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30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三十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三十卷目錄

 儀禮部彙考二

  唐賈公彥儀禮注疏自序

  宋陳祥道儀禮注范祖禹進序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自序 又跋 熹子在跋 李方子跋 熊禾序

  黃榦續儀禮通解楊復序 張虙序

  楊復儀禮經傳通解續張萱跋

  楊復儀禮圖自序 曾棨跋 呂柟序 童承敘跋 桂萼跋

  楊復儀禮旁通圖陳普序

  馬廷鸞儀禮本經疏會自序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自序

  吳澂儀禮逸經自序

  吳澂儀禮傳自序 李俊民序 楊士奇跋 程敏政跋 何喬新序 又跋

  羅倫跋

  明汪克寬經禮補逸自序 曾魯序 程敏政書後

  黃潤玉儀禮戴記附注楊守陳跋

  何喬新儀禮敘錄自序

  湛若水儀禮補逸經傳測自序

  李舜臣禮經讀自序

  郝敬儀禮節解自述

  譚貞良儀禮名物考自序

  趙魏史儀禮本義自序

  舒芬士相見禮儀自序

  聞人詮飲射圖解自序

  王廷相鄉射禮圖注自序

  楊道賓射禮儀節劉賢序

  朱縉射禮集解自序

  劉績喪服傳解自序

經籍典第二百三十卷

儀禮部彙考二 编辑

唐賈公彥儀禮注疏五十卷 编辑

按公彥自序竊聞道本沖虛非言無以表其疏言有微妙非釋無能悟其理是知聖人言曲事資註釋而成至于周禮儀禮發源是一理有終始分為二部並 编辑

是「周公攝政,太平之書,《周禮》為末,《儀禮》為本,本則難 明,末便易曉。是以《周禮》註者,則有多門,《儀禮》所註,後 鄭而已。其為章疏,則有二家:信都黃慶者,齊之盛德; 李孟悊者,隋曰碩儒。慶則舉大略小,經註疏漏,猶登 山,遠望而近不知;悊則舉小略大,經註稍周;似入室, 近觀而遠不察。二家之疏,互有修短,時之所尚,李則 為先。」案士冠三加,有緇布冠、皮弁、爵弁,既冠,又著元 冠,見于君有此四種之冠,故《記人》下陳緇布冠、委貌、 周弁,以釋經之四種。《經》之與《記》,都無天子冠法,而李 云「委貌與弁,皆天子始冠之冠」,李之謬也。《喪服》一篇, 凶禮之要,是以南北二家章疏甚多,時之所以,皆資 黃氏。案鄭註《喪服》引《禮記檀弓》云「經之言實也。」明孝 子有忠實之心,故為制此服焉。則經之所作,表心明 矣。而黃氏妄云:「衰以表心,絰以表首」,以黃氏公違鄭 註,黃之謬也。黃、李之訓,略言其一,餘足見矣。今以先 儒失路,後宜易塗,故悉鄙情,聊裁此疏,未敢專欲以 諸家為本,擇善而從,兼增己義。仍取四門助教李元 植詳論可否,僉謀已定,庶可施矣。函丈之儒,青衿之 俊,幸以去瑕取玖,得無譏焉。

宋陳祥道注解儀禮三十二卷 编辑

按范祖禹進儀禮序即劄子臣伏見館閣校勘太常博士陳祥道注解儀禮為三十二卷精詳博洽非諸儒所及臣竊以儀禮為書其文難讀其義難知自古以 编辑

來學者罕得潛心,故為之傳注者至少。祥道深于禮 學,凡二十年,乃成此書。先王法度,如指諸掌。昨進《禮 圖》一百五十卷,已蒙皇上藏之祕閣。伏望聖慈降指 揮,取詳道新注《儀禮》,奉御下兩制看詳,并前所進《禮 圖》並付太常,以備禮官討論,必有補于制作。取進止。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二十三卷 编辑

按熹自序即乞修三禮劄子臣聞之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遭秦滅學禮樂先壞漢晉以來諸儒補緝竟無全書其頗存者三禮而已周官一書固為禮之 编辑

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特 牲》《冠義》等篇乃其義疏耳。前此猶有《三禮通禮》、學究 諸科,禮雖不行,而士猶得以誦習而知其說。熙寧以 來,王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禮》,獨存《禮記》之科。棄經 任傳,遺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諸生又不過誦其 虛文,以供應舉。至于其間亦有因儀法度數之實而

立文者則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議,率用耳學
考證
臆斷而已。若乃樂之為教,則絕無師授,律尺短長,聲

音清濁,學士大夫莫有知其說者,而不知其為闕也。 故臣頃在山林,嘗與一二學者訂其說,欲以《儀禮》為 經,而取《禮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於禮者,皆以 附于本經之下,具列注疏。諸儒之說,「略有端緒。而私 家無書,檢閱無人,抄寫久之未成。會蒙除用,學徒分 散,遂不能就。而鐘律之制,則士友間亦有得其遺意 者。竊欲更加參考,別為一書,以補六藝之闕,而亦未 能具也。欲望聖明特詔有司,許臣就祕書省關借禮 樂諸書,自行招致舊日學徒十數人,踏逐空閑官屋 數間,與之居處,令其編類。雖有官人,亦不繫銜請俸, 但乞逐月量支錢米,以給飲食紙札油燭之資。其抄 寫人即乞下臨安府差撥貼書二十餘名,候結局日 量支犒賞,別無推恩,則于公家無甚費用,而可以興 起廢墜,垂之永久。使士知實學,異時可為聖朝制作 之助,則斯文幸甚。」

按熹題跋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且如儀禮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義以至燕射之禮莫不皆然蓋儀禮禮之根本而禮記乃其 编辑

枝葉:《禮記》本秦漢上下諸儒解釋《儀禮》之書,又有他 書附益於其間。今定作一書,先以《儀禮》篇目置於前, 而附《禮記》於其後,如射禮則附以《射義》之類,若其餘 《曲禮》《少儀》,又自作一項,以類相從。前賢嘗謂《儀禮》難 讀,以《經》不分章,疏不隨經,而注疏各為一書,故讀者 不能遽曉。今訂此本,盡去諸弊,恨不得令韓文公見 之。

按熹子在跋右家君所著家禮五卷鄉禮三卷學禮十一卷邦國禮四卷王朝禮十四卷今刊于南康道院其曰經傳通解凡二十三卷蓋先君晚歲之所新 编辑

定,是為絕筆之書,次第具見於目錄,惟《書數》一篇缺 而未補,而《大射禮》《聘禮》《公侯大夫禮》《諸侯相見禮》八 篇則猶未脫槀也。其曰「《集傳》《集注》」者,此書之舊名也。 凡十四卷,為《王朝禮》而下,《卜筮篇》亦缺,餘則先君所 草定而未暇刪改者也。今皆不敢有所增益,悉從其 槀。至於喪、祭二禮,則嘗以規摹次第屬之門人黃榦, 「俾之類次。他日書成,亦當相從於此,庶幾此書始末 具備。」顧念先君早歲,即嘗有志於是書,比在經筵,嘗 具奏欲請于朝,乞招致生徒,置局編次,而不果上。然 其著述之旨意,具存此篇。今謹繕錄如右,讀者當有 以識其心之所存矣。禮缺樂壞,千有餘年。今幸討論, 粗見端緒。而天不假之年,使不究竟「其大全,而所就 者止此。嗚呼已矣,其可為千載之恨也夫。」《嘉定丁丑 八月》

按李方子跋先生以儀禮為經而取禮記及諸經史書所載有及於禮者皆以附于本經之下具列注疏諸儒之說補其闕遺而析其疑晦雖書不克就而宏 编辑

綱。大要固已舉矣。祝穆曰。文公所編。《儀禮》上篇《士冠 禮》。冠義附《士昏禮》:昏儀附「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飲酒義附《鄉 射禮》:射義附《燕禮》。燕義附《大射禮》,《聘禮》。聘義附《公食大夫禮》· 《覲禮》下篇《喪服》喪服小記大傳服問間傳附《士喪禮》《既夕禮》《士虞 禮》。喪大記奔喪問喪曾子問檀弓附《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次以 《禮記》《曲禮》《內則》《玉藻》《少儀》《投壺》《深衣》為一類,《王制》《月 令》《祭法》三篇為一類,《文王世子》《禮運》《禮器》《郊特牲》《明 堂位》《大傳》《樂記》七篇為一類,《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 《孔子閒居》《坊記》《儒行》六篇為一類,《學記》《中庸》《表記》《緇 衣》《大學》五篇為一類,以問呂伯恭,後更詳定。

按熊禾刊通解疏序竊聞儀禮為六經之一乃周公所作孔子所定元有三百三千之目至漢僅存一十七篇大小戴記不過如春秋之左氏公穀乃其傳耳 编辑

自王安石廢罷《儀禮》,但以小戴設科,與五經並行,自 是學者更不知有《禮經》矣。文公晚年始為《經傳通解》 一書,自家鄉以至邦國王朝,凡禮之大綱細目,靡不 具載。歷門人勉齋黃氏、信齋楊氏,三世克成書。舊有 刊本,兵燼之後,板帙散亡。兼初本所纂注疏,語頗傷 繁。後信齋楊氏為之圖解,又復過略。而文公初志,將 欲通經及諸史志、《會要》等書與夫《開元》《開寶》《政和禮》, 斟酌損益,以為百王不易之大法,而志則未遂。今得 考亭以來諸名儒參校訂定墨本,擬就書坊板行,以 便流布。仍於所補《儀禮》各卷篇目之下,參以歷代沿 革之制,又關、洛以來諸儒折衷之說,酌古準今,損文 就質,輯為《儀禮外傳》,以附其後,庶可繼先儒未畢之 志。其於風教。亦非小補。

按劉瑞序子,「朱子嘗欲請于朝,修《三禮》,劄不果上。晚 乃著《儀禮經傳通解》,始《家禮》,次《鄉禮》,次《學禮》,次《邦國 禮》,《王朝禮》終焉。」凡四十七卷,視初論少異,自成一家 言矣。書未就,先生告終。喪祭二禮則成於勉齋黃氏, 其規模次第,授於先生者也。為卷凡二十七。書刻於 南京國子監。卷帙浩繁,點畫漫漶,士大夫非惟不之 讀,識其名者或寡矣。瑞竊嘆曰:「斯《禮》也,制作之宜,古 今之變略備矣。後聖有作,將取而折衷焉。今與其棄 也,無寧先識大義,而後講貫其精奧乎!」乃命教授陳 垐等督諸生手錄經傳,讎校付刻,俾天下後世志於 《禮》者有考焉。

黃榦續儀禮經傳通解三十卷 编辑

按楊復序昔文公朱先生既修家鄉邦國朝禮以喪祭二禮屬勉齋黃先生編之先生伏膺遺訓取向來喪禮槀本精專修改書成凡十有五卷復伏讀曰大 编辑

哉《書》乎?秦漢而下未有也。近世以來,儒生誦習,知有 《禮記》而不知有《儀禮》。士大夫好古者,知有唐開元以 後之《禮》,而不知有《儀禮》。今因篇目之僅存者,為之分 章句,附傳記,使條理明白而易考,後之言禮者有所 據依,不至于棄經而任傳,遺本而宗末。王侯大夫之 禮,關於綱常者為尤重。《儀禮》既闕其書,後世以來,處 「此大變者,咸幽冥而莫知其源。取具臨時沿襲鄙陋, 不經特甚,可為感慨。今因《小戴喪大記》一篇,合《周禮》 《禮記》諸書以補其缺,而王侯大夫之禮莫不粲然可 考,於是喪禮之本末經緯莫不悉備。」既而又念《喪禮》 條目散闊,欲撰《儀禮喪服圖式》一卷,以提其要,而附 《古今沿革》於其後。草具甫就,而先生沒矣。嗚呼!此千 載之遺恨也。先生所修《祭禮本經》則特牲、少牢有司 徹,《大戴禮》則釁廟,所補者則自天地神祇、百神宗廟。


以至因事而祭者,如建國、遷都、巡狩、師田、行疫、祈禳, 及祭服、祭器、事序始終,其綱目尤為詳備。先生嘗為 復言:「《祭禮》用力甚久,規模已定,每取其書繙閱而推 明之,間一二條方欲加意修定而未遂也。」嗚呼!禮莫 重於喪祭,文公以二書屬之先生,其責任至不輕也。 先生于二書也,推明文王、周公之典,辨正諸儒異同 之論,掊擊後世蠹壞人心之邪說,以示天下後世,其 正人心、扶世教之功至遠也。而《喪服圖式》《祭禮遺槁》 尚有未及訂定之遺恨。後之君子有能繼先生之志 者出而成之,是先生之所望也。抑復又聞之先生曰: 「始余創《二禮粗》就,奉而質之先師,喜謂余曰:『君所立 《喪祭禮》,規模甚善。他日取吾所編家鄉邦國王朝禮, 其悉用此規模更定之』。」嗚呼!是又文公拳拳之意,先 生欲任斯責,而卒不果也。豈不痛哉!同門之士以復 預聞次輯之略,不可無言也。復因敬識其始末,以告 來者。《喪禮》一十五卷,前已繕寫《喪服圖式》,今別為一 卷,附於正帙之外,以俟君子。亦先生平日之志云。 按復又序:「嘉定己卯,喪」禮始克成編。以次將修祭禮, 即以其書槁本授曰:「子其讀之。」蓋欲通知此書本末, 有助纂輯也。受書而退,啟緘伏讀,皆古今天下大典 禮,其關繫甚重,其條目甚詳,其《經傳異同,注疏》牴牾, 上下數千百載間,是非淆亂,紛錯甚眾。自此朝披夕 閱,不敢釋卷。時在勉齋左右,隨事咨問抄識,以待先 生筆削。不幸先生即世,遂成千古之遺憾。日邁月征, 今十餘年。南康學官舊有《家鄉邦國王朝禮》,及張侯 虙續刊《喪禮》,又取《祭禮》槁本併刊而存之,以待後之 學者。故四方朋友皆有《祭禮》槁本,未有取其書而修 定之者。復顧何人,敢任其責?代自念齒髮浸衰,曩日 幸有所聞,不可不及時傳述。竊不自揆,據槁「本,參以 所聞,稍加更定,以續成其書」,凡十四卷云。按喪禮十五卷喪服

《圖式》一卷,《祭禮》十四卷,共三十卷。

按張虙序南康舊刻朱公儀禮經傳與集傳集註而喪祭二禮俄空焉蓋以屬門人黃勉齋俾之類次而未成也虙來南康勉齋已下世深恨文公之志不終 编辑

士友間有言,「勉齋固嘗脫槁,今在南劍陳使君處索 之可也。」南劍知之,果以其書來,至是鋟木一年而畢。 雖是喪祭兩門,而卷帙多前書三之一。點斟之功,鄉 貢進士楊復為多,王鎮圭、童君欽、黃嵩三君,披閱精 強,錯簡脫字,往往無之。虙分符星渚,乃文公遺愛之 地,高山仰止,睠睠予懷,茲又得全其所欲述之書,豈 非幸歟?第「閑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刑,諷味遺言不如 親承音旨」,誠有如古人之論,撫卷為之三嘆也。

楊復儀禮經傳通解續十四卷 编辑

按張萱跋宋淳祐間信齋楊復著朱晦菴編集儀禮經傳通解喪祭二禮未完以屬黃勉齋榦續成之勉齋即世祭禮猶未就于是信齋據二公草本參以舊 编辑

聞《精加修定》,凡十四卷,八十一門。

楊復儀禮圖十七卷 编辑

按復自序學者多苦儀禮難讀雖韓昌黎亦云何為其難也聖人之文化工也化工所生人物品彙至易至簡神化天成極天下之智巧莫能為焉聖人寫胸 编辑

中制作之妙,盡天理節文之詳,經緯彌綸,渾成全體, 竭天下之心思莫能至焉。是故其義密,其辭嚴。驟讀 其書者,如登泰華,臨滄溟,望其峻深,既前且卻,此所 以苦其難也。雖然,莫難明於《易》,可以象而求;莫難讀 於《儀禮》,可以圖而見。圖亦象也。復曩從先師朱文公 讀《儀禮》,求其辭而不可得,則擬為圖以象之,圖成而 義顯。凡位之先後秩序,物之輕重權衡,《禮》之恭遜文 明,《仁》之忠厚,懇至,《義》之時措從宜,《智》之文理密察,精 粗本末,昭然可見。夫周公制作之僅存者,文物彬彬

如此之盛,而其最大者,如宗廟會遇、大享、大旅、享帝
考證
之類,皆亡逸而無傳重可嘆也。嚴陵趙彥肅嘗作《特

牲、少牢二禮圖》,質諸先師,先師喜曰:「更得《冠昏圖》及 堂室製度并考之,乃為佳爾。」蓋《儀禮》元未有圖,故先 師欲與學者考訂以成之也。復今所圖者,則高堂生 十七篇之書也。釐為家鄉邦國王朝喪祭禮,則因先 師《經傳通解》之義例也。附《儀禮旁通圖》於其後,則制 度名物之總要也。區區用心,雖未敢謂無遺誤,庶幾 其或有以得先師之心焉。「紹定戊子正月朢日,秦溪 楊復序。」

按曾棨跋黃榦通解續晚年祭禮尚未脫槁又以授之楊復復研精覃思蒐經摭傳積十餘年以特牲饋食少牢饋食為經冠之祭禮之首輯周禮禮記諸書 编辑

分為經傳,以補其闕。綜之以《通禮》,首之以《天神》,次之 以《地祇》,次之以《宗廟》,次之以《百神》、次之以《因祭》,次之 以《祭物》,次之以《祭統》、「有變禮」、「有殺禮」、《有失禮》,並見之 篇終郊祀、明堂、廟制,皆折衷論定,以類相從,各歸條 貫。使畔散不屬者悉入于倫理,疵雜不經者咸歸於 至當,而始得為全書。又因朱子之意,取《儀禮》十七篇 悉為之圖。制度名物。粲然畢備。以圖考書。如指諸掌。 西山真德秀稱為千古不刊之典焉。

按呂柟序儀禮本周公所作其篇目甚多遭秦焚書漢高堂生傳其十七篇與淹中經同后蒼明之然多士庶人卿大夫諸侯之禮宋朱文公欲以儀禮為經 编辑

《禮記》為傳,其徒楊復遂圖解《儀禮》,存其編于《十三經 注疏》中。柟卒業太學時,嘗約所友五七人,率其子弟 習行於寶卭寺,今三十餘年,心之未能忘也。近蒙聖 恩,誤授今官,圖報靡稱。伏睹聖皇以禮樂為治,而太 學尤禮樂所先之地,用是仰承德意,旁求《儀禮》圖本, 偕其寮童公思與在監習禮,公侯伯及諸士子演行, 使知揖讓進退之節,以沐聖上「菁莪棫樸之教,而效 雍熙太和」之化也。第此書稀少,止訪獲一二善本,乃 命監生王世康輩手抄其圖,月數日肄業焉。尋將具 題,敕工部刊印,而未遽行也。有監生盧堯文、魏學詩、 汪尚庭、錢寅、余誨者,稟求《儀禮》圖本以觀。爾乃奮然 興身心,自書寫校正,且捐資刊刻成書送觀,以問序 焉。柟嘆曰:「美哉,此五士也。昔姚樞居于輝之蘇門,病 一方學者之無書,乃自板《小學諸經》,嘉惠輝士。于是 許衡亦自河內就書于輝。厥後元之數儒敦尚經義, 尊崇古道,說者多歸功于樞焉。聖明在上,家詩書而 戶程、朱,夫豈前元可比?然而五士者之所刻,則固太 學諸生之一助也。」于是諸太學生皆高五士之志行, 而五士之名,不特如樞顯達後而始著矣。此固可徵 聖世人才之盛,而諸士子于此書,尤當行之而必著, 習之而必察也。嘉靖十五年丙申夏六月。

按童承敘跋儀禮有諸儒傳記鄭康成注賈公彥疏朱文公又合經傳為通解皆彰彰較著矣公門人楊復又各為之圖俱可蹈迪匪直易讀也或曰高堂生 编辑

所傳,特士禮爾,餘多散佚。又曰:「古禮于今無所用之, 雖昌黎亦云然。」夫禮也者,理也,先王以承天之道,以 治人之情。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 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因者,其本也;損益者,其末也。 協諸義而協,則先王所未有者,可以義起矣。」故后蒼 有推而致于天子之說。然今觀之,冠昏相見,士禮也; 鄉飲、鄉射,大夫禮也;燕射、覲聘、公食,大夫諸侯禮也; 士喪、既夕、士虞、特牲饋食,諸侯士禮也;少牢饋食、有 司徹,諸侯卿大夫禮也。《喪服》則通于上下,顧獨曰士 禮,何哉?夫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雖夏商之際,不能 無文焉,至周而備爾。孔子曰:「虞夏之文,不勝其質;商 周之質,不勝其文。」蓋思本也,然文之「蠹也久矣,其在 今宜無所于用,至其本固未泯也。是故因其文而愬 之可知也,因其本而拓之可行也,不猶逾于并其文 而亡之乎?」嘉靖己未,敘奉命來攝太學,得從司成呂 公後公取《儀禮》,命諸生肄習之,月再一試,蓋從者如 堵牆焉。于是耳聆鐘鼓鏗鏘之音,目睹綴兆俯仰之 容,洋洋乎辟雍庠序之教也。諸生盧堯文、汪尚庭、魏 學詩、錢寅、秦誨等復取楊氏圖校而梓之。凡為篇十 有七,為圖二百有五,為旁通圖三十有五。周公遺文 庶幾不墜於地矣。故按圖以考文,其制精矣;據文以 釋義,其旨奧矣;推義以適治,其道博矣。使斯禮之大 行也,鳳鳥之至,不可期乎!然敘「聞河間獻王得孔壁 《古禮》」五十六篇,後亡三十九篇,存者今數耳。元澄取 《二戴記》及鄭《注》,纂《逸禮》八篇,又取《戴義》為十傳。澄自 謂得三十九篇之四。元至正間,司業李俊民嘗刻太 學,而板今亡矣。又聞永樂間,沅州劉有年守太平,進 《逸禮》十八篇,豈即是耶?澄于《儀禮》誠有功,然亦殘經 之十一爾。聖遠言湮,可勝嘆哉!

按桂萼跋儀禮經朱子考證已定楊復圖尤為明便其文雖屬難讀然因圖以指經因經以求義斯了然矣 编辑

楊復儀禮旁通圖十七卷 编辑

====按陳普序大淵獻之歲昭武謝子祥刊儀禮本經十====七篇,及《信齋楊氏圖》成,嵬然孔壁,淹中之出世也。使 此書得數千本,落六合間,鳳鳥至有期矣。使河間獻 王後,劉歆前,有能為子祥所為,則三十九篇可至今 不亡矣。嗚呼!此人之所以成位于兩間者,何獨昌於 虞夏商周,而深愛於秦漢以來十七篇,賴高堂生、鄭 注、賈疏千有餘年,綿綿如絲,而遭兩王氏踐踏之餘, 舉子不習,書史不陳。晦翁、勉齋、信齋師弟子扶持力 倍於高堂、鄭、賈,心與周、孔、顏、孟同,其勞亦僅不滅而 已,萬家乃不見一本殘經。白鹿章貢桂林所刊晦翁、 勉齋、信齋之書,千里求之,或者有半生望之不得見, 令後復數十年,又當若何?子祥之書,捄焚拯溺之功, 景星慶雲之瑞也。是經雖微士冠昏、喪、祭、卿相見大 夫祭,幸皆無恙,天子諸侯亦幸存一二,故晦翁《通解》 勉齋《喪禮》、信齋《祭禮》,得以為依據。如累九層之臺,以 下為基,如不見足而為屨之不中者,如執柯以伐柯, 柯在斧而則在手也。三十九篇駸駸乎不亡矣。然則 十七篇之存,固亦天意,廢之者有餘罪,興之者誠莫 大之功也。三百之數不可考,以《圖》概之,三十九篇疑 可得,三千,在《三百》中亦可舉其《旁通。圖》名物制度尤 明,盡合十七篇圖而熟之,既無昌黎難讀之患,而古 人太平之具一朝而在我矣。

馬廷鸞儀禮本經疏會九卷 编辑

按廷鸞自序余生五十八年未嘗讀儀禮之書一日從敗篋中得景德中官本儀禮疏四帙正經注語皆標起止而疏文列其下蓋古有明經學究專科如儀 编辑

《禮經注》,學者童而習之,不待屑屑然登載本文,而已 熟其誦數矣。王介甫新經既出,士不讀書,如余之於 《儀禮》者皆是也。然不敢付之茫昧幽冥,將尋訪舊書 傳抄,庶幾創通大義。然余老矣,懼其費日力而卒無 所補也。長兒跋曰:「家有監本《儀禮經注》可取而附益 之,以便觀覽。」意欣然,命之整緝,釐為九卷,手自點校, 并取朱氏《禮書》與其門人高弟黃氏、楊氏諸家續補 之,編分章析條,題要其上,遂為完書。拊而歎曰:「茲所 謂《儀禮》者,與韓昌黎之言豈欺我哉!其為書也,於奇 辭奧旨中,有精義妙道焉,於纖悉曲折中有明辨等 級焉。」不惟欲人之善其生,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 嚴於冠、昏、朝、聘、鄉、射,而尤嚴於喪祭。後世徒以其推 士禮而達之天子,以為殘缺不可考之書。徐而觀之, 一士也。天子之士與諸侯之士不同,上大夫與下大 夫不同,等而上之,固有可得而推者矣。周公之《經》,何 制之備也?子夏之《傳》,何文之奇也?康成之《註》,公彥之 《疏》,何學之博也?小子識之。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十七篇 编辑

按繼公自序儀禮何代之書也曰周之書也何人所作也曰先儒皆以為周公所作愚亦意其或然也何以言之周自武王始有天下然其時已老矣必未暇 编辑

為此事也。至周公相成王,乃始制禮作樂,以致太平。 故以其時攷之,則當是周公之書。又以其書攷之,辭 意簡嚴,品節詳備,非聖人莫能為,益有以見其果為 周公之書也。然周公此書乃為侯國而作也,而王朝 之禮不與焉,何以知其然也?書中十七篇,《冠、昏、相見》 《鄉飲》《鄉射》《士喪》《既夕》《士虞》《特牲》《饋食》凡九篇,皆言侯 國之士禮;《少牢饋食》上下二篇,皆言侯國之大夫禮; 《聘食》《燕大射》四篇,皆言諸侯之禮;惟《覲禮》一篇,則言 諸侯朝天子之禮,然主於諸侯而言也。《喪服篇》中言 諸侯及公子大夫士之服詳矣,其間雖有諸侯與諸 侯之大夫為天子之服,然亦皆主於諸侯與其大夫 而言也。由是觀之,則此書決為侯國之書無疑矣。然 則聖人必為侯國作此書者何也?夫子有言曰:「夫禮 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冠、昏、射、御、朝、 聘,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以夫子 此言証之,則是書也,聖人以其為正天下之具也歟? 故當是時,天下五等之國,莫不寶守是書而藏之有 司,以為典籍,無事則其君臣相與講明之,有事則皆 據此以行禮,又且班之於其國以教其人。此有周盛 時所以國無異禮,家無殊俗,兵寢刑措,以躋太平者, 其以是乎?其後王室衰微,諸侯不道,樂於放縱而憚 於檢束也,於是惡典籍之不便於己而皆去之,則其 曏之受于王朝者不復藏于有司矣。曏之藏于有司 者或私傳於民間矣。此十七篇之所以不絕如線,而 幸存以至今日也。或曰:「此十七篇為侯國之書,固也, 豈其本數但如是而已乎?抑或有亡逸而不具者乎?」 曰:「是不可知也。但以《經》文與其禮之類考之,恐其篇 數本不止此也。」是《經》之言士禮特詳,其於大夫則但 見其祭禮耳,而其昏禮喪禮則無聞焉,此必其亡逸 者也。《公食大夫禮》云:「設洗如享。」謂如其公享大夫之 禮也。而今之經乃無是禮焉,則是逸之也明矣。又諸 侯之有覲禮,但用於王朝耳。若其邦交,亦當有相朝、 相享、相食之禮,又諸侯亦當有喪禮、祭禮,而今皆無 聞焉,是亦其亡逸者也。然此但以經之所嘗言,禮之 所可推者而知之也,而況其間又有不盡然者乎?由此言之,則是《經》之篇數本不止于十七,亦可見矣。但 不知諸侯既去其籍之後即失之邪?抑傳之民間久 而後失之也?是皆不可得而考矣。《記》有之曰:「經禮三 百,曲禮三千。」所謂經禮,即十七篇之類也。其數乃至 於三百者,豈其合王朝與侯國之禮而言之歟?若所 謂曲禮,則又在經禮之外者,如《內則少儀》所記之類 是也。先王之世,人無貴賤,事無大小,皆有禮以行之。 蓋以禮有所闕,則事有所遺,故其數不容不如是之 多也。去古既遠,而其所存者乃不能什一也,可勝歎 哉!夫其已廢壞而亡逸者,固不可復見矣。其幸存而 未泯者,吾曹安可不盡心而講明之乎?固不宜「以其 無用於今為說而絕之也。」繼公半生游學,晚讀此書, 沉潛既久,忽若有得。每一開卷,則心目之間如親見 古人於千載之上,而與之揖讓周旋於其間焉。蓋有 「手之舞,足之蹈而不自知者。」夫如是,則其無用有用 之說,尚何足以蔕芥于胸中哉!嗚呼!予之所玩者僅 十七篇耳,而其意已若此。設使盡得三百、三千之條 目而讀之,又將何如耶?此書舊有鄭康成注,然其間 疵多而醇少,學者不察也。予今輒刪其不合於經者, 而存其不謬者。意義有未足,則取疏記或先儒之說 以補之;又未足,則附之以一得之見焉,因名曰《儀禮 集說》。自知蕪陋,固不敢以示知禮之君子,然初學之 士或有取焉,亦未必無補云爾。「大德辛卯孟秋朢日。 長樂敖繼公謹序。」

吳澂儀禮逸經八篇 编辑

按澂自序儀禮逸經八篇澂所纂次漢興高堂生得儀禮十七篇後恭王壞孔子宅得古文禮經于孔氏壁中凡五十六篇河間獻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與 编辑

《儀禮》正同,餘三十九篇藏在祕府,謂之《逸禮》。哀帝初, 劉歆欲以列之學官,而諸博士不肯置對,竟不得立。 孔、鄭所引《逸》《中霤禮》《禘於太廟禮》《王居明堂禮》,皆其 篇也。唐初猶存,諸儒曾不以為意,遂至於亡,惜哉!今 所纂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記》,其三取之《大戴記》,其三 取之鄭氏注,「奔喪也,中霤也,禘於太廟也,王居明堂 也」,因得《逸禮》三十九篇之四,而《投壺》之類未有考焉, 疑古禮逸者多不止於三十九篇也。《投壺》《奔喪》篇首 與《儀禮》諸篇之體如一,《公冠》等三篇雖已不存此例, 蓋作《記》者刪取其要以入《記》,非復正經全篇矣。《投壺》 大《小戴》不同,《奔喪》與《逸禮》亦異,則知此二篇亦經刊 削,但未至如《公、冠》等篇之甚耳。五篇之經文,殆皆不 完,然實為《禮經》之正篇,則不可以其不完而擯之于 《記》,故特纂為《逸經》,以續十七篇之末。至若《中霤》以下 三篇,其經皆亡矣,而篇題僅僅見于注家片言隻字 之未泯者,猶為收拾而不敢遺,亦我愛其禮之意也。

吳澂儀禮傳十篇 编辑

按澂自序儀禮傳十篇澂所纂次按儀禮有士冠禮士昏禮戴記則有冠義昏義儀禮有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禮戴記則有鄉飲酒義射義以至燕聘皆然 编辑

蓋周末漢初之人作,以釋《儀禮》,而戴氏抄以入《記》者 也。今以此諸篇正為《儀禮》之傳,故不以入《記》。依《儀禮》 篇次,粹為一編。文有不次者,頗為更定。《射義》一篇,迭 陳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射,雜然無倫,釐之為《鄉射義》 《大射義》二篇,《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則用清江劉氏 原父所補,並因朱子而加考詳焉。于是《儀禮》之經,自 一至九經,各有其傳矣,惟《覲義》闕然。《大戴朝事》一篇, 實釋諸侯朝覲天子及相朝之禮,故以備覲禮之義, 而為傳十篇云。

按李俊民序儀禮逸經八篇傳十篇草廬吳先生之所纂次也先生易書春秋小戴記纂言大戴記訂正經文悉行於世獨此十有八篇學者未之見也先生 编辑

之孫,今禮部郎中當伯尚高第弟子兵部員外郎危 素太朴鄉與俊民同官學者,乃請而得之。繕寫甚謹, 校讎甚精。於是一時僚友謂宜刊布,以淑來學,遂命 工繡梓。既畢,前大司成王公致道以集賢侍講學士 復兼祭酒,見而嘉歎,俾序其概。俊民,泰定初嘗拜先 生於翰苑。先生之學,雖不敢妄議,姑即《禮經》而論之。 「秦焰既熄,掇拾遺餘,兼收並蓄,得傳于後漢,儒之力 也。依俙論著,以存其舊,唐賢之學也。會通經傳,洞啟 門庭,以祛千載之惑,朱子之特見也。若夫造詣室奧, 疏剔戶牖,各有歸趣,則至先生始無遺憾焉。世有好 禮之士,先觀注疏舊本,次考朱子《通解》,然後取先生 所次所釋而深研之,迺知俊民之言」為不妄也。集賢 公以為然。遂書於其端云。「至正十四年歲次甲午七 月既朢。奉直大夫、國子司業李俊民謹序。」

按明楊士奇跋此書刻板在北京國學彭士揚為典籍蒐閱崇文閣不完書板而此獨完即日印惠親友蓋已廢棄六十餘年其顯晦固有時哉 编辑

按程敏政跋右元吳文正公儀禮逸經一卷當時刻於國子監崇文閣國朝宣德中尚存見楊文貞公圖籍志館閣書目亦有之天順初予被命讀中祕書已 编辑

無其本,而國子監本亡久矣。大司寇何公廷秀亦思見此書,與予約蒐訪必得為期,餘二十年竟無所聞 也。成化甲辰春,過吳門,知楊儀曹君謙喜畜書,諏之 云家有藏本,猝尋不獲。艤舟候數日得之。亟以書報 何公,何公復書曰:「斯《禮》之不墜,天也。」然欲謀重刻以 傳,未有應者。弘治丁巳冬,予服闋,將入京,而縣學重 作明倫堂,師生奉金帛以記,辭勿獲。則念學校禮之 所從出也,爰以舉斯役,且記是書得之之難,及予之 癖,而凡繫「禮」之大者,有「文正公序」及李莊靜先生之 引,不容復贊云。

按何喬新序臨川吳文正公校正儀禮既因鄭氏序而詮次其篇章凡經文散見于戴禮鄭注者則表而出之為逸經八篇禮必有義又取戴記所存與清江 编辑

劉原父所補者,為《傳》十篇。若《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 則原父所補也。予近讀原父文集,又得《投壺》一篇,蓋 釋《禮經》投壺之義也。故錄於朝事之後,以補《逸經》之 傳焉。《正經》十七篇,有傳者十;《逸經》八篇,有傳者一,其 餘缺焉。崇禮君子,雖追而補之可也。或曰:《束晳》補《南 陔》諸詩,白居易補《湯征》,皆見非于君子。原父所補,亦 《南陔》《湯征》之類耳,豈可取以為訓哉?予以為不然。《南 陔》、湯征,《經》也。《經》出於聖人所刪,補之僭也。冠昏諸義, 傳也。《傳》出于周末漢初諸儒所作,補之奚不可耶?且 朱子嘗補格物致知之《傳》矣,今與曾子之《傳》並列於 學官,未有非之者。苟以補《傳》為不韙,則朱子豈為之 哉?

按何喬新跋元吳文正公儀禮逸經一卷刻在太學楊文貞三禮考注跋稱文正之書為其鄉人晏壁所竊又私加刪改走當時即求其書而太學刻本已無 编辑

搜訪十餘年,無所得。友人羅太史倫校《三禮考注》梓 行,而篇目注疏悉用晏本,舛駁之跡,居然可見,而恨 無文正原本可正也。成化癸卯,始得於楊循吉家,以 付司業費君誾,就《國學》殘本刊足之。嗚呼!葩藻之書, 板刻遍天下,先王典禮,往往無徵,幸大儒君子者出, 每拳拳於斯,而書之行世,顯晦不常者如此。此古道 之不復,而俗之所以不淳也。費君方職教化,首葺此 編,以不廢先王復古垂教之心,其嘉惠後學豈淺也 哉。

按羅倫跋河南監察御史何廷秀謂予曰沅州劉有年永樂初守太平府進儀禮逸經十八篇逸經唐初已亡宋元諸儒皆未之見有年何從而得之然廷秀 编辑

之言,非妄也。好古君子上請逸經,繼類成編,傳以《戴 記》。其不入《傳》者,從《纂言》所類別為記以附焉。則先王 之典,庶幾乎無遺矣。

明汪克寬經禮補逸九卷 编辑

按克寬自序自樂亡而經行於世惟五易詩書春秋雖中不無殘闕而未若禮經甚焉然三百三千不傳蓋十之八九矣朱子嘗考定四經謂三禮體大未易 编辑

緒正晚年惓惓,是書未就而沒,遂為萬世缺典。克寬 伏讀,而加惋惜焉。世之三禮所傳,曰《周禮》,曰《儀禮》,曰 《禮記》。其實《禮記》乃《儀禮》之傳,《儀禮》乃《周禮》之節文,而 「三禮」之要,則在乎吉凶軍賓嘉五禮之別也。何則?吉 禮之別十有二: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 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 「五祀五嶽,以貍沈祭山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饗先王,以祠春饗先王,以 禴夏饗先王,以嘗秋饗先王,以烝冬饗先王。」《凶禮》之 別有五,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弔禮哀禍 烖,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賓禮》之別有八:春 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 見曰同,時聘曰「問」,殷頫曰「視。」軍禮之別有五:以大師 之禮用眾,以大均之禮恤眾,以大田之禮簡眾,以大 役之禮任眾,以大封之禮合眾。嘉禮之別有六:以飲 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 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 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此其 大較也。然《儀禮》十有七篇。吉禮之存,惟《特牲饋食》篇 乃諸侯國之士祭祖廟之禮,《少牢饋食》及《有司徹》篇 乃諸侯卿大夫祭祖禰廟之禮。凶禮之存,惟《喪服》篇 乃制尊卑、親疏、冠絰衣服之禮。《士喪禮》篇乃士喪其 親,自始死至既殯之禮。《士虞禮》篇乃士既葬其親,迎 精而反,日中而祭於殯宮之禮。《賓禮》之存,惟《士相見 禮》篇乃士以職位相親,始承贄相見之禮。《聘禮》篇乃 諸侯相交久無事使相問之禮。《覲禮》篇乃諸侯秋朝 天子之禮。《嘉禮》之存,惟《冠禮》篇乃士之子始加冠之 禮。《士昏禮》篇乃士娶妻之禮。《鄉飲酒禮》篇乃卿大夫 賓興賢能飲酒之禮。《鄉射禮》篇乃士為州長,會民射 於州序之禮。《燕禮》篇,乃諸侯燕饗其臣之禮。《大射儀》 篇,乃諸侯將有祭祀之事,與群臣宴飲之禮。《公食大 夫禮》篇,乃諸侯以禮食鄰國小聘大夫之禮。自此之 外,如朝覲、會同、郊祀、大饗、帝大喪之禮,蓋皆亡逸。況 軍禮無存,非關細故,此豈散軼已在于夫子正禮之 前哉!是以當時吉禮之失,如魯君之郊僭天子之禮;孟獻子之禘,七月而為之夏父弗綦躋僖公而逆祀; 三桓大夫立公廟於私家,管仲鏤簋朱紘,晏平仲豚 肩不掩豆,至於太廟說笏與燔柴於奧,諸侯宮縣而 祭以白牡之類是也。凶禮之失,如伯魚喪出母期而 猶哭;子路姊喪,過而弗除;子上母死而不喪;成人兄 死不為衰;「有為慈母練冠為妾齊衰者,有居喪沐浴 佩玉與浴於爨室者;有朝祥而暮歌與既祥而絲屨 組纓者;以至小殮而奠於西方,既祖而反柩受弔,有 以大夫而遣車一乘,有葬其夫人而醯醢百甕」之類 是也。賓禮之失,如天子下堂而見諸侯,諸侯朝覲而 私覿主國,王臣以私好而朝諸侯者有焉;諸侯以強 大而盟,天子之三公者有焉。庭燎之百,侯國用之。繡 黼丹朱中衣,大夫用之者又有焉。嘉禮之失,如魯昭 公娶於吳,則不告天子,魯哀公為歌《肆夏》以饗賓,天 子以喪燕賓者有之;夫人出境而饗諸侯者有之。大 夫反坫,與不識殽烝者又有之。軍禮之失,如齊桓公 亟舉兵,作偽主以行;魯莊公及「宋戰,以失御而敗。戰 而復矢,始於升陘,敗而髽弔,始於臺鮐,以至蒐田不 時,丘甲始作」之類可考也。又況出師專征,習視故常, 爭地黷武,歲無虛日。使禮經舊典具存於當時,則五 禮之失,豈至如是之甚哉!由是知周之叔世,禮典已 多散逸,蓋不特火於秦而亡於漢也。今考於《儀禮》《周 官》《大小戴記》《易》《詩》《書》《春秋傳》《孝經家語》及漢儒紀錄, 凡有合於《禮》者,各著其目,列為五禮之篇,名曰《經禮 補逸》。是編也,於周公經世之典,雖未能極意象之微, 然五禮之大體,蓋已包舉無遺。庶幾學者於此,俾由 得失以觀其會通,而天之所秩與造化之運不容息 者卒歸於性命之正,則三代可復也。明時制作之盛, 或有擇焉,亦區區愛禮之一得云。

按曾魯序六籍之闕也久矣而禮為甚漢興區區掇拾於秦火之餘而淹中古經旋復散失 所存者十有七篇而已周官雖後出而司空之篇竟莫得補二戴 编辑

所傳,又往往雜以秦、漢之記。然則學者之欲觀夫成 周三千三百之目之全,固亦難矣,宜乎其學之寥寥 而莫講也。雖以韓子之賢,尚苦難讀,而謂於今誠無 所用矧他人哉!至宋慶曆、元祐,諸儒先後慨然有志 於復古,及朱子乃始斷然謂「《周禮》為禮之綱,《儀禮》其 本經,而《禮記》其義疏。」於是創為條目,科分臚列,出入 經傳,補其遺闕,以為「王朝邦國家鄉學禮」,而喪、祭二 禮,則以屬門人黃氏,其有功於學者甚大。然其書浩 博,窮鄉晚進,有未易以遽究者。祁門汪先生德輔父 間嘗因其成法,別為義例,以吉、凶、軍、賓、嘉五禮之目, 會稡成書,名曰《經禮補逸》。辭約而事備,讀者便焉。學 禮之士,誠能因汪氏之所輯,以達於朱子之書,則三 千三百之目雖不可復睹其全,然郁郁乎文之盛,豈 不若身歷而目擊之矣乎?昔者竊聞之,「禮樂之在天 下,有君無臣,則不能以明制作之本;臣能而君不之 好,則議論無益於當時。必有大有為之君,而復有善 制作之臣,因治定功成之餘,以明中和之化,而後禮 樂之興,可必然於其」時也。惜乎,先生老且病矣,明良 在上,寧不有徵於斯文矣乎?先生生朱子之鄉,嘗游 番易吳公可翁之門,篤志古學,老而彌勵,著書滿家, 真古所謂鄉先生者也。間出是書以相視,且謂先人 與吳公為同志友,故俾序焉。魯於先生無能為役,然 承命不敢辭之也。

按程敏政書後鄉先正環谷汪先生著書凡十餘種惟春秋胡傳纂疏刊行餘多不傳蓋聞先生既沒悉被一人竊去攘為己書矣經禮補逸一編尤號精確 编辑

不可得見,可見者,侍郎曾公之《序》耳。予族孫恕保每 語及之,恆切憤恚,思盡復其書之亡者,未能也。其子 儒學生啟從予游,知予之惓惓,乃百計購得之。其原 本雖被改竄,然有附麗而無刓補,真贗之跡,皦然甚 明。使其人重錄一過,則先生之故書不可釐正矣。此 天不墜斯文,而後學之幸也。先生元孫文彙、從元孫 仁知等與恕保力圖刊布,祁門令武昌韓君伯清實 助之,予因為手校,且摹先生之像於編首別為《附錄》 一卷,使學者得以深高山景行之思焉。

黃潤玉儀禮戴記附注五卷 编辑

按楊守陳跋先生以朱子嘗欲編禮記附儀禮乃取儀禮析為四卷而以禮記比類附之不類者附諸卷首末亦各有意義又以五禮獨闕軍禮因取周官大 编辑

《田禮》補之,而以《禮記》諸篇載田事者附焉。別為一卷, 通五卷,皆為之注釋,總曰《儀禮》戴記附注。

何喬新儀禮敘錄十七篇 编辑

按喬新自序儀禮十七篇有禮有記禮則其正經先儒以為周公所作記則述其儀節之詳周末諸儒所記以補正經之未備者也每篇正經居首而記附焉 编辑

自高唐生所傳及唐石經皆如此。紫陽朱子作《儀禮 經傳通解》,始以《記》文附於正經各章之末。臨川吳文 正公疑其《經》《傳》混淆,為朱子未定之槀,乃重加考訂, 一仍高堂之舊而為之詮次焉,先王之制度粗可見矣。元季兵火,其書散亡,深可痛惜。喬新弱冠嘗讀《儀 禮注疏》而愛之,方研究其奧旨,尋以科舉之學中輟。 登第以來,讀文正公《三禮敘錄》,又知公嘗考定是經, 銳意求之,庶得以盡心焉。遍訪藏書之家,無有也。《三 禮考注》近刻於吾旴,廬陵楊文貞公以為此文正公 所考定,而晏璧彥文掩為己作者也。竊嘗考之,文正 公考定《儀禮》,正經與記,一仍其舊。今考注仍於朱子 《經傳通解》雜然無倫,其所注釋,徒取鄭元、賈公彥之 說而綴輯焉,亦與《易書戴記纂言》之文不類,決非出 於公手。豈晏氏不見公本而以己意為之耶?喬新不 揣庸陋,輒因唐人石經,兼考敘錄,詳加校定,經自為 經,記自為記,不相雜糅。其章次則依朱子所定,亦不 敢妄為紛更。《冠》《昏》二篇,賓主問對,冠字醴醮之辭,石 本在經文之後,今因「朱子移置各章之末,蓋以便於 讀者也。」於是《儀禮》十七篇復為完書。嗟夫!秦火之後, 先王典禮十亡八九,其存於世者惟此十七篇而已。 炎漢以來,雖未能舉行,然猶列之學官,師弟子講習 焉。自王安石廢經用傳,士大夫知此經者鮮矣。喬新 少嘗讀之,而不能無韓昌黎之患,每欲採摭諸儒之 說為之注,以成紫陽、臨川二大儒之志。今學殖荒落, 不能為已,姑校止遺經,藏之家塾,傳之同志,庶幾有 好古之士為吾所欲為者,豈非曠世之一快哉!

湛若水儀禮補逸經傳測一卷 编辑

按若水自序儀禮逸經名篇者何曰經之逸也多矣有士冠而天子諸侯闕有士昏士喪而天子諸侯大夫闕有士大夫祭而天子諸侯闕之四禮者其見於 编辑

「《公符》雜見於《昏義》諸記,則有之矣,王居,《明堂》」也,《中霤》 也,《投壺》也,《奔喪》也,諸經亡者則有之矣,存者其傳足 徵也。予沿是補逸經名凡十有五,庶幾存羊之意,而 諸記或存其傳者耳。

李舜臣禮經讀十七篇 编辑

按舜臣自序余讀冠禮筮於門釋者曰古文廟字也蓋十七篇本古文爾而承以秦隸至於今則多俗筆甲乙或易如昏禮下達納采用鴈納本補紩而 编辑

鴈,鵝也。酢,酸漿也。讀「酬酢」之「酢」,豈不遠哉!不揣弇陋, 正以大篆用其邊旁,以為楷書,兼以《周禮》《戴記》正焉。

郝敬儀禮節解十七卷 编辑

按敬自述儀禮較周禮切近周禮懸空鋪張儀禮周旋裼襲合下有實地雖止於十七篇推而演之三千三百皆可義起內鄉射即鄉飲酒禮大射即燕禮既 编辑

夕即《士喪禮》,「有司徹」即《少牢饋食禮》,其實止十有二 篇,然不啻詳已。昔之作者舉所嘗聞,潤色補綴,使後 世知禮之儀文如是,古人陳跡如是,非責後世一一 拘守,亦非士大夫禮存、天子諸侯禮亡之謂也。大抵 冠、昏、喪、祭、朝、聘、燕、饗,禮之大端止此;飲食男女,養生 送死,人生日用止此;升降進退,周旋規矩,行禮節文 「止此。天子諸侯同此,人倫同此,儀則隆殺多寡,因時 制宜。」此皆行禮節目。朱仲晦欲以《儀禮》為經。夫儀之 不可為經,猶經之不可為儀也。經者萬世常行;儀者 隨時損益。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經也。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儀也。皆以節文斯五者。五者三代相因,而 儀者所損益。世儒耳食。朱說,欲以《儀禮》為經,割諸禮 附之。嗟夫,諸禮家言,雖聖人復生,不能盡合矣。虞、夏、 殷、周因革損益,尚不相襲,乃世儒欲彌縫新故不同 之跡以通之百世,就使補輯完備,能必一一可用之 今日乎?學禮者所以貴達也。

譚貞良儀禮名物考八卷 编辑

按貞良自序儀禮之難讀也由於名物度數之未哲故覺其辭義之艱深也使名物度數之既辨則其艱深者且文從字順矣崇禎丙子秋試擯落意不自聊 编辑

「爰合鄭氏之注,賈氏之疏,陸氏之釋文,聶氏、楊氏之 圖,以及諸家之說,攷其名物度數而詮釋之。」嗚呼!《尚 書》百篇,伏生止記憶二十八篇,學者每致憾於書之 散佚。然使其盡存,聱牙詰曲,當無異是書之難讀。縱 頒諸學官以取士,士必畏難,而習焉者寡矣。高堂生 之禮,僅存一十七篇,而士子罕肯誦習。司學校者寧 以《小戴》之記傳為經,可為長太息也。吾故釋其名物 度數,俾吾後之人不以難讀廢之,斯幸甚已。

趙魏史儀禮本義十七卷 编辑

按魏史自序儀禮者周公監二代而制之以經世者也中庸云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大經小曲皆謂之儀是三百儀禮之綱領三千儀禮之條件禮 编辑

經之大全,登孔門者猶及見之,而孟氏以後,殘缺多 矣。漢興,河間獻王得孔壁《禮經》五十六篇,自十七篇 與高堂生所傳同外,餘三十九篇在祕府,謂之《逸禮》。 繼以新莽之亂亡焉。故迄今所存,止此而已。其篇次, 二戴與劉氏《別錄》參差不同,而鄭本一依劉氏。其《註 疏》朱子蓋嘗以浮蕪病焉,欲力為釐正而不果。近代 吳氏亦 嘗嗣為考定焉。而未盡值世聖明。文運綦盛, 史且賤老。不自揆其迂腐。藎心詮次其間。為之《本義》 如其篇。庶幾私淑前修。竟其未竟之志云

舒芬士相見禮儀一卷 编辑

按芬自序故事謁闕里者拜先師孔子畢乃拜啟聖公已則遍觀宗廟之美始造衍聖公宅惟升堂再拜而已芬言當時士相見禮蓋公聖人之胄所居所養 编辑

必異於人,而此禮又為孔壁淹中所出也。若夫贄,則 可依時俗,用帕二方,亦古人將幣遺意,不拘於羔鴈 雉腒之飾矣。因錄一二策,將以告夫來謁闕里者。

聞人詮飲射圖解一卷 编辑

按詮自序夫射何為者也夫射聖人所以別賢愚序長幼以明禮樂者也是故以進德者尚其藝以盡倫者尚其節以致中者尚其敬以章順者尚其和是故 编辑

「藝之德,聖而智,節之道孫以通,和敬之施恭以安。」君 子行此四者以治其身,則德日進而家可齊,立不偏 而行不疑矣。以之教人,則同德相勸而進不孤,同親 相讓而倫不紊,立不獨立而人易親,行不獨行而人 易從。是故男子生而懸弧焉,剡蓬以射天地四方,示 有事也。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罔不由射以觀德行。故 天子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之射也,必先 行《鄉飲酒》之禮。是故燕也者,合學合射以考藝而進 退之,以別嫌疑,以明正道,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飲也 者,明貴賤,辨隆殺,象天象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 光,合諸鄉射而孝悌之行立,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是 故燕必以《大射》,飲必以《鄉射》,大射以明君臣之義,鄉 射以明長幼之序,皆所不廢也。孔子曰:「吾觀於鄉,而 知王道之易易也。」則夫鄉飲、鄉射,固亦學士之所必 不可忽,君子進德盡倫之首事也。是故其藝章而德 進矣,其節著而倫盡矣。飾之以禮樂,則所以養德而 俾之周旋中禮者,斯其至矣。嘉靖十五年春正月。

王廷相鄉射禮圖注一卷 编辑

按廷相自序鄉射禮者古大夫士之射禮也蓋射於鄉以詢眾庶而察其志與容將論賢而不遺也夫人容止揖讓而賢不肖以判行同能偶之際而好惡趨 编辑

舍群以之分,故曰「射以觀德。」由茲選士,其義廣矣,是 故聖人務之。其為禮也,委曲周盡,動合法象。觀其賓 主之情,禮樂之節,器制之數,區位之宜,登降之容,獻 酬之飾,蓋洽於人情,達於倫義者矣。君子一游於是, 則和順從容之心油然以興,鄙陋陵躐之氣如蛻斯 釋。仁愛可以推之庭塾,忠敬可以推之君長,恂篤可 以推之州閭,慈惠可以推之民庶,非勉爾也,有不言 而會通者矣。仲尼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豈不信然哉!舊有《關中本》,獨取三射,而略獻酬。學士 之慕古者,恆以全禮病之。然時異勢殊,亦難盡然矣。 余乃取《儀禮》本篇,類次其事為四十五節,省而不行 者四節,舉射者二十三節,通舉者四「十一節,復取諸 家疏解及舊圖注附之,仍會以今儀,以便習事。」嗟乎! 古今異宜,禮難盡一。禮者情也,禮不同而情同,古亦 幾矣。感物撰德,夫焉不足哉?故曰:「存乎其人焉耳。」庾 亮,武昌亂臣也,舉古賓射,時士歎其有洙、泗之風。劉 昆,陳留野儒也,桑弧蒿矢以習射,而縣令率屬就觀。 況世會和平,彷彿隆古之運,有以禮樂自任者,則「風 動物化」,夫豈不遠哉!

楊道賓射禮儀節一卷 编辑

按劉賢序國學故有高皇帝欽定射儀出於草創之世百戰之餘士亡不爭先命中者禮取其足以銷雄心抑勁氣而止以故節目疏闊其後涇野呂氏更定 编辑

之。承平之時,道在潤色,意在會通其典故,綢繆其文 章,是故制詳而教備。蓋欽定之儀,有射而後有儀,義 主忠質。考定之儀,有儀而又增飾之,雖曰適中,然以 文勝矣。此溫陵楊荊巖先生《射禮儀節》之所由纂也。 夫禮苟繁而使人病於難行,非所以為禮,先生其穆 然有從先進之思乎?江夏郭君,博物君子也,既以此 書教習多士,而又為之考射法、射器、射職以至位次、 聲詩,繪圖附說,一準諸古,以廣先生造士之意,用壽 諸梓。兩先生之思挽世道於古初者,實倪於此。孔子 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讀《儀節》一編,兩先 生之所以佐王道者,豈其難哉?

朱縉射禮集解 卷 编辑

按縉自序鄉射禮文具在周公儀禮鄭元有注以釋其義矣今復何為而有是集耶蓋儀禮古文昌黎常苦其難讀鄭注簡切後學罔哲其精微矧元聖之言 编辑

至理攸寓,窮之而愈無窮,味之而益有味乎?世儒著 有《射禮纂要》《直節》《節要》等書,撰次雖為詳明,而今之 演習古射者,多慮漫無依據,艱於效慕,此《集解》所以 不容不作也。是故祖述《儀禮》,參考群籍,要殊於同,會 萬於一。先之以序事,使各有所執也;次之以攷物,使 各有所知也。然後設位以立周旋之準,陳器以備禮 「樂之文。儀節終始,次第具述,無非咀味古人糟粕而 演繹之耳,詎敢罔作聰明,以亂典章之舊哉?」復乃召 集諸生,講解明悉,分以執事。未幾,按《禮》畫圖,舉而行 之,則見其雍雍然,肅肅然,容止有儀,進退有度。甚矣! 禮能變化人之氣質,何如是之速也?不足以徵德行之立乎?兼之禮器古樸,音樂閑雅,時來觀者,絡繹依 稀,矍相堵牆。何者?殆原古禮廢墜日久,駭見修舉於 學,宜其人皆爭先而快睹之,亦不足為異也已矣。事 竣,舉人李生良能、貢士張生師夔暨李生九敘、劉生 玉光,偕通學諸生力請備紀,以風來學,辭終弗獲。竊 惟宣父言夏、商之禮,尚慨杞宋之無徵;晦菴撰《楚辭》 之注,尤多闕疑之未訂。顧愚管窺蠡測之見,曷敢衒 售以貽名家宗工之笑歟。雖然,敦行古禮,以正士習, 實典文教者之責任也。義亦不得遜避,乃敢忘其蕪 陋,庸書以為序云。時嘉靖戊戌秋八月

劉績喪服傳解 卷 编辑

按績自序漢初高堂生為博士傳儀禮十七篇至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得亡儀禮五十六篇字皆篆書古文其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者同其餘三十九 编辑

篇,絕無師說。在於祕館,先儒以為周公作。按《記》「哀公 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則中晦 而孔子述之者也。獨《喪服》,子夏為傳,豈以通上下,兼 經權,有難知者與?漢末鄭元為十七篇注,唐賈公彥 為《疏》,其他皆亡矣。宋朱子為《通解》,門人楊復為圖,至 敖繼公為《集說》。嗚呼!去周、孔數千年,習者不知幾何 人,傳者尚有此數家,然皆精不知蘊奧,粗并亡制度, 禮亦難言矣。我朝太祖有意於是,而儒臣近蹈前訛, 惜哉!績承乏吏部,弘治甲子,太皇太后喪,因倡古反 吉,元端為凶衰服制,無漢以後附會諸說,大臣從之。 尋守鎮江,治宮三月即歸,杜門成初志。以內外徵不 起,忘飲食寵辱,死生加百倍功,然後知禰祖上殺,子 孫下殺,兄弟旁殺以澤,皆五世而斬也。天子諸侯絕 旁親,以其皆臣也。公卿大夫降旁親,以其尊不同也。 為人後者,女子出嫁降旁親,而正體父母期持重,大 宗不二斬也。然庶子不為長子斬,宗子不為出母服。 無父則祖亦斬,無子則孫亦期。諸侯以下男女尊同 則仍本服。公卿以下女出嫁無主,則仍本服;臣不食 祿,則同民三月;君已傳位,則從服期年。從有服而無 服,從無服而有服,從重而輕,從輕而重,隨時隨人,取 中,無一定之法,乃行經之權也。孔子曰:「可與立,未可 與權。」豈易知哉?是故兼前代之制作,莫如周公;定百 王之大法,莫如孔子。是篇師徒述習,孔子既不易,則 今日必不可易;今日必不可易,則後世又安能易哉! 故績特為訓,又圖以該之,使九族有等,而不容毫髮 亂;使五服皆同,而但有粗細異。一本始乎父子,旁親 始乎兄弟,別而有條,殊而可一,簡易之道如指掌,非 妄作也。正德癸酉秋七月。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