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38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十八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三十八卷目錄

 樂律總部總論一

  易經豫卦

  春秋四傳隱公五年初獻六羽 昭公十有五年去樂卒事

  禮記文王世子 郊特牲 樂記

  荀子樂論篇

  呂子大樂篇 侈樂篇 適音篇 古樂篇

樂律典第三十八卷

樂律總部總論一

编辑

易經

编辑

《豫卦》

编辑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 配祖考。

程傳雷者,陽氣奮發,陰陽相薄而成聲也。陽始潛閉地中,及其動則出地。奮,震也。始閉鬱及奮發,則通暢和豫,故為「豫」也。「坤順震發」,和順積中而發於聲樂之象也。先王觀雷出地,而奮和暢發於聲之象,作聲樂以褒崇功德,其殷盛至於薦之上帝,推配之以祖考,殷,盛也。禮有殷奠,謂盛也。薦上帝,配祖考,盛之至也。本義「雷出地奮」,和之至也。「先王作樂」,既象其聲,又取其義。殷盛也。大全朱子曰:「先王作樂,無處不用,然用樂之大者,尢在於薦上帝、配祖考也。」瓜山潘氏曰:「樂之為用,朝覲、聘享、祭祀各有所主,唯郊祀上帝,則大合古今眾樂而奏之。《大司樂》圜丘之奏,樂極九變是也。郊祀后稷以配天,配以祖也。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配以考也。」雲峰胡氏曰:「《本義》云:『象其聲者樂之聲,法雷之聲』,又」取其義也。《豫》以和為義,雷所以發揚化功,而鼓天地之和、樂所以發揚功德,而召神人之和也。

春秋四傳

编辑

隱公五年初獻六羽

编辑

《春秋》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

正義曰:三年之內,木主特祀於寢宮。廟初成,木主遷入其中,設祭以安神也。祭則有樂,故初獻六羽。初,始也。往前用八,今乃用六也。獻者,奏也,奏進聲樂以娛神也。六羽,謂六行之人秉羽舞也。

《左傳》:「九月,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數於眾仲,對 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 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公從之。於是初獻六羽,始 用《六佾》也。

《公羊傳》:「初者何?始也。六羽者何?舞也。初獻六羽,何以 書?譏。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六羽之為僭奈何?天子 八佾,諸公六,諸侯四。」

「佾者,列也。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法《八風》,六人為列六,六三十六人法《六律》,四人為列四,四十六人法四時。」《傳》云爾者,解不始託也。前僭八佾於惠公廟,大惡不可言也。還從僭六羽,議本所當託者,非但六也,故不得復傳上也。加初者,以為常也。獻者,下奉上之辭。不言六佾者,言佾則干舞在其中,明婦人無武事,獨奏文樂。「羽」者,鴻羽也。所以象文德之風化疾也。

《穀梁傳》:初,始也。《穀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 諸侯四佾,初獻六羽,始僭樂矣。」《尸子》曰:「舞《夏》自天子 至諸侯皆用八佾,初獻六羽,始厲樂矣。」

《夏》,大也。大謂大雉。大雉。翟雉。佾之言列,八人為列,又有八列,八八、六十四人也,並執翟雉之羽而舞也。天子甲八,象八風,諸公用六,降殺以兩也。不言六佾者,言佾則羽在其中,明婦人無武事,獨奏文樂。

《胡傳》:「初獻六羽者,始用六佾也。不謂之佾而曰羽者, 佾,干羽之總稱也。羽以象文德,干以象武功。婦人無 武事則獨奏文樂,故謂之羽而不曰佾也。」

大全孔氏曰:「羽,翳也。《山海經》五采之鳥名翳。」蓋或翟或翳,惟取其文耳。佾者,舞列之名,則干、羽皆在其中,但言羽,則舞干不與矣。《春官樂師》有《羽舞》,有干舞;籥師祭祀則鼓羽籥之舞。司干,祭祀舞者既陳,則授舞器。然則祭祀或文舞、武舞並用,或止用文舞而不用武舞也。

昭公十有五年去樂卒事

编辑

《春秋》,「二月癸酉,有事於武宮。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

有事,謂有祭事於武公之宮廟也。祭必有樂,樂有文舞、武舞。文執羽籥,武執干鉞。其入廟也,必先文而後武。當籥始入,叔弓暴卒,故於是去樂不用,而終卒祭事也。叔弓之卒,當籥入之時,故舉籥入也。及其去之,則諸樂皆去,故云「去樂。」鐘、鼓、管、磬悉皆去之,非獨去籥舞也。《祭禮》鼎俎既陳,邊豆既設,然後舞樂始入。緣先祖之心,以大臣之卒,必聞樂不樂,又孝子之心,不忍徹已設之饌,故去樂卒事。

《公羊傳》其言「去樂卒事」何?禮也?君有事於宗廟,聞大夫之喪,去樂卒事。

以加錄卒事即非禮,但當言「去樂」而已,若去籥矣,總言「樂」者,明悉去也。

《穀梁傳》:「君在祭樂之中,聞大夫之喪,則去樂卒事,禮 也。君在祭樂之中,大夫有變,以聞可乎?大夫國體也。 古之人重死,君命無所不通。」

「祭樂」 者,君在廟中,祭作樂,死者不可復生,重莫大焉。是以君雖在祭樂之中,大夫死,以聞可也。

《胡傳》:「禮莫重於當祭,大夫有變而不以聞,則內得盡 其誠敬之心於宗廟,大臣涖事籥入而卒於其所則 如之何。禮雖未之有,可以義起也。有事於宗廟,大臣 涖事籥入而卒於其所,去樂卒事其可也。緣先祖之 心,見大臣之卒必聞樂不樂,緣孝子之心,視已設之 饌必不忍輕徹,故去樂而卒其事可也。」

禮記

编辑

《文王世子》

编辑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凡大合樂,必遂養 老。

陳注凡行釋奠之禮,必有合樂之事。若國有凶喪之故,則雖釋奠不合樂也。常事合樂,不行養老之禮。惟《大合樂》之時,人君視學必養老也。

反,「登歌《清廟》」,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 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

反,反席也。老更受獻畢,皆立於西階下,東面,令皆反,升就席,乃使樂工登堂,歌《清廟》之詩以樂之也。

下管象,舞《大武》,大合眾以事,達有神,興有德也。正君 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

下管《象》者,堂下以管奏象舞之曲也。舞《大武》者,庭中舞《大武》之舞也。《象》是文王之舞。《周頌維清》乃象舞之樂歌,《武》則《大武》之樂歌也。《武頌》言「勝殷,遏劉維清」 ,不言征伐,則《象》《武》決非武舞矣。《註疏》以文王、武王之舞皆名為《象》,《維清》《象舞》為文王,下管象為武王,其意蓋謂《清廟》與《管》《象》若皆為文王,不應有上下之別。殊不知古樂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凡以人歌者,皆曰升歌,亦曰登歌;以管奏者皆曰下管。《周禮》大師「帥瞽登歌,下管奏」 樂器。《書》言「下管鞀鼓」 是也。清廟以人歌之,自宜升,象以管奏之,自宜下,凡樂皆有堂上、堂下之奏也。

有司告以樂闋,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 老幼於東序,終之以仁也。」

闋終也

《郊特牲》

编辑

「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陰陽之義也。凡飲,養陽氣也; 凡食,養陰氣也,故春禘而秋嘗,春饗孤子,秋食耆老, 其義一也,而食嘗無樂,飲養陽氣也,故有樂;食,養陰 氣也,故無聲。凡聲陽也。

大全長樂陳氏曰:「饗禘以飲為主,飲以天產而養陽氣,故有樂;食、嘗以食為主,食以地產而養陰氣,故無樂。蓋饗、禘以春,食、嘗以秋,春為陽,秋為陰;陽則來而主長,陰則往而主成。故禘之有樂,所以迎來;嘗之無樂,所以送往。」

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 屢嘆之。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 貴人聲也。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 萬物得。

陳注《肆夏》,樂章名。「卒爵而樂闋」,謂賓至庭而樂作,賓受獻爵拜而樂止,及主人獻君,樂又作,君卒爵而樂止也。「奠酬而工升歌」,謂奠置酬爵之時,樂工升堂而歌,所以發揚主賓之德,故云「發德」也。匏,竹笙也。樂所以發陽道之舒暢,禮所以肅陰道之收斂,一闔一闢而萬事得宜也。

「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後出迎牲。 聲音之號,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間也。

陳注鬼神在天地間,與陰陽合散同一理,而聲音之感,無間顯幽。故殷人之祭,必先作樂三終,然後出而迎牲於廟門之外。此是欲以此樂之聲音號呼而詔告於兩間,庶幾其聞之而來格、來享也。殷人先求諸陽,凡聲陽也。大全嚴陵方氏曰:「樂之有聲,蓋出於虛,滌蕩之則,存乎其人而已。《樂》三闋者,以陽成於三故也,三闋則樂成矣,然後出迎牲,所以為尚聲歟?聲者樂之象,音者聲之文,聲音之號,雖以求陽為先,然詔告於天地之間,則凡在陰陽之間者無不求也。」

《樂記》

编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 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 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陳注聲之辭意相應,自然生清濁高下之變,變而成

歌詩之方法,則謂之音矣。《成方》猶言成曲調也。比合其音而播之樂器,及舞之干戚羽旄,則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 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 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 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噍則竭而無澤,殺則減而不隆」 ,蓋心喪其所欲,故形於聲者如此。「嘽則闡而無餘,緩則紆而不迫」 ,蓋心得其所欲,故形於聲者如此;「發則生而不窮,散則施而無積,蓋順其心」 ,故形於聲者如此。「直則無委曲,廉則有分際」 ,蓋心有所畏,故形於聲者如此;「和則不乖,柔則致順」 ,蓋心有所悅,故形於聲者如此。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 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 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 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 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 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五聲之本,生於黃鐘之律,其長九寸,每寸九分,九九八十一,是為宮聲之數。」 三分損一以下生徵,則去二十七,得五十四也。徵三分益一以上生商,則加十八,得七十二也。商三分損一以下生羽,則去二十四,得四十八也。羽三分益一以上生角,則加十六,得六十四也。「角聲之數,三分之不盡一算,其數不行,故聲止於五」 ,此其相生之次也。宮屬土,絃用八十一絲為最多,而聲至濁,於五聲獨尊,故為君;象商屬金,絃用七十二絲,聲次濁,故次於君而為臣;象角屬木,絃用六十四絲,聲半清半濁,居五聲之中,故次於臣而為民。象徵屬火,絃用五十四絲,其聲清,有民而後有事,故為事;象羽屬水,絃用四十八絲為最少,而聲至清。有事而後用物,故為物象。此其大小之次也。五聲固本於黃鍾為宮,然還相為宮,則其餘十一律皆可為宮。宮必為君,而不可下於臣,商必為臣,而不可上於君。角、民、徵事、羽物皆以次降殺。其有臣過君、民過臣、事過民、物過事者,則不用正聲而以半聲應之,此八音所以克諧而無相奪「倫也。」 然聲音之道與政相通,必君、臣、民、事、物五者各得其理而不亂,則聲音和諧而無怗懘也。怗懘者,敝敗也。

「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 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 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 世之者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 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於人 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 「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 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 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 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 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 廟》之瑟,朱絃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 之禮,尚元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 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 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清廟》之瑟,練朱絲以為絃,絲不練則聲清,練之則聲濁。疏,通也。越,瑟底之孔也。疏而通之,使其聲遲緩。瑟聲濁而遲,是質素之聲,非要妙之音也。此聲初發一倡之時,僅有三人從而和之,言和之者少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 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 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 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 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 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 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上「知」 字是體,下「知」 字是用。人心虛靈知覺,事至物來,則必知之。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 紀也;鍾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 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 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 備矣。」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 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 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 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 此則民治行矣。

「合情」 者,樂之和於內,所以救其離之失。「飾貌」 者,《禮》

之檢于外,所以救其流之失,此「《禮》之義,《樂》之文」 ,所以相資為用者也。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 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 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 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 則禮行矣。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 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 樂者,異文同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

「事與時並」 ,如唐虞之時,則有揖讓之事,夏殷之時,則有放伐之事。「名與功偕」 者,功成作樂,故歷代樂名皆因所立之功而名之也。

故鍾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 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 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 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 作之謂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 「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 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興禮樂也。論倫無患, 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 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 音,用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辨 者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 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 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惟 《大聖》乎!

干戚、武舞,不如《韶》樂之盡善盡美,故云「非備樂」 也。熟烹牲體而薦,不如古者血腥之祭為得禮意,故云「非達禮也。」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 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 樂,義近於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 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 天地官矣。

此申明「禮者天地之序,樂者天地之和,高下散殊者,質之具」 ,天地自然之序也,而聖人法之,則禮制行矣。「周流同化」 者,氣之行,天地自然之和也,而聖人法之則樂興焉。春作夏長,天地生物之仁也,氣行而同和,故近於樂。秋斂冬藏,天地成物之義也,質具而異序,故近於禮。此言效法之所本也。「敦和」 者,厚其氣之同;「別宜者,辨其質之異。神者,陽之靈;鬼者,陰之靈。率神以從天者,達其氣之伸而行於天;居鬼而從地者,斂其氣之屈而具於地。」 蓋《樂》可以敦厚天地之和,而發達乎陽之所生;《禮》可以辨別天地之宜,而安定乎陰之所成。故聖人作樂以應助天之生物,制《禮》以配合地之成物。《禮》《樂》之制作,既明且備,則足以裁成其道,輔相其宜,而「天之生、地之成」 ,各得其職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 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 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

此與《易繫辭》略同。記者引之,言聖人制禮,其本於天地自然之理者如此。「定君臣之禮」 者,取於天地尊卑之勢也;「列貴賤之位」 者,取於山澤卑高之勢也。「小者不可為大,大者不可為小,故小大之殊,取於陰陽動靜之常也。」 小大,謂小事大事也。方,猶道也。聚,猶處也。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各有其道,則各以其類而處之,所謂「方以類聚」 也。物,事也。行禮之事,即謂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行之不止一端,分之必各從其事,所謂物以群分也。所以然者,以天所賦之命,人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綱五常之倫,其間尊卑厚薄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性命不同矣。」 在天成象,如衣與旗常之章著為日月星辰之象「也。在地成形,如宮室器具,各有高卑大小之制,是取法於地也。由此言之,禮之有別,非天地自然之理乎!」 應氏曰:「此即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劉氏曰:「此又申言禮者天地之序也。天地萬物,各有動靜之常。大者有大動靜,小者有小動靜,則小大之事法之,而久近之期殊矣。」 《方以類聚》,言中國蠻裔戎狄之民各以類而聚。「物以群分」 ,言飛潛動植之物各以群而分,則以其各正性命之不同也,故聖人亦因之而異其禮矣。在天成象,則日月星辰之曆數各有其序;在地成形,則山川人物之等倫各有其儀。由此言之,則禮者豈非天地之別乎?

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 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此即所謂「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 劉氏曰:「此申言樂者天地之和也。齊讀為躋。天地相蕩,亦言其氣之播蕩也。百化興焉,所謂天地絪縕而萬物化醇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及夫 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 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太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 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 人曰:「禮樂」云。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 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 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 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 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 《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

「謂之《大章》」 者,言堯德章明於天下也。咸,皆也;池,施也。言德皆施被於天下,無不周遍,是為備具矣。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 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 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

「寒暑者,一歲之分劑,風雨者,一旦之氣候。」 教重而事輕,故以「寒暑」 喻教,而以「風雨」 喻事也。然則先王之制禮樂,事皆有教,是法天地之道以為治於天下也。施於政事而無不善,則「民之行象君之德」 矣。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 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 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 者所以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 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 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以樂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 教焉。

士之饗禮惟一獻。按今《鄉飲酒》之禮無百拜,「百拜」 喻多也。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喜怒哀樂之常,應感起 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 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 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 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志當作急。急促微細,噍,枯,殺,減也。嘽,寬諧和,慢緩易平也。「猛起奮末」 者,猛盛於初起,奮振於終末也。廣大,賁,憤也,言中間絲竹匏土革木之音皆怒也。廉有稜隅,勁,堅彊也。好,璧孔也,肉璧之肉地也。此言肉好,以璧喻樂音之圓瑩通滑耳。狄與逖同,遠也。狄成,言其一終甚長,淫泆之意。滌,洗也。濫,侵僭也,言其音之泛濫侵僭,如以水洗物,而浸漬侵濫,無分際也。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 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 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 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 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 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

「立之學」 ,若樂師掌國學之政,大胥掌學士之版是也。「立之等」 ,若《十三舞勺》、成童舞《象》是也。廣其節奏,增益學者之所習也。省其文采,省察其音曲之辭,使五聲之相和相應,若五色之雜以成文采也。「以繩德厚」 ,謂檢約其固有之善,而使之成德也。律以法度整齊之也。比以次序聯合之也。宮音至大,羽音至小,律之使各得其稱,始於黃鍾之初九,終於仲呂之上六,比之使各得其序。以此法象而寓其事之所行,如「宮為君」 之類,人倫之得失,皆可於樂而見之。是樂之所觀,其義深矣。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 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 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姦,狹則思欲。感 條暢之氣,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廣」 猶大,狹猶小。言淫樂慝禮,大則使人容為姦宄,小則使人思為貪欲,感傷天地條暢之氣,滅敗人心和平之德,是以君子賤之而不用也。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 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 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色, 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 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 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 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

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
考證
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

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故曰: 「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 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 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 矣。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 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 心,然後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 順積中而英華發外,惟樂不可以偽為。樂者,心之動 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 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 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 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 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 「生民之道,樂為大焉。」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 其所自生,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樂之將作必先擊鼓以聳動眾聽;舞之將作必先三舉足以示其舞之方法。「再始」 ,謂一節終而再作也。往,進也。亂,終也。歸舞畢而退就位也。「再始以著往」 者,再擊鼓以明其進也。「復亂以飭歸」 者,復擊鐃以謹其退也。「不拔」 ,言舞之容雖若奮迅疾速而不過於疾也。樂之道雖曰幽微難知,而不隱於人也。君子以之為己,「則和而平,故獨樂其志,不厭其道,言學而不厭也。以之為人則愛而公,故備舉其道,不私其欲,言誨人不倦也。情見於樂之初而見其義之立,化成於樂之終而知其德之尊。君子聽之而好善,感發其良心也。小人聽之而知過,蕩滌其邪穢也。」 應氏曰:「樂有發達動盪之和,宣播而出於外,一出而不可」 反,故曰「施。」 禮有交際酬答之文,反復而還於內,故曰「報。」 《韶》《濩》《夏》、武,皆章德而導和;祭享朝聘,皆報情而反始。所謂反者,有收斂之節也。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 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 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 臣之節。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訢 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 「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 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偩,依象也。「大人舉禮樂」 ,言聖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禮作樂也。「天地為昭」 ,言將以禮樂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訢與欣同,欣合和氣之交感,即陰陽相得之妙也。天以氣煦之,地以形嫗之,天煦覆而地嫗育,是煦嫗覆育萬物也。「屈生曰勾」 ,謂勾曲而生者也。角之無䚡者曰觡,謂角外皮之滑澤者。蟄藏之蟲初出如暗而得明,死而更生,故曰「昭蘇」 也。嫗伏,體伏而生子也。「孕鬻」 ,妊孕而育子也。殰,未及生而胎敗也。殈,裂也。凡物皆得自生自育,而無所害者,是皆歸於聖人禮樂參贊之道耳。

樂者,非謂黃鍾、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 者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 末節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 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後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後主人。 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是故 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干》《揚》,皆舞者所執。商祝習知殷禮者,殷尚質,《喪禮》以質為主,故兼用殷禮也。「北面」 ,位之卑也。宗廟之敬在尸,喪禮之哀在主人,在尸與主人之後,其輕可知也。德行在君尸,主人、童子、有司習於藝,宗祝、商祝習於事,故上下先後之序如此。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 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 如此,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 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 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 下。此古樂之發也。

旅眾也。或進或退,眾皆齊一,無參差也。和正以廣,無姦聲也。弦匏笙簧之器,雖多必會合相守,待擊拊鼓然後作也。文謂鼓也。武謂金鐃也。樂之始奏先擊鼓,故云「始奏以文。」 亂者卒章之節,欲退之時,擊金鐃而終,故云「復亂以武。」 相即拊也,所以輔相於樂,治亂而使之理,故云「治亂以相」 也。訊,亦治也。《雅》亦樂器也。過而失節謂之疾。奏此雅器,以治舞者之疾,故云「訊疾以雅」 也。鼓聲為陽,故謂之文;鐃聲為陰,故謂之《武》。

「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姦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請幫助識別此字。 「獶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 《新樂》之發也。

「進俯退俯」謂俯僂曲折,行列雜亂也。俳優雜戲侏請幫助識別此字。「短小之人,如獼猴之狀,間雜於男子婦人之中,不復知有父子尊卑之等。《獶》與猱同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

而不同。」文侯曰:「敢問何如?」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 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 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 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 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云:『莫其德音,其德 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于 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此之謂也。今君 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問溺音何從出也?」子 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 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 祭祀弗用也。《詩》云:「肅雝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 雝雝,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為人君者,謹其所好 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云: 「誘民孔易。」此之謂也。然後聖人作為𩊠鼓椌楬壎箎, 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後鍾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 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 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 幼之序也。」

𩊠,如鼓而小,持柄搖之,旁耳自擊椌楬,柷,敔也。壎,六孔,燒土為之。箎大者長尺四寸,小者尺二寸,竹也。六者皆質素之聲,故云「德音。」 既用質素為本,然後用鍾、磬、竽、瑟四者華美之音,以贊其和。

鍾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鍾聲 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 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 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 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 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 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 合之也。

鏗然有聲,號令之象。號令欲其威嚴,橫則盛氣之充滿也。磬音罄罄然,所以為辨別之意。死生之際,非明辨於義而剛介如石者,不能決。封疆之臣致守於彼此之限,而能致死於患難之中,故君子聞聲而知所思也。人之處心,雖當放逸之時,而忽聞哀怨之聲,亦必為之惻然而收斂,是哀能立廉也。絲聲凄切,有廉劌裁割之義。人有廉隅,則志不誘於欲,士無故不去琴瑟,有以也。夫濫為攬聚之義,故可以會,可以眾。畜聚之臣,謂節用愛人,容民畜眾者,非謂聚斂之臣也。讙,謂讙囂也。其聲諠雜,使人心意動作,故能進發其眾。前言武臣,泛言之也,此專指將帥。蓋師以鼓進而進之權在主將也。應氏曰:「八音舉其五,而不言匏、土、木者,匏聲短滯,土聲重濁,木聲樸質,而無輕清悠颺之韻。然木以擊鼓,而匏亦在竽笙之中矣。」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 戒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其眾也。」

賓牟,姓賈,名。孔子問:「《大武》之樂,先擊鼓備戒已久,乃始作舞,何也?」 賈答:「言武王伐紂之時,憂病不得士眾之心,故先鳴鼓以戒眾,久乃出戰。今欲象此,故令舞者久而後出也。」

「詠嘆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

此亦孔子問而賈答也。詠嘆,長聲而嘆也。淫液,聲音之連延,流液不絕之貌。逮,及也。言武王恐諸侯後至者不及戰事,故長歌以致望慕之情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

問:初舞時即手足發揚,蹈地而猛厲,何其太蚤乎?賈言:象武王及時伐紂之事,故不可緩。然下文孔子言「是太公之志」 ,則此答非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對曰:「非武坐也。」

坐,跪也。問:舞武樂之時,何故忽有時而跪,以右膝至地而左足仰之,何也?憲讀為軒輊之軒,賈言非。武人坐,舞法無坐也。然下文孔子言武亂皆坐,是周召之治,則武舞有坐,此答非也。

「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則何 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 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 也。」

淫,貪欲之意也。《武》樂之中有貪商之聲,則是武王貪欲紂之天下,故取之也。一說商聲為殺伐之聲,淫為商聲之長也。若是武樂之音,則是武王有嗜殺之心矣,故云「志荒」 也。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 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語女。夫樂 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 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

免席,避席也。備戒已久,所謂遲也。久立於綴,是遲而又久也。孔子言作樂者,倣象其成功,故將舞之時,舞人總持干盾,如山之立,嶷然不動,此象武王持盾以待諸侯之至,故曰「武王之事。」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

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 子。

成者,曲之一終初,自南第一位而北至第二位,故云「始而北出」 也。此是一成。再成,則舞者從第二位至第三位,象滅商也。三成則舞者從第三位至第四位,極於北而反乎南,象克殷而南還也。四成則舞者從北頭第一位卻至第二位,象伐紂之後,疆理南方之國也。五成則舞者從第二位至第三位,乃分為左右,象周公居左,召公居右也。《綴》,謂南頭之初位也。六成,則舞者從第三位而復於南之初位。樂至六成而復初位,象武功成而復鎬京,四海皆崇武王為天子矣。

「《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蚤濟也。 「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此又申言武始北出以下事。二人夾舞者而振鐸以為節,則舞者以戈矛四次擊刺,象伐紂也。駟讀為四。伐,如四伐、五伐之「伐」 ,或象四方征伐。武勝殷而滅國者五十,則亦有東征、西討、南征、北伐之事矣。分,部分也。舞者各有部分,而振鐸者,夾之而進也。濟,猶成也。於武王之事為早成也。舞者久立於行綴之位,象武王待諸侯之集也。

「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 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 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封 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 庶民弛政,庶士倍祿。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 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車甲釁而藏之 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 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 也。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 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祀乎明堂而民知 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後諸侯知所以 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 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 之弟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 不亦宜乎?

孔子「語賓牟賈武樂之。」 詳其言止此。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 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 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 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 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於內者」 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 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 慢焉。故德煇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 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 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 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 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 反,其義一也。

馬氏曰:「以體言之,禮減樂盈;以用言之,禮進樂反。樂動於內,故其體主盈,蓋樂由中出,而為人心之所喜;禮動於外,故其體主減,蓋禮由外作,而疑先王有以彊世也。禮主減,故勉而作之,而以進為文;樂主盈,故反而抑之,而以反為文。故七介以相見,不然則已慤;三辭三讓而至,不然則已蹙。一獻之禮而賓主百拜」 ,日暮人倦,而齊莊正齊,此皆勉而進之者也。進旅退旅,以示其和;弦匏笙簧,會守拊鼓,以示其統。治亂則以相訊,疾則以雅,作之以柷,止之以敔,此皆反而抑之者也。減而不進,則幾於息矣,故銷;盈而不反,則至於流矣,故放。先王知其易偏。故禮則有報,樂則有反。禮有報者,資於樂也;樂有反者,資於「禮也。」 劉氏曰:「禮之儀,動於外,必謙卑退讓以自牧,故主於減殺;樂之德動於中,必和順充積而後形,故主於盈盛。蓋樂由陽來故盈,禮自陰作故減也。然禮之體雖主於退讓,而其用則貴乎行之以和,故以進為文也。樂之體雖主於充盛,而其用則貴乎抑之以節,故以反為文也。禮若過於退讓而不」 進,則威儀銷沮,必有「禮勝則離」 之失;樂過於盛滿而不反,則意氣放肆,必有樂勝則流之弊。故禮必有和以為減之報,報者,相濟之意也。樂必有節以為盈之反,反者,知止之謂也。禮減而得其和,以相濟,則從容忻愛而樂矣,此「樂以和禮」 也。樂盈而得其節,以知止,則優柔平中而安矣,此「禮以節樂」 也。禮樂相須並用,而一歸於無過不及之中,而合其事理之宜,故曰「禮之報,樂之反」 ,其義一也。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 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 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 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 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 先王立樂之方也。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 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 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 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 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 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 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 所不能免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 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焉。 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 謂盛矣。

《得其儕》,言各從其類,喜非私喜,怒非私怒也。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 宜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 所聞,而吾子自執焉: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 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 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 《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 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 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 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 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而屢斷,勇也;見 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

方氏曰:「肆,寬大而舒緩也。商音剛決,故性之柔緩者宜歌之,而變其柔為剛斷。齊音柔緩,故性剛決者宜歌之,而終至於柔遜。蓋各濟其所偏,而融會之於平和之地也。」 《疏》曰:「宋是商後。」 此商人,謂宋人也。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 中鉤,纍纍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 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 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貢 問樂》。

「上如抗,下如隊。」 言歌聲之高者如抗,舉其下者如墜墮也。槁木,枯木也。倨,微曲也。句,甚曲,端正也。長言之所謂歌永言也。

荀子

编辑

《樂論篇》

编辑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 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 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 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 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 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 邪汙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而墨子 非之。奈何?「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 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 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 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 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 非之,奈何?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 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 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 也,入所以揖讓也。征誅揖讓,其義一也。出所以征誅, 則莫不聽從;入所以揖讓,則莫不從服。故樂者,天下 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 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且樂者,先王之所以 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先王喜怒 皆得其齊焉。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亂畏之。先 王之道禮樂,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墨子之 於道也,猶瞽之於白黑也,猶聾之於清濁也,猶之楚 而北求之也。」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 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 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則 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以至足其上矣。然後名聲 於是白,光輝於是大,四海之民莫不願得以為師,是 王者之始也。樂姚冶以險,則民流慢鄙賤矣。流慢則 亂,鄙賤則爭,亂爭則兵弱城犯,敵國危之。如是則百 姓不安其居,不樂其鄉,不足其上矣。故禮樂廢而邪 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 其在《序官》也,曰:「修憲命,審誅賞,禁淫聲,以時順修,使 裔俗邪音不敢亂《雅》」,太師之事也。《墨子》曰:「樂者,聖王 之所非也,而儒者為之過也,君子以為不然。樂者,聖 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 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 而天下順焉。」故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 甲嬰胄,歌於行伍,使人之心傷;姚冶之容,鄭衛之音, 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故君 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女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 子慎之。」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 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唱和 有應,善惡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鐘鼓 導志,以琴瑟樂心,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磬管。故 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於四時。 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 風易俗,天下皆寧,莫善於樂。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 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 忘道則惑而不樂。故樂者所以導樂也;金石絲竹者, 所以導樂也,樂行而民嚮方矣。「故樂者,治人之盛者 也,而墨子非之。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 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管乎人 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墨子 非之,幾遇刑也。明王已沒,莫之正也。愚者學之,危其 身也。君子明樂,乃其德也。亂世惡善,不此聽也。於乎 哀哉,不得成也。弟子免學,無所營也。聲樂之象:鼓大 麗,鐘統實,磬廉制竽,笙簫和筦籥,發猛壎,《箎翁》博瑟, 易良琴,婦好歌,清盡舞。意天道兼鼓,其樂之君耶?故 鼓似天,鐘似地,磬似水,竽簫筦籥似星辰日月,𩊠柷 拊。請幫助識別此字。椌楬似萬物,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見,耳不 自聞也。然而治俯仰詘伸,進退遲速,莫不廉制,盡筋 骨之力,以要鐘鼓俯會之節,而靡有悖逆者。《眾積》謘 謘乎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觀速賓及 介,而眾賓皆從之。至於門外,主人拜賓及介,而眾賓 皆入,貴賤之義別矣。三揖至於階,三讓以賓升,拜至, 獻酬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至於眾賓升受,坐祭立 飲,不酢,而隆殺之義辨矣。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 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 遂出。二人揚觶,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 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少長以齒,終於沃洗 者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也?降,說屨,升坐,修爵無數。 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賓出,主人拜送,節文 終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貴賤明,隆殺辨,和樂 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者,足以正 身安國矣。彼國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觀於鄉而知王 道之易易也。」亂世之徵,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其志 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其養生無度,其 送死瘠墨,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治 世反是也。

呂子

编辑

《大樂篇》

编辑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 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 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 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 月不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 柔或剛,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萌芽始震,凝 寒以形。形體有處,莫不有聲。聲出於和,和出於適。和 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皆化其 上,樂乃可成。成樂有具,必節嗜慾,嗜慾不辟,樂乃可 務。務樂有術,必由平出。平出於公,公出於道。故惟得 道之人,其可與言樂乎?亡國戮民,非無樂也,不樂其 樂。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亂 世之樂有似於此。君臣失位,父子失處,夫婦失宜,民 人呻吟,其以為樂也,若之何哉?凡樂,天地之和,陰陽 之調也。始生人者,天也,人無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 得不求;天使人有惡,人弗得不辟。欲與惡所受於天 也,人不得興焉。不可變,不可易。世之學者有非樂者 矣,安由出哉?《大樂》,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說也。 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 幾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彊 為之謂之太乙。故一也者制令,兩也者從聽。先聖擇 兩法一,是以知萬物之情,故能以一聽政者,樂君臣, 和遠近,說黔首,合宗親,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 其壽,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國者,姦邪去,賢者至,成大 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適,風雨時。為聖人,故知一 則明,明兩則狂。

《侈樂篇》

编辑

「人莫不以其生,生而不知其所以生,人莫不以其知, 知而不知其所以知,知其所以知之謂知道,不知其 所以知之謂棄寶,棄寶者必離其咎。」世之人主多以 珠玉戈劍為寶,愈多而民愈怨,國人愈危,身愈危累, 則失寶之情矣。亂世之樂與此同,為木革之聲則若 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譟,以 此駭心氣,動耳目,搖蕩生則可矣,以此為樂則不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鬱,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 矣。「凡古聖王之所為貴樂者,為其樂也。夏桀殷紂作 為侈樂,大鼓鐘磬管簫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 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用度 量。宋之衰也,作為千鐘;齊之衰也,作為大呂;楚之衰 也,作為《巫音》。」侈則侈矣,自有道者觀之,則失樂之情。 失樂之情,其樂不樂;樂不樂者,其民必怨,其生必傷。 其王之與樂也,若冰之與炎日,反以自兵。此生乎不 知樂之情,而以侈為務故也。樂之有情,譬之若肌膚 形體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則必有性養矣。寒、溫、勞、逸、 饑、飽,此六者非適也。凡養也者,瞻非適而以之適者 也。能以久處其適,則生長矣。生也者,其身固靜,或而 後知,或使之也。遂而不返,制乎嗜欲,制乎嗜欲無窮, 則必失其天矣。且夫嗜欲無窮,則必有貪鄙浮亂之 心,淫佚姦詐之事矣。故彊者劫弱,眾者暴寡,勇者陵 怯,壯者傲幼,從此生矣。

《適音篇》

编辑

耳之情欲聲,心弗樂,五音在前弗聽;目之情欲色,心 弗樂,五色在前弗視;鼻之情欲芬香,心弗樂,芬香在 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樂,五味在前弗食。欲之 者耳目鼻口也,樂之弗樂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後樂, 心必樂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樂之務在於和 心,和心在於行適。夫樂之有適,心非有適人之情。欲 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四 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四欲之得也,在於勝理。勝理 以治身則生全,以生全則壽長矣;勝理以治國則法 立,法立則天下服矣。故適心之務,在於勝理。夫音亦 有適:「太鉅則志蕩以蕩,聽鉅則耳不容,弗容則橫塞, 橫塞則振動;太小則志嫌以嫌,聽小」則耳不充,不充 則不詹,不詹則窕;太清則志危。以危聽清則耳谿極, 谿極則不鑒,不鑒則竭;太濁則志下以下;聽濁則耳 不收,不收則不特,不特則怒。故太鉅、太清、太小、太濁, 皆非適也。何謂適衷?音之適也。何謂衷?大不出鈞,重 不過石,小大輕重之衷也。黃鍾之宮,音之本也,清濁 之衷也。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樂無太平,和 者是也。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凡音樂 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俗定而音樂化之矣。故有 道之世,觀其音而知其俗矣,觀其政而知其主矣。故 先王必託於音樂,以論其教。《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 一唱而《三嘆》,有進乎音者矣。大饗之禮,上元尊而俎 生魚,大羹不和,有進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禮樂也, 非特以歡耳目,極口腹之欲也,將教民平好惡,行理 義也。

《古樂篇》

编辑

樂所由來者尚也,必不可廢。有節有侈,有正有淫矣。 賢者以昌,不肖者以亡。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 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 弦瑟,以采陰氣,以定群生。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摻牛 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元鳥》,三曰「《遂草木》, 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總萬物之極。」昔陶唐氏之始,陶唐當作陰康古本有訛「陰多 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 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昔黃帝令伶倫 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 谿之谷,以生空竅厚均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 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吹日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 鳴亦六,以比黃鍾之宮,適合黃鍾之宮,皆可以生之。 故曰「黃鍾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 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 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 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凄 凄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 之曰「承雲」,以祭上帝。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浸,以 其尾,鼓其腹,其音英。帝嚳命咸黑作為聲,歌《九招》六 列,《六英》有倕作為鼙,鼓鐘磬,吹苓管壎箎鞀椎鐘。帝 嚳乃令人抃或鼓鼙,擊鐘磬,吹苓,展管箎,因令鳳鳥 天翟舞之。帝嚳大喜,乃以康帝德。帝堯立,乃命質為 樂。質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請幫助識別此字。置缶而鼓 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瞽 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太章》, 以祭上帝。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為瑟,益之八弦, 以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 以明帝德。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 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 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殷湯 即位,夏為無道,暴虐萬民,侵削諸侯,不用軌度,天下 患之。湯於是率六州以討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 湯乃命伊尹作《大護》,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 周文王處岐,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許。周公旦乃作詩曰:「文王在上,於昭 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繩文王之德。武王即位, 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歸,乃薦 俘馘於京太室,乃命周公為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 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於東裔,周公遂以 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德。故樂之所由 來者尚矣,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