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25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二十五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目錄

 書經部總論五

  書經大全虞書 夏書 商書 周書

  薛瑄文集讀書錄

  邵寶語錄簡端錄

經籍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書經部總論五 编辑

書經大全 编辑

《虞書》
编辑

《虞書》,虞舜氏因有天下之號也。書凡五篇。《堯典》雖紀 唐堯之事,然本虞史所作,故曰《虞書》。其《舜典》以下,夏 史所作,當曰《夏書》。《春秋傳》亦多引為《夏書》。此云《虞書》, 或以為孔子所定也。

夏氏曰:「《二典》《禹謨》俱謂之《虞書》者,蓋三聖授受,實守一道。謂之《唐書》,則可以該舜,不可以該禹;謂之《夏書》,則可以該舜,不可以該堯;惟曰《虞書》,則見舜上承於堯,下授於禹。」

《堯典》堯唐帝名。《說文》曰:「典,從冊在。」上尊閣之也。此 篇以簡冊載堯之事,故名曰《堯典》,後世以其所載之 事可為常法,故又訓為「常」也。今文古文皆有。

臨川吳氏曰:此篇蓋舜崩之後,《虞史》紀舜之行事。然以舜徵庸攝位皆在堯時,故追紀堯之行事,以該初終。一篇並載二帝之事,不名《舜典》而名《堯典》者,統於尊也。伏生書此篇,止名《堯典》,梅賾始分「慎徽五典」 以下為《舜典》。陳振孫曰:「《孟子》所引『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之文,曰《堯典》,則知古無《舜典》也。」

《舜典》,今文、古文皆有,今文合於《堯典》,而無篇首二十 八字。唐孔氏曰:「東晉梅賾上《孔傳》闕《舜典》『自乃命以 位』以上二十八字,世所不傳,多用王、范之註補之,而 皆以『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之初。至齊蕭鸞建武四 年,姚方興於大航頭得孔氏傳古文《舜典》乃上之,事 未施行,而方興以罪致戮。至隋開皇初,購求遺典,始」 得之。今按《古文孔傳》《尚書》有「曰若稽古」以下二十八 字。伏生以《舜典》合於《堯典》,只以「慎徽五典」以上接「帝 曰欽哉」之下,而無此二十八字。梅賾既失孔傳《舜典》, 故亦不知有此二十八字。而「慎徽五典」以下則固具 於伏生之書,故傳者用王、范之註以補之。至姚方興 乃得《古文孔傳》《舜典》,於是始知有此二十八字。或者 由此乃謂古文《舜典》一篇,皆盡亡失,至是方全得之, 遂疑其偽,蓋過論也。

朱子曰:「東萊謂《舜典》止載舜元年事則是。若說是作史之妙則不然,焉知當時無別文字在?」 程子曰:「《舜典》篇末載舜死,是夏時所作,可知與《堯典》虞時所作同。」

《大禹謨》,謨,謀也。林氏曰:「《虞史》既述二典,其所載有未 備者,於是又敘其君臣之間嘉言善政,以為《大禹》《皋 陶》《益稷》三篇所以備二典之未備者。今文無,古文有。」

孔氏曰:「禹稱大,大其功。」 新安陳氏曰:「『諸臣惟禹稱大者。堯曰『大哉,堯之為君』。舜曰大,舜有大焉』。舜繼堯,稱大舜;禹繼舜,故亦稱大禹。三聖相承,皆以大稱,豈諸臣比哉?」 臨川吳氏曰:「《典》者,載堯、舜二帝之善政;《謨》者,載禹、皋陶二臣之嘉言。」

《皋陶謨》今文、古文皆有。

碧梧馬氏曰:「此篇首尾皆與禹問答,而謂之《謨》者,實陳於帝之前也。」

《益稷》今文古文皆有,但今文合於《皋陶謨》「帝曰來禹, 汝亦昌言」,正與上篇末文勢接續。古者簡冊以竹為 之,而所編之簡不可以多,故釐而二之,非有意於其 間也。以下文禹稱益稷二人佐其成功,因以名篇。

問:「『皋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未知『申』字如何看?」 朱子曰:「此是三篇之敘。第一句說《皋陶謨》,第二句說《大禹謨》,第三句說《益稷》。所謂『申之』,即所謂『汝亦昌言者也。此書伏生本只是二篇。《皋陶謨》《益稷》之間語勢亦相連。孔壁中析為三篇,故其敘如此,亦不足據,而說者又多失之』。」

《夏書》
编辑

《夏書》,夏禹有天下之號也。《書》凡四篇,《禹貢》作於虞時, 而繫之《夏書》者,禹之王以是功也。

《禹貢》:「上之所取謂之賦,下之所供謂之貢。」是篇有貢 有賦,而獨以「貢」名篇者,《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貢 者較數歲之中以為常,則貢又夏后氏田賦之總名, 今文古文皆有。

林氏曰:「《書》有六體,錯綜於五十八篇中,可以意會,不可以篇名求。先儒增而為十,曰《貢征》《歌、範》,亦不足盡,不可從也。《禹貢》實典之體,可觸類而長矣。貢乃賦稅之總稱,田賦、包篚皆在其中。」

《甘誓》。甘,地名,有扈氏國之南郊也,在扶風鄠縣。誓與禹征苗之誓同義,言其討叛伐罪之意,嚴其坐作進 退之節,所以一眾志而起其怠也。誓師於甘,故以《甘 誓》名篇。書有六體,誓其一也。今文古文皆有。按有扈, 夏同姓之國。《史記》曰:「啟立,有扈不服,遂滅之。」唐孔氏 因謂堯舜受禪,啟獨繼父,以是不服,亦臆度之耳。 《五子之歌》,五子,太康之弟也。「歌」與「帝舜作歌之歌」同 義。今文無,古文有。

「引征」,引,國名。《孟子》曰:「征者上伐下也。」此以征名實,即 誓也。仲康丁有夏中衰之運,羿執國政,社稷安危,在 其掌握,而仲康能命引侯以掌六師,引侯能承仲康 以討有罪,是雖未能行羿不道之誅,明羲和黨惡之 罪,然當國命中絕之際,而能舉師伐罪,猶為禮樂征 伐之自天子出也。夫子所以錄其書者,以是歟?今文 無,古文有。或曰:蘇氏以為羲和貳於羿,忠於夏者,故 羿假仲康之命,命引侯征之。今按:篇首言「仲康肇位 四海,引侯命掌六師」,又曰:「引侯承王命徂征」,詳其文 意,蓋史臣善仲康能命將遣師,引侯能承命致討,未 見貶仲康不能制命,而罪引侯之專征也。若果為篡 羿之書,則《亂臣賦》子所為,孔子亦取之為後世法乎?

《朱子》曰:「羲和是箇曆官,曠職,誅之可也,何至誓師如此?」 大抵古書之不可考,多此類也。

《商書》
编辑

《商書》:契始封商,湯因以為有天下之號。書凡十七篇。

吉豐彭氏曰:「《商書》舊凡四十篇,二十三篇亡。」

《湯誓》,湯號也,或曰諡湯,名履,姓子氏。夏桀暴虐,湯往 征之,亳眾憚於征役,故湯諭以弔伐之意,蓋師興之 時而誓於亳都者也。今文、古文皆有。

《仲虺之誥》。仲虺,臣名,奚仲之後,為湯左相。誥,告也。《周 禮士師》以五戒,先後刑罰。一曰誓,用之於軍旅;二曰 誥,用之於會同。以喻眾也。此但告湯,而亦謂之誥者, 唐孔氏謂仲虺亦必對眾而言,蓋非特釋湯之慚,而 且以曉其臣民眾庶也。古文有,今文無。

《湯誥》:「湯伐夏歸亳,諸侯率職來朝,湯作誥以與天下 更始。」今文無,古文有。

伊訓,訓導也。太甲嗣位,伊尹作書訓導之,史錄為篇。 今文無,古文有。

朱子曰:「《商書》幾篇,最分曉可玩,《伊訓》《太甲》等篇,又好看似《說命》。蓋高宗資質高,傅說所以說底細難看。若伊尹與《太甲》,說雖是粗,卻切於學者之身。」

《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商史》錄伊尹告戒節次,及太 甲往復之辭,故三篇相屬成文,其間或附史臣之語 以貫篇意,若史家記傳之所載也。唐孔氏曰:「《伊訓》《肆 命》《徂后》《太甲》《咸有一德》,皆是告戒太甲,不可皆名《伊 訓》,故隨事立稱也。」林氏曰:「此篇亦訓體,今文無,古文 有。」

新安陳氏曰:「前一篇作於未遷桐宮之先,後二篇作於自桐宮歸亳之後。」

《咸有一德》,伊尹致仕而去,恐太甲德不純一及任用 非人,故作此篇,亦訓體也。史氏取其篇中《咸有一德》 四字以為篇目。今文無,古文有。

《盤庚》上:盤庚,陽甲之弟。自祖乙都耿,圮於河水。盤庚 欲遷於殷,而大家世族,安土重遷,胥動浮言。小民雖 蕩析離居,亦惑於利害,不適有居。《盤庚》喻以遷都之 利,不遷之害。上、中二篇未遷時言,下篇既遷後言。王 氏曰:「上篇告群臣,中篇告庶民,下篇告百官族姓。《左 傳》謂《盤庚之誥》,實誥體也。」三篇今文、古文皆有,但今 文三篇合為一。

《盤庚》中。

《盤庚》下。

《說命》上。《說命》,記高宗命傅說之言,「命之曰」以下是也, 猶蔡仲之命、微子之命,後世命官制詞,其原蓋出於 此。上篇記得說命相之辭,中篇記說為相進戒之辭, 下篇記說論學之辭。總謂之「命」者,高宗命說,實三篇 之綱領,故總稱之,今文無,古文有。

《說命》中。

《說命》下。

馬氏曰:前篇「訪以政事」 ,故說以「政事」 對;此篇「訪以學」 ,故說以「學」 對。

《高宗肜日》,高宗肜祭,有雊雉之異。祖己訓王,史氏以 為篇,亦訓體也。不言訓者,以既有高宗之訓,故只以 篇首四字為題。今文古文皆有。

《西伯戡黎》,西伯,文王也,名昌,姓姬氏;戡,勝也。黎國在 上黨壺關之地。按《史記》,文王脫羑里之囚,獻洛西之 地。紂賜弓矢鈇鉞,使得專征伐,為西伯。文王既受命, 黎為不道,於是舉兵伐而勝之。祖伊知周德日盛,既 已戡黎,紂惡不悛,勢必及殷,故恐懼奔告於王,庶幾 王之改之也。史錄其言,以為此篇誥體也。今文古文 皆有。或曰:西伯,武王也。《史記》嘗載紂使膠鬲觀兵,膠 鬲問之,曰:「西伯曷為而來?」則武王亦繼文王為西伯 矣。

問:《西伯戡黎》,舊說西伯多指文王,惟陳少南呂伯。

恭、薛季隆以為武王。吳才老亦曰:「乘黎恐止」 是伐紂時事。按《書序》言:「殷始咎周,周人乘黎」 ,則殷自此以前,未嘗惡周也。殷始有惡周之心,而周文乘襲戡勝,近畿之黎國,迫於王都,且見征伐,此祖伊所以恐而奔告於受曰:「『天既訖我殷命』曰『恐』。」 曰「奔告」 曰「訖我殷命」 ,則其事勢亦且迫矣,恐非文王時事也。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而孔子亦稱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為「至德」 ,所謂「有事君之小心」 者,正文王之事孔子所以謂之「至德也。當時征伐雖或有之,未必迫近於畿甸,然《史記》又謂『文王伐犬戎,伐密須,敗耆國,耆即黎也,音相近,文王得專征伐,故伐之』。」 二說未知孰是?曰:「此等無證據,可且闕之。」

《微子》,微國名。子,爵也。微子名啟,帝乙長子,紂之庶母 兄也。微子痛殷之將亡,謀於箕子、比干。史錄其問答 之語,亦誥體也。以篇首有《微子》二字,因以名篇。今文 古文皆有。

《周書》
编辑

周文王國號。後武王因以為有天下之號。《書》凡三十 二篇。

《泰誓上》。「泰大」同,《國語》作「大武王伐殷。」史錄其誓師之 言,以其大會孟津,編書者因以《泰誓》名之。上篇「未渡 河作」,後二篇既渡河作,今文無,古文有。按伏生二十 八篇本無《泰誓》,武帝時偽《泰誓》出,與伏生今文書合 為二十九篇。孔壁書雖出而未傳於世,故漢儒所引, 皆用偽《泰誓》。如曰「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 為烏。」《太史公記》《周本紀》亦載其語。然偽《泰誓》雖知剽 竊經傳所引,而古書亦不能盡見,故後漢馬融得疑 其偽,謂《泰誓》按其文若淺露,吾又見書傳多矣,所引 《泰誓》而不在《泰誓》者甚多。至晉孔壁《古文書》行,而偽 《泰誓》始廢。吳氏曰:「湯、武皆以兵受命,然湯之辭裕,武 王之辭迫;湯之數桀也恭,武之數紂」也,傲學者不能 無憾。疑其書之晚出,或非盡當時之本文也。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牧,地名,在朝歌南,即今衛州治之南也。武王軍 於牧野,臨戰誓眾,前既有《泰誓》三篇,因以地名別之, 今文古文皆有。

《武成》,史氏記武王往伐歸獸,祀群神,告群后,與其政 事共為一書,篇中有「武成」二字,遂以名篇。今文無,古 有文。

按此篇編簡錯亂,先後失序,今考正其文。

《洪範》,《漢志》曰:「禹治洪水,錫《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史記》:「武王克殷,訪問箕子以天道,箕子以《洪範》陳之。」 按篇內曰「而曰汝」者,箕子告武王之辭意《洪範》發之 於禹,箕子推衍增益以成篇歟?今文古文皆有 《旅獒》、西旅貢獒,召公以為非所當受,作書以戒武王, 亦訓體也,因以《旅獒》名篇。今文無,古文有。

《金縢》,武王有疾,周公以王室未安,殷民未服,根本易 搖,故請命三王,欲以身代武王之死。史錄其冊祝之 文,并敘其事之始末,合為一篇,以其藏於金縢之匱, 編書者因以「金縢」名篇。今文、古文皆有。唐孔氏曰:「篇 首至王季、文王,史敘將告神之事也。『史乃冊祝』」至「屏 璧與珪,記告神之辭也。自『乃卜』」至「『乃瘳』,記卜吉及王」 病瘳之事也。自「武王既喪」已下,記周公流言居東,及 成王迎歸之事也。

《大誥》:武王克殷,以殷餘民封,受子。武庚,命三叔監殷。 武王崩,成王立,周公相之。三叔流言,公將不利於孺 子,周公避位居東。後成王悟,迎周公歸,三叔懼,遂與 武庚叛,成王命周公東征以討之。大誥天下。書言武 庚而不言管叔者,為親者諱也。篇首有《大誥》二字,編 書者因以名篇。今文古文皆有。

朱子曰:「《大誥》一篇不可曉。據周公在當時,外則有武庚管蔡之叛,內則有成王之疑,周室方且岌岌然,他作此書,決不是備禮苟且為之,必欲以此聳動天下也。而今《大誥》大意,不過說周家辛苦做得這基業在此,我後人不可不有以成就之而已。其後卻又專歸在卜上,其意思緩而不切,殊不可曉。」

《微子之命》。微,國名;子,爵也。成王既殺武庚,封微子於 宋,以奉湯祀。史錄其誥命以為此篇。今文無,古文有 《康誥》。康叔,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誥命為衛侯。今 文、古文皆有。按《書序》以《康誥》為成王之書,今詳本篇。 康叔於成王為叔父,成王不應以弟稱之。說者謂周 王以成王命誥,故曰「弟。」然既謂之王,若曰,則為成王 之言,周公何遽自以弟稱之也?且《康誥》《酒誥》《梓材》三 篇言文王者非一,而略無一語以及武王,何耶?說者 又謂「寡兄勗為稱武王」,尤為非義。寡兄云者,自謙之 辭,寡德之稱,苟語他人,猶之可也。武王,康叔之兄,家 人相語,周公安得以武王為寡兄而告其弟乎?或又 謂康叔在武王時尚幼,故不得封。然康叔,武王同母

弟,武王分封之時,年已九十,安有九十之兄,同母弟
考證
尚幼,不可封乎?且康叔,文王之子;叔虞,成王之弟。周

公東征,叔虞已封於唐,豈有康叔得封,反在叔虞之 後?必無是理也。又按《汲冢周書克殷篇》言:「王即位於 社南,群臣畢從。」毛叔鄭奉明水,衛叔封,傳《禮》:「召公奭 贊采師,尚父牽牲。」《史記》亦言衛康叔封布,茲與《汲冢 書》大同小異。康叔在武王時,非幼亦明矣。特序《書》者 不知《康誥》篇首四十八字為《洛誥》脫簡,遂因誤為成 王之書,是知《書序》果非孔子所作也。《康誥》《酒誥》《梓材》 篇次當在《金縢》之前。

問:殷地,武王既以封武庚,而使三叔監之矣,又以何處封康叔?曰:「既言以殷餘民封康叔,豈非封武庚之外又以封之乎?」 孔氏曰:「康,圻內國名;叔,封字。」 林氏曰:「康,乃叔未受封時食采之地。」 或曰:「康,諡也。」 鄭氏曰:「康叔初封衛,至子孫而并邶鄘地。」

《酒誥》,「商受酗酒,天下化之。」「妹土,商之都邑,其染惡尤 甚。武王以其地封康叔,故作《書》誥教之云,今文古文 皆有。」 按吳氏曰:「《酒誥》一書,本是兩書,以其皆為酒 而誥,故誤合而為一。自『王若曰明大命於妹邦』以下, 武王告受故都之書也;自『王曰封我西土,棐徂邦君』 以下,武王告康叔之書也。《書》之體為一人而作,則首 稱」其人;為眾人而作,則首稱其眾;為一方而作,則首 稱一方;為天下而作,則首稱天下。《君奭書》首稱「君奭」, 《君陳書》首稱「君陳」,為一人而作也。《甘誓》首稱「六事之 人」,《湯誓》首稱「格汝眾」,此為眾人而作也。《湯誥》首稱「萬 方有眾」,《大誥》首稱「大誥多邦」,此為天下而作也。《多方 書》為四國而作,則首稱四國;《多士書》為「多士而作,則 首稱《多士》;今《酒誥》為妹邦而作,故首言『明大命於妹 邦』,其自為一書無疑。」按:吳氏分篇引證,固為明甚。但 既謂「專誥毖妹邦」,不應有「乃穆考文王」之語意《酒誥》 專為妹邦而作,而妹邦在康叔封圻之內,則明大命 之責,康叔實任之,故篇首專以「妹邦」為稱。至中篇始 名康叔以《致誥》。其曰「尚克用文王教」者,亦申言首章 文王誥毖之意。其事則主於妹邦,其書則付之康叔。 雖若二篇而實為一書,雖若二事而實相首尾,反復 參究,蓋自為書之一體也。

徐孟寶問「揚子雲言《酒誥》之篇俄空焉。」 曰:「孔書以巫蠱事不曾傳,漢儒不曾見者多,如鄭康成晉杜預皆然,想揚子雲亦不曾見。」

《梓材》,亦武王誥康叔之書,諭以治國之理,欲其通上 下之情,寬刑辟之用。而篇中有「梓材」二字,比「稽田」「作 室」為雅,故以為簡編之別,非有他義也。今文古文皆 有。 按此篇文多不類。自「今王惟曰」以下,若人臣進 戒之辭。以《書》例推之,「曰今王惟曰」者,猶《洛誥》之「今王 即命曰」也。「肆王惟德用」者,猶《召誥》之「肆惟王其疾敬 德」,王其德之用也已。「若茲監」者,猶《無逸》「嗣王其監于 茲」也。「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者,猶《召誥》「惟王受命無 疆惟休」也。反覆參考,與周公、召公進戒之言若出一 口。意者,此篇得於簡篇斷爛之中,文既不全,而進戒 爛簡,有用明德之語,編書者以與「罔厲殺人」等意合。 又《武王之誥》有曰「王曰監」云者,而《進戒》之書亦有曰 「王曰監」云者,遂以為文意相屬,編次其後。而不知前 之所謂「王」者,指先王而言,非若今王之為自稱也;後 之所謂「監」者,乃監視之「監」,而非「啟監」之「監」也,其非命 康叔之書亦明矣。讀《書》者優游涵泳,沈潛反覆,繹其 文義,審其語脈,一篇之中,前則尊諭卑之辭,後則臣 告君之語,蓋有不可得而強合者矣。

《召誥》《左傳》曰:「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史記》載武王 言:「我南望三途,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洛伊,毋遠 天室。」營周居于洛邑而後去。則宅洛者,武王之志,周 公成王成之,召公實先經理之。洛邑既成,成王始政。 召公因周公之歸,作書致誥,達之於王。以召公之書, 因以《召誥》名篇。今文古文皆有。

《洛誥》洛邑既定,周公遣使告卜。史氏錄之以為《洛誥》, 又并記其君臣答問及成王命周公留治洛之事。今 文、古文皆有。按「周公拜手稽首」以下,周公授使者告 卜之辭也;「王拜手稽首」以下,成王授使者復公之辭 也;「王肇稱殷禮」以下,周公教成王宅洛之事也。「公明 保予沖子」以下,成王命公留後治洛之事也。「王命予 來」以下,周公許成王留洛,君臣各盡其責難之辭也。 「伻來」以下,成王錫命毖殷命寧之事也。「戊辰」以下,史 又記其祭祀冊誥等事,及周公居洛歲月久近以附 之,以見周公作洛之始終,而成王舉祀發政之後,即 歸於周,而未嘗都洛也。

新安陳氏曰:「『此篇大可疑者,惟有公告王宅洛行祀、出令之辭,而不載王至洛之事與其日月。觀十二月在洛祭告,命周公留治洛之事,尚謹書之,則自三月後至十二月前,此數月中至洛之大事,其當書也必矣。又此篇首章九句脫簡,在《康誥》之首,則首至洛之事,其脫簡又可想矣。且孺子其朋』,及『汝惟沖、子惟終』」 等處,《聱牙》難通。又「王曰」 「公功棐迪篤」 之下,無周公答辭,而即又繼以「王曰」 「豈非此等?」

處有脫簡錯簡耶

《多士》。商民遷洛者,亦有有位之士。故周公洛邑初政, 以王命總呼《多士》而告之,編書者因以名篇,亦誥體 也。今文、古文皆有。 吳氏曰:「方遷商民於洛之時,成 周未作。其後王與周公患四方之遠,鍳三監之叛,於 是始作洛邑,欲徙周而居之。其曰『昔朕來自奄,大降 爾四國民命。我乃明致天罰,移爾遐逖,比事臣我宗』。」 「多遜」者,述遷民之初也。「曰:今朕作大邑於茲洛,予惟 四方罔攸賓,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者,言 遷民而後作洛也。故《洛誥》一篇,終始皆無欲遷商民 之意。惟周公既誥成王留治於洛之後,乃曰「伻來毖 殷」,又曰「王伻殷」,乃承敘當時商民已遷於洛,故其言 如此。愚謂武王已有都洛之志,故周公黜殷之後,以 殷民反覆難制,即遷於洛。至是建成周,造廬舍,定疆 場,乃告命與之更始焉爾。此《多士》之所以作也。由是 而推,則《召誥》攻位之庶殷,其已遷洛之民歟?不然,則 受都,今衛州也;洛邑,今西京也,相去四百餘里,召公 安得捨近之友民而役遠之讎民哉?《書序》以為「成周 既成,遷殷頑民」者,謬矣。吾固以為非孔子所作也。

呂氏曰:「遷洛之事,《召誥》經營之,《洛誥》考成之,《多士》則慰安之也。」 王氏曰:「篇名『《多士》』,而序以為『頑民』,何也?在官者謂之士,卿大夫士是也;在民者謂之士,士農工商是也。此書稱士,皆在官之殷士也。且周公未始以殷民為頑,成王命君陳始有『無忿疾於頑』」 之語。夫殷民不附周,謂之頑可也;不忘殷,謂之頑可乎?故頑之一字,周公於《康誥》《酒誥》《多士》《多方》等書,未嘗出於口也。

《無逸》,逸者人君之大戒。自古有國家者,未有不以勤 而興,以逸而廢也。成王初政,周公懼其知逸而不知 無逸,故作是書以訓之。凡七更端,周公皆以「嗚呼」發 之,深嗟永歎,其意深遠矣,亦訓體也。今文、古文皆有。 《君奭》、召公告老而去,周公留之,史氏錄其告語為篇, 亦誥體也。以周公首呼君奭,因以「君奭」名篇,篇中語 多未詳,今文、古文皆有。 按此篇之作,《史記》謂「召公 疑周公當國踐阼」;唐孔氏謂「召公以周公嘗攝王政, 今復在臣位」;葛氏謂「召公未免常人之情,以爵位先 後介意,故周公作是篇以諭之。陋哉斯言!」要皆為序 文所誤。獨蘇氏謂「召公之意欲周公告老而歸」為近 之。然詳本篇旨意,召公自以盛滿難居,欲避權位,退 老厥邑,周公反復告諭以留之爾。熟復而詳味之,其 義固可見也。

《蔡仲之命》蔡,國名。仲,字,蔡叔之子也。叔沒,周公以仲 賢,命諸成王,復封之蔡。此其誥命之詞也。今文無,古 文有。 按此篇次敘,當在《洛誥》之前。

《多方》,成王即政,奄與淮夷又叛,成王滅奄歸,作此篇。 按《費誓》言「徂茲淮夷,徐戎並興」,即其事也。疑當時扇 亂不獨殷人,如徐戎、淮夷,四方容或有之,故及《多方》 亦誥體也。今文古文皆有。

朱子曰:「《大誥》《梓材》《多士》《多方》等篇,乃當時編人君告其民之辭,多是方言。故《諸誥》等篇,當時士民曉得,而今士人曉不得。」

《立政》吳氏曰:「『此《書》戒成王以任用賢才之道,而其旨 意,則又上戒成王專擇百官有司之長,如所謂常伯、 常任、準人等云者。蓋古者外之諸侯,一卿已命於君; 內之卿大夫則亦自擇其屬,如周公以蔡仲為卿士, 伯冏謹簡乃僚』之類。其長既賢,則其所舉用無不賢 者矣。」葛氏曰:「誥,體也。今文古文皆有。」

呂氏曰:《無逸》《立政》二篇,相為經緯。以《無逸》之心,明立政之體,君道備矣。自立政後,周公不復有書,納忠於王,此絕筆也。

《周官》「成王訓迪百官,史錄其言,以《周官》名之,亦訓體 也,今文無,古文有。」 按:此篇與今《周禮》不同,如「三公」 「三孤」,《周禮》皆不載。或謂公孤兼官,無正職,故不載。然 三公論道經邦,三孤貳公弘化非職乎?職任之大,無 踰此矣。或又謂「師氏」即太師,保氏即太保,然以師保 之尊而反屬司徒之職,亦無是理也。又此言「六年五 服一朝」,而《周禮》六服諸侯有「一歲一見」者、「二歲一見」 者、「三歲一見」者,亦與此不合,是固可疑,然《周禮》非聖 人不能作也。意周公方條治事之官,而未及師保之 職,所謂未及者,鄭重而未及言之也。書未成而公亡, 其間法制有未施用,故與此異而《冬官》亦缺。要之《周 禮》首末未備,周公未成之書也。惜哉!讀《書》者參互而 考之,則周公之《經》制可得而論矣。

《君陳》,臣名。唐孔氏曰:「周公遷殷頑民於下都,周公親 自監之。周公既沒,成王命君陳代周公,此其策命之 辭。史錄其書,以《君陳》名篇。今文無,古文有。」

鄭氏注《中庸》云:「《君陳》,周公子葵初」 ,王氏曰:「『觀篇中『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與《畢命》『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語意略同。不曰『爾考周公』,而但與《畢命》同稱周公,若言他人耳。」 呂氏曰:「此篇戒敕之詞,與《畢命》輕重不類,見《君陳》,蓋新進者也。」

《顧命》,顧,還視也。成王將崩,命群臣立康王,史序其事

為篇,謂之《顧命》者。鄭元云:「回首曰顧,臨死回顧而發 命也。今文、古文皆有。」呂氏曰:「《成王經》三監之變,王室 幾搖,故於此正其終始特詳焉。《顧命》,成王所以正其 終。《康王之誥》,康王所以正其始。」

《康王之誥》,今文、古文皆有,但今文合於《顧命》。

朱子曰:「伏生以《康王之誥》合於《顧命》,今除卻序文讀著,則文勢自相接連。」

《畢命》康王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此其《冊命》也。今 文無,古文有。唐孔氏曰:「《漢律曆志》云:『康王《畢命豐刑》 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冊書。《豐刑》』。此偽 作者傳聞舊語,得其年月不得』」以下之辭,妄言作《豐 刑》耳,亦不知《豐刑》之言何所道也。

君牙,臣名。「穆王命君牙為大司徒」,此其誥命也。今文 無,古文有。

問:「《君牙》《冏命》等篇,見得穆王氣象甚好,而後來乃有車轍馬跡馳騁天下之意,如何?」 朱子曰:「此篇乃內史之屬所作,猶今翰林作《制誥》。然如《君陳》《周官》《蔡仲之命》《微子之命》等篇,亦是當時此等文字自有格子,首呼其名而告之,末又為嗚呼之辭以戒之,篇篇皆然。觀之可見。」 呂氏曰:「《穆王書》三篇,《君牙》《冏命》,初年書也」 ;《呂刑》末年書也。中雖放逸,不克保其始之祗畏,然暮年哀敬,初心復還。「舜命契為司徒」 止一語,而《君牙贊書》至一篇,世降而文勝也。然周家之典刑文獻在焉。

《冏命》。穆王命伯冏為太僕正,此其誥命也。今文無,古 文有。呂氏曰:「陪僕𣊓御之臣,後世視為賤品而不之 擇者。曾不知人主朝夕與居,氣體移養,常必由之。潛 消默奪於冥冥之中,而明爭顯諫於昭昭之際,抑末 矣。」自周公作立政,而嘆綴衣虎賁,知恤者鮮,則君德 之所繫,前此知之者亦罕矣。周公表而出之,其選始 重。穆王之用太僕正。特作命書。至與《大司徒略》等。其 知本哉。

陳氏大猷曰:「《周禮》止有太僕、下大夫二人,此言太僕正,正其長也。又有祭僕、御僕、隸僕、戎僕、齊僕、道僕、田僕等,正皆長之。上薰陶涵養乎君德,下簡擇表率乎群僚,所繫甚重,故命冏焉。」 蘇氏曰:「昭王南征不復至,齊桓乃以問楚,是終穆王之世,賊不討也。王終無憤恥之心,乃欲車轍馬跡周於天下。今觀《君牙》、伯冏二」 書,皆無哀痛慘怛之意,但曰「嗣先王,宅丕后」 而已,非祭公謀父以《祈招》之詩。收王放心,王其不沒乎!張氏曰:「伯冏之為太僕,正穆王馳騁天下而不能正救者也。」 然《三、復》二篇,其言慇懃惻怛,何也?曰:唐德宗何人哉?陸贄作奉天詔書,山東父老為之感泣。則二篇之書,豈非當時仁人君子閔王之無志,故修辭立誠以勸勵其臣下歟,夫子錄之。聖人不以人廢言,亦取秦穆悔過之意。

《呂刑》,呂侯為天子司寇,穆王命訓刑以詰四方。史錄 為篇,今文古文皆有。 按此篇專訓贖刑,蓋本《舜典》 「金作贖刑」之語。今詳此書,實則不然。蓋《舜典》所謂贖 者,官府學校之刑耳。若五刑則固未嘗贖也。五刑之 寬,惟處以流;鞭扑之寬,方許其贖。今穆王贖法,雖大 辟亦許其贖免矣。漢張敞以討羌兵食不繼,建為入 穀「贖罪之法,初亦未嘗及夫殺人及盜之罪,而蕭望 之等猶以為如此則富者得生,貧者獨死,恐開利路 以傷治化,曾謂唐虞之世而有是贖法哉?穆王巡遊 無度,財匱民勞,至其末年無以為繼,乃為此一切權 宜之術,以斂民財。夫子錄之,蓋以示戒。然其一篇之 書,哀矜惻怛,猶可以想見三代忠厚之」遺意云爾。又 按:《書》傳引此,多稱《甫刑》。《史記》作「甫侯言於王,作《修刑》。」 辟呂後為《甫歟》。

朱子曰:「《呂刑》一篇,如何穆王說得散漫,直從苗民蚩尤為始,作亂道起。若說道都是古人元文,如何出於孔氏者多分明易曉,出於伏生者,都難理會?」

《文侯之命》:「幽王為犬戎所殺。晉文侯與鄭武公迎太 子宜臼立之,是為平王。以文侯為方伯,賜以秬鬯弓 矢,作策書命之。史錄為篇。」今文、古文皆有。

《費誓》,「費,地名。」淮夷、徐戎並起為寇,魯侯征之於費誓 眾,故以《費誓》名篇。今文古文皆有。 按《費誓》《秦誓》皆 侯國之事,而繫於帝王書末者,猶《詩》之錄《商頌》《魯頌》 也。

秦誓《左傳》: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 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 曰:「不可。」公辭焉。使孟明、西乞、白乙伐鄭。晉襄公帥師 敗秦師於殽,囚其三帥。穆公悔過,誓告群臣。史錄為 篇,今文古文皆有。

薛瑄文集 编辑

《讀書錄》
编辑

「堯以『欽』」之辭始,益稷以「欽」之辭終,則堯舜傳心之要 可知矣。

古人敘事之文極有法。如《禹貢》篇首以「敷土、奠高山大川」為一書之綱;次冀州,以王畿為九州之首;次八 州,次導山,次導水,以見經理之先後。次九州、四隩、九 川、九澤、四海,以結經理之效;次制貢賦,立宗法,祇台 德。先分五服,以述經理之政事,而終之以聲教,訖于 四海,執元圭以告厥成功。始終本末,綱紀秩然,非聖 經其能然乎?

《敕天之歌》,正大小雅之權輿也。《五子之歌》,「變風」,變雅 之權輿也。

讀《五子》之歌、《湯誓》《泰誓》諸篇,則知唐、虞之盛為不可 及矣,風氣日降,不可返矣。

《洛誥》以「沖子」、「孺子」稱「成王」,皆不可曉。周公雖元聖,豈 可以此稱其君?不可解。

伊訓告君之詞,曰「德」,曰「仁」,曰「誠」,曰「敬」,曰「明命」,曰「一」,曰 「道」,皆歸于人君之一心。大臣正君之職,于是可見。 《易》雖古于《書》,然伏羲時但有卦畫而無文辭,文辭實 始于《書》。故凡言德,言聖,言神,言心,言道,言中,言性,言 天,言命,言誠,言善,言一之類,諸性理之名,多見于《書》。 《書》之後乃有《易》之辭及諸經書聖賢發明性理之名, 雖有淺深不同,實皆原于《書》也。

邵寶語錄 编辑

《簡端錄》
编辑

《書》以道政事,仲尼刪《書》,豈徒以文乎哉?篇有大義焉, 其間小節目不論也。是故《典》《謨》《禪》、繼也;《湯誥》《牧誓》、弔、 伐也;《太甲》,復也;《盤庚》,遷也;《大誥》,攝也;《顧命》,終也;《康王 之誥》,始也。他篇準是,無無義者。

右《堯典》曰:「若稽古之簡。」

人倫之權,聖人行之,不待變而後通者,其惟堯乎!嗣 焉而廢,權父子也;側焉而揚,權君臣也。二女並降,權 夫婦也;貳室迭賓,權朋友也。乃若升陑誓牧,遷桐辟 官,則變而後通者也。故曰:「其唯堯乎!」

已上並《堯典》「明明揚側陋之簡。」

有德而才不足者,有矣,未有無德而有才者也。無德 而有才,不謂之才。「是故九德咸事,則俊乂在官;人君 惟德之用」,則才在其中矣。才,所以治天下之事者也, 求才於才,不若求才於德,古之知人能官人者如此。

右《皋陶謨》「日宣三德之簡。」

十二章皆象物,獨黻也有象而無物何居?黼、黻之施 於繪事尚矣。黼取其斷,「黻」取其辨,蓋古之遺繪也。繡 于裳自舜始,其象與義蓋取諸此。

右《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之簡。」

禹非自敘其績,于以見出頑之實耳。苗之頑,所謂堯 舜猶病者也,而其心固未嘗忘,且外之也。堯往矣,舜 不念,可乎?此禹之所謂憂也。

右《益稷》苗頑,不即工之簡。

《厥賦》下下,書法之常也。變而言「貞」,聖經所以為訓也。 微哉遠乎!

右《禹貢》「兗州」 ,厥賦「貞之」 簡。

王正必歸于一,《甘誓》何為言三正也?天工之亮,莫大 于時,三正之于時大矣。子,《詩》所謂「一之日也」;丑,《詩》所 謂「二之日也」;寅,《詩》所謂「三之日」也。是三月者,庶事皆 有所始,于此怠棄,則違天廢事孰甚焉?故奉天討者, 以為罪之首,而不奉王正次之。

右《甘誓》「有扈氏怠棄三正」 之簡。

「昭穆以盡世,伯叔季以盡序。」序言于弟,上以該諸父 之世,下以該諸子孫之世。

右《呂刑》伯父伯兄之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