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126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二十六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一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一百二十六卷目錄

 笙竽部彙考

  書經益稷

  詩經王風君子陽陽

  禮記月令 明堂位 樂記

  周禮春官

  爾雅釋樂纂

  後漢書禮儀志

  劉熙釋名釋樂器

  班固白虎通禮樂

  應劭風俗通笙 竽 簧

  五經析疑

  宋書樂志

  隋書音樂志

  唐書禮樂志 南蠻驃國傳

  舊唐書音樂志

  馬縞中華古今注女媧問笙簧

  宋史樂志

  聶崇義三禮圖竽圖說 笙圖說

  陳暘樂書匏之屬 笙 巢笙 和笙 鳳笙 大竽 小竽 簧 鐵簧 十七

  管竽 十九管竽 二十三管竽 埒竽 雅簧 竹簧 震靈簧 葫蘆笙 瓢笙 胡

   吹笙 竽笙 鳳翼笙 義管笙 雲和笙 十七管笙 十二管笙 玉笙

  元史禮樂志

  明會典中和樂制度 神樂觀

  荊川稗編

  朱載堉律呂精義匏音之屬 二十四簧匏圖 十九簧竽匏圖 十九簧

  笙匏圖 十三簧笙匏圖說 二十四簧竽小樣圖說 十九簧竽十九簧笙小樣圖說 十

  三簧笙小樣圖說 二十四簧為大竽 十九簧竽上下相生 十九簧笙上下相生 十三

  簧為小竽 大竽小竽吹法 辨笙不宜用真匏

  王圻續文獻通考笙制

 笙部藝文一

  笙賦          晉夏侯惇

  笙賦            潘岳

  笙賦          唐李百藥

  匏賦            李程

  八音缺匏說       元熊朋來

  興隆笙頌          王禕

樂律典第一百二十六卷

笙竽部彙考 编辑

《書經》
编辑

《益稷》
编辑

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 群后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閒。」

蔡傳笙以匏為之,列管於匏中,又施簧於管端。上言「以詠」,此言「以閒」,相對而言,蓋與詠歌迭奏也。《鄉飲酒禮》云:「歌《鹿鳴》,笙《南陔》,閒歌《魚麗》,笙《由庚》。」或其遺制也。

《詩經》
编辑

《王風君子陽陽》
编辑

君子陽陽左執簧。

簧,笙也。正義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鐷也。《春官·笙師》注:鄭司農云:「笙十三簧,笙必有簧,故以簧表笙。」傳以笙、簧一器,故云「簧,笙也。」《月令》:「仲夏調竽笙、箎簧。」則簧似別器者。彼于笙、竽、箎三器之下而別言簧者,欲見三器皆有簧,簧非別器也。若然,三器皆有簧,何知此非竽、箎,而必以為笙者,以《笙師》備言樂器有笙、簧,《鹿鳴》云:「吹笙鼓簧」,言吹笙則鼓簧,是簧之所用,本施於笙。言笙可以見簧,言簧可以見笙,故知「簧」即笙,非竽箎也。朱註簧笙竽,管中金葉。蓋笙竽皆以竹管植於匏中,而竅其管底之側,以薄金葉障之,吹則鼓之而出聲,所謂簧也。故笙竽皆謂之簧。笙十三簧,或十九簧,竽十六簧也。

《禮記》
编辑

《月令》
编辑

仲夏之月,命樂師調竽笙。簧。

正義竽三十六簧。《釋名》:「竽,汙也,其中汙空。笙者十三簧。」《釋樂》云:「大笙謂之巢。」郭景純云:「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釋名》云:「笙,生也,象物出地所生。簧,橫也,於管頭橫施之。」

《明堂位》
编辑

女媧之《笙簧》。

陳注笙以象物生之形,簧則美在其中,故謂之「笙簧。」

===
《樂記》
===
考證
「《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

則思畜聚之臣。

陳注濫為掔聚之義,故「可以會,可以眾。」「畜聚之臣」,謂節用愛人,容民畜眾者,非謂聚斂之臣也。

《周禮》
编辑

《春官》
编辑

《笙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 十人。

訂義王昭禹曰:「掌教吹竽、笙、塤、籥、簫、篪、篴、管、舂牘應雅,而獨以笙師名官。笙東方之樂,有始事之意故也。」 鄭鍔曰:「笙常繼於閒歌之後,觀《鄉飲燕禮》,閒歌之後即笙《由庚》、笙崇丘、笙由儀,則笙者繼人聲之後為最貴,故特名官。」

掌教龡、竽、笙、塤、籥、簫、篪、篴、管、舂、牘、《應雅》,以教裓樂。

鄭鍔曰:「竽三十六管,笙十三管。竽宮聲在中;笙,宮聲在左。籥三孔,其中則中聲,其上下二孔則聲之清濁所由生。篪七孔;管六孔。篴,笛也,笙師皆教以龡之之法。又《舂牘應雅》教瞽矇與視瞭,以作裓樂,於客醉而出之時。康成謂小師所教為教瞽矇,笙師所教為教視瞭」 ,於《經》皆無所據。彼蓋疑小師既教之,此又教之,遂分彼為教《瞽矇》,此為教視瞭。殊不知小師教之以鼓作之節,此教之以龡 。王昭禹曰:「竽、笙、塤、籥、簫、篪、篴管,皆樂之所用,而舂、牘、應、雅三者,特用於教裓樂,以為行節 。」 黃氏曰:「小師掌教塤、簫、管,笙師又教龡、塤、簫、管。小師用於下管,故以教瞽矇謂之播;《笙師》用於凡樂謂之龡,但龡之無詩也。」 鄭謂「教視瞭,視瞭不龡笙、竽,教則當教瞽矇也。」 案瞽矇、視瞭皆屬大師。自《大司樂》而下至視瞭,皆祭祀饗射之樂,而磬師、鍾師、笙師、鎛師自為一列,固有祭饗之樂,又有縵樂、燕樂。縵樂,司樂不掌,固當是亦不掌燕樂。先王之意嚴矣。是故瞽矇不龡竽,笙、籥、篪,篴視瞭不奏《九夏》,鍾鼓必皆有所以。或曰:磬師、笙師「分大師瞽矇視瞭而教之,而不著於其職者。不使殽雜大師歌詩之事」 ,恐或當是。然《燕樂》亦有歌詩,雜當掌之磬師、笙師。

凡祭祀、饗射,共其鍾笙之樂。燕樂亦如之。

鄭康成曰:「鍾,笙與鍾聲相應之笙 。」 賈氏曰:「笙師不掌鍾而言鍾,故鄭知義然 。」 黃氏曰:「《書》曰『笙鏞以閒』,蓋笙與歌閒,作歌則以鍾節之,獨出祭祀饗射,其他不出鍾笙,鍾從笙也。」

大喪,廞其樂器。及葬,奉而藏之。

鄭康成曰:「廞,興也,謂興作之。奉,猶送也 。」 賈氏曰:「此所興作,即上竽笙以下,皆作之於壙而藏之。」 黃氏曰:「視瞭廞而不藏,笙師藏之職可見。」

大旅則陳之。

鄭康成曰:「陳於饌處而已,不涖其縣 。」 賈氏曰:「其臨縣者,大司樂,故《大司樂》云:『廞,樂器』。注云:『臨,笙師、鎛師之屬』。」

《爾雅》
编辑

《釋樂纂》
编辑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十三簧。《世本》云:「隨作笙。」《禮記》曰:「女媧之笙簧。」《釋名》曰:「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說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有三簧,象鳳之身。大者名巢,巢,高也,言其聲高;小者名和。孫炎云:「應和於笙也。」

《後漢書》
编辑

《禮儀志》
编辑

日冬至、夏至,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黃鍾之律閒竽。

《樂葉圖徵》曰:「夫聖人之作樂,不可以自娛也,所以觀得失之效者也。故聖人不取備於一人,必使八能之士。故吹竽者當知竽,竽音調則法度得,法度得則無射之律應。」

《劉熙釋名》
编辑

《釋樂器》
编辑

《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也。

竹之貫匏,以瓠為之,故曰「瓠」也。竽亦是也。其中汙空 以受簧也。簧,橫也,於管頭橫施於中也。以竹鐵作於 口,橫鼓之,亦是也。

《班固白虎通》
编辑

《禮樂》
编辑

《匏》之言施也,在十二月,萬物始施而勞。笙者,太蔟之 氣,象萬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政之節焉,有六合之和 焉,天下樂之,故謂之笙。

《應劭風俗通》
编辑

《笙》
编辑

謹按《世本》:「隨作笙」,長四寸,十三簧,像鳳之身,正月之 音也,物生故謂之笙。《詩》云:「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大笙 謂之。小者謂之「和」,

《竽》
编辑

謹按《禮記》:「管三十六簧也,長四尺二寸。」今二十三管

《簧》
编辑

謹按《世本》:「女媧作簧。」簧,笙中簧也。《詩》云:「吹笙鼓簧,承 筐是將。」

《五經析疑》
编辑

《笙》
编辑

夫笙者,法萬物始生,導達陰陽之氣,故有長短。《黃鍾》 之始,象法《鳳皇》。

《宋書》
编辑

《樂志》
编辑

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隨所造,不知何代人。列 管匏內,施簧管端。宮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宮管 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它皆相似也。竽今 亡。大笙謂之簧,小者謂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媧所造 也。《詩傳》云:「吹笙則簧鼓矣。」蓋笙中之簧也。《爾雅》曰:「笙 十九簧者曰巢。」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舜祠得 笙白玉管,後世易之以竹乎?

《隋書》
编辑

《音樂志》
编辑

匏之屬二:「一曰笙,二曰『竽』」,並女媧之所作也。笙列管 十九,于匏內,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唐書》
编辑

《禮樂志》
编辑

凡樂八音:「七曰匏。為笙,為竽,為巢。」巢,大笙也;「為和。」和, 小笙也。

高麗伎有《胡蘆笙》。

《南蠻驃國傳》
编辑

貞元中,王雍羌聞南詔歸唐,有內附心,異牟尋遣使 楊加明詣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請獻《裔中》歌曲,且 令驃國進樂人。雍羌亦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難陀獻 其國樂。至成都,韋皋譜次其聲,以其舞容樂器異常, 乃圖畫以獻。工器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 形如鳳翼。大管長四尺八寸五分,餘管參差相次,製 如笙,管形亦類鳳翼。竹為簧,穿匏達本。上古八音,皆 以木漆代之,用金為簧,無匏音,唯驃國得古製。又有 小匏笙二,製如大笙,律應林鍾。商有牙笙,穿匏達本, 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雙簧,皆應姑洗。有三角笙,亦 穿匏達本,漆之,上植三牛角,一簧應姑洗,餘應南呂, 角銳在下,穿匏達本,柄觜皆直。有兩角。笙亦穿匏達 本,上植二牛角,簧應姑洗,匏以彩飾。

《舊唐書》
编辑

《音樂志》
编辑

匏,瓠也。女媧氏造。列管於匏上,內簧其中,《爾雅》謂之 巢。大者曰竽,小者曰和。竽,煦也,立春之氣煦生萬物 也。竽管三十六宮管在左;和管十三宮管居中。今之 竽笙,並以木代匏而漆之,無復音矣。荊梁之南,尚存 古制云。

《馬縞中華古今注》
编辑

《女媧問笙簧》
编辑

問曰:「上古音樂未和,而獨制笙簧,其義云何?」答曰:「女 媧伏羲妹,蛇身人首,斷鼇足而立四極,欲人之生而 制其樂,以為發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 也。」

《宋史》
编辑

《樂志》
编辑

匏部有六:曰竽笙,曰巢笙,曰和笙,曰閏餘匏,曰九星 匏,曰七星匏。其說以謂列其管為簫,聚其管為笙。「鳳 皇于飛」,簫則象之,鳳皇戾止,笙則象之。故內皆用簧, 皆施匏於下。前古以三十六簧為竽,十九簧為巢,十 三簧為和,皆用十九數,而以管之長短、聲之大小為 別。八音之中,匏音廢絕久矣。後世以木代匏,乃更其 制。下皆用匏而并造。十三簧者,以象閏餘。十者,木之 成數;三者,木之生數,木得土而生也。九簧者,以象九 星,物得陽而生。九者,陽數之極也。七簧者,以象七星, 笙之形若鳥斂翼。鳥火禽,火數七也。

《聶崇義三禮圖》
编辑

竽圖

竽圖

圖說 编辑

《周禮》笙師「掌教龡竽笙」先鄭云:「竽三十六簧。」賈疏引 《通卦驗》云:「竽長四尺二寸。」註云:「竽,管類,用竹為之,形 參差,象鳥翼,鳥火禽。火數七,冬至之時吹之。冬水用 事,水數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長,取數於此也。竽象笙 三十六管,宮管在中央。」

笙圖

笙圖

圖說 编辑

舊圖云:「笙長四尺,諸管參差,亦如鳥翼。」《禮記》云:「女媧 之笙簧。」《爾雅》云:「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郭注云:「列 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梁正意 疑古之竽笙與今世竽笙不同,恐誤,故皆圖古今之 法。

《陳暘樂書》
编辑

《匏之屬 笙 巢笙》
编辑

匏之為物,其性輕而浮,其中虛而通。笙則以匏為母, 象植物之生焉。其卦則艮,其方東北之維,其時春冬 之交,其聲尚義,其律大呂太蔟,其風融,其音啾,立春 之氣也。先王作樂,以之為笙竽之屬焉。《記》曰:「歌者在 上,匏竹在下。」《國語》曰:「匏竹利制。」蓋匏竹相合而成聲, 得清濁之適故也。

萬物,盈乎天地之閒,入乎坎則革而趍新,故其音革 而為鼓;成乎艮則始作而施生,故其音匏而為笙。古 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汶陽之篠,列管匏中而施簧管 端,則美在其中,鍾而為宮,蓋所以道達沖氣,律中太 蔟,立春之音也。故有長短之制焉,有六合之和焉。故 《五經析疑》曰:「笙者,法萬物始生,道達陰陽之氣,故有」 長短。黃鍾為始,法象鳳皇。蓋笙為樂器,其形鳳翼,其 聲鳳鳴,其長四尺。大者十九簧,謂之巢,以眾管在匏, 有鳳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簧,謂之和,以大者唱,則小 者和也。《儀禮》有之,「三笙一和而成聲」是也。《大射儀》:「樂 人宿縣于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鐘。」蓋笙,艮音也, 於方為陽;鐘,兌音也,於方為陰。《周官》:「笙師掌教吹笙, 共其鐘笙之樂以教裓。」《夏書》曰:「笙鏞以閒。」是鼓應笙 之鐘,而笙亦應之也。眡瞭掌擊笙磬,《詩》曰「笙磬同音。」 則磬乾音也,與笙同為陽聲,是擊應笙之磬,而笙亦 應之也。笙磬則異器而同音,笙鐘則異音而同樂。《儀 禮》有眾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閒。蓋眾笙所以備和 奏,洽百禮,豈特應鐘磬而已哉?《鹿鳴》所謂鼓瑟鼓琴, 吹笙鼓簧,應琴瑟之笙也。賓之初筵曰:「籥舞笙鼓」,應 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儀禮》歌《魚麗》,笙 《由庚》,笙之類,應歌之笙也。然則笙之為用,豈不備哉? 此帝舜用之,所以鳳儀,子晉吹之,所以鳳鳴也。《記》曰: 「女媧之笙簧。」《世本》曰:「隨作笙簧。」庸詎知隨非女媧氏 之臣乎?黃帝制律以伶倫,造鐘以營援,則女媧作笙 竽以隨,不足疑矣。宋朝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聲,以 應律呂正倍之聲;作和笙,應笙竽,合清濁之聲。又自 制大笙,上之太樂,亦可謂之復古制矣。今太常笙,濁 聲十二,中聲十二,清聲十二,俗呼為「鳳笙」,孟蜀王所 進樂,工不能吹,雖存而不用。比者按清、濁、正,三倍聲 皆得相應。誠去四清聲吹之,雖用之雅樂,亦惡在其 為不可哉!

今巢笙之制,第一管頭子應鐘清聲二,第二管中音黃鐘正聲應中音子三,第三管應鐘正聲應頭子四,第四管南呂正聲應第五子。五中呂管也,無射正聲無應六,大托管蕤賓濁聲應托聲七,十五管大呂正聲無應八,大韻管姑洗濁聲無應九,第五子南呂清聲應,第四管十中音子,黃鐘清聲應中音;十一托聲管蕤賓正聲,應大托。十二著聲管,姑洗正聲,應大韻。十三仙呂管,夾鐘正聲,無應。十四高聲管太蔟正聲。十五平調子林鐘清聲。十六平調管林鐘正聲。十七後韻,太蔟濁聲,應商聲。十八義聲管夷則正聲,無應。十九托聲管中呂正聲,無應聲。

《和笙 鳳笙》
编辑

傳曰:「大笙音聲眾而高也,小者音相和也。」斯不亦笙 大小之辨乎?《說文》曰:「笙,正月之音。十三簧象鳳身。」蓋 其簧十二,以應十二律也;其一以象閏也。宋朝登歌 用和笙,取其大者倡,則小者和,非阮逸所謂「其聲清 和」也;用十三簧,非阮逸所謂十九簧也。巢、和若均用十九簧,何以辨小大之器哉?阮逸謂竽笙起第四管 為黃鐘;巢笙起中音管為黃鐘;和笙起平調為黃鐘。 各十九簧,皆有四清聲、三濁聲、十二正聲。以編鐘四 清聲參驗,則和笙平調子,是黃鐘清也;竽笙第五子, 是太蔟清也;中呂管,是大呂清也;中音子,是夾鐘清 也。既已謂之竽矣,謂之笙矣,安得合而一之為竽笙 耶?《儀禮》所謂「三笙一和」者,不過四人相為倡和爾,孰 謂「竽和」之類耶?

《大竽 小竽》
编辑

昔女媧氏使隨裁匏竹以為竽,其形參差,以象鳥翼, 火類也,火數二,其成數則七焉。冬至吹黃鐘之律而 閒音以竽。冬則水王,而竽以之,則水器也。水數一,其 成數則六焉。因六而六之,則三十六者,竽之簧數也。 因七而六之,則四十二寸者,竽之長數也。《月令》「仲夏 調笙竽」,《淮南子》謂「孟夏吹笙竽」,蓋不知此。《周官》笙師 「掌教吹竽笙」,則竽亦笙類也。以笙師教之,雖異器同 音,皆立春之氣也。《樂記》曰:「聖人作為鞀鼓、椌、楬、壎、篪, 然後為之鐘、磬、竽、瑟以和之。」是樂之倡始者,在鞀、鼓、 椌、楬、塤、篪,其所謂鐘、磬、竽、瑟者,特其和終者而已。《韓 非子》曰:「竽者五聲之長」,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倡則諸 樂皆和。豈聖人制作之意哉?《說文》曰:「竽管三十六簧, 象笙。」以竽宮管在中故也。後世所存,多二十三管,具 二均聲焉。我朝宋祁曾於樂府得古竽,有管而無簧, 列管參差及曲頸皆為鳳飾,樂工皆以為無用之器。 惟葉防欲更造,使具清正倍三均之聲,是不知去二 變四清,以合乎聲律之正也。《通禮義纂》曰:「武帝使丘 仲作竽笙三十六管」,豈以丘仲作尺四寸之笛,遂誤 以為竽邪?

《簧》
编辑

《月令》:「中央土,律中黃鐘之宮。」則樂之有簧,以宮管在 中也,莫非簧也。有笙中之簧,有非笙中之簧。《鹿鳴》曰 「吹笙鼓簧」,《莊子》言「簧鼓」,笙中之簧也。《君子陽陽》曰「左 執簧」,《巧言》曰「巧言如簧」,非笙中之簧也。傳稱「王遙有 五舌竹簧」,今民間有鐵葉之簧,豈非簧之變體歟?

《鐵簧》
编辑

民間有「鐵葉簧」,削銳其首,塞以蠟蜜,橫之於口,呼吸 成音。豈簧之變體歟?

《十七管竽 十九管竽 二十三管竽》
编辑

宋朝太樂諸工,以竽、巢、和併為一器,率取十七管笙 為之,所異者特以宮管移之左右而不在中爾。雖名 為雅樂,實夷音也。或二十三管,或十九管,二十三管 則兼乎四清二變,十九管則兼乎十二律七音,要皆 非古制也。李照雖更制大竽,然不能革舊器而兼用 之,亦未為深知樂也。

《埒竽》
编辑

《樂府雜錄》謂「埒竽形類小鐘,以手埒之則鳴矣,非古 制也。」

《雅簧》
编辑

《三禮圖》有雅簧,上下各六,聲韻諧律,亦一時之制也。 《潛夫論》曰:「簧削銳其頭,有傷害之象;塞蠟蜜,有口舌 之類。皆非吉祥善應也。」然則巧言如簧,而詩人所以 傷讒,良有以也。《唐樂圖》以線為首尾,直一線,一手貫 其紐,一手鼓其線,橫於口中,呼吸成音,真野人之樂 耳。

《竹簧震靈簧
编辑

《漢武內傳》:「西王母命侍女許飛瓊鼓震靈之簧。」《神僊 傳》:「王遙有五舌竹簧三,在石室中,遙自取其二,以其 一與室中人對鼓之。」然則震靈之簧,豈以竹簧歟?震 為蒼筤竹故也。

《葫蘆笙瓢笙
编辑

唐九部裔樂有《葫蘆笙》。太宗至道初,西南蕃諸蠻入 貢,吹《瓢笙》,豈葫蘆笙耶?

《胡
编辑

後魏宣武素悅裔聲其樂器有《胡》。《玉篇》謂:《笙》是 也。

《吹笙》
编辑

《釋名》曰:「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白虎通》曰:「笙之為言 施也,牙也,萬物始施而牙。」然則笙之義可知矣。《穆天 子傳》謂:「西王母吟曰:『吹笙鼓簧』。」《呂氏春秋》謂:「墨子見 荊王衣錦吹笙。」則笙雖堂下之樂,古人未嘗不重吹 之也。

《竽笙》
编辑

近代竽笙十九簧,蓋後人象竽倍聲,因以名之。然竽、 笙異器而同和,故《周官》「竽與笙均,掌之以笙師」焉。既 謂之竽矣,安得又謂之笙乎?古人之制必不然矣。世 人或謂大笙謂之簧,是不知笙中有簧,而簧非笙也。

《鳳翼笙參差竹其制如兩生之竹而共一匏
编辑

昔王子晉之笙,其制象鳳翼,亦名「參差竹」,蓋嘗於緱 山月下吹之矣。唐太和中,有尉遲章,尤妙於此。宣宗 已降,有范漢恭焉。其子師保在陝州,亦曲盡父藝。咸 通已後,有柳存質、楊敬元並稱妙手

《義管笙》二管十七簧
编辑

大樂所傳之笙,並十七簧,舊外設二管,不定置,謂之 《義管》。每變均易調,則更用之。世俗之樂,非先王之制 也。

《雲和笙》
编辑

《漢武帝內傳》:「西王母命侍女董雙成吹雲和之笙,蓋 其首象雲也。」與雲和琴、雲和箏類矣。

《十七管笙》
编辑

《唐樂圖》所傳十七管之笙,通黃鐘二均,聲清樂用之。

《十二管笙》
编辑

《唐樂圖》所傳十二管之笙讌樂用之。

《玉笙》
编辑

漢奚景及《說文》曰:「舜祠下得笙白玉管。」則古人蓋有 以玉為笙。

《元史》
编辑

《禮樂志》
编辑

登歌樂器:巢笙四,和笙四,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閏餘 匏一,皆以斑竹為之。元髹底,置管匏中,施簧,管端參 差如鳥翼。大者曰「巢笙」,次曰「和笙」,管皆十九,簧如之。 十三簧者曰閏餘匏,九簧者曰《九曜》匏,七簧者曰七 星匏。皆韜以黃囊。

《宮縣樂器》:「巢笙十,竽十」,竹為之。與《巢笙》皆十九簧,惟 指法各異。

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閏餘匏一。

宴樂之器。《興隆笙》,制以楠木,形如夾屏,上銳而面平, 縷金雕鏤枇杷、寶相、孔雀、竹木、雲氣。兩旁側立花板, 居背三之一。中為虛櫃,如笙之匏。上豎紫竹管九十, 管端實以木蓮苞。櫃外出小橛十五,上豎小管,管端 實以銅杏葉。下有座,獅象遶之。座上櫃前立花板一, 雕鏤如背,板閒出二皮風口,用則設朱漆小架於座 前,係風囊於風口,囊面如琵琶,朱漆雜花,有柄,一人 挼小管,一人鼓風囊,則簧自隨調而鳴。中統閒,回回 國所進,以竹為簧,有聲而無律。玉宸樂院判官鄭秀 乃考音律,分定清濁,增改如今制。其在殿上者,盾頭 兩旁立刻木孔雀二,飾以真孔雀羽,中設機,每奏工 三人,一人鼓風囊,一人按律,一人運動其機,則孔雀 飛舞應節。殿庭笙十。延祐閒增製,不用孔雀。

《明會典》
编辑

《中和樂制度》
编辑

笙十二攢。用紫竹十七管。下施銅簧。參差攢於黑漆 木匏中。有觜項、亦黑漆

《神樂觀》
编辑

凡樂舞生所用樂器、俱從工部成造。遇有損壞、隨時 修理。惟《笙簧》每年工部預期差撥笙匠赴觀、逐一展 視修理

《荊川稗編》
编辑

《笙》
编辑

八音屬匏,截紫竹為之。十有七管,搆如鳥翼,插於匏 中。管裏各製以簧,簧以響銅為之,裏外各有小孔,管 上用竹篾作箍箍之令管不散。匏用黑漆,以木為項, 勢如壺嘴,亦以黑漆匏端邊有短嘴,以項插其中,但 呼吸則簧動而聲發。第一管、第三管、第七管、第十一 管,皆南呂律,以「工」字應。凡吹「工」字,以此四管,用左右 手大指及食指按其孔,餘孔皆開。第十二管第十五 管《林鐘律》,以「尺」字應,凡吹「尺」字,以左手食指及中指 按其孔,餘孔皆開。第二管。第十管《仲呂律》,以「上」字應, 凡吹「上」字,以左右手大指按其孔,餘孔皆開。第四管。 第八管第十一管《太蔟律》,以「四」字應,凡吹「四」字,以右 手食指及左手大食指按其孔,餘孔皆開。第十二管 第十四管《黃鐘清律》,以「合」、「六」二字應。凡吹合字必吹 六字,吹「六」字必吹「合」字,亦取清濁相應。以左手食指 及中指按其孔,餘孔皆開。以青衣囊囊之,不可令灰 蟲入其管,恐閉塞其簧,吹之則不應音也。

《朱載堉律呂精義》
编辑

《匏音之屬》
编辑

謹按:「匏者,瓠屬,大者可以為瓢,小者可以為笙,今之 圓葫蘆是也。壺亦瓠屬,大者可以盛酒,小者可以盛 藥,今之亞腰葫蘆是也。太古之世,民醇而愚,儀物未 備,是故用匏以為笙,用壺以為尊。」軒轅以來,至於三 代,聖王迭出,智巧滋彰,乃用膠漆角木之制以代匏, 金錫模範之作以代壺。《禮》有壺尊,樂有匏笙,蓋象其 本形,存其舊名耳,實非真用匏及壺也。夫既不用匏 壺,而猶謂之匏壺,何也?不忘本也。其名古雅,未可廢 也。譬如麻冕雖不用麻,而猶謂之麻冕,皮弁雖不用 皮,而猶謂之皮弁,琴尾非焦,而曰焦尾,書首非簡,而 曰簡首,此類眾多,難盡舉也。姑以《詩》《禮》二經證之,「八 月斷壺」之壺,則真壺也,「清酒百壺」之壺,則未必真壺 也;匏有苦葉之匏,則真匏也;匏竹在下之匏,則未必 真匏也。然先儒之惑者,疑今之笙非真匏音,謂必用 匏而後八音備噫,是豈知麻冕從眾之義哉?蓋臣初 亦疑焉,嘗命良工列簧匏中而吹之,終不如代匏之為妙也。由是始悟匏之為言,即今笙斗之別名耳。謂 之匏是也,謂之斗非也。木代匏者,其制甚精,其來亦 遠,非三代之聖人決不能為。先儒以為世俗之制,誤 矣。聞今溪洞諸蠻猶用匏以為笙,穴管之閒,盬而漏 氣,其音終不若中國之笙也。凡為雅樂笙竽屬者,刻 木作匏形以代之,可也;不作匏形而作長底,則與俗 笙無異,斯不可也。必欲仍用真匏,斯亦理之不通者 也。以「木代匏,其法有二:或用真匏為質者,或不用真 匏,只像匏形亦可也。」臣嘗取世俗所製十七簧笙,截 去笙斗之下段,削去笙嘴及周遭之漆,而後截去葫 蘆之上段,將削過笙斗陷於葫蘆中,用膠漆灰布以 固其口縫,惟匏不漆,尚質故也。此是一法。又一法,用 桐木旋作匏身,取其輕也;用棗木鑽作匏面,取其硬 也。中閒實處,亦同常笙。若不實,則費氣而難吹也。匏 外安笙嘴,名曰咮,形如鵝項。《代匏》并咮,皆髹以黑漆 也。笙管曰「修檛」,用紫竹為之,中檛最長,餘檛漸短,各 於按孔上刻律呂之名。俗笙,周遭之管,有闕不連而 向內者,二孔指入其中,按之雅笙則不然也。周遭之 管,如環無端,孔皆向外,指不入內,此其異也。若夫銅 簧響眼之制,亦如世俗常法,而笙匠所共曉,不必細 述。然與俗笙異者,惟若匏之形,音律不同耳。是故雅 樂笙簫諸器,皆須吹律議定。《傳》曰:「匏竹尚議。」此之謂 也。

十三簧笙匏圖

十三簧笙匏圖

十九簧竽匏圖

十九簧竽匏圖

十九簧笙匏圖

十九簧笙匏圖

{{{2}}}

{{{2}}}

圖說 编辑

匏音之屬,曰竽曰笙。古云:「笙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 和。」又云:「笙大者謂之竽,小者謂之笙。」先儒以為大竽 三十六簧,小竽二十四簧,大笙十九簧,小笙十三簧, 其說尚矣。然除《周禮》外,《詩》《書》及《儀禮》惟有笙而無竽。 《爾雅》所謂「大笙十九簧」者,疑即竽乎?所謂「小笙十三 簧」者,疑即笙乎?然則先儒所謂三十六簧長四尺二 寸者,恐無此理。何以知其無此理也?簧多必用大匏, 不惟吹氣有限,不能遍及,而手亦難持也。竊疑十九 簧者,其名曰竽,又名曰巢;十三簧者,其名曰笙,又名 曰和,蓋此二器各有二名故也

二十四簧竽小樣圖

二十四簧竽小樣圖

圖說 编辑

首四管長二尺四寸,次四管長一尺八寸,次四管長 一尺三寸五分,次四管長一尺,次四管長七寸五分, 次四管長五寸五分。

十九簧竽十九簧笙小樣圖

十九簧竽十九簧笙小樣圖

圖說 编辑

首三管長一尺九寸,次四管長一尺四寸,次四管長 一尺,次四管長七寸,次四管長五寸。凡竽及笙十九 簧者,尺寸小樣皆同。

十三簧笙小樣圖

十三簧笙小樣圖

圖說 编辑

首三管長一尺三寸,次四管長九寸,次四管長六寸, 次二管長四寸。管下削去竹皮之處,名為「插腳。」凡言 尺寸,皆除《插腳》在外。

《二十四簧為大竽》倍正俱全是名大竽舊謂三十六簧為大竽今不從
编辑

《周禮》:「笙師掌教吹竽為首。」《韓非子》曰:「竽者五聲之長」, 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不能吹者謂之 濫竽。吹之為難,自古然矣。《風俗通》曰:「竽二十三簧。」而 諸儒或以為二十四簧。舊說笙之宮管在左,竽之宮 管在中,其詳不可考也。但依陽律陰呂,分別左右可 也。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律屬陽,悉皆在 左,而以左手按之。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六 呂屬陰,悉皆在右,而以右手按之。黃鐘為首,居前面 之中,而以大指按之。其次一前一後,則以大指、中指、 食指隨便按之。申子辰三陽在前之左,巳酉丑三陰 在前之右,寅午戌三陽在後之左,亥卯未三陰在後 之右,玩其圖易曉也,非若俗笙陰陽錯雜,而無左右 之別,祇取「順手」而已。

按《元史樂志》云:竽與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各異。蓋依旋宮本法,大律生小律者,例用正律;小律生大律者,借用倍律。故《晉志》曰:「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 其於本音,恆為無爽。此之謂也。人多未曉,是故詳載如左。

《十九簧竽上下相生》倍多正少是名小竽
编辑

《黃正》生《黃倍》。俗呼濁合字黃倍生、林倍。俗呼濁尺 林倍生《太正》。俗呼正四 太正生太倍。俗呼濁四字 太倍生南倍。俗呼濁工 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 姑正生姑倍。俗呼濁一字姑倍生應倍。俗呼濁凡 應「倍生蕤正。」俗呼勾凡 蕤「正生」,蕤倍。俗呼濁勾凡 蕤「倍生《大正》。」俗呼亞四 《大正》生大倍。俗呼濁亞四 大倍,《生夷倍》。俗呼濁亞工夷、倍生、《夾正》。俗呼亞一 夾:「正生」夾倍俗呼濁亞一夾倍,《生無倍》。俗呼濁亞凡 無倍生仲正。俗呼上字 《仲正》生仲倍。俗呼濁上字 仲、倍生黃正。俗呼合字

此「十九簧,循環無端,是故添減不得。」

===
《十九簧笙上下相生》正多倍少是名大笙
===黃正生、林正俗呼清尺 林正生、林倍俗呼濁尺

林倍生《太正》。俗呼正四 太正生南正。俗呼清工 南正生南倍俗呼濁工 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 姑正生應正。俗呼清凡 應正生,應倍俗呼濁凡 應「倍生蕤正。」俗呼勾凡 蕤「正生」,蕤倍。俗呼濁勾凡 蕤「倍生《大正》。」俗呼亞四 《大正》生《夷正》。俗呼亞工 《夷正》生《夷倍》俗呼濁亞工夷、倍生、《夾正》。俗呼亞一 夾正生無正。俗呼亞凡 無正生,無倍。俗呼濁亞凡 無倍生仲正。俗呼上字 仲正生黃半。俗呼六字 黃半生,黃正俗呼合字

此「十九簧,循環無端,是故添減不得。」

今笙皆十七簧,蓋俗樂之笙也。隋文帝時,何妥建議 廢《旋宮法》。由是已來,習雅樂者惟尚苟簡,不務精深, 故去二簧,止吹一調。十七簧者既興,十九簧者遂廢。 近代太常雅樂,亦用世俗之笙,誤矣。以笙代律定絃, 庶幾便於用排簫耳。

《十三簧為小竽》有正無倍是名小笙
编辑

《爾雅》曰:「笙小者謂之和。」註云:十三簧者,即此器也。其 十二簧為六律六呂之正聲,其一簧為黃鐘之半聲。 夫黃鐘正聲,已具於六律之中矣,又有半聲,何也?不 如此則無以見其循環無端之妙也。是以十二律外 多一簧以象閏,所謂閏餘匏者是也。古人律準十三 絃和笙十三簧,其義一也。

《大竽小竽吹法》
编辑

每管外面各刻律名《正倍》字樣。假如其譜是黃,看何 孔上所刻,有黃鐘倍律四字者,左手大指按之;有「黃 鐘正律」四字者,左手食指按之;有林鐘倍律四字者, 右手中指按之;有「林鐘正律」四字者,右手食指按之, 四簧齊鳴,總是一箇「黃」字。待琴瑟彈操縵兩段皆畢, 方纔換手。餘律放此。

《辨笙不宜用真匏》
编辑

《文獻通考》曰:唐九部裔樂有葫蘆笙。宋朝至道初,西 南蕃諸蠻入貢,吹瓢笙,豈葫蘆笙耶?又曰:「今之笙竽, 以木代匏而漆,殊愈於匏。荊梁之南,尚仍古制。南蠻 笙則是匏,其聲尢劣。」此言得之矣。李文察曰:「今太常 以木代匏而漆,其音雖可聽,但非古制。匏象君子,名 節難持易失。」文察此說,穿鑿可笑。

《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

《笙制》
编辑

「以紫竹為之。取紫竹長短一十有七,內開氣眼,外用 篾作一箍箍之,令管不散,下以松楊木接竹腳,腳內 施簧,簧用好響銅薄片,鵲舌尖頭,上用黃蠟和栗青 作點頭。如春夏時蠟少栗青多,秋冬時蠟多栗青少, 務要依時和調,點輕則聲清,點重則聲濁,將簧貫於 匏中。《古制》以匏令鏇木為斗,中植一柱,用牛角為蓋」, 上鑽孔十七,通用黑漆漆之,即古匏端。邊有短嘴,又 漿項勢如壺嘴,刻通兩合,令氣通入,亦以漆漆之,貫 於短嘴,但呼吸簧動而聲發也。此乃攢笙之法。四八 及十一管為四,以右手食指及左手大食指按其孔, 餘孔皆開;二及十管為上,以左右大食指按其孔,餘 孔皆開。四八應十二十五管為尺,以左手食指及中 指按其孔,餘孔皆開。《一》、三、七及十一管為工,用左右 手大指及食指按其孔,餘孔皆開。十二、十四管為合, 十三應十四,二十四為六,清濁相應,合與六相為用。 以左手食指、中指按其孔,餘孔皆開。

笙部藝文一 编辑

《笙賦》
晉·夏侯惇
编辑

「嗟萬物之殊觀,莫比美乎音聲。總眾異以合體,匪求 一以取成。」雖琴瑟之既麗,猶靡尚於清笙。爾乃採桐 竹,翦朱密,摘長松之流肥,咸崑崙之所出。抑揚噓吸, 或葉或吹,擪拈挹按,同覆互移。初進飛龍,重繼鶤雞, 振引合和,如潰如離。若夫纏綿約殺,足使放達者循 察;通豫平曠,足使廉規者棄節;沖靈冷淡,足使貪榮 者退讓。《開明》爽亮。足使慢惰者進竭。豈眾樂之能倫。 邈奇特而殊絕。

《笙賦》
潘岳
编辑

「河汾之寶,有曲沃之懸匏焉;鄒魯之珍,有汶陽之孤 篠焉。」若乃綿蔓紛敷之麗,浸潤靈液之滋,隅隈夷險 之勢,禽鳥翔集之嬉,固眾作者之所詳,余可得而略 之也。徒觀其制器也,則審洪纖,面短長。生簳,裁熟 簧,設宮分羽,經徵列商。洩之反,謐厭焉乃揚。管攢羅 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應,統大魁以為 笙,基黃鐘以舉韻,望儀鳳以擢形,寫皇翼以插羽,摹鸞音以厲聲。如鳥斯企,翾翾岐岐。明珠在咮,若銜若 垂。修檛內辟,餘簫外逶,駢田獵攦,魻鰈參差。於是乃 有始泰終約,前榮後悴,激憤於今賤,永懷「乎故貴。」眾 滿堂而飲酒,獨向隅而掩淚。援鳴笙而將吹,先嗢噦 以理氣。初雍容以安暇,中佛鬱以怫終嵬峨以謇 諤,又颯遝而繁沸。罔《浪孟》以惆悵,若欲絕而復肆。懰 憿糴以奔邀,似將放而中匱。愀愴惻淢,虺韡煜熠。汎 淫汜豔,霅曄岌岌。或案衍夷靡,或《竦勇》剽急。或既往 不返,或已出復入。徘徊布濩,渙衍葺襲。舞既蹈而中 輟,節將撫而弗及。樂聲發而盡室歡,悲音奏而列坐 泣。纖翮以震幽簧,越上筩而通下管。應吹噏以往 來,隨抑揚以虛滿。勃慷慨以憀亮,顧躊躇以舒緩。輟 張女之哀彈,流廣陵之名散。詠園桃之夭夭,歌《棗下》 之纂纂。歌曰:「棗下纂纂,朱實離離;宛其落矣,化為枯 枝。人生不能以行樂,死何以虛諡為?」爾乃引飛龍,鳴 鶤雞,雙鴻翔,白鶴飛。子喬輕舉,明君懷歸。荊王喟其 長吟,楚妃歎而增悲。夫其悽唳辛酸,嚶嚶關關,若離 鴻之鳴。子也含嘽諧;雍雍喈喈,若群雛之從母也。 郁捋劫悟,泓宏融裔,哇咬嘲𠹗,壹何察慧;訣厲悄切, 又何磬折。若夫時陽初暖,臨川送離,酒酣徒擾,樂闋 日移。疏客始闌,主人微疲,弛弦韜籥,徹塤屏篪。爾乃 促中筵,攜友生,解嚴顏,擢幽情,披黃苞以授甘,傾縹 瓷以酌醽。光妓儼其偕列,雙鳳嘈以和鳴;晉野悚而 投琴,況齊瑟與秦箏。新聲變曲,奇韻橫逸。縈纏歌鼓, 網羅鐘律。爛熠爚以放豔,鬱蓬勃以氣出。《秋風》詠於 燕路,天光重於朝日。大不踰宮,細不過羽。唱發《章》《夏》, 導揚《韶》《武》。協和陳、宋,混一齊、楚。邇不逼而遠無攜,聲 成文而節有敘。彼政有失得,而化以醇薄。樂所以移 風於善,亦所以易俗於惡。故絲竹之器未改,而桑濮 之流已作。惟簧也能研群聲之清,惟笙也能總眾清 之林。《衛》無所措其邪,《鄭》無所容其淫。非天下之和樂, 不易之德音,其孰能與於此乎?

《笙賦》
唐·李百藥
编辑

「馮南郡,天才豔發,含章挺生。既研精於舊史,亦流悅 於新聲。佩銀章於東洛,分竹使於南荊,芬盛德於蘭 茝,獵香風於杜蘅。縱調文於雅笛,留神思於和笙。客 有寓於郢都者,聞結風之妙曲,預高堂之歡宴,拂長 袖而善留,絕飛纓以增盼,重鳳翼之次羽,愛鸞音之 清轉,請體物而味言,寄風流於藻絢。」君曰:「懸匏出自 西河,奇簳生於南國,山川載挺之異,班倕慮思之德, 固常人之所知,無假言於翰墨。至於曲引繁會之美, 才人妖麗之則,實有動於余衷,庶陳詞而祛惑,覬傳 芳於《風》雅,將永代於刊勒。」客曰:「唯唯。惟八音之遞作, 總六律而相旋,徐疾短長之攸濟,寒暑風雷之所宣。 清廟象功,則《韶》《舞》播於金石;良辰歡」宴,則《鄭》《衛》流於 管絃。豈無求於變俗,將區分而在焉。於是元英在呂, 青陽戒律。雲捲蕙樓,風生蘭室。柳佩翠而辭寒,梅含 香而受日。始覺華樹鶯啼早,不悟雕梁燕來疾。縱勝 氣之逍遙,眷春光而怡逸。命郊驛以迎賓,爛華茵而 促膝。玉饌厲而不爽,金壘湛而將溢。佳麗新壯而 徐步長廊。風搖裙佩,日照釵梁。慣同雕輦,乍出閒房。 時顧步而疑進,或輕臨而欲翔。耀千金之重價,婉二 八而成行。發繁絃於流徵,動浮磬於清商。舒披蓮於 舞席,散垂藻於歌床。獨仙吹之容裔,將凌雲而抑揚。 見秦趙之音劣,識巴渝之調下。掩眾技而奪氣,諒聲 高而和寡。歌狂會於楚謠,詠承筐於《周雅》。既駭聽於 「吳札,亦留神於晉野。婉婉鴻驚,喈喈鳳鳴,或萬殊而 競響,乍孤囀而飛聲。清則混之而不濁,濁則澄之而 不清。實當無而應有,固虛受而徐盈,舄奕多緒,紛綸 難狀。抑之則徘徊綿密,申之則散朗寥亮。始掩斂以 夷靡,終優游以怊悵。隨流睇而煦愉,應徵羽而悽愴。 挫玉簫之清管,息瓊篁之虛唱。落遺」囀於梁閒,墜纖 腰於掌上。既而重門半掩,高宴將終,飄餘音於霄漢, 遏嬌韻於房櫳。遠而聽之,若遊鴛翔鶴,嘹唳飛空。近 而察之,譬瓊枝玉樹,響亮從風,信絕俗之神解,何變 態之無窮。爾乃綺帳垂,妓行散,巫雲斂,楚妃歎。獨婉 孌於瑤笙,尚纏綿於皓腕。蘇合薰兮龍燭華,連理解 兮鴛枕粲。既藉寵而橫陳,恣深心之祕翫。懼管聲之 易歇,恐君愛之難終。起長歌於清夜,寄微意於春風。 歌曰:「新聲雖自知,舊寵會應移。無令棗下吹,變作一 枯枝。」《重歌》曰:「為想雍門歎,當思執燭遊。不惜妾身難 再得,方期君壽度千秋。」

《匏賦》
李程
编辑

自然之器,匏也可睹。宜標名於曲沃,竟入用於樂府。 將以驗遺聲,追淳古。聽自分乎《雅》《鄭》,事有動於三五。 俾夫繼咸池而嗣六英,越大章而跨大武。觀其發徵 含宮,設商分羽,洎清角而雜奏,合五色而相輔。笙磬 愔愔而在聽,鳥獸蹌蹌而率舞。其為器也尚質,其感 人也則深。類《韶》樂之和,自當忘味;恥齊竽之濫,詎可 同音?伊昔哲匠未顧,伶官未臨,分瓜瓞以為伍,將葛 藟而是尋。空思諧於音律,寧望齊於瑟琴?願以刳心去苦葉而展用;寧無滋蔓,懼甘瓠之見侵。今則規模 有制,清濁不惑,受天和而乃圓其象,生土德而再黃 其色。不患大而拙用,奚能繫而不食?道無自滿,我則 虛受而持盈;物有混成,我則不宰而為德。是知察清 音而匪匏孰可。含雅韻而匪匏不克。矧國家大樂既 備萬邦允懷惟異域欽和而內嚮君子勤禮而外諧。 至哉。聽斯匏之音也。可以知太平之階。

《八音缺匏說》
元·熊朋來
编辑

八音之有笙,宜以竹稱,而乃以匏稱,是所重在匏也。 自隋以降,笙工以木代匏,遂缺八音之一,俗謂匏脆 不如木堅,可竅以受管。愚謂用匏作魁以存古,而以 銀若銅固以受管處而竅之可也。今瑟與箏,或以銅 及骨角固其受絃之處者,《風》雅中多以瑟與笙並言, 琴瑟受笙均。王氏《琴書》引朱文公云:「先以合字管色 定宮絃」,蓋取此意。絲聲尚宮,琴瑟第一絃為黃鐘。竹 聲尚商,笙第一管為夾鐘。瑟有不鼓之絃,極清絃是 也。笙有不吹之管,幫指管是也。笙雖以夾鐘管為第 一,而黃鐘管最長,亦主於宮也。《樂書》:「笙以匏為母。」《國 語》曰:「匏竹利制。」笙以匏竹合而成聲。古者造笙,必曲 沃之匏,汶陽之竹。漢太學槐市,各持方物,列磬縣匏。 八音之有匏,於卦為艮,於風為融,於氣為立春。匏音 啾,以立清,缺之則清廉者鮮矣。匏音正則人思敬,不 正則忠敬者鮮矣。唐協律郎劉貺作《大樂令壁記》:「女 媧氏列管於匏,以應立春。」今以木易匏而漆之,無匏 音矣。惟荊梁之南,尚仍古制,欲待其人之改正,不知 自唐至今,雖荊梁之南,亦以漆木為笙魁,匏音之廢 不可復,清廉忠敬者之不多見,宜也。自劉貺為唐協 律郎,欲改定而不能,況不在位者乎?為禮樂之官者, 尚申請而改正之。

《興隆笙頌》并序
王禕
编辑

惟世祖皇帝統一函夏,功成治定,乃肇置大樂,以用諸朝廷。其器有曰《興隆笙》者,實上所自作,或曰西域之所獻,而天子加損益焉者也。其制:為管九十,列為十五行,每行縱列六管。其管下植于匱中,而匱後鼓之以鞲。自匱足至管端,約高五尺。仍鏤板鳳形,繪以金采,以圍管之三面,約廣三尺,加文飾焉。凡大朝會,則列諸軒陛之閒,與眾樂並奏。每用樂工二人,一以按管,一以鼓韝,以達氣出聲,以葉眾音,而樂之奏成矣。其制之宏鉅,歷古所無,誠足以章顯功德,垂諸永世。而學士大夫,顧未嘗摛藻掞辭,以形容盛美,非闕典歟?臣愚不揣微賤,輒為之頌。雖不敢儗諸《時邁》《執競》、桓、賚之列,蓋庶幾漢世樂府之遺意焉。

「巍巍聖元,龍興朔土。於皇世皇,誕統區宇。南諧北燮, 東賓西旅。聿昭聖文,丕布神武。寶曆是膺,玉燭爰撫。 德龐功隆,迢軼今古。」乃章功德,乃立樂府。乃作雅笙, 厥制維鉅。嶰谷掄材,后夔審矩。列管九十,如簫斯豎。 管以匱植,匱由鞲。鼓韝動氣,應手,按聲吐挹。《擫》。 牽連絡組,高五尺餘,廣三尺許。黃鐘本宮,蕤賓葉呂, 清不過商,細不逾羽。鸞聲振厲,鳳韻紆紓。妙音之達, 蕭寥容與。有如臣子,仰事君父。巨聲之暢,雄渾包溥。 有如圓穹,覆冒,海㝢。抑揚合調,開闔諧譜。唱和章《夏》, 導揚《韶》《濩》。大音斯完,神人樂胥。王會之辰,穆穆帝所。 天臨黼座,雲映華籞。仙仗既班,大樂爰舉。朱干玉戚, 崇牙龍虡,鐘鏞瑟琴,亦有柷敔。於維茲笙,獨貫樂部。 鈞天普奏,九成咸序。四靈畢來,百獸率舞。陋哉斯制, 哇俚淫蠱。箜篌篳篥,於律何取?侯今之制,孰盛敢伍? 微臣作頌,適配有瞽,於萬斯年。」仰憲皇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