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三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五卷目錄
莊子部彙考一
周〈顯王一則〉
梁〈簡文帝大寶一則〉
陳〈宣帝太建一則〉
北魏〈孝文帝一則〉
唐〈元宗開元三則 天寶一則〉
宋〈太宗雍熙一則 真宗景德一則 大中祥符二則 哲宗元祐一則 徽宗重和一則
欽宗靖康一則〉
莊子部彙考二
晉郭象莊子注〈自序〉
唐陸德明莊子釋文〈自序〉
元文如海莊子正義〈自序〉
明袁宏道廣莊〈陳于廷序〉
焦竑莊子翼〈自序 王元貞序〉
歸有光南華經評註〈文震孟序 秦繼宗序 又序 蔡毅中序 馮夢
禎序〉
莊子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道家〉
隋書經籍志〈道家〉
唐書藝文志〈道家〉
宋史藝文志〈道家〉
莊子部彙考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
宋鄭樵通志〈道家〉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道家〉
馬端臨文獻通考〈道家考〉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雜家考 道家考〉
焦竑經籍志〈道家〉
焦竑莊子翼〈莊子書目〉
經籍典第四百三十五卷
莊子部彙考一
编辑周
编辑周顯王之時莊子著書十餘萬言
编辑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莊子列傳》,「莊子者,蒙人也, 名周。周嘗為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 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 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訾孔子之 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虛語無事 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 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 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 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 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 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 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太史公曰:「莊子散《道德》放論,要 亦歸之自然。」
按《老子翼附錄》:「莊周字子休,號南華子。顯王三十年, 楚聘為相,不就,隱濠上漆園。著書五十三篇,名《莊子》, 今存三十三篇。」
梁
编辑簡文帝大寶 年御製莊子義二十卷
编辑按《梁書簡文帝本紀》:「太宗幼而敏睿,識悟過人。既長, 讀書,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必記。博綜儒書,善言 元理,著《莊子義》二十卷。」
按《隋書經籍志》:「《莊子講疏》十卷,梁簡文帝撰。本二十 卷,今闕。」
按《陳書徐陵傳》,「陵十二,通《莊》《老》義,簡文在東宮,令於 少傅府述所制《莊子》義。」
按《唐書藝文志》:「梁簡文《莊子講疏》三十卷。」
陳
编辑宣帝太建 年張譏於溫文殿講莊子帝幸東宮臨聽賜御衣一襲
编辑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儒林張譏傳》:「高宗世兼 東宮學士,後主在東宮,令於溫文殿講莊、《老》,高宗在 東宮臨聽,賜御所服衣一襲。」
北魏
编辑孝文帝雅好讀書善談莊子
编辑按《北魏書孝文帝本紀》:「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善談 莊老,尤精釋義。」
唐
编辑元宗開元元年詔中書令張說舉能治莊子者
编辑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儒學康子元傳》:「開元初, 詔中書令張說舉能治《易》、老、莊者,集賢直學士侯行果薦子元及平陽敬會真於說,說藉以聞,並賜衣幣。 行果者,上谷人,歷國子司業,侍皇太子讀。始,行果、會 真及長樂馮朝隱同進講,朝隱能推索老、莊祕義,會 真亦善《老子》,每啟篇,先熏盥乃讀。」
開元二十年,柳縱上《莊子注》。是年,置崇元學,令生徒 習《莊子》,準明經例舉送。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藝文志》。柳縱注《莊子》。「開 元二十年上,授章懷太子廟丞。」
按《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十年正月己丑,詔兩京及 諸州各置元元皇帝廟一所,并置崇元學。其生徒令 習《道德經》,《莊子》《列子》《文子》等,每年準明經例舉送。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令崇元學生徒習《莊子》,每年準 明經例考試。」是年,甘暉等奉詔注《莊子》。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二十九年正月丁丑,崇元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 《列子》《文子》,每年準明經例考試。」〈按此條即二十年事前作舉送此作考試
疑即一事,但此云「二十九年」 ,未知孰是,今并存以俟考。
〉按《唐書藝文志》:「甘暉、魏包注《莊子》卷亡,開元末奉詔 注。」
天寶元年二月詔以莊子號為南華真人其所著經改為南華真經詔舉明莊子之學者
编辑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元年二月丁丑,莊子號為南華真人,文子號為通元 真人,《列子》號為沖虛真人,庚桑子號為洞虛真人。其 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按《禮儀志》,天寶元年正月 癸丑,陳王府參軍田同秀稱,「於京永昌街空中,見元 元皇帝,以天下太平,聖壽無疆」之言,傳於元宗。仍云 「桃林縣故關令尹喜宅傍有靈寶符,發使求之。十七 日,獻於含元殿。」於是置元元廟於太寧坊東都,於積 善坊舊邸。二月丙申,詔:「史記古今人表,元元皇帝昇 入上聖,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元真人,列子號 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真經》, 《文子》為《通元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 真經》。亳州真源縣先天太后及元元廟各置令一人, 兩京崇元學各置博士助教,又置學士一百員。桃林 縣改為靈寶縣,田同秀與五品官。」
按《唐書元載傳》:「天寶初,下詔舉明、莊、老、列、文四子之 學者,載策入高第。」
宋
编辑太宗雍熙 年召見崔頤正令說莊子賜錢五萬
编辑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儒林崔頤正傳》:「頤正舉 進士,明經術。雍熙中為高密尉。秩滿,國子祭酒孔維 薦之,以為國學直講,遷殿中丞。太宗召見,令說《莊子》 一篇,賜錢五萬。」
真宗景德二年二月詔孫奭等校定莊子釋文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孫奭傳》,「奭嘗奉詔與邢 昺、杜鎬校定《莊子釋文》。」
按《玉海》,景德二年二月甲辰,直講孫奭言,「郭象所注 《莊子》,請依《道德經》例校定,并釋文三卷雕印。」詔可,命 崇文院檢討杜鎬與奭同校定摹刻。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賜輔臣南華經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元年六 月甲辰。賜輔臣《南華經》。人一部。
大中祥符四年十一月,命李宗諤等讎校《莊子序》摹 板。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四年十 一月丙子。命李宗諤、楊總等讎校《莊子》序摹板。
哲宗元祐二年詔主司毋得於莊子命題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二年春正月「戊辰,詔舉人程 試,毋得於老、莊、列子書命題。」按《呂公著傳》,科舉罷 詞賦,專用王安石經義,且雜以釋氏之說。公著始請 令禁主司不得出題老、莊書,舉子不得以申、韓、佛書 為學,經義參用古今諸儒說,毋得專取王氏。
徽宗重和元年九月詔太學辟雍置莊子博士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紀》:「重和元年九月丙戌,詔太學辟雍 各置《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員。」
欽宗靖康元年四月詔取士禁用莊子
编辑按:《宋史欽宗本紀》:靖康元年四月「乙未,復以詩賦取 士,禁用莊、老及王安石字說。」
莊子部彙考二
晉郭象莊子注十卷
编辑按象自序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雖無會而獨應者也夫應而非會則雖當無用言非物事則雖高不行與夫寂然不動不得已而後起
编辑「者,固有間矣。斯可謂知無心者也。夫心無為,則隨感 而應,應隨其時,言唯謹爾。故與化為體,流萬代而冥 物,豈曾設對獨遘,而遊談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經 而為百家之冠也。」然莊生雖未體之,言則至矣。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內聖外王之 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綽,其 旨元妙,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故 曰「不知義之所適,猖狂妄行而蹈其大方,含哺而熙 乎澹泊,鼓腹而游乎混茫」,至人極乎無親,孝慈終於 兼忘,禮樂復乎己能,忠信發乎天光,用其光則其朴 自成,是以神器獨化於元冥之境,而源流深長也。故 其長波之所蕩,高風之所扇,暢乎物宜,適乎民願,弘 其鄙,解其懸,灑落之功未加,而矜夸所以散。故觀其 書,超然自以為己當,經崑崙,涉太虛,而游惚怳之庭 矣。雖復貪婪之人,進躁之士,暫而攬其餘芳,味其溢 流,彷彿其音影,猶足曠然有忘形自得之懷,況探其 遠情而玩永年者乎?遂綿邈清遐,去離塵埃,而返冥 極者也。
唐陸德明莊子釋文一卷
编辑按德明自序莊子者姓莊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國蒙縣人也六國時為梁漆園吏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李頤云與齊愍王同時〉齊楚嘗聘以為相不應時人皆尚
编辑《遊說》。莊生獨高尚其事,優遊自得,依老氏之旨,著書 十餘萬言,以逍遙自然,無為齊物而已。大抵皆寓言, 歸之於理,不可案文責也。然莊生宏才命世,辭趣華 深,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弘致。後人增足,漸失其真。 故郭子元云:「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閼奕、意修之首, 危言、《游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漢書藝文 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詭 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 篇眾家並同,自餘或有外而無雜,唯子元所注,特會 《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徐仙民、李弘範作音,皆依郭 本,以郭為主。
元文如海莊子正義 卷
编辑按吳澄序莊子內聖外王之學洞徹天人遭世沉濁而放言滑稽以玩世其為人固不易知而其為書亦未易知也魏晉以來註釋奚翅數十雖淺深高下不
编辑同,大抵以己見說《莊子》,非以《莊子》說《莊子》也。元學講 師錢大中,蜀產也,澹然樸素,好《南華經》。聞清江道士 杜充符有唐劍南道士文如海《南華正義》,命其徒徑 往繕寫以歸,如獲珍器。近以示予,嘉文氏方外之人, 乃能獨矯郭氏元虛之失,而欲明《莊子》經世之用,噫 可謂拔乎儔類者哉!昔在天寶間,明皇蓋嘗賜見《正 義》十卷。宋太平興國八年,成都道士任奉古鋟諸木 而世不傳。講師將為重刻,故敘其所以得書之由。若 夫得意忘言,爽然四解,進退乎南華真人之逍遙遊, 師其自知之矣。
明袁宏道廣莊一卷
编辑按陳于廷序莊生拯世非忘世其為書求入世非求出世也觀夫投發硎之刃意在遊虛運斲鼻之斤必先存質大瓠濩落則泛江湖壽木不材因資休蔭鷽
编辑鵬俱奮,並得其翔,羊蟻偶遭,兩釋其意。倘所謂「物物 自賦於天鈞」者,非耶。若其敷撝宏衍,撰結詭麗,譏哂 狎出,詼劇恣行提弄古皇,姍戲聖哲,則生固已自言 之世湛濁而不可與莊語,故以奇文曲說,中人之心, 亦良苦矣。讀《莊》者每持狹劣之見,震眩自喪於閃譎 無涯之波辯,故瞶者瞠目,拘者掉臂,浮者泛醍,沉者 醉粕,又孰知夫逍遙理解,齊物天籟,要於德符帝應, 以仍其世於人間,固《禮》《樂》《詩》《書》之神杼,而端冕委佩 者之一噓一欠也。楚袁中郎之「廣莊」,非廣莊也。廣讀 《莊》者之狹劣,不能自濟於閃譎無涯之波辯者也。涉 江湖者,濤頭白,則五采無主,客為陳說滄瀛溟澥沃 天濺日之勢,而後稍定,此以廣濟廣之說也。吾輩膠 黐糾纏於文墨議論,幾喪其故,安可無《是泰神》之書, 以自拯而拯世,則漆園一杯,願與中郎共之。
焦竑莊子翼八卷
编辑按竑自序老子在晚周著書上下篇明道德之意而關尹子楊朱列御寇亢倉子莊周皆其徒也諸子唯楊朱無書列子在晉末書始行疑後人取莊子之文
编辑足成之者,故太史公作列傳,不及《列子》。《亢倉子》,唐王 士源所著《關尹子》書甚高,顧嬰兒蕊女咒誦土偶之 類,聃時尚無之,亦後世知道之士所託為,非其真也。 《莊子》舊傳五十三篇,今存者三十三篇,外雜篇間有 疑其偽者,乃內篇斷斷乎非蒙莊不能作也。然則老 氏門人之書傳於世者,獨《莊子》耳。余既輯《老子翼》若 干卷,復取《莊子義疏》讀之,采其合者為此編,亦名之 曰《莊子翼》。夫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也。老子與孔子 同時,莊子又與孟子同時,孔、孟未嘗攻老、莊也。世之 學者顧誻誻然沸不少置,豈㠯孔、孟之言詳於有,而 老、莊詳於無,疑其有不同者歟?嗟乎,孔、孟非不言無 也,無即寓於有而孔、孟也者,姑因世之所明者引之, 所謂下學而上達者也。彼老、莊生其時,見夫為孔、孟 之學者局於有而達焉者之寡也,以為必通乎無而 後可以用有,於焉取其所略者而詳之,以庶幾乎助
孔、孟之所不及。若夫仁義禮樂云云者,孔、孟既丁寧之矣,吾復贅而言之,則何為乎?此蓋老、莊之雅意,而非其創為高也。不然,「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 之器」,此乃孔孟之言也。今第易道器為有無,轉上下 為徼妙,其詞異耳。以詞之異而害其意之同,是攻之 者之自病也,曾足以病老莊乎?孔、孟、老、莊閔學者之 離其性也,而為之書以覺之。不知反其性,而嘵嘵然 異同之辨,非余之所知也。時萬曆戊子人日焦竑弱 侯書。
按王元貞序余嘗博遊鄢郢吳越諸名勝遇方外士輒譚黃老之事且性嗜讀莊子莊子數萬言無非明老氏之虛無道德之自然也然初讀之猶塊然無得
编辑久之,乃深味其旨,弘博縱恣,奇詭變化,而元通微妙, 語若不經,而深有得於道者。吾憶《蒙莊》胸次,則誠陋 群品,而遊獨化外,死生無終始,所謂與天地並神明, 往,豈虛語哉!故至今讀其書,輒形神飛動,襟度灑然, 而有忘形塵垢之外者。是以魏晉間諸名流,雅尚清 言,恣情曠達,咸自此出。而仙家者流語道業必宗之, 「即古今以儒術鳴者,往往探其旨趣,未嘗以為異也」, 豈非有資於世教者哉?故子輿氏力排異端為事,當 時未嘗一言非之。夫子輿之右漆園,猶大成之尊柱 下,其不與吾道異也奚疑?嗟夫!後之解《莊子》者,無慮 數十家,率曼衍支離,多不得其要本,茲又寓言之寓 言哉!余每撫卷惜之。乃今焦弱侯遍取往疏誦述,錄 其與《莊》合者為《莊子翼》,庶幾後之讀者其有所折衷 乎?余故並刻而為之敘。萬曆戊子清明日,王元貞孟 起父書。
歸有光南華經評註八卷
编辑按文震孟序自晉宋清談熾盛謂三日不讀老莊則舌本間強乃其所寄於麈舌間如寓響絲桐聲過不留一詞半句無有傳者乃所以為清談耳獨郭象註
编辑流傳至今,而說者猶謂《莊子》註郭象也。夫惟《莊子》註 郭象,象註所以傳,若使郭註《莊子》,則吐棄時賢久矣。 芻狗之陳,可千秋耶?蓋古來遯世之士,其精神力量, 真足陶鑄宇宙,糠秕堯舜,而不屑一置身於塵垢之 域。故太上則聲塵銷滅,與風露雲氣相乘,御於太空 無始之中。而其次者,雄心灝氣,降伏未盡,不能不稍 露於語言文字間。知命而不甘為命所限,樂天而不 肯為天所圉,無可奈何而托之乎汪洋浩渺,恢詭譎 怪,以洩其胸中之所苞孕,而若見若隱,疑神疑帝,蓋 其眼界口吻,全超於耳目音容之外,而讀者乃句句 而析之,字字而節之,復命之曰「某註」「某釋」,云何而批 之,而選之,不幾為蝴蝶之栩栩,夔蚿之相憐也哉?故 解《莊》者,不解《莊》者也;解註莊者,不註《莊》者也。歸震川 先生,方內文章家也,其閱《莊》也,亦以文章閱之已矣。 莊非為清談設,而清談可焉;尤非為文章設,而文章 可焉,此乃《莊》之所以神耳。若夫取古人已陳之言,而 標一名姓於側,以為是博古者流,此則市賈之陋習, 予甚厭之而不能禁也。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 是則予之以不解解《莊》者夫。甲子七夕。葯園逸史文 震孟題。
按秦繼宗序昔吳闞澤對大帝曰老子莊子皆修身自玩縱沃其心學歸淡泊至漢景帝謂其義體精深改子為經敕朝野悉諷誦焉唐開元初詔中書令張
编辑說,舉能治老、莊者,集賢直學士侯行果薦會稽康子 元、平陽敬會真於說,說籍以聞。行果偕子元、會真及 長樂馮朝隱,晨夕進講,推索《老》《莊》祕義,則此二書,久 為帝王所尊禮,豈徒野修之輩相與肄習之也。有宋 諸儒,拘檢太甚,目為異端,而老氏猶賴羽流所宗,卷 冊輝煌,度置道藏。若「漆園」之語,則斥為放誕不羈,屏 之幽遠。獨廬陵、眉山、淮海、臨川數君子,於二書有深 嗜,畢世窮之,每云「流覽涉獵,未盡其奧。」晁文元曰:「古 今名賢好讀《老》《莊》之書,以其無為無事之中,有至美 至樂之理,似矣而未也。學者誠能想其元機,測其至 理,可以出世,可以入世,身心性命,共得遊於安養之 天。若制舉藝,竊其緒餘,則參入淵微」,不可思議。故二 書在盛明之世,即不崇諸黌序,而自學士大夫以逮 吚唔呫嗶之士,莫或離也。吳郡太僕歸先生為一代 宗匠,其今古文詞皆成創獲風格議論,識者比之昌 黎復生。余少讀其所輯《先秦兩漢文鈔》,洎評閱遷史, 意見超忽,以需學者之領悟,心悅之而南北浪遊,攜 隨行篋。頃奉使虎林,客有傳其批點《老》《莊》至者,握算 之餘,受而卒業焉。因嘆曰:「自昔閱《老》《莊》者夥矣,盡沿 其膚澤耳。千年靈腕,得太僕之指鉤點畫,皆臻化境。 雖曰《老》《莊》之微妙,然非太僕,而二子之面目,終為百 家之詞障隔一塵也。」亟命侍史錄寫成帙,并識是語 於首。萬曆丙辰春分後一日,楚黃秦繼宗敬伯甫。
按繼宗又序天啟甲子余退老黃泥之坂中林無偶對古人自娛走童子購書吳市知老莊評註業已授梓文太史公特為訂正夫太史公間世人豪也即點
编辑「綴字語,每有超世之識。茲其藏本,幾經批閱,是太僕 公之苦心,待太史公而後傳也。」余喜不能禁,遂緘寄序言,以問書賈,倘謂余為知言,或并刻之,以竊附太 史公之文末。是歲清和月望,秦繼宗又識。
按蔡毅中序余嘗讀莊子謂其言雖無會而獨應若超無有而獨存其狂怪變幻能使骨驚神𢙀不稱文章大觀哉乃說者曰其語多列子遂意為附會之書
编辑不知此,以言乎《說劍》《盜跖》等篇則可耳。至於敘事汪 洋,掞辭要渺,《抑彭》《齊殤》《犧牛》《楚相》《秋水》《逍遙》《捭闔》諸 章,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生死之變,明內聖外 王之道,大要出於老氏也。彼老氏之「以退為進,以與 為取,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不足求足,不大求大」,天下 後世言道術者不外焉。老氏蓋深於《易》,而莊則深於 老者也。他遊譚不經者無論,其曰「父子不可解於心, 君臣無所逃於天地。」旨意粹然,無謬於《九經》,而爽愷 宏綽,足為天下萬世法。間有詆訾孔氏而陰實尊崇 之,何其滑耶?大端《九經》若江海然,汪洋浩淼,非有跳 沫搖漾之勢,而千靈萬聖,淵乎深藏,明月照之,則天 高氣清;長風蕩之,則排空動地。《莊子》「則其中澼滐滄。」 洪濤層起,而恣態橫出,如蜃市宵鐙,不可方物,然 詎能出江海外乎?昔人云:「大造寥廓清曠,風日熙朝, 固可寶愛。而飄風震雷,揚沙走石,以動威萬物,亦不 可少。」莊生之謂矣。善繪者傳其神,善書者模其意。《莊 子》傳老氏之神,模《九經》之意,而變其刻畫,不在一字 一句之奇也。後世學莊生者,得其句法、章法,而深嚴 之「體未備也,變化之機未熟也,超妙之理未臻也,得 為《莊子》」也歟哉?夫文不程古,不登於上品;見非卓絕, 則傍古人之藩籬。乃壯夫者,負靈秉睿,符彩琪琚,竭 生平精力以從事著述,乃不能棲約恬敏,架學飛才, 成一家言,以立千載之下,與古人並驅齊駕,而徒傍 藩籬,拾咳唾以為也,又寧能不為莊生負擔竊笑哉! 要而論之,莊子者,九經之庶子,老氏之忠臣也。老氏 於禮也,猶曰亂首充其說,詐為儀秦,慘為申、韓,流污 為鄉愿。莊子不失其派,尤能擴大之,信可為百家冠 矣。《莊子》而外,則多偽書也。《列子》載「亢倉子,遂有亢倉 子」;《家語》云:「子華子遂有子華子」;賈誼稱「鶡冠子,遂有 鶡冠子。」士之托空名以求傳,其言亦可悲也。余故以 為「特立之難」云。中山蔡毅中題。
按馮夢禎序注莊子者郭子元而下凡數十家而清奧淵深其高處有發莊義所未及者莫如子元氏蓋莊文日也子元之注月也諸家繁星也甚則爝火螢
编辑光也。子元之注在前,而諸家不熄,譬之毛嬙、西施在 御,而粉白黛綠者猶然,纍纍爭憐未已也。近世金陵 焦弱侯並行《老》《莊》《翼》,蓋全收郭注,而旁及諸家,趙女 吳娃,俱充下陳。余則去諸家而單宗郭氏,回頭一顧, 六宮無色。昔人云:「非郭象注《莊子》,乃《莊子》注《郭象》。」知 言哉!余故進之。進之與《莊子》等也。或曰:注出向秀,郭 氏竊之,更注《秋水至樂篇》,遂以名己,然不未可知。今 人知郭象,而不知向秀有幸不幸焉。余弱冠時,所遭 多變,掩戶日讀《莊文》、郭注,沈面濡首,廢應酬者幾兩 月。嗣遂如癡如狂,不復與家人忤,亦遂不與世忤,一 切委順,蕭然至今,後讀佛乘,漸就冰釋。然則莊文、郭 注,其佛法之先驅耶?
莊子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
编辑
道家
编辑《莊子》五十二篇。〈注〉名周,宋人。
《隋書經籍志》
编辑
道家
编辑《莊子》二十卷。〈注〉梁漆園吏莊周撰。晉散騎常侍向秀 注。本二十卷,今闕。梁有《莊子》十卷,東晉議郎崔譔注, 亡。
《莊子》十六卷。〈注〉司馬彪注本十一卷,今闕。
《莊子》三十卷目一卷。〈注〉晉太傅主簿郭象注。《梁七錄》 三十三卷。
《集注莊子》六卷。〈注〉梁有《莊子》三十卷,晉丞相參軍李 頤注;《莊子》十八卷,孟氏注,錄一卷,亡。
《莊子音》一卷。〈注〉《李軌注》。
《莊子音》三卷。〈注〉徐邈撰。
《莊子集音》三卷。〈注〉徐邈撰。
《莊子注音》一卷。〈注〉司馬彪等撰。
《莊子音》三卷。〈注〉郭象註。梁有向秀《莊子音》一卷, 《莊子外篇雜音》一卷。
《莊子內篇音義》一卷。
《莊子講疏》十卷。〈注〉梁簡文帝撰。本二十卷,今闕 《莊子講疏》二卷。〈注〉張機撰。亡。
《莊子講疏》八卷。
《莊子文句義》二十八卷。〈注〉本三十卷,今闕。梁有《莊子 義疏》十卷,又《莊子義疏》三卷,宋處士李叔之撰,亡 《莊子內篇講疏》八卷。〈注〉周弘正撰「《莊子義疏》八卷。」〈注〉戴詵撰。
《南華論》二十五卷。〈注〉《梁曠撰本》三十卷。
《南華論音》三卷。
《唐書藝文志》
编辑
道家
编辑郭象注《莊子》十卷。〈注〉《莊周》。
《向秀注》二十卷。
《崔譔注》十卷。
司馬彪《注》二十一卷,又《注音》一卷
李頤《集解》二十卷。
王元古《集解》二十卷。
李充「釋《莊子論》二卷。」
馮廓「《莊子古今正義》十卷。」
梁簡文帝《講疏》三十卷。
《王穆疏》十卷,又音一卷
《莊子疏》七卷。
楊上善注《莊子》十卷。
陸德明《莊子文句義》二十卷。
盧藏用注《莊子內外篇》十二卷。
道士成元英注《莊子》三十卷,疏十二卷〈注〉元英字子 實,陝州人,隱居東海。貞觀五年,召至京師。永徽中流 郁州。書成,道士元慶邀文學賈鼎就授大義,嵩高山 人李利涉為序,唯《老子》注、《莊子》疏著錄。
張游朝「《南華象罔說》十卷。」
孫思邈注《莊子》 卷。
柳縱注《莊子》 卷。〈注〉開元二十年,上授章懷太子廟 丞。
尹知章注《莊子》卷亡。
甘暉魏包注《莊子》卷亡。〈注〉開元末奉詔注。
元載「《南華通微》十卷。」
陳庭玉《莊子疏》卷亡。
道士李含光《老子莊子周易學記》三卷,又《義略》三卷, 張隱居《莊子指要》三十三篇。〈注〉名九垓,號《渾淪子》,代、 德時人。
梁曠「《南華仙人莊子論》三十卷,《南華真人道德論》三 卷」
賈參寥「《莊子通真論》三卷。」
《宋史藝文志》
编辑
道家
编辑張昭補注《莊子》十卷。
張烜「《莊子通真論》三卷。」
《南華真經篇目義》三卷。
郭象注《莊子》十卷。
成元英「《莊子疏》十卷。」
文如海《莊子正義》十卷,又《莊子邈》一卷
呂惠卿「《莊子解》十卷。」
李士表「《莊子十論》一卷。」
莊子部彙考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编辑莊子
编辑崔譔《注》十卷,二十七篇。〈注〉清河人。晉議郎。《內篇》七,《外 篇》二十。
《向秀注》二十卷,二十六篇。〈注〉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 十八篇」,亦無雜篇,為《音》三卷。
司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注〉字紹統,河內人,晉 祕書監。《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為《音》 三卷。
李頤《集解》三十卷,三十篇。字景真,潁川襄城人,晉丞 相參軍,自號元道子。一作三十五篇,為《音》一卷, 孟氏《注》十八卷,五十二篇。〈注〉不詳何人。
《王叔之義疏》三卷。〈注〉字穆,琅邪人,宋處士,亦作《注 李軌音》一卷。
《徐邈音》一卷。
宋鄭樵通志
编辑道家
编辑《莊子》二十卷。〈注〉梁漆園吏莊周撰。晉散騎常侍向秀 注。
又十六卷。〈注〉司馬彪注。
又十卷。〈注〉《崔譔注》。
又十卷。〈注〉《郭象注》。
又三十卷。〈注〉《晉李頤》注。
又十八卷。〈注〉孟氏注。
又十卷。〈注〉楊上善注。
又十二卷。〈注〉盧藏用注又十卷。〈注〉《道士文如海》注。
又三十卷。〈注〉成元英注。
又十卷。〈注〉《張昭補注》。
又十五卷。〈注〉《四家注》:
又二十卷。〈注〉李頤《集解》。
又二十卷。〈注〉王元古《集解》。
《莊子音》一卷。〈注〉李軌撰。
又三卷。〈注〉徐邈撰。
又三卷。〈注〉郭象撰。
又一卷。〈注〉王穆撰。
又「《直音》一卷。」〈注〉賈善翊撰。
又「《注音》一卷。」〈注〉司馬彪撰。
又「《外篇雜音》一卷。」
又「《內篇音義》一卷。」
《莊子講疏》三十卷。〈注〉梁簡文帝撰。
又二卷。〈注〉《張機》撰。
又八卷。
《莊子義疏》三卷。〈注〉宋處士李叔之撰。
又八卷。〈注〉戴詵撰。
又十卷。〈注〉王穆撰。
又十二卷。〈注〉道士成元英撰。
《莊子內篇講疏》八卷。〈注〉周弘正撰。
《莊子文句義》二十八卷。
《莊子文句義》二十卷。〈注〉陸德明撰。
《莊子古文正義》十卷。〈注〉馮廓撰。
《南華論》二十五卷。〈注〉梁曠撰。
《南華論音》三卷。
《莊子論》二卷。〈注〉李充撰。
《莊子指要》三十三篇。〈注〉《張九垓》撰。
南華仙人《莊子論》三十卷。〈注〉梁曠撰。
《莊子內要》一卷。
《南華真經》篇目三卷。
《莊子餘事》一卷。〈注〉陳景先撰。
《莊子統略》三卷。
《南華象罔說》十卷。〈注〉張游朝撰。
《南華通微》十卷。〈注〉元載撰。
《南華真經提綱》一卷。〈注〉王曉撰。
《莊子通真論》三卷。〈注〉唐·賈參寥撰。
《莊子邈》一卷。
《南華揔章》一卷。〈注〉碧虛子撰 《南華章句》七卷。〈注〉《碧虛子》撰。
右《莊子》四十九部,五百一十六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编辑道家
编辑《莊子》五十二篇。
郭象注三十三篇,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陸德明《序錄》云:「莊生宏才命世,辭趣華深,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弘致。後人增足,漸失其真。故郭子元云:『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閼奕》《意修》之首,《危言》《游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 《藝文志》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篇眾家並同,自餘或有外而無雜。唯子元所注,特會《莊生》之旨。」 成元英疏:「莊周,字子休。《文選注》《太平御覽》引《莊子》閼奕游鳧」 之語。《荀子》曰:「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朱文公曰:「莊子見道體。蓋自孟子之後,荀卿諸公皆不能及。」 韓文公曰:「子夏之學,其後有田子方。子方之後,流而為莊周。故周之書,喜稱子方之為人。」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道家
编辑郭象注《莊子》十卷。
晁氏曰:莊周撰,郭象注。周為蒙漆園吏。按《漢書志》本五十二篇,晉向秀、郭象合為三十三篇,內篇八,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唐世號《南華真經》。自孔子沒,天下之道術日散,老聃始著書垂世,而虛無自然之論起。周又從而羽翼之,掊擊百世之聖人,殫殘天下之聖法而不忌,其言可謂反道矣。自荀卿、揚雄以來,諸儒莫不闢之,而放者猶謂自游方之外,尊其學以自肄,於是乎禮教大壞,而天下橫流,兩晉之禍是已。自熙寧、元豐之後,學者用意過中,見其書末篇論天下之道術,雖老聃與其身皆列之為一家而不及孔子,莫不以為陽訾孔子而陰尊焉,遂引而內之。殊不察其言之指歸,宗老氏邪?宗孔氏邪?既曰宗「老氏」 矣,詎有陰助孔子之理也邪?至其論道術而有是言,蓋不得已耳。夫盜之暴也,又何嘗不知主人之為主人邪?顧可以其智及此,遂以為尊我開關揖而進之乎?竊懼夫禍之過乎兩晉也。
東坡蘇氏《莊子祠堂記》曰:「謹按《史記》,《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要本歸於《老子》。」
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陳氏曰:按晉《郭象傳》,向秀解《莊子》未竟而卒,頗有別本遷流。象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點定文句而已。其後秀義別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然向義今不傳,但見陸氏《釋文》。
《莊子音義》三卷。
陳氏曰:唐陸德明撰。即《經典釋文》二十六至二十八卷。
成元英《莊子疏》三十三卷。
晁氏曰:唐道士成元英撰。本郭象注,為之疏義。元英字子實,陝州人,隱居東海。貞觀五年,召至京師,加號西華法師。永徽中流郁州,不知坐何事。書成,道士元慶邀文學賈鼎就授《大義》,序云「周字子休,師長桑公子。」 《內篇》理深,故別立篇目。《外篇》雜篇,其題取篇首二字而已。
文如海「《莊子疏》十卷。」
晁氏曰:唐文如海撰。如海,明皇時道士也。以郭象《注》「放乎自然,而絕學習」 ,失莊生之旨,因再為之解,凡九萬餘言。
呂吉甫注《莊子》十卷。
晁氏曰:皇朝呂惠卿撰。吉甫,惠卿字也。元豐七年,先表進《內篇》,餘續成之。
王元澤注《莊子》十卷。
晁氏曰:皇朝王雱字元澤撰。
《莊子十論》一卷。
陳氏曰:題李士表撰。未詳何人.。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雜家考
编辑《莊子補》劓 卷。
崇仁胡以遜讀《莊子》,惡其駁雜,乃采諸家之說而為「補劓。」
道家考
编辑《象罔白馬證 卷》
張游朝著
《莊子》注 卷。
趙汝談著
《讀莊筆記》 卷。
馬廷鸞著
《南華真經》解 卷。
晉江黃沚著
者。《莊列口義》 卷。
林希逸著
《南華略釋》一卷。
金趙秉文著
焦竑經籍志
编辑道家
编辑《莊子》二十卷。〈注〉晉向秀注。
司馬彪注《莊子》十六卷。
崔譔注。《莊子》十卷。
郭象注《莊子》十卷。
李頤注《莊子》三十卷。
孟氏注《莊子》十八卷。
楊上善注《莊子》十卷。
盧藏用注《莊子》十二卷。
文如海注《莊子》十卷。
成元英注《莊子》三十卷。
張昭注《莊子補》十卷。
呂惠卿注《莊子》十卷。
李頤「《莊子集解》二十卷。」
王元集解《莊子》二十卷。
李軌《莊子音》一卷。
徐邈《莊子音》三卷。
郭象《莊子音》二卷。
司馬彪《莊子音》一卷。
《莊子講疏》三十卷。〈注〉《梁簡文帝》。
《莊子講疏》二卷。〈注〉《張機》。
《莊子義疏》三卷。〈注〉宋·李叔之
《莊子義疏》八卷。〈注〉戴詵。
《莊子義疏》十卷。〈注〉《主穆》。
《莊子義疏》十二卷。〈注〉成元英。
《莊子內篇講疏》八卷。〈注〉《周弘正》:
《莊子文句義》二十卷。〈注〉《陸德明》。
《莊子古文正義》十卷。〈注〉馮廓。
《莊子論》二卷。〈注〉李充。
《莊子指要》三十三篇。〈注〉張九垓:
《莊子論》三十卷。〈注〉《梁曠》。
《莊子內要》一卷。
《南華真經》篇目三卷。
《莊子章句音義》十四卷。〈注〉陳景元:
《莊子統略》三卷《南華象罔說》十卷〈注〉張游朝:
《南華通微》十卷。〈注〉元載。
《南華真經提綱》一卷。〈注〉王曉。
《莊子通真論》三卷。〈注〉唐·賈參寥
《莊子邈》一卷。
《莊子口義》三十二卷。〈注〉林希逸。
《南華義海纂微》一百六卷。〈注〉褚伯秀:
《南華循本》三十卷。〈注〉羅勉道:
《南華副墨》八卷。〈注〉陸長庚:
《莊子通義》十卷。〈注〉朱得之。
《莊子內篇解》二卷。〈注〉李贄。
《南華內篇訂正》二卷。〈注〉吳澂:
焦竑莊子翼
编辑莊子書目
编辑郭子元注。
呂吉甫注。
《林疑獨注》。
陳祥道注。
陳碧虛註。〈注〉景元字太初,建昌人。熙寧間著《道德》《南 華》二解。
王元澤註。〈注〉雱,宋龍圖閣直學士左諫議大夫。註《內 篇》。
劉概註。〈注〉《外雜》篇「繼雱後。」
《吳儔註》。〈注〉崇觀間人。
趙以夫注。〈注〉虛齋注《內篇》。
林希逸《口義》。〈注〉翰林學士,景定辛酉著。
《李士表論》。〈注〉元卓著《莊列十論》。
王旦《莊子發題》
范無隱《講語》:〈注〉《應元》,字善甫,蜀順慶人。
《褚氏管見》。〈注〉伯秀,古杭道士。輯《南華義海纂微》,以己 意附之,名曰《管見》。
《南華新傳》。〈注〉《義海》引王雱註《內篇》,劉概註《外篇》矣。《道 藏》更有《雱新傳》十四卷,豈其先後所著不同,故並列 之與。茲采其合者著於編,仍以《新傳》別之。
《莊子》循本〈注〉廬陵《羅勉道著》。
劉須溪點校《莊子》。〈注〉《辰翁》。
《荊川釋略》。〈注〉明中丞唐順之著,門人徐常、吉士彰刻 之以傳。《士彰解》附。
《南華副墨》:〈注〉廣陵《陸西星長庚》著。
《莊子通義》。〈注〉毘陵朱得之著。
張學士《補註》。〈注〉《四維》,蒲州人。
《莊》義要剛。〈注〉郡守方揚思善與方沆子使及撰刪《褚 氏義海》成之,附以己意。
以上二十二家係「《全書》編削類次。」
支道林注。
肇論。
《梁曠論》。
《江遹注》。
以上十六家,係《集解》中所引。〈按:《十六家》重者不復採。〉
《碧虛子章句》七卷。
吳幼清《訂正本》一卷。
以上十一家並《章句音義》。〈重者不復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