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62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六十二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二卷目錄

 三禮部藝文一

  禮賦           周荀卿

  大略篇           前人

  服疑           漢賈誼

  禮篇            前人

  崇禮論           桓寬

  張純詳禮制詔     後漢光武帝

  制定禮樂詔         章帝

  復下制定禮樂詔       同前

  上和帝疏          張奮

  曹褒傳論         宋范曄

  修五禮表         梁徐勉

  三禮疑問       北魏房景先

  定宗廟議        唐岑文本

  七廟議           前人

  前題           劉承慶

  遷廟議          權德輿

  禘祫議          史元璨

  禮論一          宋李覯

  禮論二           前人

  禮論三           前人

  禮論四           前人

  禮論            蘇洵

  前題           王安石

  前題            蘇軾

  禮以養人為本論       前人

 三禮部藝文二

  釋奠日國學觀禮聞雅頌  唐令狐峘

  郊壇聽雅樂        胡直鈞

  南郊慶成        宋歐陽修

  明堂慶成          前人

  郊祀慶成          蘇軾

  前題            甘立

  八月丁亥釋奠禮成三十韻 元周伯琦

經籍典第二百六十二卷

三禮部藝文一

编辑

《禮賦》
周荀卿

编辑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 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 而霸,無一焉而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王曰:「此夫文 而不采者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 小人所不敬者與?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 似者與?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 與!「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

《大略篇》
前人

编辑

大略: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 詐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禮也。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 屏不欲見內也。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 走,禮也。《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諸侯,諸侯 輦輿就馬,禮也。《詩》曰:『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 謂我來矣。天子山冕,諸侯元冠,大夫裨冠,士韋弁,禮 也。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天子琱弓,諸 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諸侯相見,卿為介,以其教出 畢行,使仁居守。聘人以珪,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 以玦,反絕以環。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 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聘禮志》曰:「幣厚則傷 德,財侈則殄禮。」《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詩》曰:「物其旨 矣,唯其偕矣。」不時宜,不敬交,不驩欣。雖旨,非禮也。水 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 表也。先王以禮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去表也。故 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舜曰:「惟予從 欲而治。」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聖 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堯學於君疇,舜學 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 親迎之禮,父南鄉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 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 「諾。惟恐不能敢忘命矣。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 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 焉。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於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 用刑罰於萬民也。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 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彊。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 經》,而順人心者,背禮者也。禮之大者,凡事生飾驩也, 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 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 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 仁有里,義有門。仁非其里而虛之,非禮也;義非其門 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

成義;審節而不知,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
考證
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

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 後道也。」貨財曰賻,輿馬曰賵,衣服曰襚,玩好曰贈,玉 貝曰含。賻賵所以佐生,贈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 柩尸,弔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吉行五十,奔喪百里, 賵贈及事,禮之大也。禮者,政之輓也。為政不以禮,政 不行矣;治民不以禮動斯陷矣。禮者,人之所履也,失 所履則顛蹶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禮之 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曲直也。 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和樂之 聲,步中《武》《象》,趨中《韶》《濩》。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士。文貌 情用相為內外表裏,禮之中焉能累索,謂之能慮。《禮》 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也。

《服疑篇》
漢·賈誼

编辑

制服之道,取至適至和,以子民至美至神,進之帝奇 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貴賤。是以高下異則名號異 則權力異則事勢異則旗章異則符瑞異則禮寵異 則秩祿異則冠履異則衣帶異則環珮異則車馬異 則妻妾異則澤厚異則宮室異則床席異則器皿異 則飲食異則祭祀異則死喪異則。故「高則此品周高, 下則此品周下。加人者品此臨之,埤人者品此承之。 遷則品此者進,絀則品此者損。」貴周豐,賤周謙。貴賤 有級,服位有等。等級既設,各處其檢。人循其度,擅退 則讓,上循則誅。建法以習之,設官以牧之。是以天下 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位。人定其心,各 著其目,故眾多而天下不眩,傳遠而「天下識。」祇尊卑 已著,上下已分,則人倫法矣。於是主之於臣,若日之 與星,以臣不幾,可以疑主;賤不幾,可以冒貴;下不陵 等,則上位尊;臣不踰級,則主位安;謹守倫紀,則亂無 由生。

《禮篇》
前人

编辑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 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 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 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 退讓,以明禮。禮者,所以固國家,安社稷,使君無失其 民者也。主臣,禮之正也;威德在君,禮之分也。尊卑大 小,強弱有位,禮之數也。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 大夫愛官屬,士庶各愛其家。失愛不仁,過愛不義,禮 者,所以守尊卑之經,強弱之稱者也。」《禮》,天子適諸侯 之宮,諸侯不敢自阼。階者,主之階也。天子適諸侯,諸 侯不敢有宮,不敢為主人,禮也。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之至也。君仁則不 厲,臣忠則不二。父慈則教,子孝則協,兄愛則友,弟敬 則順,夫和則義,妻柔則正,姑慈則從,婦聽則婉,禮之 質也。禮者,臣下所以承其上也。故《詩》云:「一發五豝,吁 嗟乎騶虞!」騶虞者,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獸者也。 天子佐輿十乘,以明貴也;二牲而食,以優飽也。虞人 翼五豝,以待一發,所以復中也。人臣於是所尊敬,不 敢以節,待敬之至也。甚尊其主,敬慎其所掌職,而志 厚盡矣。作此詩者,以其事深見良臣順下之志也者 可以義矣,故其嘆之也長,曰:「吁嗟乎!雖古之善為人 臣者,亦若此而已。禮者所以節義而沒不還,故饗飲 之禮,先爵於卑賤而後貴者始差,殽膳下浹,而樂人 始奏,觴不下遍,君不賞差;殽不下浹,上不舉樂。故禮 者所以恤下也。」由余曰:「乾肉不腐則左右親;苞苴時 有;筐篚時至則群臣附;官無蔚藏;腌陳時發則戴其 上。《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 也』。上少投之,則下以軀償矣。弗敢謂報,願長以為好。」 古之蓄其下者,施報如此。國無九年之蓄,「謂之不足; 無六年之蓄謂之急;無三年之蓄,國非其國也。民三 年耕,必餘一年之食,九年而餘三年之食,三十歲相 通而餘十年之積。」雖有凶旱水溢,民無饑饉。然後天 子備味而食,日舉以樂。諸侯食珍,不失鐘鼓之縣。可 使樂也者,上下同之。故《禮》,「國有饑人,人主不飧;國有 凍人,人主不裘。報囚之日」,人主不舉樂,歲凶,糓不登 臺,扉榭徹于候,馬不食糓,馳道不除食減膳,饗祭有 闕。故禮者,自行之義,養民之道也。受計之禮,主所親 拜者二,聞生民之數則拜之,聞登糓則拜之。《詩》曰:「君 子樂胥,受天之祜。」胥者,相也。祜,大福也。夫憂民之憂 者,民必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與。士民若 此者,受天「之福矣。」《禮》,聖王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 見其死,聞其聲不忍,嘗其肉,隱弗忍也。故遠庖廚,仁 之至也。不合圍,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澤,豺不祭獸,不 田獵,獺不祭魚,不設網罟鷹集,不鷙睢而不逮,不出 穎羅,草木不零落,斧斤不入山林,昆蟲不蟄,不以火 田,不麛,不卵下刳胎,不夭,魚肉不入廟門,鳥獸不成 毫毛,不登庖廚,取之有時,用之有節,則物莫不多。湯 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 方來者,皆罹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湯 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昔蛛」請幫助識別此字。作網。今之人循緒,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 吾取其犯命者,其憚害物也如是。漢南之國聞之曰: 「湯之德及鳥獸矣。」四十國歸之。《詩》曰:「王在靈囿,麀鹿 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皜皜。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言德 至也。聖主所在,魚鱉禽獸猶得其所,況於人民乎?故 仁人行其禮,則天下安而萬理得矣。逮至德渥澤洽, 調和大暢,則天清澈,地富熅,物時熟,民心,不挾詐賊, 氣脈淳化,攫齧搏擊之獸鮮,毒蠚猛虭之蟲蜜,毒山 不蕃,草木少薄矣。鑠乎大仁之化也。

《崇禮論》
桓寬

编辑

王者崇禮施德,上仁義而賤怪力,故聖人絕而不言。 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不可棄也。」今萬 方絕國之君,奉贄獻者,懷天子之盛德,而欲觀中國 之禮儀,故設明堂辟雍以示之,揚干戚,昭《雅》《頌》以風 之。今乃以玩好不用之器,奇蟲不畜之獸,角抵諸戲 炫燿之物陳夸之,殆與周公待遠方殊。昔周公處謙 以卑士,執禮以治天下,辭越裳之贄,見恭讓之禮。既 與入文王之廟,是見大孝之禮也。目睹威儀干戚之 容,耳聽清歌《雅》《頌》之聲,心充至德,欣然以歸,此四裔 所以慕義內附,非重譯狄鞮來觀猛獸熊羆也。夫犀 象兕虎,南夷之所多也;驢騾馲駝,北狄之常畜也,中 國所鮮,外國賤之。南越以孔雀珥門「戶,崑山之旁以 玉璞抵烏鵲。」今貴人之所賤,珍人之所饒,非所以厚 中國,明盛德也。隋和之名寶也,而不能安危存亡,故 喻德示威,惟賢臣良相,不在犬馬珍怪。是以聖王以 賢為寶,不以珠玉為寶。昔晏子修之樽俎之間,而折 衝乎千里。不能者,雖隋和滿篋,無益於存亡。

《張純詳禮制詔》建武二十六年
後漢·光武帝

编辑

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 為樂,樂必崩。」宜據經典,詳為其制。

《制定禮樂詔》元和二年
章帝

编辑

《河圖》稱:「赤九會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尚書璇璣鈐》 曰:「述堯理世,平制禮樂」,放唐之文。予末小子,託于數 終,曷以纘興,崇弘祖宗,仁濟元元。《帝命驗》曰:「順堯考 德,題期立象。」且三五步驟,優劣殊軌,況予頑陋,無㠯 克堪,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每見圖書,中心恧焉。

《復下制定禮樂詔》元和三年
同前

编辑

朕以不德,膺祖宗弘烈。迺者鸞鳳仍集,麟龍並臻,甘 露宵降,嘉穀滋生。赤芝之類,紀於史官。朕夙夜祇畏, 上無以彰於先功,下無以克稱靈物。漢遭秦餘,禮壞 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

《上和帝疏》
張奮

编辑

聖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禮樂,《五經》同歸,而禮樂之 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 於樂。」又曰:「揖讓而化天下者,禮樂之謂也。」先王之道, 禮樂可謂盛矣。孔子謂子夏曰:「禮以修外,樂以制內, 丘已矣夫!」又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 民無所厝其手足。」臣㠯為漢當制作禮樂,是以先帝 盛德,數下詔書,愍傷崩缺,而眾儒不達,議多駁異。臣 累世台輔,而大典未定,私竊惟憂,不忘寢食,犬馬齒 盡,誠冀先死,見禮樂之定。

《曹褒傳論》
宋·范曄

编辑

漢初,天下創定,朝制無文,叔孫通頗採經禮,參酌秦 法,雖適物觀時,有救崩敝,然先王之容典,蓋多闕矣。 是以賈誼、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懷憤嘆息,所不能已 也。資文、宣之遠圖,明懿美而終莫或用,故知自燕而 觀,有不盡矣。孝章永言前王,明發興作,專命禮臣,撰 定國憲,洋洋乎盛德之事焉。而業絕天算,議黜異端, 斯道竟復墜矣。夫三王不相襲禮,五帝不相沿樂,所 以咸、莖異調,中都殊絕。況物運遷回,情數萬化,制則 不能隨其流變,品度未足定其滋章,斯固世主所當 損益者也。且樂非夔、襄,而新音代起;律謝皋、蘇,而制 令亟易,修補舊文,獨何猜焉?《禮》云禮云,曷其然哉!

《修五禮表》
梁·徐勉

编辑

臣聞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故稱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夫禮所以安上治人,弘風訓俗, 經國家,利後嗣者也。唐虞三代,咸必由之。在乎有周, 憲章尤備。因殷革夏,損益可知。雖復經禮三百,《曲禮》 三千,經文三百,《威儀》三千,其大歸有五,即宗伯所掌 典禮,吉為上,凶次之,賓次之,軍次之,嘉為下也。故祠 祭不以禮,則不齊不莊;喪紀不以禮,則背死忘生者 眾;賓客不以禮,則朝覲失其儀;軍旅不以禮,則致亂 于師律;冠婚不以禮,則男女失其時。為國修身,於斯 攸急。洎周室大壞,王道既衰,官守斯紊,日失其序。禮 樂征伐,出自諸侯,《小雅》盡廢,舊章缺矣。是以韓宣適 魯,知周公之德;叔侯在晉,辨郊勞之儀。戰國縱橫,政 教愈泯,暴秦滅學,掃地無餘。漢氏鬱興,日不暇給,猶 命叔孫於外野,方知帝王之為貴。末葉紛綸,遞有興 毀,或以武功銳志,或好黃老之言,禮義之式,於焉中 止。及東京曹褒《南宮制述》,集其散略,百有餘篇,雖寫

以尺簡,而終闕平奏。其後兵革相尋,異端互起,章句
考證
既淪,俎豆斯輟。方領矩步之容,事滅於旌鼓;蘭臺石

室之文,用盡於帷蓋。至乎晉初,爰定新禮,荀顗制之 於前,摰虞刪之於末。既而中原喪亂,罕有所遺;江左 草創,因循而已,釐革之風,是則未暇。伏惟陛下睿明 啟運,先天改物,撥亂惟武,經時以文。作樂在乎功成, 制禮弘於業定。光啟二學,皇枝等於貴遊;闢茲五館, 草萊升以好爵。爰自受命,迄於告成,盛德形容備矣, 天下能事畢矣,明明穆穆,無德而稱焉。至若元符靈 貺之祥,浮溟《機山》之賮,固亦日書左史,副在司存,今 可得而略也。是以命彼群才,搜《甘泉》之法;延茲碩學, 闡曲臺之儀。淄上淹中之儒,連蹤繼軌;負笈懷鈆之 彥,匪旦伊夕。諒以化穆三雍,人從五典,秩「宗之教,勃 焉以興。」伏尋所定五禮,起齊永明三年,太子步兵校 尉伏曼容,表求制一代禮樂。於時參議置新舊學士 十人,止修《五禮》諮稟。衛將軍、丹陽尹王儉學士亦分 住郡中,製作歷年,猶未克就。及文憲薨殂,遺文散逸。 後又以事付國子祭酒何引,經涉九載,猶復未畢。建 武四年,引還東山。齊明帝敕委尚書令徐孝嗣,舊事 本末,隨在南第。永元中,孝嗣於此遇禍,又多零落,當 時鳩斂所餘,權付尚書左丞蔡仲熊、驍騎將軍何佟 之共掌其事。時修禮局住在國子學中門外,東昏之 代,頻有軍火,其所散失,又踰大半。天監元年,佟之啟 「審省置之,宜敕使外詳。」時尚書參詳,以天地初革,庶 務權輿,宜「俟隆平,徐議刪撰。」欲且省禮局,併還尚書 儀曹。詔旨云:「禮壞樂崩,故國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 以為永准。但頃之修撰,以情取人,不以學進。其掌知 者,以貴總一,不以稽古,所以歷年不就,有名無實。此 既經國所先,外可議其人,人定,便即撰次。」於是尚書 僕射沈約等參議,「請《五禮》各置舊學士一人,人各自 舉學士二人,相助抄撰。其中有疑者,依前漢《石渠》《後 漢》《白虎》隨源以聞,請旨斷決。」乃以舊學士右軍記室 參軍明山賓掌吉禮,中軍騎兵參軍嚴植之掌凶禮, 中軍田曹行參軍兼太常丞賀瑒掌賓禮,征虜記室 參軍陸璉掌軍禮,右軍參軍司馬裴掌嘉禮,尚書左 丞何佟之總參其事。佟之亡後,以鎮北諮議參軍伏 暅代之,後又以暅代嚴植之掌凶禮。暅尋遷官,以《五 經》博士繆昭掌凶禮,復以「禮儀深廣,記載殘缺,宜須 博論,共盡其致,更使鎮軍將軍、丹陽尹沈約、太常卿 張充及臣三人同參厥務。臣又奉別敕,總知其事,又 使中書侍郎周捨、庾於陵二人,復豫參知。若有疑義 所掌,學士當職」先立議,通諮《五禮》。舊學士及參知各 言同異,條牒啟聞,決之制旨。疑事既多,歲時又積,制 旨裁斷,其數不少。莫不網羅經誥,玉振金聲,義貫幽 微,理入神契。凡諸奏決,皆載篇首,具列聖旨,為不刊 之則。洪規盛範,冠絕百王,茂實英聲,方垂千載。寧孝 宣之能擬,豈孝章之足云。竊以撰正履禮,歷代罕就, 皇明在運,厥功克成。周代三千,舉其盈數;今之八千, 隨事附益。質文相變,故其數兼倍,猶如八卦之爻,因 而重之,錯綜成六十四也。昔文武二王,所以綱紀周 室,君臨天下,公旦修之,以致太平龍鳳之瑞,自斯厥 後,甫備茲日。孔子曰:「『其有繼周』。雖百代可知。」豈所謂 齊功比美者歟?臣以庸識,謬司其任,淹留歷稔,允當 斯責。兼勒成之初,未遑表上,實由才輕務廣,思力不 周,永言慚惕,無忘寤寐。自今春輿駕將親六師,搜尋 軍禮,閱其條章,靡不該備,所謂「郁郁文哉,煥乎洋溢」, 信可以懸諸日月,頒之天下者矣。愚心喜忭,彌思陳 述,兼前後聯官,一時皆逝。臣雖幸存,耄已將及,慮皇 世大典,遂闕騰奏,不任下情。輒具載撰修始末,并職 掌人所成卷秩條目之數,謹拜表以聞。

詔曰:「經禮大備,政典載弘,今詔有司,案以行事也。」 又詔曰:「勉表如此。因革允釐,憲章孔備,功成業定,於 是乎在。可以光被八表,施諸百代,俾萬世之下,知斯 文在斯。主者其按以遵行,勿有失墜。」

《三禮疑問》
北魏·房景先

编辑

問《周禮秋官》司烜氏「邦若屋誅,為明竁焉?」曰:王道貴 產,法理尚恩。舊德見食,八象載其美;五宥三刺,經禮 寶其仁。是以祿父巨釁,殷禮不輟;三監亂德,蔡𦙌猶 存。罪莫極於無上,逆莫甚於違天。行大辟禍不及族, 理正刑愆止於身。何惡當參夷之禍?何戾受淪殄之 辜?

問:《儀禮》「繼母出嫁,從為之服。」《傳》云「貴終其恩。」曰:繼母 配父,本非天屬,與尊合德,名義以興。兼鞠育有加,禮 服是重。既體違義盡,棄節毀慈,作嬪異門,為鬼他族, 神道不全,何終恩之有方?齊服是追,哭於野次,苟存 降重,無乃過猶不及乎?

問:《禮記》「生不及祖父母,父母稅,喪己則否?」曰:「服以恩 制,禮由義立。茲母三年,孫無緦葛」者,以戚非天屬,報 養止身,祖雖異域,恩不及己,但正體於下,可無服乎? 且縞冠,元武子姓之服,縓練之後,縗絰已除,猶懷慘 素,未忍從吉,況斬焉。初之創巨方始,復弔之賓,尚改 緇襲,奉哀苫次,而無追變,孝子孝孫,豈天理是與

《定宗廟議》
唐·岑文本

编辑

議曰:「臣聞揖讓受終之主,革命創制之君,莫不崇親 親之義,篤尊尊之道,虔奉祖宗,爰致郊廟。自義乖闕 里,學滅秦廷,儒雅既喪,經籍堙殄。雖兩漢纂修絕業, 魏晉敦尚斯文,而宗廟制度,典章散逸,習所傳而競 偏說,是所見而起異端。自昔迄茲,多歷年代,語其大 略,兩家而已。祖鄭元者則陳四廟之制,述王肅者則」 引七廟之文,貴賤混而莫辨,是非紛而不定。陛下至 德自然,大孝詣極,孺慕踰匹夫之志,制作窮聖人之 精誠,宜定一代之宏規,為萬世之彝典。臣等奉述睿 旨,討論往載,紀七廟者實多,稱四廟者蓋寡。校其得 失,昭然可見。《春秋穀梁傳》及《禮記王制》《祭法》《禮器》,《孔 子家語》,並云「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二廟。 《尚書》咸有一德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至於孫卿、孔 安國、劉歆、班彪父子,孔光、虞喜、干寶之徒,或學推碩 儒,或才稱博物,商較古今,咸以為然。故其文曰:「天子 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是以晉宋齊梁皆依斯 義,立親廟六,豈非有國之茂典,不刊之休烈乎?若使 違群經之正說,從累「代之疑義,背子雍之篤論,遵康 成之舊學。則天子之禮,下逼於人臣;諸侯之制,上僭 於王者:非所謂尊卑有序,名位不同者焉。況復禮由 人情,非自天墮。大孝莫重於尊親,厚本莫先於嚴配。 數盡四廟,非貴多之道;祖建七世,得加隆之心。是知 德厚者流光,乃經世之高義;德薄者流卑,實不易之 令範。」臣等參議,請依晉宋舊典,立親廟五。其祖宗之 典,不在此數。庶承天之道,興於治定之辰;尊祖之義, 成於孝洽之日。謹議一作「皆。」《舊唐書志》

《七廟議》
前人

编辑

議曰:「『昔孫卿子云:『有天下者事七代,有一國者事五 代』。則天子七廟,古今達禮。故《商書》稱『七代之廟,可以 觀德』。《祭法》稱王立七廟,一壇二墠』。《王制》云:『天子七廟, 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莫不尊始封之君,謂之 太祖。太祖之廟,百代不遷。祫祭之禮,毀廟之主,陳於 太祖,未毀之廟主皆昇合食於太祖之室。太祖東向, 昭南向,穆北向』。」太祖者,商之元王,周之后稷是也。太 祖之外,更無始祖。但商自元王已後十四代,至湯而 有天下。周自后稷已後十七代,至武王而有天下。其 間代數既遠,遷廟親廟,皆出太祖之後,故得合食有 序,尊卑不差。其後漢高受命,無始封祖,即以高皇帝 為太祖太上皇,高帝之父,立廟饗祀,不在昭穆合食 之列,為尊於太祖故也。魏武創業,文帝受命,亦即以 武帝為太祖,其高祖太皇、處士君等,並為屬尊,不在 昭穆合食之列。晉宣創業,武帝受命,亦即以宣帝為 太祖,其征西、豫章、潁川、京兆府君等,並為屬尊,不在 昭穆合食之列。歷茲已降,至於有隋,宗廟之制,斯禮 不易。故宇文氏以文「皇帝為太祖,隋室以武元皇帝 為太祖。國家誕受天命,累洽重光,景皇帝始封唐公, 實為太祖。中間代數既近,列在三昭三穆之內,故皇 家大廟,唯有六室。其弘農府君、宣光二帝,尊於太祖, 親盡則遷,不在昭穆合食之數。今皇極再造,孝思匪 寧,奉二月二十九日敕,宣光以下,依舊號令尊崇。」續 又奉三月一日敕:既立七廟,須尊崇始祖,速令詳定 者。伏尋禮經,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周 廟太祖之外,以周文王為始祖,不合禮經。或有引《白 虎通義》云「后稷為始祖,文王為太祖,武王為太宗」,及 鄭元注《詩·雍序》太廟謂文王以為說者。其義不然。何 者?彼以禮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周人祖文王而宗 武王,故謂文王為太祖耳,非祫群主合食之太祖。今 之議者,或有欲立涼武昭王為始者,殊為不可。何者? 昔在商周,稷卨始封,湯武受命。湯武之興,祚由稷卨, 故以稷卨為太祖,即皇家之景皇帝是也。涼武昭王 勳業未廣,後主失守,國土不傳,景皇帝始封,實基明 命,今乃捨封唐之盛烈,崇「西涼之遠搆,考之前古,實 乖典禮。魏氏不以曹參為太祖,齊、梁不以蕭何為太 祖,晉氏不以胡公、殷王卬為太祖,宋氏不以楚元王 為太祖,陳、隋不以胡公、楊震為太祖,則皇家安可以 涼武昭王為太祖乎?」漢之東京,大議郊祀,多以周郊 后稷,漢當郊堯制。下公卿議,議者僉同,帝亦然之。唯 杜林《正議》,獨以為「周室之興,祚由后稷;漢業特起,功 不緣堯。祖宗故事,所宜因循。」竟從林議。又《傳》稱「欲知 天上事問長人」,以其近之。武德、貞觀之時,主聖臣賢, 其去涼武昭王,蓋亦近於今矣。當時不立者,以必不 可立故也。今既年代深遠,方復立之,豈是三祖二宗 之意?實恐景皇失職而震怒,武昭虛位而不答,非社 稷之福也。宗廟事重,禘祫禮崇,先王以之觀德,或者 不知其說。既灌而往,孔子不欲觀之。今朝命惟新,宜 應慎禮。祭神如在,理不可誣。請準敕加太廟為七室, 享宣皇帝,以備七代,其始祖不合別有尊崇之議。謹 議。

《前題》
劉承慶

编辑
議曰:「謹按《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而七。此
考證
載籍之明文,古今之通制。皇唐稽考前範,詳探列辟,

崇建宗靈,式遵斯典。但以開基之主,受命之君,王跡 有淺深,太祖有遠近。湯、武受命,祚因稷、卨,太祖代遠, 出乎昭穆之上,故七廟可存。若夏繼唐、虞,功非由鯀; 漢除秦、項,力不因堯。及魏、晉膺圖,周、隋揆亂,皆勛隆」 近代,祖業非遠,受命始封之主,不離昭穆之親,故肇 立宗祊,罕聞別制。夫太祖以功建,昭穆以親崇,功綿 百代而不遷,親盡七葉而當毀。或以太祖代淺,廟數 非備,更於昭穆之上,遠立合遷之君,曲從七廟之文, 深乖迭毀之制。皇家千齡啟旦,四葉重光。景皇帝濬 德基唐,代數猶近,號雖稱於太祖,親「尚列於昭穆,具 臨六室之位,未申七代之尊。」是知太廟當六,未合有 七,故先朝未有宣、光、景、元、神堯、文、武六代親廟。大帝 登遐,神主升祔於廟室,以宣皇帝代數當滿,準禮復 遷。今還止有光皇帝以下六代親廟,非是天子之廟 數,不當有七。本由太祖有遠近之異,故初建有多少 之殊。敬惟三后臨朝,代多儒雅,神祊事重,禮豈虛存? 規模可沿,理難變革。宣皇既非始祖,又廟無祖宗之 號,親盡既遷,其廟不合重立。若禮終運往,建議復崇, 恐違王制之文,不合先朝之旨。請依貞觀之故事,無 改三聖之宏規,光崇六室,不虧古議。謹議。

《遷廟議》
權德輿

编辑

臣聞《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祭稱百順,實受其福。故曰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以太祖始封之重,當殷祭東 向之尊,百代不遷,下統昭穆,此孝享嚴禋之極制也。 周自后稷十六代至武王,毀廟遷主,皆太祖之后,故 序列昭穆,合食無嫌。漢之太上皇主瘞于園寢,尋置 別廟,是為屬尊。故周漢皆太祖之位正,自魏至隋,則 虛其位。魏明帝初,以太上皇別廟未成,故權設對祫。 後有司定七廟之制,太祖以下為昭穆,二祧旋至三 少帝,運移於晉,晉不以兄弟為代數,故元帝上繼武 帝,簡文上繼元帝。至安帝時,然後征西至京兆。四府 君遷盡,未及殷祭,運移于宋。初永和中,疑四府君主 所藏之禮,詔公卿博議。范宣請築一「室,韋泓請室杇, 乃止。蔡謨亦請改築別室,若未展者,當入就太廟,以 征西府君東嚮。」議竟不行。宋、齊、梁、陳、北齊、周、隋悉虛 其位,以待太祖,皆以短祚,其禮不申,則自魏以降,太 祖列昭穆之位,非通例也。武德中,親廟四,自宣簡公 而下。貞觀中,立七廟六室,自弘農府君而下。開元中, 始制九廟,追尊獻懿祖。故自武德至於開元,太祖在 四廟、七廟、九廟之數,則東向之虛,又非例也。廣德二 年,將及殷祭,有司以二祖親盡當遷,太祖九室既備, 其年冬祫,於是正太祖於東向,藏二祖於夾室,凡十 八年矣。建中二年冬祫,有司誤引蔡謨《征酉》之議,以 獻祖居東向,懿祖為昭,太祖為穆,此誠乖儀倒置之 大者也。議者或引《春秋》「禹不先鯀,湯不先契,文、武不 先不窋」以為證。且湯與文武,皆太祖之後,理無所疑。 至於禹不先鯀,安知說者非啟於太康之代,而左丘 明因而記之耶?向者有司以二主藏夾室,非儀則可, 闕殷祭,非敬則可,處東向之位則不可。是以貞元七 年冬,太常上奏,請下百寮僉議,詔可其奏。八年春,有 于頎等一十六狀。至十一年,又詔尚書省集議,有陸 淳、宇文炫一狀,前後異同,有七家之說。至於藏夾室, 虛東向,遠遷園寢,分饗禘祫,如幣玉虞主,而枚卜瘞 埋,援引滋多,皆失禮意。臣等審細討論,惟置別廟及 祔于德明、興聖二說,最為可㨿。德明、興聖之廟,從別 廟也,等于創立,此又易行。伏以德明皇帝於舜、禹之 際,與稷、契同功。契後為殷,向五百年,稷後為周,逾八 百年,德明流光無窮,啟皇運于后,景福靈長,與天地 準。又獻、懿二祖於興聖皇帝為曾元,猶周人祔於先 公之祧也,此亦亡於禮之禮者也。明尊祖之道,正大 祭之儀,禮文祀典,莫重於是。凡議同者七狀,百有餘 人,其中明儒禮官,講貫詳熟。臣於貞元八年蒙聖恩, 以博士徵至京師,屬當會議時,與崔儆、劉執經同狀。 十一年,臣官備近侍,不在議中,乃今累叨睿獎,獲貳 宗伯,職業所守,典禮是司。研考古今,罄竭愚管,豈敢 以疑文虛說,黷陛下嚴敬重難之心?其夾室等五家 不安之說,謹具條上。伏惟聖慮裁擇。謹議。

《禘祫議》
史元璨

编辑

議曰:「按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公羊傳》云:『五年而再 殷祭』。兩文雖互,其議略同。《禮記正義》引鄭元《禘祫志》 云:『《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薨,文公二年八月丁 卯,大事于太廟』。《公羊傳》云:『大事者何?大祫也』。是三月 喪畢。新君二年當祫,明年春禘于群廟。僖公、宣公八 年皆有禘,則後禘去前禘五年。以此定之,則新君二」 年祫,三年禘。自爾以後,五年而載殷祭,則六年當祫, 八年當禘。又昭公十年「齊歸薨」,至十三年喪畢當祫, 為平丘之會。冬公如晉,至十四年祫,十五年禘,《傳》云 「有事于武宮」是也。至十八年祫,二十年禘,二十三年 祫,二十五年禘,昭公二十五年「有事于襄公」是也。如 上所云,則禘已後隔三年祫,祫已後隔二年禘,此則有合《禮》《經》,不違《傳》義。謹議。

《禮論一》
宋·李覯

编辑

或問:「聖人之言禮,奚如是之大也?」曰:「夫禮,人道之準, 世教之主也。聖人之所以治天下國家,修身正心,無 他,一於禮而已矣。」曰:「嘗聞之,禮樂刑政,天下之大法 也;仁義禮智信,天下之至行也。八者並用,傳之者久 矣。而吾子一本於《禮》,無乃不可乎?」曰:「是皆禮也。飲食、 衣服、宮室、器皿、夫婦、父子、長幼、君臣、上下、師友、賓客、 死喪祭祀,禮之本也。曰樂,曰政,曰刑,禮之支也,而刑 者又政之屬矣。曰仁、曰義、曰智、曰信,禮之別名也。是 七者蓋皆禮矣。」「敢問何謂也?」曰:「夫禮之初,順人之性 欲而為之節文者也。人之始生,飢渴存乎內,寒暑交 乎外。飢渴寒暑,生民之大患也。食草木之實,鳥獸之 肉,茹其毛而飲其血,不足以養口腹」也;被髮衣皮,不 足以稱肌體也。聖王有作,于是因土地之宜,以殖百 穀;因水火之利,以為炮燔烹炙,治其犬豕牛羊及醬 酒醴酏,以為飲食;蓺麻為布,繰絲為帛,以為衣服。夏 居危巢,則有顛墜之憂;冬入營窟,則有陰寒重膇之 疾。於是為之棟宇,取材於山,取土於地,以為宮室。手 足不能以獨成事也,「飲食不可以措諸地也」,於是範 金斲木,或為陶瓦,脂膠、丹、漆,以為器皿。夫婦不正,則 男女無別;父子不親,則人無所本;長幼不分,則強弱 相犯。于是為之婚姻,以正夫婦;為之左右奉養,以親 父子;為之伯仲叔季,以分長幼。君臣不辨,則事無統; 上下不列,則群黨爭。于是為之朝覲會同,以辨君臣; 為之「公卿大夫士庶人,以列上下。人之心不學則懵 也,于是為之庠序講習,以立師友。人之道不接則離 也,于是為之宴享苞苴,以交賓客。死者,人之終也,不 可以不厚也,于是為之衣衾棺槨,衰麻哭踊,以奉死 喪。神者,人之本也,不可以不事也,于是為之禘嘗郊 社山川中霤,以修祭祀。豐殺有等,疏數有」度,貴有常 奉,賤有常守,賢者不敢過,不肖者不敢不及,此《禮》之 大本也。飲食既得,衣服既備,宮室既成,器皿既利,夫 婦既正,父子既親,長幼既分,君臣既辨,上下既別,師 友既立,賓客既交,死喪既厚,祭祀既修,而天下大和 矣。人之和,必有發也,于是因其發而節之。和久必怠 也,于是率其怠而行之;不從也,于是罰其不從以威 之,是三者禮之大用也,同出於禮而輔於禮者也,不 別不異,不足以大行於世。是故節其和者,命之曰樂; 行其怠者,命之曰政;威其不從者,命之曰刑,此禮之 三支也。在禮之中有溫厚而廣愛者,有斷決而從宜 者,有疏達而能謀者,有固守而不變者,是四者禮之 大旨也,同出於禮而不可缺者也,于是乎又別而異 之。溫厚而廣愛者命之曰仁,斷決而從宜者命之曰 義,疏達而能謀者命之曰智,固守而不變者命之曰 信,此《禮》之四名也。三支者譬諸手足焉,固生於人而 輔於人者也。手足不具,頭腹豈可動哉?手足具而人 身舉,三支立而禮本行。四名者譬諸筋骸之類焉,是 亦同生於人而異其稱者也。言乎人,則手、足、筋骸在 其中矣;言乎禮,則樂、刑、政、仁、義、智、信在其中矣。故曰: 「夫禮,人道之準,世教之主也。」聖人之所以治天下國 家,修身正心,無他,一於禮而已矣。

《禮論二》
前人

编辑

或人不諭,曰:「節其和者謂之《樂》,行其怠者謂之政,威 其不從者謂之刑。信然矣。其所以統於禮者,願聞其 指。」曰:「昔者聖人之制禮也,因十二月之氣分而為律 呂;因六律六呂作為十二管;因其清濁與其輕重,配 而為五聲;因其五聲,變而雜之以為八音。或為歌詩, 或被於金石絲竹、瓠土革木之器,爰及干戚羽旄,以 道人之和心,以舞人之手足,小大有所,終始有經,倡 和有秩,節奏有差,詘伸俯仰,必有齊也;綴兆行列,必 有正也。宮軒特縣,各當其位。四六八羽,今照其數。以 範五行,以調八風,以均百度,以象德行,以明功業,以 觀政治,以和神人」,此《禮》之一支樂著矣。出號令,立官 府,制軍旅,聚食貨。號令所以明約束,「官府所以正職 掌,軍旅所以待不虞,食貨所以贍不足。是故為之符 璽、節旄,以信號令;為之掾屬、胥徒,以備官府;為之甲 冑、五兵以成軍旅,為之井田、賦貢以興食貨;為之城 廓溝池,所以限內外也;為之度量權衡,所以平多少 也;為之書契版圖,所以窮變詐、備遺忘也;為之圄犴 桎梏,所以嚴推劾、禁奔逸也。官各有守,事各有程,先 後有次,遲速有檢,以辨國之大事,以平天下之民,以 躋至治。此《禮》之二支政成矣。伐不義,侵不庭,刺有罪, 或以鈇鉞,或以刀踞,為大辟為宮為刖為墨,為劓為 剕,為鞭為扑,為流為贖,輕有其等,重有其常,用之有 地,決之有時,所以懲天下之人,使皆遷善而遠罪,此 《禮》之」三支刑行矣。夫所謂禮者,為而節之之謂也。是 三者,其自成乎?果有為之者乎?其自治乎?果有節之 者乎?苟不為也。不節也,則十二管不作,五聲不辨,八 音之器不具,干戚羽旄不設,小大無其所,終始無其

經,倡和無其秩,節奏無其差,詘伸俯仰不齊也,綴兆
考證
行列不正也,縣之面不殊也,羽之數不分也。如此則

何以見樂哉?不為也。不節也,則號令不出,官府不立, 軍旅不制,食貨不聚,符璽節旄不作,掾屬胥徒不備, 甲冑五兵不成,井田賦貢不興,城廓溝池不修,度量 權衡不均,書契版圖不著,圄犴桎梏不嚴,官無其守, 事無其程,先後無其次,遲速無其檢,如此則何以見 政哉?不為也。不節也,則不「義不伐,不庭不侵,有罪不 刺,鈇鉞無其準,刀錐無其平,大辟、宮刖、墨、劓、剕、鞭扑、 流、贖,皆無其法,輕無其等,重無其常,用之無其地,決 之無其時,如此則何以見刑哉?」由是而言,故知三者 果有為而節之者,然後能成也。能治也,為乎飲食衣 服、宮室器皿、夫婦父子、長幼君臣、上下、師友、賓客、死 喪祭祀而節之者,既謂之禮矣,為乎十二管、五聲、八 音、千戚、羽旄、號令、官府、軍旅、食貨、符璽、節旄、掾屬、胥 徒、甲冑、五兵、井田、賦貢、城郭、溝池、度量、權衡、書契、版 圖、圄、犴、梏、桎、鈇、鉞、刀、錐、大辟、宮、刖、墨、劓、剕、鞭、扑、流、贖, 而節之者,反不謂之禮,可乎?若是,則三者果禮之支 也,而強其名者也。

《禮論三》
前人

编辑

或曰:「禮樂刑政之說,既承教矣。敢問溫厚而廣愛者, 仁也;決斷而從宜者,義也;疏達而能謀者,智也;固守 而不變者,信也。則然矣,其何繫于禮哉?」曰:「百畝之田, 不奪其時,而民不飢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而民不 寒矣。達孝弟則老者有歸,病者有養矣。正喪紀則死 者得其藏;修祭祀則鬼神得其饗矣。征伐有節,誅殺 有度,而民不橫死矣,此溫厚而廣愛」者也,仁之道也。 「君為君焉,主政令,必生殺不得不從矣;臣為臣焉,守 職事死,干戈不得少變矣,男女有別,不得相亂矣,長 幼有序,不得相凌矣,興廉讓則財不苟取,位不得妄 受矣,立諫諍則不得諱其惡矣,設選舉則賢者不遺 矣,正刑法則有罪者必誅矣」,此斷決而從宜者也,義 之道也。「為衣食起居室,具器皿,而人不乏用矣;異親 疏,次上下,而人不興亂矣;列官府,紀文書,而姦詐可 窮矣;築城郭,治軍旅,而寇賊不作矣;親師傅,廣學問, 而百慮畢矣」:此疏達而能謀者也,智之道也。號令律 式,以約民心,蔑有欺矣;祿位班次,以等賢愚,蔑相犯 矣;車馬服御,以章貴「賤,而人不疑矣;百官不易其守, 四民不改其業,而事不愆矣;言必中,行必果,而天下 率從矣。此固守而不變者也,信之道也。若夫百畝之 田,不奪其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達孝弟以養老病, 正喪紀以藏其死,修祭祀以饗鬼神,征伐有節,誅殺 有度,定君臣,別男女,序長幼,興廉讓,立諫諍,設選舉, 正刑」法,為衣食,起宮室,具器皿,異親疏,次上下,列官 府,紀文書,築城郭,治軍旅,親師傅,廣學問,為號令、律 式、祿位、班次、車馬服御、官守民業,言而必中,行而必 果者,謂之「非禮」,可乎?既曰「仁矣」,曰「義矣」,曰智矣,曰信 矣,總而言之,又皆禮矣。若是則「仁」、「義」、「智」、「信」,「果」,「禮」之別 名也。

《禮論四》
前人

编辑

或曰:「仁義智信,疑若根諸性者也。以吾子之言,必學 禮而後能乎?」曰:「聖人者,根諸性者也。賢人者,學禮而 後能者也。聖人率其仁義智信之性,會而為禮,禮成 而後仁義智信可見矣。仁義智信者,聖人之性也;禮 者,聖人之法制也。性畜於內,法行於外,雖有其性,不 以為法,則曖昧而不章。今夫木,大者可以為棟梁,小」 者可以為榱桷,不以為室屋,則朽於深山之中,與樸 樕同,安得為棟梁榱桷也?溫厚可以為仁,斷決可以 為義,疏達可以為智,固守可以為信,不以為禮,則滯 於心胸之內,與無識同,安得謂之仁義智信也?屋既 成,雖拙者必指之曰:「此棟也,此梁也,此榱也,此桷也。」 禮既行,雖愚者必指之曰:「此仁也,此義也,此智也,此 信也。賢人者,知夫仁義智信之美,而學禮以求之也。 禮得而後仁義智信亦可見矣。聖與賢,其終一也,始 之所以異者,性與學之謂也。《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自誠明者,聖人 也;自明誠者,賢人也』。」「然則賢人之性,果無仁義智信 乎?」曰:「賢人之性,中也。揚雄所謂善惡混」者也,安有仁 義智信哉?性之品有三:上智不學而目能者也,聖人 也;下愚雖學而不能者也,具人之體而已矣。中人者, 又可以為三焉:「學而得其本者為賢人,與上智同;學 而失其本者為迷惑,守於中人而已矣;兀然而不學 者為固陋,與下愚同。則是性之品三,而人之類五也。」 請問「學之得失?」曰:「所謂本者,禮也。知乎仁、義、智、信之 美,而不知求之於禮,率私意,附邪說,蕩然而不反,此 失其本者也。故世有非禮之仁矣,有非禮之義矣,有 非禮之智矣,有非禮之信矣,是皆失其本而然也。敢 問其目?」曰:「奪其常產,廢其農時,重其賦稅,以至飢寒 憔悴,而時賜米帛,以為哀人之困;憲章煩密,官吏枉 酷,殺戮無數,而時發赦宥,以為愛人之命;軍旅屢動, 流血滿野,民人疲極,不知喪葬,而收斂骸骨,以為惠 及死者。」若是類者,非禮之仁也。背其君親,疏其兄弟而連結私黨,以死相赴,以為共人之患;諂諛機巧,以 動上心,而數辭其爵位及其貨財,以為謙讓;君有過 失,面不能諫正,而暴揚於「外;身有隱惡,不能自改,而 專攻人之短,以為強直;賢才果勇,不能用於公家,而 私相授舉以為己功;下民之愚,而不能教訓陷之於 惡,然後峻刑以誅之,以為奉法。若是類者,非禮之義 也。」「為智不能以制民,用修世教,起政事以治人,齊師 旅以禦亂,以為天下國家久長之策,而專為奸詐巧 辯以徼一」時之利,若是類者,非《禮》之智也。為信不能 以一號令,重班爵,明車服以辨等,守職業以興事,使 天下之人仰之而不疑,而專為因循顧望以死兒女 之言,若是類者,非禮之信也。今有欲為仁義智信,而 不知求之於禮,是失其本者矣。

《禮論》
蘇洵

编辑

夫人之情,安於其所常為,無故而變其俗,則其勢必 不從。聖人之始作禮也,不因其勢之可以危亡困辱 之者,以厭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輕去其舊,而樂就吾 法,不能也。故無故而使之事君,無故而使之事父,無 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父兄之不 事則不可也,而遂翻然以從我者,吾以恥厭服其心 也。彼為吾君,彼為吾父,彼為吾兄。聖人曰:「彼為吾君 父兄,何以異於我?」於是坐其君與其父以及其兄,而 己立於其旁,且俛首屈膝於其前以為禮,而謂之拜。 率天下之人而使之拜其君父兄。夫無故而使之拜 其君,無故而使之拜其父,無故而使之拜其兄,則天 下之人將復嗤笑以為迂怪而不從,而君父兄又不 可以不得其臣子弟之拜,而徒為其君父兄。於是聖 人者又有術焉,以厭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 然則聖人者果何術也?恥之而已。古之聖人將欲以 禮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其身,使天下皆信其言,曰: 「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故聖人曰:「天 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與之齒。而天下之人亦 曰:「彼將不與我齒也」,於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以求 齒於聖人。雖然,彼聖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 何也?其微權也。彼為吾君,彼為吾父,彼為吾兄。聖人 之拜,不用於世,吾與之皆坐於此,皆立於此,比肩而 行於此,無以異也。吾一旦而怒,奮手舉梃而搏,逐之 可也。何則?彼其心常以為吾儕也,不見其異於吾也。 聖人知人之安於逸而苦於勞,故使貴者逸而賤者 勞,且又知坐之為逸而立且拜者之為勞也,故舉其 君父兄坐之於上,而使之立且拜於下。明日彼將有 怒作於心者。徐而自思之,必曰:「此吾嚮之所坐而拜 之且立於其下者也。」聖人固使之逸而使「吾勞,是賤 於彼也。奮手舉梃以搏逐之,吾心不安焉。」刻木而為 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為薪,而猶且忌之。彼其 始木焉,已拜之,猶且不敢以為薪。故聖人以其微權, 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權者又不可以告人,故先 之以恥。嗚呼!其事如此,然後君父兄得以安其尊而 至於今。今之匹夫匹婦,莫不知拜其君父兄,乃曰:「拜、 起、坐、立,禮之末也。」不知聖人其始之教民拜、起、坐、立, 如此其勞也。此聖人之所慮,而作《易》以神其教也。

《前題》
王安石

编辑

嗚呼!荀卿之不知禮也,其言曰:「聖人化性而起偽」,吾 是以知其不知禮也。知禮者,貴乎知禮之意。而荀卿 盛稱其法度節奏之美,至於言化,則以為偽也,亦烏 知禮之意哉?故禮始於天而成於人,知天而不知人, 則野;知人而不知天,則偽。聖人惡其野而疾其偽,以 是禮興焉。今荀卿以謂聖人之化性為起偽,則是不 知天之過,然彼亦有見而云爾。「凡為禮者,必詘其放 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為尊者勞,莫不 欲得而為長者讓,擎跽曲拳,以見其恭。」夫民之如此, 豈皆有樂之之心哉?患上之惡己,而隨之以刑也。故 荀卿以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為之於外爾,此亦不 思之過也。夫斲木而為之器,服馬而「為之駕,此非生 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墨繩,圓之以規 而方之以矩,束聯膠漆之,而後器適其用焉。前之以 御勒之制,後之以鞭策之威,馳驟舒疾,無得自放,而 一聽於人,而後馬適於駕焉。由是觀之,莫不劫之於 外,而服之於力者也。然聖人不捨木而不為器,捨馬 而不為駕者,固亦因「其天資之材也。今人生而有嚴 父愛母之心,聖人因其性之欲而為之制焉。」故其制 雖有以強人,而乃以順其性之欲也。聖人苟不為之 禮,則天下蓋將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亦可謂失 其性也。得性者以為偽,則失其性者反可以為真乎? 此荀卿之所以不思也。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 繩之以尊卑,而節之以揖讓,則彼有趨於深山大麓 而走耳,雖畏之以威而馴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謂天 性無是,而可以化之使偽邪,則狙猿亦可使為禮矣。 故曰:「禮始於天而成於人。」天則無是,而人欲為之者, 舉天下之物,吾蓋未之見也。嗚呼,荀卿之不知禮也。

一本無此句
考證

《前題》
蘇軾

编辑

昔者商周之際,何其為禮之易也?其在宗廟朝廷之 中,籩豆簠簋牛羊酒醴之薦交於堂上,而天子諸侯、 大夫卿士周旋揖讓,獻酬百拜,樂作於下,禮行於上, 雍容和穆,終日而不亂。夫古之人何其知禮而行之 不勞也?當此之時,天下之人惟其習慣而無疑,衣服 器皿,冠冕佩玉,皆其所常用也。是以其人入於其間, 「耳目聰明而手足無所忤,其身安於禮之曲折而其 心不亂。」以能深思《禮》《樂》之意,故其廉恥退讓之節,睟 然見于面而盎然發于其躬,夫是以能使天下觀其 行事而忘其暴戾鄙野之氣。至于後世,風俗變易,更 數千年以至于今,天下之事已大異矣。然天下之人 尚皆記錄三代禮《樂》之名,詳其節目「而習其俯仰,冠 古之冠,服古之服而御古之器皿,傴僂拳曲,勞苦于 宗廟朝廷之中,區區而莫得其紀,交錯紛亂而不中 節,此無足怪也。」其所用者,非其素所習也,而彊使焉。 甚矣夫後世之好古也!昔者上古之世,蓋嘗有巢居 穴處,汙樽抔飲,燔黍捭豚,蕢桴土鼓,而以為是足以 養生送死而無以加之者矣。及其後世,聖人以為不 足以大利于天下,是故易之以宮室,新之以籩豆鼎 俎之器,以濟天下之所不足,而盡去太古之法。惟其 祭祀以交于鬼神,乃始薦其血毛,豚解而腥之,體解 而爓之,以為是不忘本,而非以為後世之禮不足用 也。是以退而體其犬豖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以 極今世之美,未聞其牽于上古之說,選懦而不決也。 且方今之人,佩玉服黻冕而垂旒,拱手而不知所為, 而天下之人亦且見而笑之,是何所復望于其有以 感發天下之心哉?且又有所大不安者,宗廟之祭,聖 人所以追求先祖之神靈,庶幾得而享之,以安卹孝 子之志者也。是以思其平生起居飲食之「際,而設其 器用,薦其酒食,皆從其生,以冀其來而安之。而後世 宗廟之祭,皆用三代之器,則是先祖終莫得而安也。 蓋三代之時,席地而食,是以其器用各因其所便,而 為之高下大小之制。今世之人,坐于床而食于床上, 是以其器不得不有所變。」雖正使三代之聖人生于 今而用之,亦將以為便安。故夫三代之視上古,猶今 之視三代也。三代之器,不可復用矣,而其制禮之意, 尚可依倣以為法也。宗廟之祭,薦之以血毛,重之以 體薦,有以存古之遺風矣。而其餘者,可以易三代之 器,而用今世之所便,以從鬼神之所安。惟其《春秋》社 稷、釋奠、釋菜,凡所以享古之鬼神者,則皆從其器。蓋 周人之祭蜡與田祖也,吹葦籥,擊土鼓,此亦各從其 所安耳。嗟夫!天下之禮宏闊而難言,自非聖人而何 以處此?故夫「推之而不明,講之而不詳,則愚實有罪 焉。唯其近于正而易行,庶幾天下之安而從之」,是則 有取焉耳。

《禮以養人為本論》
前人

编辑

三代之衰,至于今且數千歲,豪傑有意之主,博學多 識之臣,不可以勝數矣。然而禮廢樂墜,則相與咨嗟 發憤而卒于無成者,何也?是非其才之不逮,學之不 至,過于論之太詳,畏之太甚也。夫禮之初,緣諸人情, 因其所安者而為之節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節者, 舉皆禮也,則是禮未始有定論也。然而不可以出于 人情之所不安,則亦未始無定論也。執其無定以為 定論,則塗之人皆可以為禮。今儒者之論則不然,以 為禮者聖人之所獨尊,而天下之事最難成者也。牽 于繁文而拘于小說,有毫毛之差,則終身以為不可; 論明堂者,惑于《考工》、呂令之說;議郊廟者泥于鄭氏、 王肅之學。紛紜交錯,累歲而不決,或「因而遂罷,未嘗 有一人果斷而決行之」,此皆論之太詳,而畏之太甚 之過也。夫《禮》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嚴君臣,篤父 子,形孝弟而顯仁義也。今不幸去聖人遠,有如毫毛 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 嚴君臣、篤父子、形孝弟而顯仁義者猶在也。今使《禮》 廢而不修,則君臣不嚴,父子不篤,孝弟不形,仁義不 顯,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漢之書,始于仲舒,而至于劉 向,悼禮樂之不興,故其言曰:「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 差,是過而養人也。刑罰之過,或至死傷,然有司謂定 法令,削則削,筆則筆,而至禮樂則不敢,是敢于殺人 而不敢于養人也。而范曄以為樂非夔、襄,而新音代 作,律謝皋蘇而法令亟易,而至于《禮》獨何難歟?夫法 者,末也,又加以慘毒繁難,而天下常以為急;禮者,本 也,又加以和平簡易,而天下常以為緩。如此而不治, 則又從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則因而急之甚矣。人 之惑也,平居治氣養生,宣故而納新,其行之甚易,其 過也無大患,然皆難之,而不為悍藥毒石以搏去其 疾則皆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嗚呼。王者得斯說而 通之,禮樂之興庶乎有日矣

三禮部藝文二

编辑

《釋奠日國學觀禮聞雅頌》
唐·令狐峘

编辑

肅肅先師廟,依依冑子群。滿庭陳舊禮,開戶拜清芬。 萬舞當華燭,《簫韶》入翠雲。頌歌侵曉聽,雅吹度風聞。 澹泊調元氣,中和美聖君。惟餘東魯客,蹈舞向南薰。

《郊壇聽雅樂》
胡直鈞

编辑

泰壇恭祀事,彩仗下寒坰。展禮陳嘉樂,齊心動眾靈。 韻長飄㪅遠,曲度靜宜聽。泛響何清越,隨風散杳冥。 微懸和氣聚,旋退曉山青。本自鈞天降,還疑列洞庭。

《南郊慶成》
宋·歐陽修

编辑

祀教民昭孝,天惟德是親。太宮嚴大饗,吉土兆精禋。 禮樂三王盛,梯航萬國賓。恩霑群動洽,慶與一陽新。 奉冊尊長樂,均釐及眾臣。不須雲物瑞,和氣浹人神。

《明堂慶成》
前人

编辑

辰火天文次,皋門路寢閎。奉親昭孝德,惟帝饗精誠。 禮以三年講,時因萬物成。九筵嚴太室,六變導和聲。 象魏中天起,風雷大號行。歡呼響山岳,流澤浹根莖。 寶墨飛雲動,金文耀日晶。從臣才力薄,無以頌休明。

《郊祀慶成》
蘇軾

编辑

「帝出乘昌運,天心予太平。文章三代繼,制作七年成。 大祀乾坤合,剛辰日月明。泰壇朝埽地,魄寶夜垂精。 仰御員蒼蓋,環觀海岳城。北流吞朔易,西極落欃槍。 升燎靈光答,迴鸞瑞霧迎。需雲遍枯槁,解雨達勾萌。 可頌非天德,因箴亦下情。民言知可酌,帝謂本無聲。 富國因崇儉,蘄年在好生。無心斯格物,克己自消兵。」 化國安新政,孤臣返舊耕。還將「清廟什,留與野人賡。」

《前題》
甘立

编辑

圜丘親祀自吾皇,夙駕鑾輿建太常。冕服並行周典 禮,樂歌不數漢文章。清臺夜奏《靈光紫》,溫室朝迎瑞 日黃。今代侍臣多馬鄭,明年應許議明堂。

《八月六日丁亥釋奠禮成三十韻》

编辑

元周伯琦

「闕里宣尼宅,儒林禮樂區。右文昭代盛,報德聖恩殊。 天語頒中禁,星軺發上都。內廷香繞案,光祿酒浮壺。 持節慚專對,于原慎載驅。秋陽晞稼穡,朝露足槐榆。 歷歷由沂汶,行行望泗洙。岱宗標近甸,魯殿沒荒蕪。 不見三家采,惟餘五父衢。祀嚴柔日逼,林近絕晨趨。 廢堞依修阜,危臺記舞雩。廟宮參象緯,書閣厭城闍。」 反宇周阿峻,迴廊百步紆。蛟鱗蟠玉柱,螭首響金鋪。 庭逈檜千尺,壇虛杏數株。省牲新雨霽,釋奠舊章敷。 闢戶陳籩俎,登歌應瑟竽。尊居元聖儼,侑食列賢俱。 興俯鏘珩珮,周旋謹履絇。祼將宸意達,祝告下誠孚。 明燎煇雲陛,祥熏集寶爐。共觀周典禮,寧數漢規摹。 似續於今盛,欽崇自古無。繚垣隆象「魏,穹石峙龜趺。 孤閣青編貯,雙亭翠竹扶。山川光拱揖,泉井澤沾濡。 推本尊師道,題名述廟謨。佇看箋束帛,豈復歎乘桴。」 「制作先東魯,朝廷用大儒。愚生深有幸,歸上孔林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