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41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十一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十一卷目錄

 經籍總部紀事三

經籍典第四十一卷

經籍總部紀事三 编辑

《宋書劉穆之傳》:「世居京口,少好書傳,博覽多通,為濟 陽江敳所知。高祖北伐,轉左僕射。穆之內總朝政,外 供軍旅,裁有閒暇,手自寫書,尋覓篇章,校定墳籍。」 《傅亮傳》:「亮博涉經史,尤善文詞。太祖登位,加開府儀 同三司。」

《張茂度傳》:「茂度子永,涉獵書史,能為文章,善隸書,曉 音律騎射雜藝,觸類兼善,又有巧思,益為太祖所知。 紙及墨皆自營造,上每得永表啟,輒執玩咨嗟,自歎 供御者了不及也。」

《傅隆傳》:「隆字伯祚,少孤單貧有學行,不好交游。元嘉 十四年,太祖以新撰《禮論》付隆,使下意。明年,致仕,拜 光祿大夫。歸老在家,手不釋卷,博學多通,特精三禮, 謹於奉公,常手抄書籍。」

《謝弘微傳》:「弘微,陳郡陽夏人。祖韶,車騎司馬。父思,武 昌太守。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後,以弘為嗣。義 熙初,襲峻爵建昌縣侯。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 唯受書數千卷,國吏數人而已。」

《殷淳傳》:「淳字粹遠。少帝景平初,為祕書郎,在祕書閣 撰四部書目,凡四十卷。」

《王淮之傳》:高祖彬,尚書僕射;曾祖彪之,尚書令;祖臨 之,父納之,並御史中丞。彪之博聞多識,練悉朝儀。自 是家世相傳,並諳江左舊事。緘之青箱,世人謂之「王 氏青箱學。」淮之兼明《禮》《傳》,贍於文辭。

《荀伯子傳》:「伯子少好學,博覽經傳,解褐為附馬都尉, 文集傳於世。」

《羊欣傳》:「欣字敬元,少靖默,無競於人。美言笑,善容止, 汎覽經籍,尤長隸書。」

《王微傳》:「微字景元。少好學,無不通覽。常住門屋一間, 尋書玩古,如此者十餘年。元嘉二十年卒。所著文集 傳於世。世祖即位,追賜祕書監。」

《鄭鮮之傳》:「鮮之字道子,下帷讀書,絕交遊之務。元嘉 三年為尚書右僕射。文集傳於世。」

《裴松之傳》:「松之字世期,年八歲,學通《論語》《毛詩》,博覽 墳籍。元嘉三年,使湘州,轉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 正。上使注陳壽《三國志》。松之鳩集傳記,增廣異聞。既 成奏上,上喜之曰:『此為不朽矣』。」十四年,領國子博士, 續何承天《國史》,未及撰述。二十八年卒,時年八十。子 駰,南中郎參軍。松之所著文論及《晉記》,駰注司馬遷 《史記》,並行於世。

《何承天傳》:「承天五歲失父。母徐氏,廣之姊也。聰明博 學,故承天幼漸訓義,儒史百家莫不該覽。元嘉十六 年,除著作佐郎,撰國史。承天年已老,而諸佐並名家 年少,潁川荀伯子嘲之,常呼為妳母。承天曰:『卿當云 『鳳凰將九子,妳母何言邪』』?」十九年,立國子學,以本官 領國子博士。皇太子講《孝經》,承天與中庶子顏延之 同執經。頃之,遷御史中丞。先是,《禮論》有八百卷,承天 刪減并合,以類相從,凡為三百卷,并《前傳雜論》《纂文 論》並傳於世。又攷定《元嘉歷》,語在《律歷志》。

《顏延之傳》:「延之,字延年,少孤貧負郭,室巷甚陋,好讀 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

《臧質傳》:「質字含文,東莞莒人。父熹,字義和,武敬皇后 弟也。與兄燾並好經籍。」

《王僧達傳》:「僧達,太保弘少子。太祖聞僧達蚤惠,召見 於德陽殿,問其書學及家事。應對閑敏,上甚知之。妻 以臨川王義慶女,少好學,善屬文。義慶令沙門慧觀 造而觀之。僧達陳書滿席,與論文義。慧觀酬答不暇, 深相稱美。」

《蕭思話傳》:「思話年十許歲,未知書,以博誕遨遊為事, 好騎屋棟,打細腰鼓,侵暴鄰曲,莫不患毒之。自此折 節,數年中遂有令譽。好書史,善彈琴,能騎射,高祖一 見,便以國器許之。」

《吳喜傳》:「喜初出身,為領軍府白衣吏。少知書,領軍將 軍沈演之使寫起居注。所寫既畢,闇誦略皆上口。涉 獵《史》《漢》,頗見古今。演之門生朱重民入為主書,薦喜 為主書書史,進為主圖令史。太祖嘗求圖書,喜開卷 倒進之,太祖怒,遣出。會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征蠻, 啟太祖請喜自隨使命去來,為世祖所知賞。泰始四」 年,封東興縣侯。

《孔覬傳》:「覬字思遠,會稽山陰人,太常琳之孫也。父邈,

揚州治中。覬少骨梗,有風力,以是非為己任,口吃好
考證
讀者,早知名。」

《謝莊傳》:「莊字希逸,年七歲能屬文,通《論語》及長韶令。 美容儀,太祖見而異之,分左氏經傳,隨國立篇,製木 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 則㝢內為一。著文章四百餘首,行於世。」 《蕭惠開傳》:「惠開,思話子也。少有風氣,涉獵文史,家雖 貴戚,而居服簡素。初為祕書郎,著作並名家年少,惠 開意趣與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語。」

《隱逸傳》:「周續之字道祖。豫章太守范甯於郡立學,招 集生徒,遠方至者甚眾。續之年十二,詣甯受業。居學 數年,通五經并緯候,名冠同門,號曰顏子。既而閒居 讀《易》《老》,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時彭城劉遺民遁跡 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陽三隱。常以嵇康 《高士傳》得出處之美,因為之注。高祖北伐,還鎮彭城』」, 遣使迎之,禮賜甚厚,每稱之曰:「心無偏吝,真高士也。」 尋復南還。高祖踐祚,復召之,乃盡室俱下。上為開館 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并見諸生,問:續之《禮記》 「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於矍圃」,三義辨析精奧,稱為 該通。續之素患風痹,不復堪講,乃移病鍾山。景平元 年卒,時年四十七。通《毛詩》六義及《禮論》《公羊傳》皆傳 於世。

孔淳之字彥深少有高尚志愛好墳籍為太原王恭 所稱除著作佐郎太尉參軍並不就茅舍蓬戶庭草 蕪徑唯床上有數卷書元嘉初復徵為散騎侍郎乃 逃于上虞縣界家人莫知所之。

陶潛字元亮少有高趣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欣然忘食。

沈道虔,吳興武康人也。少仁愛,好《易》老。居縣北石山 下,王敬弘深敬之。

《大沮渠蒙遜傳》:「元嘉三年,世子興國遣使奉表,請《周 易》及子集諸書。太祖並賜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蒙遜 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記》,弘寫與之。十四年,茂虔奉 表獻方物,并獻《周生子》十三卷,《時務論》十二卷,《三國 總略》十二卷,《俗問》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文檢》六卷, 《四科傳》四卷,《燉煌實錄》十卷,《涼書》十卷,《漢皇德傳》二 十五卷,《亡典》七卷,《魏駮》九卷,《謝艾集》八卷,《古今字》二 卷,《乘丘先生》三卷,《周髀》一卷,《皇帝王歷三合紀》一卷, 《趙𢾺傳》并《甲寅元歷》一卷,《孔子讚》一卷」,合一百五十 四卷。茂虔又求晉趙起居注諸雜書數十件,太祖賜 之。

沈約《自序》:「林子第二子亮,字道明。清操好學,善屬文, 蒞官清約,為太祖所嘉。賜書二千卷,所著詩賦頌讚 三言、《誄哀詞》《祭告》《請雨文》《樂府、挽歌》《連珠》《教記》《白事、 牋表、籤議》一百八十九首。」

《異苑》:「百丈山上有石房,內有石案,置石書二卷。」 《南齊書武穆裴皇后傳》:「吳郡韓蘭英婦人,有文辭。宋 孝武世獻《中興賦》,被賞入宮。明帝世用為宮中職僚, 世祖以為博士,教六宮書學,以其年老多識,呼為韓 公。」

《褚淵傳》:「淵字彥回。祖秀之,宋太常。父湛之,驃騎將軍。 淵少有世譽,湛之卒,淵推財與弟,惟取書數千卷。」 《王儉傳》:「儉字仲寶,父僧綽,金紫光祿大夫。儉生而僧 綽遇害,為叔父僧虔所養。數歲,襲爵豫章侯,拜受茅 土,流涕嗚咽。幼有神彩,專心篤學,手不釋卷。丹陽尹 袁粲聞其名,言之於明帝,解褐祕書郎,太子舍人,超 遷」祕書丞。上表求校墳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上 表獻之,表辭甚典。又撰定《元徽四部書目》。上曲宴群 臣數人,各使效伎藝,褚淵彈琵琶,王僧虔彈琴,沈文 季歌《子夜》,張敬兒舞,王敬則拍張。儉曰:「臣無所解,惟 知誦書。」因跪上前誦相如《封禪書》。上笑曰:「此盛德之 事,吾何以堪之。」後上使陸澄誦《孝經》,自仲尼居而起, 儉曰:「澄所謂博而寡要,臣請誦之。」乃誦君子之事上 章,上曰:「善,張子布更覺非奇也。」永明三年,於儉宅開 學士館,悉以四部書充儉家,又詔儉以家為府。四年, 以本官領吏部。儉長禮學,諳究朝儀,每博議證引,先 儒罕有其例,八坐丞郎,無能異者。令史諮事,賓客滿 席,儉應接銓序,傍無留滯,手筆典裁,為當世所重。少 撰《古今喪服集記》,并文集行於世。

《柳世隆傳》:世隆字彥緒,少有風器,性愛涉獵,啟太祖 借祕閣書,上給二千卷,著《龜經祕要》二卷,行於世。 《王敬則傳》:世祖御座賦詩,敬則執紙曰:「臣幾落此奴 度內。」世祖問此何言,敬則曰:「臣若知書,不過作尚書 都令史耳,那得今日。」敬則雖不大識書,而性甚警黠。 《崔祖思傳》:祖思字敬元,少有志氣,好讀書史。宋朝初 議封太祖為梁公,祖思啟太祖曰:「讖書云:『金刀利刃 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天命。」從之。

《劉善明傳》:「善明少而靜處讀書,刺史杜驥聞名候之, 辭不相見,舉秀才。宋武帝見其對策強直,甚異之。」 《蘇侃傳》:「侃字休烈,涉獵書傳。上即位,撰《聖皇瑞命記》 一卷奏之。」

《桓榮祖傳》:榮祖字華先,少學騎馬及射。或謂之曰:「武事可畏,何不學書?」榮祖曰:「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 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食矣。」

《周山圖傳》:「山圖字季寂,少貧微,傭書自業,有器幹。」 《王僧虔傳》:「僧虔宋世嘗有書誡子曰:往年有意於史, 取《三國志》置床頭,百日許,復徙業就元,自當小差,於 史猶未近彷彿。」曼倩有云:「談何容易,見諸元志,為之 逸腸,為之抽,專一書,轉誦數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 釋卷,尚未敢輕言。汝開《老子》卷頭五尺許,未知輔嗣 何」所道,平叔何所說,馬鄭何所異,指例何所明,而便 盛於麈尾,自呼談士,此最險事。設令袁令命汝言《易》, 謝中書挑汝言《莊》,張吳興叩汝老,端可復言未嘗看 邪談故如射前人得破,後人應解,不解即輸賭矣。且 論注百氏,荊州八袠,又才性四本,聲無哀樂,皆言家 口實,如客至之有設也,汝皆未經拂耳瞥目,豈有庖 廚不脩,而欲延大賓哉?就如張衡思侔造化,郭象言 類懸河,不自勞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窺其題目,未辨 其指歸,六十四卦,未知何名,《莊子》眾篇,何者內外八 袠,所載凡有幾家,四本之稱,以何為長?而終日欺人, 人不受汝欺也。況吾不能為汝蔭,政應各自努力耳。 或有身經三公,蔑爾無「聞,布衣寒素,卿相屈體,或父 子貴賤殊,兄弟聲名異。何也?體盡讀數百卷書耳。吾 今悔無所及,欲以前車誡爾後乘也。」

《虞玩之傳》:「玩之字茂瑤,少閑刀筆,汎涉書史。」

《劉瓛傳》:「瓛字子珪,少篤學,博通五經,聚徒教授,常有 數十人。武陵王曄為會稽太守,上欲令瓛為曄講,除 會稽郡丞,學徒從之者轉眾。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請 為征北司徒記室,除步兵校尉,並不拜。瓛姿狀纖小, 儒學冠於當時。京師士子貴遊,莫不下席受業。性謙 率通美,不以高名自居。遊詣故人,唯一門生持胡床」 隨後,主人未通,便坐問答在在檀橋,瓦屋數間,上皆 穿漏,學徒敬慕,不敢指斥,呼為「青溪」焉。竟陵王子良 親往脩謁。七年,表世祖為瓛立館,以揚烈橋故主第 給之。生徒皆賀。瓛曰:「室美為人災,此華宇豈吾宅耶? 幸可詔作講堂,猶恐見害也。」所著文集,皆是禮義,行 於世。初,瓛講《月令》畢,謂學生嚴植曰:「江左以來,陰陽 律數之學廢矣。吾今講此,曾不得其髣髴。」 《陸澄傳》:「澄字彥淵。祖卲,臨海太守。父瑗,州從事。澄少 好學,博覽無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釋卷。尚書令王 儉自以博聞多識,讀書過澄。澄曰:僕年少來無事,唯 以讀書為業,且年已倍令君,令君少便鞅掌王務,雖 復一覽便諳,然見卷軸未必多僕。」儉集學士何憲等, 盛自商略。澄侍儉語畢,然後談所遺漏數百千條,皆 儉所未睹,儉乃歎服。儉在尚書省,出巾箱几案雜服 飾,令學士隸事,事多者與之,人人各得一兩物。澄後 來更知諸人所不知事,復各數條,并奪物將去。隆昌 元年,以老疾,轉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未拜卒,年七 十。諡靖子,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 《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家多墳籍,人 所罕見,撰《地理書》及雜傳,死後乃出。

《武十七王傳》:「竟陵文宣王子良字雲英,世祖第二子 也。建元五年,正位司徒,給班劍三十人,侍中如故。移 居雞籠山邸,集學士抄五經百家,依《皇覽》例為《四部 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講語佛法,造經唄新聲,道俗之 盛,江左未有也。所著內外文筆數十卷,雖無文采,多 是勸戒。」

《張融傳》:「融字思光,有早譽。出為封溪令,浮海至交州, 於海中作《海賦》。還京師以示顧凱之,凱之曰:『卿此賦 實超元虛,但悵不道鹽耳』。融即求筆注之。建武四年 卒,遺令令人捉麈尾登屋復魂曰:『吾生平所喜,自當 凌雲一笑。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又 戒其子曰:『手澤存焉,父書不讀,況交音情,婉在其韻。 吾意不然,別遺爾音。吾文體英絕,變而屢奇,既不能 遠至漢魏,故無取嗟晉宋豈吾天挺,蓋不隤家聲。汝 若不看,父祖之意欲汝見也。可號哭而看之』』。」融自名 集為《玉海》,司徒褚淵問《玉海》名,融答:「玉以比德,海崇 上善。」文集數十卷行於世。

《周顒傳》:「顒字彥倫,汎涉百家,長於佛理,著《三宗論》,兼 善老《易》。與張融相遇,輒以元言相滯,彌日不解。顒卒 官時,會王儉講《孝經》未畢,舉曇濟自代,學者榮之。」 《張欣泰傳》:「欣泰字義亨。父興世,宋左衛將軍。欣泰少 有志節,不以武業自居,好隸書,讀子史,眾伎雜藝,頗 多閑解。」

《文學傳》:「崔慰祖字悅宗,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 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袠。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 辭。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晉人物》,為四十卷。半成。臨 卒,與從弟緯書云:『常欲更注《遷》、固二史,採《史》《漢》所漏 二百餘事在廚簏,可檢寫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 周悉,可寫數本付護軍諸從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 徐寅、劉洋、裴揆,令後世知吾微有素業也』。」

王逡之,字宣約,少學禮博聞。右僕射王儉重儒術,逡

之以著作郎兼尚書左丞參定齊國儀禮。初,儉撰《古
考證
今喪服集記》,逡之難儉十一條,更撰《世行》五卷。國學

久廢,建元二年,逡之先上表立學,轉國子博士,又兼 著作,撰《永明起居注》。逡之率素衣裘不澣,几案塵黑, 年老手不釋卷。

祖沖之字文遠少稽古有機思著易老莊義釋論語 孝經注九章造掇述數十篇。

《良政傳》:「虞愿字士恭,明帝以愿儒史學涉,兼蕃國舊 恩,意遇甚厚。褚淵常詣愿,愿不在,見其眠床上積塵 埃,有書數袠。淵歎曰:『虞愿之清,一至於此』!令人掃地 拂床而去。愿著《五經論問》,撰《會稽記》,文翰數十篇。 裴昭明,河東聞喜人。少傳儒史之業,嘗謂人曰:『人生 何事須聚蓄,一身之外,亦復何須。子孫若不才,我聚 彼散』」;若能自立,則不如一經。

《高隱傳》:「顧歡字景怡,一字元平,吳興鹽官人也。年六 七歲知推六甲,八歲誦《孝經》《詩論》。年二十餘,更從雷 次宗諮元儒諸義,隱於剡天台山,開館聚徒,受業者 常近百人。歡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 學者由是廢《蓼莪》篇。太祖踐祚,刪撰老氏,獻《治綱》一 卷。永明元年,徵為博士,不就。事黃老道,解陰陽書,為」 數術多效驗,卒時年六十四。世祖詔歡諸子撰歡《文 議》三十卷。歡口不辨,善於著筆,著《三名論》,鍾會《四本》 之流也。又注王弼《易》二繫,學者傳之。

臧榮緒,東莞莒人也。與友關康之沈深典素,追古著 書,撰《晉史》十袠。榮緒惇愛五經,著《拜五經序論》。康之 字伯愉,河東人,世居丹徒,以墳籍為務,四十年不出 門,不應州郡辟。宋太始中,徵通直郎,不就。晚以母老 家貧,求為嶺南小縣。性清約,獨處一室,稀與妻子相 見,不通賓客,弟子以業傳受,尤善《左氏春秋》。太祖為 領軍時,素好此學,送《春秋五經》,康之手自點定。又造 《禮論》十卷,上甚悅,寶愛之,遺詔以經本入元宮。 宗測字敬微,頗好音律,善《易》《老》,續皇甫謐《高士傳》三 卷。又常游衡山七嶺,著《衡山廬山記》。

杜京產字景齊,頗涉文義建元中武陵王曄為會稽 太守,遣儒士劉瓛入東為曄講說京產請瓛至山舍 講書,傾貲供待孔稚珪等表薦曰:「京產學遍元儒博 通史子流連文藝沈吟道奧雖古志士何以加之」 沈驎士字雲禎,少好學家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元 嘉末文帝令尚書僕射何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 縣以驎士應選,尚之謂子偃曰:「山東故有奇士也。」少 時,驎士稱疾歸鄉,更不與人物通。隱居餘干吳差山, 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驎 士重陸機《連珠》,每為諸生講之。沈約薦驎士曰:「吳興 沈驎士,貞粹稟於天然,綜博生乎篤習。懷書而耕,白 首無倦,挾琴採薪,行歌不輟。」徵太學博士,不就。驎士 守操終老,篤學不倦。遭火燒書數千卷,驎士年過八 十,耳目猶聰明,以火故抄寫火下細書,復成二三千 卷,滿數十篋,時人以為養身靜嘿所致也。著《周易》兩 繫、《莊子內篇訓》注,《易經》《禮記》《春秋》《尚書》《論語》《孝經》《喪 服》《老子要略》數十卷。

吳苞字天蓋儒學善三禮及老莊宋泰始中過江聚 徒教學冠黃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隆昌元年 詔曰:「處士濮陽吳苞栖志穹谷秉操貞固沈情味古 白首彌厲」徵太學博士不就。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祖父並郡掾史。伯珍 少孤貧,書竹葉及《地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 皆奔走,伯珍累床而止,讀書不輟。叔父璠之與顏延 之友善,還祛蒙山立精舍講授。伯珍往從學,積十年, 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

《孝義傳》:「江泌字士清,濟陽考城人也。父亮之,員外郎。 泌少貧,晝斫」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 《扶南國傳》:永明元年,以司農劉楷為交州刺史。六年, 以始興太守房法乘代楷。法乘至鎮,屬疾不理事,專 好讀書,長史伏登之因此擅權。法乘無事,復就登之 求書讀,登之曰:「使君靜處,猶恐動疾,豈可讀書。」遂不 與。

《宕昌國傳》:永明元年,宕昌王使求軍儀及伎雜書。詔 報曰:「知須軍儀等九種,並非所愛,但軍器種甚多,致 之未易,內伎不堪遠涉,祕閣圖書,例不外出。《五經集 注》《論語》,今特敕賜各一部。」

《南史齊衡陽元王道度傳》:衡陽王鈞,常手自細書寫 五經部為一卷,置於巾箱中,以備遺忘。侍讀賀玠問 曰:「殿下家自有墳素,復何須蠅頭細書,別藏巾箱中?」 答曰:「巾箱中有五經,於檢閱易,且一更手寫,則永不 忘。」諸王聞而爭效,為巾箱。五經,自此始也。

《梁書武帝本紀》:「帝少而篤學,洞達儒元,雖萬機多務, 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孝經義》《周 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繫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 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 子講疏》,凡二百餘卷,並正先儒之迷,開古聖之旨。王 侯朝臣,皆奉表質疑,高祖皆為解釋。修飾國學,增廣」 生員,立五館,置《五經》博士。天監初,何佟之、賀瑒、嚴植之、明山賓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凶軍、賓、嘉五禮,凡一 千餘卷。高祖稱制斷疑,於是穆穆恂恂,家知禮節。大 同中,於臺西立士林館,領軍朱异、大府卿賀琛、舍人 孔子袪等遞相講述。皇太子、宣城王亦於東宮宣猷 堂及揚州廨開講。於是四方郡國,趨學向風,雲集於 京師矣。兼篤信正法,尤長釋典,製《涅槃》《大品》《淨名》《三 慧》諸經義記復數百卷。聽覽餘閒,即於重雲殿及同 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餘人。又造《通史》, 躬製贊序,凡六百卷。天情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 直疏便就,皆文質彬彬,超邁今古。詔銘贊誄,箴頌牋 奏。爰初在田,洎登寶曆,凡諸文集,又百二十卷。六藝 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又撰 《金策》三十卷。

《簡文帝本紀》。帝讀書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必記, 篇章辭賦,操筆立成。博綜儒書,善言元理,討論篇籍, 繼以文章。高祖所製《五經講疏》,嘗於元圃奉述,聽者 傾朝野。雅好題詩,其序云:「余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 然傷於輕豔,當時號曰宮體。」所著《昭明太子傳》五卷, 《諸王傳》三十卷,《禮大義》二十卷,《老子義》二十卷,《莊子 義》二十卷,「《長春義記》一百卷,《法寶連璧》」三百卷,並行 於世焉。

《元帝本紀》:「帝好學,博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 辨敏速,冠絕一時。所著《孝德傳》三十卷,《忠臣傳》三十 卷,《丹陽尹傳》十卷,注《漢書》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講疏》 十卷,《內典博要》一百卷,《連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韜》 十卷,《補闕子》十卷,《老子講疏》四卷,《全德志》《懷舊志》《荊 南志》《江州記》《貢職圖》《古人同姓名錄》一卷,《筮經》十二 卷,《式贊》三卷,《文集》」五十卷。

《昭明太子傳》:「太子生而聰叡,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 遍讀五經,悉能諷誦。天監八年九月,於壽安殿講《孝 經》,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於國學。太子美姿貌,善 舉止,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每遊宴祖道,賦詩至 十數韻,或命作劇韻賦之,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高 祖大弘佛教,親自講說。太子亦崇信三寶,遍覽眾經」, 恆自討論篇籍,或與學士商確古今,閒則繼以文章 著述,率以為常。於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 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所著文集二十卷。又 撰古今典誥文言為《正序》十卷,五言詩之善者為《文 章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

《楊公則傳》:「公則字君翼,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 士大夫以此稱之。」

《席闡文傳》:「闡文少孤貧,涉獵書史,以清白著稱。」 《韋叡傳》:「叡字懷文,居家無事,慕萬石、陸賈之為人,因 畫之於壁以自玩。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第三 子稜,尤明經史,世稱其洽聞。叡每坐稜使說書,其所 發摘,稜猶弗之逮也。」

稜字威直,性恬素,以書史為業,博物彊記,當世之士 咸就質疑。

愛字孝友,篤志好學,每虛室獨坐,遊心墳素,而埃塵 滿席,寂若無人。年十二,嘗遊京師,值天子出遊南苑, 邑里諠譁,老幼爭觀,愛獨端坐讀書,手不釋卷,宗族 見者,莫不異焉。及長,博學有文才,尤善《周易》及《春秋 左氏義》。

《沈約傳》:「約字休文,篤志好學,晝夜不倦。母恐其以勞 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 群籍,能屬文。齊初為征虜記室,帶襄陽令。所奉之王, 齊文惠太子也。太子入居東宮,為步兵校尉,管書記, 直永壽省,校四部圖書。梁天監九年,轉光祿大夫,加 特進。約聰明過人,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 所著《晉書》百一十卷,《宋書》百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 十四卷、《邇言》十卷、《諡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 一百卷,皆行於世。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 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 祖雅不好焉。

《任昉傳》:「昉字彥升,幼而好學,早知名。天監二年,轉御 史中丞,祕書監。自齊永元以來,祕閣四部,篇卷紛雜, 昉手自讎校,由是篇目定焉。昉墳籍無所不見,家雖 貧,聚書至萬餘卷,率多異本。昉卒後,高祖使學士賀 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所無者,就昉家取之。」

《樂藹傳》:「藹字蔚遠,南陽淯陽人,晉尚書令廣之六世 孫,世居江陵。其舅雍州刺史宗慤嘗陳器物,試諸甥 姪。藹時尚幼,而所取惟書,慤由此奇之,又取史傳各 一卷,授藹等,使讀畢言所記。藹略讀具舉,慤益善之。 齊豫章王嶷為荊州刺史,以藹領州主簿,參知州事。 或譖藹廨門如市,嶷遣覘之,方見藹闇閣讀書。嶷還」 都,以藹為太尉刑獄參軍,典書記。

《王瞻傳》:「瞻字思範。年數歲,嘗從師受業。時有伎經其 門,同學皆出觀,瞻獨不視,習誦如故。從父僧達聞而 異之。及長,折節有士操,涉獵書記。」

《張充傳》:「充字延符,吳郡人。父緒,齊特進金紫光祿大 夫,有名前代。充少時,不持操行,好逸遊。緒嘗請假還吳,始入西郭,值充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遇緒船 至,便放紲脫韝,拜於水次。緒曰:『一身兩役,無乃勞乎』? 充跪對曰:『充聞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請至來歲而 敬易之』。緒曰:『過而能改,顏氏子有焉』。及明年,便修身」 改節,學不盈載,多所該覽,尤明《老》《易》。《充與儉書》曰:「充 幸以魚釣之閒,鎌採之暇,時復以卷軸自娛,逍遙前 史。」

《江蒨傳》:「蒨字彥標,濟陽考城人。曾祖湛,宋左光祿儀 同三司。父斆,齊太常卿。並有重名於前世。蒨幼聰警, 讀書過目,便能諷誦,選為國子生,通《尚書》,舉高第。蒨 好學,尤悉朝儀故事,撰《江左遺典》三十卷,未就,卒。文 集十五卷。」

《世祖五王傳》:「安成康王秀,字彥達,精意術學,搜集經 記,招學士平原劉孝標,使撰《類苑》,書未及畢,而已行 於世。」

秀子機,字智通,美姿容,善吐納。家既多書,博學彊記, 所著詩賦數千言,世祖集而序之。

南平元襄王偉子恭,字敬範,世祖居藩,頗事聲譽,勤 心著述,巵酒未嘗妄進。恭每從容謂人曰:「下官歷觀 世人,多有不好歡樂,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書,千 秋萬歲,誰傳此者?勞神苦思,竟不成名。豈如臨清風, 對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也。」恭子靜,字安仁,有美 名,號為宗室後進,有文才而篤志好學。既內足於財, 多聚經史,散書滿席,手自讎校。

鄱陽忠烈王恢字弘達年七歲能通孝經。《論語》義發 擿無所遺既長美風表涉獵史籍。

《周捨傳》:「捨字昇逸,博學多通,尤精義理,善誦書,背文 諷說,音韻清辨。」

《徐勉傳》:「勉字修仁,天監六年遷吏部尚書。勉居選官, 彝倫有序,既閒尺牘,兼善辭令,雖文案填積,坐客充 滿,應對如流,手不停筆。又該綜百代,皆為避諱。遷中 庶子,侍東宮,昭明太子禮之甚重。嘗於殿內講《孝經》, 臨川靜惠王、尚書令沈約備二傅。勉與國子祭酒張 充為執經,王瑩、張稷、柳憕、王暕為侍講。時選極親賢」, 妙盡時譽,勉陳讓數四。又與沈約書,求換侍講,詔不 許,然後就焉。轉太子詹事。勉博通經史,多識前載,朝 儀國典,婚冠、吉凶,勉皆預圖議。普通六年,上《修五禮 表》。詔曰:「經禮大備,政典載弘,今詔有司,案以行事也。」 勉善屬文,勤著述,雖當機務,下筆不休。常以起居注 煩雜,乃加刪撰,為《別起居注》六百卷,《左丞彈事》五卷, 在選曹撰《選品》五卷,齊時撰《太廟祝文》二卷,以孔、釋 二教,殊途同歸,撰《會林》五十卷。凡所著前後二集四 十五卷,又為《婦人集》十卷,皆行於世。

《范岫傳》:岫字懋賓,文惠太子之在東宮,沈約之徒以 文才見引,岫亦預焉。岫文雖不逮約,而名行為時輩 所與。博涉多通,尤悉魏晉以來吉凶故事。約常稱曰: 「范公好事該博,胡廣無以加。」南鄉范雲謂人曰:「諸君 進止威儀,當問范長頭。」以岫多識前代舊事也。所著 文集、禮論、雜儀、字訓行於世。

《傅昭傳》:「昭字茂遠,十一隨外祖於朱雀航賣曆日,為 袁顗客。顗嘗來昭所,昭讀書自若,神色不改。」

《陸倕傳》:「倕字佐公,少勤學,善屬文,於宅內起兩間茅 屋,杜絕往來,晝夜讀書數載,所讀一遍必誦於口。」 《明山賓傳》:「山賓字孝若,七歲能言元理,十三博通經 傳。」

《殷鈞傳》:鈞字季和,天監初在職,啟校定祕閣四部書, 更為目錄。又受詔料檢西省法書古跡,別為品目。 《裴子野傳》:子野字幾原,少好學,善屬文。樂安任昉有 盛名,為後進所慕,遊其門者,昉必相薦達。子野於昉 為從中表獨不至,昉亦恨焉。中書范鎮與子野未遇, 聞其行業而善焉。會遷國子博士,乃上表讓之曰:「子 野家傳素業,世習儒史,苑囿經籍,遊息文藝。子野與 劉顯、劉之遴、殷芝、阮孝緒、顧協、韋稜皆博極群書,深 相賞好,顯尤推重之。時吳平侯蕭勵、范陽張纘每討 論墳籍,咸折中於子野焉。」

《顧協傳》:「協字正禮,博極群書,於文字及禽獸草木,尤 稱精詳。」

《徐摛傳》:「摛字士秀,東海郯人也。幼而好學,及長遍覽 經史。」

《王僧孺傳》:「僧孺字僧孺,年五歲,讀《孝經》。問授者,此書 所載述曰論忠孝二事,僧孺曰:『若爾,常願讀之』。六歲 能屬文,既長,好學,家貧,常傭書以養母,所寫既畢,諷 誦亦通。仕齊,起家王國左常侍,太學博士,尚書僕射 王晏深相賞好。晏為丹陽尹,召補郡功曹,使僧孺撰 《東宮新記》。遷大司馬豫章王行參軍,又兼太學博士」, 司徒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僧孺亦遊焉。僧孺 好墳籍,聚書至萬餘卷,率多異本,與沈約、任昉家書 相埒。少篤志精力,於書無所不睹,其文麗逸,多用新 事,人所未見者,世重其富。僧孺集十八州譜七百一 十卷,《百家譜集》十五卷,《東南譜集抄》十卷,文集三十 卷,兩臺彈事不入集內,為五卷。及《東宮新記》並行於世。

《張率傳》:「率字士簡,年十二能屬文,常日限為詩一篇, 稍進作賦頌。至年十六,向二千許首。天監初,臨川王 已下並置友學,以率為鄱陽王友。遷司徒謝朏掾直 文德待詔省。敕使抄乙部書,又使撰婦人事二十餘 條,勒成百卷,使工書人琅邪王深、吳郡范懷約、褚洵 等繕寫,以給後宮。率又為待詔賦奏之,甚見稱賞。其」 年遷祕書丞。七年,敕直壽光省,治景丁部書抄。率少 好屬文,而《七略》「及《藝文志》所載詩賦,今亡其文者,並 補作之。所著文衡十五卷,文集三十卷,行於世。」 《王筠傳》:「筠字元禮,一字德柔。幼警悟,及長,清靜好學, 與從兄泰齊名。尚書令沈約,當世辭宗。嘗謂筠:『昔蔡 伯喈見王仲宣,稱曰:『王公之孫也。吾家書籍,悉當相 與。僕雖不敏,請附斯言』』。」其《自序》曰:「余少好書,老而彌 篤,雖遇見瞥觀,皆即疏記。後重省覽,懽欣彌深。習與 性成,不覺筆倦。幼年讀《五經》,皆七八十遍,愛《左氏春 秋》,吟諷常為口實,廣略去取,凡三過五抄。餘經及《周 官》《儀禮》《國語》《爾雅》《山海經》《本草》並再抄,子史諸集皆 一遍。未嘗倩人假手,並躬自抄錄,大小百餘卷,不足 傳之好事,蓋以備遺忘而已。」又《與諸兒書論家世集》 云:「史傳稱安平崔氏及汝南應氏並累世有文才,所 以范蔚宗世擅雕龍,然不過父子兩三世耳,非有七 葉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繼,人人有集,如吾門世者 也。沈少傅約語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 史,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 盛者也。汝等仰觀堂構,思各努力』。」筠自撰其文章,以 一官為一集,自洗馬、中書、中庶子、吏部佐、臨海、大府 各十卷,《尚書》三十卷,凡一百卷,行於世。

《張緬傳》:「緬字元長,少勤學,自課讀書,手不輟卷,尤明 後漢及晉代眾家。客有執卷質緬者,隨問便對,略無 遺失。緬性愛墳籍,聚書至萬餘卷,鈔《後漢》、晉書眾家 異同,為《後漢紀》四十卷,晉鈔三十卷,又鈔《江左集》未 及成文集五卷。」

纘字伯緒,緬第三弟也。出後從伯弘籍。弘籍,高祖舅 也。梁初,贈廷尉卿。纘年十一,尚高祖第四女富陽公 主,拜駙馬都尉,封利亭侯。召補國子生,起家祕書郎, 時年十七,身長七尺四寸,眉目疏朗,神彩爽發,高祖 異之。纘好學,兄緬有書萬餘卷,晝夜披讀,殆不輟手。 祕書郎有四員,宋、齊以來為甲族起家之選,待次入 補,其居職例數十百日便遷任。纘固求不徙,欲遍觀 閣內圖籍,嘗執四部書目曰:「若讀此畢,乃可言優仕 矣。」如此數載,方遷太子舍人。著《鴻寶》一百卷,文集二 十卷。

《孔休源傳》:「休源字慶緒,年十一而孤,居喪盡禮。每見 父手所寫書,必哀慟流涕,不能自勝,見者莫不為之 垂泣。後就吳興沈驎士受經,略通大義。建武四年,舉 秀才,太尉徐孝嗣省其策,深喜之,謂同坐曰:『董仲舒、 華令思何以尚此?可謂後生之準也。觀其此對,足稱 王佐之才。中大通二年,授金紫光祿大夫,監揚州,晝』」 決辭訟,夜覽墳籍。每車駕巡幸,常以軍國事委之。聚 書盈七千卷,手自校治,凡奏議彈文,勒成十五卷。 《江革傳》:「革字休映,父柔之,齊尚書倉部郎。革幼而聰 敏,早有才思,六歲便解屬文。柔之深加賞器,曰:『此兒 必興吾門』。九歲丁父艱,與弟觀同生孤貧,傍無師友, 兄弟自相訓勗,讀書精力不倦。謝朓嘗」宿衛還,過候 革,時大雪,見革敝絮單席,而耽學不倦,嗟嘆久之。除 武陵王長史,每至侍宴,言論必以詩書,王因此耽學 好文。典籤沈熾文以王所製詩呈高祖,高祖謂僕射 徐勉曰:「江革果能稱職。」有集二十卷行於世。

《朱异傳》:「异字彥和,年十餘歲,好群聚蒱博,頗為鄉黨 所患。既長,乃折節從師,遍治五經,涉獵文史,兼通雜 藝,博弈書算,皆其所長。年二十,詣都尚書令沈約面 試之,因戲异曰:『卿年少,何乃不廉』?异逡巡未達其旨, 約乃曰:『天下唯有文義棋書,卿一時將去,可謂不廉 也。有詔求異能之士,五經博士明山賓表薦异,高祖』」 召見,使說《孝經》《周易》義,甚悅之,謂左右曰:「朱异實。」異 後見明山賓,謂曰:「卿所舉,殊得其人。」仍召异直西省, 俄兼太學博士。其年高祖自講《孝經》,使异執讀。大同 六年,异啟於儀賢堂奉述高祖《老子》義,敕許之。及就 講,朝士及道俗聽者千餘人,為一時之盛。時城西又 開士林館以延學士,异與左丞賀琛遞日述高祖《禮 記中庸義》,皇太子又召异於元圃講《易》,所撰《禮》《易》講 疏及儀注文集百餘篇,多亡逸。

《羊侃傳》:「侃字祖忻,少而瑰瓌,雅愛文史,博涉書記,尤 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

《司馬褧傳》:「褧字元素,少傳家業,強力專精,手不釋卷。 少與任昉善,昉亦雅重焉。」

《劉顯傳》:「顯字嗣芳,好學博涉多通。尚書令沈約造焉, 於坐策顯經史十事,顯對其九,約曰:『老夫昏忘,不可 受策。雖然,聊試數事,不可至十也』。顯問其五,約對其 二。陸倕聞之,歎曰:『劉郎可謂差人,雖吾家平原詣張壯武、王粲謁伯喈,必無此對』。」其為名流推賞如此。 《劉之遴傳》:「之遴字思貞,八歲能屬文,十五舉茂才對 策」,沈約、任昉見而異之。之遴篤學明審,博覽群籍,時 劉顯、韋稜並強記,之遴每與討論,咸不能過也。之遴 好古愛奇,在荊州聚古器數十百種,有一器似甌,可 容一斛,上有金錯字,時人無能知者。又獻古器四種 於東宮。其第一種,鏤銅鴟夷榼二枚,兩耳有銀鏤,銘 云「建平二年造。」其第二種,金銀錯鏤古樽二枚,有篆 銘云「秦容成侯適楚之歲造。」其第三種外國澡灌一 口,銘云「元封二年,龜茲國獻。」其第四種古製澡盤一 枚,銘云「初平二年造。」時鄱陽嗣王範得班固所上《漢 書》真本,獻之東宮,皇太子令之遴與張纘、到溉、陸襄 等參校異同,之遴具異狀十事,其大略曰:「案本《漢書》 稱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 本無上書年月日字。又案古本《敘傳》號為中篇,今本 稱為《敘傳》。又今本《敘傳》載班彪事行,而古本云稚生, 彪自有傳。又今本紀及表志、列傳不相合為次,而古 本相合為次,總成三十八卷。又今本《外戚》在《西域》後, 古本《外戚》次《帝紀》下。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 王》《武五》子,宣元六王,雜在諸傳秩中。古本諸王悉次 《外戚》下,在《陳》、項傳前。又今本韓、彭英、盧、吳述云:「信惟 餓隸,布實黥徒,越亦狗盜,芮尹江湖,雲起龍驤,化為 侯王。」古本述云「淮陰毅毅,杖劍周章,邦之傑子,實惟 彭英,化為侯王,雲起龍驤。」又古本第三十七卷解音 釋義,以助雅詁,而今本無此卷。之遴好屬文,多學古 體,與河東裴子野、沛國劉顯常共討論書籍,因為交 好。是時,《周易》《尚書》《禮記》《毛詩》並有高祖義疏,惟《左氏 傳》尚闕。之遴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傳同 異》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悅,詔答之曰:「省所 撰《春秋義》,比事論書,辭微旨遠,編年之教,言闡義繁。 丘明傳洙、泗之風,《公羊》稟西河之學,鐸、椒之解不追, 瑕丘之說,無取繼踵。胡毋仲舒云盛,因修《穀梁》,千載 最篤。張蒼之傳左氏,賈誼之襲荀卿,源本分鑣,指歸 殊致,詳略紛然,其來舊矣。昔在弱年,乃經研味,一從 遺置,迄將五紀。兼晚冬晷促,機事罕暇,夜分求衣,未 遑搜括,須待夏景,試取推尋。若溫故可求,別酬所問 也。」太清二年,侯景亂,之遴避難還鄉,未至,卒於夏口, 時年七十二。前後文集五十卷行於世。

《許懋傳》:「懋字昭哲,少孤,性至孝,篤志好學。僕射江祏 甚推重之,號為經史笥。」

《王規傳》:「規字威明,八歲丁母憂,有至性,太尉徐孝嗣 每見必為之流涕,稱曰孝童。年十二,五經大義,並略 能通。既長,好學,有口辨。天監十二年,改構太極殿,功 畢,規獻《新殿賦》,其辭甚工。高祖於文德殿餞廣州刺 史元景隆,詔群臣賦詩,同用五十韻,規援筆立奏,其 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詔為侍中。規集後漢眾家異」 同,注「《續漢書》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蕭介傳》:介字茂鏡,少穎悟,有器識,博涉經史,兼善屬 文。侍中闕選,司舉王筠等四人,並不稱旨。高祖曰:「我 門中久無此職,宜用蕭介為之。」介博物強識,應對左 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

《殷芸傳》:「芸字灌蔬。勵精勤學,博洽群書。幼而廬江何 憲見之,深相歎賞。」

《江子一傳》:「子一字元貞,少好學,有志操,以家貧闕養, 因蔬食終身。起家王國侍郎朝請,啟求觀書祕閣,高 祖許之。續《黃圖》及班固九品,并辭賦文筆數十篇,行 於世。」

《孝行傳》:「謝藺字希如,晉太傅安八世孫。藺五歲,每父 母未飯,乳媼欲令藺先飯,藺曰:『既不覺飢彊,食終不 進』。舅阮孝緒聞之,歎曰:『此兒在家則曾子之流,事君 則藺生之匹』。因名之曰藺。稍受以經史,過目便能諷 誦,孝緒每曰:『我家陽元也』。所製詩賦碑頌數十篇。」 《儒林傳》:「伏曼容字公儀,少篤學,善《老》《易》,為《周易》《毛詩》 《喪服集解》《老》《莊》《論語義》。」

嚴植之字孝源少善莊老能元言精解喪服孝經。《論 語》及長遍治鄭氏禮。《周易》毛詩左氏春秋性淳孝謹 厚不以所長高人。

賀瑒字德璉。天監四年,初開五館,以瑒兼五經博士。 別詔為皇太子定禮,撰《五經》義,瑒悉禮舊事。時高祖 方創定禮樂,瑒所建議,多見施行。所著《禮》《易》《老》、莊講 疏,朝廷博議數百篇,《賓禮儀注》一百四十五卷。 沈峻字士嵩。好學,與舅太史叔明師事宗人沈麟。士 博通五經,尤長《三禮》。叔明少善《莊》《老》,兼治《孝經》《禮記》, 其三「元尤精解,當世冠絕。」

孔子祛會稽山陰人少孤貧好學耕耘樵採常懷書 自隨投閒則誦讀勤苦自勵。

《文學傳》:「到沆字茂瀣,幼聰敏,既長,勤學,善屬文。高祖 初臨天下,收拔賢俊,愛其才。東宮建,以為太子洗馬。 時文德殿置學士省,召高才碩學者待詔其中,使校 定墳史,詔沆通籍焉。所著詩賦百餘篇。」

袁峻字孝高,早孤,篤志好學。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五十紙,紙數不登則不休息。天監 六年,峻乃擬揚雄《官箴》奏之,高祖嘉焉,賜束帛,除員 外散騎侍郎,直文德學士省抄《史記》《漢書》各為二十 卷。

周興嗣字思纂年十三遊學京師積十餘載遂博通 記傳善屬文齊隆昌中侍中謝朏為吳興太守唯與 興嗣談文史而已。

庾於陵字子介散騎常侍黔婁之弟也。七歲能言元 理既長清警博學有才思齊隨王子隆為荊州召為 主簿使與謝朓宗史抄撰群書除鴻臚卿領荊州大 中正《文集》十卷。

劉昭字宣卿幼清警七歲通老莊義既學善屬文歷 為宣惠豫章王中軍臨川記室初昭伯父彤集眾家 《晉書》注干寶《晉紀》為四十卷至昭。又集後漢同異以 注范曄書世稱博悉遷通直郎出為剡令卒官集注 《後漢》一百八十卷幼童傳十卷文集十卷子縚字言 明亦好學通三禮。

劉峻,字孝標,年八歲,為人所略。至中山,中山富人劉 實愍峻,以束帛贖之,教以書學。魏人聞其江南有戚 屬,更徙之桑乾。峻好學,家貧,寄人廡下,自課讀書。常 燎麻炬,從夕達旦,時或昏睡,爇其髮,既覺復讀,終夜 不寐,其精力如此。齊永明中,從桑乾得還,自謂所見 不博,更求異書,聞京師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 謂之《書淫》。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祕書。 安成王秀好峻學,及遷荊州,引為戶曹參軍,給其書 籍,使抄錄事類,名曰《類苑》。未及成,復以疾去。

劉杳字士深少好學博綜群書沈約任昉以下每有 遺忘皆訪問焉佐周捨撰國史自少至長多所著述 撰要雅五卷。「楚辭草木疏一卷高士傳二卷東宮新 舊記三十卷古今四部書目五卷並行於世。」

臧嚴字彥威,幼有孝性,孤貧勤學,行止書卷,不離於 手。初為安成王侍郎,遷冠軍行參軍,侍湘東王讀,累 遷王宣惠輕車府參軍,兼記室。嚴於學多所諳記,尤 精《漢書》諷誦略皆上口王嘗自執四部書目以試之, 嚴自甲至丁卷中各對一事,并作者姓名遂無遺失 其博洽如此。文集十卷。

庾仲容字仲容杜絕人事專精篤學晝夜手不釋卷 抄諸子書三十卷眾家地理書二十卷《列女傳》三卷 文集二十卷並行於世。

陸雲公、字子龍,五歲誦《論語》《毛詩》,九歲讀《漢書》,略能 記憶。從父倕沛國劉顯質問十事,雲公對無所失,顯 歎異之。從兄才子亦有才名,文集並行於世。

任孝恭,字孝恭,精力勤學,家貧無書,常崎嶇從人假 借,每讀一遍,諷誦略無所遺。外祖丘它與高祖有舊, 高祖聞其有才學,召入西省撰史。少從蕭寺雲法師 讀經論,明佛理,文集行於世。

顏協字子和,幼孤,養於舅氏。少以器局見稱。博涉群 書,工於草隸。所撰《晉仙傳》五篇,《日月災異圖》兩卷,遇 火湮滅。

《處士傳》:「何點字子晳,容貌方雅,博通群書,善談論。 引字子季,點之弟也。師事沛國劉瓛,受《易》及《禮記》《毛 詩》。又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業皆通。注《百法論》《十 二門論》各一卷,注《周易》十卷,《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隱 義》十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答問》五十五卷。」

阮孝緒字士宗年十三遍通五經十五冠而見其父 彥之誡曰:「三加彌尊人倫之始宜思自勗以庇余躬」 答曰:「願跡松子於瀛海追許由於穹谷庶保促生以 免塵累」乃著高隱傳上自炎黃終於天監之末斟酌 分為三品凡。若干卷。又所著七錄等書二百五十卷 行於世。

陶弘景,字通明。讀書萬餘卷,善琴棋,工草隸。未弱冠, 齊高帝作相,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雖在朱門,閉 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朝儀故事,多取決焉。性 好著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篤。尤明陰陽五行, 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圖產物,醫術本草。著《帝代年 歷》。又嘗造渾天象,云「修道所須,非止史官。」是用 諸葛璩字幼玫幼事徵士關康之博涉經史。

沈顗字處默,慕黃叔度、徐孺子之為人,讀書不為章 句,著述不尚浮華,常獨處一室,人罕見其面。

劉歊字士光六歲誦。《論語》毛詩意所不解便能問難 十一讀。《莊子》逍遙篇曰:此可解耳客因問之隨問而 答皆有情理家人每異之及長博學有文才不娶不 仕與族弟訏並隱居求志遨遊林澤以山水書籍相 娛而已。

《范元琰》字伯珪好學博通經史兼精佛義。

庾詵字彥寶,新野人也。幼聰警篤學,經史百家無不 該綜,緯候書射,棋算機巧,並一時之絕。所撰《帝歷》二 十卷、《易林》二十卷、《續伍端休江陵記》一卷、《晉朝雜事》 五卷、《總抄》八十卷,行於世。子曼倩字世華,亦有令譽。 所著《喪服儀》,文字體例,莊老義疏,注算經及《七曜歷 術》,并所製文章,凡九十五卷張孝秀字文逸,博涉群「書善談論工隸書凡諸藝能 莫不明習。」

庾承先字子通弱歲受學於南陽劉虯彊記敏識出 於群輩元經釋典靡不該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練 《良吏傳》庾蓽字休野博涉群書有口辨。

《高昌國傳》:「國人言語與中國略同,有《五經》《歷代史》、諸 子集。」

《陳書世祖本紀》:「帝諱蒨,字子華,少沈敏,有識量,美容 儀,留意經史,舉動方雅,高祖甚愛之。」

《後主沈皇后傳》:「后諱婺華,性端靜,寡嗜慾,聰敏彊記, 涉獵經史,工書翰。後主遇后既薄,而張貴妃寵傾後 宮,后未嘗有所忌怨,惟尋閱圖史,誦佛經為事。」 《侯安都傳》:「安都,字成師,工隸書,能鼓琴,涉獵書傳,為 五言詩,亦頗清靡,兼善騎射,為邑里雄豪。」

《歐陽頠傳》:「頠字靖世,少質直有思理,州郡頻辟不應, 乃廬於麓山寺傍,專精習業,博通經史。」

《杜稜傳》:「稜字雄盛,頗涉書傳,少落泊,不為當世所知。 遂遊嶺南,事梁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映卒,從高祖 恆典書記。侯景之亂,命稜將領平蔡路養李遷仕,皆 有功。」

《衡陽獻王昌傳》:「昌字敬業。高祖遣吳郡杜之偉授昌 以經書。昌讀書一覽便誦,明於義理,剖析如流。 方慶少清警,涉獵書傳,及長,有幹略。」

《陳慧紀傳》:「慧紀,字元方,涉獵書史,負才任氣。高祖平 侯景,慧紀從焉。」

《趙知禮傳》:「知禮字齊旦,涉獵文史,善隸書。高祖討元 景仲,引為記室參軍。」

《劉師知傳》:「師知好學,有當世才,博涉書史,工文筆,善 儀體。臺閣故事,多所詳悉。」

《王通傳》:「勱字公濟,通之弟也。美風儀,博涉書史。梁世 為國子《周易》生,射策舉高第,除祕書郎。」

《袁敬傳》:「樞字踐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

《王質傳》:「質字子貞,涉獵書史。梁世以武帝甥封甲口 亭侯,補國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祕書郎。」

《虞荔傳》:「荔字子山,年九歲,隨從伯闡候太常陸倕,倕 問五經,凡有十事,荔隨問輒應,無有遺失,倕甚異之。 及長,美風儀,博覽墳籍,善屬文。文帝除太子中庶子, 侍太子讀書。」

寄字次安,少聰敏,及長好學,善屬文。弱冠舉秀才,對 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國左常侍。大同中,嘗驟雨,殿 中往往有雜色寶珠,梁武觀之,甚有喜色,寄因上《瑞 雨頌》。帝謂寄兄荔曰:「此頌典裁清拔,卿家之士龍也。 將如何擢用?」寄聞之,嘆曰:「美盛德之形容,以申擊壤 之情耳。吾豈買名求仕者乎?」乃閉門稱疾,惟以書籍 自娛。

《馬樞傳》:樞字要理,六歲能誦《孝經》《論語》《老子》。及長,博 極經史,尤善佛經及《周易》《老子》義。梁邵陵王綸為南 徐州刺史,素聞其名,引為學士。綸時自講《大品經》,令 樞講《維摩》《老子》《周易》。同日發題,道俗聽者二千人。王 欲極觀優劣,乃謂眾曰:「與馬學士論義,必使屈伏,不 得空立主客。」於是數家學者各起問端,樞乃依次剖 判,開其宗旨,然後枝分流別,轉變無窮,論者拱默聽 受而已。綸甚嘉之,將引薦於朝廷。尋遇侯景之亂,綸 舉兵援臺,乃留書二萬卷以付樞。樞肆志尋覽,殆將 周遍,撰《道覺論》二十卷行於世。

《孔奐傳》:「奐字休文,好學善屬文,經史百家,莫不通涉。 沛國劉顯時稱學府,每共討論,深相歎服。乃執奐手 曰:昔伯喈墳素,悉與仲宣,吾當希彼蔡君,足下無愧 王氏。所保書籍,尋以相付。有集十五卷,彈文四卷。」 《沈君理傳》:「君理字仲倫,美風儀,博涉經史,有識鑒。」 《周弘正傳》:「弘正字思行,年十歲,通《老子》《周易》。十五召 補國」子生,仍於國學講《周易》。諸生傳習其義,以季春 入學,孟冬應舉。學司以其日淺,弗之許焉。博士到洽 議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講一經,雖曰諸生,實堪師 表,無俟策試。」起家梁太學博士,累遷國子博士。時於 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講授,聽者傾朝野焉。弘正 啟梁武帝《周易疑義》五十條,又請釋乾坤二繫。元帝 嘗著《金樓子》曰:「余於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於義 理,清轉無窮,亦一時之名士也。」及侯景平,僧辯啟送 祕書圖籍,敕弘正讎校。高祖受禪,授太子詹事。高宗 太建五年,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太子以弘正朝廷 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 敬。弘正特善元言,兼明釋典,雖碩學名僧,莫不請質 疑滯。所著《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莊子疏》 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經疏》兩卷,集十二卷,行於世。 弘直子確,字士潛,博涉經史,篤好元言,世父弘正特 所鍾愛。

《袁憲傳》:「憲字德章,幼聰敏,好學,有雅量。梁武帝修建 庠序,別開五館,其一館在憲宅西,憲常招引諸生與 之談論,每有新議,出人意表,同輩咸嗟服焉。大同八 年,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詔下國學宣制旨義。憲時年十四,被召為國子正言。生謁祭酒到溉,溉目而送 之,愛其神彩。在學一歲,國子博士周弘正謂憲父君」 正曰:「賢子今茲欲策試不?」君正曰:「經義猶淺,未敢令 試。」居數日,君正遣門下客岑文豪與憲候弘正。會弘 正將登講坐,弟子畢集,乃延憲入室,授以麈尾,令憲 樹義。時謝岐、何妥在坐,弘正謂曰:「二賢雖窮奧賾,得 無憚此後生耶?」何、謝於是遞起義端,深極理致。憲與 往復數番,酬對閒敏。弘正謂妥曰:「恣卿所問,勿以童 稚相期。」時學眾滿堂,觀者重沓,而憲神色自若,辯論 有餘。弘正請起數難,終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還咨 袁吳郡,此郎已堪見代為博士矣。」時生徒對策,多行 賄賂,文豪請具束脩,君正曰:「我豈能用錢為兒買第 耶?」學司銜之。及憲試,爭起劇難,憲隨問抗答,剖析如 流。到溉顧憲曰:「袁君正其有後矣。」及君正將之吳郡, 溉祖道於征虜亭,謂君正曰:「昨策生蕭敏孫、徐孝克 非不解義,至於風神器局,去賢子遠矣。」尋舉高第。 孫《瑒傳》:瑒字德璉,少倜儻,好謀略,博涉經史,尤便書 翰。常于山齋設講肆,集元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 所稱。

《徐陵傳》:「陵字孝穆,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莊老義。既長, 博涉史籍。梁簡文在東宮,撰《長春殿義記》,使陵為序, 又令於少傅府述所製《莊子》義。少而崇信釋教,經論 多所精解。後主在東宮,令陵講《大品經》,義學名僧,自 遠雲集。每講筵商較,四座莫能與抗。國家有大手筆, 皆陵草之。其文頗變舊體,緝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 文出手。好事者已傳寫成誦。遂被之華夷。家藏其本。 後逢喪亂。多散失。存者三十卷。

孝克,陵之第三弟也。少為《周易》生,有口辯,能談元理。 既長,遍通五經,博覽史籍,亦善屬文。後東遊,居於錢 唐之佳義里,與諸僧討論釋典,遂通《三論》。每日二時 講,旦講佛經,晚講《禮傳》,道俗受業者數百人,高宗甚 嘉其操行。至德中,皇太子入學釋奠,百司陪列,孝克 發《孝經》題,後主詔皇太子北面致敬。開皇十年,長安 疾疫。隋文帝聞其名,召令於尚書都堂講《金剛般若 經》。尋授國子博士。後侍東宮講《禮傳》。

《江總傳》:「總字總持。幼聰敏,長篤學,有辭采。家傳賜書 數千卷,總晝夜尋讀,未嘗輟手。有文集三十卷,并行 於世。」

《姚察傳》:「察字伯審,六歲誦書萬餘言,弱不好弄,博弈 雜戲,初不經心,勤苦厲精,以夜繼日。年十二,便能屬 文。父上開府僧坦知名梁武代,二宮禮遇優厚,每得 供賜,皆回給察兄弟,為遊學之資。察並用聚蓄圖書, 由是聞見日博。年十三,梁簡文帝時在東宮,盛修文 義,即引於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在亂離之」 間,篤學不廢。元帝授察原鄉令,中書侍郎領著作杜 之偉與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太建初, 報聘於周。江左耆舊先在關右者,咸相傾慕。沛國劉 臻竊於公館訪《漢書》疑事十餘條,並為剖析,皆有經 據。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著《西聘道里記》,所敘 事甚詳。陳初,高宗欲設備樂,付有司立議,以梁武帝 為非。時碩學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並即注同。 察乃博引經籍,獨違群議,據梁樂為是。當時驚駭,莫 不慚服。僕射徐陵因改同察議。俄為戎昭將軍,知撰 《梁史》事。固辭不免。後主纂業,敕兼東宮通事舍人,將 軍知撰史如故。察既博極墳素,尤善人物,至於姓氏 所起,枝葉所分,官職「姻娶,興衰高下,舉而論之,無所 遺失。」陳滅入隋,開皇九年,詔授祕書丞,別敕成梁、陳 二代史。初,察願讀一藏經,並已究竟,將終曾無痛惱。 察性至孝,終日恬靜,唯以書記為樂。於墳籍無所不 睹,每有製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見,咸重富博。且專志 著書,白首不倦,手自抄撰,無時蹔輟。尤好研覈古今, 諟正文字,精采流贍,雖老不衰。兼諳識內典,所撰寺 塔及眾僧文章,特為綺密。所著《漢書訓纂》三十卷,《說 林》十卷,《西聘玉璽》《建康》《三鍾》等記各一卷,悉窮該博。 并文集二十卷,並行於世。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 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上, 今在內殿。梁、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 紀傳有所闕者,臨亡之時,仍以體例誡約子思廉,博 訪撰續,思廉泣涕奉行。大業初,內史侍郎虞世基奏 「廉踵成梁、陳二代史,自爾以來,稍就補續。」

《永陽王伯智傳》:「伯智字策之,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經 史。」

《新蔡王叔齊傳》:「叔齊字子肅,風彩明贍,博涉經史,善 屬文。」

《晉熙王叔文傳》:「叔文字子才,頗涉書史。」

《蕭濟傳》:「濟字孝康,少好學,博通經史,諮梁武帝《左氏》 疑義三十餘條。尚書僕射范陽張纘、太常卿南陽劉 之遴並與濟討論,纘等莫能抗對。太建初,入為五兵 尚書,揚州長史。高宗嘗敕取揚州曹事,躬自省覽,見 濟條理詳悉,文無滯害,乃顧謂左右曰:『我本期蕭長 史長於經傳,不言精練繁劇,乃至於此《陸瓊傳》:「瓊字」伯玉,父雲公,梁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 瓊幼聰慧,有思理,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及高宗 為司徒,妙簡僚佐,徐陵薦瓊于高宗曰:「陸瓊見識優 敏,文史足用,進居郎署。」初,瓊父雲公奉梁武帝敕撰 《嘉瑞記》,瓊述其旨而續焉,自永定訖于至德,勒成一 家之言。遷吏部尚書,著作如故。瓊詳練譜牒,有集二 十卷行於世。

第三子從典,字由儀,幼而聰敏。八歲讀《沈約集》,見回 文研銘,從典援筆擬之,便有佳致。年十三,作《柳賦》,其 詞甚美。從父瑜將終,家中墳籍,皆付從典,從典乃集 瑜文為十卷,仍製集序,其文甚工。從典篤好學業,博 涉群書,於班史尤所屬意。仕隋,除著作郎。楊素奏從 典續司馬遷《史記》迄于隋。其書未就,值喪亂,疾卒。 《顧野王傳》:「野王字希馮,幼好學,年七歲,讀五經,略知 大旨。九歲能屬文,嘗製日賦,領軍朱异見而奇之。年 十二,隨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長而遍觀經史, 精記嘿識,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 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輿地志》三十卷,《符瑞圖》十卷, 《顧氏譜傳》十卷,《分野樞要》一卷,《續洞冥記》」一卷,《元象 表》一卷,並行於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國史記傳》 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卷。

《傅縡傳》:「縡字宜事。幼聰敏,七歲通古詩賦十餘萬言。 長好學,能屬文。後依湘州刺史蕭循,循頗好士,廣集 墳籍,縡肆志尋閱,因博通群書。有集十卷行於世。 章華字仲宗,家世農夫,至華獨好學,與士君子遊處, 頗覽經史,善屬文。」

《蕭摩訶傳》:「潁川陳禹隨摩訶征討,聰敏有識量,涉獵 經史,解風角兵書,頗能屬文。官至王府諮議。」

《孝行傳》:謝貞字元正,幼聰敏,有至性。七歲,母王氏授 貞《論語》《孝經》,讀訖便誦。八歲嘗為《春日閒居》五言詩, 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謂所親曰:『此兒方可大 成,至如風定花猶落,乃追步惠連矣』。」由是名輩知之。 年十三,略通五經大旨,尤善《左氏傳》,工草隸蟲篆。 《儒林傳》:「沈洙字弘道,少方雅好學,不妄交遊,治《三禮》 《春秋左氏傳》,精識彊記,五經章句、諸子史書,問無不 答。

張譏字直言幼聰俊有思理十四通孝經。《論語》篤好 元言受學於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為先輩推服所 撰。《周易》義三十卷尚書義十五卷毛詩義二十卷孝 經義八卷。《論語》義二十卷。《老子》義十一卷。《莊子》內篇 義十二卷外篇義二十卷雜篇義十卷元部通義十 二卷。又撰遊元桂林二十四卷後主嘗敕人就其家 寫入祕閣。

沈不害字孝和幼孤而修立好學治經術善屬文雖 博綜墳典而家無卷軸每製文操筆立成曾無尋檢 僕射汝南周弘正常稱之曰:「沈生可謂意聖人乎!」著 治五禮儀一百卷文集十四卷。

《文學傳》:「杜之偉字子大,家世儒學,以《三禮》專門。之偉 幼精敏有逸才。七歲受《尚書》,稍習《詩》《禮》,略通其學。十 五遍觀文史及《儀禮》故事,時輩稱其早成。僕射徐勉 嘗見其文,重其有筆力。中大同元年,梁武帝幸同泰 寺捨身,敕勉撰定儀注。勉以臺閣先無此禮,召之偉 草具其儀。乃啟補東宮學士,與學士劉陟等抄撰群」 書,各為題目。所撰《富教》《政道》二篇,皆之偉為序。為文 不尚浮華,而溫雅博贍,所製多遺失,存者十七卷。 許亨字亨道。父懋,梁始平天門二郡守,太子中庶子、 散騎常侍,以學藝聞。撰《毛詩風雅比興義類》十五卷, 述行記四卷。亨少傳家業,孤介有節行,博通群書,多 識前代舊事,名輩皆推許之。初撰《齊書》并志五十卷 遇亂失亡後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梁太清之後所 製文筆六卷。

岑之敬,字思禮。父善紆,梁世以經學聞,官至吳寧令、 司義郎。之敬年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加 歎異。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御 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第。」 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試, 令之敬升講座,敕中書舍人朱异執《孝經》,唱士孝章, 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不 嗟服。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有集十卷行於世。 陸琰字溫玉,幼孤好學有志操。世祖聽覽餘暇,頗留 心史籍,以琰博學善占誦,引置左右。嘗使製刀銘,琰 援筆即成,無所點竄。世祖嗟賞久之,賜衣一襲。琰寡 嗜欲,鮮矜競,遊心經籍,晏如也。其所製文筆,多不存 本。後主求其遺文,撰成二卷。有弟瑜。

瑜字幹玉。少篤學,美詞藻。幼長讀書,晝夜不廢。聰敏 彊記,一覽無遺。嘗受《莊》《老》于汝南周弘正,學《成實論》 于僧滔法師,並通大旨。時皇太子好學,欲博覽群書, 以子集繁多,命瑜抄撰,未就而卒,時年四十四。太子 為之流涕。有集十卷。

阮卓,幼而聰敏,篤志經籍,善談論,尤工五言詩,時有 武威陰鏗,幼聰慧,五歲能誦詩賦,日千言。及長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為當時所重。有集三卷行於世。 《吳地記》:「顧野王,字休倫,仕陳武帝為門下侍郎,博綜 群書,廣搜經籍,撰梁《瑞應圖》七十卷,《御覽》三百六十 卷,宮人各念一卷,常隨駕行,內人謂之著腳御覽。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