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三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三十六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十
北魏一
封軌 封偉伯
崔浩 刁雍
李同軌 房景先
辛子馥 李訢
高允 李靈
闞駰 劉昺
索敞 李曾
李郁 游明根〈子肇〉
劉芳 鄭道昭
李彪 崔光
袁飜 賈思伯
賈思同 張普惠
經籍典第三百三十六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十
编辑北魏一
编辑封軌
编辑按《魏書封懿傳》:「封軌,字廣度,沉謹好學,博通經傳,與 光祿大夫武邑孫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軌曰:『封 生之於經義,非但章句可奇,其標明綱格,統括大歸, 吾所弗如者多矣。善自修潔,儀容甚偉。或曰:『學士不 事修飾,此賢何獨如此』?軌聞,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 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後為賢』。言者慚退。太和中』」, 拜著作佐郎,稍遷尚書儀曹郎中,兼員外散騎常侍, 御命高麗。高麗王雲恃其偏遠,稱疾不親受詔。軌正 色詰之,喻以大義,雲乃北面受詔。先是,契丹虜掠邊 民六十餘口,又為高麗擁掠東歸。軌具聞其狀,移書 徵之,雲悉資給遣還。有司奏軌遠使絕域,不辱朝命, 權宜曉慰。邊民來蘇,宜加爵賞。世宗詔曰:「權宜徵口, 使人常體。但光揚有稱,宜賞一階。」轉考功郎中,除本 郡中正。軌在臺中,稱為儒雅,奏請遣四門博士、明經 學者檢試諸州學生,詔從之。尋除國子博士,加揚武 將軍。司空、清河王懌表修明堂、辟雍,詔百寮集議。軌 議曰:「明堂者,布政之宮,在國之陽,所以嚴父配天,聽 朔設教。」其經構之式,蓋已尚矣。故《周官·匠人職》云:「夏 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五室、九階,四戶,八窗。」 鄭元曰:「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之以見同 制。」然則三代明堂,其制一也。按周與夏殷損益不同, 至於明堂,因而弗革,明五室之義得天數矣。是以鄭 元又曰:「五室者,象五行也。」然則九階者法九土;四戶 者達「四時,八窗者通八風」,誠不易之大範,有國之恆 式。若其上圓下方,以則天地,通水環宮,以節觀者,茅 蓋白盛為之質飾,赤綴白綴為之戶牖:皆典籍所具 載,制度之明義也。在秦之世,焚滅五典,毀黜三代,變 更先聖,不依舊憲。故《呂氏月令》見九室之義,《大戴之 禮》著十二堂之論。漢承秦法,亦未能改。東西二京,俱 為九室,是以《黃圖》《白虎通》蔡邕、應劭等咸稱「九室以 象九州,十二堂以象十二辰。」夫室以祭天,堂以布政。 依天而祭,故室不過五;依時布政,故堂不踰四。州之 與辰,非所可法,九與十二,其用安在?今聖朝欲尊道 訓民,備禮化物,宜則五室,以為永制。至如廟學之嫌, 臺沼之雜,袁準之徒已論正矣。遺論俱在,不復須載。 尋以本官行東郡太守,遷前軍將軍,行夏州事。好立 條教,所在有績。轉太子僕射,遷廷尉少卿,加征虜將 軍。卒,贈右將軍、濟州刺史。初,軌深為郭祚所知,祚常 謂子景尚曰:「封軌、高綽二人,並幹國之才,必應遠至。 吾平生不妄進舉,而每薦此二公,非直為國進賢,亦 為汝等將來之津梁也。」其見重如此。軌既以方直自 業,高綽亦以風概立名。尚書令高肇拜司徒,綽送迎 往來,軌竟不詣。綽顧不見軌,乃遽歸曰:「吾一生自謂 無愆規矩,今日舉措,不如封生遠矣。」軌以《務德》《慎言》, 修身之本,姦回讒佞,世之巨害,乃為《務德》《慎言》《遠佞》 《防姦四戒》,文多不載。
封偉伯
编辑按《魏書封懿傳》:「軌長子偉伯,字君良,博學有才思。弱 冠除太學博士。每朝廷大議,偉伯皆預焉。雅為太保 崔光、僕射游肇所知賞,太尉清河王懌辟參軍事。懌 親為《孝經解》,詁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隱漏。偉 伯又討論《禮》《傳》《詩》《易》疑事數十條,儒者咸稱之。尋將 經始明堂,廣集儒學,議其制度,九五之論,久而不定。」 偉伯乃搜檢經緯,上《明堂圖說》六卷。正光末,尚書僕 射蕭寶夤以為關西行臺郎。及寶夤為逆,偉伯乃與 南平王冏潛結關中豪右韋子粲等,謀舉義兵。事發 見殺,年三十六,時人惜之。永安中,追贈散騎常侍、征 虜將軍、瀛州刺史。偉伯撰《封氏本錄》六卷,并詩賦碑 誄雜文數十篇
崔浩
编辑按《魏書崔浩傳》:「浩字伯淵,清河人也。白馬公元伯之 長子。少好文學,博覽經史,元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 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弱冠為通直郎。天興中,轉 著作郎。太宗初,授博士祭酒,常授太宗經書。太宗好 陰陽術數,聞浩說《易》及《洪範》五行,善之。因命浩筮吉 凶,參觀天文,考定疑惑。浩綜覈天人之際,舉其綱紀」, 諸所處決,多有應驗。恆與軍國大謀,甚為寵密。太史 奏:「熒惑在匏瓜星中,一夜亡失,不知所在。」太宗大驚, 乃召諸碩儒十數人,令與史官求其所詣。浩對曰:「案 《春秋左氏傳》說,神降于莘,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 請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辛未之朝,天有陰雲。熒惑 之亡,當在此二日之內。庚之與未,皆主于秦。辛為西 方,今姚興據咸陽,是熒惑入秦矣。」後八十餘日,熒惑 果出於東。并秦中大旱,赤地,於是諸人皆服父疾,求 以身代,叩頭流血,歲餘不息。父終,居喪盡禮,時人稱 之。襲爵白馬公。浩不長於屬文,而留心制度及經術 之言。神麚二年,浩上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 就章》《孝經》《論語》《詩》《尚書》《春秋》《禮記》《周易》,三年成訖,復 詔臣學天文星曆,《易》式九宮,無不盡看,至今三十九 年,晝夜無廢。臣稟性弱劣,力不及健,婦人更無餘能, 是以專心思書,忘寢與食,至乃夢共鬼爭義,遂得周 公、孔子之要術。」始知古人有虛有實,妄語者多,真正 者少。自秦始皇燒書之後,經典絕滅。漢高祖以來,世 人妄「造曆術者有十餘家,皆不得天道之正,大誤四 千,小誤甚多,不可言盡。臣愍其如此,今遭陛下太平 之世,除偽從真,宜改誤曆,以從天道。是以臣前奏造 曆,今始成訖,謹以奏呈,唯恩省察,以臣曆術宣示中 書博士,然後施用。非但時人天地鬼神知臣得正,可 以益國家萬世之名,過於三皇五帝矣。事」在《律曆志》。 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清河崔氏無遠近,范陽盧氏、 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
刁雍
编辑按《魏書刁雍傳》,「雍字淑和,渤海饒安人也。高祖攸,晉 御史中丞。曾祖協,從司馬叡渡江,居于京口,位至尚 書令。父暢,司馬德宗右衛將軍。雍博覽群書,姚興以 為太子中庶子。泰常二年,姚泓滅,與司馬休之等歸 國,上表自效。太宗許之,假雍建義將軍。八年,假雍鎮 東將軍、青州刺史、東光侯。延和二年,以雍為平南將」 軍、徐州刺史,賜爵東安侯。真君二年,復授使持節、侍 中、都督揚豫兗徐四州諸軍事、征南將軍、徐豫二州 刺史。興光二年,詔雍還都,拜特進。和平六年,表曰:「臣 聞有國有家者,莫不禮樂為先。故《樂記》云:『禮所以制 外,樂所以修內。和氣中釋,恭敬溫文。是以安上治民, 莫善於禮,易俗移風,莫善於樂。且於』」一民一俗,尚須 崇而用之,況統御八方,陶鈞六合者哉!故帝堯修五 禮以明典章,作《咸池》以諧萬類,顯皇軌於云岱,揚鴻 化於介丘,令木石革心,鳥獸率舞,包天地之情,達神 明之德。夫感天動神,莫近於禮樂。故大樂與天地同 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阜生;節故報天祭地。 禮行於郊,則上下和肅。肅者,禮之情,和者樂之致。樂 至則無怨,禮至則不違。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 歟。唯聖人知禮樂之不可以已,故作樂以應天,制禮 以配地,所以承天之道,治人之情。故王者治定制禮, 功成作樂。虞夏、殷、周,易代而起。及周之末,王政陵遲。 仲尼傷禮樂之崩亡,痛文武之將墜,自衛返魯,各得 其中。逮乎秦皇,剪棄道術,灰滅典籍,坑燼儒士,盲天 下之目,絕象魏之章,《簫韶》來儀,不可復矣。賴大漢之 興,改正朔,易服色,協音樂,制禮儀,正聲古禮,粗欲周 備。至於孝章,每以三代損益,優劣殊軌,歎其薄德,無 以易民視聽。博士曹褒睹斯詔也,知上有制作之意, 乃上疏求定諸儀,以為漢禮終於休廢,寢「而不行;及 魏晉之日,修而不備。伏惟陛下無為以恭己,使賢以 御世,方鳴和鸞以陟岱宗,陪群后以昇中岳,而三禮 闕於唐辰,象舞替於周日。」夫君舉必書,古之典也;柴 望之禮,帝王盛事。臣今以為有其時而無其禮,有其 德而無其樂,史闕封石之文,工絕《清頌》之饗,良由禮 樂不興,王政有缺故也。臣「聞樂由禮,所以象德;禮由 樂,所以防淫。五帝殊時不相沿,三王異世不相襲,事 與時並,名與功偕故也。臣識昧儒先,管窺不遠,謂宜 修禮正樂,以光大聖之治。」詔令公卿集議,會高宗崩, 遂寢。皇興中,雍與隴西王源賀及中書監高允等,並 以耆年特見優禮,錫雍几杖,劍履上殿,月致珍羞焉。 雍性寬柔,好尚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凡所為詩 賦頌論并雜文,百有餘篇。太和八年冬卒,年九十五。 賜命服一襲,賵帛五百匹,贈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諡 曰簡。
李同軌
编辑按《魏書李順傳》:李同軌學綜諸經,多所治誦。年二十 二,舉秀才射策,除奉朝請,領國子助教,轉著作郎,典 儀注,修國史,遷國子博士。永熙二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講說,敕同軌論難,音韻閒朗,往復可觀,出帝善 之。三年春釋菜,詔延公卿學官於顯陽殿,敕祭酒劉 廞講《孝經》,黃門李郁講《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解《大 戴禮》《夏小正》篇,廣招儒學,引令預聽。同軌經義素優, 辯析兼美,而不得執經,深為慨恨。太平中,轉中書侍 郎。興和中,兼通直散騎常侍。盧景裕卒,齊獻武王引 同軌在館教諸公子,甚嘉禮之。每旦入授,日暮始歸。 請業者,同軌夜為解說,四時恒爾,不以為倦。武定四 年夏卒,年四十七。贈驃騎大將軍、瀛州刺史。諡曰康。
房景先
编辑按《魏書房法壽傳》:「法壽族子景先,字光胄。幼孤貧,無 資從師,其母自授《毛詩》《曲禮》。年十二,請其母曰:『豈可 使兄傭賃以供景先也?請自求衣,然後就學』。母哀其 小,不許,苦請從之。遂得一羊裘,忻然自足。晝則樵蘇, 夜誦經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贍。太和中,例得還鄉。郡 辟功曹,州舉秀才,值州將卒,不得對策,解褐太學博」 士。時太常劉芳、侍中崔光,當世儒宗,歎其精博。光遂 奏兼著作佐郎,累遷步兵校尉,領尚書郎、齊州中正, 所歷皆有當官之稱。景先作《五經疑問》百餘篇,其言 該典,今行于時,文多略舉其切于世教者。 問:「王者 受命,木火相生?」曰:「五精代感,稟靈者興,金德方隆,禎 發華渚,水運告昌,瑤光啟祚。人道承天」,天理應實,受 謝既彰,元命若契,相生之義,有允不違。至如湯武革 命,殺伐是用,水火為次,遵而不改。既事乖代終,而數 同納麓,逆順且殊,禎運宜異,而兆徵不差,有疑符應。
問「禹以鯀配天,舜不尊父。」 曰:「明明上天,下土是冒。」
道高者負扆四方,神積者郊原斯主,是以則天不能 私其子,紹堯不敢尊其父,鯀既罪彰于山川,受殛於 羽裔,化質與鱗甲為群,銘精不能上乘箕尾,而厚尊 配于國陽。當升禋之大禮,苟存及躬,以亂祀典,降上 帝為罪鬼之賓,奏夾鍾為介蟲之樂,奉天之道,不乃 有淪乎? 問湯尊稷廢柱,曰:「神積道存,異世同尊,列 山」見享,綿紀前代。成湯革命承天,當愆陽之運,不思 禮數之有時,黜元功於百世。且畢、箕感應,風雨異徵, 尊播殖之靈,而邀滂澍之潤,升廢之道,無乃謬與?若 柱不合薦虞,夏應失之於前。如以歲久宜遷,百神可 計日而代。求之二三,未究往旨。 問湯剋桀,欲遷夏 社為不可?武王滅紂,以亳社為亡國之誡曰:「神無定 方,唯人為主」,道協無為,天地是依,棄德弗崇,百靈更 祀。周武承天,禮存咸秩,升后稷當四圭之尊,貶土祇 隔牲幣之享。就如言之,稷稟靈威,誠允聿追之宜;社 非商祖,孝孚乃考之咎。殷鑒致誡,何獨在斯? 問:《易》 著革命之爻,而無揖讓之象。曰元黃剖別,人道為尊, 含靈佇化,故義始元首。是以飛龍啟徵,大人載就。及 理運相推,帝圖異序。虞賓以為「善終順守,有慚未盡」, 不顯揖讓之象,而著已日之美。豈可兆巨釁為貽厥 之謀,訓萬世而開安忍之。〈闕〉求之反衷,未識理恕。 問:《周禮秋官》司烜氏「邦若屋誅,為明竁焉?」曰:王道貴 產,法理尚恩。舊德見食,《八象》載其美;五宥三刺,《禮經》 寶其仁。是以祿父巨釁,殷禮不輟;三監亂德,蔡引猶 存。罪莫極于無上,逆莫甚于違天。行大辟禍不及族, 理正刑愆止于身。何惡當參夷之禍?何戾受淪殄之 辜? 問:「《儀禮》繼母出嫁,從為之服,《傳》云:『貴終其恩』。」曰: 繼母配父,本非天屬,與尊合德,名義以興。兼鞠育有 加,禮服是重。既體違義盡,棄節毀慈,作嬪異門,為鬼 他族,神道不全,何終恩之有方?齊服是追,哭于野次, 苟存降重,無乃過猶不及乎? 問:「《禮記》『生不及祖父 母,父母稅喪己則否』?」曰:「服以恩制,禮由義立。慈母三 年,孫無緦葛者,以戚」非天屬,報養止身,祖雖異域,恩 不及己,但正體于下,可無服乎?且縞冠,元武子姓之 服,縓練之後,縗絰已除,猶懷慘素,未忍從吉,況斬焉 初之創巨方始復弔之賓,尚改緇襲,奉哀苫次,而無 追變,孝子孝孫,豈天理是與? 問:「《左氏傳》齊人殺哀 姜,君子以為不可?」曰:「受醮從天,人倫所重,保育異宗, 承奉郊」奠。而乃肆極昏淫,禍傾合巹之尊;怙亂無終, 殄滅誕鞠之愛。齊桓匡翼四方,正存刑矩,割不忍之 恩,行至公之法。方生貶違,以殺為甚。而神道幽默,禍 降未期,雖窮勃履朝,臣不宜糾。既事反人靈,咎將有 所。施之取衷,孰為優允? 問《公羊傳》王者之後郊天 曰「神不謬享,帝無妄尊。介丘偏祀,猶不歆季氏」之旅; 昊天至重,豈可納廢饗之虔?唐虞已往,事無斯典,三 后已降,始見其文。揖讓之冑,禮不上通,昏瘉後燼,四 圭是主。此便至道相承,乾無二統。純風既詖,元牡肆 尊,禮不虛革,庶昭異聞。 問:《穀梁傳》魯僖三十一年 「夏四月,卜郊,不從,乃免牲。」《傳》曰:「乃者,亡乎人之辭也。 曰樂以觀風,禮為教本,其細已甚」,民不堪命,齊不加 兵,屈于周典。僖公魯之盛君,告誡虔祀,穆卜迎吉,而 休徵不至。若推咎于天,則神不棄鑒,歸愆于人,則頌 聲宜替。既命龜失辰,靈威弗眷,郊享不從,配天斯缺, 即傳所言,殆非虛美,何承而制 問《尚書》,引征羲和 詰其罪,乃季秋月朔,辰弗舍于房,曰:「衡紀不移,日月有度,炎涼啟辰,次舍無代。履端屢臻,歸餘成閏。是以 爰命羲和,升準徂節。使晷數應時,火流協運。致望舒 後律,耀靈爽次官。」〈闕二字〉永,容可為愆,元象一差,未成 巨戾。且杪秋豈回星之辰,授衣非合璧之月,敘食弗 當,積失加誅。律度暫差,便遘殄絕,仁者之兵,義不妄 興,王赫斯舉,將有異說。 問《毛詩》:「十月之交,朔日辛 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曰:日月次周,行舍有常,分至 之候,不為愆咎。今同之辰而為深戾者,專以金木相 殘,指日成釁,推步不一,容可如之。若讁見正陽,日維 戊午,生育相因,猶子歸母,但以陰陽,得無深忌乎?若 為忌也,朔亦應為災;如不忌也,辛卯豈獨成醜?且舉 凡之始,以屬月時,繫之在日,有爽明例,義不妄構,理 用何依? 問《論語》「河不出圖,泣麟自傷。」曰:聖人稟靈 天地,資識未形,齊生死于一同,等榮辱于彼我。孔子 自生不辰,從「心告齒,樂正既修,素王斯著,方興吾已 之歎,結反袂之悲,進涉無上之心,退深負杖之懼。聖 達之理,無乃缺如?」 符璽郎王神貴答之,名為《辯疑》, 合成十卷,亦有可觀。前廢帝時奏上之,帝親自執卷, 與神貴往復,嘉其用心,特除神貴子鴻彥為奉朝請。 景先子延祐,武定末太子家令。
辛子馥
编辑按《魏書辛紹先傳》:「辛子馥,字元穎,早有學行。孝昌初, 釋褐南司州龍驤府錄事參軍。莊帝即位,除宣威將 軍、尚書右主客郎中。天平中,為東南道行臺左丞、徐 州開府長史。入除太尉府司馬。後除尚書右丞,出為 清河太守。武定八年,卒于郡。子馥以三傳經同說異, 遂總為一部,傳注並出,校比短長,會亡未就。」
李訢
编辑按《魏書李訢傳》:「訢字元盛,小名真奴,范陽人也。父崇, 為平西將軍、北幽州刺史、固安侯,卒諡襄侯。訢入都 為中書學生。世祖幸中書學,見而異之,指謂從者曰: 『此小兒終效用於朕之子孫矣』。因識盼之。訢聰敏機 辯,彊記明察,除中書助教博士,入授高宗經。高宗即 位,遷儀曹尚書,領中祕書,賜爵扶風公,為使持節安」 南將軍、相州刺史。為政清簡,百姓稱之。訢上疏求立 學校,曰:「臣聞至治之隆,非文德無以經綸王道;太平 之美,非良才無以光贊皇化。是以昔之明主,建庠序 於京畿,立學官於郡邑,教國子弟,習其道藝,然後選 其俊異,以為造士。今聖治欽明,道隆三五,九服之民, 咸仰德化,而所在州土,學校未立。臣」雖不敏,誠願備 之,使後生聞《雅》《頌》之音,童幼睹經教之本。臣昔蒙恩 寵,長管中祕,時課修學有成立之人,髦俊之士,已蒙 進用。臣今重荷榮遇,顯任方岳,思闡帝猷,光宣於外。 自到以來,訪諸文學,舊德已老,後生未進,歲首所貢, 雖依制遣,對問之日,懼不克堪。臣愚欲仰依先典,於 州郡治所,各立學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冑,就而受 業,庶必有成。其經藝通明者,貢之王府,則郁郁之文, 於是不墜。」書奏,顯祖從之,以訢治為諸州之最,加賜 衣服。顯祖崩,遷司空,進爵范陽公。
高允
编辑按《魏書高允傳》,「允字伯恭,渤海人。祖泰,父韜,少以英 朗知名,同郡封懿雅相敬慕,為慕容垂太尉從事中 郎。太祖平中山,以韜為丞相參軍,早卒。允少孤,夙成 有奇度。清河崔元伯見而異之,歎曰:『高子黃中內潤, 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性好文學,擔笈負書,千里 就業,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尤好《春秋》《公羊》。郡召功曹。」 神麚三年,世祖舅陽平王杜超表允與中郎呂熙等 分詣諸州,共平獄事,唯允以清平獲賞。府解還家,教 授受業者千餘人。四年,徵拜中書博士,遷侍郎,以勳 賜爵汶陽子。後詔允與司徒崔浩述《成國記》,以本官 領著作郎。尋以本官為秦王翰傅。敕以經授,恭宗甚 見禮待。允表曰:「往年被敕,令臣集天」文災異,使事類 相從,約而可觀。臣聞箕子陳謨而《洪範》作,仲尼述史 而《春秋》著,皆所以彰明列辟,景測皇天者也。故先其 善惡而驗以災異,隨其得失而效以禍福,天人誠遠, 而報速如響,甚可懼也。自古帝王,莫不尊崇其道,而 稽其法數,以自修飭。厥後史官並載其事,以為鑒誡。 漢成帝時,光祿大夫劉向見漢祚將危,權歸外戚,屢 陳妖眚而不見納,遂因《洪範》《春秋》災異報應而為其 傳,覬以感悟人主,而終不聽察,卒以危亡,豈不哀哉! 伏惟陛下神武則天,叡鑒自遠,欽若稽古,率由舊章, 前言往行,靡不究鑒,前皇所不逮也。臣學不洽聞,識 見寡薄,懼無以裨廣聖德,仰酬明旨。今謹依《洪範傳》 《天文志》,撮其事要,略其文辭,凡為八篇,世祖覽而善 之。及高宗即位,幸允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縕袍,廚中 鹽菜而已。高宗歎息曰:「古人之清貧,豈有此乎?」即賜 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長子為長樂太守。允上《代都賦》, 因以規諷,亦二京之流也。領祕書監,進爵梁城侯。高 宗崩,顯祖居諒闇,引允禁中,參決大政。又詔允曰:「自 頃以來,庠序不建,為日久矣。道肆陵遲,學業遂廢,子
衿之歎,復見于今。朕既纂統大業,八表晏寧,稽之舊典,欲置學官于郡國,使進修之業有所津寄。卿儒宗元老,朝望舊德,宜與中、祕二省參議以聞。」允表曰:「臣 聞經綸大業,必以教養為先;咸秩九疇,亦由文德成 務。故《辟雍》光于《周詩》,泮宮」顯于《魯頌》。自永嘉以來,舊 章殄滅,鄉閭蕪沒《雅》《頌》之聲,京邑杜絕釋奠之禮,道 業陵夷,百五十載。仰惟先朝,每欲憲章昔典,經闡素 風,方事尚殷,弗遑克復。陛下欽明文思,纂成洪烈,申 祖宗之遺志,興《周禮》之絕業。臣承旨敕,並集二省,披 覽史籍,備究典紀,靡不敦儒以勸其業,貴學以篤其 道。伏思明「詔,元同古義,宜如聖旨,崇建學校,以厲風 俗,使先王之道,光演于明時;郁郁之音,流聞于四海。 請制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 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 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 人,學生四十人。其博士取博關經典,世履忠清,堪為 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助教亦與博士同,年限三十 以上。若道業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齒。學生取郡中 清望人行修謹,堪循名教者,先盡高門,次及中第。」顯 祖從之。郡國立學,自此始也。皇興中,詔允兼太常。至 兗州祭孔子廟,謂允曰:「此簡德而行,勿有辭也。」顯祖 傳位高祖,遷中書監,加散騎常侍。太和十年,加光祿 大夫,金章紫綬。十一年正月卒,年九十八。贈侍中、司 空公、冀州刺史,諡曰文允所製詩賦誄、頌、箴、論、表、讚、 《左氏公羊釋》《毛詩拾遺》、論雜解、《議何鄭膏肓》事,凡百 餘篇,別有集行于世。允明算法,為《算術》三卷。
李靈
编辑按《魏書李靈傳》:「靈字虎符,趙郡人。神麚中,世祖徵天 下才儁,靈至,拜中書博士,轉侍郎。靈以學優溫謹,選 授高宗經,賜爵高邑子。高宗踐祚,除平南將軍、洛州 刺史而卒,時年六十三。帝追悼之,贈鉅鹿公,諡曰簡。」
闞駰
编辑按《魏書闞駰傳》:「駰字元陰,敦煌人也。祖倞,有名于西 土。父玫,為一時秀士,官至會稽令。駰博通經傳,聰敏 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注王朗《易 傳》,學者藉以通經。撰《十三州志》,行於世。蒙遜重之,常 侍左右,訪以政治損益。拜祕書考課郎中,給文吏三 十人,典校經籍,刊定諸子三千餘卷,加奉車都尉。牧」 犍待之彌重。姑臧平,樂平王丕鎮涼州,引為從事中 郎。
劉昺
编辑按《魏書劉昺傳》:「昺字延明,敦煌人也。父寶,字子玉,以 儒學稱。昺年十四,就博士郭瑀學。時瑀弟子五百餘 人,通經業者八十餘人。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 于昺,遂別設一席于坐前,謂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 向成長,欲覓一快婿。誰坐此席者?吾當婚焉』。昺遂奮 衣來坐,神志肅然曰:『向聞先生欲求快婿,昺其人也』。」 瑀遂以女妻之。昺後隱居酒泉,不應州郡之命,弟子 受業者五百餘人。李暠私署徵為儒林祭酒、從事中 郎。暠好尚文典,書史穿落者,親自補治。昺時侍側,前 請代暠。暠曰:「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籍。吾與卿相值, 何異孔明之會!」元德遷撫夷護軍,雖有政務,手不釋 卷。暠曰:「卿注記篇籍,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 昺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孔聖稱焉。昺 何人斯,敢不如此!」昺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 八十四卷,《涼書》十卷,《敦煌實錄》二十卷,《方言》三卷,《靖 恭堂銘》一卷,注《周易》《韓子、人物志》《黃石公三略》,並行 于世。蒙遜平酒泉,拜祕書郎,專管注記。築陸沉觀于 西苑,躬往禮焉。號元「處先生」,學徒數百月致羊酒牧 犍,尊為國師,親自致拜,令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焉。 世祖平涼州,士民東遷,夙聞其名,拜樂平王從事中 郎,遇疾而卒。
索敞
编辑按《魏書索敞傳》:「敞字巨振,敦煌人,為劉昺助教。專心 經籍,盡能傳昺之業。涼州平,入國,以儒學見拔,為中 書博士。篤勤訓授,肅而有禮。京師大族貴遊之子,皆 敬憚威嚴,多所成益。前後顯達位至尚書牧守者數 十人,皆受業於敞。敞遂講授十餘年。敞以喪服散在 眾篇,遂撰比為《喪服要記》。其名字論文多不載。後出」 補扶風太守,在位清貧。未幾卒官。時舊同學生等為 請諡,詔贈平南將軍、涼州刺史,諡曰「獻。」
李曾
编辑按《魏書李孝伯傳》,「孝伯,趙郡人也。父曾,少治《鄭氏禮》 《左氏春秋》,以教授為業。郡三辟功曹,不就。門人勸之, 曾曰:『功曹之職,雖曰鄉選高第,猶是郡吏耳。北面事 人,亦何容易』。州辟主簿,到官月餘,乃歎曰:『梁叔敬有 云:『州郡之職,徒勞人耳,道之不行,身之憂也』。遂還家 講授。太祖徵為博士,出為趙郡太守,卒。贈平南將軍』」、 荊州刺史《柏仁》子,諡曰「懿。」
李郁
编辑按《魏書李孝伯傳》:「孝伯兄子安世,尚滄水公主。生子 郁,字永穆。好學沆靜,博通經史。自著作佐郎為廣平王懷友,懷深相禮遇。時學士徐遵明教授山東,生徒 甚盛,懷徵遵明在館,令郁問其《五經》義例十餘條,遵 明所答數條而已。稍遷國子博士。自國學之建,諸博 士率不講說,朝夕教授,惟郁而已。謙虛寬雅,甚有儒」 者之風。永熙初,除散騎常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兼 都官尚書,尋領給事黃門侍郎。三年春,于顯陽殿講 《禮記》,詔郁執經,解說不窮,群難鋒起,無廢談笑。出帝 及諸王公凡預聽者,莫不嗟善。尋病卒,贈尚書左僕 射、儀同三司、定州刺史。
游明根〈子肇〉
编辑按《魏書游明根傳》:「明根,字志遠,廣平任人也。性貞慎 寡欲,綜習經典。高祖初,散騎常侍,遷鴻臚卿,年踰七 十,表求致仕。其年以司徒尉元為三老,明根為五更, 行辟雍禮。卒年八十一,贈光祿大夫,諡靖侯。初與高 閭以儒老學業,特被禮遇,世號高游焉。子肇襲爵。肇 字伯始,高祖賜名焉。幼為中書學生,博通經史及蒼」 雅林說。高祖初,為內祕書侍御中散,遷太子中庶子, 以父憂解任。景明末,徵為廷尉少卿,固辭,乃授黃門 侍郎,遷散騎常侍。肅宗即位,遷中書令、光祿大夫,加 金章紫綬、相州大中正。正光元年八月卒,年六十九。 贈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諡文貞。公肇外寬柔,內剛直, 耽好經傳,手不釋卷。治《周易》《毛詩》,尤精《三禮》,為《易集 解》,撰《冠婚儀》《白珪論》、詩賦、表、啟,凡七十五篇,皆傳于 世。
劉芳
编辑按《魏書劉芳傳》:「芳字伯文,彭城人也。業尚貞固,聰敏 過人,篤志墳典。晝則傭書以自給,夜則誦讀,終夕不 寢,至有易衣併日之弊。而澹然自守,不汲汲于榮利, 不慼慼于貧賤,乃著《窮通論》以自慰焉。時中官李豐 知芳篤學有志行,言之于太后。會蕭賾使劉纘至,芳 之族兄也,擢芳兼主客郎,與纘相接。尋拜中書博士。」 後與崔光、宋弁、邢產等俱為中書侍郎。俄而詔芳與 產入授皇太子經。遷太子庶子,兼員外散騎常侍。從 駕洛陽,自在路。及旋京師,恆侍講讀。芳才思深敏,特 精經義,博聞強記,兼覽《蒼》《雅》,尤長音訓,辨析無疑。于 是禮遇日隆,賞賚豐渥。正除員外散騎常侍,俄兼通 直常侍。從駕南巡,撰述行事,尋而除正。王肅之來奔 也,高祖雅相器重,朝野屬目。芳未及相見,高祖宴群 臣于華林,肅論次云:「古者唯婦人有笄,男子則無。」芳 曰:「推《禮經》正文,古者男子婦人俱有笄。」肅曰:「『《喪服》稱 男子免而婦人髽,男子冠而婦人笄』。如此則男子不 應有笄。」芳曰:「此專謂凶事也。《禮》,初遭喪,男子免時則 婦人髽,男子冠時則婦人笄,言俱時變,而男子、婦人 免髽,冠笄之不同也。又冠尊,故奪其笄稱,且互言也, 非謂男子無笄。又《禮內則》稱『子事父母,雞初鳴,櫛纚 笄總』。以茲而言,男子有笄明矣。」高祖稱善者久之。肅 亦以芳言為然,曰:「此非劉《石經》邪?昔漢世造《三字石 經》于太學,學者文字不正,多往質焉。芳音義明,辨疑 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劉石經。酒闌,芳與肅俱出, 肅執芳手曰:「吾少來留意《三禮》,在南諸儒亟共討論, 皆謂此義如吾向言。今聞往釋,頓祛平生之惑。」芳理 義精通,類皆如是。詔以芳經學精洽,遷國子祭酒。高 祖崩,世宗即位,咸陽王禧等奉申遺旨,令芳入授世 宗經。芳表曰:「夫為國家者,罔不崇儒尊道」,學斆為先。 誠復政有質文,茲範不易。諒由萬端資始,眾務稟法 故也。唐虞已往,典籍無據。隆周以降,任居虎門。《周禮 大司樂》云:「師氏掌以媺詔,王居虎門之左,司王朝,掌 國中之事,以教國子弟。」蔡氏《勸學篇》云:「周之師氏,居 虎門左,敷陳六藝,以教國子。」今之祭酒,即周師氏。《洛 陽記》:國子學宮與天子宮對,太學在開陽門。案《學記》 云:「古之王者,建國親民,教學為先。」鄭氏注云:「內則設 師保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太學、庠序之官。」由斯 而言,國學在內,太學在外,明矣。案如《洛陽記》,猶有仿 像。臣愚謂今既徙縣崧瀍,皇居伊洛,宮闕府寺,僉復 如故趾至于國學,豈可舛替?校量舊事,應在宮門之 左。至如太學,基所炳在,仍舊營構。又云:「太和二十年, 發敕立四門博士,于四門置學。」臣案:自周已上,學惟 以二,或尚西,或尚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爰暨周室, 學蓋有六,師氏居內,太學在國,四小在郊。《禮記》云:「周 人養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禮》又云:「天子設 四學,當入學而太子齒。」注云:「四學,周四郊之虞」庠也。 按《大戴·保傅篇》云:「帝入東學,尚親而貴仁;帝入南學, 尚齒而貴信;帝入西學,尚賢而貴德;帝入北學,尚貴 而尊爵;帝入太學,承師而問道。」周之五學,於此彌彰。 案鄭注《學記》,「周則六學,所以然者」,注云:「內則設師保 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太學庠序之官。」此其證也。 漢魏已降,無復四郊。謹尋先旨,「宣在四門。案王肅注 云:『天子四郊有學,去王都五十里』。考之鄭氏,不云遠 近。今太學故坊,基趾寬曠,四郊別置,相去遼闊,檢督 難周,計太學坊并作四門,猶為太廣。以臣愚量,同處
無嫌。且今時制置,多循中代,未審四學應從古不。求集名儒禮官,議其定所。」從之。遷中書令。議定律令,芳斟酌古今,為大議之主。其中損益,多芳意也。世宗以 朝儀多闕,其一切諸議,悉委芳修正。于是朝廷吉凶 大事,皆就諮訪焉。轉太常卿。芳以所置五郊及日月 之位去城里數,于禮有違,又靈星周公之祀,不應隸 太常,乃上疏曰:「臣聞國之大事,莫先郊祀。郊祀之本, 實在審位。是以列聖格言,彪炳綿籍;先儒正論,昭著」 經史。臣學謝全經,業乖通古,豈可輕薦瞽言,妄陳管 說。竊見所置壇祠,遠近之宜,考之典制,或未允衷,既 曰職司,請陳膚淺。《孟春令》云:「其數八」,又云:「迎春于東 郊」,盧植云:「東郊,八里之郊也。」賈逵云:「東郊,木帝,太昊 八里。」許慎云:「東郊,八里郊也。」鄭元《孟春令》注云:「王居 明堂,《禮》曰:『王出十五里迎歲』。」蓋殷禮也。《周禮》「近郊五 十里。」鄭元別注云:「東郊去都城八里。」高誘云:「迎春氣 于東方,八里郊也。」王肅云:「東郊八里,因木數也。」此皆 同謂春郊八里之明據也。《孟夏令》云:「其數七。」又云:「迎 夏于南郊。」盧植云:「南郊,七里郊也。」賈逵云:「南郊火帝、 炎帝七里。」許慎云:「南郊七里郊也。」鄭元云:「南郊去都 城七里。」高誘云:「南郊,七里之郊也。」王肅云:「南郊七里, 因火數也。」此又南郊七里之審據也。《中央令》云:「其數 五」,盧植云:「中郊五里之郊也。」賈逵云:「中兆黃帝之位。」 并南郊之季,故云「兆五帝於四郊也。」鄭元云:「中郊西 南未地,去都城五里。」此又中郊五里之審據也。《孟秋 令》云:「其數九」,又曰「迎秋於西郊」,盧植云:「西郊九里郊」, 賈逵云:「西郊金帝少皞九里。」許慎云:「西郊九里郊也。」 鄭元云:「西郊去都城九里。」高誘云:「西郊九里之郊也。」 王肅云:「西郊九里,因金數也。」此又西郊九里之審據 也。《孟冬令》云:「其數六」,又云:「迎冬于北郊。」盧植云:「北郊 六里郊也。」賈逵云:「北郊水,帝顓頊六里。」許慎云:「北郊 六里郊也。」鄭元云:「北郊去都城六里。」高誘云:「北郊六 里之郊也。」王肅云:「北郊六里,因水數也。」此又北郊六 里之審據也。宋氏含文嘉注云:「《周禮》王畿千里,二十 分其一以為近郊,近郊五十里,倍之為遠郊。迎王氣 蓋于近郊。漢不設王畿,則以其方數為郊處。故東郊 八里,南郊七里,西郊九里,北郊六里,中郊在西南未 地五里。」《祭祀志》云:「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陽 城南七里。」依採元始中故事,北郊在雒陽城北四里。 此又漢世南北郊之明據也。今地祇準此。至如三十 里之郊,進乖鄭元所引殷周二代之據,退違漢、魏所 行故事。「凡邑外曰郊。」今計四郊,各以郭門為限,里數 依上禮,朝拜日月,皆于東西門外。今日月之位去城 東西路各「三十。」竊又未審《禮》又云:「祭日于壇,祭月于 坎。」今計造如上。《禮儀志》云:「立高禖祠于城南」,不云里 數,故今仍舊。靈星本非禮事,兆自漢初,專為祈田,恆 隸郡縣。《郊祀志》云:高祖五年,制詔御史,「其令天下立 靈星祠,牲用太牢,縣邑令長得祠。」晉《祠令》云:「郡、縣國 祠社稷、先農,縣又祠靈星。」此靈星在天下諸縣「之明 據也。周公廟所以別在洛陽者,蓋姬旦創成洛邑,故 傳世洛陽,崇祠不絕,以彰厥庸。夷、齊廟者,亦世為洛 陽界內神祠,今並移太常,恐乖其本。天下此類甚眾, 皆當部郡縣修理,公私于之禱請。」竊惟太常所司,郊 廟神祇,自有常限,無宜臨時斟酌以意,若遂爾妄營, 則不免淫祀。二祠之在太常與「在洛陽,于國一也。然 貴在審本。臣以庸蔽,謬忝今職,考括墳籍,博採群議, 既無異端,謂粗可依據。今元冬務隙,野罄人閑,遷易 郊壇,二三為便。」詔曰:「所上乃有明據,但先朝置立已 久,且可從舊。芳以社稷無樹。」又上疏曰:「依合朔儀注, 日有變,以朱絲為繩,以繞係社樹三匝。而今無樹。又 《周禮司徒職》云:『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 社之所宜木』。」鄭元注云:「所宜木,謂若松柏栗也。」此其 一證也。又《小司徒封人職》云:「掌設王之社壝,為畿封 而樹之。」鄭元注云:「不言稷者,王主于社。稷,社之細也。」 此其二證也。又《論語》曰:「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是乃土地之所宜』」 也。此其三證也。又《白虎通》云:「社稷所以有樹何也?尊 而識之也,使民望即見敬之,又所以表功也。」案此正 解所以有樹之義,了不論有之與無也。此其四證也。 此云社稷所以有樹何,然則稷亦有樹明矣。又《五經 通義》云:天子太社、王社,諸侯國社、侯社,制度奈何?曰: 「社皆有垣無屋,樹其中以木。有木者土主生萬物,萬 物莫善于木,故樹木也。」此其五證也。又《五經要義》云: 「社必樹之以木。」《周禮·司徒職》曰:「班社而樹之,各以土 地所生。」《尚書·逸篇》曰:「太社惟松,東社惟柏,南社惟梓, 西社惟栗,北社惟槐。」此其六證也。此又太社及四方 皆有樹別之明據也。又見諸家禮圖、社稷圖,皆畫為 樹,唯誡社誡稷無樹。此其七證也。雖辨有樹之據,猶 未正所植之木。按《論語》稱「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 人以栗」,便是世代不同。而《尚書·逸篇》則云:「太社惟松, 東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如此便以 一代之中,而五社各異也。愚以為宜植以松。何以言 之?《逸書》云:「太社惟松。」今者植松,不慮失禮。惟稷無成證乃「社之細蓋亦不離松也。」世祖從之。芳沈雅方正, 概尚甚高,經傳多通。撰鄭元所注《周官儀禮音》、干寶 所注《周官音》、王肅所注《尚書音》、何休所注《公羊音》、范 甯所注《穀梁音》、韋昭所注《國語音》、范曄《後漢書音》各 一卷,《辨類》三卷,《徐州人地錄》二十卷,《急就篇續注音 義證》三卷,《毛詩箋音義證》十卷,《禮記義證》十卷,《周官》 《儀禮義證》各五卷。延昌二年卒,年六十一。詔賜帛四 百匹,贈鎮東將軍、徐州刺史,諡文貞。
鄭道昭
编辑按《魏書鄭羲傳》:「羲字幼驎,滎陽開封人。文學為優,歷 祕書監,卒諡文靈。羲次子道昭,字僖伯,少好學,綜覽 群言。初為中書學生,遷祕書郎,累遷國子祭酒。道昭 表曰:臣竊以為崇治之道,必也須才;養才之要,莫先 於學。今國子學堂房粗置,弦誦闕爾。城南太學,漢、魏 石經,丘墟殘毀,藜藿蕪穢,遊兒牧豎,為之歎息。有情 之輩,實亦悼心,況臣親司而不言露。伏願天慈,回神 紆盼,賜垂鑒察。若臣微意,萬一合允,求重敕尚書、門 下,考論營制之模,則五雍可翹立而興,毀銘可不日 而就,樹舊經於帝京,播茂範於不朽,斯有天下者之 美業也。」不從。道昭又表曰:「臣聞唐虞啟運,以文德為 本;殷周致治,以道藝為先。然則禮樂」者,為國之基,不 可斯須廢也。是故周敷文教,四海宅心;魯秉《周禮》,彊 齊歸義。及至戰國紛紜,干戈遞用,五籍灰焚,群儒坑 殄,賊仁義之經,貴戰爭之術,遂使天下分崩,群黎荼 炭,數十年間,民無聊生者,斯之由矣。爰暨漢祖,於行 陣之中,尚優引叔孫通等;光武中興於撥亂之際,乃 使鄭眾、范升,校書東觀,降逮魏晉,何嘗不殷勤於篇 籍,篤學於戎伍。伏惟大魏之興也,雖群凶未殄,戎馬 在郊,然猶招集英儒,廣開學校,用能闡道義於八荒, 布盛德於萬國,教靡不懷,風無不偃。今者乘休平之 基,開無疆之祚,定鼎伊瀍,惟新寶曆,九服感至德之 和,四垠懷擊壤之慶。而蠢尒閩吳,阻化江湫。先帝爰 震武怒,戎車不息,而停鑾佇蹕,留心《典墳》。命故御史 中尉臣李彪與吏部尚書、任城王澄等,妙選英儒,以 崇文教。澄等依旨置四門博士四十人,其國子博士、 太學博士及國子助教,宿已簡置。伏尋先旨,意在速 就。但軍國多事,未遑營立。自尒迄今,垂將一紀。學官 凋落,四術寢廢。遂使碩儒耆德,卷經而不談俗學,後 生遺本而逐末,進競之風,實由於此矣。伏惟陛下欽 明文思,元鑒洞遠,越會未款,務修道以來之;遐方後 服,敷文教而懷之。垂心經素,優柔墳籍,將使化越軒 唐,德隆虞夏。是故屢發中旨,敦營學館,房宇既修,生 徒未立。臣學陋全經,識蔽篆素。然往年刪定律令,謬 預議筵,謹依準前修,尋訪「舊事,參定《學令》,事訖封呈。 自尒迄今,未蒙報判。但廢學歷年,經術淹滯,請學令 并制,早敕施行,使選授有依,生徒可準。」詔曰:「具卿崇 儒敦學之意,良不可言。新令尋班,施行無遠,可謂職 思其憂,無曠官矣。」道昭又表曰:「竊惟鼎遷中縣,年將 一紀,縉紳褫業,俎豆闕聞。遂使濟濟明朝,無觀風之 美。非所以光國宣風,納民軌義。臣自往年以來,頻請 學令,並置生員,前後累上,未蒙一報,故當以臣記淺 濫官,無能有所感悟者也。館宇既修,生房粗構,博士 見員,足可講習。雖新令未班,請依舊權置國子學生, 漸開訓業,使播教有章,儒風不墜。後生睹徙義之機, 學徒崇知新之益。至若孔廟既成,釋奠告始,揖讓之 容,請俟令出。」不報。遷祕書監、滎陽邑中正。出為平東 將軍、光州刺史,轉青州刺史,將軍如故。復入為祕書 監,加平南將軍。熙平元年卒。贈鎮北將軍、相州刺史, 諡曰文恭。道昭好為詩賦,凡數十篇。其在二州,政務 寬厚,不任威刑,為吏民所愛。
李彪
编辑按《魏書李彪傳》:「彪字道固,頓丘衛國人,高祖賜名焉。 家世寒微,少孤貧,有大志,篤學不倦。初受業于長樂 監伯陽,伯陽稱美之。晚與漁陽高悅、北平陽尼等將 隱于名山,不果而罷。悅兄閭,博學高才,家富典籍,彪 遂於悅家手抄口誦,不暇寢食。既而還鄉里。平原王 叡聞彪名而詣之,修師友之禮,稱之于郡,遂舉孝廉」, 至京師,館而受業焉。高祖初,為中書教學博士,遷祕 書丞,參著作事。自成帝以來,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 述國書,編年序錄,為《春秋》之體。遺落時事,三無一存。 彪與祕書令高祐始奏從遷、固之體,創為紀傳表志 之目焉。彪又表上封事七條,高祖覽而善之,尋皆施 行,加中壘將軍。及文明太后崩,群臣請高祖公除,高 祖不許。與彪往復,語在《禮志》。高祖詔曰:「彪識性嚴聰, 學博墳籍,剛辯之才,頗堪時用。兼憂吏若家,載宣朝 美,若不賞庸敘績,何以獎勸勤能?可特遷祕書令,以 酬厥款。以參議律令之勤。賜帛五百匹,馬一匹、牛二 頭。」其年,加員外散騎常侍,使於蕭賾,前後六度,南人 奇其謇諤。後遷御史中尉,領著作郎。景明二年秋,卒 于洛陽,年五十八,諡曰剛憲。彪在祕書歲餘,史業竟
未及就,然區分書體,皆彪之功。述《春秋三傳》,合成十卷。其所著詩頌、賦誄章奏雜筆百餘篇,別有集。崔光
编辑按《魏書崔光傳》:「光本名孝伯,字長仁,高祖賜名焉,東 清河鄃人也。父靈延,劉駿龍驤將軍、長廣太守。光年 十七,隨父徙代,家貧好學,晝耕夜誦,傭書以養父母。 太和六年,拜中書博士,轉著作郎,與祕書丞李彪參 撰國書。遷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甚為高祖所知 待,常曰:『孝伯之才,浩浩如黃河東注,固今日之文宗 也』。」以參贊遷都之謀,賜爵朝陽子,拜散騎常侍,兼太 子少傅,尋兼侍中。世宗即位,遷太常卿,領齊州大中 正。延昌元年,遷中書監。二年,世宗幸東宮,召光與黃 門甄琛、廣陽王淵等並賜坐。詔光曰:「卿是朕西臺大 臣,今當為太子師傅。」光起拜固辭。詔不許,即命肅宗 出,從者十餘人,敕以光為傅之令。肅宗拜光,光又拜 辭不當受太子拜,復不蒙許。肅宗遂南面再拜。詹事 王顯啟請從太子拜,於是宮臣畢拜,光北面立,不敢 答拜,唯西面拜謝而出。於是賜光繡綵一百匹,琛、淵 等各有差。尋授太子少傅。三年,遷右光祿大夫,侍中、 監如故。四年正月,世宗夜崩,光與侍中、領軍將軍于 忠迎肅宗於東宮,安撫內外,光有力焉。帝崩後二日, 廣平王懷扶疾入臨,以母弟之親,徑至太極西廡,哀 慟禁內,呼侍中、黃門、領軍二衛,云:「身欲上殿哭大行, 又須入見主上。」諸人皆愕然相視,無敢抗對者。光獨 攘衰振杖,引漢光武初崩太尉趙憙橫劍當階,推下 親王故事,辭色甚厲,聞者莫不稱善。壯光理義有據, 懷聲淚俱止,云:「侍中以古事裁我,我不敢不服。」於是 遂還,頻遣左右致謝。四月,遷特進。五月,以奉迎肅宗 之功,封博平縣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七月,領國子祭 酒。尋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熙平元年,太師、高陽 王雍等奏舉光授肅宗經。神龜元年夏,光表曰:「《詩》稱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邵伯所茇』。」又云:「雖無老成人。尚 有典型。」《傳》曰:「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用其道。不恤其人。 是以《書》始稽古。《易》本山火。觀于天文以察時變。觀于 人文以化成天下。」《孟子》。〈闕〉「實,匡張訓說,《安世記》篋于 汾南,伯山抱卷于河右,元始孤論,充漢帝之坐;孟皇 片字,懸魏王之帳。前哲之寶重墳籍,珍愛分篆,猶若 此之至也。」矧乃聖典鴻經,炳勒金石,理為國楷,義成 家範,跡實世模,事則人軌,千載之格言,百王之盛烈, 而令焚荒汙毀,積榛棘而弗埽,為鼯鼬之所栖宿,童 豎之所登踞者哉!誠可為痛心疾首,拊膺扼腕。伏惟 皇帝陛下孝敬日休,自天縱睿,垂心初學,儒業方熙。 皇太后欽明慈淑,臨制統化,崇道重教,留神翰林。將 披雲臺而問禮,拂麟閣以招賢。誠宜遠開闕里,清彼 孔堂,而使近在城闉,面接宮廟,舊校為墟,子衿永替, 豈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京邑翼翼,四方是則也。 尋《石經》之「作,起自炎劉,繼以曹氏典論,初乃三百餘 載,計末向二十紀矣。昔來雖屢經戎亂,猶未大崩侵。」 如聞往者刺史臨州,多構圖寺,道俗諸用,稍有發掘, 基蹗泥灰,或出于此。皇都始遷,尚可補復。軍國務殷, 遂不存檢,官私顯隱,漸加剝撒,播麥納菽,秋春相因。 〈闕〉「生蒿杞,時致火燎。由是《石經》彌減,文字增缺。職忝 冑教,參掌經訓,不能繕修頹墜,興復生業,倍深慚恥。 今求遣國子博士一人,堪任幹事者,專主周視,驅禁 田牧,制其踐穢,料閱碑牒,所失次第,量厥補綴。」詔曰: 「此乃學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垂範將來,憲章之本, 便可一依公表。」光乃令國子博士李郁與助教韓神 固、「劉燮等勘校《石經》,其殘闕者,計料石功,并字多少, 欲補治之于後。」靈太后廢,遂寢。正光二年春,肅宗親 釋奠國學,光執經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為司 徒、侍中、國子祭酒。三年九月,進位太保。四年薨,年七 十三。肅宗聞而悲泣,詔給東園溫明祕器,朝服一具, 衣一襲。車駕親臨,撫屍痛哭,言則追傷。每至光坐誦 讀之處,未嘗不改容悽悼。五年正月,贈太傅,領尚書 令,諡文宣公。初,光太和中,依宮商角徵羽本音而為 《五韻詩》,以贈李彪,彪為十二次詩以報光,光又為《百 三郡國詩》以答之。國別為卷,為百三卷焉。凡所為詩 賦銘贊誄頌表啟數百篇,五十餘卷,別有集。
袁飜
编辑按《魏書袁飜傳》:「飜字景翔,陳郡項人也。飜少以才學 擅美一時。景明初,李彪在東觀,引兼著作郎,以參史 事。後遷司徒祭酒。正始初,除豫州中正。是時修明堂 辟雍,飜議曰:『謹案明堂之義,今古諸儒論之備矣。異 端競構,莫適所歸,故不復遠引經傳,旁採記籍,以為 之證,且論意之所同以詶詔』。」〈闕〉「耳。蓋唐虞已上,事難 該悉;夏、殷已降,校可知之。謂典章之極,莫如三代。郁 郁之盛,從周斯美。制禮作樂,典刑在焉。遺風餘烈,垂 之不朽。」案《周官考工》所記,皆記其時事。具論夏殷名 制,豈其紕繆?是知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義 則明矣。及《淮南、呂氏》與《月令》同文,雖布政班時,有堂 個之別,然推其體例,則無九室之證。既而世衰禮壞, 法度淆弛,《正義》殘隱,妄說斐然。明堂九室,著自《戴禮探緒求源,罔知所出,而漢氏因之,自欲為一代之法。 故鄭元云:「周人明堂五室」,是帝一室也,合于五行之 數。《周禮》依數以為之室,德行〈闕〉于今,雖有不同,時說 炳然。本制著存,而言無明文,欲復何責?本制著存,是 周五室也;于今不同,是漢異周也。漢為九室,略可知 矣,但就其此制,猶竊有懵焉。何者?張衡《東京賦》云:「乃 營三宮,布教班常,複廟重屋,八達九房。」此乃明堂之 文也。而薛綜注云:「房,室也。」謂堂後有九室。堂後九室 之制,非巨異乎?裴頠又云:「漢氏作四維之個,不能令 各據其辰,就使其像可圖,莫能通其居用之禮,此為 設虛器也。」甚知漢世徒欲削滅周典,捐棄舊章,改物 創制,故不復拘于載籍。且鄭元之詁訓三禮,及釋五 經異義,並盡思窮神故,得之遠矣。覽其《明堂圖義》,皆 有悟人意,察察著明,確乎難奪,諒足以扶微闡幽,不 墜周公之舊法也。伯喈損益漢制,章句繁雜,既違古 背新,又不能易元之妙矣。魏晉書紀,亦有明堂祀五 帝之文,而不紀其經始之制,又無坦然可準。觀夫今 之基址,猶或髣髴,高卑廣狹,頗與《戴禮》不同,何得以 意抑心,便謂九室可明?且三雍異所,復乖盧蔡之義, 進退亡據,何用經通?晉朝亦以穿鑿難明,故有「一屋」 之論,並非經典正義,皆以意妄作,最為不典,學家常 談,不足以範時軌。世皇代既乘乾統曆,得一馭宸,自 宜稽古則天,憲章文武,追蹤周孔,述而不作,四彼三 代,使百世可知,豈容虛追子氏。〈闕〉「篇之浮說,徒損經 紀《雅誥》之遺訓,而欲以支離橫議,指畫妄圖,儀刑宇 宙,而貽來葉者也。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修草創, 以意良多。事移禮變,所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 舊。且遷都之始,日不遑給,先朝規度,每事循古。是以 數年之中,悛換非一。良以永法為難,數改為易。何為 宮室府庫,多因故跡,而明堂辟雍」,獨遵此制,建立之 辰,復未可知矣。既猥班訪逮,輒輕率瞽言。「明堂五室, 請同周制;郊建三雍,求依故所。庶有會《經誥》,無失典 刑。」識偏學疏,退慚謬浪。孝昌中,除安南將軍、中書令, 領給事黃門侍郎。後拜度支尚書,尋轉都官。建義初, 遇害于河陰,年五十三。所著文筆百餘篇,行於世。
賈思伯
编辑按《魏書賈思伯傳》,「思伯字士休,齊郡益都人也。世父 元壽,有學行,見稱于時。思伯釋褐中書舍人,轉中書 侍郎,頗為高祖所知。世宗即位,轉輔國將軍。後除鴻 臚少卿,以母憂免。服闋,徵為青州刺史。初,思伯與弟 思同師事北海陰鳳,授業無資酬之,鳳遂質其衣物。 及思伯之部,送縑百匹遺鳳,因具車馬迎之。鳳慚不」 往,時人稱歎焉。尋以父憂免。肅宗時,徵為黃門侍郎, 轉衛尉卿。于時議建明堂,多有同異,思伯上議,學者 善其議。時太保崔光疾甚,表薦思伯為侍講,中書舍 人馮元興為侍讀。思伯遂入授肅宗《杜氏春秋》。思伯 少雖明經,從官廢業,至是更延儒生,夜講晝授。性謙 和,傾身禮士,雖在街途,停車下馬,接誘恂恂,曾無倦 色。客有謂思伯曰:「公今貴重,寧不憍?」思伯曰:「衰至便 憍,何常之有。」當世以為雅談。孝昌元年卒,贈尚書右 僕射,諡曰文貞。
賈思同
编辑按《魏書賈思伯傳》:「思伯弟思同,字士明,少勵志行,雅 好經史。釋褐彭城王侍郎,累遷襄州刺史。及元顥之 亂也,思同與廣州刺史鄭光護並不降。莊帝還宮,封 營陵縣開國男。後除黃門侍郎,兼侍中,與國子祭酒 韓熙並為侍講,授靜帝《杜氏春秋》,拜侍中。興和二年 卒,贈司徒公,諡文獻。思同之侍講也,國子博士遼西」 衛冀隆為服氏之學,上書難《杜氏春秋》六十三事,思 同復駁冀隆乖錯者十一條,互相是非,積成十卷。詔 下國學集諸儒考之,事未竟而思同卒。卒後,魏郡姚 文安、樂陵秦道靜復述思同意,冀隆亦尋物故。浮陽 劉休和又持冀隆說,至今未能裁正焉。
張普惠
编辑按《魏書張普惠傳》:普惠,字洪賑,常山九門人。父曄,為 齊州中水縣令。隨父之縣,受業齊土,專心墳典,剋厲 不息。及還鄉里,就程元講習,精于《三禮》,兼善《春秋》,百 家之說,多所窺覽,諸儒稱之。太和十九年,為主書,帶 制局監,轉尚書都令。使任城王澄重其學業,為其聲 價。世宗初,轉積射將軍。澄為安西將軍、雍州刺史,啟」 普惠為府錄事參軍,尋行馮翊郡事。澄功衰在身,欲 於七月七日集會文武。北園馬射。普惠奏記於澄曰: 「竊聞《曾子問》曰:相識有喪服,可以與於祭乎?孔子曰: 『緦不祭,喪何助於人』?祭既不與,疑無宴食之道』。又曰: 『廢喪服,可以與於饋奠之事乎』?子曰:『脫衰與奠,非禮 也』。注云:『為其忘哀疾』。愚謂除喪之始,不與饋奠,小功 之內,其可觀射乎?伏惟賜垂曲採。」澄意納其言,託辭 自罷。熙平時,除寧遠將軍、司空倉曹參軍。時廣陵王 恭、北海王顥疑為所生祖母服期與三年,博士執意 不同,詔群寮會議。普惠議曰:「謹按二王祖母皆受命 先朝,為二國太妃,可謂受命于天子,為始封之母矣《喪服》『慈母如母,在三《年章》《傳》曰:「貴父命也。」鄭注云:「大 夫之妾子,父在為母大功,則士之妾子為母期,父卒 則皆得申。」此大夫命其妾子以為母,所慈,猶曰貴父 命,為之三年。況天子命其子為列國王,命其所生母 為國太妃,反自同公子為母練冠之與大功乎?輕重 顛倒,不可之甚者也。敢據《周禮》,輒同三年,當時議者, 亦有同異。國子博士李郁於議罷之後,書難普惠,普 惠據禮還答,鄭重三返,郁議遂屈。轉諫議大夫。任城 王澄薨,啟為尚書右丞,詔行之。正光二年,除光祿大 夫,右丞如故。出除左將軍、東豫州刺史。孝昌元年卒, 年五十八。贈平北將軍、幽州刺史,諡曰宣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