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目錄
詩經部彙考十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詩經〉
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詩經類〉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詩〉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詩類〉
經籍典第一百四十六卷
詩經部彙考十四
编辑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编辑詩經
编辑《毛詩故訓傳》二十卷。〈注〉鄭氏《箋》。
馬融《注》十卷。〈注〉《無下袟》。
王肅《注》二十卷。
《謝沈注》二十卷。
江熙《注》二十卷。〈注〉字太和,濟陽人。東晉兗州別駕。 鄭元《詩譜》二卷〈注〉徐整暢大叔《裘隱》。
孫毓「《詩同異評》十卷。」
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注〉字元恪,吳郡人, 吳太子中庶子烏程令。
為詩音者九人:鄭元、徐邈、蔡氏、孔氏、阮侃、王肅、江惇、 干寶、李軌。
阮侃,字德恕,陳留人,河內太守。江惇,字思俊,河內人,東晉徵士。蔡氏、孔氏,不詳何人。
梁有桂州刺史清河崔靈恩,集眾解為《毛詩集注》二 十四卷。俗間又有徐爰《詩音近》,吳興沈重亦撰《詩音 義》。
宋鄭樵通志
编辑藝文略詩經類
编辑《一字石經魯詩》六卷。〈注〉《隋志》。
《今字石經毛詩》三卷。
右《石經》。〈二部,九卷。〉
《魯故訓》二十五卷。〈注〉漢·《魯申公》
《齊后氏故訓》二十卷。〈注〉漢、齊后蒼
「齊《孫氏故訓》」二十七卷。
《韓故訓》三十六卷。〈注〉漢常山太傅韓嬰。
《毛詩故訓》二十卷。〈注〉漢河間太守毛萇撰,鄭元箋。
按《詩》,舊惟魯、齊、韓三家而已,魯申公、齊轅固、燕韓嬰也。終于後漢,惟此三家並立學官。漢初,又有趙人毛萇者,自言其詩傳自子夏,蓋本《論語》「起予」 者商之言也。河間獻王雖好之,而漢世不以立學官。毛公嘗為北海相,其詩傳於北海。鄭元,北海人,故為之箋。《毛詩》。自鄭氏既箋之後,而學者篤信鄭元,故此詩專行,三家遂廢。《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隋、唐之世,猶有《韓詩》可據。迨五代之後,《韓詩》亦亡,致今學者只憑毛氏,且以《序》為子夏所作,更不敢擬議。蓋事無兩造之辭,則獄有偏聽之惑。臣為作《詩辨妄》六卷,可以見其得失。
右故訓
《韓嬰傳》二十二卷。〈注〉《薛氏章句》。
《毛萇傳》十卷。
《韓詩內傳》四卷。
《韓詩外傳》十卷。
《齊后氏傳》三十九卷。
《齊孫氏傳》二十八卷。
按:后孫之傳,其亡已久,必不可得,今存其名,使學者知傳《注》之門戶也。今之學者專溺毛氏,由其不知有他之故。
右傳
《毛詩》二十卷。〈注〉《王肅注》。
《毛詩》二十卷。〈注〉《葉遵注》。
《毛詩》二十卷。〈注〉王元度注。
《石經毛詩》二十卷。〈注〉《蜀本》。
《毛詩集注》二十四卷。〈注〉梁桂州刺史《崔靈恩》。
《周詩集解》二十卷。〈注〉宋丘鑄注只取《序》中第一句以 為子夏作,後句則削之。
右注
《毛詩大義》十一卷。〈注〉《梁武帝》。
《毛詩大義》三卷。〈注〉蘇子才:
《毛詩正義》四十卷。〈注〉唐·孔穎達等
《毛詩義疏》二十卷。〈注〉舒援。
《毛詩義疏》二十八卷。〈注〉《梁常侍》沈重。
《毛詩述義》四十卷。〈注〉隋·劉炫
《毛詩章句義疏》四十卷。〈注〉魯世達:
《毛詩小疏》二十卷。〈注〉崇文館目:
《毛詩釋義》十卷。〈注〉晉祠部郎謝沈。
《毛詩纂義》十卷。〈注〉《許叔牙》。
《張氏義疏》五卷。
《毛詩義方》二十卷。〈注〉林洪範《毛詩折衷義》二十卷。〈注〉劉宇。
右義疏
《毛詩義問》十卷。〈注〉魏太子文學劉公幹。
《毛詩義駁》八卷。〈注〉王肅:
《毛詩駁》五卷。〈注〉「魏司空王基」《隋志》一卷。
《毛詩異同評》十卷。〈注〉晉孫毓
《難孫氏毛詩評》四卷。〈注〉晉·陳統
《毛詩辨異》三卷。〈注〉晉·《楊乂》
《毛詩異義》二卷。〈注〉楊乂。
《問難》二卷。〈注〉《唐藝文志》:
《毛詩雜答問》五卷。〈注〉韋昭、朱育等。
《雜義難》十卷。〈注〉《唐藝文志》:
《箋傳辨誤》八卷。〈注〉周式:
《毛詩餘辨》四卷。
《毛詩釋疑》一卷。
《毛詩正論》十卷。〈注〉劉孝孫:
右問辨
《韓詩翼要》十卷。〈注〉《漢:侯苞》
《毛詩奏事》一卷。〈注〉王肅:
《毛詩拾遺》一卷。〈注〉《郭璞》:
《毛詩解序義》一卷。〈注〉顧歡等。
《毛詩序義》二卷。〈注〉宋通直郎雷次宗。
《毛詩集小序》一卷。〈注〉劉炫:
《毛詩發題序義》一卷。〈注〉《梁武帝》。
《毛詩序義疏》一卷。〈注〉劉瓛等。
《毛詩誼府》三卷。〈注〉《後魏,元延明》。
《表隱》二卷。〈注〉晉·陳統
《毛詩指說》一卷。〈注〉《唐成伯璵》。
《毛詩斷章》二卷。
《毛詩章疏》二卷。
《毛詩題綱》一卷。
《毛詩元談》一卷。
《毛詩別錄》一卷。〈注〉張郃:
《毛鄭詩學》十卷。
《毛詩外義》二卷。〈注〉宋咸。
《毛詩重文說》七卷。
《判篇》二卷。〈注〉劉泉:
《別集正義》一卷。
《毛詩正記》一卷。
《詩統解序》一卷。
《關言》二十三卷。〈注〉黃君俞。
《毛詩十五國解》一卷。〈注〉吳申。
右統說
《毛詩譜》三卷。〈注〉鄭元撰。
《毛詩譜》三卷。〈注〉吳太常卿徐整撰。
《毛詩譜》二卷。〈注〉太叔求及《劉炫注》。
「謝氏《毛詩譜鈔》」一卷。
《詩譜補闕》三卷。〈注〉《歐陽修》:
右譜
《草木鳥獸魚蟲疏》二卷。〈注〉吳·陸璣
《毛詩名物解》十卷。
《毛詩物性》八卷。
右名物
《毛詩圖》三卷。
《毛詩孔子圖經》十二卷。
《毛詩古賢聖圖》二卷。〈注〉三書並蕭梁人。作巳亡 《毛詩草木魚蟲圖》二十卷。〈注〉《唐藝文志》:
《小戎圖》二卷。
右圖
《毛詩箋音證》十卷。〈注〉後魏太常劉芳。
《毛詩音》十六卷。〈注〉梁徐邈等撰。
《毛詩音》二卷。〈注〉徐邈撰。按徐氏《音》今雖亡,然《陸音》所 引多本於此。
《毛詩并注音》八卷。〈注〉隋祕書學士魯世達撰。按《唐志》 有魯世達《音義》二卷。
鄭元等《諸家音》五十卷。
右音
《詩緯》十八卷。〈注〉魏博士宋均注。
右緯學
凡《詩》十二種,九十部,九百四十二卷。
宋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编辑詩
编辑《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
《儒林傳》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齊、魯以其國所傳,皆眾人之說也。毛、韓以其姓所傳,乃專門之學也。」 肅宗令賈逵撰齊、魯、韓詩,與《毛詩》異同。晁氏曰:齊、魯、韓三家之詩,早立博士,以《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蘩》《采蘋》《騶虞》《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之類皆為康王詩,《王風》為魯詩,《鼓鐘》為昭王詩,異同不可悉舉。賈誼以《騶虞》為「天子之囿」 ,以《木瓜》為「下之報上」 ,劉向以「衛宣夫人作『《邶》』。」
《柏舟》,黎莊公夫人作《式微》,陳婦道,蔡人之妻作《芣苢》之類,皆三家之說也。揚雄曰:「周康之時,頌聲作乎下,《關雎》作乎上,習,治也。」 與《毛詩》大不類。如此,則其《序》必不同也。今所略見者,《韓詩》之序曰:「《芣苢》,傷夫也;《漢廣》悅人也;《汝墳》,辭家也;《蝃蝀》,刺奔女也。」 其詳可勝言哉!《韓詩序》又云:「《黍離》,伯封作也。」 《賓之初筵》,衛武公飲酒悔過也;又謂《商頌》美宋襄公。歐陽氏曰:「《韓詩》遺說,往往見於他書,至經文亦不同,如逶迤」 、「《郁夷》之類。」 又曰:「孔子言『《關雎》哀而不傷』。」 太史公曰:「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 《關雎》作,而三家皆以為康王政衰之時,謂為周衰之作者,近是矣。彭俊民曰:「申公得《詩》之約也,轅固得《詩》之直者也。以約窮理,而以直行」 己,觀其言以察其所行,信有異于毛公、韓嬰之所聞也。《隋志》:《齊詩》,魏代已亡,《魯詩》亡于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唯《毛詩鄭箋》至今獨立。
《魯故》二十五卷。
《儒林傳》:申公事浮丘伯,受《詩》,獨以《詩經》為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晁氏曰:「《詩》有魯故、韓故、齊后氏故、孫氏故,《毛詩故訓傳》;《書》有大小,夏侯解故,前人惟故之尚如此。」〈注:〉《後漢·輿服志》「主引《魯訓》
《魯詩》二十八卷。」
荀卿子劉向《說苑》《新序》《列女傳》間引《詩》以證其說,與《毛義》絕異。蓋《魯詩》出于浮丘伯,乃荀卿門人,荀卿之學,《魯詩》之原也。劉向為楚元王交之孫,交亦受《詩》于浮丘伯,劉向之學,《魯詩》之流也。〈注:〉《魯詩》有章氏學。後漢《執金吾丞武榮碑》云:「治《魯詩經》,韋君章句。」
元·王詩:〈不著錄〉
楚元王交,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于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申公始為《詩傳》,號《魯詩》;元王亦次《詩傳》,號曰《元王詩》,世或有之。劉向《列女傳》稱《詩》《芣苢》《柏舟》《大車》之類,與今序《詩》者之說尤乖異。《汝墳》謂周南大夫妻作;《行露》謂申女作;《式微》一篇,謂二人之作;《碩人之詩》謂莊姜始至,操行衰惰,傅母作之;《新序》謂衛宣公子伋方乘舟時,伋傅母恐其死也,閔而作詩,《二子乘舟》之詩是也。壽閔其兄之且見害,作憂思之詩,《黍離》之詩是也。《黍離》為《王風》之首,向之言殆未可信。《封事》引「飴我釐麰」 ,《說苑》引「蔽芾甘棠」 傳曰:「舍于甘棠之下而聽斷焉。」 「尸鳩在桑」 ,傳曰:「《尸鳩》之所以養七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萬物者,一」 儀也。向乃元王之孫,必本于《魯》《詩》。
《齊后氏故》二十卷。
后倉事夏侯始昌授翼奉蕭望之、匡衡。奉言「五際流為災異」之說,衡議論最為近理。〈注:〉伏黯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子恭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
齊《孫氏故》二十七卷。
《儒林傳》:「《齊詩》有翼、匡、師、伏之學。」 孫氏,未詳其名。
《韓內傳》四卷。
韓生推詩之意,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其歸一也。《白虎通》引《韓詩內傳》,《隋志》:「《韓詩》二十二卷。薛氏《章句》,《文選注》多引之。」〈注:〉後漢薛漢父子以章句著名杜撫受業于漢定章句。
《韓外傳》六卷。
《隋志》:十卷太史公自序。「厥協《六經異傳》,如子夏《易傳》、毛公《詩》及《韓嬰外傳》、伏生《尚書大傳》之流。」〈注:〉歐陽子曰:「《外傳》非嬰傳《詩》之詳者。其遺說時見於他書,與毛之義絕異,而人亦不信。」
《毛詩》二十九卷,《故訓傳》三十卷
《六藝論》曰:河間獻王好學,其博士毛公善說《詩》,獻王號之曰「毛詩。」〈注:〉《正義》云:「毛為詁,訓與經別,二十九卷,不知併何卷。」
《經典序錄》:「河間人大毛公,為《詩故訓傳》。」一云魯人,不言其名。《初學記》:「荀卿授魯國毛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詩譜》曰:「魯人大毛公,為《故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注:〉《後漢儒林傳》:「趙人毛萇傳《詩》。」然則小毛公名萇。《正義》:「大毛公為傳,由小毛公而題毛也。」《序錄》「小毛公一云名長。」
肅宗詔選高才生受《毛詩》,遂行於世。鄭眾、賈逵傳《毛詩》,後,馬融作《傳》,鄭元作《箋》。淇水李氏曰:「毛之說簡而深,此獻王所以高其學也。鄭氏之釋繁塞而其失愈多。鄭學長於《禮》,以《禮》訓《詩》,是按跡而議性情也。」魏氏曰:「《毛傳》簡要平實,無臆說,無改字。」〈注:〉《正義》云:「故訓」者,依故昔典訓而為傳義。
曹氏曰:許氏《說文》,援據古文;《毛氏詩》,其文與今多異。呂氏曰:「《左氏》所引《詩》,多與《毛詩》合。」歐陽氏曰:「《毛詩序》與《孟子》說《詩》多合。」《隋志》:「毛萇善《詩》,自謂子夏所傳。先儒相承,謂《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衛敬仲又加潤益。」〈注:〉《後漢·儒林傳》:「衛宏作《毛詩序》鄭氏
以為諸《序》本自合為一編,毛公始分以寘諸篇之首。
《書》曰:「《詩》言志。」
唐氏曰:「在心為志」 ,《詩序》一言而盡,作詩之本;「以意逆志」 ,《孟子》一言而盡,說詩之道。
古有「采《詩》」之官。
《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章律,以聞於天子。」
凡三百五篇。
《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今按:《詩》三百十一篇,亡其辭者六篇,攷之《儀禮》,皆《笙詩》也。曰笙曰樂,曰奏,而不言歌,則有聲而無辭明矣。漢世毛學不行,故云《三百五篇》。〈注:〉王式以《三百五篇》諫龔遂曰:「誦《詩》三百五篇,人事浹,王道備。」
詩有先孔子而亡者,如《新宮》《貍首》之類。
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
程子曰:「古之人幼而聞歌誦之聲,長而識刺美之意,故人之學由《詩》而興。」
《魯》最為近之。
林氏曰:「班固論三家之為《詩》,寧有取於魯,而未始及毛氏也。」〈注:〉杜欽謂「《佩玉》晏鳴,《關雎》歎之。」鄭氏注《坊記》,以《先君之思》為衛夫人定姜之詩,皆魯詩也。
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
《序錄》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大毛公。」一云:子夏傳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今按《詩序》,「高子曰:靈星之尸也。」〈即《高行子》。〉《孟子》:「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怨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維天之命』。傳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無極!而美周之禮也』』。」《詩譜》云:「『子思論詩,於穆不已』。仲子曰:『於穆不似』。」〈注〉《仲子》,子思弟子。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經籍考詩類
编辑《韓嬰詩外傳》共十卷。
【《本傳】》:「嬰,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推詩。
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
晁氏曰:《漢志》十篇,《內傳》四,《外傳》六。隋止存《外傳》析十篇,其及《經》蓋寡,而遺說往往見於它書,如《逶迤》《郁夷》之類,其義與《毛詩》不同。此書稱《外傳》雖非其解《經》之深者,然文辭清婉,有先秦風。
容齋洪氏《隨筆》曰:「《藝文志》有韓家《詩經》《韓故內傳》《外傳》《韓說》五書,今惟存《外傳》十卷。慶曆中,將作監主簿李用章序之,命工刊刻於杭,其末又題『三蒙文相公改正三千餘字。予家有其書百卷,第二章載孔子南游適楚,見處子佩瑱而浣,乃令子貢以微詞三挑之,以是說《詩》。漢廣《游女》之章,其繆戾甚矣,他亦無足言』。」
陳氏曰:今所存惟《外傳》,而卷多於舊。蓋多雜說,不專解《詩》,不知果當時本書否也。
《毛詩故訓傳》二十卷。
晁氏曰:毛公詩,世謂其解經最密,其序,蕭統以為卜子夏所作。韓愈嘗以三事疑其非,蓋本於東漢《儒林傳》及《隋志》所言。王介甫獨謂詩人所自製。《韓詩序》,《芣苢》曰「傷夫也」 ;《漢廣》曰「悅人也。」 序若詩人所自製,《毛詩》猶《韓詩》也,不應不同若是。況文意繁雜,其非出一人手明甚。不知介甫何以言之?殆臆論歟?
陳氏曰:毛公者,有大毛公、小毛公。按《後漢儒林傳》稱毛萇傳《詩》,而孔氏《正義》据《鄭譜》云:「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 則未知萇者大毛公歟、小毛公歟?鄭氏曰:「箋」 者,按《正義》云:「鄭於諸經皆謂之註,獨此言箋者。《字林》云:『箋,表也,識也』。鄭遵毛學,表明毛言,記識其事,故稱為箋。」 又按《後漢傳注》引張華《博物志》:「鄭注《毛詩》曰箋。」 不解此意。或云:毛公曾為北海相,鄭是郡人,故以為敬。雖未必由此,然漢魏間達上之辭,皆謂之「牋」 ,則其為敬明矣。其間與毛異義者甚多,王肅蓋嘗述毛非鄭云。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
《崇文總目》:吳太子中庶子烏程令陸璣撰。世或以璣為機,非也。機自為晉人,本不治《詩》,今應以璣為正。然書但附《詩》釋誼,窘於采獲,似非通儒所為者。將後世失傳,不得其真歟?
陳氏曰:《館閣書目》稱「璣字元恪,吳郡人。」 据陸氏《釋文》,非晉之士衡,而其書引郭璞注《爾雅》,則當在郭。
之後,亦未必吳時人也。孔《疏》《呂記》多引之。
《毛詩正義》四十卷。
《崇文總目》:「唐國子祭酒孔穎達撰,太尉長孫無忌諸儒刊定。國朝端拱初,國子司業孔淮等奉詔是正詩學之家,此最為詳。」
晁氏曰:穎達據劉元、劉焯疏為本,刪其所煩而增其所簡云。自晉室東遷,學有南北之異,南學簡約,得其英華;北學深博,窮其枝葉。至穎達始著《義疏》,混南北之異,雖未必盡得聖人之意,而刑名度數亦已詳矣。自茲以後,大而郊社宗廟,細而冠、婚、喪祭,其儀法莫不本此。元豐以來,廢而不行,甚無謂也。
《詩譜》一卷。
《兩朝國史志》:「歐陽修於絳州得注本,卷首殘闕,因補成進之,而不知注者為太叔求也。」
歐陽公《自序》曰:「毛、鄭於《詩》,其學亦已博矣。予嘗依其《箋》《傳》,攷之於《經》,而證以《序》《譜》,惜其不合者頗多。蓋《詩》述商、周自生民元鳥,上陳稷、契,下迄陳靈公,千五六百歲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獸草木魚蟲之名,與其風俗善惡,方言訓故,盛衰治亂美刺之方,無所不載,然則孰能無失於其間哉?」予疑毛、鄭之失既多,然不敢輕易者,意其為說不止於箋、《傳》,而恨已不得盡見二家之書,未能遍通其旨。夫不盡見其書而欲折其是非,猶不盡人之辭而欲斷其訟之曲直,其能果於自決乎?其能使之必服乎?世言鄭氏《詩譜》最詳,求之久矣,不可得,雖《崇文總目》祕書所藏亦無之。慶曆四年,奉使河東,至於絳州,偶得焉。其文有注而不見名氏,然首尾殘闕,自周公至太平已上皆亡之。其《國譜》旁行,尤易為訛舛。悉皆顛倒錯亂,不可復攷。初,予未見《鄭譜》,嘗略攷《春秋》《史記》、本紀、世家、《年表》,而合於毛、鄭之說,為《詩圖》十四篇,取以補《鄭譜》之亡者,而鄭氏之譜復完。〈按:《歐公詩譜序》,全篇已另詳載,此特存其略。〉
《毛詩小疏》: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字。因孔《疏》為本,刪取要義,輔益經注云。
《毛詩》指說:
《崇文總目》:唐成伯璵撰。略序「作詩大指及師承次序。」
《毛詩斷章》:
《崇文總目》:唐成伯璵撰。大抵取《春秋》賦詩斷章之義,鈔取《詩》語,彙而出之。
《石經毛詩》二十卷。
晁氏曰:偽蜀張紹文書,與《禮記》同時刻石。
《毛詩解題》: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篇端總敘詩義,次述章旨,蓋近儒之為者歟?
《詩折衷》二十卷。
陳氏曰:皇祐中莆田劉宇撰。凡毛、鄭異義,《折衷》從一,蓋倣唐陳岳《三傳折衷論》之例,凡一百六十八篇。
《歐陽詩本義》十六卷。
晁氏曰:歐公解《詩》、毛、鄭之說,已善者因之不改,至於質諸先聖則悖理,攷於人情則不可行,然後易之,故所得比諸儒最多。但平日不信符命,嘗著書以《周易》《河圖》《洛書》為妖妄,今又以《生民》《元鳥》之詩為怪說。蘇子瞻曰:「帝王之興,其受命之符,卓然見於《詩》《書》者多矣,《河圖》《洛書》《元鳥》《生民》之詩,豈可謂誣也哉!恨學者」 推之太詳,流入讖緯,而後之君子亦矯枉過正,舉從而廢之,以為王莽、公孫述之流,緣此作亂。使漢不失德,莽、述何自起,而歸罪三代受命之符?亦過矣。
《朱子語錄》曰:「歐公《詩本義》煞說得有好處。有《詩本末論》,又有論云:『何者為詩之本?何者為詩之末』?」 詩之本,不可不理會。詩之末,不理會也無妨。近世自《集注》文字出,此等文字都不見有了也害事。陳氏曰:其書先為論,以辨毛、鄭之失,然後斷以己見。末二卷為一義解,取舍義,《時世本末》二論,豳《魯序》三問,而補《亡鄭譜》及《詩圖總序》附于卷末。
《新經詩義》三十卷。
晁氏曰:熙寧中置經義局撰。《三經義》皆本王安石說。《毛詩》,先命王雱訓其辭,復命安石訓其義。書成,以賜太學,布之天下云。
蘇子由《詩解》二十卷。
晁氏曰:其說以《毛詩序》為衛宏作,非孔氏之舊,止存其首一言,餘皆刪去。按司馬遷曰「周道缺而《關雎》作」 ,揚雄曰「周康之時,頌聲作乎下,《關雎》作乎上」 ,與今《毛詩序》之意絕不同,則知《序》非孔子之舊明矣。雖然,若去《序》不觀,則《詩》之辭有溟涬而不可知者,不得不存其首之一言也。
《伊川詩說》二卷。晁氏曰:「伊川門人記其師之所談之經」 也。
《毛詩辯疑》一卷。
晁氏曰:楊時中立撰,一卷。
陳氏《詩解》二十卷。
晁氏曰:陳少南撰。凡二十卷。
《詩學名物解》二十卷。
陳氏曰:蔡卞元度撰。卞,王介甫婿,故多用《字說》。其目自《釋天》至《釋雜》凡十類。大略如《爾雅》,而瑣碎穿鑿,於經無補也。
《詩物性門類》八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多取《說文》。今攷之,蓋陸農師所作《埤雅》槀也。〈詳見《埤雅》。〉
《廣川詩故》四十卷。
中興藝文志董逌撰逌謂班固言魯詩最近今徒
编辑於它書時得之,《齊詩》所存不全,或疑後人託為,然章句間有自立處,此不可易者。《韓詩》雖亡闕,《外傳》及《章句》猶存。《毛詩》訓故為備,以最後出,故獨傳。乃据《毛氏》以攷正於三家。且論《詩序》決非子夏所作。建炎中逌載是書而南其志。公學博,不可以人廢也。
陳氏曰:逌說兼取三家,不專毛、鄭,謂《齊詩》尚存可據。按逌《藏書志》有《齊詩》六卷,今館閣無之。逌自言隋、唐亦已亡久矣,不知今所傳何所從來。或疑後人依託為之,然則安得便以為《齊詩》尚存也。然其所援引諸家文義,與毛氏異者,亦足以廣見聞,續微絕云。
《毛詩補音》十卷。
陳氏曰:吳棫撰。其說以為詩韻無不葉者,如來之為釐,慶之為「羌」,「馬」之為姥之類,詩音舊有九家,唐陸德明始定為《釋文》。燕燕以南韻心沈重,讀「南」作「尼心切」,德明則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揚之水以『沃』」韻樂,徐邈讀「沃鬱縛切」,德明亦所不載。顏氏《糾繆正俗》以傅毅《郊祀賦》「穰有而成切」,張衡《東京賦》「激有吉躍切」,今之所作,大略倣此。其援據精博,信而有證。朱晦翁注《楚辭》,亦用棫例,皆葉其韻。棫又有《韻補》一書,不專為詩作也。要之,古人韻緩之說,最為確論,不必一一改字。〈詳見《韻補》。〉
《朱子語錄》曰:「吳才老補韻甚詳,然亦有推不去者。某煞尋得,當時不曾記,今皆忘之矣。如『外禦其務烝也無戎』」 ,才老無尋處,卻云:「務字古人讀做『蒙』,不知『戎』,汝也。」 「『汝」 「戎』二字,古人通用,是協音『汝』也。如『南仲太祖』」 ,「太師皇父」 ,「『整我六師,以修我戎』,亦是葉音『汝』也。『下民有嚴』」 ,葉「『不敢迨遑』,才老欲音『嚴』」 為莊,云避漢諱,卻無道理。其後讀《楚騷》,《天問》見一「嚴」 字,乃押從「莊」 字,乃知是葉韻,「嚴」 讀作「昂」 也。《天問》才老豈不讀,往往無甚意義,只恁地打過去也 。或問:「吳氏葉韻何據?」 曰:他皆有據。泉州有其書,每一字引十餘證,少者亦兩三證。他說元初更多,後來刪去,始存此耳。然猶有未盡。
夾漈《詩傳》《詩辯妄》共二十六卷
【按】:夾漈專詆《詩序》,晦庵從其說。所謂「事無兩造」之
「辭,則獄有偏聽之惑」 者。大意謂毛《序》不可偏信也。然愚以為譬之聽訟,《詩》者其事也。齊、魯、韓、毛則證驗之人也。《毛詩》本書具在,流傳甚久,譬如其人親身到官,供指詳明,具有本末者也。齊、魯、韓三家本書已亡,於它書中間見一二,而真偽未可知,譬如其人元不到官,又已身亡,無可追對,徒得之風聞道聽,以為其說如此者也。今捨《毛詩》而求證於齊、魯、韓,猶聽訟者以親身到官所供之案牘為不可信,乃採之於傍人傳說,而欲以斷其事也,豈不誤哉!
李樗「《毛詩詳解》三十六卷。」
陳氏曰:博取諸家之說,訓釋名物文意,末用己意為論以斷之。樗!閩之名儒,於林少穎為外兄林、李出也。
《詩風雅頌》四卷,《序》一卷。
陳氏曰:晦庵所錄,以為序出後,不當引冠篇首,故別錄為一卷。
《晦庵詩集傳》《詩序》《辨說》共二十一卷
陳氏曰:以大、《小序》自為一編,而辨其是非。其《序》《呂氏讀詩記》自謂少年淺陋之說,久而知其有所未安,或不免有所更定。今江西所刻晚年本,得於南康,湖泳伯量校之,廷安本更定幾什一云。
《呂氏讀詩記》三十二卷。
陳氏曰:博采諸家,存其名氏,先列訓詁,後陳文義,翦截貫穿,如出一手。己意有所發明,則別出之。《詩》學之詳正,未有逾於此書者也。然自《公劉》以後,編纂已備,而條例未竟,學者惜之。
《岷隱續讀詩記》三卷。
陳氏曰:戴溪撰。其書出於呂氏之後,謂呂氏「於」 字。
訓章已悉,而篇意未貫,故以《續記》為名。其實自述己意,亦多不用《小序》。
黃度《文叔序詩》三十卷
水心葉氏《序》曰:「公於《詩》篤信古文,旁錄眾善。」
項安世《毛詩前說》一卷。
陳氏曰:攷定《風》《雅》篇次而為之說。其曰「前說」 者,末年之論有少不同故也。
陳鵬飛《詩解》二十卷。
陳氏曰:不解《殷》《魯》二《頌》,以為《商頌》當闕,而《魯頌》可廢。
王景文《詩總聞》三卷。
陳氏曰:《自序》云:「研精覃思於此幾三十年。」 其書有「聞音」 ,謂音韻;《聞訓》,謂字義;《聞章》,謂分段;《聞句》,謂句讀;《聞字》,謂字畫;《聞物》,謂鳥獸草木;《聞用》,謂凡器物;《聞跡》謂凡在處山川、土壤、州縣、鄉落之類;《聞事》謂凡事實;「聞人」 謂凡人姓號。共十聞,每篇為總聞。又有《聞風》《聞雅》《聞頌》等,其說多出新意,不循舊傳。
《白石詩傳》二十卷。
陳氏曰:宗正少卿樂清錢文子撰。所居「白石岩」 ,因以為號。
《詩古音辨》二卷。
陳氏曰:「從政郎信安鄭犀撰。」
《詩攷》五卷。
浚儀王應麟撰。《自序》:「漢言《詩》者四家,師異指殊。」 賈逵撰齊、魯、韓,與毛氏異同。梁崔靈恩采三家本為《集注》。今惟毛《傳》、鄭箋孤行,韓廑存《外傳》,而魯、齊詩亡久矣。諸儒說《詩》,壹以毛、鄭為宗,未有參攷三家者。獨朱子《集傳》「閎意眇指,卓然千載之上。言《關雎》則取匡衡《柏舟》,婦人之詩則取劉向《笙詩》,『有聲無辭』」 則取《儀禮》,「上天甚神」 ,則取《戰國策》「何以恤我」 ,則取《左氏傳》「抑戒自警。」 「昊天有成命,道成王之德」 ,則取《國語》「陟降庭止」 ,則取《漢書注》;「賓之初筵,飲酒悔過」 ,則取《韓詩序》「不可休思,是用不就。」 「彼岨者岐」 ,皆從韓《詩》「《禹》敷下土」 ,方又證諸《楚辭》,一洗末師專己守殘之陋。學者諷詠涵濡而自得之,躍如也。文公語門人:《文選注》「多韓詩章句,嘗欲寫出。」 應麟竊觀傳記所述三家緒言,尚多有之,罔羅遺軼,傅以《說文》《爾雅》諸書,稡為一編,以扶微學,廣異義,亦文公之意云爾。讀《集傳》者,或有攷於斯。。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