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第052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五十二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五十二卷目錄

 篆書部總論

  晉衛恆四體書勢篆書

  唐文粹李陽冰上李大夫論篆書

  舒元輿玉著篆志玉著篆

  張懷瓘書斷論篆書

 篆書部藝文

  篆勢           漢蔡邕

  古文贊         唐張懷瓘

  籀文贊           前人

  小篆贊           前人

  跋李康年篆心經後     宋蘇軾

  書筠州學記後       黃庭堅

  跋蘇氏篆後        黃伯思

  與方伯謨          朱熹

  與方伯謨          前人

  跋聶侍郎子述所藏徐明叔篆赤壁賦

               魏了翁

  鍾鼎篆韻序       元熊朋來

  篆韻集鈔序        明宋濂

  詩韻篆林跋         沈擎

 篆書部藝文二

  李潮八分小篆歌      唐杜甫

  東林寺貫休上人篆隸題詩   黃滔

  陽冰篆         宋王禹偁

  推官惠李庶子鄂州篆字    文同

  和永叔瑯琊山庶子泉陽冰石篆詩

               蘇舜欽

  贈道士張謙中        饒節

  篆冢歌         元錢惟善

  滕用亨諸篆體歌      明王行

  刻李貞伯篆書海月庵扁    吳寬

 篆書部選句

字學典第五十二卷

篆書部總論 编辑

晉衛恆四體書勢 编辑

《篆書》
编辑

昔周宣王時,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 古異,世謂之《籀書》者也。及平王東遷,諸侯立政,家殊 國異,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 損益之,奏罷不合秦文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 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 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或曰「下杜人程邈,為衛吏」, 得罪始皇,幽繫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 多者損減,方者使員,員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 出為御史。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隸字也。」自秦壞古 文,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符刻,四曰蟲書, 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王莽時,使 司空甄豐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有六書:一曰古文, 孔氏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 書,秦篆書也;四曰「佐書」,即隸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 印也;六曰鳥書,所以書幡信也。及漢祭酒許慎撰《說 文》,用篆書為正,以為體例最新,可得而論也。秦時李 斯號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漢建初中,扶風 曹喜少異於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 誕師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誕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 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也。漢末又有蔡邕為 左中郎將,善篆,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閑 理,不如淳也。

唐文粹 编辑

《李陽冰上李大夫論篆書》
编辑

「吾志於古篆殆三十年,見前人遺跡,美則美矣,惜其 未有點畫,但偏傍摹刻而已。」緬想聖達立卦造書之 意,乃復仰觀俯察六合之際焉。於天地山川得方圓 流峙之形,於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於雲霞草 木得霏布滋蔓之容,於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 於鬚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於蟲魚禽獸得屈伸 飛動之理;於骨角齒牙,得擺拉咀嚼之勢。隨手萬變, 任心所成,可謂通三才之品彙,備萬物之情狀者矣。 嘗痛孔壁遺文,汲冢舊簡,年代浸遠,謬誤滋多。蔡中 郎以豐同豊,李丞相將束為柬,亦魚魯一惑,涇渭同 流,學者相承,靡所遷復。每一念至,未嘗不攬筆長歎 焉:「天將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皇唐累 聖,逮茲八葉,天生剋復之主,人樂維新之命,以淳古 為務,以文明為理,欽若典謨,疇咨故實。誠願刻石作 篆,備書六經,立於明堂,為不刊之典,號曰《大唐石經》。 使萬代之後,無所損益,仰聖朝之鴻烈,法高代之盛 事

舒元輿玉著篆志 编辑

《玉著篆》
编辑

秦丞相李斯,變《蒼頡》籀文為玉,著篆體,尚太古,謂古 若無人。當時議書者皆輸伏之故,拔乎能成一家法 式,歷兩漢、三國至隋氏,更八姓,無有出者。嗚呼!天意 謂篆之道終不可絕,故授之趙郡李氏子陽冰。陽冰 生唐開元天子時,不聞外獎,躬入篆室,獨能隔一千 年而與秦斯相見,可謂能不孤天意矣。當時得議書 者,亦皆輸伏之,且謂之「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備」,光大 於秦,斯有倍矣。此直見上天以字寶瑞吾唐矣。不然, 何綿更姓氏,而寂寞無人。某道不攻篆而識其點畫, 常有意求秦丞相真跡,會秦丞相去久,聞其有八字 刻在荊玉,有《洪碑》樹嶧山巔,今荊璧為璽,飛上天矣, 固不可得而見也。《洪碑》留在人間,往往有好事者躋 巔得見。某亦常問得去嶧山道路,異日將裹足觀之。 未去間行長安,會同里客有得《陽冰真跡》遺在六幅 素上者,遂請歸客堂張之,見蟲蝕鳥步痕跡,若屈鐵 石,陷入屋壁,霜晝照著,疑龍蛇駭解,鱗甲活動,皆欲 飛去。齊目視之,分明睹文字之根植吾堂中,然後知 向之議者,謂冰愈於斯。吾雖未登嶧山,觀此可以信 其為深於《篆》者之言也。

張懷瓘書斷 编辑

《論篆書》
编辑

大篆者,廣乎古文,法於鳥跡,若鸞鳳奮翼,虯龍掉尾, 或花萼相承,或枯葉敷暢,勁直如矢,宛曲若弓,銛利 精微,同乎神化。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為其嗣。小篆 者,或鏤纖盤屈,或懸針狀貌,鱗羽參差而互進,珪璧 錯落以爭明,其勢飛騰,其形端儼。「李斯是祖,曹喜蔡 邕為嗣。」

篆書部藝文一 编辑

《篆勢》
漢·蔡邕
编辑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倉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 巧妙入神。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紓體放尾,長翅短身, 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縕。揚波振擊,鷹峙 鳥震,延頸脅翼,勢欲凌雲。或輕舉內投,微本濃末,若 絕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抄 者邪趣,不方不圓,若行若飛,岐岐翾翾。遠而望之,若 鴻鵠群遊,絡繹遷延。迫而視之,湍際不可得見,指揮 不可勝原。《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睹其隙間, 《般倕》揖讓而辭巧,籀誦拱手而韜翰。處篇籍之首目, 粲粲彬彬其可觀。摛華艷於紈素,為學藝之範閑。嘉 文德之弘懿,蘊作者之莫刊,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 而論旃。

《古文贊》
唐·張懷瓘
编辑

邈邈蒼公,軒轅之始。創制文字,代彼繩理。粲若星辰, 鬱為綱紀。千齡萬類,如掌斯視。生人盛德,莫斯之美。 《神章》靈篇,自茲而起。

《籀文贊》
前人
编辑

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 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跡石鼓。

《小篆贊》
前人
编辑

李君創法,神慮精微。鐵為肢體,虯作驂騑。江海淼漫, 山嶽巍巍。長風萬里,鸞鳳于飛。

《跋李康年篆心經後》
宋·蘇軾
编辑

江夏李君康年,好古博學,而小篆尤精。以私忌日篆 《般若心經》,為其親追福,而求余為跋尾。余聞此經,雖 不離言語文字,而欲以文字見,欲以言語求則不可 得。篆畫之工,蓋亦無施於此,況所謂跋尾者乎?然人 之欲薦其親,必歸於佛,而作佛事,當各以其所能,雖 畫地聚沙,莫不具足,而況篆字之工若此者耶?獨恐 觀者以字法之工便作勝解。故書其末。

《書筠州學記後》
黃庭堅
编辑

中書曾舍人作《高安學記》,極道世之所由廢興,論士 大夫之師友淵源,常出於一世豪傑之士。至於長育 人材而成就之,則在當塗之君子。其言有開塞,世可 以為法戒。而所託書畫不工,學者因不得玩思於斯 文。後二十有七年,柳侯為州,政優民和,乃礱故刻而 乞書於予。予告之以「舍弟乘雅善小篆,通六書之意」, 下筆皆有依據,可與斯文並傳。柳侯則以《書言》乘於 紫陽而刻之。初有獻疑者曰:「今士大夫不知古文,十 室而九。夫篆固古人之書耳,又安能發揮曾子之文 章耶?」柳侯曰:「曾子之文章,豈希價於咸陽,而椎鋒於 稷下者哉?三代之鼎彝,其字書皆妙,蓋勒之金石,垂 世傳後,自必託於能者。吾為學古鉤深者謀,不為單見淺聞者病也。」予觀柳侯,可謂好古不流俗者矣。

《跋蘇氏篆後》
黃伯思
编辑

漢甄豐稽正古文字,其一古文,魯堂壁中書也;其二 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古文高質而難遽造,若三代 鼎彝遺篆是已。奇字怪巧而差異工,若漢劉棻從揚 雄所學,及近世《夏鄭公集》《四聲韻》所載是已。今人往 往不能辨之,遂盡以奇字為古文焉。武功君於篆法 工矣,必能辨耳。予恨不獲一面,第觀遺蹟,使人慨然。

《與方伯謨》
朱熹
编辑

人還,承書,至慰。比日遠,惟侍履佳勝。篆字甚佳,然其 間不能無病筆已封寄去,但恐彼欲磨崖,則所書大 字或不堪用。今其人過彼,更煩別為大書徑尺以上 者,封與誠之,令轉呈南軒,但筆路亦須稍重,蓋恐崖 石麤,若字畫太細,即不可辨耳。向寄二刻,不必寄來, 只留几間可也。

《與方伯謨》
前人
编辑

欲煩篆數十字,納去紙兩卷,各有題識,幸便為落筆。 欲寄江西,刻之岩石,有人在此等候,不能久也。千萬 便付此人回仍不須大作意,只譬如等閑胡寫,則神 全氣定,自然合作矣。更欲篆六十四卦,各及一等小 字數十,其界紙又作一封,請并書之,所寫之字,各在 封內矣。

《跋聶侍郎子述所藏徐明叔篆赤壁賦》
编辑

魏了翁

才知之士滿天下,而書學不得其傳。許叔重稽諸通 人,作《說文解字》,猶未能無闕誤。李少溫中興篆籀,而 所刊定尚多臆說,信書學之難能也。徐鼎臣楚金兄 弟,最有能稱,一時如鄭仲賢、郭恕先皆號善書,皆自 許氏,非謂許氏果能盡字書之蘊,蓋舍是則放而無 據耳。舊聞徐明叔善篆,今觀其遺墨,則《說文解字》之 外,自為一家。雖其名競字見於印文者,亦與篆法不 同。又有「保大」、「騎省」之文,保大為南唐年號,騎省乃雍 熙職秩,亦所未喻。姑識所疑,以伺識者。

《鍾鼎篆韻序》
元·熊朋來
编辑

鍾鼎篆韻,自琱戈鉤帶及凡碑刻古篆皆在焉。稱鍾 鼎,貴彝器也。《考工記》「金有六齊,一曰鍾鼎之齊。」此鍾 鼎之稱所從始。魯鑄林鍾,臧武仲論所以作彝器。杜 氏專言鍾鼎,故祀器之款通曰彝,頫為鍾,卬為鼎,乃 彝器之大者。器必有文以傳遠,若鼎盤量銘,於經可 見已。自倉頡象形推類,由是形聲相推,而文字生焉。 周公之時未改籀,已有六書之教;孔子之時已改籀, 尚存科斗之書。秦法貴其國字,孔氏及秦博士各藏 之屋壁,濟南口授,猶可尋聲得字。安國為隸古定科 斗,書遂絕矣。觀漢所得齊器、周鼎、柏寢之刻,栒邑之 銘,皆有能按其款識者,壁書半已誦傳,既曰「定其可 知」,又曰「時人無能知。」果不可知,則隸書何憑?直廢古 從俗爾。後日漢求古文,遂不復可得,削刓簡朽,乃不 如近代紙墨之傳,易於流布。唐初盛臨摹,始有以褚 搨碑碣為墨本者。東巡之石,偃師之槃,岐陽之鼓,延 陵季子之墓,篆石泐而墨傳,然猶未有能摹鍾鼎之 款者。皇祐始命太常摹歷代器款為圖,三館之士,不 能盡識,於是歐、劉、李、呂考錄漸廣。宣和以後,為書遂 多。《博古圖》之外,有晏慧開、蔡天啟、趙明誠、榮咨道、董 彥遠以至黃伯思、翟耆年、薛尚功諸家,相繼論述。彝 鼎古器,亦多出政、宣之間,物常聚於所好也。初,夏氏 倣二徐韻例,以《唐韻》繫古篆,於時器款未備,其間鍾 鼎字文缺略,頗汎取俗書以備奇字,亦未以鍾鼎名 也。政和中,王楚作《鍾鼎篆韻》矣。薛氏承龍眠之舊,圖 其帖始於琱戈,因王楚之成,書其韻謂之「重廣。」乙卯、 癸亥,一再脫槁,宜無遺字,而帖之所載,韻或缺焉。石 鼓自韋、韓過於稱許,適滋群疑。翟氏評周宣遺蹟,亟 稱《吉日碑》,而疑鼓刻於「維」字,疑其不類古款;於以「可」 字,疑其意不逮筆;於柳、帛、「君庶」等字,疑其促長引短 以取稱;夾漈疑秦篆,茌平馬氏疑宇文周所為。然此 以論篆,非論韻也。今為篆韻,復安問此固以多文為 富爾。舊刻夏、薛諸韻,臨移失真,昔人所以嘆煙墨而 悲紙竹也。臨江楊信父參訂舊字,博採金石奇古之 蹟,益以奉符党氏《韻補》夏、《薛》所未收,徵余為序。其篆 則夏、商、周、秦之篆,而韻則《唐韻》也,姑以是記字爾。鈿 金戈帶之文,一時也。夾鍾昭鈴之刻,又一時也。由古 篆下迄斯冰,有不可比而同之者。亦有籀古錯落,散 在召陵公乘之書,或古文閱世而後出,或後人倣古 而近似。審而用之,存乎其人矣。或曰:《鍾鼎韻》之作,以 備篆刻字文爾。刻符摹印,亦書學之一家。馬援不守 章句,而好論篆文。當其拜伏波將軍也,上書言:「臣所 假伏波將軍印文,伏字犬外嚮。」又言:「成皋令印,皋字 從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入」,入下羊即一縣 長吏,印文不同,非所以為信。事下大司空,正郡國印 章。今按:伏旁從犬,能無外嚮之筆,皋非從羊,是乃諧 聲之字。記《東觀》者未有一言以辨之。印文職在司空, 掌以少府,猶或譌異,況於香奩家記,銅龜私印,「高平刻鵲瑞之章,元暉奉虎兒之字」,私志姓字者,蓋不可 勝紀。若嘯堂所錄,其來久矣。歐陽公平生惟一字記 名,後儒求多焉。人之好古者鮮矣。於記姓名,則或好 古篆,抑好而不能察,不如其不知好者也。自《玉篇》起, 《說文》棄,俗書《易》籀學廢,豈惟字書哉?音釋行世,而《詩》 《書》《易》不復存;《古音》;韻略試士,而字音不復通古韻。古 學雖不止字書,辟如剖竹,由末而至本,是或一道也。 嘗歎漢法試吏,人誦史籀之書,童習倉頡之教,字學 猶近古也。漢求能讀古字者,必徵齊人以所聞,伏生 可以考論。傳稱山東大師能言《尚書》《齊語》相授也。孝 宣命張敞受齊學,遂能讀鼎刻,以致通顯。京兆餘暇 遑及古書,無以大其師傳。杜鄴從敞子吉得緒餘,亦 以小學名家。至於張敞受學,所徵之師,史乃逸其姓 名,謾曰「齊人」而已。每閱《漢史》,未嘗不為斯人歎。今信 父有力於篆韻,盍書其名氏,無若齊人。然信父名銁, 以字行。

《篆韻集鈔序》
宋·濂
编辑

鄱陽劉彥正,幼承先訓,留意篆學,歷年之久,靡不貫 通。於是用韻,分以五音,每字之下,又析以九類,先後 之說,有相發明者,輒具錄之,字義未安者,必疏其是 非而申以己說。《說文》所引古文六經,其字與今所行 本或不同,集為一編,以附於後,共成若干卷,精密而 不失於粗疏,嚴簡而不至於穴泛,其可傳世蓋無疑 已。雖然,《說文》其至矣乎!濂自來金陵,見《六書正譌》《說 文字原》二書,乃鄱陽周伯琦所著,頗以許氏為宗。今 又觀是書,亦羽翼《說文》之學,惟恐其不明,何鄱陽之 多賢耶?周氏所著已盛行此編,士大夫多取觀之。濂 故為序作者之意於編首。嗚呼!契二儀之運,該萬彙 之理,無過於《六書》。博雅之士,慎無以為《小學》而忽諸, 則善矣。煜字彥正,知嚴州建德縣,氣貌粹然,有道之 士也。其於名物制度之學尤精云。

《詩韻篆林跋》
沈擎
编辑

之仁力學嗜古,詩文博雅,更究精於篆隸,研摹歲月, 彙集四聲,廣備六義,若鳥跡蟲葉,龍形鸞象,玉著史 籀之體,靡不趨合。是冊,望之雲興霞舉,光耀藝林。況 我家隱侯公創業編韻於前,是不可無之仁繼武《韻 篆》於後也。

篆書部藝文二 编辑

《李潮八分小篆歌》李潮善小篆師李斯嶧山碑見稱於時
编辑

唐杜甫

倉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若浮雲。陳倉石鼓又已 訛,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漢蔡邕,中間作者寂 不聞。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苦縣光和 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惜哉李蔡不復得,吾甥李 潮下筆親。尚書韓擇木,騎曹蔡有鄰。開元已來數八 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 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龍盤拏肉屈強。吳郡 張顛誇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豈如吾甥不流宕,丞 相中郎丈人行。巴東逢李潮,逾月求我歌。我今衰老 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東林寺貫休上人篆隸題詩》
黃滔
编辑

《師名自越》徹秦中,秦越難尋師所從。墨跡兩般詩一 首。香爐峰下似相逢。

《陽冰篆》
宋·王禹偁
编辑

泠泠庶子泉,落落陽冰筆。雲氣勢奔垂,龍蛇互蟠屈。 嶧山既劘滅,石鼓又缺失。惟茲數十字,遒勁倚雲窟。 摸印遍寰區,流傳耀緗帙。書誠一藝爾,小道詎可忽。 乃知出人事,千古名不沒。

《推官惠李庶子鄂州篆字》
文同
编辑

天下有奇篆,陽冰書《鄂州》。異獸呀五口,狂咬掉三頭。 磥砢玻璃盌,詰屈珊瑚鉤。愧無希世寶,何以為子酬。

《和永叔瑯琊山庶子泉陽冰石篆詩》
编辑

蘇舜欽

一氣氤氳萬事起,獨有篆籀含其真。周鼓秦山壞已 久,下至唐室始有人。宗臣轉注得天法,質雖渾厚氣 乃振。人間所存十數處,豐疏異體世共珍。其中《瑯琊 石泉記》,比之他法殊不倫。鐵鎖關連玉鉤壯,曲處力 可挂萬鈞。復疑蛟虯植爪角,隱入翠壁蟠未伸。近來 俗眼苦不賞,唯有風月時相親。紫微仙人謫此守,此 地勝絕舊喜聞。公餘往觀領賓從,獵獵畫隼搖青春。 遠休車騎步泉側,酌泉愛篆移朝昏。揮弄潺湲翫點 畫,情通恍惚疑前身。作詩緘本遠相寄,邀我共賦意

甚勤。昨承見教久閣筆,壓以大句尤難文。高風勝事
考證
日傾倒,安得身寄西飛雲。

《贈道士張謙中》
饒節
编辑

道人鬚眉似民部,平生篆隸心獨苦。世間筆墨一點 無,駸駸氣象追千古。道人得師在何許,秦漢鼎彝周 石鼓。若嶧山碑若詛楚,二李而下初不數。異時心醉 不窺園,依繩作直規作圓。一朝妙解古人意,脫落尺 度誠其天。嗟君絕藝世無敵,勿示時流渠未識。我亦 當年好古人,推席為君三歎息。

《篆家歌》有序
元·錢惟善
编辑

雲間善篆,以所書瘞之細林山中,題曰《篆冢》。爰來徵詩,遂賦長句以寄「雲間」 者,朱芾孟辨也。又見《董佐才詩》。

包羲卦畫龜龍出,頡俑造書鬼夜泣。俯觀鳥獸迒蹄 跡,依類象形文字立。以迄五代咸東封,改易殊體靡 有同。《周官》保氏教國子,《六書》大義開群蒙。太史籀文 古少異,小篆從省由秦始。倉頡爰歷博學篇,三家著 述初傳世。秦燔經籍獄訟熾,乃當隸書趨約易。古文 雖絕漢章行,尉律學童乃課試。東閣祭酒太岳孫,夙 嘗受業賈氏門。憫悼俗圖昧所向,博采籀古加討論。 揭示上下明指事。轉注假借形聲意立一為端,亥畢 終分別部。居不雜廁,亙千萬古。知《字原》昭若列星麗 《躔次》。中興斯學曰陽冰,入室操戈何背戾。二徐訓釋 浩江河,仲也祛妄言不頗。徐楚金著祛妄辨李陽冰之誤吳興張有 兩傑出,復古正俗訂舛訛。布衣道士錢道住,玩世端 如郭忠恕。三十六舉僅成篇,蟬脫遺蹤不知處。席中 如帶惡安西,鼓皮離禹良可吁。漢家去古尚未遠,成 皋印文猶重摹。雲間苦嗜古,手挍科蟲辨魚魯。明窗 淨几風日佳,臨模一掃千番楮。《商彝》周鼓真吾師。 《匾沈著沙畫錐》「鸞迴鳳翥龍夭矯,長戈短劍相交馳。 書草日積充棟楣,保愛何啻璧與珪。細林山中一坏 土,緗笈緘縢重閉之。於乎禊帖藏玉匣,終致溫韜舉 䒩臿。亦恐虹光夜燭天,定有竊開窺筆法。冢頭草鳴 寒蛩,薶文瘞筆同高風。後三千年見白日,好事應營 馬鬣峰。」

《滕用亨諸篆體歌》
明·王行
编辑

維周大篆成史籀,宣聖傳經製蝌虯。總因倉頡見鳥 跡,象形置書變未久。李斯小篆類玉著,鍾鼎魚蟲分 眾手。碧霄鸞鳳漫迴翔,滄海蛟螭互蟠紐。有如垂露 楊柳葉,或似委薤劍環首。許慎程邈評已彰,餘子紛 紛亦何有。有唐陽冰號高古,嘗搨鴻都《嶧山譜》。新泉 丹井尚幸存,纓絡麒麟折釵股。刻符摹印氣候形,義 理深關非小補。南陽髯翁學《古書》,雅與秦漢參錙銖。 古文奇字盪胸臆,豈若俗工譌魯魚。自言初習勝國 時,玉雪左丞吾所師。荻莖錐沙指畫腹,廿年勤苦求 妍姿。嗚呼方今世雍熙,明良際遇千載期。大書功德 勒金石,絕勝草草人間碑。

《刻李貞伯篆書海月庵扁》
吳寬
编辑

篆法久欲絕,李公得真傳。近時鄉先輩,彷彿如滕權。 昔為我題扁,握筆指腕懸。顧盼張髯鬚。起立竦背肩, 俯仰為陳蹟。屈指十五年,破屋垂雨溜。庳牆上「蝸涎」, 三字被侵蝕。黑《猶高縣》海月夜照之,墨光卻新鮮。 正如公性氣,精悍老猶然。見物不見人,吳山隔重泉。 惜哉不可作,手蹟忍棄捐。壽以西川木,良工善雕鐫。 庶幾如坐對,仰面在屋椽。

篆書部選句 编辑

梁簡文帝《金錞賦》:「昔武都之一扇,乃銘功以述心;矧 元常之五熟,又六篆之書音。」

元帝《上東宮古跡啟》:「史籀、李斯之篆,梁鴻曹喜之書, 莫不總萃桂宮,盈滿甲館。」

唐王勃《乾元殿頌序》「靈爻密發,八方昭大有之和;寶 篆潛開,六合啟同人之會。」

李嶠《百寮賀瑞石表》:「伯禹以致孝鬼神,九疇天錫;陛 下以虔恭顧託,八篆靈開。」

張說《洛州張司馬集序》:「魯宮遺篆,汲冢遺編,無不日 覽萬言,暗識三篋。」

宋舒頔《貞素先生傳》風清晝閒,或篆隸數章,意與筆 悟,則快然自得,雖不逮斯繇,然時人亦莫予解。 齊王融《鈔眾書應司徒教》詩,「巖笥發仙華,奇文開碧 篆。」

梁元帝詩:「玉題書仙篆,金榜燭神光。」

沈約詩:「漢璧含遺篆,名山多逸詞。」

唐太宗詩:「玉匣啟龍圖,金繩披瑤篆。」

杜甫詩:「圭臬經星奧,蟲篆丹青廣。」

李商隱詩:「玉檢賜書迷妙篆。」

陸龜蒙詩:「龍篆拜時輕誥命。」

《韋莊詩》:「鵲印提新篆,龍泉奪曉霜。」

許渾《贈虞押衙》詩:「舊精鳥篆諳書體,新授龍韜識戰 機。」

曹唐詩:「大篆龍蛇隨筆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