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90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九十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九十卷目錄

 孟子部藝文一

  孟子贊         漢司馬遷

  進士策問         唐韓愈

  送王塤序          前人

  伊尹五就桀讚并序   柳宗元

  與呂道州溫書        前人

  請孟子為學科書      皮日休

  畏天者保其國賦     宋歐陽修

  大匠誨人以規矩賦      前人

  楊孟論          王安石

  夫子賢於堯舜        前人

  策試牓喻          朱熹

  策問            前人

  白鹿書堂策問        前人

  跋克齋游吏部所書孟子一章 魏了翁

  代侍講說書官為經筵進講孟子終篇謝賜金

  帶牙簡同侍讀修註官謝賜祕書省御筵及鞍

  馬香茶進詩表       王應麟

  孟子贊         明陳鳳梧

  舜不告而娶論        徐芳

 孟子部藝文二

  仁術           宋朱熹

  聞善決江河         前人

  仰思二首          前人

 孟子部紀事

經籍典第二百九十卷

孟子部藝文一 编辑

《孟子贊》
漢·司馬遷
编辑

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 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 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 之弊,何以異哉!

《進士策問》
唐·韓愈
编辑

問:「夫子既沒,聖人之道不明。蓋有楊墨者,始侵而亂 之,天下咸化而從焉。孟子辭而闢之,則既廓如也。今 其書尚有存者,其道可推而知不可乎?其所守者何 事?其不合于道也幾何?孟子之所以辭而闢之者何 說?今之學者有學于彼者乎?有近于彼者乎?其已無 傳乎?其無乃化而不自知乎?其無傳也則善矣;如其」 尚在,將何以救之乎?諸生學聖人之道,必有能言是 者。其無所為讓

《送王塤序》
前人
编辑

「吾嘗以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 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後離散分處 諸侯之國,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遠而末益分。自孔 子沒,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吾 少而樂觀焉。」太原王塤示予所為文,好舉孟子之所 道者與之言,信悅孟子而屢贊其文辭。夫沿河而下, 苟不止,雖有遲疾,必至於海。如不得其道也,雖疾不 止,終莫幸而至焉。故學者必慎其所道。道於楊、墨、老、 莊、佛之學,而欲之聖人之道,猶航斷港絕潢以望至 于海也。故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今塤之所由, 既幾於知道,如又得其船與楫,知沿而不止。嗚呼,其 可量也哉!

《伊尹五就桀讚》并序
柳宗元
编辑

伊尹五就桀。或疑曰:「湯之仁,聞且見矣;桀之不仁,聞且見矣。夫胡去就之亟也?」 柳子曰:「惡!是吾所以見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者,聖人也。聖人出於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 曰:「孰能由吾言?由吾言者為堯、舜,而吾生人堯、舜人矣。」 退而思曰:「湯誠仁,其功遲;桀誠不仁,朝吾從而暮及於天下可也。」 於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從湯。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早被其澤也。」 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從湯以至於百一千一、萬一,卒不可,乃相湯伐桀。俾湯為堯舜,而人為堯舜之人,是吾所以見伊尹之大者也。仁至於湯矣,四去之;不仁至於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湯、桀之辨,一恆人盡之矣,又奚以憧憧聖人之足觀乎?吾觀聖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於五就桀。作《伊尹五就桀讚》。

聖有伊尹,思德於民。往歸湯之仁,曰:「仁則仁矣,非久 不親。」退思其速之道,宜夏是因。就焉不可,復反亳殷。 猶不忍仕,亟往以觀。庶狂作聖,一日勝殘。至千萬冀 一,卒無其端。五往不疲,其心乃安。遂升自陑,黜桀尊 湯,遺民以完。大人無形,與道為偶。道之為大,為人父 母。大矣伊尹,惟聖之首。既得其仁,猶病其久。恆人所 疑,我之所大。嗚呼遠哉!誌以為誨。

《與呂道州溫書》
前人
编辑

往時致用作《孟子評》,有韋詞者告曰:「吾以《致用書》示路子。路子曰:『善則善矣,然昔之為書者,豈若是摭前 人耶』?」韋子賢斯言也。余曰:致用之志,以明道也,非以 摭孟子,蓋求諸中而表乎世焉爾。

《請孟子為學科書》
皮日休
编辑

「聖人之道不過乎經,經之降者不過乎史,史之降者 不過乎子。」子不異乎道者,孟子也。捨是而子者不斥 乎經史又率于子者,則聖人之盜也。夫孟子之文,粲 若經傳,天惜其道不燼於秦,自漢氏得其書,常置博 士以專其學,故其文繼乎六藝,光乎百氏,真聖人之 微旨也。若然者何?其道曄曄於前,而其書沒沒於後, 「得非道拘乎正,文極乎奧」,有好邪者憚正而不舉,嗜 淺者鄙奧而無稱耶?蓋仲尼愛文王,嗜昌歜以取味。 後之人將愛仲尼者,其嗜在乎孟子矣。嗚呼!古之士 以湯、武為逆取者,其不讀《孟子》乎?以楊、墨為達者,其 不讀《孟子》乎?由此觀之,《孟子》之功利於人亦不輕矣。 今有司除茂才、明經外,其次有熟莊周《列子》書者,亦 登於科。其誘善也雖深,而懸科也未正。夫莊、列之文, 荒唐之文也。讀之為方外之士,習之可以為鴻荒之 民,有能汲汲以救時補教為志哉?伏請命有司去莊、 列之書,以《孟子》為主。有能精通其義者,列科選士明 經。苟若是也,不謝漢之博士矣。

《畏天者保其國賦》
宋·歐陽修
编辑

聖人以凝命恭默,膺圖肅祇。爰務畏天之義,但彰保 國之規。惟帝難之翼翼,固欽於乾道;為人上者兢兢, 慎守於邦基。用能御寶位而惟永,隆昌運以「咸熙」者 也。探齊王之式陳,憶子輿之所謂。將設治民之術,先 本為君之貴。且曰「天惟簡在」,誠由乎不敢荒寧;國乃 治平,是宜乎克自抑畏。惠此方國,欽若昊天。實克遵 於慄慄,示無爽於乾乾。慮威宣咫尺之間,所以嚴恭 罔怠;致疆啟幅員之內,所以底定無愆。蓋由仰高明 以惟勤,遂邦家而永保。又新之戒斯在,《無逸》之篇可 考。順帝之則,始敦危懼之誠;俾民不迷,終得阜安之 道。豈不以天者本降鍳而是顯,國者在輯綏而以興。 畏乎天,表降鑒之甚邇;保乎國,示輯綏而可憑。審「雖 休勿休」之理,遵日慎一日之稱。是故懼無災以為懷, 見楚莊之勿伐;不敢康而在念,識周成之有能。夫如 是,則垂拱是圖,持盈可久。不遑啟居兮以圖靈之是 奉;無敢暇豫兮,以中區而自守。昭事而宜乎宗社,咸 寧之旨攸同,欽承而惠彼民人,設險之功何有不然。 又安得惟寅謹爾匪懈昭其。蓋足憚於覆燾,必克固 於蕃維。《周詩》垂「陟降」之文,亦足畏也。洊雷著修省之 說,于時保之至哉。闡繹聖猷,鋪昭皇極。眷戁悚以為 本,在撫綏而作式。有以見惟天為大而君則之,故定 于萬國。

《大匠誨人以規矩賦》
前人
编辑

「工善其事;器無不良,用準繩而相誨,由規矩以為常。」 度木隨形,俾不欺於曲直;運斤取法,必先正於圓方。 載考前文,爰稽哲匠。伊作器以祖善,必誨人而攸尚。 有模有範,俾從教之克精;中矩中規,貴任材而必當。 誠以人於道也,非學而弗至;匠之能也,在器而攸施。 既諄諄而誨爾,俾拳拳而服之,默受以全。曲則輪,而 「直則軫。動皆有法,捖為鞠而斷為棋。」然則道不可以 弗知,人不可以無誨。苟審材之義失,則教人之理昧。 規矩有取,為圭為璧以異宜;制度可詢,象地象天。以 是配匠之心也,本乎大巧;工之事也,作于聖人。因從 繩而取喻,彰治材而有倫。學在其中,辨蓋輿之異狀; 藝成而下,明鑿枘之殊陳。義不徒云,「道皆有以。」將博 我而斯在,寧小巧而專羙。殊玉工之作器,惟求磨琢 之精;異扁人之斲輪,但述苦甘之旨。是知直在其中 者謂之矩,曲盡其妙者本乎規。然工藝以斯下,俾後 來之可師;道或相營,引圓生方生而作諭;言如未達, 譬周旋折旋而可知。是何樸斲為工,剞劂斯主。翫其 役以雖末,聽乃言而可取,故《孟子》謂「學者之誨人,亦 必由於規矩。」

《楊孟論》
王安石
编辑

賢之所以賢,不肖之所以不肖,莫非性也。賢而尊榮 壽考,不肖而厄窮死喪,莫非命也。論者曰:「人之性善, 不肖之所以不肖者,豈性也哉?」此學乎孟子之言性, 而不知孟子之指也。又曰:「人為不為,命也;不肖而厄 窮死喪,豈命也哉?」此學乎楊子之言命,而不知楊子 之指也。孟子之言性,曰性善;楊子之言性,曰善惡混; 孟子之言命,曰「莫非命也」;楊子之言命,曰「人為不為 命也。」孟、楊之道,未嘗不同,二子之說,非有異也。此孔 子所謂言,豈一端而已,各有所當者也。孟子之所謂 性者,正性也;楊子之所謂性者,兼性之不正者言之 也;楊子之所謂命者,正命也;孟子之所謂命者,兼命 之不正者言之也。夫人之生,莫不有羞惡之性。有人 於此,羞善行之不修,惡善名之不立,盡力乎善以充 其羞惡之性,則其為賢也,孰禦哉?此得乎性之正者, 而《孟子》之所謂性也。有人於此,羞利之不厚,惡利之 不多,盡力乎利以充羞惡之性,則其為不肖也,孰禦哉?此得乎性之不正,而《楊子》之兼所謂性者也。有人 於此,才可以賤而賤,「罪可以死而死」,是人之所自為 也,此得乎命之不正者,而《孟子》之所兼謂命者也。有 人於此,才可以貴而賤,德可以生而死,是非人之所 為也,此得乎命之正者,而楊子之所謂命也。今夫羞 利之不厚,惡利之不多,盡力乎利而至乎不肖,則楊 子豈以謂人之性,而不以罪其人哉?亦必惡其失性 之正也。才可以賤而賤,罪可以死而死,則孟子豈以 謂人之命而不以罪其人哉?亦必惡其失命之正也。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 於臭也,四肢之於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 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 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 謂命也。」然則孟、楊之說,果何異乎?今學者是孟子則 非楊子,是楊子則非孟子,蓋知讀其文而不知求其 指耳。而曰我知性命之理,誣哉!

《夫子賢於堯舜》
前人
编辑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而世之解者 必曰:「『是為門人之私言,而非天下公共之論也』。而孟 子亦曰:『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是豈亦門人之私言, 而非天下公共之論哉?為是言者,蓋亦未之思也。夫 所謂聖賢之言者,無一辭之苟,其發也必有指焉。其 指也,學者之所不可不思也。夫聖者,至乎道德之妙, 「而後世莫之增焉」者之稱也。苟有能加焉者,則豈聖 也哉?然孟子、宰我之所以為是說者,蓋亦言其時而 已也。昔者道發乎伏羲,而成乎堯舜,繼而大之於禹、 湯、文、武,此數人者,皆居天子之位,而使天下之道寖 明寖備者也。而又有在下而繼之者焉,伊尹、伯夷、柳 下惠、孔子是也。夫伏羲既發之也,而其法未成,至于 堯而後成焉。堯雖能成聖人之法,未若孔子之備也。 夫以聖人之盛,用一人之知,足以備天下之法,而必 待至於孔子者,蓋聖人之心,不求有為於天下,待天 下之變至焉,然後吾因其變而制之法耳。至孔子之 時,天下之變備矣。故聖人之法,亦自是而後備也。《易》 曰:「通其變,使民不倦。」此之謂也。故其所以能備者,豈 特孔子一人之力哉?蓋所謂聖人者,莫不預有力也。 《孟子》曰「孔子集大成」者,蓋言集諸聖人之事,而大成 萬世之法耳。此其所以賢於堯、舜也。

《策試牓喻》
朱熹
编辑

《孟子》稱「君子之所以教者五,而答問居一焉。」今發策 以觀二三子之所蘊而折中之,是乃古之所謂答問 者,非欲相與以為諛也。自今諸生條對所問,宜湛思 正論,於答問之際,審加意焉。若夫朝廷之事,則非草 茅所宜言,而師生相與之誠意,亦不當數見於文字 之間也。二三子慎之!

《策問》
前人
编辑

問:孔子曰:「友其士之仁者」,又曰:「就有道而正焉」,又曰 「以友輔仁。」蓋學者之于師友,其不可以後如此。而孟 子曰「子歸而求之有餘師」,又曰「君子欲其自得之必 如是」,是豈師友之所能與哉?孟子學孔子者,而其立 言如此,豈有異旨哉?幸詳言之,以觀二三子所以從 事于斯者如何也?

《白鹿書堂策問》
前人
编辑

孔子歿,七十子喪,楊、墨之徒出,孟子明孔子之道以 正之,而後其說不得行。四千有餘年,諸生皆誦說孔 子,而獨荀卿、揚雄、王通、韓愈號為以道鳴者,然于《孟 子》或非之,或自比焉,或無稱焉,或尊其功以為不在 禹下,其歸趣之不同既如此,而是數子者後議其前, 或以為同門而異戶,或無稱焉,或以為大醇而小疵, 「而不得與于斯道之傳者,其于楊、墨或微議其失,或 無稱焉,或取焉以配孔子」,其取予之不同又如此,是 亦必有說矣。本朝儒學最盛,自歐陽氏、王氏、蘇氏皆 以其學行于朝廷,而胡氏、程氏亦以其學傳之學者。 然王氏本出于歐陽,而其末有大不同者,胡氏、孫氏 亦不相容于當時,而程氏尤不合于王與蘇也。是其 于孔子之道,孰得孰失,豈亦無有可論者耶?楊墨之 說則熄矣,然其說之流,豈亦容有未盡泯滅者耶?後 世又有佛老之說,其于楊、墨之說,同耶異耶?自揚雄 以來,于是二家是非之論,蓋亦多不同者,又孰為得 其正耶?二三子其詳言之。

《跋克齋游吏部所書孟子一章》
魏·了翁
编辑

《孟子》之告宋句踐,亦猶游之告尹也。是時三游之風 已勝,孟子之說殆與「貨色」之對似。然尹君其知此,則 知景仁所以儆我者深矣。若見同游之士,并出以告 之。某書于《三瀘洲宅》。

代侍講說書官為經筵進講孟子終篇謝賜金 编辑

帶牙簡同侍讀修注官《謝賜祕書省御筵及鞍馬、香茶進詩表       》王應麟

伏以華光講藝,備觀《亞聖》之書。蓬省賜筵,並錫多儀 之寵。感洪恩而播詠,瞻丹扆以颺言。某等惶懼惶 懼,頓首頓首。竊惟漢帝論經,虎觀侈賜衣之渥;唐宗嚮學,瀛州邀給膳之榮。意皆寓於隆儒,禮特豐於接 下。矧軻書之眇指,傳孔道之正宗。「由義居仁」,七篇之 言,靡不載垂;憲治後,百世之王莫能違。於穆熙朝,若 稽丕訓,祖禹闡明於元祐,表臣敷繹於紹興。逮聖神 尊德以有為,於問學逢原而自得。細旃晝訪,聆責難 陳善之規;峨弁星環,探知性盡心之縕。華編甫徹,寵 澤頻頒,酬侍言誦說之勞,獎著紀纂修之職。鏐鞶絢 采,復盼象齒之珍;玉斝示慈,咸綴麟臺之席。上駟式 調於沃轡,團龍交粲於奇芬。稽古所蒙,省躬莫稱,歸 美以報,拜手載歌。贊知聖之大成,述君臣之相說。辭 陳約禮,遠希積翠之篇;句寫賜牋,俯效集仙之飲。退 慚斐墨,曷對閎休。茲蓋恭遇皇帝陛下,居安資深,守 約;施博。存神過化,與天同流;明物察倫,取人為善。覽 大賢之論集,興盛治之雍熙。德醉從容,秩大清之華; 燕幣將舄奕,邁崇政之彝文。等識愧寤疑,恩霑同 樂。讀《古書》而尚友,諒懷望道之思。《頌清廟》以致平,期 盡正君之義。等無任感天荷聖,激切營屏之至。謹 各齋沐,撰成《謝恩詩》,隨表上進以聞。某等惶懼惶 懼,頓首頓首。

《孟子贊》
明·陳鳳梧
编辑

哲人既萎,《亞聖》斯作。距詖闢邪,正論諤諤。堯舜之性, 仁義之學。烈日秋霜,泰山喬嶽。

《舜不告而娶論》
徐芳
编辑

事有疑,義在一時,而流弊及百世者,雖聖人亦無務 恕之,非刻求也。刻求之而聖人之心始出,必恕而護 之,以其不必然之情,而蒙以《莫須有》之議,其惑不解, 而其害乃并及於天下。舜有娶堯二女之事,後世相 傳,以為不告父母。果若是,是舜當日有夫婦而無父 子也,尚可以為聖人乎哉?夫舜之所以側陋而升聞 者,以其孝也。今以帝女之故,而遽欺其親,貪昧詭祕, 以就一身之欲,是路人其父母也,不孝孰甚焉?其為 解者曰:「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 夫居室誠不可謂之非倫也。然以視父母孰重。《禮》,父 母醮子而命之迎贊,見婦於舅姑,饗以一獻之禮,著 代也,娶可不告也,父母獨非倫乎?攷之古,女子二十 而嫁,男三十而娶,時也;舜三十登庸,正古人壯有室 之際,非愆期而有曠夫之厄也,奚汲汲焉其廢禮以 徇也?人子之事親也,一言一動之自專,命之不孝,故 雖出告反面之細,猶必謹焉。夫父母所重于子之事, 莫大乎有室;人子所嚴于父母之事,亦莫大乎得婦。 為其執笄佐餕有共,「為人後之道也。」今以吾之所共 事父母者而先行其欺,又導婦以欺其舅姑,舜而於 陵仲子則已如未至于是也,寧忍之乎?吾意舜之孝, 一言一動之悖于禮,將不敢出焉,必不避父離母而 為仲子之所為也。若以為懼無後也,而權以濟之,則 又不然。舜之年非衰老也,瞍不愛舜,未必讎舜之甚, 而遂不許其有室也。人固有惡子,而無不樂有孫者。 舜之後即瞍之後,奈何其禁之?使舜于二女未嬪之 先,別有媒妁之言,請之不許。及堯有是命,奉以請焉, 而又不許。而舜自度其身,又以奄奄衰暮,恐拘守常 格,以廢先人之祀,萬不獲已,而權變其間,庶亦可有 辭于天下。然且孝子所不欲焉,以為苟欺其親,雖終 身鰥焉可也,何遽以方壯之年,為宗祧絕續之慮哉? 帝嚳年百有五歲,堯代摯立,年甫十六。計嚳生堯,實 九十一歲,武王年九十有三,成王之立,號曰孺子。計 成王生武王,亦不下八十餘歲。古時風氣龐厚,多壽 考,而生息之晚,了不為異如此。今舜不得于父母之 命,卻堯之女,更十年為四十,更二十年為五十,亦未 為晚也。何至年甫幾壯,輒曰「我不娶,將無後也。」誰信 之哉?瞍未必有禁舜娶婦之意,而懸度以不肖之心, 是謂誣親。舜未嘗有請而不許之事,而謬說為不必 然之慮,是謂自誣。借嗣續之名,以遂其汲汲居室之 實,使堯為竊嬪人子之君,二女為不事舅姑之婦,是 謂上下兩失,無一而可也。帝之妻舜而亦不告,吾謂 必非堯耳。如堯,則斷不令舜有夫婦而無父子也,夫 人情不甚相遠也。堯,天子也,瞍輩雖頑嚚,匹夫匹婦 耳,安有匹夫之賤,一旦以天子之命臨,而敢於抗之? 且見其子之貴,得上配天子之女,而其身與家亦且 列于至尊之姻婭,而不欣然以從之,此情之必「無者 也。且堯之亦不告疑瞍乎?抑畏之也?疑之,是比舜以 謾其父,而教天下以無禮也;畏之,是天子之命必不 得行于匹夫也。夫嬪與登庸亦等矣,瞍惡舜而禁其 娶,不得娶;令瞍惡舜而禁其仕,堯遂不得而臣之哉? 天子之女下嫁,天下猶將聞之。舜與瞍象,非胡越之 隔,而將祕焉,吾不知其操何術」也。然則孟子之言非 與?曰:因辭也。萬章疑在是,即姑以是解之,蓋其傳已 久,而不暇深辨也。于何質諸?曰:「《書》有之:『岳之稱舜者 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曰 烝乂』。則是舜于此時,父母弟皆已協和,非復頑嚚之 故矣,故曰『諧』也。又曰『釐降二女于溈汭』。是帝于此時 固儼然以天子』」之命臨之,舜無所嫌,而帝亦更無所隱也。《書》之言信,則孟子之言,吾知其非實矣。不然,但 以為聖人耳,而曲護之,晦其事之必無,而恕以情之 或有,則將有縱情徇欲,舉禮義而蕩軼之者。皆曰:「舜 聖人也」,其于親如此,我何譏焉?更進而甚之曰:「娶妻 大禮也」,而可不告,他何弗可為?則是後世彝教之斁, 舜實倡之。而淫昵佻達,若相如之琴挑文君,大史敫 女之私偶法章,皆敦倫而達聖人之權者也,其可哉?

孟子部藝文二 编辑

《仁術》
宋·朱熹
编辑

在昔賢君子,存心每欲仁。求端從有術,及物豈無因。 惻隱來何自,虛明覺處真。擴充從此念,福澤遍斯民。 入井倉皇際,《牽牛》觳觫辰。向來看楚越,今日備吾身。

《聞善決江河》
前人
编辑

大舜深山日,靈襟保太和。一言分善利,萬里決江河。 可欲非由外,惟聰不在他。勇如爭赴壑,進豈待盈科。 學海功難並,防川患益多。何人親祖述,耳順肯同波。

《仰思二首》
前人
编辑

公德明光萬世師,從容酬酢更何疑。當年不合知何 事,清夜端居獨仰思。

聖賢事業理難同,僭作新題欲自攻。王事兼施吾豈 敢,倘容思勉議成功。

孟子部紀事 编辑

《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 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 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 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 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辨。獻王所 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 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學舉六藝,立 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 儒者。

《後漢書劉陶傳》:「陶著書數十萬言,又作《七曜論》,《匡老 子》,《反韓非》《復孟軻》。及上書言當世便事,條教、賦、奏、書、 記、疑、辨凡百餘篇。」

《趙岐傳》:「岐少明經,有才藝,娶扶風馬融兄女。融外戚 豪家,岐嘗鄙之,不與融相見。孔融上書薦之,於是就 拜岐為太常。年九十餘,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傳 於時。」

《儒林傳》:「程曾,南昌人。受業長安,習《嚴氏春秋》,積十餘 年。還家講授會稽顧奉等數百人常居門下,著書百 餘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

《唐書裴諝傳》:「諝字士明,擢明經。代宗幸陝,將用為御 史中丞,為元載沮卻,故拜河東租庸鹽鐵使。時關輔 旱,諝入計,帝召至便殿,問:『榷酤利歲出納幾何』?諝久 不對。帝復問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諝曰:『臣自河東 來,涉三百里,而農人愁嘆,穀菽未種。誠謂陛下軫念 元元,先訪疾苦,而乃責臣以利。孟子曰:『治國者仁義 而已,何以利為』』?」故未敢即對。帝曰:「微公言,朕不聞此。」 拜左司郎中。

《宋史范純仁傳》:「純仁每語子弟曰:『《六經》,聖人之事也, 知一字則行一字,要須造次顛沛必於是,則所謂有 為者亦若是爾,豈不在人耶』!」

《韓維傳》:神宗即位,維進言,「人君設施,自有先後。」因釋 滕文公問孟子居喪之禮,推後世禮文之變,以伸規 諷。帝皆嘉納。

《司馬康傳》,邇英進講,言《孟子》書最醇正,陳王道尢明 白,所宜觀覽。帝曰:「方讀其書。」尋詔講官節以進。 《蔣之奇傳》:神宗立,轉殿中侍御史。上謹始五事:一曰 進忠賢,二曰退姦邪,三曰納諫諍,四曰遠近習,五曰 閉女謁。神宗顧之曰:「斜封墨敕,必無有至于近習之 戒。孟子所謂觀遠臣以其所主者也。」之奇對曰:「陛下 之言及此,天下何憂不治?」

《鄒浩傳》:徽宗立,為右正言,遷左司諫。上疏謂:「孟子曰: 『左右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 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 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於是知公 議不可不恤,獨斷不可不謹。蓋左右非不親也,然不 能無交結之私;諸大夫非不貴也,然不能無恩讎之』」 異。至于國人皆曰賢,皆曰「不可」,則所謂公議也。公議 之所在,概已察之,必待見賢然後用,不可然後去,則 所謂獨斷也。惟恤公議於獨斷未萌之前,謹獨斷於 公議已聞之後,則人君所以致治者,又安有不善乎? 《龔原傳》:原為司業時,請以王安石所撰《字說》及子雱 《孟子義》等書刊板傳學者,故一時學校舉子之文靡 然從之,其敝自原始《程振傳》:徽宗幸學,升博士,提舉京東西路學事。請立 廟于鄒,祀孟軻,以公孫丑、萬章樂正克配食,從之。 《陳禾傳》:禾崇尚義理,黜抑浮華,著有《孟子解》十卷。 《陳淵傳》:上曰:「以《三經義解》觀之,具見安石穿鑿。」淵曰: 「穿鑿之過尚小,至於道之大原安石無一不差,推行 其學,遂至大害。」上曰:「差者何謂?」淵曰:「聖學所傳,止有 《論》《孟》《中庸》,《論語》主仁,《中庸》主誠,《孟子》主性,《孟子》七篇, 專發明性善,而安石取揚雄『善惡混』之言,至於無善 無惡,又溺於佛,其失性遠矣。」

《胡舜陟傳》:「遷侍御史奏:向者晁說之乞皇太子講《孝 經》,讀《論語》,閒日讀《爾雅》而廢《孟子》。夫孔子之後,深知 聖人之道者,《孟子》而已。願詔東宮官遵舊制,先讀《論 語》,次讀《孟子》。」

《王居正傳》:帝曰:「安石之學,雜以伯道,欲效商鞅富國 強兵。今日之禍,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生于 安石。」居正曰:「安石得罪萬世者不止此。」因陳安石釋 《經》無父無君者。帝作色曰:「是豈不害名教耶?孟子所 謂邪說,正謂是矣。」居正退序帝語,繫于《辨學》首。 《李大性傳》:陳傅良以言事去國,彭龜年、黃度、楊方相 繼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無故而去。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臣所以為之寒心也。」 《趙雄傳》:「淳熙二年簽書樞密院事。一日奏事,上曰:『今 夏蠶麥甚熟,絲米價平,可喜』。」雄奏:「『孟子論王道始于 不饑不寒』。上曰:『近世士大夫好高論,恥言農事,微有 西晉風,豈知《周禮》與《易》言理財,周公、孔子曷』」嘗不以 理財為務?

《汪大猷傳》,「初建東宮,兼太子左諭德,兩日一講《孟子》」, 多寓規戒。

《李好義傳》:「好義喜誦《孟子》及《左傳》,以為脩身行此足 矣。」

《袁甫傳》:「甫字廣微,嘉定七年進士第一,歷吏部尚書, 有《孟子解》行世。」

《劉黻傳》,咸淳四年改正字,上言:「孟軻云:『有言責者,不 得其言則去』。」臣忝職諫省,義當盡言。今既不得其言, 若更貪慕恩榮,不思引去,不惟有負朝廷設官之意, 其于孟軻明訓,實亦有慊。

《沈煥傳》:乾道五年,舉進士,會充殿試官。適私試發策, 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言路以為訕 己,請黜之。在職才八旬,調高郵軍教授而去。

《歐陽守道傳》:「淳祐元年,舉進士。湖南轉運副使吳子 良聘守道為嶽麓書院副山長。守道初升講,發明孟 氏正人心,承三聖之說,學者悅服。」

《趙汝談傳》。汝談生而穎悟,淳熙十一年進士。嘗從朱 熹訂疑義十數條,熹嗟異之。所著有《孟子注》。

《馬廷鸞傳》:咸淳五年,進右丞相,所著有《語孟會編》。 《趙善湘傳》:慶元二年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孟 子解》十四卷。

《趙景緯傳》:「少勤學,恨不及登朱熹之門。熹門人葉味 道謂之曰:『度正吾黨中第一人』。」遂往見首誨,以求放 心為本,由是研索益精。

《馮去非傳》:「父椅,家居授徒,注《論》《孟》等書。」

《道學傳》:「程頤其學本于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旨, 而達于六經。」

張載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以《易》 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

張繹讀《孟子》「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慨 然若有得,未及仕而卒。

李侗聞羅從彥得河、洛之學,謁之,授《春秋》《中庸》《語》《孟》 之說。

朱熹所著有《孟子集註》,所編次有《論孟集義》《孟子指 要》,朝廷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于學官。

陳淳受教於朱熹,所著有《孟子口義》。

《儒林傳》:「高弁字公儀,濮州雷澤人。弱冠徒步從种放 學於終南山,又學古文於柳開。至道中,舉進士,累官 侍御史。弁性孝友,所為文章,多祖《六經》及《孟子》,喜言 仁義。」

周堯卿讀莊周、《孟子》之書曰:「周善言理,未至於窮理。 窮理則好惡不繆於聖人,孟軻是已。孟善言性,未至 於盡己之性。能盡己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而可與天 地參,其惟聖人乎!天何言哉?性與天道,子貢所以不 可得而聞也。若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 善言德行,孔子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惟不言,故曰 『不能而已』。」言生於不足者也。其講解議論皆若是。 林之奇字少穎,中紹興年進士,呂祖謙嘗受學焉。著 有《論孟講義》。

蔡幼學調潭州,執政薦於朝,帝許之,且問:「年幾何矣? 何以名幼學?」參政施師點舉《孟子》「幼學壯行」之語以 對,上佇思慨然曰:「今壯矣,可行也。」遂除敕令所刪定 官。

程迥,字可久,應天府寧陵人。隆興元年進士,歷上饒 縣。著有《孟子章句王柏字會之。年踰三十,始勇於求道。於《論語》《中庸》《孟 子》《通鑑綱目》,標注點校,尢為精密。著有《孟子通旨》 《文苑傳》。盧稹幼穎悟,及長曉《五經》大義,酷嗜《周易》《孟 子》。

章望之喜議論宗孟軻言性善排荀卿揚雄韓愈李 翱之說著《救性》七篇。

《隱逸傳》:「种放著《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人頗稱之。」 劉愚不樂仕進,著書自適,《書》《禮》《語》《孟》皆有解。

《過庭錄》:潘兌說之侍郎,夙慕程正叔,過洛就見之。時 黨事正起,正叔畏避不出,潘再三致恭,欲見正叔,不 得已出,說之展師弟禮請教,伊川遜不受,潘請之固, 正叔問之曰:「公嘗讀何書?」潘曰:「嘗讀《語》孟。」正叔曰:「有 得乎?」曰:「未也。」伊川問曰:「孜孜為善者,舜之徒;孜孜為 利者,跖之徒。其義若何?」潘以為易己也。曰:「此不難曉。」 先生曰:「雖然,今之所為善者,乃古之所為利也。」潘下 拜悅服而去。潘至許,見先祖,語其事曰:「自聞斯言,悟 一生之非矣。」

祁寬錄《尹和靖語》戊午八月二十九日,講筵初開,上 問先生:「《孟子》謂紂一夫,如何?」先生曰:「此為當時之君 而言也。」時有進《孟子》說者,上問:「程頤謂孟子如何?」先 生曰:「程頤不敢疑《孟子》。」

《夢溪筆談》:王聖美為縣令時,尚未知名,謁一達官,值 其方與客談《孟子》,殊不顧聖美,聖美竊哂其所論。久 之,忽顧聖美曰:「嘗讀《孟子》否?」聖美對曰:「生平愛之,但 都不曉其義。」主人問:「不曉何義。」聖羙曰:「從頭不曉。」主 人曰:「如何從頭不曉?試言之。」聖羙曰:「孟子見梁惠王 已不曉此語。」達官深訝之曰:「此有何奧義?」聖美曰:「既 云孟子不見諸侯,因何見梁惠王?其人愕然無對。 《貴耳集》:徽宗北狩,有諜者持一黃中單來,御書云:『趙 岐註《孟子》,付黃潛善』。」諸人審思之,孟即瑤華太后,趙 即康王,高宗由是中興。載《泣血錄》。

謝文昌源明館伴北使時,寧廟初即位,定冊時,諸臣 頗有議論,北使忽問謝云:「伊尹放太甲于桐,此何義?」 指光宗屬疾而言。謝答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 之志則不可。避一篡字。」朝論甚偉。

《尹和靖文集》:王時敏欲學讀《孟子》,問曰:「《孟子》不知誰 解得好?」先生曰:「無出趙氏。公且看趙氏注。」因曰:「某被 旨解《孟子》,《孟子》逐段自說分明,今更不復改,但與逐 段作一說,提其要而已。」

《玉海論語孟子集注或問》朱文公熹撰淳熙四年六 月癸巳成。

《蘇州府志》:「滕宬,字季度,郡人。沈敏好學,耽研經史。夜 四鼓猶不寐,惟不喜時文。嘗讀《孟子》『形色天性之說, 忽驚悟,安於退處。淳熙中,以賢良召。既試,考官以不 合近制擯之。後雖再召,薦者不絕,漠如也』。」

《金史宗道傳》:「系出景祖太尉訛論之少子也。通《周易》 《孟子》。」

《移剌履傳》:章宗為金源郡王,喜讀《春秋左氏傳》,聞履 博洽,召質所疑。履曰:「左氏多權詐,駁而不純,《尚書》《孟 子》皆聖賢純全之道,願留意焉。」王嘉納之。

《金史趙秉文傳》:「秉文自幼至老,未嘗一日廢書。所著 有《刪輯孟子解》十卷。」

《元史朵兒赤傳》:「朵兒赤年十五,通古注《論》《孟》《尚書》。帝 以西夏子弟多俊逸,欲試用,召見,授中興路總管。」 《李昶傳》:「昶字士都,東平須城人,山東提刑按察使。早 年讀《論》《孟》,見先儒之失,考訂成編。及得朱氏、張氏解, 往往脗合,其書遂不復出,獨取《孟子》舊說、新說矛盾 者,參考歸一,附以己見,為《孟子權衡遺說》五卷。」 《虞集傳》:集三歲即知讀書,父汲挈家趨嶺外,干戈中 無書冊可攜,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氏傳》,聞輒成 誦。比還長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 大義矣。

《黃溍傳》:同郡吳萊,字立夫,窮諸書奧旨,著《孟子弟子 列傳》二卷。

《李好文傳》:「至正九年,帝以皇太子年漸長,開端本堂, 命皇太子以右丞相脫脫、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堂 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學士兼諭德。好文言:欲求二帝 三王之道,必由于孔氏,其書則《孝經》《大學》《論語》《孟子》 《中庸》。乃摘其要,釋以經義。」

《隱逸傳》:「杜瑛字文玉,信安人。著有《語孟旁通》八卷。」 《明外史·許存仁傳》:「存仁名元,以字行。父謙,受學金履 祥,學者稱白雲先生。太祖克金華,訪謙,後召存仁,語 大悅,擢國子博士。嘗問:『孟子何說為要,存仁以行王 道、省刑薄賦對。吳元年,擢祭酒』。」

《錢唐傳》:帝嘗覽《孟子》,至「草芥寇讎」語,輒廢卷,謂非臣 子所宜言,議罷其配享。詔有諫者以大不敬論。唐抗 疏諫曰:「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時廷臣無不為唐危 幸,帝鑒其誠懇,不之罪。其後配享旋復,然卒命儒臣 脩《孟子》節文云。

《王鏊傳》:鏊博學有識鑑,晚著《性善論》一篇。王守仁見 之曰:「王公深造,世未能盡知也《霍韜傳》:「大禮議起,韜上疏曰:『臣以聖賢之道觀之,《孟 子》言舜為天子,瞽瞍殺人,皋陶執之,舜則竊負而逃, 是父母重而天下輕也』。」

《王守仁傳》守仁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 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 矣。」遂篤信不疑其為說。曰:「聖人祗還良知本體,更無 所加。良知之虛,即天之太虛;良知之無,即太虛之無 形。凡日月風雷山川民物,有貌有象,有形有色者,皆 從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未嘗能為天之障礙。聖人」 順良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流行發用中,何有一 物能為良知之障礙?守仁既以此自信,故其為教,專 提「致良知」三字為主。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 其理。如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天下之廣 以裨補增益之,是析心與理為二矣。夫學問思辨篤 行之功,雖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擴充之極,至于 盡性知天,亦不過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無 復有加於毫末。謂宋周、程二子後,惟象山陸氏簡易 直截,有以接孟氏之傳,而朱子《集註》《或問》之類乃中 年未定之說。因作《朱子晚年定論序》以示學者。於是 同時講學之儒,如羅欽順輩,皆以為非,欽順數遺書 與相詰難。其後守仁起征,思田王畿、錢德洪侍坐于 天泉橋,有所質證。畿因著《天泉證道記》,舉四語云:「無 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以為守仁所示宗旨。至萬曆間,顧 憲成、高攀龍輩雖未嘗不推重守仁,而極辨四語之 失,而論者又以為此特出于畿,非守仁本旨也。然自 守仁與朱子標異趣,學者翕然從之,頗多流入於禪。 以故宗雒、閩之教者,多詆訶心學云。萬曆十二年,大 學士申時行等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學》,良知出《孟子》, 祖述經訓,羽翼聖真,誠宜崇祀』。」帝從之。

《徐愛傳》:「愛字曰仁,守仁妹婿也。良知之說,學者多未 信,愛為疏通辨析,暢其旨要,門人日益親。」

《錢德洪傳》:「德洪周遊四方,號召同志,與論良知學,所 至迎謁恐後。」

《王畿傳》:「其論良知,但指本體,益流於虛寂。善談說,能 動人,所至聽者雲集。」

《王艮傳》:有客與艮言,詫曰:「何類王中丞語?」因為艮道 良知學。艮乃謁守仁江西卒稱弟子。歎曰:「吾師倡明 絕學,何風之不廣也。」還家製小車北上,所過招要人 士,告以守仁之道,人聚觀者千數。守仁聞之不悅。艮 往謁,拒不見。守仁送客至門,艮長跪道旁曰:「艮知過 矣。」守仁不顧而入,艮隨入,大聲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乃揖之起。

《王用汲傳》,萬曆六年,巡按趙應元事竣得代,即以病 請。僉都王篆者,迎合居正意,屬都御史陳炌劾應元 規避,遂除名。用汲乃上言:「《孟子》曰:『長君之惡,其罪小; 逢君之惡,其罪大』。臣則謂逢君之惡,其罪猶小;逢相 之惡,其罪更大也。」

《儒林傳》:陳獻章穎悟絕人,嘗讀《孟子》「天民」句,慨然曰: 「士君子行己當如是矣。」後聞吳與弼倡道臨川,從之 受業。一日天初明,與弼自起簸穀,見獻章猶未起,大 聲曰:「秀才若爾懶惰,異日何由到伊川門下?又何由 到孟子門下?」獻章瞿然,即絕意科舉,專求聖學。後蘭 谿姜麟奉使過其地,以師禮見,至京師,有問者,輒曰: 「活孟子,活孟子。」

郝敬杜門謝客,專務著述,《孟子》等書咸為之解。 《文苑傳》:「桑悅字民懌,常熟人。敢為大言,嘗以《孟子》自 況。」

《江寧府志》:「指揮龔海于趙經為前輩,甘貧好學,好讀 《孟子》,每從經聽講,必正講席而己旁聽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