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59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五十九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六十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五十九卷目錄

 智部總論

  易經乾卦 繫辭

  書經虞書舜典 商書仲虺之誥

  詩經大雅抑

  荀子解蔽篇

  呂氏春秋疑似

  淮南子俶真訓 主術訓

  韓詩外傳論智一則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法言問明篇 寡見篇 先知篇

  外史智論

  中論智行

  新論心隱 貴速

  中說天地篇 問易篇

  楊龜山集蕭山所聞

  二程子全書

  性理大全四端

 智部藝文

  知賦           周荀卿

  智若禹之行水賦     宋孔平仲

 智部紀事

 智部雜錄

學行典第五十九卷

智部總論

编辑

易經

编辑

《乾卦》

编辑

「貞」者,事之幹也。

本義「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于時為「冬」,于人則為智,而為眾事之幹。幹,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者也。大全「『『貞者事之幹』,伊川說『貞』字,只以為正,恐未足以盡貞之義。須是說『正而固,然亦未推得到知上,看得來合是如此。知是那默運事變底一件物件,所以為『事之幹』』。」又曰:「正』字也有『固』字意思,但不分明,終是欠闕。正如《孟子》所謂『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斯是正意,弗去是固意。貞固是固得恰好。如尾生之信,是不貞之固。須固得好,方是貞。」問:「又有所謂『不可貞』者,是如何?」曰:「也是這意思。只是不可以為正而固守之。」

《貞固》足以幹事。

本義「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謂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為事之幹。大全「貞固,足以幹事」者,貞,正也。知其正之所在,固守而不去,故足以為事之幹。幹事,言事之所依以立,蓋正而能固,萬事依此而立。在人則是智至靈至明,是是非非,確然不可移易,不可欺瞞,所以能立事也。幹如版築之有楨幹,今人築牆,必立一木于中為骨,俗謂之夜叉木,無此則不可築。橫曰楨,直曰幹。無是非之心,非知也。知得是是非非之正,堅固確守,不可移易,故曰「智。」周子則謂之正也。

《繫辭》

编辑

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

本義「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大全問:「『《本義》云:『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是如何?」曰:「知是先知得較虛,故屬之天;『道濟天下』,則普濟萬物,實惠及民,故屬之地。」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大全節初齊氏曰:「知者,見之于未動之先,而識其復而幹事之體,故曰知。」朱子曰:「萬物各具是性,但氣稟不同,各以其性之所近者窺之。故知者只見得他貞靜處,便以為知。」

知崇禮卑,

本義「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德崇。」大全建安丘氏曰:「聖人之知,如天之崇,故所知日進于高明而德崇。」潛室陳氏曰:「《易》言知崇」,即《中庸》「尊德性、致廣大、極高明底事。」

書經

编辑

《虞書舜典》

编辑

「《重華》《協于帝》。」「濬哲文明,溫恭允塞。」

蔡傳濬,深,哲,智也。深沈而有智。

《商書仲虺之誥》

编辑

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

蔡傳《天錫湯》以勇智之德,勇足以有為,智足以有謀。

詩經

编辑

《大雅抑》

编辑

抑抑威儀,維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朱注哲,知也

荀子

编辑

《解蔽篇》

编辑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治則復經,兩疑則 惑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百家異 說,則必或是或非,或理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 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妬繆於道,而人誘其 所迨也。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 術,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已不輟也。豈 「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 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況於使者乎?德道之 人,亂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數 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 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 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 也。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 其行。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 亂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 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 也。桀死於亭山,紂縣於赤斾,身不先知,又莫之諫,此 蔽塞之禍也。成湯鑒於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 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 九有也。文王鑒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 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 也。遠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 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夫 是之謂至盛。《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 鳳有凰,樂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昔人臣之蔽者,唐 鞅、奚齊是也。唐鞅蔽於欲權而逐載子,奚齊蔽於欲 國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齊戮于晉,逐賢相而罪 孝兄。身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禍也。故以貪鄙 背叛、爭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 鮑叔、甯戚、隰朋仁智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 祿與管仲齊。召公、呂望仁智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 名利福祿與周公齊。《傳》曰:「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彊。 勉之彊之,其福必長。」此之謂也,此不蔽之福也。昔賓 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 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 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 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也;由俗謂之道,盡嗛也;由 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勢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 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而數具者,皆道之一 隅也。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 人,觀於道之一隅,猶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 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 禍也。孔子仁智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 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于成積也,故德與周公 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也。聖人知心術之患,見 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 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是故眾異不得 相蔽,以亂其倫也。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 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 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 於不道人,而不知合於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 可道之人論道,人亂之本也。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 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 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 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 在於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 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 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 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 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 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 夫一害此一謂之一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 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 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一而靜,作之則將。須 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一則盡。將思道者靜則 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 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 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 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 而宇宙裡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 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 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 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 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 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故曰心 容,其擇也無禁,必自見其物也雜博,其情之至也不 貳。《詩》云:「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頃 筐,易滿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貳周行,故曰心 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一 焉。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 為賈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 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精於物者也。精 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一於道而 以贊稽物,一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 論,則萬物官矣。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 物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 《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 後能知之。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 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 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心亦如是矣。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 定是非,決嫌疑矣。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傾, 則不足以決麤理也。」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 一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一也;好樂者眾矣, 而夔獨傳者一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傳者一也。倕 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 而造父精於御,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曾 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惡能與我歌矣?」空石之中有 人焉,其名曰觙。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 則敗其思,蚊䖟之聲聞則挫其精。是以闢耳目之欲 而遠蚊䖟之聲,閒居靜思則通。思仁若是,可謂微乎? 《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彊矣;有子惡臥而「焠掌, 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闢耳目之欲,可謂能自彊 矣;未及思也,蚊䖟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 謂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彊!何忍!何危?故濁 明外景,清明內景。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 矣。夫何彊!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聖人 之行道也無彊也。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此 治心之道也。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 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 伏虎也,見植林以為後人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 百步之溝,以為蹞步之澮也;俯而出城門,以為小之 閨也,酒亂其神也;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掩耳而 聽者,聽漠漠以為哅,哅勢亂其官也。故從山下望牛 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從山下而 望木者,十仞之木若著,而求著者不上折也。高蔽其 長也。水動而影搖。人不以定美惡,水勢元也;瞽者仰 視而不見星辰,不以定有無,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 時定物,則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 「必不當。」夫苟不當,安能無過乎?夏首之南有人焉,曰 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 以為伏鬼也;仰視其髮,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 家者,失氣而死。豈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 忽之閒,疑元之時正之,此人之所以無有而有,無之 時也。而己以正事。故傷於濕而擊鼓,鼓痺,則必有弊 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故雖不在《夏首》 之南,則無以異矣。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 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 之則沒世窮年不能遍也。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 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與愚者若一,學老身長子而與 愚者若一,猶不知錯,夫是之謂妄人。故學也者,固學 止之也。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曷?謂至足?曰:聖也。聖 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 下極矣。故學者以聖王為師,案以聖王之制為法。法 其法以求其統,類類以務象效其人嚮是而務,士也; 類是而幾,君子也。知之,聖人也。故「有知非以慮是,則 謂之」懼;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賊;察孰非以分是,則 謂之篡;多能非以修蕩是,則謂之知;辯利非以言是, 則謂之詍。《傳》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謂合王制 與不合王制也,天下有不以是為隆正也。然而猶有 能分是非,治曲直者耶?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 辯治亂,非治人道。雖能之,無益於人,不能無損於人。 案直將治怪說,玩奇辭以相撓滑也。案彊鉗而利口, 厚顏而忍詬,無正而恣睢,妄辯而幾利,不好辭讓,不 敬禮節而好相推擠。此亂世姦人之說也。則天下之 治說者方多然矣。《傳》曰:「析辭而為察,言物以為辯,君 子賤之。博聞彊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此之謂也。為 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 也,則廣焉能棄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頃于之胸中, 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當時則動,物至而應,事 起而辯,治亂可否,昭然明矣。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 之有也;宣而成,隱而敗,闇君無之有也。故君人者周 則讒言至矣,而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遠矣。《詩》曰: 「墨以為明,狐狸其蒼。」此言上幽而下險也。君人者宣, 則直言至矣,而讒言反矣,君子邇而小人遠矣。《詩》云: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呂氏春秋

编辑

《疑似》

编辑

三曰「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吳干者。賢主 之所患,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亡國之主似智, 亡國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聖人 之所加慮也。故墨子見岐,道而哭之。周宅酆、鎬近,戎 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于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 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嘗 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喜之。幽王欲 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于 後戎寇真至,幽王身之,乃死于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此夫以無寇失真寇者也。賢者有小惡以致大惡,褒 姒之敗,乃令幽王好小說以致大滅,故形骸相離,三 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東徙也, 秦襄、晉文之所以勞王,勞而賜地也。梁北有黎丘部, 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姪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 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 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 而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 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 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于市,欲遇而刺 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 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 其子者,而殺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 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 人也。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入于澤而問牧童,入于 水而問漁師,奚故也?其知之審也。夫人子之相似者, 其母常識之,知之審也。」

淮南子

编辑

《俶真訓》

编辑

神者,智之淵也,淵清則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 則心平矣。人莫鑑于流沬而鑑于止水者,以其靜也。 莫窺形于生鐵而窺于明鏡者,以睹其易也。夫唯《易》 且靜,形物之性也。由此觀之,用也,必假之于弗用也。 是故虛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鑑明者,塵垢弗能薶,神 清者,嗜欲弗能亂。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復返之,是失 之于本而求之于末也。外內無符而欲與物接,蔽其 元光而求知之于耳目,是釋其昭昭而道其冥冥也, 是之謂失道。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于虛則 消鑠滅息,此聖人之游也。

《主術訓》

编辑

《智欲員》者,環復轉運,終始無端,旁流四達,淵泉而不 竭,萬物並興,莫不嚮應也。

韓詩外傳

编辑

《論智一則》

编辑

傳曰:聰者自聞,明者自見。聰明則仁愛著而廉恥分 矣。故非道而行之,雖勞不至;非其有而求之,雖強不 得。故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害遠 而名彰也。《詩》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春秋繁露

编辑

《必仁且知》

编辑

何謂之知?先言而後當。凡人欲舍行為,皆以其先知 規而後為之。其規是者,其所為得其所事,當其行,遂 其名,榮其身,故利而無患,福及子孫,德加萬民,湯武 是也。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 名,辱害及其身,絕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故曰: 「莫急于知。」知者見禍福,遠,其知利害,蚤言之而無敢 譁,立之而不可廢,取之而不可舍,前後不相悖,終始 有類,思之而有復,及之而不可厭。其言寡而足,約而 喻,簡而達,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損。其動中 倫,其言當務。如是者謂之知。

漢揚雄法言

编辑

《問明篇》

编辑

「明哲煌煌,旁燭無疆。遜於不虞,以保天命。」譔《問明》,或 問明。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見之明,其誖 乎?聰明其至矣乎?不聰,實無耳也。不明,實無目也。敢 問大聰明?」曰:「眩眩乎唯天為聰,惟天為明。夫能高其 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或問「小每知之,可謂師乎?」 曰:「是何師歟?是何師歟?天下小事,為不少矣。每知之, 是謂師乎?師之貴也,知大知也。小知之師亦賤矣。孟 子疾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或曰:「亦有疾乎?」曰:「摭我華 而不食我實。」或謂:「仲尼事彌其年,蓋天勞諸,病矣夫?」 曰:「天非獨勞仲尼,亦自勞也。天病乎哉?天樂天,聖樂 聖。」或問:「鳥有鳳,獸有麟,鳥獸皆可鳳麟乎?」曰:「群鳥之 於鳳也,群獸之於麟也,形性豈群人之於聖乎?」或曰: 「甚矣,聖道無益於庸也。聖讀而庸行盍去諸?」曰:「甚矣 子之不達也。聖讀而庸行猶有聞焉,去之阬也,阬秦 者非斯乎?投諸火。」或問:「人何尚?」曰:「尚智。」曰:「多以智殺 身者,何其尚?」曰:「昔皋陶以其智為《帝謨》,殺身者遠矣; 箕子以其智為武王陳《洪範》,殺身者遠矣。仲尼,聖人 也。或劣諸子貢,子貢」辭而精之,然後廓如也。於戲!觀 《書》者違子貢雖多,亦何以為慎哉?成湯丕承也,文王 淵懿也。或問「丕承。」曰:「由小致大,不亦丕乎?革夏以天不亦承乎?淵懿」曰:「重《易》六爻,不亦淵乎?浸以光大,不 亦懿乎?」或問命。曰:「命者天之命也,非人為也。人為不 為命。請問人為?」曰:「可以存亡,可以死生,非命也,命不 可避也。」或曰:「顏氏之子,冉氏之孫。」曰:「以其無避也,若 立巖牆之下,動而徵病,行而招死。命乎,命乎?吉人凶 其吉,凶人吉其凶。辰乎辰曷,來之遲,去之速也。君子 競諸,謣,言敗俗,謣好敗,則姑息敗德。君子謹於言,慎 於好,亟於時。吾不見震風之能動聾聵也。」或問:「君子 在治曰若鳳;在亂?曰:若鳳。」或人不喻。曰:「未之思矣。」曰: 「治則見,亂則隱,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鷦明遴集,食 其潔者矣。鳳鳥蹌蹌,匪堯之庭。亨龍潛升,其貞利乎?」 或曰:「龍何可以貞利而亨?」曰:「時未可而潛,不亦貞乎? 可而升,不亦利乎?潛升在己,用之以時,不亦亨乎?」或 問「活身。」曰:「明哲。」或曰:「童蒙則活,何乃明哲乎?」曰:「君子 所貴,亦越用明保慎其身」也。如庸行翳路,衝衝而活, 君子不貴也。楚兩龔之絜,其清矣乎!蜀莊沈冥,《蜀莊》 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 雖隋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吾珍莊也,居 難為也,不慕由,即夷矣。何毚欲之有?或問:「堯將讓天 下於許由,由恥有諸?」曰:「好大者為之也,顧由無求於 世而已矣。允哲堯儃舜之重,則不輕於由矣。好大累 克,巢父灑耳,不亦宜乎!靈場之威,宜夜矣乎?朱鳥翾 翾,歸其肆矣。」或曰:「奚取於《朱鳥》哉?」曰:「時來則來,時往 則往,能來能往者,朱鳥之謂歟!」或問:「韓非作《說難》之 書,而卒死乎《說難》,敢問何反也?」曰:「《說難》蓋其所以死 乎?」曰:「何也?」曰:「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 乎不憂其不合也。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 至矣。或曰:「說之不合,非憂耶?」曰:「說不由道,憂也;由道 而不合,非憂也。」或問哲,曰:「旁明厥思。」「問行?」曰:「旁通厥 德。」

《寡見篇》

编辑

假言,周於天地,贊於神明,幽弘橫度,絕於邇言。譔寡 見,吾寡見,人之好假者也。邇文之視,邇言之聽,假則 偭焉。或曰:「曷!若茲之甚也?先王之道滿門,曰不得已 也。」得已則已矣,得已而不已者寡哉!好盡其心於聖 人之道者,君子也;人亦有好盡其心矣,未必聖人之 道也。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 「邪道者,迷識也,如賢人謀之美也。詘人而從道,如小 人謀之不美也,詘道以從人?」或問:「《五經》有辯乎?」曰:「惟 《五經》為辯。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 者莫辯乎《禮》,說志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 捨斯辯亦小矣。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鶉兮。去之五 百歲,其人若存兮。」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訟也,奚其存?」 曰:「曼是為也。天下之亡,聖也久矣。呱呱之子,各識其 親;譊譊之學,各習其師。精而精之,是在其中矣。」或曰: 「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何謂也?」曰:「玉不雕,璵璠不作器; 言不文,典謨不作經。」或問:「司馬子長有言曰:『《五經》不 如老子之約也。當年不能極其變,終身不能究其業』。」 曰:「若是,則周公惑孔子,賊古者之學,耕且養,三年通 一經。今之學者,非獨為之華藻也,又從而繡其鞶帨, 惡在老不老也?」或曰:「學者之說可約耶?」曰:「可約解科。」 或曰:「君子聽聲乎?」曰:「君子惟正之聽。荒乎淫,佛乎正, 沈而樂者,君子弗聽也。」或問:「侍君子以博乎?」曰:「侍坐 則聽言,有酒則觀禮焉事博乎?」或曰:「不有博弈者乎?」 曰:「為之,猶賢於己爾。侍君子者,賢於己乎?君子不可 得而侍也。侍君子,晦斯光,窒斯通,亡斯有,辱斯榮,敗 斯成,如之何賢於己也?鷦明沖天,不在六翮乎?拔而 傅尸,鳩其累矣。夫雷震乎天,風薄乎山,雲徂乎方,雨 流乎淵,其事矣乎?魏武侯與吳起浮於西河,寶河山 之固。起曰:『在德不在固』。」曰:「美哉言乎。使起之兵每如 斯,則太公何以加諸?」或問:「周寶九鼎,寶乎?」曰:「器寶也。 器寶待人而後寶。齊桓晉文已下,至於秦兼,其無觀 已。」或曰:「秦無觀,奚其兼?」曰:「所謂觀,觀德也。如觀兵,開 闢以來未有秦也。」或問:「魯用儒而削,何也?」曰:「魯不用 儒也。昔在姬公用於周,而四海皇皇,奠枕于京;孔子 用於魯,齊人章章歸其侵疆,魯不用真儒故也。如用 真儒,無敵於天下,安得削浩浩之海,濟樓航之力也? 航人無楫,如航何?」或曰:「奔壘之車,沈流之航,可乎?」曰: 「否。」或曰:「焉用智?」曰:「用智於未奔沈,大寒而後索衣裘, 不亦晚乎?乘國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則人斯安矣。惠 以厚下,民忘其死。忠以衛上,君念其賞。自後者人先 之,自下者人高之。」誠哉是言也!或曰:「弘羊榷利而國 用足,盍榷諸?」曰:「譬諸父子,為人父而榷其子,縱利如 子何?卜式之云,不亦匡乎?」或曰:「因秦之法,清而行之, 亦可以致平乎?」曰:「譬諸琴瑟鄭衛調,俾夔因之,亦不 可以致《簫韶》矣。」或問:「處秦之世,抱周之書,益乎?」曰:「舉 世寒貂狐,不亦燠乎?」或曰:「炎之以火,沃之以湯,燠亦 燠矣。」曰:「燠哉燠哉!時亦有寒者矣。非其時而望之,非 其道而行之,亦不可以至矣。秦之有司負秦之法度, 秦之法度負聖人之法度。秦弘違天地之道,而天地 違秦亦弘矣

《先知篇》

编辑

立政鼓眾,動化天下,莫尚於中和。中和之發,在哲民 情。譔《先知》先知,其幾於神乎?敢問先知曰不知。知其 道者,其如視忽。眇綿作炳,先甲一日易,後甲一日難。

黃憲外史

编辑

《智論》

编辑

徵君憂二姬之讒,復說韓王曰:「夫尺蠖蜉蝤,同出于 陽,而不為尺蠖之鳴;黃雀蜻蜓,同翔于空而不為黃 雀之舉;鯤魚蝮蛇,同潛于水而不為鯤魚之化。若此 者,豈限于物力哉?氣使然也。故蜉蝤之安于默,蜻蜓 之限于飛,蝮蛇之困于遊者,彼亦烏知尺蠖之鳴,黃 雀之舉,而鯤魚之化也?唯不知故以類群而不毒,是」 萬物之淑慝,皆以無所知而能相安也。使其有所知 則必慕,慕則必傾焉。惟人靈覺于物,故無大愚,亦無 大智。無大智故有知而不慕,有慕而不傾,有傾而不 殆,有殆而不窮,窮則必復。若元王素主之於凡庶。惟 無所大知,是以賤而莫知其所以貴,貧而莫知其所 以富,陋而莫知其所以揚,勞而莫知「其所以逸,困而 莫知其所以亨」,變化若神,動靜若運。凡庶惟群處,囂 囂然以顒之爾矣。昔傲象之於重華也,無大智,故得 以靖而不夷;魋虎之於仲尼也,無大智,故得以康而 不隕;項籍之於高祖也,無大智,故得以興而不復。雖 德與智合,以光耀于天下,而銘偉功,亦命使之然也。 豈惟元王素主之異「于凡庶哉?今有愚夫,老於田野, 與子孫守十金之產,而盜賊不攘其室者,亦盜賊無 大智也,況於受命之主乎!」今賢王居必伯之國,受世 昌之封,膏腴之沃壤七百餘里,雖周之申伯、鄧侯,未 有若賢王之隆也。夫南陽雖封於先王,而實天之所 賜,賢王欲乘而興之,甚易也。以賢王之明,而失可伯 之時,「是使齊桓、晉文笑于前,秦孝公、齊威王議于後, 無乃棄天之賜,而削先王之封乎?願王恭禮天下之 士,以結其心,遠內嬖之讒,以清其志,則天下士必奮 然樂為之用,而賢王之名尊矣。此鄙臣所以婉弈而 長歎也,王其熟慮焉。」韓王曰:「善。」

徐幹中論

编辑

《智行》

编辑

或問曰:士或明哲窮理,或志行純篤,二者不可兼,聖 人將何取?對曰:「其明哲乎!」夫明哲之為用也,乃能殷 民阜利,使萬物無不盡其極者也。聖人之可及,非徒 空行也,智也。伏羲作八卦,文王增其辭,斯皆窮神知 化,豈徒特行善而已乎?《易·離象》稱「大人以繼明,照于 四方」,且大人,聖人也,其餘象皆稱君子,蓋君子通於 「賢者也,聰明惟聖人能盡之,大才通人有而不能盡 也。《書》美唐堯,欽明為先。驩兜之舉共工,四岳之薦鯀 堯,知其行,眾尚未之信也。若非堯,則裔土多凶族,兆 民長愁苦矣。明哲之功也如是,子將何從?」或曰:「俱謂 賢者耳,何乃以聖人論之?」對曰:「賢者亦然。人之行莫 大於孝,莫顯於清。曾參之孝,有虞不」能易;原憲之清, 伯夷不能閒;然不得與游、夏列在四行之科,以其才 不如也。仲尼問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 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貢之 行,不若顏淵遠矣,然而不服其行,服其聞一知十。由 此觀之,盛才所以服人也。仲尼亦奇顏淵之有盛才 也,故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顏淵達 於聖人之情,故無窮難之辭,是以能獨獲亹亹之譽, 為七十子之冠。曾參雖質孝,原憲雖體清,仲尼未甚 嘆也。」或曰:「苟有才智而行不善,則可取乎?」對曰:「何子 之難喻也!水能勝火,豈一升之水,灌一林之火哉?柴 也愚,何嘗自投於井。夫君子仁以博愛,義以除惡,信 以立」情,禮以自節,聰以自察,明以觀色,謀以行權,智 以辨物,豈可無一哉?謂夫多少之閒耳。且管仲背君 事讎,奢而失禮,使桓公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功, 仲尼稱之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召忽仗節死 難,人臣之美義也,仲尼比為匹夫匹婦之為諒矣。是 故聖人貴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益於世矣。如愆過 多,才智少,作亂有餘而立功不足,仲尼所以避陽貨 而誅少正卯也。何謂可取乎?漢高祖數賴張子房權 謀以建帝業,四皓雖美行而何益夫倒懸,此固不可 同日而論矣。或曰:「然則仲尼曰:『未知,焉得仁,乃高仁 耶』?」何謂也?對曰:「仁固大也。」然則仲尼此亦有所激然, 非專小智之謂也。若有人相語曰:「彼尚無有一智也」, 安得乃知為仁乎?昔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居攝,管、蔡 啟殷畔亂,周公誅之。成王不達,周公恐之,天乃雷電 風雨,以彰周公之德,然後成王寤。成王非不仁厚於 骨肉也,徒以不聰叡之故,助畔亂之人,幾喪周公之 功,而墜文武之業。召公見周公之既反政,而猶不知 疑其貪位,周公為之作,《君奭》然後悅。夫以召公懷聖 之資,而猶若此乎?末業之士,苟失一行,而智略褊短, 亦可懼矣。仲尼曰:「可與立,未可與權。」孟軻曰:「子莫執 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仲尼、孟軻可謂達於權智之 實者也。殷有三仁,微子介於石不終日,箕子內難而能正其志,比干諫而剖心。君子以微子為上,箕子次 之,比干為下。故《春秋》大夫見殺,皆譏其不能以智自 免也。且徐偃王知修仁義而不知用武,終以亡國;魯 隱公懷讓心而不知佞偽,終以致殺;宋襄公守節而 不知權,終以見執;晉伯宗好直而不知時變,終以隕 身;叔孫豹好善而不知擇人,終以凶餓:此皆蹈善而 少智之謂也。故《大雅》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夫明哲 之士者,威而不懾,困而能通,決嫌定疑,辨物居方,釀 禍于忽杪,求福于未萌。見變事則達其機,得經事則 循其常。巧言不能推,令色不能移,動作可觀,則出辭 為師表。比諸志行之士,不亦謬乎!

梁劉勰新論

编辑

《心隱》

编辑

「二儀之大,可以章程測也;三綱之動,可以圭表度也; 雷霆之聲,可以鐘鼓傳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和也。 故有象可觀,不能匿其影;有形可見,不能限其跡;有 聲可聞,不能藏其響;有色可察,不能滅其情。」以夫天 地陰陽之難明,猶可以術數揆而耳目可知;至於人 也,心居於內,情伏於衷,非可以算數測也。凡人之心, 險于山川,難知于天。天有春夏秋冬旦暮之期,人有 厚貌深情,不可而知之也。故心有剛而色柔,容彊而 質弱,貌愿而行慢,性懁而事緩,假飾於外,以明其情, 喜不必愛,怒不必憎,笑不必樂,泣不必哀,其藏情隱 行,未易測也。日在天之外,而心在人之內,物亦照焉。 照之於外,不可而偽。內者也,而偽猶「生焉。心在人之 內,而智又在其內,神亦照焉。內之於內,無所取徵也, 而欲求其情,不亦難乎?不潔在面,人皆恥之;不潔在 心,人不肯愧。以面露外而心伏內,故善飾其情,潛姦 隱智,終身不可得而見也。」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同時。 孔子門人,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獨知聖人之德也 夫!門人去仲尼而皈少正卯,非不知仲尼之聖,亦不 知少正卯之佞。子貢曰:「少正卯,魯之文人也,夫子為 政,何以先之?」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夫少正卯心逆 而憸,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詞鄙而博,順非而澤,有此 五為而亂聖人,以子貢之明,而不能見知人之難也。 以是觀之,佞與賢相類,詐與信相似,辯與智相亂,愚 與直「相像,若薺苨之亂人參,蛇床之似蘼蕪」也。俗之 常情,莫不自賢而鄙物,重己而輕人。觀其意也,非苟 欲以愚勝賢,以短加長,由于人心難知,非可以准衡 乎?夫能虛己相推,故有以輕抑重,以短陵長。是以嫫 母窺井,自謂媚勝西施;齊桓矜德,自稱賢於堯舜。若 子貢始事孔子,一年自謂勝之,二年以為「同德,三年 方知不及。」以子貢之才,猶不識聖人之德,望風相崇, 奚況世人而能推勝己耶?是以真偽綺錯,賢愚雜糅, 自非明哲,莫能辨也。

《貴速》

编辑

智所以為妙者,以其應時而知也。若事過而後知,則 與無智者齊矣。昔吳起相楚,貴族攻之,起欲討讎而 插矢王屍;陽貨在圍,魯人出之,虎欲報德而傷之以 戈矛,不斯須而讎德兩報,其智可謂應時而知矣。張 祿之入秦,魏冉悔不先索而後行,故勢移而身逐。晁 錯之穴壖垣,申屠悔不先斬而後奏,故發憤而致死; 智不早決,敗而方悔,其智可謂與無智者同矣。故有 智而不能施,非智也;能施而不能應速者,亦非智也。 《諺》曰:「力貴突,智貴卒。」此之謂也。

隋王通中說

编辑

《天地篇》

编辑

李靖問:「任智如何?」子曰:「仁以為己任,小人任智而背 仁為賊,君子任智而背仁為亂。」

《問易篇》

编辑

子曰:《易》聖人之動也,于是乎用以乘時矣。故夫卦者, 智之鄉也,動之序也。薛生曰:「智可獨行乎?」子曰:「仁以 守之。」不能仁則智息矣,安所行乎哉?子曰:「元亨利貞, 運行不匱者,智者之功也。」

楊龜山集

编辑

《蕭山所聞》

编辑

「『《孟子》言孔子集大成,曰:『始條理者,智之事;終條理者, 聖之事』。夫仁且智,斯之謂聖』。今以聖之事或不足于 智,何也?」曰:「聖則具仁智矣。但此發明中處,乃智之事, 聖則其所至也未必皆中。」曰:「孟子曰:『智之於賢者則 智但可語賢者;若乃大而化之,則雖智而忘其智矣。 如所謂『從容中道,從心不踰矩』,智何足以名之』?」曰:「如 伊尹伯夷柳下惠,只于清任和處中,其他則未必皆 中,則其智容有所不周。智便是用處。」曰:「用智莫非 所以言聖人。若曰『行其所無事,則由智行,非行智者 也』。」曰:「觀此卻是以智為妙。」曰:「聖人之于智,目無全牛, 萬理洞開,即便是從容處,豈不謂之妙!若伯夷伊尹 柳下惠,于清任和處已至聖人,但其他」處未必皆中。 其至與孔子同,而其中與孔子異,只為不能無偏故 也。若隘與「不恭」,其所偏歟?

==二程子全書==

《智》

编辑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 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 覺為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 鑑而索照也。

性理大全

编辑

《四端》

编辑

潛室陳氏曰:「仁包四端,而智居四端之末者,蓋冬者 藏也,所以終萬物而始萬物者也。智有藏之義焉,有 始終之義焉。是惻隱、羞惡、恭敬三者,皆有可為之事, 而智則無事可為,但分別其為是為非耳,是以謂之 藏也。又惻隱、羞惡、恭敬皆是一面底道理,而是非則 有兩面,既別其所是,又別其所非,終始萬物之象也。」 故仁為四端之首,而智則或終而或始,猶元為四德 之長,然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 則不能發散,理固然也。仁智交際之閒,乃萬物之機 軸,循環不窮,脗合無閒,程子所謂「陰陽無端,動靜無 始」者,此也。

智部藝文

编辑

《知賦》
周荀卿

编辑

「皇天降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齊均。桀紂以亂, 湯武以賢,湣湣淑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莫不崇日。 君子以修,蹠以穿室,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行義以 正,事業以成,可以禁暴,足窮百姓,待之,而後寧泰。臣 愚而不識,願聞其名曰:『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耶? 修潔之為親,而雜汙之為狄者耶?甚深藏而外勝敵』」 者耶?法禹舜而不能掩跡者耶?行為動靜,待之而後 適者耶?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百姓從之而後寧 也,天下待之而後平也,明達純粹而無疵也,夫是之 謂「君子之知。」

《智若禹之行水賦》
宋·孔平仲

编辑

「古有大智,中潛至明。何行水以為喻?」蓋存心之自誠。 淵然創物之謀,敏而外發;沛若決川之勢,順以東傾。 夫惟靈萬類而生,毓五常之粹。不滯於物,其端曰智。 然順其故則不致於交譎,悖其本則浸成於大偽。居 惟適正,委美質之自然;舉若下鴻,措安流於無事。審 利圖害,籌安計危,蘊千慮以無惑,包萬殊而不遺。每 「優游而處此,不汨亂以行之;內畜清明,陶天真而去 詐;遠侔疏鑿,適地勢以流卑。湛然恬養於中,廓然識 周於外,不滌源而滌性之垢,不治水而治情之害,較 跡無閒,成功亦大。可通塞壅,順意表以瀰淪,如決懷 襄,貫地中而滂沛。大抵多計者流於機巧,好辯者溺 於空虛,其弊明甚,惟人戒歟。故我抱」靈鑒以無隱,導 沈幾而自如。心常惡其鑿也,勢若排而注諸。舜以是 而察邇言,聰明並決。堯因之而急先務,障蔽皆除。運 至計以利仁,紹徽謀於平土。德一也,何獨議乎智?人 一也,何獨尊乎禹。蓋智之於物兮,必順適其理;而禹 之於水兮,亦疏導其阻。苟能此道,宜效皋陶之謨。一 失其原,或謂白圭之愈後世,蘇張之辯勝,莊老之道 鳴。其耀才者,或籠愚而不正。其矯枉者,又絕聖以無 營。皆與性以相戾。譬濬川而逆行,亦猶戕柳以為之 棬,並非其質揠苗而助之長,反害其生。噫!喻玉瑩者, 楚有屈平;侔蓍龜者,秦聞樗里。或以易變而貽誚,或 以不知而為恥。莫若順其性以行焉,所謂智者樂水。

智部紀事

编辑

《韓子》:文王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請解 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聞之曰:「智哉文王!出千里 之地,而得天下之心。」或曰:「仲尼以文王為智也,不亦 過乎?」夫智者,知禍難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 于患也。使文王所以見惡于紂者,以其不得人心耶, 則雖索人心以解惡可也;紂以其大得人心而惡之 已又輕地以收人心,是重見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 于羑里也。鄭長者有言:「體道,無為無見也」,此最宜于 文王矣,不使人疑之也。仲尼以文王為智,未及此論 也。

《國語:海鳥》曰「爰居。」止于魯東門之外。二日,臧文仲使 國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夫祀,國之大 節也。今海鳥至,己不知而祀之,以為國典。夫知者處 物,不知而不問,非知也。」

《家語》:顏回問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賢?」孔子曰:「武 仲賢哉,文仲有不智者三。」回曰:「可得聞乎?」孔子曰:「設 虛器,縱逆祀,祠海鳥,三不智。」

《左傳·成十七年》:齊慶克通于聲孟子。鮑牽見之,以告 國武子。夫人怒。國子相靈公以會高鮑處守。及還,孟 子訴之曰:「高、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角。」秋七月,刖鮑 牽而逐高無咎。齊人召鮑國而立之。仲尼曰:「鮑莊子 之智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論衡》鄭伯有、子晳不相得,子晳攻伯有,伯有出奔,駟 帶率國人伐之,伯有死。其後或夢見伯有曰:「余將殺 帶。」明年又將殺段。及駟帶卒,國人益懼。後公孫段又 卒,國人愈懼,子產為之立後以撫之,乃止。子產適晉趙景子問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子產智人 也,知物審矣。如不能為鬼,子產何以不疑?」

《韓子》:子產晨出,過東匠之閭,聞婦人之哭,撫其御之 手而聽之。有閒,遣吏執而問之,則手絞其夫者也。異 日,其御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子產曰:「其聲懼。凡人于 其親愛也,始病而憂,臨死而懼,已死而哀。今哭已死, 不哀而懼,是以知其有姦也。」

《國語》: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京,曰:「死者如可作也,吾 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廉直于 晉國,不免其身,其知不足稱也。」

《戰國策》:楚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 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溝壑深,畜積多,其國 寧也。」王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其畜多,是賦斂重 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壑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 遂取陳。

《新序善謀》篇:「晉獻公欲伐虞、虢,荀息曰:『君胡不以屈 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公?曰:『宮之奇存焉,必 不使受也』。荀息曰:『宮之奇知固知矣。雖然,其為人也, 通心而懦,又少長于君。通心則其言之略,懦則不能 彊諫;少長于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 患在一國之後。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 之』』」下也。

《符子重耳奔齊》,見蜘蛛布網曳繩,執豸而食,曰:「人之 有智,而不能廓垂天之網,布絡地之繩,是不如蜘蛛 之智。」

《說苑》:智伯欲襲衛,乃佯亡其太子顏,使奔衛。南文子 曰:「太子顏之為其君子也,甚愛,非有大罪也,而亡之 必有故。然人亡而不受,不祥。」使吏迎之曰:「車過五乘, 慎勿納也。」智伯聞之,乃止。

《戰國策》:秦昭王嘗遣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 智,而解此環不?」君王后引椎,椎破,謝秦使曰:「謹以解 矣。」

《史記范睢傳》:王稽載范睢入秦,至湖關,望見車騎從 西來,范睢曰:「彼來為誰?」王稽曰:「秦相穰侯東行縣邑。 范睢曰:『吾聞穰侯專秦權,惡內諸侯客,此恐辱我,我 寧且匿車中』。有頃,穰侯果至,勞王稽,因立車而語曰: 『關東有何變』?」曰:「『無有』。又謂王稽曰:『謁君得無與諸侯 客子俱來乎?無益徒亂人國耳』。」王稽曰:「不敢。」即別去。 范睢曰:「吾聞穰侯,智士也,其見事遲,鄉者疑車中有 人,忘索之。」于是范睢下車走,曰:「此必悔之。」行十餘里, 果使騎還,索車中無客,乃已。

《樗里子傳》:樗里子名疾,秦惠王之弟也。滑稽多智,秦 人號曰「智囊。」

《漢書項籍傳》:籍使人謂漢王曰:「天下匈匈,徒以吾兩 人,願與王挑戰決雌雄,毋徒罷天下父子為也。」漢王 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晁錯傳》:錯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 子,太子家號曰「智囊。」

《後漢書吳漢傳》:「尚書令謝躬,光武深忌之。躬率兵擊 青犢,留劉慶、陳康守鄴。漢先令辯士說陳康曰:『蓋聞 上智不處危以僥倖,中智能因危以為功,下愚安于 危以自亡。蕭王兵彊,士附謝躬,內背蕭王,外失眾心。 不若開門內軍,轉禍為福,免下愚之敗,收中智之功』。」 康然之。于是康收劉慶及躬妻子開門內漢等。 《魯恭傳》:「恭祖父匡,王莽時為羲和,有權數,號曰智囊。」 《魏志臧洪傳》:「『太守張超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邈謂 超曰:聞弟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動任臧洪,洪 者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數優超,超甚愛之,海內奇士 也。」

《荀攸傳》:攸為中軍師,魏國初建,為尚書令。攸深密有 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 其所言。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 內彊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

《賈詡傳》: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有奪 宗之議。太祖常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 「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 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 笑,于是太子遂定。詡自以非太子舊臣,而策謀深長, 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 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晉書溫嶠傳》:嶠補丹楊尹,猶恐錢鳳為之姦謀。因王 敦餞別,嶠起行酒至鳳前。鳳未及飲,嶠因偽醉,以手 版擊鳳,幘墜作色曰:「錢鳳何人,溫太真行酒,而敢不 飲!」臨去言別,涕泗橫流,出閤復入,如是者再三。及發 後,鳳入說敦曰:「『嶠于朝廷甚密,而與庾亮深交,未必 可信』。敦曰:『太真昨醉,小加聲色,豈得以此便相讒貳』。」 由是鳳謀不行。

《慕容垂載記》:垂議征長子,諸將咸諫,垂將從之。及聞 慕容德之策,笑曰:「吾計決矣。且吾投老扣囊,底智足 以克之,不復留逆賊以累子孫也。」

《孔愉傳》:愉從子嚴。嚴祖父奕,明察過人,時有遺其酒者,始提入門,奕遙呵之曰:「人餉吾兩甖酒,其一何故 非也?」檢視之,一甖果是水。或問奕何以知之,笑曰:酒 重水輕,提酒者手有輕重之異故耳。

《明帝紀》:太寧二年,王敦將舉兵內向,帝微行至于湖 陰,察敦營壘。敦正晝寢,夢日環其城,驚起曰:「是必黃 鬚鮮卑奴來也。」使五騎物色追帝,帝馳去,馬有遺糞, 輒以水灌之,見逆旅賣食嫗以七寶鞭與之曰:「後有 騎來,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問嫗,嫗曰:「去已遠矣。」 因以鞭示之。五騎傳翫,稽留遂久,又見馬糞冷,以為 《信遠》而止。

《鳩摩羅什傳》:羅什,天竺人,西域諸國咸服羅什神儁, 苻堅聞之,密有迎羅什之意。會太史奏云:有星見外 國分野,當有大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 羅什,將非此耶。」

《周書史寧傳》:突厥木汗可汗假道涼州,將襲吐渾。太 祖令寧率騎從之。寧謂木汗曰:「樹敦、賀真二城是吐 渾巢穴,今若拔其本根,餘種自然離散。」木汗從之,大 獲珍物。木汗以寧所圖必破,皆畏憚之,咸曰:「此中國 神智人也。」

《南史虞荔傳》:荔弟寄,少聰敏。客有造其父,遇寄于門, 嘲曰:「郎子姓虞,必當無智。」寄應聲曰:「文字不辨,豈得 非愚?」客大慚。及長,隨兄荔入臺,及城陷,遁還鄉里。張 彪往臨川,彊寄俱行。時陳寶應據有閩中,得寄甚喜, 嘗令讀《漢書》,臥而聽之。至蒯通說韓信曰:「相君之背, 貴不可言。」寶應蹶然起曰:「『可謂智士』。寄正色曰:『覆酈 驕韓,未足稱智,豈若班彪《王命》識所歸乎』!」

《沈約傳》:梁武在西邸與約遊。舊建康城平,引為驃騎 司馬。時帝勳業既就,天人允屬,約進曰:「天心不可違, 人情不可失。」帝然之。約出,召范雲告之,雲對略同約 旨,帝曰:「智者乃爾暗同。」

《隋書裴矩傳》:矩隨駕驍果,數有逃散。帝憂之,以問矩。 矩答曰:「方今車駕留此,已經二年,驍果之徒盡無家 口,人無匹合,則不能久安。臣請聽兵士于此納室。」帝 大喜曰:「公定多智,此奇計也。」因令矩檢校,為將士等 娶妻。由是驍勇等悅,咸相謂曰:「裴公之惠也。」

《天中記》:「楊元感戰敗,李密亡命鴈門,變姓名以教授。 有同鄉魏先生戲之曰:『觀吾子氣沮而目亂,心搖而 語偷,氣沮者新破敗,目亂者無所主,心搖者神未定, 語偷者思有謀于人。今方捕蒲山黨,得非長者乎』?」李 公驚起,捉先生手曰:「既能知我,豈不能救我歟?」先生 曰:「吾子無帝王規模,非將帥才略,乃亂世之雄傑耳。 吾嘗望汾晉有聖人出,能往事之,富貴可取。」李後三 年敗,追思魏生之言,遂歸唐。

《聞見前錄》:呂文靖公致政,居鄭州,范文正公自參知 政事出為河東陝西宣撫使,過鄭,見文靖,問曰:「參政 出使何也?」文正曰:「某在朝無補,自謂此行欲圖報于 外。」文靖笑曰:「參政誤矣。既跬步去朝廷,豈能了事?」文 正聞其言,始有悔意。未幾,除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 陝西四路安撫使。時富鄭公亦自樞密副使為河北 宣撫使,將還朝,除資政殿學士知鄆州,兼四路安撫 使。嗚呼,文靖公既老,其料天下事尚如此,智數絕人 遠矣。

文靖夫人因內朝皇后曰:「上好食糟淮白魚,祖宗舊 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無從可致。相公家壽州當有 之。」夫人歸,欲以十奩為獻。公見問之,夫人告以故。公 曰:「兩奩可耳。」夫人曰:「以備玉食,何惜也?」公悵然曰:「玉 食所無之物,人臣之家,安得有十奩也?」嗚呼!文靖公 者,其智絕人類此。

《老學庵筆記》:張杲卿丞相知潤州日,有婦人夫出外, 數日不歸,忽有人報菜園井中有死人,婦人驚往視, 號哭曰:「吾夫也。」遂以聞官。公令屬官集鄰里就井驗 是其夫與不。眾皆以井深不可辨,請出屍驗之。公曰: 「眾皆不能辨婦人獨何以知其為夫?」收付所司鞫問, 果姦人殺其夫,婦人與聞其謀。

《宋史程顥傳》:「顥為監察御史裡行。安石用事,顥論時 政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舍而之險阻, 不足以言智。自古興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謂不 可而能有成者,況于排斥忠良,沮廢公議,用賤陵貴, 以邪干正乎』?」

《王居卿傳》:「居卿字壽明,知揚州,改京東轉運使。青州 河貫城中,苦泛溢為病。居卿即城立飛梁,上設樓櫓, 下建門,以時閉啟,人誦其智。」

《菽園雜記》:成化中,劉忠宣與同寮會飲,有譽威寧伯 之才者,公正色曰:「人皆謂王世昌智,以予言之,天下 第一不智者此人也。以如此聰明,如此才略,卻不用 以為善。及在顯位,又不自重,阿附權宦,以取功名。名 節既壞,而所得爵位畢竟削奪,為天下笑,豈非不智 而何?」客為之肅然。

《駒陰冗記》:「蘭陽處士丘琥,山西布政陵之子,商遊吳 中,嘗過丹陽,買舟行,一人來附舟,直入寢所。琥識其 狀盜也,佯落簪舟底,盡出其衣篋鋪設而求之,又自解其衣以示無物,又俾家僮與之酌酒,夜則自撫其 臥側。明日其人去。未幾,其人殺人於丹陽城中,被縛。 乃以其事語人曰:『吾幾誤殺丘公也』。人服丘之智。」

智部雜錄

编辑

《關尹子三極篇》:「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

《六匕篇》:「好智者多夢江湖川澤。」

《四符篇》:「人勤於智者,精不外移,可以攝精。」

《九藥篇》:「智之極者,知智果不足以周物,故愚。」

《荀子法行篇》:「玉者,君子比德焉,縝栗而理知也。」 《韓子》:「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 而行不稱其貌;宰予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 與處久,而智不充其辯。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 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 實之聲。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 為悅「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

《呂氏春秋知化》篇:「凡智之貴也,貴知化也。人主之惑 者則不然,化未至則不知,化已至雖知之與勿知一 貫也。」

《長見》篇五曰:「智所以相過,以其長見與短見也。今之 于古也,猶古之于後世也;今之于後世,亦猶今之于 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 一也。」

《諭大篇》:「燕雀爭善處於一屋之下,子母相哺也,姁姁 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竈突決則火上焚棟,燕雀顏 色不變,是何也?乃不知禍之將及己也。為人臣免於 燕雀之智者寡矣。

《淮南子人閒訓》篇:「鵲先識歲之多風也,去高木而巢 扶枝,大人過之則探𪃟,嬰兒過之則挑其卵,知備遠 難而忌近患。故秦之設備也,鳥鵲之智也。」

主《術訓》篇:「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於耕 織,萬民之公見也。物之苦耕織者,始初甚勞,終必利 也眾。愚人之所見者寡,事可權者多,愚之所權者少, 此愚者所以多患也。物之可備者,智者盡備之;可權 者盡權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

《法言吾子》篇:「『或問屈原智乎』?曰:『如玉如瑩,爰變丹青。 如其智,如其智』。」

《問道篇》:「智也者,知也。夫智用不用益,不益則不贅虧 矣。」

《新論言菀》篇:「山抱玉故鑿之,江懷珠則竭之,豹佩文 則剝之,人含智則嫉之。智能知人,不能自知;神能衛 人,不能自衛。故神龜以智見灼,靈蛇以神見爆。孰知 不智為智,不神為神乎?」

《惜時篇》:「停燈于缸,先焰非後焰,而明者不能見;藏山 于澤,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

《外史遇樵》篇:「機發于無極之原,智者覺之,愚者忘焉。 故萬物緣機而生,緣機而動,天地如之,而況于物乎?」 《去就》篇:「物曲則棄,人曲則弊,世曲則傾。唯智者睹形 而知影,是以規其所曲,而全其所直,遊乎自然之原。」 《唐書孫思邈傳》:「思邈曰:『智者動,天之象,故欲圓。《易》曰: 『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圓之謂也』。」

《墨客揮犀》:「鸂鶒能敕水,故水宿而物莫能害。鶴能巫 步禁蛇,故食蛇啄木;遇蠹穴,能以觜畫字成符印,蠹 蟲自出。鵲有隱巢木,故鷙鳥莫能見;燕銜泥嘗避戊 己日,故巢固而不傾。鸛有長水石,故能于巢中養魚 而水不涸。燕惡艾,雀欲奪其巢,即御艾置其巢中,燕 遂避去。此皆鳥之有智者也。」

「鴻苞。識神乃輪轉根因,智慧乃菩提聖果,原非有二。」 「眾生迷而散漫,智流為識;聖人悟而尋源,識轉為智。 播弄蕩漾,浮游亂想,是識;圓明澄徹,真常不雜,是智; 逐物鑽研,瑣碎支離,是識;虛心觀理,籠統渾融,是智。 靜而死灰,動而攪擾,隨處染著,是識;靜而能應,應而 常寂,一切照了,是智。以意起解,從見聞上得,是識;以 定發慧,從根本中來,是智;籌利害,審成敗,設權巧,營 事業,造文字,計人我,恩仇,分別想,是識;洞邪正,燭凡 聖,作真觀,悟顯密,實修證,泯空色,根塵平等法」,是智; 神采外露,愈洩愈窮,如焚薪爇炬,終歸暗滅,是識;「靈 明內含,彌出彌曜,如百千日月,放大光明」,是智。執識 為智,譬如認賊作子;轉識為智,譬如「自悟家寶, 丈夫之不如兒子也,繁華之不如蓓蕾也,飛禽之不 如𪃟雛也,貴純氣之守也。故曰:穆忞隱閔,純德獨存, 湫漻寂寥,為天下梟。是故雲不族而雨,草不黃而落, 軒轅氏之尚智也;遊乎華胥,登于化日,軒轅氏之去 智也。嗟乎!今之民也,桔槔盈世矣,如西日東流,不可 返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