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56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五十六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六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三十

  明三

  蔡清       王宣

  易時中      趙逯

  陳琛       林希元

  蔡烈       林祺

  夏尚樸      潘潤

  湛若水      張翊

  李承箕      陳庸

  林光       魏校

  倪復       戴圭

  汪禔       何垕

  李宗栻      范瓘

  盧可久      陳時芳

  陳正道      呂一龍

  季本       李舜臣

  柯維騏      任瀚

  熊過       蔡元偉

  李經綸      周述學

  張基       孫世偉

  朱陛宣      徐師曾

  沈瑞臨      張恆

  姚舜牧      歸有光

  歸子慕      吳志遠

  王應電      李如玉

經籍典第三百五十六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三十 编辑

明三 编辑

蔡清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蔡清傳》:「清字介夫,晉江人。警悟絕倫。 總角就家塾,屢詘其師,乃裹糧數百里,就候官林玭 學《易》,盡得其肯綮。舉成化十三年鄉試第一,二十年 成進士,即乞假歸,講學於僧寺。一日為母寫真,母愀 然曰:『吾聞母以子貴,汝舉進士有年矣,吾猶故服耶』? 清聞言泣下,即赴選,得禮部祠祭主事。是時王恕為」 吏部,重清,調為稽勳主事,恆訪以時事。清乃上二札: 一請振紀綱,一薦名士劉大夏等三十餘人。恕皆納 用。尋以母憂歸。服闋,吏部有不悅清者,復除祠祭員 外郎,乞便養,改南京文選郎中。一日心動,急乞假養 父,歸甫兩月而父卒,自是家居授徒不出。正德改元, 即家起江西提學副使。鍳別精明,士類競勸。時寧王 宸濠驕恣,凡朔朢諸司先朝王,次日謁文廟。清不可, 約行禮同日,先廟而後王。王生辰,令諸司以朝服賀, 清曰:「非禮也。」去蔽膝而入,王積不悅。一日設宴,誚清 不能詩,清徉為不聞也。答曰:「清生平與人無私。」會王 求復護衛,已得請,清有後言。王益怒,欲誣以詆毀詔 旨,清遂乞休。王佯為輓留,且許以女妻其子,清竟力 辭去。時劉瑾亂政,知天下非議己,乃用蔡京召楊時 故事,起清南京國子祭酒。命甫下而清已卒。時正德 三年十二月,年五十六。清之學初主於靜,後主於虛, 故以「虛」名齋。平生飭躬砥行,不愧衾影。貧而樂施,為 族黨依賴。既以善易名天下,天下士執業者麇至應 之不倦。所著《易經》《四書蒙引》遂盛行於世,場屋士守 之不敢變,曰:「此蔡虛齋先生說也。」初友孫交林俊、甯 永貞,師何喬新。既友楊廉、丁璣、江朝東,而極推陳獻 章,擬之北斗,爛然可望而不可近。其取友樂善如此。 嘉靖八年,其子推官存遠以《易經蒙引》進於朝,詔為 刊布。萬曆中,賜諡文莊,追贈禮部右侍郎。其門生陳 琛、王宣、易時中、林同、趙逯、蔡烈並有名,而陳琛最著。

王宣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王宣傳》:「宣,晉江人。既受業蔡清,學有 心得。嘗謂學者混朱陸為一,便非真知。弘治中,舉於 鄉,一赴會試不第,以親老須養,不復再赴。為人廓落 豪邁,俯視一世。論者謂其高明之資,不淪於卑污;自 得之學,不滯於章句;絕俗之行,不混於塵俗。亦師門 之矯矯出群者。」

易時中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易時中傳》:「時中,字嘉會,晉江人。舉於 鄉,授東流教諭,遷夏津知縣,有惠政。時州縣吏謁上 官,卑屈如輿隸,時中獨雍容拜起。御史怒語人曰:『易 某侮我』。或以謂時中,時中曰:『吾聞以禮事上為恭,非 禮,乃侮也,吾何敢』?吏部召試,臺諫以年自實,不赴。稍 遷順天府推官,以治胡守中獄,失要人意,將中以他」 事,時中方念母,遂以終養歸。道出夏津,老稚懽迎數 舍,爭獻果脯。將別,有哭失聲者,其得人心如此。母年 九十一而終,時中年七十矣,毀不勝喪,宗黨稱孝焉。 時中師蔡清,而其徒則王慎中,自有傳。

趙逯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趙逯傳》:「逯字子重,東平人。弘治中,舉鄉試,受《易》於蔡清。先是,蔡氏《易》止行於閩南,及是清 大喜,盡以語之,由是蔡氏《易》北行齊魯矣。居母喪毀 瘠,州長吏每過之,輒太息而去。後會試不利,遂抗志 不出。逯博覽多通,尤好濂洛諸子之學。在先朝獨好 薛氏《讀書錄》,嘗曰:『三日不讀,心過滋矣』。長吏聘修州」 志,黜仙釋,崇義烈,他無徵實者不錄。有懷金以請者, 逯悚然曰:「吾豈有邪德耶?此物奚宜至哉!」少議論踔 厲,好面折人過。晚更和粹,不以己長格人,群目為厚 德君子。

陳琛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陳琛傳》:「琛字思獻,晉江人。資英邁,杜 門獨學,時人未之識也。蔡清見其文,異之曰:『吾得友 此人足矣,不敢為之師也』。琛因介友人見清,清曰:『吾 所謂發憤沉潛,辛苦而僅得者,以語人,常不解。不意 子已自得之,今且盡以付子矣』。於是遂為弟子。清沒 十年,琛始舉進士。時編修尹讓得琛卷,嘆異,以呈主」 考靳貴。貴曰:「是必出陳白沙門,否則蔡虛齋之徒也。」 榜發果然,一日名動京師。初授刑部主事,乞便養,改 南京戶部,榷稅淮安。課既登,即弛禁任,商舟往來。部 尚書責其怠事,不顧也。尋調南京考功主事,以徽號 恩,獲封贈其親。琛喜曰:「此足以慰父母矣。」遂乞終養 歸。嘉靖七年,廷臣有薦其恬退者,有詔徵之,琛辭。居 一年,即家起貴州按察僉事,旋改江西,皆督學校,並 辭不赴。家居,卻掃一室,偃臥其中,靜觀天地萬物消 長之變,古今治亂興衰之跡,及世俗得喪炎涼之態, 或逌然孤笑,或喟然長嘆。時放於山砠水涯,與漁樵 問答;或縱步阡陌,與田夫野老語桑麻,道故事為樂。 絕跡公府,長吏莫得見其面。論者謂道德行誼無愧 師門云。始,清督學江西,與琛偕行。較士,得進賢舒芬 卷,琛已置之。清覆視,拔為第一。榜發,諸生譁然不服。 清大書芬卷曰:「即日大魁天下,異日必為忠孝名臣 也。」已而果然。琛每道此事,稱清神鍳不可及也。琛所 著《易經》《通典》《四書淺說》,舉業家並宗之。

林希元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陳琛傳》:「同郡林希元,字懋貞,與琛同 舉進士,歷官雲南按察僉事。坐考察不謹,冠帶閑住。 所著《易經四書存疑》與《蒙引通典淺說》並盛行於世。 嘉靖二十九年,上所改《大學經傳》定本及《存疑》於朝。 世宗大怒,詔焚其書,下巡按御史逮問,褫其冠帶。然 其書猶行於時,以居鄉不檢,故不為士論所稱。」

蔡烈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蔡烈傳》:「烈字文繼,龍溪人。父昊,瓊州 知府。烈弱冠為諸生,受學晉江蔡清,莆田陳茂。烈有 所悟入,遂隱居鶴鳴山之白雲洞。時方壯歲,知府潘 旦勸之仕,對曰:『昔漆雕未信,若烈則未見也』。嘉靖十 二年,詔舉遺佚,知府陸金以烈應。監司勸駕,力以母 老辭。巡按御史李元陽檄郡邑建書院,亦固辭。忽山」 鳴如雷,三日,烈遂卒。烈性剛方,晚年充養和粹,終日 危坐,非劇病無怠容,雖大橫逆,不見怒色。提學副使 邵銳聞而訪之,談論終日,蔬食相對。副使柯喬嘗劇 談道體潛天潛地,烈徐應曰:「道固察天地,端則始夫 婦,但屋漏,無愧天地自位。」主簿詹道請論心,烈則論 事曰:「孔門求仁,未嘗出事外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學士豐熙戍鎮海,見烈嘆曰:「先 生不言躬行,熙已心醉矣。」提學副使朱衡稱曰:「力行 好學,老而不倦,漳南又一布衣也。」所著有《孝經定本》 《大學格物致知傳》《道南錄》《朱子晚年定論》《諸儒正論》 《大儒粹言》《讀書錄》諸書。

林祺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蔡烈傳》:「同邑有林祺者,少為諸生,豪 宕不羈,後乃收斂力行。母卒,哀毀骨立,足不踰戶,嘗 輯《續伊洛淵源錄》《考亭麗澤錄》《高東溪遺澤錄》《陳布 衣文鈔》《漳獻備忘》《漳文備忘》《古文指掌錄》諸書。祺得 年僅三十餘,方著書時,人無知者。既沒,檢其篋,乃得 此數種。」

夏尚樸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夏尚樸傳》:「尚樸,字敦夫,廣信永豐人。 少有志操。正德初,會試赴京,見劉瑾亂政,慨然嘆曰: 『時事如此,尚可干進乎』?不試而歸。六年成進士,授南 京禮部主事。官曹清簡,日討求載籍,敦厲正學。歲饑, 道殣相望,急條上救荒數事,多見施行。再遷廣東惠 州知府。道聞上官驕倨,難共事,即投劾歸。嘉靖初,言」 官交薦,起山東提學副使,擢南京太僕少卿,與魏校、 湛若水輩日相講習。八年,言官劾大學士桂萼,語連 尚樸。吏部尚書方獻夫白其無私,世宗不問。尚樸尋 引疾歸。早年師事婁諒,傳主敬之學。常言「纔提起便 是天理,纔放下便是人欲。」魏校聞而亟稱之。所著有 《中庸語》《東巖文集》。東巖者,尚樸別號也。

潘潤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夏尚樸傳》:「同邑潘潤,字德夫,亦常受 業於婁諒。諒為人嚴毅英邁,誨之曰:『禮有之:致禮以治躬,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致樂 以治心,中心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此 禮樂之本,身心之學也』。潤佩之,終身罔敢越軼。」李夢 陽來督學,詢及人才,諸生僉舉潤,夢陽致禮欲見之, 潤時居憂,以衰服往拜門外,終不肯見,夢陽嘆其知 禮。官終成都教諭。

湛若水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湛若水傳》:「若水,字元明,增城人。舉於 鄉,不赴會試,從陳獻章游,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獻 章喜曰:『此子參前倚衡之學也』。久之,以母命應試,遂 登弘治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母喪歸,廬墓三 年。服闋,授徒講學,從者日盛。嘉靖初,還朝,上《經筵講 學疏》。二年夏,疏言:『陛下初政,漸不克終。左右近侍,爭 以聲色異教蠱惑上心。大臣林俊、孫交等不得守法, 多自引去,可為寒心。急宜親賢遠姦,窮理講學,以隆 太平之業』。」未幾,有旨停日講。若水言:「講筵雖免,猶當 操存此心,不使放逸。時召對大臣,慎擇左右,以為交 修之助。」並報聞。明年,進侍讀。復疏言:「臣以經術事陛 下,嘗讀《屯》《否》二卦,《屯》者,陰陽始交而難生,君臣欲有 為而未遂。」此則陛下登極時然也。否則,陰陽間隔而 不通,內外扞格而不合。陛下視今日於此卦何如哉? 夫《屯》而不濟,必至於《否》;《否》而不濟,將有不可勝言者。 今一二年間,天變地震,山崩川湧,人饑相食,殆無虛 月。夫聖人不以《屯》《否》之時,而後親賢之訓,明醫不以 深錮之疾,而廢元氣「之劑。今元氣之劑急,親賢是已。 願以賢大臣為之統領,博求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 華,講磨聖學,臣不勝惓惓。」擢南京國子祭酒,遷南京 吏部右侍郎,進所撰《聖學格物通》一百卷。八年召為 禮部右侍郎。上《無逸篇講義》及《君臣同遊雅詩》。尋進 左侍郎。疏言:「陛下以皇儲未建,精禋祈禱,求之於神 者至矣,臣以為當求其在己者。在己者何?收歛精神 是已。歛之則全,用之則散。目多視五色,則散於五色; 耳多聽五聲,則散於五聲;心多役百為,則散於百為。 願陛下凝神定慮,不役精神,耳目思為,以為生育之 本。」帝覽之不悅,報曰:「爾欲朕收歛精神,復為此煩擾 耶?」四川獻白兔,進《演雅》以寓規諷,帝優答焉。歷南京 吏、禮二部尚書,進所撰《二禮經傳測》,以《曲禮》《儀禮》為 經,《禮記》為傳。禮部尚書夏言謂其以《曲禮》為先,與孔 子之言相戾。詔罷其書不省。十八年改南京兵部,參 贊機務。條奏兵民便宜十事,報可。若水在南都久,禁 火葬。置漏澤園,定喪祭儀節,使人易守。有劉公廟,都 人群奔走禱祀。為沉其像於江。毀私刱庵院,勒僧尼 歸俗。躬巡阡陌,勸民農桑。以其暇與門人講學,四方 賢士競進。時王守仁久沒,若水位高而又善勸諭,故 門人之多,亞於守仁。十九年以年滿七十致仕歸,年 九十五而卒。隆慶時,贈太子太保,諡「文簡。」始,獻章之 門,學徒雖眾,不甚與之論學。其諄諄講授者,若水一 人而已。故獻章卒為服。心喪三年,所至必建祠奉祀。 生平著書甚富,學者多稱之。先是御史馮恩論列大 臣,詆若水為無用道學。後給事中游居敬劾其「學術 偏詖,志行邪偽」,至「請禁若水及守仁所著書,盡毀天 下書院。」部議從其言。幾啟偽學之禍,天下惡之。

張詡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張詡傳》:「詡字廷實,南海人。父璝,舉進 士,歷撫州、潯州知府。詡力行好古,厭薄章句。莆田彭 韶見其詩,美之曰:『嶺海孤鳳也』。受業陳獻章,深為所 許。第成化二十年進士,請告歸,無仕進意。總督屠滽 檄有司趣之,乃赴都,授戶部主事。尋遭親喪,遂隱居 不出。弘治十四年,巡按御史賈鎧疏:詡學問優長,操」 履端慎。杜門高尚,不干時事。部牒下有司速駕,以疾 固辭。正德初,御史程材、王旻先後疏薦,部牒再下,又 不起。久之,御史周謨、高公韶復相繼論薦,有詔起之。 九年即家拜南京通政司左參議。有司敦趣上道,具 疏辭。抵官,謁孝陵,輒引疾歸,歸未經旬而卒,年六十。 獻章嘗言:「廷實之學,以自然為宗,以忘己為大,以無 欲為主。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其相契如此。自獻 章抗志不仕,高視物表,其門下士化之,多不輕為世 用而詡其尤也。其他若李承箕、陳庸、林光,亦以風操 聞。

李承箕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李承箕傳》:「承箕,字世卿,湖廣嘉魚人。 自為諸生,已厭薄科舉之學,所司迫趣,乃就試。成化 末,舉於鄉,聞陳獻章倡道干江門,往師焉。獻章與之 登臨弔古,賦詩染翰,凡天地間耳目所聞見,古今載 籍所存,無所不語。所不語者,獨此心通塞往來之機, 生生化化之妙,欲承箕深思而自得之。久之,有所悟」 入。歸,築臺於黃公山讀書,靜坐其中,不復仕進。自嘉 魚抵新會,水陸千餘里,承箕往返者四。其為人胸懷 灑落,天姿高曠,最為獻章所契,在師門更無過之者。 卒於弘治末年,年五十四。承箕家世仕宦,父田副都 御史。兄承恩、承芳,弟承勛、承顏,並登仕籍。而承箕獨淡於宦情,乃其名更出諸李上云。

陳庸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陳庸傳》:「『庸字秉常,南海人。好古力學, 舉成化十年鄉試,師事陳獻章。獻章示以自得之學, 謂我然,子亦然,我否,子亦否,然否由我,於子何有』?庸 深契之,自是潛心靜坐,多所自得。羅倫、莊昶望重一 時,少許可,遇庸輒心服。年踰五十,親友強之仕,始赴 選,授荊門州同知。到官五日,不能隨時俯仰,輒棄官」 歸,足不履城郭。督學副使王弘欲見之,不可得。病革, 沐浴更衣,設「獻章」像,焚香再拜而卒,年八十有六。所 著有《東峰語錄》。

林光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林光傳》:「光字緝熙,東莞人。好學,博綜 經史。初得吳澄《論學》諸書,大感悟,建得趣亭,日讀書 涵養其中。舉成化元年鄉試,五年,邂逅陳獻章於京 師,與語大悅,從歸江門,曰:『吾得師矣』。遂執贄為弟子, 獻章亦深許之。已而築室欖山,往來叩擊者十餘年。 玩心神明,學多自得。總督朱英勸之仕,不應。父喪既」 除,母強之仕。二十年,始以會試乙榜,除平湖教諭。勉 學者探本窮源,反身修行,一時多率教。弘治初,疏陳 「敦風化、養廉恥」二事,孝宗納之。巡視侍郎彭韶待以 賓師禮。嘗主考福建、湖廣,分考順天鄉試,得士為多。 舉卓異,改兗州教授。以母年高,乞近地便養,吏部不 許。未踰年而母卒,頗為獻章所責。服除,起官嚴州,歷 國子博士、襄府左長史。致仕歸,年八十一而卒。先常 有言:「所謂求道者,在自得耳。讀盡天下書,說盡天下 理,無自得處,終是閒也。」其有得於師門如此。自獻章 獨證本心,鄙先儒傳註為糟粕,故出於其門者,多不 務著述云。

魏校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魏校傳》:「校字子才,崑山人。弘治十八 年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每訊重囚, 齋居默念,務期得情。會審監刑眾彩衣涖事,事訖宴 飲為歡。校獨慘然淡服,不飲酒食肉。守備中官劉瑯 驕恣,他人望塵奔謁,校獨不往。瑯蔑視法官,時判牒 至,莫有抗者,校獨行意自如。有經歷姚元者,從子利」 其貲,誣以姦狀,賄校為之地,校竟直之。暇則與諸曹 郎余祜、夏尚樸、王道輩講明正學,時望蔚然。正德九 年召為職方郎中。時江彬方握重兵,而寧王宸濠顯 有異志,遂移疾歸。世宗嗣位,用薦起廣東提學副使, 力以師道自任。崇德行,略文藝,毀淫祠,興社學,禁火 化,厚人倫,諸生咸以為得師。曹溪僧寺有唐慧能相 傳衣缽,取而焚毀之,曰:「無使惑世誣民也。」嘉靖二年 大計群吏,詔治行卓異者賜衣及宴其在任者。撫按 官遣人賚賜綵幣羊酒,校與焉。尋以憂去。五年復計 群吏,科道官拾遺,坐校不及,當調。吏部言校學行素 優,以嚴召謗,不當謫。乃以故官起江西兵備,改河南, 復督學政。七年召為太常少卿,移大理。明年三月遷 國子祭酒,直經筵。八月以進講不稱旨,復為太常少 卿,進本寺卿,致仕。二十年,言官會薦,報罷。又四年卒。 贈禮部右侍郎,諡恭簡。鄉人立祠祀之。校之學,私淑 於胡居仁,以立本研幾為主,慎獨以通於性命,稽古 以協於明誠,始博而終約,貫動靜而一之,為近世儒 宗。學者稱莊渠先生。始與王守仁論學,守仁言「心體 常動校」,怫然起去。晚而悔之,謂恨不究極其說。初疑 象山為禪,後始知為坦然大道。其於居仁主敬宗旨, 又稍變矣。著有《大學指歸》《六書精蘊》諸書。

倪復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倪復傳》:「復字汝新,鄞人。性端嚴嗜學, 窮探幽渺,務得指歸。嘗曰:士生程朱後,已幸有坦途 矣,更欲立門戶與抗耶?尤精於鍾律,潛思𪐝解,能通 其妙。篤於孝友,親喪哭泣,遂成目疾。束修之饋,不入 私室,一以資諸弟。檢身以禮,市肆優場,未嘗一涉足, 人嚴憚之。或群居談謔,復至則寂然斂聲。嘗與郡中」 士大夫雅集,復最為宿老,久遲不至,或請虛上席先 飲。及樂奏,一客言:「倪先生至門聞樂聲必返矣。」偵之 果然,乃傾一座,造門謝過。復曰:「是亦何傷?但異時有 長者客,尚須待之耳。」師道甚尊,而喜引掖後進。通政 余本其高第也。所著有《易繫辭解》《中庸解》《正蒙發微》 《皇極經世通解》《鍾律通考》《〈閒居漫讀〉、記》,《禘祫議》,《救災 集議》,《濬湖議》,《觀古錄》《東巢雜著》,《壺齋問答》,《見聞欄楯》, 《畏齋稿》諸書。

戴圭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倪復傳》:「同邑戴圭,字秉誠,踐履篤實, 嘗語人曰:『學須謹獨,誠意以修身,不怨天,不尤人』。久 之,自與天一。同里張邦奇聞而亟稱之。其門人汪玉 有言:『吾執業戴先生門。先生年甫三十餘,貌莊氣和, 言簡重,動止合矩矱。即舉業而時迪以古人之道,迄 於今思之不忘。其善教入人如此。所著有《易經大旨》 《四書要略》』。」

===汪禔===
考證
按《明外史儒林汪禔傳》:「禔字介夫,祁門人。生周歲而

孤,母廖氏抗節育之。年十三,聞薛瑄、吳與弼為人,已 知嚮慕。既讀濂洛諸子書,愾然曰:『不如此,便不成人』。 因作《持身箴》。自勗為諸生,即以學行知名,遠近多師 之。及年三十一,謂聖人是時已成立,吾猶悠悠然累 於舉業,若初志何?於是并心聖賢之學,堅苦刻厲,奮」 迅直前,雖訕笑叢至,不恤也。奉母,孝敬備至。伯父有 疾,率從兄弟臥床下,不解衣帶。既卒,寢不離喪次。篤 意經史,窮年探究,雖盛寒暑不輟。有所得,輒筆記之。 或勸其出游,與世儒一接議論;應之曰:「吾學誠敬為 入門,踐履為實地。正容謹節,窮理盡性,自信不背先 儒,奚出游為?」迨?行道既久,鄉邑漸化,從游者益進。臺 司守宰無不造廬致敬焉。嘉靖九年以侍母疾過勞 得疾,遽卒,年四十有一。門生朋舊若喪,骨肉多製服 哭之。所著有《糵庵集》。

何垕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何垕傳》:「垕字朝舉,江西新城人。曾祖 澄,由舉人歷禮科給事中。仁宗時,以學行推擇,與楊 溥等共直弘文閣,時稱其賢。垕遺腹生母愛之,不欲 煩以學,乃夜藏燈,勤讀不懈。友人鄧康從永豐羅倫 游,因歸省,與垕等五六人夙夜淬厲,為克己慎獨之 學,至終夕不就枕,窮年不出山。家故饒,貲仲兄主家」 政,而中落至無室可居,處之晏如。母卒,哀毀幾不能 生。疾且劇,所親持肉羹往食之,曰:「聊以助氣,毋滅性。」 哽咽不能下,竟卻去。葬時霜重冰膠,徒跣行十餘里, 足破,流血不止。廬墓三年乃返。弘治六年舉進士。授 行人,遷南京工部主事,入為戶部員外郎。正德時,劉 瑾聞垕有古琴,欲得之。垕曰:「琴非所惜,惜毀吾行耳。」 竟不與,乃出為程番知府。程、番惡地,苖獠雜居,垕善 撫綏,有反風屏虎之異。歸復授徒著書,尤邃於《易》。後 進生從質疑義,不遽答,令從容翫諷,竟日,乃叩兩端 以告,問者心厭而去。平生無偽言飾行,入仕二十年, 蕭然若故。所著有《易經諸解》。

李宗栻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何垕傳》:「同時李宗栻,字敬甫,安福人。 七歲時,好與群兒嬉,父怒,跪之先祠下,嚴責之,將遣 就農。宗栻悔,遂奮志於學。既為諸生,嘆息曰:『先王設 庠序以明倫,復性也,豈徒為科舉設哉』!自是學專為 己,以求放心為宗,容止食息,必依於禮,而尤篤於孝, 服勤效力,不以假人。其學大都宗吳康齋,而兢兢於」 慎獨。嘗曰:「求放心自《慎獨》始。」御史張鰲山從受學,年 僅三十二而卒;遠近莫不惜之。

范瓘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范瓘傳》:「瓘字廷潤,會稽人。弱冠屏棄 舉業,以古聖賢自期,師事鄉人許璋、王文轅,繼又師 王守仁,所造益邃。然性狷介,持論不苟合。已而博考 群經,仰讀俯思,恍然有悟,謂孔孟的傳惟周程得之, 朱陸而下弗及也。家無旦夕儲,諷誦自若。幼孤,奉母 盡孝,授徒他家,遇時物,則愀然曰:『吾母安得嘗此』?輒」 投箸不食。既沒,執喪毀瘠。母嗜芋,終身不食芋。持身 莊敬,步趨不越尺寸。里中無老幼,悉以「范聖人」呼之。 晚歲名益著,士大夫咸加尊禮,或周以粟帛,則不受。 嘗得重疾,語其子曰:「我死寧薄殮,毋妄受人賻污吾 地下,獨不能效黔婁氏妻乎?」尋獲愈,一二賻喪者悉 反之。其生平廉潔皆此類。孳孳問學,老而不倦。時誦 《衛武公之言》曰:「毋以耄而棄我。」隆慶四年,年八十二 而卒。璋字半珪,上虞人。文轅,字司輿,山陰人。並以道 德重於鄉。與王守仁友善。

盧可久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盧可久傳》:「可久,字一松,永康人。為諸 生,有志聖賢之學。聞王守仁倡道山陰,偕同邑程梓 往師事之,刻厲精思,盡得其指要,守仁深器之。比歸, 送之曰:『吾道東矣』。邑有五峰書院,為祀守仁其中,而 授徒講學焉。梓及邑人應典亦來聚講,一時從游甚 眾,文教以興,同門程文德極稱之。尚書東陽許弘綱」 謂其「直接何、王、金、許之傳。」其沒也,鄉人即祀之書院, 配享守仁。梓及典亦與焉。梓字養之,諸生,學行有聞。 子正誼,歷四川布政使、順天府尹,亦講學五峰書院。 典,字天彝,舉進士,官兵部主事。家居養母,不希榮利。 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士論稱賢。東陽杜惟熙,號 見山,師事可久垂十年。其學以復性為宗,克己為要, 精研力究,不舍晝夜。嘗曰:「學者一息不昧,則萬古皆 通,一刻少寬,即終朝欠缺。」卒,年八十餘。其門人同邑 陳時芳、陳正道最著。

陳時芳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盧可久傳》:「時芳號春洲。既從惟熙學, 覃思默會,盡得其傳。又遍正於四方有道,博覽多聞, 而歸於實踐,以修悟交融為極。崇禎初,膺歲貢,不仕。 著有《宗傳廣錄》《鄒魯遺芳》諸書。」

陳正道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盧可久傳》:「正道號誠源,自幼執贄惟熙之門,特見器重。嘗言:學問大事,須本來心體清淨, 纖毫自無所容。晚以歲貢生為建安訓導。既歸,家益 落。年八十餘,猶徒步赴五峰講會。」

呂一龍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盧可久傳》:「呂一龍,字雲君,永康人。師 事正道及時芳,言動不苟。嘗語人曰:『真心實地刻苦 工夫,此為學第一義也』。學者咸宗之。沒亦祀五峰書 院。」

季本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季本傳》:「季本,字明德,會稽人。性敏慧, 刻厲好學。弱冠舉於鄉,連遭父母喪,不入內寢。自是 家居十二年,窮探載籍。既師事王守仁,獲聞致良知 之訓,乃悔其舊學,一意窮經。舉正德十二年進士,授 建寧推官。寧王宸濠反,江西鄰境震動,本以所部分 水關地要害,親往守之。巡按御史召入秋闈,力辭不」 赴。嘉靖三年以績最徵授御史。甫入院,會同官朱淛、 馬明衡直諫,下詔獄,禍將不測,本抗疏救之。世宗大 怒,并下詔獄,謪揭陽主簿。時守仁總制兩廣,以南寧 蠻方士不知學,為建「敷文書院」,令本教之。由是南寧 亦知新建之學。歷弋陽知縣,蘇州同知,遷南京禮部 員外郎。同官鄒守益以疾告歸。當事者搆以罪,并謫 本辰州通判。辰為守仁經寓地,士多嚮往。本乃擇辰 陽書院居之,親為講授,聞者益奮。遷吉安同知、長沙 知府。持法嚴,豪彊不少假,競騰蜚語入都,遂落職。既 歸,家具蕭然,乃載書攜諸子就居僧寺,晨夕編摹,寒 暑無間。餘二十年。所著有《春秋私考》《易學四同》《詩說 解頤》《四書私存》《孔孟圖譜》《讀禮疑圖》《廟制考義》《樂律 纂要》《律呂別書》《蓍法別傳》《說》《理會編》,凡百二十卷。既 又窮九邊,考《黃河故道》《海運遺蹟》,別《春秋》列國疆宇, 乃涉淮、泗,歷齊、魯,登岱宗,踰江入閩,經年而後歸。見 聞既廣,所著書益精博,後學莫不推之。卒於嘉靖四 十二年,年七十九。學者稱為「彭山先生。」方本之官吉 安也,一時談學者多以自然為宗,而憚拘檢。本為龍 惕說以正之。其為《廟制考義》,力言帝王父子相承,方 可入廟,其他皆當別祀。時世宗方欲擯孝、武二宗,論 者頗譏其迎合云。

李舜臣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李舜臣傳》:舜臣,字懋欽,山東樂安人 也。嘉靖二年,會試第一,授戶部主事。為尚書孫交所 知,薦之吏部尚書喬宇,調為稽勳主事,改文選,以爭 大禮,杖闕下。尋遭外艱,服闋,起歷考功員外郎,謝病 歸。權貴人惡其異己。及入都,復補戶部,進郎中,出為 江西提學僉事,較閱精明,遷南京國子司業,歷尚寶」 司卿,應天府丞。二十年召為太僕寺丞,未上,會九廟 災,自陳遂罷歸。始,舜臣官南京尚寶時,取《易》《詩》《書》《儀 禮》《禮記》《左傳》分日讀之,每六日一《易》。初苦漢、唐人註 疏難入,已知其指歸在《爾雅》。《爾雅》本六書,乃質以篆 隸《廣韻》及陸德明《音義》,有所纂述,功未竟。及是益鍵 戶窮探,乃著《易卦辱言》:「《尚書說》《詩序考》《春秋左傳考 例》《穀梁三例》《易》《詩》《書三經考》《古文考》《籀文考》諸書,一 時經學之士,未有出其右者。為古文有法度,晚年過 於繩削。其友李開先戲之曰:「君作文原去皮存肉,去 肉存筋。今并筋肉俱盡,而獨存其骨,必如羲皇畫卦 而後已乎?」家居二十年,撫按屢薦,竟不復起。年六十 卒。

柯維騏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柯維騏傳》:「維騏,字奇純,莆田人。高祖 潛,翰林學士。父英,徽州知府。維騏生而岐,嶷志希古 哲。舉嘉靖二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未赴,輒引疾 歸。已而張孚敬用事,刱新制,京朝官病滿三年者,概 罷免,維騏亦在罷中。自是謝賓客,專志讀書。久之,門 人日進,執經問辨者先後四百餘人。維騏引掖靡倦」, 要以躬行為本。慨近世學者樂徑《易》而憚積累,竊釋 氏之說以文其固陋也,作左、右二銘,訓學者以務實, 以辨心術、端趨向為實志,以存敬畏、密操履為實功。 而其極則以宰理人物、成能天地為實用。作《講義》二 卷。《宋史》與《遼》、金二史舊分為三書,維騏乃合之為一, 以《遼》《金》附之,而列二王於本紀。其他褒貶去取,義例 嚴整,閱二十年而始成,名之曰《宋史新編》。又著《史記 考要》《續莆陽文獻志》及所作詩文集,並行於世。維騏 登第五十載,未嘗一日服官。中更倭亂,故廬焚燬,家 困甚,終不妄取。於世味一無所嗜,惟嗜讀書。撫按監 司時有論薦,迄不復起。隆慶初,廷臣復薦,所司以維 騏年高,但授承德郎致仕,終於萬曆二年,年七十有 八。兄維羆,工部郎中;維羆,龍游知縣;維羆子本,浙江 僉事;維騏孫茂竹,海陽知縣;茂竹子昶,副都御史,巡 撫山西。

任瀚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任瀚傳》:「瀚字少海,南充人。嘉靖八年 進士,改庶吉士。未上,授吏部主事。與唐順之、王慎中、 陳束、熊過輩相切劘。為詩古文,為嘉靖八才子。屢遷考功郎中。十八年,簡宮僚,改左春坊左司直,兼翰林 院檢討。」又:「明年二月,拜疏引疾,即出郭戒行。及再疏 不報,復自引還。給事中周來劾瀚舉動任情,蔑視官」 守。帝令自陳,瀚語侵掌詹事霍韜,謂其抑己,不與保 題。帝怒,勒為民。久之,遇赦,復官致仕。自是終世宗朝, 中外屢薦,竟不復用。神宗嗣位,四川巡撫劉思潔薦 瀚。「潛心著述,削跡城府。高標可以起懦,清節足以訓 廉。」明年,萬曆改元,巡撫曾省吾復薦之。時已年高,但 優旨報聞而已。瀚少懷用世志,百家二氏之書罔不 蒐討。既被廢,益反求《六經》,闡明聖學。晚尤潛心於《易》, 深有所得。其為古文,亦高簡踔厲,有西漢風。沉淪五 十餘年,涵養益粹。過其門,環堵蕭然,莫不起敬。卒,年 九十三,詩文集行世。

熊過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任瀚傳》:「熊過,字叔仁,富順人。瀚同年 進士,累官祠祭郎中,坐事貶秩,復除名為民。過學通 經術,文章簡古,著《周易象旨》《決錄》諸書,談經者尚之。」

蔡元偉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蔡元偉傳》:元偉字伯瞻,晉江人。總角 受書,已有孝弟稱。為諸生,見四明程端禮家塾日,程 嘆曰:『學不當如是邪』!即手抄而服行之,慨然有求道 之志,非聖賢書不觀,非孝弟之志弗存。舉嘉靖十年 鄉試,授徒自給,不干有司。久之,授羅田教諭,遷德安 知縣。治以節愛為先,每退食,取《小學近思錄》《伊洛淵 源錄》及本朝薛、胡二子粹言默識體驗,即升堂,亦袖 以出,曰:「非敢忘之,誠慮心官少放,行事過差,以此當 嚴師耳。」稍遷杭州通判,以覲行事竣,乞終養,尚書李 默固留之。尋遷撫州同知。屬縣樂安有劫庫之變,元 偉往署其事。俄流賊數千,焚掠鄰邑,樂安故無城,士 民洶洶。元偉急簡丁壯,據險設守,而躬著戎衣,演武 訓士,賊聞不敢犯。時獄舍久傾,遇雨則囚荷蓋而立, 新繫者又不以時決遣,至充滿不能容。會天暑疫作, 元偉欲新其獄,乃縱囚歸家,令獄成即至。迄獄成,果 不召而至,復署崇仁事,亦無城。不數日,賊突至,元偉 勒兵出戰,斬馘數十,賊懼,尋引去。以外艱遂歸,不復 出。元偉之學宗程、朱,而尚躬行,其所致力,惟在飲食 衣服、男女起居動靜,語默辭受,取予之際。其自治之 勤,或至提撕少懈,過愆復萌,輒撫膺泣下,長跪自罰。 作《考德錄》,日識所行事以自省。克治之功,至老彌厲, 鄉人莫不稱之。所著有《四書折衷》《易經聚正》二書。

李經綸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李經綸傳》:「『經綸,字大經,南豐人。讀書 研精,以明道為己任。為諸生,赴鄉試,即上書當事,言 當待士以禮,毋制以苛法。藉令盡革懷挾之弊,而使 志行士如吳康齋、陳布衣者,裹足不前,曷若稍疏防 檢,廣羅天下士哉』?當事感其言,為之稍寬。久之,不獲 售,乃盡棄舊業,殫精經籍,作《詩教考》,謂《詩》三百篇,漢 儒求其數而不得,雜取逸詩之傳者足之,殊失聖人 刪《詩》本意。蓋採詩與刪詩不同採,則善惡兼收,而誅 賞行焉。若刪而存淫詩,初學何知,毋乃為導亂地?今 本先聖之意,諸無益於天德王治之粹者刪之。」又作 《禮經類編》,謂:「先王制禮有三:曰儀,曰曲,曰官,所以品 節乎仁義而舉人道之全體也。其見」諸動止食息日 用之則,彝倫愛敬曲折之施,皆禮也,而《曲禮》三千出 焉;其愛敬吾身以及國家天下,舉大事以昭志,會眾 體以成文,皆禮也,而《禮經》三百出焉;其立政裁物定 法以為天下守,皆禮也,而《周官》六典出焉。《記》曰:「制度 在禮,文為在禮」,制度其《周官》文為其經曲也。後儒不 達,以《儀禮》為經,《禮記》「為《傳》,失其義矣。今以類編次,爰 首《大學》,猶五玉之有瑁也。次《曲禮》,次《儀禮》,又次《周禮》, 各有正經、別經、逸經、增經,而傳各類附焉。爰次《通傳》, 統三《禮》而為言者也。四圭有邸,受之以《中庸》終焉。」其 著書之意如此。當是時,王守仁、湛若水兩家之學盛 行於世,經綸弗善也,申程、朱之意,作《衛道錄》及《大學 稽中傳》,頗闢兩家之學,而於朱子「格物」之說亦不苟 同。經綸既邃於正學,殊自喜,以為繼往開來在己也。 念時無知者,聞泰和羅欽順著《困知記》,排王湛甚力, 則大喜,亟走書陳所學正之。欽順素高簡,方惡學者 招引標榜,峻自防,不輕有客接,而經綸未一面,輒以 書通阻抑之。經綸大恚,走南都謁祭酒黃佐,以《稽中 傳》質之;佐頗容接,然不甚異也。其後倭寇擾東南,天 下洶洶;經綸益發憤,謂是司兵者未知兵也;條時務 七事,遍詣按、撫、監司上之,竟無省錄之者。行詣浙東 中暍,道卒。

周述學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周述學傳》:「述學字繼志,浙江山陰人。 讀書好學,深湛之思,尤邃於曆學。古之言曆者,以郭 守敬為最。而守敬所作《曆經》,載於《元史》者,言理而不 傳其法。其法之傳於曆官者,有通執通經諸書,皆死 法也。其作法根本,所謂弧矢割圜,曆官棄而不道,亦 無傳之外人者。時武進唐順之、長興顧應祥皆究心曆學,求其書而不可得。述學竭其心思,遂通弧矢之 術。從來曆家所步者,二曜交食、五星順逆而已。自西 域回回經緯曆入中國,始聞經緯凌犯之說,然其立 法度數與中曆不合,名度亦異。順之慨然欲創緯法 以會通中西,卒官不果。述學乃撰《中經》,用中國之算, 測西域之占,以畢順之之志。「日行黃道,月行九道,古 來無所為星道者。」述學推究五緯細行,為《星道五圖》, 於是七曜皆有道可求。與順之論曆,取歷代史志之 議,正其訛舛,刪其繁蕪,然於西域之理未能通也。又 撰《大統》《萬年二曆通議》,以補歷代之所未及。自曆以 外圖書,《皇極》律呂、《山經》、水志、分野、輿地、算法、《太乙、壬 遁》《演禽》《風角》《鳥占》《兵符、陣法、卦影、祿命、建除、葬術、五 運、六氣、海道針經,莫不各有成書,發前人所未發,凡 一千餘卷,統名曰〈神道大編〉》。其學博而能精如此。嘉 靖中,錦衣陸炳訪士於經歷沈錬,錬舉述學,炳禮聘 至京,服其英偉,薦之兵部尚書趙錦。錦就訪邊事,述 學曰:「今歲主有邊兵,應在乾艮。艮為遼東,乾則宣大 二鎮,京師可無虞也。」已而果然。錦將薦諸朝,會仇鸞 聞其名,欲致之。述學識其必敗,先幾還里。總督胡宗 憲征倭,召置幕中。述學不憚出入狂濤,卒成海上之 功,宗憲亦未能薦也。述學號雲淵,有志用世,而世不 能用,竟以布衣終。

張基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張基傳》:「基字德載,吳縣人。嘉靖十九 年舉鄉試。入都,有顯者,欲為會試地。謝曰:『立身一敗, 尚欲何為?歸屬疾,久困醫藥,恍然若有懲者,遂究心 為己之學,疾亦自愈。再試春闈,聞父訃,絕而復甦。服 除,祖母及妻相繼卒,嘆曰:『母老矣,誰與晨夕』?自是跬 步不忍離,屏去冠服,為野人裝,治一室,題曰:『愛日以』』」 居母,飲食滫瀡,非親調不進。於書無所不窺。尤邃於 經學,多所箋疏,驗之身心,融融如也。顧其持敬日益 甚,自檢日益密。奉母外,足不踰戶;妻亡,不更娶,旁無 媵侍,食不腥寢,恆不脅席。歲大祲,有米數百斛,悉以 賑饑。屬當軍興,族人俱供役,基嘆曰:「吾何忍獨以例 免,而煩族之老弱?」為毀家以紓之,產遂削。年五十九。 預知當死,一夕候母安者十餘,昧爽趺坐頻誦,一念 不生,遂卒。嘗書座右曰:「勿展無益身心之書,勿吐無 益身心之語,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涉無益身心之 境。」吉水羅洪先錄之為《四勿翼》云。崇禎時,詔搜訪遺 逸,廣厲風節。巡按御史祁彪佳舉基及歸子慕、朱陛 宣,請加追卹。詔贈翰林院待詔。

孫世偉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張基傳》:「孫世偉,字異度,為人孝友,有 文名。舉萬曆四十年順天鄉試,出新城王象春門。先 是同邑凌漢翀以舉業就正世偉,世偉輕之。及是漢 翀官御史,挾前憾,謗世偉有私,而象春適為時所忌。 於是給事中李奇珍遂疏論之,旨下法司會訊,眾知 其誣,猶勒停三科俟再試。天啟初,吳人官於朝者,合」 詞稱世偉才,乃得與會試。久之不第,而世偉砥行植 節,名愈重,與同里周順昌、文震孟、姚希孟、朱陛宣稱 「吳門五君子。」崇禎時,巡按祁彪佳及巡撫張國維踵 門請見,皆以疾辭,亦不報謝。其名德與基相埒。既沒, 鄉人題其銘旌為孝節先生。

朱陛宣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朱陛宣傳》:「陛宣字德升,性至孝,與世 偉同年舉鄉試,家西山,足跡罕至城府,破屋頹垣,日 惟養親讀書為事。沒之日,視斂者三百餘人,皆哭失 聲。以御史言,亦贈待詔。鄉人私諡孝介先生」,與周順 昌「忠介」相配云。

徐師曾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徐師曾傳》:「師曾字伯魯,吳江人。七歲 讀書,即匡坐終日。十二能為詩古文。長博學,兼通陰 陽曆律、醫卜篆籀諸家之說。舉嘉靖二十六年會試, 念二親年高,而生母猶在淺土,不就廷對而歸。閱六 年,始成進士。選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遭內艱,起補 吏科,頻有建白。三十九年,出封周藩,便道旋里,即家」 再遷左給事中。當是時,世宗方殺僇諫臣,時相嚴嵩 又陰導之,言官咸緘口失職。師魯嘆曰:「吾奉先人遺 體,即不忍狼藉闕下,奈何效儕輩積月俸,嘿嘿坐致 金紫乎?」會得脾疾,因請告。尋連疏乞休。銓部素重其 人,不為請。至隆慶五年,始獲俞旨。萬曆初,撫按交薦, 起禮科左給事中,竟力辭不出。舉世咸仰其高。師曾 家食既久,銳意窮經。嘗以陳澔《禮記集說》久頒學官, 而所引注疏多背其本意,乃廣搜眾說,為《禮記集註》。 又撰《周易演義》《正蒙章句》《世統紀年》《文體明辨》《大明 文鈔》《宦學見聞》《小學史斷》《經絡全書》共數百卷,行於 世。師曾之後,士大夫以通經著者,有沈瑞臨、張恆、姚 舜牧。

沈瑞臨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徐師曾傳》:「瑞臨,字夢錫,仁和人。舉萬 曆五年進士,授行人,歷四川按察僉事,以終養歸。龍山天真書院,故王守仁講學處也。監司請主其事,辭 曰:『洛閩之後,聖學已明,學者當以踐修力行為本,飾 浮名,事空談,非余所能也』。所著有《易義》十卷,《經解》二 十卷。」

張恆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徐師曾傳》:「恆字明初,蘇州嘉定人,瑞 臨同年進士,仕至江西按察副使。家居覃思經術,論 議深醇,往往詆排。姚江王氏,有《明志集》行世。」

姚舜牧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徐師曾傳》:「舜牧,字虞佐,烏程人。家世 為農,至舜牧始讀書。舉萬曆元年鄉試,久之不第,乃 肆力經學,著《五經》《四書疑問》《三易稿》始成。初授廣東 新興知縣,為監司所中,左遷廣西按察司照磨,量移 江西廣昌知縣,復論調,遂歸。年八十五卒。」

歸有光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歸有光傳》:「有光字熙甫,崑山人。六歲 能屬文,弱冠盡通《五經》三史諸書,文益工。嘉靖十九 年舉鄉試,遂以時文名天下。久而不第,益肆力於古 文,徙居嘉定之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四方來學者,常 數十百人,亦不輕接。每使子弟門生轉授。有光初師 同邑魏校,得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指要。故其生平亦」 不尚詞說,雖以文章名於時,而經術湛深,一時宿儒 未能或之先也。四十四年,始第進士,授湖州長興知 縣。用古教化為治,每聽訟,引婦女兒童案前與之吳 語,得情即止,不具獄。自以名世大儒,即使周召為牧 伯,亦當優假。故大吏令有不便者,輒寢閣不行,有所 擊斷,直行己意。大吏多惡之,論調順德府通判,專轄 馬政。所條馬政事宜,咸切利弊。隆慶四年以進表入 都。執政高拱、趙貞吉雅知有光,用為南京太僕寺丞, 留掌內閣制敕房。有光素厭吏事,至是得為文學官, 供事閣下。欲以其間盡觀中祕,未見書,益殫精著述, 而遽以病卒,年六十有六。為古文,原本經術,而好太 史公書,能得其神髓。當是時,天下推古文名家者,惟 武進唐順之、晉江王慎中二人。太倉王世貞繼起蹈 李夢陽、李攀龍餘習,主盟文壇,聲稱烜赫,天下士歸 之若騖。有光與同郡獨力相詆排,目為庸妄巨子。世 貞聞而笑曰:「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有光曰:「惟妄 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後世貞亦心折。有光既沒,其 子子寧刻其遺文,妄有改竄。工人童氏夢有光促之 曰:「速成之,稍緩則塗乙盡矣。」明之古文,嘉靖朝為極 盛。自有光後,天下盡歸王、李,不復有古文。其後王、李 之焰衰,有光文乃益顯。評者以有光及唐順之、王慎 中為嘉靖三大家云。

歸子慕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歸有光傳》:「有光少子子慕,字季思,舉 萬曆十九年鄉試,再試不第,遂不復赴,屏去江村,竹 籬破屋,讀書其中。與無錫高攀龍、嘉善吳志遠時相 過從。三人相對終日,凝然無一言,有得則相印可,以 為常。子慕既歿,巡按御史祁彪佳請於朝,贈翰林待 詔。」

吳志遠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歸有光傳》:「志遠,字子往,萬曆中舉於 鄉,常與東林講席。歷官翰林孔目,禮部司務,南京兵 部員外郎。值攀龍等以鉤黨受禍,志遠請終養歸,居 平好性命之學,淡嘿純靜,為士林所推。」

王應電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王應電傳》:「應電字昭明,崑山人。受業 同邑魏校之門,慨然以聖人之道為可學,三代之治 為可行,冥心潛思,閎覽博識,而尤篤好《周禮》,謂《周禮》 自宋以後,胡宏、季本各著書,指摘其瑕釁,至數十萬 言,而俞壽翁、吳澂則以為冬官未嘗亡,雜見於五官, 取而更次之。近世若何喬新、陳鳳梧、舒芬,亦各以己」 意更定。乃掩卷嘆曰:「是諸儒之《周禮》也,豈元公之《周 禮》哉!」因殫研十數載,先求聖人之心,溯斯禮之源,次 考天象之文,原設官之意,推五官離合之故,見綱維 體統之極,因顯以探微,即細而繹大,成《周禮傳》詁數 十卷,以為百世繼周而治,必出乎此。嘉靖中,以兵燹 家燬,困甚,乃流寓江西泰和,以其書就正羅洪先,洪 先未之省也。閱五年,與居游,久乃稍稍讀其書,禮敬 之,與辨難,累三日始大服。於是翰林陳昌積首以師 禮事之,而侍郎何遷為之刊布,書遂行於世。應電又 精研字學,謂古文大壞於斯篆,以楷書翻經文,并斯 篆而亡之。乃據《說文》所載偽謬甚者,為之訂正,名曰 《經傳正譌》。又著《同文備考》《書法指要》《六義音切貫珠 圖》《六義相關圖》,並有裨於學者。應電竟卒於泰和,昌 積為經紀其喪,歸之崑山。

李如玉 编辑

按《明外史·儒林王應電傳》:「應電同時有李如玉者,同 安儒生,亦好窮經學,精於《周禮》,采葺諸家為《會要》十 五卷。嘉靖八年詣闕上之,得旨嘉獎,賜以冠帶,書傳 於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