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285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二百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八十五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二百八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二百八十五卷目錄

 謙讓部總論

  易經謙卦 繫辭上

  書經虞書堯典 舜典 大禹謨 益稷

  禮記曲禮上 祭義 坊記 儒行

  周禮地官

  老子後己章 配天章

  管子白心篇 形勢解

  莊子讓王

  荀子儒效篇

  韓詩外傳論謙三則

  新論誡盈 明謙

 謙讓部藝文

  丁鴻傳論         後漢書

  讓禮令           曹操

  讓費亭侯表         前人

  讓增封武平侯表       前人

  讓增封表          前人

  讓還司空印綬表       前人

  戒盈賦有序      魏文帝

  讓開府三司表       晉羊祜

  請崇禮讓疏         庾峻

  泰伯碑           陸雲

  辨謙            韓伯

  崇讓論           劉寔

  為李衛軍以國子祭酒讓東平王表

               齊邢邵

  為彭城王韶讓侍中表     前人

  為潘司徒樂讓表       前人

  為司空景讓表        前人

  為柳僕射讓光祿表     梁丘遲

  讓僕射表          沈約

  讓五兵尚書表        前人

  奏記          陳周弘正

  謙賦           唐闕名

  謙受益賦         吳連叔

  謙受益賦          孟翱

學行典第二百八十五卷

謙讓部總論

编辑

易經

编辑

《謙卦》

编辑

程傳《謙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其有既大,不可至於盈滿,必在謙損,故大有之後,受之以謙也。為卦坤上艮下,地中有山也。地體卑下,山高大之物,而居地之下,謙之象也。以崇高之德,而處卑之下,謙之義也。

《謙》:「亨」,君子有終。

程傳《謙》,有《亨》之道也。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人以謙巽自處,何往而不亨乎。「君子有終」,君子志存乎謙巽達理,故樂天而不競,內充故退讓而不矜。安履乎謙,終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顯,此所謂「君子有終」也。在小人則有欲必競,有德必伐,雖使勉慕於謙,亦不能安行而固守,不能有終也。本義「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止乎內而順乎外」,謙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謙之之象也。占者如是,則「亨通」而有終矣。「有終」,謂先屈而後伸也。大全程子曰:「他卦皆有悔凶咎,唯《謙》卦未嘗有。他卦有待而亨,唯《謙》則便亨。」涑水司馬氏曰:「君子之德誠盛矣,業誠大矣,不謙以持之,無以保其終也。」隆山李氏曰:「此《易》中最吉之卦,而天下最難行之事,非謙之難,謙而能終者之難也,非君子而能有終乎?」雲峰胡氏曰:《乾》為《易》第一卦,《本義》謂筮得乾卦者,其事雖大亨,猶未易以保其終。蓋天下之事、始而亨者十九、亨而有終者十一。唯《謙》則於德為君子、於事為亨而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大全童溪王氏曰:夫天氣下降,以濟萬物,天之謙也。化育之功,光明著見,則謙之亨也。地勢卑順,處物之下,地之謙也。其氣上行,以交於天,則謙之亨也,莫大乎天地,而天地猶不敢以自滿,況於人與鬼神乎?節齋蔡氏曰:下濟而光明,艮也。艮有光明之象,故《艮》之《彖》曰「其道光明。」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 終也。

程傳以「天行」而言,盈者則虧,謙者則益,日月陰陽是也。以地勢而言,盈滿者傾變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鬼神謂造化之跡。盈滿者禍害之,謙損者福佑之。凡過而損,不足而益者,皆是也。本義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此《君子》所以「有終」也。大全或問:《謙》之為義,不知天地人鬼何以皆好尚之?朱子曰:太極中本無物,若事業功勞於我何有?觀天地生萬物而不言所利可見矣。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程傳地體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內蘊高大之象,故為《謙》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蘊其崇高也。君子觀謙之象,山而在地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見抑高舉下、損過益不及之義。以施於事,則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稱物之多寡,以均其施與,使得其平也。本義「裒多益寡」,所以稱物之宜而平其施,損高增卑以趣於平,亦《謙》之意也。大全厚齋馮氏曰:凡大象皆別立一意,使人知用《易》之理,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俾小大長短,各得其平,非「君子謙德」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謙之象也。《彖》與六爻,全無此意。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程傳初六,以柔順處謙,又居一卦之下,為自處卑下之至,謙而又謙也,故曰「謙謙。」能如是者,君子也。自處至謙,眾所共與也。雖用涉險難,亦無患害,況居平易乎。大全臨川王氏曰:《利涉》者,其才其時,利於涉耳。《用涉》者,用此以涉,然後吉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大全南軒張氏曰:「卑以自牧,如牧牛羊然,使之馴服,方可以言謙。今人往往反以驕矜為養氣,此特客氣,非浩然之氣也。」

六二:鳴謙,貞吉。

本義「柔順中正,以謙有聞」,正而且吉者也,故其占如此。大全雲峰胡氏曰:諸家釋鳴謙,多謂自鳴其謙。謙而以自鳴,非謙矣。或以為六二謙德積於中,發見於聲音者如此。《本義》以為「柔順中正,以謙有聞」,蓋謂發於聲音,不若謙而有聲,有非可勉強為之者。要之,初六「謙謙」在下,而謙未必人皆聞之,至六二則宜聞之矣。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程傳中心所自得,非勉強為之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程傳三以陽剛之德而居下體,為眾陰所宗。履得其位,為下之上,是上為君所任,下為眾所從,有功勞而持謙德者也,故曰「勞謙。」古之人有當之者,周公是也。既能勞謙,又須君子行之,有終則「吉。」使知謙之善,勉而為之。若矜負之心不忘,則不能常久,欲其有終,不可得也。本義卦唯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功勞而能謙。尤人所難。故有終而「吉。」占者如是則如其應矣。大全雲峰胡氏曰:《乾》之三,以「君子」稱,《坤》之三,以「有終」言,《謙》之三,兼乾坤之占辭。蓋所謂勞者,即《乾》之「終日乾乾」而謙,則又《坤》之「含章」也。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大全臨川吳氏曰:「萬民」,以卦之五陰言。

六四,「無不利,撝謙。」

程傳四居上體,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謙柔自處,九三又有大功德,為上所任,眾所宗,而己居其上,當恭畏以奉謙德之君,卑巽以讓勞謙之臣,動作施為,無所不利,於「撝謙」也。「撝」,施布之象,如人手之撝也。動息進退,必施其謙,蓋居多懼之地,又在賢臣之上故也。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程傳凡人之《謙》,有所宜施,不可過其宜也,如六五「或用侵伐」是也。唯四以處近君之地,據勞臣之上,故凡所動作,靡不利於施謙,如是然後中於法則,故曰「不違則也」,謂得其宜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程傳「富」者,眾之所歸,唯財為能聚人。五以君位之尊,而執謙順以接於下,眾所歸也,故不富而能有其鄰也。鄰,近也。不富而得人之親也。為人君而持謙順,天下所歸心也。然君道不可專尚謙柔,必須威武相濟,然後能懷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並著,然後盡君道之宜,而無所不利也。蓋五之謙柔,當防於過,故發此義。本義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謙者也。故為「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蓋從之者眾矣。猶有未服者、則利以征之。而於他事亦無不利。人有其德,則如其占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程傳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治平天下?非人君之中道《謙》之過也。大全漢上朱氏曰:「征者,上伐下也,以正而行。《司馬法》曰:『負固不服則侵之』。」聖人慮後世觀此爻有干戈妄動者,故發之曰「征不服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程傳六以柔處柔順之極,又處《謙》之極,極乎《謙》者也。以極謙而反居高,未得遂其謙之志,故至發於聲音。又柔處謙之極,亦必見於聲色,故曰「鳴謙。」雖居無位之地,非任天下之事,然人之行己,必須剛柔相濟,上謙之極也。至於太甚,則反為過矣。故利在以剛武自治邑國,己之私有。「行師」,謂用剛武,「征邑國」,謂自治其私。本義謙極有聞、人之所與,故可用行師。然以其質柔而無位、故可以征己之邑國而已。大全或問:「《謙》之五上專說『征伐』,何意?」朱子曰:「《坤》為地,為眾。凡說國邑征伐處,多是因《坤》。聖人元不曾著意,只是因有此象,方說此事。」又問:「程《易》說『利用侵伐』,蓋以六五柔順謙卑,然君道又當有剛武意,故有『利用征伐』之象。然上九亦言『利用行師』,如何?」曰:「便是此等有不通處。」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程傳《謙》極而居上,欲謙之志未得,故不勝其切而至於鳴。雖不當位,謙既過極,宜以剛武自治其私,故云「利用行師,征邑國」也。本義陰柔無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而至于行師。然亦適足以治其私邑而已。大全建安丘氏曰:《謙》卦六爻,五陰一陽,陽實陰虛,陰皆有求於陽者。故以九三一陽為卦之主。其諸陰爻,則以去三遠近取義。二四兩爻,與三最近,皆有得乎陽者。故二「鳴謙,貞吉」,而四「無不利。」撝,謙也。初在下,欲進而求三,則隔乎二;五上在上,欲下而求三,則隔乎四。皆無得乎陽者。故初用涉而五「侵伐」,「上行師也。」

《繫辭上》

编辑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 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 恭以存其位者也。

大全誠齋楊氏曰:「人之謙與傲,係其德之厚與薄。德厚者無盈色,德薄者無卑辭,如鐘磬焉,愈厚者聲愈緩,薄者反是。故有勞有功,而不伐其德,唯至厚者能之。其德愈盛,則其禮愈恭矣。」

書經

编辑

《虞書堯典》

编辑

允恭克讓。

蔡傳允,信。克,能也。常人德非性有,物欲害之,故有強為恭而不實,欲為讓而不能者。惟堯性之,是以信恭而能讓也。大全王氏充耘曰:「允恭克讓」,是堯之見諸行事者,異於人。恭讓或可能也,「允克」不可能也。

《舜典》

编辑

三載,「汝陟帝位」,舜讓於德,弗嗣。

蔡傳《讓於德》,讓於有德之人也。或曰:「謙遜自以其德,不足為嗣也。」

《大禹謨》

编辑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 爭功。

大全王氏曰:「矜有執持之意,伐有夸大之意。故以矜言能,以伐言功,伐甚於矜也。能過天下而不矜,故天下愈服其能;功高天下而不伐,故天下愈服其功。」

滿招損,謙受益。

大全新安陳氏曰:「以禹不滿假,不矜伐如此,而《益》猶以滿損謙益為言。蓋兢業不已之誠,猶懼其為一毫非苗是己之心,故以此開端,欲其德謙之益勉也。」

《益稷》

编辑

群后德讓。

蔡傳「群后以德相讓」,則人無不和矣。

禮記

编辑

《曲禮上》

编辑

志不可滿。

大全馬氏曰:「聰明聖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謙。有高世之行,過人之功,而侈然有自大之心,則失其所以為善,此所以不可滿也。」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大全藍田呂氏曰:「辭遜之心,禮之端也。君子退遜,所以明禮之用也。」

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陳註長者之前,當執謙虛,不辭讓,非事長之禮。

博聞強識而讓,

陳註「博聞強識而讓」,所謂「有若無,實若虛」者。

《祭義》

编辑

「致讓」以去爭也。

《坊記》

编辑

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 民猶犯貴;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

大全嚴陵方氏曰:「貴人而賤己則不驕,先人而後己則不爭,故民作讓。《書》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揚子》曰:『自後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皆謂是矣。」

《儒行》

编辑

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

大全《張子》曰:「大讓小讓,如讓國讓位,是謂大讓也。大讓則誠然,而後讓若不有之,故似慢也。若夫飲食辭辟之間,是小讓也。小讓實如偽之以為儀爾。」

周禮

编辑

《地官》

编辑

《大司徒》「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

訂義鄭鍔曰:「《陽禮》,鄉飲酒之禮也,以遜為主,設賓主以象天地,立三賓以象三光,三揖而後至階,三遜而後升,遜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所以致尊遜也。彼知是禮尊其所遜之人,安敢有爭競之心哉?」

老子

编辑

《後己章》

编辑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 王。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 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 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配天章》

编辑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 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 古之極也。

管子

编辑

《白心篇》

编辑

知周於六合之內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持而滿之, 乃其殆也;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 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 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形勢解》

编辑

天之道,滿而不溢,盛而不衰。明主法象天道,故貴而 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富貴,久有天 下而不失也。故曰:「持滿者與天。」

莊子

编辑

《讓王》

编辑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於子州支父,子州 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 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 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託天下 也。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 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 「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舜以天下讓 善卷,善卷曰:「予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 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 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 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予也。」遂不受。於是去而 入深山,莫知其處。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石戶 之農曰:「捲捲乎后之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為 未至也,於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於海,終身不反也。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 以犬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 土地也。大王亶父曰:『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 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 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害所養。」因杖 筴而去之,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於岐山之下。夫大 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 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 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越人三世弒其君, 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而越國無君,求王子搜不得, 從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王輿。 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 舍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若王子 搜者,可謂不以國傷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為君 也。韓魏相與爭侵地,子華子見昭僖侯,昭僖侯有憂 色。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書之言曰:『左 手攫之則右手廢,右手攫之則左手廢。然而攫之者 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華 子曰:「甚善。自是觀之,兩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兩 臂。韓之輕於天下亦遠矣。今之所爭者,其輕於韓又 遠,君固愁身傷生以憂戚」不得也。昭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眾矣,未嘗得聞此言也。」子華子可謂知輕重 矣。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顏闔守 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 之。使者曰:「此顏闔之家與?」顏闔對曰:「此闔之家也。」使 者致幣,顏闔對曰:「恐聽者謬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 使者還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故若顏闔者,真 惡富貴也。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 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 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 殉物,豈不悲哉!凡聖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 其所以為。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 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 生者,豈特隨侯之重哉?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 言之於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 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 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 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 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 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 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 作難,而殺子陽。楚昭王失國,屠羊說走而從於昭王。 昭王反國,將賞從者,及屠羊說。屠羊說曰:「大王失國, 說失屠羊;大王反國,說亦反屠羊。臣之爵祿已復矣, 又何賞之有?」王曰:「強之。」屠《羊說》曰:「大王失國,非臣之 罪,故不敢伏其誅;大王反國,非臣之功,故不敢當其 賞。」王曰:「見之。」屠羊說曰:「楚國之法,必有重賞大功而 後得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吳 軍入郢,說畏難而避寇,非故隨大王也。今大王欲廢 法毀約而見說,此非臣之所以聞於天下也。」王謂司 馬子綦曰:「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子其為我 延之以三旌之位。」屠羊說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 於屠羊之肆也;萬鍾之祿,吾知其富於屠羊之利也。 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說不敢 當,願復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原憲居魯,環堵之 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 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 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 子貢曰:「嘻!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 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 而有愧色。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 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曾子 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 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曳 縰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 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 「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餰粥;郭內之 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 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 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 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於 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 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 生則利輕。」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瞻子 曰:「不能自勝則從,神無惡乎?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 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魏牟,萬乘之公子 也,其隱巖穴也,難為於布衣之士,雖未至乎道,可謂 有其意矣。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 糝,顏色甚憊,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 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 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 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入告 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 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 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 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哉?故內 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 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 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 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 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 序矣。故許由娛於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舜以天下 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后之為人也!居 於畎畝之中,而遊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 行漫我,吾羞見之。」因自投清冷之淵。湯將伐桀,因卞 隨而謀,卞隨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湯 又因瞀光而謀,瞀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 知也。」湯曰:「伊尹何如?」曰:「強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湯 遂與伊尹謀伐桀,剋之,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后之伐 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 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聞也。」乃自投椆水而死。湯又讓《瞀光》曰:「知 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 乎?」瞀光辭曰:「廢上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犯其難,我 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曰:『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 之世,不踐其土,況尊我乎?吾不忍久見也』。」乃負石而 自沈於廬水。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 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 之。」至於岐陽。武王聞之,使叔旦往見之,與之盟曰:「加 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二人相視而笑曰:「嘻, 異哉,此非吾所謂道也。昔者神農之」有天下也,時祀 盡敬而不祈喜;其於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焉。樂與 政為政,樂與治為治,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 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今周見殷之亂而遽為 政,上謀而下行貨,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為信,揚 行以說眾,殺伐以要利,是推亂以易暴也。吾聞古之 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苟存。今天下闇,周 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潔吾行。」二 子北至於首陽之山,遂餓而死焉。若伯夷、叔齊者,其 於富貴也,苟可得已,則必不賴高節戾行,獨樂其志, 不事於世。此二士之節也。

荀子

编辑

《儒效篇》

编辑

爭之則失,讓之則至,遵道則積,夸誕則虛。故君子務 修其內而讓之于外,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道,如 是則貴名起之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故曰:君子 隱而顯,微而名,辭讓而勝。《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 天。」此之謂也。鄙夫反是,比周而譽俞少,鄙爭而名俞 辱,煩勞以求安利,其身俞危。《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 方,受爵不讓,至於已斯亡,此之謂也。

韓詩外傳

编辑

《論謙三則》

编辑

君子有主善之心,而無勝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 無驕肆之容;行足以及後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 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虛已以受人;旁行不流,應物 而不窮,雖在下位,民願戴之。雖欲無尊,得乎哉!《詩》曰: 「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吾語子,夫服人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知, 不以幽人;勇猛強武,不以侵人;齊給便捷,不以欺誣 人。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後為知。遇君則 修臣下之義,出鄉則修長幼之義;遇長老則修弟子 之義;遇等夷則修朋友之義;遇少而賤者則修告道 寬裕之義。故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曠然」 而天地苞萬物也。如是則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 信之。《詩》曰:「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孫繩繩,萬民靡不 承。」

孔子曰:「《易》先《同人》,後《大有》,承之以謙,不亦可乎?故天 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 人道惡盈而好謙。謙者,抑事而損者也。持盈之道,抑 而損之,此損德之于行也。順之者吉,逆之者凶。五帝 既沒,三王既衰,能行謙德者,其惟周公乎!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假天子之尊位七年,所執贄」 而師見者十人,所還質而友見者十三人,窮巷白屋 之士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宮朝者千 人,諫臣五人,輔臣五人,拂臣六人,載干戈以至于封 侯,而同姓之士百人。孔子曰:「猶以周公為天下賞,則 以同族為眾而異族為寡也。故德行寬容而守之以 恭者榮,土地廣大而守之以儉者安,位尊祿重而守 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 而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而守之以淺者不溢。」此 六者,皆謙德也。《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吉。」能以此終吉 者,君子之道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德不謙以亡 其身者,桀紂是也,而況眾庶乎?夫《易》有一道焉,大足 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國家,近足以守身者,其惟謙德 乎!《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劉勰新論

编辑

《誡盈》

编辑

四時之序,節滿即謝,五行之性,功成必退。故陽極而 降,陰極而昇,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此天之常道也。勢 積則損,財聚則散,年盛返衰,樂極還悲,此人之恆情 也。昔仲尼觀攲器而革容,鑒損益而嘆息,此察象而 識類,睹霜而知冰也。夫知進而不知退,則踐盈滿之 危,處存而不忘危,必履太山之安。故雷在天上曰《大 壯》,山在地中曰「謙。」謙則裒多益寡,壯則非禮勿履。處 壯而能用禮,居謙而能益寡,降高以就卑,抑強而同 弱,未有謙尊而不光,驕盈而不斃者也。聖人知盛滿 之難持,每居德而謙沖,雖聰明睿智而志逾下,富貴 廣大而心逾降,勛蓋天下而情逾抑,不以德厚而矜 物,不以身尊而驕民,故楚莊王功立而心懼,晉文公 戰勝而色憂,非憎榮而惡勝,乃功大而心小,居安而 念危也。夏禹一饋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髮,食不

遑飽,沐不及晞,非耐饑而樂勞,是必能心急于接士
考證
德處于謙光也。《易》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是以君子

高而能卑,富而能儉,貴而能賤,智而能愚,勇而能怯, 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闇,是謂「損而不窮」也。

《明謙》

编辑

天道下濟而光明,江湖善下而為王。故山在地中成 謙,王侯以孤寡為損,謙則榮而愈高,損則顯而彌貴。 高必以下為基,貴則以賤為本,在貴而忘貴,故能以 貴下民,處高而遺高,故能以高就卑。是以《大壯》往則 復,天地之謙也;極昇必降,陰陽之謙也;滿終則虧,日 月之謙也;道盈體沖,聖人之謙也。《易》稱「謙尊而彌光」, 《老子》云:「不伐故有功。」謙者在于降己,以高下卑,以聖 從鄙。不伐在于有功,不矜在于有德,不言歸于沖退, 謙挹之流也。好盈自賢,矜功伐善者,俗之常情,聖人 之惡也。必矜其功,雖賞之稱勞,情猶不足;苟伐其善, 雖與之賞多,必怨其少,則慊望之情生,躁競之色見, 矜伐之路開,患難之釁作矣。君子則不然,在榮以挹 損為基,有功而不矜,有善而不伐,遺其功而功常存, 忘其善而善自全。情常忘善,故能以善下物;情恆存 善,故能以善勝人。是以情存功善,非心謙也,口虛托 謙,豈非矯乎?以善勝物,心遺功善,非矜伐也,口及其 善,豈非實乎?故心存功善,口雖不言,未免矜伐;心捨 功善,口雖明言,無傷于廉,故夏禹昌言,明稱伐功;咎 繇陳謨,云「說我惠。」豈其矜功而存惠哉?夫言善非伐, 而伐善者每稱其能;言惠非矜,而矜惠者常存其惠。 聖人知人情尚賢而好伐,故發言裁典,多由謙退,所 以棄其驕姱,競垂世則也。

謙讓部藝文

编辑

《丁鴻傳論》
後漢·書

编辑

論曰:孔子曰:「泰伯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孟子 曰:「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若乃泰伯以 天下而違周,伯夷率潔情而去國,並未始有其讓也。 故泰伯稱至德,伯夷稱賢人。後世聞其讓而慕其風, 徇其名而昧其致,所以激詭行生而取與妄矣。至夫 鄧彪、劉愷讓其弟以取義,使弟受非服,而己厚其名, 于義不亦薄乎?君子立言,非苟顯其理,將以啟天下 之方悟者;立行非獨善其身,將以訓天下之方動者。 言行之所開塞,可無慎哉!原丁鴻之心主於忠愛乎? 何其終悟而從義也?異夫數子,類乎徇名者焉。

《讓禮令》
曹操

编辑

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讓費亭侯表》
前人

编辑

臣伏讀前後策命,既錄臣庸才微功,乃復追述先臣, 幽讚顯揚。見得思義,屏營怖懼,未知首領所當所授。 故古人忠臣,或有連城而不辭,或有一邑而違命,所 以然者,欲必正其名也。又《禮制》,「諸侯國土以絕,子孫 有功者,當更受封,不得增襲。」其有所增者,謂國未絕 也;或有所襲者,謂先祖功大也。數未極,無故斷絕,故 追紹之也。臣自三省,先臣雖有扶輦微勞,不應受爵, 豈逮臣三葉?若錄臣關東微功,皆祖宗之靈祐,陛下 之聖德,豈臣愚陋,何能克堪?

《讓增封武平侯表》
前人

编辑

伏自三省姿質頑素,材志鄙下,進無匡輔之功,退有 拾遺之美,雖有犬馬微勞,非獨臣力,皆繇部曲將校 之助。陛下前追念先臣微功,使臣續襲爵土,祖考蒙 光照之榮,臣受不貲之分,未有絲髮以自報效。昔齊 侯欲更晏嬰之宅,嬰曰:「臣之先容焉,臣不足以繼之。」 卒違公命,以成私志。臣自顧省,不克負荷,食舊為幸。 雖上德在弘,下有因割。臣三葉累寵,皆統極位,義在 殞越,豈敢飾辭。

《讓增封表》
前人

编辑

無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憂結。比章歸聞,天 慈無已,未即聽許。臣雖不敏,猶知讓不過三,所以仍 布腹心,至於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實,下為臣身免 於苟取。

《讓還司空印綬表》
前人

编辑

臣文非師尹之佐,武非折衝之任,遭天之幸,忝竊重 授。內踵伯禽司空之職,外承呂尚鷹揚之事,斗筲處 之,民其瞻觀。水土不安,姦宄未靜,臣常媿辱,憂為國 累。臣無智勇,以助萬一,夙夜慚懼,若集水火。未知何 地可以隕越。

《戒盈賦》有序
魏·文帝

编辑

避暑東閣,延賓高會,酒酣樂作,悵然懷盈滿之戒,乃作斯賦。

惟應龍之將舉,飛雲降而下征。資物類之相感,信貫 徹之通靈。何今日之延賓,君子紛其集庭。信臨高而 增懼,獨處滿而懷愁。願群士之箴規,博納我以良謀。

《讓開府三司表》
晉·羊祜

编辑

臣伏聞恩詔,拔臣使同台司。臣自出身以來,適十數 年,受任外內,每極顯重之任,常以智力不可頓進,恩 寵不可久謬,夙夜戰悚,以榮為憂。臣聞古人之言,「德未為人所服,而受高爵,則使才臣不進;功未為人所 歸,而荷厚祿,則使勞臣不勸。」今臣身託外戚,事連運 會,誡在過寵,不患見遺。而畏降發中之詔,加非次之 榮,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身辱高位,傾 覆尋至,願守先人敝廬,豈可得哉?違命誠忤天威,曲 從即復若此。蓋聞古人申於見知,大臣之節,不可則 止。臣雖小人,敢緣所蒙,念存斯義。今天下自服化以 來,方漸八年,雖側席求賢,不遺幽賤,然臣不能推有 德,達有功,使聖聽知勝臣者多,未達「者不少。假令有 遺德於版築之下,有隱才於屠釣之間,而朝議用臣 不以為非,臣處之不以為愧,所失豈不大哉!」臣忝竊 雖久,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極寵,等宰輔之高位也。且 臣雖所見者狹,據今光祿大夫李憙,執節高亮,在公 正色;光祿大夫魯芝,潔身寡欲,和而不同;光祿大夫 李引,清亮簡素,立身在朝,皆服事華髮,以禮終始。雖 歷位外內之寵,不異寒賤之家,而猶未蒙此選,臣更 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是以誓心守節,無 苟進之志。今道路行通,方隅多事,乞留前恩,使臣得 速還屯。不爾留連,必於外虞有闕。匹夫之志,有不可 奪。

《請崇禮讓疏》
庾峻

编辑

峻拜侍中,加諫議大夫、常侍。風俗趣競,禮讓凌遲。峻上疏曰:

臣聞「黎庶之性,人眾而賢寡;設官分職,則官寡而賢 眾。為賢眾而多官,則妨化;以無官而棄賢,則廢道。是 故聖王之御世也,因人之性,或出或處,故有朝廷之 士,又有山林之士。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猶人之有股 肱心膂,共為一體也。山林之士,被褐懷玉,太上棲於 丘園,高節出於眾庶。其次輕爵服,遠恥辱以全名;最 下就列位,惟無功而能知止。彼其清劭足以抑貪污, 退讓足以息鄙事,故在朝之士,聞其風而悅之,將受 爵者,皆恥躬之不逮。斯山林之士,避寵之臣,所以為 美也。」先王嘉之節雖離世而德合於主,行雖詭朝而 功同於政,故大者有玉帛之命,其次有几杖之禮,以 厚德載物,出處有地。既廊廟多賢才,而野人亦不失 為君子,此先王之弘也。秦塞斯路,利出一官,唯有處 士之名,而無爵列於朝者,商君謂之「六蝎」,韓非謂之 「五蠹。」時不知德,唯爵是聞。故閭閻以公乘侮其鄉人, 郎中以上爵傲其父兄。漢祖反之,大暢斯否。任蕭、曹 以天下,重四皓於南山,以張良之勳,而班在叔孫之 後。蓋公之賤,而曹相諮之以政。帝王貴德於上,俗亦 反本於下。故田叔等十人,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而 未嘗干祿於時。以釋之之貴,結王生之襪於朝,而其 名愈重。自非主臣尚德兼愛,孰能通天下之志,如此 其大者乎?夫不革百王之弊,徒務救世之政,文士競 智而務入,武夫恃力而爭先,官高矣而意未滿,功報 矣其「求不已。又國無隨才任官之制,俗無難進易退 之恥。位一高,雖無功而不見下,已負敗而後見用。故 因前而升,則處士之路塞矣。」又仕者黜陟無章,是以 普天之下,先競而後讓,舉世之士,有進而無退。大人 溺於動俗,執政撓於群言,衡石為之失平,清濁安可 復分?昔者先王患向之所以取天下者今之為弊,是 故功成必改其物,業定必易其教。雖以爵祿,使下臣 無貪陵之行;雖以甲兵,定功主無窮武之悔也。臣愚 以為古者大夫七十懸車,今自非元功國老、三司上 才,可聽七十致仕,則仕無懷祿之嫌矣;其父母八十, 可聽終養,則孝莫大於事親矣。吏歷試無績,依古終 身不仕,則官無秕政矣。能小而不能大,可降還涖小 則使人以器矣。人主進人以禮,退人以禮,人臣亦量 能受爵矣。其有孝如王陽,臨九折而去官;潔如貢禹, 冠一免而不著;及知止如王孫,知足如疏廣,雖去列 位而居東野。與人父言依於慈,與人子言依於孝。此 其出言合於國檢危行彰於本朝,去勢如脫屣,路人 為之隕涕;「辭寵如金石,庸夫為之興行。是故先王許 之,而聖人貴之。夫人之性陵上,猶水之趣下也,益而 不已必決,升而不已必困。」始於匹夫,行義不敦,終於 皇輿,為之敗績,固不可不慎也。下人并心進趣,上宜 以退讓去其甚者,退讓不可以刑罰使。莫若聽朝士 時時從志山林,往往間出,無使入者不能復出,往者 不能復返,然後「出處交泰,提衡而立,時靡有爭,天下 可得而化」矣。

《泰伯碑》
陸雲

编辑

夫「至仁至德,垂風垂化,內修訓範,外陶氓俗。百年之 教,淳道載凝。而百年既終,遺愛斯軫。莫不肅虔寢廟, 著名金石,遺其後昆,聿遵前典。是以禹堂既毀,增飾 丹青;堯碑載焚,重睹刊勒。」泰伯膺慶,二儀,協靈七曜 志輕天下,慈深萬物。脫屣岐、周,克讓之風斯舉;端委 揚、越,衣冠之俗載成。重以仲雍揚波,延陵蹈節,民習 「敦厚,俗懷忠信,憂深思遠,千載遺風。」美哉《洋洋》,致足 觀也。昔滄洲遁跡,箕山辭位,志守幽優,不越樽俎,猶

以稱首高節,標名往代。豈若吾君之子,義結民心,獄
考證
訟載歸,謳歌屢請,能舍玉輿之貴,永襲皮冠之跡,悠

然獨往,信無德而稱焉。吳啟金車,晉遷紫蓋,實號帝 鄉,爰是天邑。若乃忠人入國,悽愴生悲;「殉義希風,懦 夫立志。」

《辨謙》
韓伯

编辑

王坦之嘗著《公謙論》,袁宏作論以難之,伯覽而美其辭旨,以為「是非既辨,誰與正之?」 遂作《辨謙》以折中曰:

夫尋理辨疑,必先定其名分所存。所存既明,則彼我 之趣,可得而詳也。夫《謙》之為義,存乎降己者也。以高 從卑,以賢從鄙,故謙名生焉。「孤寡不穀」,人之所惡,而 侯王以自稱,降其貴者也。「執御執射」,君子所賤,而君 子以自目,降其賢者也。與夫山在地中之象,其致豈 殊哉!舍此二者,而更求其義,雖南轅求冥,終莫近也。 夫有所貴,故有降焉;夫有所美,故有謙焉。譬影響之 與形聲,相與而立。道足者,忘貴賤而一賢愚,體公者 乘理當而均彼我,降挹之義,於何而生?則《謙》之為美, 固不可以語至足之道,涉乎大方之家矣。然君子之 行己,必尚於至當,而必造乎匿善。至理在於無私,而 動之於降己者何?誠由未能一觀於「能鄙,則貴賤之 情立;非忘懷於彼我,則私己之累存。當其所貴,在我 則矜;直其所賢,能之則伐。處貴非矜,而矜己者,常有 其貴;言善非善,而伐善者,驟稱其能。」是以知矜貴之 傷德者,故宅心於卑素;悟驟稱之虧理者,故情存乎 不言。情存於不言,則善斯匿矣;宅心於卑素,則貴斯 降矣。夫所況君子之流,苟理有未盡,情有未夷,存我 之理未冥於內,豈不同心於降,挹洗之所滯哉?體有 而擬無者,聖人之德;有累而存理者,君子之情。雖所 滯不同,其於遣之緣有弊,而用降己之道,由私我而 存一也。故懲忿窒慾,著於《損》《象》,卑以自牧,實繫《謙》爻, 皆所以存其所不足,拂其所有餘者也。王生之談,以 至理「無謙」,近得之矣。云「人有爭心,善不可收」,假後物 之跡以逃動者之患,以語聖賢則可,施之於下斯者, 豈惟逃患於外,亦所以洗心於內也。

《崇讓論》
劉寔

编辑

古之聖王之化天下,所以貴讓者,欲以出賢才,息爭 競也。夫人情莫不欲己之賢也,故勸令讓賢,以自明 賢也,豈假讓不賢哉!故讓道興,賢能之人不求而自 出矣,至公之舉自立矣,百官之副亦豫具矣。一官缺, 擇眾官所讓最多者而用之,審之道也。在朝之士,相 讓於上,草廬之人咸皆化之,推賢讓能之風從此生 矣。為一國所讓,則一國士也;天下所共推,則天下士 也。推讓之風行,則賢與不肖灼然殊矣。此道之行,在 上者無所用其心,因成清議,隨之而已。故曰:「蕩蕩乎 堯之為君,莫之能名。」言天下自安矣,不見堯所以化 之,故不能名也。又曰:「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無為 而化者,其舜也歟。」賢人相讓於朝,大才之人,恆在大 官,小人不爭於野,天下無事矣。以賢才化無事,至道 興矣。已仰其成,復何與焉?故可以歌《南風》之詩,彈五 弦之琴也。成此功者非有他,崇讓之所致耳。孔子曰: 「能以禮讓為國,則不難也。」在朝之人,不務相讓久矣, 天下化之。自魏代以來,登進辟命之士及在職之吏, 臨見受敘,雖自辭不能,終莫肯讓有勝己者。夫推讓 之風息,爭競之心生。孔子曰:「上興讓則下不爭,明讓 不興,下必爭也。推讓之道興,則賢能之人日見推舉; 爭競之心生,則賢能之人日見謗毀。夫爭者之欲自 先,甚惡能者之先不能無毀也。故孔墨不能免世之 謗己,況不及孔、墨者乎?」議者僉然,言世少高名之才, 朝廷「不有大才之人可以為大官者,山澤人,小官吏, 亦復云朝廷之士,雖有大官,名德皆不及往時人也。」 余以為此二者皆失之矣,非時獨乏賢也,時不貴讓。 一人有先眾之譽,毀必隨之,名不得成使之然也。雖 令《稷》《契》復存,亦不復全其名矣。能否混雜,優劣不分, 士無素定之價,官職有缺,主選之吏不知所用,但案 官次而舉之。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勢家之子,則必為 有勢者之所念也。非能獨賢,因其先用之資,而復遷 之無已。遷之無已,不勝其任之病發矣。觀在官之人, 政績無聞,自非勢家之子,率多因資次而進也。向令 天下貴讓士,必由於見讓而後名成,名成而後官乃 得用之。諸名行不立之人,在官無政績之稱,讓之者 必矣,官無因得而用之也。所以見用不息者,由讓道 廢,因資用人之有失久矣。故自漢魏以來,時開大舉, 令眾官各舉所知,惟才所任,不限階次,如此者甚數 矣。其所舉必有當者,不聞時有擢用,不知何誰最賢 故也。所舉必有不當,而罪不加,不知何誰最不肖也。 所以不可得知,由當時之人莫肯相推,賢愚之名不 別。令其如此舉者,知在上者察不能審,故敢漫舉而 進之。或舉所賢,因及所念,一頓而至,人數猥多,各言 所舉者賢,加之高狀,相似如一,難得而分矣。參錯相 亂,真偽同貫,更復由此而甚。雖舉者不能盡忠之罪, 亦由上開聽察之路,濫令其爾也。昔齊王好聽竽聲必令三百人合吹而後聽之,廩以數人之俸。南郭先 生不知吹竽者也,以三百人合吹,可以容其不知,因 請為王吹竽,虛食數人之俸。嗣王覺而改之,難彰先 王之過,乃下令曰:「吾之好聞竽聲,有甚於先王」,欲一 一列而聽之,先生於此逃矣。推賢之風不立,濫舉之 法不改,則南郭先生之徒盈於朝矣。才高守道之士 日退,馳走有勢之門日多矣,雖國有典刑,勿能禁矣。 夫讓道不興之弊,非徒賢人在下,位不得時進也;國 之良臣荷重任者,亦將以漸受罪退矣。何以知其然 也?孔子以為顏氏之子不貳過耳,明非聖人皆有過。 寵貴之地,欲之者多矣。惡賢能者塞其路,其過而毀 之者亦多矣。夫謗毀之生,非徒空設,必因人之微過 而甚之者也。毀謗之言數聞,在上者雖欲弗納,不能 不仗所聞,因事之來而微察之也,無以驗其至矣。得 其驗,安得不理其罪?若知而縱之,王之威日衰,令之 不行,自此始矣。知之皆理之,受罪退者稍多,大臣有 不自固之心。夫賢才不進,貴臣日疏,此有國之深憂 也。《詩》曰:「受祿不讓,至於已斯亡。」不讓之人,憂亡不暇, 而望其益國朝,不亦難乎?竊以為改此俗甚易耳。何 以知之?夫一時在官之人,雖雜有凡猥之才,其中賢 明者亦多矣,豈可謂皆不知讓賢為貴邪?直以其時 皆不讓,習以成俗,故遂不為耳。人臣初除,皆通表上 聞,名之謝章,所由來尚矣。原謝章之本意,欲進賢能 以謝國恩也。昔舜以禹為司空,禹拜稽首,讓於稷契 及咎繇。使益為虞官,讓於朱虎、熊、羆。使伯夷典三禮, 讓於夔龍。唐虞之時,眾官初除,莫不皆讓也。謝章之 義,蓋取於此。《書》紀之者,欲以永世作則。季世所用,不 賢不能讓賢,虛謝見用之恩而已,相承不變,習俗之 失也。夫敘用之官,得通章表者,其讓賢推能乃通。其 不能有所讓,徒費簡紙者,皆絕不通。人臣初除,各思 推賢進能而讓之矣。讓之文,付主者掌之。「三司有缺, 擇三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一公缺,三公已豫 選之矣。且主選之吏,不必任公而選三公,不如令三 公自共選一公為詳也。四征缺,擇四征所讓最多者 而用之,此為一征缺四征已豫選之矣,必詳於停缺, 而令主者選四征也。尚書缺,擇尚書所讓最多者而 用之,此為八尚書共選一尚書。詳於臨缺,令主者選 八尚書也。郡守缺,擇眾郡所讓最多者而用之,詳於 任,主者令選百郡守也。」夫以眾官百郡之讓,與主者 共相比,不可同歲而論也。雖復令三府參舉官,本不 委以舉選之任,各不能以根其心也。其所用心者,裁 之不二三,但令主者案官次而舉之,不用精也。賢愚 皆讓,百姓耳目盡為國耳目。夫人情爭則欲毀己所 不知,讓則競推於勝己。故世爭則毀譽交錯,優劣不 分,難得而讓也。時讓則賢智顯出,能否之美歷歷相 次,不可得而亂也。當此時也,能退身修己者,讓之者 多矣,雖欲守貧賤,不可得也。馳騖進趣,而欲人見讓, 猶卻行而求前也。夫如此,愚智咸知進身求通,非修 之於己,則無由矣。游外求者,於此相隨而歸矣。浮聲 虛論,不禁而自息矣。人人無所用其心,任眾人之議, 而天下自化矣。不言之化行,巍巍之美於此著矣。讓 可以致此,豈可不務之哉!《春秋傳》曰:「范宣子之讓,其 下皆讓。欒黶雖汰,弗敢違也。」晉國以平,數世賴之。上 世之化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力農以事其上。 上下有禮,讒慝俱黜,由不爭也。及其亂也,國家之弊, 恆必由之。篤論了了如此。在朝君子,典選大官,能不 以人廢言,舉而行之,各以讓賢舉能為先務,則群才 猥出,能否殊別,蓋世之功,莫大於此。

《為李衛軍以國子祭酒讓東平王表》

编辑

齊邢邵

臣聞運舟歸於積水,致遠在於逸足。未有涓澮之流, 可成奔飛之用;駑蹇之乘,而有滅沒之功。既列趙衰 先人之敏,請同虞丘「退身」之義。具官臣某,民望時宗, 聲實攸在。斧藻川流,雕篆霞蔚。蕉蒲既茂,枝葉實繁。 故以學窮齊、魯,聲高梁魏。詔美司朝,僉諧允在。伏願 迴恩徙授,以答具瞻。

《為彭城王韶讓侍中表》
前人

编辑

貂鼹映首,日月在躬,冠蓋庶僚,跨躡多士。雖智慚量 力,明闕自知。在梁之譏,無得諠華之議。素飧之責,豈 須噂𠴲之口,何悟天之情眷,復延今寵。遂總錄百揆, 寅亮萬機,文昌治本,得失所繫,用才長短,隆朁以之, 何容以斯寡薄,豈得用膺茲忝。

《為潘司徒樂讓表》
前人

编辑

武皇帝運屬繼元,事深微禹,摧蚩尤之陣,破尋邑之 師,義開金石,理勗庸駘。遂日奉羈勒,有事風塵,徒備 鳥背之毛,曾無馬箠之力。

《為司空景讓表》
前人

编辑

屬平分廣施,造物多品,長短入用,小人見收,連采台 階,堪均鼎足。昨者謫見垂象,災起潛伏,此之為累,非 直微躬。

===
《為柳僕射讓光祿表》
梁·丘遲
===竊聞敬孫以規獻為職,彝品常貴,飛翠鳴玉,升降禁

明。臣以痁疾,豈伊或忝,匪稱其服,終朝三褫,近取諸 身,皓日非喻。臣之庸薄,久塵物論,假以克壯,報效無 階,而嬰離沈痼,日月滋甚。聖朝留簪履之舊愍,降帷 蓋之餘矜,榮不徒行,事存寵渥。

《讓僕射表》
沈約

编辑

臣聞役壯休老,上典所優,晨興暮息,事身恆分。若夫 元黃未已,非秋駕之衛;筋力為用,豈強飯之時。養老 杖鄉,抑推前典;服戎告謝,親學匪任。宿肉極其虛憊, 歲制防其不辜。實所以蠲假衰疾,收屏淪暮。

《讓五兵尚書表》
前人

编辑

臣聞百舍之趙,非宿舂所資;千里之越,豈一葦能泝。 何者?裝輕適于路遠,舟弱疲于濟深。醜貌悴容,不藉 鑒于淄水;駑足蹇步,終取躓于鹽車。

《奏記》
陳周弘正

编辑

梁昭明太子薨,其嗣華容公不得立,乃以晉安王為皇太子。弘正乃奏《記》曰:

竊聞「撝謙」之象,起於羲、軒爻畫;揖讓之源,生於堯舜 禪受,其來尚矣,可得而詳焉。夫以廟堂、汾水,殊途而 同歸,稷、契、巢、許,異名而一貫,出者稱為元首,處者謂 之外臣,莫不內外相資,表裡成治,斯蓋萬代同規,百 王不易者也。暨於三王之世,寖以陵夷,各親其親,各 子其子,乃至七國爭雄,劉項競逐,皇漢扇其俗,有晉 揚其波,謙讓之道廢,多歷年所矣。夫文質遞變,澆淳 相革,還樸反古今也。其時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將 聖,聰明神武,百辟冠冕,四海歸仁。是以皇上發德音, 下明詔,以大王為國之儲副,乃天下之本焉。雖復夏 啟周誦,漢儲魏兩,此數君者,安足為大王道哉!意者 願聞殿下抗伯夷上仁之義,執子臧「大賢之節,逃玉 輿而弗乘,棄萬乘如脫屣,庶改澆競之俗,以大吳國 之風,古有其人,今聞其語,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誰?能 使無為之化,復興於邃古;讓王之道,不墜於來葉,豈 不盛歟!豈不盛歟!」弘正陋學書生,義慚稽古,家自汝 潁,世傳忠烈。先人決曹掾燕,抗辭九諫,高節萬乘,正 色三府,雖盛德之業將絕,而狂直之風未墜。是以敢 布腹心,肆其愚瞽。如使芻言野說,少陳於聽覽。縱復 委身烹鼎之下,絕命肺石之上,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謙賦》
唐·闕名

编辑

鑒天道之惡盈,將守之以持滿;窮《易》象之明義,排溢 美於虛誕。鑒其體而如卑,明其訓而非緩。惟德之柄, 惟行之管。是以賢人君子,雖百代而同光;聖帝明王, 歷萬古而相纂。然則謙之為義,與讓同標,苟不由于 斯理,必災禍而自招。是以道映三皇,明揚側陋;智周 萬物,詢於芻蕘。且聖賢而自貶,何凡庶而可驕。豈不 思行高則憂毀於眾,木秀則懼摧於飆。矧夫陽光正 中,映土圭而將轉;陰靈纔滿,隨蓂莢以旋消。是故君 子睹之,以為立身之本。名彌彰而彌懼,功彌高而彌 損。不耀彼而自上,不明我而自混。徒觀其退藏好閉, 養智于恬幽,而坦坦卑以謙謙。一辭而行,將恥於躁; 三揖而進,何有於嫌。況乎海以卑廣居深,山以鎮靜 可久。楚莊懼功茂而終吉,晉文恥戰克以無咎。嗟凡 今誇彼而競進,何不睹斯而自守?徒欲毀信廢忠,謀 訐自醜。想進德之明義,豈見充於虛受。曷如君子稱 物平施,不生頗僻。多者用謙為裒,少者用謙為益。不 求翰音以待問,必復厚德以珍席。儻不伐之可嘉,庶 無媒以託跡。

《謙受益賦》
吳連叔

编辑

執勞謙者,可以為天下君,習撝謙者,可以為天下勳。 在《易》也,有自牧之義於《書》也,有「受益」之文行己立身 而道自著御人率眾而德有云。在上則騰茂實居下 則播令聞亦足以化乎!四表而行乎!三軍。若乃天地 之義鬼神之理或禍其滿盈,或福其廉恥故執羔鴈 而行者,得之而益貴秉耒耜之列者,得之而易使。在 臣下之尚然,況繼天而為子。是以敷之而化行,執之 而教立,被車書之所至,霑雨露之所及,故能邇無不 洽,遠無不賓。豈不以「言出乎口,行發乎身,求之於己, 加之於人」者也。夫心者難備,物者難兼,故先王所以 戒慎,往哲所以崇謙。不然者,宣子何以稱賢,太伯何 以為德,書三讓之策文,作千古之程式。其執謙也必 在乎合宜,其在卑也亦存乎隨時。過之者俯而就之, 不至者跂而及之。無貽誚於「巽床」之義,無見刺於《相 鼠》之詩。「惟木兮從繩則正,惟后兮從謙則聖。」雖不富 於其鄰而有助於為政。理於身也合仁義之五常;理 於國也。則文武之二柄。宜播美於筆端,傳謙德之雅 詠。

《謙受益賦》
孟翱

编辑

求百行之規矩,考三才於典墳。歎《撝謙》之上德,出《雅 誥》之明文。天得之而配地,臣得之而輔君。昭明茂緒, 啟迪洪勳。匪招益而日益,不求聞而自聞。「謙之伊何? 慎爾攸止。益之伊何?介爾蕃祉。」謙持益兮,為輔為車。 益賴謙兮,成綱成紀。在寵思辱,居終慮始。昧之者所謂憸人,行之者是稱君子。其在炎漢英髦,盛集。京房。 辭榮,疏廣撝挹。挂衣冠以長往,辭闕廷而不入,棄人 間而遠遊,顧君恩而尚及。斯謙德之尤著,軼群賢而 獨立。降及南山綺季,谷口子真,逃居避竄,遠害全身, 既逍遙以齊物,獨放曠以懷仁,斯受益之為用,在有 聞而足珍,固知將欲求益,莫如好謙,覽孫弘之為箴, 滿而恐撲;觀《周廟》之作誡,其難更添。若露才而揚己, 寧韜光而自潛。勿為天蓋高,其道正直;勿為神無形, 恆處幽默。既惡盈而惡滿,斯好謙而好德。同形影之 相隨,在毫釐而靡忒。既警既戒,念茲在茲。慮日月之 逝矣,當寤寐而求之。凡曰儒行,如何勿思。于嗟謙兮, 惟道之性,能執一以無捨,在神明而輔正。惟觀鉛素, 希《易》象之一謙;仰望銓衡。歌《周官》之八柄。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