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088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八十八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八十八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六

  元三

  元明善      許棐

  鄭忠       夏溥

  陸正       周應極

  劉遵       郭榮

  高克恭      董珪

  朱文霆      郭完

  房祺       薛延年

  單鵠       牟應龍

  小雲石海涯    李之紹

  袁桷       周之翰

  馮翼翁      汪文璟

  林仲節      韓性程端禮程端學

  李泂       貢奎

  貢師道      饒宗魯

  林泉生      張師愚

  王景賢      梅德明

  封盛甫      何正

  陳顥       虞集

  虞槃       范梈

文學典第八十八卷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六

编辑

元三

编辑

元明善

编辑

按《元史》本傳:「明善,字復初,大名清河人。其先蓋拓跋 魏之裔。居清河者,至明善四世矣。明善資穎悟絕出, 讀書過目輒記,諸經皆有師法,而尤深於《春秋》。弱冠 游吳中,已名能文章。浙東使者薦為安豐、建康兩學 正,辟掾行樞密院。時董士選僉院事,待之若賓友,不 敢以曹屬御之。及士選陞江西左丞,又辟為省掾。會」 贛州賊劉貴反,明善從士選將兵討之,擒賊三百人。 明善議緩詿誤,得全活者百三十人。一日,將佐白宜 多戮俘獲及尸,一切死者,以張軍聲。明善固爭,以為 「王者之師,恭行天罰。小醜陸梁,戮其渠魁可爾,民何 辜焉?」既又得賊所書贛、吉民丁十萬於籍者,有司喜, 欲滋蔓為利,明善請火其籍以滅跡,二郡遂安。陞掾 南行臺。未幾,授樞密院照磨,轉中書左曹掾,掾曹無 留事。始,明善在江西時,朱瑄為其省參政,明善有馬, 駿而瘠,瑄假為從騎,久益壯,瑄愛之,致米三十斛酬 其直。後瑄敗,江浙行省籍其家,得金穀簿書米三十 斛送元復,初不言以酬馬直,明善坐免。久之,有為辨 白其事者,乃復掾省曹。仁宗居東宮,首擢為太子文 學。及即位,改翰林待制,與修成宗、《順宗實錄》,陞翰林 直學士。詔節《尚書》經文,譯其關政要者以進。明善舉 宋忠臣子集賢直學士文陞同譯潤,許之。書成,每奏 一篇,帝必稱善曰:「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聞也。」興聖 太后既受尊號,廷臣請因肆赦,明善曰:「數赦非善人 之福,宥過可也。」奉旨出賑山東、河南饑。時彭城、下邳 諸州連數十驛,民餓馬斃,而官無文書賑貸。明善以 鈔萬二千錠分給之,曰:「擅命獲罪,所不辭也。」還修《武 宗實錄》,又陞翰林侍講學士,預議科舉服色等事。延 祐二年,始會試天下進士,明善首充考試官,及廷試, 又為讀卷官,所取士後多為名臣。改禮部尚書,正孔 氏宗法,以宣聖五十五世孫思晦襲封衍聖公事,上 制可之。擢參議中書省事,旋復入翰林為侍讀。歲中, 拜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又召入集賢為侍讀,議廣廟 制。陞翰林學士,修《仁宗實錄》。英宗親祼太室,禮官進 祝冊,請署御名,命明善代署者三,眷遇之隆,當時莫 並焉。至治二年卒於位。泰定間,贈資善大夫、河南行 省左丞,追封清河郡公,諡曰文敏。明善早以文章自 豪,出入秦、漢間,晚益精詣,有文集行世。初在江西、金 陵,每與虞集劇論以相切劘。明善言:「《集》治諸經,惟朱 子所定者耳,自漢以來,先儒所嘗盡心者,考之殊未 博。」集亦言:「凡為文辭,得所欲言而止。必如明善云,若 雷霆之震」驚,鬼神之靈變然後可,非性情之正也。二 人初相得甚驩,至京師,乃復不能相下。董士選之自 中臺行江浙也,二人俱送出都門外。士選曰:「伯生以 教導為職,當早還復初,宜更送我集還。」明善送至二 十里外,士選下馬入邸舍中為席,出橐中肴,酌酒同 飲,乃舉酒屬明善曰:「士選以功臣子出入臺省,無補 國家,惟求得佳士數人,為朝廷用之。如復初與伯生, 他日必皆光顯,然恐不免為人構間。復初,中原人也, 仕必當道。伯生南人,將為復初摧折,今為我飲此酒, 慎勿如是。」明善受卮酒,跪而釂之,起立言曰:「誠如公言,勿論他日,今隙已開矣,請公再賜二卮,明善終身 不敢忘公言。」乃再飲而別。真人吳全節與明善交尤 密,嘗求明善作文,既成,明善謂全節曰:「伯生見吾文, 必有譏彈,吾所欲知,成季為我治具,招伯生來觀之, 若已入石,則無及矣。」明日集至,明善出其文問何如 集曰:「公能從集言,去百有餘字,則可傳矣。」明善即泚 筆屬集,凡刪百二十字而文益精當。明善大喜,乃驩 好如初集。每見明經之士,亦以明善之言告之。明善 一子晦,蔭受陝西路同知,早卒。

許棐

编辑

按《嘉興府志》:「棐隱居秦溪,於水南種梅數十樹,構屋 讀書,因自號梅屋。室中懸白香山、蘇東坡二像,事之, 人有奇編,見無不錄,以故環室皆書。所著有《獻醜集》 行世。」

鄭忠

编辑

按《嘉興府志》:「忠,字原凱,閉戶讀書,無間寒暑。與沈夢 麟、黃彝相友善,從衛富益先生講《易》,一夕夢吞北斗, 自是詩聲大著。志在恬淡,雅好泉石。終元世,高蹈不 仕。」

夏溥

编辑

按《浙江通志》:「溥字大之,淳安人,自然先生之子也。明 《易象》《春秋》之學,為文雄深簡古,領至治三年鄉薦,為 安定書院山長。其教人,一以安定為師,士類多歸之。 轉龍興教授。虞集喜其詩自成一家,稱為『夏體』。」

陸正

编辑

按《嘉興府志》:「正字行正,居武原鄉。博學篤行,通律呂 象數之學。以家世宋臣,矢不仕。元侍御史程文海薦 之,不起。後與劉容城同徵,俱不赴。隱居教授。其學以 慎獨存心為要,所著《正學編》《樂律考》《七經補註》。至治 三年卒。門人私諡為靖獻先生。」

周應極

编辑

按《江西通志》:「應極,字南翁,鄱陽人。弱冠邃經史製書, 謁部使者姚燉,燉奇之,薦授婺源學正,棄官歸養,及 喪免,姚燧、王約、劉敏中、程鉅夫薦,召見,獻《皇元頌》,擢 翰林待制,調集賢司直,出同知池州,事無留滯。覈賦 金之羨者還民,著為例。英宗踐祚,以舊臣特加寵遇, 以詩詠之,未幾卒。兄應奎,字明翁,任饒州路治中,饒」 穀宜秈,而輸以秔須轉糴他境。應奎謂「任土作貢」,屢 請於行省,得以秈輸,民便之。

劉遵

编辑

按《畿輔通志》:「遵,河間人,有異才,為詩文多不經人道 語,遊京師,無知者。嘗作《採蕙詞》以見元明善,明善大 驚曰:『他日當避此位』。」御史中丞張養浩亦善之,為延 譽諸公間。得《濟南學錄》,未上卒。

郭榮

编辑

按《畿輔通志》:「榮,邢臺人。守敬祖,通《五經》,精於算數水 利,教子孫有方。時劉秉中、張文謙、張象、王恂國講學 於邢州紫金山,榮遣其孫守敬從秉忠學,遂成名臣。」

高克恭

编辑

按《畿輔通志》:「克恭,字彥敬,其先西城人,家房山。仕元, 官至刑部尚書。博學能文,善畫寒林墨竹,趙魏公、虞 文靖公多稱之。其筆法酷似米南宮,世甚珍之。人見 其畫,稱之為高房山云。」

董珪

编辑

按《畿輔通志》:「珪字君章,祁州人。幼讀書即曉文義,日 記數千言,父母未之奇也。一日隨父見道傍古碑,父 使視之,一覽悉記。父大驚,乃遣詣學,就名師,遂卒業。 後登至治辛酉科狀元,授承事郎,定州路同知,後知 潁州事。」

朱文霆

编辑

按《福建通志》:「文霆,字元道,莆田人。至治進士,博學善 屬文,有《葵山集》。官泉州路總管,致仕。」

郭完

编辑

按《福建通志》:「完,字維貞,莆田人。工詩,隱壺山,與方樸 輩二十二人為文會。」

房祺

编辑

按《山西通志》:「祺,臨汾人。為河中、大同兩路教授,終潞 州判官。著有《橫汾集》。子希文,泰定甲子解元,著有《淵 雲集》。孫輯,見《孝義》。」

薛延年

编辑

按《山西通志》:「延年,臨汾人。為西安王文學士。著《四書 引証》《小學纂圖》。有《竹軒文集》。」

單鵠

编辑

按《山西通志》:「鵠,臨汾人。仕至四川行省郎中,著有《河 汾集》。」

牟應龍

编辑

按《元史儒學傳》:「應龍字伯成,其先蜀人,後徙居吳興。 祖子才,仕宋,贈光祿大夫,諡清忠。父巘,為大理少卿。 應龍幼警敏過人,日記數千言,文章有渾厚之氣。應 龍當以世賞補京官,盡讓諸從弟,而擢咸淳進士第。 時賈似道當國,自擬伊、周,謂馬廷鸞曰:『君故與清忠游,其孫幸見之,當處以高第』。應龍拒之不見。及對策」, 具言上下內外之情不通,國勢危急之狀,考官不敢 寘上第。調光州定城尉。應龍曰:「昔吾祖對策,以直言 忤史彌遠,得洪雅尉。今固當爾,無愧也。」沿海制置司 辟為屬,以疾辭不仕,而宋亡矣。故相留夢炎事世祖 為吏部尚書,以書招之曰:「苟至翰林可得也。」應龍不 答。已而起家教授溧陽州。晚以上元縣主簿致仕。初, 宋亡時,大理卿已退不任事,一門父子自為師友,討 論經學,以義理日相切磨,於諸經皆有成說,惟《五經 音攷》盛行於世。應龍為文,長於敘事,時人求其文者, 車轍交於門。以文章大家稱於東南,人儗之為「眉山 蘇氏父子。」而學者因應龍所自號,稱之曰「隆山先生。」 泰定元年卒,年七十八。

小雲石海涯

编辑

按《元史》本傳:「小雲石海涯家世,見其祖《阿里海涯傳》, 其父楚國忠惠公,名貫只哥。小雲石海涯遂以貫為 為氏,復以酸齋自號。母廉氏,夜夢神人授以大星,使 吞之,已而有妊。及生,神彩秀異,年十二三,膂力絕人。 使健兒驅三惡馬疾馳,持槊立而待,馬至騰上之,越 二而跨三,運槊生風,觀者辟易。或挽彊射生,逐猛獸」, 上下峻阪如飛,諸將咸服其趫捷。稍長,折節讀書,目 五行下,吐辭為文,不蹈襲故常,其旨皆出人意表。初 襲父官,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鎮永州,御軍極嚴 猛,行伍肅然。稍暇輒投壺雅歌,意所暢適,不為形跡 所拘。一日,呼弟忽都海涯語之曰:「吾生宦情素薄,顧 祖父之爵,不敢不襲,今已數年矣,願以讓弟,弟幸勿 辭。」語已,即解所綰黃金虎符佩之。比從姚燧學,燧見 其古文峭厲有法及歌行、古樂府,慷慨激烈,大奇之。 仁宗在東宮,聞其以爵位讓弟,謂宮臣曰:「將相家子 弟,其有如是賢者耶!」俄選為英宗潛邸說書秀才,宿 衛禁中。仁宗踐祚,上疏條六事:一曰釋邊戍以修文 德,二曰教太子以正國本,三曰設諫官以輔聖德,四 曰表姓氏以旌勳冑,五曰定服色以變風俗,六曰舉 賢才以恢至道。書凡萬餘言,未報。拜翰林侍讀學士、 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會議科舉事,多所建明。 忽喟然嘆曰:「辭尊居卑,昔賢所尚也。今禁林清選與 所讓軍資孰高?人將議吾後矣。」乃稱疾辭還江南,賣 藥於錢塘市中,詭姓名,易服色,人無有識之者。偶過 梁山濼,見漁父織蘆花為被,欲易之以紬。漁父疑其 為人,陽曰:「君欲吾被,當更賦詩。」遂援筆立成,竟持被 去。人間喧傳《蘆花被詩》。其依隱玩世多類此。晚年為 文日邃,詩亦沖澹。草隸等書,稍取古人之所長,變化 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從之若雲,得其片言尺牘,如 獲拱璧。其視死生若晝夜,絕不入念慮,翛翛若欲遺 世而獨立云。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卒,年三十九。贈集 賢學士、中奉大夫、護軍,追封京兆郡公,諡文靖。有文 集若干卷,直解《孝經》一卷,行於世。子男二人:阿思蘭 海牙,慈利州達魯花赤;次八,三海涯。孫女一人,有學 識,能詞章,歸懷慶路總管段謙云:

李之紹

编辑

按《元史》本傳:「之紹,字伯宗,東平平陰人。自幼穎悟聰 敏,從東平李謙學,家貧,教授鄉里,學者咸集。至元三 十一年,纂修《世祖實錄》,徵名儒充史職,以馬紹、李謙 薦,授將仕佐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直學士姚燧欲 試其才,凡翰林應酬之文積十餘事,併以付之。之紹 援筆立成,併以槁進。燧驚喜曰:『可謂名下無虛士也』。」 大德二年,聞祖母疾,辭歸,復除編修官,陞將仕郎。六 年,陞應奉翰林文字。七年,遷太常博士。九年,丁母憂。 累起復,終不能奪。至大三年,仍授太常博士,階承事 郎。四年,陞承直郎、翰林待制。皇慶元年,遷國子司業。 延祐三年,陞奉政大夫、國子祭酒。夙夜孳孳,惟以教 育人材為心。四年十二月,陞朝列大夫、同僉太常禮 儀院事。六年,改翰林直學士,復以疾還。七年,召為翰 林直學士。至治二年,陞翰林院侍講學士、知制誥同 修國史。三年,告老而歸。泰定三年八月,卒,年七十三。 子勖,蔭父職,同知諸暨州事。之紹平日自以其性遇 事優游少斷,故號「果齋」以自勵。有文集藏於家。

袁桷

编辑

按《元史》本傳:桷字伯長,慶元人,宋同知樞密院事韶 之曾孫。為童子時,已著聲,部使者舉茂才異等,起為 麗澤書院山長。大德初,閻復、程文海、王構薦為翰林 國史院檢閱官。時初建南郊,桷進十議曰:天無二日, 天既不得有二,五帝不得謂之天,作《昊天五帝議》。祭 天歲或為九,或為二,作《祭天名數議》。圜丘不見於《五 經》,郊不見於《周官》,作《圜丘非郊議》。后土,社也,作《后土 即社議》。三歲一郊,非古也,作《祭天無間歲議》。燔柴見 於古經,《周官》以禋祀為天,其義各有旨,作《燔柴泰壇 議》。祭天之牛角繭栗,用牲於郊,牛二,合配而言之,增 群祀而合祠,非周公之制矣,作《郊不當立從祀議》。郊, 質而尊之義也;明堂,文而親之義也,「作《郊明堂禮儀 異制議》。郊用辛,魯禮也,卜不得常為辛,作《郊非辛日議》。北郊不見於《三禮》,尊地而遵北郊,鄭元之說也,作 《北郊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陞應奉翰林文字、同 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 歷兩考,遷待制,又再任,拜集賢直學士。久之,移疾去 官,復仍以直學士召入集賢。未幾,改翰林直學士、知 制誥、同修國史。至治元年,遷侍講學士。泰定初,辭歸, 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所著有《易 說》《春秋說》《清容居士集》。泰定四年,卒,年六十一。贈中 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陳 留郡公,諡文清。

周之翰

编辑

按《松江府志》:「之翰字申甫,號易癡道人。自幼穎悟,博 究群書,尤通象數之學。其著述有《乾坤闔闢》《天地生 成》《陰陽變化》《山川流峙》四圖,並贊以發明其蘊奧。講 授於鄉,以壽終。」

馮翼翁

编辑

按《江西通志》:「翼翁字子羽,永新人,泰定進士,官撫州 守。所著有《春秋集解大義》《性理群書》《通鑑小錄考索》 《類要》《正統五德類編》《文章旨要》《五子旨要》《禮考正》《古 書正偽錄》《讀書纂要》諸書行於世。」

汪文璟

编辑

按《浙江通志》:「文璟,字良辰,衢州人。生有異質,五六歲 如成人,平居危坐終日,性嗜學。泰定元年舉進士,尋 遷翰林編修,累官廉訪副使。以國難憂憤不食卒。所 著有《居朝槁》《明農槁》行於世。」

林仲節

编辑

按《福建通志》:「仲節,字景和,少聰敏,領解浙江,舉泰定 進士。有《書經義》《四靈賦》行世。」

韓性程端禮程端學

编辑

按《元史儒學傳》:「性字明善,紹興人。其先家安陽,宋司 徒兼侍中魏忠獻王琦,其八世祖也。高祖左司郎中 膺冑,扈從南渡,家於越。性天資警敏,七歲讀書,數行 俱下,日記萬言。九歲通《小戴禮》,作大義,操筆立就,文 意蒼古,老生宿學皆稱異焉。及長,博綜群籍,自經史 至諸子百氏,靡不極其津涯,究其根柢。而於儒先性」 理之說,尤深造其閫域。其為文辭,博達儁偉,變化不 測,自成一家。言四方學者受業其門,戶外之屨,至無 所容。延祐初,詔以科舉取士,學者多以文法為請。性 語之曰:「今之貢舉,悉本朱熹私議,為貢舉之文,不知 朱氏之學可乎?《四書》《六經》千載不傳之學,自程氏至 朱氏,發明無餘蘊矣,顧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 之場屋,直其末事,豈有他法哉?凡經其口授指畫,不 為甚高論,而義理自勝,不期文之工而不能不工,以 應有司之求,亦未始不合其繩尺也。士有一善,必為 之,延譽不已,及辨析是非,則毅然有不可犯之色。性 出無輿馬僕御,所過負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衢叟, 至於童稚廝役,咸稱之曰韓先生。韓先生云,憲府嘗 舉為教官,謝曰:「幸有先人之弊,廬可庇風雨,薄田可 具饘粥,讀書砥行,無愧古人足矣,祿仕非所願也。」受 而不赴。暮年愈自韜晦,然未嘗忘情於斯世。郡之良 二千石,政事有所未達,輒往咨訪。性從容開導,洞中 肯綮,裨益者多。天曆中,趙世延以性名上聞,後十年, 門人李齊為南臺監察御史,力舉其行義,而性已卒 矣,年七十有六。卒後,南臺御史中丞月魯不花嘗學 於性,言性法當得諡,朝廷賜諡「莊節先生。」其所著有 《禮記說》四卷、《詩音釋》一卷、《書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 集》十二卷。當性時,慶元有程端禮、端學兄弟者。端禮 字敬叔,幼穎悟純篤,十五歲能記誦《六經》,曉析大義。 慶元自宋季皆尊尚陸九淵氏之學,而朱熹氏學不 行於慶元。端禮獨從史蒙卿游,以傳朱氏明體適用 之指,學者及門甚眾。所著有《讀書工程》,國子監以頒 示郡邑校官為學者式。仕為衢州路儒學教授,卒年 七十五。端學字時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進士第,授 僊居縣丞,尋改國子助教。動有師法,學者以其剛嚴 方正,咸嚴憚之。遷太常博士,命未下而卒。後以子徐 貴,贈禮部尚書。所著有《春秋本義》三十卷,《三傳辨疑》 二十卷,《春秋或問》十卷。

李泂

编辑

按《元史》本傳:「泂字溉之,滕州人。生有異質,始從學,即 穎悟彊記,作為文辭,如宿習者。姚燧以文章負大名, 一見其文,深歎異之,力薦於朝,授翰林國史院編修 官。未幾,以親老就養江南。久之,辟中書掾,非其志也。 及考除集賢院都事,轉太常博士。拜住為丞相,聞泂 名,擢監修國史長史,歷祕書監著作郎、太常禮儀院」 經歷。泰定初,除翰林待制,以親喪未克葬,辭而歸。天 曆初,復以待制召。於時文宗方開奎章閣,延天下知 名士充學士員,泂數進見,奏對稱旨,超遷翰林直學 士,俄特授奎章閣承制學士。泂既為帝所知遇,乃著 書曰《輔治篇》以進,文宗嘉納之,朝廷有大議,必使與 焉。會詔修《經世大典》,泂方臥疾,即強起曰:「此大制作 也,吾其可以不預。」力疾同修。書成,既進奏,旋謁告以歸。復除翰林直學士,遣使召之,竟以疾不能起。泂骨 骼清峻,神情開朗,秀眉疏髯,目瑩如電,顏面如冰玉, 而脣如渥丹,然峨冠褒衣,望之者疑為神仙中人也。 其為文章,奮筆揮洒,迅飛疾動,汨汨滔滔,思態疊出, 縱橫奇變,若紛錯而有條理,意之所至,臻極神妙。泂 每以李太白自儗,當世亦以是許之。嘗游匡廬、王屋、 少室諸山,留連久乃去,人莫測其意也。僑居濟南,有 湖山花竹之勝,作亭曰「天心水面」,文宗嘗敕虞集製 文以記之。泂尤善書,自篆、隸、草、真皆精詣,為世所珍 愛。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四十卷。

貢奎

编辑

按《宣城縣志》:「奎字仲章。父士濬,贈廣陵郡矦。廣陵力 學尚節義,不仕元。嘗作義塾以待四方學者,鄉人甚 尊禮之。奎天性穎慧,風儀嚴整。十歲屬文,長益博綜 經史,以古為師。仕齊山書院山長。朝廷方議行郊祀 禮,諸大臣以奎識鑒清遠,議論詳明,遂推授太常奉 禮郎兼檢討。奎即討定上之,朝廷多採其說。遷應奉」 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纂修《成宗實 錄》,授江西儒學提舉。敷明理學,諸生皆竦聽不懈。累 遷集賢直學士。天曆二年,奉使還卒。著有《雲林小槁》 《聽雪齋記》《青山漫吟》《倦遊集》《豫章槁》《上元新錄》《南州 紀行》,凡百二十卷。

貢師道

编辑

按《宣城縣志》:「師道,字道甫,奎之從子。舉茂才,累官翰 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有文名。時奉旨修宋、遼、金三 史,丞相脫脫總史事,欲以遼、金為正統,師道奮筆議 曰:『昔苻堅已據中原,不忘東晉,凡以成正統也。本朝 得上承中國帝王之統,而與唐虞、三代、漢唐齊稱,以 承宋耳,則正統在宋也明矣』。」不果從。師道亦坐此忤 時,出補嘉興路治中。部使者交章薦之,尋卒。奎子師 泰,在《名臣傳》。從孫友初,在《忠節傳》。

饒宗魯

编辑

按《江西通志》:「宗魯,字心道,臨川人。性孝友。生五歲母 沒,事繼母孝養備至,隱居不仕。天曆二年大旱,鄉人 乏食,死者相藉,發廩賑之,所活甚眾,號六有。所著有 《易傳庸言》及雜文若干篇。又嘗輯其所聞於平山曾 子良語,為《周易輯說》若干卷。」

林泉生

编辑

按《福建通志》:「泉生,字清源,永福人。天曆中進士,授福 清州同知,轉泉州經歷、漳州推官,擢知福清州,累官 翰林待制、行省郎中,為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卒諡文 敏。泉生邃於《春秋》,工詩文,多權略,有將帥才。前後在 福清,屢建武功,始為同知。適山海寇充斥,悉以計」請幫助識別此字。 之。及為守,會紅巾寇連江,帥府檄泉生禦之。乃創保 甲,置屯柵,立誅鹽丁謀亂者七人,捕殺長樂謀為內 應者三十餘人,先發制之,賊遂驚潰。又善聽訟,悉物 情。在泉州,民負酒稅,繫者多瘐死。泉生至,悉破械出 之,令船商私釀者代償。司理漳州畬洞,相戒勿犯。福 清俗多好殺,孤幼誣訟求賄,泉生立連逮親鄰法,民 自是不敢犯。所著有《春秋論斷》及《覺是集》行於世。

張師愚師曾

编辑

按《宣城縣志》:師愚字仲愚,弟師曾,字叔輿,皆古學先 生子。好學工詩。曾兩領延祐、天曆鄉薦,譔《梅宛陵年 譜》,多所摭引。並從汪文節澤民游,文節禮下之,嘗稱 平生畏友有「二張」云。師愚詩《送陳公輔之》「采石蛾眉 上碧落,牛渚送春濤。」《和師炳仲》「桑落山中酒,芙蓉江 上秋。」《送趙伯淵》:「秦淮倚棹秋聽雨,易水驅車曉度霜。」 《師曾挽劉待制》:「視草催春直,藏舟惜夜移。」《懷師氏山 林》:「雨林黃耳菌,春澗白頭魚。」頗稱工麗。師愚子知言, 字公允,亦以詩名。

王景賢

编辑

按《廣東通志》:「景賢,字希賢,號愚谷,海康人。登鄉薦,為 邕州路教授,陞天河縣令,尋擢清江路推官致仕。學 富行修,著作超逸,皆出自胸臆。文宗潛邸時,出居海 南,道經雷州,景賢以詩進,覽之甚喜,手書『愚谷』二大 字賜之。天曆中,復賜以六花宮袍,鄉人榮之。」

梅德明

编辑

按《宣城縣志》:德明,堯臣後裔。積學工詩,見推於世。《和 汪叔志曉望山門》:「石漏窗中月,岩通洞底泉。」《送傅經 歷》:「柳枝歌斷山杯盡,梅雨晴來江路長。」《送叔章姪》:「彩 鷁隨風飛宛水,黑貂犯雪上燕臺。」《柳枝詞》:「江上春陰 半畫橋,扁舟西下夕陽潮。離魂何似垂楊柳,飛雪漫 空暖不消。」惜全稿佚。

封盛甫

编辑

按《廣西通志》:「盛甫,履孫子。大曆中任宥州清水司巡 檢,不畏權勢,獎率善良,士民德之。後以內艱歸隱,寄 情詩酒,淹貫百家。所著有《容州人材題名記》。」

何正

编辑

按《浙江通志》:「正字守中,分水人。至順間應薦,授鰲川 書院山長,轉寧都下河巡檢,尋棄官歸,號雲壑道人, 能詩。初被薦時,試以詩二首,人至今傳之

陳顥

编辑

按《元史》本傳:「顥字仲明,其先居盧龍,有名山者。仕金 為謀克監軍。太祖得之,以為平陽等路軍民都元帥。 子孫徙清州,遂為清州人。顥幼穎悟,日記誦千百言。 稍長游京師,登翰林承旨王磐安藏之門。磐熟金典 章,安藏通諸國語,顥兼習之。安藏乃薦顥入宿衛,尋 為仁宗潛邸說書。於是仁宗奉母后出居懷慶,顥從」 行日,開陳以古聖賢居艱貞之道。會成宗崩,仁宗入 定內難,以迎武宗,顥皆預謀。及仁宗即位,以推戴舊 勳,特拜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仍宿衛禁中,政事無 不與聞。科舉之行,顥贊助之力尤多。顥時伺帝燕閒, 輒取《聖經》所載大經大法有切治體者陳之,每見嘉 納。帝嘗坐便殿,群臣入奏事,望見顥,喜曰:「陳仲明在 列,所奏必善事矣。」顥以父年老,力請歸養清州。帝特 命顥長子孝伯為知州以就養,顥固辭,乃以孝伯為 州判官。帝欲用顥為中書平章政事,顥扣首謝曰:「臣 無汗馬之功,又乏經濟之略,一旦寘之政塗,徒速臣 咎。臣願得朝夕左右,獻替可否,庶少裨萬一,亦以全 臣愚忠。」帝乃允。仁宗崩,辭祿家居者十年。文宗即位, 復起為集賢大學士。上疏勸帝大興文治,增國子學 弟子員,蠲儒之徭役。文宗皆嘉納焉。顥先後居集賢 署,薦士牘累數百,有訐之者。顥曰:「吾寧以謬舉受罰, 蔽賢誠所不忍。」順帝元統初,顥扈蹕行幸上都,至龍 虎臺,帝命造膝前而握其手曰:「卿累朝老臣,更事多 矣。凡議政事宜極言無隱。」顥頓首謝不敏。顥每集議, 其言無不剴切。後至元四年致政,命食全俸於家。明 年卒,年七十六。至正十四年,贈攄誠秉義佐理功臣、 光祿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 追封薊國公,諡文忠。顥出入禁闥數十年,樂談人善, 而惡聞人過,大夫士因其薦拔,以至顯列,有終身莫 知所自者。是以結知人主,上下無有怨尤。歐陽元為 國子祭酒,與顥同考試國子伴讀,每出一卷,顥必拾 而觀之,苟得其片言善,即以寘選列,為之色喜。元歎 曰:「陳公之心,蓋篤於仁而踰於厚者,真可使鄙夫寬, 薄夫敦矣。」次子敬伯,至正中,仕為中書參知政事,歷 左丞、右丞。二十七年,拜中書平章政事。

虞集

编辑

按《元史》本傳:「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孫也。曾祖 剛簡,為利州路提刑,有治績,嘗與臨邛魏了翁、成都 范仲黼、李心傳輩講學蜀東門外,得程、朱氏微旨,著 《易》《詩》《書》《論語說》以發明其義,蜀人師尊之。祖珏,知連 州,亦以文學知名。父汲,黃岡尉,宋亡,僑居臨州。崇仁, 與吳澄為友,澄稱其文清而醇。嘗再至京師,贖族人」 被俘者十餘口以歸,由是家益貧。晚稍起家,教授於 諸生中,得孛木魯翀、歐陽元而稱許之。以翰林院編 修官致仕。娶楊氏,國子祭酒文仲女。咸淳間,文仲守 衡,以汲從,未有子,為禱於南岳。集之將生,文仲晨起 衣冠坐而假寐,夢一道士至前,牙兵啟曰:「南嶽真人 來見。」既覺,聞甥館得男,心頗異之。集三歲即知讀書。 歲乙亥,汲挈家趨嶺外,干戈中無書冊可㩦,楊氏口 授《論語》《孟子》《左氏傳》歐陽蘇文,聞輒成誦。比還長沙, 就外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文仲 世以《春秋》名家,而族弟參知政事棟明於性理之學, 楊氏在室,即盡通其說。故集與弟槃皆受業家庭。出 則以契家子從吳澄遊,授受具有源委。左丞董士選 自江西除南行臺中丞,延集家塾。大德初,始至京師, 以大臣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雖以訓迪為職,而益 自充廣,不少暇佚。除國子助教,即以師道自任,諸生 時其退,每挾策趍門下卒業,他館生多相率詣集請 益。丁內艱,服除,再為助教,除博士,監祭殿上。有劉生 者,被酒失禮俎豆間,集言諸監請削其籍。大臣有為 劉生謝者,集持不可,曰:「國學,禮義之所出也。此而不 治,何以為教?」仁宗在東宮,傳旨諭集勿竟其事。集以 劉生失禮狀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劉生,仁宗更以集 為賢。大成殿新賜《登歌樂》,其師世居江南,樂生皆河 北田里之人,性情不相能,集親教之,然後成曲。復請 設司樂一人掌之,以俟考正。仁宗即位,責成監學,拜 臺臣為祭酒,除吳澄司業,皆欲有所更張,以副帝意, 集力贊其說。有為異論以沮之者,澄投檄去,集亦以 病免。未幾,除太常博士,丞相拜住方為其院使,間從 集問《禮器祭義》甚悉,集為言先王制作,以及古今因 革治亂之由,拜住歎息,益信儒者有用。朝廷方以科 舉取士,說者謂治平可力致,集獨以謂當治其源。遷 集賢修撰,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 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致於成德達材者也。今天下 學官,猥以資格授彊,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爾, 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於學校無益也。如此而望 師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父兄所以 導其子弟,初無必為學問之實意,師友之游從,亦莫 辨其邪正。然則所謂賢才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 望之理哉?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成德者,身師尊之,至誠懇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 所觀感也。」其次則求夫操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 者;確守先儒經義師說,而不敢妄為奇論者,眾所敬 服,而非鄉愿之徒者。延致之日,諷誦其書,使學者習 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則他日亦當有所發也。其次 則取鄉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 其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六年,除翰林待制,兼 國史院編修官。仁宗嘗對左右歎曰:「儒者皆用矣,惟 虞伯生未顯擢爾。」會晏駕,不及用。英宗即位,拜住為 相,頗超用賢俊。時集以憂還江南,拜住不知也,乃言 於上,遣使求之於蜀,不見;求之江西,又不見。集方省 墓吳中,使至,受命趨朝,則拜住不及見矣。泰定初,考 試禮部,言於同列曰:「國家科目之法,諸經傳註各有 所主者,將以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學者專門擅業, 如近代《五經》學究之固陋也。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 可盡。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 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後再為考官, 率持是說,故所取每稱得人。泰定初,除國子司業,遷 祕書少監。天子幸上都,以講臣多高年,命集與集賢 侍讀學士王結執經以從。自是歲嘗在行,經筵之制, 取經史中切於心德治道者,用《國語》《漢文》兩進讀。潤 譯之際,患夫陳聖學者未易於盡其要,指時務者猶 難於極其情,每選一時精於其學者為之,猶數日乃 成一篇。集為「反覆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然後得以 無忤。其辭之所達,萬不及一,則未嘗不退而竊歎焉。 拜翰林直學士,俄兼國子祭酒。嘗因講罷,論「京師東 南運糧為實,竭民力以航不測,非所以寬遠人而因 地利也。」與同列進曰:「京師之東,瀕海數千里,北極遼 海,南濱青、齊,萑葦之場也,海潮日至,淤為沃壤。用浙 人之法,築堤捍水為田,聽富民欲得官者,合其眾分 授以地,官定其畔以為限,能以萬夫耕者,授以萬夫 之田,為萬夫之長。千夫、百夫亦如之。三年視其成,以 地之高下定額,以次漸徵之。」五年有積蓄,命以官,就 所儲,給以祿。十年佩之符印,得以傳子孫。如軍官之 法,則東面民兵數萬,可以近衛京師,外禦島夷,遠寬 東南,海運以紓疲民,遂富民得官之志而獲其用。江 海游「食盜賊之類,皆有所歸。」議定於中,說者以為一 有此制,則執事者必以賄成而不可為矣,事遂寢。其 後海口萬戶之設,大略宗之。文宗在潛邸,已知集名, 既即位,命集仍兼經筵。嘗以先世墳墓在吳越者,歲 久湮沒,乞一郡自便,帝曰:「爾才何不堪,顧今未可去 爾。」除奎章閣侍書學士。時關中大饑,民枕藉而死,有 方數百里無孑遺者。帝問集:「何以捄關中」,對曰:「承平 日久,人情宴安,有志之士急於近效,則怨讟興焉。不 幸大災之餘,正君子為治作新之機也。若遣一二有 仁術、知民事者,稍寬其禁令,使得有所為,隨郡縣擇 可用之人,因舊民所在,定城郭,修閭里,治溝洫,限畎 畝,薄征斂,招其傷殘老弱,漸以其力治之,則遠去而 來歸者漸至,春耕秋斂,皆有所助。一二歲間,則勿征 勿徭,封域既正,友望相濟,四面而至者,均齊方一,截 然有法,則三代之民將見出於空虛之野矣。」帝稱善, 因進曰:「幸假臣一郡,試以此法行之,三五年間,必有 以報朝廷者。」左右有曰:「虞伯生欲以此去爾。」遂罷其 議。有敕諸兼職不過三免國子祭酒。時宗藩暌隔,功 臣汰侈,政教未立,將策士於廷。集被命為讀卷官,乃 擬制策以進,首以勸親親、體群臣,同一風俗,協和萬 邦為問,帝不用。集以入侍燕閒,無益時政,且媢嫉者 多,乃舉大學士忽都魯都兒迷失等,進曰:「陛下出獨 見,建奎章閣,覽書籍,置學士員以備顧問。臣等備員, 殊無補報,竊恐有累聖德,乞容臣等辭職。」帝曰:「昔我 祖宗睿智聰明,其於致理之道,生而知之。朕早歲跋 涉難阻,視我祖宗,既乏生知之明,於國家治體,豈能 周知?故立奎章閣,置學士員,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 得失,日陳於前。卿等其悉所學,以輔朕志。若軍國機 務,自有省、院、臺任之,非卿等責也。其勿復辭。」有旨:采 輯本朝典故,倣《唐宋會要》修《經世大典集》,與中書平 章政事趙世延同任總裁。集言:「禮部尚書馬祖常多 聞舊章,國子司業楊宗瑞素有曆象、地理、記問、度數 之學,可共」請幫助識別此字。「典,翰林修撰謝端、應奉蘇天爵、太常李 好文、國子助教陳旅、前詹事院照磨宋褧、通事舍人 王士點,俱有見聞,可助撰錄,庶幾是書早成。」帝以嘗 命修遼、金、宋三史,未見成績,《大典》令閣學士專率其 屬為之。既而以累朝故事有未備者,請以翰林國史 院修《祖宗實錄》。時百司所具事蹟參訂,翰林院臣言 於帝曰:「實錄法不得傳於外,則事蹟亦不當示人。」又 請以國書脫卜赤顏增修太祖以來事蹟,承旨塔失 海牙曰:「脫卜赤顏非可令外人傳者。」遂皆已。俄世延 歸,集專領其事,再閱歲,書乃成,凡八百帙。既上進,以 目疾丐解職,不允。乃舉治書御史馬祖常自代,不報。 御史中丞趙世安乘間為集請曰:「虞伯生久居京」師, 甚貧,又病目,幸假一外任便醫。帝怒曰:「一虞伯生,汝輩不容耶!」帝方嚮用文學,以集弘才博識,無施不宜, 一時大典冊咸出其手,故重聽其去。集每承詔有所 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從容諷切,冀有感悟。 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或隨事規諫, 出不語人,諫或不入,歸家悒悒不樂。家人見其然,不 敢問其故也。時世家子孫以才名進用者,眾患其知 遇日隆,每思有以間之。既不效,則相與摘集文辭,指 為譏訕。賴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傷。然集遇其人, 未嘗少變。一日,命集草制,封乳母夫為營都王,使貴 近阿營巎巎傳旨。二人者素忌集,繆言制封營國公, 集具槁。俄丞相自榻前來,索制詞甚急,集以槁進,丞 相愕然問故,集知為所紿,即請易槁以進,終不自言。 二人者愧之,其雅量類如此。論薦人材,必先器識,心 所未善,不為牢籠以沽譽,評議文章,不折之於至當 不止;其詭於經者,文雖善,不與也。雖以此二者忤物 速謗,終不為動。光人龔伯璲以才俊為馬祖常所喜, 祖常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門,祖常亟稱之,欲集為 薦引,集不可曰:「是子雖小有才,然非遠器,亦恐不得 令終。」祖常猶未以為然。一日,邀集過其家,設宴,酒半, 出薦牘求集署,集固拒之,祖常不樂而罷。文宗崩,集 在告欲謀南還,弗果。幼君崩,大臣將立妥歡帖穆爾 太子,用至大故事,召諸老臣赴上都議政,集在召列 祖,常使人告之曰:「御史有言。」乃謝病歸臨川。初,文宗 在上都,將立其子阿剌忒納荅剌為皇太子,乃以妥 歡帖穆爾太子乳母夫,言明宗在日,素謂太子非其 子,黜之江南。驛召翰林學士承旨阿鄰鐵木兒、奎章 閣大學士忽都魯篤彌,實書其事於脫卜赤顏。又召 集使書詔,播告中外。時省臺諸臣,皆文宗素所信用 同功一體之人,御史亦不敢斥言其事,意在諷集速 去而已。伯璲後以用事敗,殺其身世,乃服集知人。元 統二年,遣使賜上尊酒、金織文錦二,召還禁林,疾作 不能行。屢有敕即家撰文,褒錫勳舊。侍臣有以舊詔 為言者,帝不懌,曰:「此我家事,豈由彼書生耶?」至正八 年五月己未,以病卒,年七十有七。官自將仕郎,十二 轉為通奉大夫,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封 仁壽郡公。集孝友方二親,以故家令德,中遭亂亡,僑 寓下邑,左右承順無違。弟槃,早卒,教育其孤,無異己 子。兄采以筦庫輸賦京師,虧數千緡,盡力營貸,代償 之,無難色。撫庶弟,嫁孤妹,具有恩意。山林之士知古 學者,必折節下之,接後進,雖少且賤如敵已。當權門 赫奕,未嘗有所附麗。集議中書,正言讜論,多見容受, 屢以片言解疑誤,出人於濱死,亦不以為德。張珪、趙 世延尤敬禮之,有所疑,必咨焉。家素貧,歸老後,食指 益眾,登門之士相望於道,好事爭起邸舍以待之,然 碑板之文,未嘗苟作。南昌富民有伍真父者,貲產甲 一方,娶諸王女為妻,充本位下郡總管。既卒,其子屬 豐城士甘慤求《集文》銘父墓,奉中統鈔五百錠準禮 物,集不許,慤愧歎而去。其束脩,羔鴈之入,還以為賓 客費,雖空乏弗恤也。集學雖博洽,而究極本原,研精 探微,心解神契。其經緯彌綸之妙,一寓諸文,藹然慶 曆、乾淳風烈。嘗以江左先賢甚眾,其人皆未易知,其 學皆未易言,後生晚進,知者鮮矣。欲取太原元好問 《中州集》遺意,別為《南州集》以表章之,以病目而止。平 生為文萬篇,槁存者十二三。早歲,與弟槃同闢書舍 為二室,左室書陶淵明詩於壁,題曰「陶庵」;右室書卲 堯夫詩,題曰「卲庵。」故世稱「卲庵先生。」子四人。安民以 廕歷官知吉州路安福州,游其門見稱許者莆田陳 旅。旅亦有文行,世國學諸生若蘇天爵、王守誠輩,終 身不名他師,皆當世稱「名卿」者。其交游尤厚者,曰范 梈。

按:《輟耕錄》:《虞伯生先生集》,楊仲弘先生載同在京日, 楊先生每言伯生不能作詩,虞先生載酒,請問作詩 之法,楊先生酒既酣,盡為傾倒,虞先生遂超悟其理。 繼有詩送袁伯長先生桷扈駕上都,以所作詩介他 人質諸楊先生,先生曰:「此詩非虞伯生不能也。」或曰: 「先生嘗謂伯生不能作詩,何以有此?」曰:「伯生學問高, 余曾授以作詩法,餘莫能及。」又以詣趙魏公孟頫,詩, 中有「山連閣道晨留輦,野散周廬夜屬櫜」之句。公曰: 「『美則美矣,若改『山』為『天』」,「野』為『星』,則尤美。」虞先生深服 之,故國朝之詩,稱虞、趙、楊、范、揭焉。范即德機先生,梈 揭即曼碩先生傒斯也。嘗有問於虞先生曰:「仲弘詩 如何?」先生曰:「仲弘詩如百戰健兒。」「德機詩如何?」曰:「德 機詩如唐《臨晉帖》,曼碩詩如何?」曰:「曼碩詩如《美女簪 花》。先生詩如何?」笑曰:「虞集乃漢廷老吏,蓋先生未免 自負。」公論以為然。

虞卲庵先生集:在翰苑時,宴散散學士家,歌兒郭氏 順時秀者,唱今樂府。其《折桂令》起句云:「博山銅細裊 香風」,一句而兩韻名曰「短柱」,極不易作。先生愛其新 奇,席上偶談蜀漢事,因命紙筆亦賦一曲曰:「鑾輿三 顧茅廬,漢祚難扶,日暮桑榆。深渡南瀘。長驅西蜀,力 拒東吳。美乎周瑜妙術,悲夫關羽云殂,天數盈虛,造物乘除。問汝何如,早賦歸歟。」蓋兩字一韻,比之一句 兩韻者為尤難。先生之學問該博,雖一時娛戲,亦過 人遠矣。

虞卲庵先生布衣時,落落不偶,久客錢塘。一日偕友 人楊公仲弘、薛公宗海、范公德機,訪方外宰淵微鍊 師於西湖之曲,求召鬼仙以卜行藏。鍊師即置箕,縣 筆書符作法。有頃,箕動筆,運而附降云:「某非仙,乃當 境神也。」鍊師叱曰:「吾不汝召,汝神何來?」神附云:「某欲 乞虞公譔一《保文》,申達上帝,用求遷陞耳。」因眾勸先 生,其無辭神請,先生遂諾。翼日,文成火於潮濱,逾旬 再詣鍊師禱卜。神復降云:「某已獲授城隍,謹候謁謝。 公必貴顯,幸毋自忽。」既而先生由校官至奉章閣侍 書學士,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封仁壽郡公,諡 文靖。以文章名四海,豈非先生積有餘慶,天將報施 於先生之躬,而鬼神預有知耶?

按《胡氏雜說》:「初,危太樸以文學徵起,聲名播於朝野, 士君子皆想望其風采。諸門人問於文靖公曰:『太樸 事業當何如』?公曰:『太樸入京之後,其辭多誇,事業非 所敢知』。復曰:『必求其人,其余闕乎』?時闕名未甚著,門 人曰:『何以知之』?公曰:『集於闕文字見之,後闕竟以忠 義顯』。乃知前輩觀人,自有定鍳。」 按《陳眉公筆記》:「虞集」嘗自稱曰:「執筆唯憑於手熟,為 文每事於口占。」

虞槃

编辑

按《元史虞集傳》:「集弟槃,字仲常,延祐五年,第進士,授 吉安永豐丞。丁父憂,除湘鄉州判官,頗稱癖古。有富 民殺人,使隸己者坐之,上下皆阿從,槃獨不署,殺人 者卒不免死,而坐者得以不冤。有巫至其州,稱神降, 告其人曰:『某方火,即火』。又曰:『明日某方火』。民以火告 者,槃皆赴捄,至達晝夜,告者數十,寢食盡廢。縣長吏」 以下皆迎巫至家,厚禮之。又曰:「將有大水,且兵至」州, 大家皆盡室逃。槃得劫火卒一人,訊之,盡得巫黨所 為,坐捕盜司召巫至鞫之,無敢施鞭箠者。槃謂卒曰: 「此將為大亂,安有神乎?急治之。」盡得黨與數十人,羅 絡內外,果將為變者。同僚皆不敢出視,曰:「君自為之。」 槃乃斷巫,并其黨如法,一時吏民始服。儒者為政若 此。秩滿,除嘉魚縣尹,槃已卒。槃幼時,嘗讀柳子厚《非 國語》,以為《國語》誠可非,而柳子之說亦非也。著《非非 國語》,時人已歎其有識。《詩》《書》《春秋》皆有論著,而《春秋》 乃其家學,故尤善讀吳澄所解諸經義,輒得其旨趣 所在,澄亟稱之。兄集接方外士,必扣擊其說,嘗以為 「聖人之教不明,為學者無所底止。苟於吾道異端疑 似之間,不能深知,而欲竊究夫性命之原,死生之故, 其不折而歸之者寡矣。」槃不然,聞諸僧在坐,輒不入, 竟去。其為人方正有如此,雖集亦嚴憚之,然不幸年 不及艾而卒。

范梈

编辑

按《元史虞集傳》:「梈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人。家貧早 孤,母熊氏,守志不他適,長而教之。梈天資穎異,所誦 讀輒記憶,雖癯然清寒若不勝衣,於流俗中克自樹 立,無苟賤意。居則固窮守節,竭力以養親,出則假陰 陽之技以給旅食。耽詩工文,用力精深,人罕知者。年 三十六,始客京師,即有聲諸公間。中丞董士選延之」 家塾。以朝臣薦為翰林編修官。秩滿,御史臺擢海南 海北道廉訪司照磨。巡歷遐僻,不憚風波瘴癘,所至 興學教民,雪理冤滯甚眾。遷江西、湖東長史,素稱嚴 明,於僚屬中獨敬異之,選充翰林供奉御史臺,又改 擢福建閩海道知事。閩俗素汙,文繡局取良家子為 繡工,無別尤甚。梈作歌詩一篇述其弊,廉訪使取以 上聞,皆罷遣之,其弊遂革。未幾,移疾歸故里。天曆二 年,授湖南嶺北道廉訪司經歷,以養親辭。是歲母喪, 明年十月亦以疾卒,年五十九。所著詩文,多傳於世。 梈持身廉正,居官不可干以私,疏食飲水,泊如也。吳 澄以道學自任,少許可,嘗曰:「若亨父可謂特立獨行 之士矣。」為文志其墓,以東漢諸君子擬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