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三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六卷目錄
莊子部總論一
晉郭象注莊總論〈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無能子〈質忘篇〉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
程子遺書〈諸子〉
王安石文集〈莊周上 莊周下〉
司馬光迃書〈論莊子一則〉
王雱雜說〈說莊二十九則〉
胡宏五峰文集〈莊子〉
朱子語錄〈莊子〉
朱子大全集〈答滕德粹〉
莊子部總論二
元吳澄臨川文集〈莊子〉
許謙魯齋文集〈莊子〉
經籍典第四百三十六卷
莊子部總論一
编辑晉郭象注莊總論
编辑《逍遙遊》
编辑
夫小大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 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
《齊物論》
编辑
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惡人,物莫不皆然。然是非雖 異而彼我均也。
《養生主》
编辑
夫「生以養存」,則養生者,理之極也。若乃養過其極,以 養傷生,非養生之主也。
《人間世》
编辑
《與人群》者不得離人。然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唯「無 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
《德充符》
编辑
「德充於內,應物於外」,外內元合,信若符命,而遺其形 骸也。
《大宗師》
编辑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應帝王》
编辑
夫「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者也。
顏氏家訓
编辑《勉學篇》
编辑
夫《莊》《老》之書,蓋全真養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 柱石,終蹈流沙,匿跡漆園,卒辭楚相:此任縱之徒耳。 何晏、王弼,祖述元宗,遞相誇尚,景附草靡,皆以農、黃 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業棄之度外,而平叔以黨曹 爽,見誅觸死,權之網也。輔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勝 之穽也。山巨源以蓄積取譏,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 侯元以才望被戮,無支離擁腫之鍳也;荀奉倩喪妻 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勝,異 東門之達也;嵇叔夜排俗取禍,豈和光同塵之流也; 郭子元以傾動權勢,寧後身外己之風也;阮嗣宗沈 酒荒迷,乖畏途相誡之譬也;謝幼輿贓賄黜削,違棄 其餘魚之旨也。彼諸人者,並共領袖元宗所歸。其餘 桎梏塵滓之中,顛仆名利之下者,豈可備言乎?直取 其清談雅論,剖元析微,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非濟世 成俗之要也。洎於梁世,茲風復闡,《莊》《老》《周易》,總謂「三 元。」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周弘正奉贊大猷,化行都邑, 學徒千餘,實為盛美。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習,召置 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至乃倦劇愁憤, 輒以講自釋。吾時頗預末筵,親承音旨。性既頑魯,亦 所不好云。
無能子
编辑《質忘》
编辑
《莊子》曰:「魚相處於陸,相喣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至 哉是言也!夫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自然,各適矣。 故情有所專者,明者不為。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
编辑《觀物外篇》
编辑
《莊子》雄辨,數千年一人而已。如庖丁解牛曰:「踟躕四 顧」;孔子觀呂梁之水曰:「蹈水之道無私。」皆至理之言 也。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 是魚樂也。」此盡己之性,能盡物之性也。非魚則然,天 下之物皆然。若莊子者,可謂善通物矣。
莊子著《盜跖篇》,所以明至惡,雖至聖亦莫能化,蓋上 知與下愚不移故也。
《莊子》齊物,未免乎較量,較量則爭,爭則不平,不平則 不和。無思無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謂「一以貫之」,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莊子》氣豪,若呂梁之事,言之至者也。盜跖言事之無可奈何者,雖聖人亦莫如之何。漁父言事之不可彊 者,雖聖人亦不可彊。」此言有為無為之理,順理則無 為,強則有為也。
《莊子》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此君 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意也。」
程子遺書
编辑《諸子》
编辑
問:「莊周何如?程子曰:『其學無禮無本,然形容道理之 言,則亦有善者』。」 問:「商開丘之事信乎?」曰:「大道不明 於天下,莊列之徒窺測而言之者也。」 問:「《齊物論》如 何?」曰:「莊子之意,欲齊物理耶?物理從來齊,何待莊子 而後齊?若齊物形,物形從來不齊,如何齊得?此是莊 子見道淺,不奈胸中所得何,遂著此論也。 學者後 來多耽」《莊子》,若「謹禮」者不透,則是他須看《莊子》,為他 極有膠固纏縛,則須求一「放曠」之說以自適。譬之有 人於此,久困纏縛,則須覓一個出身處。如東漢末尚 節行太甚,須有東晉放曠,其勢必然。
程子曰:「莊子形容道體之語,儘有好處。老氏谷神不 死一章最佳。」 問「學者何習莊、老之眾也?」曰:「謹禮而 不達者也,為其所膠固焉。放情而不莊者,畏法度之 拘己也,必資其放曠之說以自適,其勢則然。」
王安石文集
编辑《莊周上》
编辑
世之論《莊子》者不一,而學儒者曰:莊子之書,務詆孔 子以信其邪說,要焚其書,廢其徒而後可,其曲直固 不足論也。學儒者之言如此,而好《莊子》之道者曰:「莊 子之德,不以萬物干其慮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 知仁義也,以為仁義小而不足行己;彼非不知禮樂 也,以為禮樂薄而不足化天下。故老子曰:『道失後德, 德失後仁,仁失後義,義失後禮』。」是知莊子非不達於 仁義禮樂之意也。彼以為仁義禮樂者,道之末也,故 薄之云耳。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嘗求《莊子》之意也。 好《莊子》之言者,固知讀《莊子》之書也,然亦未嘗求《莊 子》之意也。昔先王之澤,至莊子之時竭矣。天下之俗, 譎詐大作,質朴並散,雖世之學士大「夫,未有知貴己 賤物之道者也,於是棄絕乎禮義之緒,奪攘乎利害 之際,趨利而不以為辱,殞身而不以為怨,漸漬陷溺, 以至乎不可救已。《莊子》病之,思其說以矯天下之弊 而歸之於正也。其心過慮,以為仁義禮樂皆不足以 正之,故同是非,齊彼我,一利害,則以足乎心為得」,此 其所以矯天下之弊者也。既以其說矯弊矣,又懼來 世之遂實吾說,而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也,於 是又揭其心於卒篇以自解。故其篇曰:「《詩》以道志,《書》 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 名分。」由此而觀之,莊子豈不知聖人者哉!又曰:「譬如 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皆有所 長,時」有所用,用是以明聖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 此。而亦自列其書於宋鈃、慎到、墨翟、老聃之徒,俱為 不該不遍一曲之士。蓋欲明吾之言有為而作,非大 道之全云耳。然則《莊子》豈非有意於天下之弊,而存 聖人之道乎?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皆有矯於天下 者也。莊子用其心,亦二聖人之徒矣。然而莊子之言, 不得不為邪說比者,蓋其矯之過矣。夫矯枉者,欲其 直也,矯之過則歸於枉矣。《莊子》亦曰:「墨子之心則是 也,墨子之行則非也。」推莊子之心以求其行,則獨何 異於墨子哉!後之讀《莊子》者,善其為書之心,非其為 書之說,則可謂善讀矣。此亦莊子之所願於後世之 讀其書者也。今之讀者,挾《莊》以謾吾儒,曰:「莊子之道 大哉」,非儒之所能及知也。不知求其異,而以異於儒 者為貴,悲夫!
《莊周下》
编辑
學者詆周非堯、舜、孔子。余觀其書,特有所寓而言耳。 孟子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 是為得之。」讀其文而不以意原之,此為周者之所以 詆也。周曰:「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而為天下 用」,又自以為處昏主亂相之間,故窮而無所見其材。 孰謂周之言皆不可措乎君臣父子之間,而遭世遇 主,終不可使有為也。及其引太廟,犧以辭楚之聘使, 彼蓋危言以懼衰世之常人耳。夫以周之才,豈迷出 處之方而專畏犧者哉?蓋孔子所謂「隱居放言」者,周 殆其人也。然周之說,其於道既反之,宜其得罪於聖 人之徒也。夫中人之所及者,聖人詳說而謹行之,說 之不詳,行之不謹,則天下弊。中人之所不及者,聖人 藏乎其心而言之略,不略而詳,則天下惑。且夫諄諄 而後喻,譊譊而後服者,豈所謂「可以語上」者哉?惜乎 周之能言而不通此也。
宋司馬光迃書===《論莊子一則》===
编辑
或曰:「莊子之文,人不能為也。」迃夫曰:「君子之學,為道 乎?為文乎?夫唯文勝而道不至者,君子惡諸?是猶朽
屋而塗丹雘,不可處也;眢井而羃綺繢,不可履也;鳥喙而漬飴糖,不可嘗也。而子獨嗜之乎?」或曰:「莊子之辯,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迃夫曰:「然則佞人也。堯之 所畏,舜之所難,孔子之所惡,是青蠅之變白黑者也」, 而子獨悅之乎?
王雱雜說
编辑《說莊二十九則》
编辑
聖人有論議無辯,諸子有辯無論議。論者論說而止, 議者議評而止,辯者辯其事之是非如何耳。六合之 外,聖人存而勿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聖人有 論者,《春秋》議而不辯。《春秋》經世之跡,第議而已。聖有 議也,聖人之有議,非得已也,豈若眾人務辯以相示 歟?莊子之書,兩言罔兩之問,影以影之,為以影待乎 形,而實不相待也。而不知者,以起坐俯仰為在形,豈 知影實不待形歟?夫以影必待形,形必待造物者,是 不能冥於獨化耳。能冥於獨化,則知影之不待形,形 之不待造物,極於無有而已。故曰「惡識其所以然」不 然,《莊子》以其自適,則言夢為蝴蝶,以其自樂,則言如 魚之樂。以蝴蝶微小,飛揚而無所不至矣,以魚處深 渺而能活其身矣。所以寓其自適自活之意於二物, 在於齊諧萬物也。
巵言,不一之言也。言之不一,則動而愈出,故曰「日出。」 言不一而出之必有本,故曰「和以天倪。」天倪,自然之 妙本也。言有其本,則應變而無極,故曰「因以曼衍。」言 應變無極,則古今之年有時而窮盡,而吾所言無時 而極也,故曰「所以窮年。」此周為言,雖放縱不一,而未 嘗離於道本也。故郭象以周為知本者,所謂知莊子 「之深也。」
萬物之所道者,道也。道者物之所道而有不在,故在 大則未嘗有所過,而在細則未嘗有所遺。是以萬物 之才性分中亦各有所取,此莊周之為書而言及鯤 鵬、蜩鷽、斥鷃、鷦鷯、螘羊、魚、蝶、馬、牛、山木之類也。道之 本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未 有天地也,先天地生而不為久,自古以固存也,長於 上古而不為壽。萬有不同謂之富,不同同之之謂大 富,有之謂大業,此聖人也。
有形然後有名,有名然後有分,有分然後有守。《莊子》 曰:「形名已明,分守次之。」
《莊子》所謂不折鏌鋣,不怨飄瓦,與夫不怒虛舟之意 同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 有成理而不說,是以孔子欲無言也,則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非體道者,孰能與此?
率性者,自然也;修道者,使然也。自然者,天也;使然者, 人也。在自然之中者有,在使然之外者無也。然安能 奪其所有,益其所無哉?故所有者,性也;所無者,《莊子》 之所謂侈也。德者,己之所有也。於己所有,人益之,是 侈也。故曰:「駢拇技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附贅縣疣」, 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君子之跡有窮通,聖人之道無鈍利,民之所見者然 也。君子之跡有窮通,其心則無窮通之異也,故曰:「窮 亦樂,通亦樂」,以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也。
《莊子》曰:「無以故滅命」,人道之謂故,天道之謂命。 道譬則歲也,聖譬則時也,莊周所以作《秋水》而言時 至者,當其時而已。奈曲士指此而非之,宜其憤夏蟲 之不可以語於冰,井蛙之不可以語於海也。
《莊子》曰:「顏回忘仁義矣,未能忘禮樂。仁義先忘而禮 樂後忘,是仁義不如禮樂也。」此莊子先言忘內而後 忘外。仁義內也,未能忘外;禮樂外也。內外忘,然後能 坐忘。此其言之所以不同也。
聖人以必不必,眾人以不必,必何謂也?大人者,言不 必信,行不必果,必不必也。言必信,行必果,以不必必 也。莊子之言,有與聖賢相似者,不可全非而已矣。 聖人不自立意而意常存,不自有我而我常在,迫之 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非有意而動也,非有我而起 也,亦曰應之而已。《莊子》曰「物物者不物於物」,與?荀子 「精於道者物物」之言相合也。靜者,本也;動者,末也。靜 與物為常,動與物為應者,聖人也。靜與物為離,動與 物為搆者,眾人也。聖人物物,眾人物於物,如斯而已 矣。
孔子曰:「君子學以致其道。」莊周曰:「道不可致。」孔子曰: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莊子曰:「道不可至,何也?」曰: 孔子言其在人,莊周言其在天。以其在天,則自然之 道奚由致?而自得之德奚由至?以其在人,則深造之 道不致,何由得道?日新之德不至,何由得德?惟夫能 致,然後可以不致;惟夫能至,然後可以不至。
莊周之書,究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將以去其昏昏, 而《易》之以昭昭,此歸根復命之說,剖斗折衡之言,所 以由是起矣。雖然,道於心而會於意,則道問而無應, 又奚俟於言者歟?蓋無言者雖足以盡道之妙,而不 言者無以明,故不得已而後起,感而後動,迫而後應, 則駕其所說而載之於後,而使夫學者得意則忘象, 得象則忘言,此亦莊周之意有冀於世也《莊子》言澤雉之處樊中,以其失於真性也。古之至人 則能忘其機心,息其外慮,心與太虛齊,道以陰陽會, 以天地為一朝,以曠代為一府,無人非為異,故以物 不得而親,不得而疏,此其迭出於範圍之外,而又非 澤雉之在乎樊中也。
《莊子》曰:古之真人過而勿悔,當而不得,則是聖人未 嘗無過也。過而不自以為悔,與天同也。若其與人同 者,則有改過不吝,其更也,人皆仰之者矣。冬而燠,夏 而寒,天地之過,天地且有過,況聖人乎?大恐之謂懼, 小恐之謂惴。《莊子》曰:「大恐漫漫,小恐惴惴。」
《莊子》之書,其通性命之分而不以死生禍福動其心, 其近聖人也,自非明智不能及此。明智矣,讀聖人之 說亦足以及此;不足以及此,而陷溺於周之說,則其 為亂大矣。
《夜氣存》者,萬慮息也。「不足以存」者,謂不能朝徹也。能 朝徹,則所謂復德之本也。
神有甚於聖而鼓萬物者,神也。與物同憂者,聖也。神 不聖則不行,聖不行不藏。莊周之言,「尚神而賤聖」,矯 枉之過也。
《莊子》曰:「自本自根」,本者一在於木下,根者木止於艮 旁,本出於根而根附於本,相須而生也。故本者命也, 根者性也。《老子》曰:「歸根曰靜」,以言性也;靜曰復命,以 言本也。
《莊子》之書,有言「真人」、「至人」者,以真者言乎其性也,至 者人道之至也。
明者神之散,神者明之藏,是由明神之所致也,故曰 「明不勝神。」
《老子》曰:「天門開闔。」《莊子》曰:「天門無有,以其萬物由之 而出,故曰開闔;以其萬物由之而藏,故曰無有。」 《莊子》之言涬溟者,所謂無盡之際復無盡也。萬物芸 芸而生成於中,所謂不見其極也。
萬物備之於天地之中,而天地非有意於萬物也,故 曰:「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萬物亦備 於我身,而我非外更役物也,故曰:「知大備者無求。」如 此則自得而不遺於道也,安能舍己而逐物歟?故曰: 「無失無棄,不以物易見也。」
《莊子》有曰「有名有實,是物之居」者,所謂在體為體,在 用為用,而萬物之所由是也。「無名無實,在物之虛」者, 所謂不聞不見而必集於虛是也。可言可意,言而愈 疏者,無言無意而道所以親也。
莊周之書,載道之妙也。蓋其言救性命未散之初,而 所以覺天下之世俗也,豈非不本於道乎?夫道海也, 聖人百川也,道歲也,聖人時也。百川雖不同,而所同 者海,四時雖不同,而所同者歲。孔孟老莊之道雖適 時不同,而要其歸則豈離乎此哉?讀《莊子》之書,求其 意而忘其言,可謂善讀者矣。
胡宏五峰文集
编辑《論莊子》
编辑
《莊周》云:「伯夷死名於首陽山之下。」非知伯夷者也。若 伯夷,可謂全其性命之情者矣,謂之死名可乎?周不 為一世用,以保其身可矣,而未知天下之大本也。
朱子語錄
编辑《莊子》
编辑
「莊周書都讀來,所以他說話都說得也是。但不合沒 拘檢,便差錯了。」或問:「康節近似莊周?」曰:「康節較穩。」 問:「莊子孟子同時,何不一相遇,又不聞相道及,如何?」 曰:「《莊子》當時也無人宗之,他只在僻處自說。然亦止 是楊朱之學。但楊氏說得大了,故孟子力排之。」 問: 「孟子與莊子同時否?」曰:「莊子後得幾年,然亦不爭多。」 或云:「莊子都不說著孟子一句。」曰:「孟子平生足跡,只 是齊魯滕宋大梁之間,不曾過大梁之南。莊子自是 楚人,想見聲聞不相接。大抵楚地便多有此樣差異 底人物學問。所以孟子說陳良之非。」曰:「如今看許行 之說如此鄙陋,當時亦有數十百人從他,是如何?」曰: 「不特此也。如《莊子》書中說惠施鄧析之徒,與夫『堅白 異同之論,是甚麼學問?然亦是名家』。」或云:「他恐是借 此以顯理。」曰:「便是禪家要如此。凡事須要倒說,如所 謂『不管夜行,投明要到,如人上樹,口銜樹枝,手足懸 空,卻要答話,皆是此意。 因者,君之綱,道家之說最 要。這因,萬件事,且因來做。《史記老子傳贊》云:『虛無因 應,變化於無窮』』。」「『虛無是體』,與『因應』字當為一句。蓋『因 應』是用,因而應之之義云爾。」 因論「庖丁解牛」一段 至「恢恢乎其有餘刃」,曰:「理之得名,以此。所見無全牛。 然 《莊子》云:『各有儀則之謂性』,此謂各有儀則,如有 物有則,比之諸家差善。」 問:「『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 以息相吹也』,是如何?」曰:「他是言九萬里底風,也是這 箇推去。息,是鼻息出入之氣。」 問:「《莊子》『實而不知以 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此語似好。」曰:「以實當言忠信 也好。只是他意思不如此,雖實,而我不知以為忠;雖 當,而我不知以為信。」問:「莊生他都曉得,只是卻轉了 說。」曰:「其不知處便在此。 《莊子》云:『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綱維是,孰居無事 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耶,意者其運轉 不能自止耶?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孰隆施是?孰 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這數語甚好,是他見得方說到 此,其才高。如《老子天下篇》言:『《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 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若見 不分曉,焉敢如此道!要之,他病在雖理會得,只是不 做。」又曰:「《莊》老二書解註者甚多,竟無一人說得他本 意出,只據他臆說,某若拈出便別,只是不欲得。 『為 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督舊以為中,蓋 人身有督脈,循脊之中,貫徹上下,故衣背當中之縫 亦謂之督,皆中意也。老莊之學,不論義理之當否,而 但欲依阿於其間,以為全身避患」之計,正程子所謂 「閃奸打訛」者。故其意以為為善而近名者,為善之過 也;為惡而近刑者,亦為惡之過也。惟能不大為善,不 大為惡,而但循中以為常,則可以全身而盡年矣。然 其為善無近名者,語或似是而實不然。蓋聖賢之道, 但教人以力於為善之實,初不教人以求名,亦不教 人以逃名也。蓋為學而求名者,自非為己之學,蓋不 足道。若畏名之累己,而不敢盡其為學之力,則其為 心亦已不公,而稍入於惡矣。至謂「為惡無近刑」,則尤 悖理。夫君子之惡惡,如惡惡臭,非有所畏而不為也。 今乃擇其不至於犯刑者而竊為之,至於刑禍之所 在,乃岐途以避之而不敢犯,此其計私而害理又有 甚焉。乃欲以其依違苟且之兩間為中之所在而循 之,其無忌憚亦益甚矣。客嘗有語予者曰:「昔人以誠 為入道之要,恐非易行,不若以中易誠,則人皆可行 而無難也。」予應之曰:「誠而中者,君子之中庸也;不誠 而中,則小人之無忌憚耳。今世俗苟偷恣雎之論,蓋 多類此,不可不深察也。」或曰:「然則《莊子》之意,得無與 子莫之執中」者類耶?曰:不然。子莫執中,但無權耳,蓋 猶擇於義理,而誤執此一定之中也。莊子之意,則不 論義理,專計利害,又非子莫比矣。蓋即其本心,實無 以異世俗鄉原之所見,而其揣摩精巧,較計深切,則 又非世俗鄉原之所及。是賊德之尤者,所以清談盛 而晉俗衰,蓋其勢有所必至,而王通猶以為非老莊 之罪,則吾不能識其何說也。 老子猶要做事在,莊 子都不要做了,又卻說道他會做,只是不肯做。 莊 周是箇大秀才,他都理會得,只是不肯做事。觀其第 四篇《人間世》及漁父篇以後,多是說孔子與諸人語, 只是不肯學孔子,所謂知者過之者也。如說「『《易》以道 陰陽,《春秋》以道名分』等語,後來人如何下得?他?直是 似快刀利斧劈截將去,字字有著落。」李公晦曰:「《莊子》 較之《老子》較平帖些。」曰:「老子極勞攘,《莊子》得些,只也 乖。莊子跌蕩,老子收斂,齊腳斂手,卻將許多道理掀 飜說,不拘繩墨。」 問:「老子與《莊子》,似是兩般說話?」曰: 「《莊子》於篇末自說破矣。」問:「先儒論《老子》,多為之出脫, 云『老子矯時之說。以某觀之,不是矯時,只是不見實 理,故不知禮樂刑政之所出,而欲去之』。」曰:「渠若識得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自不應如此。他本不 知下一節欲占一簡徑言之,然上節無實見,故亦不 脫灑。」 問:「原壤看來,也是學《老子》。」曰:「他也不似老子, 老子卻不恁地。」周莊仲曰:「卻似《莊子》。」曰:「是便是夫子 時已有這樣人了。」莊仲曰:「莊子雖以老子為宗,然老 子之學,尚要出來應世,莊子卻不如此。」曰:「莊子說得 較開闊,較高遠,然卻較虛走了。老子意思,若在老子 當時看來,也不甚喜他如此說。 莊子比老子便不 同。莊子又轉調了精神發出來麤!列子比莊子又較 細膩。」問:「《御風》之說,亦寓言否?」曰:「然。」 問:「程先生謂『莊 生形容道體之語,儘有好處。老氏『谷神不死』一章最 佳。《莊子》云:『嗜欲深者天機淺』,此言最善。又曰:『謹禮不 透者,深看《莊子》。然則莊老之學,未可以為異端而不 講之耶』』?」曰:「君子不以人廢言,言有可取,安得而不取 之?如所謂『嗜欲深者天機淺』,此語甚的當,不可盡以 為虛無之論而妄訾之也。」周謨曰:「平時慮為異教所 汨,未嘗讀《莊》老等書,今欲讀之,如何?」曰:「自有所主,則 讀之何害?要在識其意所以異於聖人者如何爾。 楊、朱之學,出於老子,蓋是楊朱曾就老子學來,故莊 列之書皆說楊朱。孟子闢楊朱,便是闢莊老了。 《莊 子》全寫《列子》,又變得峻奇。《列子》語溫純, 《列》《莊》本楊 朱之」學,故其書多引其語。莊子說:「子之於親也,命也, 不可解於心。」至臣之於君,則曰:「義也,無所逃於天地 之間。」是他看得那君臣之義,卻似是逃不得,不奈何, 須著臣服他。更無一個自然相胥為一體處,可怪!故 孟子以為無君,此類是也。 儒教自開闢以來,二帝 三王述天理,順人心,治世教民,惇典庸禮之道。後世 聖賢遂著書立言,以示後世。及世之衰亂,方外之士, 厭一時之紛拏,畏一身之禍害,耽空寂以求全身於 亂世而已。及《老子》唱其端而列禦寇,莊周、楊朱之徒 和之,孟子嘗闢之,以為無父無君,比之禽獸。然其言 易入,其教易行。當漢之初,時,君世主皆信其說,而民亦化之,雖以蕭何、曹參、汲黯、太史談輩亦皆主之,以 為真足以先於《六經》,治世者不可以莫之尚也。及後 漢以來,米賊張陵、海島寇謙之之徒,遂為盜賊。曹操 以兵取陽平,陵之孫魯即納降款,可見其虛謬不足 稽矣。
朱子大全集
编辑《答滕德粹》
编辑
示,喻讀莊周書,泛觀無害,但不必深留意耳。若謂已 知為學之大端,而自比於明道,則恐未然。明道乃是 當時已見大意,而尚有疑其說之想,以故始雖博取 而終卒棄之。向來相聚見德粹,似於此理見得未甚 端的,且尚不能無疑於釋子之論。今若更以莊周之 說助之,恐為所漂蕩而無以自立也。況今日諸先生 議論流傳於世,得失已分明,又非當日之比耶?若論 泛觀,則世間文字皆須看過,又不特《莊子》也。承有意 此來,不如乘間早決此計。流光易失,衰老尤不可恃。 果欲究竟此事,似不宜太因循也。
莊子部總論二
元吳澄臨川文集
编辑《莊子》
编辑
或問:「《史記》稱莊子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 徒,當時去戰國未遠也,而已莫辨其書之異同矣。且 其書汪洋恣縱乎繩墨之外,而乃規規焉,局局焉議 其篇章,得無陋哉!」臨川吳氏曰:「『得意固可以忘言』,將 欲既其實,而謂不必既其文,欺也。」
許謙魯齋文集
编辑《莊子》
编辑
《莊子》好將末大見趣及義理粗淺處,輒說得不知大 小,無邊際,緘縢得深密,教人窺測不著。讀此等書,便 須大著眼目與看破,休教被他瞞了,引了。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