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98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九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九十八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九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九十八卷目錄

 錞部彙考

  周禮地官

  後漢劉熙釋名釋兵

  宋陳暘樂書四金通論 金錞 將于

  博古圖錞總說 周虎龍錞圖說 周山紋錞圖說 周圜花錞圖說 周縶馬錞圖

  說 周龜魚錞圖說 周魚錞圖說 周雙魚錞圖說 周鳳錞圖說 周虎錞圖說一 周

  虎錞圖說二 周虎錞圖說三 周虎錞圖說四 周虎錞圖說五 周虎錞圖說六 周虎

  錞圖說七 周蜼錞圖說一 周蜼錞圖說二 周蜼錞圖說三 周蜼錞圖說四

  容齋續筆古錞于

  元史樂志

  明王圻三才圖會金錞錞于圖說

 錞部藝文

  金錞賦         梁簡文帝

  漢金錞說        宋黃伯思

 錞部紀事

 錞部雜錄

樂律典第九十八卷

錞部彙考

编辑

《周禮》

编辑

《地官》

编辑

鼓人「以金錞和鼓。」

訂義王氏《詳說》曰:「四金」之名,三見於《大司馬》,惟「錞」之名不見於《經》,內見於漢之太子樂。鄭康成曰:「錞,錞于也,圜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

陳氏曰:《國語》曰「戰以錞于丁寧」 ,儆其民也。又黃。

池之會,吳王親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則兵法固用錞矣。王昭禹曰:「以金錞和鼓,鼓唱而和之。」

《後漢劉熙釋名》

编辑

《釋兵》

编辑

《金鼓》,金禁也,為進退之禁也。

《宋陳暘樂書》

编辑

《四金通論》

编辑

「聖人作《易》,參天兩地而倚數。因三而三之,其數六;因 兩而兩之,其數四。」鼓,陽也而六之,參天之數也;金,陰 也而四之,兩地之數也。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 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必掌以鼓人者,鼓為樂之君故 也。蓋六鼓之有四金,猶六律之有六呂,未有能偏廢 者也。故錞之聲淳,鐲之聲濁,鐃之聲高,鐸之聲明。淳 則陰與陽和,故可以和鼓倡而和之故也。濁則承陽 而節之,故可以節,鼓行而節之故也。高則陰勝於陽 而可以止鼓退而止之故也。明則陰與陽通,而可以 通,鼓作而通之故也。在《易》之艮,位之終止也。位之終 止則窮,故以漸進繼焉。《既濟》,治之終止也。治之終止 則亂,故以未濟終焉。亦「六鼓終于通」鼓之意也。《大司 馬》言鐲鐃則鳴之而已,鐸則或振或摝,其用則先鐲 而後鐃。與此不同者,此言理之序,《大司馬》言用之序 故也。然《大司馬》不言錞者,以大司馬方習戰陳之事, 非倡和之時故也。《釋名》:「金鼓,校號也,將帥號令之所 在也。」《左傳》曰:「凡師有鐘鼓曰伐。」《呂氏春秋》曰:「金鼓所 以一耳也,法令所以」一心也。《孫子》曰:「夫金鼓所以一 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 獨退,此一眾之法也。由是觀之,金鼓之用於軍旅,則 將軍之氣,一軍之形候也,況用之以節樂者乎?後世 以角代金,非古制也。

《金錞》

编辑

《周官》:小師「掌六樂聲音之節與其和。」鼓人掌六鼓四 金之音聲,以金錞和鼓,自金聲之淳言之謂之錞,自 和鼓之倡言之謂之和,其實一也。蓋其形象鐘頂大 腹。請幫助識別此字。口弇,上以伏獸為鼻,內縣子鈴,銅舌。凡作樂,振 而鳴之,與鼓相和。後周平蜀,獲其器,太常卿斛斯徵 觀曰:「錞于也。以芒筒捋之,其聲極震,乃取以合樂焉。 《國語》曰:『戰以錞于,儆其民也』。」又黃池之會,吳王親鳴 鐘鼓,錞于振鐸,則錞之和鼓,以節聲樂,以和軍旅,其 來尚矣。後世之制,或為兩馬之形,或為蛟龍之狀,引 舞用焉,非周制也。

《將于》

编辑

《周官》有錞于之制,蓋樂作則鳴之,與鼓相和。五代後 周已亡其制,將于蓋當時宮縣內無算樂中用之,豈 錞于之變體歟?

《博古圖》

编辑

《錞總說》

编辑

古之作樂者,鑄金以為器,而鐘居其首焉。夫鐘之類 求合於律呂,則特鐘也。其次設十有二鎛,以應律而 依辰位,仍復有編鐘焉,率十有六數而同一簴,則與 夫石磬相依,以諧其韻,兼之簫管竽瑟,高下清濁並 舉,而樂由是以成矣。有所謂錞于者,則作樂之時,擊 為錞,檢若晉鼓,鼓人所職,不必求合於律呂者也。《周 官》謂「鼓人以金錞和鼓。」《釋音》「以金錞者也」,于正謂是 耳。其製,中虛碓首而殺,其下即錞。去古既遠,斯器蔑聞,知之蓋寡。至六朝後,方有得於蜀者以獻始興王 鑑。其上為銅馬,繫而垂之,用器盛水以置其下,注以 錞而手振之,與水相應,聲若雷發。自茲復得聞其器 者,當時所以備充庭之樂,而錞于以和,鼓相鐃鐸,用 為次列焉。及觀之近代,竇儼撰為《禮圖》,當時未睹前 製,徒取昔人傳註之學而臆度以成式,則有如杯盂 之狀,仰而繫其兩旁,以屬於簨簴,固自以為得矣。今 觀斯器一出,以照映其陋,吁,可笑已!惜夫世之相後 不得而見焉,使其見之,寧不愧哉!

周虎龍錞圖

周虎龍錞圖

圖說

编辑

右高一尺一寸七分,上徑長七寸二分,闊五寸九分; 下口徑長六寸一分,闊五寸一分。紐蝕剝不完,重一 十三斤十有四兩。無銘。錞專以和鼓,王安石釋其字, 以謂「錞者陰與陽和」,而孰是器乃特餙以虎龍,蓋以 虎龍之交遘,陰陽相和之義也,故於錞有之。然而又 著以「風雲」者,則以雲從龍、風從虎也。昔人之設飾,豈 徒然哉。

周山紋錞圖

周山紋錞圖

圖說

编辑

右高一尺二寸五分,上徑長八寸四分,闊七寸七分; 下口徑長六寸三分,闊五寸八分;紐高八分,闊二寸。 重十有一斤。無銘。是器以虺為紐,前後倣鐘之制,作 隧攠狀,上有雲雷閒錯。純緣,縻之以繩,又有山紋聳 然而起,文鏤增華,實晚周精工之製也。

周圜花錞圖

周圜花錞圖

圖說

编辑

右高一尺三寸四分,上徑長八寸四分,闊八寸一分; 下口徑長七寸、闊六寸五分;紐高八分,闊一寸五分。 重十有一斤十兩,無銘。是器中設圜花,下飾雲雷,制 作純古,蓋周物也,非若漢儒《禮圖》之陋,特取象於盂 器者,不其謬哉!

周縶馬錞圖

周縶馬錞圖

圖說

编辑

右高一尺五寸五分;上徑長九寸六分,闊八寸;下口 徑長七寸,闊六寸;紐高三寸八分,闊一寸五分。重十 有六斤。無銘。凡三代之器,或象饕餮,或著蟠夔,或龍, 或虎,或螭,或虺,類皆不一,然未有以馬為飾者,是《錞 紐》特作縶馬形。蓋馬性奔逸,縶以羈絡,則惟人之從, 而疾徐有節。錞以和鼓為事,懼其過於淫樂也,故有 取於縶馬焉,蓋與《舟錞》同義。舟欲其樂不流,馬欲其 樂有節。舟惡覆溺,而馬戒奔逸故也

周龜魚錞圖

周龜魚錞圖

圖說

编辑

右高一尺四寸五分,上徑長八寸四分,闊七寸三分; 下口徑長六寸五分,闊五寸七分;紐高二寸三分,闊 一寸一分。重十有五斤。無銘。是器以獸為紐,頂閒作 龜魚形。蓋介蟲三百六十,龜為之長,人用之以斷吉 凶,以別是非。魚亦鱗之屬,以其類從,則制器尚象,寓 以微意,莫不有法焉。

周魚錞圖

周魚錞圖

圖說

编辑

右高一尺二寸八分,上徑長七寸一分,闊六寸二分; 下口徑長五寸五分,闊四寸七分。紐高八分,闊二寸 一分。重九斤四兩。無銘。錞,佐鼓之器。鼓,陽也;錞,陰也。 此錞獨飾以魚者,魚陰物,柔㢲隱伏,隨陽上下,亦取 夫「陽唱陰和」之義耳。

周雙魚錞圖

周雙魚錞圖

圖說

编辑

右高一尺四寸二分,上徑長八寸四分,闊七寸二分; 下口徑長六寸,闊四寸五分;紐高二寸四分,闊一寸 三分。重一十斤九兩。無銘。古之制器,以魚飾者多矣, 商有《魚敦》,周有《魚尊》,又有《魚簠》。攷其意,不過柔弱和 順,朝夕無寐,以勤其事而已。是錞以雙魚為飾,紐作 「螭虎」者,魚則取其和順,而螭虎則取其制節,作樂之 道,如斯而已。

周鳳錞圖

周鳳錞圖

圖說

编辑

右高一尺四分,上徑長六寸七分,闊五寸一分;下口 徑長五寸八分,闊四寸七分;紐高一寸三分,闊五寸, 重一十斤。無銘。《書》曰:「簫韶九成,鳳凰來儀。」蓋以《簫韶》 形聲類鳳,故各以其類而應之。攷錞之形聲,其實象 獸,然是錞乃以鳳為紐,則知樂成而感格者舉可以 互見也。以是知一音不調,一物不格,皆非所以為樂 成矣。

周虎錞圖一

周虎錞圖一

周虎錞圖七

周虎錞圖七

周虎錞圖三

周虎錞圖三

周虎錞圖四

周虎錞圖四

周虎錞圖五

周虎錞圖五

周虎錞圖六

周虎錞圖六

{{{2}}}

{{{2}}}

圖說

编辑

第一器,高二尺二寸三分,上徑長一尺七寸六分、闊 一尺四寸;下口徑長一尺、闊九寸一分,紐高四寸一 分、闊二寸八分,重五十一斤,無銘。

第二器,高二尺四寸三分,上徑長一尺七寸七分、闊 一尺四寸七分;下口徑長一尺、闊九寸一分,紐高三 寸九分、闊二寸二分,重四十斤,無銘。

第三器,高一尺五寸三分,上徑長一尺五分、闊八寸; 下口徑長七寸一分、闊五寸八分,紐高二寸七分、闊 一寸五分,重十有六斤,無銘。

第四器,高一尺二寸一分,上徑長七寸三分、闊六寸 五分;下口徑長五寸三分、闊四寸八分,紐高二寸一 分、闊一寸五分,重七斤,無銘。

第五器,高一尺二寸三分,上徑長七寸四分、闊六寸 五分;下口徑長五寸四分、闊四寸七分,紐高二寸一 分、闊一寸七分,重六斤四兩,無銘。

第六器,高一尺三寸,上徑長一尺,闊八寸八分;下口 徑長六寸七分、闊六寸;紐高二寸五分,闊一寸五分, 重八斤,無銘。第七器圖說原本缺

右七器,形制皆同,大小則異,紐俱作虎狀。按虎,西方 義獸,金屬也,故於錞有之。王安石釋《周官鼓人》云「以 錞和鼓。」蓋鼓則進,進則為陽,用事之時,陰出佐之而 已。然則取義獸者,其在茲歟

周蜼錞圖四

周蜼錞圖四

周蜼錞圖二

周蜼錞圖二

周蜼錞圖三

周蜼錞圖三

{{{2}}}

{{{2}}}

圖說

编辑

第一器,高一尺三寸五分,上徑長九寸六分、闊六寸; 下口徑長六寸三分、闊五寸七分,紐高三寸一分、闊 一寸;重十有一斤二兩,無銘。

第二器,高一尺一寸五分,上徑長七寸六分、闊六寸 四分;下口徑長五寸八分、闊四寸九分;紐高一寸八 分、闊一寸三分,重八斤十有二兩,無銘。

第三器,高一尺六寸,上徑長九寸八分,闊八寸六分; 下口徑長七寸,闊六寸五分,紐蝕剝不完,重二十斤, 無銘。

第四器,高一尺三寸五分,上徑長一尺一寸、闊八寸 五分;下口徑長八寸三分、闊六寸八分,紐高三寸一 分、闊一寸六分,重二十一斤,無銘。

右四器,皆以蜼為紐。蜼用鼻,禦雨,智獸也。《周官司服》: 「宗彝謂虎蜼。」蓋以飾之於宗廟彝器之閒以為法焉。 錞之為用,其鳴必以時,智者之道也。

《容齋續筆》

编辑

《古錞于》

编辑

《周禮》:「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四金者, 錞、鐲、鐃、鐸也,以金錞和鼓。」鄭氏註云:「錞,錞于也。圓如 碓頭,大上小下,樂作則鳴之,與鼓相和。」賈公彥《疏》云: 「錞于之名,出於漢之太予樂官。南齊始興王鑑為益 州刺史,廣漢什邡民段祚以錞于獻鑑,古禮器也。高 三尺六寸六分,圍二尺四寸,圓如筩,銅色黑如漆,甚」 薄,上有銅馬,以繩縣馬,令去地尺餘,灌之以水。又以 器盛水於下,以芒莖當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則其 聲如雷,清響良久乃絕。古所以節樂也。周斛斯徵精 三禮,為太常卿。自魏孝武西遷,雅樂廢闕。樂有《錞于》 者,近代絕無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識。徵曰:「此 錞于也。」遂依干寶《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乃 取以合樂焉。」《宣和博古圖說》云:「其製中虛,碓首而殺 其下。」王黼亦引段祚所獻為證云。今樂府金錞就擊 於地,灌水之制,不復考矣。是時有虎龍錞一、山紋錞 一、圜花錞一、縶馬錞一、龜魚錞一、魚錞二、鳳錞一、虎 錞七,其最大者重五十一斤,小者七斤。淳熙十四年, 澧州慈利縣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蓋古墓也,其中 藏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高一尺三寸,上 徑長九寸五分,闊八寸,下口長徑五寸八分,闊五寸, 虎紐高一寸二分,闊寸一分,并尾長五寸五分,重十 三斤。紹熙三年,予仲子簽書峽州判官,於長楊縣又 得其一,甚大,高二尺,上徑長一尺六分,闊一尺四寸 二分,「下口長徑九寸五分,闊八寸,虎紐高二寸五分, 足闊三寸四分,并尾長一尺,重三十五斤,皆虎錞也。」 予家蓄古彝器百種,此遂為之冠,小錞無缺損,叩之 其聲清越。以長大者破處五寸許,聲不能渾全,然亦可考擊也。後復得一枚,與大者無小異。自峽來,窴諸 篛籠中,取者不謹,斷其紐,匠以藥釬而柵之,遂兩兩 相對,若《三禮圖》《景祐大樂圖》所畫,形制皆非。東坡《志 林》始興王鑑一節云:「記者能道其尺寸之詳如此,而 拙於遣詞,使古器形制,不可復得其彷彿,甚可恨也。」 正謂此云。

《元史》

编辑

《樂志》

编辑

金錞二,範銅為之,中虛,鼻,象狻。猊木方趺,二人舉錞 築於趺上。

《王圻三才圖會》

编辑

金錞錞于圖

金錞錞于圖

圖說

编辑

《周禮》:「小師以金錞和鼓,其形象鐘,頂大腹。」請幫助識別此字。「口弇」,以 伏獸為鼻,內懸鈴子,鈴銅舌,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 和。

錞部藝文

编辑

《金錞賦》
并序     梁簡文帝

编辑

舍弟西中郎致金錞一枚。《周禮》云:「鼓人掌六鼓四金,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金錞和鼓,金鐲節鼓。」 注曰:「錞,錞于也,圜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 《淮南》云:「兩軍相當,鼓錞相望,若古之禮器,飭軍和樂者矣。」 吾奇而賦之。其詞曰:

「有錞于之麗器,實軍樂之兼珍。伊前古以為美,成名 都之匠人。」採赤鋈於蜀壘,求銅精於灌濱。若夫鼓以 陽爐,營之陰炭,是鐫是刻,載輝載煥。笑烏獲之奮槌, 踰嵇生之善鍛;實規形之可悅,以玅聲之遠聞。譬洪 鐘之虎紐,學章鼎之龍文。至於簨簴先列,金石俱諧, 八能效技,六變程才。觀雲龍之鬱郁,望威鳳之徘徊。 沛縣留三日之飲,平樂有十千之杯。揮秦箏之慷慨, 代晉鼓之嘽啍。皆能協宮和徵,節往通來。宣奏有序, 度曲可觀。鄙金鋪之非德,嗤商鞀之《易殫》。應南斗之 鳴瑟,雜西漢之金丸。若夫伏波出討,貳師遠征;蒲昌 對戰,孤竹臨兵。映似月之遙羽,飛如鳧之去旌。軍魚 麗而齊上,陣龍膝而俱行。望烏雲之臨敵,聞條風之 入營。壯士被犀,良馬絡鐵。野曠塵昏,星流電掣。日侵 山而欲隱,霧陵空而不滅。望水色其如花,睹奔沙之 似雪。咸聽響而先登,並聞鳴而為節。當此時也,畫角 恥吟,哀笳不吹;刁斗暫捐,金鉦虛置。何資和之不營, 而吐聲之雄異。制六師之進旅,警三軍之武志。嗟吾 弟之博物,實愛奇之「已深。識且鑒於鳴石,貺有踰於 兼金。如陳器於柏寢,似出鼎於汾陰。豈寶玦之為貴? 非瑚璉之可欽。昔武都之一扇,乃銘功以述心;矧元 常之五熟,又刻篆以書音。況茲贈之為美,而古跡之 可尋。聊染翰而操筆,終有愧於璆琳。」

《漢金錞說》
宋·黃伯思

编辑

案《周官》鼓人「以金錞和鼓」,說者以謂其形圜如碓首, 上大下小。今此器制度如此,一名淳于。《南史》稱齊始 興王鑑為益州刺史,有以淳于獻者,高三尺六寸六 分,圍三尺四寸,圜如筩,色如桼,甚薄,上有銅馬,以繩 系馬,去地尺餘,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莖 當心跪注淳于,則聲如雷,清響良久,古所以節樂也。 今此器上有蹲獸,可系以綆,與《南史》之說同。但錞首 巨而圜,下乃濅小,非若筩也。及舂之於地,則聲自上 發,回旋鍧磕於錞之首,磅礡不散,甚大而宏,亦若雷 然清響,良久不必注以水而振以芒也。此器本六,長 短相第,其三已歸內府制作,尢工皆周器也。今此三 器,其一有漢泉文,蓋漢器耳。周錞之系獸,卬首卷尾, 為蜼之狀。蜼,智獸也,智於方屬北,陰陽相辨之時也。 王安石以錞于文,從金從孰,謂陰與陽和而孰,故曰 「和鼓。」以義考之,和則可否相濟,辨而和,和而孰,陰陽辨於北之時如之,宜和鼓之器,飾以智物。是器也,祕 閣舊籍目之為鐘,初未知其為錞。臣等受詔彙分而 物辨之,稽經而合,庶可備采擇之一焉。

錞部紀事

编辑

《國語》:「吳王既陳,去晉軍一里昧明,王乃秉枹親就鳴 鐘,鼓丁寧錞于振鐸。」

《南齊書祥瑞志》:「建元元年十月,浩陵郡蜑民田健所 住巖閒,常留雲氣,有聲響徹若龍吟。求之積歲,莫有 見者。去四月二十七日,去巖數里,夜忽有雙光,至明 往獲古鐘一枚。又有一器名錞于蜑,人以為神物,奉 祠之。」

《周書斛斯徵傳》:徵以父勳累遷太常卿。自魏孝武西 遷,雅樂廢缺,徵博採遺逸,稽諸典故,創新改舊,方始 備焉。又樂有錞于者,近代絕無此器,或有自蜀得之, 皆莫之識。徵見之曰:「此錞于也。眾弗之信。徵遂依干 寶《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眾乃嘆服。徵乃取 以合樂焉。」

《隋書音樂志》:「大業中,煬帝制宴饗設鼓吹,依梁為十 二案,案別有錞于、鉦鐸、軍案、鼓吹等一部。案下皆熊 羆貙豹,騰倚承之,以象百獸之舞。」

《宋史樂志》:「乾德四年,始令有司復十二案之制。其制 設氈床十二,為熊羆騰倚之狀,以承其下。每案設大 鼓、羽葆鼓、金錞各一。」

景祐四年九月,翰林學士承旨章得象等言:「宋祁所 上《大樂圖義》,其論武舞所執九器,《經》《禮》但舉其凡,而 不著言其用後先,故旅進輩作,而無終始之別。且鞀 者所謂導舞也,鐸者所謂通鼓也,錞者所謂和鼓也, 鐃者所謂止鼓也,相者所謂輔樂也,雅者所謂陔步 也。寧有導舞方始而參以止鼓,止鼓既搖而亂以通 鐸。」臣謂當舞入之時,左執干,右執戚,離為八列,別使 工人執旗最前,鞀鐸以發之,錞以和之,左執相以輔 之,右執《雅》以節之。及舞之將成也,則鳴鐃以退行列, 築《雅》以陔步武,鞀鐸錞相,皆止而不作。如此,則庶協 舞儀,請如祁所論。

紹興十六年,降下古銅錞一,增造其二,付太常寺掌 之,專俟大禮施用。

《紹興府志》:「聖姑廟有周時樂器,名錞于,銅為之,形似 鐘而有頸,映水用芒莖拂之則鳴。」

《元史樂志》:「至元十九年,王積翁奏請徵亡宋雅樂器 至京師,置於八作司。二十一年與之。鐃六,單鐸、雙鐸 各五,鉦錞各八。」

錞部雜錄

编辑

《國語》:趙宣子曰:「伐備鐘鼓,聲其罪也;戰以錞于丁寧, 儆其民也。」

《淮南子兵略訓》:「錞鉞牢固,植而難恐。」此善為充榦者 也。

漢制,攷錞于之名,出於漢之《大予樂官》,其形並出彼 文而知之也。

《唐六典》「金之制四錞、鐲、鐃、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