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08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八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八卷目錄

 經籍總部彙考八

  隋書經籍志一

經籍典第八卷

經籍總部彙考八

编辑

《隋書》

编辑

《經籍志》:《經部上》。

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 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 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大業崇之,則成欽 明之德;匹夫克念,則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樹 風聲,流顯號,美教化,移風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 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 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 比事,《春秋》教也;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 變之以《中庸》,中庸則可久,通變則可大,其教有適,其 用無窮,實仁義之陶鈞,誠道德之橐籥也。其為用大 矣,隨時之義深矣,言無得而稱焉。故曰:「不疾而速,不 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謂也。 是以大道方行,俯龜象而設卦;後聖有作,仰鳥跡以 成文;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既立,經籍於是 興焉。夫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南面以君天 下者,咸有史官,以紀言行,言則左史書之,動則右史 書之。故曰「君舉必書,懲勸斯在。」考之前載,則《三墳》《五 典》、八索、《九丘》之類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備,紀言書 事,靡有闕遺。則《周禮》所稱:「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灋、 八則,以詔王治;小史掌邦國之志,定世繫,辨昭穆;內 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貳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 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御史掌邦國都鄙萬民之治 令,以贊冢宰。」此則天子之史凡有五焉。諸侯亦各有 國史,「分掌其職。則《春秋傳》晉趙穿弒靈公,太史董狐 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 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齊崔杼弒莊公, 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死者二 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 既書矣,乃還。楚靈王與右尹子革語,左史」倚相趨而 過王,曰:「此良史也,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然則諸 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紀言書事,太史總而裁 之,以成國家之典,不虛美,不隱惡,故得有所懲勸。遺 文可觀,則《左傳》稱《周志》,《國語》有《鄭書》之類是也。暨夫 周室道衰,紀綱散亂,國異政,家殊俗,褒貶失實,隳紊 舊章。孔丘以大聖之才,當傾頹之運,歎鳳鳥之不至, 惜將墜於斯文,乃述《易》道而刪《詩》《書》,修《春秋》而正《雅》 《頌》,壞禮崩《樂》,咸得其所自悊人萎而微言絕,七十子 散而大義乖。戰國縱橫,真偽莫辨,諸子之言,紛然淆 亂。聖人之至德喪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蹐駮,以 至于秦。秦政奮豺狼之心,划先代之跡,焚《詩》書,坑儒 士,以刀筆吏為師,制挾書之令。學者逃難,竄伏山林, 或失本經,口以傳說。漢氏誅除秦、項,未及下車,先命 叔孫通草綿蕝之儀,救擊柱之弊。其後張蒼治律曆, 陸賈撰《新語》,曹參薦蓋公言黃、老,惠帝除挾書之律, 儒者始以其業行於民間。猶以去聖既遠,經籍散逸, 簡札錯亂,傳說紕繆,遂使《書》分為二,《詩》分為三,《論語》 有齊、魯之殊,《春秋》有數家之傳,其餘互有蹐駮,不可 勝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 史公,命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開獻書之路, 置寫書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 內祕室之府。司馬談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斷自 軒皇,逮于孝武,作《史記》一百三「十篇」,詳其體制,蓋史 官之舊也。至于孝成祕藏之書,頗有亡散,乃使謁者 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命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 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術數,太 醫監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就,向輒撰為一錄,論其 指歸,辨其訛謬,敘而奏之。向卒後,哀帝使其子歆嗣 父之業,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群篇, 撮其指要,著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藝略》,三曰《諸 子略》,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 技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燒。光 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尤重經術。四方鴻生鉅 儒,負袠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筭。石室、蘭臺,彌以充積。 又于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 掌焉,並依《七略》而為書部,固又編之,以為《漢書·藝文 志》。董卓之亂,獻帝西遷,圖書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 所收而西,猶七十餘載。兩京大亂,掃地皆盡。魏氏代 漢,采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 總括群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 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 史紀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讚、汲冢 書。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錄題及 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辯。惠 懷之亂,京華蕩覆,渠閤文籍,靡有孑遺。東晉之初,漸 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勗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 三千一十四卷。充遂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 自爾因循,無所變革。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宋元 嘉八年,祕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錄》,大凡六萬四千 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祕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大 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儉又別撰七志:一曰經典志, 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古今諸子;三 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 紀陰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 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 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 卷之中,文義淺近,未為典則。齊永明中,祕書丞王亮、 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 兵火,延燒祕閣,經籍遺散。梁初,祕書監任昉躬加部 集,又于文德殿內列藏眾書,華林園中總集釋典,大 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預焉。」梁有祕書監 任昉、殷鈞《四部目錄》,又《文德殿目錄》。其術數之書,更 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錄。普 通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慾,篤好墳史,博采宋、齊 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一曰 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 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術數; 六曰佛錄;七曰《道錄》。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剖析辭 義,淺薄不經。梁武敦悅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內,家 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 於江陵,大凡七萬餘卷。周師入郢,咸自焚之。陳天嘉 中,又更鳩集,考其篇目,遺闕尚多。其中原則戰爭相 尋,干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關,收「其圖 籍,府藏所有,纔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後魏始 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 邑,借書於齊,祕府之中,稍以充實。暨于爾朱之亂,散 落人間。後齊遷鄴,頗更搜聚,迄於天統、武平,校寫不 輟。後周始基關右,外逼彊鄰,戎馬生郊,日不暇給。保 定之始,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周武平齊,先 封書府所加舊本,纔至五千。隋開皇三年,祕書監牛 弘表請分遣使人,搜訪遺本,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 寫既定,本即歸主。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及平陳 已後,經籍漸備,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 亦拙惡。於是總集編次,存為古本。召天下工書之士 京兆韋霈、南陽杜頵等,於《祕書》內補續殘缺,為正副 二本,藏於宮中。其餘以實祕書內外之閣,凡三萬餘 卷。煬帝即位,祕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上 品紅瑠璃軸,中品紺瑠璃軸,下品漆軸。於東都觀文 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 聚魏已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 古跡,西曰「寶臺」,藏古畫。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 《目錄》。大唐武德五年,克平偽鄭,盡收其圖書及古跡 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泝河西上,將致京 師。行經底柱,多被漂沒,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錄》 亦為所漸濡,時有殘缺。今考見存分為四部,合條為 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 卷。其舊錄所取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並刪去之;其 舊錄所遺辭義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遠覽馬、 史、班《書》,近觀王、阮《志錄》,挹其風流體制,削其浮雜鄙 俚,離其疏遠,合其近密,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各列 本條之下,以備《經籍志》。」雖未能研幾探賾,窮極幽隱, 庶乎弘道設教,可以「無遺闕焉。夫仁義禮智,所以治 國也;方技數術,所以治身也;諸子為經籍之鼓吹,文 章乃政化之黼黻,皆為治之具也,故列之於此。」《志》云: 「《歸藏》十三卷,晉太尉參軍薛貞註;《周易》二卷,魏文 侯師卜子夏傳,殘缺,梁六卷;《周易》十卷,漢魏郡太 守京房章句」;《周易》八卷,漢曲臺長孟喜《章句》,殘缺, 梁十卷。又有漢單父長費直注《周易》四卷,亡《周易》 九卷,後漢大司農鄭元注。梁又有漢南郡太守馬融 注《周易》一卷,亡《周易》五卷,漢荊州牧劉表章句。梁 有漢荊州五業從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周易》十 一卷;漢司空荀爽注《周易》十卷,魏衛將軍王肅注 《周易》十卷,魏尚書郎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韓康 伯注《繫辭》以下三卷,王弼又撰《易略例》一卷。梁有魏 大司農卿董遇注;《周易》十卷,魏散騎常侍荀煇注;《周 易》十卷,亡;《周易》十卷,吳太常姚信注;《周易》四卷, 晉儒林從事黃穎注;梁有十卷,今殘缺;《周易》九卷, 吳侍御史虞翻注;《周易》十五卷,吳鬱林太守陸績 注;《周易》十卷,晉散騎常侍干寶注;《周易》三卷,晉驃騎將軍王廙注,殘缺。梁有十卷;《周易》八卷,晉著 作郎張璠注,殘缺。梁有十卷;《周易》馬、鄭、二王四《家 集解》十卷 ;《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 ;《周易楊氏集》, 二王注五卷。梁有集馬、鄭、二王解十卷,亡《周易》十 卷,蜀才注。梁有齊安參軍費元珪注《周易》九卷,謝氏 注《周易》八卷,尹濤注《周易》六卷,亡《周易》十卷;後魏 司徒崔浩注《周易》十卷,梁處士何引注。梁有臨海 令伏曼容注《周易》八卷,侍中朱异集注《周易》一百卷, 又《周易集注》三十卷,亡《周易》七卷,姚規注《周易》 十三卷,崔覲注《周易》十三卷,傅氏注《周易》一帙 十卷,盧氏注《周易繫辭》二卷,晉桓元注《周易繫 辭》二卷,晉西中郎將謝萬等注《周易繫辭》二卷,晉 太常韓康伯注《周易繫辭》二卷,梁大中大夫宋褰 注;又有宋東陽太守卞伯玉注《繫辭》二卷,亡《周易 繫辭》二卷,荀柔之注《周易集注繫辭》二卷,梁有宋 大中大夫徐爰注《繫辭》二卷,亡《周易音》一卷,東晉 太子前率徐邈撰;《周易音》一卷,東晉尚書郎李軌 弘範撰;《周易音》一卷,范氏撰;《周易》并注音七卷, 祕書學士陸德明撰;《周易盡神論》一卷,魏司空鍾 會撰;梁有《周易無互體論》三卷,鍾會撰;亡;《周易象 論》三卷,晉尚書郎欒肇撰;《周易卦序論》一卷,晉司 徒右長史楊乂撰;《周易統略》五卷,晉少府卿鄒湛 撰;《周易論》二卷,晉馮翊太守阮軍撰;《周易論》一 卷,晉荊州刺史宋岱撰;梁有《擬周易說》八卷,范氏撰; 《周易宗塗》四卷,干寶撰;《周易問難》二卷,王氏撰;《周易 問答》一卷,揚州從事徐伯珍撰;《周易難王輔嗣義》一 卷,晉揚州刺史顧夷等撰;《周易雜論》十四卷,亡;《周 易義》一卷,宋陳令范歆撰;《周易元品》二卷 ;《周易 論》十卷,齊中書郎周顒撰;梁有三十卷,亡《周易論》 四卷,范氏撰;《周易統例》十卷,崔覲撰;《周易爻義》 一卷,干寶撰;《周易乾坤義》一卷,齊步兵校尉劉瓛 撰。梁又有齊臨沂令李玉之、梁釋法通等《乾坤義》各 一卷,亡;《周易大義》二十一卷,梁武帝撰;《周易幾 義》一卷,梁南平王撰;梁有《周易疑通》五卷,宋中散大 夫何諲之撰;《周易四德例》一卷,劉巘撰;亡;《周易大 義》一卷。梁有《周易錯》八卷,京房撰;《周易日月變例》六 卷,虞翻、陸績撰;《周易卦象數旨》六卷,東晉樂安亭侯 李顒撰;《周易爻》一卷,馬揩撰;亡;《周易大義》二卷,陸 德明撰;《周易釋序義》三卷, 《周易開題義》十卷,梁 蕃撰;《周易問》二十卷, 《周易義疏》十九卷,宋明帝 集群臣講。梁又有《國子講易義》六卷,宋明帝集群臣 講;《易義疏》二十卷,齊永明國學講;《周易講疏》二十六 卷;又《周易義》三卷,沈林撰,亡。《周易講疏》三十五卷, 梁武帝撰;《周易講疏》十六卷,梁五經博士褚仲都 撰;《周易義疏》十四卷,梁都官尚書蕭子政撰;《周 易繫辭義疏》三卷,蕭子政撰;《周易講疏》三十卷,陳 諮議參軍張機撰;《周易文句義》二十卷,梁有擬《周 易義疏》十三卷,《周易義疏》十六卷,陳尚書左僕射 周弘正撰;《周易私記》二十卷, 《周易講疏》十三卷, 國子祭酒何妥撰;《周易繫辭義疏》二卷,劉巘撰; 《周易繫辭義疏》一卷,梁武帝撰;《周易繫辭義疏》二 卷,蕭子政撰。梁有《周易乾坤三象》《周易新圖》各一卷, 又《周易普元圖》八卷,薛景和撰;《周易大演通統》一卷, 顏氏撰;《周易譜》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

「昔宓羲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蓋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實為三《易》。夏曰 《連山》,殷曰《歸藏》」,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又作 爻辭,孔子為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 為之傳。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 篇,後河內女子得之。漢初,傳《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寬, 寬授田王孫,王孫授沛人施讎、東海孟喜、琅邪梁丘 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又有東郡京房,自云受《易》 於梁國焦延壽,別為京氏學,嘗立,後罷。後漢施、孟、梁 丘、京氏凡四家並立,而傳者甚眾。漢初,又有東萊費 直傳《易》,其本皆古字,號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 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蘭陵毋將永,故有費氏 之學行于人間,而未得立。後漢陳元、鄭眾皆傳費氏 之學,馬融又為其傳,以授鄭元。元作《易注》,荀爽又作 《易傳》,魏代王肅、王弼並為之注。自是費氏大興,高氏 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於西晉,孟氏、京氏有書無師。 梁陳、鄭元、王弼二注列於國學。齊代唯傳鄭義,至隋 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歸藏》漢初已亡。案晉 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 取貫於《周易》之首,以備殷《易》之缺。

《古文尚書》十三卷,漢臨淮太守孔安國傳;《今字尚 書》十四卷,孔安國傳《尚書》十一卷,馬融注;《尚書》 九卷,鄭元注《尚書》十一卷,王肅注;《尚書》十五卷, 晉祠部郎謝沈注;《集解尚書》十一卷,李顒注;《集 釋尚書》十一卷,宋給事中姜道盛注;《古文尚書舜典》一卷,晉豫章太守范甯注。梁有《尚書》十卷,范甯注; 《亡尚書亡篇序》一卷,梁五經博士劉叔嗣注;梁有 《尚書》二十一卷,劉叔嗣注;又有《尚書新集序》一卷,亡 《尚書逸篇》二卷 ;《古文尚書音》一卷,徐邈撰。梁有 《尚書音》五卷,孔安國、鄭元、李軌、徐邈等撰;《今文尚 書音》一卷,祕書學士顧彪撰;《尚書大傳》三卷,鄭元 注;《大傳音》二卷,顧彪撰;《尚書洪範五行傳論》十 一卷,漢光祿大夫劉向注;《尚書駁議》五卷王肅撰。 梁有《尚書義問》三卷,鄭元、王肅及晉五經博士孔晁 撰;《尚書釋問》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書王氏傳問》二 卷;《尚書義》二卷,范順問,吳太尉劉毅答;亡;《尚書新 釋》二卷,李顒撰;《尚書百問》一卷,齊太學博士顧歡 撰;《尚書大義》二十卷,梁武帝撰;《尚書百釋》三卷, 梁國子助教巢猗撰;《尚書義》三卷,巢猗撰;《尚書 義疏》十卷,梁國子助教費甝撰。梁有《尚書義疏》四卷, 晉樂安王友伊說撰;亡;《尚書義疏》三十卷,蕭察司 徒蔡大寶撰;《尚書義注》三卷,呂文優撰;《尚書義 疏》七卷, 《尚書述義》二十卷,國子助教劉炫撰;《尚 書疏》二十卷,顧彪撰;《尚書閏義》一卷, 《尚書義》三 卷,劉先生撰;《尚書釋問》一卷,虞氏撰。《尚書文外 義》一卷顧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書之所興,蓋與文字俱起。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 周四代之典,刪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為百篇,編而 序之。遭秦滅學,至漢,唯濟南伏生口傳二十八篇。又 河內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伏生,作《尚書傳》四十一 篇,以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 郡兒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傳之。至曾孫歐陽高, 謂之《尚書》歐陽之學。又有夏侯都尉,受業於張生,以 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之學。勝傳從 子建,別為小夏侯之學,故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並 立,訖漢東京相傳不絕,而歐陽最盛。初,漢武帝時,魯 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 孔安國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與河內女 子所獻不同。又濟南伏生所誦有五篇相合,安國並 依古文開其篇第,以隸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其 餘篇簡錯亂,不可復讀,並送之官府。安國又為五十 八篇作傳,會巫蠱事起,不得奏上,私傳其業於都尉 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而未得立。後 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 作《傳》,鄭元亦為之注。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 今文,非孔舊本,自餘絕無師說。晉世祕府所存,有《古 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 侯《尚書》並亡,濟南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 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 得安國之傳奏之,時又闕《舜典》一篇。齊建武中,吳姚 興方於大桁市得其書,奏上,比馬、鄭所注多二十八 字,於是始列國學。梁、陳所講有孔、鄭二家,齊代唯傳 鄭義。至隋,孔、鄭並行,而鄭氏甚微,自餘所存,無復師 說。又有《尚書逸篇》,出於齊、梁之間,考其篇目,似孔壁 中書之殘缺者,故附《尚書》之末。

《韓詩》二十二卷,漢常山太傅韓嬰《薛氏章句》《韓詩 翼要》十卷,漢侯芭傳;《韓詩外傳》十卷,梁有《韓詩譜》 二卷,《詩神泉》一卷,漢有道徵士趙曄撰,亡《毛詩》二 十卷,漢河間太守毛萇傳;《鄭氏箋》。梁有《毛詩》十卷,馬 融注,亡《毛詩》二十卷,王肅注。梁有《毛詩》二十卷,鄭 元、王肅合注;《毛詩》二十卷,謝沈注;《毛詩》二十卷,晉兗 州別駕江熙注,亡《集註毛詩》二十四卷,梁桂州刺 史崔靈恩注;梁有《毛詩序》一卷,梁隱居先生陶弘景 注;亡《毛詩箋音證》十卷,後魏太常卿劉芳撰。梁有 《毛詩音》十六卷,徐邈等撰;《毛詩音》二卷,徐邈撰;《毛詩 音隱》一卷,于氏撰;亡《毛詩》并《注音》八卷,祕書學士 魯世達撰;《毛詩譜》三卷,吳太常卿徐整撰;《毛詩 譜》二卷,太叔求及劉炫注;《謝氏毛詩譜鈔》一卷。梁 有《毛詩雜議難》十卷,漢侍中賈逵撰;亡《毛詩義問》 十卷,魏太子文學劉楨撰;《毛詩義駁》八卷,王肅撰; 《毛詩奏事》一卷,王肅撰;有《毛詩問難》二卷,王肅撰; 亡《毛詩駁》一卷,魏司空王基撰,殘缺。梁五卷。又有 《毛詩答問駁譜》合八卷;又《毛詩釋義》十卷,謝沈撰;《毛 詩義》四卷,《毛詩箋傳是非》二卷,並魏祕書郎劉璠撰; 《毛詩答雜問》七卷,吳侍中韋昭、侍中朱育等撰;《毛詩 義注》四卷,亡《毛詩異同評》十卷,晉長沙太守孫毓 撰;《難孫氏毛詩評》四卷,晉徐州從事陳統撰;梁有 《毛詩表隱》二卷,陳統撰;亡《毛詩拾遺》一卷,郭璞撰; 梁又有《毛詩略》四卷,亡《毛詩辯異》三卷,晉給事郎 楊乂撰。梁有《毛詩背隱義》二卷,宋中散大夫徐廣撰; 《毛詩引辨》一卷,宋奉朝請孫暢之撰;《毛詩釋》一卷,宋 金紫光祿大夫何偃撰;《毛詩檢漏義》二卷,梁給事郎 謝曇濟撰;《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隱義》十卷,並梁處士 何引撰;亡;《毛詩異義》二卷,楊乂撰。梁有《毛詩雜義五卷,楊乂撰;《毛詩義疏》十卷,謝沉撰;《毛詩雜義》四卷, 晉江州刺史殷仲堪撰;《毛詩義疏》五卷,張氏撰;亡 《毛詩集解敘義》一卷,顧歡等撰;《毛詩序義》二卷,宋 通直郎雷次宗撰。梁有《毛詩義》一卷,雷次宗撰;《毛詩 序注》一卷,宋交州刺史阮珍之撰;《毛詩序義》七卷,孫 暢之撰;亡《毛詩集小序》一卷,劉炫注;《毛詩序義 疏》一卷,劉瓛等撰,殘缺。梁三卷。梁有《毛詩篇次義》一 卷,劉瓛撰;《毛詩雜義注》三卷,亡;《毛詩發題序義》一 卷,梁武帝撰;《毛詩大義》十一卷,梁武帝撰。梁有《毛 詩十五國風義》二十卷,梁簡文撰;《毛詩大義》十三 卷, 《毛詩草木蟲魚疏》二卷,烏程令吳郡陸機撰; 《毛詩義疏》二十卷,舒援撰;《毛詩誼府》三卷,後魏安 豐王元延明撰;《毛詩義疏》二十八「卷,蕭巋散騎常 侍沈重撰;《毛詩義疏》二十卷, 《毛詩義疏》二十九 卷, 《毛詩義疏》十卷, 《毛詩義疏》十一卷, 《毛詩義 疏》二十八卷, 《毛詩述義》四十卷,國子助教劉炫撰; 《毛詩章句義疏》四十卷,魯世達撰;《毛詩釋疑》一 卷。」梁有《毛詩圖》三卷,《毛詩孔子經圖》十二卷,《毛詩古 聖賢圖》二卷,《亡業詩》二十卷,宋奉朝請業遵注。 右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七十六 部,六百八十三卷。

詩者,所以導達心靈,歌詠情志者也,故曰:「在心為志, 發言為詩。」上古人淳俗樸,情志未惑,其後君尊於上, 臣卑於下,面稱為諂,目諫為謗,故誦美譏惡以諷刺 之,初但歌詠而已,後之君子,因被管絃,以存勸戒。夏 殷已上,詩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劉克篤前烈, 太王肇基王跡,文王光昭前緒,武王克平殷亂,成王、 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幽厲板蕩,怨刺 並興。其後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摯次而錄之,孔子 刪《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篇。至秦,獨以為諷誦不 滅。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詁訓》,是為《魯 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 是為《韓詩》。終於後漢,三家並立。漢初,又有趙人毛萇 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是為《毛詩》古學,而未 得立。後漢有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東海衛 敬仲受學於曼卿,先儒相承,謂之《毛詩序》。子夏所創, 毛公及敬仲又加潤益,鄭眾、賈逵、馬融並作《毛詩傳》, 鄭元作《毛詩箋》。《齊詩》魏代已亡,《魯詩》亡於西晉,《韓詩》 雖存,無傳之者,唯《毛詩鄭箋》至今獨立。又有業《詩》奉 朝請,業遵所注,立義多異,世所不行。

《周官禮》十二卷,馬融注;《周官禮》十二卷,鄭元注; 《周官禮》十二卷,王肅注;《周官禮》十二卷,伊說注; 《周官禮》十二卷,干寶注。梁人,有《周官寧朔新書》八卷, 晉燕王師王懋約撰,亡集注;《周官禮》二十卷,崔靈 恩注;《禮音》三卷,劉昌宗撰;《周官禮異同評》十二 卷,晉司空長史陳劭撰;《周官禮駮難》四卷,孫略撰。 梁有《周官駮難》三卷,孫琦問,干寶駮,晉散騎常侍虞 喜撰;《周官禮義疏》四十卷,沈重撰;《周官禮義疏》 十九卷, 《周官禮義疏》十卷, 《周官禮義疏》九卷,《周 官分職》四卷, 《周官禮圖》十四卷,梁有《郊祀圖》二卷, 亡《儀禮》十七卷,鄭元注《儀禮》十七卷,王肅注。梁 有李軌、劉昌宗音各一卷,鄭元音二卷,亡《儀禮義 疏見》二卷, 《儀禮義疏》六卷, 《喪服經傳》一卷,馬融 注;《喪服經傳》一卷,鄭元注;《喪服經傳》一卷,王肅 注;《喪服經傳》」一卷,晉給事中袁準注;《集注喪服 經傳》一卷,晉廬陵太守孔倫撰;《喪服經傳》一卷,陳 銓注;集注;《喪服經傳》一卷,宋大中大夫裴松之撰; 略注;《喪服經傳》一卷,雷次宗注;集注《喪服經傳》 二卷,宋丞相諮議參軍蔡超宗注。梁又有《喪服經傳》 一卷,宋徵士劉道拔注,亡集解;《喪服經傳》二卷,齊 東平太守田僧紹解;《喪服義疏》二卷,梁步兵校尉、 五經博士賀瑒撰。梁又有《喪服經傳義疏》五卷,齊散 騎郎司馬瓛撰;《喪服經傳義疏》二卷,齊給事中樓幼 瑜撰;《喪服經傳義疏》一卷,劉瓛撰;《喪服經傳義疏》一 卷,齊徵士沈驎士撰;《喪服「經傳義疏》一卷,梁尚書 左丞何佟之撰;《亡喪服傳》一卷,梁通直郎裴子野 撰;《喪服文句義疏》十卷,陳國子助教皇侃撰;《喪 服義》十卷,陳國子祭酒謝嶠撰;《喪服義鈔》三卷。梁 有《喪服經傳隱義》一卷,亡《喪服要記》一卷,王肅注; 《喪服要記》一卷,蜀丞相蔣琬撰;梁有《喪服變除圖》 五卷,吳齊王傅射慈撰;《亡喪服要集》二卷,晉征南 將軍杜預撰;又有《喪服要記》二卷,晉侍中劉逵撰;《亡 喪服儀》一卷,晉太保衛瓘撰;梁有《喪服要記》六卷,晉 司空賀循撰;《喪服要問》六卷,劉德明撰;《喪服》三十一 卷,宋員外郎散騎庾蔚之撰;《喪服要問》二卷,張耀撰; 《喪服難問》六卷,崔凱撰;《喪服雜記》二十卷,伊氏撰;《喪 服釋疑》二十卷,孔智撰;亡漢荊州刺史劉表《新定 禮》一卷, 《喪服要略》一卷,晉太學博士環濟撰;《喪 服要略》二卷, 《喪服制要》一卷,徐氏撰;《喪服譜》一 卷,鄭元注;《喪服譜》一卷,晉開府儀同三司蔡謨撰; 《喪服譜》一卷,賀循撰;《喪服變除》一卷,晉散騎常侍葛洪撰;《凶禮》一卷,晉廣陵相孔衍撰;《喪服要 記》十卷,賀循撰;梁有《喪服要記》,宋員外常侍庾蔚之 注;又《喪服世要》一卷,庾蔚之撰;《喪服集議》十卷,宋撫 軍司馬費沈撰;《喪服古今集記》三卷,齊太尉王儉 撰;《喪服世行要記》十卷,齊光祿大夫王逸撰;《喪 服答要難》一卷,袁祈撰;《喪服記》十卷,王氏撰;《喪 服五要》一卷,嚴氏撰;《駮;喪服經傳》一卷,卜氏傳; 《喪服疑問》一卷,樊氏撰;《喪服圖》一卷,王儉撰;《喪 服圖》一卷,賀遊撰《喪服圖》一卷,崔逸撰。梁有《喪服 祥禫雜議》二十九卷,《喪服雜議故事》二十一卷,又戴 氏《喪服五家要記圖譜》五卷,《喪服君臣圖儀》一卷,亡 《五服圖》一卷, 《五服圖儀》一卷, 《喪服禮圖》一卷。

「《五服略例》一卷 ,《喪服要問》一卷 ,《喪服問答》」 目

十三卷,皇侃撰;《喪服假寧制》三卷, 《喪禮五服》七 卷,大將軍袁憲撰;《論喪服決》一卷, 《喪禮鈔》三卷, 王隆伯撰;《大戴禮記》十三卷,漢信都王太傅戴德 撰;梁有《諡法》三卷,後漢安南太守劉熙注;亡;《夏小 正》一卷,戴德撰;《禮記》十卷,漢北中郎將盧植注; 《禮記》二十卷,漢九江太守戴聖撰;鄭元注;《禮記》三 十卷,王肅注;梁有《禮記》十二卷,業遵注,亡《禮記》;《寧 朔新書》八卷,王懋約注。梁有二十卷;《月令章句》十 二卷,漢左中郎將蔡邕撰;《禮記音義隱》一卷,謝氏 撰;《禮記音》二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梁有鄭元、王 肅、射慈、射貞、孫毓、繆炳音各一卷,蔡謨、東晉安北諮 議參軍曹耽、國子助教尹毅、李軌、員外郎范宣音各 二卷,徐邈音三卷,劉昌宗《音》五卷,亡。《禮記音義隱》 七卷, 《禮記》三十卷,魏祕書監孫炎注。《禮略》二卷

《禮記要鈔》十卷緱氏撰。梁有《禮義》四卷,魏侍中鄭。

小同撰;《摭遺別記》一卷,樓幼瑜撰;《亡禮記新義疏》 二十卷,賀瑒撰。梁有《義疏》三卷,宋豫章郡丞雷肅之 撰;《亡禮記義疏》九十九卷,皇侃撰;《禮記講疏》四 十八卷,皇侃撰;《禮記義疏》四十卷,沈重撰;《禮記 義》十卷,何氏撰;《禮記義疏》三十八卷,《禮記疏》十 一卷, 《禮記大義》十卷,梁武帝撰;《禮記文外大義》 二卷,祕書學士褚暉撰;《禮大義》十卷, 《禮記義證》 十卷,劉芳撰;《禮大義章》七卷, 《喪禮雜義》三卷, 《禮記中庸傳》二卷,宋散騎常侍戴顒撰;《中庸講疏》 一卷,梁武帝撰;《私記制旨》;《中庸義》五卷, 《禮記略 解》十卷,庾氏撰;《禮記評》十一卷,劉雋撰;《石渠禮 論》十卷,戴聖撰;梁有《群儒疑義》十二卷,戴聖撰;《禮 論》三百卷,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撰;《禮論條牒》十卷, 宋太尉參軍任預撰;《禮論帖》三卷,任預撰。梁四卷; 《禮論鈔》二十卷,庾蔚之撰;《禮論要鈔》十卷,王儉 撰;梁三卷;《禮論要鈔》一百卷,賀瑒撰;《禮論鈔》六 十九卷, 《禮論要鈔》十卷。梁有齊御史中丞荀萬秋 《鈔略》二卷,尚書儀曹郎丘季彬《論》五十八卷,《議》一百 三十卷,《統》六卷;亡;《禮論答問》八卷,宋中散大夫徐 廣撰;《禮論答問》十三卷,徐廣撰;《禮答問》二卷,徐 廣撰,殘缺。梁十一卷;《禮答問》六卷,庾蔚之撰;《禮 答問》三卷,王儉撰。梁有晉益壽令吳商《禮難》十二卷, 《雜義》十二卷,又《禮義雜記故事》十三卷,《喪雜事》二十 卷,宋光祿大夫傅隆《議》二卷,《祭法》五卷,《禮答問》十 二卷, 《禮雜問》十卷,范甯撰;《禮答問》十卷,何佟之 撰。梁二十卷;《禮雜問》十卷, 《禮雜答問》八卷, 《禮 雜答問》六卷, 《禮雜問答鈔》一卷,何佟之撰;《問禮 俗》十卷,董勛撰;《問禮俗》九卷,董子弘撰;《答問雜 儀》二卷,任預撰;《禮義答問》八卷,王儉撰;《禮疑義》 五十二卷,梁護軍周捨撰;《制旨革牲大義》三卷,梁 武帝撰;《禮樂義》十卷, 《禮祕義》三卷, 《三禮目錄》 一卷,鄭元撰。梁有陶弘景注一卷,亡;《三禮義宗》三 十卷,崔靈恩撰;《三禮宗略》二十卷,元延明撰;《三 禮大義》十三卷, 《三禮大義》四卷, 《三禮雜大義》三 卷。梁有「《司馬法》三卷,《李氏訓記》三卷;又《郊丘議》三卷, 魏太尉蔣濟撰;《祭法》五卷;又《明堂議》三卷,王肅撰;《雜 祭法》」六卷,晉司空中郎盧諶撰;《祭典》三卷,晉安北將 軍范汪「撰;《七廟議》一卷;又《後養議》五卷,干寶撰;《雜鄉 射等議》三卷,晉太尉庾亮撰;《逆降義》三卷,宋特進顏 延之撰;《逆降義》一卷,田僧紹撰;《分明士制》三卷,何承 天撰;《釋疑》二卷,郭鴻撰;《答問》四卷,徐廣撰;《答問》五十 卷,何引撰;又《答問》十卷,亡;《三禮圖》」九卷,鄭元及後 漢侍中阮諶等撰;《周室王城明堂宗廟圖》一卷,祁 諶撰。梁又有《冠服圖》一卷,《五宗圖》一卷,《月令圖》一卷, 亡。

右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計亡書,二百一十一部,二千一百八十六卷。

自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先王制其夫婦、父子、君臣、上 下、親疏之節,至于三代,損益不同。周衰,諸侯僭忒,惡 其害己,多被焚削,自孔子時已不能具,至秦而頓滅。 漢初有《高唐生傳》十七篇,又有古經出於淹中,而河 間獻王好古愛學,收集餘燼,得而獻之,合五十六篇, 並威儀之事,而又得《司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陰陽之記》,並無敢傳之者。唯古經十七篇,與 高堂生所傳不殊,而字多異。自高堂生至宣帝時,后 蒼,最明其業,乃為《曲臺記》。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從兄 子聖、沛人慶普,於是有大戴、小戴、慶氏,三家並立。後 漢唯曹元傳慶氏以授其子褒,然三家雖存並微,相 傳不絕。漢末鄭元傳小戴之學,後以古經校之,取其 於義長者作注,為鄭氏學。其《喪服》一篇,子夏先傳之, 諸儒多為注解,今又別行。而漢時有李氏,得《周官》。《周 官》蓋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於河間獻王,獨闕《冬官》 一篇。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 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以行於世。河 南緱氏及杜子春受「業於歆,因以教授。」是後馬融作 《周官傳》以授鄭元,元作《周官注》。漢初,河間獻王又得 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亦 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向因 第而敘之,而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 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 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 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 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足《月 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鄭元 受業於融,又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小戴 記》四十九篇,凡三種。唯鄭注立于國學,其「餘並多散 亡,又無師說。」

《樂社大義》十卷梁武帝撰 ;《樂論》三卷梁武帝撰;梁 有《樂義》十一卷,武帝集朝臣撰;亡 ;《樂論》一卷,衛尉 少卿蕭吉撰 ;《古今樂錄》十二卷,陳沙門智匠撰; 《樂書》七卷,後魏丞相士曹行參軍信都芳撰 ;《樂雜 書》三卷 ;《樂元》一卷,魏僧撰 ;《管絃記》十卷,凌秀撰。

《樂要》一卷何妥撰 。《樂部》一卷 ,《春官樂部》五卷。

梁有《宋元嘉正聲伎錄》一卷,張解撰;亡 ;「《樂府聲調》 六卷,岐州刺史、沛國公鄭譯撰;《樂府聲調》三卷,鄭 譯撰;《樂經》四卷, 《琴操》三卷,晉廣陵詞,孔衍撰; 《琴操鈔》二卷, 《琴操鈔》一卷, 《琴譜》四卷,戴氏撰; 《琴經》一卷, 《琴說》一卷, 《琴曆頭簿》一卷, 《新雜漆 調絃譜》一卷, 《樂譜》四卷, 《樂譜集》」二十卷,蕭吉撰。

《樂略》四卷 ,「《樂律義》四卷,沈重《撰鍾律義》一卷,《樂簿》十卷 ,《齊朝曲簿》一卷 ,《大隋總典簿》一卷,《推七音》二卷,并尺法。《樂論事》一卷 ,《樂事》一卷,《正聲伎雜等曲簿》一卷 ,《太常寺曲名》一卷 。」 太

《常寺曲簿》十一卷, 歌曲名五卷, 《歷代樂名》一卷。

《鐘磬志》二卷公孫崇撰。《樂懸》一卷,何晏等撰;「《議樂懸圖》一卷 ;《鍾律緯辯宗見》一卷 ,當管七聲。」

二卷魏僧撰。《黃鍾律》一卷梁有《鍾律緯》六卷,梁武 帝撰,亡。

右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

「樂者,先王所以致神祇,和邦國,諧百姓,安賓客,悅遠 人,所從來久矣。周人存六代之樂,曰《雲門》《咸池》《大韶》 《大夏》《大濩》《大武》,其後衰微崩壞,及秦而頓滅。漢初,制 氏雖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通其義。其後竇公、河間 獻王、常山王、張禹咸獻《樂書》。魏、晉已後,雖加損益,去 正轉遠,事在《聲樂志》。」今錄其見書,以補樂章之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