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46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六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目錄

 聖人部藝文一

  孔子世家贊         史記

  聖人優劣論       後漢孔融

  神農贊          魏曹植

  黃帝贊           前人

  帝堯贊           前人

  帝舜贊           前人

  弔伯夷文          阮瑀

  孔子誄          晉阮籍

  尼父頌           孫楚

  夷齊            陶潛

  孔子贊           陸機

  虞舜贊          夏侯湛

  庖犧贊           摯虞

  神農贊           前人

  黃帝贊           前人

  唐堯贊           前人

  夏禹贊           前人

  殷湯贊           前人

  周文王贊          前人

  周武王贊          前人

  孔子贊           前人

  祭禹廟文        宋謝惠連

  辯聖論          梁沈約

  釋奠祭孔子文        陸倕

  堯登壇受圖       北周庾信

  舜舞于戚          前人

  湯解祝網          前人

  伯夷頌          唐韓愈

  伊尹五就桀贊       柳宗元

  孔子贊          宋太祖

  文憲王贊          真宗

  宣聖贊           同前

  宣聖贊           徽宗

  宣聖贊           高宗

  仲尼為素王賦       王禹偁

  三聖人          王安石

  代曾參答同列書      歐陽修

  孔子論           蘇洵

  伊尹論           蘇軾

  希聖解          元劉因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論   明李國𣚴

 聖人部藝文二

  思聖吟          宋邵雍

  仲尼吟           前人

  感興            朱熹

 聖人部紀事

 聖人部雜錄

 聖人部外編

學行典第一百四十六卷

聖人部藝文一 编辑

《孔子世家贊》
史記
编辑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 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 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 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 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聖人優劣論》
後漢·孔融
编辑

荀愔等以為聖人俱受乾坤之醇靈,稟造化之和氣, 該百行之高善,備九德之淑懿,極鴻源之深閭,窮品 物之情類,曠蕩出於無外,沈微淪於無內,器不是周, 不充聖極。荀以孔子稱「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是為覆蓋眾聖,最優之明文也。孔以堯作 天子九十餘年,政化洽於民心,《雅》《頌》流於眾聽,是以 聲德發聞,遂為稱首,則《易》所謂「聖人久於其道而天 下化成,百年然後勝殘去殺,必世而後仁」者也。故曰: 「大哉堯之為君也。堯之為聖也。」明其聖與諸聖同,但 以人見稱為君爾。

《神農贊》
魏·曹植
编辑

少典之裔,「火德成木。造為耒耜,導民播穀。正為《雅琴》, 以暢風俗。」

《黃帝贊》
前人
编辑

少典之孫,神明聖哲。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乘馬, 衣裳是制。氏雲「名官,功冠五帝。」

===
《帝堯贊》
前人
===《火》德統位,父則高辛。克平其工,萬國同塵。調適陰陽,

其惠如春。巍巍成功,配天則神。

《帝舜贊》
前人
编辑

顓頊之族,重瞳神聖。克協頑瞽,應唐涖政。除凶舉俊, 以齊七政。應曆受禪,顯天之命。

《弔伯夷文》
阮瑀
编辑

余以王事,適彼洛師。瞻望《首陽》,敬弔《伯夷》。東海讓國, 西山食薇。重德輕身,隱景潛暉。求仁得仁,報之仲尼。 沒而不朽,身沈名飛。

《孔子誄》
晉·阮籍
编辑

養徒三千,升堂七十。潛神演思,因使作書。考混元於 無形,本造化於太初。

《尼父頌》
孫楚
编辑

「皇矣尼父,聖哲之傑,德比天地,明齊日月。」周室陵遲, 大道蕪穢,禮樂崩阻,姦雄罔世。乃養門徒,廣延俊乂, 垂訓列國,頌聲魯衛。威震夾谷,義厭陳蔡。德之休明, 幽而彌泰,超美三代,風馳雲邁。

《夷齊》
陶潛
编辑

二子讓國,相將海隅。天人革命,絕景窮居。《采薇》高歌, 慨想黃虞。貞風凌俗,爰感懦夫。

《孔子贊》
陸機
编辑

孔子叡聖,配天弘道。「風扇元流,思探神寶。明發懷周, 興言謨老。靈魄有行,言觀蒼昊。清歌先誡,丹書有造。」

《虞舜贊》
夏侯湛
编辑

有虞愔愔。揖讓鼓琴。垂拱臨民。詠彼《南音》。世澄道元。 天下混心。民思王度。如玉如金。

《庖犧贊》
摯虞
编辑

昔在上古,惟德居位。庖犧作王,世尚醇懿。設卦分象, 開物紀類。施罟設網,人用不匱。

《神農贊》
前人
编辑

神農居世,通變該極。民眾獸尟,乃教稼穡。聚貨交市, 草木播植。務濟其本,不通其飾。

《黃帝贊》
前人
编辑

黃帝在位,實號《軒轅》。車以行陸,舟以濟川。弧矢之利, 弭難消愆。垂衣而治,萬國乂安。

《唐堯贊》
前人
编辑

唐帝放勳,欽明文思。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巍巍蕩蕩, 萬邦雍熙。

《夏禹贊》
前人
编辑

決隄疏河,刊山敷土。四隩既宅,彝倫攸敘。卑宮菲食, 以寧區宇。

《殷湯贊》
前人
编辑

濬哲惟商,實惟成湯。三五迭興,舍帝稱王。

《周文王贊》
前人
编辑

周文翼翼,儀刑體教。上帝是臨,神明是勞。東鄰之昏, 西鄰之曜。九有既集,以聖易暴。

《周武王贊》
前人
编辑

「於皇武王,天命是鍾。」七德既曜,莫不率從。「奄清宇宙, 盪商之蹤。」

《孔子贊》
前人
编辑

仲尼大聖,遭時昏荒。《河圖》沈翳,鳳鳥幽藏。爰整禮樂, 以綜三綱。因史立法,是謂《素王》。

《祭禹廟文》
宋·謝惠連
编辑

謹遣左曹掾,奉水土之羞,敬薦夏帝之靈。咨聖繼天, 載誕英徽。克明克哲,知章知微。運此宏謨,卹彼民憂。 身勞五岳,形疲九州。呱呱弗顧,虔虔是欽。物貴尺璧, 我重寸陰。乃錫元圭,以告成功。虞數既改,夏德乃隆。 臨朝總政,巡國觀風。「淹留稽嶺,乃徂行宮。恭司皇役, 敬屬暉融。神且略薦,乃昭其忠。」

《辨聖論》
梁·沈約
编辑

「聖人」,蓋人中之含,明德盡照,精粹凝元者,或三聖並 時,或千載寂滅。聖人遺情忘己,常以兼濟為念,若不 登九五之位,則其道不行,非以黃屋玉璽為尊貴也。 文王造周而未集,武王集之而未成,周公雖無王錄, 而父兄二聖之烈,不可以不終。若非表以聖功,制禮 作樂,則太平之基不著,二聖之美不彰。孔子當無錄 之運,值自晦之時,而云「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 夫!欲以聖德示天下,垂來世,當仲尼在世之時,世人 不言為聖人也,伐樹削跡於七十君而不一值,或以 為東家丘,或以為喪家犬。若不高歎,鳳鳥稱夢,周公 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則當世安知其聖人乎?

《釋奠祭孔子文》
陸倕
编辑

於惟上德,是曰「聖真。」克明克峻,知化窮神。研幾善誘, 藏用顯仁。利同道濟,成俗教民。道尊功倍,德溥化光。 《離經》辨志,濟濟洋洋。

《堯登壇受圖》
北周·庾信
编辑

登壇洛汭,沈玉河湄。丹圖馭馬,綠甲乘龜。榮光上幕, 休氣連帷。雖存克讓,於見文思。

《舜舞于戚》
前人
编辑

《平風》變律,擊石來儀。先齊七政,更服三危。朱干獨舞, 玉戚空麾。《南風》一曲,恭己無為

《湯解祝網》
前人
编辑

連珠兩起,合玉雙沈。穀為祥樹,桑成樂林。三方落網, 一面驅禽。德矣聖政,仁乎用心。

《伯夷頌》
唐·韓愈
编辑

「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 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 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 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 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 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 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 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率天下之賢士,與天下 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 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 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 信道篤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 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 聖人而自是如此,夫聖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 「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 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

《伊尹五就桀贊》
柳宗元
编辑

伊尹五就桀。或疑曰:「湯之仁,聞且見矣;桀之不仁,聞 且見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惡!是吾所以見伊 尹之大者也。彼伊尹,聖人也。聖人出於天下,不夏、商 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曰:「孰能由吾言?由吾言者為堯、 舜,而吾生人堯、舜人矣。」退而思曰:「湯誠仁,其功遲;桀 誠不仁,朝吾從而暮及於天下可也。」於是就桀。桀果 不可得,反而從湯。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 蚤被其澤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從湯,以至於百 一、千一、萬一,卒不可,乃相湯伐桀。俾湯為堯舜,而人 為堯舜之人,是吾所以見伊尹之大者也。仁至於湯 矣,四去之;不仁至於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 如此。不然,湯、桀之辨,一恆人盡之矣,又奚以憧憧聖 人之足觀乎?吾觀聖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 大,莫若於五就桀。作《伊尹五就桀贊》。

聖有伊尹,思德於民,往歸湯之仁,曰:「仁則仁矣,非久 不親。」退思其速之道,宜夏是因。就焉不可,復反亳殷。 猶不忍其遲,亟往以觀。庶狂作聖,一日勝殘。至千萬 冀一,卒無其端。五往不疲,其心乃安。遂升自陑,黜桀 尊湯,遺民以完。大人無形,與道為偶。道之為大,為人 父母。大矣伊尹,惟聖之首。既得其仁,猶病其久。恆人 所疑,我之所大。嗚呼遠哉!志以為誨。

《孔子贊》
宋·太祖
编辑

王澤下衰,文武將墜。尼父挺生,河海標異。祖述堯舜, 有德無位。「哲人其萎,鳳鳥不至。」

《文憲王贊》
真宗
编辑

偉哉公旦,隆彼宗周。刑罰以息,王澤斯流。政成洛宅, 慶錫魯侯。式增顯爵,用綏嘉猷。

《宣聖贊》
同前
编辑

立言不朽,垂教無疆。昭然令德,偉哉《素王》。人倫之表, 帝道之綱。厥功茂實,其用允臧。《升中》既畢,盛典載揚。 洪名有赫,懿範彌彰。

《宣聖贊》
徽宗
编辑

厥初生民,自天有造,百世之師,立人之道,有彝有倫。 垂世立教,爰集大成,千古允蹈。乃嚴斯所,乃瞻斯宮。 「瞻彼《德容》」,云孰不崇。

《宣聖贊》
高宗
编辑

大哉宣王,斯文在茲。帝王之式,古今之師。志則《春秋》, 道由忠恕。賢於堯舜。日月其喻。「惟時載雍」,戢此武功。 肅昭盛儀,海宇聿崇。

《仲尼為素王賦》
王禹偁
编辑

鳳鳥不至兮河不出圖,聖人無位兮立教崇儒。道之 將行,但棲遲而歷聘;民受其賜,猶南面以稱孤。有以 見同乎王者,孰云乎蓋出司徒者也。原其運屬陵遲, 力興儒素。道將侔於皇極,化實被於黔庶。文行忠信, 設萬世之紀綱;《禮》《樂》《詩》《書》,崇百王之法度。於時也魯 道有蕩,周德下衰。言念萬國,將同四夷。不有聖也,誰 其救之?我所以行教化,序尊卑。造次顛沛兮於是,東 西南北兮忘疲。用能定君臣父子之道,述皇王帝霸 之基。夫如是,則土無二以並矣,位通三兮偉而異夫。 振乃素風,齊諸大寶。贊《易》象兮奉人時,修《春秋》兮行 天討。講於洙水,初彰化下之功;登彼泰山,宛契升中 之道。自然其教斯廣,其號彌尊。豈止「同明於日月,亦 將比德於乾坤。」居無求安,四載之勤勞是效;弋不射 宿,三疆之田獵斯存。蓋由宅一畝以卑宮,佩五常而 克己。其位也困於陪臣,其道也齊乎天子。列四科而 升十哲,元凱何殊?誅正卯而斬俳優。四凶竊比,聖德 洋洋,同諸帝王。行束脩而陳玉帛,端縫掖而垂衣裳。 夢見周公,求傅巖而允理,問於《老子》師尚父而彌光。 大哉!道濟古今,教流華夏。瞻不泯之廟貌,若無疆之 宗社。悲夫!商辛夏癸兮號「獨夫」,又安得比於儒者

《三聖人》
王安石
编辑

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 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之為名,道 之極,德之至也。非禮勿動,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 勿聽,此大賢者之事也。」賢者之事如此,則可謂備矣, 而猶未足以鑽聖人之堅,仰聖人之高。以聖人觀之, 猶泰山之於岡陵,河海之於陂澤,然則聖人之事,可 知其大矣。《易》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 神合其吉凶。」此蓋聖人之事也。德苟不足以合於天 地,明苟不足以合於日月,吉凶苟不足以合於鬼神, 則非所謂聖人矣。孟子論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聖 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 由也。」夫動言視聽,苟有不合於禮者,則不足以為大 賢人。而聖人之名,非大賢人之所得擬也,豈隘與不 恭者所得僭哉?蓋聞聖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將以為 天下法也。昔日伊尹制其行於天下,曰:「何事非君,何 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而後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 之心者,由是多進而寡退,苟得而害義,此其流風末 俗之弊也。聖人患其弊,於是伯夷出而矯之,制其行 於天下,曰:「治則進,亂則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而後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 進,過廉而復刻,此其流風末世之弊也。聖人又患其 弊,於是柳下惠出而矯之,制其行於天下,曰:「不羞汙 君,不辭小官,遺逸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而後世之士, 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汙而寡潔,惡異而 尚同,此其流風末世之弊也。此三人者,因時之偏而 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時,三聖 人之弊各極於天下矣。故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於 天下,曰:「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仕則仕,可以 處則處」,然後聖人之道大具,而無一偏之弊矣。其所 以大具而無弊者,豈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為 終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 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聖人之所以能大過人者,蓋 能以身救弊於天下耳。如皆欲為孔子之行,而忘天 下之弊,則惡在其為聖人哉?是故使三人者當孔子 之時,則皆足以為孔子也。然其所以「為之清、為之任、 為之和」者,時耳,豈滯於此一端而已乎?苟在於一端 而已,則不足以為賢人也。豈孟子所謂聖人哉?孟子 之所謂隘與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時爾。且夏之 道豈不美哉?而殷人以為野;殷之道豈不美哉?而周 人以為鬼。所謂隘與不恭者,何以異於是乎?當孟子 之時,有教孟子枉尺直尋者,有教孟子權以援天下 者,蓋其俗有似伊尹之弊時也。是以《孟子》論是三人 者,必先伯夷,亦所以矯天下之弊耳。故曰:「聖人之言 行,豈苟而已,將以為天下法也。」

《代曾參答同列書》
歐陽修
编辑

參曰:「諸足下聞吾黨之士思夫子而莫得見也,以有 子之貌似夫子,欲假設其位以夫子師之。諸足下必 其然乎否耶?吾試為諸足下陳夫子之道以為斷。諸 足下知天之有四時乎?春能生物而不能長也,夏能 長之而不能成也,秋能有成而不能斂也,斂之者其 在冬矣。自生民以來,有大聖德、居大聖位,而作法以 濟世者,類不過八九。三皇經始之,五帝纘明之,禹、湯、 文、武該洽之,周公祖述之。」經始之者春也,纘明之,該 洽之者夏也,祖述之者秋也。天恐斯文之中未有以 折衷,乃生吾夫子於衰亂之世。前聖之所未立者,俾 夫子立之;前聖之所未作者,俾夫子作之。上規聖明, 下救淪壞,垂之百王而不變,稽之千「古而不疑,雖百 周公、百堯舜復出於世,亦無以過夫子也。」是夫子於 列聖有成歲之功也。是列聖不能斂,而夫子斂之也。 吾以謂夫子之道,「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 不可尚已。吾與諸足下奚所識知?幸而生於時,得以 登其門,望其堂而傳其道,以光榮其身。吾與諸足下 猶眾無名之星也,夫子猶日月之明也,以無名之星 代日月之明,雖積萬數,吾不見其可,況一焉而已乎? 諸足下奈何乃不察於是也?天則有一冬,而諸足下 有二冬乎?苟有子升夫子之席,而吾與諸足下趨進 於左右,斂衣而立,負牆而請,當是時有子能勿愧乎? 吾有以知彼之必愧也。吾儕有所問而不能答,有所 辨而」不能斷,譁然而往,默然而來,鏗然而叩,寂然而 應。當是時,有子能勿慚乎?吾又知彼之必慚也。昔者 吾友子淵,實有聖人之德,不幸短命,前夫子而死。使 子淵尚在,而設之於夫子之席,吾猶恐天下之不吾 信也。「足下以有子之道義,孰與子淵?德明而仁備,孰 與子淵?夫子稱而嘆之,孰與子淵群弟子服其為人, 孰與子淵?達夫子之道,而鄰夫子之性,孰與子淵?」是 數者,皆無一可,而獨以其容貌之似者,而欲升師之 席,竊師之位,不亦難乎?夫容貌之似者,非獨有子也, 陽虎亦似矣。如以其大似,則當以陽虎為先,奚先於 有子哉?諸足下果欲何耶?復欲睹夫子之容乎?復欲 聞夫子之道乎?如止欲睹夫子之容,則圖之可也,木之可也,何必取弟子之似者以僭其稱而悖其位?如 必欲聞夫子之道,不可以苟而已矣。且吾聞之,「師其 道不必師其人,師其人不必師其形。」如欲師其道,則 有夫子之「六經在,《詩》可以見夫子之心,《書》可以知夫 子之斷,《禮》可以明夫子之法,《樂》可以達夫子之德,《易》 可以察夫子之性,《春秋》可以存夫子之志」,是之弗務 而假設以為尚,此吾所以悼痛而不敢知也。且昔夫 子果何師哉?師堯舜者也,師文王者也,師周公者也, 惟曰師其道而已,未聞其假設而師之,則似堯舜者、 似文王者、似周公者,終身而不得見矣。苟不見其人, 則亦弗師其道乎。夫麟之於獸也,鳳之於鳥也,出乎 其類而處乎長者也。不幸而麟以死,鳳以亡,則亦假 設而為之乎?「諸足下盍姑止,不然,吾恐萬世之後,完 口者寡矣。死而無知則已,如有知,則子淵、子路輩將 瞑目流涕,而有責於諸足下也。諸足下其思之。」

《孔子論》
蘇洵
编辑

蘇子曰:此孔子之所以聖矣。蓋田氏六卿不服,則齊、 晉無不亡之道;三桓不臣,則魯無可治之理。孔子之 用於世,其政無急於此者矣。彼晏嬰者亦知之,曰:「田 氏之僭,惟禮可以已之。在禮,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 公利。」齊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 嬰能知之,而莫能為之。嬰非不賢也,其浩然之氣,以 直養而無害,塞乎天地之閒者,不及孔、孟也。孔子以 羇旅之臣得政,期月而能舉治世之禮,以律亡國之 臣,墮名都,出藏甲,而三桓不疑其害己,此必有不言 而信,不怒而威者矣。孔子之聖見於行事,至此為無 疑也。嬰之用於齊也久於孔子,景公之信其臣也愈 於定公,而田氏之禍不少衰。吾是以」知孔子之難也。 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陳恆弒其君,孔子沐 浴而朝,告於哀公,請討之。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 國之君臣,使如《春秋》之法者,至於老且死而不忘也。 或曰:孔子知哀公與三子之必不從,而以禮告也歟? 曰:「否。」孔子實欲伐齊。孔子既告公,公曰:「魯為齊弱久 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恆弒其君,民之不予 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此豈禮告而已哉? 哀公患三桓之偪,常欲以越伐魯而去之。夫以強鄰 伐國,民不予也。皋如出公之事,斷可見矣,豈若從孔 子而伐齊乎?若從孔子而伐齊,則凡所以勝齊之道, 孔子任之有餘矣。既克田氏,則魯之公室自張,三桓 不治」而自服也,此孔子之志也。

《伊尹論》
蘇軾
编辑

「辦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者也;立天下之大 節者,狹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動其心, 則天下之大節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辦者矣。今 夫匹夫匹婦皆知廉潔忠信之為美也,使其果廉潔 而忠信,則其智慮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唯其 所爭者止於簞食豆羹,而簞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則 一鄉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鄉之人莫敢以不 正犯之,而不能辦一鄉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 其不取者愈大,則其所辦者愈遠矣。讓天下,與讓簞 食豆羹無以異也;治天下,與治一鄉亦無以異也。然 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簞食豆羹之積也; 天下之大,是一鄉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運千金 之資;販夫販婦,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 居之卑也。《孟子》曰:「伊尹耕於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 其義也,雖祿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動其心,是 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 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為異而已。卿相之 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將以自廣其心,使窮達利害 不能為之芥蔕,以全其才,而欲有所為耳。」後之君子, 蓋亦嘗有其志矣。得失亂其中而榮辱奪其外,是以 役役至於老死而不暇,足可悲矣。孔子敘《書》,至於舜、 禹、皋陶相讓之際,蓋未嘗不太息也。孔子安取哉?取 其不汲汲於富貴,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 之廢,天下未嘗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為驚; 以臣放君,天下不以為僭;既放而復立,太甲不以為 專。何則?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於天下也。彼其視 天下,眇然不足以動其心,而豈忍以廢放其君求利 也哉?後之君子,蹈常而習故,惴惴焉懼不免於天下。 一為希闊之行,則天下群起而誚之,不知求其素,而 以為古今之變,時有所不可者,亦已過矣夫。

《希聖解》
元·劉因
编辑

歲丁卯,劉子起坐中庭,有書一編,周子所傳,是謂《易》 通,微妙難詮。仰而求之,高入青天;即而探之,深入黃 泉。余乃取而讀之,星月之下,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 天。余不覺而嘆曰:迂哉此言!蕩蕩乎,浩浩乎天,高明 神睿,孰可希焉,欺我後人?迂哉此言!於是乎吟清風, 弄明月,扣大塊,飲太和,誦太古滄浪之詞,仰天而噓, 喟而歌曰:「湛爾太虛兮,性命之所居兮;皓爾太素兮, 元氣之所寓兮。羲軒遼兮,吾誰歸兮?孔昊邈兮,吾將 疇依兮?」諷詠不已,坐而假寐,良久而起,忽見中庭勃勃然有佳氣,如聞足音。拾級而視之,三老丈也。其一 人襟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其一人有風月情懷,江湖 性氣;其一人有淳古君子之風。三人同行,謹迎揖,延 之上座,乃再拜下風,進侍於前,請其姓字與其所居 止。一曰:「吾稟太極之真,二五之精而生,位太極而君 天下。今老矣,無所成,退居浯溪拙翁者也。」一曰:「吾借 太極之面,假太極之形,先天而生太初氏,吾母皇極 君,吾兄欲名之而無名,閒居西洛無名公者也。」一曰: 「天地之帥吾其性,天地之塞吾其體;乾吾父,坤吾母, 吾其子焉。藐然中處,寓居西土,誠明中子者也。」余聞 而疑之:神耶?人耶?出此言耶?且喜且懼,且驚且怖,乃 上手而言曰:「因也庸俗鄙陋,後學晚生,未嘗接搢紳 先生之談論,睹大人君子之儀形。庭無人跡,門無車 聲,窮窗屏息,終日冥冥者,蓋有年矣。吾三先生之言, 如是高大,何不遊乎神明之域,與天為友,與造物為 徒,胡為乎來哉?」無名公曰:「子向者招我以《太虛》之歌, 引我以《滄浪》之詞,吾不子拒,今予赴之,子何忘之?毋 乃昧乎天理,蔽於欲耶?」誠明中子曰:「子吾同胞之弟, 吾不忍子英才而墮於不肖之地,吾欲子育而成之, 子何棄我而忘之耶?」拙翁先生沈默不言,久之,乃曰: 「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小子疑吾言乎?」吾應之曰:「聖 可希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何?」 曰:「無欲。」「孰無欲?」曰:「天下之人皆可無欲,然則天下之 人皆可為聖人。」曰:「然。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而不可 解矣。」先生曰:「子坐,吾與爾言。子其聞之,天地之閒,理 一而已。爰具厥中,散為萬事,終焉而合,復為一理。天 地,人也;人,天地也;聖賢,我也;我,聖賢也。人之所鍾,乃 全而通;物之所得,乃偏而塞。偏而塞者,固不可移;全 而通者,苟能通之,何所不至矣。聖希乎天,至則天不 至則大聖。賢希乎聖,過則天不至則大賢。士希乎賢, 過則聖至,則賢不至則猶不失乎令名。此聖之所以 為聖,賢之所以為賢也。子受天地之中,稟健順五常 之氣。子之性,聖之質,子之學,聖之功。子猶聖也,聖猶 子也。子其自攻,而反以我為迂。子迂乎?先生迂乎?苟 子修而靜之,勉而安,踐其形,盡其性,由思入睿,自明 而誠。子希聖乎,聖希子乎?子其自棄,而反以我為欺。 子欺先生乎,先生欺子乎?」予於是叩首而謝曰:「因也 昧道懵學,倥侗顓蒙,坐井觀天,戴盆仰日,捫舌之罪, 豈敢避之?然而辱令教命,剔開茅塞,洞見天君,因雖 不敏,鑽仰之勞,豈敢負先生之知乎?」無名公誠明中 子,拊吾背曰:「吾子勉之,他日聞天地閒有一清才者, 必子也夫。」余辭而不敢當。三先生不久留,余亦驚悟, 醒然視之,不見其處。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論》
明·李國𣚴
编辑

論曰:「天下無遞轉而下之法象,有仰參而上之神理。 惟聖人之心不自用,常與天地通,於是天地之德不 自閟,還為聖人合。何也?天地一心也,聖人一人也。人 同得天地之心,則亦同是聖人之人,獨此靈靈炯炯 一脈,際天蟠地而無所夭閼。眾人以離跂之心,搰其 最初之心,內且營之,外且鞬之,積臆而翳生焉,積闇 而光揜焉。天地日以其精牖人而人不受,人亦以其 識乘天地而天地不受。遂使穹然隤然者,若距我以 形;窈窈冥冥者,若閉我以精。」人與天地隔而愈岐,觭 而更遠,天地之德自合,而人自分矣。不知人之分,天 地生之也。氣之與理,真之與精,何嘗弢祕而令人不 可控揣?聖人亦即其無容弢祕者,妙以合之,而方寸 宛然,具造化焉。故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也。」夫天地, 陰陽剛柔耳,彼二曜之丸轉四序之轂運,萬冶稟形, 萬竅肖聲,以為足以盡天地之德乎?未也。陽之不能 為陰,剛之不能為柔也,人所知也。而陽之未始不能 陰,剛之未始不能柔也,非人所知也。獨其絪縕磅礡 之始,藏墋黷坱圠之原,有陰陽不得,無以攝其氣;剛 柔不得,無以鑄其形而理陰陽;調剛柔者不得,無以 神其變化,是則所謂德也。聖人者,靈心之徹映,可以 無所不參解;大力之仔肩,可以無所不斡運;而圓神 之通浹,可以無所不周折而中理。嘗試言之,何思何 慮,返於元同;不識不知,順乎帝則,太極一圈也。闢而 動直,「侔於重元;翕而靜專,滲於黃壚。兩儀具體也,舒 慘斟其衡而物無私;寒暑發藏調於度而物無偏晦 明六子嬗化也,優而游之,俾其自求,順而宜之,俾其 自得」,悠久之無疆,元命之不已也。至若雲蒸雨濯,宇 下昭蘇,聖人之澤,孰非天地之仁?藏疾包荒,萬流并 與,聖人之度,孰非天地之大?雷動風肅,庶品鼓盪。聖 人之權,孰非天地之斷?是不特與天地參,直與天地 合;不特與天地並其功,直與天地合其德。其合也,摹 倣之所不能到,而神印於秒忽之閒;附離所不能襲, 而締結於形埒之外。聖人同此德,曾何分於天地?聖 人即天地,又烏睹其合天地也?聖人也,一而已矣。《子 思》不云乎:「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夫流不如川,則沃衍 之脈嗇;化不敦原,則停泓之源薄。天地之心時露於 眾人,第不能濬之如川,敦之使厚耳。苟認取而充擴之,火然泉達之勢,即為蓋天容地之規,而盡性至命 之時,無加元來自具之體,孰謂聖人為絕德哉?

聖人部藝文二 编辑

《思聖吟》
宋·邵雍
编辑

「不逢聖人時,不見聖人面。」聖人言可聞,聖人心可見。

《仲尼吟》
前人
编辑

仲尼生魯在吾先,去聖千餘五百年。今日誰能知此 道,當時人自比於天。皇王帝伯中原主,父子君臣萬 世權。河不出圖吾已矣,《修經》意思豈徒然。

《感興》
朱熹
编辑

放勳始欽明,南面亦恭己。大哉精一傳,萬世立人紀。 猗歟歎日躋,穆穆歌敬止。《戒獒》光武烈,待旦起《周禮》。 恭惟千載心,秋月照寒水。魯叟何常師,刪述存聖軌。

聖人部紀事 编辑

《遼史太祖本紀》: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 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子對曰: 「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祀。」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 詔太子春秋釋奠。

聖人部雜錄 编辑

《關尹子一宇篇》:「勿以聖人力行不怠,則曰『道以勤成; 勿以聖人堅守不易,則曰道以執得』。」聖人力行,猶之 發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聖人堅守,猶之握矢,因彼 而守,我不自守。

《三極篇》:「勿以行觀聖人,道無蹟。勿以言觀聖人,道無 言。勿以能觀聖人,道無為。勿以貌觀聖人,道無形。 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 蟻置兵。眾人師賢人,賢人師聖人,聖人師萬物。惟聖 人同物,所以無我。」

聖人之於眾人,飲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車同也,富貴 貧賤同也。眾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眾人,彼仰其高, 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

「如鐘鐘然,如鐘鼓然,聖人之言則然。如車車然,如車 舟然」,聖人之行則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 莫能知,所以奪天下之智。

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鱉行;道雖絲紛,事則棋布。 所謂「聖人之道」者,胡然孑孑爾,胡然徹徹爾,胡然堂 堂爾,胡然臧臧爾。惟其能遍偶萬物,而無一物能偶 之,故能貴萬物。

雲之卷舒,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聖 人之道則然。

「賢人趨上而不見下,眾人趨下而不見上。」聖人通乎 上下,惟其宜之,豈曰離賢人眾人,別有聖人也哉? 《文子自然篇》:「老子曰:『聖人天覆地載,日月照臨,陰陽 和,四時化,懷萬物而不同,無故無新,無疏無親。故能 法天者,天不一時,地不一才,人不一事,故緒業多端, 趨行多方』。」

《莊子胠篋篇》:「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 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 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 止。」

《天下》篇:「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 之聖人。」

《荀子儒效》篇:「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應當時之變,若 數一二,行禮要節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時立功之巧, 若詔四時,平正和民之善,億萬之眾,而博若一人。如 是則可謂聖人矣。井井兮其有條理也,嚴嚴兮其能 敬己也,分分兮其有始終也,猒猒兮其能長久也,樂 樂兮其執道不殆也,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 其用統類之行也,綏綏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樂 人之臧也,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如是則可謂聖 人矣。此其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神而固」曷謂神?曰 盡善浹洽之謂神,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 謂聖人。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斲削 而為工匠,積販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工匠 之子,莫不繼事,而都國之民,安習其服。居楚而楚,居 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淮南子原道訓》:「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 精神,偃其智見,故漢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 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不為者, 因物之所為。所謂無治者,不易之自然也。所謂無不 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覽冥訓》聖人在位,懷道不言,澤及萬民。

揚子《問神》篇:「君子之言,幽必有驗乎明,遠必有驗乎 近,大必有驗乎小,微必有驗乎著。無驗而言之謂妄, 君子妄乎不妄,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 哉!惟聖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白日以照之,江河以 滌之,浩浩乎其莫之禦也。」

虞喜《志林》:「東海之魚墜一鱗,崑崙之木落一葉」,聖人 皆能知之也。

《中說王道》篇:「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治,聖人斯在上 矣;天下之亂,聖人斯在下矣。聖人達而賞罰行,聖人 窮而褒貶作,皇極所以復建,而斯文不喪也,不其深 乎』!」

《周公篇》:「子謂周公之道,曲而當,私而恕,其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乎?」子曰:「聖人之道,其昌也潛,其弊也寖,亹 亹焉若寒暑進退,物莫不從之,而不知其由也 迂。」書:「聖人之道如天地,天地之閒,靡所不有。眾人之 道如山川,如陵谷,如鳥獸,如草木,如蟲沙,各盡其分, 不知其外。天地則無不包也,無不遍也。」

《明道遺書》:「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鐘鼎之量, 有江湖之量,固大矣,然有涯涘,亦有時而滿,惟天地 之量則無滿。聖人者,天地之量也。」

氣化,在人與在天,一也,聖人於其閒有功用而已。 蘇軾《武王論》:武王克殷,以殷遺民封紂子武庚祿父, 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武王崩,祿父與 管蔡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蘇子曰: 「武王非聖人也。昔者孔子蓋罪湯武,顧自以為殷之 子孫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數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 堯』」舜也,禹吾無閒,然其不足於湯、武也亦明矣。曰:「武 盡美矣,未盡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齊之於武王也, 蓋謂之弒君。至恥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 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 守此法,國之存亡,民之死生,將於是乎在。其孰敢不 嚴?而孟軻始亂之曰:「吾聞武王誅獨夫紂,未聞弒君 也。」自是學者以湯為聖人之正,若當然者,皆孔氏之 罪人也。使當時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 書,牧野之事,必以弒書,而湯、武仁人也,必將為法受 惡。周公作《無逸》曰:「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 文王。」茲四人迪哲,上不及湯,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 文王之時,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稱王,行天子 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計紂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 伐紂,紂不見伐而以考終,或死於亂,殷人立君以事 周,命為二王後以祀殷,君臣之道,豈不兩全也哉?武 王觀兵於孟津而歸紂若不改過,則殷人改立君。武 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無主,有聖人者出而 天下歸之,聖人所不得辭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 殺之,可乎?」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 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 者,皆王者之事。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教天下, 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 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 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 道似伯夷也。殺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則可;使其 子而誠人也,則必死之。楚人將殺令尹子南,子南之 子棄疾為王馭士,王泣而告之。既而殺子南。其徒曰: 「行乎?」曰:「吾與殺吾父,行將焉入?」「然則臣王乎?」曰:「棄父 事讎,吾弗忍也。」遂縊而死。武王親以黃鉞斬紂,使武 庚受封而不叛,豈復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 者而後知也。武王之封武庚,蓋亦不得已焉耳。殷有 天下六百年,賢聖之君六七作,紂雖無道,其故家遺 俗未盡滅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 誅其君,夷其社稷,諸侯必有不悅者,故封武庚以慰 之。此豈武王之意哉?故曰:「武王非聖人也。」

「冥影契如明鏡,物來則照,物去則空」,如洪鐘,不扣寂 然,扣則響應,聖人之事畢矣。

狂夫之言《易》曰:「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其惟 聖人乎?」此不見一法之聖人也。知進退存亡而不失 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此識法者懼之聖人也。前聖人 是李廣飲羽石虎之箭也。後聖人是養由基百步穿 楊之箭也。其實有兩聖人也

聖人部外編 编辑

《捫蝨新話》:予嘗夢至一處,殿宇甚嚴,有五人坐其中, 皆具王者衣冠。予瞻仰甚久,因問彼中之人,此皆何 人,答云:「中坐者孔子左堯舜,右湯武也。」坐皆並肩,而 孔子差高。予因三嘆古之聖人皆如此堂堂耶!時紹 興中十四年甲子六月二十四夜也。夢中頗訝孔子 坐中閒,既悟而思之,遂得其說。予嘗作《孔子論》二篇, 一篇為此設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