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41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一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目錄

 詩經部彙考九

  周卜子夏詩序宋朱熹序

  端木子貢詩傳明毛晉跋

  漢韓嬰詩外傳明陳明序

  申培詩說明陳弘緒跋

  後漢鄭元毛詩譜自序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自序

  陸德明詩經釋文自序

  成伯瑜毛詩指說宋熊克跋

  陸璣毛詩疏明毛晉跋

  宋歐陽修詩譜補闕自序 後序

  歐陽修毛詩本義張爟序

  王安石新經詩義自序

  周紫芝毛詩講義自序

  吳棫毛詩葉韻補音自序 徐蕆序 陳鳳梧序

  鄭樵詩辨妄自序

  周孚非鄭樵詩辨妄自序

  王質詩總聞陳日強跋

  程大昌詩議自序

  范處義詩補傳逸齋自序

  楊簡詩解自序

  薛季宣反古詩說自序

  呂祖謙家塾讀詩記朱子序 魏了翁序 陳振孫跋 陸釴序

經籍典第一百四十一卷

詩經部彙考九

编辑

周卜子夏詩序二卷

编辑

按朱熹序詩序之作說者不同或以為孔子或以為子夏或以為國史皆無明文可考惟後漢儒林傳以為衛宏作毛詩序今傳於世則序乃宏作明矣然鄭

编辑

氏又以為「諸《序》本自合為一編,毛公始分以寘諸篇 之首。」則是毛公之前,其傳已久;宏特增廣而潤色之 耳。故近世諸儒多以《序》之首句為毛公所分,而其下 「推說」云云者為後人所益,理或有之。但今考其首句, 則已有不得詩人之本意,而肆為妄說者矣,況沿襲 云云之誤哉!然計其初,猶必自謂出於臆度之私,非 《經》本文,故且自為一編,別附《經》後。又以尚有齊、魯、韓 氏之說並傳於世,故讀者亦有以知其出於後人之 手,不盡信也。及至毛公引以入經,乃不綴篇後而超 冠篇端;不為註文而直作經字;不為疑辭而遂為決 辭。其後三家之傳又絕,而毛說孤行,則其牴牾之跡 無復可見。故此《序》者遂若詩人先所命題,而詩文反 為因《序》以作。於是讀者轉相尊信,無敢擬議。至於有 所不通,則必為之委曲遷就、穿鑿而附合之。寧使《經》 之本文繚戾破碎,不成文理,而終不忍明以《小序》為 出於漢儒也。愚之病此久矣,然猶以其所從來也遠, 其間容或真有傳授證驗而不可廢者,故既頗采以 附《傳》中,而復併為一編,以還其舊,因以論其得失云。

端木子貢詩傳一卷

编辑

按明毛晉跋秦焰之餘易以卜筮而傳詩以諷誦而傳書以藏壁而傳始信三經與請幫助識別此字。墬相終始殆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耶若子夏詩序子貢詩傳載在竹

编辑

帛,非葉於管絃者,豈亦有神物護持至今耶?但《詩序》, 先儒辨論紛紛,未聞有詳覈《詩傳》者。或因「宣聖可與 言詩」一語,後人附會其說而作是傳,亦未可知。范石 湖謂傳即《魯詩》,今觀其章次,約略相似。余家向藏宋 榻石碑,古文大篆,漫滅難辨,然焚香展對,古色照心, 恍遨神於殷、周十五國間,肅然不敢睨視。忽一日失 去,深嘅神物不易保也。既又得郭中丞公新刻,云「是 祕閣石本,前列篆書,未知亦出宋皇祐間張紹文、楊 南仲輩手筆否?」余亟依其《釋文》授梓以傳。其真贋未 敢臆決,姑俟博雅君子隱湖毛晉識。

漢韓嬰韓詩外傳十卷

编辑

按明陳明序文之在世如風行水上變態無定惟載道者可貴也外此萟焉爾六經之文渾涵如天萬象森列不可尚已至孔孟繼六經而作其文廣大淵弘

编辑

「中間每取《易》《詩》《書》中之要語而推廣之,闡幽顯微,以 盡其蘊,則道從此出矣。」夫何韓嬰處乎漢孝文之世, 遭秦火絕學之餘,乃能衍詩作傳,命意布詞,一倣孔、 孟之文。凡諸詩言約旨遠者,悉肆力極致,上推天人 之理,下及萬物之情,以盡其意。文則嚴整簡古,厲世 範俗者皆順于道,宛然聖門家法,豈後世人物之所 遽能邪?然生在當時以《詩》名,與魯申培、《齊轅固》二詩 並列於世,亦嘗以《易》作傳授人,今已不傳,而其詩亦 亡。又因以慨歎天下之遺書於無窮也。嗟乎!韓生不 見於經傳,故世鮮聞。今薛子汝修,篤學嗜詩,乃于先 曾大父黃門公笥中得此書,愛其文古,而鋟諸梓,以

傳于世。其用心不亦可嘉也乎!濟南陳明撰
考證

申培詩說偽本一卷

编辑

按明陳弘緒跋詩說一卷漢魯人申培著取豳風鴟鴞諸篇與魯頌綴於周南召南之後取曹檜列於鄭齊之前取豳風七月置之小雅而以秦風殿於十五

编辑

國,於《大小雅》曰《大小正》,於《變雅》曰《小正續》曰《大正續》, 有《周頌》《商頌》,無《魯頌》。其說多與韓、毛牴牾。按《隋經籍 志》云: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詁訓》,是為 《魯詩》。《魯詩》亡於西晉。此本不知傳自何人,疑為後代 偽筆。或曰:「宋董逌謂班固言《魯詩》最近,今徒於他書 時得之。」是則申公之詩雖亡,猶散見雜出於群帙,後 人輯錄而稍補足之,未可知。是亦一說也。魯之不應 有頌,朱子固嘗致疑。近高邑趙公《南星》曰:「《關雎》,文王 之詩,猶稱風焉,以其未為天子也。周自東遷後,且降 而為風矣,魯安得有頌?」毅然降《魯頌》於《國風》,學士大 夫聞而共為駭愕,不知實本申公之說也。然《風》《雅》《頌》 之體不同,譬之黔晳之不容混駉與駜置之《邶》《鄘》《衛》 諸篇尚相彷彿,《泮水》《閟宮》,《國風》安得有此體也?是不 可以不辨

後漢鄭元毛詩譜三卷

编辑

按康成自序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大庭軒轅逮於高辛其時有亡載籍亦蔑云焉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昉於此乎有夏

编辑

承之,篇章泯棄,靡有孑遺。邇及商王,不風不雅。何者? 「論功頌德,所以將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 各於其黨,則為法者彰顯,為戒者著明。」周自后稷,播 種百穀,黎民阻饑,茲時「乃粒」,自傳於此名也。陶唐之 末,中葉公劉,亦世修其業,以明民共財。至於太王、王 季,克堪顧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緒,以集大命於厥身, 遂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時《詩》風有《周南》《召 南》,《雅》有《鹿鳴》《文王》之屬。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禮作 樂,而有頌聲興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風》《雅》而來,故 皆錄之,謂之「詩之正經。」後王稍更陵遲,懿王始受譖 亨,齊哀公夷身失禮之後,邶不尊賢。自是而下,厲也、 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壞。十月之交,民勞板蕩,勃爾 俱作,眾國紛然,刺怨相尋。五霸之末,上無天子,下無 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紀綱絕矣。故孔子錄懿王、 夷王時詩,訖於陳靈公淫亂之事,以為《變風》《變雅》,以 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則受頌聲,弘福如彼,若違而 弗用,則彼劫殺,大禍如此。吉凶之所由,憂娛之萌漸, 昭昭在斯,足作後王之鑒,於是止矣。夷、厲己上,歲數 不明。《太史年表》自共和始,歷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 第,以立斯譜。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 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行而觀之。此 詩之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於 力則鮮,於思則寡,諸君子亦有樂於是與!

唐孔穎達奉詔撰毛詩正義四十卷

编辑

按穎達自序夫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雖無為而自發乃有益於生靈六情靜於中百物盪於外情緣物動物感情遷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於

编辑

朝野,時當慘黯,亦怨刺形於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 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發諸性情,諧於律呂。故 曰「感天地,動鬼神,莫近於詩。」此乃詩之為用,其利大 矣。若夫哀樂之起,冥於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 燕雀表啁噍之感,《鸞鳳》有歌舞之容。然則詩理之先, 同夫開闢,詩跡所用,隨運而移。上皇道質,故諷諭之 情寡;中古政繁,亦謳歌之理切。唐虞乃見其初,羲、軒 莫測其始。於後時經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沒而頌聲 寢,陳、靈興而變風息。先君宣父,釐正遺文,緝其精華, 褫其煩重,上從周始,下暨魯僖,四百年間,六詩備矣。 卜商闡其業,雅《頌》與金石同和;秦政燎其書,簡牘與 煙塵共盡。漢氏之初,詩分為四,申公騰芳於鄢郢,毛 氏光價於河間。貫長卿傳之於前,鄭康成箋之於後, 晉、宋二蕭之世,其道大行;齊、魏、兩河之間,茲風不墜。 其近代為義疏者,有全緩、何引、舒瑗、劉軌思、劉醜、劉 焯、劉炫等。然焯、炫並聰穎特達,文而又儒,擢秀榦於 一時,騁絕轡於千里,固諸儒之所揖讓,日下之無雙。 於其所作《疏》內,特為「殊絕,今奉敕刪定,故據以為本。 然焯、炫等負恃才氣,輕鄙先達,同其所異,異其所同, 或應略而反詳,或宜詳而更略,準其繩墨差忒,未免 勘其會同,時有顛躓。今則削其所煩,增其所簡,惟意 存於曲直,非有心於愛憎。謹與朝散大夫行太學博 士臣王德韶、徵事郎守四門博士臣齊威等對共討 論,辨」詳得失。至十六年,又奉敕與前修《疏》人及給事 郎守太學助教雲騎尉臣趙《乾葉》、登仕郎守四門助 教雲騎尉臣賈普曜等,對敕使趙弘智覆更詳正,凡 為四十卷,庶以對揚聖範,垂訓幼蒙。故序其所見,載 之於卷首云爾。

陸德明詩經釋文 卷

编辑

====按德明自序詩者所以言志吟詠性情以諷其上者也古有采詩之官王者巡守則陳詩以觀民風知得失自考正也動天地感鬼神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莫近乎《詩》」,是以孔子最先刪錄。既取《周詩》,上兼《商頌》, 凡三百一十一篇。

毛公為《故訓》時已亡六篇。故《藝文志》云「三百五篇。」

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焉。

或曰:毛公作《序。解》見。闕。

口以相傳,未有章句。戰國之世,專任武力,《雅》《頌》之聲, 為鄭、衛所亂,其廢絕亦可知矣。遭秦焚書而得全者, 以其人所諷誦,不專在竹帛故也。漢興,傳者有四家: 魯人申公、

亦謂「申培公,楚王大傅,武帝以安車蒲輪」 徵之,時申公年八十餘,以為大中大夫。

受《詩》於浮丘伯,以《詩經》為訓故以教,無傳疑者則闕 不傳。號曰《魯詩》。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郎中令王臧。

蘭陵人

御史大夫趙綰。

代人

臨淮太守孔安國,膠西內史周霸,城陽內史夏寬,東 海太守魯賜。

碭人

《長沙內史繆生》。

蘭陵人

膠西中尉徐偃、膠東內史闕門慶忌、

鄒人

皆申公弟子也。申公本以《詩》《春秋》授瑕丘江公,盡能 傳之,徒眾最盛。魯許生免中徐公

免中縣名

皆守學教授。丞相韋賢受《詩》於江公及許生。傳子元 成。

賢字長孺,元成字少翁,父子並為丞相,封扶陽侯,又治《禮》《論語》。元成兄子賞,以《詩》授哀帝大司馬、車騎將軍。

又《王式》。

字翁思,東平新桃人。「昌邑王師。」

受《詩》於免中徐公及許生,以授張生長安。

名長安,字幼君,山陽人。為博士,論《石渠》,至淮陽中尉。

及《唐長賓》。

東平人,為博士,楚王太傅。

褚少孫:

沛人,為博士。《褚氏家傳》云:「即《續史記》褚先生。」

張生兄子游卿。

諫大夫

以《詩》授元帝,傳王扶。

琅邪人泗水中尉

扶授許晏。

陳留人為博士

又《薛廣德》

字長卿,沛國相人,御史大夫。

受《詩》于王式,授龔舍。

字君倩,楚國人。太山太守。

齊人《轅固生》。

漢景帝時為博士,至清河太傅。

作詩傳號《齊詩》,傳夏侯始昌,始昌授后蒼。

字近君,東海郯人。通《詩》《禮》,為博士,至少府。

《蒼》《授翼》。奉

字少君,東海下邳人。為博士、諫大夫。

及《蕭望之》。

字長倩,東海蘭陵人。御史大夫、前將軍,兼傳《論語》。

《匡衡》。

字稚圭,東海承人,丞相樂安侯。子咸亦明經,歷九卿,家世多為博士。

《衡授師丹》。

字公仲,琅邪人。大司空。

及伏理。

字游君,高密太傅。家世傳業。

滿昌。

字君都,潁川人。詹事。

昌授張邯。

九江人

及皮容。

琅邪人

皆至大官,徒眾尤盛。後漢陳元方亦傳《齊詩》。燕人韓 嬰

漢文帝時為博士,至常山太傅。

推《詩》之意,作內外傳數萬言,號曰《韓詩》。淮南賁生受 之。武帝時,嬰與董仲舒論於上前,仲舒不能難。

嬰又為《易傳》。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

其孫商為博士。孝宣時,涿韓生其後也。河內趙子事 燕韓生,授同郡蔡誼。

誼以《詩》授昭帝,至丞相,封侯。

誼授同郡食子公。

為博士

及琅邪王吉。

「字子陽王駿父昌邑中尉諫大夫吉兼五經能為鄒氏春秋」 以《詩論》教授。

子公授「太山栗豐。」

部刺史

吉授淄川長。孫順。

為博士

《豐》授山陽張就,順授「東海《髮福》。」

一本作段福

並至大官。《藝文志》云:「齊、韓詩,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 其本義,魯最為近之。」《毛詩》者,出自毛公,河間獻王好 之。徐整。

字文操,豫章人。吳太常卿。

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 子,帛妙子授河間人大毛公。毛公為《詩故訓》傳于家, 以授趙人小毛公。

一云名萇

《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故不列於學。 一云:「子夏傳曾申。」

字子西,魯人,曾參之子。

《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

鄭元《詩譜》云:「子思之弟子。」

《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 魯人大毛公。《漢書儒林傳》云:「毛公,趙人,治《詩》,為河間 獻王博士,授同國貫長卿。」

徐整作長公

長卿《授解延年》。

為阿武令。《詩譜》云:「齊人。」

《延年》授《虢徐敖》,敖授「九江《陳俠》。」

王莽講學大夫

或云:《陳俠傳》:「謝曼卿元始五年,公車徵說《詩》。」後漢鄭 眾、賈逵傳《毛詩》,馬融作《毛詩注》,鄭元作《毛詩箋》,申明 毛義,難三家,於是三家遂廢矣。魏太常王肅更述毛 非,鄭荊州刺史王基

字伯輿東萊人

《駮王肅》《申鄭義》,晉豫州刺史孫毓

字休朗,北海平昌人,長沙太守。

為《詩評》,評毛、鄭、王肅三家同異。朋於王徐州從事陳 統。

字元方

《難孫申鄭》《宋徵士》《鴈門周續之》

字道祖,及雷次宗俱事廬山惠遠法師。

豫章:雷次宗

字仲倫。宋通直郎徵,不起。

齊沛國劉瓛並為《詩序義》。前漢魯、齊、韓三家詩列于 學官。平帝世,《毛詩》始立,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東,《韓 詩》雖在,人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用。

成伯瑜毛詩指說一卷斷章二卷

编辑

按宋熊克跋唐成伯瑜有毛詩說指一卷斷章二卷載於本志崇文總目謂指說略敘作詩大旨及師承次第斷章大抵取春秋賦詩斷章之義擷詩語彙而

编辑

出之克先世藏書,偶存《指說》,會分教京口,一日同官 毘陵沈必豫子順見之,欲更訪斷章,合為一帙,蓋久 而未獲,乃先刊《指說》於泮林,庶與四方好古之士共 焉。乾道壬辰三月十九日建安熊克記。按毛詩指說四篇唐成伯

瑜撰一興述,二解說,三傳受,四《文體》,合為一卷。至宋乾道中,建安熊子跋其尾,刊于京口。唐以詩取士,而三百篇者,詩之源也,宜一代論說之多。乃見于《藝文志》者,自《毛詩正義》及陸德明《釋文》而外,惟成氏二書及許叔牙《纂義》而已。今成氏《斷章》二卷並許氏《纂義》十卷,俱無復存,惟是編尚在,學者可考而知也。

陸璣毛詩疏二卷

编辑

按明毛晉跋右毛詩疏二卷或曰吳太子中庶子烏程令陸璣作也或曰唐吳郡陸璣作也陳氏辨之曰其書引爾雅郭璞注則當在郭之後未必吳時人也

编辑

但諸書援引多誤作「機。」案機字士衡,晉人。本不治《詩》, 則此書為唐人陸璣。字元恪者所撰無疑矣。後世失 傳,不得其真,故有疑為贗《鼎》者,或又曰:贗則非贗,蓋 摭拾群書所載,漫然釐為二卷,不過狐腋豹斑耳。其 說近之。海隅毛晉識。

宋歐陽修詩譜補闕三卷

编辑

按修自序鄭氏譜序云自共和以後得太史年表接於春秋而次序乃明今詩諸國惟衛齊變風在共和前餘皆宣王以後予之舊圖起自諸國得封而止於

编辑

詩止之君,旁繫於周,以世相當,而詩列右方,依鄭所 謂「循其上而省其下」及「旁行而考之」之說也。然有一 君之世當周數王者,則考其詩當在某王之世,隨事 而列之。如《鄘柏舟》《衛淇澳》皆衛武公之詩。《柏舟》之作, 乃武公即位之初年,當在宣王之世;《淇澳》美其入相, 當在平王之時。則繫之平王之世,其詩不可知其早 晚,其君又當周數王,則皆列於最後,如曹共公身歷惠、襄、頃三世之王,其詩四篇,頃王之世之類是也。今 既補之,鄭則第取有詩之君而略其上下,不復次之, 而粗述其興滅於後,以見其終始。若周之詩失其世 次者多,今為鄭補《譜》,且從其說而次之,亦可據以見 其失。在予之別論,此不著焉。

按修後序昔者聖人已沒六經之道幾息于戰國而焚棄于秦自漢以來收拾亡逸發明逸義而正其訛謬得以粗備傳于今者豈一人之力哉後之學者因

编辑

「跡前世之所傳而較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使徒抱焚 餘殘脫之經,悵悵于去聖千百年後,不見先儒中間 之說,而欲特立一家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然則先儒之論苟非詳其終始而牴牾,質于聖人而 悖理害經之甚,有不得已而後改《易》者,何必徒為異 論以相訾也?毛、鄭于《詩》,其學亦已博矣。予嘗依其《箋》 《傳》,考之于《經》,而證以《序》《譜》,惜其不合者頗多。蓋《詩》述 商、周自生民元鳥,上陳稷、契,下迄陳靈公,千五六百 歲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 獸、草木、魚蟲之名,與其風俗善惡,方言訓詁,盛衰治 亂美剌之由,無所不載。然則孰能無失于其間哉?予 疑毛、鄭之失既多,然不敢輕為改易者。意其為說不 止于箋、《傳》,而恨己不得盡見二家之書,未能遍通其 旨。夫不盡見其書,而欲折其是非,猶不盡人之辭而 欲斷其訟之曲直,其能果于自決乎?其能使之必服 乎?世言鄭氏《詩譜》最詳,求之久矣,不可得,雖《崇文總 目》祕書所藏亦無之。慶曆四年,奉使河東,至于絳州, 偶得焉。其文有注而不見名氏。然首尾殘缺,自「周公 致太平」已上皆亡之。其國譜旁行,尤易為訛舛。悉皆 顛倒錯亂,不可復考。凡《詩》《雅》《頌》兼列商、魯,其正變之 風十有四國,而其次皆莫詳其義。惟封國變風之先 後,不可以不知。周、召、《王豳》同出于周,邶、鄘并于衛,檜、 魏無世家。其可考者,陳、齊、衛、晉、曹、鄭、秦,此封國之先 後也。「《豳》《齊》《衛》《檜》《陳》《唐》《秦》《鄭》《魏》《曹》,此變風之先後也。《周 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曹》,此孔子未刪 《詩》之前,周太師樂歌之次第也。《周》《召》《邶》《鄘》《衛》《王》《檜》《鄭》 《齊》《魏》《唐》《秦》《陳》《曹》《豳》,此鄭氏詩譜次第也。黜《檜》後《陳》,此 今詩次第也。」初予未見《鄭譜》,嘗略考《春秋》《史記》《本紀》 《世家》《年表》,而合以毛、鄭之說為《詩圖》十四篇,今因取 以補鄭《譜》之亡者,足以見二家所說,世次先後甚備。 因據而求其得失較然矣。而仍存其圖,庶幾以見予 于鄭氏之學盡心焉耳。夫盡其說而有所不通,然後 得之論正,予豈好為異論者哉!凡補其《譜》十有五,補 其文字二百七,增損塗乙改正者三百八十三,而鄭 氏之《譜》復完。

歐陽修毛詩本義十六卷

编辑

按張爟序毛詩有詁訓傳鄭氏有箋歐陽詩有論有本義毛鄭之詩三百五篇而歐陽乃百一十四篇何也毛鄭二家之學其三百五篇中不得古人之意者

编辑

百十四篇,歐陽公為之論以辨之,曰:「是不然也。其《詩》 之本義一如是也。有論而無《本義》」者,因論而義見者 也。如毛鄭之所注皆得之,則歐陽之書不作矣。《關》 之序兼論四詩之大旨,此獨著其數語,何也?明《關雎》 之義者也。一篇之文自有本書,亦猶三百五篇之文 自有本書也。泛論有《統解》十附之《本義》之下,何也?明 乎學《詩》者所當講究之事,如《易》之有《繫辭》《說卦》《序卦》 《雜卦》也。《詩譜》無三頌,何也?譜之作,為分類,有異同而 後有譜。《周頌》皆作於文王之時,《魯頌》惟一,僖公、《商頌》 同得於正考父,無待於譜而明非缺也。大儒著作之 體如此,不知者以是為不全之書,其知者為歐陽氏 全書也。

王安石新經詩義二十卷

编辑

按安石自序詩三百十一篇其義具存其辭亡者六篇而已上既使臣雱訓其辭又命臣某等訓其義書成以賜太學布之天下又使臣某為之序謹拜手稽

编辑

首言曰:「《詩》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禮義。放其言之文,君 子以興焉;循其道之序,聖人以成焉。」然以孔子之門 人賜也、商也,有得於一言,則孔子悅而進之。蓋其說 之難明如此,則自周衰以迄於今,泯泯紛紛,豈不宜 哉!伏惟皇帝陛下內德純茂,則神罔時恫;外行恂達, 則四方以無侮。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則《頌》之 所形容,蓋有不足道也。微言奧義,既自得之,又命承 學之士訓釋厥遺,樂與天下共之。顧臣等所聞,如爝 火焉,豈足以賡日月之餘光?姑承明制,代匱而已。《傳》 曰:「美成在久。」故《棫樸》之作,人以壽考為言。蓋將有來 者焉,追琢其章,纘聖志而成之也。臣衰且老矣,尚庶 幾及見之。謹序。

周紫芝毛詩講義 卷

编辑

按紫芝自序孔子之言六藝多矣而尤詳於詩當時問答之辭見於論語一書者可考而知也故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既以是告其門人不學詩無以言又

编辑

以是而告其子,其言之之詳,至於再,至於三而不已 者,豈非《詩》之為經也?誦其辭者,可以興,可以群,可以觀,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又多識乎鳥獸草木 之名,故學者必以是始焉。然而登孔子之門者,其徒 三千。以言《詩》見取於聖人者,商賜二人。商列於文學 之科,賜之達,可以從政,孔子姑許之以可以言《詩》爾, 其他蓋未有所聞焉。則《詩》之說又何難明若此!以謂 學必始於《詩》,則自幼學之時固已習之矣。奈何後之 學者雖專門之學,終身玩其辭,而白首不能窺其奧, 何哉?孔子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詩》之作,雖 出於國史賤隸,與夫閨門婦女之口,類皆托於鳥獸 草木以吟詠其性情。觀其辭致高遠,「所以感人心而 格天意者,委曲而盡情,優游而不迫,以先王之澤猶 在,禮義之風未泯,是以言皆合於聖人之旨,非是則 刪而去之矣。」此後之學者所以明其說之為難也。嗚 呼!學《詩》者,可謂難矣!自孔子而下,深於《詩》者,蓋可以 一二數也。孔子聖人,明乎《詩》之道也;子夏、子貢則學 乎孔子而明乎《詩》之義者也;孟子則與孔子同道,明 乎《詩》之志者也。漢魯申公、楚元王交,以《詩》為倡,而知 詩之學者也。何以知其然哉?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無邪』。」蓋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思於 無邪,則誠之至也。非誠之至,則亦何能正得失、動天 地,感鬼神,如影響之捷?故曰:「惟孔子能知詩之道也。」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而子夏言禮後於 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子貢言「有其質者,不可以 無學。」二者非深於《詩》之義,何以知禮與質相為先後, 質與學相為終始,故曰:「惟子夏子貢能知《詩》之義也。」 孟子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 是為得之。」觀「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之詩,則知詩人之 意在憫旱魃之虐而已,果黎民之無遺也哉!非略其 辭以求其志,則未有不以辭害志者,故曰:「惟孟子能 知《詩》之志也。」是數者,其所知固自有淺深,要皆有得 於《詩》焉。亡秦之餘,六籍煨燼,學者不見全經久矣。漢 興,惟魯申公、楚元王交始為之訓,其後鄭氏為之《箋》, 孔氏為之《疏》,而《詩》之學寖興焉。然而是數子者,不過 離章析句,辨其名物以名家而已。故曰:「若魯申公、楚 元王交,則知《詩》之學者也。」漢自武帝崇尚儒術,始變 高祖馬上之風,宰臣多用儒生。元、成以來,長於《詩》者, 首推匡衡、蕭望之之徒,則以詩飾其儒雅者也。其去 孔子之學蓋遠矣。荀卿號為「知信六經」,尊孔氏者,觀 其著書,輒時取詩人之辭以證其說,卒致失其本旨 者甚多,比古人之學最為疏繆。李斯學荀卿,用以相 秦,至二世而遂亡其國。蓋以經術而斷國論,要在觀 經之審,學之不善,其禍一至於此,可不慎哉!諸子有 意於學《詩》,願以孔子、孟子、子夏、子貢為之師,以求詩 人之大體,而更以荀卿為戒焉,則庶乎其有得也。

吳棫毛詩葉韻補音十卷

编辑

按棫自序詩音舊有九家唐陸德明以己見定為一家之學釋文是也所補之音皆陸氏未葉者已葉者悉從陸氏其用韻已見集韻諸書者皆不載雖見韻

编辑

《書》而訓義不同,或諸書當作此讀,而注釋未收者載 之。凡字有一義,即以一條為證;或二義三義,即以二 三條為證。若謬誤,若未盡,皆俟後之君子正而成之, 庶斯道之不墜也。

按徐蕆序吳才老棫與蕆為同里有連其祖後家同安才老登宣和六年進士第嘗召試館職不就除太常丞忤時宰斥通判泉州紹興戊辰歲蕆寓莆陽才

编辑

老所從造官識之,長髯豐頰,危冠大帶,進止閒暇,中 和溫厚之氣,睟然見於色;仁義道德之旨,藹然形於 言。蕆退而嘆曰:「古所謂君子儒者,非斯人耶?」才老從 容為蕆言。擢第後數年不求官,築室三間,中設夫子 像,古書陳前謝外事,凝神靜慮,以味古訓。是身侃侃 然,常若遊洙泗間,而揖遜乎聖賢之前後也,則其貌 之可敬愛,固有所自哉。佐泉著能名,剛直而有謀,明 恕而能斷。悍卒謀亂一郡,洶洶大恐,才老命戮數人 立定,蓋出於談笑也。其評論古人賢否優劣,如與之 並時,率能察其蘊奧。平生多著書,若《書裨傳》《詩補音》 《論語指掌考異續解》《楚辭釋音》《韻補》,皆淵源精確,而 歉然不敢自矜。曰「裨」、曰「補」、曰「續」云者,其謙可見矣。自 《補音》之書成,然後三百篇始得為詩從。而考古銘箴 誦歌謠諺之類,莫不字順音葉。而腐儒之言曰「補音 所據,多出於詩後。」殆後人因詩以為韻,不當以是韻 詩也。殆不知音韻之正本,諸字之詩聲有不可易者: 如「霾」為「亡皆切」,而當為「陵之」切者,由其以「貍」為聲;「浼」 為「每罪切」,而當為「美辨切者,由其以『免』」得聲。有為云 九切,而「賄痏」、「洧鮪」皆以有得聲,則當為羽軌切矣。皮 為蒲麋切,而「波坡」、「頗跛」皆以皮得聲,則當為蒲禾切 矣。又如「服之」為房六切,其見於《詩》者凡十有六,皆當 為蒲北切,而無與房六葉者。友之為云九切,其見於 《詩》者凡有十一,皆當作羽軌切,而無與云九葉者。以 是類推之,雖毋以他書為證可也。腐儒尚安用譊?譊 為補音引證,初甚博。才老懼其繁重,不能行遠,於是 稍削去,獨於最古者、中古者、近古者各存二三條。其間或略遠而舉近,非有所不知也。才老以壬申歲出 閩別時,謂蕆曰:「吾書後復增損行。」遽不暇出,獨藏舊 書。又三年,而才老死久矣,訪諸其家不獲,僅得《論語 續解》於延陵胡穎氏云。乾道四年四月。

按明陳鳳梧序盈天地間物凡有形必有聲乃自然之理也仰觀於天若雷霆之號令風雨之吹噓俯察於地若江河之衝激鳥獸之嗥鳴無不有聲亦無不

编辑

有韻。況人靈於萬物,參乎三才,其言之出自中五聲, 而文字又聲之精者。故上古聖人制為律呂,以諧五 聲,使咸協音韻,可以被之管絃,用之家鄉邦國,其極 至於動天地,感鬼神,而致雍熙太和之盛,良有以也。 《詩》三百篇之有韻,固不待言矣。若夫《易》之爻象彖繫, 《書》之「明良賡歌」,《儀禮》之「祀醮嘏辭」,《春秋左傳》之𦅸辭 歌諺,句語短長,率皆協韻。雖或出於旁通假借,而實 合乎音律之自然。下及國語、史、漢諸書,老、莊、荀、楊、韓、 歐諸子,其敘述之詞,間出韻語,亦皆脗合。世變既遠, 經生舉子,役於詞賦聲偶,雖讀其書而不知其韻,識 者病之。宋儒吳才老博學好古,迺采輯古經傳子史 協韻,分為四聲,各釋其音義,彙成一書,名曰《韻補》。其 援引該博,考據精當,誠有功於文字之學。晦菴先生 作《詩集傳》,悉本其韻,以協三百篇之旨,其見信於大 儒,蓋不苟也。嘉興郡舊有刻板,歲久漫漶,毀而未完, 而習舉業者復視之為長物,是以無傳焉。予讀書中 祕時,見同館胡世臣購得一本,嘗假而錄之,僅得其 音,而不及悉其義,久而亡失。後宦游中外,往往求諸 縉紳間,未得也。正德己卯,予以服闋北上,道經三衢, 會提學憲副今光祿劉公德夫論及書籍,德夫曰:「方 伯何公道亨藏有善本,欲刻之以傳。比至錢塘,首訪 何公,遂假其書,閱之不啻如獲拱璧,公因囑予序之。」 既而公以入覲未及梓,頃擢大中丞,巡撫河南,保釐 之暇,迺成厥志焉。伻來以書速序,予既辭不獲,迺述 《韻補》之源流暨重刻之顛末,以引諸篇端,使四方學 者知是書之不易得,不可以忽焉而不之究心也。公 名天衢,楚之道州人。與予同舉弘治丙辰進士,歷官 中外,風節才望,推重同時,而力學稽古,汲汲不倦。觀 於斯刻,足以見其志之所存矣。

鄭樵詩辨妄六卷

编辑

按樵自序毛詩自鄭氏既箋之後而學者篤信康成故此詩專行三家遂廢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隋唐之世猶有韓詩可據迨五代之後韓詩亦亡致

编辑

令學者只憑毛氏。且以《序》為子夏所作,更不敢擬議。 蓋事無兩造之辭,則獄有偏聽之惑。今作《詩辨妄》六 卷。可以見其得失。

周孚非鄭樵詩辨妄一卷

编辑

按孚自序古之教人者未嘗有訓詁也故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自聖人沒而異端起先儒急於警天下之方悟者故即六經之書而

编辑

「訓詁之,雖其教與古異,而意則一也。自漢以來,《六經》 之綱維具矣,學者世相傳守之,雖聖人起,未易廢也。」 而鄭子乃欲盡廢之,此予所以不得已而有言也。故 撮其害理之甚者見於予書,而其為《詩》之義,則有先 儒之傳在。嗚呼!聚訟之學,古人惡之,安知不有以是 規予者哉?然予之所不暇恤也。於是總而次之,凡四 十二事,為一卷。

王質詩總聞二十卷

编辑

按陳日強跋右雪山王先生詩說二十卷其家櫝藏且五十年未有發揮之者臨川貳車國正韓公攝守是邦慨念前輩著述不可湮沒迺從其孫宗旦求此

编辑

書鋟梓以廣其傳,命工經始,而日強分符來此,公餘 暇取讀之,其刪除《詩序》,實與文公朱先生合。至於以 意逆志,自成一家,真能寤寐詩人之意於千載之上, 斯可謂之窮經矣。趨使鑱刻,凡三閱月而後竣事,使 斯文顯行於世,後學之幸也。

程大昌詩議一卷

编辑

按大昌自序三代以下儒者孰不談經而獨尊信漢說者意其近古或有所本也若夫古語之可以證經者遠在六經未作之前而經文之在古簡者親預聖

编辑

人援證之數,則其審的可據,豈不愈於或有師承者 哉!而世人苟循習傳之舊,無能以其所當據而格其 所不當據,是敢於違背古聖人,而不敢於是正漢儒 也。嗚呼!此《詩議》之所為作也。

范處義詩補傳三十卷

编辑

按逸齋自序經以經世為義傳以傳業為名毛氏詩謂之詁訓傳故於詁訓則詳於文義則略韓氏有外傳乃依倣左氏國語非詩傳也惟詩傳先儒比之易

编辑

《繫辭》,謂之《詩大傳》。近世諸儒或為《小傳》、集說、疏義、注 記、類說、論解,其名不一。既於詁訓文義互有得失,其 不通者,輒欲廢《序》以就己說,學者病之。《補傳》之作,以 《詩序》為據,兼取諸家之長,揆之情性,參之物理,以平 易求古詩人之意。文義有闕,補以六經史傳;詁訓有

闕,補以《說文》。篇韻異同者一之,隱奧者明之,窒礙者
考證
通之,乖離者合之,謬誤者正之,曼衍者削之,而意之

所自得者亦錯出其間。《補傳》大略如此。或曰:《詩序》可 盡信乎?」曰:「聖人刪《詩》定《書》,《詩序》猶《書序》也,獨可廢乎? 況《詩序》有聖人為之潤色者,如《都人士》之《序》,記禮者 以為夫子之言。《賚》之序與《論語》合,《孔叢子》所記夫子 讀《二南》及《〈柏舟》諸篇,其說皆與今《序〉義》相應。以是知 《詩序》嘗經聖人筆削之手,不然,則取諸聖人之遺言 也,故不敢廢《詩序》者,信「《六經》也,尊聖人也。若夫聞見 單淺,古書之存於世者,力不能盡得,未敢以今日之 言為然。」博雅君子儻嗣而修之,使《詩》之一經無所闕 疑,不亦善乎!按詩補傳舊傳抄本但題逸齋初不著名西亭王孫聚樂堂目直書處義名考

《宋藝文志》有《范處義詩補傳》三十卷,卷數與逸齋本相符,則《聚樂堂目》所書當有證據,而「逸齋」 蓋其字也,今從之。

楊簡詩解 卷

编辑

按簡自序孔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又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又曰詩三百

编辑

「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 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又 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 多亦奚以為《易》《詩》《書》《禮》《樂》《春秋》,其文則六,其道則一, 故曰:『吾道一以貫之』。」又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 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 至焉。嗚呼,至哉!至道在心,奚必遠求?人心自善自正, 自無邪,自廣大,自神明,自無所不通。孔子曰「心之精 神是為聖。」孟子曰「仁,人心也。」變化云為,興觀群怨,孰 非是心?孰非是正?人心本正,起而為意而後昏,不起 不昏,直而達之,則《關雎》求淑女以事君子,本心也;《鵲 巢》昏禮,天地之大義,本心也;《柏舟》憂鬱而不失其本 心也。鄘《柏舟》之矢,言靡他本心也,由是心而品節焉, 禮也;其和樂,樂也;得失吉凶,易也;是非《春秋》也,達之 於政事,書也。跡夫動乎意而昏,昏而困,困而學,學者 取三百篇中之詩而歌之詠之,其本有之善心亦未 始不興起也。善心雖興而不自知不自信者,又舍平 常而求深遠,舍我所自有而求諸彼,學者苟自信其 本有也。學《禮》焉,則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皆我所自有 而不可亂也,是謂立。至於緝熙純一,粹然和樂,不勉 而中,無為而成。雖學有三者之序,而心無三者之異, 知吾心所自有之《六經》,則無所不一,無所不通,有所 感興而曲折萬變可也;有所觀於萬物不可勝窮之 形色「可也。相與群居,相親相愛,相臨相治,可也。為哀 為樂,為喜為怒,為怨,可也。邇事父可也;遠事君,可也; 授之以政,可也;使於四方,可也。無所不通,無所不一, 是謂不面牆。」有所不通,有所不一,則阻則隔。道無二 道,正無二正,獨曰《周南》《召南》者,自其首篇言之,亦其 不雜者。毛公之學,自謂本諸子夏,而孔子曰:「女為君 子儒,無為小人儒。」蓋謂子夏。又曾子數子夏曰:「吾與 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 之上,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爾喪親,使民未有聞焉, 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夫子夏之胸中 若是,其學可以弗問而知,而況於子夏?初未嘗有章 句,徒傳其說,轉而至於毛乎!《齊》《魯詩》今亡,韓有其說, 韓與《毛》亦有善者,今間取焉。

薛季宣反古詩說 卷

编辑

按季宣自序紹興己卯冬走初本之詩序述廣序越四歲癸未解官自東鄂始因其說而次第之名之反古詩說或者尤之曰詩古無說今子自掊先儒之說

编辑

而自為之說,真古之遺說乎?抑亦未能脫於胸臆之 私乎?曰:固也,古之無《詩》說也。《三百五篇》之義,《詩序》備 矣。由七十子之徒沒,經教汨於異端,齊、魯、毛、韓家自 為說。《凱風》之義,自孟軻氏已失其傳,由孟軻而來,於 今已一千祀矣。今之說而謂之古,宜未免乎胸臆之 私。人之性情,古猶今也,可以今不如古乎?求之於心, 本之於《序》,是猶古之道也。先儒於此何如焉?棄序而 概之先儒,宜今之不如古也。反古之說,於是以戾。然 則反古之道,又何疑為?莊姜之詩不云乎?「我思古人, 實獲我心」,言志同也。志同而事一,則古今一道爾。天 命之謂性,庸有二理哉?是則反古詩說,未為戾己。《記》 有之曰:「人莫知苗之碩,莫知子之惡,言蔽物也。」有己 而蔽於物,則古人情性與今先儒之說,未知其能通。 信能復性之初,得心之正,豁蔽以明物,因《詩》以求序, 則反古之說,其始庶幾乎!

呂祖謙家塾讀詩記二十二卷

编辑

按朱子序詩自齊魯韓氏之說不傳而天下之學者盡宗毛氏毛氏之學傳者亦眾而王述之類今皆不存則推衍毛說者又獨鄭氏之箋而已唐初諸儒為

编辑

作《疏》義,因譌踵陋,百千萬言,而不能有以出乎二氏 之區域。至於本朝,劉侍讀、歐陽公、王丞相、蘇黃門、河 南程氏、橫渠張氏,始出己意有所發明,雖其淺深得 失,有不能同,然自是之後,三百五篇之微詞奧義,乃 可得而尋繹,蓋不待講於齊、魯、韓氏之傳,而學者已知《詩》之不專見於毛、鄭矣。及其既久,求者眾,說者愈 「多,同異紛紜,爭立門戶,無復推祖述之意,則學者無 所適從,而或反以為病。」今觀呂氏家塾之書,兼總眾 說,巨細不遺,挈領持綱,首尾兼貫,既足以息夫同異 之爭,而其述作之體,則雖融會通徹,渾然若出於一 家之言,而一字之訓,一事之義,亦未嘗不謹其說之 所自及其斷以己意,雖或超然出於前人意慮之表, 而謙讓退託,未嘗敢有輕議前人之心也。嗚呼!如伯 恭父者,真可謂有意乎溫柔敦厚之教矣。學者以是 讀之,則於可群可怨之旨,其庶幾乎!雖然,此書所謂 朱氏者,實熹少時淺陋之說,而伯恭父誤有取焉。其 後歷時既久,自知其說有所未安,如《雅》《鄭》邪正之云 者,或不免有所更定,「則伯恭父反不能不置疑於其 間。」熹竊惑之。方將相與反覆其說,以求真是之歸,而 伯恭父已下世矣。嗚呼,伯恭父已矣,若熹之衰頹汨 沒,其勢又安能復有所進以獨決此論之是非乎?伯 恭父之弟子約既以是書授其兄之友丘侯宗卿,而 宗卿將為版本以傳永久,且以書囑熹序之,熹不得 辭也。迺為之說,因併附其所疑者,以與四方同志之 士共之,而又以識予之悲恨云爾。

按魏了翁後序予昔東游聞諸友朋曰東萊呂公嘗讀書至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若凝然以思由是雖於僮僕間亦未嘗有厲聲疾呼是知前輩講學大要惟

编辑

在切己省察,以克其偏,非以資口耳也。蓋不寧惟是。 今觀其所編《讀詩記》,其於處人道之常者,固有以得 其性情之正;其言天下之事,美盛德之形容,則又不 待言而知。至於處乎人之不幸者,其言發乎憂思哀 怨之中,則必有以考其性情。參總眾說,凡以厚於美 化者,尤切切致意焉。姑以一義言之,考槃《小宛》,臣之 不得於其君者也。曰:「獨寐寤言,永矢弗諼。」曰:「明發不 寐,有懷二人。」《小弁》《凱風》,子之不得於其親者也。曰:「何 辜于天?」「我罪伊何?」曰:「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燕燕》《谷風》, 婦人之不得於其夫者也。曰:「先君之思,以勗寡人。」曰: 「不念。昔者,伊余來塈。」《終風》之子謔浪笑傲,而母曰:「莫 往莫來,悠悠我思。」《柏舟》之兄弟,不可以據而不遇者, 則曰「靜言思之,不能奮飛。」何斯人之友,其心孔艱。而 遭讒者,則曰:「及爾如貫,諒不我知。」嗚呼!其忠厚和平, 優柔肫切,怨而不怒也。其待人輕約,責己重周,仁而 不忮也。蓋不曰「是亦不可以已也」,是不殆於棄言也。 凡以天理民彝,自有不可者,吾知盡吾分焉耳已。使 其由此悔悟憣!然惟善道之歸,則固我所欲也,不我 以也。我固若是小丈夫哉?悻悻然忿忮鄙吝發於辭 色,去之惟恐不急也。雖然,是特《詩》中一義耳。而是義 也,觸類以長之,又不止是。今東萊於此,皆已反覆定 圖,所以為學者求端用力之要,深切著明已矣。誠能 味其所以言而有以反求於己,如荀卿氏所謂「為其 人以思之,除其害以持養之」者,殆將怡然泮然,以盡 得於「興觀群怨」之言,而歆動鼓舞,有不能已已者矣。 某非能之,方將願學,因眉山賀春卿欲刻此書以廣 其傳,而囑予序之。姑以所聞見識諸末至。人或有進 焉,則斯序也,猶在所削。

按陳振孫跋博采諸家存其名氏先列訓詁後陳文義剪截貫穿如出一手己意有所發明則剔出之詩學之詳正未有逾於此書者也然自公劉以後編纂

编辑

已備,而《條例》未竟,學者惜之。

按陸釴序予嘗讀呂氏讀書記大事記未睹讀詩記也近得宋本於友人豐存叔讀而愛之其書宗毛氏以立訓考注疏以纂言剪綴諸家如出一手有司馬

编辑

子長貫穿之妙。研精殫歲,融會渙釋,有杜元凱真積 之悟;緣物醜類,辨名正義,有鄭漁仲考據之精。茲余 之所甚愛焉。迺柱史應臺傅公刻於南昌郡。刻成,或 問予曰:「今《詩》學朱氏集傳矣,刻呂氏何居?」予應曰:「子 謂朱呂異說,懼學者之多岐耶?」夫《三百篇》微詞奧義, 邈哉遐矣。齊魯、毛、韓,譬則蹊徑之始分也,其適則同 也。《注疏》所由以適也,譬則轍也。朱氏、呂氏,蓋灼迷而 導諸往也,譬則炬與熾也。呂宗毛氏,朱取三家,固各 有攸指矣,安得崇朱而盡棄呂耶?朱說《記》采之,呂說 《傳》亦采之。二子蓋同志友也,非若夫立異說以求勝 也。善學者審異以致同,不善學者反同以求異。是故 刻呂氏以存毛翼,朱求合經以致同而已矣。雖然,余 於是竊疑焉,三家之詩,唐人已失其傳,雖有存焉者, 譌矣;《毛詩》固未嘗亡也。後世經生尋墜緒之三家,不 啻珠璧,棄未亡之毛氏,直如弁屣何哉?毛氏行而三 家廢,君子既已惜之;《集傳》出而毛氏之學寖微,又奚 為莫之慨也?夫去古近者,言雖賾而似真;離聖遠者, 說雖詳而易淆。故曰:「冢尺雖斷,可定鐘律」,毛氏殆未 可輕訾也。或曰:然則將盡信毛氏可乎?曰:余觀其釋 《鴟鴞》合《金縢》,釋「《北山》《蒸民》」合《孟子》《昊天成命》合《國語》 《碩人》《清人》《黃鳥》《皇矣》合《左傳》「《由庚》諸篇」合《儀禮》,其可 尊信,視三家獨多。故呂氏之言曰:「《毛詩》與經傳合」,最 得其真。朱子亦曰:「其從來也遠」,有傳據證驗,不可廢者。是則刻呂氏以存毛、翼朱,求合經以致同而已矣。 呂氏凡二十二卷,乃公劉以後編纂未就,其門人續 成之,茲又斯文之遺憾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