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163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一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六十三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一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一百六十三卷目錄

 天地祀典部彙考十七

皇清二康熙二則

禮儀典第一百六十三卷

天地祀典部彙考十七 编辑

皇清二 编辑

康熙二年 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二年封」

世祖陵山為「昌瑞山從祀」

方澤《奉安》。

神牌於

三陵山之次

康熙六年

《大清會典》:「康熙六年,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前期遣官祭告

《天地》、

宗廟、

社稷如常儀。至正祭日、

上親詣行禮。恭捧配享。

神位、奉安於

上帝之左。

太祖高皇帝之次。一應致祭禮儀、俱與順治十四年同

是年題准、「每歲冬至大祀」 、

《天》《於》

圜丘。奉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配享、以

星辰

雲雨風雷分四從壇

上親詣行禮、或遣官恭代。從壇遣官四員分獻禮部

預期題請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五日

上親詣犧牲所視牲。或遣官視牲。如遣官恭代、即承

祭官代視。禮部預期題請。今由太常寺

一齋戒前一日、禮部預行題知。今由太常寺。一前期三日、禮部太常寺官、進《齋戒牌》銅人如常儀。今由太常寺

上致齋三日。是日、各衙門俱設「齋戒牌。」陪祀王以下

各官齋戒如常儀

「一前期二日、遣禮部堂官一員省牲。」 禮部題請、今由太常寺

一祝文由內閣撰發禮部恭寫。仍送內閣恭填。

御名。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二日、禮部題請視祝版玉帛香、并泒讀祝官。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一日、禮部太常寺官設黃案於

太和殿正中奏請

「皇上陞殿、視祝版玉帛香。禮部太常寺官捧祝文」在

前玉第二

《上帝皇》第三。

太祖帛第四:

太宗帛第五:

世祖帛第六。小香盒第七。大香盒第八、依次由中路進

太和殿內安設黃案上。祝文在中。玉在東。

上帝帛在西。俱正設

太祖帛、在玉東旁。設

太宗帛。《在》

上帝帛、西旁設

世祖帛。《在》

太祖帛東旁設香盒二、在祝版後。設

上陞殿。次第閱畢。禮部等官捧置亭內、送至

天壇神庫案上安設。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一日、禮部都察院、太常寺、光祿寺官、俱朝服上香、監宰牲、並瘞毛血

一正壇第一成、《奉安》

皇天上帝神牌正中南向。

《太祖高皇帝》神牌、東設西向。

太宗文皇帝神牌西設,東向。

世祖章皇帝神牌次東設西向。各於天青幄次安設

一從壇第二成《奉安》。

大明神牌在東一壇,西向。

夜明神牌在西一壇,東向。

星辰神牌:在東二壇,西向,曰「北斗七星,曰木火土。」

《金水星》曰「二十八宿」 ,曰「周天星神。」

雲雨風雷神牌在西二壇東向,各於天青幄次安

一正壇陳設

上帝正位前。

犢一          ,蒼璧一,

郊祀制帛十二天青色。 豋一。

簠二          《簋二》。

籩十二         ,豆十二,蒼玉爵三        ,酒樽一。

金爐一         ,金燈四。

燔牛一

太祖配位前、

太宗配位前。

世祖配位前。

奉先制帛各一白色。  金燈各二。

供品與

上帝位前,同不用玉。

一四從壇陳設

大明位前

禮神制帛一。赤色:

牛一          、豋一。

簠二          《簋二》。

籩十          ,豆十,藍磁酒盞二十      ,藍磁爵三,酒樽一         ,爐一。

燈四

夜明位前

禮神制帛一。白色。   供品與

大明位前同

星辰位前

禮神制帛十一青色一 ,黃色一 ,赤色一 ,黑色一 ,白色七。牛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二》。

簠二          《簋二》。

籩十          ,豆十,青磁酒盞三十      ,青磁爵三,酒樽一         ,爐一。

燈四

雲雨風雷位前

禮神制帛四。青色一 ,黃色一 ,黑色一 ,白色一。供品與

星辰位前同

一正祭日早、禮部太常寺官詣

皇穹宇。恭請

《上帝神牌》。

《太祖》、

太宗。

世祖神牌、及

從壇神牌於各香案前上香、一跪三叩頭。捧起奉

安龍亭內、一跪三叩頭。鑾儀衛校尉舉亭

上帝神牌在前次

《太祖》、

太宗。

世祖神牌、次

大明

夜明

星辰

雲雨風雷神牌、由北門入、轉至壇前階下。各官於

亭前。俱一跪三叩頭。正壇官恭捧

《上帝神牌》。

《太祖》、

太宗。

世祖神牌、由中階上、跪安第一成壇各青幄內、一跪三

叩頭退從壇官恭捧

大明

星辰神牌、由東階上恭捧

夜明

雲雨風雷神牌,由西階上跪安第二成壇,各青幄。

內一跪三叩頭退

一正祭日早、太常寺官一員至

神庫祝版案前上香、一跪三叩頭。捧請祝版、排燈一

對前導送至壇內、安設祝案上、一跪三叩頭、退一正祭日、早

上親詣行禮。陪祀各官預於

昭亨門外齊集。鴻臚寺官引至櫺星門外、東西排

立從壇。分獻官四員於櫺星門西立。陪祀王以

「下《入八分公》」 以上,俱朝服在。

午門內、金水橋、兩旁齊集。不陪祀王以下文武各

官俱朝服於

午門外分翼齊集。禮部太常寺官奏請詣壇

上御黃禮服、乘輦出宮。設鹵簿大駕、不作樂。

午門鳴鐘。陪祀王等立候

駕過、隨行。

午門外齊集。王以下各官俱跪送

駕進西天門、至

昭亨門外、太常寺贊引官一員、對引官一員提爐

官二員、於昭亨門外接導

上至鋪棕薦處降輦。贊引官對引官提爐官導 上入昭亨左門。進更衣幄次。更藍禮服。盥洗畢。贊引

等官導

上入櫺星左門。提爐官立階下。贊引官對引官導 上至「二成黃幄」次拜位前立。王等在三成階上排立。

貝勒、貝子、公等在階下排立。分獻官四員進櫺星西門,在公後立。文武各官在櫺星門外分翼排立。典儀唱:「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武舞生執干戚引進。贊引官奏「就位。」

上就拜位正中、北向立。典儀唱「燔柴迎。」

帝神爐內燔柴。協律郎唱「舉迎神樂。奏《始平之章》。」樂作。

贊引官奏陞壇導

上詣第一成。

上帝位香案前立。司香官捧香盒在西跪。贊引官奏跪。 上跪、奏「上香。」

上舉柱香上爐內。又三上塊香。興。贊引官導

上詣

太祖位前上香。次詣

太宗位前上香。次詣

世祖位前上香。其儀與

上帝位前、同「正幄門兩旁香爐內司香官二員各跪上」

香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樂止。贊引官奏「跪、叩、興。」傳贊官贊眾官俱

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文武各官、及分獻官

俱隨行禮。典儀唱「奠玉帛。」 協律郎唱「舉奠玉帛。」 樂奏《景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陞壇。」 導

上詣第一成。

上帝位前立。贊引官奏「跪。」

上跪。捧玉帛官跪進於

上右。贊引官奏「奠玉帛。」

上受玉帛、拱舉獻於案上。興。贊引官導

上詣

太祖位前奠帛。次詣

太宗位前奠帛。次詣

世祖位前奠帛。其儀與

上帝位前同奠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樂止。典儀唱「進俎。」贊引官導

上轉立拜位東旁。進胙官等引廚役舁《胙牛》由中路。

進至

《上帝》、

《太祖》、

太宗。

世祖各案前陳設訖。

上復位立。協律郎唱舉進俎。樂奏《咸平之章》。樂作。贊

引官奏陞壇導

上詣第一成。

上帝位前立。奏「跪。」

上跪奏「進俎。」

上拱舉畢。興。贊引官導

上詣

太祖位前進俎。次詣

太宗位前進俎。次詣

世祖位前進俎。其儀與

上帝位前。同進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樂止。典儀唱「行初獻禮。」協律郎唱「舉初獻。」

樂奏《壽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陞壇。」 導

上詣第一成。

上帝位前立。執爵官捧爵跪進於

上右。贊引官奏「跪。」

上跪奏「獻爵。」

上受爵、拱舉獻案上。正中、興。贊引官奏「詣讀祝位。」導 上詣讀祝位立。樂止。讀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頭。

捧祝版立於案左。贊引官奏「跪。」 傳贊官贊「眾官俱跪。」

上跪。王以下文武各官、及讀祝官俱跪。贊引官贊讀

祝。讀祝官讀畢、興。捧祝版跪安

上帝位前帛匣上三叩頭退。樂作。贊引官奏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王以下文武各官、俱隨行禮。贊引

官導

上詣

太祖位前、獻爵於正中。次詣

「太宗位前、獻爵於正中。」次詣

世祖位前、獻爵於正中。其儀與

上帝位前。同獻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樂止。從壇分獻官於

上陞壇時。各由東西階詣各

神位前跪。上香。獻帛獻爵。至讀祝時、亦於各位前

跪。候讀畢。三叩頭、復位立。武舞生叩頭退。文舞生執羽籥引進。典儀唱「行亞獻禮。」 協律郎唱「舉亞獻樂奏《嘉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奏陞壇、導

上詣第一成。

上帝位前獻爵如初獻儀。不讀祝。獻爵於案上之左。贊

引官導

上詣

太祖位前、獻爵於左次。詣

太宗位前、獻爵於左次。詣

世祖位前。獻爵於左、如前儀。獻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分獻官亦就各位前捧爵跪獻。復位立。樂

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協律郎唱「舉終獻。樂奏《雍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奏「陞壇。」 導

上詣第一成。

上帝位前。獻爵如亞獻儀。獻爵於案上之右。贊引官導 上詣

太祖位前、獻爵於右。次詣

太宗位前、獻爵於右。次詣

世祖位前、獻爵於右如前儀。獻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分獻官亦就各位前獻爵、如亞獻儀復位。

立。樂止。文舞生叩頭退。太常寺官唱「賜《福胙》。」 光祿寺捧爵官一員、捧胙官一員、自案上捧起向

上帝位前。拱舉捧至受福胙處。贊引官奏「詣受福胙位。」

上至受福胙位立。捧福胙官二員跪於

上右「接福胙。」侍衛二員跪於

上左。贊引官奏「跪。」

上跪。奏「飲福酒。」

上受爵。拱舉授與左旁侍衛。奏「受胙。」

上受胙、拱舉授與左旁侍衛。各退。贊引官奏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王等各官不隨叩。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行謝福胙禮。贊引官奏「跪、叩、興。」傳贊官贊

眾官俱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俱隨行禮《典儀》

唱徹饌。協律郎唱舉徹饌。樂奏《熙平之章》。樂作。捧玉官至。

上帝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蒼璧退。樂止。典儀唱「送 帝神。」協律郎唱「舉送神、樂奏《太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

跪叩、興。傳贊官贊「眾官俱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俱隨行禮。樂止。

典儀唱「捧祝帛香饌各詣燎爐。」 贊引官導

上轉立拜位東旁。捧祝帛官各詣案前、一跪三叩頭。

捧起祝帛,司香捧饌官跪捧,不叩祝在前。帛第二、饌第三、香第四,依次捧送燎爐。

上復位立。典儀唱「望燎。」協律郎唱「舉望燎。」樂奏《平安》。

之章。樂作。贊引官奏「詣望燎位。」 提爐官二員前引。贊引官對引官導

上詣望燎位立。從壇帛饌香俱捧起下東西階送至

燎爐。祝帛焚半。贊引官奏禮畢。導

上由櫺星左門出。王貝勒貝子公等隨後出。眾官兩

旁排立候過

上入更衣幄次。更黃禮服。贊引官對引官提爐官導 上出昭亨左門外。

上乘輦、鹵簿大駕前導。作樂還宮。奏《祐平之章》王貝:

勒貝子、公等隨後行。各官出兩旁門退。不陪祀。王以下各官仍於

午門外排班跪迎

午門鳴鐘諸王皆隨

駕入。候

上還宮。各退

一祭畢。禮部太常寺官進至各

神位前一跪三叩頭、捧

正壇神牌、由中階下安龍亭內。捧

從壇神牌、由東西階下安龍亭內、各一跪三叩頭。

次第送詣

皇穹宇至臺階下停止。各官於亭前一跪三叩頭、捧

神牌於各

神座、照舊安設。上香、一跪三叩頭、退。今由太常寺

一遣官恭代、在三成階下行禮。升降俱由西階。讀祝時在「二成階下跪。讀祝畢、行三叩頭禮。復位、不行飲福受胙禮。」 送祝帛饌時、退立西旁。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不齋戒陪祀。其行禮、供獻

俱同

一正祭日

上詣壇時。太常寺官至

乾清門。於齋戒牌銅人案前、一跪三叩頭、捧《齋戒》。

牌銅人至

午門外置紅櫃。內排御仗一對、送太常寺庫收貯

又六年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

方澤。

上親詣行禮。恭捧

世祖神牌奉安。

地祇神位之東。

太祖神位之次。一應禮儀、俱與順治十四年同

是年題准、「每歲夏至大祀」 、

《地於》。

方澤。《奉》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配享、以

五嶽

五鎮

四海

四瀆

四陵山分四從壇

上親詣行禮。或遣官恭代。《四從壇》遣官四員分獻禮

部預期題請。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五日

上親詣犧牲所視牲。或遣官視牲。如遣官恭代、即承

祭官代視。禮部預期題請。今由太常寺

一齋戒前一日、禮部預行題知。今由太常寺。一前期三日、禮部太常寺進《齋戒牌》銅人如常儀。今由太常寺

上致齋三日。是日、各衙門俱設「齋戒牌。」陪祀王以下

各官齋戒如常儀

「一前期二日、遣禮部堂官一員省牲。」 禮部題請、今由太常寺

一祝文由內閣撰發禮部恭寫。仍送內閣恭填。

御名。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二日、禮部題請視祝版、併泒讀祝官。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一日。禮部太常寺官、至內閣捧請祝版進

中和殿奏請

皇上陞殿視祝文。其禮與

圓丘壇同。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一日、禮部都察院、太常寺、光祿寺官、俱朝服上香、監宰牲、併瘞毛血

一正壇第一成、《奉安》

后土皇地祇神牌正中北向。

《太祖高皇帝》神牌、東設西向。

太宗文皇帝神牌西設,東向。

世祖章皇帝神牌、東設西向。各於黃幄次安設

一從壇第二成《奉安》。

五嶽神牌

啟運山神牌

「天柱山神牌」 共在東一壇,西向。

五鎮神牌

隆業山神牌

「昌瑞山神牌」 共在西一壇、東向。

四海神牌在東二壇,西向。

四瀆神牌在西。二壇東向。各於黃幄次安設

一正壇陳設

皇地祇正位前。

犢一       、黃琮一,

郊祀制帛一。黃色  豋一

簠二       《簋二》。

籩十二      ,豆十二,黃玉爵三     ,酒樽一。

太祖配位前、

太宗配位前。

世祖配位前。

奉先制帛各一。白色供品、與

皇地祇位前同不用玉。

一四從壇陳設

五嶽

啟運山

天柱山神位前

禮神制帛七:黃色一、天青色一、白色三、黑色一、赤色一。

牛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二       《簠二》。

簋二       ,籩十,豆十       ,黃磁,爵三。

酒盞三十     ,酒樽一。

五鎮

隆業山

昌瑞山神位前、禮神制帛及供品、俱與

五嶽同

四海位前

禮神制帛四。天青色一、赤色一、白色一、黑色一。其餘陳設、與

五鎮同

四瀆位前

禮神制帛四、俱黑色。其餘陳設、與

四海同

一正祭日早、禮部太常寺官詣

皇祇室、恭請

皇地祇神牌。

《太祖》、

太宗。

世祖神牌、及

從壇神牌於各香案前上香、一跪三叩頭。捧

皇地祇神牌。

《太祖》、

太宗。

世祖神牌、由中階上跪安正壇各黃幄內、一跪三叩頭。

退次捧

五嶽

啟運山

天柱山

四海神牌由東階上捧

五鎮

隆業山

昌瑞山

四瀆神牌、由西階上跪安從壇各黃幄內、一跪三

叩頭退

一正祭日早、太常寺官一員至

神庫祝版案前上香。一跪三叩頭。捧請祝版送至壇

內安設祝案上、一跪三叩頭、退

一正祭日

上親詣行禮。陪祀各官預於壇前櫺星門外、東西排

立分獻官於櫺星門西、立陪祀王以下、公以上在

午門內、金水橋兩旁排立。不陪祀王以下文武各

官在

午門外分翼排立。禮部太常寺官奏請詣壇

上乘輦出宮。設鹵簿大駕不作樂。

午門鳴鐘。陪祀王等立候

駕過、隨行。

午門外齊集。王以下各官俱跪送

駕進西天門、至北天門外降輦。太常寺贊引官對引

官、提爐官於門外迎接。導

上至更衣黃幄內易服盥洗畢。贊引等官導

上入櫺星左門。至黃幄內拜位前立。鴻臚寺官引王

以下公以下隨入,至階下排立。分獻官進櫺星西門,在公後立;文武各官在櫺星門外排班立。典儀唱「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武舞生執干戚引進。贊引官奏「就位。」

上就拜位、南向立。典儀唱《瘞毛血》、唱迎神。協律郎唱

舉迎神樂奏《中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跪、叩、興。傳贊官贊「眾官俱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文武各官、及分獻官

俱隨行禮。樂止。典儀唱「奠玉帛」 、協律郎唱「舉奠玉帛。」 樂奏《廣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陛壇。」 導

上詣

皇地祇香案前立。贊引官奏「跪。」

上跪。司香官捧香跪案左。贊引官奏「上香。」

上舉柱香上爐內。又三上塊香。興。贊引官導

上至奠玉帛案前立。奏跪。

上跪。捧玉帛官跪案左。贊引官奏「奠玉帛。」

上接玉帛、拱舉獻於案上。興。贊引官導

上詣

《太祖》、

太宗。

世祖位前、上香獻帛儀與

皇地祇同。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樂止。典儀唱「進俎。」贊引官導

上轉立拜位東旁。進俎官引廚役舁牛、以次進至 皇地祇

《太祖》、

太宗世祖各案前陳設訖。

上復位立。協律郎唱舉進俎。樂奏《咸平之章》。樂作。贊

引官奏陞壇導

上詣

皇地祇位前立。贊引官奏「跪。」

上跪。贊引官奏「進俎。」

上拱舉畢。興。贊引官導

上詣

《太祖》、

太宗。

世祖位前進俎。儀與

皇地祇同。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樂止。典儀唱「行初獻禮。」協律郎唱「舉初獻。」

樂奏《壽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陞壇。」 導

上詣

皇地祇位前立。奏「跪。」

上跪。奏「獻爵。」捧爵官跪案左。

上受爵、拱舉獻案上。正中、興。贊引官奏「詣讀祝位。」導 上詣讀祝位立。樂止。讀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頭。

捧祝版立於案左。贊引官奏「跪。」 傳贊官贊「眾官俱跪。」

上跪。王以下文武各官、及讀祝官分獻官俱跪。贊引

官贊讀祝。讀祝官讀畢、興、捧祝版跪安於帛匣上、三叩頭、退。樂作。贊引官奏「叩、興。」 傳贊官贊「眾官俱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俱隨行禮。贊引官導 上詣

《太祖》、

太宗。

世祖位前獻爵儀。與

皇地祇、同。從壇分獻官於各

神位前上香。獻帛獻爵。俱候

上行禮時。隨行禮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分獻官亦退至階下立。樂止。武舞生叩頭

退。文舞生執羽籥引進。典儀唱「行亞獻禮。」 協律郎唱「舉亞獻樂。奏《安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奏「陞壇。」 導

上詣各

神位前、獻爵於案左。儀與初獻同。分獻官至各壇獻畢、

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分獻官亦退立原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

禮。協律郎唱舉終獻樂奏《時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陞壇」 、導

上詣各

神位前、獻爵於案右。儀與亞獻同。分獻官至各壇獻畢、

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分獻官亦退立原位。樂止。文舞生叩頭退。

太常寺官唱「賜《福胙》。」 光祿寺官二員捧《福胙》進詣

皇地祇位前。拱舉。贊引官奏「詣受福胙位。」導

上至受福胙位立。捧福胙官二員跪於

上右「接福胙。」侍衛二員跪於

上左。贊引官奏「跪。」

上跪。奏。《引福酒》

上受爵。拱舉授與接爵。侍衛奏「受胙。」

上受胙、拱舉授與接胙侍衛各退。贊引官奏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王等各官不隨叩。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行謝福胙禮。贊引官奏「跪、叩、興。」傳贊官贊

眾官俱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俱隨

行禮。典儀唱徹饌。協律郎唱舉徹饌。樂奏《貞平之章》。樂作。捧玉官至

皇地祇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玉退。樂止。典儀唱「送神。」協

律郎唱舉「送神樂奏《寧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奏跪、叩、興。傳贊官贊眾官俱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俱隨

行禮。樂止。典儀唱「捧祝帛香饌、各詣瘞位。」 贊引官導

上轉立拜位東旁。捧祝帛官各詣案前、一跪三叩頭。

捧起祝帛捧饌司香官俱跪捧不叩。依次送至瘞位。

上復位立。典儀唱「望瘞。」樂作。曲同送神贊引官奏「詣《望瘞》。」

位導

上詣望瘞位立。祝帛瘞訖。俟

配位帛燎半。贊引官奏禮畢。導

上由櫺星左門出、至更衣黃幄內少憩。王以下公以

上俱隨

上出。文武各官在兩旁排立。候

駕過。贊引官對引官導

上至北天門外。乘輦作樂回宮。王等隨後行。各官出

兩旁門退。不陪祀王以下各官仍於

午門外排班跪迎

午門鳴鐘諸王皆隨

駕入。俟

上還宮。各退

一祭畢。禮部太常寺官捧各

神牌依次奉安。

皇祇室上香、跪叩如常儀。今由太常寺

一祭日、太常寺官徹回齋戒牌銅人、收貯太常寺庫如常儀

一遣官恭代、在壇階下行禮。升降俱由西階、不行飲福受胙禮。王以下、公以上、不齋戒陪祀。其行禮供獻俱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