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九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九十八卷目錄
明史部藝文一
進明太祖實錄表 明解縉
擬進皇祖實錄表 項煜
壬午功臣爵賞錄跋 都穆
壬午功臣別錄跋 前人
郭氏家傳跋 前人
請駁正三朝要典疏 孫國敉
明史部藝文二〈詩〉
幸史館 明宣宗
過史館 同前
宬皇史 皇甫汸
歲晚園居追憶史館容臺舊事有述四首
顧清
次韻楊維立初入史館 王鏊
明史部紀事
明史部雜錄
經籍典第三百九十八卷
明史部藝文一
编辑《進明太祖實錄表》明·解縉
编辑
「伏以聖人受命,啟萬世之鴻基;史氏纂書,示百王之 大法。是故堯、舜之事,載于典謨;文、武之政,布在《方冊》。 昭明日月,炳燿丹青。俾文獻之有徵,實古今之通義。 矧!創業垂統,皆在於詒謀;而繼志光前,敢忘於記載。 鼎彝有勒,聖哲相承。鋪張極盛之閎休,揚厲無窮之 偉績。歷述前聞之作,允為達孝之規。欽惟太祖聖神 文武,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應千年 之景運,集群聖之大成。天命眷顧之隆起徒步不階 於尺土;人心悅服之固,未三年已定於京都。龍飛雲 從,而華夏蠻貊罔不率服;日臨月照,而山川鬼神罔 不攸寧。有過化存神之功,有綏來動和之應。英傑不 期而會,遐邇不令而從。盡收當世之賢才,大拯生民 於水火。群雄歸命,不戮一夫。」元主遁荒,禮遣其嗣。四 方幅員之廣,亙古所無;中國先王之典,悉復其舊。傳 聖賢道學之統,守帝王心法之言。罷黜百氏,彌綸《六 經》,範圍化工,曲成萬物。天休滋至,而兢業貫乎始終; 諸福畢臻,而謙抑純乎表裡。在位之久,三十餘年;升 遐之日,萬方哀悼。比「於近古,邈焉罕儔。漢高年不登 於中壽,光武運僅紹於中興;唐高祖因隋之資,宋太 祖乘周之業,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欽惟孝慈昭憲 至仁文武徽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天生聖善,克相肇 基,側微德邁于嬪,虞開創業,超干胥古,永協「《坤》元之 吉,夙開《文定》之祥。鳲鳩均眾子之恩,《螽斯》奄百男之 應,保合承天之慶,簡能造化之仁。」歷考古之后妃,蓋 莫盛于周室。然摯任誕聖,而無輔運之績,邑姜輔運, 而無誕聖之祥。矧皆起于邦君,或克承其世緒,降及 近世,皆非等倫。若夫同起布衣,化家為國,調元翊運, 參機贊謀。正位中宮,十有五年。慈訓昭明,文德通理。 家邦承式,天下歸仁。誕膺聖躬,萬世永賴。自古以來, 未之有也。欽惟皇帝陛下體合乾坤,重華日月,上天 申命,卓然中興。煥帝堯之文章,纘武王之繼述。孝事 太祖,有見而知。發《蘭臺記注》之書,而徵以藩邸之副。 抽金縢石室之祕,又考於世家之藏。爰當嗣位之初, 首頒修史之詔,臣縉總裁臣某等纂修,慎選多士,宴 賜便藩,即開館於禁中,屢「繙閱於幾暇。以百人之眾, 歷期年之久,惟務校讎之事,實無黼黻之能。巍巍道 冠于百王,蕩蕩功超于千古。是知禮樂征伐所自,必 有訓誥之文;雲霞花卉之生,何勞繪畫之力。仰青天 而瞻象緯,尚奚形諸名言;開玉府而見璠璵,惟自慶 其希遇。因文序意,莫抽一辭之贊揚;據事直書,永示 萬年之謨」訓。譔述《太祖實錄》一百八十三卷,繕寫成 一百二十五冊,謹伏闕上進。
《擬進皇祖實錄表》項煜
编辑
伏以孫謀繩祖,念五十年,足千古之芳猷;人力繪天, 休一二日。有萬幾之金鏡,氣一呼而自集。惟茲一氣 之通,精眾釀以成文,已見眾精之積。仰睿思於貽燕, 慚弱筆之從龍。臣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竊惟 域中有三權:曰天,曰君,曰史。王業聯一脈,而文而武 而成。若將茹故以為新,必且援筆而代舌。銀管、玉管、 斑管,足傳當日音徽;記事記動,記言總備。他年文獻 不經盲左周謨已棄,作晉代衣冠。非遇腐遷,漢蹟,必 淪為吳宮花草。歎鴻文於班氏網羅。百餘萬言之章, 陋曲筆之遂良梗。避六月四日之事,或臣子間懷我 罪我知之意,而君王終負予雄予聖之心。元晦續經, 不目穢書。幸矣!邇英作序,勿沉高閣,得乎?夫有美弗 揚,是帝天可以不日星而無雲漢。惟取法乎近猶農 工所謂服先疇而用高曾。故觴豆盤盂,第深宮之手 澤;而琅函蕊笈,乃朝宁之口碑。方將率祖攸行,詎曰 其文則史。茲蓋伏遇天符握赤,聖略凝元。文章與綱 紀相宣,還思舊日之文章;綱紀虞夏;及殷周遜美,更念一堂之虞夏殷周。「惟皇祖半百年於善人,而深仁 高必世之王者。初憑察相,用剛克以致平康;繼奮乾 綱,攬福威而享玉食。龍馭于今杳矣,可無覲文之光; 燕謀亦已皇哉,盍綴遵堯之錄。朕心滋惕,予輔惟勤。 東壁西園,豈乏掞天之藻筆;焚藜刻燭,須知惜日之 花磚。」或比事,或屬辭,務生皇祖之精神。於尺管,為闡 幽,為搜佚,必快諸臣之瀝液於寸陰,俾予一人,得接 《關雎》《麟趾》之脈。在爾多士,可當《伊訓》。《說命》之陳,遠將 勒之軒鼎堯樽,近亦藉為起居日曆。臣等學迷丘索, 志慕祈招。不畏三難,竊有愚忠以可罄;敢矜五至,惟 虞帝德之難名。蓋官以史稱,均屬大書特書之裔,且 錄以實著,應秉譽誰毀誰之公,編摹非造次之華,剔 刮須歲時之力。婆娑片帙,敬向瑤山伊水而陳;隱躍 一斑,已知生氣,德音如旦。夫由皇祖而推列祖之祖, 此祭川後海而先河,因纂修而想學修之修,如作書, 心正則筆正,及史之闕文也,忠焉能勿誨乎?伏願作 聖述明,居今摹古,蹴周成,跨殷甲,神在赤文綠字之 先。奴七制,隸三宗,意與墳典疇書俱遠。「守法為第一 義,勿輟滇水黔蜀之防;承休斯億萬年,常護璽降河 清之瑞。」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
《壬午功臣爵賞錄跋》都穆
编辑
賞賜,國之盛典,禮部主客一司實主其事。正德壬申 秋,穆為主客郎中,理故牘,得洪武壬午九月爵賞功 臣名數。惜其繕寫失次,因略為修整,勒成一卷,名之 曰《壬午功臣爵賞錄》。蓋將以備史家之闕。若夫諸臣 事功,則有史氏手筆在焉。
《壬午功臣別錄跋》前人
编辑
穆為主客郎中之一月,於故牘得洪武壬午功臣受 爵賞者三十三人,既次第之為錄。後三月,復得指揮 而下功賞之數,仍為次第筆藏之,名之曰《壬午功賞 別錄》,補前錄之闕。后之欲知當時之事者,或於是乎 有考。
《郭氏家傳跋》前人
编辑
《郭氏家傳》五卷,前四卷「柱國定襄忠武侯撰」,后一卷 則定襄從孫今武定侯之所續也。郭氏自營國公以 來,皆積德累功,世有茆土,五為佐命元勳。而定襄與 武定公又皆文武兼資,功業茂著,所以繼先業而裕 後昆者,固有在矣。而惓焉是書之圖,豈非以昔人名 德在人耳目者,或有時而泯,而信史之載,亦往往略 而未詳,於是有僚吏子孫之撰述,蓋將備史之闕而 行之無窮者也。穆觀唐、宋之世,若李丞相泌、呂忠、穆 頤浩,咸有家傳,以傳於後。然求其更盛迭貴,餘二百 年如郭氏者,一何鮮邪!吾知是書不但與古並傳,又 以見我朝之有功臣若是,非前代之可及也。
《請駁正三朝要典疏》孫國敉
编辑
奏為逆璫矯命、脅編疑史;乞賜乾斷、以雪公憤、以正 國體事:臣年四十五歲,應天府六合縣人,繇天啟六 年恩貢,蒙廷試錄取首名。伏遇皇上御極之初,即蒙 天恩新選福建延平府儒學訓導。時在候憑赴任,未 即辭朝,適逢我皇上聖政維新,太阿獨握,首鋤姦黨、 大振乾綱,竊躍然起舞,竦然興歎曰:「萬世有國統,即 有國史。」今賴列祖在天之靈,既以萬世承乾之國統, 中興於皇上之一身;即欲以萬世袞鉞之國史,取裁 於皇上之一心。今皇上誅一魏忠賢,并其弟姪公侯 伯三爵,而萬世之矯命竊國者懼。誅一客氏,而萬世 之通同煽惑者懼。誅一崔呈秀併其子弟,而萬世之 鬻權固寵者懼。逐一田爾耕,而萬世之假借鍛煉者 懼;逐一倪文煥,而萬世之望風承旨者懼;煌煌乎一 時斧鉞。永光史冊,為萬世法程,至明也。惟是《三朝要 典》者,雖為已頒之書,似為未定之論。蓋臣伏讀先帝 御製序文併《聖諭》二條,竊疑名雖藉於先帝,而實出 於逆璫魏忠賢之所迫脅而成,即以先帝舉動,尚或 受其迫脅,而況為史臣者,何以能攖其鋒,而俾不為 此書?故不善讀《要典》者,第以為此史臣之屈筆也。善 讀《要典》者,設身處地,乃知史臣剖心之無益,而姑為 「褚裒陽秋」之疑詞,而留其舌以有待,恍若待我皇上 之獨秉乾斷者焉。不然,則每事直書其斷、直定其罪 足矣,何以先存其原疏之始末,姑贅以後斷之是非? 信乎其贅後斷者,以塞矯命者也;而存原疏者,正以 留翻案者也。即或我皇上當日初見《要典》,未嘗不駭 目指髮,而仍必有以諒史臣之苦心有如此者,臣益 以見逆璫魏忠賢之罪之重也。彼楊漣者,非首劾魏 忠賢二十四罪者乎?則魏忠賢指楊漣等為姦人,不 亦宜乎?今皇上所首誅者在魏忠賢,則所首追卹者, 宜莫如楊漣、左光斗、周順昌、周宗建等,而所首當駁 正者,宜莫如《三朝要典》之三。案臣伏讀《要典》中凡所 稱皇祖之仁慈與皇考之仁孝,皆上通於天而下燭 於萬世,原不待反覆闡繹而明者。即使「挺擊」果出於 風顛漢,紅丸果出於九還丹,在皇祖與皇考之慈孝, 原不以其故為加損,而在楊、左諸臣「防微杜漸」之疏, 原不可少。不然,則挺擊「紅丸」,乃宇宙何等事,而顧可少此一番折檻之諍乎!至於《移宮》一事,則當日先帝 聖諭具在,其為含憤蓄怒唏!欲絕,似應立見施行; 而竟以《逆璫》之矯命,盡掩先帝之初旨,而必致楊、左 諸臣之藏血而化為碧。嗟乎!今楊、左諸臣或亦已獲 見先帝於九京,又將一一數「逆璫」之罪而面質之,定 不徒從龍逢、比干游地下以聊自愉快而已者。今我 皇上首誅「逆璫」之旨,固已為先帝成妃李氏、裕妃張 氏之含冤者定罪也。臣竊以為非獨為危二妃者定 罪,而業已為移宮以危先帝者定罪也。特我皇上厚 道,不欲以斥指前事,致傷先帝心,而姑托之末減也 者。臣伏讀皇上天言,一則曰「魏忠賢擅將敢諫之臣 羅織削奪」,再則曰「謇諤痛於杖下,致斃多命。」然則皇 上一片愍忠盛心,所以恤死而起廢者,自有獨斷,臣 何敢知。第皇上或以要典成自先帝朝,不忍遽駮,駮 當有期。願先諭禮臣亟毀其板,或即止印行,勿復懸 諸國門,廣布中外,以滋疑端,而徐以待皇上之獨斷 施行,則萬世國統,賴皇上永肩之;而萬世國史亦賴 皇上丕煥之。昔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在游夏, 不能贊一詞,而獨稱董狐為古遺直。然則「直」之一字, 萬世著史之大律令,而自龍門氏以下,如班香、宋艷, 皆其後焉者乎?臣於國史大政,亦何敢知,獨竊附於 漢史弼不從《鉤黨》之詔,宋安民不鑴《黨禁》之碑云爾。 干犯天威,待罪膏斧。臣無任隕越激切待命之至。
明史部藝文二〈詩〉
编辑幸史館
编辑明·宣宗
天命余躬撫萬方,丹心切切慕虞唐;退朝史館咨詢 處,回首「文星」爛有光。
《過史館》同前
编辑
蕩蕩堯光四表,巍巍舜德重華。祖考萬年垂統,乾坤 六合為家。
《宬皇史》皇甫汸
编辑
「宬皇史」 者,歲乙未,上命考古金匱石室之制以藏書,寶祖訓也。當漢上之回,
宬皇史,函帝籍。金為匱,石為室。籤彙綈緗部甲乙。 邇文華,充武庫,簡鴻儒,讎豕誤於萬,斯年守之錮。
歲晚園居追憶史館容臺舊事有述四首
编辑顧清
石渠嚴祕許《觀書》,丈席清華選鉅儒。道術孔顏留至 訓,文章典誥敕前謨。月毫霜札來天府,玉饌金莖出 帝廚。回首十年空血淚,碧霄無路挽龍鬚。
玉堂排日趨經幄,丹地分行拱御筵。龍躍九淵屏隔 座,鳳迴三殿闕中天。祥雲麗日瞻堯表,金尺瑤籤啟 《舜編》。長憶講辰當國忌,素袍元帶儼終篇。
周官六典肇昇平,魯策《春秋》並五經。彤管後先參記 載,黃麻鄭重入丁寧。珉編不落涪陵險,《米傳》羞聞晉 史腥。獨臥煙江霜雪鬢,尚餘幽恨在丹青。
書生泥古自家風,曾職容臺念始終。所願朝廷有皋 契,敢將休戚問窮通。紛紛尚憶盈庭語,鑿鑿誰收秉 筆功。聞道初陽渙新命,不勝翹望五雲中。
次韻楊維立初入史館
编辑王鏊:
東角門前十館開,史家自昔總難才。病容野客隨行 入,遠喜諸公取次來。氣合每聯朝食坐,事多長後午 朝回。揚雄識字今誰及,疑義須煩一一裁。
明史部紀事
编辑《明外史周定王橚傳》:「鎮國中尉睦桔,鎮平王諸孫。」睦 桔,觀陶九成《前元十九帝統系》,作《大明帝世表》,周國 也。《糸表》「感建文紀錄失實,作《遜國褒忠錄》。」
《宋濂傳》:「太祖取婺州,除江南儒學提舉,尋改起居注。 洪武二年,除翰林院學士,兼修國史。九年,進學士承 旨,典國史如故。」
《詹同傳》:太祖下武昌,召為國子博士,遷考功郎中,直 起居注,諭曰:「史貴直筆,唐太宗命直書建成事,以公 天下。予言行,汝當直書,俾後世徵實。」同再拜受旨。 《朱升傳》:吳元年,授侍講學士,同修國史。
《魏觀傳》:「太祖下武昌,授平江州學正,歷兩淮都轉運 使,入為起居注。」
《陳修傳》:「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吳,以儒士見,留徐達幕 下,尋除起居注。」
《練子寧傳》:「子寧名安,以字行,洪武間為起居注。」 《王艮傳》:「建文二年進士,授翰林院修撰,預修《時政記》, 諸大著作皆綜理之《胡廣傳》:「侍講王洪不得為學士,密疏廣父子祺知延 平府以罪死,廣預修《實錄》,不當隱其事。帝知子祺實 死於官,遂不直洪。已而命廣擇主鄉試者,廣以洪名 上,已得請,而洪復訐子祺事。帝怒,奪」其禮幣,出為禮 部主事。洪恚死。
《東湖樵夫傳》:「松陽王詔游治平寺,觀轉輪藏,藏上嚄 嚄有聲,異之。探得書一卷,載建文亡臣二十餘人事 蹟,楮墨斷爛,不可讀錄其可識者九人:梁田玉、梁良 玉、梁良用、梁中節四人皆定海人,同族,同仕于朝。田 玉,官郎中,京城破,髡髮為僧,遯去。良玉,官中書舍人, 變姓名,逾嶺至南海,寓市肆,鬻書以老。良用去為舟」 師,死於水。中節好讀《老子》《太元經》,去為道士。何申、宋 和、郭節,俱不知何許人,俱官中書。申使蜀,至峽口,聞 變,慟哭,嘔血,疽發背死。和及節變姓名,挾卜筮書,走 異域賣卜,客死何洲,海州人,不知何官,亦棄官為卜 者,客死。郭良,官籍俱無考,與梁中節相約,棄官為道 士去。餘十一人並失其姓名,於是詔為之贊,而縉雲 鄭僖紀其事為《忠賢奇祕錄》,傳於世。及萬曆中,又有 所謂《致身錄》者,云得之茅山道書中。建文時,翰林侍 書吳江史仲彬所述紀帝出亡後事甚具,若仲彬及 程濟、葉希賢、牛景先等,皆從亡之臣,又有廖平、金、焦 諸姓名,而雪庵和尚、補鍋匠等皆具有姓名官爵。科 臣歐陽調律上其書于朝,欲為請諡立祠。而錢謙益 著論辨其必無者十,引據精核,事竟寢。福王立,褒錄 遜國諸臣,禮部復以仲彬等名上,科臣李清摘其四 謬,亦格不行。始焦竑梓其書,繼華亭王廷宰復為纂 註,頗與鄭曉等所記相參錯云。廷宰,官知縣,有詩名。 《陳濟傳》:嘉興俞綱,由諸生繕寫《實錄》,試中書舍人,改 郕府審理正。景帝時,以兵部右侍郎入閣,參預機務。 《呂本傳》:嘉靖二十八年,廷推閣臣,帝見本及南京吏 部尚書張治名,曰:「此治本也。」遂擢本與治入閣參機 務。先是,張璧、許讚入內閣,嚴嵩不復赴閣,決庶政于 直廬,璧、讚一無所關,至治、本亦然,日坐文淵閣,披閱 累朝實錄而已。久之,始命治、本同入直。
《楊一清傳》:「《獻皇帝實錄》成,加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 士。一清以不預纂修辭,不許。明年,大典」成,加一品俸。 《桂萼傳》:萼求與修「《獻皇帝實錄》,為閣臣所抑。」
《席書傳》:「以《獻帝實錄》成,進少保。」
《廖紀傳》,「《獻皇帝實錄》成,加太子太保。」
《黃鳳翔傳》,「隆慶二年,進士及第,授編修,教習內書堂。 輯前史宦官行事可為鑒戒者,令誦習之。萬曆五年, 張居正奪情,杖諸諫者。鳳翔不平,訟言于朝。編纂章 奏,盡載諸諫疏。」
《劉廷元傳》:「天啟六年,進左副都御史。忠賢因霍維華 言,命改撰《光宗實錄》。史臣未及改,廷元重論三朝舊 事,趣之。且劾廣西副使曹學佺私撰野史,淆亂是非, 宜立焚燬。學佺遂削籍。」
《洪文衡傳》:「何喬遠博覽好著書,嘗輯明十三朝遺事 為《名山藏》,頗行於世,然援据多舛云。」
《儒林傳》:「鄧元錫博極群書,所著《皇明書》行于世。」 《王允成傳》:「李希孔字子鑄,天啟三年,上折邪議以定 兩朝實錄,疏言神、光兩朝,宮闈之際,難言之矣,然而 不能掩也。乃纂修將欲告竣,而擁戴鄭氏者,敢於翻 騰筆舌,遷變是非,舉君父憂危鬱抑之苦境,置之罔 聞。奸雄睥睨攘竊之顯謀,同於風影,天下忠臣義士 之所」隕首濺血、爭大計者轉成大罪案,則何以稱《實 錄》,而亂臣賊子復何懼之有?請得而直折之。夫昔鄭 氏謀危國本,而左袒之者莫彰著於三王並封之事。 今秉筆者不謂非也,且推其功,至與陳平、狄仁傑並, 此其說不可解也。當日並封未有旨,輔臣王錫爵蓋 先有密疏請也。迨旨下禮部,而王如堅、朱維京、凃一 臻、王學曾、岳元聲、顧允成、于孔兼等苦口力爭,又共 責讓錫爵於朝房。於是錫爵始知大義之不可違,而 天下之不我予,隨上疏檢舉,而封事停也。假令如堅 等不死爭,朝房不責讓,將並封之事遂以定,而「子以 母貴」之說,且徐邀「定策國老」之勳。而乃飾之云:「旋命 旋引咎」,事遂以止。嗟乎!此可為錫爵諱乎哉?且聞錫 爵語人曰:「王給事中遺悔否?」以故事關國本,諸臣槁 項黃馘,終錫爵世不復起。不知前代之安劉復唐者, 誰阨王陵,使之不見天日乎?曾剪除張柬之、桓彥範 等五人,而令齎志以沒乎?臣所以折邪議者一也。其 次莫彰於張差闖宮之事,而秉筆者猶謂無罪也,且 輕其事;而列王大臣貫高事為辭,此其說又不可解 也。王大臣之徒手而闖至乾清宮門也,馮保怨舊輔 高拱,置刃其袖,挾使供之,非實事也。張差之梃,誰授 之而誰使之乎?貫高身無完膚,而辭不及張敖,故漢 高得釋敖不問,可與張差之事,造謀主使,口招歷歷 者比乎?昔寬處之以全倫,今直筆之以存實,以戒後, 自兩不相妨,而奈之何欲諱之?且諱之以為君父隱 可也,為亂賊輩隱,則何為?臣所以折邪議者二也。至 封后遺詔,自古未有。帝崩立后者,神祖肯抑情於臨御數十年,而乃忽欲加號於彌留之後乎?此不過貴 妃私人,謀假母后之尊,以弭罪狀,故請遺詔以要必 行。奈何猶稱先志,重誣神祖,而陰為同附傳封者開 一面也。臣所以折邪議者三也。先帝之令德考終,自 不宜謂因藥致崩,被不美之名。而當日在內視病者, 未可於積勞積虛之後,授攻伐之劑。群議洶洶,方蓄 疑慮,變之深,顧遽值先帝升遐,而又有下藥之事,安 得不痛之恨之,疾首頓足而深望之?乃討奸者憤激 而甚其詞,庇奸「者借題以逸其罰。君父何人,臣子可 以僥倖而嘗試乎?臣所以折邪議者四也。先帝之繼 神廟棄群臣也,兩月之內,鼎湖再號,陛下孑然一身, 怙恃無託,宮禁深閟,狐鼠實繁,其於杜漸防微,自不 得不倍加嚴慎。即不然,而以新天子儼然避正殿,讓 一先朝宮嬪,萬世而下,謂如國體何?」此楊漣等諸臣 「所以權衡輕重,亟以移宮請也。宮已移矣,漣等之心 事畢矣,本未嘗居以為功,何至反以為罪而禁錮之、 擯逐之,是誠何心?即選侍久侍先帝生育公主,諸臣 未必不力請於陛下,加之恩禮。今陛下既安,選侍又 未嘗不安,有何冤抑,而汲汲皇皇,為無病之呻吟?臣 所以折邪議者五也。抑猶有未盡者」,神祖與先帝所 以處父子骨肉之際,仁義孝慈,本無可以置喙。即當 年母愛子抱,外議諠譁,然雖有「城社」媒孽之奸,卒不 以易《祖訓》立長之序,則愈足見神祖之明聖,與先帝 之大孝,何足諱?何必諱?又何可諱?若謂言及鄭氏之 過,便傷神祖之明,則我朝仁廟監國危疑,何嘗為成 祖之累?而當時史臣,直勒之汗青,並未聞有嫌疑之 避也。何獨至今而立此一說,巧為奸人脫卸,使昔日 不能寘之罪,今日不容著之書,何可訓也?夫王之寀 亦幸存者耳,陸大受、李俸、張庭等,則墓草宿矣,生前 三斥自甘,歿後九原不作,而擁戴寵妃,謀危國本,猶 得賞延於世。由此言之,誰不為欲冨貴人哉?三代而 下,惟恐不好名,而目以排害忠良,則自親附劉朝諸 臣黃克纘、邵輔忠等倡之。輔忠迎合劉朝,傾毛士龍, 彼其所謂不好名者如此。今史局開,公道明,而坐視 奸輩陰謀,辨言亂義,將令三綱紊、九法滅,天下止知 有私交,而不知有君父。故敢披瀝上聞。特敕纂修諸 臣,據事直書,無疑無隱,則繼述大孝,過於「武、周,而世 道人心攸賴之矣。」詔付史館參酌,然其後卒不能改 也。
焦竑,字弱侯,江寧人。萬曆十七年殿試第一,官修撰。 二十二年修國史,內閣陳于陛欲竑專領其事,竑乃 先撰《經籍志》,他無所撰。竑生平著述甚富,有《遜國忠 臣錄》《獻徵錄》等書。
明史部雜錄
编辑《墨池浪語》:「楊升庵以《通紀》為梁億所著,億儲弟,故以 《不草威武大將軍敕》歸之梁公。其實寫《威武大將軍 敕》」者梁公也。內閣有敕書稿簿,綴撰者姓名於下,豈 可誣也?信如此言,則諛直相反。吁!事僅百年以上,梁 公人品尚無定論,況敢尚論千古乎?
《日知錄》。《宋史蹇序辰傳》:「紹聖中,為起居郎、中書舍人, 同修國史,疏言:朝廷前日正司馬光等奸惡,明其罪 罰,以告中外。惟變亂典型,改廢法度,訕讟宗廟,睥睨 兩宮,觀事攷言,實狀彰著。然蹤跡深祕,包藏禍心,相 去八年之間,蓋已不可究質。其章疏案牘,散在有司, 若不彙輯而存之,歲久必致淪失。願悉討奸臣所言 所行,選官編類,人為一帙,置之二府,以示天下後世 大戒。」遂命序辰及徐鐸編類,由是搢紳之禍,無一得 免者。天啟中,纂輯《三朝要典》,正用序辰之法,分別門 戶之人。其立言之指,各有所借,章奏之文,互有是非。 作史者兩收而並存之,則後之君子如執鏡以照物, 無所逃其形矣。褊心之輩,謬加筆削,於此之黨,則存 其是者,去其非者;於彼之黨,則存其非者,去其是者。 於是言者之情隱,而單辭得以勝之。且如《要典》一書, 其言未必盡非,而其意別有所為,繼此之為書者猶 是也。此國論之所以未平,而百世之下難乎其信史 也。崇禎帝批講官李明睿之疏曰:「纂修《實錄》之法,惟 在據事直書,則是非」互見。大哉王言,其萬世作史之 準繩乎!
唐武宗會昌元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宰臣及公卿 論事行與不行,須有明據。或奏請允愜,必見褒稱;或 所論乖僻,因有懲責。在藩鎮上表,必有批答;居要官 啟事,自有記注,並須昭然在人耳目。或取舍存於堂 案,或與奪形於詔敕。前代史書,所載奏議,罔不由此。」 近見《實錄》,多載密疏,言不彰於朝聽,事不顯於當時。 「得自其家,未足為信。今後《實錄》所載章奏,並須朝廷 共知者,方得紀述,密疏並請不載。如此則理必可法, 人皆向公,愛憎之志不行,褒貶之言必信從之。」此雖 出於李德裕之私心,然其言不為無理。自萬曆末年, 章疏一切留中抄傳,並憑閣揭。天啟以來,讒慝弘多嘖言彌甚。予嘗親見大臣之子追改其父之《疏》草而 刻之,以欺其人者,欲使蓋棺之後重為奮筆之文。逭 遺議於後人,侈先見於前事,其為誣罔,甚於唐時。故 志之於書,俾作史之君子詳察而嚴斥之也。
章奏之冗濫,至萬曆、天啟之間而極。至一疏而薦數 十人,累二三千言不止,皆枝蔓之辭。崇禎帝英年御 宇,厲精圖治,省覽之勤,批答之速,近朝未有。乃數月 之後,頗亦厭之,命內閣為「貼黃」之式。崇禎元年三月, 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過百字,黏附牘尾,以便 省覽。此《貼黃》之所由起也。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曰:「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紙貼 之,謂之貼黃。蓋敕書用黃紙,則貼者亦黃紙也。今奏 狀劄子皆白紙,有意所未盡,揭其要處,以黃紙別書 於後,乃謂之『貼黃,蓋失之矣。其表章略舉事目與日 月道里見於前及封皮者,又謂之『引黃』』。」
《見聞錄》:汝陽林立山公諱特,在館時,閱《武廟實錄》且 成,惟迎立肅廟等二事未決,眾議紛然。公奏記副總 裁中峰董公曰:「昨聞迎立一事,或云由中,或云內閣 誅賊彬,或云由張永,或云由楊廷和,疑信之間,漫然 亡據。史萬世是非之權衡,固不可以偏重。」時竊意廷 和以忤旨罷歸,永坐罪廢。今上方綜覈名實,書進二 「事,必首登乙覽,恐將以永真有功,廷和真有罪,不待 左右汲引排擯,而君子小人進退之機決矣。矧夫信 以傳信,疑以傳疑,史臣體也。二者既未嘗親與其事, 可信可疑,宜嚴,其有關於治忽者,庸詎私一廷和哉? 幸執事裁擇輕重之間,是非之權衡也。」董公以白之 總裁,鵝湖費公可之書進,天子由是乃傾心任宰輔, 而宦寺之權輕矣。前輩猶重史如此,今信耳、信口、信 手、信胸臆,尚安復有「信史哉?」
萬曆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閣臣申時行等恭進聖 祖御筆,奉聖旨:《聖祖御筆》留覽,還著查取《累朝寶訓 實錄》稿來進。欽此。」又該文書官宋坤口傳聖諭:「裝潢 《寶訓》《實錄》,尚冠恭看一遍,請去皇史宬安。如再請來, 不尚冠不敢恭看。查有《累朝寶訓》實錄稿,著進來以 便觀覽。」時行等題云:「查得累朝纂修事例,凡纂修《寶 訓》《實錄》已完,正本於皇極殿恭進,次日送皇史宬尊 藏,副本留貯內閣。其原稿則閣臣會同司禮監及纂 修各官,於西城隙地內焚燬,蓋崇重祕書,恐防漏洩 故也。今奉旨查取原稿,臣等無憑查進。臣等查得嘉 靖年間,曾將累朝《寶訓》《實錄》重錄一遍,見今藏奉皇 史宬。其原先舊本,則隆慶年間曾聞先任閣臣云:皇 考嘗一取視,收藏道心閣,後又送入皇史宬。如皇上 留神繼述,時欲覽觀,乞命該管人員查取恭進。至于 閣中副本,節年以來,屢因開館纂修各官考究繙閱, 時有汙損,一時未能整頓。皇上如欲朝夕披閱,除武 宗已前見有《皇史宬》原先舊本可以取進外,其世宗、 穆宗兩朝《訓錄》,或容臣等查取謄錄各官,督令謄寫 便覽書冊,陸續進呈,以備御覽。臣等未敢擅便,伏乞 聖裁,令臣等遵奉施行。三月初一日,文書官宋坤又 口傳聖諭:「前日說,累朝《寶訓》《實錄》,皇史宬打點不曾 有,恐世宗請去,西城萬壽宮被災。今自太祖起及《累 朝訓錄》,都謄寫裝潢進覽,有幾部就進幾部來。」時行 等又題云:「查得嘉靖十三年重書《寶訓》《實錄》,降敕開 館,及用校對謄錄等官生數多。蓋皇祖、世宗欲以祖 宗謨烈閟之金匱玉函,以傳萬世之信,所重在於尊 藏。今皇上特命謄寫,是欲以累朝典故置之法宮祕 殿,以傳乙夜之觀,所重在於便覽。故臣等竊謂《訓錄》 舊本式樣寬闊,今宜稍斂,改從書冊。舊本」簡帙繁多, 今宜併省,不拘卷數。其謄錄官員,除兩房并《玉牒》館 見在供事外,不敷之數。相應查取先次《會典》館謄錄, 後回原衙門。各官前來供事。合用紙劄於司禮監陸 續關取。筆墨桌凳等項,例於各該衙門支用。校對官 於翰林院差委,圈書,監生於國子監收管,吏役於吏 部各取撥一應事宜。容臣等查照節年事例,題請施 行。夫皇上因御筆欲看《寶訓》《實錄》,因《寶訓》《實錄》又云: 「尚冠恭看」,「不尚冠不看。」其法祖式訓之意,誠有不敢 愆忘,不敢怠荒者,謹書之以備史缺。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