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49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九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目錄

 聖門諸賢部列傳二

  孔伋       孟軻

  閔損       冉耕

  冉雍

學行典第一百四十九卷

聖門諸賢部列傳二

编辑

孔伋

编辑

按《史記孔子世家》:「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 於宋。子思作《中庸》。」

按《孔叢子記問篇》:「夫子閒居,喟然而嘆,子思再拜請 曰:『意子孫不修,將忝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夫 子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對曰:『伋於進瞻,亟聞夫 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是謂不肖。伋每思 之,所以大恐而不解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無憂 矣。世不廢業,其克昌乎』!」

子思問於夫子曰:「為人君者,莫不知任賢之逸也,而 不能用賢,何故?」子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任能者,由 於不明也。其君以譽為賞,以毀為罰,賢者不居焉。」 子思問於夫子曰:「伋聞夫子之詔,正俗化民之政,莫 善於禮樂也。《管子》任法以治齊,而天下稱仁焉。是法 與禮樂異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禮樂哉?」子曰:「堯舜之 化,百世不輟,仁義之風遠也。管仲任法,身死則法息, 嚴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專 任法,終必亂成矣。」

子思問於夫子曰:「物有形類,事有真偽,必審之,奚由?」 子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謂聖。推數究理不以疑,周 其所察,聖人難諸。」

《雜訓篇》:子上雜所習請於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訓焉: 學必由聖,所以致其材也;礪必由砥,所以致其刃也。 故夫子之教,必始於詩《書》,而終於禮樂。雜說不與焉, 又何請?」子思謂子上曰:「白乎!吾嘗深有思而莫之得 也,於學則寤焉,吾嘗企有望而莫之見也,登高則睹 焉。是故雖有本性,而加之以學,則無惑矣。」

縣。子問子思曰:「吾聞同聲者相好,子之先君見子產 時,則兄事之,而世謂子產仁愛,稱夫子聖人,是謂聖 道事仁愛乎?吾未諭其人之孰先後也,故質於子。」子 思曰:「『然,子之問也。昔季孫問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 游答曰:『以子產之仁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 乎』?」康子曰:「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珮,婦女舍珠瑱,巷 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 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則生,其所不及 則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 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上德不德,是以無德。」季孫 曰:「善。」縣子曰:「其然。」

孟子車尚幼,請見子思。子思見之,甚悅其志,命子上 侍坐焉,禮敬子車甚崇,子上不願也。客退,子上請曰: 「白聞士無介不見,女無媒不嫁。孟孺子無介而見大 人,悅而敬之。白也未喻,敢問。」子思曰:「然。吾昔從夫子 於郯,遇程子於塗,傾蓋而語,終日而別。命子路將束 帛贈焉,以其道同於君子也。今孟子車,孺子也,言稱」 堯舜,性樂仁義,世所希有也。事之猶可,況加敬乎?非 爾所及也。

子思在魯,使以書如衛,問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書, 伏讀,然後與使者晏。遂為復書。返,中庭北面再拜以 授使者,既受書,然後退。使者還魯,問子思曰:「吾子堂 上南面立,授臣書,事畢送臣。子上中庭拜,授臣書而 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而送之,賓也。」 魯人有同姓死而不弔者,人曰:「在禮當免;不免,當弔; 不」弔,有司罰之。如之何?子之無弔也?答曰:「吾以其疏 遠也。」子思聞之曰:「無恩之甚也。昔者季孫問於夫子 曰:『百世之宗,有絕道乎』?子曰:『繼之以姓,義無絕也。故 同姓為宗,合族為屬,雖國子之尊,不廢其親,所以崇 愛也。是以綴之以食,序列昭穆,萬世婚姻不通,忠篤 之道然也』。」

魯穆公訪於子思曰:「寡人不得嗣先君之業二年矣, 未知所以為令名者,且欲掩先君之惡,以揚先君之 善,使談者有述焉。為之若何?願先生教之也。」子思答 曰:「以伋所聞,舜、禹之於其父,非勿欲也。以為私情之 細,不如公義之大,故弗敢私之云耳。責以虛飾之教, 又非伋所得言。」公曰:「思之可以利民者。」子思曰:「顧有 惠百姓之心,則莫如一切除非法之事也。毀不居之 室以賜窮民,奪嬖寵之祿以賑困匱。無令人有悲怨, 而後世有聞見,抑亦可。」公曰:「諾。」

《縣子問子思》曰:「顏回問為邦,夫子曰行夏之時。若是 殷周異正為非乎?」子思曰:夏數得天,堯舜之所同也。 殷周之王,征伐革命,以應乎天,因改正朔。若云天時之改耳,故不相因也。夫受禪於人者則襲其統,受命 於天者則革之,所以神其事,如天道之變然也。三統 之義,夏得其正,是以夫子云。

穆公問於子思曰:「立太子有常乎?」答曰:「有之,在《周公 之典》。」公曰:「昔文王舍適而立其次,微子舍孫而立其 弟,是何法也?」子思曰:「殷人質而尊其尊,故立弟;周人 文而親其親,故立子,亦各其禮也,文質不同,其禮則 異,文王舍適立次,權也。」公曰:「苟得行權,豈唯聖人,唯 賢與愛立也。」子思曰:「聖人不以權教,故立制垂法,順」 之為貴,若必欲犯,何有於異?公曰:「舍賢立聖,舍愚立 賢,何如?」子思曰:「唯聖立聖,其文王乎?」不及文王者,則 各賢其所愛,不殊於適,何以限之?必不能審賢愚之 分,請父兄群臣卜於祖廟,亦權之可也。

孟軻問: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曰:「君子之所以教 民,亦仁義,固所以利之乎?」子思曰:「上不仁則下不得 其所,上不義則樂為亂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 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 者也。」

《居衛篇》:子思居衛,言苟變於衛君,曰:「其材可將五百 乘。君任軍旅,率得此人,則無敵於天下矣。」衛君曰:「吾 知其材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 以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大匠之用木 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 良工不棄,何也?知其所妨者細也,卒成不訾之器。今 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 此不可使聞於鄰國者也。」衛君再拜曰:「謹受教矣。」 子思適齊,齊君之嬖臣,美鬚眉立乎側。齊君指之而 笑,且言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鬚眉於先生 也。」子思曰:「非所願也,所願者,唯君修禮義,富百姓,而 伋得寄帑於君之境內,從繈負之列,其」榮多矣。若無 此鬚鬣,非伋所病也。昔堯身修十尺,眉乃八彩,實聖。 舜身修八尺有奇,面頷無毛,亦聖。禹、湯、文、武及周公, 勤思勞體,或折臂望視,或禿骭背僂,亦聖。不以鬚眉 美鬣為稱也。人之賢聖在德,豈在貌乎?且吾性無鬚 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損其敬。由是言之,伋徒患德 之不卲美也,不病毛鬢之不茂也。

子思謂子上曰:「有可以為公之尊,而富貴人眾不與 焉者,非唯志乎?成其志者,非唯無欲乎?夫錦繢紛華, 所服不過溫體;三牲太牢,所食不過充腹。知以身取 節者,則知足矣。苟知足,則不累其志矣。」

曾子謂子思曰:「昔者吾從夫子巡守於諸侯,夫子未 嘗失人臣之禮,而猶聖道不行。今吾觀子有傲世主 之心,無乃不容乎?」子思曰:「時移世異,人有宜也。當吾 先君,周制雖毀,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體然。夫欲 行其道,不執禮以求之,則不能入也。今天下諸侯方 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 亡」之秋也。伋於此時,不自高,人將下吾;不自貴,人將 賤吾。舜禹揖讓,湯武用師,非故相詭,乃各時也。 子思在齊,尹文子生子不類,怒而杖之,告子思曰:「此 非吾子也。吾妻殆不婦,吾將黜之。」子思曰:「若子之言, 則堯、舜之妃,復可疑也。此二帝,聖者之英,而丹朱、商 均不及匹夫。以是推之,豈可類乎?然舉其」多者,有此 父斯有此子,道之常也。若夫賢父之有愚子,此由天 道自然,非子之妻之罪也。《尹文子》曰:「先生止之,願無 言文留妻矣。」

孟軻問子思曰:「堯舜文武之道可力而致乎?」子思曰: 「彼,人也;我,人也。稱其言,履其行,夜思之,晝行之,滋滋 焉,汲汲焉,如農之赴時,商之趣利,惡有不至者乎?」 子思謂孟軻曰:「自大而不修,其所以大不大矣;自異 而不修,其所以異不異矣。故君子高其行,則人莫能 階也;遠其志,則人莫能及也。禮接於人,人不敢慢;辭 交」於人,人不敢侮。「其唯高遠乎。」

《申祥問》曰:「『殷人自契至湯而王,周人自棄至武王而 王,同嚳之後也。周人追王大王、王季、文王,而殷人獨 否,何也』?子思曰:『文質之異也。周人之所追大王,王跡 起焉』。又曰:『文王受命,斷虞芮之訟,伐崇邦,退犬戎,追 王大王、王季,何也』?子思曰:『狄人攻大王,大王召耆老 而問焉,曰:『狄人何來』?耆老曰:『欲得菽粟財貨』。大王曰: 『與之』』。」與之至無,而狄人不止。大王又問耆老曰:「狄人 何欲?」耆老曰:「欲土地。」大王曰:「與之。」耆老曰:「君不為社 稷乎?」大王曰:「社稷所以為民也,不可以所為民者,亡 民也。」耆老曰:「君縱不為社稷,不為宗廟乎?」大王曰:「宗 廟者私也,不可以吾私害民。」遂杖策而去。過梁山,止 乎岐下,豳民之束脩,奔而從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 三千乘之邑,此王道之端也。成王於是追而王之。王 季,其子也,承其業,廣其基焉。雖同追王,不亦可乎?」 羊客問子思曰:「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謂 之二伯。周自后稷封為王者後,子孫據國,至大王、王 季、文王,此固世為諸侯矣,焉得為西伯乎?」子思曰:「吾 聞諸子,夏、殷王,帝乙之」時王季以功九命作伯受珪 瓚鬯之賜故文王因之得專征伐此以諸侯為伯猶周召之君為伯也。

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 書》虞夏數四篇,善也。下此以訖於秦,費效堯舜之言 耳,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假令周 公堯舜不更,時異處,其書同矣。」樂朔曰:「凡《書》之作,欲 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 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奧,訓詁成義,古人所以為典」 雅也,曰:「昔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 知者傳,苟非其人,道不傳矣』。今君何似之甚也?」樂朔 不悅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魯雖以宋為舊,然世 有讎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不待駕而救子 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易》;祖君屈於陳 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四 十九篇。

《巡狩篇》:子思遊齊,陳莊伯與登泰山而觀見古天子 巡狩之銘,焉陳子曰:「我生獨不及帝王封禪之世」,子 思曰:「子不欲爾。今周室卑微,諸侯無霸,假以齊之眾, 連鄰國,以輔文武子孫之有德者,則齊桓晉文之事 不足言也。」陳子曰:「非不悅斯道,力不堪也。子聖人之 後,吾願有聞焉。敢問昔聖帝明王巡狩之禮,可得聞 乎?」子思曰:「凡求聞者,為求行之也。今子自計必不能 行,欲聞何為?」陳子曰:「吾雖不敏,亦樂先王之道,於子 何病而不吾告也?」子思乃告之曰:「古者天子將巡狩, 必先告於祖禰,命史告群廟及社稷圻內名山大川, 告者七日而遍。親告用牲,史告用幣,申命冢宰,而後 清道而出。或以遷廟之主行載於齋車,每舍奠焉。」及 所經五岳四瀆,皆有牲幣。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 柴於上帝,望秩於山川,所過諸侯,各待於境。天子先 問百年者所在,而親問之,然後覲方岳之諸侯。有功 德者,則發爵賜服,以順陽義;無功者則削黜貶退,以 順陰義。命史采民詩謠,以觀其風;命市納價,察民之 所好惡,以知其志;命「典禮,正制度,均量衡,考衣服之 等,協時月日辰,入其疆。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君免。 山川社稷有不親舉。土荒民遊,為無教,無教者則君 退。民淫僭上,為無法,無法者則君罪。入其疆。土地墾 闢,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君有慶。」遂南巡五月,至於 南岳。又西巡,八月,至於西岳,又北巡十有一月,至於 北岳。其禮皆如岱宗。歸,反舍於外次。三日齋,親告於 祖禰,用特命有司告群廟社稷及圻內名山大川,而 後入聽朝。此古者明王巡狩之禮也。陳子曰:「諸侯朝 於天子,盟會霸主,則亦告宗廟山川乎?」子思曰:「告哉!」 陳子曰:「王者巡狩不及四岳,諸侯盟會不越鄰國,則 其禮同乎異乎?」子思曰:「天子封圻千里,公」侯百里,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虞、夏、殷、周之常制也。其或出此 封者,則其禮與巡狩朝會無變。其不越封境,雖行如 國。《陳子》曰:「古之義也。吾今而後,知不學者淺之為人 也。」

《公儀篇》:魯人有公儀僭者,砥節礪行,樂道好古,恬於 榮利,不事諸侯。子思與之友。穆公因子思欲以為相, 謂子思曰:「公儀子必輔寡人,三分魯國而與之一,子 其言之。」子思對曰:「如君之言,則公儀子愈所以不至 也。君若飢渴待賢,納用其謀,雖蔬食飲水伋亦願在 下風。今徒以高官厚祿,釣餌君子,無信用之意。公儀 子之智若魚鳥可也,不然,則彼將終身不躡乎君之 庭矣。且臣不佞,又不任為君操竿下釣,以蕩守節之 士也。」

閭丘溫見田氏將必危齊,欲以其邑叛而適魯。穆公 聞之,謂子思曰:「子能懷之,則寡人割邑如其邑以常 宗。」子思曰:「伋雖能之,義所不為也。」公曰:「何?」子思對曰: 「彼為人臣,君將敗,弗能扶而叛之;逆臣制國,弗能以 其身死而逃之,此罪誅之人也。伋縱不能討,而又要 利以召姦,非忍行也。」

穆公問子思曰:吾聞龍欄氏子不孝,其行何如?對曰: 臣聞明君之為政,尊賢以崇德,舉善以勸民,則四方 之內,孰敢不化,若夫過行是細人所識,不治其本而 問其過,臣不知所以也。公曰:「善。」

穆公謂子思曰:「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或者以謂子 之辭。」子思曰:「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 於人者,雖非正其辭,然猶不失其意焉,且君之所疑 者何?」公曰:「於事無非。」子思曰:無非,所以得臣祖之意 也。就如君言,以為臣之辭,臣之辭無非,則亦所宜貴 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

穆公謂子思曰:「縣子言子之為善,不欲人譽己,信乎?」 子思對曰:「非臣之情也,臣之修善欲人知之,知之而 譽臣,是臣之為善有勸也,此所願而不可得者也;若 臣之修善而人莫知,莫知則必毀臣,是臣之為善而 受毀也,此臣所不願而不可避者也。若夫雞鳴為善, 滋滋以至夜半,而曰:『不欲人之知,恐人之譽己』,臣以」 謂「斯人也者,非虛則愚也。」

胡母豹謂《子思》曰:「子好大,世莫能容子也,盍亦隨時 乎?」子思曰:「大非所病,所病不大也。凡所以求容於世為行道也。毀道以求容,容何行焉?大不見容,命也;毀 大而求容,罪也。吾弗改矣。」

子思居貧,其友有餽之粟者,受一車焉。或獻樽酒束 脩,子思弗為當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辭吾酒脯,是辭 少而取多也。於義則無名,於分則不全,而子行之,何 也?」子思曰:「然伋!不幸而貧於財,至乃困乏,將恐絕先 人之祀。夫以受粟為周之也,酒脯則所以飲宴也。方 之於食而乃飲宴,非義也。吾豈以為分哉?度義而行 也。」或者擔其酒脯以歸,

穆公問子思曰:「吾國可興乎?」子思曰:「可。」公曰:「為之奈 何?」對曰:「苟君與大夫慕周公、伯禽之治,行其政化,開 公家之惠,杜私門之利,結恩百姓,修禮鄰國,其興也 勃矣!」

子思曰:「吾之富貴甚易,而由不能。」夫不取於人謂之 富,不辱於人謂之貴。不取不辱,其於富貴庶矣哉! 《抗志》篇:「曾申謂子思曰:『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貧賤 乎』?子思曰:『道伸吾所願也,今天下王侯,其孰能哉?與 屈己以富貴,不若抗志以貧賤。屈己則制於人,抗志 則不愧於道』。」

子思居衛,衛人釣於河,得鰥魚焉,其大盈車。子思問 之曰:「鰥魚,魚之難得者也,子果何得之?」對曰:「吾始下 釣,垂一魴之餌,鰥過而勿視也,更以豚之半體則吞 之矣。」子思喟然曰:「鰥雖難得,貪以死餌;士雖懷道,貪 以死祿矣。」

子思居衛,魯穆公卒,縣子使乎衛,聞喪而服。謂子思 曰:「子雖未臣魯,父母之國也。先君宗廟在焉,奈何不 服?」子思曰:「吾豈愛乎?禮不得也。」縣子曰:「請問之。」答曰: 「臣而去國,君不掃其宗廟,則為之服寄。公寓乎是國 而為國服,吾既無列於魯,而祭在衛,吾何服哉?是寄 臣而服所寄之君,則舊君無服,明不二君之義也。」縣 子曰:「善哉!吾未之思也。」

衛君言:計是非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 觀所為,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 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眾 謀,況和非以長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之讚己, 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 闇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弗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 矣。」

子思謂衛君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君曰何故?對曰: 有由然焉。君出言皆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 非,卿大夫出言亦皆自以為是,而士庶莫敢矯其非。 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 矯之則逆而有禍,故使如此,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 「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衛之君臣乎, 衛君問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無非。」君曰:「寡人 不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子思曰:「希旨容媚,則君 親之,中正弼非,則君疏之,夫能使人富貴貧賤者,君 也,在朝之士,孰肯舍所以見親,而取其所以見疏者 乎。是故競求射君之心,而莫敢有非君之非者,此臣 所謂無非也。」公曰:「然乎,寡人之過也,今知」改矣。答曰: 「君弗能焉。口順而心不懌者,臨其事必疣。君雖有命, 臣未敢受也。」

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問服於子思。子思曰:「禮,父母 改葬,緦,既葬而除。不忍無服送至親也。非父母無服, 無服則弔而加麻。《文子》曰:『喪服既除,然後乃葬,則其 服何服』?」答曰:「三年之喪,未葬服不變,除何有焉?期大 功之喪,服其所除之服以葬,既葬而除之,其虞也,吉 服以行事也。」

公叔木謂《申詳》曰:「吾於子思,親而敬之。子思未吾察 也。」申詳以告曰:「人求親敬於子,子何辱焉?」子思答曰: 「義也。」申詳曰:「請聞之。」答曰:「公叔氏之子愛人之同己, 慢而不知賢。夫其親敬,非心見吾所可親敬也。以人 口而親敬吾,則亦以人口而疏慢吾矣。」申詳曰:「其不 知賢奈何?」答曰:「有龍穆者,徒好飾美辭說,觀於坐席」, 相人眉睫以為之意,天下之淺人也,而公叔子交之。 橋子良修實而不修名,為善不為人之知己,不撞不 發,如大鐘然,天下之深人也,而公叔子與之同邑而 弗能知。此其所以為愛同己而不知賢也。

子思自齊反衛,衛君館而問曰:「先生魯國之士,然不 以衛之偏小,猶步玉趾而慰存之,願有賜於寡人也。」 子思曰:「臣羇旅於此,而辱君之威尊,亟臨蓽門,其榮 多矣。欲報君以財幣,而君之府藏已盈,而伋又貧,欲 報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聽也。顧未有可 以報君者,唯進賢爾。」衛君曰:「賢固寡人之所願也。」子 思曰:「未審君之願將何以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 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衛國非無賢才之士,而 君未有善政,是賢才不見用故也。」君曰:「雖然,願聞先 生所以為賢者。」答曰:「君將以名取士耶?以實取士耶?」 君曰:「必以實。」子思曰:「衛之東境有李音者,賢而有實 者也。」君曰:「其祖父何也?」答曰:「世農夫也。」衛君乃胡盧 大笑曰:「寡人不好農,農夫之子無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稱李音,稱其賢才也。周公大 聖,康叔大賢。今魯衛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 祖雖善農,則音亦未必與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 悉官之,則臣所謂有賢才而不見用,果信矣。臣之問 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實也。今君不問李音之所以 為賢才,而聞其世,農夫因笑而不愛,則君取士,果信 名而不由實者也?」衛君屈而無辭。

衛君曰:「夫道大而難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學術,何如?」 子思曰:「君無然也。體道者逸而不窮,任術者勞而無 功。古之篤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 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故明於死生之分,通於 利害之變,雖以天下易其脛毛,無所概於志矣。是以 與聖人居,使窮士忘其貧賤,使王公簡其富貴。君無 然也。」衛君曰:「善。」

齊王謂子思曰:「今天下擾擾,諸侯無伯,吾國大人眾, 圖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君不能去君貪利之心。」王 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汨之,人之性安 而嗜欲亂之。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者也;能 有名譽者必無以名譽為者也。達此則其利心外矣。」 衛將軍文子之內子死,復者曰:「皋媚女復。」子思聞之 曰:「此女氏之字,非夫氏之名也。婦人於夫氏,以姓氏 稱,禮也。」

《費子陽》謂子思曰:「吾念宗周將滅,泣涕不可禁也。」子 思曰:然。此亦子之善意也。夫能以智知可知,而不能 以智知未可知,危之道也。今以一人之身,憂世之不 治,而泣涕不禁,是憂河水之濁而以泣清之也,其為 無益莫大焉。故微子去殷,紀季入齊,良知時也。唯能 不憂世之亂而患身之不治者,可與言道矣。

齊王戮其臣不辜,謂《子思》曰:「吾知其不辜而適觸吾 忿,故戮之。以為不足傷義也。」子思曰:「文王葬枯骨而 天下知仁,商紂斮朝涉而天下稱暴。夫義者不必遍 利天下也,暴者不必盡虐海內也。以其所施而觀其 意,民乃去就焉。今君因心之忿,遷戮不辜,以為無傷 於義,此非臣之所敢知也。」王曰:「寡人實過,乃今聞命, 請改之。」

衛公子交見於子思曰:「先生聖人之後,執清高之操, 天下之君子莫不服先生之大名也。交雖不敏,竊慕 下風,願師先生之行,幸顧恤之。」子思曰:「公子不宜也。 夫清高之節,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煩意,擇天下之至 道,行天下之正路。今公子紹康叔之緒,處戰伐之世, 當務收英雄,保其疆土,非所以明臧否,立規檢,修匹」 夫之行之時也。

衛公子交饋馬四乘於子思,曰:「交不敢以此求先生 之歡,而辱先生之潔也。先生久降於鄙土,蓋為賓主 之餼焉。」子思曰:「伋寄命以來,度身以服衛之衣,量腹 以食衛之粟矣。且又朝夕受酒脯及祭燔之賜,衣食 已優,意氣已定,以無行志,未敢當車馬之貺。禮雖有 爵,賜人不踰父兄,今重違公子之盛旨,則有失禮之」 僭焉,若何?公子曰:「交已言於君矣。」答曰:「不可。為人子 者,三賜不及車馬。」公子曰:「我未之聞也,謹受教。」 穆公欲相子思,子思不願,將去魯。魯君曰:「天下之王 亦猶寡人也,去將安之?」子思答曰:「蓋聞君子猶鳥也, 疑之則舉。今君既疑矣,又以己限天下之君,臣竊為 言之過也。」

齊王謂子思曰:「先生名高於海內,吐言則天下之士 莫不屬耳目。今寡人欲相梁起,起也名少,願先談說 之也。」子思曰:「天下之士所以屬耳目者,欲伋之言是 非當也,今君使伋虛談於起,則天下之士必改耳目 矣。耳目既改,又無益於起,是兩有喪也,故不敢承命。」 齊君曰:「起之不賢何也?」子思曰:「君豈未之知乎?厚於 財物,必薄於德,自然之道也。今起以貪成富聞於諸 侯,而無救施之惠焉;以好色聞於齊國,而無男女之 別焉。有一於此,猶受其咎,而起二之,能無累乎?」王曰: 「寡人之言實過,願先生赦焉。」

子思見老萊子。老萊子聞穆公將相子思,老萊子曰: 「若子事君,將何以為乎?」子思曰:「順吾性情,以道輔之, 無死亡焉。」老萊子曰:「不可順子之性也。子性剛而傲, 不肖又且無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故人之 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聽,則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 聽,則亦不能事君,所謂無死亡也。」老萊子曰:「子不見 夫齒乎,齒堅剛,卒盡相磨;舌柔順,終以不敝。」子思曰: 「吾不能為舌,故不能事君。」

按《闕里志》:子思居衛,縕袍而無裘,三旬九食。田子方 使人遺以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曰:「吾假人遂忘 之,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焉。曰:「伋聞之,妄與不如 遺於溝壑。伋雖貧不忍以身為溝壑也。」子思卒,年六 十二歲,葬祖墓之南。宋崇寧元年,封沂水侯。端平二 年,詔以子思升祀堂上,列於十哲之閒。咸淳三年,封 沂國公,配享先聖。元至順二年,加贈述聖公。明正德 元年,始詔「衍聖公次子世授翰林院《五經》博士一人,

奉子思祀
考證

孟軻

编辑

按《史記孟軻傳》:「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 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 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 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 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衡,以 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 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

按《孔叢子雜訓篇》:「孟子車尚幼,請見子思。子思見之, 甚悅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禮敬子車甚崇,子上不願 也。客退,子上請曰:『白聞士無介不見,女無媒不嫁。孟 孺子無介而見,大人悅而敬之。白也未喻,敢問』。子思 曰:『然。吾昔從夫子於郯,遇程子於塗,傾蓋而語,終日 而別。命子路將束帛贈焉,以其道同於君子也。今孟』」 《子車》,孺子也。言稱堯舜,性樂仁義,世所希有也。事之 猶可,況加敬乎。非爾所及也。

按《韓詩外傳》: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 乃復進。其母知其諠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 「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 孟子不復諠矣。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 「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 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 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 不欺也。

孟子說齊宣王而不說,淳于髡侍。孟子曰:「今日說公 之君,公之君不說,意者其未知善之為善乎?」淳于髡 曰:「夫子亦誠無善耳。昔者瓠巴鼓瑟,而潛魚出聽;伯 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魚、馬猶知善之為善,而況君人 者也?」孟子曰:「夫電雷之起也,破竹折木,震驚天下,而 不能使聾者卒有聞;日月之明,遍照天下,而不能使 盲者卒有見,今公之君若此也。」淳于髡曰:「不然。昔者 揖封生高商,齊人好歌;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夫 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夫子苟賢,居魯而魯 國之削,何也?」孟子曰:「不用賢,削何有也?吞舟之魚,不 居潛澤;度量之士,不居汙世。夫蓻,冬至必凋,吾亦時 矣。」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 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 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將 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 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 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

按:《書傳正誤》《孟氏譜》,孟子以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 二日生,即今之二月二日;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 日卒,即今之十一月十五日,壽八十四歲,誤也。定王 在位二十八年而崩,無三十七年;即以定王二十七 年生至赧王二十六年卒,共計一百五十四歲,無是 理也。陳士元氏辨之甚詳,但云「周定王在位二十一 年而崩」,亦誤。定王在位實二十八年也。又云:「定王二 十一年乙亥至赧王二十六年壬午,凡二百九十八 年」,亦誤。定王二十一年壬辰,非乙亥也。赧王二十六 年壬申,非壬午也。自定王二十一年至赧王二十六 年,共一百六十二年,非二百九十八年也。

按《闕里志》,孟子名軻,字子輿,一字子車,魯公族孟孫 之後也。世居於鄒,故為鄒人。傳世至激公宜,娶仉氏, 夢神人乘雲攀龍鳳自泰山來,將止於嶧,凝視久之, 忽見片雲墜而寤,時閭巷皆見五色雲覆孟氏居而 孟子生焉。三歲喪父母,有賢德,挾其子以居,始舍近 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閒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 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戲,為賈衒事。母曰:「又 非所以居子也。」遂徙舍學宮之旁,其嬉戲乃設俎豆, 揖讓進退。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孟子道既 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 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娶于田氏,生子睪, 嘗從學於公孫丑。自孟子之後不可詳考。宗系所傳, 自有圖記。至宋景佑四年,孔道輔守兗州,訪孟子墓, 得於鄒縣東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陽。宋神宗元豐七 年,詔以孟子配享孔子廟庭,位次「顏子。」元世祖中統 元年,詔訪求孟氏子孫,並復其家,官其胄子。武宗即 位,詔兗國、鄒國二公配享孔子廟庭。仁宗延祐三年, 追封亞聖鄒國公。文宗至順三年,加贈孟子為「鄒國 亞聖公。」明嘉靖二年,改稱「亞聖《孟子》。」

閔損

编辑

按《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閔損,魯人,字子騫,少孔子十 五歲,以德行著名,夫子稱其孝焉。」

《執轡篇》:閔子騫為費宰,問政於孔子。子曰:「以德以法。 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 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子 騫曰:「敢問古之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 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失。善御馬者,正銜勒」, 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 而極千里。善御民者,壹其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 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是 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懷之。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懷, 其政美,其民和,而眾稱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 無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 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於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 而豐其年。」不能銜勒,而專用箠策,其不制也可必矣。 夫無銜勒而用箠策,馬必傷,車必敗。無德法而用刑 辟,民必流,國必亡。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民無修 則迷惑失道。如此,上帝必以為亂天道也。苟亂天道, 則刑罰暴,上下相諛,莫知念忠,上下俱無道故也。今 人言惡者,必比之於桀紂,其故何也?其法不聽,其德 不厚,故民惡其殘虐,莫不吁嗟,朝夕祝之,升聞於天, 上帝不蠲,降之旤罰,災害並生,用殄厥世。故曰:「德法 者,御民之本。」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冢宰之 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 之官以成聖,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六 官在手以為轡,司會均仁以為納。故曰:「御四馬者執 六轡,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馬者,正身以總轡, 均馬力,齊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長道, 赴疾急。此聖人所以御天地與人事之法則也。天子 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轡己,與三公「為執六官, 均五教,齊五法」,故亦唯其所引,無不如志。以之道則 國治,以之德則國安,以之仁則國和,以之聖則國平, 以之禮則國定,以之義則國乂,此《御政》之述也。過失 人情,莫不有焉。過而改之,是為不過。故害屬不理,分 職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紀曰亂。亂則飭冢宰,地利 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饑寒,教訓不行,風俗淫僻,人民 流散,曰「危」;危,則飭《司徒》。父子不親,長幼失序,君臣上 下,乖離異志,曰「不和。」不和,則飭《宗伯》。賢能而失官爵, 功勞而失賞祿,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則 飭《司馬》。刑罰暴亂,姦邪不勝,曰「不義」;不義,則飭司寇; 度量不審,舉事失理,都鄙不修,財物失所,曰「貧」;貧,則 飭《司空》。故御者同是車馬,或以取千里,或不及數百 里,其所謂進退緩急異也。夫治者同是官法,或以致 平,或以致亂者,亦其所以為進退緩急異也。古者天 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以觀治亂。德盛者治也,德薄 者亂也。故天子考德,則天下之治亂可坐廟堂之上 而知之。夫德盛則法修,德不盛則飭。法與政咸德而 不衰。故曰:「王者又以孟春論吏之德及功能。」能德法 者為有德,能行德法者為有行,能成德法者為有功, 能治德法者為有智。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事治而 功成。夫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閔損,字子騫,少孔子十五歲。 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不 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如有復我者,必在汶上矣』。」 按《孔叢子記義》篇:「孔子晝息於室而鼓琴焉,閔子自 外聞之,以告曾子曰:『嚮也,夫子之音,清徹以和,淪入 至道。今也更為幽沈之聲。幽則利欲之所為發,沈則 貪得之所為施,夫子何所之感而若是乎?吾從于入 而問焉』。」曾子曰:「諾。」二子入問夫子,夫子曰:「然,女言是 也。吾有之,向見貓方取鼠,欲其得之,故為之音也。女 二人者,孰識諸?」曾子對曰:「『閔子』。夫子曰:『可與聽音矣』。」 按《韓詩外傳》:閔子騫始見於夫子,有菜色,後有芻豢 之色。子貢問曰:「子始有菜色,今有芻豢之色,何也?」《閔 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夫子內切磋以孝, 外為之陳王法,心竊樂之。出見羽蓋龍旂,旃裘相隨, 心又樂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 今被夫子之教寖深,又賴二三子切磋而進之,內明 於去就之義,出見羽蓋龍旂,旃裘相隨,視之如壇土 矣,是以有芻豢之色。」

孟嘗君請學於閔子,使車往迎閔子。閔子曰:「《禮》有來 學往教,致師而學。不能禮往教,則不能化君也。君所 謂不能學者也,臣所謂不能化者也。」於是孟嘗君曰: 「敬聞命矣。明日袪衣請受業。」

按《闕里志》:閔損,幼喪母,為後母所苦,冬月以蘆花衣 之以代絮,其所生二子,則衣以綿。父知之,欲出後母。 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母為感悟。長以孝聞。 唐開元二十七年贈費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封琅邪 公。咸淳三年改封費公。

冉耕

编辑

按《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冉耕,魯人,字伯牛,以德行著 名,有惡疾。孔子曰:『命也夫』!」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冉耕者,字伯牛,孔子以為有 德行。伯牛有惡疾,孔子往問之,自牖執其手曰:『命矣 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按《闕里志》:冉耕,鄆人也。嘗從厄於陳蔡之閒,以德行 著。《尸子》曰:「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儀服不修,公西華

侍,禮不習,子游侍,辭不辯,宰我侍,亡忽古今。顏淵侍
考證
節小物。伯牛侍,曰:『吾以六子自厲也』。」孔子為魯司寇,

以伯牛為中都宰,有惡疾,孔子痛惜之。唐開元二十 七年贈魯侯。宋大中祥符二年改封東平侯。咸淳二 年封「鄆公。」

冉雍

编辑

按《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少 孔子二十九歲,生於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孔子稱 其可使南面。」

《刑政篇》:仲弓問於孔子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 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所 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化也,必 政刑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 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 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顓五刑必即天倫,行刑罰 則輕無赦。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盡 心焉。」仲弓曰:「古之聽訟尤罰,麗於事,不以其心,可得 聞乎?」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 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 悉其聰明,正其忠愛,以盡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 獄,獄必三訊焉。有指無簡,則不聽也。」附從輕,赦從重, 疑獄則泛,與眾共之,疑則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 是故爵人必於朝,與眾共之也;刑人必於市,與眾棄 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也。士遇之塗,以 弗與之。言屏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與政弗欲生之 也。仲弓曰:「聽獄,獄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獄成於吏, 吏以獄成告於正,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寇聽之,乃奉 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然後乃以獄之 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 《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 道以亂政者,殺;作淫聲,造異服,設伎奇器,以蕩上心 者,殺;行偽而堅,言詐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 眾者,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者殺。此四誅者, 不以聽。」仲弓曰:「其禁盡於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 其餘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車,不粥於市;珪璋璧琮, 不粥於市;宗廟之器,不粥於市;兵車旍旗,不粥於市; 犧牲秬鬯,不粥於市;戎器兵甲,不粥於市;用器不中 度,不粥於市;布帛精麤不中數,廣狹不中」量,不粥於 市;姦色亂正色,不粥於市;文錦珠玉之器,雕飾靡麗, 不粥於市;衣服飲食,不粥於市;果實不時,不粥於市; 五木不中伐,不粥於市;鳥獸魚鱉不中殺,不粥於市。 凡執此禁以齊眾者,不赦過也。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冉雍者,字仲弓。仲弓問政,孔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在邦無怨,在家 無怨』。」孔子以仲弓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 父,賤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 舍諸』?」

按《孔叢子刑論》篇:「仲弓問古之刑教與今之刑教,孔 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為教,古有禮然後有刑, 是以刑省;今無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書》曰: 『伯夷降典,折民維刑』。謂先禮以教之,然後繼以刑折 之也。夫無禮則民無恥,而正之以刑,故民苟免。 《書》曰:『哀矜折獄』。仲弓問曰:『何謂也』?孔子曰:『古之聽訟 者,察』』」貧窮,哀孤獨及鰥寡、老、弱、不肖而無告者,雖得 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屬。若老而刑 之謂之悖,弱而刑之謂之剋,不赦過謂之逆,率過以 小罪謂之枳。故宥過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 也。《書》曰:「大辟疑赦。」又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按《闕里志》:冉雍,伯牛之族。唐開元二十七年贈薛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封下邳公。咸淳三年改封薛公。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