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97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九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九十七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九十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九十七卷目錄

 鐘部紀事

 鐘部雜錄

 鐘部外編

樂律典第九十七卷

鐘部紀事

编辑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 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 為鐘,為樂風。」

《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

《通鑑前編》:「黃帝命榮猨作十二鐘,協月筩以和五音, 立天時,正人位焉。」

《呂氏春秋·古樂篇》:「黃帝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 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 奏之,命之曰《咸池》。」

《管子五形篇》:「昔者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鐘。 令其五鐘,一曰青鐘大音,二曰赤鐘重心,三曰黃鐘 灑光,四曰景鐘昧其明,五曰黑鐘隱其常。」

《拾遺記》:「帝顓頊居位,文德者則錫以鐘磬,武德者錫 以干戈。」

《通鑑前編》:「夏禹揭鐘鼓磬鐸鞀,以待四方之士,銘於 簨簴曰:喻以義者擊鐘。」 《管子霸形篇》:「桓公稱疾,召管仲曰:『寡人有千歲之食, 而無百歲之壽,今有疾病,姑樂乎』?管子曰:『諾』。」於是令 之縣鐘磬之榬,陳歌舞竽瑟之樂,日殺數十牛者數 旬。桓公起行筍虡之閒,管子從至大鐘之西,桓公南 面而立,管仲北鄉對之,大鐘鳴。桓公視管仲曰:「樂夫 仲父!」管子對曰:「此臣之所謂哀,非樂也。臣聞之,古者 之言,樂於鐘磬之閒者不如此。言脫於口,而令行乎 天下,游鐘磬之閒而無四面兵革之憂。今君之事,言 脫於口,令不得行於天下,在鐘磬之閒,而有四面兵 革之憂。此臣之所謂哀,非樂也。」桓公曰:「善。」於是伐鐘 磬之縣,併歌舞之樂。

《說苑正諫篇》:齊桓公謂鮑叔曰:「寡人欲鑄大鐘,昭寡 人之名焉。寡人之行,豈避堯舜哉?」鮑叔曰:「敢問君之 行。」桓公曰:「昔者吾圍譚三年,得而不自與者,仁也;吾 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為葵丘之會,以偃 天下之兵者,文也;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國,寡人不 受者,義也。然則文武仁義,寡人盡有之矣。寡人之行, 豈避堯舜哉?」鮑叔曰:「君直言,臣直對。昔者公子糾在 上位而不讓,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魯境,非義也; 壇場之上,詘於一劍,非武也;姪娣不離懷衽,非文也。 凡為不善遍於物,不自知者,無天禍,必有人害。天處 甚高,其聽甚下,除君過言,天且聞之。」桓公曰:「寡人有 過乎?幸記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幾有大罪,以 辱社稷。

《慎子》魯莊公鑄大鐘,曹劌入見曰:「今國褊小而鐘大, 君何不圖之。」

《左傳僖公十八年》:鄭伯始朝於楚,楚子賜之金。既而 悔之,與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鐘。

成公十年,晉侯會諸侯伐鄭,鄭子罕賂以「襄鐘。」《襄 鐘》,鄭襄公之廟鐘。

十二年,「晉郤至如楚聘,且涖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為 地室而縣焉。郤至將登,《金奏》」作於下。擊鐘而奏樂。 《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侯以歌鐘二肆及其鎛磬,女 樂二八。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曰:「子教寡人和諸戎 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 諧,請與子樂之。」

十二年春,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武子救台,遂入鄆, 取其鐘以為《公盤》。

十八年,季武子以所得於齊之兵,作《林鐘》而銘魯功 焉。臧武仲謂季孫曰:「非禮也。夫銘,天子令德,諸侯言 時;計功,大夫稱伐。今稱伐則下等也,計功則借人也, 言時則妨民多矣,何以為銘?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 以作彝器,銘其功烈,以示子孫,昭明德而懲無禮也。 今將借人之力以救其死,若之何銘之?小國幸於大」 國,而昭所獲焉以怒之,亡之道也。

二十九年,季札自衛如晉,將宿於戚,聞鐘聲焉,曰:「異 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 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 於幕上,君又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 身不聽琴瑟。

昭公二十一年春,天王將鑄無射。泠州鳩曰:「王其以 心疾死乎?夫樂,天子之職也。夫音,樂之輿也,而鐘,音 之器也。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鐘之輿以行之。卜者 不窕,大者不摦,則和於物,物和則嘉成。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心億則樂,窕則不咸,摦則不容,心是以 感,感實生疾。今鐘摦矣,王心勿堪,其能久乎?」

《禮記·檀弓》:「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 鐘。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 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 坐飲之,降,趨而出。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 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知悼 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太師也,不以詔,是』」 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 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 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 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 曰:「如我死,則必毋廢斯爵也。」至於今既畢獻斯揚觶。 謂之杜舉。

《呂氏春秋·長見篇》晉平公鑄為大鐘,使工聽之,皆以 為調矣。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公曰:「工皆為調矣。」師 曠曰:「後世有知音者,知鐘之不調也,臣竊為君恥之。」 至於師涓,而果知鐘之不調也。

《晏子諫下篇》景公為臺,臺成又欲為鐘。晏子諫曰:「君 不勝欲為臺,今復欲為鐘,是重斂於民,民之哀矣。夫 斂民之哀而以為樂,不祥。」景公乃止。

景公為大鐘,將懸之。仲尼、伯常賽、晏子三人俱朝,曰: 「鐘將毀!」鐘果毀。公見三子問之,晏子對曰:「鐘大不以 禮,故曰將毀。」仲尼曰:「鐘大懸,下氣上薄,故曰將毀。」伯 常賽曰:「今日庚申,雷日也。陰莫勝於雷,故曰將毀。」 《淮南子要略》:齊景公內好聲色,外好狗馬,獵射亡歸, 好色無辨,作為路寢之臺,族鑄大鐘,撞之庭下,郊雉 皆呴。

《莊子·山木篇》:北宮奢為衛靈公賦斂,以為鐘,為壇乎 國門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縣。王子慶忠見而問焉, 曰:「『子何術之設』?奢曰:『一日之閒無敢設也。奢聞之,既 雕既琢,復歸於朴。侗乎其無識,儻乎其怠疑,萃乎芒 乎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勿止,從其彊梁,隨 其曲傅,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而況有』」 大塗者乎。

《尸子》,鄭簡公謂子產曰:「飲酒之不樂,鐘鼓不鳴,寡人 之性也。國家之不乂,朝廷之不理,與諸侯交之不得 志也,子之任也。子無入寡人之樂,寡人無入子之朝。」 自是以來,子產理鄭,城門不閉,國無盜賊,道無饑人。 孔子曰:「若鄭簡公之好樂也,雖抱鐘而朝可也。」 《戰國策》,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而稱樂。文侯曰:「鐘聲 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聞之, 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於聲,臣恐君之聾於官 也。」文侯曰:「善!敬聞命。」

《韓子內儲說》:叔孫相魯,貴而主斷。其所愛者曰豎牛, 亦擅用叔孫之令。叔孫有子曰壬,豎牛妒而殺之。壬 兄曰丙,豎牛又妒而欲殺之。叔孫為丙鑄鐘,鐘成,丙 不敢擊,使豎牛請之叔孫,豎牛不為請,又欺之曰:「吾 已為爾請之矣。使爾擊之。」丙因擊之。叔孫聞之曰:「丙 不請而擅擊鐘。」怒而逐之,丙出走齊。

《說林》篇:智伯將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鐘,遺仇 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說,除道將內之。赤章曼枝曰:「不 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來,卒必隨之,不 可內也。」仇由之君不聽,遂內之。赤章曼枝因斷轂而 驅,至於齊,七月而仇由亡矣。

《國語》:宋人殺昭公。趙宣子請師於靈公以伐宋,公許 之。乃發令於太廟,召軍吏而戒。樂正,令三軍之鐘鼓 必備。趙同曰:「國有大役,不鎮撫民,而備鐘鼓,何也?」宣 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憚之,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明聲之,猶恐其不聞也。吾備鐘鼓,為君故也。」乃使旁 告於諸侯,治兵振旅,鳴鐘鼓,以至於宋。

《說苑正諫篇》:楚莊王立為君,三年不聽朝。蘇從乃入 諫。莊王立鼓鐘之閒,曰:「吾鼓鐘之不暇,何諫之聽?」蘇 從曰:「臣聞之:好道者多資,好樂者多迷,好道者多糧, 好樂者多亡,荊國亡無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 左執蘇從手,右抽陰刀,刎鐘鼓之懸。明日授蘇從為 相。

《淮南子泰族訓》:「闔閭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破 九龍之鐘。」

《三輔黃圖》:「始皇簴高三丈,鐘小者千石。」 漢舊儀,「高祖廟鐘十枚,各受十石,撞之,聲聞百里。」 《古今樂錄》:「高廟中四鐘,皆秦時廟鐘也,重十二萬斤。 明帝徙二鐘在南宮。」

《漢書禮樂志》:「孔光奏:鐘工、磬工員各一人,不可罷。」 《東方朔外傳》:漢武帝未央宮殿前鐘無故自鳴,三日 三夜不止,大怪之,召待詔王朔問之,朔對曰:「有兵氣。」 上更問東方朔,朔對曰:「王知其一,不知其二。臣昔聞 銅土之子,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 者,故鐘先鳴。《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上曰:『應在幾 日』?朔?」曰:「在五日內。」居三日,南郡太守言有山崩,延袤 二十餘里。上大笑,賜帛三十疋《洞冥記》:建元二年,帝起騰光臺以望四遠,於臺上撞 碧玉之鐘。

《閒中記》:「漢高帝平陵、宣帝杜陵,二陵鐘在長安,夏侯 征西,欲徙詣洛陽,重不能致,懸在清明門門裡道南。 其西者平陵鐘,東者,杜陵鐘也。」

《魏志高堂隆傳》:「隆為散騎常侍,青龍中,大治殿舍,西 取長安大鐘。隆上疏曰,昔周景王不儀刑文武之明 德,忽公旦之聖制,既鑄大錢,又作大鐘,單穆公諫而 弗聽,泠州鳩對而弗從,遂迷不反,周德以衰。良史記 焉,以為永鑒。然今之小人,好說秦、漢之奢靡,以盪聖 心,求取亡國不度之器,勞役費損,以傷德政,非所以 興禮樂之和,保神民之休也。」是日,帝幸上方,隆與卞 蘭從。帝以隆表授蘭,使難隆曰:「興衰在政,樂何為也? 化之不明,豈鐘之罪?」隆曰:「夫禮樂者,為治之大本也。 故《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雷鼓六變,天神以降。政是以 平,刑是以錯,和之至也。新聲發響,商辛以隕;大鐘既 鑄,周景以弊。存亡之機,恆由斯作,安在廢興之不階 也?君舉必書,古之道也,作而不法,何以示後?聖王樂 聞其闕,故有箴規之道;忠臣願竭其節,故有匪躬之 義也。」帝稱善。

《杜夔傳》:「黃初中為太樂令協律都尉。漢鑄鐘工柴玉 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為時貴人見知。夔 令玉鑄銅鐘,其聲韻清濁,多不如法,數毀改作。玉甚 厭之,謂夔清濁任意,頗拒捍夔。夔玉更試,然後知夔 為精而玉之妄也,於是罪玉。」

《異苑》:魏時殿前大鐘無故大鳴,人皆異之,以問張華, 華曰:「此蜀郡銅山崩,故鐘鳴應之耳。」尋蜀郡上其事, 果如華言。

晉中朝有人畜銅澡盤,晨夕恆鳴,如人扣。乃問張華, 華曰:「此盤與洛鐘宮商相應,宮中朝暮撞鐘,故聲相 應。可錯令輕,則韻乖,鳴自止也。」如其言,後不復鳴。 《晉書裴頠傳》:頠令荀藩終父勖之志,鑄鐘鑿磬,以備 郊廟朝享禮樂。

《郭璞傳》:璞妙於陰陽算曆,元帝為晉王,使璞筮,遇《豫》 之《睽》,璞曰:「會稽當出鐘以告成功,上有勒銘,應在人 家井泥中得之,繇辭所謂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 上帝者也。」及帝即位,太興初,會稽剡縣人果於井中 得一鐘,長七寸二分,口徑四寸半,上有古文奇書十 八字,云會稽嶽命,餘字時人莫識之。

《九域志》:「鍾山,晉永嘉元年,因水有大鐘從上墜水中, 驗銘是秦時樂器,因以命名。」

《宋書符瑞志》:「大興中,民於井中得棧鐘,上有古文十 八字。晉自宣帝至今,數滿十八年。義熙八年,太杜生 桑明尢著者也。」

晉成帝咸康五年,豫章南昌民掘地得銅鐘四枚,太 守褚裒以獻。

穆帝升平五年二月乙未,南掖門有馬足陷地,得銅 鐘一枚。

「義熙初,帝始康晉亂而興霸業焉。廬江霍山常有鐘 聲」十二。帝將征關洛,霍山崩,有六鐘出,制度精奇,上 有《古文書》一百六十字。

義熙十三年七月,漢中城固縣水際忽有雷聲,俄而 岸崩,得銅鐘十二枚。

《蓮社高賢傳》:法安嘗欲畫像,須銅青,慮不可致,忽夢 一人跪床前云:「此下有銅鐘,寤」即掘之,果得二鐘,取 青成像,而以銅助遠公鑄佛。後不知所終。

《山堂肆考》。晉陶潛訪遠公,聞鐘聲有省,攢眉而去。 《太平御覽》:石勒耕輒聞鐘鐸之音,或在前後。懼,以問 翼伽,伽曰:「作勞耳鳴,無不祥也。」勒至平原,常在平人 師驩家為奴,有老父謂勒曰:「若魚龍髮際,四道已成, 當貴為人主。甲戌之歲,王彭祖可圖。」勒曰:「若如公言, 不敢忘德。」忽然不見。每耕,又聞鼓角之聲。勒又告諸 奴,奴亦聞之,因曰:「吾初在家,恆聞如是。」諸奴白驩,驩 奇而悅之。至是眾歸焉。

《趙書》:「將軍張珍領郡縣民丁萬人,徙洛陽六鐘、猛簴、 九龍、翁仲、銅駝、飛廉鐘一,沒盟津中。」

戴延之《西征記》:「陝縣城西北,二面帶河,河中對城西 北角,水涌起銅鐘,翁仲頭髮常出水上,漲減恆與水 齊。晉軍當至,髮不復出,唯見水異,嗟嗟有聲,聲聞數 里。翁仲在城內大司馬門外,為賊所徙,當西入關,至 此而沒。」

洛陽太極殿前,左右各三銅鐘相對,鐘大者三十二 圍,小者二十五圍。

郭緣生《述征記》:洛陽太極殿前大鐘六枚,父老云:「曾 有欲移此鐘者」,聚百數長緪挽之,鐘聲震地,咸懼不 敢復犯。

《異苑》:「西河有鐘在水中,晦朔輒鳴,聲響悲激,羇客聞 而悽愴。」

《水經注》:漢水又東逕胡城南。義熙十五年,城上有密 雲細雨,五色昭章,人相與謂之「慶雲,休符當出。」曉而 雲霽,乃覺城崩半許,淪水出銅鐘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陽,歸之宋府。此段疑有誤

《宋書杜驥傳》:「高祖平西洛,致鐘簴舊器。南還,一大鐘 墜洛水。至是太祖遣將姚聳領夫千五百人迎致之。」 《符瑞志》:「文帝元嘉十九年九月戊申,廣陵肥如石梁 澗中,出石鐘九口,大小行次,引列南向。南兗州刺史 臨川王義慶以獻。」

「元嘉二十二年,豫章豫寧縣出銅鐘」,江州刺史廣陵 王紹以獻。

孝武帝孝建三年四月丁亥,臨川宜黃縣民田中得 銅鐘七口,內史傅徽以獻。

四月甲辰,晉陵延陵得古鐘六口,徐州刺史《竟陵》王 誕以獻。

明帝泰始四年二月丙申,豫章望蔡獲古銅鐘,高一 尺七寸,圍二尺八寸,太守張辯以獻。

《南齊書張瑰傳》:「瑰字祖逸,吳郡吳人也。祖裕,宋金紫 光祿大夫。父永,右光祿大夫,曉音律。宋孝武問永以 太極殿前鐘聲嘶。永答鐘有銅滓,乃扣鐘求其處,鑿 而去之,聲遂清越。」

《祥瑞志》:「昇明二年九月,建寧縣建昌村民採藥於萬 歲山,忽聞澗中有異響,得銅鐘一枚,長二尺一寸,邊 有古字。」

建元元年十月,浩陵郡蜑民田健所住巖閒,常留雲 氣,有聲響澈若龍吟。求之積歲,莫有見者。四月二十 七日,去巖數里,夜忽有雙光,至明往獲古鐘一枚。又 有一器,名「錞于」蜑。人以為神物,奉祠之。

永明四年四月,東昌縣山自比歲以來,恆發異響。去 二月十五日,有一巖褫落,縣民方元泰往視,於巖下 得古鐘一枚。

五年三月,豫寧縣長岡山獲神鐘一枚。

九年十一月,寧蜀廣漢縣田所墾地一尺四寸,獲古 鐘一枚,形高三尺八寸,圍四尺七寸,縣柄長一尺二 寸,合高五尺,四面各九孔。

《南史齊武穆裴皇后傳》:「永明中,上數遊幸諸苑囿,宮 人置內深隱,不聞端門鼓漏聲。置鐘於景陽樓,上應 五鼓及三鼓,宮人聞鐘聲,早起妝飾。」

《隋書音樂志》:「梁武帝素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制定 禮樂,又立四器,名之為通。又制為十二笛,用笛以寫 通聲,飲古鐘、玉律并周代古鐘,並皆不差。」

《律曆志》山謙之記云:「殿前三鐘,悉是周景王所鑄,無 射也。遣樂官以今無射新笛飲不相中,以夷則笛飲 則聲韻合和。端門外鐘,亦案其銘題,定皆夷則。其西 廂一鐘,天監中移度東,以今笛飲乃中南呂,驗其鐫 刻,乃是太蔟,則下今笛二調。」重敕太樂丞斯宣達,令 更推校鐘定有鑿處,表裡皆然。借訪舊識,迺是宋泰 始中使張永鑿之,去銅既多,故其調嘽下以推求鐘 律,便可得而見也。宋武平中原,使將軍陳傾致三鐘, 小、大、中各一,則今之太極殿前二鐘、端門外一鐘是 也。

《梁書豫章王綜傳》,「綜既不得志,嘗作《聽鐘鳴》《悲落葉》 辭,以申其志。」

《南史陳高宗本紀》:太建七年「夏四月壬子,郢州獻瑞 鐘。」

《廣博物志》:後魏天賜中,河東人張恩盜發湯冢,得志 云:「我死後二千年困於恩。」恩得古鐘磬,皆投於河。 《伽藍記》:龍華寺有鐘一口,撞之聞五十里。太后以鐘 聲遠聞,遂移在宮內,置凝閒堂所,與內講沙門打為 時節。孝昌初,蕭衍子豫章王蕭綜來降,聞此鐘聲,以 為奇異,遂造聽鐘歌詞三首,傳於世。

《唐書禮樂志》:「武德九年,詔太常少卿祖孝孫、協律郎 竇璡等定樂。初,隋用黃鐘一宮,惟擊七鐘,其五鐘設 而不擊,謂之啞鐘。唐協律郎張文收乃依古斷竹為 十二律。高祖命與孝孫吹調五鐘,叩之而應,由是十 二鐘皆用。」

《楊收傳》:涔陽耕得古鐘,高尺餘,收扣之曰:「此姑洗角 也。」既劀拭,有刻在兩欒,果然。

《李嗣真傳》:嗣真擢太常丞,太常𡙇黃鐘,鑄不能成。嗣 真居崇業里,疑土中有之,弗得其所。道上逢一車,有 鐸聲甚厲,嗣真曰:「宮聲也。」市以歸,振於空地,若有應 者。掘之得鐘,眾樂遂和。

《隋唐嘉話》:武后為天堂以安大像,鑄大儀以配之。天 堂既焚,鐘復鼻絕。至中宗欲成武后志,乃斲像令短, 建聖善寺閣以居之。今明堂始微於西南傾,工人以 木於中牮之,武后不欲人見,因加為九龍盤糾之狀, 其圓蓋上本施一金鳳,至是改鳳為珠,群龍捧之。 《通典》:《唐開元禮》:「皇太子元正冬至受群臣賀,展軒懸 於」殿庭。以姑洗之均又設三鎛鐘、姑洗、夷則、大呂各 依辰位。設登歌以南呂之均奏《承和》之樂。

《容齋隨筆》:「饒州紫極觀有唐鐘一口,形製清堅,非近 世工鑄可比。刻銘其上曰:『天寶九載歲次庚寅二月 庚申朔十五日癸酉造』。通直郎前監察御史貶樂平 員外尉李逢年銘」、前鄉貢進士薛彥偉述序,給事郎行參軍趙從一書,「中大夫使持節鄱陽郡諸軍事檢 校鄱陽郡太守天水郡開國公上官經野妻扶風郡 君韋氏奉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敬 造。」洪鐘一口,其後列錄事參軍、司功、司法、司士參軍 各一人,司戶參軍二人,參軍二人,錄事一人,鄱陽縣 令一人,尉二人。又專檢校官鄱陽縣丞宋守靜專檢 校內供奉道士王朝隱。又道士七人,銘文亦雅潔,字 畫不俗,但月朔庚申,則癸酉日當是十四日。鐫之金 石而誤如此。浮州開福院亦有《吳武義年》一鐘。然非 此比也。

《唐書五行志》:天寶十載六月乙亥,大同殿前鐘自鳴, 占曰:「庶雄為亂。」

《宦者傳》:高力士於興寧坊立道士祠,珍樓寶屋,國貲 所不逮。鐘成,力士宴公卿,一扣鐘納禮錢十萬,有佞 悅者至二十扣,其少亦不減十。

《百官志》:「乾元元年,置刻漏生四十人,典鐘、典鼓三百 五十人。」

《杜陽雜編》:「大曆中,新羅國獻千佛山,可高一丈,雕沈 檀珠玉以成之。其佛之形,大者或逾寸,小者七八分。 其佛之首,有如黍米者,有如半菽者。其眉目口耳蠃 髻毫相,無不悉具。而更鏤金玉水精為幡蓋流蘇、菴 羅薝蔔等樹,構百珤為樓閣臺殿。其狀雖微,而勢若 飛動。又前有行道僧徒,不啻千數。有紫金鐘,徑闊三」 寸,上以龜口銜之。每擊其鐘,則行道之僧禮首至地, 其中隱隱,謂之「梵音關」戾在乎鐘也。

《北夢瑣言》:唐段相文昌家寓江陵,少以貧窶修進,常 患口食不給,每聽曾口寺齋鐘,動輒詣謁餐,為寺僧 所厭,自此乃齋後扣鐘,冀其晚至而不逮食也。後入 登台座,連出大鎮,拜荊南節度。有詩題曾口寺云:「曾 遇闍黎飯後鐘。」蓋為此也。

《海錄碎事》:「柳公綽每日與子弟論文,或講求治家之 要,至人定鐘鳴始就寢。」

《唐書禮樂志》:「昭宗時,太常博士殷盈孫按周法以算 數除鎛鐘輕重,高卬黃鐘九寸五分,倍應鐘三寸三 分半,凡四十八等,圖上口項之量及徑衡之圍,乃命 鑄鎛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

《玉泉子》:京輦自黃巢退後,修葺殘毀之處。時定州有 俗兒號王酒胡,居於上都,巨富納錢三十萬貫,助修 朱雀門。昭宗又詔重修安國寺畢,親降車輦,以設大 齋。乃扣新鐘一撞,捨錢一萬貫,命大臣請各取意而 擊。上曰:「有能捨一千貫文者,即打一槌。」齋罷,王酒胡 半醉入來,逕上鐘樓,連打一百下,便於西寺運錢十 萬貫入寺。

《括異記》:德藏寺前鐘,乃銅所鑄,音極洪響。嘗見古老 云:初鑄鐘時,有匠者云:「『此鐘未可便扣,俟吾至六十 里乃擊之』。及既去,方至新坊十八里,寺僧遽扣之,匠 人聞其聲,嘆曰:『聲止於此,今寺中鐘自新坊十八里 外不復聞矣,怪哉』!」

《國老談苑》:太祖提周師甚寡,當李景十五萬眾,陣于 清流山下,士卒恐懼。太祖令曰:「明日午當破敵。」人心 遂安。翼日正午,太祖果臨陣,親斬偽驍將皇甫暉,以 復其眾。是時環滁僧寺,皆鳴鐘而應之,既平鳴鐘,因 為定制。趙時進《滁州午鐘記》

《宋史太祖本紀》:「開寶三年九月己酉,幸開寶寺,觀新 鐘。」

《玉海》:端拱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潭州上言,「湘陰縣長 樂九乳灘下得鐘,制作精妙,上有古篆八十三字,人 不之識,畫圖以進。」

《宋史五行志》:「咸平四年十二月,亳州太清宮鐘自鳴。 明道元年五月壬午,漢州江岸獲古鐘一。」

《樂志》:景祐二年,燕肅等上考定樂器,帝御延福宮臨 閱,因問李照樂音高,命詳陳之。照言:「編鐘、鎛磬無大 小、輕重、厚薄、長短之差,銅錫不精,聲韻失美,大者陵, 小者抑,非中度之器也。願聽臣依神瞽律法,試鑄編 鐘一虡,可使度量權衡協和。」乃詔於錫慶院鑄之。 《五行志》:皇祐四年,乾寧軍漁人得小鐘二於河濱。 五年二月己亥,乾清軍又進古鐘一。

《張汝明傳》:「汝明知岳州,屬邑得古編鐘求上獻,汝明 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懼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職以幸 賞乎。」

《劉羲叟傳》:羲叟強記多識,尤長於星曆術數。皇祐五 年,日食心時胡瑗鑄鐘弇而直,聲鬱不發。又陝西鑄 大錢,羲叟曰,此所謂害金再興。與周景王同占,上將 感心腹之疾。其後仁宗果不豫。

《樂志》:「至和二年,潭州上瀏陽縣所得古鐘送太常。初, 李照斥王朴樂音高,乃作新樂,下其聲。太常歌工病 其太濁,歌不成聲,私賂鑄工,使減銅齊而聲稍清,歌 乃協然。照卒莫之辨。」又朴所制編鐘皆側垂,李照、胡 瑗皆非之。及照將鑄鐘,給銅於鑄瀉務得古編鐘一, 工人不敢毀,乃藏於太常。鐘不知何代所作,其銘云: 「粵朕皇祖寶龢鐘,粵斯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五行志》:元豐三年八月,岳州永慶寺獲銅鐘一、銅磬 二。

《鄰幾雜志》:「李照譏王朴編鐘不圓,後得周編鐘,正與 朴同。」議者始知照之妄。

《東坡題跋》:「黃州西北百餘里有歐陽院,院僧畜一古 編鐘,云得之耕者,發其地,獲四鐘,斸破其二,一為鑄 銅者取去,獨一在此耳。其聲空籠,然頗有古意,雖不 見《韶》《濩》之音,猶可想見其髣髴也。」 《宋史樂志》:「崇寧二年正月,魏漢津請帝中指、第四指、 第五指各三節,先鑄九鼎,次鑄帝坐大鐘,次鑄四韻 清聲鐘,次鑄二十四氣鐘,然後均絃裁管,為一代之 樂。」

十三年秋七月,景鐘成。其高九尺,拱以九龍,惟親郊 乃用。立於宮架之中,以為君圍。於是命翰林學士承 旨張康國為之銘。其文曰:「天造我宋,於穆不已。四方 來和,十有二紀。樂象厥成,維其時矣。迪惟有夏,度自 禹起。我龍受之,天地一指。於論《景鐘》,中聲所止。有作 于斯,無襲于彼。九九以生,律呂根柢。維此景鐘,非弇」 非侈。在宋之庭,屹然中峙。天子萬年,既多受祉。「維此 《景鐘》,上帝命爾。其承伊何?以燕翼子。永言保之,《宋樂》 之始。」

《揮麈後錄》:「宣和元年八月丁丑,皇帝詔大晟作景鐘。 是月二十五日鐘成。皇帝以身為度,以度起律,以律 審聲,以聲制鐘,以鐘出樂,而樂宗焉。于以祀天地,享 鬼神,朝萬國,罔不用乂。在廷之臣,再拜稽首,上頌:『明 明天子,以身為度。有景者鐘,眾樂所怙。於昭于天,乃 眷斯顧。揚于大庭,罔不時序。億萬斯年,受天之祜』。」此 翰林學士承旨強淵明文也。偶獲斯本,謹錄于右。 《宋史·五行志》:建炎三年,吉州修城,役夫得髑髏棄水 中,俄浮一鐘,有銘五十七字,大略云:唐興元年,吾子 沒瘞廬陵西壘。後當火德五九之際,世衰道敗,浙、梁 相繼喪亂。章貢康昌之日,吾亦復出是邦。東平鳩工, 復使吾子同河伯聽命。水官郡守命錄其辭,錄畢而 鐘自碎。

《樂志》:「紹興十五年,給事中段拂等討論景鐘制度,按 景鐘之高九尺,其數九九,實高八尺一寸,垂則為鐘, 仰則為鼎,鼎之大,中於九斛,退藏實八斛有一焉。內 出皇祐大樂中黍尺,參以太常舊藏黃鐘律編鐘高 適九寸,正相脗合,遂遵用黍尺製造。鐘成,命左僕射 秦檜為之銘,其文曰:『皇宋紹興十六年,中興天子以 好生大德,既定寰宇,乃作樂以暢天地之化,以和神 人。維茲景鐘,首出眾樂,天子專用禋祀,謹拜手稽首 而獻銘』。」其銘曰:「德純懿兮舜、文繼,躋壽域兮孰內外? 薦上帝兮偉茲器。聲氣應兮同久視,貽子孫兮彌萬 世。」旋又命禮局造鑄鐘四十有八、編磬一百八十七, 特磬四十八及添製編鐘等。尋製金鐘、玉磬二架。 《夢溪筆談》:陳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縣日,有人失物, 捕得莫知的為盜者。述古乃紿之曰:「某廟有一鐘,能 辨盜至靈」,使人迎置後閣祠之。引群囚立鐘前,自陳 不為盜者摸之則無聲,為盜者摸之則有聲。述古自 率同職禱鐘甚肅,祭訖,以帷帷之,乃陰使人以墨塗 鐘,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驗其手,皆 有墨,唯有一囚無墨。訐之遂承為盜。蓋恐鐘有聲,不 敢摸也。

《後山叢談》:「邑令周陽家金鐘,容十斗,重三十八斤。」以 今衡量校,容水三斗四升,重十九斤。

《玉堂閑話》:「長安城西明寺鐘,寇亂之後,緇徒流離,閴 其寺者數年。有貧民利其銅,袖鎚鏨往竊鑿之,日獲 一二斤,鬻于闤闠。如是經年,人皆知之,官吏不禁。後 其家忽失所在,市銅者亦訝其不來。後官欲徙其鐘 於別寺,見寺鐘平墮在閣上。及仆之,見盜鐘者抱鎚 鏨儼然坐於其閒,即已乾枯矣。」

《雲笈七籤》:「黔南鹽井中,因摧損修築,得一古鐘,長三 四尺,中細而實,如腰鼓瓦腔之狀,兩頭圓厚,扣之皆 有聲,奇音響亮,與常鐘異。在鹽井多年,益加光膩,無 毀蝕之勢,時有金色,精明異常。節度使僖公留鎮府 厙焉。」

《孔氏雜說》:「今之更點擊鉦,《唐六典》皆擊鐘也,太史門 有典鐘二百八十人,常擊編鐘。」

《妮古錄》:「金大定中,汾東岸崩,得古墓,有鼎十餘,鐘磬 各數十。鼎有蓋,大者幾三尺,其中寶物猶存。鐘磬小 者僅五寸許,大至三尺,凡有十二,蓋音律之次。後世 之制以厚薄,而此以大小。其制度皆周器,非秦漢以 後所作。今器不存,而墓址猶在。」

《稗史》:至元丙子,北兵入杭,有金姓者,世為伶官,流離 無所歸。一日道遇左丞范文虎,向為宋殿帥時熟其 為人,謂金曰:「來日公宴,汝來獻伎,不愁貧賤也。」如期 往,為優戲作諢云:「某寺有鐘,寺奴不敢擊者數日,主 僧問故,乃言鐘樓有巨神,神怪不敢登也。」主僧往視 之,神即跪伏投拜,主僧曰:「汝何神也?」答曰:「鐘神。」主僧 曰:「既是鐘神,如何投拜?」眾皆大笑。范為之不懌,其人亦不顧,卒以不遇。識者莫不多之。

《輟耕錄》:文宗潛邸金陵日,歲當戊寅,適太平興國寺 鑄大鐘為金數萬斤,方在冶上。至其所,取相嵌碧珠 指環,默祝曰:「若天命在躬,此當不壞。」即投液中。鐘成, 其款有曰:「皇帝萬歲」,珠宛然在其上,若故識之,而堅 固完好,光采明發,不以灼毀。萬目驚睹,歡歎如一。及 登大寶,方與近侍言向時祝天之讖。

《溪蠻叢笑》:「蠻地多古銅。」麻陽有大鐘,長筩三十六乳, 重百餘斤。今入天慶觀。

《諸寺奇物記》:方山定林寺有乳鐘,即所稱景陽鐘也。 鐘有一百八乳,乳乳異聲,故名乳鐘。

《饒州府志》:「浮梁清源觀有飛來銅鐘,模制古雅,上有 『乾元五年揚州天長縣興龍寺』十二字,第不知何所 從來。宋朱天錫詩有『飛來鐘動星壇外』之句,後張珙 亂,失之。」

《紹興府志》:「會稽天長觀殿東有小銅鐘,範製甚奇,聲 尢清圓遠聞,非凡鐘比。嘗撲損,匠者鋸為大罅,聲乃 如故。汝陰王廉潛作八分書於鐘上,惜其不為人所 知,旋徙於他所矣。今廢。」

于闐鐘,在會稽靈嘉寺是也。按《越中記》,「此于闐國寺 鐘,因風雨,失鐘所在。有天竺僧過于闐,識此鐘於越。 靈嘉寺」,至今鎖在寺樓。

《四川總志》:「江安縣西林寺有元時所鑄鐵鐘,音聲洪 遠,震聞數里。」

鐘部雜錄

编辑

《詩經周南關睢》:「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樂則和平之 極也。

《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 保。」

《小雅·彤弓》:「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鼓鐘,鼓鐘將將,鼓鐘《喈喈》。鼓鐘伐鼛。鼓鐘欽 欽。《將將》,聲也。「喈喈」,猶將將也。「欽欽」,亦聲也。

《白華》「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周頌》:「執競,鐘鼓喤喤。」和也。

《商頌》「那庸鼓有斁。」「庸」、「鏞」通。斁,斁然盛也。

《荀子樂論》篇:「聲樂之象,鼓大麗,鐘統實,故鼓似天,鐘 似地。」

《呂氏春秋侈樂篇》:「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鐘磬管 簫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 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為千 鐘;齊之衰也,作為大呂;楚之衰也,作為巫音。侈則侈 矣,自有道者觀之,則失樂之情。」

《樂葉圖徵》:「君子鑠金為鐘,四時九乳,是以撞鐘以知 君,鐘調則君道得。」宋均注曰:「九乳法九州。」

聖王祗承大定,爵祿人者,不過其能。尊卑有位,位有 物,物有宜,功成者賞,功敗者罰,故樂用鐘。

《韓詩外傳》:「古者天子左五鐘,將出則撞黃鐘,而右五 鐘皆應之,馬鳴中律,駕者有文,御者有數。立則磬折, 拱則抱鼓,行步中規,折旋中矩。然後太師奏升車之 樂,告出也。入則撞蕤賓以治容貌,容貌得則顏色齊, 顏色齊則肌膚安。蕤賓有聲,鵠震馬鳴,及倮介之蟲, 無不延頸以聽。在內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聲。然後」 少師奏升堂之樂,即席告入也。此言音樂相和,物類 相感,同聲相應之義也。《詩》云:「鐘鼓樂之。」此之謂也。 《淮南子時則訓》:「孟秋之月,西宮御女白色,衣白采,撞 白鐘。」

《精神訓》嘗試為之。擊建鼓,撞巨鐘,乃性仍仍然,知其 盆瓴之足羞也。

《說山》訓:「鐘之與磬也,近之則鐘音克,遠之則磬音章。 物固有近不若遠,遠不若近者。」

《說苑修文》篇:「鐘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 悲,喜而擊之則樂。其意變,其聲亦變。意誠感之,達於 金石,而況人乎?」

《白虎通禮樂篇》:「鐘之為言動也,陰氣用事,萬物動成。 鐘為氣,用金聲也。鎛者,時之氣聲也,節度之所生也。 君臣有節度則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亡與昌正 相迫,故謂之鎛。」

《通禮義纂》:「駕入,撞蕤賓之鐘,左右鐘皆應」者,案蕤賓 位居午,午主陽,主動,象王自外動而入,方居之始,故 先作之。而東廂應者,東為陽,陽主動,明以靜主動,使 之相應也。駕出,撞黃鐘,右五鐘皆應。黃鐘位居子,子 為陽,陽主動,象王自內動而出,方行之始,故先作之。 而西廂應者,西為陰,陰主靜,明以動告靜,使之相和 也。

《三禮義宗》:「堂下之樂,以鐘為重」,故舉鐘而言;堂上之 樂,以人聲為貴,故以歌為稱。言「歌」者,知是堂上之音, 稱「奏」者,知是堂下之樂。

《夢溪筆談》:「今太常鐘鎛,皆于甬本為紐,謂之旋蟲,側垂之。皇祐中,杭州西湖側發地得一古鐘,匾而短,其 枚長幾半寸,大略制度如鳧氏所載。唯甬乃中空,甬 半以上差小,所謂衡者」,予細考其制,亦似有義。甬所 以中空者,疑鐘縻自其中垂下,當衡甬之閒,以橫括 挂之,橫括疑所謂旋蟲也。今考其名,竹筩之筩,文從 竹從甬,則甬僅乎空,甬半以上微小者,所以礙橫括。 以其橫括所在也,則有衡之義也。其橫括之形,以蟲 而可旋,疑所謂旋蟲。以今之《鐘鎛》校之,此衡甬中空, 則猶小于甬者,乃欲礙橫括,似有所因。彼衡甬俱實, 則衡小于甬,似無所因。又以其括之橫于其中也,則 宜有衡義。實甬直上植之,而謂之衡者何義?又《橫括》 以其可旋而有蟲形,或可謂之旋蟲。今鐘則實,其紐 不動,何緣得旋名?若以側垂之,其鐘可以掉蕩,旋轉 則鐘常不定,擊者安能常當其隧?此皆可疑,未知孰 是。

《墨莊漫錄》:王從一太初著《東郊語錄》,有云:「唐人詩云: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 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張繼《楓橋夜泊》之作也。說者 謂美則美矣,但三更非撞鐘時。」按《南史裴皇后傳》載: 「齊永明中,上數遊幸諸苑囿,載宮人從車置內,深隱, 不聞端門鼓漏聲。置鐘于景陽樓上,應五更三鼓。宮 人聞鐘聲,早起妝飾。由是言之,夜半之鐘,有自來矣。」 予以為不然,非用景陽故事也。此蓋吳郡之實耳。今 平江城中,從舊承天寺鳴鐘,乃半夜後也。餘寺聞承 天鐘罷,乃相繼而鳴,迨今如是,以此知自唐而然。楓 橋去城數里,距諸山皆不遠,書其實也。承天今更名 能仁。

《西溪叢語》:齊丘仲孚少好學,讀書,常以中宵鐘鳴為 限。唐人張繼詩:「夜半鐘聲到客船。」則半夜鐘其來久 矣。

《老學庵筆記》:張繼《楓橋夜泊》詩云:「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歐陽公嘲之云:「句則佳矣,其如夜 半不是打鐘時。」後人又謂惟蘇州有半夜鐘,皆非也。 按于鄴《褒中即事》詩云:「遠鐘來半夜,明月入千家。」皇 甫冉《秋夜宿會稽嚴維宅》詩云:「秋深臨水月,夜半隔 山鐘。」此豈亦蘇州詩耶?恐唐時僧寺,自有夜半鐘也。 京都街鼓今尚廢,後生讀《唐詩文》及街鼓者,往往茫 然不能知,況僧寺夜半鐘乎?

《能改齋漫錄》:諺有「掩耳偷鈴」,非也,亦有所本。《呂氏春 秋》:「范氏亡,有得其鐘者,欲負而走,則大鐘不可負。以 椎毀之,鐘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急掩其耳。」然世 之恐聞其過者,亦猶此也。任昉《勸進牋》云:「惑甚盜鐘, 功疑不賞。」

《田閒書》「言非也,不言非也。當言而言,則其言順;不當 言而言,則其言暴。不見鐘鼓乎?叩之則鳴,不叩而自 鳴者,人莫不以為異也。」

鐘部外編

编辑

《拾遺記》:「扶桑東五萬里,有磅磄山,鬱水在磅磄山東, 其中奏環天之和樂,列以重霄之寶器。器則有岑華 鏤管,䀟澤雕鐘,員山靜瑟,浮瀛羽磬,撫節按歌,萬靈 皆聚。䀟澤出精銅,可為鐘鐸。西王母與穆王歡歌既 畢,乃命駕昇雲而去。」

《饒州府志》:「梁天監中,浮梁北鄉法京勝湖有鐘紐露 土面,牧童以繫牛,罔知其為鐘也。老人異之,掘土經 宿如故,弗能舉。令人夜宿鐘所,若聞語曰:『吾懼棄土 於河,鐘非吾有矣』。如其言,卒得鐘,聞於朝,遣使取之, 至北港沒潭而復出。後至鄱陽,鐘潭又沒。募漁人探 之,云石梁貫其紐,蛟龍繞其腹,不可取矣。」

《天中記》:海壇練門江內有巨鐘,每月望日,其潮大至, 水退蒲牢乃出,可容一人從中穿過,約其周圍,徑一 丈餘。大曆中,閩城法炯者,欲出此鐘,先於開元寺設 大會齋誦咒,令一小僧詣龍宮乞鐘,小僧見海神曰: 「我借以鎮海,別與小珠三顆為信。」爾時小僧有如夢 覺珠在手焉。

《雲笈七籤》:溫江縣太平觀有任尊師者,於市中每日 戶乞一錢,鑄鐘萬斤。數年鐘成,尊師年已八十餘矣, 作大齋表讚,扣鐘數百下,辭決而去,即大曆年中也。 其後劉潼僕射擁旄西川,觀寺鐘上皆刻陁羅尼咒。 至是任尊師復歸,領巧工於鐘邊刻云:「觀家銅鐘,不 合妄刻佛咒。」別立誓詞數句。而人見任狀貌,益少壯 於當時,信是「得道者。」

天台山「玉霄宮古鐘,高二尺,重百餘斤。制度渾厚,形

如鐸,上有三十六乳,隱起之文,亦甚精妙。相傳云夏
考證
禹所鑄,或云是越王樂器。頃年於空中夜夜飛鳴,人

皆聞之,忽墮於禹廟內,藏之府庫,綿歷七八十年。」累 有名僧求請,欲彰其異,而皆嫌問不與。咸通中,左常 侍李綰為浙東觀察使,請玉霄峰葉尊師修齋受籙, 於使宅,立壇出此鐘以擊之。既而水部員外柳韜白 上京,得老君夾紵像,高三四尺,聖相奇妙。乃重裝修 作盝頂寶帳,以白金香鴨、香龜數事,送於玉霄,亦便 留籙壇內供養。齋畢,李貂命賓為鐘銘,具以歲月,刻 於鐘上,并老君像皆送山中,所刻之處,燦然金色。禹 跡寺僧頻來求此鐘不得,既知鐫勒銘篆,已送天台, 計無所出,乃揚言曰:「天台所得古鐘,乃真金也。匠人 所刻之末,是數兩金,況於鐘乎?又有香鴨器皿,計其 所直多矣。」因有衲僧與不道輩十餘人,夜入玉霄宮, 伏於版閣之下,中夜踰欄干而上,於道場中取香鴨、 香龜、金龍道具,實於囊中,縻鐘於背,出門群呼而去。 尊師知之,不許徒弟追之。僧等約行三十餘里,憩一 大樹下,良久天明,只在閣柱之側。眾小師往視之,背 鐘者已殭死矣。其餘徒黨,癡懵凝然,不辨人物,鐘及 金帛,一無所失。尊師咒水灑之。良久僧亦稍醒,群賊 乃蘇,發願立誓,乞不聞於官,乃盡釋之,扶舁病僧而 去。僧至山下乃卒。

越州上虞縣郛郭閒有隙地數畝,時聞鐘鳴地中。咸 通年,縣令夏侯頗傾心崇道,以縣邑無觀,買其地創 造觀宇,掘地獲古鐘百餘斤,上有文字曰「正觀。」是冬 賜額,以降誕節祝壽所奏,賜名延慶觀焉。

《玉堂閒話》:吉州龍魚觀有巨鐘,上有文曰:「晉元康年 鑄」鐘,頂有一竅,古老相傳,則天時聲震長安,詔鑿之, 其竅是也。天祐年,忽一夜失鐘所在,至旦如故。見蒲 牢有血痕并蕬草。蕬草者,江南水草也,葉如薤,隨水 深淺而生。觀前大江,數夜居人聞江水風浪之聲。至 旦,有漁者見江心有一紅旗,水上流下,漁者棹小舟 往接取之。至則見金鱗光耀,波濤洶湧。漁者急回,始 知《蒲牢鬥》傷江龍也。

《道州志》:祁陽縣白鶴觀有鐘,重數百斤。唐末一夕有 雷雨,鐘忽吼躍入江。後有客夜宿昭潭,夢一道流曰: 「吾祁陽縣白鶴觀道士,欲歸久矣,幸附後載。」客諾之。 遲明解纜,忽有鐘臥水次,有文曰「祁陽白鶴觀鐘」,客 遂載歸。

《雲笈七籤》爰赤木古鐘,開元中所進。云赤木莊在玉 山之下,時聞地中隱然有鐘聲,尋求莫能致。一旦赤 木患瘡疾且甚,醫不能祛,夢一青童曰:「得浴鐘水洗 之即愈。」赤木就近觀寺中,以水洗鐘,用器盛之,歸以 洗瘡,微加痛劇。乃令人於常聞鐘聲處聽之,果聞鐘 在地下。掘數尺而得,形上有坐師子為鼻,鼻下平闊, 其頂圓大,圍三尺餘六七寸,頓小如腰鼓形,向下復 大,奇文隱鏤,萬狀千名,殆非鎔範所作。既得以水浴 去泥土,取其水洗瘡,即日痊愈。夜有光影,時或自鳴, 為鄰里所異,不敢藏隱,奉表進焉,敕賜景龍觀。黃巢 前,此鐘猶在。寶應中,𥂕厔縣居人耕地亦得古鐘百 餘斤,上有伏虎形為鼻。自鼻以下頓「大數寸,而小殺 之,如是再殺三成,共高一尺九寸,遍身天花雲葉」,工 用殊妙,比赤木所得,圓厚而重。既得,夜夜有光,或飛 於空中,聲韻清越。亦表上進,詔送元真觀。久之,取留 內殿。

渝州南平縣道昌觀有古鐘焉。以二獅子對立捧花 座,蛟螭為鼻,蛟尾分繞獅之足,盤於鐘上。鐘形再殺 三成,如𥂕厔古鐘之狀。於其殺處,細花文五條,當中 一條,黃色明淨,累累若珠貫焉。次珠條之外,作花片 之狀,屈曲相縈。又外一重雲葉纏繞,蹤跡奇巧,工甚 周細,若非人工。此外周身有花,不可細記,云是湘東 「王,送與隱居陶貞白。」近因亂離,鐘已遺失。

《湘山野錄》:上元縣民時疾暴死,心氣尚暖,凡三日復 甦,乃誤勾也。自言至一殿庭閒,忽見先主被五木縲 械甚嚴,民大駭,竊問曰:「主何至於斯耶?」主曰:「吾為宋 齊丘所誤,殺禾州降者千餘人以冤訴。」因此主問其 民曰:「汝何至斯耶?」其民具道誤勾之事。主聞其民卻 得生還,喜且泣曰:「吾仗汝歸語嗣君,凡寺觀鳴鐘當 延之。今吾永受苦,惟聞鐘則暫休。或能為吾造一鐘 尤善。」民曰:「我下民爾,無緣得見。設見之,胡以為驗?」主 沉慮曰:「吾在位嘗與于闐國交聘,遺吾一瑞玉天王, 吾愛之,嘗置於髻,受百官朝。一日加廁,忘取之,因感 頭痛。夢神謂吾曰:『玉天王寘於佛塔或佛體中,當則 愈』。吾因獨引一匠於瓦棺寺鑿佛左」膝以藏之,香泥 自封,無一人知者,汝以此事可驗。又云:「語嗣君勿信 用宋齊丘。」民既還家,輒不敢已,遂乞見主,具白之,果 曰:「冥寞何憑?」民具以玉天王之事陳之,主親詣瓦棺, 剖佛膝,果得之。感泣慟躄,遂立造一鐘於清涼寺,鐫 其上云:「薦列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以玉像建塔,葬 於蔣山。」齊丘寵待愈解。

《太平廣記》:「晉都洛下,丙申年春,翰林學士王仁裕夜 直,聞禁中蒲牢每發聲,如叩項腦之閒,其鐘忽撞作索索之聲,有如破裂,如是者旬餘。每與同職默議,罔 知其何兆焉。其年中春,晉帝果幸於梁汴石渠金馬, 移在雪宮,迄今十三年矣。索索之兆,信而有徵。」 《山堂肆考》:「上遊東山寺有大鐘,形旋如蛟,一夕忽飛 入寺」前潭中,遣沒人出之,則化為真蛟,蜿蜒可怖。至 今潭中水泛數十里,聞其聲鏗然震動,「山谷時有見 之者,形猶鐘也。」

《天中記》:「吳山三茅寧壽觀有唐鐘,本唐澄清觀舊物。 紹興閒,有金聲震於太湖,漁者莫能致。湖濱寺觀爭 以舟迎,獨澄清觀迎之鐘淩波而上,一引入於舟內。 丙辰九月二十四日,常州澄清觀女冠王玉仙所造。 河東薛泚為之銘曰:『上德願而鑄洪鐘,仙聖佑而天 人從。霜朝聞兮窈窕,月夜聽而雍容。蓮花生而腰淨』」, 頂銜繞於盤龍,響上徹於天外,聲下徹於九重。 《老學庵筆記》:諺有曰「濮州鐘」,世不知為何等語。嘗有 人死見陰官,濮州人也。問以此,亦不能對。予按此事 見《周世宗實錄》。顯德六年二月乙丑,幸太清觀。先是, 乾明門外修太清觀成,上聞濮州有大鐘,聲聞十里, 乃命徙之,以賜是觀。至是往觀焉。

《雲笈七籤》:「處州青田縣清溪觀,古有銅鐘,因袁晁亂 後失其所在,有墨書『青田』字,人或記焉。其後溫州島 嶼山下水中,舟人時聞鐘聲,幽咽不遠。一旦有人忽 見水中一物如半鐘之形,側露水上,盪槳視之,既近 即覆矣,露其一半,認其模範之跡,蒲牢之形,乃鐘也。 以物觸之,沈於水中矣。與人語其異,好事者乘舟看」 之,天氣晴霽,亦時一見。州寺僧結綵舫,具幡花,致齋 迎之。或經宿水上道場,禮懺而請,或得見之,尋又沈 去。道門亦備幡花舟舫,香火迎之,見而不得。清溪道 士,時亦迎鐘,眾中稽首祝之曰:「此州觀寺皆自有鐘, 唯清溪觀無鐘,多年極是闕事,遠地不辦香花丹心 而已。鐘若有靈,願泝流自往。」某旬日「即歸,於觀前溪 中奉候。」眾聞其說,皆笑之。十餘日,道士歸,青田鐘已 在觀前潭中矣。焚香迎之,汎汎就岸,重千餘斤。數人 挽拽懸掛,若百許斤爾。自後時亦飛去,旬日卻迴。今 以大鎖繫之,不復去矣。其上墨書「青田」字,久在水中, 宛然不滅井邑。老人詳認其字,乃觀中舊鐘也。 青城山宗元觀古跡銅鐘「三千餘斤,隱起花文,飛仙 幢節之狀,工甚精好。」劉闢據成都,取觀內銅像大鐘, 鑄兵器及錢。此鐘差縣人挽拽下山,磨其上隱起花 文欲盡,頻以巨石捶擊,終不能損。拽至江干,將入竹 筏,力敵萬斤,竟亦不動。縣狀申闢,闢異之,令送山中, 三五十人牽送上山,纔若一二百斤爾。既復懸掛,時 或擊之,立致雲雨。至今見在。

眉州故彭山市觀有大鐘,重千斤。觀去州二十餘里, 每扣鐘之時,聲應州郭。頃年僧輩誑陳文狀云:「觀無 道士,鐘在草中。」當用運之時,官無正理,遂移於州寺。 懸掛上鐘之時,折匠人之足,人以為靈驗。寺當州門, 扣擊之聲不聞。州內群僧別鑄大鐘,不還本觀,賣與 嘉州寺中。下樓之時,傷其二匠,斷足折腰,入船出岸, 皆有傷損。聾俗不以為靈驗,至今未還,良可惜也。 開州龍興觀鐘七八千斤,未有鐘樓,懸於殿上而已。 相傳云「州中有。」請幫助識別此字。敓之徒,遺失之物,爭訟不決之事, 沈滯抑屈之情,焚香叩鐘,立有明效。至有囚徒刑獄, 推鞫不得其實者,即入款請擊鐘,便可分雪明白。余 頃駐泊觀中,忽見官吏押領囚徒來於鐘前,焚香告 誓,援槌將擊之際,有人抑止之,更令取款。如是數四, 都不擊鐘,論訟已得其理矣。因問其故,云:「累有公案 不決者,請擊此鐘。」擊鐘之後,旬日之內,誣罔冤抑於 人者,必暴病而死。情有相黨,事有連累者,一年之中, 無孑遺矣。有理,被抑之人宛然無苦。由是刑獄大小, 無敢有欺,以鐘為準的也。雲安白鶴觀鐘亦類於此, 遠近傳焉。

施州清江郡開元觀有鐘焉,其形絕古。用麟為鼻,以 系於簴,狀若懸匏。扣之初則清音纖遠,俄而震然,響 聞數里,然不知何代之器也。初有郡民牧牛於郡南 田閒,忽聞有異聲自地中發,民與牧童數輩聞之,皆 驚走辟易。其後民熱病旬餘,夢一丈夫衣青襦,告之 曰:「汝遷我於開元觀。」民亦不悟其旨。又到田閒,再聞 其聲如前,而密誌其地,即以事白於郡守。郡守封君 怒曰:「此民昏妄,輒以不急之事干我耶!」叱去之。是夕 民又夢青襦者曰:「吾委跡於地下有年矣,汝不速出 者必有大咎。」民大懼。及曉,與其子皆往,鑿其地,深丈 餘,得此鍾,色青,如所夢丈夫色也。遂再白郡守,置於 開元觀。是日辰時,不擊自鳴,震響極遠。郡人俱異而 歎之。郡守以其事上聞,明皇詔編於《國史》,復命宰臣 李林甫寫其奏。以頒示天下。

洪州遊帷觀,有二鐘,一是觀司特敕所鑄,一是許真 君修行鐘,歷代傳之在真君殿,稍小於觀鐘爾。節度 使嚴譔創置,節制威令,風行素重。緇徒長老,增修其 院。長老欲取許真君鐘,嚴令官吏取而授之,道士皆 不敢論其曲直。取鐘之日,雷風震擊。是時大設齋筵費用極廣,風雨暴至,曾不施張,頃刻水溢數尺。及扣 其鐘,如擊土木,並無音響。長老謂嚴曰:「此州道士,例 多妖法,必是禁鐘使無聲爾。」嚴怒,捕諸道士,所在禁 繫,責其邪幻,將加重法。官吏畏威,無敢諫者。嚴忽沉 然思寐,夢見許真君與二從者,來至其前,謂嚴曰:「無 知無道,彊取我鐘。」又加法於道士,若不送鐘還觀,禮 謝大道。令侍者斷其頭來,即見授劍於侍者。嚴驚覺 汗流,而侍者持劍,髣髴在其前,遽釋諸道士,送鐘還 觀,自詣遊帷,焚香致謝。迴顧見持劍侍者,謂之曰:「汝 為不道,加害於人,上帝所責,斷頭之事,恐將不免。」言 訖而去。不久以開江事敗而死。

《黎州圖經》:「黎州聖鐘山,古老相傳,此山有鐘聲,聞其 聲而形不見。有名僧講《大乘經》,鐘亦震焉。」

《金臺紀聞》:「昔鴟鴞氏生三子,長曰蒲牢,好聲以飾鐘, 今之鐘紐是也。」

《異聞總錄》:「餘干縣洪崖鄉民,曉飲酒大醉,旁無他人, 獨倒臥於道旁。忽有數十人相率來前,初無所爭,直 奮拳縱擊,民心知其鬼物而已,不能敵,自度必死。俄 聞近村洪塘院曉鐘聲,群眾悉合掌,稍稍引去,始得 免。旦歸與人言,猶奄奄病悴者累日方愈。」

《權子》一招提中畜犬百十數,東西蘭若輪豢之,以鳴 鐘為號。每東鐘鳴則犬就食東,西鐘鳴則犬就食西, 習以為常。一日,諸小僧計戲群犬,初東廡鐘鳴,群犬 將之東,西廡鐘忽鳴,群犬群然反西。未至東鐘復鳴, 群犬又欲之東,而西鐘又鳴,群犬又錯愕而西顧。已 而東西兩鐘雜然齊鳴,群犬徬徨墀中,竟莫知所之。 仲子顧謂二三友曰:「試為犬謀,若何而可?」諸友未解, 浮光官子曰:「犬能一反思,昨豢東,今應豢西;昨豢西, 今應豢東,自不眩瞀於鐘聲矣。」仲子曰:「否否。」官子默 然良久,忽噱曰:「吾謀本是,子故亂撞鐘也。」師頷之。 《應諧錄》漢村三老,皆款啟寡聞之甿也,終生未履城 市。甲老偶經一過,歸向二老誇所睹聞。二老歆動,約 舂糧往遊。行閒,甲老顧謂丙老曰:「至彼慎勿妄語,取 市子姍笑,須聆吾指。」比至郭,忽聞鐘聲,乙老詫曰:「此 何物叫號如是?」甲老曰:「此鐘鳴也。」丙老曰:「而我抵舍, 當市鐘肉啖之。」甲老曰:「嘻,誤矣。鐘乃摶泥為質而火 煆成者,安可啖耶?」甲老蓋偶見範鐘之具而未實見 鐘云:夫竊膚末之見,而「輒嘵嘵然欲以開示人,將率 天下而瞽」也。

《徐州志》:「弘治中,豐泡河中有二巨鐘,浮河而下,水噴 數尺,聲音洪暢,可聞里許。鄉人挽留之,其聲愈暢,竟 弗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