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65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六十五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五卷目錄

 經學部紀事三

經籍典第三百六十五卷

經學部紀事三

编辑

《宋史吳榮王顥傳》:「顥天資穎異,尤嗜學,每一經終,即 遺講讀官以器幣服馬。」

《郭贄傳》:「初真宗出閣,贄已授經。」

《楊守一傳》。守一稍通《周易》及《左氏春秋》。

《袁逢吉傳》:「逢吉四歲能誦《爾雅》《孝經》,七歲兼通《論語》 《尚書》。周太祖召見,發篇試之,賜束帛,以賞其精習。開 寶八年,以三傳第。明年,以《春秋》博士召。大中祥符中, 拜鴻臚寺少卿。」

慎知《禮傳》幼好學,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致仕。自幼 至白首,歲讀《五經》,周而後止。每開卷必正衣冠危坐, 未嘗少懈焉。

《陳堯佐傳》:「少好學,父授諸子經。其兄未卒業,堯佐竊 聽,已成誦。及貴,讀書不輟。」

趙安仁,傳十三通經傳大旨。雍熙二年,登進士第,補 梓州榷鹽院判官。會國子監刻《五經正義》板本,以安 仁善楷隸,遂奏留書之。善訓諸子,各授一經。

《張耆傳》:真宗在東宮,嘗命授以《論語左氏春秋。 鄭戩傳》:「判國子監,選明經生講解經義。」

《趙師民傳》:「年五十來京師,為國子監直講,加崇文院 檢討,崇政殿說書。明年春,帝御迎陽門,召近臣觀圖 畫,復命講讀經史,遷天章閣侍講。在經筵十餘年,甚 見器異。除龍圖閣直學士,知耀州。帝自寫詩寵行,目 以『儒林舊德』。有集三十卷。」

《韓丕傳》:「丕幼孤貧,有志操,讀書于驪山嵩陽。通《周易》 《禮記》,為人講說。」

《李行簡傳》:行簡家貧,刻志于學,讀六經,每至夜分,寒 暑不易。

《郭稹傳》:「稹性和易,文思敏贍,尤刻意于賦,好用經語, 對頗近于諧。聚古畫,不計其貲,購求之。」

《楊億傳》:「億能言,母以小經口授,隨即成誦。」

《孫何傳》:「何十歲識音韻,十五能屬文,為文必本經義。」 《胡則傳》:「陳絳嘗延龍昌期為人講《易》,得錢十萬。絳既 坐罪,自成都械昌期至,則破械,館以賓禮,出俸錢償 之。昌期嘗註《易》《詩》《書》《論語》《孝經》《陰符經》《老子》,其說詭 誕穿鑿,至詆斥周公。以殿中丞致仕,著書百餘卷。嘉 祐中,詔取其書,歐陽修言其異端害道,不當推獎。」 《范正平傳》:「正平字子夷。學行甚高,雖庸言必援《孝經》 《論語》,著《荀里退居編》。以壽終。」

《吳奎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性強記,於書無所不 讀,舉五經。」

《邵亢傳》:「從父飶,字不疑,舉進士,為上元主簿,國子監 立石經。飶善篆隸,召充直講。」

《曾鞏傳》:「鞏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原本六經。 《曾肇傳》:「肇自少力學,博覽經傳。」

《王安石傳》:「『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 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 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 皆以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初,安石訓釋《詩》《書》《周禮》, 既成,頒之學官,天下號曰新義。晚居金陵,又作《字說》, 多穿鑿傅會,其流入于佛老。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 主司純用以取士,士莫能得自名一說。先儒傳註,一 切廢不用。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 爛朝報。」

《王雱傳》:「雱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神宗數留與語, 受詔撰《詩》《書》義。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書成,遷龍圖 閣直學士。」

《錢象先傳》:「象先長於經術,侍邇英十餘年,有所顧問, 必依經以對,反覆諷諭,遂及當世之務。」

《盧士宗傳》:士宗舉五經,侍講楊安國以經術薦之,仁 宗御延和殿,詔講官悉升殿,聽其講《易》。明日,復命講 《泰卦》,又詔經筵官及僕射賈昌朝聽之,授天章閣侍 講,賜三品服。

《徐禧傳》:熙寧初,王安石行新法,禧作《治策》二十四篇 以獻。時呂惠卿領修撰經義局,遂以布衣充檢討。神 宗見其所上策曰:「禧言朝廷用經術,變士十已八九, 然耑襲人之語,不求心通者相半。此言是也,宜試于 有用之地。」

《鄭俠傳》:俠監安上門,安石使其子雱來,語以試法,方 置修經局,欲辟為檢討,更令客黎東美諭意。俠曰:「讀

書無幾,不足以辱檢討,所以來求執經相君門下耳
考證
而相君發言持論,無非以官爵為先,所以待士者亦

淺矣。果欲援俠而成就之,取其所獻利民便物之事, 行其一二,進而無愧,不亦善乎?

《范鎮傳》其學本于六經,口不道佛老申韓之說,契丹 高麗皆傳誦其文。

《王存傳》:「元祐三年言比廢進士專經一科,參以詩賦, 失先帝黜詞律、崇經術之意。」

《孔文仲傳》:「吳充為相,欲寘之館閣。又有忌之者,僅得 國子直講。學者方用王氏經義進取,文仲不習其書, 換為三班主簿。」

《顧臨》《傳》通經學長于訓詁。

《鄒浩傳》:「哲宗親擢為右正言。有請以王安石三經義 發題試舉人者,浩論其不可而止。」

《任伯雨傳》:伯雨自幼已矯然不群,邃經術,文力雄健。 《陳師錫傳》:詔進士習律,師錫言:陛下方大闡學校,用 經術訓迪士類,不應以刑名之學亂之。詔索祕閣圖 畫,師錫言:「六經載道,諸子言理,歷代典籍,祖宗圖畫, 天人之蘊,性命之妙,治亂安危之機,善惡邪正之跡 在焉。望留意于此,以唐山水圖代《無逸》為監。」

《常安民傳》。熙寧以經義取士,學者翕然宗王氏,安民 獨不為變。登六年進士,神宗愛其策,將魁多士,執政 謂其「不熟經學,列之第十。」

《朱服傳》:「服,熙寧進士甲科,以淮南節度推官充修撰 經義局檢討,國子監直講,祕閣校理。」

喬執中《傳》入大學,補《五經》講書,五年不謁告。王安石 為群牧判官,見而器之。

《龔原傳》:「原為司業時,請以王安石所撰《字說》《洪範傳》 及子雱《論語》《孟子義》刊板傳學者。故一時學校舉子 之文,靡然從之,其敝自原始。」

《蒲卣傳》:母任知書,里中號「任五經。」

《汪澥傳》:「澥少從胡瑗學《易》,又學于王安石,著《三經義 傳》。澥與其議,又首傳其說。」

《楊畏傳》:「畏幼孤好學,刻志經術,以所著書謁王安石、 呂惠卿。自是尊安石之學,以為得聖人之意。」

《董必傳》:「必嘗謁王安石于金陵,咨質諸經疑義,為安 石稱許。」

《宗澤傳》:「澤調衢州龍游令,民未知學,澤為建庠序,設 師儒,講論經術,風俗一變。」

《張九成傳》:「九成研思經學,多有訓解,然早與學佛者 游,故其議論多偏。」

《陳淵傳》。淵面對,因論程頤、王安石學同異。上曰:「楊時 之學,能宗孔、孟,其《三經義辨》甚當理。」淵曰:「楊時始宗 安石,後得程顥師之,乃悟其非。」上曰:「以《三經義解》觀 之,具見安石穿鑿。」淵曰:「穿鑿之過尚小,至于道之大 原,安石無一不差,推行其學,遂為大害。」上曰:「差者何 謂?」淵曰:「聖學所傳,止有《論》《孟》《中庸》。《論語》主仁,《中庸》主」 誠,《孟子》主性,安石皆暗其原。仁道至大,《論語》隨問隨 答,惟樊遲問始對曰「愛人。」愛特仁之一端,而安石遂 以愛為仁。其言《中庸》,則謂中庸所以接人,高明所以 處己。《孟子》七篇,專發明性善,而安石取揚雄善惡混 之,言至于無善無惡,又溺于佛,其失性遠矣。

《王庠傳》:庠字周彥,閉戶窮經史百家書傳注之學,尋 師千里,究其指歸。蚤歲上范純仁、蘇轍、張商英書,皆 持中立不倚之論,呂陶、蘇轍皆器重之。嘗以經說寄 蘇軾,謂二帝三王之臣皆志于道,惟其自得之難,故 守之至堅。自孔孟作六經,斯道有一定論,士之所養 反不逮古,乃知後世見六經之易,忽之不行也。軾復 曰:「《經說》一篇,誠哉是言。」

《胡舜陟傳》:舜陟遷侍御史,奏:「向者晁說之乞皇太子 講《孝經》,讀《論語》,間日讀《爾雅》而廢《孟子》。夫孔子之後, 深知聖人之道者《孟子》而已。願詔東宮遵舊制,先讀 《論語》,次讀《孟子》。」又奏:「涪陵譙定受《易》于郭雍,究極象 數,逆知人事,洞曉諸葛亮八陣法,宜厚禮招之。」 《陳公輔傳》:「公輔疏言:王安石《三經字說》,詆誣聖人,破 碎大」道非一端也。使公卿大夫皆師安石之言,宜其 無氣節忠義也。

《吳表臣傳》:「帝方鄉儒術,表臣乞選講官以裨聖德,且 于古今成敗,民物情偽,邊防利害,詳熟講究。由是詔 開經筵。」

《范如圭傳》:「如圭忠孝誠實,得之于天,其學根于經術, 不為無用之文。」

《陳俊卿傳》:「紹興八年,登進士第,除著作佐郎,兼王府 教授。講經輒寓規戒。」

《虞允文傳》:「允文六歲誦九經。隆興七年,胡銓以臺評 去,允文奏留之經筵。早以文學致身臺閣,出入將相, 垂二十年。」

《施師點傳》:師點十歲通六經,十二能文,仕至資政殿 大學士。

《汪應辰傳》:應辰幼凝重異常童。五歲知讀書,屬對應 聲,語驚人,多識奇字。家貧無膏油,每拾薪蘇以繼晷。 從人借書,一經目不忘。十歲能詩,游鄉校,博士戲之曰:「『韓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應辰答曰:『仲尼三千 而論道,惟公其然』。」紹興五年,進士第一人年甫十八, 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勢為問,應辰答以為治之要,以 至誠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覽其對,意其為老成 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見者掖而前,上甚異之,特 書《中庸》一篇以賜。應辰剛方正直,敢言不避。少從呂 居仁、胡安國游,張栻、呂祖謙深器許之,告以造道之 方。嘗釋克己之私,如用兵克敵,《易》「懲忿窒欲」,《書》「剛制 于酒」,懲窒剛制,皆克勝義,可不常省察乎?其義理之 精如此。

《周執羔傳》:乾道初侍講,首進二說,以為王道在正心 誠意,立國在節用愛人。二年,復為禮部侍郎。一日,侍 經筵,自言學《易》知數。方士劉孝榮言《統元曆》差,命執 羔釐正之。執羔用劉羲叟法,推日月交食,考五緯贏 縮,以紀氣朔寒溫之候,撰《曆議》《曆書》《五星測驗》各一 卷上之。執羔有雅度,立朝無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 風,手不釋卷,尤通于《易》。

《胡沂傳》:「沂穎異,六歲誦五經皆畢,不忘一字。」

《趙雄傳》:「『淳熙二年僉書樞密院事。一日奏事,上曰:『今 夏蠶麥甚熟,絲米價平,可喜』。雄奏:孟子論王道始于 不飢不寒』。上曰:近世士大夫好高論,恥言農事,微有 西晉風。豈知《周禮》與《易》言理財,周公、孔子曷嘗不以 理財為務?」

《辛棄疾傳》:帥長沙時,士人或愬考試官濫取第十七 名《春秋》卷,棄疾察之,信然,索亞榜春秋卷兩易之,啟 名則趙鼎也。棄疾怒曰:「佐國元勳,忠簡一人,胡為又 一」趙鼎擲之地。次閱《禮記》卷,棄疾曰:「觀其議論,必豪 傑士也,此不可失。」啟之乃趙方也。

《李好義傳》:「好義喜誦《孟子》及《左傳》,以為修身行此足 矣。」

《柳約傳》:約深於經學,屬辭微粹,大為學者師慕。 《李舜臣傳》:舜臣生四歲知讀書,八歲能屬文。少長通 古今,尤邃於《易》。嘗曰:《易》起於畫,理事象數皆因畫以 見,舍畫而論,非《易》也。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 離中畫為誠明。著《本傳》三十三篇,朱熹晚歲,每為學 者稱之。所著《書群經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 卷,家《塾編次論語》八卷,《鏤玉餘功錄》二卷

《孫逢吉傳》:朱熹在經筵,持論切直,小人共不便。潛激 上怒,中批與祠。劉光祖與逢吉同在講筵,吏請曰:「今 日某侍郎輪講,以疾告,孫侍郎居次,請代之。逢吉曰: 『常所講《論語》,今安得即有講義』?」己而問侍郎講義安 在?取觀之,則講《詩·權輿》篇,刺康公與賢者有始而無 終,與逐朱熹事相類。逢吉欣然代之講,因於上前爭 論甚苦。會部中會食,吏密報優人王喜除閣職。逢吉 即言:「於上前效朱侍講進趨以儒為戲者,豈可令污 閣職?」即抗疏力爭之。

《劉黻傳》。黻至南安,盡取濂、洛諸子之書,摘其精切之 語,輯成書十卷,名曰《濂洛論語》。咸淳四年,改正字。上 言:「正學不明,則義理日微;異端不熄,則鼓惑轉熾。臣 非不知犯顏逆耳,臣子所難,實以君道世道,重有關 係,不容不懇惻開陳。」疏上,踰日,未蒙付外。孟軻云:「『有 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臣忝職諫省,義當盡言。今既」 不得其言。若更貪慕恩榮。不思引去。不惟有負朝廷 設官之意。其于孟軻明訓。實亦有慊。

《杜範傳》。範從祖受學朱熹,至範益著。嘉定元年,舉進 士。端平元年,授軍器監丞。明年,入對,言:「近者召用名 儒,發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學,有好議論者,乃從 而詆訾訕笑之。陛下一惑其言,即有厭棄儒學之意。 此正賢不肖進退之機,天下安危所係。願以其講明 見之施行。」嘉熙二年,差知寧國府。四年,還朝,言:「陛下 敬天有圖,旨酒有箴,緝熙有記,使持此一念,振起傾 頹,宜無難者。」及拜右丞相,帝親書,開誠心,布公道,集 眾恩,廣忠益賜之。所著《奏槁》十卷,外制三卷,《進故事》 五卷,《經筵講義》三卷。

《張虙傳》。虙遷祕書郎兼吳益王府教授,改兼莊文府 講《毛詩》終篇,乞以所讀諸子改《尚書》。帝曰:「吾固以《詩》 《書》成《麟趾》之美也。」端平初,召為國子司業兼侍講。以 《禮記月令》進讀,至「獄訟必端平」之語,因敷暢厥旨。升 國子祭酒。以為《月令》之書雖出於呂不韋,然人主後 天而奉天時,此書不為無助。乃因已講者為十三卷, 乞按月而觀之。

《吳昌裔傳》:「昌裔,嘉定七年舉進士,調眉州教授。眉士 故尚蘇軾學,昌裔取諸經為之講說。祠周惇頤及顥, 頤載熹,揭白鹿洞學規,倣潭州釋奠儀,簿正祭器,士 習丕變。」

《高定子傳》:「定子所著《經說》《紹興講義》行世。」

《范應銓傳》:應銓,開禧元年舉進士,直煥章閣。讀書明 大義,尤喜《左氏春秋》。所著有《西堂雜著》十卷,斷訟語 曰:《對越集》四十九卷。徐鹿卿曰:「應銓經術似兒寬,決 獄似雋不疑,治民似龔遂,風采似范滂,理財似劉晏, 而正大過之。人以為名言《牟子才傳》:子才以集英殿修撰知太平州,至郡間詣 學為諸生講說經義。以資政殿學士致仕。有《經筵講 義口義》故事。

《朱貔孫傳》,「淳祐四年進士,累遷太子右諭德,詔許乘 馬赴講,貔孫諭導得體,衍說經義,有關于君道者,必 委曲敷暢,陰寓警戒,太子每為之改容。」

《歐陽守道傳》:淳祐元年,舉進士。湖南轉運副使吳子 良聘守道為嶽麓書院副山長。守道初升講,發明孟 氏「正人心,承三聖之說,學者悅服。宗人子新及子必 泰寓居長沙,聞守道至,往訪之,初猶未識也。晤語相 契,守道即請於子良,禮新,為嶽麓院講書。新講《禮記》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一章,守道起曰:『長沙自有仲齊, 吾何為至此』?」仲齊,新之字也。所著有《易故文集》。 《洪疇若傳》。淳熙五年進士,以煥章閣學士致仕。所著 有《講議經筵故事》。

《危稹傳》:「淳熙十四年進士,知漳州。郡有靈漳臺,據溪 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 動。諸經有《講義集解》。」

《胡穎傳》:穎自幼風神秀異,機警不常。成童即能倍誦 諸經。中童子科,復從兄學弓馬,母不許曰:「汝家世業 儒,不可復爾也。」遂感勵苦學,尤長於春秋。紹定五年 登進士第。正直剛果,博學強記,吐詞成書判,下筆千 言,援據經史,切當事情,倉卒之際,對偶皆精,讀者驚 歎。

冷應《徵傳》。「寶慶元年進士,知萬載縣。大修學舍,招俊 秀治其業,旌其通經飭行者以勸。」

《程元鳳傳》:「紹定元年進士,為宗學博士,以《詩》《禮》講榮 王府,旁諷曲喻,隨事規正,多所裨益。」

《陳宗禮傳》。「淳祐四年進士。度宗即位,兼侍講。所著有 《經筵講議》《經史明辨》《經史管見》。」

《徐僑傳》:淳熙十四年進士,調上饒主簿。始登朱熹之 門,熹稱其明白剛直。僑嘗言「比年熹之書滿天下,不 過割裂掇拾,以為進取之資。求其專精篤實,能得其 所言者蓋鮮。故其學一以真踐實履為尚。」

《循吏傳》:「韓晉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為童子時,日誦 書數千言。長以五經中第。」

《文苑傳》:「盧稹幼穎悟,及長曉五經大義。」

崔遵度,七歲授經於叔父憲,嘗以《春秋》編年,史、漢紀 傳之例問於憲,憲曰:「此兒他日成令名矣。」仁宗以壽 春郡王開府,遵度與張士遜並為王友。王讀《孝經》徹 章,復以御詩賜之。喜讀《易》,嘗曰:「意有疑則彈琴以辨 其數,筮《易》以觀其象,無不究也。」

穆脩,字伯長,鄆州人。幼嗜學,不事章句。真宗東封,詔 舉齊、魯經行之士,脩預選,賜進士出身。母死,自負櫬 以葬,日誦《孝經》《喪記》,不用浮屠為佛事。

蘇洵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 皆不中,悉焚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 說。

唐庚兄弟五人,長兄瞻,字望之,後名伯虎,字長儒,治 《易》《春秋》皆有家法。

劉恕少穎異,書過目成誦。八歲時,坐客有言孔子無 兄弟者,恕應聲曰:「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坐驚異。年十 三,詣丞相晏殊,問以事,反覆詰難,殊不能對。召至府, 使講《春秋》,殊親帥官屬往聽。未冠,舉進士。時有詔能 講經藝者別奏名,應召者才數十人。恕以《春秋》《禮記》 對,先列註疏,方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十 問,所對皆然,主司異之,擢為第一。國子試講經,復第 一。

朱長文,字伯原,蘇州吳縣人。年未冠,舉進士乙科,以 病足不肯試吏,築室樂圃坊,著書閱古,有文三百卷, 《六經》皆為辯說。

汪藻拜翰林學士,帝以所御白團扇親書「紫誥仍兼 綰,黃麻似六經」十字以賜,縉紳艷之。

《忠義傳》:「尹穀登進士第,知崇陽縣。丁內艱,家居教授, 不改儒素,日未出授諸生經。士雖有才思而不謹飭 者,擯不齒。」

《隱逸傳》:「章察博通經學,尤長《易》太元。」

張舉閉戶讀書四十年,窮經著書,至夜分不寐。 徐中行,台州臨海人,始知學。聞安定胡瑗講學明道, 將往從焉。會福唐劉彝赴闕,得瑗所授經,熟讀精思, 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爐,夜不安枕者踰年乃歸。葺 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詣人莫測也。晚年教授學者自 洒掃應對,格物致知,達於治國平天下,不失其性,不 越其序而後已。

戚同文幼孤,聞邑人楊愨教授生徒,日過其學舍,因 授《禮記》,隨即成誦,日諷一卷,愨異而留之,不終歲,畢 誦《五經》。時晉末喪亂,絕意仕進。

种放,景德元年十月來朝。上曰:「放每所詢問,皆據經 以對,頗多裨益。朕優待之,蓋以激浮競也。」三年,告歸 終南,表求太宗御書及經史音疏,悉給焉。

《高麗國傳》:「太平興國二年,伷卒,弟治知國事。」淳化四年,治上言:「願賜板本九經書,用敦儒教。」 許之。

《魚茲國傳》:國中有五經書,得自中國。

《畫墁錄》:嘉祐末,得石經二段於洛陽城,乃蔡邕隸書。 《論語》文,無甚異,唯求之歟,抑與之歟。

《東軒筆錄》:熙寧中,詔王荊公及子雱同修經義成,加 荊公左僕射兼門下侍郎,雱龍圖閣直學士,同日授 命。故參政絳賀詩曰:「陳前輿馬同桓傅,拜後金車有 魯儒。」

《闕里誌》四十七代武仲,元祐初為祕書省正字,累遷 禮部侍郎,出知洪州,著《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內外 制雜文》共百餘卷。

孔僉通五經,尤明三禮、《孝經》《論語》,生徒數百人,為五 經博士。

五十代拱,少孤好學,有習經讀史各三卷。

《續詩話》歐陽公云:「《九僧詩集》已亡。元豐元年秋,余遊 萬安山玉泉寺,於進士閔交如舍得之。交如好治經, 所為奇僻,自謂得聖人微旨,先儒所不能到。貧無妻 兒,不應舉,常寄食僧舍,僧亦不厭苦之。始居龍門山, 猶恐遊人往來多,徙居萬安山,屏絕人事,專以治經 為事。凡數十年,用心益苦,而去人情益」 遠,眾非笑之。 交如不變益堅,雖非中行,其志亦可憐也。

《蘇州府志》:「胡稷言,字正思,少學文於宋祁,得古法。既 從胡瑗學,遂精經術。

張僅,字幾道,吳縣人。治平三年舉進士,與里人顧棠 皆為王安石門下士。安石作《三經義》,二人與焉。」 《處州府志》:「龔原,字深父,遂昌人。宋嘉祐進士,歷寶文 閣待制。初,邑人未知學,原篤志明經,致身通顯,由是 翕然化之。是時周程諸先生猶隱濂洛,原以經學為 世表倡。凡永嘉先輩以經學鳴者,淵源皆出於此。著《 易解》等書,頒布天下,號武陵先生,邑人繪像立祠於 學

王光祖,字文季,松陽人。官大理」 評事,精於理學。朱文 公提舉時,邂逅邑之福安僧舍,文季拱立規掌,如太 極狀。公即異之曰:「王子胸中自有太極。」 間以傳註質 之,文季曰:「『公註《中庸》,不使滋長於隱微之中,愚意當 加潛暗』二字。」 公深然之。後數以詩文往復,有《寄孫竹 湖書》曰:「吾到栝,止得士友王文季一人而已。」

季致平,青田人。隱居不仕,治《詩》《書》《易傳》,會其要領,著《 精覽歸一圖解》。

《元史黃溍傳》:「溍除翰林直學士,尋兼經筵官,執經進 講者三十有二。帝嘉其忠,數出金織紋段賜之,陞侍 講學士,同知經筵事。」

《歐陽元傳》:「元幼岐嶷,母李氏親授《孝經》《論語》諸書,八 歲能成誦。始從鄉先生張貫之學,日記數千言,即知 屬文。弱冠下帷數年,人莫見其面。經史百家,靡不研 ,究伊洛」 諸儒源委,尤為淹貫。延祐元年,詔設科取士, 元以《尚書》與貢

蘇天爵傳於時,中原前輩凋謝殆盡,天爵獨身任一 代文獻之寄,討論講辨,雖老不倦。晚歲復以釋經為 己任,學者因其所居,稱之為「滋溪先生。」

《呂思誠傳》:思誠嘗病古注疏太繁,晦翁刪之太簡,將 約其中以成書,不果。

《韓鏞傳》授饒州路總管,鏞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學宮。 求宿儒學行俱尊者,列為五經師。每治政之暇,必延 見其師生,與之講討經義。由是人人自力於學,而饒 之以科第進者,較他郡為多。

《成遵傳》:「幼敏悟,讀書日記數千百言。年十五喪父,家 貧,勤苦不廢學問,二十能文章。時郡中先輩治進士 業者,遵欲為以不合程式為患。一日,憤然曰:『《四書》《五 經》,吾師也。文無逾于史漢韓柳,區區科舉之作,何難 哉』!至順辛未,至京師,受《春秋》業於夏鎮,遂入成均,為 國子正。」

《曹鑑傳》:「穎悟過人,舉止異常。兒既冠,通五經大義。」 《逯魯曾傳》:「魯曾性剛介,通經術。」

《良吏傳》:「耶律伯堅為澤州長官,大修孔子廟,割田十 畝,置書萬卷,迎儒士李俊民為師,以招延四方來學 者不五六年學之士子以通經被選者,百二十有二 人。」

《忠義傳》:趙弘毅少好學,嘗受經於臨川吳澄 鄭玉,幼敏悟嗜學,既長,覃思六經。

黃哻:博學明經,善屬文,尤長於詩,有詩文傳於世。 《隱逸傳》張特立:世祖在潛邸受王印,首傳旨諭特立 曰:「前監察御史張特立,養素丘園,易代如一。今年幾 七十,研究聖經,宜錫嘉名,以光潛德,可特賜號曰中 庸」 先生。又諭曰:「先生年老目病,不能就道,故令趙寶 臣諭意,且名其讀書之堂曰麗澤。」 壬子歲,復降璽書。 諭特立曰:「白首窮經,誨人不倦,無過不及,學者宗之。 昔已賜嘉名,今復論意。」 所著書有《易集說》《歷年係事 記》。

杜本所著有《四經表義》《六書通編》《十原》等書。

《蘇州府志》:「邵光祖,字弘道,父宦游來吳,因家焉。博學好古,研精經傳,講習垂三十年,遂通三經,皆有疑義。 又著《尚書集義》六卷。于字學尤究六書之旨,採諸經 騷語古韻偏傍,以從古文,辨聲音,而因字母,著《韻書》 四卷。其教諸生,有欲習科舉者,皆弗許。尤以闢異端, 禁邪說,扶植名教為務。有以先賢康節子孫論薦於」 朝,不報。張士誠據吳,授湖州學正,亦不赴,以布衣終 焉。

《歙縣志》:「曹涇字清甫,幼穎悟,八歲能通《五經》,不專攻 舉子業,研窮經學尤精。至元中,授紫陽書院山長。」 《婺源縣志》:「胡炳文字仲虎,幼嗜學,既長,篤志朱子之 學,上溯伊、洛,以達洙、泗淵源,著《五經會意》。」

《金華府志》:「黃景昌字清遠,一字明遠,浦江人。四歲入 小學,十二歲能屬文。長從方鳳、吳思齊、謝翱遊,益通 五經、諸子、詩賦、百家之言,尤篤意《書》《春秋》之學,《三傳》 異說,學者不知所從。景昌據經為斷,作《春秋舉傳論》, 又作《周正如傳考》《蔡氏傳正誤》《古詩考》。晚自號田居 子,述《田間古調,亂》《九章重紀》。至元二年卒。」

戚仲咸永康人。父象祖,信州道一書院山長。仲咸從 許謙問道,潛心性理之說,旁通諸子百氏,同門推為 高弟。衣粗食淡,克己勵行,為人所難,不徇時尚而改 其度。嘗言:「人知富貴之可欲,而不知貧賤之可樂也。」 呂氏創義學,延仲咸主其教。事師法嚴謹,學者敬憚 之。扁其書室曰「朝陽」,人尊之為「朝陽先生。」所著有《春 秋纂例》等書,宋如琥其高祖云。

呂溥字公甫,永康人。從學許謙之門,講究經旨,悉領 其要。為文馳騁雄暢,落落有奇氣。詩動盪激烈可喜。 治家以禮,冠婚喪祭一遵朱子所定。嘗註《大學疑問》 《史論》。其詩文有《竹溪集》若干卷。兄洙,字宗魯,亦從許 謙游,同門服其精敏。俄以疾卒。嘗著《易圖說》《大學辨 疑》。

《處州府志》:「季仁壽字山甫,龍泉人。元末用薦者起教 諭慈溪,遷松陽教諭。郡守請定鄉飲酒禮,斟酌古今, 定為儀注。陞雙溪山長,轉婺州教授,不赴。放意物外。 治《易》《詩》《書》《春秋》,學者稱為四經先生。著有《春谷讀書 記》《易》《詩、書、春秋》《四書衍義》《四書質義》《筞樞通覽》《詩林 鉤元》《弓冶錄》。遭兵燹鮮存。《春谷集》行於世。」

南昌郡乘:陳煥字時可,豐城人。博學和易。黃謙父重 其人,為買田築館,居之二十年,兩與鄉漕薦,入元,隱 居巏山,不仕。取平生著述,定為《易傳宗》《書傳通》《詩傳 微》《禮記釋》《四書補註》諸書,行於世。嘗謂學者率信先 儒而疑夫子,故講說必原夫子之意,不苟隨先儒議 論。學者號為「巏山先生。」

朱隱老,字子方,豐城人。幼讀書,膏油不給,輒挾冊映 月讀之,冬則拾枯薪及爇松明以繼。時姚江村洪泳 齊、趙冽泉、凃桂莊,皆宋之遺耆,淹通六藝,隱老咸執 經相叩。久之,心與理涵,如辨黑白,遂倡鳴道學於荷 山之陽,四方學子悉從之游。至正壬辰春,江淮兵動, 鄉里惡少年為變,殺戮至,雞犬耄倪皆竄。隱老猶操 觚,正衣冠而坐,從容語抄掠者曰:「貲財任取書籍,非 汝所好也。」及後再至三至,隱老復曰:「吾家已罄矣,爾 幸他之。」盜素聞其名,笑而去,無敢縱火者。比鄰數十 家,皆藉此獲免。至正丁酉八月,臨沒語其子善曰:「吾 以數推,明年江西當大變,爾宜謹避以免難。」語訖而 逝。戊戌夏四月,偽漢陳友諒陷南昌,果如其言。所著 有《易說》《禮說》《皇極經世書說》,學者稱之曰「灊峰先生。」 《吉安府志》:「劉瑾,安福人。淹貫經史,留心理學,晚更肆 力治詩。其說宗朱子,而間出其所自得。又考正諸國 世次,作者時世,察其源流,辨其音韻,審《詩》《樂》之合,窮 刪定之由,為《詩傳通釋》,能闡發朱子之蘊,纂脩《大全》 多採入焉。」

劉諤,字公榮,泰和人。方髫齔,聲律辭賦多立就。同學 年倍者多事嬉遊,諤獨正色危坐,朗誦自若。比長,涉 獵百氏,大肆力於文。嘗曰:「為學用志專,則其應不窮, 耳目所得,非自得也。」作《省身八箴》授學者,作《善惡》二 箴以自省。三舉不偶,或勸閱時文,謝曰:「經通則理明, 理明則辭順。為學當務己,豈能踵他人故武,以趨利」 達哉!病革之日,家人問欲言,因命扶掖端坐,朗誦朱 子《小學》題辭一過而卒。

李心原,吉水人。師事草廬吳先生,通《五經》,尊信朱氏 之學,屢舉不第,教授於鄉。操持端潔,有古人風。翰林 李祁讀其遺文,至所《與宗人舉義禡誓》之文,及《上郡 將言兵書》,流涕嘆息,以謂「當時郡縣之吏,儻皆如李 心原所見,內自結其民,何亂不平?惜抱連城之珍,而 無明時一日之遇。其惓惓憂國猶若是,可不謂賢矣 夫。」

《臨江府志》:「杜本字伯源,清江人。負奇氣,博學善屬文, 尤工篆隸。嘗遊京師,朝貴交薦去之,隱居武夷山。平 生沉靜寡慾,無疾言遽色。與人交尤篤於義,屢徵不 赴。至正間,復召翰林待制,稱疾固辭。所著有《四經表 義》《六書通編》《十原》等書,學者稱為清碧先生。」

《明外史懿文太子標傳》:「懿文太子標,太祖第一子也太祖為吳主,立為王世子,從宋濂受經。」

《周定王橚傳》:「鎮國中尉睦桔,字灌甫,鎮平王諸孫。睦 桔覃精經學,通五經,尤邃於《易》《春秋》。」謂本朝經學一 本,宋儒古人經解殘缺放失,乃訪求諸海內通儒,繕 寫藏弆,若李鼎祚《易解》、張洽《春秋傳》,皆敘而傳之。築 室東坡之上,招延學徒,與共研席,名聲籍甚。呂柟與 論《易》,嘆息而去。萬曆五年,舉文行卓異,為周藩宗正, 領宗學,約宗生以三、六、九日午前講《易》《詩》《書》,午後講 《春秋》《禮記》,雖盛寒暑不輟。命諸生刺舉同異,撰《五經 稽疑》六卷,《授經圖傳》四卷。竭四十年之力,丹鉛歷然, 論者以漢劉向方之。

《魯荒王檀傳》:奉國將軍健根,鉅野恭定王陽鎣諸孫。 博通經術。子鎮國中尉觀熰,字中立,嘗繪《太平圖》上 獻,世宗嘉獎之,賜承訓書院名額,并五經諸書。 《寧獻王權傳》:鎮國中尉謀㙔,束修自好,貫串群籍,著 《易象通》八卷,《詩故》十卷,《春秋戴記魯論箋》二十卷,《駢 雅》二卷。

《劉基傳》:「基幼穎異,於經史無不通貫。次子璟字仲璟, 弱冠通五經。」

《曾魯傳》:「魯年七歲,能暗誦五經,一字不遺。」奉禮郎簡 正理欲以神童舉於朝,其父不聽。

《危素傳》:「素少通五經,遊吳澄、范梈門,皆折行輩與為 禮。至元六年,授經筵檢討。」

《安然傳》:「杜斆字致道,壺關人。舉元鄉試第一,除高平 教諭,遷臺州學正。歸家教授,通《易》《詩》《書》三經。」

許存仁傳:父謙,受學金履祥,學者稱白雲先生。太祖 克金華,訪謙,後召存仁,語大悅,嘗命講《尚書洪範》休 咎徵之說。又嘗問《孟子》何說為要,存仁以行王道、省 刑薄賦對。吳元年,擢祭酒。

《趙俶傳》:洪武六年,徵至。論經史貫串古今,除國子博 士。帝御奉天殿,召俶等曰:經學必宗孔子,毋以儀秦 縱橫。」俶請以正定十三經頒示天下,屏戰國策及陰 陽讖卜諸書,勿列學官。明年擇諸生穎拔者三十五 人,命俶專領之,教以古文。尋擢李擴、黃義等入文華、 武英二堂說書,皆見用。九年,御史臺言博十俶以《詩 「經教成均四年,其弟子多為方岳重臣及持節各部 者,今年逾懸車,請賜骸骨。乃進俶秩,以翰林院待制 致仕,賜內帑錢治裝。宋濂率同官暨諸生千餘送之。 〈桂彥良傳〉》:帝開國初,特重師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 諸王傅亦慎其選。彥良與陳南賓、蕭岐等皆宿儒老 生。岐字尚仁,泰和人。洪武十七年,授潭王府長史。嘗 輯《五經要義》。

《陳脩傳》:「吳琳,黃岡人。太祖下武昌,求荊楚名儒,以詹 同薦,召為國子助教。與同並教冑子,文采不如同,而 經術過之。」

《王宗顯傳》:「太祖改婺州為寧越府,以宗顯知府事。宗 顯故儒者,博涉經史,開郡學,聘葉儀、宋濂為五經師, 戴良為學正,吳沉、徐原等為訓導。自兵興,學校久廢, 至是始聞絃誦聲。」

《陳濟傳》:其後有陳繼者,亦以布衣通經。父死,繼生甫 十月,遺書數萬卷。母吳,躬織以資誦讀。比長,貫串經 學,人呼為「陳五經。」楊士奇薦之,召為國子博士,尋改 翰林五經博士。

《劉球傳》球字求樂,安福人。永樂十九年進士,家居讀 書,十年授禮部主事,胡濙薦侍經筵。 《舒芬傳》:芬以倡明絕學為己任,其學貫串諸經,學者 稱「梓溪先生。」

《徐溥傳》:「孝宗嗣位,兼文淵閣大學士,詔撰《三清樂章》。 溥等言:國家設文淵閣,命學士居之,誠欲其謨謀政 事,講論經史,培養本原,匡弼缺失。今經筵早休,日講 久曠,異端邪說得乘間入。皆臣等無狀,不能為陛下 保初政。」奏入,帝嘉納之。

《劉健傳》:「弘治四年,進太子太保。帝召入乾清宮,執健 手曰:『東宮好逸樂,先生輩常勸之讀書,輔為賢主』。健 等頓首受命而出。武宗嗣位,孝宗山陵甫畢,健等即 請開經筵。帝每當日講,率云朝謁兩宮。健等深以為 憂,上疏極陳怠學之失,且具述先帝惓惓,屬以勤學, 詞甚哀切。帝竟不報。復上言:近日以來,免朝太多,游 戲漸廣。經筵日講,直命停止,不知陛下宮中復有何 事急於此者?」至八月,帝既大婚,健等請開經筵,命俟 九月。至期,又命停午講。健等言:「先帝時,每日必二講, 今不可廢。」不從。時東陽以詩文引後進,海內士皆抵 掌談文學,健若不聞,獨教人治經窮理。其事業光明 俊偉,為明世輔臣第一。

《王鏊傳》:鏊數典鄉試,取士尚經術險詭者,一切屏去。 《王雲鳳傳》:雲鳳為祭酒時,請劉瑾臨視國學,如唐魚 朝恩故事,言官指為五經掃地云。

《謝鐸傳》:「鐸經術湛深,為文章有體要。」

《王縝傳》:武宗初立,內府工匠以營造加恩,縝率同官 言:「昔唐明皇初載,內殿常置《無逸圖》,而宇內乂安。末 年易以山水障子,而國勢陵替。宋仁宗嘗命輔臣書《孝經》《無逸》為圖,而享國最久。至徽宗尚羽毛山水諸 畫,而宋室不競。工匠末技以微勞進者,誠不可示後 世。宜散遣先朝諸畫士,革工匠所授官。」帝不能用。 《王守仁傳》: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 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萬 曆十二年,大學士申時行等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學》, 言良知出《孟子》,皆祖述經訓,羽翼聖真。誠宜崇禮,庶 聖化大裨』。」帝從之。

《王艮傳》:艮初名銀,王守仁為更名。七歲受學鄉塾,貧 不能學,讀書止《孝經》《論語》《大學》,信口談說中理解。後 悟天地萬物與己一體,遂謝雜務為儒者。

《姚鏌傳》:「弘治六年進士,除禮部主事,進員外郎,擢廣 西提學僉事。立宣成書院,延五經師以教士子。」 《張岳傳》:「岳博覽經術湛深,不喜王守仁學,以程朱為 宗。」

李中傳再遷廣西提學,以身為教,擇諸生高等聚五 經書院,五日一登堂講《難》。

《楊爵傳》:「嘉靖二十年,爵上疏曰:『數年以來,朝御希簡, 經筵曠廢,非隆古君臣都俞,吁咈協恭圖治之氣象 也』。」帝中年益好祥瑞,爵疏詆符瑞,帝怒,立下詔獄。工 部員外郎徐魁,給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繫,先後繫 七年,日與怡、魁切劘講論,忘其困苦。所著《周易辨說》 《中庸解》,則獄中作也。

《楊繼盛傳》:「繼盛以議和辱國,奏言十不可,五謬。」疏入, 貶狄道典史。其地雜番俗,罕知詩書。繼盛簡子弟秀 者百餘人,聘《三經》師教之,鬻所乘馬,出婦裝,市田資 諸生。番民信愛之,呼曰「楊父。」

《劉元震傳》:「隆慶五年進士,歷國子祭酒。簡束諸生,課 其勤惰。經籍非布在學官者,弗聽肄。」

《王樵傳》:「樵邃經學,《易》《書》《春秋》皆有纂述,卒贈太子少 保。」

《謝傑傳》,「萬曆二十五年春,傑以帝荒於政事,疏陳十 規,言前此經筵臨御,聖學日勤。今則講官徒設,講席 久虛。」

《楊時喬傳》。時喬最不許王守仁之學,闢之甚力,尤惡 羅汝芳,官通政時,具疏斥之曰:「佛氏之學,初不溷於 儒,乃汝芳假聖賢仁義心性之言,倡為見性成佛之 教,謂吾學直捷,不假修為。於是以傳註為支離,以經 書為糟粕,以躬行實踐為迂腐,以綱紀法度為桎梏, 踰閑蕩檢,莫此為甚,而後學轉相信從,禍將安極!望 敕所司明禁,用彰風教。」詔從其言。

吳達《可傳》。舉萬曆五年進士,歷御史。疏請御經筵勤 學。

《鄒元標傳》:「元標字爾瞻,九歲通五經。」

《顧大章傳》:弟大韶,老於諸生,通經史百家,於《詩》《禮》《儀 禮》《周官》多所發明,他辨駁者復數萬言。性懶不著書, 將死,始繕所箋《詩》《禮》,曰《炳燭齋隨筆》云。

《文苑傳》:「王冕同時郭奎從余闕學經,闕亟稱之。太祖 為吳國公,來歸,從事幕府。」

趙撝謙,名古則,更名撝謙,餘姚人。長游四方,天台鄭 四表善《易》,則從之受《易》。定海樂良鄞鄭真明《春秋》,山 陰趙俶長於說《詩》,撝謙悉與為友,博究六經百氏之 學。

楊基九歲背誦《六經》,及長,著書十餘萬言,名曰《論鑒 王蒙傳》。洪武七年,帝御武樓,賜學士宋濂坐,謂曰:「天 下既定,朕方垂意宿學之士,卿知其人乎?」對曰:「會稽 有郭傳者,其學有淵源,其文雄贍新麗,其議論根據 六經,異才也。」帝召見於謹身殿,授翰林應奉。

萬曆中,連江陳第字季立,為諸生,深於經學,其著述 為尤富云。

何景明,擢陝西提學副使。其教諸生,專以經術,遴秀 者於正學書院,親為說經,不用諸家訓詁,士始知有 經學。

董其昌父漢儒,有學行。其昌初就塾,比夜,父從枕上 授經,悉能誦記。

王志堅肆志讀書,其讀經,先《箋疏》而後辨論。弟志長 亦深於經學。

《見聞錄》:「黃潤玉字孟清,世為鄞人。十三歲時,改元永 樂,命江南富民實北京,其父當行,先生詣官請代官, 少之。對曰:『父去日益長』。官異而從之。踰年扺京,授廛 北城外十里所,沙漠寒沍,茫無人煙。先生與同役,築 室成比閭,傾貲給徭賦,墾圃鬻蔬以為生,人不堪其 劬瘁,先生安之。稍隙,輒肆力於學,以己心為嚴師,而」 蘄造於聖賢。擇然後語,確不可易焉。揆然後動,端無 所苟焉。京有富翁,僅一女,招先生寓宿其家而同賈, 先生辭。或問之,曰:「瓜田不納履也。」其慎行若此。補郡 庠生。京闈鄉試,擢禮經魁。會試,授建昌府學訓導。丁 文林公憂,改訓南昌府學,拜行在交阯道監察御史, 出按湖廣。平生著述甚富,以朱子嘗欲編《禮記》附《儀 禮》,乃取《儀禮》析為四卷,而以《禮記》比類附之,不類者 附諸卷,首末亦各有意義。又以《五禮》獨缺《軍禮》,因取《周官·大田禮》補之,而以《禮記》諸篇載田事者附焉,別 為一卷,通五卷,皆為之註釋,總曰《儀禮》。《戴記附註》。以 《小學》《四書》諸經註家或遺或誤,撰《經書補註》。以《大學》 《中庸》旨皆淵奧,撰《學庸通旨》。以《禮記》深衣制十有幅, 鄭氏註為裳,而《玉藻》「長中繼掩尺」註亦誤撰考定深 衣古制,以《四明新志》蕪穢,撰《寧波簡要志》。以《道德經》 《陰符經》古註皆昧,各為之註。嘗因安遠侯柳溥問古 兵法,為註《孫子》。其他備論理事曰《南山錄》,雜著詩文 曰《南山稿》,皆藏之。家居二十載,壽八十有九而卒。 《列朝詩集》:「李舜臣字懋欽,一字夢虞,樂安人。嘉靖癸 未會元,在外及南凡八年,始召為太僕卿。因廟災自 陳,未履任而報罷。閒居二十年,屢薦不起。」懋欽與章 丘李伯華才名相頡頏,並繇吏部左遷,並以京堂罷 免,皆為嘉靖初權貴人所齮齕。伯華家居,縱酒度曲, 頹然自放。懋欽壹意經術,《易》《詩》《書》《三禮》《左傳》分日讀 之,每六日一易,其指歸在《爾雅》,質以篆隸,《廣韻》及陸 德明《音義》,各有注釋部分,秩如也。伯華後懋欽兩科, 而致仕先於懋欽,會則夜數易燭,離則月不乏書有 作必走使相示,兩人學業不同,而志趣訢合。今三齊 之士,屈指先輩有名人必稱「二李。」

《蘇州府志》:「楊基字孟載,九歲能背誦《六經》。洪武時,與 高啟、張羽、徐賁號『吳中四傑』。」

陶振,字子昌,吳江人。少學於楊維禎,兼治《詩》《書》《春秋》 三經。洪武末,舉明經,授本縣學訓導,改安化教諭。 王汝玉,名璲,長洲人。穎敏強記,中浙江鄉試。洪武末, 以薦擢《五經》博士。弟璡,字汝嘉,永樂初,召脩《五經》《四 書》《性理大全》。

趙友同,字彥如,長洲人。自少篤學,嘗從宋濂游。永樂 中,大臣數薦其文學,與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 陳繼,字嗣初,受書於酈尚德、秦師尹。洪熙初,楊士奇 薦授翰林五經博士。

湯洪字宗範,常熟人。嗜學,至廢寢食。泛涉諸經,治書 尤精。與邑儒講難,眾不能屈。提學彭勗論南士經學, 以洪為首。舉景泰庚午鄉薦。

葉儀,性嗜學,習聞師訓,以五性人倫為本,以開明心 術、變化氣質為先,朝夕惕厲,研究其旨。已而授徒講 學,士爭趨焉。其語學者曰:「聖賢言行,盡於《六經》《四書》, 其微辭奧義,則近世先儒之說備矣。由其言以求其 心,涵泳從容,久自得之,不可先立己意而妄有是非 也。」太祖下金華,召儀為五經師,以老疾辭,隱居養親。 所著書有《南陽雜槀》等集。吳沉稱其「理明識精,一介 不苟,安貧樂道,死而不變。」

《池州府志》:「柯喬字遷之,進士,官御史憲副。篤志向學, 遊王陽明、李古源門下,講明良知之學,心地豁然。及 歸田,徙居府城,近李公尚志軒,自署其門曰:『依仁此 為宅,逃名不問山』,尊師慕道之意,至老不倦云。」 《高淳縣志》:「韓邦憲字子成,少以奇童稱。年十八,領嘉 靖戊午鄉薦,明年成進士,授屯田主事,晉虞衡員外 郎。暇」日玩《十三經註疏》,而於典章制度尤精核。 谷再吉少讀書淹博,所作制藝,出入經史,作《五經纂 要》。

《蘇州府志》:「桑瑾字廷璋,常熟人。景泰丙子領鄉薦,年 踰大耋,不廢書,著《三經集說》。」

黃省曾字勉之。嘉靖辛卯以詩魁鄉榜。喜讀書,每遇 朔朢,必陳《五經》而拜之,傾箱盈几,纂述不休。

殷子義,字集卿。隆慶三年貢淮安訓導。授經里中,垂 四十年。其學出入朱、陸,務溯孔、孟之傳。《四書》《五經》皆 為註解,根極理要,疑義扣擊,沛若懸河。弟子既貴,事 之如執經時。學者稱「方齋先生。」

《松江府志》:「陶振字子昌,受學於楊維禎,通《詩》《書》《春秋》 三經。洪武初,為吳江訓導。後歸隱九峰之間,授徒自 給。一夕,為虎所噬。」

何良傅,字叔皮,華亭人。十歲通《經》史各論,撰成一《家 言》。嘉靖辛丑第進士。

林鍾華亭人,有學行,通《詩》《書》《春秋》三書。宣德中,任崑 山訓導,歷山東參政。

錢良輔,字德卿,父廉,篤學通《五經》,陸武、惠炳欲延致 之,終不往。仕為會稽縣學教諭。

《揚州府志》「劉冀」請幫助識別此字。字玉介,性端方。窮年讀書,深探先 儒性命宗旨。與名儒金玉節等十一人,講習於董子 祠。試海陵,詣先儒王心齋祠,辨難良知之旨,并及朱、 陸異同,十邑學者畢集,論難鋒生。玉節難王,黜陸以 伸朱、冀。請幫助識別此字。「佐之。聞者無不傾心歎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