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第053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五十三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五十三卷目錄

 篆書部紀事

 篆書部雜錄

 篆書部外編

字學典第五十三卷

篆書部紀事 编辑

《水經注》:「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沈璧,受龍圖於河,龜 書於洛,赤文篆字。」

《西溪叢語》:「古文篆者,黃帝使衙人倉頡所作也。倉頡 姓侯剛氏。」

《金壼記》:「顓頊高陽氏狀科斗之形,作科斗書,亦曰篆 文。」

《拾遺記》:禹導川夷岳,黃龍曳尾於前,元龜負青泥於 後。元龜,河精之使者也。龜頷下有印文,皆古篆字,作 「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鑿之處,皆以青泥封記其所 使元龜印其上。

《法帖神品目》:夏禹書石壁篆文,在平江縣昌江山。 《拾遺記》:武王伐紂,樵夫牧豎探高鳥之巢,得玉璽,文 曰:「水德將滅,木祚方盛。」文皆大篆,紀殷之世歷已盡, 而姬聖之德方隆,是以三分天下而其二歸周。 《書斷》:《周史》:籀宣王時為史官,善書,師模倉頡古文,損 益而廣之,或同或異,謂之為篆,亦曰史書。

《金壺記》:「周瀨鄉石室中,有老子篆書《道德經》,後蔡邕 以隸字證之。」

七修類槁比干墓在汲縣西北十五里。墓前有「殷比 干墓」四字,世以為孔子書,體勢與周穆王「吉日癸巳」 類先聖所篆《比干墓銅盤銘》,開元中為耕者所得,不 傳矣。

《水經注》:秦始皇登於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 勒銘山嶺,名曰「晝門。」

王僧虔,《能書錄》,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二人善 大篆。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 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因名其書曰《隸 書》。

《拾遺記》:「曹曾,魯人也,本名平,慕曾參之行,改名為曾。 家財巨億,天下名書,上古以來,文篆訛落,曾皆刊正, 垂萬餘卷。」

《金壺記》:「蕭何善篆籀,時人謂之蕭籀。」

《珍珠船》:漢相國蕭何善篆籀,嘗使禿筆。

《遼史儀衛志傳》:國寶,秦始皇作。用藍玉螭紐,六面。其 正面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魚鳥篆。子嬰以上漢高 祖。

《拾遺記》:「太始元年,有頻斯國人來朝。其國有大楓木 成林,高六七十尺,樹東有大石室,緝石為床,床上有 竹簡,長尺二寸,書大篆之文。皆言開闢以來事,人莫 能識,或言是伏羲畫卦之時有此書,或言是倉頡造 書之處。」

《漢書元帝本紀贊》:「元帝多村藝,善史書。」《應劭》曰:「周 宣王太史史籀所作大篆。」

《能書錄》: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每書一 坐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坐。」

「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小異李斯,見師 一時也。

《書斷》:「後漢班固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 崔瑗善章草,又妙小篆,今有《張平子碑》。」

許慎少好古學,正文字,尤善小篆。師模李斯,甚得其 妙。

《後漢書蔡邕傳》:「初,靈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 引諸生能為文賦者,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 引召,遂至數十人。」

《能書錄》:「陳留蔡邕,後漢人,左中郎將。善篆,採喜之法, 《真定直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

《尚書故實》:「魏受禪碑,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鑴字,謂之 三絕。」

《魏志王粲傳》注:「邯鄲淳,博學有才章,又善蒼雅蟲篆。」 《許氏字指》

《衛覬傳》:「覬少夙成,以才學稱,好古文,鳥篆隸草,無所 不善。」

《水經注》:「魏明帝於洛陽南宮起太極殿,既建,明帝令 侍中京兆韋誕以古篆書之。」

《吳志張紘傳》注:「紘好文學,又善楷篆書,與孔融書,自 書融遺紘書曰:『前勞手筆多篆書,每舉篇見字,欣然 獨笑,如復睹其人也』。」

《書斷》:「吳處士張弘,篤學不仕,恆著烏巾,時號張烏巾。 并善篆隸《晉書束晳傳》:「晳為尚書郎時,有人於嵩高山下得竹 簡一枚,上兩行科斗書,傳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張 華以問晳,晳曰:『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檢驗果 然。時人伏其博識。」

《書斷》:「傅元博學善屬文,解鍾律,剛直不容人之短。舉 秀才,為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善於篆隸見重,時人,云: 得鍾、胡之法。」

韋昶,字文休,康之元孫,官至潁州刺史、散騎常侍。善 古文大篆,見王右軍父子書,云:「二王未足知書也。」 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宮室及諸廟門,並欲使王獻之 隸草書題榜,獻之固辭,乃使劉瓌之以八分書之,後 又以文休大篆改《八分》焉。

《異苑》:東美有古劍,其子得之甚奇。上有篆書十六字, 極古不可辨。太白見之曰:「是薛燭劍也。」其文曰:「終歸 之野,鑿鐵鍊精,薛燭是造,百日斯成。」

《南史徐爰傳》:「爰子希秀,甚有學解,亦閑篆隸,《正覺》、禪 靈二寺碑,即希秀書也。」

《南齊書祥瑞志》:永明三年七月,始興郡民龔元宣云: 「去年二月忽有一道人乞食,因探懷中出篆書真經 一卷六紙,使送上天子,因失道人所在。」

《文惠太子傳》:「時襄陽有盜發古塚者,相傳云是楚王 塚,大獲寶物,玉屐、玉屏風、竹簡書、青絲編簡,廣數分, 長二尺,皮節如新,盜以把火自照。後人有得十餘簡, 以示撫軍王僧虔,僧虔云是科斗書,《考工記》《周官》所 闕文也。」

《南史齊武陵昭王煜傳》:「煜,高帝第五子也。高帝雖為 方伯,而居處甚貧,諸子學書無紙筆。煜嘗以指畫空 中,及畫掌上學字,遂工篆法。」

《紀僧真傳》:僧真事,齊高帝以閑書題,令答遠近書疏。 初,上在淮陰修理城,得古錫趺九枚,下有篆文,莫能 識者。僧真省事,獨曰:「何須辨此文字。此自久遠之物, 錫而有九,九錫之徵也。」

《劉瑱傳》:「瑱少有行業,文藻篆隸丹青,並為當世所稱。」 《崔慧景傳》:「慧景弟偃,博涉書記,善蟲篆,和帝以為寧 朔將軍。」

《梁書劉孝綽傳》:「高祖雅好蟲篆。」

《南史到沆傳》:「沆幼聰敏,五歲時,父撝於屏風抄古詩, 沆請教,讀一遍,便能諷誦。及長,善屬文,工篆隸,美風 神。任昉、范雲皆與善。」

《王曇首傳》:曇首子僧虔,僧虔子志。志弟彬,好文章,習 篆隸,與志齊名,時人為之語曰:「三真六草,為天下寶。」 《劉慧斐傳》:慧斐少好學,能屬文,尤明釋典,工篆隸,手 寫佛經二千餘卷。

《陳書顧野王傳》:「野王幼好學,長而遍觀經史,蟲篆奇 字,無所不通。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

《謝貞傳》:「貞幼聰敏,年十三,略通五經大旨,尤善《左氏 傳》,工草隸蟲篆。」

《魏書江式傳》:「式少專家學,篆體尤工。洛京宮殿門板 題皆式書也。延昌三年三月,式上表請撰集字書,號 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大體依許氏《說文》為本,上篆 下隸。」

《竇瑾傳》:「瑾少子遵,善楷篆,北京諸碑及臺殿、樓觀、宮 門題署,多遵書也。」

《周書黎景熙傳》:「景熙從祖廣,太武時為尚書郎。善古 學,嘗從吏部尚書崔元伯受字義,又從司徒崔浩學 楷篆,自是家傳其法。」

《北史閻毗傳》:「毗頗好經史,能篆書草隸,尤善,為當時 之妙。隋文帝受禪,以技藝侍東宮。」

《書斷》:「歐陽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高麗愛 其書,遣使請焉。神堯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裔狄, 彼觀其跡,固謂其形魁梧耶』。」

《續仙傳》:「司馬承禎攻篆,迥為一體,號曰金剪刀書。」 《唐書盧藏用傳》:「藏用能屬文,工草隸、大小篆、八分,士 貴其能。」

《舊唐書盧鴻一傳》:「鴻一少有學業,頗善籀篆楷隸,隱 於嵩山。開元初,再徵不至。六年,赴徵至東都,謁見不 拜,詔授諫議大夫,鴻一固辭,放還山。賜隱居之服,并 其草堂一所,恩禮甚厚。」

《述書賦》注:「李陽冰,趙郡人。陽冰兄弟五人,皆負詞學, 工於小篆。初師李斯《嶧山碑》,後見仲尼《吳季札墓誌》, 便變化開闔,如虎如龍,勁利豪爽,風行雨集。文字之 本,悉在心胸,識者謂之倉頡後身。」

《宣和書譜》:「衛包工八分小篆,且通字學。其作字點畫 不妄發,落筆必左規右矩,以倒薤篆書。」《鷦鷯賦》 《述書賦》注:「田琦工八分小篆,官歷陝令、豫、蘄、許等州 刺史。」

《書史會要》:「郭卓然,太原逸人也。能篆。天寶間嘗摹勒 《雲麾將軍李府君碑》并題額。」

《舊唐書李華傳》:「華嘗為魯山令。《元德秀墓碑》,顏真卿 書,李陽冰篆額,後人爭模寫之,號為四絕碑。」

《書小史》喬龜年善小篆,養母至孝。大曆中,為人作大字,獲錢以供甘旨。

《舊唐書袁滋傳》:「滋弱歲強學,工篆籀書,雅有古法。」 《歷代名畫記》:「齊皎,高陽人,善小楷古篆。建中四年,官 至澤州刺史。」

《李賀別傳》:「賀忽書,見一緋衣人駕赤虯,持一版書,若 太古篆。」

《珍珠船》,「韓退之常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令強吞之,傍 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胸中如物噎,經數月方無 恙,尚由記其一兩字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熟 思之,乃夢中傍笑者。」

《書史會要》:「華明素,平原人,工篆周處廟碑額,乃其筆 也。」

《唐闕史》裴休尚古好奇,掌綸誥日,有親表調授邑宰 於曲阜者,土人墾田得古器曰盎,洗滌之,隱隱有古 篆九字帶盎之腰,曲阜令不能辨。兗州有書生姓魯, 能八體書字者,召至于邑,出盎示之曰:「此大篆也,非 今之所行者,雖某頗嘗學之。」是九字曰「齊桓公會於 葵丘歲鑄。」邑宰大奇其說,及以篆驗,則字勢存焉。及 輦致河東公之門,公以為麟經時物,得以言古矣。獨 劉舍人蛻以為非當時之物,近世矯作也。公不悅曰: 「果有說乎?」紫微曰:「某幼專丘明之書,且載小白桓公 九合諸侯,取威定霸,葵丘之會第八盟。又按《禮經》,諸 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既葬然後反虞。反虞然後卒哭, 卒哭然後定諡。則葵丘之役,實在生」前,不得以諡稱, 此乃近世矯作也。裴公洗然而悟,命擊碎,然後舉爵 盡飲而罷。

《宣和書譜》:「釋元雅好古,喜學於科斗小篆,各為千文, 以隸書識其側。其科斗小篆」,筆意淳古,而隸書復灑 然不惡,亦不謬於用心也。

《酉陽雜俎》:「胡珦為虢州時,獵人殺得鹿,重一百八十 斤,蹄下貫銅鐶,鐶上有篆字,博物不能識之。」

《江淮異人錄》:南唐元宗保大中,伏龜山圮得石函,中 有銘云:「天監十四年秋八月,葬寶公於是。」銘有引曰: 「寶公常為偈,大字書於版,用帛冪之。」是時皆莫知其 旨,云在五百年後。至卒乃歸,其銘同葬焉。其字皆小 篆,體勢完具。

《五代史王仁裕傳》:「仁裕喜為詩,少嘗夢剖其腸胃,以 西江水滌之,顧見江中沙石,皆為篆籀之文,由是文 思益進。」

《紫桃軒又綴》:南唐王文秉工小篆,自號「王逸老」,欲與 逸少相抗。

《書史會要》:「釋曇域,前蜀人。工小篆,學李陽冰。」

《宋史徐鉉傳》:「鉉精小學,好李氏小篆,臻其妙,隸書亦 工。嘗受詔與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說文》。」 《吳淑傳》:「淑善筆札,好篆籀,撰《說文互義》三卷。」

《李建中傳》:「建中善書札,行筆尤工,多搆新體,草、隸、篆、 籀、八分亦妙。人多摹習,爭取以為楷法。嘗手寫郭忠 恕《汗簡集》,皆科斗文字,有詔嘉獎。」

《李穆傳》:「穆幼能屬文,有至行。太平興國中,拜左諫議 大夫,參知政事。善篆隸文,工畫。」

《鄭文寶傳》:「文寶,字仲賢,能為詩,善篆書,工鼓琴。」 《句中正傳》:「中正精於字學,古文、篆、隸、行草無不工。太 平興國二年,獻八體書,召授著作佐郎,詳定篇韻。與 徐鉉重校定《說文》,模印頒行。太宗神主及獻寶篆文, 皆詔中正書之。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摹石, 咸平三年,表上之。真宗召見便殿,賜金紫。」

《五代史補》:「郭忠恕富有文學,尤工篆隸。嘗有人於龍 山得鳥跡篆,忠恕一見輒誦如宿習。」

《太平清話》:「郭恕先以篆籀畫屋,故上折下算,一斜百 隨咸中尺度。」

《續湘山野錄》:鄭仲賢善詩,可參二杜之間。予收之最 多。《歸田錄》所采者,非警絕,蓋歐公未全見也。在江南 師徐騎省鉉小篆,嘗篆千文以示鉉,其字學不出一 中,指之甲。騎省嘗曰:「篆難於小,而易於大。鄭子小篆, 李陽冰不及,若大篆可兼爾。」

《墨池編》:「釋夢英效十八體書,尤工玉箸。嘗至大梁,太 宗召之簾前,易紫服去,遊中南山。當世名士如郭恕 先、陳希夷、宋翰林白、賈大參、黃中之儔,皆以詩稱述 之。」

《書史會要》:「葛湍,江東人,為侍書,善篆。」

王惟恭工篆,嘗與徐鉉等校定《說文》。

《事實類苑》:「李無惑善小篆,其勁健端好又過於陽冰, 士大夫家藏之以為寶。」

《杭州府志》:「孫景璠杭州水軍篆千字文為五十餘體, 太平興國八年以獻,太宗善之,詔取去黥文隸御書 院。宰相宋琪請授以官秩,太宗曰:『爵祿非所惜也,顧 此人而痕尚在,豈稱冠帶乎』?琪固請之,乃授國子書 學博士。」

《書史會要》:「查道始習篆,患其體勢弱,有教以撥鐙法, 仍雙鉤用筆,經半年始習熟,而篆體勁直。」

《宋史梁鼎傳》:「鼎字凝正,益州華陽人,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偉姿貌,磊落尚氣,有介節,居官峻厲,名稱甚茂。 好學,工篆、籀、八分。」

《邵必傳》:「必字不疑,舉進士,為上元主簿,國子監立石 經。必善篆隸,召充直講。」

蘇軾詩注:「宿州天慶觀,雍熙中回,道人訪觀主者不 遇,留詩二首於門,其一云:『時傳丹篆千年術,口誦《黃 庭》兩卷經。鶴觀古壇槐影裏,悄無人跡戶長扃』。」乃玉 著篆,往往為人刮去,煎湯治病,而字跡復生。

《徽州府志》:「曹汝弼以經術德義,高蹈州里,攻篇什篆 隸,與林逋、魏野交,自號松羅山人。」

《嵩陽石刻記》:「《中嶽醮告文》,真宗御製,翰林待詔劉太 初奉敕書并篆額,刻於石幢八面,在中嶽廟峻極門 外。」其書有唐人風致。

《墨池編》:邵餗,丹陽人,以篆顯於天聖間。范文正公作 《嚴子陵釣臺記》,請之書曰:「先生篆高出四海,或能枉 神筆於片石」,則嚴子陵之風,復千百年未泯,餗為之 篆,至今為奇觀。

《玉海》:天聖五年十一月,上親篆慈孝寺碑額。寶元元 年作舍人院閣,上親篆其牓曰「紫微閣」以賜之。皇祐 中,賜王曾碑曰「旌賢」,又親篆寇準碑曰「旌忠」,賜碑額 者二十二人。嘉祐中,御書五臺真容院寶章閣牓、御 篆文宣王廟門并殿牌。

《王氏談錄》:公亦習古文小篆,嘗謂古文至少,至許慎 所不載,及不出孔氏書者,悉後人所造,學之少所根 據,小篆源流可究,便於施用。公用筆奇古,慶曆中,士 大夫家墓銘,蓋多公筆也。今上景祐徽號玉冊,宣獻 宋公受詔寫。宋公不習篆,公以代書也。又章郇公受 詔書「相國寶奎殿太宗」、真宗詩額,亦公代之。

《宣和書譜》:「蘇舜欽兄舜元,善篆隸,亦工草字,書名與 舜欽相先後。」

《書史會要》:「楊南仲工篆。嘉祐中,與章友直篆石經於 國子監,甚有法度。」

《墨莊漫錄》:章友直伯益以篆得名,召至京師,翰林院 篆字待詔數人,聞其名,然心未之服。俟其至,俱來見 之,云:「聞先生之藝久矣,願見筆法以為模式。」伯益命 粘紙各數張,作二圖,即令洗墨濡毫,其一縱橫各作 十九畫,成一棋局。其一作十圓圈,成一射帖。其筆之 粗細,間架疏密,無毫髮之失。諸人見之,大驚嘆服,再 拜而去。

《畫史》:「章煎,友直女,工篆書,傳其家學。友直執筆,自高 壁直落至地如引繩,而煎亦能如其父。」

《夢溪筆談》:金陵人胡恢,博物強記,善篆隸,臧否人物。 坐法失官十餘年,潦倒貧困赴選,集於京師。是時韓 魏公當國,恢獻小詩自達,其一聯曰:「建業關山千里 遠,長安風雪一家寒。」魏公深憐之,令篆太學石經,因 此得復官,任華州推官而卒。

《六一居士年譜》:嘉祐八年,奉敕篆「受命寶。」治平三年, 奉敕篆「皇帝尊號之寶。」

《玉海》:治平元年,英宗召輔臣觀御篆孝嚴殿額於迎 陽門,又篆《賈昌朝碑》,又書「四民安康」字,賜司馬光。 《書史會要》:王珦,明州鄞縣人,熙寧間上篆書《證宗要 略》三卷,命為御書院祗候。

《宣和書譜》:「皇叔益端獻王,英宗第四子也。留意翰墨, 飛白篆籀皆造其妙。嘗效唐元度夢英作篆籀十八 體,又復出眾體之外作八體,學者多宗之。」

玉冊文,南嶽鎮南門有篆書「南岳」二字,轉運判官文 勛篆,雄偉勁淨,為世所珍。

《宋史黃伯思傳》:「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 秦、漢彝器款識,研究字畫體製,悉能辨正是非,道其 本末,遂以古文名家。篆、隸、正行、草、章草、飛白,皆至絕 妙。」

《李公麟傳》:「公麟長於詩,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 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測款識。」

《湖山勝概》:「臨安龍泓洞」有蔣之奇篆字。

《聞見前錄》:長安百姓常安民,以鐫字為業,多收隋唐 銘志墨本,亦能篆。崇寧初,蔡京、蔡卞為元祐姦黨,籍 刻石立於文德殿門。又於天下州治廳事召安民刊 字,安民辭曰:「乞不刻安民鐫字於碑,恐後世并以為 罪。」

《金石文字記》:「靈巖寺石刻,有大觀三年住持仁欽篆 書心經。」

《書史會要》:「徐琰工篆書。宣和初,嘗書『劍南西川』四大 字,字身長五尺,雄偉可喜。」

張察,字通之,成都人。嘗帥鼎州,以篆名。今成都題榜, 往往察之筆也。

徐滋,字元象,吳興人。從張有習篆,得其法。

宋杞張有高第弟子,於篆極精。

《游宦紀聞》:永福縣之東南八十里,羅漢寺之仙巖,有 篆書十,形體奇怪,環布巖石,不著姓名,人所未識,號 曰仙篆。歐陽公永叔嘗得之,喜其無鑴刻之跡,如指 畫成文,欲以番裔金書字圖號譯之,未暇也。蔡端明時守三山,以道家書釋之曰:「貧道守真一,中有不死 術。」亦莫得其據。政和三年夏,邑宰陳武祐,好奇之士 也。訪求其詳,知篆有三:一在安仁寺仙人山,寺僧憚 墨蠟之費,燎斲而瘞之;二在中和寺黃坑之崖,今存 焉,字皆奇怪,亦不可識;三即羅漢之仙巖也,安仁者 掘而得之,僅完三字。又於上生院僧景純得所藏善 本四字,餘不復有,遂再鋟諸木列巖之堂,今聞亦有 不存者。余常見碑本,字勢夭矯,洒落奇妙,屬是奇怪。 不知蔡忠惠觀道家何等書而識之,此字恐子雲未 必識也。

《齊東野語》:滕茂實字秀穎,吳人。初名祼,登政和第,徽 宗改賜今名。靖康初,奉使金國,割三鎮太原,尋奉密 詔,據城不下。金人怒之,囚於雲中。先是,自分必死,囑 友人董詵以奉使黃旛裹屍而葬,且大書九篆字云: 「宋使者東陽滕茂實墓。」復作詩自序云:茂實奉使無 狀,不復返父母之邦,所當從其主以全臣節。或怒而 與之死,幸以所《杖旛》裹其屍,及以所篆九字刊之石, 埋之臺山寺下,不必封樹。

《玉堂雜記》:學士院中有榜曰「摛文堂」,徽宗御書,賜強 承旨淵明。今乃汪彥章內翰藻所篆。

《書史會要》:「薛尚功善古篆,尤好鍾鼎書,有《鍾鼎彝器 款識》二十卷,及《鍾鼎篆韻》七卷,行於世。」

《宋史瞿汝文傳》:「汝文好古博雅,精於篆籀。」

《游宦紀聞》:「秦會之當軸時,幾務之微瑣者皆欲豫聞。 吾郡德興士人姚敦臨,字公儀,能篆書。秦喜之令作 二十家篆《孝經》,上表以進。時紹興十一年二月十九 日也。許授以文資,未降旨間,會之招飲,姚喜,忘其敬, 不覺振股,以此惡之。尋得旨,令充樞密院效士,辨驗 篆文而已。」

《姑蘇志》:「富元衡,擢進士第。隆興中,除工部郎中。效蘇 軾書,能逼真,尤善柳葉篆。」

《金華游錄》:「虞似良善篆隸,家藏漢刻數千本,心摹手 追,盡得旨趣,大至數尺,小至蠅頭,各臻其妙,兼能古 文奇字。」

《攻媿集》:「王禔參,濟南人。問學精深,兼通醫卜,工真行 草篆。不樂進取,屏居青崖之兩河。」

《吳中人物志》:「顏直之工小篆,得《秦詛楚文》筆意。嘗為 參政樓鑰書『攻媿齋榜,鑰賦詩美之。著《集古篆韻》二 十卷』。」

王綽《薛瓜廬墓誌銘》:「薛師石,字景石,號瓜廬。小楷初 授法於單炳文,日經月緯,已忽超詣。落筆期於鍾、王 之法,籀篆斯隸,深造其極。四方士友求於門,景石不 靳,惜𢌿之大者徑三數尺許,銘祖父,有不得景石書 為恨。有《瓜廬集》若干卷。」

《赤城集》:「林師點,臨海人,自號竹村居士。性嗜書傳,近 購遠求,藏數千卷。至遇古帖祕文,斷刻墜簡,積之亦 千餘卷。篆隸尤留心,以張謙中、虞仲房為法。」

《秋崖集》:「魏鶴山先生名了翁,善篆。嘗以篆法寓諸隸, 最為近古。」

《書史會要》:「魏克愚,字明己,號靜齋,了翁子,亦工篆。」 《閩書》:「余煥工大小篆書,筆勢奇偉。真文忠嘗使書聖 賢言,揭坐側,稱其如正人端士,服吉衣冠,巍然拱手, 使人望之起肅敬。雖嚴師善友,曾不過是。」

《臨江府志》:「蕭崱工篆隸,凡名勝扁額,多其所書,尤善 吟詠,號大山。」

《書史會要》:「曹松泉,天台人。攝棗陽倅日,穆陵遣賜督 府詩,字可尺許。松泉效李陽冰篆,作一圖以賀,又以 古篆文十二冊為侑。」

《安雅堂集》:「陳恕可詩文醇正近古,小篆似吳興張有 自,號『宛委居士』。」

《全蜀藝文志》:「陳瑛,字伯英,為郡教授。篆書千文,字體 整潔。」

《惠州府志》:「陳仲輔,歸善人。博學善屬文,工於隸篆,為 世所重。嘗作《枕屏篆》、五箴文遺侍講陳鵬飛,鵬飛以 詩答之云:『闌干一幅鵝溪絹,中有《五箴》排小篆。銀鉤 小變科斗文,挂我床頭星斗爛』。」

《書史會要》:「牟益字德新,晚年喜篆書,深究古文。嘗取 詛楚、石鼓、鍾鼎等文為《辨證》一編,以糾《釋文》之誤。 杜良臣學問該洽,以小篆重一時,筆法精妙。」

戴侗永嘉人,能篆,有所編《六書》,故行於世。

姚敦,字公儀,江左人。潛心篆學,得前古遺意。

《金史馬定國傳》:「定國仕至翰林學士。石鼓自唐以來 無定論,定國以字畫考之,云是宇文周時所造,作辯 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明,學者以比蔡正甫《燕王 墓辯》。」

《左光慶傳》:光慶好古,讀書識大義,喜為詩,善篆隸,尤 工大字。世宗行郊禮,受尊號,及受命寶,皆光慶篆。凡 宮廟牓署,經光慶書者,人稱其有法。初,御史大夫沈 璋請製大金受命寶,有司以秦璽文進,上命以「大金 受命萬世之寶」為文,徑四寸八分,厚一寸四分,蟠龍 紐、高、厚各四寸六分有半。禮部尚書張景仁、少府監張僅言「典領工事。」詔光慶篆之。

《党懷英傳》:「懷英,大定十年中進士第,調莒州軍事判 官,累除汝陰縣尹,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翰 林待制,兼同修國史。懷英能屬文,工篆籀,當時稱為 第一,學者宗之。」

《趙渢傳》:渢工書,備諸家體,党懷英小篆,李陽冰以來, 鮮有及者,時人以渢配之,號曰「党趙。」

《續夷堅志》:「秀巖安常,字順之,常從党承旨學大篆,多 識古文奇字。泰和末,嘗見內府所藏湯盤,作白玉方 斗,近四小寸,底銘九字,即『德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者 也。章宗有旨,令辨之。」又一方鼎,耳二足,四饕餮象,在 雷文中,銘云:「魯公作文王尊彝。」銅既古,瑩如碧玉,無 復銅性矣。

《元史楊桓傳》:「桓為人寬厚,事親篤孝,博覽群籍,尤精 篆籀之學,著《六書統》《六書泝源》《書學正韻》,大抵推明 許慎之說而意加深,皆行於世。」

《熊朋來傳》:朋來為閩海提舉儒學官,而朝廷以東南 儒學之士唯福建廬陵為最盛,特起朋來,連為兩郡 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學者化焉。晚以福清州判 官致仕,朋來視之漠如也。四方學者因其所自號,稱 為「天慵先生。」

周馳《閑邪公傳》:「李秉彝,穎悟好學,十歲能習古篆隸。 世祖至元初,官工部尚書,兩浙轉運使。嘗名其室曰 『閑邪,世稱閑邪公』。」

《書史會要》:「趙雍工真行草篆,其篆法二李,而清勁有 餘。」

劉致風情高簡蚤負聲譽能篆有所著復古糾繆編 行於世。

《輟耕錄》:「吾子行先生,衍大末人。大父為宋太學諸生, 因家錢唐。先生疏曠,故高不事之節,兼工篆書。余習 篆書,極愛先生翰墨,得一紙半幅,如獲至珍,以故於 書法頗有助。」

《偃曝談餘》:都元敬《使西日記》,記多奇事。淇苑有方石, 刻「殷比干墓」四字,字徑八寸,其墓字已剝,似篆非篆。 元吾丘子行精篆籀,常定為漢人之筆。

《書史會要》:「趙期頤,汴梁人。官至陝西行臺,治書,工於 篆。」

《覆瓿集》:吳叡,杭州人。少好學,工翰墨,尤精篆隸。凡歷 代古文款識制度,無不考究,得其要妙。下筆初若不 經意,而動合矩度,識者謂「吾子行、趙文敏不能過也。」 自號「雪濤散人。」

《續弘簡錄》:「周嶷,蘄黃人。博識古文,於篆隸尤癖嗜,遠 近碑刻,藉手以為寶重。然有求書者,或非聖賢理道, 雖百計懇率不與,儒者以是多之,故所行世絕少。」 《元史郭貫傳》:「貫博學,精於篆籀,當世冊寶碑額,多出 其手。」

《杜本傳》:「本博學善屬文,隱武夷山,文宗徵之不起。右 丞相脫脫以隱士薦,召為翰林待制。至杭州,稱疾固 辭,致書丞相,遂不行。工篆隸,學者稱為清碧先生。」 《泰不華傳》:「不華善篆隸,溫潤遒勁。嘗重類《復古編》十 卷,攷正訛字,於經史多有據云。」

《松江府志》:「楊瑀警敏博學。天曆間,召見奎章閣,命篆 洪禧明仁璽文,稱旨,署廣成局副使,終建德路總管。 謝政居松江之鶴沙,趙仲穆為寫《竹西圖》。」

《書史會要》:吳正道世為儒家,深好篆學,著《六書淵源》 《字偏㫄辨誤》《存古韻譜》等書,吳文正為序之。 《黃文獻公集》:戚崇僧字仲咸,金華人。不以榮進為念, 從鄉先生許公講道於八華山,扁其室曰「朝陽」,人稱 朝陽先生。以六書之學世儒不講,所傳經籍之文多 致譌舛,乃用古篆繕寫《易》《書》《詩》《儀禮》《春秋》《孝經》《論語》 《大學》《中庸》《孟子》:「將獻於有司,以《儀禮》一經未既,弗及 上」

《書史會要》:「魏敬益字士友,洛陽人。官至臨江路總管。 古隸學《廬江太守碑》,亦能篆。」

《閩書》:鄭枃字子經,羅源人。泰定中,辟南安儒學教諭, 與陳旅為文字友。著《衍極》五篇,《衍極記載》三篇。其書 自倉頡迄蒙古,凡古人籀篆以極書法之變,皆在所 論。宣撫使齊伯亨采而上之,作「衍極堂」,以藏其書。 《書史會要》:「王翼,金壇人,有所篆四書行於世。」

應在工篆,嘗作《篆隸偏傍點畫辨》,行於世。

吳炳字彥輝,汴人。身安畎畝,朝廷三聘不起。工篆。 《常熟縣志》:「繆貞善篆、隸、真行書,好古博識,隱居不仕。 善八分小篆,追蹤張有,正書尤高古,致道觀虞山福 地」四篆字,李烈士碑隸書其蹟也。著有《書學明辨》。 《紹興府志》:「申屠澂受業黃文獻公之門,得其淵源。工 古文辭,精篆籀、小楷,足配秦、晉。」

《杭州府志》:「崔彥輝,錢塘人,號雲林生,與王蒙俱吳興 趙氏甥。隱居賣藥,善篆隸詞賦。」

《鐵網珊瑚》:「朱珪工篆籀,精於六書之義。」

《書畫史》:「完顏子周,未詳何許人,居吳興之霅溪。工篆 書《元史·周伯琦傳》:「伯琦以蔭授南海縣主簿,三轉為翰 林修撰。帝以伯琦工書法,命篆宣文閣寶,仍題扁宣 文,及摹王羲之《蘭亭序》。智永所書《千字文》,刻石閣中。 伯琦博學,工文章,而尤以篆隸真草擅名當時,嘗著 《六書正譌》《說文、字原》二書。」 《天都》載:「至正間,改奎章」閣為宣文,朝臣咸謂必命巎 巎書牓。時周伯琦雖在館閣,精篆書未為上知。巎巎 日令書宣文閣牓十數紙,周不識其意。一日,有旨巎 巎書閣牓,辭曰:「臣所能者,真書不古,古莫如篆。周伯 琦篆書,今無過之者。」上如其言召之,書由是進用。 《續弘簡錄》周宗仁伯琦子篆書宗家學,然不逮父。 《吳中人物志》:「蔣冕工小篆,從游周左丞伯溫之門, 名山藏宋璲。濂次子精篆、隸、真、草書,嘗見梁草堂法 師墓篆及吳天璽中皇象書三段石刻,觀之至忘寢 食,遂悟筆法。小篆之工,為國朝第一。濂每見佳處,便 曰:『寫老夫名足可傳世矣』。」

《書史會要》:「朱芾,華亭人。工詞章翰墨之學,真、草篆隸, 清潤遒勁,風度不凡。」

《滄螺集》:「陶宗儀少舉進士,一不中即棄去。務古學,無 所不窺,尤刻志字學,工舅氏趙集賢雍篆筆。洪武辛 亥詔取天下士,癸丑命守令舉人才,又以病免。由避 兵家淞城之北,泗水之南,閉門著書,有《書史會要》九 卷。」

《書史會要》:「孔彥縉襲封衍聖公,精篆書,筆力豪壯,入 於能品。顧謹中為賦詩云:『魯國名公篆法奇,懸針倒 薤總相宜』。其譽在當時如此。」

《開國臣傳》:「朱應辰與楊維楨游。洪武初,辟郡掌教。為 文繁而不猥,詩工長句,篆籀法古,嘗命書符印。」 《書畫史》:「盧熊嘗上疏言州印篆文譌謬,忤旨得罪。熊 少嘗從學楊維楨,博學工文詞,尤精篆籀。所著有《說 文字原章句》。」

《蘇州府志》:「吳睿自杭來,居崑山,工翰墨,尤精篆隸。師 吾衍,得其書法,四方求書者甚眾。」

《崑山縣志》:「王時博學好古,精於篆隸章草,用意深密, 凡六書源委,靡不擇究,深為盧熊之所稱美。」

朱定安精楷書,尤工古篆,得周伯琦筆法。嘗積其書 草瘞之,名《篆冢》。

《蘇平仲集》:「唐肅為文,簡潔而雅奧。詩步驟盛唐,尤工 篆楷,深得筆意。」

《頤菴文選》:「孔訥,宣聖五十七世孫。能詩,工篆法。人得 之者皆傳誦誇美,相貴重。」

《毘陵志》:「謝林好學,工文詞,尤精真行篆隸書。著《字學 源委》五卷,以正近代六書之謬。洪武中,用薦為新鄭 教諭。」

《靜志居詩話》:「張紳工大小篆,精於賞鑒,法書名畫多 所品題,撰《法書通釋》一卷,自稱雲門山樵,亦稱雲門 遺老。」

《延休堂漫錄》:「滕用亨問學辨博,文詞爾雅,尤精六書 之學,篆法之妙,高出近代。永樂三年被薦,召試篆書, 作『麟鳳龜龍』四大字。又獻禎、符三詩,稱旨,授翰林待 詔。」

《東里集》:「陳登字思孝,長樂人。舉才學,為浮梁丞。永樂 甲申,詔吏部簡能書者儲翰林,思孝以篆籀最先至。 時吳中滕用亨待詔翰林,工篆籀,自視天下無愈己 者,且恃春秋高,輕後進,往往折屈之。稠人廣坐中,思 孝就用亨語之戾許叔,重者十數事相辨難,用亨乃 始默默,不復自矜。時四明王尹實篆書擅名海內,考」 據精博,亦推讓思孝。思孝於六書本原,精考詳究。周 秦以來石刻,雖殘缺剝落,歲月氏名無可考審,度其 出某代某人,率中七八。其收蓄之富,歐陽文忠、趙明 誠之後所僅見。居翰林十年,擢中書舍人,朝廷大扁, 率出其手,四方求者無虛日。

《寧波府志》:「楊尹銘,鄞人。永樂間,以楷書進,歷官中書 舍人,小篆師周伯琦。」

《解學士集》:「卓迪善篆,喜為詩,奉母隱居,絕無聲利。居 山之久,景趣漸涵,時時見於翰墨之間,奇峭深蔚,自 視米南宮父子以下不論也。後以能書選入翰林。」 《長洲縣志》:「沈洪嘗游京師,從陳登習篆,時程南雲亦 有書名,洪又從之學。凡漢隸、八分、真、行、章草皆能書, 但拘於繩墨,殊乏風韻,偃蹇老於江湖。」

《閩書》:「劉布嗜古書法,習書山中二十餘年,篆籀為時 所重。」

《海鹽圖經》:「陸贊,宣德間以詩文名,兼善篆隸。為人嚴 毅莊重,以禮法自持,鄉人諡之曰『貞一先生』。」

《懷麓堂集》:「蔣良讀書求大義,為詩裁取適意,不事雕 繪,而教子務通博,以古文草篆為法。病革時,召冢子 於外,手書數十字與之。」

《雲南通志》:「沐璘,襲指揮僉事。景泰間,為右軍都督同 知,鎮雲南。天順初,陞右軍都督。好讀書,長於吟詠,尤 工篆籀。」

《古今印史》:吳文定公名寬,字原博。在朝時,鄉人有浦姓者,善刻圖書而不知篆法。嘗刻「原博」二字,文定見 而笑曰:「博字當從十,不當從心。」因復寄還。

《吳縣志》:「吳爟以縣學生貢入國子。書法宗顏魯公,尤 精篆刻,善鑒古器物書畫。」

《閩書》:方絢篤學力行,好古文,工詞賦書篆。晚以八行 舉,辭不就,隱居西山草堂,門人稱「濯錦先生。」

《黔記》:「王蕃,思南人,自號一瓢齋。工篆隸,為詩清逸。」 張寰《白陽先生墓志銘》:「陳淳字道復,長洲之大姚村 人。從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揉磨琢,器業日進。凡經學、 古文、詞章、書法、篆籀畫詩,咸臻其妙,稱入室弟子。巡 撫都御史陳公知君精於篆,開館禮聘,俾書五經、《周 禮》,鏤板置學,名益大震。」

《名山藏》:「徐霖字子仁,南京入篆登神品,餘若真、行皆 入精妙。碑板書師顏、柳,題榜大書師詹孟舉,並絕海 內。日本使臣得者什襲為珍。武宗南巡,召見行宮,兩 幸其宅。子仁故長髯,武宗手剪之以為拂子」,因自號 「髯翁。」

《書史會要》:「葛滸,四明人,僑居南昌,能篆書。時徐霖在 金陵,徑往訪之,語以誤從偏傍者數字,霖敬服,遂相 友善。」

江巨石,正德時為禮部主事,好為鍾鼎大篆,斯邕以 下恥而不為。

《國寶新編》:「景暘字伯時,流寓南京,本儀真人,仕至太 子中允。晹善書,初工真、行,後師周伯琦小篆,頗得風 骨。」

《吳縣志》:「劉穉孫,字復孺,文待詔以兄之子妻之。字學 眉山,尤工秦漢篆,名擅一時。」

《名山藏》楊黼,雲南太和人。素好學,工書,善篆籀。庭前 有大桂樹,縛板樹上,題曰「桂樓。」偃仰其中,躬耕數畝, 以供甘旨。註疏《孝經》數萬餘言,皆小古篆,作字片硯, 硯乾欲下,桂樓取水,硯池中忽已盈矣。自是為常,人 謂「孝感。」

《寧波府志》:「何瑋工篆書而精於書,學通《易》理,考功豐 坊之師。」

《書史會要》:「葉綬字叔章,上虞人。中江西鄉試,仕應州 學正。學問該博,尤善古篆。」

《江陰縣志》:「夏範,嘉靖中應例官中書,精楷篆,以書太 極殿榜稱旨,賜賚無虛日。封藩充正使,探花劉瑊副 之,實異數也。」

《羅念菴集》:「王電,崑山人。博學勵行,嘗取古文諸書,正 小篆之謬,名曰《同文備考》。」

《蘇州府志》:「許初以貢授教職,書法師二王,尤工篆籀。 擢南京太僕寺主簿,遷漢陽府通判。」

《藩獻記》:「靈丘端懿王聰滆代簡王之元孫也。長子俊 格嗜學,善屬文,聚書數萬卷,尤好古篆籀墨蹟,嘗手 摹六十餘種勒石,名《崇理帖》。」

《列朝詩集小傳》:「王穉登十歲為詩,長而駿發,名滿吳 會間。妙於書及篆隸。吳門自文待詔歿後,風雅之道 未有所歸。伯穀振華啟秀,噓枯吹生,擅詞翰之席者 三十餘年。閩粵之人過吳門者,必踵門求一見,乞其 片縑尺素,然後去。」

《歙縣志》:「吳良止,字仲足,亦字未央。工圖書銅款,特精 筆筆漢法,莊嚴遒勁,畫一截然,真如舊章,出土,不復 可辯。」同時有休寧何震長卿傳文壽承一種解散,局 束舊章,天趣超然,故是獨造,且復出藍。兩人角立為 政,各自金湯。而評者則曰「仲足無邪氣,長卿有逸品。」 相提而論,可為兩人斷案矣。仲足晚以山人稱,詩牽 「於本藝,非其至也。」而出其六書之餘,作《八分書》,時有 別趣。

《寧波府志》:「錢仲善詩歌,精篆籀,有李陽冰筆意。嘗游 陸詹事深文待詔徵明之門。嘉靖戊子,應六書試,仲 居首選。發史館,修錄《大學衍義》,書成,授中書舍人。」 《嘉興府志》:「朱俸攻字學,精篆籀古文及漢、唐隸法,倣 管夫人書七十二篆《金剛經》,人珍重之。」

《溫州府志》:「林應龍字翔之,永嘉人。精於篆隸,為印局 大使。」

《書史會要》:「朱謀㙔博雅好古,尤研精於六義,所著有 《六書貫玉》等書。又考訂《大禹碑》《周宣石鼓》《比干墓銘》, 手自摹臨而詮釋之,曰《三古文釋》。」

《海寧縣志》:「顧履中工署書、篆、隸諸體,以事抵法。萬曆 初,營建皇極殿成,題棹楔者輒議辟。大學士張居正 薦之筆法,應對稱旨,擢內閣中書,賜名復中。」

《蘇州府志》:「趙宧光,太倉人。生而豪貴,入貲為國子生。 中歲折節讀書,卜地於吳之天平山。葬親,傾家開鑿, 搜巖剔穴,遂為西山奇勝之地。廬居墓傍,足不及城 市。所著書數十種,尤專精字學,說文長箋,其所獨解, 篆書尤精絕。」

《江寧府志》:「歐陽序能詩詞,工篆籀。仕福州府幕,官罷 歸,結茅於姑塘之麓,終老焉。」

《徽州府志》:「詹希賢,休寧人。善篆隸諸體書,著書筌,極 論書法,四方多師之《湖廣通志》:「洪度,黃梅人,精書法。一日洪濤浮敝篋,發 之,乃宋僧道肯集篆《金剛經》,字,久磨滅,精思七晝夜, 重臨刻石,宗伯董其昌釋以小楷,藏京師摩訶菴。」 《太平縣志》:「劉太憲少工八法,篆隸尤精。重興寺篆有 柱聯,鄒之麟先生見而愛之,摹去」鑴刻圖章,刀法古 健,伯仲文。三橋、何雪漁,近時名手不及也。

《休寧縣志》:「汪濤,工篆刻,長於大字,隨筆揮灑,章法天 然,不事安排,其轉動遒勁,純以腕力勝,人有將軍之 號。」

《寧波府志》:「徐啟睿性豪宕,好飲酒,善擊雙劍,縱橫飛 越,不可一世。尤善鑴印章,不假篆文,隨手所至,斯須 而成,纎鉅疏密,配合適當,即犀玉諸刻亦然。先是有 楊當時、張子魚俱善詩,能書篆,兼工鑴印,亦為時所 稱。」

《武進縣志》:「須佛孫,邑庠生。為人重意氣,能文而有豪 致,精於篆刻,高古絕倫。」

《池州府志》:「吳光裕,美姿容,博學強記,少負通才,尤精 楷書,得衛夫人及黃庭、瘞鶴筆法。弟光錫,能古文,通 篆籀,時有二難之目。」

《妮古錄》:「朱珪字伯盛,崑山人。師濮陽吳睿大小篆,尤 善摹刻,凡吳下碑板,多出珪手,然非其人,珪不屑也。 又喜為刻印章,茅山張外史嘉珪錫之,名『方寸鐵。珪 嘗取宋人王順伯并元趙孟頫、吾子行二家印譜吳 睿所刻印文,并附自製私印纂例為書,名曰《印文集 考》,惜不傳。所存有《名蹟錄》,蓋其平生所刻名文也。性』」 孤潔,不娶終。

《列朝詩集小傳》:「何玉仙號白雲道人,史癡翁之妾,能 篆書。」

篆書部雜錄 编辑

《譚子知人》篇:「觀其文章,則知其人之貴賤焉;觀其書 篆,則知其人之情性焉。」

《續博物志》:「魏初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 法,石長八尺,廣四尺,碑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魏文 帝刊《典論》六碑,附於其次。陸機《太學贊》別一碑,在講 堂下,載蔡邕、韓說、高堂谿等名。」《太學弟子贊》復一碑, 在外門中。又一碑漢順帝陽嘉八年立,云建武二十 七年造太學,永建六年九月,詔書修太學,工徒十一 「萬二千人,陽嘉九年八月作畢。」有晉《辟雍行禮碑》,是 太始二年立。

《漢竹符》,以竹五寸,鑴刻篆書其上。

《夢溪筆談》:「古文自變隸,其法已錯亂,後轉為楷字,愈 益訛舛,殆不可考。如言有口為吳,無口為天。」按字書 吳字本從口從音捩非天字也。此固近世謬從楷法 言之。至如兩漢篆文尚未廢,亦有可疑者。如漢武帝 以隱語召東方朔云:「先生來來。」解云:「來來,棗也。」按棗 字從朿。音刺不從來。此或是後人所傳,非當時語。如卯 金刀為劉貨泉為白水真人,此則出於《緯書》,乃漢人 之語。按:「劉」字從。音酉「《從金》如柳」,騮留從。非「卯」字也。 貨從貝,真乃從。亦非一法。不知緣何如此。字書與 《本史》所記。必有一誤也。

江南徐鉉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 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乃筆鋒 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鉉嘗自 謂:「吾晚年始得。」匾之法,凡小篆喜瘦而長。《匾》之 法,非老筆不能也。

《山谷題跋》:「繆篆,讀如綢繆束薪之繆,漢以來符璽印 章書也。李元輔不甚知名,蓋翰林書藝之流,今日藏 之,亦足以廣聞見,備討尋,不可廢也。」

周秦《古器銘》,皆科斗文字,其文章爾雅,朝夕玩之,可 以披剝華偽,自見至情,雖戲弄翰墨,不為無補。 文章骩骳而得韓退之,詩道敝而得杜子美,篆籀如 畫而得李陽冰,皆千載人也。陳留王壽卿得陽冰筆 意,非章友直、陳晞、畢仲荀文勛所能管攝也。

《嬾真子》老杜《贈李潮八分歌》云:「秦有李斯漢蔡邕,中 間作者寂不聞。嶧山之碑,野火燒棗木,傳刻肥失真。 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嶧山之碑,至於 「苦縣光和」,人多未詳,王內翰亦不解。謹按老子,苦人 也,今為亳州衛真縣。縣有明道宮,宮中有漢光和年 中所立碑,蔡邕所書。僕大觀中為永城主簿日,緣檄 到縣得見之。字畫勁拔,真奇筆也。且杜工部時已非 《嶧山》真筆,況於今乎?然今所傳摹本,亦自奇絕,想見 真刻,奇偉哉!

《卻掃編》:《史記》載秦始皇及二世行幸郡縣,立石刻辭世傳泰山篆字可讀者,惟有「二世詔」五十許字,而始 皇刻辭皆謂已亡。宋丞相莒公鎮東平日,遣工就泰 山撫得墨本,以慶曆戊子歲別刻新石,親作後序,止 有四十八字。歐陽文忠公《集古錄》亦言友人江鄰幾 守官奉高,親到碑下,纔有此數十字而已。其後東平 劉斯立嘗登泰山絕頂,訪《秦篆》,徘徊碑下。其石埋植 土中,高不過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廣狹皆 不等,因其自然,不加磨礱。所謂五十許字者,在南面 稍平處,人常所撫搨,故士大夫多得見之。其三面尤 殘缺蔽闇,人不措意,隱隱若有字痕,刮磨剝蝕。試令 撫以紙墨,漸若可辨。蓋四面起,以東、北、南為次,四面 周圍悉有刻字,總二十二行,行十二字。字從西面起, 以東北、南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東面六行,南面 七行,其末有「制曰可」三字,復轉在西南稜上。其十二 行是始皇辭,其十行是二世辭。以《史記》證之,文意皆 具,計其缺處,字數適同,於是泰山之篆,遂為全篇。 《春渚紀聞》:吳興章有以小篆名世,其用筆簡古,得石 鼓遺法,出文勛章友直之右。所作《復古編》以正篆隸 之本,識者嘉之。嘗為余言:心字於篆文,只是一倒火 字耳。蓋心,火也,不欲炎上,非從包也。畢少董,文簡之 孫,妙於鼎篆,而亦多見周秦,凡有盤盂之銘。其論水 字云:「中間一豎,更不須曲,只是畫一《坎》卦耳。」蓋坎為 水,見於《鼎銘》多如此者,并記之。

《研北雜志》:「篆法自秦李斯,至宋吳興道士張有而止, 後世的的,有所據依。」

《丹鉛總錄》:予考《述異記》云:空同山有堯碑禹碣,皆科 斗書。《淳化閣帖》首有禹篆十二字。《輿地志》:江西廬山 紫霄峰下有石室,室中有禹刻篆文。有好事者縋入 摹之,凡七十餘字,止有「鴻荒漾余乃𣞶」六字可辨,餘 叵識。後復追尋之,已迷其處矣。福建莆田縣陳喦山 有自然仙篆,以紙摹之,形類禹刻。何翥詩:「鳥書蟲文」 不可識,如讀岣嶁《神禹碑》。禹之遺跡,靈閟如此,號曰 「神禹」,抑有由矣。

倉頡冢,《方輿勝覽》有數處,當以關中、馮翊、今耀州者 為是。按《皇覽》云:「有倉頡冢,在利陽亭南,高六丈。」又聞 人牟準作《衛覬碑文》云:「《倉頡冢碑》大篆書,在左馮翊 利陽亭南道㫄。」覬,金針八分書也。 再考贊皇山中「吉日癸巳」字,乃周穆王書,其時代遠 在宣王之前。然《贊皇山石刻》乃是小篆,而宣王石鼓 卻是古文籀書,此又大篆小篆並用之明證也。 夢英好篆書而無古法,其自敘云:「落筆無滯,縱橫得 宜。大者縮其勢而漏其白,小者均其勢而伸其畫。」此 正其病處,而居之不疑,所以不可救藥,沈痾入骷矣。 夢英篆傳於今者,有篆書偏傍,亦不工緻。郭忠恕答 之書云:「見寄偏傍五百三十九字。」按《說文字源》惟有 五百四十部,「了」字合收在子部,今《目錄》妄有更改。又 《集解》中誤收去部在注中。今點檢偏傍,少「晶惢」至「龜 弦」五字。故知林氏虛誕,誤於後進者小說見宜焚之。 忠恕所稱林氏者,林罕、夢英,偏傍全依林罕小說,而 忠恕謂小說宜焚,深不足於彼也。書末云:「何人知之, 英公知之」,正謂其不知耳。

《太平清話》:山谷題萬松亭額,東坡手畫一樂工,又作 《樂語》題之,皆作漢篆書。二公卻又能隸篆也。

《金志》言:奉符人党懷英篆籀入神,李陽冰之後一人 而已。

《巖棲幽事》,碑石冰泐者具在,好奇之士,乃專倣刻文 刓剝之處,僅存字形,以為古意。范石湖此語為漢隸 也。不知今學漢印者皆此類,古文亦然。

《妮古錄》:「禹精神在水,故篆體皆有流水形。」

鑄印官祝溫集自言:祖思言為唐禮部鑄印官,世習 籀篆,即《漢藝文志》所謂「屈曲纏繞,以摹印章者。」 《述古書法纂》:「凡習篆,《說文》為根本,能通《說文》,則寫不 差。」又當與《通釋》兼看。

篆書部外編 编辑

《異苑》:「晉太元末,湘東姚祖為郡吏,經衡山,望巖下有 數年少,並執筆作書。祖謂是行侶休息,乃枉道過之。 未至百許步,少年相與翻然飛颺,遺一紙書在坐處, 前數句古時字,自後皆鳥跡篆。」

《遺史紀聞》:太子中允王綸有女十八,一日晝寢若魘, 有物憑附而語,稱「清非生。」呼其女為燕華君,能三十 六體天篆,後數月如故,皆不能記矣。

《神仙感遇傳》:「陳簡者,金華縣小吏也。早入縣,忽逢道 流,簡隨之行,及一宮觀,內有筆墨之屬,以黃素書一 卷,紙十餘幅授之曰:『以汝有書性,為我書之』。發褾視 之,皆古篆文。素不識篆字,試按本書之甚易,半日已 畢,道流以一杯湯與之曰:『此金華神液,飲之者壽無 限』。出門恍如夢覺,已三日矣。還家習篆書,遒勁異常」, 而不復飲食。尋入金華山去,亦時還郡中。

《洛中紀異錄》:絳州碧落觀有天尊名像,光燄灼高丈 餘,上有文云:神仙所篆,莫之測也。先君云:唐龍朔中 刺史李諶為母氏天妃追薦所造也。有先黃冠云:李史君即高宗大帝之子。其文未刻之前,忽有二道士 謁李史君云:「聞君欲篆刻其文,我二人即天下之名 篆也,請為史君成之。」乃於懷中出一軸,末書《陰符經》, 「殆非人功也。」史君尤異之,復令殿內四面封閉,「不得 令人窺視,只我二人在中,候三日即畢矣。」史君從之, 但見二道士挈二小囊入自其門,餘無所睹。至三日, 史君命開之,只見白鶴一雙自門飛出,及視文篆已 畢,餘有一及字,但只有一畫不成而去。史君與道士 眾悲喜益神之。後李陽冰於此學篆,凡十二年,終不 得妙,捨之而去,至今為天下之絕矣。

《東坡續集》:江淮間俗尚鬼,歲正月必衣服箕帚,為子 姑神,或能數數畫字。黃州郭氏神最異,予去歲作《何 氏錄》以記之。今年黃人汪若谷家神尤奇,以箸為口, 置筆口中,與人問答如響,曰:「吾天人也。名全,字德通, 姓李氏,以若谷再世為人,吾是以降焉。」著篆字,筆勢 奇妙,而字不可識,曰:「此天篆也。」與予篆三十字,云是 《天蓬咒》,使以隸字釋之,不可。

《夢溪筆談》:「景祐中,太常博士王綸家迎紫姑,有神降 其閨女,自稱上帝、後宮諸女。能文章,頗清麗,中其書有 數體,甚有筆力,然皆非世間篆隸。其名有藻箋篆、茁 金篆十餘名。綸與先君有舊,予與其子弟遊,親見其 筆跡。」

《雲笈七籤》:葉遷韶避雨樹下,見雷公為樹枝所夾葉 取石楔開枝得去。雷公以墨篆一卷與之曰:「行此可 致雷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