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30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十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三十卷《目錄》。

 《樂律總部,彙考》三十。

  明一。總一則 太祖一則 洪武十八則

《樂律典》第三十卷。

樂律總部彙考三十 编辑

明一 编辑

明以《樂律》專屬太常,而總于禮部。

按《明會典》,禮部所屬衙門,教坊司奉鑾一員,左右韶 舞各一員,左右司樂各一員;協同官十五員。 太常 寺屬官,司樂三十四員。 教坊司額設奉鑾一員,左 右韶舞二員,左右司樂二員,共五員。遇缺以次遞補。 又有協同官十員,實授俳長四名,協同俳長辦事色 長十二名,及抄案執燈色長等,亦以次遞補。 凡聖 節、冬至、正旦行朝賀禮,上徽號,進《實錄》,冊封頒詔,進 春進曆,遣祭郊祀,聽受誓戒,進士傳臚及進士上表, 俱用《中和韶樂》,兼用堂下樂。《中和韶樂》設于奉天殿 內,先一日于御前奏知,如再用,即奏云:「安定不動。」計 用舉麾奉鑾一員,侍班韶舞一員,看節次色長二人, 歌工十二人,樂工七十二人。 凡朔望并歲首半月, 太常寺奏:「祭祀陞殿,俱用堂下樂。」 凡大祀天地、享 太廟、祭社稷神祇、耕籍田、幸太學、導駕,俱用堂下樂。 《堂下樂》,設于奉天門北簷下,計用領樂韶舞等官三 員:俳長二人,色長十二人,歌工十二人,樂工一百三 人。 凡大祀、慶成聖節、冬至、正旦、大宴,俱用《丹陛樂》。 《侑食樂》《丹陛樂》,設于奉天殿前,丹陛,計用領樂俳長 二人、色長四人,歌工十二人,樂工一百八人。《侑食樂》 設于奉天殿內,計用唱盞奏樂奉鑾等官五員,領樂 色長四人,歌工四人、樂工三十一人。 凡禮部進表 箋及迎詔,俱用《大樂》。大樂提調色長一人。 凡祀天 地,導駕回,圜丘出南天門,方澤出北天門,錦衣衛官 奏《起輦》,色長一人唱《作樂》,奉鑾一員唱樂,奏《神歡之 曲》,樂作,導至奉天門,樂止。駕至奉天門堂下,樂作,駕 至奉天殿,樂止。上易服,鴻臚寺官奏請陞殿。色長唱 作樂,奉鑾舉麾唱樂,奏《聖安》之曲,《中和韶樂》作,上陞 座,樂止。鳴鞭致詞,俟贊禮堂下作樂,禮畢,樂止。贊禮 畢,奉鑾舉麾唱樂作,奏《定安》之曲,《中和韶》樂作,駕興, 還至華蓋殿,樂止。計用領樂官五員、俳長四人,協同 俳長辦事。色長十二人,各色色長十四人。樂工十八 撥,第一撥一百八人,第二撥至十八撥,每撥不等,大 約二三十人。歌工每撥十二人。 凡太廟時享,導駕 回上祭畢,至廟街門內陞輦,錦衣衛官奏「起輦」,俳長 唱作,樂官一員奏樂,奏《敬祖宗之曲》,導至午門裡,樂 止,計用領樂官五員,俳長十人,各色色長四十人。樂 工四撥,每撥一百八人,歌工十二人。 凡祭祀社稷, 導駕回上祭畢,至社稷門內陞輅,錦衣衛官奏《起輅》, 俳長唱作,樂官一員奏樂,奏《神歡》之曲,導至午門裡 樂止,計用領樂官五員,俳長四人,各色色長十六人。 樂工二撥,每撥一百二人,歌工十二人。 凡祭山川, 導駕回,上祭畢,陞輦,錦衣衛官奏「《起輦》色長」唱作,樂 官一員奏樂,奏《神歡》之曲,導至奉天門,樂止。計用樂 工十八撥,樂章、樂器,并用人數,與郊祀回同。 凡幸 太學,導駕回,上幸太學,禮畢,陞輦,錦衣衛官奏「《起輦》 色長」唱作,樂官一員跪奏樂,奏《神歡》之曲,導至奉天 門,樂止。上陞座,樂作,坐定樂止。百官行禮,樂作,禮畢, 樂止。駕還宮,樂作,至奉天殿,樂止。計用樂工八撥,樂 章、樂器,并用人數,與郊祀回同。 凡耕籍田,導駕回, 祭先農畢,至籍田所,戶部尚書捧鞭跪進,本司官引 裝扮。裡行十八人,內《村田樂》老人四人,禾十四人, 各念《禾詞》。外行七十二人,各作樂器攛掇,隨駕行三 推。禮畢,駕至儀門,陞座,樂止。觀三公九卿耕訖,本司 承應用大樂,攛掇、百戲院本、探子、觔斗,隊舞畢,本司 官跪贊致語。駕至,殿內陞座,進湯、進膳,俱用樂。順天 府官并耆老人等行禮謝恩,樂作,禮畢樂止。次百官 行禮,樂作,禮畢樂止。賜百官酒飯,復入班行禮,樂作, 禮畢樂止。尚膳官進膳樂作,進訖樂止。百官入席,本 司官奏:一奏《本太初之曲》」,進酒樂作,進訖樂止,進膳 樂作,進訖樂止。本司官跪奏《進湯》樂作,徹湯樂止;二 奏《仰大明之曲》,進酒、進膳」、進湯樂作,進訖樂止,皆如 前;三奏《民初生之曲》,「進酒、進膳」、進湯樂作,進訖樂止, 皆如前。徹御案畢,樂止。百官行禮,樂作,禮畢,樂止。鴻 臚寺官奏「禮畢。」駕起陞輦,仍用十八撥。樂工、歌工前 導。起輦,色長唱作樂,本司官跪奏樂,奏《神歡》之曲,導 至午門前,樂止。 凡大宴,駕出至奉天門,色長唱作 樂,《丹陛樂》作,駕陞奉天殿,樂作。鴻臚寺贊,百官四拜, 禮畢,樂止。光祿寺進御筵,樂作,內官設案訖,樂止。進花進膳,樂作,進訖,樂止。奉鑾奏一奏《上萬壽之曲》,侑 食樂作,斟酒贊跪,本司官奏「進酒」,樂止,各官就坐。奏 樂,奏《平定天下之舞》,引舞樂工二人,舞人樂工三十 二人。舞畢,奏二奏《仰天恩》之曲,侑食樂作,奏「進酒」,樂 止。殿外導湯樂作,領樂俳長一人,色長四人,攛節樂 工二十四人,殿內迎湯樂作,領樂色長二人,歌工四 人。湯至,奏進湯,樂作。贊饌成,徹湯,樂止,奏黃童白叟 鼓腹謳歌,承應舞、《念禾詞》。俳長一人,歌工四人,樂工 十五人,白叟六人,黃童八人。舞畢,奏樂,奏「《撫安四夷 之舞》。引舞樂工二人,歌工四人,樂工十七人,高麗舞、 琉球舞、北番舞、回回舞各四人。舞畢,奏三,奏《感帝德 之曲》。侑食,樂作,奏進酒,樂止,奏樂,奏《車書會同之舞》, 舞人、樂工三十四人,舞畢,奏四奏《民樂生之曲》,侑食 樂作,奏《進酒》樂止,導湯樂作,迎湯樂作如前,奏《進湯》 樂作,贊饌成,徹湯樂止,奏樂,奏「《表正萬邦之舞》,引舞 樂工二人,舞人、樂工六十四人,舞畢,五奏《感皇恩之 曲》,侑食樂作,奏《進酒》,樂止,導湯樂作,迎湯樂作如前。 奏《進膳》樂作,徹湯膳并御筵。樂止。奏樂,奏《天命有德》 之舞。引舞二人,舞人、樂工六十四人。舞畢,奏《纓鞭得 勝蠻夷隊舞》。舞人、樂工一百四人承應。內獅子舞五 人。舞畢,官二員更迭致語,「萬民安樂,天下太平」,嵩呼 萬歲。再動樂聲,樂作樂止,百官四拜,禮畢。 凡進士 傳臚,上將陞殿,色長唱作,樂官一員舉麾奏樂,奏《聖 安之曲》,《中和韶樂》作,上陞座,樂止。舉人行禮,堂下樂 作,禮畢樂止。傳制黃榜,案起樂作,至丹墀置定樂止。 傳臚舉人行禮,樂作,禮畢樂止,案起樂作,案至奉天 門外,樂止。大樂迎黃榜出,鴻臚寺官致詞,百官行賀 禮,樂作,禮畢樂止。本司官舉麾奏,樂,奏《安定之曲》,《中 和韶樂》作,駕還宮,至華蓋殿,樂止。 凡進士上表謝 恩,上將陞殿,色長唱作,樂官一員舉麾奏樂,奏《聖安 之曲》,《中和韶樂》作,上陞座,樂止。鴻臚寺官贊百官行 常朝禮,樂作,禮畢樂止。諸進士行禮,樂作,禮畢樂止。 進表,表案起,堂下,樂作,安置定,樂止。宣表畢,進士行 禮,俛伏,樂作,禮畢樂止。進士行四拜禮,樂作,禮畢樂 止。本司官舉麾奏樂,奏《安定之曲》,《中和韶樂》作,駕還 宮,至華蓋殿,樂止。 凡東宮千秋節并朔望朝參,領 樂官五員,俳長二人,歌工四人,色長四人,樂工四十 人。 凡東宮冠禮畢,宴用七奏樂,領樂官四員,俳長 二人,色長四人,歌章拍板四人,樂工十人。 凡慶賀 皇太后聖節女樂奉鑾等官妻五人,提調女樂四人, 歌章二十四人,奏樂一百一十五人。 凡慶賀中宮 女樂同。 凡每日常朝,樂工二十人,于午門外御道 兩旁侍立。 凡諸王公主婚嫁,本司用大樂前導。 凡進《實錄》并纂修書籍成,賜宴禮部,俱本司承應。 凡進士傳臚後,例於禮部設宴,武舉開榜後,例於兵 部開宴,俱本司承應。 凡四裔人朝貢到京,例於會 同館設宴,本司承應。 凡供應樂器、遇有毀壞、本司 申禮部題請、咨工部造辦。其弦線等料、南京教坊司 三年一解。南京禮部、咨禮部驗給。 凡御樂庫看庫 人役、三年一次僉補。每年六月六日、曬晾在庫袍服

凡樂戶《禁例》。本司官俳、色長有缺、皆以次選補。但

「係為事革役閒住者,再不得補充。其本司老疾不堪 承應之人,放回原籍為民,一體當差。」 凡太常寺官、 協律郎、司樂,以掌樂教師、執事樂舞生選補。天地山 川壇并各陵祠祭署,奉祀、祀丞,以樂舞生選補。神樂 觀提點、知點,於奉祀祀丞內選補。俱從禮部選定,送 部奏除。其曾經問罪者不許。 凡樂舞儀節,本司令 協律「郎等官教習。每遇祭祀,先期,於本觀演習。」 凡 大祀天地,舉麾協律郎一員,樂舞生七十二人,文舞 生六十四人,引舞二人,武舞生六十四人,引舞二人。 圜丘壇舉麾協律郎二員,樂舞生七十二人,文舞生 六十四人,引舞二人,武舞生六十四人,引舞二人。方 澤壇舉麾樂舞生同前;祈穀壇舉麾樂舞生同前。朝 日壇舉麾樂舞生同前。夕月壇舉麾樂舞生同前。大 享殿舉麾樂舞生同前。 凡時享太廟,舉麾樂舞生 同前。社稷壇舉麾樂舞生同前。帝社、帝稷壇舉麾樂 舞生同前。先師孔子廟舉麾協律郎一員,樂舞生七 十二人。

太祖吳元年初置太常司等官職雅樂 编辑

按任氏《樂律志》:乙巳吳元年,置太常司,其屬有協律、 司樂等官,職雅樂。六月,命自今朝賀不用女樂。秋七 月,上御戟門,召學士朱升及范權領樂。舞生入見,設 雅樂閱試之。上試擊石,命升辨識五音。升不能審,以 宮音為徵音。上曰:「升每言能審音,今乃以宮作徵耶?」 八月,以冷謙為協律郎。謙精音律,善鼓琴。元末以黃 冠隱居吳山。至是召用,令協樂章聲譜,俾樂生習之。 秋九月,克金陵,即位,設典樂官。其明年,置雅樂以供 郊社之祭。又命於泗州取靈璧石製磬,湖州採桐製 琴瑟。冬十月,考正四廟雅樂,命冷謙較定音律及編 鐘、編磬等器。癸亥,定樂舞之制,其樂生用道流舞生, 以軍民俊秀子弟充之。十一月,置教坊司,掌宴會大樂。設大使、副使各一人,和聲郎二人,後改為奉鑾一 人,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樂各一人,以樂工為之。 按績《文獻通考》:吳元年乙亥,上御戟門,召學士朱升 領樂。舞生入見,設雅樂,令試之。上親擊石磬,命升辨 五音。升以宮音為徵音,上曰:「何乃以宮作徵耶?」起居 注熊鼎對曰:「八音之中,石最難和,故《書》曰:『於予擊石 拊石,百獸率舞』。」上曰:「石聲固難和,然樂以人聲為主, 人聲和則八音和矣。」因命樂生登歌一曲,上復歎曰: 「古者作樂,以和民聲,格神人而與天地同其和。近世 儒者,鮮知音律之學,欲樂和顧不難耶?」鼎等對曰:「樂 音不在外求,實在人君一心。君心和則天地之氣亦 和,而樂亦無不和矣。」上深然之。後命升等撰《圜丘》《方 丘樂章》,而朝享太廟諸樂章,則詔梁寅等分為之。

洪武元年定鹵簿樂及諸樂舞生樂工之制并社稷宗廟諸樂 编辑

按《明會典》「大駕鹵簿,洪武初定。金龍畫角二十四枝」, 木質黑漆戧金為飾。上節寶相花,中節纏身單龍雲 文,下節八寶、雙海。馬鼓四十八面,木匡加紅油,冒以 革。面徑一尺七寸,匡畫寶相花,面畫雙獅,彩毬金四 面,以銅為之,徑一尺七寸。金鉦四面銅質,竹匡用紅 綆,繫鉦于匡鉦徑九寸五分。杖鼓四箇,木匡、細腰匡 兩頭加黑漆戧金雲龍文鐵圈二,冒以革,附于匡,聯 以紅絨綆,加銅龍頭鉤子,以青絨匾絛懸之。笛四管, 截竹為之,六竅,長一尺六寸。板四串,鐵力木板各六, 貫以青絲組,各長一尺一寸。上闊一寸九分,下闊二 寸五分。小銅角二箇,長三尺八寸,加漆貼金大銅角 二箇,長三尺六寸一分。加漆貼金。 《大樂器制度》麾 一,硃紅漆木竿,長一丈一尺,飾以貼金銅龍頭。鐵鉤 長一尺七寸,下垂黃綺。麾帶,長一丈,兩面繪青龍并 雲文,一升一降,上下有綵繪雲板。抹金銅釘鉸全。戲 竹一對。紅漆竹長六尺。貼金木龍頭,長七寸。口銜紅 竹絲二十四莖,各長四尺五寸,上有綵線帉。簫十 二管,以紫竹為之,長一尺九寸,六孔,間纏以絃線,裹 以錫箔,無底,直吹之。笙十二攢,用紫竹十七管,下施 銅簧,參差攢于黑漆木匏中有觜項,亦黑漆,上垂綵 線帉錔。龍笛十二管,以竹為之,兩末牙管,束長一尺 七寸五分,一孔在前,其後七孔,貼金木龍頭,垂綵線 帉錔。頭管十二管,以烏木為之,長六寸八分,九孔,前 七後二,兩末以牙管,束以蘆。為梢方響四架,每架用 鐵方響十六,厚薄不等,應《六律》《六呂》《四清聲》。以鐵條 四,裹以黃氈,橫置架內,貫而列之為二層,每層方響 八,承以硃紅漆木架左右二柱并上下匡俱戧金花 文。架高五尺,闊二尺二寸,上用雕木五彩花板一,其 上雕木貼金龍一,間以五彩,架上貼金火燄寶珠一, 左右兩如意雲,上施貼金二龍頭,口銜紅綠帉錔,其 下雕飾五彩線金芝草。」文。𥱧八架,每架用楸木為質, 長三尺九寸。中虛,四周烏木邊,上施九絃并柱子九, 面繪金龍并彩雲。入𥱧尾垂彩線帉錔二,承以硃紅 漆架四角貼金彩色龍頭四,各垂彩線帉錔。琵琶八 把,用鐵力木為質梓木面板鳳眼二,匙頭並項,通長 三尺五分,闊一尺二寸五分。匙頭并項一,軸子四,扶 手山口各一,皆用烏木四絃,皆有烏木樁楸二,上施 抹金環并鉤撘,負以綠絨匾絛。匙頭上施彩線帉錔 一,大小斑竹品二十。烏木撥一,用牙嵌迎引面板,施 描金盤龍文。朝賀用素箜篌八把,用梓木為身,闊五 寸,厚六寸,直長四尺八寸,并柄上雕龍頭。中嵌花板、 雕盤龍一,俱沉香色描金。附以烏木引條,繫二十絃, 下橫施引首,并描金沉香色龍頭,通長二尺二寸五 分,上施烏木軸子二十,中有柱手,用烏木製成竹節, 兩末雕龍頭,描金長一尺二寸五分。兩龍頭下,各垂 彩線帉錔。杖鼓三十六箇,每箇二面。其下鐵圈口二: 一面冒以犢皮,徑一尺二寸五分。一面冒以山羊皮, 徑一尺三寸。冒縫用紅皮掩錢細腰木匡,廣一尺七 寸九分。黑漆戧金枝葉《寶相花》文。以紅絨綆一條,絡 抹金銅龍頭鉤子十六箇,各有襯鉤。紅皮硃紅生革 描金龍束子八箇。懸以綠絨匾絛。用抹金銅龍頭撘 鉤二箇,併鉤圈。鼓衣以紅綺一幅,長三尺五寸,織青 龍并五彩雲文。周圍黃絨織香草文版四串。用鐵力 木六片,長一尺一寸。上闊一寸九分,下闊二寸五分。 聯以青絲絛,垂綵線帉錔。大鼓二面以木為匡,高三 尺,冒以革。面徑四尺。周圍抹金銅釘,面施粉繪荷葉 四,中蓮花一匡加紅油,繪寶相花。貼金銅鐶鈸四。迎 引。紅漆木杠,黃絨綆舉之。朝會,用硃紅漆木架,上施 獅子四。鼓衣一,用紅綺織綵色雲龍邊纓絡文,瀝水 織瑞草文。 《中和韶樂》制度。麾一,用硃紅漆竿,高一 丈一尺,飾以抹金銅龍頭鐵鉤一尺七寸,綴紅羅織 金龍文并彩雲,一面升,一面降,上下有花版,上繪雲, 下繪山水。柷一,以木為之,狀如斛,面方二尺,深一尺 七寸,有足,四面繪山水樹木,後面有孔一。椎柄曰「止 敔一」,以木為之,狀如伏虎。背刻二十七齟。齬長二尺 五寸,有座,以紅漆竹櫟之,其半析為二十四莖,名為「籈。」搏拊二,其形如鼓,長一尺四寸,冒以革。二面粉飾, 繪彩鳳文。硃紅漆木匡,繪彩雲文。銅釘環貫以黃絨 綆。琴十張,用桐木面梓木,底長三尺六寸六分,黑漆, 身臨《嶽焦》。尾以鐵力木為之,肩闊六寸,尾闊四寸。七 絃俱帶軫,其面有徽十三,底有鴈足、護軫各二,用硃 紅漆几承之。瑟四張,用梓木為質,長七尺。首廣一尺 三寸五分,尾廣一尺一寸。黑漆邊體以粉為質,繪雲 文。首尾繪以錦文。二十五。絃各有柱,皆朱絃,內一絃 黃,置於紅漆架。簫,十二管,以竹為之,長一尺八寸,間 纏以絃線,有六孔,前五,後一。笙十二攢,用紫竹十七 管,下施銅簧,參差攢於黑漆木匏中有觜項,亦黑漆。 笛十二管,以細竹為之,紅漆,長一尺五寸。前一孔,次 六孔,旁二孔。塤四箇,以土為質,形如秤錘,平底,中虛, 上銳,孔六,上一,前三,後二。黑漆戧金雲文。箎四管,用 大竹為之,長尺有五寸。間纏銅絲三道。紅漆面吹竅 一。六孔前一後四,頭一近頭又二小孔。排簫四架,每 架高一尺五分,廣一尺一寸五分。用竹十六管。其下 參差列於硃紅漆木匾架二面俱戧金鳳文編鐘二 架。鐘以銅為之十六枚應十二律。《四清聲》設于硃紅 漆簨虡簨橫虡上節以鱗屬為貼金木龍頭二,各垂 流蘇五,并帉錔即周之璧翣遺制。鐘虡則植二柱以 設簨,飾以臝屬,為二獅子於趺上。簨之上有業,有崇 牙大板謂之「業」,刻為山形若鋸齒捷業然。其上大板 繪雲文,崇牙以懸鐘簨。上列植羽為木,雕彩鸞五。編 磬二架,磬以石為之,十六枚,應律如鐘簨,飾以羽屬, 為貼金木鳳頭。二虡亦飾以羽屬若鵝狀二於其趺, 餘並如編鐘簨簴制。應鼓二,以木為匡,冒以革,鍍金 銅釘環,橫置於青綠重斗,上貫以硃紅漆柱下四足 飾以臝屬,刻獅子四於其趺上施四角黃綿布蒙蓋, 周圍垂瀝水,抹金銅蓮花座。其上施彩鳳一,四角貼 金木龍頭,下垂綵線流蘇五,各垂紅線帉錔,繫以紅 漆槌。 東宮金龍畫角十二枝,木質,黑漆戧金為飾。 上節寶相花,中節纏身單龍雲文,下節「八寶雙海馬。」 花匡鼓二十四面,紅油木匡,畫寶相花。釘環鈸皆擺 錫。粉塗革面徑一尺七寸,畫雙獅彩毬。懸以紅絨匾 絛。掆鼓二面,制同花匡鼓,但面闊一尺,畫荷并葉。金 鉦二面,銅質竹匡四旁用紅綆繫鉦於匡,徑九寸五 分。金二面,以銅為之,徑一尺七寸。板二串,每串板六, 各一尺一寸。上闊一寸九分,下闊二寸五分。聯以青 絛笛二管,截竹為之,六竅,長一尺五寸。杖鼓二箇,木 匡細腰,黑漆戧金龍文,兩頭以革冒之,聯以紅絨綆, 加銅龍頭鉤子,以青絨匾絛。懸用小銅角一對,長三 尺八寸。加漆貼金大銅角一對,長三尺五寸七分。加 漆貼金戲竹一對。紅漆長六尺。貼金木龍頭長七寸。 口銜紅竹絲二十四莖,長四尺五寸。上有綵線帉錔。 以竹為柄。大鼓一面以木為匡、高一尺七寸,冒以革 面、徑二尺五寸。周圍抹金銅釘。面施粉繪荷葉四,中 蓮花一。匡加紅油、繪寶相花。抹金銅環。鈸四角用硃 紅漆木杠二,紅絨綆舉之。鼓衣一,用紅綺織綵色雲 龍。其下邊黃纓絡紋瀝水織瑞草文板一串。每串用 鐵力木六片,貫以青絲絛,長闊同前制。并綵線帉錔。 杖鼓十二箇,每箇二面。其下鐵圈口二:一面冒以犢 皮,徑一尺五寸。一面冒以山羊皮,徑一尺三寸。冒縫 用紅皮掩錢細腰木匡廣一尺七寸九分。黑漆戧金 枝葉、寶相花文。以紅絨綆一條聯絡抹金銅龍頭鉤 子十六箇,各有襯鉤。紅皮硃紅生革描金龍束子八 箇,懸以綠絨匾絛。用抹金銅龍頭撘鉤二箇,并鉤圈。 鼓衣一。以紅綺一幅,長三尺五寸,織青龍文,并五彩 雲文,周圍黃絨織香草文。龍笛二管,每管以竹為之。 兩末牙管,束長一尺七寸五分。一孔在前,其後七孔 無底。橫吹之,貼金木龍頭,垂綵線帉錔。笙二攢,每攢 用紫竹十七管,下施銅簧,參差攢於黑漆木匏中。有 觜項,亦黑漆垂綵線帉錔。箜篌二把,每把用梓木為 身,闊五寸,厚六寸,直長四尺八寸。并柄上雕龍頭,中 嵌花板、雕盤龍一,俱沉香色描金。附以烏木引條,繫 二十絃,下橫施引手,并描金沉香色龍頭,通長二尺 二寸五分。上施烏木軸子二十。中有柱手,用烏木製 成竹節,兩末雕龍頭,描金,長一尺二寸五分。兩龍頭 各垂綵線《帉錔》。𥱧二架,每架用楸木為質,長三尺九 寸。中虛,四周烏木邊,上施九絃并柱子九,面繪金龍 并彩雲文。𥱧尾垂綵線帉錔二,承以硃紅漆。架四角 貼金龍頭四,各垂綵線帉錔琵琶二把。每把以鐵力 木為質。梓木面板鳳眼二,匙頭并項,通長三尺五寸, 闊一尺二寸五分。匙頭并項一。軸子四,扶手、山口各 一,皆用烏木四絃,背有烏木樁楸二,上施抹金銅環 并鉤撘,負以綠絨匾絛。匙頭上施綵線帉錔一,大小 斑竹品十二。烏木撥一。用牙嵌方響二架,每架用鐵 方響十六,厚薄不等,應六律、六呂、「《四清聲》。以鐵條四, 裹以黃氈,橫置架內,貫而列之為二層,每層方響八, 承以硃紅漆木架,左右二柱并上下匡俱戧金花文。 架高五尺,闊二尺二寸,上用雕木五彩花板一,其上雕木貼金龍一,間以五彩雲。架上貼金火燄寶珠一。 左右兩如意雲,上施貼金二龍頭,口銜紅綠帉錔,其 下雕飾五彩線金芝草文。頭管二管,皆以烏木為之, 長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後二,兩末以牙管,束以蘆為 梢,無底,直吹之。簫二管,皆以紫竹為之,長一尺九寸, 六孔,間纏以絃線,裹以錫箔,無底。直吹 親王畫角 十二枝,木質黑漆戧金,上寶相花,中單龍纏身雲文, 下八寶、雙海馬為飾。花匡鼓二十四面,紅油木匡,畫 寶相花,釘環鈸皆擺錫。粉塗革面,畫獅子彩毬。徑一 尺七寸,懸以紅絨匾絛。杖鼓二面,黑漆木匡細腰戧, 金花文粉塗革面,掛以青絨匾絛。金鉦二面,以響銅 為之,徑九寸,邊有小竅,外以紅竹匡,絡以紅絨綆鑼 二面。鑼口徑一尺三寸。掆鼓二面,紅油木匡,畫《寶相 花》,粉塗革面畫荷并葉。鐵釘環鈸皆擺錫。懸以紅絨 綆板一串。鐵力木板六,各長一尺一寸。上闊一寸九 分,下闊二寸五分。聯以青絛笛二管,以竹為之,長一 尺六寸六孔。小銅角一對,以銅為之,高三尺五寸。加 硃漆描金雲龍文大銅角一對,以銅為之,高三尺四 寸八分。硃漆描金升降雲龍文戲竹一對。硃漆竹柄, 通長六尺。內貼金木龍頭七寸。竹絲二十四莖,長四 尺五寸。上垂紅綠帉錔。大樂鼓一面,紅油木匡,畫寶 相花。冒以革,傅以粉畫荷并葉。匡高一尺六寸。面徑 二尺。貼金銅釘環。鈸木紅絹鼓衣、畫盤螭并花文。舉 以紅木杠紅絨匾絛板一串,制同前,但加紅綠帉錔。 杖鼓十二面,制同前,但加木紅絹鼓衣、畫盤螭并花 文,及有貼金木魚首,銜紅綠帉錔,名「魚頭鞭。」笛四管, 制如前。貼金木龍頭,共長一尺七寸。鹿角管束兩末 八孔,龍口銜紅綠帉錔頭。管四。管以烏木為管,長六 寸八分,以牙管束,卷蘆為梢,九竅。 郡王畫角十枝, 木質黑漆戧金文,上《寶相》花,中單龍纏身雲文,下八 寶雙海馬為飾。花匡鼓二十面,木質、紅油匡,畫寶相 花;釘鈸環皆擺錫,粉塗革,面畫獅子彩毬。徑一尺七 寸,掛以紅絨匾絛。掆鼓一面,紅油木匡,畫寶相花,粉 塗革面,畫荷并葉。鐵釘環鈸皆擺錫。懸以紅絨綆金 鉦一面,以響銅為之,徑九寸,邊有小竅,外以紅竹匡, 絡以紅絨綆鑼二面。鑼口徑一尺三寸板一串,鐵力 木板六,各長一尺一寸。上闊一寸九分,下闊二寸五 分。聯以青絛。笛二管,以竹為之,長一尺六寸。六孔戲 竹一對,硃漆竹柄,共長六尺。內貼金木龍頭七寸,竹 絲二十四莖,長四尺五寸。上垂紅綠帉錔。大樂鼓一 面,紅油木匡,畫《寶相花》粉塗革。面徑二尺,畫荷并葉, 匡高一尺六寸。釘、鈸環皆銅抹金木紅絹鼓衣、畫盤 螭并花文。舉以紅木扛。紅絨絛板一串,制同前,但加 紅綠帉錔。杖鼓八面黑漆木匡,細腰戧金花文粉塗 革面,聯以紅綆,掛以青絛木紅絹鼓衣、畫盤螭并花 文,及有貼金木魚首,銜紅綠帉錔,名「魚頭鞭。」笛四管, 貼金木龍頭,共長一尺七寸。鹿角管束兩末八孔,龍 口銜紅綠帉錔頭管四。管以烏木為管,長六寸八分, 以牙管束,卷蘆為梢,九竅。 凡樂舞生,洪武初選用 道童舞生,以軍民俊秀子弟為之。 凡各壇樂舞生, 令選道童為樂舞生,額設六百名,專備大祀宗廟社 稷山川及各陵供祀之用。 凡樂舞生所用樂器,俱 從工部造成,遇有損壞,逐時修理。惟笙簧,每年工部 預期差撥笙匠赴觀,逐一展視收理。 洪武初定,王 國宗廟樂生三十六人,鐘、磬各一,瑟二,琴八,塤、箎、簫、 笛各二,笙四,柷敔各一,搏拊二,歌工八。舞生七十二 人,文舞三十六人,各執羽籥。武舞如文舞之數,各執 干戚。中各以二人為引舞。

按任氏《樂律志》:「洪武元年春二月,上親祭太社、太稷。 迎神,奏《廣和之曲》,奠玉帛,奏《肅和之曲》。初獻,奏《壽和 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終獻,奏 《熙和之曲》,《文德之舞》。徹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 之曲》。望瘞,奏《時和之曲》。丁未,祫享於太廟。迎神,奏《太 和之曲》,奉冊寶,奏《熙和之曲》。進俎,奏《寧和之曲》。初獻」, 奏《壽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 終獻,奏《熙和之曲》,《文德之舞》。徹豆,奏《雍和之曲》,送神, 奏《安和之曲》。初獻則德懿、熙仁各奏樂舞,亞、終獻則 四廟共之。閏七月,定大將奏凱,樂用鼓吹,其凱歌則 隨事撰述。八月,遣官釋奠於先師孔子,仍用《大成登 歌樂》。冬十一月,祀昊天上帝於圜丘,迎神,奏《中和之 曲》,奠玉帛,奏《肅和之曲》。奉牲,奏《凝和之曲》。初獻,奏《壽 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終獻, 奏《熙和之曲》,《文德之舞》。徹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 和之曲》。十二月,立旗纛,廟祭用時樂。

洪武二年定「《錫宴蕃王之樂》,并祀諸神樂章。」

按《明會典》,「凡蕃王來朝,錫宴於謹身殿。皇帝陞御座, 大樂鼓吹振作,鳴鞭樂止,皇太子、諸王各就座。禮部 官取旨,導蕃王入就座。內使監令於御前斟酒,司壺 於皇太子、諸王以下各斟酒。細樂作,奏《太清之曲》。酒 再行細樂作,奏《感皇恩之曲》。酒三行細樂作,奏《賀聖 朝之曲》。酒四行細樂作,奏《普天樂》之曲。酒五行細樂作,舞諸國來朝之舞。酒六行細樂作,奏《朝天子之曲》。 酒七行細樂作,奏《醉太平之曲》,舞《長生隊》之舞。飲畢, 樂舞止。

按任氏《樂律志》:「二年春正月,定以驚蟄、秋分日祀太 歲風雷諸神,以清明、霜降日祀嶽瀆諸神。迎神,奏《中 和之曲》,奠帛,奏《安和之曲》,初獻,奏《保和之曲》,亞獻,奏 《肅和之曲》,終獻,奏《凝和之曲》,徹豆,奏《壽和之曲》,送神, 奏《豫和之曲》,望燎,奏《熙和之曲》。二月,遣官祭馬祖、先 牧、馬社之神,用時樂。」壬午,上躬享先農,以后稷配。迎 神、奠帛並奏《永和之曲》,進俎,奏《雍和之曲》,初、亞、終獻 並奏《壽和之曲》,徹豆、送神並奏《永和之曲》,望瘞,奏《泰 和之曲》。三月,遣中書官祀三皇,以勾芒、祝融、力牧、風 后配,樂用登歌。五月癸卯,夏至,祭皇地祇於方丘,以 嶽鎮海瀆配。迎神,奏《中和之曲》,奠玉帛,奏《肅和之曲》, 奉牲,奏《凝和之曲》。初獻,奏《壽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 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終獻,奏《熙和之曲》,《文德之舞》。 徹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瘞,奏《時和之 曲》。秋九月,命考宮縣樂制,詔有司訪求通音律者。 洪武三年,定宗廟朝會宴享之樂,并定樂工服色。 按《明會典》,「洪武三年定大祀,凡樂四等,天地九奏,神 祇太歲八奏;大明太社稷」帝王七奏,《夜明》帝社稷、宗 廟、先師六奏。舞皆八佾,有文有武,先師舞六佾,用文。

國初,於闕左建四廟,德祖廟居中,懿祖東第一廟。

熙祖西第一廟,仁祖東第二廟,廟與主皆南向。三年, 定時享用四孟月,孟春特享於各廟,各具禮樂。餘時 俱奉三祖神主,合享於德祖之廟。德祖仍南向,三祖 以次東西向。初獻各奏本廟樂,亞獻、終獻、徹饌還宮, 同奏《德廟樂》。 洪武間,定殿內《中和韶樂》樂器:麾一, 簫十二,笙十二,排簫四,橫笛十二,塤四,箎四,琴十,瑟 四,編鐘二,編磬二,應鼓二,柷一,敔一,搏拊二。 丹陛 樂樂器:麾一,戲竹二,簫十二,笙十二,笛十二,頭管十 二,𥱧八,琵琶八,二十絃八,方響二,鼓二,拍板八,杖鼓 十二。 又按,《會典》三年,凡樂藝,冠青卍字頂巾,繫紅 綠褡䙏。樂妓則戴明角冠,皁褙子,不許與庶民妻同。 御前供奉、俳長皆服鼓吹冠,紅羅胸背小袖袍,紅絹 褡䙏,皁靴色長,皆服鼓吹冠,紅青綠紵絲彩畫百花 袍,紅絹褡䙏。歌工皆服弁,冠,紅羅織金胸背大袖袍, 紅生絹錦領中單,黑角束帶,紅熟絹錦腳褲,皁皮琴 鞋,白綿布夾襪。樂工服色與歌工同。 凡教坊司官, 常服冠帶與百官同。至御前供奉,執粉漆笏,服黑漆 幞頭,黑綠羅大袖襴袍,黑角偏帶,皁靴。又令教坊司 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又令樂人戴鼓吹 冠,不用錦絛,惟用紅褡䙏,服色不拘紅綠。又令教坊 司婦人不許戴冠、穿褙子。又令樂工當承應許穿靴 出外不許。又令樂人衣服許用明綠、桃紅、玉色、水紅、 茶褐色顏色,其餘不得穿用俳色。長樂工俱戴皁頭, 中繫雜色絛。 凡中宮供奉女樂奉鑾等官妻、本色 髻,青羅圓領。提調女樂,服黑漆唐巾,大紅羅銷金 花圓領,鍍金花帶,皁靴。《歌章》女樂,服黑漆唐巾,大紅 羅銷金裙襖,胸帶,大紅羅抹額,青綠羅彩畫雲肩,描 金牡丹花皁靴。奏樂女樂,服色與《歌章》同。

按《大政紀》,「三年九月乙卯,定朝會宴享樂舞之數。」凡 奏樂曲,皆按月律。前三奏和緩,中四奏《壯烈》,後二奏 《舒長》,《起臨濠》之曲名《飛龍引》,《開太平》之曲名《風雲會》, 《安建業》之曲名《慶皇都》,《削群雄》之曲名《喜昇平》,《平幽 都》之曲名《賀聖明》,《撫四裔》之曲名《龍池宴》,《定封賞》之 曲名《九重歡》,《大一統》之曲名《鳳皇吟》,《守昇平》之曲名 《萬年春》。其十二月按律樂歌,正月為《萬年春》,二月為 《玉街行》,三月為《賀聖明》,四月為《喜昇平》,五月為《樂清 朝》,六月為《慶皇都》,七月為《永太平》,八月為《鳳皇吟》,九 月為《飛龍引》,十月為《龍池宴》,十一月為《金門樂》,十二 月為《風雲會》。其武舞曲名《清海宇》,文舞曲名《泰階平》。 按《明寶訓》,三年八月丁丑,禮部尚書陶凱等言進膳 舉樂。太祖曰:「古之帝王,功業隆盛,治洽生民,上下之 間,熙然太和,雖日舉樂,未為過也。今天下雖定,人民 未蘇,北征將士,尚在暴露之中,此朕宵旰憂勤之不 暇,豈司忘將士之勞,而自為佚樂也哉!俟大兵凱還, 士卒無戰伐之勞,人民罷轉輸之苦,然後以樂侑膳, 未晚也。」

按任氏《樂律志》:「三年春二月丙子,朝日於東郊。迎神, 奏《熙和之曲》,奠玉帛,奏《保和之曲》。初獻,奏《安和之曲》, 《武功之舞》。亞獻,奏《中和之曲》,終獻,奏《肅和之曲》,《文德 之舞》。徹豆,奏《凝和之曲》,送神,奏《壽和之曲》,望燎,奏《豫 和之曲》。秋八月,禮部尚書陶凱等言:『古者人君食日 一舉。請自今御謹身殿早膳,令教坊司具樂。若東西』」 房及兩廡膳則否。上不從,曰:「俟大兵凱旋,士卒無戰 伐之勞,人民無轉輸之苦,然後以樂侑食,未晚也。」己 卯,夕月於北郊,附祭周天星辰。迎神,奏《凝和之曲》,奠 玉帛,奏《保和之曲》。初獻,奏《安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 奏《中和之曲》,終獻,奏《肅和之曲》,皆《文德之舞》。徹豆,奏 《壽和之曲》,送神,奏《豫和之曲》,望燎,奏《熙和之曲》。九月定朝會、宴享樂舞之制。凡聖節、正旦、冬至大朝賀,和 聲郎陳樂於丹墀,百官拜位之南,北向。上將出,仗動, 大樂作,升座,樂止。上進第一爵,和聲郎舉麾唱奏《起 臨濠》之曲。引樂二人引歌工、樂工詣酒案前,北面重 行立定。奏畢,偃麾押樂,引眾工退。第二奏《開太平之 曲》,第三奏《安建業之曲》,第四奏《削群雄之曲》,第五奏 《平幽都之曲》,第六奏《撫四裔之曲》,第七奏《定封賞之 曲》,第八奏《大一統之曲》,第九奏《守承平之曲》,其舉麾 偃麾,歌工、樂工進退皆如前儀。上進第一次膳,和聲 郎舉麾唱奏《飛龍引之樂》。大樂作,食畢,樂止,偃麾。第 二奏《風雲會之樂》,第三奏《慶皇都之樂》,第四奏《平定 天下之舞》,第五奏《賀聖明之樂》,第六奏《撫安四裔之 舞》,第七奏《九重歡之樂》,第八奏《車書會同之舞》,第九 奏《萬年春之樂》,其舉麾偃麾如前儀。九奏三舞既畢, 上興,大樂作,入宮樂止,和聲郎執麾,引眾工出。 洪武四年,定先聖廟樂舞生之製,并定宴享九奏樂 章。

按《明會典》:「凡祭先聖孔子祭器禮物樂舞,洪武四年 更定樂舞生,擇監生及文武大臣子弟在學者,預教 習之。」

按《明寶訓》,四年六月戊申,吏部尚書詹同、禮部尚書 陶凱,製宴享九奏樂章,成,上之。其曲:一曰《本太初》,二 曰《仰大明》,三曰《民初生》,四曰《物品亨》,五曰《御六龍》,六 曰《泰階平》,七曰《君德成》,八曰《聖道成》,九曰《樂清寧》。先 是,太祖厭前代樂章率用諛詞以為容悅,甚者鄙陋 不稱,乃命凱等更製其詞。既成,太祖命協音律者歌 之,謂侍臣曰:「禮以導敬,樂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為 治?元時古樂俱廢,惟淫詞豔曲,更唱迭和。又使邊裔 之聲與正音相雜,甚者以古先帝王祀典神祇,飾為 舞隊,諧戲殿庭,殊非所以導中和,崇治體也。今所製 樂章,頗協音律,有和平廣大之意。自今一切流俗諠 譊淫褻之樂,悉屏去之。」

按《明外史詹同傳》:「同雖任吏部,國家文章制作之事, 仍屬裁定。為承旨,復與學士樂韶鳳定釋奠先師樂 章。」 《陶凱傳》:「凱擢禮部尚書,帝以前代樂章多諛詞, 或未馴雅,命凱與詹同等更製九奏樂章以進,甚稱 旨。」

按《明通紀》:四年,尚書詹同、陶凱及協律郎冷謙等,制 宴樂九奏樂章。 冷謙,字啟敬,杭州人,精音律,善鼓 瑟。元末以黃冠隱居吳山。國初召為協律郎,郊廟樂 章,多所裁定。

按任氏《樂律志》:四年二月,詔凡祭祀配享之位,不別 設樂。三月,中書省奏進膳用樂,猶弗許。秋八月夕月, 罷附祭周天星辰,九月,乃別祀周天星辰,迎神奏《凝 和》,奠帛初獻奏《保和》《武功舞》,亞獻奏《中和》,終獻奏《肅 和》,皆《文德舞》。徹豆奏《豫和》,送神奏《雍和》。十二月,禮官 奏定釋奠孔子樂舞之數,因奏請京民之秀者充樂 舞生。上曰:「樂舞乃學者事,若釋奠,所以追崇先師。宜 擇國子生及凡公卿子弟在學者,預教肄之。」自是樂 舞生不用。道流。

洪武六年二月,詔教坊司「毋得以古先聖帝王為優 戲。」八月,制《先聖樂章》。九月鑄太和鐘。

按《大政紀》,「六年八月庚午,學士承旨詹同等上所制 釋奠先師孔子樂章」,迎神奏《咸和之曲》,奠帛,奏《寧和 之曲》,初獻奏《安和之曲》,亞獻、終獻,奏《景和之曲》,徹饌、 送神俱奏《咸和之曲》。

按任氏《樂律志》:「『六年二月,詔禮官申禁教坊司及天 下樂人,毋得以古先聖帝明王、忠臣義士為優戲,違 者罪之』。五月,始定太歲、風、雷、嶽、瀆、城隍諸神合祀禮 樂如舊,惟迎神樂章稍改焉。七月,始命儒臣更製釋 奠先師孔子樂章。先是,俱用元大成登歌樂,至是始 更。九月,鑄太和鐘成,其製倣宋景鐘,以九九為數,高」 八尺一寸,拱以九龍,植以龍簴。建樓於圜丘齋宮之 東北懸之。每郊祀,俟駕動則鐘聲作。既升壇,鐘止,眾 官作。禮畢升輦,鐘聲又作,俟導駕樂作乃止。鐘未名, 禮官請曰:「昔黃帝有五鐘,其一曰景鐘。景,大也。惟功 大者其鐘大,故宋之鐘亦緣是以為名,請名之曰景 鐘。」上曰:「古鐘名宜更之。」遂取《周易》「保合太和」之義,定 其名曰太和鐘。

洪武七年、設典樂翰林院定樂章。并製文廟樂舞 按《明會典》。「七年設典樂。」

按《大政紀》:七年九月己卯,翰林院奏進回鑾樂歌。先 是,上以祭祀還,宜用樂舞前導,命翰林儒臣撰樂章, 以致敬慎監戒之意。諭之曰:「古人詩歌辭曲,皆寓諷 諫之意。後世樂章,惟聞頌美,無復古意。夫常聞諷諫, 則使人惕然有警,若頌美之辭,使人自警之意怠,而 自恃之心生。蓋自恃者日驕,自警者日強。朕意如此, 卿等其撰述,毋有所避。」至是,上所撰《神降祥》,《神貺惠 酣》《酒色荒》《禽荒》諸曲,凡三十章,曰《回鑾樂》歌辭,皆存 規諫。其舞分為八隊,隊皆八人,禮部具圖以上,命樂 工肄習之按《明外史樂韶鳳傳》,韶鳳與承旨詹同釐正釋奠先 師樂章。七年,帝以祭祀駕還,應用樂舞前導,命韶鳳 等撰樂章,因撰《神降祥》,《神貺惠》《酣酒》、「《色荒》《禽荒》」諸曲 以進,凡三十九章,曰《回鑾樂歌》,皆寓規諫。

按任氏《樂律志》:「七年五月,文廟成,頒釋奠儀舞八佾。 八月,上躬祀歷代帝王於新廟,迎神奏《雍和》,奠帛初 獻奏《保和》,《武功舞》亞獻奏《中和》,終獻奏《肅和》,俱《文德 舞》。徹豆奏《凝和》,送神奏《壽和》,望瘞奏《豫和》,其樂章出 御製。」

洪武八年親製《大祀樂章》。

按任氏《樂律志》:「八年四月,上親製《二丘樂章》成。初,《二 丘樂章》皆翰林學士朱升等所撰,上謂其文深而詞 藻,故更製之。」

按《續文獻通考》:「太祖洪武中,親製大祀天地樂章。八 年乙卯春正月,上親大祀,遂用焉。」

洪武九年,定王國祭祀樂舞之數。

按任氏《樂律志》:「九年正月,定王國祭祀樂舞之數。其 樂章:迎神,奏《太清之曲》。初獻,奏《壽清之曲》,亞獻,奏《豫 清之曲》,終獻,奏《熙清之曲》,徹饌,奏《雍清之曲》。復詔諸 王於奉祠所設典樂一人。是年,改建太廟,同堂異室。 四孟合享,奏《德祖之樂》。罷特享樂。」

洪武十年,康有孚請修樂器,令諸生肄習。

按任氏《樂律志》:「十年六月,潞州長子縣稅課局大使 康有孚上言三事,其一言學校春秋二祭,樂器散失, 宜敕儒臣詳究禮文,令所在有司即為制備樂器,使 生徒肄習,庶幾禮樂明備,後進之士得以養其德性。」 疏奏,嘉納之。

洪武十一年更製《七奏》樂章。

按任氏《樂律志》:「十一年二月,合祭太社稷於闕右,同 壇同壝,奉仁祖配,更製七奏樂章。」

洪武十二年,置「神樂觀,以供郊祀之樂。」

按《明會典》,「十二年,置神樂觀,設提點、知觀,專管樂舞 生,以供祀事,屬之太常寺云。」

按任氏《樂律志》:「十二年春正月,始合祀天地於大祀 殿。初,上以即位以來,每當祭祀,齋期多有風雨,覽京 房災異之說,乃定天地合祀禮,更其樂章。既奏,草木 不搖,輕雲縹緲。上大悅,特作歌十一章以紀之。十二 月,神樂觀成,以樂舞生居之,命道士周元初管領觀 事。」

按《春明夢餘錄》:「神樂觀在天壇內之西,設提點、知觀 教習樂舞生。內有太和殿,遇祭則先期演樂於此。洪 武初,御製圜丘、方澤汾祀樂章,後定合祀,更撰《合祀 樂章》,禮成,歌九章,已病音樂之未復古也。詔尚書詹 同、尚書陶凱與協律郎冷謙定雅樂,而學士宋濂為 樂章」,著令:凡祀有樂,樂有四等,曰九奏,曰八奏,曰七 奏,曰《六奏》。樂有歌,有舞。歌,堂上舞,堂下舞,皆八佾,有 文有武。郊廟皆奏《中和樂》,太常領之,協律郎、司樂考 協之。凡樂,淫聲、過聲、凶聲、慢聲,若舞失節者,皆有糾 禁。凡樂器不徙,凡園陵之祭,無樂。

洪武十三年,詔「諸臣子弟習樂舞。」

按《明會典》:十三年,詔公侯及諸武臣子弟,習樂舞之 事。 又令禮部揀選樂舞生有過及病者,放歸為民。 按任氏《樂律志》:十三年四月,上諭禮臣曰:「樂舞者,所 以享神祇而致感格,不宜授以非人。」諸樂舞生若有 過及疾病者,即宜遣歸,選擇代之。諸在王府者亦然。 十一月,詔公侯及諸武臣子弟凡百一十九人,習樂 舞以供祀事。

洪武十四年、重鑄「朝鐘。」

按任氏《樂律志》:「十四年四月重鑄朝鐘。」

洪武十五年,定殿內侑食之樂,并定王府樂工。 按《明會典》:「洪武間,定殿內侑食樂。樂器:麾竿一,柷一, 敔一,搏拊一,琴四,瑟二,簫四,笙四,笛四,塤二,箎二,排 簫一,鐘一,磬一,應鐘一,奏《平定天下之舞》。」舞士三十 二人,皆左執干,干長三尺五寸,上闊一尺,下廣六寸, 朱質,上畫雉羽,中畫升龍雲氣。右秉戚戚,長二尺五 寸,硃紅漆柄,金裝戚斧,分四行,每行八人,舞作發揚 蹈厲,坐作擊刺之狀。皆冠黃金束髮冠,紫紛纓,青羅 生色畫舞鶴花窄袖衫,白生絹襯衫,錦領,紅羅銷金 大袖窄袍,紅羅銷金裙,皁生色畫衣沿襈,白羅銷金 汗褲,藍青羅銷金沿,紅絹擁項,紅結子,紅絹束腰,塗 金束帶,青絲大絛錦臂鞲,綠雲頭,皁靴。舞師二人執 旌引之。旌長七尺五寸,硃紅漆柄,金龍吞口,懸五色 羽九層,每層用塗金寶蓋,紅絲絛穿末垂絲結子。皆 冠黃金束髮冠,紫紛纓,青羅大袖衫,白絹襯衫,錦領, 塗金束帶,綠雲頭,皁靴。奏《撫安四裔》之舞。舞士十六 人,東裔四人,椎髻於後,繫紅銷金頭繩,紅羅銷金抹 額,中綴塗金博山,兩旁綴「塗金環,明金耳環,青羅」生 色畫衣,大袖衫,紅生色領袖,紅羅銷金裙,青銷金裙 沿,紅生絹襯衫,錦領,塗金束帶,烏皮鞋。西戎四人,間 道錦纏頭,明金耳環,紅紵絲細褶襖子,大紅羅生色 雲肩,綠生色沿,藍青羅銷金汗褲,紅銷金沿繫腰,合缽,十字泥金數珠,五色銷金羅香囊,紅絹擁項,紅結 子,赤皮靴。「南蠻四人,綰朝天髻,繫紅羅生色銀錠,紅 銷金抹額,明金耳環,紅織金短襖子,綠織金細褶短 裙,絨綿褲子,間道紵絲手巾,泥金項牌,金珠纓絡,綴 小金鈴,錦行纏,泥金獅蠻帶,綠銷金擁項,紅結子,赤 皮靴。北狄四人,戴單于冠,貂鼠皮簷,雙垂髻,紅銷金 頭繩,紅羅銷金抹額,諸色細褶襖子,藍青生色」雲肩, 紅結子,紅銷金汗褲繫腰合缽,皁皮靴。「四裔各為一 行,舞作拜跪、朝謁、喜躍俯伏」之狀,舞師二人執幢以 引之。幢長七尺五寸,硃紅漆柄,金龍吞口,懸五綵羅 幢五層,每層綴五色銷金吹帶,末垂紅粉結子。皆戴 白捲簷氈帽,塗金帽頂一,撒紅纓,紫羅帽襻,紅綠金 繡襖子,白銷金汗褲,藍青銷金沿,塗金束帶,綠擁項, 紅結子,赤皮靴。奏《車書會同》之舞。舞士三十二人,左 執籥,籥長一尺五寸,硃紅漆筀竹為之,上開三竅;右 秉翟,翟長三尺五寸,硃紅漆柄,金龍吞口,上綴雉羽 五層,每層用塗金寶蓋,紅絲絛穿,末用紅綠結子,分 為四行,每行八人舞,坐作進退、舒徐、揖讓升降之狀, 皆冠黑光描金方山冠,青紛纓衣,素紅羅大袖衫,紅 生絹襯衫,錦領,紅羅擁項,紅結子,塗金束帶,白絹大 口褲,白布襪,茶褐鞋。舞師二人執翿以引之。翿長七 尺五寸,硃紅漆柄,金龍吞口,懸白鷺羽九層,用塗金 寶蓋,紅絲絛穿,末垂紅絲結子。冠服與舞士同,惟大 袖衫用青,不用紅羅項紅結子。 進膳樂樂器:笙二, 笛二,鼓二,板一,杖鼓八。 《太平清樂》:樂器:笙四,笛四, 頭管二,𥱧四,杖鼓八,小鼓一,板一,方響一。 設立大 樂樂器:戲竹二,簫四,笙四,笛二,頭管二,琵琶二,𥱧二, 二十絃二,方響二,鼓一,板一,杖鼓八。 迎膳樂:樂器: 戲竹二,笙二,笛四,頭管二,𥱧二,鼓一,板一,杖鼓十。 大祀慶成大宴、《萬國來朝隊舞》:《纓鞭》《得勝隊舞》。《萬壽 聖節大宴九裔進寶隊舞》,《壽星際舞》,冬至大宴《讚聖 喜隊舞》,《百花聖朝隊舞》,正旦大宴《百戲蓮花盆隊舞》, 《勝鼓采蓮隊舞》。 又十五年,定王府樂工、樂器冠服 之制。凡朝賀用大樂,樂工二十七人,樂器用戲竹二, 頭管四,笛四,枚鼓十二,大鼓一,花梨木拍板一。冠服 用紅絹彩畫,胸背方花小袖單袍有花鼓吹冠、錦臂 鞲,皁靴,抹額用紅羅彩畫,束腰用紅絹。《宴禮》七奏樂, 樂工八人,樂器用紫竹簫二,紫竹笙二,𥱧二,花梨木 拍板一,冠服同前。《迎膳大樂》,樂工八人,樂器用戲竹 二,笛二,杖鼓二,小鼓一,花梨木拍板一,冠服亦同前。 其餘樂工冠服,用綠絹彩畫,胸背方花小袖單袍,無 花鼓吹冠,抹額以紅絹彩畫,束腰、以紅絹

按《大政紀》,「十五年正月辛巳朔,上命儒臣重製九奏 侑食樂章。」其曲名,一曰《炎精開運》,二曰《皇風》,三曰《天 眷皇明》,四曰《天道傳》,五曰《振皇綱》,六曰《金陵》,七曰《長 楊》,八曰《芳醴》,九曰《駕六龍》。

洪武十七年二月,鑄「太和鐘。」六月頒《大成樂》于天下 儒學。

按《大政紀》,十七年,命製大成樂器,以頒天下儒學 按任氏《樂律志》:十七年二月,改鑄南郊太和鐘,高四 尺八寸五分,口徑三尺六寸五分,鈕高一尺四寸五 分,重二千七百六十一斤。夏五月,重鑄京城禁鐘,重 二萬斤。六月甲午,大成樂器成。太祖諭禮部臣曰:「近 命製大成樂器,將以頒天下學校,俾諸生習之,以祀 孔子。」朕思古人之樂所以防民欲,後世之樂所以縱 民欲,其故何也?古樂之詩章平而正,後世之歌詞淫 以誇。古之律呂協天地自然之氣,後世之律呂出人 為智巧之私,天時與地氣不審,人聲與樂音不比,故 雖以古之詩章,用古之樂器,亦乖戾而不合,陵犯而 不倫矣。手擊之而不得於心,口歌之而非出於志。人 與樂判然為二,而欲以動天地、感鬼神,豈不難哉!然 其流已久,救之甚難。卿等宜求之往昔,俾《樂成》而頒 之,諸生得以肄習,庶幾可以復古人之意。

洪武十八年,定「王府祭社稷及《大宴之樂》。」

按《明會典》:「十八年定王府祭社稷迎神,樂奏《廣清之 曲》;初獻,樂奏《壽清之曲》,武生舞《武功之舞》;亞獻,樂奏 《豫清之曲》;終獻,樂奏《熙清之曲》,文生舞《文德之舞》;徹 饌,樂奏《雍清之曲》,送神,樂奏《安清之曲》,望瘞,樂奏《時 清之曲》。」 一,祭山川,與社稷同,但不瘞毛血,改詣瘞 位為「燎位」,及樂歌不同。 一祭旗纛,與山川同,但樂 用大樂 一、五祀致祭,用大樂,行三獻禮,不用飲福 受胙。 凡大宴儀,設細樂於殿內,大樂於殿外。進筵 樂作,奏《喜千春之曲》,第一爵酒色長,跪啟承應。第二 爵酒,奏《永南山之曲》,第三爵酒,奏《桂枝香之曲》,第四 爵酒奏《初春曉之曲》,第五爵酒奏《乾坤泰之曲》,第六 爵酒奏《昌運頌之曲》,第七爵酒奏《泰道開之曲》。 洪武十九年,徐存義請正雅樂。

按:《大政紀》,「十九年,河南盧氏縣主簿徐存義奏請設 都大梁、洛陽及明賞罰、正雅樂三事。」

按任氏《樂律志》:「『十九年十二月,河南盧氏縣主簿徐 存義上言,陛下弘開大業,創建中和,宜修明雅樂,以成一代盛典。娼優俗樂,不可復用』。上嘉納之。」

洪武二十六年,定「元旦、冬至及中宮千秋節朝賀之 樂,并頒《大成樂器》」於天下。

按《明會典》「正旦冬至朝賀儀」,二十六年定,「凡前一日, 教坊司設《中和韶》樂于殿內之東西,北向。其日,陳大 樂于丹陛之東西,北向。駕興,《中和韶樂》奏《聖安》之曲。 禮畢,中和樂作,奏《定安》之曲。」 中宮千秋節女樂樂 器:戲竹二,簫十四,笙十四,笛十四,頭管十四,𥱧十,琵 琶八,二十絃八,方響六,鼓五,拍板八,杖鼓十二。 按任氏《樂律志》:「二十六年正月,大成樂器成,命頒給 天下各府、學、州、縣,如式修製。六月,重定朝賀、宴饗之 制。凡大朝賀,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殿內之東西,北 向;陳大樂於丹陛之東西,亦北向。駕興,《中和韶樂》奏 《聖安》之曲。陞座,進寶,樂止。百官拜,大樂作,拜畢樂止。 進表,大樂作,進訖樂止。宣表自致賀訖,百官」俯伏,大 樂作,拜畢,樂止。宣制訖,百官舞蹈山呼,大樂作,拜畢 樂止。駕興,《中和韶樂》奏《定安之曲》,導駕至華蓋殿,樂 止,百官以次出。其大宴享,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殿 內,設大樂於殿外,立三五雜隊於殿下。駕興,大樂作。 陞座樂止。文武官入列於殿內外,北向拜,大樂作。拜 畢,樂正。進御筵,樂作,進訖,樂止。進花樂作,進訖,樂止。 上位進第一爵,教坊司奏《炎精開運之曲》,樂作。內外 官拜畢,樂止。散花樂作,散訖,樂止。第二爵,教坊司奏 《皇風之曲》,樂作,飲訖,樂止。進湯,鼓吹響節,進導至殿 外,鼓吹止,殿上樂作。群臣湯饌成,樂止。武舞入,教坊 司請奏《平定天下之舞》。舞畢,出第三爵,教坊司請奏 《眷皇明之曲》,樂作,進酒如前儀。樂止,教坊司請奏《撫 安四裔之舞》。舞畢,出。第四爵,奏《天道傳之曲》,樂作,進 湯如前儀。飲畢,奏《車書會同之舞》。第五爵,奏《振皇綱 之曲》,進湯如前儀。飲畢,奏百戲承應。第六爵,奏《金陵》 之曲,八蠻獻寶進呈。第七爵,奏《長楊》之曲,採蓮隊子 承應。第八爵,奏《芳醴》之曲,《魚躍于淵》承應。第九爵,奏 《駕六龍之曲》。飲畢,收爵,進湯、進大膳,樂作,供群臣飲 食訖,樂止。百花隊舞承應。宴成徹案,群臣出席,北面 拜,樂作。拜畢,樂止。駕興,大樂作。鳴鞭,百官以次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