經 據。《顏氏家訓》云:「斯實」陶先生弟子杜道士所為,大誤。 時俗又有今古隸書《端字決疑賦》,更不經於《隸書賦》, 又有「文下作『子』」,為「學」、「更」旁作「生」,為「蘇」,凡數十百字,謂 之野書。顏真卿撰《干祿字書》一卷,每一字作三般,注 云:「上正,中通下俗,既有標題,合有褒貶,全無予奪,亦 無取焉。」
《說文解字韻譜序》宋·徐鉉
编辑
「昔伏羲畫八卦而文字之端見矣,倉頡摹鳥跡而文 字之形立矣。史籀作大篆以潤色之,李斯變小篆以 簡易之,其美至矣。及程邈作隸而人競趨省,古法一 變,字義濅譌。先儒許慎患其若此,故集《倉》《雅》之學,研 六書之旨,博訪通識,考於賈逵,作《說文解字》十五篇, 凡萬六百字。」字學精博,莫過於是,篆籀之體,極於斯 焉。其後賈魴以《三倉》之書皆為隸字,隸字始廣,而篆 籀轉微。後漢及今,千有餘歲,凡善書者皆草隸焉。又 隸書之法有刪繁補闕之論,則其譌偽,斷可知矣。故 今字書之數,累倍於前。夫聖人創制,皆有依據,不知 而作,君子慎之。及史闕文,格言斯在。若草木魚鳥,形 聲相從,觸類長之,良無窮極。苟不折之以古義,何足 以觀?故叔重之後,《玉篇》《切韻》所載,習俗雖久,要不可 施之於篆文。往者李陽冰天縱其能,中興斯學,贊明 許氏,奐焉英發。然古法背俗,易為堙微。方今許李之 書,僅存於世,學者殊寡,舊章罕存。秉筆操觚,要資校 閱,而偏旁奧密,不可意知,尋求一字,往往終卷,力省 功倍,思得其宜。舍弟鍇特善小學,因命取叔重所記, 以《切韻》次之,聲韻區分,開卷可睹。鍇又集《通釋》四十 篇,考先賢之微言,暢許氏之元旨,正陽冰之新義,折 流俗之異端,文字之學,善矣盡矣。今此書止欲便於 檢討,無恤其他,故聊存古訓,以為別識。其餘敷演有 《通釋五音》凡千卷,貽諸同志云。
《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錄序書》歐陽修
编辑
「修啟曏在河朔,不能自閑,嘗集錄前世金石之遺文, 自三代以來,古文奇字,莫不皆有。中間雖罪戾擯斥, 水陸奔走,顛危困踣,兼之人事吉凶憂患悲愁,無聊 倉卒,未嘗一日忘也。蓋自慶曆乙酉逮嘉祐壬寅,十 有八年而得千卷,顧其勤至矣,然亦可謂富哉!竊復 自念好嗜與俗異馳,乃獨區區收拾世人之所棄者, 惟恐不及,是又可笑也。」因輒自敘其事,庶以見其志 焉。然顧其文鄙意陋,不足以示人。既則自視前所《集 錄》,雖浮屠、老子詭妄之說,常見貶絕,於吾儒者往往 取之,而不忍遽廢者,何哉?豈非特以其字畫之工邪? 然則字書之法,雖為學者之餘事,亦有助於金石之 傳也。若浮屠、《老子》之說當棄而獲存者,乃直以字畫 而傳,是其幸而得所託爾,豈特有助而已哉?僕之文 陋矣,顧不能以自傳;其或幸而得所託,則未必不傳 也。由是言之,為僕不朽之託者,在君謨一揮毫之頃 爾。竊惟君子樂善,欲成今之美者,或聞斯說,謂宜有 不能卻也,故輒持其說以進而不疑。
《進字說表》王安石
编辑
竊以《書》用於世久矣,先王立學以教之,設官以達之, 置使以喻之,禁誅亂名,豈苟然哉?凡以同道德之歸, 一名法之守而已。道衰以隱,官失學廢,循而發之,實 在聖時,豈臣愚憧,敢逮斯事?蓋聞物生而有情,情發 而為聲,聲以類合,皆足相知。人聲為言,述以為字,字 雖人之所制,本實出於自然。鳳鳥有文,《河圖》有畫,非 「人為也,人則效此。故上下內外,初終前後,中偏左右, 自然之位也。衡衺曲直,耦重交析,反缺倒仄,自然之 形也。發斂呼吸,抑揚合散,虛實清濁,自然之聲也。可 視而知,可聽而思,自然之義也。以義自然,故僊聖所 宅,雖殊方域,言音乖離,點畫不同,譯而通之,其義一 也。」道有升降,文物隨之,時變事異,書名或改,原出要 歸,亦無二焉。乃若知之所不能與,思之所不能至,則 雖非即此而可證,亦非捨此而能學,蓋惟天下之至 神為能究此。伏惟皇帝陛下體元用妙,該極象數,稽 古刱法,紹天覺民。乃惟茲學,隕缺弗嗣,因任眾智。微 明顯隱,蓋將以祈合乎神愔者,布之海內,眾妙所寄, 窮之實難。而臣頃御燕閒。親承訓敕。抱痾負憂。久無 所成。雖嘗有獻。大懼冒退復自力,用忘疾憊,咨諏 討論,博盡所疑。冀或涓塵,有助深崇,謹勒成《字說》二 十四卷,隨表上進。
===字者始於一二而生,生至於無窮,如母之字子,故謂 之「字。」其聲之抑揚開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從、曲直、 邪正、上下、內外、左右,皆有義,皆本於自然,非人私智 所能為也。與夫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異用而同制, 相待而成《易》。先王以為不可忽,而患天下後世失其 法,故三歲一同,同之者一道德也。秦燒詩、書,殺學士, 而於是時始變古而為隸,蓋天之喪斯文也。不然,則 秦何力之能為?余讀許慎《說文》,而於《書》之意時有所 悟,因序錄其說為二十卷,以與門人所推經義附之。 惜乎,先王之文缺已久,慎所記不具,又多舛,而以余 之淺陋考之,且有所不合。雖然,庸詎非天之將興斯 文也。而以余贊其始。故其教學必自此始。能知此者。 則於道德之意已十九矣。
《科斗文字賦》元·馮翼翁
编辑
若有客兮,泛靈槎,憩銀渚,倚桂樹而秋吟。聆蟾兔之 夜語,聳載籍之前聞。獨商略夫上古,誇斯文之偉績, 序《中山》之舊譜。老蟾捧腹而笑,卻足彷徨曰:「世徒陋 井蛙之見小,而不知禿穎之善忘。獨不聞之孔壁之 舊藏乎?在昔龍官乍紀,結繩未舒。蚩蚩者氓,若蟲若 魚。惟創物之妙思,必有觸於外物;譬馬圖之未呈,心」 已藏於三畫。感科斗之文字,寓大巧於若拙。觀其模 形接腋,倣象持頤,首昂休甃之影,尾露蹶泥之錐。跳 梁爬沙之異狀,未覺鳥跡之獨奇。包六體於未形,貫 群音之殊譯。哭鬼魅兮中宵,煥人文兮白日。彼《冰斯》 之𪃟!「曾何足以萬一。」三五繼作,典謨代增殺青,事 簡懷削,民淳自用,代夫結繩,遂刑刳於寸鐵,誠有利 於天下,摩頂踵而未歇,下逮周宣,未之改作。堂堂軒 頡,時相唯諾。垂斯文於無窮,幸洙泗之有託,豈獨紀 於百篇,亦與聞於筆削。模糊瘢胝,詰曲跟肘,跨焚坑 而獨躍,傲蟫蠹而不朽。發奇光於敗壁,貫廣寒而當 中,昭六「籍於萬世,譬日月之行空。若是果誰之功耶? 俗漓事穴,時異事殊,大篆程巧,八體異模。疲衡石於 日晏,勞案牘於吏胥。徒汗牛而充棟,資異端之多書。 春蚓秋蛇之隨意,鶴頭蠆尾之爭姝。南山之竹涅未 已,徂來之松墨無餘。滋奸偽之日長,曾莫返於古初。 若是者,雖禿千兔而可勝誅乎?」於是老兔默然,露寒 月白。客獨俯視乎同文,仰攀乎仙籍。愧雕蟲之拙學, 曾莫裨於典籍。但願《六經》之行世,又何必懷科斗於 孔壁。
《科斗文字賦》張玉相
编辑
鴻靈幽紛,寥廓無聞;氣機渾淪,坱圠無垠。迨夫清濁, 凝元黃分。龍飛章而結綺,鳳交彩而騰文。英英粲爛, 空翔蜚雲;玉枝縱橫,齊榮敷芬。於斯時也,孰為錯書, 孰為典墳?有聖繼立,知超乎群。仰觀俯察,聿宣人文。 默啟天祕,象形而作。爰著簡編,心妙制約。倉靈夜震, 柔祇晝愕。音協義立,非假非鑿。啟瞶聾,昭冥漠,如星 「辰之經緯,如圖書之參錯。」故雖科斗之名,而實蝌虯 之形。首粗而銳,尾纖而輕;體宏內密,亦員而成。歷落 蟲綴,參差鴈行。堯舜之道,假此以著;帝王之治,由茲 而傳。授受心法,可發幽賾;紀載事實,可垂萬年。可倣 可錄,可刊可鐫。岐者如股,屬者如聯;鎮者如錘,下者 如懸。曲而非蚓,繁而非蚿;勁而欲蠆,活而欲蠉。雖擬 乎物,亦象乎天;雖簡而古,亦秀而妍。然後知聖人之 制作,深有功於世教。彼赤文綠字,何足比其萬分。奈 何樸散淳漓,世遷時易,方音隨訛,字畫非式。或更於 史臣之手,或譯於大行人之職。委曲兮修蛇,隱約兮 鳥跡。迨習熟之既純,有古人之不識。孰知天之未喪 斯文兮,猶幸遺於孔壁。雖開端肇始之偉功,曠萬古 而一日。嗚呼!守太元者,素高奇字,觀舞劍者,或得學 書。雖變化之叵測,竟科斗之何如。此吾觀《倉頡篇》之 文,而歎作者之聖功,與天地同符也。
《六書故序》明·戴侗
编辑
侗也聞諸先人曰:「學莫大乎格物,格物之方,取數多 者,書也。天地萬物、古今萬事,皆聚於書。書之多,學者 常病乎不能盡通。雖然,有文而後有辭,書雖多,總其 實六書而已。六書既通,參伍以變,觸類而長,極文字 之變,不能逃焉。故士惟弗學,學必先《六書》。古之教者, 子生十年始入小學,則教以《六書》。《六書》也者,入學之」 戶門,學者之所同先也。以為小學者,過矣。由秦而下, 《六書》之學遂廢,雖有學焉者,往往支離傅會而不適 於通,至於曲藝小技,下為曹伍,故士益不屑,而其學 益不講,千載而下,殆無傳焉。夫不明於文而欲通於 辭,不通於辭而欲得於意,是聾於律而議樂,盲於度 而議器也,亦誣而已矣。先人既以是教於家,且欲因 許氏之遺文,訂其得失,以傳於家塾而不果成。小子 懼先志之墜,爰摭舊聞,輯成三十三卷;《通釋》一卷。其 所不知,固闕如也;即其所知,亦焉敢自是乎哉?姑藏
家塾,以俟君子字學總部藝文二〈詩〉
编辑《樂府》魏·陳思王植
编辑
「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兔翰。」古人感鳥跡,文字有改判。
《鈔眾書應司徒教》齊·王融
编辑
說禮固多才,惇《詩》信為善。巖笥發仙華,金縢開碧篆。
《借劉太常說文》陳江總
编辑
劉棻慕子雲,「許慎詢景伯。碩學該蟲篆,奇文秀鳥跡。 曰余徒下帷,待問垂重席。不詣王充市,聊投班阮籍。 三寫遍鑽研,六書多補益。幽居服藥餌,山宇生虛白。 留連嗣芳杜,曠蕩依泉石。夫君愛滿堂,願言馳下澤。」
《書》唐·李嶠
编辑
削簡龍文見,臨池鳥跡舒。《河圖》八卦出,《洛範》九疇初。 垂露春光滿,崩雲骨氣餘。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
《觀楚國寺璋上人寫一切經》岑參
编辑
璋公不出院,群木閉深居。誓寫一切經,欲向萬卷餘。 揮毫散林鵲,研墨警池魚。音翻四句偈,字譯《五天書》。
《題三會寺倉頡造字臺》前人
编辑
野寺荒臺晚,寒天古木悲。空階有鳥跡,猶似造書時。
《倉頡臺》李咸用
编辑
先賢憂民詐,觀跡成綱紀。自有書契來,爭及結繩理。
《洛出書》張欽敬
编辑
浮空九洛水,瑞聖千年質。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 含微卜筮遠,抱數陰陽密。中得天地心,旁探鬼神吉。 昔聞夏禹代,今獻唐堯日。謬此敘彝倫,寰宇賀清謐。
《洛出書》叔孫元觀
编辑
清洛含溫溜,元龜薦寶書。波開綠字出,瑞應紫宸居。 物著群靈首,文成列卦初。美珍翔閣鳳,慶邁躍舟魚。 俾姒惟何遠,休皇復在諸。東都主人意,歌頌望乘輿。
《贈送蒙古文字周教授》元·貢奎
编辑
周宣《石鼓》久剝落,浮雲變化字跡訛。《八分》小篆亦已 廢,紛紛行草何其多。洪惟盛世自作古,制書勒石傳 不磨。知君達時尚所學,落筆星斗光森羅。蒙恩千里 領教職,養育多士培菁莪。諧音正譯妙簡絕,窮究根 本芟繁柯。牙籤玉軸點畫整,照耀後世推名科。愧予 鄙俚事章句,儒冠多誤將如何。
《謁倉帝墓》明·趙世英
编辑
混沌欲洩千古祕,天遣作書憑創起。鑿空鳥跡寫心 靈,萬斛珠璣科斗侈。《墳典》爻象炳日星,刪定贊修胥 以此。肇開文史億萬年,至今紛紛競諸子。吁嗟夫子 真神聖,雨粟高旻泣山鬼。我亦深山嗜古者,子雲奇 字能識幾。肅瞻四目思水木,古柏龍蛇寒雲斐。
字學總部選句
编辑唐蔣防《螢光照字賦》「縹帙時開,玉篆共丹輝並耀;銀 鉤下映,繁星與片月俱生。俯而察,煥乎呈科斗之文; 靜而觀,炯爾見雕蟲之藝。」
無名氏《太學壁經賦》「既科斗之互缺,亦魚魯之相舛。 依鳥跡而難從,訪蛇形而莫辨。定茲金簡,規程邈之 隸書;遵彼古文,參史籀之大篆。」〈又〉欲昭明於六書,先 褒貶於一字,俾去顛訛之惑,用全述作之意。
張昔御注《孝經臺賦》:「金字纍纍以條貫,銀鉤歷歷而 交暎。」 許堯佐《五經閣賦》,「文移科斗之質,字別魚魯之誤。」 封希顏《六藝賦》:「若乃墨妙之場,書淫之客,轉注別態, 圓方自適,萬仞崩雲,千巖落石,垂露霑於緗綺,飛花 散於竹帛。觀夫始用契以代繩,未有紙而作策,何樸 略之難同,為智巧之所易也。」
字學總部紀事
编辑古《三墳》伏犧氏命臣飛龍氏造《六書》。
《拾遺記》:「軒轅黃帝以神金鑄器,皆銘題。及後群臣觀 其銘,皆上古之字,多磨滅缺落,凡所造建,咸刊記其 年時,辭跡皆質。」
《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五十年,秋七月,龍圖出河,龜 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
《述異記》:崆峒山中有堯碑禹碣,皆籀文焉。伏滔述帝 功德銘曰:「堯碑禹碣,歷古不昧。」
帝舜都郭門,故宮存焉。宮前有堯臺、舜館,銘記古文, 莫有識者。
《十洲記》:「昔禹治洪水,經諸五岳,使工刻石,識其里數 高下。其字科斗書,非漢人所書。今丈尺里數,皆禹時 書也。」
《廣博物志》:廬山紫霄峰石室,極深險,人不可至。禹刻 字大如掌。有好事者縋而下摹得百餘字,字奇古不 可辨,惟「洪荒漾予乃𣞶」六字可識云。 《玉堂閒話》補闕熊皎云:「廬山上有紫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古跡,云是夏禹治水時泊船之所。鑿石 為竅,以繫纜焉。磨崖為碑,皆科斗文字,隱隱可見。」 《廣博物志》:「大禹觀」濁河而受「綠」字。
《包山謠》「禹得金簡玉字書,藏洞庭包山湖。」
《宋書符瑞志》:「周公與成王觀於洛,元龜止於壇,背甲 刻書赤文成字。周公援筆以世文寫之,書成文消,龜 墮甲而去。」
《家語》:宓子賤仕於魯,為單父宰。恐魯君聽讒言,使己 不得行其政,故請君近史二人與俱至官。宓子戒其 邑吏,令二史書,方書輒掣其肘,書不善則從而怒之。 二史患之,辭歸。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免而歸 矣。」二史歸報於君曰:「宓子使臣書而掣肘,書惡而又 怒臣,邑吏皆笑之,此臣所以去之而來也。」魯君以問 孔子。子曰:「宓不齊君子也,其材任霸王之佐,屈節治 單父,將以自試也。意者以此為諫乎?」公寤太息而歎 曰:「寡人亂宓子之政,而責其善者數矣。微二史,寡人 無以知其過;微夫子,寡人無以自寤。」
《拾遺記》:「張儀、蘇秦二人同志,傭力寫書,遇見墳典,行 途無所題記,以墨書掌及股裏,夜還而寫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二十六年,一法度,衡石丈 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漢書項籍傳》:籍字羽,下相人也。初起年二十四,季父 梁。梁父即楚名將項燕者也。家世楚封於項,故姓項 氏。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 「書足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耳。」於 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
《孔安國傳》:孔氏有《古文尚書》,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 以起其家。為諫議大夫。
羊欣《筆陣圖》:蕭何深善筆理,嘗與張子房、陳隱等論 用筆之道。「何為前殿,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 水。何便用禿筆,常自為之。」
《洞冥記》:董謁字仲元,武都郁邑人也。家去京師三百 里,或乘牛驢,或躡履,不日而至。常息人家,於座以筆 題掌,還家以竹籜寫之,書竟則舐掌。常遊山澤,負挾 圖書,患其繁重。家貧,拾樹葉以代書,簡易卷懷也。 《述異記》:《倉頡墓碑》:「周時莫識,李斯識八字,至漢叔孫 通識十二字。」
《西京雜記》:滕公駕至東都,馬鳴跼不肯前,以足跑地。 久之,滕公掘地入三尺,得石槨,有銘焉。乃以水洗其 文,文字皆古異,左右莫能知,以問叔孫通,通曰:「科斗 書也。以今文寫之。」
《漢書藝文志》:「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 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 也。」
《杜鄴傳》:鄴從張吉學,吉子竦又幼孤,從鄴學問亦著 於世,尤長小學。鄴子林,清靜好古,亦有雅材。建武中, 歷位列卿,至大司空。其正文字過於鄴、竦。故世言小 學者由杜公。〈注〉師古曰:「小學謂文字之學也。《周禮》八 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以六書,故因名云。」
《揚雄傳》:「劉棻嘗從揚雄學,作奇字。」
《西京雜記》:傅介子年十四,好學書。嘗棄觚而歎曰:「大 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後卒斬匈奴使者, 還拜中郎。
《宋史高昌國傳》:「馬騣山望鄉嶺,嶺上石龕,有李陵題 字。」
蔡希綜《法書論》:「光武手賜萬國者,皆一札十行,細書 成文。」
《誠齋雜記》:「班孟堅墨,一噴皆成字,竟紙各有意義。」 《後漢書衛宏傳》:「宏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學,作《毛詩 序》,從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書》,作訓旨,由是古學 大興,光武以為議郎。」
《李郃傳》注:「郃遊學京師,賃書自給。」
《劉陶傳》:陶明《尚書》訓,詁古文,是正文字三百餘事,名 曰「中文尚書。」靈帝時拜諫議大夫。
《盧植傳》:植與鄭元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作《尚書章 句》《三禮解詁》。時始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植乃 上書曰:「臣少從通儒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 多回穴。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秕謬,敢率愚淺,為之 解詁,而家乏,無力供繕寫上。願得將能書生二人,共 詣東觀,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失」 得,庶裁定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厭 抑流俗。
《張馴傳》:「馴少遊太學,拜議郎,與蔡邕共奏定六經文 字。」
《列女傳》:「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 姬。博學有才辨,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 子,興平中,沒於南匈奴。曹操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 祀。祀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操因問曰:『聞夫人 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 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
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
《在窮記》:「虞翻笑鄭元不識古文。」
《魏志甄后傳注》:「后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 硯。兄謂后言:『汝當習女工,用書為學,當作女博士邪』? 后答言: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 不知書,何由見之?」
《吳志孫休傳》永安五年:「八月戊子,立子𩅦為太子。」〈注〉 《休詔》曰:「孤為四男作名字。太子名𩅦,𩅦音如湖水灣 澳之灣,字酋,酋音如迄今之迄;次子名」音如「兕 觥」之「觥」字。音如「元礥首」之「礥」,次子名柜,柜音如 草莽之「莽」,字《昷》。《昷》音如舉物之舉,次子名如《褒 衣》下寬大之「褒」字。音,如有所擁持之「擁。」此都不 與世所用者同,故抄舊文會合作之。夫書八體損益, 因事而生,今造此名字,既不相配,又易棄避。
《高僧傳》:「釋攴謙,本月支人。博覽經籍,莫不諳究,世間 伎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孫權拜為博士。 謙以經多梵文,集眾本譯為漢文,行於世。」
《會稽典錄》:「山陰朱育,少好奇字,凡所特達,依體象類, 造作異字,千名以上。後仕為東觀令,加位侍中,推刺 占射,文藝優絕。」
《神仙傳》:「王烈入河東抱犢山中,見一石室,室中為石 架,架上有素書兩卷,烈取讀,莫識其文字,不敢取去, 卻著架上暗書,得數十字形體,以示嵇康,康盡識其 字。」
《晉書束晳傳》:「晳博學多聞,時有人於嵩高山下得竹 簡一枚,上兩行科斗書,傳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張 華以問晳,晳曰:『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檢驗果 然。時人伏其博識。」
《永嘉郡記》,「昔王右軍遊永嘉,經於惡道,右軍書南邊 大石,今猶見墨跡,而字不甚了了。」
《獨異志》:陶侃,有相者視其手策文上指,謂曰:「策文到 指上為三公,貴不可說。」侃以針刺之,通指因血出,灑 牆為「公」字。
《晉書苻堅載記》:太元七年,堅享群臣於前殿,樂奏賦 詩。秦州別駕天水姜平子詩有「丁」字,直而不曲。堅問 其故,平子曰:「『臣丁至剛,不可以屈。且曲下者不正之 物,未足獻也』。堅笑曰:『名不虛行』。」因擢為上第。
《續博物志》:車頻《秦書》曰:「苻堅高陸縣民穿井得龜,大 二尺六寸,背文負八卦古字。」
《河東記》:「義熙十一年,霍山崩毀,出銅鍾六枚,上有文 科斗書,人莫能識。」
《鄴中記》:「石虎有馬妓,著朱衣進賢冠,立於馬上,馬走 而作書,字皆端正。」
《南史齊廢帝鬱林王本紀》:「帝矯情飾詐,陰懷鄙慝。時 武帝有疾,數日,疾稍危,與妃何氏書,紙中央作一大 喜字,而作三十六小喜字繞之。」
《梁書曹景宗傳》:「景宗為人自恃尚勝,每作書,字有不 解,不以問人,皆以意造焉。」
《南史劉瓛傳》:「瓛族子顯,博涉多通。任昉嘗得一篇缺 簡,文字零落,示諸人,莫能識者。顯見云是《古文尚書》 所刪逸篇。」昉檢《周書》,果如其說,昉因大相賞異。魏人 送古器,有隱起字無識者,顯案文讀之無滯,考校年 月,一字不差。
《江淹傳》:「淹兼尚書左丞時,襄陽人開古冢,得玉鏡及 竹簡古書,字不可識,王僧虔善識字體,亦不能諳,直 云似是科斗書。」淹以科斗字推之,則周宣王之簡也, 簡殆如新。
《顧野王傳》:「野王幼好學,長而遍觀經史,蟲篆奇字,無 所不通。」
《何敬容傳》:大同五年,敬容為尚書令,參選事,勤於簿 領,而拙草隸。其署名,「敬」字,大作「苟」,小為文;「容」字,大作 「父」,小為口。陸倕戲之曰:「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敬 容遂不能答。
《蕭琛傳》:「琛為宣城太守,有北僧南渡,唯齎一瓠蘆中 有《漢書》序傳僧云:三輔舊書相傳以為班固真本,琛 固求得之。其書多有異今者,而紙墨亦古,文字多如 龍舉之例,非隸非篆。琛甚祕之。」
《魏書劉芳傳》:「芳從子懋,聰敏好學,博綜經史,善隸書, 識奇字。」
《北史崔光傳》:「光家貧好學,晝耕夜讀,傭書以養父母。 後以奉迎明帝功,封博平縣公。神龜元年,光表石經 彌缺,求量厥補綴。詔令國子博士李郁與助教韓神 固、劉燮等勘校殘缺,計料石功,并字多少,欲修補之。 後靈太后廢,遂寢。」
《北齊書厙狄干傳》:干不知書,署名為干字,逆上畫之, 時人謂之「穿錐。」又有武將王周者,署名先為吉而後 成。其外二人至子孫始並知書。
《北史李渾傳》:「渾弟繪,六歲便求入學。家人以偶年俗 忌,不許,遂竊其姊筆牘用之。未踰晦朔,遂通急就章。」 《隋書刑法志》:「周大象元年,詔上書字誤者科其罪,鞭杖皆百二十為度,名曰天杖。」
《古鏡記》,「隋汾陰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師禮事 之。臨終贈度以古鏡。鏡置二十四字,周遶輪郭,文體 似隸,點畫無缺,而非字書所有也。」
《唐書百官志》:「宮教博士二人,掌教習宮人書算眾藝。」 〈注〉內有楷書二人:「莊老太一」篆書,「《律令》、吟詠」,飛白書、 算碁各一人。
國子學博士五人,掌教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二 品以上曾孫為生者,五分其經以為業,暇則習隸書、 《國語》《說文》《字林》《三倉》《爾雅》。
《龍城錄》:王宏,濟南人。太宗幼日同學,因問為八體書。 太宗既御極,因訪宏鄉人,竟傳隱去。是亦子陵之徒 與?
干祿《字書序》:「顏元孫,貞觀中,刊正經籍,因錄字體數 紙以示讎校楷書,時號顏氏字樣。」
《酉陽雜俎》:睿宗為冀王時,寢齋壁上蝸跡成「天」字,上 懼,遽掃之,經數日如初。
《異字》,境山西有石壁,壁間千餘字,色黃,不似鐫刻,狀 如科斗,莫有識者。
《雲仙雜記》:則天初稱周方,其告天開文,有吏人見大 「周」字上有兩仙童,長二三寸,執刀划削,斯須視之,失 去「周」字。人知唐必復興。
《明皇雜錄》:劉晏以神童為祕書正字,年方十歲,明皇 召于樓中簾下,貴妃置于膝上,為施粉黛。明皇問曰: 「卿為正字正得幾字?」晏曰:「天下字皆正,惟朋字未正。」 《舊唐書司馬承禎傳》:承禎少好學,薄於為吏,遂為道 士,止於天台山。開元九年,元宗遣使迎入京,令以三 體寫老子經,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 真本,以奏上之。
《唐書韋陟傳》:「陟風格方整,善文辭,一時知名士皆與 遊。開元中,襲爵郇公,常以五采牋為書記,使侍妾主 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唯署名,自謂所書 陟字若五朵雲。時人慕之,號郇公五雲體。」
《呂向傳》:「向字子回,少隱陸渾山莊。開元十年,召入翰 林,兼集賢校理。工草隸,能一筆環寫百字,若縈髮然。 世號『連綿書』。」
《鄭覃傳》:「覃以經籍刓繆,博士淺陋不能正,建言願與 鉅學鴻生共力讎刊,準漢舊事,鏤石太學,示萬世法。 詔可。覃乃表周墀、崔球、張次宗、孔溫業等,是正其文, 刊於石。」
《陸羽傳》:羽幼時,師教以旁行書,答曰:「終鮮兄弟,而絕 後嗣,得為孝乎?」師怒,使執糞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 牛三十,羽潛以竹畫牛背為字。
王右丞集: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曲盡其妙。 《杜陽雜編》:「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盧眉娘,年十四,稱 本北祖帝師之裔,自大足中流落於嶺表。幼而慧悟, 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 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細於毛髮。」
《唐書李賀傳》:「賀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 《冊府元龜》,開成二年十月,「詔天后所撰十二字,並卻 書其本字。」
《玉泉子》,集賢韓㫤,名父之子,雖教有方,而性頗暗劣。 及為校理,史傳中見說「金根車」處,皆臆斷之曰:「必金 銀車。」悉改「根」字為「銀」字。
《南唐書宋齊丘傳》:「齊丘喜縱橫長短之說,烈祖待以 國士,常參祕畫。為高堂不設屏障,中置灰爐而不設 火,兩人終日擁爐,畫灰為字,旋即平之,以比劉穆之 之佐宋高祖。」
《續文獻通考》:南漢劉儼,自制「龑」字為名。
《遼史耶律魯不古傳》:「魯不古,太祖從姪也。初,太祖制 契丹國字,魯不古以贊成功,授林牙監,修國史。 皇子表寧王長沒,敏給好學,通契丹、漢字。」
《書史會要》:「突呂不幼聰敏,及製契丹大字,突呂不贊 成為多。」
《宋史吳淑傳》:「淑善筆札,好篆籀,取《說文》有字義者千 八百餘條,撰《說文正義》三卷。」
《崔偓佺傳》:偓佺,淳化中歷福州連江尉,判國子監。李 至奏為直講,引對便坐,太宗顧謂曰:「李覺嘗奏朕云: 『四皓中一先生,或言姓用,字加撇,或云加點,爾知否』?」 偓佺曰:「昔秦時程邈撰隸書,訓如僕隸之易使也,今 字與古或異。臣聞刀用為角,兩點為」用上一撇一 點,俱不成字。
《句中正傳》:「中正精於字學,太平興國二年,獻八體書, 召授著作佐郎,詳定篇韻。與徐鉉重校定《說文》,模印 頒行。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摹石,咸平三年 表上之。真宗召見便殿,賜金紫。」
《李建中傳》:「建中嘗手寫郭忠恕《汗簡集》,皆科斗文字, 有詔嘉獎。」
《呂文仲傳》:「文仲充翰林侍讀,寓直御書院,與侍書王 著更宿。時書學葛湍,亦直禁中,太宗暇日每從容問
文仲以書史,著以筆法,湍以字學《張鑄傳》:「鑄善筆札,老能燈下細書如蠅頭。」《李宗訥傳》:「宗訥字大辨,以廕補太廟齋郎,遷第四室 長。代謁吏部銓,邊光範意其年少,未能屬辭,語之曰: 『苟援筆成六韻詩,雖不試書,判可入等矣』。宗訥易之, 光範試詩賦立就。明日,遂擬授祕書省正字。又明日, 上命擢國子監丞。」蓋上居藩邸時,每有篇詠,令昉屬 和,前後數百章,皆宗訥繕寫。上愛其楷麗,問知為宗 訥所書,故有是命。
《石林燕語》:「唐有翰林侍書學士柳公權,常為之。太宗 平蜀,王著蜀人,善書,為趙州隆平縣主簿。或薦其能 書,召為衛尉寺丞、史館祗候,使詳定急就章。」
《宋史南唐世家》:「李氏舒元子知白,授泉福都巡檢使。 真宗初,懇請入道,歸嵩陽舊隱。復為王嗣宗、李元則 所薦,授供備庫使,歷知棣州、麟府鄜延鈐轄,又知處 州。復求入道,面賜紫冠服,號崇元大師。嘗獻《字母圖》, 有詔褒獎。」
《夏竦傳》:「竦以文學起家,多識古文學奇字,至夜以指 畫膚。」
《歸田錄》:宋丞相庠早以文行負重名於時,晚年尤精 字學,嘗手校郭忠恕《佩觿》三篇,寶玩之。其在中書,堂 吏書牒尾以俗體書「宋為」,宋公見之,不肯下筆,責堂 吏曰:「吾雖不才,尚能見姓書名,此不是我姓。」堂吏惶 懼改之,乃肯書名。
《泠齋夜話》:景祐中,光梵大師惟淨以梵學著聞天下, 居傳法院,一時學者依以揚聲。景靈宮鋸傭解木,木 既分,有蟲鏤紋數十字,如梵書字旁行,因進之。上遣 都知羅宗譯經潤文,夏英公竦詣傳法院導譯,冀得 祥異之語以讖國。淨焚香導譯,逾刻,乃曰:「天竺無此 字,不通辨。」譯右璫恚曰:「諸大師且領上意,若稍成譯」 館,恩例不淺。而英公以此意諷之。淨曰:「幸若蠹紋,稍 可箋辨,誠教門光也。異日彰謬妄,萬死何補?」使者歸 奏,上嘉歎之。
《崑山縣志》:「嘉祐中,崑山海上有一船,桅折風飄泊岸。 船中三十餘人,衣冠如唐人,繫紅綎角帶,著短皂衫, 見人慟哭,語言書字皆不可曉,行則相綴如鴈行。久 之,自出一書示人,乃唐天祐中誥授屯羅島首領陪 戎副尉。又一書乃上高麗表,亦稱屯羅島,皆用漢字, 蓋東裔之臣屬高麗者。時贊善大夫韓正彥為令,召」 其人,犒以酒食,且使人為其治桅,教以「起仆」之法。其 人喜,各捧首謝而去。
《宋史劉敞傳》:「敞拜翰林學士,侍英宗講讀,改集賢院 學士。學問淵博,嘗得先秦彝鼎,銘識奇奧,皆案而讀 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
《林攄傳》:「攄歷中書侍郎,右光祿大夫,集英臚唱貢士, 攄當傳姓名,不識甄盎字。帝笑曰:『卿誤邪』?攄不謝而 語詆同列。御史論其寡學,倨傲不恭,失人臣禮,黜知 滁州。」
《群碎錄》:宋神宗問呂惠卿曰:「蔗字從庶,何也?」曰:「凡艸 木種之,俱正生;蔗獨橫生,蓋庶出也,故從庶。」
《蒙齋筆談》:「王荊公作《字說》,用意良苦,置石蓮百許枚 几案上,咀囓以運其思,遇盡未及益,即囓其指,至流 血不覺。」
《攻媿集》:樓棄讀書敏而勤,無不該貫小學,尤精鄙俗 簡陋,以古字寫《春秋左氏傳》《禮記》《莊子》,以課其子。 《書史會要》:王壽卿,祖擇之之外甥,召至京師,使篆字 說辭,以與王氏之學異。後以命李孝揚,而壽卿終身 布衣。
《宋史韓彥直傳》:彥直六歲,從父世忠入見高宗,命作 大字,即拜命跪書「皇帝萬歲」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 「他日令器也。」親解孝宗丱角之繻傅其首,賜金器、筆 硯、監書、鞍馬。
《后妃傳》:夏皇后弟執中,學作大字,頗工。高宗行慶壽 禮,近戚爭獻珍環,執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 以獻。高宗喜,賜賚甚渥。
《癸辛雜識》:理宗初被選也,史衛王當國,私引入書院 中,試令寫字,即大書「朕聞上古」,衛王慄而起曰:「此天 命也。」於是立儲之意遂定云。
《紹興府志》:「陳明,攢陵舖兵也。人呼為陳院長。蓬頭跣 足,若病狂者,頗能知未來事,好以白堊書地,且讀且 歌,字畫類五銖錢文,觀者莫識。」
《金史馬定國傳》:「定國仕至翰林學士。石鼓自唐以來 無定論,定國以字畫考之,云是宇文周時所造,作辯 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明,學者以比蔡正甫《燕王 墓辯》。」
《蕭永祺傳》:「永祺少好學,通契丹大小字。廣寧尹耶律 固奉詔譯書,辟置門下,因盡傳其業。」
《陳彝雅傳》:「彝雅好文史,軍中無事,則窗下作牛毛細 字,如寒苦之士。」
元禮典學校,至元八年,頒行「國」字,又設蒙古字學,視 儒學而加重。
《元遺山集》:耶律履素善契丹大小字譯經,辭達而理得。大定初,詔以小字譯《唐史》,成則別以女直字傅之, 履在選中,獨主其事。又以女直字譯漢文,選貴胄之 秀異就學焉。
《元史楊桓傳》:「桓博覽群籍,尤精篆隸之學,著《六書統》 《六書泝源》《書學正韻》行於世。」
《朵爾直班傳》:「朵爾直班,年十四,見《文宗》,適將」上都, 親閱御衣,命錄於簿,顧左右無能書漢字者,朵爾直 班引筆書之,命為尚衣奉御。尋改工部郎中。
《泰定帝本紀》。泰定三年「二月丙申。建顯宗神御殿於 盧師寺。敕以金書西番字藏經。」
《書史會要》:「道士張有字謙中,吳興人。隱於黃冠,善篆, 撰《復古編》行於世。」
《輟耕錄》:「杜本有所編《五聲韻》,自大小篆、分隸、真草以 至外番書及蒙古新字,靡不收錄。」
《水東日記》:「盧熊,洪武初名儒,通篆籀學,嘗為兗州知 州。既視篆文,具奏印文『兗』字誤類『袞』。上不怡,幾被禍, 後卒坐累。」
名山藏宋濂豐體近視,乃一黍,上能作字十餘。 《列朝詩集小傳》:周鼎年近九十,修《杭州志》,燈下書蠅 頭字,界畫烏闌,信手與目,不折紙為範,毫髮不爽。 《明世說新語》:洪鍾四歲能作大書,憲宗召見,命書「聖 壽無疆」,鍾握筆不動。上曰:「汝容有不識者乎?」鍾叩頭 曰:「臣非不識,第此字不敢於地上書耳。」上命內侍舁 几,一揮而就。
《海寧縣志》:「談相,禾人。世宗朝命書望月亭。書法嫌犯 避者屢矣,相依六書正譌,從亡從月從壬為望字,遂 擢中書。」
《海鹽圖經》:「朱俸攻字學,得六書大旨。」
《明通紀》:「天啟三年,經筵講官國子監祭酒蔡毅中,進 《字學要覽》,經筵日講,諸臣講讀之用。計《要覽經書》八 卷,共字七萬二千五百有奇。《會編經書》八卷,共字一 十五萬一百有奇。《廣規》三卷,共字一萬九千四百有 奇。」
《吉安府志》:「李宗栻字敬甫,安福人。自其為童子時已 不凡。六七歲與群兒戲,父怒,取紙幅畫為百空格,跪 之祠下,責之曰:『汝即不願學則遣汝農,願則書願字』。 百栻乃蒲伏握筆,作九十九字而書其尾曰:『學未造 就,不敢盡書』。諸父顧見,皆大奇之。」
《常熟縣志》:管一德,六歲能默寫《百家姓》。叔父某嘗謂 諸子姪云:「今有字無豎無畫無勾無踢,而止四筆。汝 等試思目前有幾字?」一德以「父火爻」三字為對,一坐 盡傾。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