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17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十七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十七卷目錄

 經學部彙考七

  經義考二易經

經籍典第三百十七卷

經學部彙考七 编辑

經義考二 编辑

易經 编辑

王朗《易傳》。

《魏志》:「王朗字景興,東海郡人。」

董遇《周易註》。《七錄》十卷《釋文序》。「錄」作《章句》。

《魏略》:「遇字季直。」

《魏志》:「遇歷注經傳,頗傳于世。」

《陸德明》曰:「遇,弘農華陰人。」

朱震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董遇謂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減卦之六畫為四十九,不知五十有五,天地之極數。大衍之數五十其一,太極不動而四十九,運而為八卦,重而六十四,若去六畫,即說不通。」 按董氏《易注》,「君子體仁」 作「體信」 ,與京氏、荀氏同。「裒多益寡」 ,「裒」 作「桴」 ,與鄭氏、荀氏同。「洗心退藏于密」 ,「『洗」 作「先』,與京氏、荀」 氏、虞氏、張氏同。夫《坤》「隤然示人𥳑矣」 ,「隤」 作「妥」 ,與陸氏、姚氏同。餘如「拔茅茹以其彙征」 ,「彙」 作「夤。」 「賁如皤如」 ,「皤」 作「槃」 ;「君子得輿」 作「車」 ,「婦喪其茀」 作「笄。」 為《乾卦》作《幹卦》,與諸家別。

劉邠《易注》。

《管輅別傳》:「故郡將劉邠,字令先,好《易》而不能精。」

管輅《周易通靈決》:《隋志》:「《五行家》二卷。」《周易通靈 要決》:《隋志》:「《五行家》一卷。」《周易林》:《隋志》:「《五行家》 四卷。」

《隋書》「魏少府丞管輅撰。」

趙汝梅曰:「梁丘賀以占筮顯名。漢宣時,費直長於卦筮,高相專說災異。其後虞翻、關子明之徒尤注意於占,至管輅雖分筮八卦,乃絕口不及《易》中辭義矣。」

胡一桂曰:「公明精於卦筮,窮極幽微,占言吉凶禍福無毫髮爽,雖以射覆說相,一皆神妙。」

郝敬曰:管輅分筮占象,援引《易》理,自謂得其源,遂涉其流,然此實一人一家之學,其於民義物則至德要道無與焉,聖人所謂隱怪弗為者也。

鍾會《周易無互體論》。《七錄》三卷。《周易盡神論》: 《隋志》一卷。

《魏志》:「鍾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人。」

孫盛曰:「荀顗嘗難會《易》無互體,見稱於世。」

王肅《周易注》:《隋志》十卷。《周易》音:

魏志肅字子雍

李延壽曰:「鄭元《易》大行于河北,王肅《易》亦間行焉。」 陸德明曰:「子邕,東海蘭陵人,魏衛將軍、太常、蘭陵景侯。又注《尚書》《禮》《喪服》《論語》《孔子家語》述《毛詩》注,作《聖證論》以難鄭元 。」 又曰:「為《易音》者三人:王肅、李軌、徐邈。」

王應麟曰:王肅注《易》十卷,今不傳。《釋文》云:「自《繫辭》訖于《雜卦》」 ,肅本皆有「傳」 字。《漢儒林傳》云:「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 肅本是也。其注「《噬乾胏》得金矢」 ,曰:「四體離,陰卦,骨之象。骨在乾肉,脯之象。金矢所以獲野禽,故食之反得金矢。君子於味必思其毒,于利必備其難。」 見《太平御覽》。

胡一桂曰:「王肅撰定。其父成侯朗所作《易傳》,列于學官。《本義》所引有曰王肅本者是也 。」 又曰:「王肅注《周易》十卷,《崇文總目》乃十一卷,題《王肅傳》,後人纂陸德明《釋文》所取者附益之,非肅本書。」

按:王氏《易注》《易音》皆不傳,見于《釋文》所引者:《六爻發揮》作「輝。」 「其惟聖人乎」 作「愚人」 ,「後結始」 作「聖人」 ,「即鹿」 作「麓」 ,「雲上於天」 作「雲在天上」 ,「致寇至」 ,「寇」 作「戍」 ,「鞶帶」 作「槃帶」 ,「承天寵也」 「寵」 作「龍」 ,「比之匪人」 作「匪人凶」 ,「天下隨時」 作「之」 ,「隨時之義」 作「隨之時義。」 「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嚮」 作「鄉。」 「君子以振民育德」 ,「育」 作「毓。」 「有子考無啟以考」 絕句。「盥而不薦」 作「觀薦」 ,「王用出征」 ,「以正邦也」 ;下更「有獲匪其醜,大有功也」 八字。「有戾」 ,「憊也」 ,憊作「斃。」 「羸其角」 ,「羸」 作「縲」 ,「不詳也」 ,「詳」 作「祥。」 「失得勿恤」 作「得失勿恤」 ,「夷於左股」 作「般。」 「其人天且劓」 作「臲。」 「《中行》告公用圭」 作「用恆圭」 ,「后以施命誥四方」 ,誥作「詰。」 「繫于金柅」 作「抳來徐徐」 作「余余」 劓刖作「臲𡰈」 ,「女歸吉也」 作「女歸」 吉,利貞。君子以居賢德善俗作善風俗。天際翔也,翔作「祥。」 「乾知大始」 ,大作「泰。」 「而成位乎其中矣」 ,而下有「易」 字。「範圍天地之化」 作「犯違。」 「開物成務」 ,開作「闓」 ;洛出,書作「雒。」 「天地之大寶」 ,曰人作

仁妙萬物而為言,「妙」 作「眇」 ,為「臭」 ,「作」 為香臭。蠱則飭也,飭作「節。」 自《繫辭》上訖于《雜卦》,皆有傳字,與諸家多不同。

王弼《周易注》:《隋志》六卷,《七錄》十卷。

何劭曰:弼注《易》,往往有高麗言。太原王濟好談《易》《老》《莊》,常云:「見弼《易注》,所悟者多。」 然弼為人淺而不識物情。

宋祁曰:「王弼著《易》,直發胸臆,不如鄭康成等師承有自。」

《金君卿》曰:「弼出于馬、鄭,馬、鄭出于《費氏》。」

司馬光曰:「輔嗣好以老莊解《易》,恐非《易》之本旨。其以雷動風行,運變萬化為非天之心」 ,然則為此者果誰耶?

朱子曰:「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 又曰:「古《易》彖象文言,各在一處,至王弼始合為一,後世諸儒遂不敢與移動。」

《周易略例》:《隋志》一卷。《新舊唐書》合。《周易注》作「七卷。」

邢璹曰:《略例》者,舉釋綱目之名,統明文理之稱。略,不具也。例,舉並也。輔嗣以先儒注二十餘家,雖小有異同,而迭相雜述,推比所見特殊,故作《略例》以辨諸家之惑,錯綜文理,略錄之也。

項德棻曰:王輔嗣《周易略例》《明象》《辨位》二篇,淵乎邃也。邢氏稱其「總一部之指歸,明六爻之得失,可以經天緯地,探測鬼神,推辟咎悔。」 自博士宗宋,而此書塵土矣。

沈珩曰:「輔嗣《明卦》」 、「《明爻》諸篇,舉義明澈,不特掃象占之溺,亦出《漢經訓詁》之上。」

《周易窮微論》:《通志》一卷。《易辨》:《中興書目》一卷。

《國史志》:「王弼《論易》一卷,大類略例而不及。」

孫炎《周易例》。

《魏志》:樂安孫叔然,授學鄭元之,門人稱東州大儒。裴松之曰:「叔然與晉武帝同名。故志稱其字。」

荀惲《周易注》。《七錄》十卷。

《荀氏家傳》:「惲字景文,太子中庶子。」

《魏志》:「惲官至虎賁中郎將。」

阮籍《通易論》。《宋志》一卷。

《魏志》:「籍才藻豔逸,而倜儻放蕩,以莊周為模則。」 胡一桂曰:「阮嗣宗《易通論》一卷,凡五篇。」

嵇康《周易言不盡意論》一篇。

《晉書》:「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拜中散大夫。」

虞翻《周易注》《隋志》九卷,《釋文序錄》十卷。

《吳志》:「虞翻字仲翔,會稽餘姚人。」

宋咸曰:「先儒如虞翻、崔憬輩之用互體,京房、郎顗輩之用五行,皆去聖人遠矣。」

王應麟曰:虞翻注《說卦》:「乾坤五貴三賤,故定位。」 艮、兌同氣相求,故「通氣。」 震、巽同聲相應,故「相薄。」 坎戊離巳月三十日一會于壬,故「不相符。」 坤消從午至亥,故順;乾息從子至巳,故逆。蓋用納甲卦氣之說。

《易律歷》:《隋志》:「《五行家》一卷。」《周易集林》:《隋志》:「《五 行家》一卷。」《周易日月變例》:《隋志》五卷。

按:虞氏世治孟氏《易》,然《釋文》所引,其文或不盡依孟氏。若「陰凝于陽,為其嗛于無陽也」,則同荀氏本。「纍其角」「得失勿恤」,「冶容」作「野」,則同鄭氏本。「《萃》亨」無「亨」字,則同馬氏、鄭氏本。「易以工」,則同京氏本。「先心」,則依京氏、荀氏本。「餘若匪其彭」作「尫」,《明辨》「晳也」作「析」,「朋」「盍簪」作「戠」,「咸其輔」作「滕』,口說也,「滕」作「媵。」「已事遄往」,「已」作「紀」,「剛揜也」作「弇」;「坤」作「成」;「物」作「坤。」「化」「繫辭焉而明吉凶」下有「悔吝」二字;「剛柔者晝夜之象」作「晝夜者剛柔之象也」,「《易》之序也」作「象」;「所樂而玩者」作「所變」;「樂天知命」作「變天」;「慢藏誨盜」,「冶容誨淫」作「悔」;「天地之文」作「爻」;「為龍」作「駹」;「為科上槁」,「科」作「折。」「謙輕而豫怠也」,「怠」作「怡」,與諸家不同,凡九卷,雖不傳而李氏集傳。採摭獨詳,錄之尚可得二三卷。

陸績《周易注》。《隋志》十五卷,《釋文序錄》。《新舊唐志》十 三卷,《會通》一卷。注《京氏易》三卷。

《吳志》:「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為鬱林太守。」

按陸氏《易注》已亡,今《鹽邑誌林》載有一卷,乃係抄撮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書為之,所存者幾希矣。其《經》文異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 作「疾」 ,「明辨」 「晳也」 「晳」 作「逝」 ;「納約自牖」 作「誘」 ;「喪羊於易」 作「埸」 ,「婦子嘻嘻」 作「喜」 「喜」 「君子以懲忿」 ;「室欲」 作「療」 ,「欲」 「吾與爾靡之」 作「縻之」 ;「三年克之」 ,「憊也」 作「備也。」 曹侍郎曾見藏書家有存三卷者,惜侍郎沒,無從訪求矣。

程秉《周易摘》。

《吳志》:「程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

姚信《周易注》。《隋志》十卷。

《阮孝緒》曰:「姚信字元直,吳興人。吳太常卿。」

陸德明曰:「信。字德祐。」

按:阮氏《七錄》有《姚信集》二卷,又嘗著《士緯》十卷,吳

考證

《志陸績傳》注:有表請賜績女鬱生以「義姑」 之號。又《陸遜傳》:「姚信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 又《孫和傳》:「寶鼎二年十二月,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備官僚中軍步騎二千人,以靈輿法駕東迎神於明陵。」 又《晉書范平傳》:「平研覽墳索,遍該百氏,姚信、賀部之徒,皆從受業。」 又《南史姚察傳》:「讓《選部書》曰:『臣九世祖信,名高往』」 代云云。今《易注》已亡。見於《釋文》者,盱豫作「旴」 ,云「日始出」 ,引《詩》「旴日始旦」 ,「夷于左股」 ,作右。「君子以順德作得。折其右肱,作股。閴其無人,作鬩。日月運行作違行言語以為階,作機。貞勝者也,作貞稱為弓輪作倫。為嬴作蠡。」

何晏《周易私記》。《隋志》:「二十卷。」《周易講說》十三卷。

冊府元龜何晏撰

尚廣《周易雜占》《隋志》:《五行家》九卷。《唐志》八卷。 翟元《易義》。《九家易》作「翟子元。」

陸德明曰:子元不詳何人為《易》義。

按翟氏《易義》,先張之弧,後說之「弧」 ,「弧」 亦作「壺」 ,「惕號」 作「錫號」 ,云賜也。「來徐徐」 、作「荼荼」 ,云內不定之意。「正位凝命」 作「擬命」 ,云度也。

《張氏易義》。

按張氏《易》,見《九家易》注,不詳其名。陸氏《釋文》載有張倫本,「直方大」 上有「易曰」 二字,「舍車而徒」 ,「車」 作「輿」 ;「寘于叢𣗥」 ,「寘」 作「置」 ;「振」 ,「恆」 作「震」 ;「恆」 「羸其角」 ,「羸」 作「纍」 ;「婦子嘻嘻」 作「嬉嬉。」 「往蹇來譽」 ,「宜待也」 ,「待」 作「時」 ;「範圍天地」 作「犯違」 ,云猶裁成也,未審即其人否,考之《序錄》,又未列其姓氏,不敢臆定也。

《朱氏易義》。

王應麟曰:荀爽《九家集注》之內,又有張氏、朱氏。按李鼎祚《集解》引諸家《易》中有朱仰之,疑即其人。

楊氏《周易集》,二王注《隋志》五卷。

《周易》馬、鄭、二王四家集解《隋志》十卷。

裴秀《易論》。

《文章敘錄》:「秀字季彥,年二十五,為黃門侍郎。」

衛瓘《易義》。

《晉書》:「瓘字伯玉,河東安邑人。」

王宏《易義》。

《晉書》:「王宏字正中,高平人。」

鄒湛《周易統略》。《隋志》五卷《唐志》。「《統略論》三卷。」

《晉書》:「湛字潤甫,南陽新野人。」

劉兆《周易訓注》。

《晉書》:「劉兆字延世,濟南東平人。」

向秀《周易義》。

按:向氏《易》「文王以之」 ,依鄭氏,荀氏本作「似。」

阮咸《周易難答論》《唐志》二卷。

《晉書》:「咸字仲容。」

應貞《明易論》。《唐志》一卷。

《晉書》:「應貞字吉甫,汝南南頓人。」

王濟《周易義》。

《晉書》:「主濟字武子,善易。」

皇甫謐《易解》。

《晉書》:「皇甫謐字士安,安定朝郡人。」

阮渾《周易論》。《隋志》二卷。《釋文序錄》「論」作「義。」

陸德明曰:阮渾字長成,籍之子,晉太子中庶子,馮翊太守。為《易義》。

袁準《周易傳》。

《袁氏世紀》:「字孝尼。著書十餘萬言,為《周易傳》。」

庾運《易義》。

《陸德明》曰:「庾運字元度,新野人。官至尚書。」

郭琦注《京氏易》一百卷。

《冊府元龜》「郭琦字公偉,為著作佐郎,注《穀梁春秋》、京氏易百卷,鄉人王游等皆就琦學。」

徐苗《周易筮占》《唐志》:「《五行家》二十四卷。」

《晉書》:「徐苗字叔胄,高密淳于人。」

欒肇《周易象論》《隋志》三卷。

陸德明曰:肇字太初,晉太保掾尚書郎,為《易論》。

李充《周易音》六篇。

《晉書》:「李充字弘度,江夏人。」

王廙《周易注》。《隋志》三卷,《七錄》十卷,《釋文序錄》十二 卷。

《晉書》:「王廙字世將,丞相導從弟。」

按:《王氏易注》,「明辨晳也」,「晳」作「晰」;「利見侵伐」作「寢」;「伐繻有衣袽」繻作見《釋文》。又其注云:「駁馬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正義》引之。又「艮為徑」,注云:「物始改為徑路。」又「震為大塗」,注云:「大塗萬物所生。」《太平御覽》引之。

楊乂《周易序論》《隋志》一卷《新、舊、唐志》同。

陸德明曰:「乂字元舒,汝南人,晉司徒左長史。」 王應麟曰:「《御覽》嘗引之。」

按:徐堅《初學記》引乂《易卦序論》云:「險而止,山也;險而動,泉也。動靜皆蒙險,故曰山。」

郭璞《周易·洞林》《隋志》:「《五行家》三卷。」《易新林》:《隋

志》:「《五行家》九卷,又四卷。」《周易林》:《七錄五行家》六 卷。《易立成林》。《隋志》:「《五行家》二卷。」《周易元義經》: 《宋志》一卷。《易斗圖》:《隋志》:「《五行家》一卷。」《易八 卦命錄斗內圖》《隋志》:「《五行家》一卷。」

《晉書》:「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人。」

王廙曰:「璞之《爻筮》,雖京房、管輅不過也。」

按:郭氏《洞林初學記》嘗引之。雙湖胡氏撰《啟蒙翼傳》云:「世罕有其書,從王楚翁《才古抄》得之。」 則元時此書尚存也。洞林之文有三言者,如「簪非簪,釵非釵。」 有四言者,如:《同人》之《革》曰:「朱雀西北,白虎東起。奸猾御璧,敵人束手。占行得此,是謂無咎。」 《隨》之《升》曰:「虎在山右,馬過其左,駁為功曹,猾為主者。垂耳而潛,不敢來下。爰升虛邑,遂釋魏野。」 《豫》之《小過》曰:「五月晦日,群魚來入州城寺舍。」 《既濟》曰:「小狐汔濟,垂尾累衰。初雖偷安,終無所依。案卦言之,秋吉春悲。」 又有七言者,如《否》曰:「乾坤閉塞道消長,虎刑挾鬼法凶亂,亂則何時時建寅。僵尸交林血流漂,此占行者入塗炭。」 《小過》之《坤》曰:「《小過》之《坤》卦不奇,雖有卦氣變陽離,初見勾陳被牽羈,暫過則可羈不宜,將見劫追事幾危,賴有龍德終無疵。」 《遯》之始曰:「卦象出墓氣家囚,變身見絕鬼潛游,爻墓充刑鬼煞俱卜病得此歸蒿丘,誰能救之坤上牛,若依子色吉之尤。」 《賁》之《豫》曰:「時陰在初,卦失度殺,陰為刑鬼入墓,建未之月難得度消息卦爻為扶助,馮馬之師乃寡嫗,自」 然奇救。宜餐兔子若恤之得守。故《豫》之解曰:「有釜之象無火形,變見夜光連月精,潛龍在中不游行。」 案卦卜之藻盤鳴,金爻所馮無咎慶。驗其占法,靡不奇中。所謂「林」 者,自為韻語占決之辭,猶存《左氏傳》遺意。

葛洪《周易雜占》《七錄五行家》十卷。

《晉書》:「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

孫盛《易象妙於見形論》一篇。

《晉書》:「孫盛字安國,太原中都人。」

袁宏《周易略譜》:《舊唐書志》一卷,《新唐志》同。

《晉書》:「袁宏字彥伯。」

宣舒《通易象論》。《唐志》一卷。《陸氏經典序錄》。作《通知 來藏往論》。

陸德明曰。舒字幼驥。晉宜城令。為《通知來藏往論》。

孫輝《易義》。

陸德明曰:「輝字義充,梁國人。晉侍中平陵亭侯。」

杜育《易義》。

陸德明曰:「育字方叔,襄城人。晉國子祭酒。」

楊瓚《易》。

陸德明曰:「瓚,晉司徒右長史。」

邢融《易義》。裴藻《易義》。許適《易義》。楊藻《易義》。

陸德明曰:四人,不詳何人,並為《易》義。

張軌《易義》。

崔鴻曰:軌字士彥,安定烏氏人。漢常山王耳十七世孫,涼州刺史,諡「武穆。」

按涼武公《易》,「得其資斧」 ,「資」 作「齊」 ,云。齊斧,黃鉞斧也。

張璠《周易集解》。《七錄》十卷《隋志》八卷,《新舊唐志》十 卷。《略論》一卷。

按:《璠易注》。「有險而止山也。險而動泉也。」 《御覽》引之。

干寶《周易注》。《隋志》十卷。《周易》宗塗《七錄》四卷。 《周易爻義》:《隋志》一卷。《周易問難》二卷。《周易 元品》二卷。

按《隋志》《周易元品》二卷,不注撰人姓名,當即干氏。又有《王氏周易問難》二卷,疑譌「干」 為「王」 ,其文「水洊至洊」 作「薦」 ,「豐其沛」 作「韋」 ,云祭祀之蔽膝為科,上槁作熇。干氏《易》已無傳,惟散見於陸氏釋文,李氏集解。近海鹽胡氏抄撮其僅存者刊行之。

黃穎《周易注》。《隋志》四卷。七錄。《唐志》十卷。

陸德明曰:「南海人。晉廣州儒林從事。」

按黃氏《易》,「賁於丘園」 ,「賁」 作世豚,魚作遯魚。

徐邈《周易音》:《隋志》一卷。

《晉書》:「徐邈,東莞姑幕人。」

按:徐氏諸經皆有音。《顏氏家訓書證音辭》篇引之。

范宣《周易論難》:

《晉書》:「范宣字宣子,陳留人。」

李顒《周易卦象數旨》《七錄》六卷。

《晉書》:「克子顒,郡舉孝廉,亦有文義,多所著作。」 陸德明曰:「顒字長林,江夏人。東晉本郡太守。」

顧夷等《周易》難王輔嗣義。《七錄》一卷。

《隋志》:「晉揚州刺史顧夷等撰。」

李軌《周易音》。《隋志》一卷。

陸德明曰:「字弘範,江夏人。東晉祠部郎中、都亭侯。」

李悅之《易音》。

《晉書》:「悅之字元禮,陳郡陽夏人。」

《冊府元龜》:悅之注「《繫辭》,又為《易音》。」

范長生《周易注》。《隋志》十卷作《蜀才》。《舊唐志》同。

顏之推曰:「《易》有蜀才」 ,注江南學士,遂不知是何人。王儉《四部目錄》不言姓名,題云王弼,後人謝炅、夏侯該並讀數千卷,皆疑是譙周。而《李蜀書》一名漢之書,云姓范,名長生,自稱蜀才。

《十六國春秋》:「西山范長生,善天文,有術數,民奉之如神。」

按《釋文》引《蜀才注》「大車以載」 作「大輿」 ;「官有渝」 ,「官」 作「館。」 「君子以明庶政」 ,「明」 作「命。」 《大耋》作「咥。」 「羸其角」 ,「羸」 作「累。」 《箕子之明夷》,「箕」 作「其二」 ,「簋」 作「軌。」 「懲忿窒欲」 ,「懲」 作「證。」 「壯于」 「頄」 作「仇。」 「莧陸夬夬」 ,「陸」 作「睦。」 「繫于金」 ,「柅」 作「尼。」 「孚乃利用」 ,「禴」 作「躍。」 「在天成象」 ,「成」 作「盛。」 「知崇禮卑禮」 作「體。」 「參天兩地而倚」 ,「數」 作「奇數。」

宋明帝集群臣講《易》義疏。《隋志》十九卷,《七錄》。《唐志》 二十卷。國子講《易議》:《七錄》六卷。

《隋志》:「《周易義疏》,宋明帝集群臣解。」

荀柔之《易》音。

陸德明曰:「潁川潁陰人。宋奉朝請。」

按《釋文》。議之而後動。荀本。作「儀之。」

雷次宗《周易注》。

《豫章古今記》:「次宗字仲倫,入廬山,事沙門惠遠。」

何諲之《周易疑通》。《七錄》五卷。

《阮孝緒》曰:宋中散大夫何諲之撰。

張浩《周易占》:《隋志》一卷。

按《南史》:「張暢子浩,官至義陽王昶征北諮議參軍。」

徐爰《易音》。

《竇蒙》曰:爰字長玉,宋大中大夫。

范歆《周易義》。《隋志》一卷。

《隋志》「宋陳令范歆撰。」

齊國學「《周易》講疏」:《七錄》二十六卷。

《阮孝緒》曰:「齊永平中國學講。」

祖沖之《易義》。

《南齊書》:「沖之字文遠,范陽薊人。」

顧歡注王弼《易》。

《南齊書》:「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

沈驎士《易經要略》。

《南齊書》:「驎士字雲禎,吳興武康人。」

徐伯珍《周易問答》。《隋志》一卷。

《南齊書》:「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

周顒《周易論》。《隋志》十卷,《七錄》三十卷。

《南史》:「顒字彥倫,顗七世孫。」

梁武帝《周易大義》。《隋志》二十一卷。《大義疑問》。 《唐志》:「二十卷。」《周易講疏》:《隋志》三十五卷。

《梁書》:「高祖洞達儒元,雖萬幾多務,猶卷不釋手。」

簡文帝《易林》十七卷。

《南史》:「帝博綜群言,善談元理,弘納文學之士,賞接無倦。」

元帝《周易講疏》。《梁書》十卷。連山。《隋志》:三十卷。 《洞林》。《隋志》三卷。《筮經》。《梁書》十二卷。

《南史》:「元帝性愛書籍,注《周易講疏》十卷,《連山》三十卷,《筮經》十二卷。」

南平王蕭偉《周易幾義》。《隋志》一卷。《周易發義》。 《唐志》一卷。

《梁書》:「南平元襄王偉,字文達,太祖第八子也。」

蕭巋《周易義記》。

《隋書》:「巋字仁遠,梁昭明太子統之孫也。」

蕭子政《周易義疏》。

冊府元龜蕭子政為都官尚書撰。「《周易》義疏十四卷繫辭義疏三卷。」

伏曼容《周易注》。《七錄》八卷。《周易集林》:《唐志》「十 二卷,又一卷。」

《南史》:「伏曼容字公儀,平昌安丘人。」

陶弘景《易髓》。《宋志》三卷。

《南史》:「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

褚仲都《周易講疏》:《隋志》十六卷。

《南史》:「仲都,錢塘人。」

按:褚氏《易》,錢唐全緩弘立受之,《正義》每引其說。其云「雷資風而益遠,風假雷而增威」 ,頗與《子夏傳》「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 ,辭義相近。

何引《周易》注。《隋志》十卷。

《梁書》「引字子季,廬江灊人。」

賀瑒《周易疏》。

《梁書》「瑒字德璉,會稽山陰人。」

朱异集注《周易》。《七錄》一百卷。

《梁書》「异字彥和,吳郡錢唐人。」

孔子袪續朱异集注《周易》一卷。

《梁書》:「孔子袪,會稽山陰人。」

庾詵《易林》二十卷。

《南史》:「庾詵字彥寶,新野人。」

費元珪《周易注》。《七錄》九卷。

《隋書》:「梁有齊安參軍費元珪著《周易》。」

《陸德明》曰:「蜀人。」

周弘正《周易義疏》。《隋志》十六卷。

《陳書》:「周弘正字子思,汝南安城人。」

張譏《周易義》。《隋志》:三十卷。

《南史》:「張譏字直言,清河武城人。」

崔浩《周易注》。《隋志》十卷。

《北史》:「浩字伯深。」

《闞駰集王朗易傳》

《魏書》:「闞駰字元陰,敦煌人。」

劉昺《周易注》。

《魏書》:「劉昺字延明,敦煌人。」

盧景裕《周易注》。

《魏書》:「盧景裕字仲孺。」

《關朗易傳》。《宋志》一卷。

張晞《河東先賢傳》:「朗字子明,有經濟大器。」

朱子曰:「《關子明易》,偽書也。」

李鉉《周易義例》:

《北史》:「李鉉字寶鼎,渤海南皮人。」

權會《周易注》。

《北齊書》:「權會字正理,河間鄚人。」

何妥《周易講疏》。《隋志》十三卷。

《北史》:「何妥字棲鳳,西城人。」

《王通讚易》十卷。

侯果《易說》。

王應麟曰:「朋盍簪」 ,簪,疾也。至侯果始有冠簪之訓。晁景迂云:「古者禮冠未有簪名。」

魏徵「《周易》六卷。」

《舊唐書》:「魏徵字元成,鉅鹿曲城人。」

孔穎達等《周易正義》。《舊唐志》十四卷。《中興書目》同。 《新唐志》。作「十六卷。」

《唐書》:「孔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人。」

《周易元談》六卷。

董真卿曰:「穎達與顏師古等同撰。」

陸德明《周易文句義疏》。《唐志》二十四卷,本傳二十 卷。

《周易》大義。《隋志》二卷《唐志》作《文外大義》。

《周易釋文》:《唐志》一卷。

《舊唐書》:「陸德明,蘇州人。」

《新唐書》:「陸元朗字德明,以字行。」

王元度《周易注》。《舊唐志》十卷。

《冊府元龜》。「王元度為校書郎。貞觀十六年十月上。」

任希古《周易注》。《唐志》「十卷。」

計敏夫曰:「任希古字敬臣。棣州人。舉孝廉。虞世南器其人。為弘文閣學士。終太子舍人。」

薛仁貴《周易新注本義》:《唐志》「十四卷。」

《舊唐書》:「仁貴,絳州龍門人。」

《陰弘道》:弘或作洪《周易新論傳》疏:《唐志》「十卷。」

《崇文總目》:「弘道世其父顥之業,雜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說,參訂其長,合七十二篇,于《易》有助云。」

王勃《周易發揮》:《唐志》「五卷。」

《舊唐書》:「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

崔憬《周易探元》。

按:崔憬時代莫考,李鼎祚《集解》引用最多,稱為《新義》。中援孔《疏》,其為唐人無疑矣。

趙蕤注《關子明易傳》一卷。

《孫光憲》曰:「蕤,梓州鹽亭人。博學韜鈐,長於經世。夫婦俱有隱操,不應辟召。」

張弧《周易王道小疏》:《宋志》五卷,《紹興書目》十卷。

弧,未詳何時人。所著《素履子》三卷,題曰「唐將仕郎、試大理寺評事。」 考子夏《易傳》,開元中即詔儒官詳定,而資州李氏《集解》屢引之,意其為唐初人。

李鼎祚《周易集解》。《新唐書》作「《集注周易》十七卷」,《中 興書目通考》十卷。

《中興書目》:「唐著作郎。」

郭京易。舉正。《宋志》三卷。

《崇文總目》:「唐蘇州司戶參軍。」

東鄉助《周易物象釋疑》。《唐志》一卷,《一齋書目》有之。

《中興書目》:「唐守江陵尹。」

李吉甫《易象異義》。

《舊唐書》:「李吉甫字弘憲,趙郡人。」

劉禹錫《辨易九六論》一卷。

《唐書》:「劉禹錫字夢得,歷太子賓客。」

畢《中和揲蓍法》:

朱子曰:畢氏揲法視《疏》義為詳,其論三揲皆挂一,正合四營之教,惟以三揲之掛扐分措於三指間為小誤,然其大數亦不差也。

李翱《易詮》。《宋志》三卷。

《舊唐書》:「李翱字習之,涼武昭王之後。」

韋顗《易蘊解》。

《舊唐書》:「顗字周仁。」

裴通《易書》。《唐志》:「一百五十卷。」

王應麟曰:通自祭酒改詹事,因中謝,上知通有《易》。

學,因訪以精義,仍命進所習京本。著《易元解》三卷,并《總論》二十卷,《易禦寇》十一卷,《易洗心》二十卷。

陸希聲《周易傳》。《唐志》二卷。《宋志》十三卷。《中興書目》 六卷。《周易會通》作「十卷。」

《崇文總目》:「唐右拾遺。」

史證「《周易口訣》義。」《宋志》六卷作「史文徽。」

《崇文總目》:「河南史證撰,不詳何代人。」 其書直鈔孔氏《疏》,以便講習,故曰《口訣》。

李含光《周易義略》三篇。未見

劉大彬曰:「唐正議大夫元靜先生。江都人。」

釋一行「《易傳》十二卷。」佚 今惟大演周易本義一卷存

《舊唐書》:「僧一行,姓張氏,先名遂,魏州昌樂人。」

任正一《周易甘棠正義》。《宋志》「三十卷。」

《崇文總目》:任正一撰。以孔穎達為「本。甘棠」 者,正一為陜州司馬,故名其書。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宋志》一卷。

陳摶《易龍圖》。《宋志》一卷。未見

《朱子》曰:「先天之學,康節得於李之才挺之,挺之得於穆修伯長,伯長得於希夷。」

王昭素《易論》。《宋志》三十三卷。未見

《長編》:「開寶三年三月,以處士王昭素為國子博士致仕。昭素,酸棗人,篤學有志行。」

劉遵《周易異義論》《通志》十卷。

胡且《周易演聖通論》《宋志》十六卷。

龍昌期《周易注》。《通志》十卷。《周易》絕筆書。《通志》 四卷。

《文彥博》曰:「武陵先生龍君平,陵陽人也。藏器於身,不交世務,閉關卻掃,開卷自得,著書數萬言。」

高志寧《周易化源圖》。

韓琦《志墓》曰:「志寧字宗儒,河南洛陽人。幼通《六經》,尤深於大《易》。咸平中舉明經,應識洞韜略、運籌決勝科,召對龍圖閣,轉尉卿。」

劉牧「《周易先儒遺論》九事一卷。」

按九事者,「《太皞受龍馬負圖》第一,《重六十四卦,推盪訣》第二,《大衍之數》五十第三,《八卦變六十四卦》第四,辨陰陽卦第五,《復見天地之心》」 第六,卦終《未濟》第七,《蓍數揲法》第八,《陰陽律呂圖》第九。

《易數鉤隱圖》:《宋志》一卷。《讀書志》《紹興書目》三卷。 宋咸《易訓》。《宋志》三卷。《易補注》。《宋志》「十卷。」王 劉《易辨》一卷。《紹興書目》二卷。

《閩書》:「宋咸字貫之,建陽人。天聖二年進士。所著《易注》,大為歐陽文忠所稱賞。」

李見《易樞》十卷,《蜀中著作記》五卷

曹學佺曰:「江陽李見讀《易》於神龜山,著《易樞》五卷。天禧中,令附驛以聞,不起,乃終隱焉。」

代淵《周易旨要》。《宋志》「二十卷。」

《隆平集》:代淵字仲顏,永康軍人。天聖二年登進士第,累遷至太常丞,知益州。田況表其所著《周易旨要》二十卷,朝廷特授祠部員外郎。

陸秉《周易意學》:《宋志》「十卷。」

胡一桂曰:《周易意學》十卷,秉欲撰《易》,決縕難就。今秖成此書,亦如前代傳《易》之法,自題曰「齊魯後人。」

吳祕《周易通神》:《宋志》一卷《閩書》。作「五卷。」

《閩書》:「祕字君謨,甌寧人。景祐元年登第,歷侍御史。」

李覯《易論》。《集》一卷。《刪定易圖序論》。《宋志》一卷。

《東都事略》:「李覯字泰伯,盱江人。召赴太學說書。」

徐庸《周易意蘊》凡例總論《宋志》一卷。「卦變」解。 《宋志》「二卷。」

胡一桂曰:「《庸》東海人。皇祐初撰。」

李之才《變卦反對圖》。八篇。《六十四卦相生圖》一 篇。

《東都事略》:「之才字挺之,青州人。舉進士,後為殿中丞、僉書澤州判官。初,華山陳摶讀《易》,以數學授穆修,修授之才,之才授邵雍。」

范諤昌《大易源流圖》。《宋志》一卷。《易證墜簡》。《宋 志》一卷。

《東都事略》:「華山陳摶讀《易》,以象學授种放,放授許堅,堅授范諤昌。」

徐復林瑀等《周易會元紀》

《東都事略》:「徐復字復之,建州人。常遊京師,舉進士不第,退而學《易》。仁宗特除大理評事,固辭,乃賜號沖晦處士。」

《閩書》:「林瑀,莆田人。舉天聖二年進士,授太常博士。康定初,仁宗親擢天章閣侍讀,尋命與徐復同修《周易天人會元紀》,賜五品服。」

胡瑗《易傳》。《宋志》作《易解》十卷,又《口義》十卷,《繫辭說 卦》三卷

朱子曰:「胡安定《易》分曉正當,伊川亦多取之。」

阮逸《易筌》:《宋志》「六卷。」

胡一桂曰:「《易筌》六卷。凡三百八十四筌。」

王洙《周易言象外傳》:《宋志》「十卷。」

《宋史》:「王洙字原叔,應天宋城人。」

《古易》:《宋志》「十二卷。」

葉夢得曰:「吾嘗于睢陽王原叔家得古《易》本,自乾《坤》而下,分《咸》《恆》為二篇,但有六爻之文,如《乾坤》首言『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之類。至《𦅸辭》《彖辭》《大象》《小象》《序卦》《說卦》《雜卦》《文言》與今上、下《繫辭》皆別為卷。今本各以《彖》《象》之辭繫每卦之下,而取孔氏之傳謂之《繫辭》者,王輔嗣之誤也。」

范仲淹《易義》一卷。存闕

按:范公《易義》載集中,僅存「《乾》《咸》《恆》《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萃》《升》《困》《并》《革》《鼎》《震》《艮》《漸》《豐》《旅》《巽》《兌》二十七卦。」

張公裕《周易注解》。

《范純仁墓誌》曰:「公裕,字益孺,蜀之江源人。皇祐中進士甲科。于書無所不讀,而于《詩》《易》《春秋》尤能究達其義,各為之注解,共三十三卷。」

楊繪《易索蘊》。

范祖禹志墓曰:「楊繪字元素,漢州綿竹人。治經學,尤長於《易》《春秋》。皇祐五年進士第二人,終天章閣待制。」

陳希亮《鉤隱圖辨》一卷「制器尚象論」《通志》一卷。俱佚

《東都事略》:「陳希亮字公弼,眉州青神人。天聖中,舉進士,歷京西、京東轉運使。」

胡一桂曰:希亮長於《易》,謂韓康伯著《十三象》,徒釋名義,莫得尚象之制,故作論以明之。

周孟陽《易義》。《通志》一卷。

《宋史》:「周孟陽字春卿。」

黃晞《易義》。《通志》十卷。

《長編》:「嘉祐元年十一月,黃晞為太學助教致仕。晞少通經,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之游。著《聱隅書》十卷,自號聱隅子。慶曆中,石介在太學,遣諸生以禮聘召,不至。至是樞密使韓琦表薦之,受命一夕而卒。」

掌禹錫「《周易集解》十卷,《周易流演遁甲圖》」一卷

《長編》:「至和元年,禹錫以太常少卿掌集賢院。嘉祐三年,以光祿卿直祕閣。」

歐陽修《易童子問》《宋志》三卷。

朱子曰:「歐陽作《易,童子問》,正王弼之失數十事,然因圖書之疑,并《繫辭》不信。」 此是歐公無見處。

鮑極《周易重注》。《宋志》「十卷。」

朱震曰:鮑極論卦變之義曰:遯,陰長之卦,邪道並興,聖人易一爻而成《無妄》,欲以正道止其邪也。

葉昌齡《周易圖義》。《宋志》「二卷。」未見

《中興書目》二卷治平中葉昌齡撰,以劉牧《鉤隱圖》之失,遂著此書,凡四十五門。

王晳「《周易衍注》四卷,《周易綱旨》二十篇。」俱佚

胡一桂曰:「晳為兵部郎中、集賢校理。」

薛溫其《易義》。

按:薛氏《易》說,散見《周易義海》,皆引唐事以為之證,當屬宋初人。

陳良獻《周易發隱》。《宋志》「二十卷。」

胡一桂曰:「《周易發隱》二十卷,嘉祐中良獻自序云,第一卷首序乾坤,至十二卷有疑義者輒著於篇,所以尊卦德也。自第十三卷至末,明天地之數,陰陽五行之變,所以終其要也。」

周惇頤《易通》一卷。即《通書》。

《東都事略》:「周惇頤字茂叔,舂陵人。倡明道學,著《通書》行于世。」

邵雍「《古周易》八卷。」《宋志》無《周易》《會通因革》有之。未見

《宋史》:「雍字堯夫,河南人。」

鄭夬《周易傳》。《通考》十三卷,《讀書志》《玉海》俱作十二 卷,《宋志》不列《易傳》。別著《時用書》十二卷,《明用書》九卷, 《易傳繫》三卷,《易傳辭後語》一卷。

邵伯溫曰:「先君《易》學,微妙元深,不肖所不得知也。」 大名王天悅嘗從學,早死。鄭夬賂其僕,于臥內竊得之,遂以為己學。入京師,補國子監解。試策問八卦次序,夬以所得之說對。有司異之,擢在優等登第。

張載《橫渠易說》:《宋志》「十卷。」

董真卿曰:「《橫渠易說》三卷,發明二程所未到處。」

王安石《易解》。《宋志》十四卷,《通考》作「二十卷。」

楊時曰:「荊公於《易》,只是理會文義,未必心通。《易》不比他經,須心通始得。」

顧棠《周易義類》《宋志》三卷。

《吳中人物志》:「棠字叔思,與張僅幾道皆為王安石門下士。安石作《三經義》,僅棠與焉。」

王逢《易傳》。《通考》十卷。未見

王安石作墓志曰:「逢字會之,當塗縣人。以進士起家,歷國子監直講。於書無所不讀,而尤喜《易》,作《易傳》十卷,《乾德指說》一卷,《復書》七卷,士大夫多善之。」

考證
司馬光《易傳》。《宋志》一卷,又三卷。

朱子曰:「嘗得溫公《易說》於洛人范仲彪炳文,盡隨卦六二之半,其後缺焉。」 後數年,好事者於北方互市得板本,始亦喜其復全,然無以考其真偽也。

呂大防《周易古經》。《通考》二卷,《書錄解題》十卷。

董真卿曰:「《呂氏周易古經》《上經》第一,《下經》第二,《上彖》第三,《下彖》第四,《上象》第五,《下象》第六,《繫辭》上第七,《繫辭》下第八,《文言》第九,《說卦》第十,《序卦》第十一,《雜卦》第十二。」 其所次序本末,並與東萊定本同。但東萊只分上經、下經,而無第一第二字。又東萊稱《彖上傳》第一至「雜卦傳第十」 ,小有不同爾。

王巖叟《易傳》。

《東都事略》:「巖叟字彥霖,大名清平人。舉明經。元豐末為監察御史。元祐六年,拜樞密直學士、僉書樞密院事。七年,罷為端明殿學士。卒贈正議大夫。紹聖中,坐元祐黨,貶雷州別駕。」

蘇軾《易傳》《宋志》九卷,《通考》十一卷。

《東都事略》:「軾字子瞻,眉山人。父洵,晚讀《易》,作《易傳》未究,疾革,命軾述其志,卒以成書。復作《論語說》。最後居海南,作《書傳》三書。既成,撫而歎曰:『後有君子當知我矣』。」

胡一桂曰:「晁以道問東坡曰:『先生《易傳》,當傳萬世』。曰:『尚恨其不知數學耳』。」 東坡亦可謂不自欺者矣。

蘇轍《易說》三篇。

《宋史》:「轍字子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