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89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八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八十九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九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八十九卷目錄

 宴饗部彙考九

皇清崇德六則 順治十四則 康熙十二則

 宴饗部彙考十

  禮記月令 文王世子 郊特牲 燕義

禮儀典第二百八十九卷

宴饗部彙考九

编辑

皇清

编辑

崇德元年

编辑

《大清會典》。崇德元年定「元旦日,王、貝勒、貝子、公等、每」

旗各進

御前。

中宮前筵席牲酒。外藩蒙古王貝勒等每旗各進 御前

中宮前。牲酒大設。筵宴於

崇政殿。王以下各官俱排班立。候進

御筵畢。王以下、都統以上進前立。各官於原班立。捧

爵官捧爵跪送。進酒官跪接興。詣

上前跪進。各官皆跪進。酒官退原處跪候。

上舉酒。王以下各官退至原班。照翼列坐。次設王以

下各官桌候

上進饌。各官於各坐處一跪一叩頭。宴畢。鳴贊官贊

行「一跪三叩頭禮」 畢。

上還宮。王以下各官跪送。候

駕過、興。各退。其陞殿、進桌、進酒、進饌、行禮。

上還宮時。俱作樂

又定

聖誕節、大設筵宴。王等進桌席牲酒、併一應禮儀、俱

與元旦同

又定

皇后元旦千秋節。設筵宴固倫公主、和碩公主、親王

妃以下精奇尼哈番等命婦以上齊集。郡主縣主郡君縣君俱候

旨「齊集。」

上詣

郊壇、改元建號。次日、行慶賀禮於

篤恭殿大設筵宴。一應禮儀。俱與三大節同

又凡朝貢喀爾喀來朝,五日筵宴一次。設宴四十席。諸王府俱照例設宴。

又定:「朝鮮國遣使慶賀。」

萬壽、冬至、元旦節、進貢、及有事啟奏至

東京筵宴一次至

盛京

朝見畢,在禮部筵宴一次,在館筵宴一次,回至東京筵宴一次。

又定:「索倫部落進貢,每三日。」

賜恩宴一次、按旗筵宴七次

又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常朝。遇

上陞殿。王以下、公以上在。

丹陛上坐

賜內府茶。各官在丹墀內坐。

賜光祿寺茶。

崇德二年

《大清會典》。「崇德二年,朝鮮國王世子及次子來朝,遣」

大臣往迎。筵宴一次。至

盛京

朝見畢

御賜恩宴一次。

又定「克益克勒氏東果羅額駙等來筵宴一次。」 《崇德三年》、

《大清會典》:「崇德三年定:凡命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為」

將軍出師凱旋日,光祿寺宰牲八分。王等備茶、迎於五里外。

又定:「八旗文武官員甲兵春季會射筵宴一次。」 又定:「喀爾喀厄魯德台吉等慶賀來朝。」

御賜恩宴一次。按旗筵宴七次

又外藩蒙古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朝賀元旦。除元旦日大宴外。

御賜恩宴一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公、共設宴五次。

凡送親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送女與內王以下公以上為婚。前一夕。內王以下公以上自備筵宴。到日由禮部備辦筵宴。回日筵宴同。又定、

皇后父母來,由部備辦牲酒,迎接筵宴。到日內,親王

郡王、貝勒等各筵宴一次。回時餞送筵宴同。《固倫》公主初嫁、及歸省迎送筵宴並同。

又索倫、薩哈爾察、黑龍江、宋噶里江、庫爾喀、虎爾哈、使犬、使鹿等部落,進貢、迎接筵宴各一次。到京後,按旗輪設筵宴八次,回日餞送筵宴一次。

崇德七年

《大清會典》:「崇德七年,討平錦州、松山、杏山等處外藩。」

王、貝勒、貝子、額駙、公、台吉賀凱旋。每旗各進

御前。

中宮前、牲酒在

篤恭殿大設筵宴。王以下佐領以上、俱朝服齊集。

殿前

上陞座、筵宴畢。王以下各官行「一跪三叩頭」禮畢。 上還宮。各退

又「喀爾喀、厄魯德來進年貢。」

「御賜恩宴」二次。按旗筵宴七次

又達賴喇嘛遣使來

御賜筵宴一次。按旗筵宴七次

崇德八年

《大清會典》。「崇德八年。達賴喇嘛遣使請」

《安》。

御賜筵宴一次。八旗王貝勒等、五日輪設筵宴一次。

回日,王貝勒等送至教場大宴。

又朝鮮國王第三子來朝。至《鳳凰城》。筵宴一次。至

東京、遣侍郎往迎、筵宴一次。至

盛京城外「迎送館」 、遣尚書往迎。筵宴一次。進城後、

在禮部筵宴一次。遣大學士陪宴見

朝日在

內筵宴一次。大學士陪宴。諸王府、按旗各筵宴一

次回日筵宴同

崇德 年

《大清會典》。崇德間纂修。

《太祖實錄》成。禮部備宴。纂修官員在國史院筵宴一次。

順治元年

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元年,定鼎燕京,行慶賀禮畢,大設筵。」

宴。是日、鹵簿大駕、全設於

午門外設

寶座於皇極門正中。設金黃涼棚各一。青布涼棚、

各六於丹墀內兩旁。王以下各官各於涼棚下齊集。筵宴完備。內院大學士奏請

上出宮陞座、百官俱坐。飲茶。進桌。進酒、各官俱行一

跪一叩頭禮宴畢謝

恩、行一跪三叩頭禮、各回原班立

上回宮。作《中和樂》、各官跪送。候過樂止。眾官皆退。

又「朝鮮國王弟代公來,差禮部司官、光祿寺官往山海關迎接,筵宴一次,遣侍郎往三河縣迎接,筵宴一次。到京日,遣尚書在館,筵宴一次,進城。」

朝見畢

賜恩宴一次、在部筵宴二次、在館筵宴二次。回日餞。

送筵宴與來時同

凡朝鮮國差來正副使至《山海關》。駐防官、陪宴一次。到京

朝見後、在禮部筵宴一次。回日、筵宴一次。餞送筵

宴與來時同

《朝鮮》國領曆日官及送咨官,在部筵宴一次。又,《索倫》等進貢,在禮部筵宴四次。回日餞送筵宴一次。

順治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二年定。

皇后父母來,由部備辦牲酒。親王郡王各一位。貝子

二位。內大臣二員、俱蟒服迎至宿次筵宴。到日、由部備辦牲酒。親王以下尚書以上、俱蟒服。親王妃郡王妃具禮服往迎。筵宴回日同。每宿次給羊一隻

《固倫公主》、科爾沁土謝圖親王、卓禮克圖親王、達爾漢親王、俄齊爾貝勒等來京,禮部官迎至邊口。進山海關備牛九隻,進喜峰口備牛七隻,進古北口備牛六隻。每宿次給牛一隻。禮部官蓋涼棚於京城門外,光祿寺官備茶,內親王以下,內大臣、副都統、阿思哈尼哈番以上,俱蟒服迎接。

賜茶時。王等行一跪三叩頭禮。茶畢。謝

恩、行一跪三叩頭禮。公主進城。王等各官隨進各退

順治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四年題准主考各官入場,筵宴上桌。」

中桌各給銀花一對,下桌無銀花,共結綵樓一座,綵旗六道,出場筵宴,主考、知貢舉、禮部堂官每員銀花一對,上桌一席。同考官、監察御史收卷、提調、供給。各執事官員。筆帖式每員銀花一對,中桌一席,謄錄、彌封、收卷、對讀、守門、巡綽供。

給鳴贊、醫官、大使、儒士、教坊司官、每員下桌一席。

順治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五年奉。

太祖配享

圜丘、

四祖。恭享

太廟。前期篆寫。

神牌禮畢。

賜大學士、尚書、每員一席。學士、侍郎、郎中、每二員一

席,員外郎、主事,每三員一席,撰文、辦事中書,每四員一席,在禮部筵宴一次。

順治七年

《大清會典》:「順治七年,達賴喇嘛使來,在禮部筵宴三。」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

大婚禮成。

皇上陞

太和殿、作《中和樂》、設慶賀筵宴。內外親王郡王在

殿內坐。貝勒以下在丹墀內坐。文武各官於各翼涼棚下坐候。

上舉酒、作《丹陛樂》。王以下、公以上在丹陛上。文武各

官各於原位一跪一叩頭。各復原位坐。筵宴畢行謝

《恩禮》。王以下、公以上在丹陛上,各官在丹墀內排班。

行「一跪三叩頭禮畢。鳴鞭。」

上還宮。作《中和樂》。樂止。各官俱退。是日設宴二百席。

又題准:「凡外藩送親與內親王者,前一夕內親王府自備牲酒,親王親迎至宿次。幼輩郡王、貝勒各一位,貝子二位,內大臣二員,禮部堂官俱蟒服同往筵宴。如不親迎,遣屬官及部員往迎」 筵宴。到日,由部備辦牲酒,親王及郡王以下各官筵宴。郡王妃、貝勒、貝子夫人禮服出迎筵宴。如親王不親迎,仍遣屬官及部員迎接筵宴。凡送親與內郡王者,如郡王親迎幼輩,貝勒一位、貝子一位、公二位同往。其餘迎接筵宴,與親王同。

凡送親與內貝勒者,如貝勒親迎幼輩,貝子一位、公二位同往。其餘迎接筵宴,與郡王同。凡送親與內貝子、公者,如貝子、公親迎幼輩,公二位同往。其餘迎接筵宴,與貝勒同。

以上凡內大臣應否遣迎。請

旨定奪到後、

賜恩宴一次、在禮部筵宴二次。回日筵宴同。

又朝鮮國進年貢及

萬壽、元旦、冬至三大節慶賀進貢正副使在禮部筵

宴一次。頒賞後、在館筵宴一次

順治九年

《大清會典》。「順治九年題准冬至內外王公進」

御前筵席牲酒、一應禮儀、俱與元旦同。前期禮部請 旨、有宴備辦。無宴免進

又題准

萬壽節。親王世子、郡王各進桌席牲酒。外藩王貝勒

貝子每旗各輪進

御前牲酒。是日大設筵宴。行禮與元旦同。前期、禮部

旨、「有宴備辦。無宴免進」

上幸國學禮成。王、貝勒、貝子、公等、內院禮部大臣衍

聖公四氏子孫、在禮部筵宴一次。

順治十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年題准元旦日,親王、世子、郡王各」

御前筵席牲酒。外藩蒙古王貝勒等各進

御前牲酒。如有不足、禮部劄光祿寺增設

御筵、由尚膳監供辦。王以下各官桌、由光祿寺備辦。

前一日,禮部題明「是日午時,王以下各官俱朝服齊集。」

《上陞》。

太和殿作中和樂

上進茶。王以下各官、及朝貢各官、俱一跪一叩頭。候

御筵畢。王以下、公以上於丹陛上立。各官於各旗《涼》

棚下立候

上舉酒時。王以下各官。俱一跪一叩頭興。王入殿內。

坐,貝勒以下在丹陛上坐,外藩王公等俱隨坐。文武各官在兩旁涼棚內坐,朝貢從員在涼棚末坐。宴畢行謝。

「恩禮。王貝勒貝子公等於丹陛上。」各官及朝貢官於

丹墀內排班。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各復原班立

上還宮。作《中和樂》。各官俱退

又題准、「親王、世子、郡王、各進」

皇太后前筵席牲酒。外藩王貝勒貝子、每旗各進牲酒。

俱交尚膳監收進。是日、

皇太后禮服出宮、陞殿、作《丹陛樂》、陞座、樂止。

皇上行慶賀禮、畢、回宮。次固倫公主、親王妃以下縣

主輔國公夫人、及公、侯伯都統、尚書、精奇尼哈番等命婦以上、進宮行禮畢。於宮內兩旁序坐、大設筵宴。

皇太后前筵席、尚膳監供辦。餘俱光祿寺備辦。宴畢、 皇太后還宮。作《丹陛樂》、樂止。眾皆退

皇太后慈寧宮成。行移宮慶賀禮。內府設席筵宴

又「達賴喇嘛來朝。」 遣親王往迎。筵宴到京日。

御賜恩宴一次。諸王府照旗輪設筵宴各一次。回日、

遣親王往送筵宴

又琉球國遣使朝賀、進貢。

朝見後,在禮部筵宴二次。回至福建,筵宴一次。

順治十一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一年

上親行耕耤禮成。御後殿少憩。

御筵由尚膳監供辦。王以下、公以上、各府備辦一席。

三公九卿等官、光祿寺備辦一百席。設宴完備。禮部堂官奏請

上陞座。作樂。王、貝勒、貝子、公在臺上坐。各官於臺下。

坐。「耆老於壇旁坐。」 進

御筵、作樂。

上舉酒。王以下各官各於坐處行一跪一叩頭禮。復

坐宴畢,鳴贊官贊「排班。」 王、貝勒、貝子、公在臺上、各官在臺下排立、行一跪三叩頭禮畢。

駕回宮。各退

又題准:「喀爾喀、厄魯德進年貢來京頭目。」

陛見後

賜恩宴一次、遣內大臣陪宴。《在禮部》筵宴二次。本部

堂官陪宴、俱朝服。著為例。

又定:「科爾沁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以事來京,不候。」

皇上陞殿、進內朝見。仍在禮部照常筵宴。蒙古王、貝

勒貝子、公、台吉、都統等、以事來京。候常朝日。

皇上陞殿、隨班行禮。在內筵宴一次。

順治十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二年,題准八旗文武官員甲兵春」

季會射,宴筵三次。秋季會射,筵宴三次。

又纂修

《太祖聖訓》。

《太宗聖訓》,「於開館日,光祿寺設宴三十席。」

賜總裁、副總裁、纂修、《謄錄》、收掌官於禮部。筵宴一次。

禮部堂官陪宴

順治十三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三年

諭諸王等:「遇元旦節獻。」

皇后前筵席牲酒、永行停止

又題准:「凡命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為將軍出師,凱旋日,光祿寺備辦茶酒迎接。」

陛見後

賜宴一次。

又,荷蘭國遣使進貢來京。

朝見後在禮部

賜恩宴一次、部宴二次。

又土魯番進貢至甘鎮、筵宴一次。至京日。《頭目》

朝見

賜茶「在《禮部》。」

賜恩宴一次、部宴二次。回日、《良鄉縣》備飯一次。至陝

「西布政司、筵宴一次。事畢出邊、給酒十罎。」 順治十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四年,舉行經筵。是後每年二八月。」

「行經筵禮。」 講官講畢。

上回宮。眾官皆至

協和門光祿寺備筵宴二十五席。宴畢、謝

恩於

太和門外金水橋南、行「一跪三叩頭禮。」 各退

又舉行日講。於開講日設宴十席,在內院筵宴日講官一次。

又春季會射,筵宴一次。秋季會射,筵宴一次。

上三旗官員甲兵會射、宴用牲酒。尚膳監備辦茶光

祿寺備辦。其五旗官員甲兵會射宴用牲酒茶由各該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公》備辦。

順治十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八年,安南國遣使進表投誠, 賜恩宴一次。」

順治 年

《大清會典》。順治間定。

殿試進士傳臚畢

賜「恩榮」宴於禮部。陪宴內大臣、讀卷大臣、監試官、護

軍參領。鑾儀衛堂官每員一席,監察御史收卷彌封、收掌、用印、巡綽、寫榜供給。鳴贊官每二員一席。護軍校每三員一席。一甲三名進士每名一席。其餘進士每二名一席。俱由光祿寺備辦。又定,凡撰寫奉入

太廟神牌等項。內院學士等官供給飯桌。俱光祿寺備

凡撰寫

皇太后、

皇后冊寶官供給飯桌。俱光祿寺備辦

凡纂修

《實錄》供給大學士每日桌銀九錢七分六釐七毫副。

總裁,每日桌銀四錢八分八釐五毫五絲。纂修官,每日桌銀二錢八分三釐五毫六絲。收掌謄錄等官,每日桌銀一錢五分二釐七毫五絲。謄寫書辦,每日桌銀一錢二釐一毫八絲。

凡纂修

《玉牒》供給總裁官每月桌銀十四兩八錢五分。纂修

收掌等官,每月桌銀七兩八錢七分五釐。謄錄等官,每月桌銀五兩一錢九分。書辦、匠役人等,每月桌銀一兩三錢五分。

殿試大臣執事官員、供給飯桌。俱光祿寺備辦。文

武試同。內閣寫榜供事官、門官、火房紙匠等役。每名日給白米一升,豬肉一斤。每四名酒一壺。刊刷匠役,每名日給白米一升八合,豬肉十二兩。

殿試進士,每名早膳湯一碗,饅頭四個,午膳餅四。

個,「梨二個,茶一鍾。」

廷試貢生,監試大臣供給飯桌十張。

凡考試庶吉士、內閣大臣供給飯桌。庶吉士每員餅四、梨四

天安門外掣籤。吏部等官供給飯桌。後停止。

又定:「衍聖公張真人進表慶賀,或襲職來京。」

朝見後在禮部

賜宴一次。

康熙三年

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三年,安南國遣使進貢來京。」

朝見後、在禮部筵宴二次。禮部堂官陪宴。

康熙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四年題准元旦日午時,王以下文武

各官俱朝服齊集。內外王以下、公台吉他布囊以上、滿漢侍郎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在丹陛上兩旁坐。朝鮮國官員、厄魯得、喀爾喀頭目在丹陛上右翼坐。文武各官在各旗涼棚下坐。筵宴備辦畢。禮部官奏請

《上陞》。

太和殿鳴鐘鼓、作《中和樂》。內外王以下公台吉他

布囊。以上在殿內坐。茶畢。進

御筵。作《丹陛樂》。進酒大臣捧爵跪進

上前。內王以下公以上出至丹陛上排立。外藩王以

下各官、俱於各坐處立候。

上舉酒。王以下各官俱行一跪一叩頭禮畢。次設王

以下各官桌進

上前饌作《中和樂》。隊舞承應。宴畢。王以下各官行謝 恩禮。一跪三叩頭畢。鳴鞭。

上還宮。作《中和樂》。各官俱退。是日、進

太皇太后前。

皇太后前筵席牲酒後停止。

大婚禮成。鹵簿大駕全設。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俱

朝服在

太和殿丹陛上、兩翼齊集。未入八分公以下滿漢

文武各官俱朝服於丹墀內各旗涼棚下齊集。設宴完備。禮部官奏請

皇上禮服出宮、御

太和殿筵宴。一應儀注。俱與順治八年同

恭進

太皇太后、

皇太后、

太妃前、筵席牲酒

康熙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七年題准三大節諸王進筵席牲酒, 皇后率公主、王妃、諸大臣命婦詣」

太皇太后宮行禮畢。筵宴

又題准

皇后千秋節、諸王進筵席牲酒。固倫公主和碩妃、以

下大臣命婦以上行慶賀禮、筵宴。

康熙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八年題准:

萬壽節、王等各進桌席牲酒。是日午時、俱朝服齊集。

鹵簿大駕全設

太和門前。鴻臚寺官引文武各官、及進貢頭目等

俱入禮部。堂官奏「筵宴完備。」

《上陞》。

太和門座。王以下、內大臣一等侍衛以上、在門內

分翼列坐二等、三等侍衛在階下分翼列坐。文武各官在《金水橋外》分翼,照品於各旗帳棚下坐,進貢頭目在鑲藍旗末序坐。

上進茶時。王以下各官。各就坐處行一跪一叩頭禮。

次進

御筵。作《丹陛樂》。王以下公以上出門外。

丹墀內排立。各官各就坐處立。進酒大臣捧爵跪。

上舉酒。王以下各官俱行一跪一叩頭禮畢。次設王

以下各官桌設畢進

上前饌作《中和樂》、宴畢。行謝

《恩禮》。王以下、公以上在丹墀上、各官在金水橋外行。

一跪三叩頭禮畢鳴鞭

上還宮、作《中和樂》。眾皆退。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康熙九年,西洋國遣使進貢來京。」

朝見後、在部筵宴三次。

康熙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年題准:

《上三旗官員》甲兵會射筵宴、由光祿寺備辦

又題准:「固倫公主、科爾沁土謝圖親王等來京,及回日,內親王以下內大臣侍衛、民公、侯、伯一品官以上,俱往迎送。」

康熙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二年題准

《上三旗》內大臣、侍衛親軍、及八旗官員、甲兵、秋季會

射俱由光祿寺備辦筵宴一次

又定:「和碩公主來京,禮部官迎至邊口,給牛三隻。到日蓋涼棚於京城門外,光祿寺備茶。貝勒以下鎮國將軍,內大臣、侍衛、民公一品官以上,俱蟒服,與禮部、理藩院堂官前往迎候。其餘外藩各王來京,俱蓋涼棚於京城門外,光祿寺備茶,或禮部堂官或理藩院堂官迎接待茶。回日同。」

康熙十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四年,題准鄉、會試止設出場筵宴。」

其入場筵宴、簪花,俱停止。

康熙十五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五年題准,俄洛斯差來頭目喇嘛」,

御賜恩宴一次。《在禮部》筵宴二次

康熙十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七年,西洋國遣使進獅子來京筵。」

宴與九年同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一年元旦日,親王世子、郡王長

子、貝勒、貝子入「《八分公》各進」

御前筵席牲酒、設筵宴如常儀

又題准:「鄉會試入場、出場、筵宴、簪花等項,俱照舊例行。」

又定:「外藩王以下,公、台吉、他布囊、都統以上,朝賀來京。歲暮。」

御賜宴一次。元旦後、五旗王筵宴五次。回日、

御賜宴二次。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三年,議准元旦改滿席為漢席。」

不用諸銀器。王等停進滿席。羊隻改進漢席。親王各十六席,世子十四席,郡王各十席,貝勒各六席、貝子各四席。入八分公各二席

又議准:「坐次:左翼內外王十位,在一班坐,內外貝勒五位,貝子三位,公六位,在一班坐;內大臣及台吉十員,在兩班坐,一等侍衛在兩班坐,二等侍衛在一班坐,共七班。其餘侍衛在鹵簿外坐。右翼內外王十位,在一班坐,內外貝勒四位,貝子六位,公十七位,在兩班坐;內大臣及台吉十員,在兩班坐,一等侍衛在兩」 班坐,共七班。二等侍衛以下,在鹵簿外坐,內閣大臣於首班內大臣之下序坐,都察院堂官於伊原坐處坐。嗣後如有增添官員,俱照此酌量序坐。

宴饗部彙考十

编辑

《禮記》:

《月令》

编辑

「孟夏之月,天子飲酎」,用禮樂。

酎之言醇也,謂重釀之酒也。春酒至此始成,與群臣以禮樂飲之於朝,正尊卑也。《孟冬》云「大飲烝」,此言用禮樂,互其文。大全嚴陵方氏曰:「凡《燕》樂則必用《禮》《樂》矣,於此特言之者,以用之於是為盛故也。飲酎如此,則飲烝從可知也。」

孟冬之月,大飲烝。

陳注因烝祭而與群臣大為燕飲也。舊說烝,升也。此乃饗禮升牲體於俎上,謂之「房烝」,未知是否。

《文王世子》

编辑

若公與族燕,則異姓為賓,膳宰為主人,公與父兄齒。 族食,世降一等。

陳注「公與族人燕食」,亦庶子掌其禮。族人雖眾,其初一人之身也,豈可以賓客之道外之?故以異姓一人為賓,而使膳宰為主,與之抗禮酬酢,君尊而賓不敢敵也。君雖尊而與父兄列位,序尊卑之齒者,篤親親之道也。族食,與族人燕食也,「世降一等」,謂族人既有親疏,則燕食亦隨世降殺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凡燕之禮必立賓以備酬酢之儀,若《鄉飲酒》言『立賓以象天』是也。然主人者尊賓,既謂之賓,則尊之而已,非親之也。親莫親於同姓,則凡於同姓固無賓之之禮也。故燕族之賓不以同姓而以異姓為之也。」

《郊特牲》

编辑

諸侯為賓,灌用鬱鬯,灌用臭也。大饗尚腶脩而已矣。

陳注諸侯來朝,以客禮待之,是為賓也。在廟中行三享畢,然後天子以鬱鬯之酒灌之。諸侯相朝亦然,明貴氣臭之義也。《周禮》作「祼」字。上公再祼而酢,侯伯一祼而酢,子男一祼不酢。祼則使宗伯酌圭瓚而祼之,酢則賓酢主也。此大饗,謂王饗諸侯也。脯加薑桂曰腶脩。行饗之時,雖設太牢之饌,而必先設腶脩於筵前,然後設餘饌,故云「尚腶脩也。」此明不享味之義。

「大饗,君三重席而酢焉;三獻之介,君專席而酢焉。」此 降尊以就卑也。

陳注此大饗是諸侯相朝,主君饗客之禮。諸侯之席三重,今兩君禮敵,故席三重之席,而受客之酢爵也。若諸侯遣卿來聘,卿禮當三獻,其上介則是大夫,故謂之三獻之介。大夫席雖再重,今為介降一等,止合專席。君席雖三重,今徹去兩重,就單席,受此介之酢爵,是降國君之尊,以就大夫之卑也。

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 屢嘆之。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 貴人聲也。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 萬物得。

陳注燕禮則大門是寢門,饗禮則大門是廟門也。《肆夏》,樂章名。《九夏》,見《周禮》。易以敬言和,易中有嚴敬之節也。「卒爵而樂闋」,謂賓至庭而樂作,賓受獻爵拜而樂止,及主人獻君,樂又作,君卒爵而樂止也。嘆之,嘆美之也。「奠酬而工升歌」,謂奠置酬爵之時,樂工升堂而歌,所以發揚主賓之德,故云「發德」也。匏,竹笙也,樂所以發陽道之舒暢,禮所以肅陰道之收斂,一闔一闢,而萬事得宜也。

天子無客禮,莫敢為主焉。「君適其臣,升自阼階,不敢 有其室也。」

明饗君非禮也。

《燕義》

编辑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 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與其教治,別其等,正其位。 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於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 兵之事,則授之以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 治之,司馬弗正。凡國之政事,國子存游卒,使之修德 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考其藝而進退之。」

陳注庶子,即《夏官》諸子職也。「下大夫二人,掌其戒令。」以下皆《周禮》文。卒,讀為「倅。」副,貳也。此官專主諸侯以下眾庶之子副倅於父之事。戒令謂任之征役也。教治謂修德學道也。「別其等」者,分別其貴賤也。此屬皆未命以父之爵為上下也。「正其位」者,朝廷之位尚爵,學校之位尚齒也。大事謂大祭祀、大喪紀、大賓客、大燕享之類也。唯所用之,唯太子之所役使也。「百人為卒,五人為伍」,有司,統領卒伍者也。「司馬弗征」者,以其統屬於太子,故司馬不得而征役之也。凡國之政事,非上文所言大事也,游卒倅之未仕者也。此既小事,乃民庶所為,不使國子之未仕者為之,蓋欲存之,使修德學道,以成其材也。故春則合聚之於大學。秋則合聚之於射宮。考藝而為之進退焉。 疏曰:庶者眾也。適子眾多,故總謂之庶子。非適子庶弟而稱庶子也。必知適子者

以其倅是副貳於父之言 。呂氏曰:「《燕禮》有『主人升自西階,獻庶子阼階之上』,又宵則執燭於阼階上,故此篇因陳庶子官之所掌,且明所以建官之義也。」

《諸侯燕禮》之義,君立阼階之東南,南鄉爾。卿大夫皆 少進,定位也。君席阼階之上,居主位也。君獨升立席 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

陳注爾與「邇」同。少進,稍前也。「定位」者,定諸臣之位也。適讀為敵。

設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主,臣莫敢與君亢 禮也。不以公卿為賓,而以大夫為賓,為疑也,明嫌之 義也。賓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禮之也。

陳注獻主,代主人舉爵獻賓也。君尊,臣不敢抗行賓主之禮。宰夫主膳食之官也,卑,故抗禮無嫌。《記》曰:「與卿燕,則大夫為賓。」謂與本國之臣燕則然。若鄰國之臣,則以上介為賓也。公,孤也。上公之國得置孤一人,公卿之尊次於君,復以之為賓,則疑於尊卑無辨,且嫌於逼上也。大夫位卑,雖暫尊之為賓,無所嫌疑也。 方氏曰:「既曰為疑而又曰明嫌者,蓋疑未至於嫌,特嫌之義而已。」

「君舉旅於賓,及君所賜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 臣禮也。君答拜之,禮無不答,明君上之禮也。臣下竭 力盡能以立功於國,君必報之以爵祿,故臣下皆務 竭力盡能以立功,是以國安而君寧,禮無不答,言上 之不虛取於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 功,然後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匱也。是以上下 和親而不相怨也。和寧,禮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 義也。故曰:「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

陳注先是宰夫代主人行爵酬賓之後,君命下大夫二人媵爵,公取此媵爵以酬賓,賓以旅酬於西階上。旅,序也,以次序勸卿大夫飲酒也。此之謂「君舉旅於賓」也。君所賜爵,則特賜臣下之爵也。此二者,賓皆降西階下「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辭,則賓升而成拜,謂復再拜稽首也。先時以君辭之,於禮未成,故云「成拜」也。 楊氏曰:「按公取媵爵以酬賓,此別是一禮,與尋常酬賓不同,此所謂『公為賓舉旅』」也。《燕禮》:「君使宰夫為獻主,以臣莫敢與君抗禮也。今君舉觶於西階之上以酬賓,可乎?蓋君臣之際,其分甚嚴,其情甚親。使宰夫為獻主,所以嚴君臣之分。今舉觶以酬賓,賓西階下拜,小臣辭;升成拜。公奠觶,答再拜。公卒觶」,賓下拜,公答再拜。略去勢分,極其謙卑,所以通君臣之情也。注云:「不言君酬賓於西階上,及君反位尊君,空其文也。」此又所以嚴君臣之分也。大全嚴陵方氏曰:「舉旅即下言『舉旅行酬也。旅,序也,舉爵以序行酬酢之禮也。《鄉飲酒禮》亦謂之相旅,即《中庸》所謂旅酬是也。君所賜爵,謂旅酬之外君有特賜之爵也。升成拜者,既降階而拜,又升而拜,以成前拜之禮故也』。」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於下 獻君。君舉旅行酬而后獻卿,卿舉旅行酬而后獻大 夫,大夫舉旅行酬而后獻士,士舉旅行酬而后獻庶 子。」俎豆、牲體、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

陳注設席之位,上卿在賓席之東,小卿在賓席之西,皆是南面東上而遙相次,此所謂「小卿次上卿」也。大夫在小卿之西,是大夫次小卿也。士受獻於西階之上,退立於阼階下,西面北上;庶子受獻於阼階上,亦退立於阼階下。「庶子次於士」,是士庶子以次上,亦退立於阼階下,西面北上;庶子受獻於阼階,就位於下也。獻君者,主人酌以獻也。公取媵爵以酬賓,賓以旅酬於西階上,此所謂「獻君」,君舉旅,行酬也。而後獻卿者,亦主人獻之也。公又行一爵,亦媵者之爵也。若卿若賓,惟公所酬,卿亦以旅於西階之上,禮亦如初。此亦是舉君旅,而言卿舉者,蓋君為卿舉耳。下言「大夫舉旅,士舉旅」,其義同。而後獻大夫,亦主人「之獻也。公又舉奠觶以賜,是為大夫舉旅」也。主人獻士,公復賜之,是為士舉旅也。公舉旅之禮止於士,不及庶子矣,而后獻庶子者,主人獻之於阼階之上也。牲狗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