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40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四十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四十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十四

  唐一

  魏徵       高重

  趙弘智      李敬元

  劉子元      劉貺

  劉迅       韋處厚

  樊宗師      崔郾

  柳仲郢      柳公權

  歸崇敬      盧景亮

  薛放       殷侑孫盈孫

  王彥威      鄭覃

  高郢子定   權德輿

  韓愈       韋表微

  劉蕡       王通隋人附見唐書

  張志和      陸龜蒙

  楊綰       陸質

  鄭肅

經籍典第三百四十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十四 编辑

唐一 编辑

魏徵 编辑

按《唐書魏徵傳》:「徵字元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棄 貲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秦王即位,拜諫議大夫, 封鉅鹿縣男。徵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凡 二百餘奏,無不剴切當帝心者,由是拜尚書右丞,兼 諫議大夫。貞觀三年,以祕書諫參預朝政。帝即位四 年,天下大治。帝謂群臣曰:『此徵勸我行仁義,既效矣』。」 進爵郡公。七年,為侍中、尚書,進左光祿大夫、鄭國公。 多病辭職,乃拜特進,知門下省事。詔朝章國典,參議 得失,以定《五禮》。當封一子縣男。徵請封兄孤子叔慈, 帝愴然曰:「此可以勵俗。」即許之。十三年,拜太子太師。 十七年,薨。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太子舉哀西華 堂,詔內外百官朝集使皆赴喪。贈司空,諡曰文貞,陪 葬昭陵。帝歎曰:「朕亡一鑑矣。」始喪亂後,典章湮散,徵 奏引諸儒,校集祕書,國家圖籍,粲然完整。嘗以《小戴 禮》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數年而成。帝美其書, 錄寘內府。

高重 编辑

按《唐書高儉傳》:「士廉五世孫重,字文明,以明經中第, 李巽表鹽鐵轉運巡官。善職凡十年,進累司門郎中。 敬宗慎置侍講學士,重以簡厚惇正,與崔郾偕選,再 擢國子祭酒。文宗好《左氏春秋》,命分列國各為書,成 四十篇,與鄭覃刊定九經于石。出為鄂岳觀察使,以 美政被褒,拜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卒贈太子少保。」

趙弘智 编辑

按《唐書趙弘智傳》:「弘智,河南新安人,元魏車騎將軍 肅之孫。蚤喪母,事父篤孝,通書傳。仕隋為司隸從事。 武德初,大理卿郎楚之白為詹事府主簿。太宗時,豫 論譔錄,勤繇太子舍人進黃門侍郎,兼弘文館學士。 永徽初,入為陳王師,講《孝經》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 館學士、太學生皆在,弘智舉《五經》諸儒更詰辨,隨問」 酬悉,舌無留語。高宗喜曰:「試為我陳《經》之要,以輔不 逮。」對曰:「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願以此 獻。」帝悅,賜絹二百、名馬一。四年,進國子祭酒,仍為學 士。卒,年八十二,諡曰宣。

李敬元 编辑

按《唐書李敬元傳》:「敬元,亳州譙人。該覽群籍,尤善於 禮。高宗在東宮,馬周薦其材,召入崇賢館侍讀,假中 祕書讀之。為人峻整,造請不憚寒暑。歷西臺舍人,弘 文館學士。咸亨二年,轉中書侍郎,又改吏部,兼太子 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儀鳳元年,拜中 書令,封趙國公,卒官。諡曰文憲。撰次《禮論》及他書數」 十百篇。

劉子元 编辑

按《唐書劉子元傳》:「子元名知幾,以元宗諱嫌,故以字 行。年十二,父藏器為授《古文尚書》,業不進,父怒,楚督 之。及聞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冒往聽,退輒辨析所疑, 歎曰:『書如是,兒何怠』?父奇其意,許授《左氏》。踰年,遂通 覽群史,與兄知柔俱以善文詞知名,擢進士第,調獲 嘉主簿。武后證聖初,吏橫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誅死」 者踵相及。子元悼士無良而甘於禍,作《思慎賦》以刺時。蘇味道、李嶠見而歎曰:「陸機豪士之流乎!周身之 道盡矣。」子元與徐堅、元行沖、吳兢等善,嘗曰:「海內知 我者數子耳。」累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 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歲不遷。會天子西還,子元自 乞留東都三年。或言子元身史臣而私著述,驛召至 京,領史事,遷祕書少監。時宰相韋巨源、紀處訥、楊再 思、宗楚客、蕭至忠皆領監修,子元病長官多,意尚不 一,而至忠數責論次無功,又仕偃蹇,乃奏記求罷去。 因為至忠言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禮。 至忠得書,悵惜,不許。楚客等惡其言詆切,謂諸史官 曰:「是子作書,欲致吾何地?」始子元修《武后實錄》,有所 改正,而武三思等不聽,自以為見用於時而志不遂, 乃著《史通》內外四十九篇,譏評今古。徐堅讀之,歎曰: 「為史者宜置坐右也!」又嘗自比揚雄者四:「雄好雕蟲 小技,老而為悔。吾幼喜詩賦,而壯不為,期以述者自 名。」雄準《易》作經,當時笑之:吾作《史通》,俗以為愚。雄著 書見「尤于人,作《解嘲》,吾亦作《釋蒙》。雄少為范逡、劉歆 所器,及聞作經,以為必覆醬瓿。吾始以文章得譽,晚 談史傳,由是減價。」其自感慨如此。累遷太子左庶子, 兼崇文館學士。開元初,遷左散騎常侍。嘗議:《孝經》鄭 氏學非康成注,舉十二條左證其謬,當以古文為正。 《易》無子夏傳、《老子》,《書》無河上公注。請存王弼學,宰相 宋璟等不然其論,奏與諸儒質辨。博士司馬貞等阿 意共黜其言,請二家兼行,惟子夏《易傳》請罷。詔可。卒, 年六十一。子元善持論辨據明銳,視諸儒皆出其下。 朝有論著,輒豫。歿後,帝詔河南就家寫史通讀之,稱 善。追贈工部尚書,諡曰文。

劉貺 编辑

按《唐書劉子元傳》,「子貺,字惠卿,好學,多所通解。子元 卒,有詔訪其後,擢起居郎,歷右拾遺內供奉,獻《續說 苑》十篇,以廣漢劉向所遺,而刊落怪妄。」貺嘗以《竹書 紀年》序諸侯列會皆舉諡,後人追修,非當時正史。如 「齊人殲于遂,鄭棄其師」,皆孔子新意。《師春》一篇,錄卜 筮事,與《左氏》合,知按《春秋經傳》而為也,因著《外傳》云。

劉迅 编辑

按《唐書劉子元傳》:「子迅,字捷卿,歷京兆功曹參軍事。 常寢疾,房琯聞憂不寐,曰:『捷卿有不諱,天理欺矣』!陳 郡殷寅,名知人,見迅歎曰:『今黃叔度也』。劉晏每聞其 論,曰:『皇王之道盡矣』!上元中,避地安康,卒。迅續《詩》《書》 《春秋》《禮》《樂》五說,書成,語人曰:『天下滔滔,知我者希』。」終 不以示人云。

韋處厚 编辑

按《唐書韋處厚傳》:「處厚,字德載,京兆萬年人。事繼母 以孝聞,親歿,廬墓終喪。中進士第,又擢才識兼茂科, 授集賢校書郎。舉賢良方正異等,宰相裴垍引直史 館,改咸陽尉。憲宗初,擢左補闕。禮部尚書李絳請間 言:『古帝王以納諫為聖,拒諫為昏。今不聞進規納忠, 何以知天下事』?帝曰:『韋處厚、路隋數上疏,其言忠切, 顧卿未知爾』。」由是中外推其靖密。穆宗立,為翰林侍 講學士。處厚以帝沖怠不向學,即與路隋合《易》《書》《詩》 《春秋》《禮》《孝經》《論語》,掇其粹要,題為《六經法言》二十篇 上之,冀助省覽。帝稱善,並賜金幣。再遷中書舍人,進 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靈昌郡公。太和 二年薨,年五十六,贈司空。處厚性嗜學,家書讎正至 萬卷。為拾遺時,撰《德宗實錄》。後又與路隋共次《憲宗 實錄》,詔分日入直,創具凡例,未及成而終。

樊宗師 编辑

按《唐書樊澤傳》:「澤字安時,河中人。舉賢良方正,貞元 三年,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十四年卒,贈司空,諡曰成。 子宗師,字紹述,始為國子主簿,元和三年,擢軍謀宏 遠科,授著作佐郎,歷金部郎中,綿州刺史,徙絳州,治 有績,擢諫議大夫,未拜卒。始,宗師家饒于財,悉散施 姻舊賓客。妻子告不給,宗師笑不答。然力學多通解」, 著《春秋傳》《魁紀公》《樊子》凡百餘篇,別集尚多。韓愈稱 宗師論議平正,有經據,嘗薦其材云。

崔郾 编辑

按《唐書崔郾傳》:「郾字廣略,姿儀偉秀,人望而慕之,然 不可狎也。中進士第,補集賢校書郎,三遷諫議大夫。 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講學士,旋進中書舍人。謝曰:『陛 下使臣侍講,歷半載,不一問經義,臣無功,不足副厚 恩』。帝慚曰:『朕少間,當請益高』。」釴適在旁,因言「陛下樂 善而無所咨詢,天下之人不知有嚮儒意。帝重咎謝」, 咸賜錦幣。郾與高重類《六經要言》為十篇上之,以便 觀省。遷禮部侍郎,又遷禮部尚書。卒于官,贈吏部尚 書,諡曰「德。」郾不藏貲,有輒周給親舊,為治其婚喪。居 家怡然,不訓子弟,子弟自化。

柳仲郢 编辑

按《唐書柳仲郢傳》,「仲郢字諭蒙,母韓即皋女也,善訓 子,故仲郢幼嗜學,嘗和熊膽丸使夜咀嚥以助勤。長 工文,著《尚書二十四司箴》,為韓愈咨賞。元和末,及進

士第,為校書郎。牛僧孺辟武昌幕府,有父風矩。僧孺
考證
歎曰:『非積習名教,安及此邪』!」入為監察御史,遷侍御

史。宣宗初,出為鄭州刺史,累遷吏部侍郎。大中十二 年,辭疾,以刑部尚書罷。頃之,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起為虢州刺史,以檢校尚書左僕射東都留守。會盜 發父墓,棄官歸華原。徙華州刺史,不拜。咸通五年,為 太平節度使,卒于鎮。仲郢方嚴,尚氣義,事親甚謹。家 有書萬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貯庫,其副常所閱,下者 幼學焉。仲郢嘗手鈔《六經》,司馬遷、班固、范曄《史》,皆一 鈔魏、晉及南北朝史,再又類所鈔它書,凡三十篇,號 《柳氏自備》。旁錄仙佛書甚眾,皆楷小精真,無行字。

柳公權 编辑

按《唐書柳公權傳》:「公權字誠懸,公綽弟也。元和初,擢 進士第,拜右拾遺、侍書學士,再遷司封員外郎。帝問 公權用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帝改 容,悟其以筆諫也。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 十八,贈太子太師。公權博貫經術,於《詩》《書》《左氏春秋》 《國語》、莊周書尤邃,每解一義,必數十言。」

歸崇敬 编辑

按《唐書歸崇敬傳》:「崇敬,字正禮,蘇州吳人。治禮家學, 多識容典,擢明經。遭父喪,孝聞鄉里。調國子直講。天 寶中,舉博通墳典科,對策第一,遷四門博士。有詔舉 才可宰百里者,復策高等,授左拾遺。肅宗次靈武,再 遷起居郎、贊善大夫、史館修撰,兼集賢殿校理,修國 史儀注。以貧求解,歷同州長史、潤州別駕。未幾,有事」 橋陵、建陵,召還,參掌儀典。改主客員外郎,復兼修撰。 代宗幸陝,召問得失,崇敬極陳生人疲敝,當以儉化 天下,則國富而兵可用。時百官朝朔望皆服褲褶,崇 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漢無其制,隋以來始有服者,事 不稽古,宜停。」詔可。又言:「東都太廟不當置木主。按《禮》, 虞主用桑,練主用栗。作栗主則瘞,桑主,猶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也。東都太廟,本武后所建,以祀諸武,中宗 去主存廟,以備行幸遷都之置。且商遷都前八後五, 不必每都別立神主也。若曰神主已經奉祀,不得一 日而廢,則桑主以虞,至練祭而埋之,明是不然。」時有 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請以四季月郊祀天地。」 詔禮官儒者雜議,崇敬議:「《禮》以先立秋十八日迎黃 靈,祀黃帝。黃帝於五行為土,而火為母,故火用事之 未而祭之三季月則否。彭祖牽緯候說,事詭不經,不 可用。」又議:「五人帝於國家為前後,無君臣義。天子祭, 宜毋稱臣。祭而稱臣,於天帝無異。又《春秋》釋奠孔子, 祝版,皇帝署北面揖,以為太重,宜准武王受丹書於 師、尚」父,行東面之禮,事皆施行。大曆初,授倉部郎中, 充弔祭冊立新羅使,授國子司業,兼集賢學士。八年, 皇太子欲臨國學行齒冑禮,崇敬以學與官名皆不 正,乃建議:「古天子學曰辟雍,以制言之,壅水環繚,如 璧然;以誼言之,以禮樂明和天下云爾。在禮為澤宮, 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曰璧沼,亦言學省。漢光武立明 堂、辟雍、靈臺,號三雍宮。晉武帝臨辟雍,行鄉飲酒禮, 別立國子學,以殊士庶。永嘉南遷,唯有國子學。隋大 業中,更名國子監。今聲明之盛,辟雍獨闕,請以國子 監為辟雍省。祭酒、司業之名,非學官所宜,業者栒簴 大版。今學不教樂,於義無當。請以祭酒為太師氏,位 三品;司業為左師、右師,位四品。」近世明經,不課其義, 先取帖經,顓門廢業,傳受義絕。請以《禮記》《左氏春秋》 為大經,《周官》《儀禮》《毛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 置博士一員。《公羊》《穀梁春秋》共準一中經,通置博士 一員。博士兼通《孝經》《論語》,依章疏講解。德行純絜、文 詞雅正、形容莊重、可為師表者,委四品以上各舉所 知,在外給傳,七十者安車蒲輪敦遣。國子、太學、四門 三館,各立《五經》博士,品秩生徒有差。舊博士助教直 講,經直律館、算館助教,請皆罷教授法。學生謁師,贄 申腶脩一束,酒一壺,衫布一裁,色如師所服。師出中 門,延入與坐,割脩𣂏酒三爵止,乃發。篋出經,摳衣前, 請師為說經大略,然後就室,朝晡請益。師二時,堂上, 訓授道義,示以文行忠信,孝悌睦友。旬省月試,時考 歲貢,眂生徒及第多少為博士,考課上下,有不率教 者,檟楚之國子,移禮部為太學生。太學又不變,徙之 四門;四門不變徙,本州之學復不變,繇役如初,終身 不齒。雖率教九年,學不成者,亦歸之本州。禮部考試 法,請罷帖經,于所習經問大義,「二十而得十八,《論語》 《孝經》十得八為通策三道,以本經對,通二為及第。其 孝行聞鄉里者,舉解具言。試日義闕一二,許兼收焉。」 天下鄉貢如之。習業考試,并以明經為名,得第授官, 與進士同。有詔尚書省集百官議,皆以習俗久,制度 難分明,省禁非外司所宜名。《周官》世職者稱氏,國學 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師氏。」大抵憚改作,故無施 行者。坐史給廩錢不實,貶饒州司馬。德宗立,召還,復 拜國子司業,稍遷翰林學士、左散騎常侍,充皇太子 侍讀,又兼晉王元帥參謀,封餘姚郡公。田悅、李納稟 命,持節宣慰,稱旨,表歸上冢,寵賜繒帛,儒生以為榮。 遷工部尚書,仍前職。年老,以兵部尚書致仕,卒,年八十八。贈尚書左僕射,諡曰宣。《論撰》數十篇。

盧景亮 编辑

按《唐書盧景亮傳》:「景亮,字長晦,幽州范陽人。少孤,學 無不覽。第進士、宏辭,授祕書郎,遷右補闕。朱泚反,景 亮勸德宗曰:『陛下罪己不至,則感人不深』。帝然之。景 亮志義崒然,多激發,與穆質同在諫諍地,書數上,鯁 毅無所回。憲宗時,遷中書舍人。景亮善屬文,根於忠 仁,有經國志。嘗謂人君足食足兵而又得士,天下可 為也。」乃興軒、頊以來至唐剟治道之要,著書上下篇, 號《三足記》。又作《答問》,言輓運大較及陳西戎利害,指 切當世,公卿伏其達古今云。元和初卒,贈禮部侍郎。

薛放 编辑

按《唐書薛戎傳》:戎弟放,端厚寡言,第進士,累擢兵部 郎中。穆宗為太子,拜侍讀,及即位,參贊機命。帝謂曰: 「『小子新立,懼不克荷,先生宜相,以輔不逮』。放叩頭曰: 『臣庸淺,不足塵大任,自有賢能處之』。」帝美其誠,進工 部侍郎集賢學士,寵待尢至,改刑部侍郎。帝嘗問:「『朕 欲學經,與史何先』?放曰:『六經者,聖人之言,孔子所發』」 明天人之極也;《史記》道成敗得失,亦足以鑒,然謬於 是非,非《六經》比。帝曰:「吾聞學者白首不能通一經,安 得其要乎?」對曰:「《論語》,六經之菁華也;《孝經》,人倫之本 也。漢時《論語》首立於學官,光武令虎賁士皆習《孝經》, 元宗為注訓,蓋人知孝慈,則氣感和樂也。」帝曰:「聖人 以孝為至德要道。信然。」終江西觀察使,諡曰「簡。」

殷侑孫盈孫 编辑

按《唐書殷侑傳》:「侑,陳州人。幼有志於學,不治貲產。長 通經術,以講道為娛。貞元末,及五經第,其學長於禮。 擢太常博士,進諫議大夫。侑論朝廷治亂得失,前後 凡八十四通。文宗即位,拜義昌軍節度使,進刑部尚 書。開成年出為山東道節度,俄領忠武軍節度。卒年 七十二,贈司空。侑以經術進,臨事銳敏,有彊直名。孫」 盈孫,廣明初為成都諸曹參軍。僖宗至蜀,聞有《禮》學, 擢太常博士。昭宗時,喪亂後制度彫紊,追補容典,皆 盈孫折衷焉。終大理卿,贈吏部尚書。

王彥威 编辑

按《唐書王彥威傳》:「彥威,其先出太原,少孤,家無資,自 力於學。舉明經甲科,淹識古今典禮,未得調,求為太 常散吏卿,知其經生,補檢討官。」彥威采獲隋以來下 迄唐凡禮沿革,皆條次彙分,號《元和禮》,上之,有詔拜 博士。憲宗以正月崩,有司議葬用十二月下宿。彥威 建言:「天子之葬七月,《春秋》之義。志崩不志葬,必其時」 也。舉天下葬一人,故過期不葬則譏之。高祖、中宗,葬 皆六月。太宗四月,高宗九月,睿、代二宗皆五月。德宗 十月,順宗七月。惟元、肅二宗皆十二月。有為為之,「非 常典也。且葬畢而虞,虞而卒哭,卒哭而祔,皆卜日。今 葬卜歲暮,則畢祔在明年正月,是改元慶賜皆廢矣。」 有詔更用五月。淮南李夷簡上言:「大行皇帝功高,宜 稱祖穆宗。」下其議,彥威奏:「古者始封為太祖,由太祖 而降,則又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夏人祖顓頊而宗禹, 商人祖契而宗湯,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魏、晉而下, 務欲推美,自始祖外並建列祖之議,叔世亂家,不可 以為訓。唐本《周禮》,以景皇帝為太祖,祖神堯而宗太 宗,自高宗後咸稱宗以為成法。不然,太宗致升平,元 宗清內難,肅宗收復兩都,皆撥亂反正,猶不稱祖。今 當本三代之制,黜魏、晉亂法,大行廟號,宜稱宗。」制可。 累擢弘文館學士、諫議大夫。開成初,為戶部侍郎、判 度支。彥威於儒學固該邃,亦善吏事,但經總財用,出 入米鹽,非所長也。俄檢校禮部尚書,為忠武節度使, 徙節宣武,封北海縣子。性彊敏,善著書,頗行於時。卒, 贈尚書右僕射,諡曰「靖。」

鄭覃 编辑

按《唐書鄭珣瑜傳》:「珣瑜,字元伯,鄭州滎澤人。歷吏部 尚書,贈尚書左僕射,諡文獻。子覃,以父蔭補弘文校 書郎,擢諫議大夫。寶曆初,擢京兆尹,文宗召為翰林 侍講學士,進工部侍郎。覃以經術該深,諄篤守正,帝 尢重之。李宗閔、牛僧孺知政,以覃與李德裕厚,忌其 親近,為助力,陽遷工部尚書,罷侍講,欲推遠之。帝雅」 向學,頗思覃,復召為侍講學士。德裕既相,以為御史 大夫。帝嘗謂殷侑善言經,其為人,鄭覃比也。宗閔猥 曰:「二人誠通經,然其議論不足取。」德裕曰:「覃、侑之言, 它人不欲聞,惟陛下宜聞之。」俄德裕罷,宗閔復用覃, 繇戶部尚書下除祕書監。宗閔得罪,遷刑部尚書,進 尚書右僕射,判國子祭酒。李訓誅,帝召覃視詔禁中, 遂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滎陽郡公,進門下侍郎、 弘文館大學士。帝坐延英,論詩工否,覃曰:「孔子所刪, 三百篇是已,其非雅正者,烏足為天子道哉?夫《風》《大》 《小雅》,皆下刺上之變,非上化下為之。故王者采《詩》以 考風俗得失,章什諓諓,願陛下不取也。」帝每言順宗 事不詳實,史臣韓愈「豈當時屈人耶!昔漢司馬遷《與 任安書》,辭多怨懟,故《武帝本紀》多失實。」覃曰:「武帝中

年,大發兵事邊,生人耗瘁,府庫殫竭,遷所述非過言
考證
李石曰:「覃所陳,因武帝以諫,欲陛下終究盛德。」帝曰:

「誠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覃曰:「陛下樂觀《書》,然要義 不過一二,陛下所道是矣。宜寢饋以之。」覃既名儒,故 以宰相領祭酒。請太學《五經經》置博士,祿廩比王府 官。再遷太子太師。開成三年,以病乞去位,有詔解太 子太師,五日一入中書商量政事。俄罷為尚書左僕 射。武宗初,李德裕復用,欲援覃共政,固辭,乃授司空, 致仕,卒。始,覃以經籍刓繆,博士陋淺,不能正,建言「願 與鉅學鴻生共力讎刊,準漢舊事,鏤石太學,示萬世 法。」詔可。覃乃表周墀、崔球、張次宗、孔溫業等,是正其 文,刻於石。

高郢子定 编辑

按《唐書高郢傳》:「郢字公楚,其先自渤海徙衛州。九歲 通《春秋》,工屬文,著《語默賦》,諸儒稱之。父伯祥,為好畤 尉,安祿山陷京師,將誅之,郢尚幼,解衣請代,賊義,并 貸之。寶應初,及進士第。代宗為太后,營章敬寺,郢以 白衣上書諫曰:『陛下大孝因心,與天罔極,烝烝之思, 要無以加。臣謂悉力追孝,誠為有益,妨時勦人,不得 無損。捨人就寺,何福之為?昔魯莊公丹桓公廟楹而 刻其桷,《春秋》書之為非禮。漢孝惠、孝景、孝宣,令郡國 諸侯立高祖、文、武廟。至元帝,與博士、議郎斟酌古禮, 一罷之』。」夫廟猶不越禮而立,況寺非宗祏所安,神靈 所宅乎?殫萬人之力,邀一切之報,其為不可亦明矣。 臣聞聖人受命於天,以人為主,苟功濟於天,天人同 和,則宗廟受福,子孫蒙慶。《傳》曰:「德教加于百姓,刑于 四海。此天子之孝也。」又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既受 帝祉,施于孫子。」是知王者之孝,在於承順天地,嚴配 宗考,恭慎德教,以臨兆民,俾四海之內,懽心助祭,延 福流祚,永永無窮。未聞崇樹梵宮,彫琢金玉之為孝 者。夏禹卑宮室,盡力「溝洫,人到于今稱之。梁武帝窮 土木,飾塔廟,人無稱焉。陛下若節用愛人,當與夏后 齊美,何必勞人動眾,踵梁武遺風乎?臣竊為陛下惜 之。」不納。以茂材異行高第。順宗立,以尚書右僕射致 仕,贈太子太保,諡曰貞。子定,辯慧,七歲讀《尚書》,至《湯 誓》,跪問郢曰:「奈何以臣伐君?」郢曰:「應天順人,何云伐 邪?」對曰:「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是順人乎?」郢異 之,小字董二,世重其早慧,以家顯。長通王氏《易》,為圖 合八出,上圓下方,合則重,轉則演,七轉而六十四卦, 六甲、八節備焉。仕至京兆府參軍。

權德輿 编辑

按《唐書權德輿傳》:「德輿,字載之,父皋,見《卓行傳》。德輿 七歲,居父喪,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稱諸儒間。德 宗聞其材,召為太常博士。貞元八年,大水,德輿建言 疏奏不省,累進中書舍人。久之,知禮部貢舉,拜侍郎。 凡三歲,甄別品諦,所得士,相繼為公卿宰相。取明經, 初不限員。十九年,大旱,德輿上陳闕政,帝頗采用之。」 憲宗元和初,歷兵部侍郎,自太常卿拜禮部尚書、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德輿善辨論,開陳古今本末,以覺 悟人主。進扶風郡公。卒,年六十,贈尚書左僕射,諡曰 文。德輿積思經術,無不貫綜,自始學至老,未嘗一日 去書不觀。嘗著論,辨「漢所以亡,西京以張禹,東京以 胡廣」,大指有補於世。其文雅正贍縟,「當時公卿侯王 功德卓異者,皆所銘紀,十常七八。」雖動止無外飾,其 醞藉風流,自然可慕。貞元、元和間,為縉紳羽儀云。

韓愈 编辑

按《唐書韓愈傳》:「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 功於後魏,封安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 縣人刻石頌德,終祕書郎。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 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 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 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 軍亂,乃去。依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 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 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 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 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遷 職方員外郎。華陰令柳澗有辠,前刺史劾奏之,未報 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 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 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 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曰: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于 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 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 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 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 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 欺予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唫于 《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鉤其元,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 晷,恒矻矻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觗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芒芒,獨旁搜 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先生之于儒, 可謂勞矣。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上規姚、姒,渾渾亡涯;《周誥》《商》《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 《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迨《莊》、『《騷》』。」太史所錄, 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 其外矣。少始知學,勇于敢為,長通于方,左右其宜。先 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 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 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煖而兒號 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 反教人為?」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 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 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 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 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唯器是適」者,宰相之 方也。昔者孟軻好辨,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 荀卿守正,大論以興,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 吐詞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于世 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 其中,文雖奇而不濟于用,行雖修而不顯于眾。猶且 月費奉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 安坐而食,踵當塗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然而聖主 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與?動而得謗,名亦隨 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無,計班資 之崇卑,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 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 苓也』。」執政覽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 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初,憲宗將平蔡,命御史中丞 裴度使諸軍按視。及還,且言賊可滅,與宰相議不合。 愈亦奏言:「淮西連年修器械防守,金帛糧畜,耗于給 賞,執兵之卒,四向侵掠,農夫織婦,餉于其後,得不償 費。比聞畜馬皆上槽櫪,此譬有十夫之力,自朝抵夕, 跳躍叫呼,勢不支久,必自委頓。當其已衰,三尺童子 可制其命。況以三州殘弊困劇之餘,而當天下全力, 其敗可立而待也。然未可知者,在陛下斷與不斷耳。」 夫兵不多不足以取勝,必勝之師,利在速戰。兵多而 「戰不速,則所費必廣。疆場之上,日相攻劫,近賊州縣, 賦役百端,小遇水旱,百姓愁苦。方此時,人人異議,以 惑陛下。陛下持之不堅,半塗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 深。所要先決于心,詳度本末,事至不惑,乃可圖功。」又 言:「諸道兵羇旅單弱不足用,而界賊州縣,百姓習戰 鬥,知賊深淺,若募以內軍,教不三月,一切可用。又欲 四道置兵,道率三萬,畜力伺利,一日俱縱,則蔡首尾 不救,可以責功。」執政不喜。會有人詆愈在江陵時為 裴均所厚,均子鍔素無狀,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 𣊻,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 慰淮西,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說韓弘使 葉力。元濟平,遷刑部侍郎。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 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 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沓係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曰: 「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始入中國,上古未嘗 有也。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 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歲;帝嚳在位 七十年,年百五歲;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 帝舜在位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 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湯亦年百歲,湯孫太 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史書》不言其壽, 推其年數,蓋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 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非 因事佛而致然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纔 十八年,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以 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 後三捨身施佛,宗廟祭不用牲牢,盡日一食,止於菜 果。後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 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 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識見不遠,不能深究先王之 道、古今之宜,推闡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 焉。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以 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 不許別立寺觀。臣當時以為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 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令盛也?今陛下令群僧迎 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加供 養。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 祥也。直以豐年之樂,徇人以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 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 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信 佛。皆云天子大聖,猶一心信向。百姓微賤,於佛豈合 更惜身命。以至灼頂燔指,十百為群,解衣散錢,自朝 至暮,轉相倣效,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若不 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 言語不通,衣服殊製。口不道先王法言,身不服先王 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 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 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境,不令貳於眾也。況其 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以入宮禁?孔子 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弔於其國,必令巫祝先 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後進弔。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 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 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斷 天下之疑,絕前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 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 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表入,帝大怒,持示 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 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 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咸 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 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既 至潮,以表哀謝曰:「臣以狂妄贛愚,不識禮度,陳佛骨 事,言涉不恭,正名定罪,萬死莫塞。陛下哀臣愚忠,恕 臣狂直,謂言雖可罪,心亦無他,特屈刑章,以臣為潮 州刺史。既免刑誅,又獲祿食,聖恩寬大,天地莫量,破 腦刳心,豈足為謝!」臣所領州,在廣府極東,過海口,下 惡水,濤瀧壯猛,難計期程,颶風鱷魚,患禍不測。州南 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臣少多病,年纔 五十,髮白齒落,理不久長。加以罪犯至重,所處遠惡, 憂惶慚悸,死亡無日。單立一身,朝無親黨,居蠻夷之 地,與魑魅同群。苟非陛下哀而念之,誰肯為臣言者? 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惟酷好學問文章,未嘗 一日暫廢,實為時輩所見推許。」臣於當時之文,亦未 有過「人者。至於論述陛下功德,與《詩》《書》相表裏,作為 歌詩,薦之郊廟。紀太山之封,鏤白玉之牒,鋪張對天 之宏休,揚厲無前之偉蹟,編於《詩》《書》之策而無愧,措 於天地之間而無虧,雖使古人復生,臣未肯讓。」伏以 皇唐受命有天下,四海之內,莫不臣妾,南北東西,地 各萬里。自天寶以後,政治少懈,文致未優,「武剋不剛。 孽臣奸隸,蠹居棋處,搖毒自防,外順內悖,父死子代, 以祖以孫,如古諸侯,自擅其地,不朝不貢,六七十年, 四聖傳序,以至陛下。陛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乾 轉坤,關機闔開,雷厲風飛,日月清照。天戈所麾,無不 從順,宜定樂章,以告神明。東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 顯庸,明示得意,使永永萬年,服我成烈。當此之際,所 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而臣負罪嬰釁,自拘海 島,戚戚嗟嗟,日與死迫。曾不得奏薄伎於從官之內, 隸御之間,窮思畢精,以贖前過,懷痛窮夭,死不閉目。 伏惟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憐之。」帝得表,頗感悔,欲復 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然不當言天 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 疏,可且內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問民疾苦, 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民以是窮。」數日,愈 自往視之,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谿水而祝之 曰:「昔先王既有天下,迾」一作烈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 蛇惡物為民物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德薄不 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湖 嶺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於此,亦固 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聖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 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 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 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 土,治此民,而鱷魚睅然不安,谿潭據處,食民畜熊豕 鹿獐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拒爭為長雄。刺 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吏 民羞,以偷活於此也?且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 不得不與鱷「魚辨。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 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歸以生以食, 鱷魚朝發而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 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 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 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 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 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 技,民操彊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 悔。祝之夕𣊻風震電起谿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 里,自是潮無鱷魚患。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 沒入之,愈至,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餘人, 因與約,禁其為隸。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鎮州 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 元稹言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 愈至,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庭。既坐,廷湊曰:「所以紛 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 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邪?」語未終,士前奮曰:「先太師為國擊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乃以為賊乎?」愈曰: 「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天寶以來,安 祿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 乎?」眾曰:「無。」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 父子受旗節。劉悟、李祐皆大鎮,此爾軍所共聞也。」眾 曰:「弘正刻,故此軍不安。」愈曰:「然爾曹亦害田公,又殘 其家矣,復何道?」眾讙曰:「善。」廷湊慮眾變,疾麾使去,因 曰:「今欲廷湊何所為?」愈曰:「神策六軍將如牛元翼者 為不乏,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 湊曰:「即出之。」愈曰:「若爾,則無事矣。」會元翼亦潰圍出, 廷湊不追。愈歸奏其語,帝大悅,轉吏部侍郎。時宰相 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 夫,特詔不臺參,而除紳中丞。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 解。其後文刺紛然,宰相以臺、府不協,遂罷愈為兵部 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紳見帝,得留,愈亦復為吏 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諡曰文。 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始終不少變。成就後進士, 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愈官顯,稍謝遣。 凡內外親若交友無後者,為嫁遣孤女而卹其家。嫂 鄭喪,為服期以報。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 劉向、揚雄後,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 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閎深, 與孟軻、揚雄相表裏,而佐佑《六經》云。至它文,造端置 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至 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從愈 游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於時。

韋表微 编辑

按《唐書韋表微傳》:「表微,字子明,隋郿城公元禮七世 孫。羈丱能屬文,母訓諭稍厲,輒不敢食,以是未嘗讓 責。擢進士第,數辟諸使府。久之,入授監察御史。裏行 不樂,曰:『爵祿,譬滋味也,人皆欲之。吾年五十,拭鏡』」 「白冒游少年間,取一班一級,不見其味也。將為松菊 主人,不愧陶淵明云。」俄為翰林學士,進知制誥。後與 處厚議增選學士,薦路隋。處厚以諸父事表微,因曰: 「隋位崇,入且居翁右,奈何?」答曰:「選德進賢,初不計私 也。」久之,遷中書舍人。敬宗嘗語左右,欲相二韋,會崩, 文宗立,獨相處厚進表微戶部侍郎,以病痼罷學士。 卒,年六十,贈禮部尚書。始被病,醫藥不能具。所居堂 寢隘陋。既沒,弔客咨嗟。篤故舊,雖庸下,與攜手語笑 無間。然尢好《春秋》,病諸儒執一概,是非紛然。著《三傳 總例》,完會經趣。又以學者薄師道不如聲樂賤工,能 尊其師。著《九經師授譜》,詆其違。

劉蕡 编辑

按《唐書劉蕡傳》:「蕡字去華,幽州昌平人。客梁汴間。明 《春秋》,能言古興亡,浩然有捄世意。擢進士第。太和二 年,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帝引諸儒百餘人於廷, 策曰:『朕聞古先哲王之治也,元默無為,端拱司契陶。 甿心以居簡,凝日月於不宰,厚下以立本,推誠而建 中,繇是天人通,陰陽和,俗躋仁壽,物無疵癘,噫盛德』」 之所臻,敻乎其不可及已。三代令王,質文迭救,百氏 滋熾,風流寖微。自漢以降,足言蓋寡。朕顧唯昧道,祇 荷丕構,奉若謨訓,不敢怠荒,任賢惕勵,宵衣旰食,詎 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而心有未達,行有 未孚,由中及外,闕政斯廣。是以人不率化,氣或堙阨, 災旱竟歲,播植愆時。國廩罕蓄,乏九年之儲;吏道多 端,微三載之績。京師,諸夏之本也,將以觀治,而豪猾 踰檢;太學,明教之源也,期于變風而生徒惰業。列郡 在乎條頒,而干禁或未絕;百工在乎按度,而淫巧或 未息。俗恬風靡,積訛成蠹。其擇官濟治也,聽人以言 則枝葉難辨,御下以法則恥格不形;其阜財發號也, 生之寡而食之眾,煩「於令而鮮於治。」思所以究此繆 盭,致之治平。茲心浩然,若涉淵水。故前詔有司,博延 群彥,佇啟宿懵,冀臻時雍。子大夫皆識達古今,志在 康濟,造廷待問,副朕虛懷。必當箴治之闕,辨政之疵, 明綱條之致紊,稽富庶之所急。何施革于前弊?何澤 惠于下土?何修而治古可近?何道而和氣克充?推之 本源,「著於條對。至若夷吾輕重之權,孰輔於治?嚴尢 底定之策,孰葉於時?元凱之考課何先,叔子之克平 何務,惟此龜鑑,擇乎《中庸》,斯在洽聞,朕將親覽。」蕡對 曰:「臣誠不佞,有正國致君之術,無位而不得行;有犯 顏敢諫之心,無路而不得達。懷憤鬱抑,思有時而發。 常欲與庶人議於道,商賈謗於市,得通上」聽,一悟主 心,雖被祅言之罪,無所悔。況逢陛下詢求過闕,咨訪 嘉謀,制詔中外,舉直言極諫?臣辱斯舉,專承大問,敢 不悉意以言。至于上所忌,時所禁,權幸所諱惡,有司 所與奪,臣愚不識。伏惟陛下少加優容,不使聖時有 讜言受戮者,天下之幸也。謹昧死以對。伏以《聖策》有 思古先之治,念元默之化,「將欲通天地以濟俗,和陰 陽以煦物」,見陛下慮道之深也。臣以為哲王之治,其 則不遠,惟致之之道何如耳。伏以《聖策》有祗荷丕構

而不敢荒寧,奉若謨訓而罔有怠忽,見陛下憂勞之
考證
至也。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絀左右之纖佞,進

股肱之大臣。若夫追蹤三五,紹復祖宗,宜鑒前古之 興亡,明當代之成敗。心有未達,以下情蔽而不得上 通;行有未孚,以上澤壅而不得下浹。「欲人之化,在修 己以先之;欲氣之和,在遂性以導之;捄災旱在致精 神;廣播殖,在視食力。」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吏道 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豪猾踰檢,繇中外之法殊;生徒 惰業,繇學校之官廢。列郡干禁,繇授任非人;百工淫 巧,繇制度不立。伏以聖策有擇官濟治之心,阜財發 號之歎,見陛下教化之本也。且進人以行,則枝葉安 有難辨乎?防下以禮,則恥格安有不形乎?念生寡而 食眾,可罷斥惰游;念令煩而治鮮,要察其行否,博延 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廷待問,則小臣安敢愛死? 伏以《聖策》有「求賢箴闕」之言,審政辨疵之令,見陛下 咨訪之勤也。遂小臣斥姦豪之志,則弊革於前;守陛 下念康濟之心,則惠敷於下;邪正之道分,而治古可 近;禮樂之方著,而和氣克充。至若夷吾之法,非皇王 之權;嚴尢所陳,無最上之策;元、凱之所先,不若唐堯 考績;叔子之所務,不若虞舜舞干。且非大德之《中庸》, 上聖之龜鑑,又何足為陛下道之哉?或有以繫安危 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請披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 言之。臣前所謂「哲王之治,其則不遠」者,在陛下慎思 之,力行之,始終不懈而已。謹按《春秋》:「元者,氣之始也, 春者,歲之元也。」《春秋》以元加於歲,以春加於王,明王 者當奉若天道,以謹其始也。又舉時以終歲,舉月以 終時,《春秋》雖無事必書,首月以存時,明王者當承天 之道以謹其終也。王者動作終始必法於天者,以其 運行不息也。陛下能謹其始,又能謹其終,懋而修之, 勤而行之,則執契而居簡,無為而不宰,廣立本之大 業,崇建中之盛德,安有三代循環之弊,百偽滋熾之 漸乎?臣故曰:「唯致之之道何如耳。」臣前所謂「若夫任 賢惕厲,宵衣旰食,宜絀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 實以陛下憂勞之至也。臣聞不宜憂而憂者,國必衰, 宜憂而不憂者,國必危。陛下不以國家存亡、社稷安 危之策而降於清問,臣未知陛下以布衣之臣不足 以定大計耶?或萬機之勤有所未至也?不然,何宜憂 而不憂乎?臣以為陛下所先憂者,宮闈將變,社稷將 危,天下將傾,四海將亂,此四者國家已然之兆,故臣 謂聖慮宜先及之。夫帝業艱難而成之,固不可容易 而守之。太祖肇其基,高祖勤其績,太宗定其業,元宗 繼其明,至于陛下二百餘載,其間聖明相因,擾亂繼 作,未有不用賢士近正人而能興者。或一日不念,則 顛覆大器,宗廟之恥,萬古為恨。臣謹按《春秋》,人君之 道,在體元以居正。昔董仲舒為漢武帝言之,略矣,有 未盡者,臣得為陛下備論之。夫繼故不書即位,所以 正其始也;終必書所終之地,所以正其終也。故為君 者,所發必正言,所履必正道,所居必正位,所近必正 人。《春秋》閽弒,吳子餘祭,書其名,譏疏遠賢「士,昵刑人, 有不君之道。」伏惟陛下思祖宗開國之勤,念《春秋》繼 故之誡,明法度之端,則發正言,履正道,杜篡弒之漸, 則居正位,近正人,遠刀鋸之殘,親骨鯁之直,輔相得 以顓其任,庶寮得以守其官,奈何以褻近五六人,總 天下大政,外專陛下之命,內竊陛下之權,威懾朝廷, 勢傾海內,群臣莫敢指其狀,天子不得制其心。禍稔 蕭牆,姦生帷幄,臣恐曹節、侯覽復生于今日,此宮闈 將變也。臣謹按《春秋》,定公元年「春,王不言正月」者,《春 秋》以為先君不得正其終,則後君不得正其始,故曰 「定無正」也。今忠賢無腹心之寄,閽寺專廢立之權,陷 先帝不得正其終,致陛下不得正其始。況太子未立, 郊祀未修,將相之職不歸,名器之宜不定,此社稷將 危也。臣謹按《春秋》,「王札子殺召伯、毛伯。」《春秋》之義,兩 下相殺不書。此書者,重其顓王命也。夫天之所授者 在命,君之所存者在命。操其命而失之者,是不君也; 侵其命而專之者,是不臣也。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 所以將傾也。臣謹按《春秋》,「晉趙鞅以晉陽之兵」叛入 于晉,書其歸者,能逐君側之惡,以安其君,故《春秋》善 之。今威柄陵夷,藩臣跋扈,有不達人臣大節而首亂 者,將以安君為名。不究《春秋》之微,稱兵者以逐惡為 義,則典刑不繇天子,征伐必自諸侯,此海內之將亂 也。故樊噲排闥而雪涕,袁盎當車而抗辭,京房發憤 以殞身,竇武不顧而畢命,此皆陛下明知之矣。臣謹 按《春秋》,晉狐射姑殺陽處父。書襄公殺之者,以其君 漏言也。襄公不能固陰重之機,處父所以及殘賊之 禍,故《春秋》非之。夫上漏其情,則下不敢盡意;上泄其 事,則下不敢盡言。故《傳》有「造膝詭辭」之文,《易》有「失身 害成」之戒。今公卿大臣,非不欲為陛下言之,慮陛下 不能用也。忽而「不用,必泄其言;臣下既言而不行,必 嬰其禍。」適足鉗直臣之口,而重姦臣之威。是以欲盡 其言,則有失身之懼;欲盡其意,則有害成之憂。裴回 鬱塞,以須陛下感悟,然後盡其啟沃。陛下何不聽朝 之餘,時,御便殿,召當世賢相老臣,訪持變扶危之謀求定傾捄亂之術,塞陰邪之路,屏褻狎之臣,制侵陵 迫脅之心,復門戶掃除之役。戒其所宜戒,憂其所宜 憂。既不得治其前,當治於後;不得正其始,當正其終: 則可以虔奉典謨,克承丕構,終任賢之效,無宵旰之 憂矣。臣前所謂「追蹤三五,紹復祖宗,宜鑒前古之興 亡,明當代之成敗」者。臣聞堯、禹之為君而天下大治 者,以能任九官、四岳、十二牧,不失其「舉,不貳其業,不 侵其職,居官唯其能,左右唯其賢。元凱在下,雖微而 必舉;四凶在朝,雖彊而必誅。考其安危,明其取捨。」至 秦二世,漢元成,咸願措國如唐、虞,致身如堯、舜,而終 敗亡者,以其不見安危之機,不知取捨之道,不任大 臣,不辨姦人,不親忠良,不遠讒佞也。伏惟陛下察唐、 虞之所以興而景行「於前;鑒秦、漢之所以亡,而戒懼 於後。陛下無謂廟堂無賢相,庶官無賢士。今紀綱未 絕,典刑猶在,人誰不欲致身為王臣,致時為昇平,陛 下何忽而不用邪?又有居官非其能,左右非其賢,惡 如四凶,詐如趙高,姦如恭、顯,陛下何憚而不去邪?神 器固有歸,天命固有分,祖宗固有靈,忠臣固有心,陛 下其念之哉!」昔秦之亡也,失於彊𣊻;漢之亡也,失於 微弱。疆𣊻則姦臣畏死而害上,微弱則彊臣竊權而 震主。臣伏見敬宗不虞亡秦之禍,不翦其萌,伏惟陛 下深軫亡漢之憂,以杜其漸,則祖宗之洪業可紹,三 五之遐軌可追矣。臣前所謂「陛下心有所未達以下 情塞而不能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得下 浹。且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無由而知;陛下有子惠 之心,百姓無繇而信。臣謹按《春秋》書梁亡不書「取」者, 梁自亡也。以其思慮昏而耳目塞,上出惡政,人為寇 盜,皆不知其所以終自取其滅亡也。臣聞國君之所 以尊者,重其社稷也;社稷之所以重者,存其百姓也。 苟百姓不存,則雖社稷不「得固其重;社稷不重,則人 君不得保其尊。」故治天下者,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夫 百姓者,陛下之赤子。陛下宜令慈仁者視育之如保 傅焉,如乳哺焉,如師之教導焉。故人之於上也,恭之 如神明,愛之如父母。今或不然,陛下親近貴倖,分曹 建署,補除卒吏,召致賓客,因其貨賄,假以聲勢。大者 統藩方,小「者為守牧。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 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姦欺之罪。故人之於上也, 畏之如豺狼,惡之如仇敵。今海內困窮,處處流散,饑 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鰥寡孤獨不得存,老幼疾病 不得養。加以國權兵柄,顓於左右,貪臣聚斂以固寵, 姦吏因緣而弄法。冤痛之聲,上達於九天,下入於九 泉,鬼神為之怨怒,陰陽為之愆錯。君門萬里,不得告 訴,士人無所歸化,百姓無所歸命;官亂人貧,盜賊並 起,土崩之勢,憂在旦夕。即不幸因之以病癘,繼之以 凶荒。陳勝、吳廣不獨起於秦,赤眉、黃巾不獨生於漢, 臣所以為陛下發憤扼腕,痛心泣血也。」如此則百姓 有塗炭之苦,陛下何繇而知之乎?陛下有子惠之心, 百姓安得而信之乎?使陛下行有所未孚,心有所未 達,固其然也。臣聞漢元帝即位之初,更制七十餘事, 其心甚誠,其稱甚美。然紀綱日紊,國祚日衰,姦宄日 彊,黎元日困,繇不能擇賢明而任之,失其操柄也。自 陛下即位,憂勤兆庶,屢降德音,四海之內,莫不抗首 而長息自喜,復「生於死亡之中也。」伏惟陛下慎終如 始,以塞四方之望,誠能揭國柄以歸於相,持兵柄以 歸於將,去貪臣聚斂之政,除姦吏因緣之害,惟忠賢 是近,惟正直是用,內寵便僻,無所聽焉。選清慎之官, 擇仁惠之長,敏之以利,煦之以和,教之以孝慈,導之 以德義,去耳目之塞,通上下之情,俾萬國懽康,兆庶 蘇息,即心無不達,而行無不孚矣。臣前所謂「欲人之 化也,在修己以先之。」臣聞德以修己,教以導人。修之 也則人不勸而自立,導之也則人不教而率從。君子 欲政之必行也,故以身先之;欲人之從化也,故以道 御之。今陛下先之以身而政未必行;御之以道而人 未從化,豈立教之旨未盡其方邪?夫立教之方,在乎 君以明制之,臣以忠行之。君以知人為明,臣以正時 為忠。知人則任賢而去邪,正時則固本而守法。賢不 任則重賞不足以勸善,邪不去則嚴刑不足以禁非。 本不固則人流,法不守則政散。而欲教之必至,化之 必行,不可得也。陛下能斥姦邪而不私其左右,舉賢 正而不遺其疏遠,則化浹朝廷矣。愛人而敦本,分職 而奉法,修其身以及其人,始於中而成於外,則化行 天下矣。臣前所謂「欲氣之和也,在遂其性以導之者, 當納人於仁壽也。」夫欲人之仁壽也,在立制度,修教 化。夫制度立則財用省,財用省則賦斂輕,賦斂輕則 人富矣。教化修則爭競息,爭競息則刑罰清,刑罰清 則人「安矣;既富矣則仁義興焉;既安矣則壽考至焉。」 仁義之心感於下,和平之氣應乎上,故災害不作,休 祥薦臻,四方底寧,萬物咸遂矣。臣前所謂捄災旱在 乎致精誠者。臣謹按《春秋》,魯僖公一年之中,三書不 雨者,以其人君有恤人之志也;文公三年之中,一書 「不雨」者,以其人君無閔人之心也。故僖致誠而旱不害物,文無卹閔而變則成災。陛下有閔人之志,則無 成災之變矣。臣前所謂廣播植在乎視食力者。臣謹 按《春秋》:「君人者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於力則功築 罕,人勤於財則貢賦少,人勤於食則百事廢。」今財食 與力皆勤矣,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 播植不愆矣。臣前所謂「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者。 臣謹按《春秋》,「臧孫辰告糴于齊。」《春秋》譏其無九年之 蓄,一年不登而百姓饑。臣願斥游惰之人以篤耕殖, 省不急之費以贍黎元,則廩蓄不乏矣。臣前所謂吏 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者,繇國家取人不盡其材,任 人不明其要故也。今陛下之用人也,求其聲而不求 其實。故人「之趨進也,務其末而不務其本。」臣願覈考 課之實,定遷序之制,則多端之吏息矣。臣前所謂「豪 猾踰檢,繇中外之法殊」者,以其官禁不一也。臣謹按 《春秋》,齊桓公盟,諸侯不日,而葵丘之盟特以日者,美 其能宣明天子之禁,率奉王官之法,故《春秋》備而書 之。然則官者,五帝、三王之所建也;法者,高祖、太「宗之 所制也。法宜畫一,官宜正名。」今又分外官、中官之員, 立南司、北司之局,或犯禁於南則亡命於北;或正刑 於外則破律於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繇兵農勢異, 而中外法殊也。臣聞古者因井田以制軍賦,間農事 以修武備,提封約卒乘之數,命將在公卿之列。故兵 農一致,而文武同方,以保乂邦「家,式遏亂略。」太宗置 府兵,臺省軍衛,文武參掌,閑歲則櫜弓力穡,有事則 釋耒荷戈,所以修復古制,不廢舊物。今則不然,夏官 不知兵籍,止於奉朝請;六軍不主武事,止於養階勳。 軍容合中官之政,戎律附內臣之職。首一戴武弁,疾 文吏如仇讎;足一蹈軍門,視農夫如艸芥。謀不足以 翦除姦兇,而詐「足以抑揚威福;勇不足以鎮衛社稷, 而𣊻足以侵害閭里;羈紲藩臣,干陵宰輔。隳裂王度, 汨亂朝經。張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 以御英豪。有藏姦觀釁之心,無仗節死難之誼,豈先 王經文緯武之旨邪?」臣願陛下貫文武之道,均兵農 之功,正貴賤之名,一中外之法,還軍衛之職,修省署 之官,近崇貞觀之風,遠復成周之制,自邦畿以型下 國,始天子而達諸侯,可以制猾姦之彊,無踰檢之患 矣。臣前所謂「生徒惰業,繇學校之官廢」者,蓋國家貴 其祿,賤其能,先其事,後其行,故庶官乏通經之學,諸 生無修業之心矣。臣前所謂「列郡干禁,繇授任非人」 者。臣以為刺史之任,治亂之根本繫焉,朝廷之法制 在焉。權可以御豪彊,恩可以惠孤寡,彊可以禦姦寇, 政可以移風俗。其將校曾更戰陣,及功臣子弟,請隨 宜酬賞。苟無治人之術者,不當任此官,即絕干禁之 患矣。臣前所謂「百工淫巧,繇制度不立」者,臣請以官 位祿秩,制其器用車服,禁以金銀珠玉錦繡雕鏤,不 蓄於私室,則無蕩心之巧矣。臣前所謂辨枝葉者,繇 考言以詢行也;臣前所謂「形於恥格」者,繇道德而齊 禮也;臣前所謂「念生寡而食眾,可罷斥惰游」者,已備 於前矣。臣前所謂「令煩而治鮮,要察其行否」者。臣聞 號令者,治國之具也。君審而出之,臣奉而行之,或虧 益止留,罪在不赦。今陛下令煩而治鮮,得非持之者 有所蔽欺乎?臣前謂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 廷待問,則小臣其敢愛死者。昔晁錯為漢削諸侯,非 不知禍之將至。忠臣之心,壯夫之節,苟利社稷,死無 悔焉。臣非不知言發而禍應,計行而身僇,蓋痛社稷 之危,哀生人之悔,豈忍姑息時忌,竊陛下一命之寵 哉!昔龍逢死而啟商,比干死而啟周,韓非「死而啟漢, 陳蕃死而啟魏。今臣之來也,有司或不敢薦臣之言, 陛下又無以察臣之心,退必戮於權臣之手。臣幸得 從四子游於地下,固臣之願也。所不知殺臣者,臣死 之後,將孰為啟之哉?至如人主之闕,政教之疵,前日 之弊,臣既言之矣。若乃流下土之惠,修近古之治,而 致和平者,在陛下行之而已。」然上之所陳者,實以臣 親承聖問,敢不條對。雖臣之愚,以為未極教化之大 端,皇王之要道。伏惟陛下事天地以教人恭,奉宗廟 以教人孝,養高年以教人悌長,字百姓以教人慈幼, 調元氣以煦育,扇太和以仁壽,可以逍遙無為,垂拱 成化。至若念陶鈞之道,在擇宰相以任之,使權造化 之柄;念保「定之功,在擇將帥以任之,使修閫外之寄; 念百度之求正,在擇庶官以任之,使顓職業之守;念 百姓之怨痛,在擇良吏以任之,使明惠養之術。自然 言足以為天下教,動足以為天下法,仁足以勸善,義 足以禁非,又何必宵衣旰食,勞神惕厲,然後致治哉!」 是時,第策官左散騎常侍馮宿、太常少卿賈餗、庫部 郎中龐嚴見蕡對,嗟伏,以為過古晁、董,而畏中官,睚 眥不敢取。士人讀其辭至感慨流涕者,諫官、御史交 章論其直。於時被選者二十有三人,所言皆冗齪常 務,類得優調。河南府參軍。李邰曰:「蕡逐我,留吾顏其 厚邪?」乃上疏曰:「陛下御正殿求直言,使人得自奮。臣 才志懦劣,不能質今古是非,使陛下聞未聞之言,行 未行之事,忽忽內思,愧羞神明。今蕡所對,敢空臆盡言。」至皇王之成敗,陛下所防閑,時政之安危,不私所 料,又引《春秋》為據,漢魏以來,無與蕡比。有司以言涉 訐忤,不敢聞。自詔書下,萬口藉藉,歎其誠鯁,至於垂 泣,謂「蕡指切左右,畏近臣銜怒,變興非常,朝野惴息。 誠恐忠良道窮」,綱紀遂絕,季漢之亂,復興於今。以陛 下仁聖,近臣,故無害忠良之謀;以宗廟威嚴,近臣,故 無速敗亡之禍。指事取驗,何懼直言。且陛下以直言 召天下士,蕡以直言副陛下所問。雖訐必容,雖過當 獎,書於史策,千古光明。使萬有一蕡不幸死,天下必 曰「陛下陰殺讜直,結讎海內」,忠義之士,皆憚誅夷,人 「心一搖,無以自解。況臣所對,不及《蕡》遠甚,內懷愧恥, 自謂賢良,奈人言何!乞回臣所授,以旌蕡直。臣逃苟 且之慚,朝有公正之路。陛下免天下之疑,顧不美哉!」 帝不納。

王通 编辑

按《唐書隱逸王績傳》:「績兄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汾 間,倣古作《六經》,又為《中說》,以擬《論語》,不為諸儒稱道。 故書不顯,惟《中說》獨傳。」按王通隋書不載今就附見唐書者錄之故附載於此

張志和 编辑

按《唐書隱逸傳》:「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始名龜 齡。父游朝,通《莊》、列二子書,為《象罔》《白馬證》諸篇,佐其 說。母夢楓生腹上而產志和。十六,擢明經,以策干肅 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因 賜名。後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仕,居 江湖,自稱煙波釣叟。著《元真子》,亦以自號。有韋詣者」 為撰《內解》。志和又著《大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

陸龜蒙 编辑

按《唐書隱逸傳》:「陸龜蒙,字魯望,元方七世孫也。父賓 虞,以文歷侍御史。龜蒙少高放,通《六經》大義,尢明《春 秋》。舉進士,一不中,往從湖州刺史張摶遊。摶歷湖、蘇 二州,辟以自佐。嘗至饒州,三日無所詣,刺史蔡京率 官屬就見之,龜蒙不樂,拂衣去。居松江甫里,多所論 撰。雖幽憂疾痛,貲無十日計,不少輟也。文成竄槁篋」 中,或歷年不省,為好事者盜去,得書熟誦乃錄,讎比 勤勤,朱黃不去手。所藏雖少,其精皆可傳借人書,篇 帙壞舛,必為輯褫刊正。樂聞人學,講論不倦。不喜與 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不乘馬升舟,設蓬席,齎束書, 茶竈、筆床、釣具往來,時謂「江湖散人」,或號「天隨子。」

楊綰 编辑

按《舊唐書楊綰傳》:「綰字公權,華州華陰人也。祖溫玉, 則天朝為戶部侍郎、國子祭酒。父偘,開元中醴泉令, 皆以儒行稱。綰生聰慧,年四歲,處群從之中,敏識過 人。及長,好學不倦,博通經史,九流七略無不該覽。尤 工文辭,藻思清贍。而宗尚元理,沉靜寡欲,常獨處一 室,左右經書,凝塵滿席,澹如也。含光晦用,不欲名彰。」 每屬文,恥於自白,非知己不可得而見。早孤,家貧,養 母以孝聞,甘旨或闕,憂見於色。親友諷令干祿。舉進 士,調補太子正字。天寶十三年,元宗御勤政樓,試「《博 通墳典》《洞曉元經》《辭藻宏麗軍謀出眾》」等舉人,命有 司供食,既暮而罷,取辭藻宏麗外,別試詩、賦各一首。 制舉試詩賦,自此始也。時登科者三人,綰為之首,超 授右拾遺。肅宗即位,遷禮部侍郎。條奏貢舉之弊曰: 「凡國之大柄,莫先擇士,自古哲后皆側席待賢。今之 取人,令投牒自舉,非經國之體也。請依古制,縣令察 孝廉,審知其鄉閭有孝友、信、義、廉恥之行,加以經業、 才堪策試者,以孝廉為名,薦之於州,刺史當以禮待 之,試其所通之學,其通者送名於省,自縣至省,不得 令舉人輒自陳牒。比來有到狀、保辨、識牒等,一切並 停。」其所習經,取《左傳》《公羊》《穀梁》《禮記》《周禮》《儀禮》《尚書》 《毛詩》《周易》。任通一經,務取深義奧旨,通諸家之義。試 日,差諸司。有儒學者對問。每經問義十條,問畢對策 三道。其策皆問古今理體及當時要務,取堪行用者。 其經「義並策全通為上第,望付吏部便與官;其經義 通八、策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其明經比試 《帖經》,殊非古義,皆誦帖括,冀圖僥倖。并近有道舉,亦 非理國之體,望請與明經、進士並停。其國子監舉人, 亦請準此。如有行業不著,所由妄相推薦,請量加貶 黜。所冀數年之間,人倫一變。既歸實學,當識大猷。居 家者必修德業,從政者皆知廉恥。浮競自止,敦龐自 勸,教人之本,實在茲焉。事若施行,即別立條例。」詔左 右丞、諸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給、舍同議奏。給事中 李廙、給事中李栖筠、尚書左丞賈至、京兆尹兼御史 大夫嚴武所奏議狀與綰同。尚書左丞至議曰:「夫一 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贊揚其事,卿大夫何嘗 不出於士乎?今欲依古制鄉舉里選,猶恐取士之未 盡也。請廣學校,以弘訓誘。今京有太學,州縣有小學, 兵革一動,生徒流離。儒臣師氏,祿廩無向,貢士不稱 行實,胄子何嘗講習?獨禮部每歲擢甲乙之第,謂弘 獎擢,不其謬歟?其國子博士等,望加員數,厚其祿秩, 選通儒碩生間居其職。十道大郡量置太學館,令博

士出外兼領,郡官召置生徒,依乎故事。保桑梓者,鄉
考證
里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見其利。如

此則青青不復興刺,擾擾由其歸本矣。人倫之始,王 化之先,不是過也。」李廙等議與綰協。宰臣等奏以「舉 人舊業已成,難於速改。其今歲舉人,望且許應舊舉, 來歲奉詔,仍敕禮部即具條例奏聞。」再遷吏部侍郎, 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 學士,兼修國史。綰有宿痼疾,累抗疏辭位,頻詔敦勉, 不許。及綰疾亟,上日發中使就第存問,尚藥、御醫旦 夕在側。上聞其有間,喜見容色,數日而薨。代宗震悼 久之,詔贈司徒,諡曰文簡。綰儉薄自樂,清識過人,往 哲微言,《五經》奧義,先儒未悟者,綰一覽究其精理,凡 所知友,皆一時名流。大曆中,德望日崇,天下雅正之 士爭趨其門,至有數千里來者。以清德坐鎮雅俗,時 比之楊震、邴吉、山濤、謝安之儔也。

陸質 编辑

按《舊唐書陸質傳》:「質字伯沖,世居吳,明《春秋》,師事趙 匡。匡師啖助,質盡傳二家學。陳少游薦之朝,授左拾 遺,累遷左司郎中,歷信、台二州刺史,召為給事中。憲 宗為太子,詔侍讀。質病甚,太子已即位,為臨問加禮。 卒,門人私諡曰『文通先生。質有經學,尢深於《春秋》,著 《集注春秋》二十卷、《類記》二十卷、《君臣圖翼》二十五卷』」, 行於代。

鄭肅 编辑

按《舊唐書鄭肅傳》:「肅,滎陽人。祖烈,父閱,世儒家,苦心 力學。元和三年,擢進士第,又以書判拔萃,歷佐使府。 太和初,入朝為尚書郎。六年,轉太常少卿。肅能為古 文,長於經學,左丘明《三禮儀注》疑議,博士已下必就 肅決之。時魯王永有寵,文宗擇名儒為其府屬,肅以 本官兼長史,由是知名。魯王為太子,肅加給事中。開」 成二年,拜吏部侍郎。帝以肅嘗侍太子,言論典正,令 兼太子賓客,為東宮受經。朝議稱肅忠臣,有大臣之 節。拜太常卿,累遷戶部、兵部尚書。五年,同平章事。宣 宗即位,拜太子太保。卒。子洎。洎子仁規、仁表。仁表自 謂門地人物,文章具美。嘗曰:「天瑞有五色雲,人瑞有 鄭仁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