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73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七十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七十三卷目錄

 史記部藝文一

  司馬遷傳贊       後漢班固

  前史得失論         班彪

  史贊十八首      魏曹植

  史贊十二首      晉摰虞

  史贊二首        孫楚

  讀太史公傳賈誼論    宋歐陽修

  太史公不為王蠋作傳論    秦觀

  修太史公祠碑        尹陽

  史記考異跋        真德秀

  書史記司馬相如傳後    明李贄

  史記新序         李維楨

  讀秦本紀二首     王世貞

 史記部藝文二

  讀史述九章        晉陶潛

  詠史            前人

  前題          陳周弘直

  前題            陽縉

  詠史詩           阮卓

  前題           張正見

  前題            劉刪

  前題           祖孫登

  讀東方朔雜事       唐韓愈

  詠史詩二首      柳宗元

  讀史記孔子世家       蘇拯

  西施詠           王維

  李陵詠           前人

  詠漢高祖         于季子

  詠項羽           前人

  秦人謠          古之奇

  秦後作           曹鄴

  讀李斯傳          前人

  詠史            高適

  前題二首       劉禹錫

  詠漢高祖          王珪

  讀勾踐傳          呂溫

  讀田光傳          李遠

  詠史           釋皎然

  題李斯傳          韋莊

  春申君           杜牧

  續紀漢武          崔塗

  書淮陰侯傳         羅隱

  董仲舒           前人

  讀史          明魏學洢

  弔太史公墓詩       葉夢熊

  詠史            黃輝

經籍典第三百七十三卷

史記部藝文一 编辑

《司馬遷傳贊》
後漢·班固
编辑

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子籑之, 上繼唐、虞,下訖秦繆。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 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魯史記而 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籑異同 為《國語》,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 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後,七國並爭。秦兼諸侯,有 《戰國策》。漢興代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故司馬遷據 《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 於大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 事,甚多疏略,或有牴牾,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 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繆 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游俠則退處 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 也。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 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 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嗚呼!以遷之博物洽聞,而 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跡其 所以自傷,悼《小雅巷伯》之倫。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 保其身,難矣哉!

《前史得失論》
班彪
编辑

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諸侯, 國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檮杌》,晉之《乘》,魯之《春秋》」,其 事一也。定、哀之間,魯君子左丘明論集其文,作《左氏 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曰《國語》二十篇。由是乘、檮、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國語》獨章,又有記錄黃帝以來至 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號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 「之後,七國並爭,秦并諸侯,則有《戰國策》三十三篇。漢 興,定天下,大中大夫陸賈記錄時功,作《楚漢春秋》九 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馬遷採《左氏》《國語》,刪《世本》《戰 國策》,據楚漢列國時事,上自黃帝,下訖獲麟,作《本紀》 《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遷之所記, 從漢元至武以絕,則其功也。至于採經摭傳,分散百 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務欲以多聞廣載為功, 論議淺而不篤。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 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游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 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 辨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誠令 遷依《五經》之法,言同聖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夫百 家之書,猶可法也。若《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 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由觀前聖人之 耳目也。司馬遷序帝王則曰《本紀》,公侯傳國則曰《世 家》,卿士特起則曰《列傳》,又進項羽、陳涉而黜淮南、衡 山,細意委曲,條例不經。若遷之著作,採獲古今,貫穿 經傳,至廣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煩,故其書刊落不 盡,尚有盈詞,多不齊一。若序司馬相如舉郡縣著其 字,至蕭、曹、陳平之屬,及董仲舒並時之人,不記其字, 或縣而不郡者,蓋不暇也。今此後篇,慎覈其事,整齊 其文,不為世家,唯紀傳而已。《傳》曰「殺史」,見極平易正 直,《春秋》之義也。

《史贊》十八首
魏·曹植
编辑

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廚祭祀, 網罟漁畋。瑟以像時,神德《通元》。庖犧

少典之子,「火德成木。造為耒耜,教民播穀。正為《雅琴》, 以暢風俗。」神農

少典之孫,神明聖哲。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乘馬, 衣裳是制。氏雲「名官,功冠五帝。」黃帝

「祖自軒轅,青陽之裔。」「金德承土,儀鳳帝世。官鳥號名, 殊職別系。」農正扈氏,各有品制。少昊

《昌意之子》,祖自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天,以國為號, 「風化神宣,威暢八極,靡不祇虔。」顓頊

祖自軒轅,元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撫寧天地, 神聖靈察。教弭四海,明並日月。」帝嚳

《火》德統位,父則高辛。克平共工,萬國同塵。調適陰陽, 其惠如春。帝堯

顓頊之族,重瞳神聖。克協頑瞽,紹唐涖政。除凶舉俊, 以齊七政。膺曆受禪,顯天之命。帝舜

吁嗟天子,拯世濟民。克卑宮室,致孝鬼神。蔬食薄服, 黻冕乃新。厥德不回,其誠可親。亹亹其德,溫溫其仁。 《尼》稱《無間》,何德之純!夏禹

殷湯伐夏,諸侯振仰。放桀鳴條,南面以王。桑林之禱, 炎災克償。伊尹佐治,可謂賢良。殷湯

十一

於赫聖德,實惟文王。三分有二,猶服事商。化加虞芮, 傍開四方。王業克昭,武嗣遂光。周文王

十二

桓桓武王,繼世滅殷。咸任尚父,且作商臣。功冒四海, 救世濟民。天下宗周,萬國是賓。周武王

十三

成王即位,年尚幼稚。周公居攝,四海慕利,罰叛柔服, 祥應仍至。誦長反政,達天忠義。周公

十四

成王繼武,聖賢保傅。年雖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 終焉克寤。旦奭佐治,遂致刑錯。周成王

十五

《屯》雲斬蛇,靈母告祥。朱旗既抗,九野披攘。禽嬰克羽, 掃滅英雄。承機帝世,功著武湯。漢高帝

十六

孝文即位,愛物儉身。驕吳撫越,匈奴和親。納諫赦罪, 以德讓民。殆至刑錯,萬國化淳。漢文帝

十七

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 百姓殷昌。風移俗易,齊美成康。漢景帝

十八

世宗重灮,文武是攘。威振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曆, 辯修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漢武帝

===
《史贊》十二首
晉·摯虞
===
考證
昔在上古,惟德居位。庖犧作王,世尚醇懿。設卦分象,

開物紀類。施罟設網,人用不匱。庖犧

神農居世,通變該極。民眾獸尟,乃教稼穡。聚貨交市, 草木播植。務濟其本,不通其飾。神農

黃帝在位,實號《軒轅》。車以行陸,舟以濟川。弧矢之利, 弭難消患。垂衣而治,萬國乂安。黃帝

唐帝放勳,欽明文思。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巍巍蕩蕩, 萬邦雍熙。唐堯

決隄疏河,刊山敷土。四隩既宅,彝倫攸敘。卑宮菲食, 以寧區宇。夏禹

睿也惟商,實惟成湯。三五迭興,舍帝稱王。殷湯

周文翼翼,儀刑體教。上帝是臨,神明是勞。東鄰之昏, 西鄰之曜。九有既集,以聖易暴。周文王

「於皇武王,天命是鍾。」七德既曜,莫不率從。「奄清宇宙, 盪商之蹤。」周武王

宣王承衰,邦家多阻。懲難思理,官人以序。山甫補闕, 方叔禦侮。是用中興,恢復周宇。周宣王

漢祖明達,兼資權武。總御群雄,剪翕強楚。奄正華夏, 經略區宇。遂登天位,纘堯之緒。漢高祖

十一

漢之光大,實惟孝文。體仁尚儉,克己為君。按轡《細柳》, 抑尊成軍。營兆南原,陵不崇墳。漢文帝

十二

仲尼大聖,遭時昏荒。《河圖》沈翳,鳳鳥幽藏。爰整禮樂, 以綜三綱。因史立法,是謂《素王》。孔子

《史贊》二首
孫楚
编辑

「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師然。南折勁楚, 走魏禽韓。北摧馬服,凌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 嗷嗷讒口,火燎于原。遂焚社郵」,與蕭俱燔。惟其歿矣, 古今所歎。白起

淮陰屈節,盤于幽賤,秦失其鹿。英雄交戰,踐楚知亡。 撫戈從漢,遂寤明主。超然虎奮,威震趙魏。擒項,平難, 割據山川,稱孤南面。惜哉遘疑,一朝書叛。韓信

《讀太史公傳賈誼論》
宋·歐陽修
编辑

漢興,本恭儉革弊末,移風俗之厚者,以孝文為稱。首 議禮樂,興制度,切當世之務者,惟賈生為美談。天子 方忻然說之,倚以為用,而卒遭周勃東陽之毀,以謂 儒學之生紛亂諸事,由是斥去,竟以憂死。班《史》贊之, 以誼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予切惑之,嘗 試論之曰:「孝文之興,漢三世矣,孤秦之弊未救,諸呂」 之危繼作,南北興兩軍之誅,京師新蹀血之變,而文 帝由代邸嗣漢位,天下初定,人心未集,方且破觚斲 雕,衣綈履革,務率敦朴,推行恭儉。故改作之議謙而 未遑,制度之風闕然不講者二十餘年矣。而誼因痛 哭以憫世,太息而著論。況是時方隅未寧,表裡未輯, 匈奴桀黠朝那,上郡蕭然苦兵,侯王「僭儗,淮南、濟北, 繼以見戮。誼指陳當世之宜,規畫億載之策,願試屬 國以系單于之頸;請分諸子以弱侯王之勢。」上徒善 其言而不克用。又若鑒秦俗之薄惡,指漢風之奢侈, 嘆屋壁之被帝服,憤優倡之為后飾。請設庠序,述宗 周之長久;深戒刑罰,明孤秦之速亡。譬人主之如堂, 所以優臣子之禮;置天下於大器,所以見安危之幾。 而文帝卒能拱默化理,推行恭儉,緩除刑罰,善養臣 下者,誼之所言略施行矣。故天下以謂可任公卿,而 劉向亦稱「遠過伊、管」,然卒以不用者,得非孝文之初 立日淺,而宿將老臣,方握其事,或艾旗斬級,矢石之 勇,或鼓刀販繒,賈豎之人,朴而少文,昧於大體,相與 非斥。至于謫去,則誼之不遇,可勝嘆哉!且以誼之所 陳,孝文略施其術,猶能比德於成、康,況用於朝廷之 間,坐於廊廟之上?則舉大漢之風,登三皇之首,猶決 壅捭墜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遠致諸侯之間?故誼 過長沙,作賦以弔汨羅,而太史公傳於屈原之後,明 其若屈原之忠而遭棄逐也。而班固不譏文帝之遠 賢,痛賈生之不用,但謂其天年早終。且誼以失志,憂 傷而橫夭,豈曰「天年」乎?則固之善志述,與《春秋》褒貶 萬一矣。謹論。

《太史公不為王蠋作傳論》
秦觀
编辑

古之世,有不去商紂之虐君,以從周武之聖臣,而守 死西山者,其人曰伯夷。伯夷者,孔子稱為仁,孟子稱 為聖,不在乎學者能道之也。古之人,有不畏刳身戮 尸之患,以求盡忠極節于其君者,其人曰比干。比干者,孔子稱為仁,孟子稱為賢,不在乎學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愛將軍之印,不願萬家之封,引身即死」, 以明君臣之大義,而求自附于伯夷、比干之事者,其 人曰王蠋。王蠋無孔子、孟子之稱,而其名亦不獲自 附于伯夷、比干焉。學者亦不可不道也。當燕人之破 齊,齊王走莒也,臨淄之地,汶篁之疆,為齊者無幾也。 齊之臣平居腰黃金,結紫綬,論議人主之前者,一旦 狼顧鳥竄,分散四出,不逃而去,則屈而降,無一人為 其君出身抗賊以全齊者。方是時,王蠋,齊之布衣也, 積德累行,退耕于野,口未嘗食君之粟,身未嘗衣君 之帛,獨以謂生于齊國,世為齊民,則當死于齊君,乃 奮身守大節,守區區之畫邑,以待燕人,燕人亦為之 卻三十里不敢近。其後燕將畏蠋之在而齊之卒不 滅也,數為甘言啗之曰:「我將以子為將,封子以萬家, 不者屠畫邑。」蠋曰:「忠臣不仕二君,正女不更二夫。國 亡矣,蠋尚何存!今劫之以兵,誘之以將,是助桀為虐 也。與其無義而生,固不若烹!」乃經其頭于木枝,自奮 絕脰而死。士大夫聞之,皆太息流涕曰:「王蠋,布衣也, 義不北面于燕,況在位食祿者乎!」于是乃相與迎襄 王于「莒,而齊之殘民始感義奮發,閉城城守,人人莫 肯下燕者。故莒、即墨得數戰不亡。而田單卒能因其 民心,奮其智謀,卻數萬之眾,復七十餘城,王蠋激之 也。」始予讀《史記》至此,未嘗不為蠋廢書而泣,以謂推 蠋之志,足以無憾于天,無怍于人,無愧于伯夷、比干 之事。太史公當特書之,屢書之,以破萬世亂臣賊子 之心。奈何反不為蠋立傳?其當時事跡,乃微見田單 之傳尾,使蠋之名僅存以不失傳,而不足以暴天下, 甚可恨也!且夫聶政、荊軻之匹,徒能瞋目攘臂,奮然 不顧,以報一言一飯之德,非有君臣之讎,而懷七首, 袖鐵椎,白日殺人,以喪七尺之軀者,太史公猶以其 有義也,而為之立傳,以見後世,後世亦從而服之,曰 「壯士!」蘇秦、張儀、陳軫,犀首左右,賣國以取容,非有死 國死君之行。朝為楚卿,暮為秦相,不以慊于心。太史 公猶以其善說也,而為之立傳以見後世,後世亦從 而服之,曰「奇材。」以至韓非、申不害之徒,刑名之學也, 猶以原道附之。老聃、淳于髡、鄒衍、田駢、慎到、接子環、 淵、騶奭之徒,迂闊之士也,猶以為多學而附之孟子。 然則世有殺身成仁如王蠋之事者,獨不當傳之以 附于伯夷之後乎噫?昔者夫子作《春秋》,其大意在于 正君臣,嚴父子。使當時君臣正,父子嚴,則《春秋》不作 矣。後世愚夫庸婦,一言一行近似者皆當筆之《春秋》, 況夫卓然有補世教者,得無特書之、屢書之乎?此予 所以為太史公惜也。

《修太史公祠碑》
尹陽
编辑

太史公為記錄之宗,表表而矜文辭者,皆不能出其 囿,吾得觀其書矣。至于廟像冢藏之古,吾弗得而見 之。宣和七年秋,予始官韓城,尋遺訪古,乃在少梁之 南,芝川之西,得太史公之遺像焉。予咨嗟而致式之, 因低徊周覽,則棟宇其傾頹,階戺其卑壞,埏隧其荒 茀,惟是享嘗,缺然不至。予乃愀然發喟,屬其耆老而 告之曰:「司馬公文為百世之英,而所居不能蔽風雨; 學為繼述之源,而所藏不能去荊榛。今洪河汨流,漾 乎前也;中條崛起,峙乎東也。河嶽深崇,氣象雄渾,公 文實似之。而家廟卑庳如此。其不稱公之辭與學也 甚矣,猶不為邦人之恥歟?」予乃率芝川之民,擇其俶 儻而好事者,凡一楹一桷,至于瓦甓「門疏之用,悉以 資之。即公之墓,為五架四楹之室,又為複屋以崇之, 既宏既完矣。於是直滎光之澳,覘禹鑿之山,面汾陰 之脽,縱望遐觀,豈不快哉!」嗚呼!惟公之文,大肆于炎 漢之間,馳騁于千世之前,其力贔屭,實幹造物。欲談 而悉之,吾所不敢動吾喙。觀其卜葬於茲,豈非洪河 巨嶽,實稱公之文也哉!乃作《述事享神》之歌,俾邦人 習之歲時以樂公之神。其詞曰:「公詞有如黃河流,黃 河吐溜崑崙丘。上貫星躔經斗牛,下連地軸橫九州。 崩崖搏石轉洑流,騰煙跐霧飛蛟虯。邇來宏放三千 秋,班沿范襲非公儔。公鑿混沌開雙眸,力敵造化窮 冥搜。公祠慘淡連古丘,甍摧瓦落風蕭颼。我獨來兮 為公」愁,新公祠兮去榛杞。殽甚豐兮酒甚旨,民髣髴 兮公燕喜。韓之原兮山之趾,雲亭亭兮河瀰瀰。公之 來兮歲豐美,雲為車兮飆為轡。公之來兮福滂被,雲 滅沒兮風不留,公曷往兮俾我憂。

《史記考異題跋》
真德秀
编辑

觀劉公此編,見前輩讀書考古,其不苟也如此,可以 為學者法矣。

《書史記司馬相如傳後》
明·李贄
编辑

論者,以相如詞賦為千古之絕,若非遭逢漢武,亦且 徒然。故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聽者希,則為者雖工, 而其志不樂,況有天子知而好之。此相如之遭,所以 為大奇也。嗣是而降,賦莫盛于揚雄,文莫尚于韓愈。 然雄已不見知于漢,而愈亦不復見知于唐。且其時

取人以詩賦,天子好音,君臣道合,賡歌迭唱,可謂至
考證
盛極文,郁乎有斐之時也。今觀愈之文,亦無難讀者,

獨奈何寥寥至百餘年,必待穆伯長而後知其好也? 假使讀《子虛上林》,又當何如也?故吾謂漢武帝真不 世出之雄者,非過也。雖然,又有奇者,方相如之客臨 卭也,臨卭富人如程、鄭、卓王孫等,皆財傾東南之產, 而目不識一丁。今雖奏琴,空自鼓也。誰知琴心,其陪 列賓客者,衣冠濟楚,一何偉也。空自見金而不見人, 但見相如之貧,不見相如之富也。不有卓氏,誰能聽 之?然則相如卓氏之梁鴻也。使當其時,卓氏如孟光, 必請于王孫,吾知王孫必不聽也。嗟夫!斗筲小人,何 足計事,徒失佳偶,空負良緣。不如早自決擇,忍小恥 而就大義。《易》不云乎:「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明相照, 同類相招。雲從龍,風從虎,歸鳳求凰。」安可誣也?是又 一奇也。悲夫!古今材士,數奇寡諧,奈之何?彼相如者, 獨抱二奇以遊于世,予是以感慨而私論之,未敢以 語人也。

《史記新序》
李維楨
编辑

三代而下,文章之美,無如《史記》,即形容讚誦,何所措 辭?而竊怪夫讀《史記》者之無當也。由漢以來,其人與 書不可勝數,總之不外二家:曰訓故,曰評騭。訓故雖 有得失異同,於《史記》無妨,而評騭則人自為說。其短 子長者無論,即號尊信子長者,揣摩穿鑿,失亦多端。 訛字脫句,指為新奇,錯簡殘篇,妄為綴葺,若窺豹於 「管;自矜得一斑者;若為混沌施眉;損其天真者;若愛 夏后之璜;忘其考者;若觀劇場隨人嬉笑者;若郢人 誤書與燭而燕人說」者。于今百家之談錯出,靡所折 衷,而刻覈好勝者,反藉之以詆訶子長矣。夫子長去 周未遠,漢又斲雕為樸,故其文蘊籍深厚,而非鏤冰 刻楮之纖巧。漢武好大喜功,窮奢極「欲,海內騷然,不 勝憂世憤俗之意」,故其文激昂悲壯,精神煥發,不可 迫視。「焚書燄息,挾《書律》除」,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 丞相,遺文古事,莫不畢臻。既身繼史職,傳受覽誦,廣 博淹浹。又浮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講業鄒魯。奉使西 南,至於昆明,名山大川,無所不歷,耳目日豁,知意日 增,故其文窮情極變,因應無方。具此三者,是以驅馭 百氏,卓絕千古。即體例、故實,時有牴牾,於文何害?如 以體例、故實、牴牾求之,吹毛索垢,《史記》雖不讀可也。 六經所載帝王聖賢,以迨匹夫匹婦,言不盡可法,行 不盡可則,而聖人不盡刪。為《史記》者,作如是觀而已 矣。

《讀秦本紀》
王世貞
编辑

秦始之惡極矣,然其創制立法可紀也。稱「皇帝罷侯 置守令,即王族懿親,無尺土之奉」,豈不亦廓然大公 哉!春秋之時,徐有淮夷,青有萊夷,雍有犬戎、義渠,豫 有三川、陸渾之戎,冀有鮮虞、赤白長狄、山戎、荊、揚之 地,則無非蠻者。其人與鳥獸雜而生堯、舜之世,化不 得過數千里焉。荒服之外,大扺因俗為教,固耳。秦一 蕩洗之而至於今,即西北至於朔方、遼西無終、令支 之地,南度百粵,踰五嶺、巴笮、滇池,亡不襲衣冠而談 《詩》《書》、治禮樂者,於乎誰力哉?故秦皇、漢武不足為人 主訓也,然而功足言也。先王之法,有道窮而不得不 變者,封建也;民之為君,三年喪也;有勢窮而不得不 變者,井田也,古文也;於古有益之而善者,《紀元》也;有 損之而善者,《肉刑》也;有略而善者,《氏族》也。於乎!時哉! 宜哉!宜哉時哉!

又             《前人》:

秦之取天下而不以道者,其罪不在始皇,而在莊襄 以前之主。所以失天下者,其罪不在始皇之取,而在 守也。夫秦自孝公用商鞅為功級之賞,以誘戰士而 使之強七國之民,自始祖而至於耳孫,其首世世入 秦庭,而封於涇渭之間,男不得耕,女不得織,士不得 拱手而奉先王之業。蓋至始皇,而天下之所謂「共主」 若赧王者,頓首於冀闕之下,而周不祀矣。其時六國 之邊秦者四,而其半已為秦有矣。秦雖大出兵以下 之,而非有血戰封觀之實,如長平、伊闕者也。秦之勢 不得不併六國,六國不得不併而為秦。且秦至是非 與周代也,與六國為代者也。夫六國者,非僭夷之楚, 即篡晉之趙、魏、韓,而篡姜之田氏也。秦何以不得滅 之?藉令秦稱皇帝,罷侯置守令,而輕徭薄稅,以與天 下相安於無事,夫誰曰不可?善乎賈生之言曰:「仁義 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昔人有云:「湯、武逆取而順守 之。」而儒者皆以為非。愚以為未可非也。夫桀紂者誰 之後?歟禹與湯之後也。商、周固世世而臣事之矣。桀 紂二主雖惡,然不能出於五服之外,而使商、周之民 盡被其毒也。即不忍而誅其君,弔其民,立其近裔之 賢,如若微、箕者而匡輔之,不亦可乎?是時憂殷完國 也,非若赧王之如髮而不可挽者也;商、周大邦也,非 若晉、宋之伏危而不可退者也。聖人與其政之仁,而 諒其心之無所冀,而姑為之稱曰「順天應人」,然猶不 沒其實而時見之。夫子之不純予湯武也,乃其所以 不純貶秦晉也。近世有豎儒丘氏者,不得其說而輕於持論,絀其統而削之。嗚呼!是身為僭也。

史記部藝文二 编辑

《讀史述九章》有序
晉·陶潛
编辑

余讀《史記》,有所感而述之。

夷齊

二子讓國,相將海隅。天人革命,絕景窮居。《采薇》高歌, 慨想黃虞。貞風凌俗,爰感懦夫。

箕子

「《去鄉》之感,猶有遲遲。《矧伊》代謝,觸物皆非。哀哀箕子, 云胡能夷。」《狡童》之歌,悽矣其悲。

管鮑

知人未易,相知實難。淡美初交,利乖歲寒。管生稱心, 鮑叔必安。奇情雙亮,令名俱完。

程杵

遺生良難,士為知己。望義如歸,允伊二子。程生揮劍, 懼茲餘恥。令德永聞,百代見紀。

七十二弟子

《恂恂》舞雩。莫曰「匪賢。俱映日月。共餐至言。慟由才難。 感為情牽。回也早夭。賜獨長年。」

屈賈

進德修業,將以及時。如彼《稷》《契》,孰不願之?嗟乎二賢! 逢世多疑。候詹寫志,感鵬獻辭。

韓非

豐狐隱穴,以文自殘。君子失時,白首抱關。巧行居災, 忮辯召患。哀矣韓生,竟死說難。

魯二儒

易代隨時,迷變則愚。介介若人,特為貞夫。德不百年, 汙我《詩》《書》。逝然不顧,被褐幽居。

張長公

「遠哉長公,蕭然何事。」世路多端,皆為我異。斂轡《朅來》, 獨養其志。寢跡窮年,誰知斯意。

《詠史》荊軻
前人
编辑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前題》
陳周弘直
编辑

荊卿欲報燕,銜恩棄百年。市中傾別酒,水上擊《離絃》。 匕首光陵日,長虹氣燭天。留言與宋意,悲歌非自憐。

《前題》
陽縉
编辑

函關使不通,燕將重深功。長虹貫白日,易水急寒風。 壯髮危冠下,匕首地圖中。琴聲不可識,遺恨沒秦宮。

《詠史詩》魯仲連
阮卓
编辑

魯連有高趣,意氣本相求。笑罷秦軍卻,書成燕將愁。 聊棄南金賞,方從滄海遊。寄言人世客,非君能見留。

《詠史詩》韓信
張正見
编辑

淮陰揔漢兵,燕齊擅遠聲。沈沙擁急木,拔幟上危城。 野有千金報,朝稱三傑名。所悲「雲夢澤,空傷狡兔情。」

《詠史詩》蘇武
劉刪
编辑

奉使窮沙漠,收淚上河梁。食雪天山近,思歸海路長。 繫書秋待鴈,握節暮看羊。因思李都尉,還漢不相忘。

《詠史詩》司馬相如
祖孫登
编辑

雍容文雅深。王吉共追尋。當壚應酤酒。託意且彈琴。 《上林》能作賦。《長門》得賜金。唯當有漢主。知懷封禪心。

《讀東方朔雜事》
唐·韓愈
编辑

「嚴嚴王母宮,下維萬僊家。噫欠為飄風,濯手大雨沱。 方朔乃豎子,驕不加禁訶。偷入雷電室,輷輘掉狂車。 王母聞以笑,衛官助呀呀。不知萬萬人,生身埋泥沙。 簸蕩五山踣,流漂八維蹉。曰吾兒可憎,奈此狡獪何?」 「方朔聞不喜,褫身絡蛟蛇。瞻望北斗柄,兩手自相挼。 群僊急乃言,百犯庸不科。向觀睥睨處,事在不可赦。」 欲不布露言,外口實諠譁。王母不得已,顏嚬口齎嗟。 頷頭可其奏,送以紫玉珂。方朔不懲創,挾恩更矜誇。 詆欺劉天子,正晝溺殿衙。一旦不辭訣,攝身凌蒼霞。

《詠史詩》荊軻
柳宗元
编辑

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為虞。千金奉短計,匕首荊卿趨。 窮年徇所欲,兵勢且見屠。微言激幽憤,怒目辭燕都。 朔風動易水,揮爵前長驅。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 炯然曜電光,掌握剛正夫。造端何其銳,臨事竟沬趄長虹吐白日,倉卒反受誅。按劍赫憑怒,風雷助號呼。 慈父斷子首,狂走無容軀。夷城芟七族,臺觀皆焚污。 始期憂患弭,卒動災禍樞。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世傳故多謬,太史徵無且。

《詠史詩》
三良       前人
编辑

束帶值明后,顧盼流輝光。一心在陳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義皎如霜。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 壯軀閉幽隧,猛志填黃腸。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 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

《讀史記孔子世家》
蘇拯
编辑

史謂孔宣父絕糧於陳蔡,歷國七十二,不遇其一君,咸云命不通也。愚謂聖人刪《詩》訂《禮》,出沒行藏,承天之意,非由命焉。不然,《論語》不曰:「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又曰:「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以斯明矣。因為之頌。

天推魯仲尼,周游布《典》《墳》。遊遍七十國,不令遇一君。 一國如一遇,單車不轉輪。良由至化力,為國不為身。 禮樂行未足,邅迴厄於陳。禮樂今有餘,袞旒當聖人。 傷哉絕糧議,千載誤云云。

《西施詠》
王維
编辑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斆顰安可希。

《李陵詠》
前人
编辑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結髮有奇策,少年成壯士。 長驅塞上兒,深入單于壘。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裡。將令驕虜滅,豈獨明王侍。 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報,捐軀未能死。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

《詠漢高祖》
于季子
编辑

百戰方夷項,三章「且代秦。」功歸蕭相國,氣盡「戚夫人。」

《詠項羽》
前人
编辑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秦人謠》
古之奇
编辑

微生祖龍代,卻思堯舜道。何人仕帝庭,拔殺指佞草。 奸臣弄民柄,天子恣衷抱。上下一相蒙,馬鹿遂顛倒。 中國既版蕩,骨肉安可保?人生貴壽考,吾恨死不早。

《秦後作》
曹鄴
编辑

大道不居謙,八荒安苟得。木中不生火,高殿禍頃刻。 誰將白帝子,踐我禮義域。空持拔山志,欲奪天地德。 軹道人不回,壯士斷消息。父母骨成薪,蟲蛇自相食。 鼎亂陰陽疑,戰盡鬼神力。東郊龍見血,九土元黃色。 鼙鼓裂二景,妖星動中國。圓丘無日月,曠野失南北。 徒流殺人血,神器終不忒。一馬渡空江,始知賢者賊。

《讀李斯傳》
前人
编辑

一車致三轂,本圖行地速。不知駕馭難,舉足成顛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當自戮。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見三尺墳,雲陽草空綠。

《詠史》
高適
编辑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前題》
劉禹錫
编辑

驃騎非無勢,少卿終不去。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

賈生明王道,衛綰工《車戲》。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

《詠漢高祖》
王珪
编辑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賓。高抗威宇宙,貴有天下人。 憶昔與項王,契闊時未伸。鴻門既薄蝕,滎陽亦蒙塵。 蟣虱生介冑,將卒多苦辛。爪牙驅信越,腹心謀張陳。 赫赫西楚國,化為丘與榛。

《讀勾踐傳》
呂溫
编辑

丈夫可殺不可羞,如何送我海西頭。更須訓練與生 聚,二十年間死卻休。

《讀田光傳》
李遠
编辑

秦滅燕丹怨正深,古來豪客盡沾襟。荊卿不了真閑 事,辜負田光一片心。

《詠史》
釋皎然
编辑

《田氏門下客》「馮公眾中賤。一朝市義還,百代名獨擅。 始知下客不可輕,能使主人功業成。借問高車與珠 履,何如貧賤一書生。」

《題李斯傳》
韋莊
编辑

蜀魄湘魂萬古悲,未悲秦相死秦時。臨刑莫恨倉中 鼠,上蔡東門去自遲。

《春申君》
杜牧
编辑

烈士思酬國士恩,春申誰與快冤魂。三千賓客總珠 履,欲使何人殺李園。

《續紀漢武》
崔塗
编辑

分明三鳥下儲胥,一覺《鈞天》夢不如。爭那白頭方士 到,茂陵紅葉已蕭疏

《書淮陰侯傳》
羅隱
编辑

寒燈挑盡見遺塵,試瀝椒漿合有神。莫恨高皇不終 始,滅秦謀項是何人。

《董仲舒》
前人
编辑

災變儒生不合聞,謾將刀筆指乾坤。偶然留得陰陽 術,閉卻南門又北門。

《讀史》
魏·學洢
编辑

鄙夫寧一身,身外匪所計。有如魏帝秦,何與魯連事。 先生猶倜儻,慷慨決大義。白日走秦兵,誠哉天下士。

《弔太史公墓詩》
葉夢熊
编辑

大河東去勢茫然,司馬殘碑紀漢年。孤史是非懸白 日,龍門蹤跡已浮煙。玉書神護空遺穴,《石室》雲藏有 剩編。國士漂零同感慨,一杯和淚滴重泉。

《詠史》東方朔
黃輝
编辑

「吾憐東方生,辟世金馬門。滑稽時若詭,委蛇體自真。 猥以龍變姿,而偶郭舍人。竊酒戲萬乘,折簡調平津。 繆巧固無端,諷諫難悉聞。壯哉割肉手,何有瑤池春? 濯衣紫海遙,長嘯流清塵。歲星去幾時,青蠅遽來臻。 太息巫蠱冤,何用千秋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