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六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六十六卷目錄
任道部名賢列傳九
元
趙復 許衡
吳澄 劉因
學行典第一百六十六卷
任道部名賢列傳九
编辑元
编辑趙復
编辑按《元史趙復傳》:「復字仁甫,德安人也。太宗乙未歲,命 太子闊出帥師伐宋,德安以嘗逆戰,其民數十萬皆 俘戮無遺。時楊惟中行中書省軍前,姚樞奉詔即軍 中求儒、道、釋、醫、卜士,凡儒生掛俘籍者,輒脫之以歸, 復在其中,樞與之言,信奇士,以九族俱殘,不欲北,因 與樞訣。樞恐其自裁,留帳中共宿。既覺月色皓然,惟」 寢衣在,遽馳馬周號,積屍閒無有也。行及水際,則見 復已被髮徒跣,仰天而號,欲投而未入。樞曉以「徒死 無益,汝存則子孫或可以傳緒百世,隨吾而北,必可 無他。」復強從之。先是,南北道絕,載籍不相通。至是,復 以所記程、朱所著諸經傳註,盡錄以付樞。自復至燕, 學子從者百餘人。世祖在潛邸,嘗召見,問曰:「我欲取 宋,卿可導之乎?」對曰:「宋,吾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以 伐吾父母者。」世祖悅,因不強之仕。惟中聞復論議,始 嗜其學。乃與樞謀建太極書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張、 楊、游、朱六君子配食。選取遺書八千餘卷,請復講授。 其中。復以周、程而後,其書廣博,學者未能貫通,乃原 羲、農、堯、舜所以繼天「立極,孔子、顏、孟所以垂世立教, 周、程、張、朱氏所以發明紹續者,作《傳道圖》,而以書目 條列於后。別著《伊洛發揮》以標其宗旨。朱子門人散 在四方,則以見諸登載與得諸傳聞者,共五十有三 人,作《師友圖》,以寓私淑之志。又取伊尹、顏淵言行作 《希賢錄》,使學者知所嚮慕,然後求端,用力之方備矣。」 樞既退隱蘇門,乃即復傳其學,由是許衡、郝經、劉因 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復始。復 為人樂易而耿介,雖居燕不忘故土,與人交尤篤分 誼。元好問文名擅一時,其南歸也,復贈之言,以「博溺 心末喪本」為戒,以自修讀《易》求文王、孔子之用心為 勉,其愛人以德類若此。復家江漢之上,以江漢自號, 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
許衡
编辑按《元史許衡傳》:「衡字仲平,懷之河內人也。世為農。父 通,避地河南,以泰和九年九月生衡於新鄭縣。幼有 異質,七歲入學,授章句,問其師曰:『讀書何為』?師曰:『取 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每授書,又能問其 旨義。久之,師謂其父母曰:『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 過人者,吾非其師也』。遂辭去,父母強之,不能止。如是」 者凡更三師。稍長,嗜學如飢渴。然遭世亂,且貧,無書, 嘗從日者家見《書》疏義,因請寓宿,手抄歸。既逃難岨 崍山,始得易王輔嗣說。時兵亂中,衡夜思晝誦,身體 而力踐之,言動必揆諸義而後發。嘗暑中過河陽,渴 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 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 主,吾心獨無主乎?」轉魯留魏。人見其有德,稍稍從之。 居三年,聞亂且定,乃還懷,往來河、洛閒,從柳城姚樞 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書,益大有得。尋居蘇門,與 樞及竇默相講習,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 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而慨然以道為己任。嘗語 人曰:「綱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苟在上者無以任 之,則在下之任也。凡喪祭娶嫁,必徵於《禮》,以倡其鄉 人」,學者寖盛。家貧躬耕,粟熟則食粟,不熟則食,糠覈 菜茹,處之泰然,謳誦之聲聞戶外如金石。財有餘,即 以分諸族人及諸生之貧者,人有所遺,一毫弗義弗 受也。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衡,命守者館之, 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 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樞為 勸農使,教民畊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為京兆 提學。秦人新脫於兵,欲學無師,聞衡來,人人莫不喜 幸。來學郡縣皆建學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還,懷 學者攀留之,不得從,送之臨潼而歸。中統元年,世祖 即皇帝位,召至京師。時王文統以言利進為平章政 事,衡、樞輩入侍,言治亂休戚,必以義為本,文統患之, 且竇默日於帝前排其學術,疑衡與之為表裏,乃奏 以樞為太子太師,默為太子太傅,衡為太子太保,陽 為尊用之,實不使數侍上也。默以屢攻文統不中,欲 因東宮以避禍,與樞拜命,將入謝,衡曰:「此不安於義 也,姑勿論。《禮》,師傅與太子位東西鄉,師傅坐,太子乃 坐。公等度能復此乎?不能,則師道自我廢也。」樞以為然,乃相與懷制立殿下,五辭乃免。改命樞大司農,默 翰林侍講學士,衡國子祭酒。未幾,衡亦謝病歸。至元 二年,帝以安童為右丞相,欲衡輔之,復召至京師,命 議事中書省。衡乃上疏曰:「臣性識愚陋,學術荒疏,不 意虛名,偶塵聖聽。陛下好賢樂善,舍短取長,雖以臣 之不才,自甲寅至今十有三年,凡八被詔旨,中懷自 念,何以保塞?又日者面奉德音,叮嚀懇至。中書大務, 容臣盡言。臣雖昏愚,荷陛下知待,如此其厚,敢不罄 竭所有,裨益萬分!《孟子》以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 邪謂之敬。孔子謂『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臣之所守,大 意蓋如此也。㐲望陛下寬其不佞,察其至懷,則區區 之愚,亦或有小補云。」其一曰:「自古立國,皆有規模,循 而行之,則治功可期。否則心疑目眩,變易紛更,未見 其可也。昔子產相衰周之列國,孔明治西蜀之一隅, 且有定論,終身由之。而堂堂天」下,可無一定之說而 妄為之哉?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 可長久。故後魏、遼、金歷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亂亡相 繼,史冊具載,昭然可考。使國家而居朔漠,則無事論 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夫陸行宜車,水行宜舟,反 之則不能行。幽燕食寒,蜀漢食熱,反之則必有變。以 是論之,國家之「當行漢法無疑也。然萬世國俗,累朝 勳舊,一旦驅之,下從臣僕之謀,改就亡國之俗,其勢 有甚難者。切嘗思之,寒之與暑,固為不同。然寒之變 暑也,始於微溫,溫而熱,熱而暑,積百有八十二日而 寒始盡。暑之變寒,其勢亦然,是亦積之之驗也。苟能 漸之摩之,待以歲月,心堅而確,事易而常,未有不可 變者。此在陛下尊信而堅守之,不雜小人,不責近效, 不恤流言,則致治之功庶幾可成矣。」二曰:「中書之務 不勝其煩,然其大要在用人、立法二者而已矣。近而 譬之,髮之在首,不以手理而以櫛理;食之在器,不以 手取而以匕取。手雖不能,而用櫛與匕,是即手之為 也。上之用人,何以異此?然人之賢否」,未知其詳,固不 可得而遽用也。然或已知其孰為君子,孰為小人,而 復患得患失,莫敢進退。徒曰知人,而實不能用人,亦 何益哉?人莫不飲食也,獨膳夫為能調五味之和;莫 不睹日月也,獨星官為能步虧食之數者,誠以得其 法故也。古人有言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為政必因先王之道。」今里巷之談,動以古為詬戲,不 知今日口之所食,身之所衣,皆古人遺法而不可違 者,豈天下之大,國家之重,而古之成法反可違邪?其 亦弗思甚矣。夫治人者法也,守法者人也。人法相維, 上安下順,而宰執優游於廊廟之上,不煩不勞,此所 謂省也。夫立法用人,今雖未能遽如古昔,然已仕者 當給「俸以養其廉,未仕者當寬立條格,俾就敘用,則 失職之怨少可舒矣。外設監司以察污濫,內專吏部 以定資歷,則非分之求漸可息矣。再任三任,抑高舉 下,則人才爵位略可平矣。至於貴家之世襲,品官之 任子,版籍之數,續當議之,亦不可緩也。」其三曰:「民生 有欲,無主乃亂。上天眷命,作之君師,此蓋」以至難任 之,非予之可安之地而娛之也。是以堯舜以來,聖帝 明王莫不兢兢業業,小心畏慎者,誠知天之所畀至 難之任,初不可以易心處之也。知其為難而以難處, 則難或可為;不知為難而以易處,則他日之難有不 可為者矣。孔子曰:「為君難,為臣不易。」為臣之道,臣已 告之安童矣。至為君之難,尤陛下所當專意也。臣請 言其切而要者。夫人君不患出言之難,而患踐言之 難。知踐言之難,則其出言不容不慎矣。昔劉安世行 《一不妄語》,七年而後成。夫安世一士人也,所交者一 家之親、一鄉之眾也,同列之臣不過數十百人而止 耳。而言猶若此,況天下之大,兆民之眾,事有萬變,日 有萬機。人君以一身一心而酬酢之,欲言之無失,豈 易能哉?故有昔之所言而今日忘之者,今之所命而 後日自違者,可否異同,紛更變易,紀綱不得布,法度 不得立,臣下無所持循,姦人因以為弊,天下之人疑 惑驚眩,且議其無法無信,一至於此也。此無他,至難 之地,不以難處而以易處故也。苟從《大學》之道,「以修 身為本,凡一言一行,必求其然與其所當然,不牽於 愛,不蔽於憎,不因於喜,不激於怒,虛心端意,熟思而 審處之,雖有不中者蓋鮮矣。奈何為人上者多樂舒 肆,為人臣者多事容悅。容悅本為私也,私心盛則不 畏人矣。舒肆本為欲也,欲心盛則不畏天矣。以不畏 天之心與不畏人之心感合無」閒,則其所務者皆快 心事耳。快心則口欲言而言,身欲動而動,又安肯兢 兢業業以修身為本,一言一動,熟思而審處之乎?此 人君踐言之難,而又難於天下之人也。人之情偽有 易有險,險者難知,易者易知,此特係夫人之險易者 然也。然又有眾寡之分焉,寡則易知,眾則難知,故在 上者難於知下,「而在下者易於知上,其勢然也。處難 知之地,御難知之人,欲其不見欺也難矣。」昔包拯剛 嚴峭直,號為明察,然一小吏而能欺之。然拯一京尹 耳,其見欺於人,不過誤一事害一人而已。人君處億兆之上,操予奪進退、賞罰生殺之權,不幸見欺,則以 非為是。以是為非,其害有不可勝既也。人君惟無喜 怒也。有喜怒則贊其喜以市恩,鼓其怒以張勢;人君 惟無愛憎也,有愛憎則假其愛以濟私,藉其憎以復 怨。甚至本無喜也,誑之使喜;本無怒也,激之使怒;本 不足愛也,而誑譽之使愛;本無可憎也,而強短之使 憎。若是,則進者未必為君子,退者未必為小人,予者 未必為有功,奪者未必為有罪。以至賞之罰之,生之 殺之,鮮有得其正者。人君不悟其受欺也,而反任之 以防天下之欺,欺而至此,尚可防耶?大抵人君以知 人為貴,以用人為急,用得其人,則無事於防矣。既不 出此,則所近者爭進之人耳,好利之人耳,無恥之人 耳。彼挾其詐術,千蹊萬徑,以蠱君心,欲防其欺,雖堯 舜不能也。夫賢者以公為心,以愛為心,不為利回,不 為勢屈,寘之周行,則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澤,其於 人國重,固如此也。夫賢者遭時不偶,務自韜晦,世固 未易知也。雖或知之而無所援引,則人君無由知也。 人君知之,然召之命之,況如廝養,賢者有不屑也。雖 或接之以貌,待之以禮,然而言不見用,賢者不處也; 或用其言也,而復使小人參之,責小利,期近效,有用 賢之名,無用賢之實。賢者亦豈肯尸位素餐以取譏 於天下哉?此特難進者也,而又有難合者焉。人君處 崇高之地,大抵樂聞人過,而不樂於聞己之過,務快 己之心,而不務快民之心。賢者必欲匡而正之,扶而 安之,如堯舜之正,堯舜之安而後已,故其勢恆難合。 況夫姦邪佞倖,醜正而惡直,肆為詆毀,多方以陷之, 將見罪戾之不免,又可望其庶事得其正,而天下被 其澤耶?自古及今,端人雅士所以重於進而輕於退 者,蓋以此耳。大禹聖人聞善即拜,益猶戒之以「任賢 勿貳,去邪勿疑。」後世人主宜如何也。此任賢之難也。 奸邪之人,其為心也險,其「用術也巧。惟險也,故千態 萬狀而人莫能知;惟巧也,故千蹊萬徑而人莫能禦。 其諂似恭,其訐似直,其欺似可信,其佞似可近,務以 窺人君之喜怒而迎合之,竊其勢以立己之威,濟其 欲以結主之愛。愛隆於上,威擅於下,大臣不敢議,近 親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至是而求去之,亦 已難矣。」雖然,此特人主之不悟者也,猶有說焉。如宇 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見其情而不能斥;李林甫妬賢 嫉能,明皇洞見其奸而不能退。邪之惑人有如此者, 可不畏哉!夫上以誠愛下,則下以忠報上,感應之理 然也。然考之往昔,有不可以常情論者。禹抑洪水以 救民,啟又能敬承繼禹之道,其澤深矣。然一傳而太 康失道,則萬姓仇怨而去者,何邪?漢高帝起,布衣,天 下景從。滎陽之難,紀信至,捐生以赴急,則人心之歸 可見矣。及天下已定,而沙中有謀反者,又何邪?竊嘗 思之,民之戴君,本於天命,初無不順之心,特由使之 失望,使之不平,然後怨怒生焉。禹啟愛民如赤子,而 太康逸豫以滅德,是以失望。漢高以寬仁得天下,及 其已定,乃以愛憎行誅賞,是以不平。古今人君,凡有 恩澤於民而民怨且怒者,皆類此也。夫人君有位之 初,既出美言而告天下矣,既而實不能副,故怨生焉。 等人臣耳,無大相遠。人君特以己之私而厚一人,則 其薄者已疾之矣,況於薄有功而厚有罪,人得不怒 於心邪?必如古者《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本,一言一動, 舉可以為天下之法,一賞一罰,舉可以合天下之公, 則億兆之心將不求而自得,又豈有失望不平之累 哉?三代而下稱盛治者,無如漢之文景。然考之當時, 天象數變,山崩地震,未易遽數,是將小則有水旱之 災,大則有亂亡之應,非徒然而已也。而文景克承天 心,一以養民為務,今年勸農桑,明年減田租,懇愛如 此,宜其民心得而和氣應也。臣竊見前年秋,孛出西 方,彗出東方;去年冬,彗見東方,復見西方,議者謂當 除舊布新,以應天變。臣以為曷若直法文景之恭儉 愛民為理明義正而可信也。天之樹君,本為下民,故 孟子謂「民為重,君為輕。」《書》亦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 自我民聽。」以是論之,則天之道恆在於下,恆在於不 足也。君人者不求之下而求之高,不求之不足而求 之有餘,斯其所以召天變也。其變已生,其象已著,乖 戾之幾已萌,猶且因仍故習,抑其下而損其不足,謂 之順天,不亦難乎?此六者皆難之目也。舉其要,則修 德、用賢、愛民三者而「已,此謂治本。本立則紀綱可布, 法度可行,治功可必。否則愛惡相攻,善惡交病,生民 不免於水火。以是為治,萬不能也。」其四曰:「語古之聖 君,必曰堯舜;語古之賢相,必曰稷契。蓋堯舜能知天 道而順承之,稷、契又知堯舜之心而輔贊之,此所以 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後世也。」夫天道好生而不私,堯 與舜亦好生而不私。若「克明俊德」,至于「黎民於變;敬 授人時」,至於「庶績咸熙,此順承天道之實也。稷播百 穀以厚民生,契敷五教以善民心,此輔贊堯舜之實 也。」臣嘗復熟推衍思之,又思參之往古聖賢之言無 不同,驗之歷代治亂之跡無不合。蓋此道之行,民可使富,兵可使強,人才可使盛,國勢可使重。「《夙夜》念之 至熟也。」今國家徒知斂財之巧,而不知生財之由,徒 知防人之欺,而不欲養人之善,徒患法令之難行,而 不患法令無可行之地。誠能優重農民,勿擾勿害,敺 游惰之人而歸之南畝,課之種藝,懇喻而督行之,十 年之後,倉府之積,當非今日之比矣。自都邑而至州 縣,皆設學校,使皇子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於 學,以明父子君臣之大倫。自灑掃應對以至平天下 之要道,十年已後,上知所以御下,下知所以事上,上 下和睦,又非今日之比矣。二者之行,萬目斯舉,否則 他皆不可期也。是道也,堯舜之道也。《孟子》曰:「我非堯 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臣愚區區,竊亦願學也。其 五曰:「天下所以定者,民志定則士安於士,農安於農, 工商安於為工商,則在上之人有可安之理矣。夫民 不安於白屋,必求祿仕;仕不安於卑位,必求尊榮。四 方萬里,輻輳並進,各懷無厭無恥之心,在上之人,可 不為寒心哉!」臣聞取天下者尚勇敢,守天下者尚退 讓。取也守也,各有其宜,君人者不可不審也。夫審而 後發,發無不中,否則觸事而遽。喜怒之色見於貌,言 出於口,人皆知之。徐考其故,知其無可喜者,則必悔 其喜之失;無可怒者則必悔其怒之失。甚至先喜而 後怒,先怒而後喜,號令數變,喜怒不節之故也。是以 先王潛心恭默,不易喜怒。其未發也,雖至近莫能知; 其發也,雖至親莫能移。是以號「令簡而無悔,則無不 中節矣。夫數變不可也,數失信尢不可也。周幽無道, 故不恤此。今無此,何苦使人之不信也?」書奏,帝嘉納 之。衡自見帝多奏陳,及退,皆削其草,故其言多祕,世 罕得聞,所傳者特此耳。衡多病,帝聽五日一至省,時 賜尚方名藥美酒以調養之。四年,乃聽其歸懷。五年, 復召還,奏對亦祕。六年,命與太常卿徐世隆定朝儀, 儀成,帝臨觀甚悅。又詔與太保劉秉忠、左丞張文謙 定官制。衡歷考古今,分併統屬之序,去其權攝,增置 冗長、側置者,凡省、部、院、臺、郡縣與夫后妃、儲藩、百司 所聯屬統制,定為圖。七年,奏上之。翊日使集公卿雜 議中書、院臺行移之體。衡曰:「中書佐天子總國政,院 臺宜具呈。」時商挺在樞密,高鳴在臺,皆不樂,欲定為 咨稟,因大言以動衡曰:「臺院皆宗親大臣,若一忤,禍 不可測。」衡曰:「吾論國制耳,何與於人。」遂以其言質帝 前。帝曰:「衡言是也,吾意亦若是。」未幾,阿合馬為中書 平章政事,領尚書省六部事,因擅權,勢傾朝野,一時 大臣多阿之。衡每與之議,必正言不少讓。已而其子 又有僉樞密院之命,衡獨執議曰:「國家事權,兵、民、財 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與財,子又典兵,不可。」帝曰:「卿 慮其反邪?」衡對曰:「彼雖不反,此反道也。」阿合馬由是 銜之,亟薦衡宜在中書,欲因以事中之。俄除左丞。衡 屢入辭免,帝命左右掖衡出,衡出及閾,還奏曰:「陛下 命臣出,豈出省耶?」帝笑曰:「出殿門耳。」從幸上京,乃論 列阿合馬專權罔上、蠹政害民若干事,不報。因謝病, 請解機務。帝惻然,召其子師可入諭旨,且命舉自代 者。衡奏曰:「用人,天子之大柄也。臣下汎論其賢否則 可,若授之以位,則當斷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 之漸也。」帝久欲開太學,會衡請罷益力,乃從其請。八 年以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為擇蒙古弟子 俾教之。衡聞命,喜曰:「此吾事也。國人子大朴未散,視 聽專一,若置之善類中,涵養數年,將必為國用。」乃請 徵其弟子王梓、劉季傳、韓思永、耶律有尚、呂端善、姚 燧、高凝、白棟、蘇郁、姚燉、孫安、劉安中十二人為伴讀。 詔驛召之來京師,分處各齋,以為齋長。時「所選弟子 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愛之如子,出入進退,其嚴若 君臣。其為教,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相其動息,以 為張弛。課誦少暇,即習《禮》,或習書算,少者則令習拜 跪揖讓,進退應對,或射或投壺,負者罰讀書若干遍。 久之,諸生人人自得尊師敬業,下至童子,亦知三綱 五常」為生人之道。十年,權臣屢毀漢法,諸生廩食或 不繼,衡請還懷。帝以問翰林學士王磐,磐對曰:「衡教 人有法,諸生行可從政,此國之大體,宜勿聽其去。」帝 命諸老臣議其去留,竇默為衡懇請之,乃聽衡還,以 贊善王恂攝學事。劉秉忠等奏,乞以衡弟子耶律有 尚、蘇郁、白棟為助教,以守衡規矩,從之。國家自得中 原,用金《大明曆》,自《大定》是正後,六七十年,氣朔加時 漸差。帝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十三年,詔王恂定 新曆。恂以為曆家知曆數而不知曆理,宜得衡領之。 乃以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教領太史院事。召至 京。衡以為「冬至者曆之本,而求曆本者在驗氣。今所 用宋舊儀,自汴還至京師,已自乖舛,加之歲久」,規壞 不葉。乃與太史令郭守敬等新製儀象圭表,自丙子 之冬日測晷景,得丁丑、戊寅、己卯三年冬至加時,減 《大明曆》十九刻二十分,又增損古歲餘、《歲差法》。上考 春秋以來冬至無不盡合。以月食衝及金、木二星距 驗冬至日躔,校舊曆,退七十六分。以日轉遲疾中平 行度驗月離宿度,加舊曆三十刻。以線代管闚測赤道宿度。以四正定氣立損益限,以定日之盈縮。分二 十八限為三百三十六,以定月之遲疾。以赤道變九 道定月行,以遲疾轉定度分定朔,而不用平行度。以 日月實合時刻定晦,而不用虛進法。以躔離脁朒定 交食。其法視古皆密,而又悉去諸曆積年月日法之 傅會者,一本天「道自然之數,可以施之永久而無弊, 自餘正訛完闕,蓋非一事。」十七年,曆成,奏上之,賜名 曰《授時曆》,頒之天下。六月,以疾請還懷,皇太子為請 於帝,以子師可為懷孟路總管以養之,且使東宮官 來諭衡曰:「公毋以道不行為憂也,公安則道行有時 矣。」其善藥自愛。十八年,衡病革,家人祠衡曰:「吾一日 未死,寧不有事於祖考?」扶而起,奠獻如儀。既撤,家人 餕怡怡如也。已而卒,年七十三。是日大雷電,風拔木, 懷人無貴賤少長,皆哭於門,四方學士聞訃皆聚哭, 有數千里來祭哭墓下者。衡善教,其言煦煦,雖與童 子語,如恐傷之。故所至,無貴賤賢不肖,皆樂從之,隨 其才,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為世用。所去,人皆哭 泣不忍舍服。念其教如金科玉條,終身不敢忘。或未 嘗及門傳其緒餘,而折節力行為名世者,往往有之。 聽其言,雖武人、俗士、異端之徒,無不感悟者。丞相安 童一見衡,語同列曰:「若輩自謂不相上下,蓋十百與 千萬也。」翰林承旨王磐,氣概一世,少所與,可獨見衡 曰:「先生神明也。」大德二年,贈榮祿大夫、司徒,諡文正。 至大二年,加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 司,封魏國公。皇慶二年,詔從祀孔子廟庭。延祐初,又 詔立書院京兆以祀衡,給由奉祠事,名「魯齋書院」,魯 衡居魏時所署齋名也。子師可。
吳澄
编辑按《元史吳澄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高祖曄,初居 咸口里,當華蓋、臨川二山閒,望氣者徐覺言其地當 出異人。澄生前一夕,鄉父老見異氣降其家,鄰媼復 夢有物蜿蜒降其舍旁池中,旦以告於人,而澄生三 歲,穎悟日發,教之古詩,隨口成誦。五歲,日受千餘言, 夜讀書至旦,母憂其過勤,節膏火,不多與。澄候母寢」, 燃火復誦習。九歲,從群子弟試鄉校,每中前列。既長, 於經、傳皆通之,知用力聖賢之學。嘗舉進士,不中。至 元十三年,民初附,盜賊所在蜂起。樂安鄭松招澄居 布水谷,乃著《孝經章句》,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 小戴記》。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求賢江南,起澄至京師。 未幾,以母老辭歸。鉅夫請置澄所著書於國子監,以 資學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錄上。元貞初,游龍興,按 察司經歷郝文迎至郡學,日聽講論,錄其問答,凡數 千言,行省掾元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 秋》奧義,歎曰:「與吳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子弟禮終 其身。左丞董士選延之於家,親執饋食,曰:「吳先生,天 下士也。」既入朝,薦澄有道,擢應奉翰林文字。有司敦 勸,久之乃至,而代者已到官,澄即日南歸。未幾,除江 西儒學副提舉,居三月,以疾去官。至大元年,召為國 子監丞。先是,許文正公衡為祭酒,始以朱子《小學》等 書授弟子,久之漸失其舊。澄至旦,燃燭堂上,諸生以 次受業。日昃退燕居之室,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澄 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 皇慶元年陞司業,用程純公《學校奏疏》、胡文定公《六 學教法》、朱文公《學校貢舉私議》,約之為教法四條:一 曰經學,二曰行實,三曰文藝,四曰治事。未及行。又嘗 為學者言:「朱子於道,問學之功居多,而陸子靜以尊 德性為主。問學不本於德性,則其弊必偏於言語訓 釋之末,故學必以德性為本,庶幾得之。」議者遂以澄 為陸氏之學,非許氏尊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陸 之為何如也。澄一夕謝去,諸生有不謁告而從之南 者。俄拜集賢直學士,特授奉議大夫,俾乘驛至京師, 次真州,疾作,不果行。英宗即位,超遷翰林學士,進階 太中大夫。先是,有旨,集善書者,粉黃金為泥,寫《浮屠 藏經》。帝在上都,使左丞速速詔澄為序。澄曰:「主上寫 經,為民祈福,甚盛舉也。若用以追薦,臣所未知。蓋福 田利益,雖人所樂聞,而輪迴之事,彼習其學者,猶或 不言。不過謂為善之人死則上通高明,其極品則與 日月齊光;為惡之人,死則下淪污穢,其極下則與沙 蟲同類。」其「徒遂為薦拔之說,以惑世人。今列聖之神, 上同日月,何庸薦拔。且國初以來,凡寫經追薦,不知 幾舉。若未效,是無佛法矣。若已效,是誣其祖矣。撰為 文辭,不可以示後世,請俟駕還奏之。」會帝崩而止。泰 定元年,初開經筵,首命澄與平章政事張珪、國子祭 酒鄧文原為講官。在至治末,詔作太廟。議者習見同 堂異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遷奉,而國有大故,有 司疑於昭穆之次,命集議之。澄議曰:「世祖混一天下, 悉攷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廟,廟各有宮。太祖居 中,左三廟為昭,右三廟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遞遷。 其廟之宮,頗如今之中書六部。夫省部之設,亦倣金、 宋,豈以宗廟敘次而不攷古乎?」有司急於行事,竟如 舊次云。時澄已有去志,會修《英宗實錄》,命總其事。居數月,《實錄》成,未上,即移疾不出。中書左丞許師敬奉 旨賜宴國史院,仍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罷,即出城登 舟去。中書聞之,遣官驛追,不及而還,言於帝曰:「吳澄 國之名儒,朝之舊德,今請老而歸,不忍重勞之,宜有 所褒異。」詔加資善大夫,仍以金織文綺二及鈔五千 貫賜之。澄身若不勝衣,正坐拱手,氣融神邁,答問亹 亹,使人渙若冰釋。弱冠時嘗著《說》曰:「道之大原出於 天,神聖繼之,堯舜而上,道之元也;堯舜而下,其亨也; 洙泗鄒魯,其利也;濂、洛、關、閩其貞也。分而言之,上古 則羲、黃其元,堯、舜其亨,禹、湯其利,文、武、周公其貞乎; 中古之統,仲尼其元,顏、曾其亨乎?子思其利,孟子其 貞乎?近古之統,周子其元,程、張其亨也,朱子其利也。 孰為今日之貞乎?未之有也。然則可以終無所歸哉?」 其早以斯文自任如此。故出登朝署,退歸于家,與郡 邑之所經由,士大夫皆迎請執業。而四方之士,不憚 數千里,躡屫負笈,來學山中者,常不下千數百人。少 暇即著書,至將終猶不置也。於《易》《春秋》《禮記》各有纂 言,盡破傳註穿鑿,以發其蘊,條歸紀敘,精明簡潔,卓 然成一家言。作《學基》《學統》二篇,使人知學之本與為 學之序,尢有得於邵子之學。校定《皇極經世書》,又校 正《老子》《莊子》《太元經》《樂律》及《八陣圖》、郭璞葬書。初,澄 所居草屋數閒,程鉅夫題曰「草廬」,故學者稱之為草 廬先生。天曆三年,朝廷以澄耆老,特命次子京為撫 州教授,以便奉養。明年六月得疾,有大星墜其舍東 北。澄卒,年八十五。贈江西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臨 川郡公,諡文正。
劉因
编辑按《元史劉因傳》,「因字夢吉,保定容城人。世為儒家。五 世祖琮,生敦武校尉、臨洮府錄事判官昉,昉生奉議 大夫、中山府錄事俁,俁生秉善,金貞祐中南徙。其弟 國寶,登興定進士第,終奉直大夫、樞密院經歷。秉善 生述,述,因之父也。歲壬辰,述始北歸。刻意問學,邃性 理之說,好長嘯。中統初,左三部尚書劉肅宣撫真定」, 辟武邑令,以疾辭歸。年四十未有子,歎曰:「天果使我 無子則已,有子必令讀書。」因生之夕,述夢神人馬載 一兒至其家,曰:「善養之。」既覺而生,乃名曰駰,字夢驥, 後改今名及字。因天資絕人,三歲識書,日記千百言, 過目即成誦。六歲能詩,七歲能屬文,落筆驚人。甫弱 冠,才器超邁,日閱方冊,思得如古人者,友之,作《希聖 解》。國子司業硯彌堅教授真定,因從之游,同舍生皆 不能及。初為經學,究訓詁疏釋之說,輒歎曰:「聖人精 義,殆不止此!」及得周、程、張、邵、朱、呂之書,一見能發其 微,曰:「我固謂當有是也。」及評其學之所長,而曰:「邵,至 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極其大,盡其精,而貫 之以正也。」其高見遠識率類此。因蚤喪父,事繼母孝, 有父、祖喪未葬,投書先友翰林待制楊恕憐而助之, 始克襄事。因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雖甚貧,非其義 一介不取。家居教授,師道尊嚴,弟子造其門者,隨材 器教之,皆有成就。公卿過保定者眾,聞因名,往往來 謁,因多遜避,不與相見,不知者或以為傲,弗恤也。嘗 愛諸葛孔明「靜以修身」之語,表所居曰「靜修不忽木。」 以因學行薦於朝。至元十九年,有詔徵,因擢承德郎、 右贊善大夫。初,裕皇建學宮中,命贊善王恂教近侍 子弟,恂卒,乃命因繼之。未幾,以母疾辭歸。明年,丁內 艱。二十八年,詔復遣使者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徵, 因以疾固辭,且上書宰相曰:「因自幼讀書,接聞大人 君子之餘論,雖他無所得。至如君臣之義,自謂見之 甚明。如以日用近事言之,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 暇食,以遂其生聚之樂者,是誰之力與?皆君上之賜 也。是以凡我有生之民,或給力役,或出知能,亦必各 有以自效焉。此理勢之必然,亙萬古而不可易,而莊 周氏所謂無所逃于天地」之閒者也。因生四十三年, 未嘗效尺寸之力以報國家養育生成之德,而恩命 連至,因尚敢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負我 國家知遇之恩,而得罪於聖門《中庸》之教也哉?且因 之立心,自幼及長,未嘗一日敢為崖岸卓絕甚高難 繼之行。平昔交友,苟有一日之雅者,皆知因之此心 也。但或者得之傳聞,不求其實,止於蹤跡之近似者 觀之,是以有高人隱士之目。惟閣下亦知因之未嘗 以此自居也。向者先儲皇以贊善之命來召,即與使 者俱行,再奉旨令教學,亦即時應命。後以老母中風, 請還家省視,不幸彌留,竟遭憂制,遂不復出,初豈有 意於不仕耶?今聖天子選用賢良,一新時政,雖「前日 隱晦之人,亦將出而仕矣,況因平昔非隱晦者邪?況 加以不次之寵,處之以優崇之地邪?是以形留意往, 命與心違,病臥空齋,惶恐待罪。」因素有羸疾,自去年 喪子,憂患之餘,繼以痁瘧,歷夏及秋,後雖平復,然精 神氣血,已非舊矣。「不意今歲五月二十八日,瘧疾復 作,至七月初二日,蒸發舊積,腹」痛如刺,下血不已。至 八月初,偶起一念,自歎旁無期功之親,家無紀綱之 僕,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於容城先人墓側,修營一舍,倘病勢不退,當居處其中以待盡。遣 人之際,未免感傷,由是病勢益增,飲食極減。至二十 一日,使者持恩命至,因初聞之,惶怖無地,不知所措。 徐而思之,竊謂供職雖未能扶病而行,而恩命則不 敢不扶病而拜。因又慮若稍涉遲疑,則不惟臣子之 心有所不安,而蹤跡高峻,已不近於人情矣。是以即 日拜受留使者,候病勢稍退,與之俱行。遷延至今,服 療百至,略無一效,乃請使者先行,仍令學生李道恆 納上《鋪馬聖旨》,待病退自備氣力以行。望閣下俯加 「矜憫,曲為保全。因實疏遠微賤之臣,與帷幄諸公不 同。其進與退,苦非難處之事,惟閣下始終成就之。」書 上,朝廷不強致。帝聞之,亦曰:「古有所謂不召之臣,其 斯人之徒歟!」三十年夏四月十有六日卒,年四十五。 無子,聞者嗟悼。延祐中,贈翰林學士、資善大夫、護軍, 追封容城郡公,諡文靖。歐陽元嘗贊,因畫像曰:「微點 之狂,而有沂上風雩之樂;資由之勇,而無北鄙鼓瑟 之聲。於裕皇之仁,而見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略, 而遇不能致之兩生。烏乎!麒麟鳳凰,固宇內之不常 有也。然而一鳴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則其志不 欲遺世而獨往也,明矣。亦將從周公、孔子之後,為往 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者邪?」論者以為知言。因所 著有《四書精要》三十卷、詩五卷,號《丁亥集》,因所自選。 又有文集十餘卷及《小學》《四書語錄》,皆門生故友所 錄,惟《易繫辭說》乃因病中親筆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