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八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八十六卷目錄
易經部總論十二
元胡一桂翼傳舉要〈易 先天後天 尊陽卑陰 卦分爻位之陰陽
卦爻分君臣 爻有應不應 爻分三才 爻分中正 畫爻位虛四者之別 卦爻變動有
三 三聖取象例 彖爻取象例 卦有逐爻取象者 爻有以六位取象者 卦德象體材
義 卦爻言數例 易為卜筮書 本義啟蒙主卜筮 周禮九筮 辭說 變說 象類說
占類說 卜筮類 卜筮合象占為一說 易十翼論〉
胡一桂啟蒙翼傳〈文言辨 本義啟蒙論〉
胡一桂翼傳辨疑〈毛漸傳三墳易之疑 劉牧易置圖書之疑 劉牧指參
伍以變為四十五數之疑 歐公圖書怪妄之疑 文王重卦之疑 文王作爻辭之疑 文
王作文言之疑 文王始稱易名之疑 既濟東西鄰為紂與文王事之疑 周公作彖象爻
辭文言之疑 淇水不信序卦之疑 易非全書之疑〉
黃澤易學濫觴〈明象〉
吳萊文集〈三墳辨〉
經籍典第八十六卷
易經部總論十二
编辑宋胡一桂翼傳舉要
编辑《易》
编辑
《易》有以理言者,有以書言者。以「理」言,即「太極」是也;以 「書」言,即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與 夫文王之卦辭,周公之爻辭,皆書名者也。曰「《易》有太 極」,此「易」字以《書》言,謂《易》書之中,原其始具,此太極之 理,所以能生儀、象卦也。曰「《易》與天地準」,此「易」字不專 以《書》言矣,謂《易》之道與天地準,所以能彌綸天地之 道也。要之,《十翼》中稱「易」字以《書》言者為多,文王周公 之辭無「易」字,夫子於《文言》及上繫第二章,方稱《易》之 名,周公爻辭不言「易」字,而於《周禮》卻有三《易》之名。馮 厚齋謂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則《易》乃周家 之書名,文王之所命也。曰三易者,夏商蒙周《易》之稱 爾。意恐未然。《說卦》謂昔者聖人之作《易》,非指伏羲乎? 《繫辭》謂《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詳其名義, 《易》之稱,其來舊矣,必非自文王而始也。況以後蒙前 可也,以前蒙後,可乎?
《先天後天》
编辑
乾,《文言傳》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夫子本 只因乾卦有下乾、上乾,發先天後天之象,至邵子引 以明伏羲、文王之易。然朱漢上謂陳摶以先天圖傳 种穆,則其稱所從來又遠矣。但邵子之意,謂先天者, 如六十四卦,天本未嘗為,而伏羲畫之,謂之先乎天 可也;曰後天者,天地間已有六十四卦,文王就六十 四卦內又從而序之繫之,謂之「後乎天」可也。故其詩 云:「若問先天一事無,後天還始著工夫一事無」,只是 順其自然。且如畫卦,不過由太極而兩儀,兩儀而四 象,四象而八卦。其重也,由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 三十二而六十四,只是加一倍法。至如先天八卦與 六十四卦《圓圖》,亦不過揭橫圖中前一截居南北之 東,後一截居南北之西,未嘗致力於其間也。謂之 曰「著工夫」,則文王《序卦》與夫八卦方位,皆若出于有 意為之,非復庖犧自然之妙。然《序卦》與八卦方位既 成之後,或反對以相因,或流行以致用,亦莫不有自 然之位置,此所謂先聖後聖,其揆一也,何庸致區別 於其間哉?
《尊陽卑陰》
编辑
「天尊地卑,陰陽固有自然尊卑之象。然於《易》上欲見 其尊卑處,何者最為親切?」曰:「自太極生儀象卦,最可 見。太極動而生一陽,然後靜而生一陰,則陽已居先 矣。至於陽儀之上生一陽,一陰先陽,固宜也。陰儀之 上當以陰為主矣。其生一陽一陰,亦以陽居先焉。又 至於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 十四」,其生一陽一陰,莫不先陽而後陰,於是首《乾》終 《坤》。乾不期尊而自尊,《坤》不期卑而自卑。於此見尊陽 卑陰,非聖人之私意,卦畫自然之象,而亦造化自然 之位也。
《卦分爻位之陰陽》
编辑
卦有初、二、三、四、五、上為位之陰陽,九、六為爻之陰陽。 位之陰陽一定而不易,爻之陰陽變易而無常,或以 陽爻居陽位,或以陽爻居陰位,或以陰爻居陰位,又 或以陰爻居陽位,皆無常也。《易》曰:「剛柔雜居,而吉凶 可見矣。」又曰:「上下無常,剛柔相易。」正謂是也。占法有 九、六、七、八,九為老陽,七為少陽,六為老陰,八為少陰, 老變而少不變。《易》以變者名爻,故稱九六,不稱七八。 其實每卦七八九六皆具。然初上兩爻,陽爻不曰九 一而言初九,不曰九六而言上九;陰爻不曰六一而 言初六,不曰六六而言上六。蓋初者有始之謂,上者 有終之謂。言初言上,卦之首尾可見也。又,《易》言陰陽, 不言陽陰,言終始,不言始終,猶言晦朔,不言朔晦;言 「死生」,不言生死,取其有生生循環不窮之意也
《卦爻分君臣》
编辑
六十四卦。乾卦純君象,坤卦純臣象。《明夷》卦指上六 為暗君象。〈紂〉六五為箕子象外,餘皆五君二臣。看來 自五君外,諸爻皆臣位,特有遠近之分,說者謂四為 大臣,以其近君也。又多稱二為臣,以其正應也。六三 或從王事,三非臣歟,初則臣之最微者,所謂「在野曰 草莽之臣」是也。亦取民象。蠱之上九,高尚其事,又臣 之隱居者焉。代淵曰:「六十四卦,皆以五為君位者,此 《易》之大略也。」其間或有居此位而非君義者,有居他 位而有君義者,斯《易》之變。蓋聖人意有所存,則主義 在彼,不可滯於常例。王晦叔曰:「不為君位者,其卦有 四:《坤》也,遯也,明夷也、《旅》也。坤對乾以明臣之分,明夷 亡國,紂是也。旅失國,《春秋》書『公遜天王出居是也。遯 去而不居,泰伯、伯夷之事是也。此四卦所以不為『君 位』』」也。
《爻有應不應》
编辑
六爻取應與不應,夫子彖傳例也。如《恆彖》曰「剛柔皆 應」,恆此六爻以應言也。如《艮彖》曰「上下敵應不相與 也」,此六爻雖居相應之位,剛柔皆相敵而不相與,則 是雖應亦不應矣。又如《未濟》六爻皆應,故曰「雖不當 位,剛柔應也。」以此例之,則六爻皆應者八卦,泰、否、咸、 恆、損、益、《既濟》《未濟》是也。皆不應者,亦八卦,乾坤、坎、離、 「震、巽、艮、兌是也。」二體所以相應者,下卦之初即上卦 之四,下卦之二即上卦之五,下卦之三即上卦之上, 上卦之四即下卦之初,上卦之五即下卦之二,上卦 之上即下卦之三。此所以初應四,四亦應初;二應五, 五亦應二;三應上,《上》亦應三。然上下體雖相應,其實 陽爻與陰爻應,陰爻與陽爻應。若皆「陰皆陽,雖居相 應之位,則亦不應矣。」江都李衡曰:「相應者,同志之象。 志同則合,是以相應。然事固多變,動在因時,故有以 有應而得者,有以有應而失者,亦有以無應而吉者, 有以無應而凶者。《夬》九三以援小人而凶,《剝》六三以 應君子而無咎,《咸》貴虛心而受人,故六爻以有應而 失所,《蒙》六四以無應」而困吝,斯皆時事之使然,故不 可執一而定論也。又觀《彖》辭,重在二五剛中而應者, 凡五:《師》·《臨》《升》二以剛中應五;《無妄》《萃》五以剛中應二; 《至若比》五以剛中,上下五陰應之;《大有》五以柔中,上 下五剛應之;《小畜》四以柔得位,上下五剛亦應之。又 不以六爻之應例論也。
《爻分三才》
编辑
三畫卦,下爻為地,中爻為人,上爻為天。六畫卦,初二 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說卦》曰:「立天之道,曰陰與 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 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是也。
《爻分中正》
编辑
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為正。陽爻居陰位,陰爻居 陽位,為不正。二五為上下兩體之中,三、四為一卦全 體之中,《繫辭》謂「非其中爻不備」,又指初、上、中間四爻 言中也。剛中柔中,當位為正,失位為不正,皆《彖傳》所 取。
《畫爻位虛四者之別》
编辑
六爻則九與六矣,六位則初、二、三、四、五、上矣,而又有 六畫六虛者,何也?蓋方畫之初則為畫,畫既成於位 之上則為爻,爻可見而位不可見,位虛而爻實也。位 之虛者所以受爻,爻者已成之畫,爻與畫先後不爭 多,所謂「啐啄同時」是也。必以畫言之者,見得《易》非死 物。據六爻觀之,如聖人方用手畫下,猶有活動之勢 也。位未畫則為虛。位既畫則為爻。此四者不可強分。 亦不容無辨。要在人活絡觀之爾。
《卦爻變動有三》
编辑
易,卦爻變動大率有三:有變易之易,有交易之易。又 有一卦中六爻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之《易》。筮而得老 陽,重□則變而為少陰,拆╍得老陰,交╳則變而為 少陽,單—此變易之易也。《先天圖》左一邊本都是陽, 右一邊本都是陰,左一邊一畫陰,自右一邊一畫陰, 來交易陽爻而成;右一邊一畫陽,自左一邊一畫陽, 往交易陰爻,而成其交也。乾坤各八卦,自相對而相 交;兌艮各八卦,自相對而相交。離與坎對,震與巽對, 相交亦然。其實非此往彼來,只是其象如此,此交《易》 之易也。又文王卦辭中,如《泰》卦☷☰「小往大來」,否卦 ☰☷「大往小來」之類,孔子《彖傳》中,如《隨》卦☱☳「剛來 下柔」,又如蠱卦☶☴「剛上而柔下」之類,蓋言一卦中 陰陽自相上下往來,又變成一卦,此所謂「上下無常, 剛柔相易」也。伏羲當初畫卦,六十四卦一時俱定,此 卦固非自彼卦變來,彼卦亦非自此卦變去。聖人觀 卦繫辭,偶然見有此象,又從而取之,于以見《易》道之 變,無有終窮,而道理亦只在聖人口頭說出便是也。 卦爻之變動,無出此三者矣。
《三聖取象例》
编辑
「《易》有理而後有數,有數而後有卦,有卦而後有象。」理 者何?太極是也。數者何?《河圖》《洛書》蓍「大衍之數」是也卦者何?由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是也。象者何?乾天坤 地乾馬坤牛之類是也。然伏羲之象在卦中,卦即象 也,文王取象猶略,乾無所取象,坤象牝馬,離象牝牛, 《中孚》豚魚、《小過》飛鳥之類,寥寥可數。周公於六爻取 象甚多。其要者,如《乾》六爻象龍,屯震坎象馬之類,不 可勝數。又自有所見而取,不必盡同於文王。至夫子 於《說卦》八卦取象,如「乾天坤地,乾馬坤牛」之類;於六 十四卦取大象,如乾天坤地,「屯雲雷蒙山泉」之類尤 備。其間亦有括文王周公所取例者。然而同於文王、 周公者少,而所自取者多。蓋夫子夢周公,心文王參 包犧於未畫,其於名象,又自有所見,不必盡同於三 聖也。朱子詩云:「須知《三絕韋編》者,不是尋行數墨人」 得之矣。緣自先儒分經合傳之後,學者隨文苟且,混 殽莫別。徑以孔子之象即文王、周公之象,遂以《說卦》 為祖。而六十四卦之彖、三百八十四爻之象,盡求合 於《說卦》,皆有所不通矣。必知乎此,而後取象之同異, 如揭日月而行天,流河漢而注地也。愚于《本義》後卦 象圖說詳矣,姑陳其概于此。或曰:象至夫子而大備, 誠如子言矣。夫子以前占者取象,如《左傳》所載,固已 多矣,奈何?愚曰:《左氏傳》乃傳夫子《春秋》之經,安知非 取夫子之《易》象以文之乎?借曰夫子以前,如乾天坤 地等象,容或有之,然自《左傳》外,他無證據。又不應以 夫子之聖贊《易》,區區收拾先聖所取之象,為之套括, 略不能自出一毫所見於其間也。況夏商以前,《易》無 復考究,今只據《易》中之辭,求《易》中之象,文王所未取 者,周公取之;周公所未取者,孔子取之;以文王周公 所未有之象,至夫子而方盡謂之曰「象」,至夫子而大 備,詎不信然?
《彖爻取象例》
编辑
《易》中卦爻及《彖傳》中取象,有取變體、似體、互體、伏體、 反體,不一而足。變體如《小畜》上九稱「既雨無坎」而取 雨象者,以上九變則為坎也。似體如頤似離而稱龜, 《大壯》似兌而稱羊之類也。互體如《震》,九四稱「遂泥」,以 自三至四互坎也。伏體如《同人彖辭》稱「大川」,以下體 離,伏坎也。反體如《鼎卦》初六爻稱「妾」,以下體巽,正兌 之反。初陰爻「妾」也。此類皆不可省,《象》意方通。
《卦有逐爻取象者》
编辑
如《隨》、二三,指初為小子;《大過》指初為女妻;《噬嗑》《賁》《壯》 《夬》《鼎》、艮,指初為趾;《遯》《既》《未濟》,指初為尾;《晉》《姤》上象角; 《大過》上象頂;《既濟》上象首,皆是也。他爻可類推。
《爻有以六位取象者》
编辑
《易》六十四卦,惟《既濟》一卦坎上離下,六爻之陰陽與 六位之陰陽協,故曰「既濟定也。」言爻位陰陽皆定之 義。餘六十三卦中皆具坎離陰陽之位焉。又足以見 日月為《易》之妙。故卦中取象,亦有以位之。陰陽取者, 初不以爻拘。如乾九三以位言,居離位之上,有「終日 夕象;九四以位言,居坎位之下,有『躍在淵象。義則昭』」 然矣。朱震《漢上解乾彖傳》曰:「六爻天地相涵,坎離錯 居。坎離者天地之用也。雲行雨施,坎之升降也。大明 終始,離之往來也。」愚因是推之,得六位取象之說焉。
《卦德象體材義》
编辑
卦德乾健坤順,震動、巽入、坎陷、離麗、艮止、兌說是也。 卦象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是也。 卦體剛中柔中,剛上柔下,內陽外陰,內健外順是也。 卦材剛柔健順,有強弱之分是也。卦義如《泰》,便有亨 通之義,《蠱》便有幹濟之義是也。
《卦爻言數例》
编辑
凡卦爻數,自初數之至上為六。或以一爻為一歲一 年,《同人》「三歲不興」,「《坎》三歲不得凶」,「《豐》三歲不覿」,「《既濟》 三年克之」,「《未濟》三年有賞于大國。」或以一爻為一月, 臨至于八月有凶。或以一爻為一日「復,七日來復。」或 以一爻為一人,《需》,「不速之客三人來,損三人行則損 一人。」或以一爻為一物,《訟》,「《鞶》帶三褫」,《晉》「晝日三接」,《師》 「王三錫命」,《比》「王用三驅。」《睽》載鬼一車,《解》田獲三狐。《損》 二簋可用享。《萃》一握為笑。《革》言三就,《旅》一矢亡。《巽》田 獲三品之類。
《易為卜筮書》
编辑
《易》所以知為卜筮書者,以《周禮》三《易》皆掌於太卜之 官而知之。伏羲《易》無文字,只是教人隨所占得卦爻, 就卦爻之陰陽上看吉凶。文王周公始有辭,分明說 吉凶,說利不利,又說神怪之象,如「載鬼一車,見豕負 塗」之類以示人,大概是教人以忠孝正順。如所謂「貞 則利,不貞則不利,貞則吉,不貞則不吉」,無非此意。本 義《坤卦》六五爻「黃裳元吉」之義,便可見當時占法大 旨。橫渠先生謂「《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正謂此也。 後之學者不說《易》為卜筮,書者以為卜筮流於技藝, 為《易》恥談,故只就理上說。雖說得好,但非《易》之本旨, 與《易》初不相干。朱子嘗謂卜筮之頃,上通鬼神,下通 事物,精及於無形,粗及於有象,天下道理無不包罩 在其中。開物成務之學,正有賴此,奈何以為非卜筮 之書乎?夫子《文言》《彖傳》之類,雖多發明道理,然而《繫辭》中教人大衍之數,《河圖》之數教人卜筮,《象傳》《說卦》 中教人說象,極詳且備,人皆由之而未察爾。
《本義啟蒙主卜筮》
编辑
朱子《本義》《啟蒙》二書,只教人以象占二事。或者乃謂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有辭變、象占四者之分。今只說 卜筮,乃是朱子之學,《易》道不止是也,是則然矣。然文 王卦辭中於《蒙》《比》二卦,只發初筮、原筮之義。周公爻 辭中於《革》九五只發未占、有孚之義。夫子《繫辭》曰:「極 數知來之謂占」,曰「大衍之數五十」,曰「蓍之德圓而神」, 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說,尚占之事,不一而足。誠以 伏羲之卦,本為卜筮作,文王、周公彖爻,無非占決之 辭,所以周公於《周禮》一書論《易》,惟與《連山》《歸藏》並掌 於太卜之官,則《易》之所由作,大抵為卜筮也審矣。故 《論語》引《恆卦》「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之辭,而繼之以「子 曰不占而已矣」者,又足以見夫子謂人不知尚占之 學,故不識「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之義。是則夫子專以 《易》為尚占之書,又可見矣。奈何以為朱子獨解作卜 筮乎?何不知言之甚也?夫子所謂聖人之道四焉,亦 說《易》道廣大,其用不窮,又何止於四道?而原其所由 作,則本為教人卜筮,使之決嫌疑,定猶豫,而不迷於 吉凶悔吝之塗爾。可不考其本,而惟朱子之議乎?
《周禮九》
编辑
《周禮》: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 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 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凶。凡國之大事,先簭 而後卜。上春相簭,凡國事,共簭。」愚按:先儒一講義云: 三代之易名不同,而所占者則同於九簭,往往國事 當決不出乎九簭之外也。知此,亦可識所簭之概矣。
《辭說》
编辑
《易繫辭上傳》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夫所謂辭者何也?文王六十四卦卦下之辭,周公三 百八十四爻爻下之辭是已。然愚直謂文王、周公之 辭,不出象、占二者。且以乾坤二卦論之,文王曰:「乾元 亨,利貞。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 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乾》是卦名,「元亨利 貞」是卦占,此卦有占無象,而卦之六畫即象矣。謂《筮》 得《乾》而六爻不變,或一卦三爻變,則以「元亨利貞」為 占,謂其事大亨通而利在貞正,雖亨通而不貞正,則 依然不利爾。《坤》是卦名,「元亨以下」是卦占,謂《筮》得《坤》 而六爻不變,或一卦三爻變,則以「元亨利牝馬之貞」 以下為占,以牝馬置「元亨、利、貞」間,是謂象。雜占中「牝 馬」,《坤》之象。「元亨利貞」者,《坤》之占也。「君子」指筮者,謂筮 者若有所往,居先則迷,以《坤》純陰之故,在後則得。以 坤承乾之故,主利;《乾》主義,故《坤》主利。往西南則得朋 類;往東北則喪朋類。以後天八卦,巽、離、坤、《兌》居西南 而為陰之朋,震、坎、乾、艮,居東北而為陽之朋。「安貞吉」 者,安於西南之貞則吉。此西南東北是象,而「得朋喪 朋」,「安貞吉」是占也。又以《乾》初九,《坤》初六二爻論之,周 公曰:「初九潛龍勿用」,初六「履霜堅冰至。」潛龍非象乎? 勿用非占乎?「履霜堅冰至」,固云有象無占,而占意寓 於象。分而言之,霜冰是象,履至是占,亦未為不可玩。 二卦二爻,無非象占,二者而已。合象占以成句而讀 之粲然成文,則謂之辭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皆然。《易》捨象占不足以成辭,論辭而不及象占,惟以 道理解說,而謂聖人自有此一種險怪之辭,則亦真 不足與言《易》。若「以言者尚其辭」之義,林學蒙嘗引《論 語》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以明之,朱子以為然矣,但 於他未見有所證爾。
《變說》
编辑
夫所謂變者何也?卦爻陰陽之變也。《說卦》曰:「昔者聖 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則伏羲畫卦,固已 贊神明而生蓍以用之矣。有蓍筮則有九六、七八,九 六為陰陽之老,七、八為陰陽之少,老變而少不變。易 以變為占,非卜筮固無由而得變。然想古人用《易》,亦 不盡假卜筮,而遇事之來,動以應之,必先隨意所發, 主在一卦,又就一卦上隨意變爻,看變得何卦何爻, 一如筮法以斷之。此所謂以動者尚其變也。案《春秋 左氏傳》宣公六年,王子伯廖引《易》論鄭公子曼滿曰: 「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間一歲,鄭人果殺曼滿。 又如宣公十二年,智莊子引《易》論先縠與楚戰于邲, 曰:「《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凶。遇敵必 敗,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及戰果敗後,晉人歸罪先縠 殺之之類是也。然此特尚變以論他人之事爾,往往 己事亦如是,尚其變以為斷決焉,但於傳未見其例 也。
《象類說》
编辑
愚於《本義》後既分八卦為象圖而繫之以說矣,大概 欲見三聖人取象不同之意,以今觀之,尚有未備,故 復為此圖,分天文、地理、人物等為類,首文王卦象,次 周公《爻象》,次孔子《十翼》、中《彖傳》《象傳》《說卦傳》所取象以該之,庶乎不致有遺。朱子嘗謂《易》為卜筮書,而所 謂象者,皆是假此眾人共曉之物,以形容此事之理, 使知所取舍而已。然則《繫辭》所謂「以制器者尚其象」, 特大約言之,況十三卦制器,纖悉畢備,後人無復有 所加矣。惟於卜筮之用,至於今未已也。吁!謂象專為 制器設者,愚斯之未能信也。
《占類說》
编辑
《易》有象則有占。象者,像卦爻之形象以示人,占者斷 卦爻之吉凶以示人也。卦有兼該象占者,如《坤》「元亨 利貞」是占,「牝馬西南東北」是象。亦多有有占而無象 者,如《乾》「元亨利貞」,大有「元亨」,《鼎》「元吉亨」是也。卦即象 矣。爻亦有兼該象占者,如《乾》初九,「潛龍是象」,「勿用」是 占是也。又如《坤》初六,「履霜堅冰至」是象。雖不言占,然 謹微之意已可見於象中矣。《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 不利」,是占。雖不言象,然六二一爻純陰,全地道之中 正,則是象矣。他皆倣此。卦爻之占吉凶,固是一定,然 文王於乾首開利貞之教,便有「若不貞則不利」之意 在其間。周公於《需》上六「不速之客來,吉凶未可知」,而 曰「敬之終吉。」孔子於《需》九三「致寇至矣」,而曰「敬慎不 敗」,此又是有變化轉移之道,三聖人之教,蓋同一心 也。大抵卦爻言吉者,占者有其德則吉,無其德則不 吉。卦爻言凶者,占者德不足則凶,德足以勝之則反 吉。朱子《本義》發明是說,極為明白,今作《占類》以見其 凡例,卦例重在元亨利貞、吉凶無咎、悔厲眚各一言 之,爻例重在元亨利「貞、吉、凶、悔、吝、無咎、厲、災、眚」十二 者,增多卦,災、吝二占而已,今詳具于左。
《卜筮類》
编辑
愚既分象占二類,又觀朱子答東萊先生有曰:「《易》中 如『利用祭祀』」,「『利用亨祀』,只是卜祭則吉。『田獲三品,只 是卜田則吉;『公用亨于天子,只是卜朝覲則吉;『利建 侯』,只是卜立君則吉;『利用為依遷國』,只是卜遷國則 吉;『利用侵伐』,只是卜侵伐則吉』』」之類,推之于事,此類 不一,亦欲私識其說,與朋友訂之而未能也。案此是 又合象占為一類。蓋在《易》為象,在人則為事。且如「利 涉大川」,「涉川」本只是象人則真有涉川之事,利與不 利則是占。今隨卦爻中所指定事處類之,合象占為 一例,以便觀覽,且成朱子「欲識其說,與朋友共訂」之 遺意也。
《卜筮合象占為一說》
编辑
案《朱子語錄》:吳必大問:「何以得爻辭與所占之事相 應?」曰:「自有此道理。如今抽籤者,亦多與占意相契。若 爻辭與占意相契,即用爻辭斷。如『屯,利建侯』,屯只是 卦,如何去利建侯?乃是占得此卦者之利。晉文公曾 占得此卦,《屯》《豫》皆有此辭,果能得國,萬一占病,那得 利建侯?又須卦爻上別討義。」愚謂晉文公之占,可謂 辭與占意相應,然《左傳》占法亦多有只用卦爻而不 用其辭者,故朱子有別討義之說也。而鄱陽汪深,所 性先人私淑之友也,嘗作占例,自為之序曰:「昔者聖 人用《易》以明民,托之卜筮,然所得之辭或有懸隔者, 如問婚而得田獵,問祭祀而得涉川,問此答彼,闊然 不相對,豈有遷就迂誕而用之者哉?」若是,則卦爻之 辭,皆贅言矣。《傳》曰:「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 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又曰:「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 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又曰:「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故 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今占筮所 得之辭,乃不應合,而在於遷就用之,則奈何哉?蓋嘗 思之,《易》以卜筮設教,古人之卜筮蓋少也,非有大事 不疑不卜也。其見於書者,虞有傳禪之筮,周有征伐 之卜而已。故《洪範》曰:「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 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而從逆之間,人謀先之,卜筮 次焉。蓋誠以事有兩可之疑,而後托之卜筮也。而其 占又必誠敬專一,積其求決之真情,至誠以達於神 明。故神明感應之誠,亦正告之以利害趨向而不浪 漫也。且《易》之初,其以六十四卦示人以占之例,亦已 廣矣。求君父之道於《乾》,求臣子之道於《坤》,婚姻於《咸》 《恆》《漸》《歸妹》,待於《需》,進於《晉》,行師於《師》,《爭》訟於《訟》,聚於 《萃》,散於《渙》,以至退於《遯》,守於《困》,安於《泰》《鼎》,厄於《夷》,《蹇》 盈於《豐》,《大有》壞於《損》,《蠱》《家人》之在室,《旅》之在塗,《既未 濟》,損益、《大小過》,《大小畜》,得失進退之義,雖卦名之為 七十九字,文義明白,條例具足,亦可決矣。此未有文 王卦辭之前已可占而斷者,況又三百八十四爻而 示之以變乎?夫人誠有大疑,謀及卜筮,乃積其誠意, 備其禮物,齊戒專一以占之。《大傳》曰:「是以將有為也, 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 深,遂知來物。」此占筮必得應合之辭。受命者,神明受 禱,占者之命辭也。如響者,應之端的,而不漫浪以告 也。儻有一毫不敬、不誠、不一之心,則問此而告彼,闊 焉不與事相酬答,實神明之所不主而不告者也,又 何受命如響之云?曷不即卦辭,考之,文王於《蒙》,嘗起 其占筮之教矣。其言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周子曰:「筮者,叩神也。再三 瀆,瀆則不告矣。」此文王之所以起其例也。夫占而揲 蓍,積十有八,變必成一卦。卦必有卦辭,爻必有爻辭, 何以言其告不告也?蓋誠意專一,而筮則神之告之。 卦辭爻辭,應合所問,如占婚姻,與之《咸恆》,曰「納婦吉」, 曰「勿用取女」,曰「歸妹,征凶,無攸利。」占征伐,曰「利用侵 伐」,曰「在師中吉」,曰「不利行師」,曰「勿用師。」占田獵,曰「田 獲三狐」,曰「田獲三品」,曰「即鹿無虞」,曰「田無禽」,若此者, 皆所謂告也。若夫卦辭爻辭,不應所占之事,此則誠 意不至二三之瀆,而所謂不告者也。此即文王之所 謂不告也。不然,則得卦爻必有辭以告之,又何以有 「不告」之云?夫誠敬不至,則吾心之神明不存,而神明 之神亦爽,得不合之辭,而猶曰神明之告我也,必有 他意,揣摩,臆度遷就,曲推強取,以定吉凶,以至狂妄 僥倖悖亂之念,皆自此生者,古有之矣,是惑之甚也。 況世之占者,忽略滅裂,褻瀆瑣細,不敬尢甚!乃欲以 此求神明之指其所之至於不驗,又妄以為卜筮之 理不可信,彼豈知夫「告不告」之道哉?余之有見乎此 也,乃取卦爻辭,以人事分門別例,編為一書,俾世之 占者,以類求之,必本乎誠敬專一之道,而知占之不 妄以告人也。豈不有以解千古之惑,而發聖人之蘊 乎?羲、文、周、孔在天之靈,不易吾言矣。愚謂此論,真足 以發朱子之所未發,而且有以得文王告不告之旨, 故詳識之。若夫超於言辭之表,而參以卦爻之象,斯 亦占法之所不可省云。
《易十翼論》
编辑
《易》之有《十翼》,猶天之有日月,人之有耳目,輕重之有 權衡,長短之有尺度,誠《易》之門庭,象數之機括也。《十 翼》不作,《易》之名且不立,卦畫于誰乎?吾不得而知也。 辭繫于誰乎?吾不得而知也。卦辭將何用乎?吾不得 而知也。「《乾》烏知其為天乎?《坤》烏知其為地乎?震、巽、坎、 離、艮、《兌》烏知其為雷、風、水、火、山、澤乎?《十翼》」作矣,《易》之 名立矣;卦然後知其為羲之畫也;辭然後知其為文 之𦅸也;卦辭然後知其為卜筮之用也;乾然後知其 為天,坤然後知其為地;震巽、坎、離、艮兌然後知其為 雷風水火山、澤也。不特此爾,讀「仰觀俯察」章,則知伏 羲泛觀《易》之寓;讀「神物變化」章,則知伏羲默得《易》之 要;讀「極儀象卦成列因重」章,則知伏羲確得《易》六爻 之位,與六十四卦之次。是伏羲之《易》,非《十翼》無以自 明于世也。《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 王與紂之事邪?吾固知其為文王之興《易》矣。《易》之作 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以至九卦之陳, 盡本全卦之序。吾又知文王為憂患而作《易》,不徒繫 以辭,而序《易》亦出于文王矣。「帝出乎震,齊乎巽」以下, 後天八卦方位之序,不一言之,是文王之《易》,非《十翼》 亦無以自白于世也。其曰:「聖人作《易》,生蓍,倚數,立卦 生爻,以和道德,以順性命。」此言聖人不徒畫為一定 之卦,而用《易》有蓍如此。其曰「大衍之數五十,分二掛 一,揲四歸奇,再扐後掛」,此明揲蓍之法以垂萬世,而 本末曲盡無遺者又如此。其曰:「繫辭焉以明吉凶,繫 辭焉以斷吉凶。」又曰:「繫辭焉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 利,鼓之舞之以盡神。」此明聖人之繫辭,亦無非所以 為尚占之用。此羲、文之《易》,非《十翼》亦無以聞其用于 世也。以至八卦不徒為八物之象,而天之健,地之順, 雷風之動,入坎離之陷,麗山澤之止,說必毫分而絲 析之,唯恐斯人知其象而莫知其德。及夫六十四卦 之大象,論象之後,必示人以用《易》之方,不啻耳提面 命之教,是卦爻之性情,非《十翼》亦無以發其蘊于世 也。吾故曰:「《易》之有《十翼》,猶天之有耳目,輕重之有權 衡,長短之有尺度,誠《易》之門庭,象數之機括者,此也 猶未也。」蓋至于崇陽抑陰,「進君子,退小人,尊卑之分, 貴賤之等,與夫幽明之故,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凡 可因以發明性命道德之蘊,以淑身心」者,纖悉畢言 之。于是《易》始不徒局于象數卜筮之術,而為天下之 至精至變,至神至妙,天下萬世皆由之以識太極之 理,兩儀之用,四象八卦之道,而盡事物之情,雖不假 卜筮,亦自足以為吉凶之前知矣。《十翼》之作,其有功 于萬世,固如此哉。不然,如《爻辭》,先儒以為繫于周公, 至引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而知周公之德為證,亦可 謂有據矣。然夫子于《十翼》所未明言,後世遂不免紛 紛之疑,卒莫能有一定之說。雖以朱夫子亦不過曰 是先儒之言,且得從之,則亦莫能必其作于周公也。 而況卦也、彖也,卜筮也,八卦之性情也微,《十翼》欲其 不懵然于人心,不可也。嗚呼!《易》之不可無《十翼》,審矣。
啟蒙翼傳
编辑文言辨
编辑或疑《文言》非夫子作,蓋以第一節與穆姜之言不異。 《本義》以為疑古有此語,穆姜稱之夫子,亦有取焉,得 之矣。然猶以為疑古有之,初亦未嘗質言之者。蓋嘗 妄論之曰:若果如或疑,則何止《文言》,雖大象亦謂之 「非夫子作可也。何者?八卦取象雖多,而其要者則天地、山、澤、雷、木、風、水、雲、泉、雨、火、電、日。」今考《文言》彖辭,自 震雷之外,離雖取象于日,而未嘗象火。周公爻辭,自 巽木離火之外,雖三取雨象,亦未嘗專取坎。他則未 之聞焉。至夫子翼《易》,始列八物之象,而六十四卦大 象于是乎始各有定屬。如是,則夫子以前凡引《易》者, 不當有同焉者也。而《左傳》所載卜筮之辭,多取八物 之象,此皆生乎夫子已前引《易》以占者如此。若然,則 《大象》亦謂之非夫子作,可也;謂夫子已前元有,可也; 謂夫子作者,非也。今欲知其果作於夫子而無疑,其 將何說以證?嘗反覆思之而得其說。《春秋》,夫子筆削 之經也;《左傳》,《春秋》經傳也。夫子繫《易》,實在作《春秋》之 前,絕筆于獲麟。蓋不特《春秋》之絕筆,亦諸經之絕筆 也。左氏生夫子之後,尊信夫子,《春秋》始為之傳。由此 觀之,謂《易》有取于《左傳》乎,抑《左傳》有取于《易》也。又況 《左傳》所載當時語,其事則髣髴其文,多出于自為,如 《呂相絕秦書》,今觀其文法,要皆《左氏》之筆。而穆姜為 人,淫慝迷亂,安得自知其過,而有此正大之言?如「棄 位而姣」等語,決知非出于其口。如是則「四德」之說,是 左氏本文言語作,為穆姜之言明矣。至若「占辭多取 諸八物」,亦非當時史氏語,皆《左氏》本夫子《大象》以文 之,一時不暇詳密,遽以夫子所作之辭為夫子以前 之人之辭也。又如《國語》載司空季子為晉文公占得 國之辭,又不特取諸八物,且有及于《坎勞卦》之說。如 是,則并與《說卦》亦謂之非夫子作,可乎?大抵居今之 世,讀古聖人書,只當以經證經,不當以傳證經。若經 有可疑,他經無證,闕之可也。何況夫子《十翼》,其目可 數,今乃因傳文反致疑于經,可乎?愚是以知《文言》《大 象》真夫子作,而左氏所引不足為惑,故不得不辨。
《本義啟蒙論》
编辑
有天地矣,可無《易》乎?不可也。有《易》矣,可無《本義啟蒙》 乎?不可也。金聲玉振集大成,眾言殽亂折諸聖,朱夫 子其聖人之徒歟。蓋自漢儒始變亂古《易》,至有流為 術數之歸,而卒大亂于王弼,且雜以虛無之論,吾《易》 遂晦蝕于天下,寥寥千載,孰覺我人?《太極》有圖,《易通》 有書,發往古不傳之祕,開萬世理學之源,斯道始有 係屬。迨夫《易》傳寫胸中,成書,《皇極》具經世之大法,《正 蒙》闡象數之條目。是雖古經變亂,未就釐正,而術數 虛無之學,為之一洗,吾《易》粲然復明。未幾,陋儒妄作, 異論蜂起,《易》置圖書,指斥邵子,冒偽著述,《易》道又幾 晦蝕。朱夫子勃興,探前聖之精微,破俗學之繆妄。《本 義》《啟蒙》有作,而後吾《易》復明于後世。愚嘗謂孔聖以 來,朱夫子有功于《易》,斷斷乎其不可及者,蓋以《本義》 之為書也,圖書位定而天地自然之《易》明;先天後天 卦分,而羲、文之《易辨》二篇《十翼》不相混雜,《易經》始為 之復古。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兩言以蔽之,曰象 占而觀玩不涉虛無。至于崇陽抑陰,進君子,退小人, 發于《坤》初六之爻者,不過數語,而天之經、地之義、人 之紀,《易》之要領,直包括無遺憾,此本義不可少于天 下也。《啟蒙》之為書也,本圖書,則揭《天生神物章》,而《易》 之本原正;原卦畫,則表「《易》有太極」章,而《易》之位列明。 明蓍策則發明《大衍》章,而掛扐之法定。考變占,則博 取《左氏傳》以明斷例,而吉凶趨避之見審。合四篇大 旨,壹皆寓尊陽之微意。而小人盜賊不得竊取。而用 此《啟蒙》。不可少于天下也。
翼傳辨疑
编辑《毛漸傳三墳易之疑》
编辑
山墳為天皇,伏羲氏。連山《易》爻卦大象曰:「崇山君,伏 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潛山陰,連山陽,藏山兵,疊山象」 八卦。其崇山君下則有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龍之類 七卦。
氣墳為人皇,神農氏《歸藏易》爻卦大象曰:「天氣歸,地 氣藏,木氣生,風氣動,火氣長,水氣育,山氣止,金氣殺。」 八卦。其天氣歸,下有歸藏、定位、歸生、魂、歸動、乘舟之 類七卦。
形墳為地皇,黃帝氏《乾坤易爻卦大象》曰:「乾形天,坤 形地,陽形日,陰形月,土形山,水形川,雨形雲,風形氣 八卦。」其乾形天,下有地天降氣,日天中道,月天夜明 之類七卦。
案其篇第,則「《天皇伏羲氏爻卦大象》第一,《太古河圖 代姓紀》第二,《天皇伏羲氏皇策辭》第三,《人皇神農氏 歸藏易爻卦大象》第四,《人皇神農氏政典》第五,《地皇 軒轅氏乾坤易爻卦大象》第六,《地皇軒轅氏政典》第 七。」
又案:毛漸正仲作《三墳書序》云:「《春秋左傳》云:『楚左史 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國序以為伏羲、 神農、黃帝之書。《漢書藝文志》錄古書為詳,而《三墳》之 書已不載,豈當漢而亡歟?元豐七年,余奉使西京,至 唐州北陽,道無郵亭,得《三墳》書于民家。《三墳》皆有《傳》, 《墳》乃古文,而傳乃隸書,復有《姓紀》《皇策》《政典》之篇,文」 辭質略,信乎上古之遺書也。好事者往往指為偽書。 引征引《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今《政典》之文頗合,豈後人能偽耶?」愚獨以為不然。案孔 安國《尚書序》云:「孔子序書,討論文典,斷自唐虞以下, 迄于周,則縱有《三墳》,亦非不經。孔子所覽,覽而不錄, 後雖有存焉者,亦不過如刪後之逸」詩而已。《逸詩》不 可復入《三百篇》,則雖有《三墳》,已不得與《易》並,況文義 淺近,安知非後人好事者為之?而政典之文合,正欲 裝做以取信爾,故未敢以為信然。又況夫子《大傳》謂 「伏羲始作八卦,因而重之。」其卦次第,即今先天六十 四卦,首《乾》終《坤》者是也。使伏羲真自有文字,孔子方 欣喜不暇,豈肯捨之而不錄乎?必不然也,蓋當是時, 卦爻雖立,法象雖著,而文字則未生。至黃帝時,蒼頡 沮誦始作鳥跡篆字,而所謂墳典者,亦文字既生之 後,後世追述當時之事而作。故安國以為言大道常 道,豈伏羲果自有文字乎?且如生人之得姓,亦始于 黃帝之代,而謂太古、《河圖》代有姓紀,吾不信也。故錄 而論之。以祛觀者之惑云。
《劉牧易置圖書之疑》
编辑
《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安國、劉向父 子、班固、關子明、陳希夷、邵康節皆以十篇《河圖》九為 《洛書》。至劉牧乃以己意易置以九為圖,十為書,托言 出于希夷,與諸儒舊說不合。而不知希夷《龍圖序》固 是以十數為《河圖》也。今觀劉牧云:「《河圖》《洛書》皆出于 羲皇之世。《龍圖》其位有九,四象八卦,皆所包縕縱橫, 合天地自然之數。《洛書》則唯列五行生成之數而已。 伏羲但則圖畫卦以垂教,而《洛書》五行之數未顯,故 禹更陳五行而顯九類也。」又曰:「《洛書》之出已久,累聖 但相師,其數未著于《典墳》,至大禹方敘而演之。劉牧 《易》置圖書大意,不過如此。且牧以為圖書皆出于伏 羲之世,固自不妨,但既謂出伏羲之」世,則當皆說歸, 伏羲取之以作《易》可也。今云伏羲獨則九數之圖以 作《易》,而十數之書于《易》無預,卻數千年後待大禹取 之以作《範》。若使誠如牧說,則大禹敘疇,乃捨自然九 宮之數而不則卻去,則十數之書不知將九疇與十 數如何配合?牧亦可謂臆度無理之妄談矣。先儒辨 之已詳,在所不足惑可也。
平菴項氏亦曰:「姚小彭氏云,今所傳戴九履一之圖, 乃《易》乾鑿度九宮之法。自有《易》以來,說《易》師未有以 此為《河圖》者,至劉牧方以此為《河圖》,而又以十數之 圖為《洛書》,其言不足據也。」
《劉牧指參伍以變為四十五數之疑》
编辑
《河圖》之數,自一至十;《洛書》之數,自一至九,漢儒以來, 相傳如此。朱子本之所以知十為圖,九為「書」者,蓋《大 傳》「天一地二」章,正論自一至十之數,極為詳備。誠以 《易》之作由于是,故詳言之;而言《河》出圖,洛出書,必先 圖而後書者,亦可以知天一地二章當以為《河圖》也。 至于自一至九之數,則《易》未嘗明言。劉牧欲《易》置圖, 書,始指參伍以變為論。自一至九之數,直指以為《河 圖》,而以十數者為《洛書》,則恐其未然。何則?不應聖人 言五十五數如此其詳,而論四十五數如此其略,又 不言三五,以「參伍」兩字,該四十五數,殆類世間隱語, 較之「天一地二」章,何若是不侔也?所以知其不可以 此當之。又況造化顯自然之數,當先「其多而後其少, 先其全而後其略。多而全者,體數也,體數不可有一 之或缺。少而略者,用數也,縱缺而無害。譬則四肢百 骸,一不具不成全體。至于用,則或用手而不用足,或 用目而不用耳,亦可見矣。百數之內,以五十五為天 地體數,以四十五為天地用數。虛十不用,必體立而 後用行。」十圖九書,義亦昭矣。今讀《易》者,以為聖人皆 本圖書以作《易》,自不妨。蓋先後天卦與圖書合,而十 為圖、「九」為書,正不必易置也;
《歐公圖書怪妄之疑》
编辑
歐公不信圖書,以為怪妄,又因圖書之疑,并與《繫辭》 不信,以為非夫子作。愚嘗觀溫公《通鑑》,「魏明帝青龍 間,張掖柳谷口水涌,寶石負圖,狀象靈龜,立于川西, 有石馬、鳳凰、麒麟、白虎、犧牛、璜、玦、八卦列宿、孛彗之 象。」唐氏曰:「《河圖》《洛書》之說,歐陽永叔攻之甚力。」今觀 此圖,與《河圖》《洛書》亦何以異?惜時無伏羲、神禹,故莫 能通其義,可勝歎哉!愚亦恨不使歐公見之,以祛其 惑也。若夫《繫辭》,乃象數之總括,義理之淵藪。《易》無繫 辭,猶天無日月,人無眼目矣,其可哉!是何歐公無見 于此也。
《文王重卦之疑》
编辑
《下繫傳》首言「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又曰:「古者包羲氏 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繼之以作,結繩而為網 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與下文「神農、黃帝、堯、舜取諸 益。」至夬十三卦,已是六畫之卦。其為包羲自作,而自 重之、自取之,可見《周禮》三《易》並掌于太卜之官。經卦 皆八,別皆六十有四,亦昭昭矣。王輔嗣、虞仲翔以為 伏羲重,信然。鄭康成之徒以為神農重,孫盛以為夏 禹重,司馬遷、揚雄又以為文王重,是何其無見于《繫 辭》所云也?孔穎達曰:「《說卦》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謂伏羲矣。故《乾鑿度》云:「垂皇策者, 羲上繫論,四營而成《易》,十八變而成卦。」明用蓍在六 爻之後,非三畫之時。伏羲用蓍,則是伏羲時已重卦 矣。陸德明、陸希聲皆以弼論為是。楊繪曰:「《虞書》『龜筮 協從』,則筮云者,非八卦之可為也,必六十四然後為 筮矣。舜禹之際既曰筮從,則何文王重卦之有?」房審 權曰:「舜史《洪範》已有龜筮從之文,若三代別書,方可 言文王重卦。今世儒不言神農、夏禹,多從輔嗣之說, 而言文王者,尚或有之。」觀此諸說,可以釋然矣。
《文王作爻辭之疑》
编辑
馮厚齋解《明夷》六五爻「箕子之明夷」云,「箕」字,蜀本作 「其」字,此繼統而當明傷之時之象,其指大君當明傷 之時而傳之子,則其子亦為明夷矣。又謂文王作爻 辭,移置君象于上六,以初登于天,後入于地,況《明夷》 之主,六五在下而承之,《明夷》之主,之子之象也。子繼 《明夷》之治,利在于貞,明不可以復夷也。後世以其為 箕,遂傅會于文王與紂事,甚至以爻辭為周公作而 非文王。蓋箕子之囚放在文王羑里之後,方演《易》時, 箕子之明未夷也。李子思深然其說,謂班、馬只言文 王演卦,又曰「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止言包羲、文王、孔 子,未嘗及周公也。」馬季長以下始有周公作爻辭之 說,絕不經見。孔穎達始引韓宣子見《易象》與《魯春秋》, 而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為周公爻辭之證。審 爾,謂周公作爻辭可也,況《春秋》又將屬之周公乎?此 論確矣。愚謂以爻辭為文王作,固自有據。況夫子唯 曰:「《易》之興也,當文王與紂之事,是故其辭危。」《繫辭》只 說文王,未嘗及周公,則所謂辭者,安知非卦爻之辭 耶?愚故已疑之矣。然考箕子囚奴,誠在文王羑里之 後,文王決無預言之理。而《隨》之「王用亨于西山」,《升》之 「王用亨于岐山」,又誠類太王、文王之事。夏、商之王,未 有亨于岐山者,朱子解作「卜祭山川之義」,諸侯祭境 內山川,亦正二王為侯時事也。以此觀之,則爻辭未 必果文王所作,故謂之「作于周公。」韓宣子見《易象》之 言,誠可證也。李子思辨《魯春秋》之說,蓋自不曉其義。 宣子本意,自說見《易象》則知周公之德,見《魯春秋》則 知周之所以王也。周之王猶能為春秋之時之主,義 甚昭然。若厚齋因蜀本其字之誤,盡疑天下之本,反 改而從之,尢有所未可。前漢趙賓正蜀人,解《明夷》六 五箕子為荄,茲則蜀本箕字初未嘗作其字。況厚齋 謂父當暗世而傳子,故其子亦為明夷。歷考前古,惟 堯舜老而舜禹攝,此乃明德相繼。夏商之王,未見父 在而子立者,惟桀紂可當。明夷之主,其肯遽傳之子 乎?此馮氏見後世北齊末主前宋徽欽而有是說。既 謂文王作爻辭,乃取此義乎?爻辭稱帝乙箕子,自是 一例,況明夷箕子之稱,又自有夫子《彖傳》為之證。據 《彖傳》「利艱貞」,「箕子以之」之辭,與爻辭箕子之「明夷利 貞」之辭正相應,烏可傅會蜀本一字之誤,以證爻辭 為非周公作哉?愚故不能無辨,以祛讀者之惑云。〈李舜 臣字子思號隆山〉
李子思曰:《隨》上六「王用亨于西山」,其事頗類太王、文 王。或者遂以爻辭為非文王語,然而《易》中王用之辭 非一,如「王用三驅」,「王用出征」,「王用亨于帝吉」,皆泛言, 未嘗指名其人,況稱王而不稱號耶?愚謂:《易》言「王用 凡五」,如《離》之「王用出征」,《益》之「王用亨于帝吉」,無事可 指,猶可謂之泛言,如比之「王用三驅」,安知其非指商 湯祝罔之事?然猶曰「不言其地」,未可必也。至于《隨》之 「王用亨于西山」,《升》之「王用亨于岐山」,「岐山」即西山也。 「岐」「西」固皆因《兌》體取象,而「王用」之辭,決非泛言。太王 之前,未見有亨于岐山者。邑于岐山之下,居焉自太 王始就岐山稱王,非太王而誰?皆有證據,非臆度想 象之言。只此便可見爻辭之非文王作明矣,又何必 指為泛言,而遷就傅會之乎?
馮厚齋又曰:「今觀文王遷岐之詩,『披荊棘,通道路』,切 意太王未卜宅之先,必有負固不庭之國,王者乃用 此巽順之道以通之,故著此象,所謂『知以藏往也。若 曰文王自稱太王之德,則羑里之時,文王一諸侯耳, 未稱王也。追王太王,在武王有天下之後,其曰文王 自稱,與爻辭謂非文王作,則又失之甚矣。愚謂厚齋 切意』」以下云云,可謂中心疑者,其辭枝矣。「岐山之王」, 自有實事,不據乃為此枝辭,毋亦只欲傅會爻辭為 文王作,而不知其不可也。若從先儒以爻辭歸之,周 公自無「羑里時未王」以下之窒礙矣。以爻辭謂非文 王作,初亦何失之有?
《文王作文言之疑》
编辑
梁武帝云:「《文言》是文王所作。」載于陸氏《釋文》。陳氏曰: 「其意謂《文言》者,文王之言也。獨不見《文言》之辭,一則 稱子曰,二則稱子曰,則子非孔子而何?」
《文王始稱易名之疑》
编辑
馮厚齋曰:皇甫氏曰:「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 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鄭少梅曰:「自包羲以至夏商, 八卦雖重,而未知其所謂七八九六之常變也。《連山始艮,《歸藏》始坤,夏商用之,皆以不變為占,故其數止 于六十四而已。文王因羑里之囚,用以卜筮,遂竄《易》 𦅸辭,更改術數,立大衍之說,開萬有一千五百二十」 之策,使一卦可以衍六十四卦焉,故名曰《易》。《易》者,變 也,《周易》之義,惟二氏得之。其曰「衍六十四卦,著七、八、 九、六之爻,竄《易》𦅸辭,立大衍之說,誠為確論。」又曰:「意 夏、商卦下亦各有辭,故周人並存以為占。文王贊述 包羲之卦衍蓍之數,推九、六之變以生爻,故卦爻各 繫以辭,定名曰《易》。自孔子贊文王《易》,而夏商之書廢 矣。然則名《書》以《易》,自文王始,文王以前,曰卦而已。孔 子言包羲始作八卦,不言《易》也。《周官》三《易》,其亦因文 王之《易》而併稱之乎?此猶夏商稱帝,而因周文武併 稱三王也。」愚謂《易》名始自文王之說,愚既略辨于前 矣,今又得一證,下《繫》十三卦,自黃帝堯舜氏作之下, 已有「《易》窮則變」之文,況《說卦》論伏羲因蓍求卦之法, 繼又推原伏羲六畫成卦,六位成章之由,兩以聖人 作《易》言之,至論文王與紂之事,直不過曰《易》之興而 已。曰作曰興,皆定名曰《易》,謂伏羲以來不名之曰《易》, 可乎?蓋有不待文王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變, 而後謂之《易》也。鄭氏謂「夏商以不變為占」,容或有之。 證以《洪範》占用二,曰貞,曰悔,或只用本卦內外卦為 占,亦未可知。然自舜官占已曰「卜筮,協從箕子」,又曰 「立卜筮人才」曰「筮」,則必有蓍而後可筮,不筮亦何以 得不變之卦而占之乎?是又不待文王在羑里,始立 大衍,用之以卜筮也。二氏既皆有聲于《易》,馮氏又取 之,恐《易》足以惑人,故不可無辨。若夫夏、商稱「帝」,因文 武併稱「三王」,蓋亦未之前聞也。
《既濟東西鄰為紂與文王事之疑》
编辑
孔穎達曰:「又《既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 說者皆云:『西鄰謂文王,東鄰謂紂。文王之時,紂尚南 面,豈容自言己德受福勝殷,又欲抗君之國,遂言東 西相鄰而已』。」愚案:孔氏引此,以辨爻辭非文王作,若 自文王作,必不自誇,以見其作于周公也。愚則謂此 爻本不指紂與文王事,非惟文王作時無此意,周公 亦無此意。周既伐紂而取其國,又何必為是矜誇之 辭載于經乎?即卦言之,自有此象,因著其義爾。先天 八卦,離正東,坎正西,此東西鄰之義也。離為牛,為戈 兵,坎性就下,又有幽陰之義,祭祀之象,此殺牛禴祭 之象也。卦爻多發後天八卦方位,惟此一爻發先天 八卦方位甚明,毋亦周公因離下坎上之卦,有自東 徂西之象,特著「先天」之例,豈得指紂與文王事乎?先 儒求之之過,《本義》因仍未革,亦有俟于後之人也,請 得而申之。
《周公作彖象爻辭文言之疑》
编辑
陳友文《易傳精義》曰:「《十翼》,先儒皆謂夫子作,獨范諤 昌、王昭素乃謂《彖象》《爻辭》《小象》《文言》並周公作,不知 何證。」愚謂援引不明而輒易其言者,同于誕妄,不足 為惑可也。故特著之以祛其惑。
《淇水不信序卦之疑》
编辑
《淇水》云:「《十翼》皆孔子之言乎?不得而知也,然有疑焉。 《序卦》者,韓康伯雖已明非《易》之蘊,而未明所以然也。 《易》卦之序,二三相從,今《序卦》之文蓋不協矣。有義之 苟合者,有義之不合而強通者,是豈聖人之言耶?」愚 謂聖人讀《易》,超然意與《易》會而為之辭,豈常人尋行 數墨者可並論?以此疑之,非矣。韓康伯謂非《易》之蘊, 「先儒極議其失談,何容易而犯不韙耶?」〈李清臣字邦直號淇水〉
《易非全書之疑》
编辑
歐公《易序》云:「讀經解有『差若毫釐,繆以千里』之說,秦 焚書時,《易》以卜筮全然。經解所引,于今《易》無之,是未 得為全書也。」案沙隨程氏《古易章句外編》云:「漢儒引 《易》曰:『君子正其始,萬事理,差之毫釐,繆以千里』。此《緯 書通卦驗》之文也。亦猶先儒引《左氏傳》為《春秋》也。」近 世儒者舉此十六字附于《坤文言》之中,曹建大謂不 然。而黃魯直引為大傳,不知何所本也。愚讀《沙隨外 編》,始知《易》為全書,而近世儒者可謂附贅縣疣矣。
黃澤易學濫觴
编辑《明象》
编辑
《易》以明象為先,因孔子之言,上求文王、周公之意為 主,而其機括則盡在《十翼》。作《十翼舉要》,以為《易》起于 數,因數設卦,因卦立象,因象起意,因意生辭。故孔子 曰:「《易》者象也。立象以盡意,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聖 人言《易》之為教如此,《易》不可廢象明矣。由象學失傳, 漢儒區區掇拾凡陋,不足以得聖人之意,而王輔嗣 忘象之說興。至邢和叔則遂欲忘卦棄畫,雖以近代 鉅儒繼作,理學大明,而莫能奪也。作《忘象辯》,「有一卦 之象,有一爻之象,或近取諸身,或遠取諸物,或以六 爻推,或以陰陽消長而為象者,學者猶可求也。然象 外之象,則非思慮意識所能及矣,而況于立例以求 之乎?」李鼎祚綴輯于王氏棄擲之餘,朱子發後出而 加密,丁易東繼之而愈詳,聖人立象之妙,終不可見, 作《象略》。「象學既明,則因象以得意,因意以得辭;陰陽消長有一定之理;上下貴賤有一定之分,善惡吉凶 有一定之則。位之當者,孔子無由獨言其非。卦與爻 之小者,文王周公固不謂之大,然後知三聖人之《易》, 一而已矣。若舍象而」求,則人自為《易》,不期于異而自 異。作《辯同論》。嘗曰:「《易》有八卦,有六十四卦,有三百八 十四爻,有大象,有小象,有《大傳》,有《繫辭》,有《說卦》,有《序 卦》,有《雜卦》,有《河圖》《洛書》、蓍策之數。學者當隨處用功, 各詣其極,至于一以貫之,而後全《易》見矣。」
吳萊文集
编辑《三墳辨》
编辑
《三墳》書,近出偽書也,世或傳之。大抵言伏羲本《山墳》 而作《連山》,神農本《氣墳》而作《歸藏》,黃帝本《形墳》而作 《坤》乾,無卦爻,有卦象,文鄙義陋,與《周官》太卜所掌三 《易》異焉。《三易》者,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周易》 古矣,「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此 先天之《易》,伏羲之所畫者也。文王修之,伏羲豈以《連 山為〈易〉》,又首艮乎?夫連山蓋列山也,列山本神農之 舊國,首艮又有重山之象,連山非屬之神農而誰乎? 《歸藏》本黃帝之別號,初坤、初乾、初離、初坎、初兌、初艮、 初震、初巽,乃《歸藏》之初經。《歸藏》非他易也,坤乾是已, 又何析而為二乎?《唐·藝文志》:「《連山》十卷,唐始出,今亡。」 《歸藏》三卷,晉薛貞註。今或雜見他書,頗類焦贛《易林》, 非古易也。世之說曰:「《易》占以變,故其數但用九六而 尚老。《連山》《歸藏》占以不變,故其數但用七或用八而 尚少。《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先 天之《易》也。」《連山》七而首《艮》,《歸藏》八而初坤,亦不過踵 吾伏羲之舊。及推其所用之策,《連山》三十有六,《歸藏》 四十有五,《易》則四十有九,又若不相為用者,而今《三 墳》書獨不聞焉。方孔子未刪書之先,《周官》外史掌三 皇五帝之書,楚左史倚相又能讀三墳、《五典》矣,太史 公所謂縉紳先生難言之者也。孔安國《尚書序》始以 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墳者,大也,言大道也。 苟言大道,孔子不刪,孔子刪之,此其文誠不雅馴矣。 東漢以來,說者所指三皇之號又不一,劉恕乃謂古 無三皇五帝,而《周官》特出于漢儒之手耳,此其書果 何賴乎?嗚呼,《三墳》自《三墳》,《三易》自《三易》,亦無緣合而 為一也。外有紀姓者,敘上古帝王之世,襄陽羅泌頗 加采用,以著《路史》。泌乃據《丹壺名山記》《呂梁碑》及《輶 軒使者方言》,卻疑《三墳》書膚淺不可徵,亦但差錯其 世次,改易其名號而已。紀者何非括提合雒、連通敘 命之類乎?姓者何?非三姓、六姓、四姓、二十一姓之類 乎?大率與《路史》合也。泌又雜引《春秋河洛圖緯》及《山 海經》等書,亦已博矣,然亦何異《三墳》之膚淺乎?莆田 鄭樵且謂東漢諸儒尚喜讖,《三墳》書雖近出,庸不猶 愈于讖乎?乃引柴霖之傳而上寘諸古《易經》之列,以 為非後世所可及,終亦不能掩其偽也。嗚呼!孔子歿 天下言人人殊,荀卿子激焉,至言性出于聖人之偽, 卒併《詩》《書》《六藝》之正者一畀秦火而雜燒之,又豈不 以其偽之勝乎?古人嘗有言曰:「食肉不食馬肝,未為 不知味。」是則稽古而不究鴻荒標鹿之世,亦未為不 知學也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