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05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五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五卷目錄

 選舉總部藝文

  連珠           漢揚雄

  論貢舉疏        後漢張衡

  舉士令           曹操

  求逸才令          前人

  選令            前人

  考績            王符

  實邊            前人

  取士疏          晉孫楚

  策秀才文          陸機

  對策秀才文         紀瞻

  對賢良策          阮种

  後漢書左周黃列傳論   宋范蔚宗

  上搜才表          謝莊

  求才審官策       北齊樊遜

  擢賢良奏        北周蘇綽

  求訪賢良詔        唐制集

  舉賢制           同前

  搜訪賢良詔         同前

  舉賢良詔         許敬宗

  詔天下搜賢俊制       賈至

  求賢策問          闕名

  論選舉疏          薛登

  舉選議          趙匡本

  闢四門賦          王起

  賢不家食賦       宋范仲淹

  論廣收人才        呂公著

  策問一首         歐陽修

  取材           王安石

  戰國任俠論         蘇軾

  民政策二          蘇轍

  三本書          元陳祐

  三途並用議       明葉向高

  前題           劉應秋

  前題            闕名

選舉典第五卷

選舉總部藝文 编辑

《連珠》
漢·揚雄
编辑

臣聞明君取士,貴拔眾之所遺;忠臣薦善,不廢格之 所排。是以「巖穴」無隱,而「側陋章顯」也。

《論貢舉疏》
後漢·張衡
编辑

「古者以賢取士,諸侯歲貢。孝武之代,郡舉孝廉,又有 賢良太學之選,於是名臣皆出,文武並興。漢之得人, 數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能 焉。陛下即位之初,先訪經術,聽政餘日,觀省篇章,聊 以游藝,當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諸生競利, 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偈俗」 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詔於盛化 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擢。既加之 恩,難復收改,但守俸祿,於義已加,不可復理人及任 州郡。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 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乃若小能小 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故當致其大 者遠者也。

《舉士令》
曹操
编辑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 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 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求逸才令》
前人
编辑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 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 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 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 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 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 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 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選令》
前人
编辑

諺曰:「失晨之雞,思補更鳴。」昔季闡在白馬,有受金取 婢之罪,棄而弗問。後以為濟北相,以其能故

《考績》
王符
编辑

「凡南面之大務,莫急於知賢;知賢之近途,莫急於考 功。選茂才、孝廉、賢良方正、惇樸有道、明經、寬博、武猛 治劇。」此皆名自命而號自定,群臣所當盡情竭慮稱 君詔也。今則不然,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茂才,以 桀逆;應至孝,以貪饕,應廉吏,以狡猾;應方正,以諛諂, 應直言;以輕薄,應敦厚,以空虛;應有道,以嚚闇,應明 「經,以殘酷應寬博,以怯弱應武猛,以顓愚應治劇。名 實不相副,求貢不相稱,富者乘其材力,貴者阻其勢 要,以錢多為賢,以剛強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 而觀聽所以數亂荒也。古者諸侯貢士,一適謂之好 德,再適謂之尚賢,三適謂之有功,則加之賞。其不貢 士也,一則黜爵,再則黜地,三黜則爵土俱畢,附下罔 上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 進賢者,逐其受事而重選舉,審名實而取賞罰也。如 此故能別賢愚而獲多士,成教化而安民氓。

《實邊》
前人
编辑

詔書:法令二十萬口,邊郡十萬,歲舉孝廉一人,員除 世舉廉吏一人。羌反以來,戶口減少,又數易太守,至 十歲不得舉。當職勤勞而不錄,賢俊蓄積而不悉,衣 冠無所覬望,農夫無所貪利,是以逐稼中災,莫肯就 外。古之利其民,誘之以利,弗脅以刑。《易》曰:「先王以省 方,觀民設教。」是故建武初得邊郡,戶雖數百,令歲舉 孝廉,以召來人,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 世舉一人,益置明經百石一人,內郡人將妻子來召 著,五歲以上,與居民同均,皆得選舉。

《取士疏》
晉·孫楚
编辑

當今士子繁多,略以萬計。當患官少才多,無地以處。 秀才自別是一種仕官,非若漢代取人之例也。假若 秀才對五問可稱,孝廉答一策能通,此乃雕蟲小道, 何關理功得人?以此求才,徒虛語爾。

《策秀才文》
陸機
编辑

問:庶明亮采,故時雍穆唐;有命既集,而多士隆周。故 《書》稱「明良」之歌,《易》貴「金蘭」之美。此長世所以廢興,有 邦所以崇替。夫成功之君,勤於求才,立名之士,急於 招世。理無世不對,而事千載恆背。古之興王,何道而 如彼?後之衰世,何闕而如此?

《對策秀才文》
紀瞻
编辑

興隆之政,務在得賢,清平之化,急於拔才。故二八登 庸,則百揆序有亂,十人而天下泰。武丁擢傅岩之徒, 周文㩦渭濱之士,居之上司,委之國政,故能龍奮天 衢,垂勳百代。先王身下白屋,搜揚側陋,使山無扶蘇 之材,野無《伐檀》之詠。是以化厚物感,神祇來應,翔鳳 飄颻,甘露豐墜,醴泉吐液,朱草自生,萬物滋茂,日月 「重光,和氣四塞,大道以成。序君臣之義,敦父子之親, 明夫婦之道,別長幼之宜。自九州被八荒,海外移心, 重譯入貢,頌聲穆穆,南面垂拱也。今貢賢之塗已闓, 而教學之務未廣,是以進競之志恆銳,而務學之心 不修。若闢四門以延造士,宣五教以明令德,考績殿 最,審其優劣,厝之百寮,置之群司,使」調物度宜,節宣 國典,必協濟康哉。符契往代,明良來應,金蘭復存也。

《對賢良策》
阮种
编辑

夫文武經德,所以成功丕業,咸熙庶績者,莫先於選 建明哲,授方任能,令才當其官而功稱其職,則萬機 咸理,庶寮不曠。《書》曰:「天工,人其代之。」然則繼天理物, 寧國安家,非賢無以成也。夫賢才之畜於國,由良工 之須利器,巧匠之待繩墨也。器用利則斲削易而材 不病,繩墨設則曲直正而眾形得矣。是以人主必勤 求賢而佚以任之也。賢臣之於主,進則忠國愛人,退 則砥節潔志,營職不干私義,出心必由公塗,明度量 以呈其能,審經制以效其功,此昔之聖王所以恭己 南面而化於陶鈞之上者,以其所任之賢與所賢之 信也。方今海內之士,皆傾望休光,希心紫極,唯明主 之所趣舍,若開四聰之聽,廣疇咨之求,抽群英,延俊 乂,考工授職,呈能制官,朝無素餐之士。如此化流罔 極,樹功不朽矣。

《後漢書左周黃列傳論》
宋·范蔚宗
编辑

論曰:「古者諸侯歲貢士,進賢受上賞,非賢貶爵土,升 之司馬,辯論其才,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祿之。故 王者得其人,進仕勸其行,經邦弘務,所由久矣。漢初, 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貢士之方也。 中興以後,復增敦朴、有道、賢能、直言獨行、高節、質直、 清白敦厚之屬。榮路既廣,觖望難裁。自是竊名偽服」, 浸以流競,權門貴仕,請謁繁興。自左雄任事,限年試 才,雖頗有不密,固亦因識時宜。而黃瓊、胡廣、張衡、崔 瑗之徒,泥滯舊方,互相詭駮,循名者屈其短,算實者 挺其效。故雄在《尚書》,天下不敢妄選,十餘年間,稱為 「得人」,斯亦效實之徵乎!順帝始以童弱反政,而號令 自出,知能任使,故士得用情,天下喁「喁,仰其風采。」遂 乃備元纁玉帛,以聘南陽樊英。天子降寢殿,設壇席, 尚書奉引,延問失得,急登賢之舉,虛降己之禮。於是處士鄙生,忘其拘儒,拂巾衽褐,以企旌車之招矣。至 乃英能承風,俊乂咸事,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 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 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种暠、欒、巴,牧民之良幹;龐參、虞 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 道以糾違;郎顗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 於茲盛焉。向使廟堂納其高謀,疆場宣其智力,帷幄 容其蹇辭,舉厝稟其成式,則武、宣之軌,豈其遠而。《詩》 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可為恨哉!及孝桓之時,碩德 繼興,陳蕃、楊秉,處稱賢宰;皇甫、張、段,出號名將;王暢、 李膺,彌縫袞闕;朱穆、劉陶,獻替匡時;郭有道獎鑒人 倫;陳仲弓弘道下邑。其餘宏儒遠智,高心絜行,激揚 風流者,不可勝言。而斯道莫振,文武陵隊,在朝者以 正議嬰戮,謝事者以黨錮致災。往車雖折,而來軫方 遒,所以傾而未顛,決而未潰,豈非仁人君子心力之 為乎。嗚呼!

《上搜才表》
謝莊
编辑

臣聞功照千里,非特燭車之珍;德柔鄰國,豈徒祕璧 之貴。故《詩》稱「殄悴」,誓述榮懷,用能道臻無積,化至恭 己。伏惟陛下膺慶集圖,締宇開縣,夕爽選政,昃旦調 風,采言廝輿,觀謠仄遠,斯實辰階告平,頌聲方製。臣 竊惟隆陂所漸,治亂之由,何嘗不興資得才,替因失 士。故《楚書》以善人為寶,《虞典》以則哲為難。進選之軌 既弛,中代,登造之律未闡。當今必欲崇本康務,庇民 濟俗,匪更惉懘,奚取九成,升曆中陽,英賢起於徐沛, 受籙白水,茂異出於荊宛寧二都,智之所產,士隩才 之所集,實遇與不遇,用與不用耳。今大道光亨,萬務 俟德,而九服之曠,九流之艱,提鈞懸衡,委之選部,一 人之鑒易限,而天下之才難原。以易限之鑒,鏡難原 之才,使國罔遺授,野無滯器,其可得乎?昔公叔與僎 同升,管仲取臣於盜,趙文非親士疏嗣,祁奚豈諂讎 比子。茹茅以彙,作範前經,舉爾所知,式昭往牒。且自 古任薦,賞罰弘明,成子舉三哲而身致魏輔,應侯任 二士而己捐秦相,臼季稱冀缺而疇以田采,張㪍進 陳湯而坐以褫爵。此「先事之盛准,亦後王之彝鑒。如 臣愚見,宜普命大臣,各舉所知,以付《尚書》,依分銓用。 若任得其才,據主延賞,有不稱職,宜及其坐。重者免 黜,輕者左遷。被舉之身,加以禁錮,年數多少,隨愆議 制。若犯大辟,則任者刑論。」又政平訟理,莫先親民,親 民之要,實歸守宰。故黃霸治潁川累稔,杜畿居河東 歷載。「或就加恩秩,或入崇輝寵。今蒞民之職,自非公 私必應代換者,宜遵六年之制,進獲章明庸墯,退得 民不勤擾。」如此則下無浮謬之愆,上靡棄能之累,考 績之風載泰,槱薪之歌克昌。臣生屬亨路,身漸鴻猷, 遂得奉詔左右,陳愚於側,敢露芻言,懼氛恆典。

《求才審官策》
北齊·樊遜
编辑

臣聞「雕獸畫龍,徒有風雲之勢;金舟玉馬,終無水陸 之功。」三駕禮賢,將收實用;一毛不拔,復何足取?是以 堯作虞賓,遂全箕山之操;周移商鼎,不納孤竹之言。 但處士盜名,雖云久矣;朝臣竊位,蓋亦實多。漢拜丞 相,便有鐘鼓之妖;魏用三公,乃至孫權之笑。故山林 之與朝廷,得容非毀;肥遯之與賓王,飜有優劣。至於 時非蹈海,而曰羞作秦民;事異出關,而言恥從衛亂。 雖復星干帝座,不易高尚之心;月犯少微,終存耿介 之志。自我太岳之後,克廣洪業,禹至神宗,舜格文祖。 陛下受天明命,光華日月。爰自納麓,乃格文祖。儀天 地以設官,象星辰而布職。漢家神鳳,慚用紀年;魏氏 青龍,羞將改號。上膺列宿,咸是異人;下法山川,莫非 奇士。所以畫堂甲觀,修德日新,廟鼎歌鐘,王勳歲委。 循名責實,選眾舉能,朝無銅臭之公,世絕錢神之論。 昔百里相秦,名存雀籙;蕭張輔沛,姓在「河書。今日公 卿,抑亦天授,與之為治,何欲不遂?未必稽首天師,方 聞牧馬之術;膝行山上,始得治身之道。」但使帝德休 明,自彊不息,甲夜觀書,支日通奏。周昌桀紂之論,欣 然開納;劉毅桓靈之比,終自含弘。高懸王爵,唯能是 與,筦庫靡遺,漁鹽畢錄。無令桓譚非讖,官止於郡丞; 趙壹負才,位終於計掾。則天下宅心,幽明知感。歲精 仕漢,風伯朝周,真人去而復歸,台星坼而還斂。《詩》稱 多士,《易》載「群龍」,從此而言,可以無愧。

《擢賢良奏》
北周·蘇綽
编辑

「天生蒸民,不能自治,故必立君以治之;人君不能獨 治,故必置臣以佐之。上至帝王,下及郡國,置臣得賢 則治,失賢則亂,此乃自然之理,百王不能易也。」今刺 史守令,悉有僚吏,皆佐治之人也。刺史府官,則命於 天朝,其州吏以下,並牧守自置。自昔以來,州郡大吏, 但取門資,多不擇賢良;末曹小吏,唯試刀筆,並不問 「志行。」夫門資者,乃先世之爵祿,無妨子孫之愚瞽;刀 筆者,乃身外之末材,不廢性行之澆偽。若門資之中 而得賢良,是則策騏驥而取千里也。若門資之中而 得愚瞽,是則土牛木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 若刀筆之中而得志行,是則金相玉質,內外俱美,實為人寶也。若刀筆之中而得澆偽,是「則飾畫朽木,悅 目一時,不可以充榱椽之用也。今之選舉者,當不限 資蔭,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廝養而為卿相,伊 尹、傅說是也,而況州郡之職乎!苟非其人,則丹朱、商 均雖帝王之嗣,不能守百里之封,而況於公卿之胄 乎!」由此而言,觀人之道可見矣。凡所求材藝者,為其 可以治民。若有材藝而以正直為本者,必以其材而 為治也;若有材藝而以姦偽為本者,將由其官而為 亂也。何治之可得乎?是故將求材藝,必先擇志行。其 志行善者,則舉之;其志行不善者,則去之。而今擇人 者多云:「邦國無賢,莫知所舉。」此乃未之思也,非適理 之論。所以然者,古人有言:明主聿興,不降佐於昊天; 大人基命,不擢才於后土,常引一世之人,治一世之 務。故殷周不待稷、契之臣,魏晉無假蕭、曹之佐。仲尼 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豈有萬家之都,而 云無士?但求之不勤,擇之不審,或用之不得其所,任 之不盡其材,故云無耳。古人云:「千人之秀曰英,萬人 之英曰雋。」今之智效一官,行聞一邦者,豈非近英雋 之士也?但能勤而審察,去虛取實,各得州郡之最而 用之,則民無多少,皆足治矣,孰云無賢?夫良玉未剖, 與瓦石相類;名驥未馳,與駑馬相雜。及其剖而瑩之, 馳而試之,玉石駑驥,然後始分。彼賢士之未用也,混 於凡品,竟何以異?要任之以事業,責之以成務,方與 彼庸流,較然不同。昔呂望「之屠釣,百里奚之飯牛,甯 生之扣角,管夷吾之三敗,當此之時,悠悠之徒,豈謂 其賢?及升王朝,登霸國,積數十年,功成事立,始識其 奇士也。」於是後世稱之,不容於口。彼瑰偉之材,不世 之傑,尚不能以未遇之時自異於凡品,況降此者哉! 「若必待太公而後用,是千載無太公;必待夷吾而後 任,是百世」無夷。吾所以然者,士必從微而至著,功必 積小以至大,豈有未任而已成,不用而先達也?若識 此理,則賢可求,士可擇,得賢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則 天下之治何向而不可成也?然善官人者,必先省其 官,官省則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則事無不理,官煩則 必雜不善之人,雜不善之人則政必有得失。故《語》曰: 「官省則事省,事省則民清;官煩則事煩,事煩則民濁。」 清濁之由,在於官之煩省。案今吏員,其數不少。昔民 殷事廣,尚能克濟。況今戶口減耗,依員而置,猶以為 少。如聞在下州郡,尚有兼假,擾亂細民,甚為無理。諸 如此輩,悉宜罷黜,無得習常。非直州郡之官,宜須善 人。爰至黨族閭里正長之職,皆當審擇,各得一鄉之 選,以相監統。夫正長者,治民之基,基不傾者上必安。 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 試之,考而察之。起於居家,至於鄉黨,訪其所以,觀其 所由,則人道明矣,賢與不肖別矣。率此以求,則庶無 愆悔矣。

《求訪賢良詔》
唐·制集
编辑

鸞臺。「上之臨下,道莫貴於求賢;臣之事君,功豈踰於 進善。所以允凝庶績,式靜群方,成大廈之凌雲,濟巨 川之沃日。故周稱多士,著美《風》謠;漢號得人,垂芳《竹 素》。歷觀前代,罔不由茲。朕雖宵分輟寢,日旰忘食,勉 思政術,不憚劬勞。而九域之至廣,豈一人之獨化,必 佇材能,共成羽翼。雖復群龍在位,振鷺充庭,仍恐屠 釣或違,薖軸尚隱,未殫巖穴之美,或委丘園之秀。所 以屢迴旌帛,頻遣搜揚,推薦之道相尋,而虛佇之懷 未愜。永言於此,寤寐以之。宜令文武官五品以上,各 舉所知。其有抱梁棟之才,可以丹青神化;蘊韜鈐之 略,可以振耀天威;資道德之方,可以獎訓風俗;踐孝 友之行,可以勸率生靈;抱儒素之業,可以師範國冑; 蓄文藻之思,可以方駕詞人;守貞諒之節,可以直言 無隱;履清白之操,可以守職不渝。凡此八科,實該三 道取人以器求才,務適所司。仍具為限程,副朕意焉。」 主者施行。

《舉賢制》
编辑

鸞臺:「朕聞璧月珠星,實為麗天之象;蒼波翠岳,爰標 紀地之形。是知正位辨方,體元建極,不憑群彥,孰贊 皇猷?事總萬機,心覃億兆,恆靡遑於寢食,誠罔憚於 憂勤。佇賢良則終宵失寢,詢政道則竟日停餐,豈直 未明求衣,昃晷忘食而已。比者屢垂旌帛,頻訪丘園, 雖志切於旁求,然未逢於俊乂,待舟航而涉水,思羽」 翼而陵虛。今者更啟搜揚,庶得不遺草澤。其有文可 以經邦國,武可以定邊疆,蘊梁棟之宏材,堪將相之 重任。無隔士庶,具以名聞。若舉得其人,必當擢以不 次;如妄相推薦,亦寘科繩。所冀多士襲於隆周,得人 踰於盛漢。布告遐邇,知朕意焉。

《搜訪賢良詔》
编辑

鸞臺:「朕聞文武之道,憑經緯而開國;《春秋》之功,藉生 殺而成歲。雖復車書混一,中黃之雄氣諒存;溫煦方 滋,太白之高星必應。事既不昧,理乃固然。朕自臨御 天下,憂勞兆庶,宵衣佇旦,望調東戶之風;旰食忘眠,

希緝南薰之化。故得中外禔福,遐邇乂安,控蟠桃於
考證
滋穴之墟,通細柳於炎洲之域。楚鋒越刃,俱鑠大農」

之冶;俠客雄兒,皆服鴻都之肆。今若循其至理,任彼 無為,則取夬之道有餘,止戈之義不足。況金方起暴, 玉河未靜,偷安榆鬼之鄉,竊險麻奴之地。然而北幽 向化,已事和親之禮;而西璟負恩,不習用師之備。隨 時之義,寧可自然?當土宇曠修,人物繁富,三門九地 之祕,豈謝前規;白猨蒼兕之奇,何慚「曩烈。」或英謀冠 代,雄略過人,總韓白以先驅,掩孫吳而得儁。或力能 拔距,勇絕蒙輸,冒白刃其如歸,掃蒼璧而不顧。或跡 隱屠肆,身託村閭,行雖犯於俗流,器乃堪於拯難。或 捷如迅電,走若追風,彎弧則七札洞開,奔陳則重圍 自潰。並有思於制命,俱未遇於時須。可令文武內外 官五品及七品已上清官,及外官刺史都督等,於當 管部內,即令具舉。且十室之邑,忠信尚存,三人同行, 我師猶在,會須搜訪,不得稱無。薦若不虛,自從褒異 之典;舉非其士,豈漏貶責之科。所司明為條例,布告 遠近,知朕意焉。

《舉賢良詔》
許敬宗
编辑

《門下》:高明之天,資星辰以麗象;博厚之地,藉川岳而 成形。況於帝王體元立極,臨馭萬物,字養生民者乎? 所以致治之君,遠讒佞,近忠良,屈己以伸人,故能成 其治;為亂之主,親不肖,疏賢臣,虐下以恣情,用能成 其亂。明君遵彼而興國,暗主行此而亡身。是以朽壤 毀於蓮蓬,巨蠹傷於翠葉。蓮蓬墜澗,竟無反嶺之期; 「翠葉隨風,終乏歸林之望。故知亡者難以復生,敗者 不可重全。所以御朽臨冰,銘心自戒,宵興旰食,側席 思賢。庶欲博訪丘園,搜採英俊,弼我王道,臻於太平。 可令天下諸州,明揚側陋,所部之內,不限吏民。其有 服道栖仁,澄心礪操,出片言而標物範,備百行以綜 人師,質高視於琳瑯,人不間於曾閔,潔志丘園,揚名 里閈。」或甄明政術,曉達公方。稟木鐸於孔門,受金科 於鄭相。奇謨開發,明略可以佐時;識鑒清通,偉才堪 於幹國。或含章傑出,命世挺生。麗藻遒文,馳楚澤而 方駕;鉤深睹奧,振梁苑以先鳴。業擅專門,詞高載筆。 或辯調春囿,談瑩秋天。發研機於一言,起飛電於三 寸。蓋期奔箭,未遂揚「廷。並宜推擇,咸同舉薦,以禮將 送,具狀奏聞,限以今冬,並與考使同赴。庶擬焚林之 舉,咸矯翼於巖廊;尺木之階,方振鱗於遊霧。翹心俊 乂,稱朕意焉。」主者施行。

《詔天下搜賢俊制》
賈至
编辑

敕:「朕聞惟理亂在庶官,以先王旁求俊彥,思皇多士, 以倡九牧,阜成兆人。頃者姦臣執權,專利冒寵,惟正 直是醜,惟邪佞是比,壅塞賢路,罔蔽天聰,使忠臣不 得盡其謀,才士不得展其用,廢三載之黜陟,寢九德 之推擇,多有老於郎署,滯於丘園,吏稱無人,才不給 位。朕以薄質,嗣守大寶,寇戎未殄,王業惟難,兢兢乾」 乾,日慎一日。緬惟堯舜求賢之意,周公吐握之義,思 欲廣進髦乂,輔寧邦家,實賴公卿大夫,弘我視聽。《易》 曰:「方以類聚。」《語》曰:「舉爾所知。」凡宰相王臣,宜加搜擇。 其常參官及郡縣長史上佐等,皆從歷試而踐通榮。 如各知其密行異能,博學深識,才堪濟代,術可利人, 名不彰聞,位不充量,湮淪屠釣,流落風波者,一善可 錄,便宜公舉。遠則裁表附驛,近則進狀奏聞,勿避親 讎,無限儕伍。其有獨負奇才,未逢知己,即仰投匭,并 所在陳狀,自論長官,登時與奏。夫惟薦士,非止一舉, 永為恆典,有即登聞。昔荀桓子立滅翟之功,士伯受 瓜衍之邑,柳下惠賢而不舉,臧文仲被竊位之名。《春 秋》書之,千載不朽。凡百在位,可不勉歟。宜宣示中外, 令知朕意。

《唐求賢策問》
编辑

問:「選賢舉能,秀造參用,今之所薦,誠為得人。未聞含 聲待扣,乃有不耕而穫。」十室忠信,理亦難誣。若遂踐 於清朝,仗何材而濟物?又二老歸周,見稱何德?八元 佐舜,見述何功?滋泉以何術見稱,莘邑以何辭作相? 雲臺畫象述其先,麟閣稱名標其道?

問:棘津登輔,不因階於尺木;莘郊作相,豈憑資於累 遷。蓋道有攸存,時無可廢。爰暨澆訛,必修班序,先容 乃器,因地拔萃,共相沿襲,遂成標準。今聖上務切懸 旌,心搖啟斾。雖衣冠華胄,已喬遷於周列;而衡泌幽 人,罕遙集於魏鼎。豈英靈不孕於山澤,將物理自係 於古今?無蔽爾辭,切陳其致。

問:左掖東朝,載弘學斆,貴游冑子,於是翔集。法禁或 弛,藝實難徵,推恩補員,據闕升第。或人疑張祿,或詞 假「葛襲,誠瑕不揜瑜,豈仕優則學,澄汰則眾心未允, 因仍則流弊寖深?」有司病諸,幸喻其術。

問:育材造士,為國之本;修辭待問,賢者能之。豈促速 於儷偶,牽制於聲病之為耶?但程試司存,則有拘限。 音韻頗葉者,或不聞於軼響;珪璋特達者,亦有累於微瑕。欲使楚無獻玉之泣,齊無吹竽之濫,取捨之際, 未知其方。子曰:「盍各言爾志。」趙孟亦請《七子皆賦》,以 觀鄭志。古人有述祖德、敘家風之作,眾君子藏器而 「含章者久,積善而流慶者遠。」各言心術,兼敘代德,鄙 夫虛佇,以廣未聞。

問:「昔伊尹酒保,傅說胥靡,竟昌殷道,以阜王業。」春秋 時,觀丁父彭仲爽,申、郤之俘也,克州蓼,朝陳、蔡,楚邦 賴之。漢廷韓安國徒中拜二千石,張釋之以貲為郎, 並稱名臣,焯敘前史。然則俘徒作役,或財用自發,前 代取之,而得人如是。魏晉已降,流品漸分,筮仕之初, 率先文學,或薦賢推擇,皆秀發州閭,而致理之風,頗 未及古,豈朴散寖久,或求之太精,其故何也?常有所 憤。「今四門大闢,百度惟貞,執事者固欲上副聰明,悉 搜才實,幸酌古道,指陳所宜。」

問:有司之求才,與多士之求進,其心不相遠也。諸生 知之乎?計偕者幾乎五百,籍奏者不逾二十,蓋二十 五之一也。諸生又知之乎?雕龍之辨,皆謂有餘,靈蛇 之珠,無非在握。射或失鵠,瑜寧揜瑕。雖涇渭終分,而 蓬麻未直。匿名飛語,詆訿云云,誠無它腸,時有讒口。 豈有司之道未至,復諸生之所習難化耶?異時有司, 固諸生之所履也,復何如哉。非有防川之心,願聞《易 地》之說,

《論選舉疏》
薛登
编辑

臣聞「國以得賢為寶,臣以舉賢為忠。」是以子皮之讓 國僑,鮑叔之推管仲,燕昭委兵於樂毅,苻堅託政於 王猛。子產受國人之謗,夷吾貪共賈之材。昭王賜輅 馬以止讒,永固戮樊世以除譖。處猜嫌而益信,行間 毀而無疑。此由默而識之委而察之深也。至若宰我 見遇於宣尼,逢萌被知於文叔,韓信無聞於項氏,毛 「遂不齒於平原,此失士之故也。是以人主受不肖之 士則政乖,得賢才之佐則時泰。故堯資八元而庶績 其理,周任十亂而天下和平。由是言之,則士不可不 察,而官不可妄授也。何者?比來舉薦,多不以才,假譽 馳聲,互相推獎。希潤身之小計,忘臣子之大猷,非所 以報國求賢,副陛下翹翹之望者也。」臣竊窺古之取 士,實異於今,先觀名行之源,考其鄉邑之譽,崇禮讓 以勵己,明節義以標信,以敦朴為先最,以雕蟲為後 科。故人崇勸讓之風,士去輕浮之行,希仕者必修貞 確不拔之操,行難進易退之規,眾議以定其高下,郡 將難誣於曲直。故計貢之賢愚,即州縣之榮辱;穢行 之彰露,亦鄉人之厚顏。是以李陵降而隴西慚,干木 隱而西河美。名勝於利,則小人之道消;利勝於名,則 貪暴之風扇。是以化俗之本,須擯輕浮。昔冀缺以禮 讓升朝,則晉人知禮;文翁以儒林獎俗,則蜀士多儒; 燕昭好馬,則駿馬來庭;葉公好龍,則真龍入室。由是 言之,未有上之所好,而下不從其化者也。自七國之 季,雖雜縱橫,而漢代求材,猶徵百行。是以禮節之士, 敏德自修,里閭推高,然後為府寺所辟。魏氏取人,尤 愛放達。晉宋之後,祇重門資,獎為人求官之風,乖授 職惟賢之義。有梁薦士,雅好屬詞;陳氏簡賢,特珍賦 詠。故其俗以詩酒為重,不以修身為務。逮至隋室,餘 風尚存。開皇中,李諤論之於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 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連篇累牘,不出 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雲之狀。代俗以此相高, 朝廷以茲擢士,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帝納李諤之 策,由是下制,禁斷文筆浮詞。其年,泗州刺史司馬幼 之以表不典實得罪,於是風俗改勵,政化大行。煬帝 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於是後生之徒,復相倣 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時,緝綴小文,名之《秀孝》,不以指 實為本,而以浮虛為貴。有唐纂曆,雖漸革於前,非陛 下君臨思察,才於共理,樹本崇化,惟在旌賢。今之舉 人,有乖事實,鄉議決小人之筆,行修無長者之論,策 第喧競於州府,祈恩不勝於拜伏。或明制纔出,試遣 搜揚,驅馳府寺之門,出入王公之第。上啟陳詩,惟希 咳唾之澤;摩頂至足,冀荷提㩦之恩。故俗號舉人,皆 稱「覓舉」,乃為自求之意,未是人知之辭。察其行而度 其材,則人品於茲見矣。徇己之心切,則至公之理乖; 貪仕之性彰,則廉潔之風薄。是知府命雖高,異叔度 勤勤之讓;黃門已貴,無秦嘉耿耿之辭。總不能抑己 推賢,亦不肯待於三命。豈與夫白駒皎皎,不雜風塵; 束帛戔戔,榮高物表,校量其廣狹也?是以耿介之士, 羞自拔而致其辭;循常之人,捨其疏而取其附。故選 司補署,喧然於禮闈;州貢賓王,爭訟於階闥;謗議分 合,浸以成風。夫競榮者必有競利之心,謙遜者亦無 貪賄之累。自非上智,焉能不移。既在中人,理由習俗。 若重謹厚之士,則懷祿者必崇德以修名;若開趨競 之門,則邀仕者皆戚施而附會。附會則百姓罹其弊, 潔名則兆庶蒙其福。故風化之漸,靡不由茲。今訪鄉 閭之談,惟祇歸於里正,縱使名虧禮則罪掛刑章,或冒籍以偷資,或邀勳而竊級,假其不義之賂,則是無 犯鄉閭,豈得比郭有道之銓量,茅容望重,裴逸人之 賞拔,夏少名高。語其優劣也。祇如才應經邦之流,惟 令試策;武能制敵之例,只驗彎弧。若能文擅清奇,便 充甲第,藻思微減,便即告歸。以此收人,恐乖事實。何 者?樂廣假筆於潘岳,靈運詞高於穆之,平津文劣於 長卿,子建筆麗於荀彧。若以射策為最,則潘、謝、曹、馬, 必居孫、樂之右;若使協贊機猷,則安仁、靈運亦無裨 附之益。由此言之,不可一概而取也。至如武藝,則趙 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撝;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使 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 軍,亦無免主之效。鬥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是 以文泉聚米,知隗囂之可圖;陳湯屈指,識烏孫之自 解。八難之謀設,高祖退慚於酈生;九拒之計窮,公輸 息心於伐宋。謀將不長於弓馬,良將寧資於射策?豈 與夫元長自表,妄飾詞鋒;曹植題章,虛飛麗藻:校量 其可否也。伏願陛下降明制,頒峻科,千里一賢,尚不 為少,僥倖冒進,須立隄防。斷浮虛之飾詞,收實用之 良策。不取無稽之說,必求忠讜之言。文則試以效官, 武則令其守禦。始既察言觀行,終亦循名責實,自然 僥倖濫吹之伍,無所藏其妄庸。故晏嬰云:「舉之以語, 考之以事,寡其言而多其行,拙於文而工於事。」此取 人得賢之道也。其有武藝超絕,文鋒挺秀,有效伎之 偏用,無經國之大才,為軍鋒之爪牙,作詞賦之標準。 自可試凌雲之策,練穿札之工,承上命而賦《甘泉》,稟 中軍而令赴敵,既有隨才之任,必無負乘之憂。臣謹 按吳起臨戰,左右進劍,吳子曰:「夫提鼓揮桴,臨難決 疑,此將軍也;一劍之任,非將軍也。」謹按諸葛亮臨戎, 不親戎服,領蜀兵於渭南,宣王持勁卒不敢當,此豈 弓矢之用也?謹按楊得意誦長卿之文,武帝曰:「恨不 與此人同時。」及相如至,終於文園令,不以公卿之位 處之者,蓋非其所任故也。謹按漢法,所舉之主,終身 保任。揚雄之坐田儀,責其冐薦;成子之居魏相,酬於 得賢。賞責之令行,則請謁之心絕;退讓之義著,則貪 競之路消。自然朝廷無爭祿之人,選司有撝謙之士。 仍請寬立年限,容其採訪,簡汰,堪用者令其試守,以 觀能否,參驗行事,以別是非。不實免王丹之官,得人 加翟璜之賞,自然見賢不隱,食祿不專。荀彧進鍾繇、 郭嘉,劉陶薦李膺、朱穆,勢不云遠。有稱職者受薦賢 之賞,濫舉者抵欺妄之罪。自然舉得賢才,則君子之 道長矣。

《舉選議》
趙匡本
编辑

「昔三代建侯,與今事異,理道損益,請自漢言之。」漢朝 用人,自詔舉之外,其府寺郡國屬吏,皆令自署。故天 下之士,修身於家,而辟《書》交至,以此士務名節,風俗 用修。魏氏立九品之制,中正司之,於是族大者第高, 而寒門之秀屈矣。國朝舉選,因隋氏之制,歲月既久, 其法益訛。夫才因習就,固然之理,進士者,時共貴之, 「主司褒貶,實在詩賦,務求巧麗,以此為賢,不惟無益 於用,實亦妨其習學;不惟撓其淳和,實又長其佻思。 自非識度超然,特成孤秀,其餘所習,悉昧本源。欲以 啟道性靈,獎成後進,斯亦難矣。故士林鮮體國」之論, 其弊一也。又人之心知,蓋有涯分,而九流《七略》,書籍 無窮,主司徵問,不立程限。故修習之時,但務抄略,比 及就試,偶中是期,業無所成,固由於此。故當代寡人 師之學,其弊二也。疏以釋經,蓋筌蹄耳。明經讀誦,勤 苦已甚,其口問義,又誦疏文,徒竭其精華,習不急之 業。而當代禮法,無不面牆,及臨人決事,取辦胥吏之 口而已。所謂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者也。故當官 少稱職之吏,其弊三「也。舉人大率二十人中方求一 人,故沒齒而不登科者甚眾,其事難,其路隘。如此雜 色之流,廣通其路,此一彼十,此百彼千,揆其秩序,無 所差降,故受官多低下之人,修業抱後時之歎,待不 才者何厚,處有能者何薄?崇末抑本,啟昏窒明,故士 子捨學業而趨末役,其弊四也。收人既少,則爭第急 切,交馳公卿,以求汲引,毀訾同類,用以爭先。故業因 儒雅,行成險薄,非受性如此,勢必然也。浸以成俗,虧 損《國風》,其弊五也。大抵選舉人以秋末就路,春末方 歸,休息未定,聚糧未辦,即又及秋,事業不得修習,益 令藝能淺薄,其弊六也。羈旅往來,糜費日甚,非唯妨 闕生業,蓋亦隳其舊產。未及數舉,索然以空,其弊七 也。貧窶之士,在其遠方,欲力赴京師,而以冀無際,以 此揆度,遂至沒身,使茲人有抱屈之恨,國家有遺才 之闕,其弊八也。官司運江淮之儲,計五費其四乃達 京邑,芻薪之費,又十倍其四,而舉選之人,每年攢會, 計其人畜,蓋將數萬,無成而歸,十乃七八,徒令關中 煩耗,其弊九也。為官選人」,惟才是待。今選司並格之 以年數,合格者判雖下劣,一切皆收;如未合格而應 科目者,纔有小瑕,莫不見棄。故無能之士,祿以例臻; 才俊之流,坐成白首。此非古人求賢審官之義,亦以 明矣。其弊十也。選人不約,本州所試,悉令聚於京師人既浩穰,文簿煩雜,因此渝濫,其事百端。故俗間相 傳云:「入試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 此又弊之尤者。今若未能頓除舉選,以從古制,且稍 變更,以息弊源,則官多佳吏,風俗可變。其條例如後, 謹議。

《闢四門賦》
王起
编辑

「王者居上國,來遠人。闢四門而不壅,俾八方而是遵。 朝聘會同,自達於遐邇;華夷蠻貊,不間於君臣。所以 表王道之蕩蕩,彰皇化之淳淳。」我皇闢四門也,廣天 視,廓天意。總寰海而有截,端冕旒而無事。猶懼遺淹 滯,拔秀異。或元纁而旁採,或弓旌而遠致。觀乎天步, 有四達之清夷;仰彼帝閽,無九重之奧祕。所以遠方 知歸,群才不匱。彼前代之有四門也,或化未洽,志未 恢;水陸之珍是湊,丘園之士莫來。「雖大道甚夷,不異 乎遐阻;雖高門有閌,而同夫不開。今我后則不然,下 土順而風趍,王化行而草偃。闉闍所湊,表聖心之禮 賢;巖藪皆空,知帝德之柔遠。士向方而集,才應時而 多;鴻鸞接翼而畢萃,驥騄齊足而咸」過,莫不趍斯門 之呀豁,知我化之休和。休和之始,聖王之祉。致穆穆 於四門,獲濟濟之多士。關鍵不用,無老氏善閉之功; 《車書》大同,葉王者無外之美。至矣哉!舜德巍巍,復存 乎聖理。

《賢不家食賦》
宋·范仲淹
编辑

國家廣闢四門,惟賢可尊,俾進身於祿位,寧退食於 丘園。出仕文明,萬鍾之榮自足;不居側陋,一簞之樂 奚論。當其王道勃興,聖人在上,納忠良而罔怠,庶弼 諧而無曠。敦三接而何善不臻,達四聰而無遠弗訪。 思舉之士,效明試於勳庸;崇德之人,恥素飧而高尚。 莫不濯纓交進,束帶相先。上既諧於輔聖,下絕見於 遺賢。克勤於邦,自重茵而列鼎;不出其位,寧鑿井而 耕田。遂使獻替無虧,經綸是假,外兼濟於黔首,內盡 忠於王者。行爵出祿,但見其聖人養賢;論道經邦,詎 聞乎君子在野。豈不以天下之政也?惟賢是經,天下 之情也。得賢而寧,所以宅茲百揆,所以康彼萬靈。靡 吟皎皎之駒,已縻好爵;宜詠呦呦之鹿,盡宴明庭。彼 茹藜而隱者,亦士之醜;飲泉而居者,何樂之有。曷若 我美祿是干,良時是偶。如蛟龍兮得雲雨,異麟鳳兮 在郊藪。是以子牙就聘,求魚豈戀於水濆;伊尹逢時, 執耒寧思於田畝?美夫聖主斯在,明賢不遐。咸簪纓 而奉國,豈菲薄而在家。端冕之前,既協鹽梅之用;衡 茅之下,誰興葵藿之嗟。士有學稟素風,運逢皇極。方 勵入官之業,獲頌養賢之德。幸奏藝於堯階,庶無慚 於家食。

《論廣收人才》
呂公著
编辑

臣伏睹近詔,舉才行堪任升擢官。切觀陛下自臨御 以來,虛心屈己,以待天下之士。士之起草茅小官而 超至顯近者,不可勝數,然猶孜孜以求賢為急,誠欲 廣收人才,無所遺棄。臣伏思自昔有為之君,不借賢 於異代,然唐虞之際,亦稱「才難」,則世固未嘗乏賢,而 人才亦不可多得。今陛下降《發中》之詔,非徒為虛文 也。中外所舉蓋有百餘人,雖不能盡當,然參考名實 而試用之,宜有可以塞厚望、應明旨者。臣又竊詳今 日詔意,正欲達所未達。然數年以來,天下之士,陛下 素知其能,嘗試以事,而中就閑外者尚多,恐其間亦 有才智忠厚,欲為國家宣力者,未必盡出於迂闊繆 戾而難用也。漢武帝時,公孫弘初舉於朝,以不稱旨 罷。後再以賢良舉,帝親擢為第一,不數年間,遂至宰 相。「由是觀之,人果未易知,而士亦不可忽。何則?昔日 所試,或未能究其詳,數年之間,其才業亦容有進。惟 陛下更任之事,以觀其能,或召之對以考其言,兼收 博納,使各得自盡,則盛明之世,無滯才之歎,不勝幸 甚。」

《策問一首》
歐陽修
编辑

問:「古之取士者,上下交相待,以成其美。今之取士者, 上下交相害,欲濟於事,可乎?古之士教養有素而進 取有漸,上之禮其下者厚,故下之自守者重。上非厚 禮不能以得士,士非自重不能以見禮於上。故有國 者設爵祿車服禮樂於朝,以待其下,為士者修仁義 忠信孝悌於家,以待其上,設於朝者,知下之能副其 待則愈厚;居下者知上之不薄於己故愈重,此豈不 交相成其美歟?後世之士則反是,上之待其下也,以 謂干利而進爾,雖有爵祿之設,而日為之防以革進 之濫者;下之視其上也,以謂雖自重,上孰我知,不自 進則不能以達。由是上之待其下也益薄,下之自守 者益不重而輕。」嗚呼!居上者欲得其「人,在下者欲行 其道,其可得邪?」原夫三代取士之制如何,漢魏迨今, 其變制又如何,宜歷道其詳也。制失其本,欲其反古, 當自何始?今之士皆學古通經,稍知自重矣,而上之 所以禮之者未加厚也噫?由上之厚,然後致下之自 重歟?必下之自重,然後上禮之厚歟?二者兩不為之 先,其勢亦奚由而合也?宜陳其本末,與其可施於今者以對。

《取材》
王安石
编辑

夫工人之為業也,必先淬礪其器用,掄度其才幹,然 後致力寡而用功得矣。聖人之於國也,必先遴柬其 賢能,練覈其名實,然後任使逸而事以濟矣。故取人 之道,世之急務也。然其間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 無焉;稱職者有之,謬舉者不能無焉。必欲得人稱職, 不失士,不謬舉,宜如漢左雄所議諸生試家法,文吏 課箋奏,為得矣。所謂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辭而已,必 也通古今,習禮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張,然後施之職 事,則以詳平政體,有大議論,使以古今參之是也。所 謂「諸生」者,不獨取訓習句讀而已,必也習典禮,明制 度,臣主威儀,時政沿襲,然後施之職事,則以緣飾治 道,有大議論,則以經術斷之是也。

《戰國任俠論》
蘇軾
编辑

春秋之末至於戰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自謀夫說 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 盜之徒,莫不賓禮,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勝數! 越王勾踐有君子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 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俠奸人六萬 家於薛,齊稷下談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 皆致客無數。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餘號多士,賓客 廝養皆天下豪俊,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見於 傳記者如此,度其餘當倍官吏而半農夫也。此皆奸 民蠹國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蘇子》曰:此先王 之所不能免也。國之有奸也,猶鳥獸之有猛鷙,昆蟲 之有毒螫也。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 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 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於此,不可以不察也。夫 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傑者也。類不能惡衣 食以養人也,皆役人以自養者也。故先王分天下與 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四者雖異,先 王因俗設法,使出於「一,三代以上出於學,戰國至秦 出於客,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 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六 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 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傑者多以客養之,不失職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 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 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於是任法 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 吾法而已。故墮名城,殺豪傑,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 畝,向之食於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 其槁項黃馘,以老死於布褐乎?抑將輟耕「太息以俟 時也。」秦之亂雖成於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 有以處之,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縱百萬 虎狼於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 智,吾不信也。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傑宜無幾,而代 相陳豨,從車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 世,法令至密矣,然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 爭致賓客,世主不問也。豈懲秦之禍,以為爵祿不能 盡縻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於此也邪?若夫先 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 使也。」嗚呼,此豈秦、漢之所及也哉!

《民政策二》
蘇轍
编辑

臣聞三代之盛時,天下之人自匹夫以上莫不務自 修潔,以求為君子。父子相愛,兄弟相悅,孝悌忠信之 美,發於士大夫之間,而下至於田畝,朝夕從事,終身 而不厭。至於戰國,王道衰息,秦人驅其民而納之於 耕耘戰鬥之中,天下翕然而從之。南畝之民而皆爭 為干戈旗鼓之事。「以首爭首,以力搏力,進則有死於 戰,退則有死於將,其患無所不至。」夫周秦之間,其相 去不數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而秦人獨 喜於戰攻,雖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此二者,臣竊知 其故也。夫天下之人,不能盡知禮義之美,而亦不能 奮不自顧以陷於死傷之地。其所以能至於此者,上 之人實使之然也。然而閭巷之民劫而從之,則可以 與之僥倖於一時之功,而不可以望其久遠;而周秦 之風俗,皆累世而不變,此不可不察其術也。蓋周之 制,使天下之士孝弟忠信,聞於鄉黨而達於國人者, 皆得以登於有司;而秦之法,使其武健壯勇能斬捕 甲首者,得以自復其役,上者優之以爵祿,而下者皆 得役屬其鄰里,天下之人知其利之所在,則皆爭為 之,而尚安知其他?然周以之興而秦以之亡,天下遂 皆尤秦之不能,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亦無異 於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勢,所以奔走天下 萬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論其所以使之者何如焉耳。 今者天下之患,實在於民昏而不知教,然臣以謂其 罪不「在於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且天子 之所求於天下者何也?天下之人,在家欲得其孝,而 在國欲得其忠,兄弟欲其相與為愛,而朋友欲其相與為信,臨財欲其思廉,而患難欲其思義,此誠天子 之所以欲於天下者。」古之聖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 以勢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爭為其所求,「以求稱其 意。今有人使人為之牧其牛羊,將責之以其牛羊之 肥,則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趨其所利而 從之,則可以不勞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 肥瘠,而乃使之盡力於樵蘇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 制其賞罰之輕重,則夫牧人將為牧耶?將為樵耶?」為 樵則失牛羊之肥,而為牧則無以得賞。故其人舉皆 為樵,而無事於牧。吾之所欲者牧也,而反樵之為得, 此無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於上者,果安 在哉?士大夫為聲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記問之學, 曳裾束帶,俯仰周旋,而皆有意於天子之爵祿。夫天 子之所求於天下者,豈在是也?然天子之所以求之 者唯此,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亦唯此。是以若此,不 可卻也。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而求之於一 日之試,天下尚誰知忠信孝悌之可喜,而一日之試 之可恥而不為者?《詩》云:「無言不醻,無德不報。」臣以為 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開之以利而作 其怠,則天下必有應者。今間歲而取天下之才,「奇人 善士固宜有起而入於其中。然天下之人不能深明 天子之意,而以為所為求之者止於其目之所見,是 以盡力於科舉,而不知自反於仁義。臣欲復古者孝 悌之科,使州縣得以與今之進士同舉而皆進,使天 下之人時獲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如 此,則天下宜可漸化以副上之」所求。然臣非謂孝悌 之科必多得天下之賢才,而要以使天下知上意之 所在而各趨於其利,則庶乎不待教而忠信之俗可 以漸復,此亦周秦之所以使人之術歟。

《三本書》
元·陳祐
编辑

其三曰:「人材治本,選舉之方宜審。臣聞君天下者,勞 於求賢,逸於得人,其來尚矣。蓋天地間有中和至順 之氣,生而為聰明特達之人,以待時君之用,是以聖 王遭時定制,不借材於異代,皆取士於當時。臣愚以 為今之天下,猶古之天下也,今之君臣,猶古之君臣 也,今之人材,猶古之人材也。賢俊經綸之士,豈皆生 於曩代,而獨不生於當今哉?顧惟陛下求之與否爾。」 伏見取人之法,今之議者,互有異同,或以選舉為盡 美而賤科第,或以科第為至公而輕選舉,是皆一己 之偏見,非吉今之通論也。夫二帝三王之下,隋、唐以 上,數千百年之間,明君睿主所得社稷之臣,王霸之 輔,蓋亦多矣,其豐功盛烈,章章然著於天下。後世之 耳目者,跡其從來,亦可考也。或起於耕耘,或求之於 版築,或獵之於屠釣,或遇之獻言而入侍,或由薦進 而登朝,至於賢良、方正、直言、孝廉、貢舉之著,遭際萬 殊,不可勝紀,豈一出於科第乎?自隋、唐以降,迄於宋、 金,數百年間,代不乏人。名臣偉器,例皆以科第進,豈 皆一出於選舉乎?及「乎遇合於君,聚精會神於朝廷 之上,皆能尊主庇民,論道佐時,寧復有彼優此少之 間哉?夫士之處世,亦猶魚之處水。今魴之在河,鯉之 在洛,人皆知之。」其取之之術,固有筌罾罟釣之不同, 期於得魴得鯉則一也。臣愚謂方今取士,宜設三科, 以盡天下之材,以公天下之用。亡金之士,以第進士 并歷「顯官、耆年宿德、老成之人,分布臺省,咨詢典故, 一也。內則將相公卿大夫各舉所知,外則府尹州牧 歲貢有差,進賢良則受賞,進不肖則受罰,二也;頒降 詔書,布告天下,限以某年開設科舉,三也。三科之外, 繼以門廕勞效,參之可謂才德兼收,勳賢並進。如此 則人人自勵,安敢苟且?庶幾野無遺材,多」士盈朝,將 相得人於上,守令稱職於下。時雍丕變,政化日新,陛 下端拱無為,而天下治矣。夫天下猶重器也,器之安 危,置之在人。陛下誠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基宗社 於磐石之固,可不以求材為急務乎?《詩》曰:「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其斯之謂歟!

《三途並用議》
明·葉向高
编辑

「國家取士之途,蓋三變云。」往在洪、永間,天造草昧,士 各以所長奮,毋問所從來,時蓋有其人而無其格。宣、 正、成、弘之世,文教大興,士品乃定,諸服大僚備肺腑 者,彬彬然多制科之選矣。而負奇蘊珍之夫,亦間緣 他途以起,上之人不為厄也。時蓋有其格,而未嘗限 其人。嘉、隆以來,制科益重,縉紳大夫十九其人,其以 科貢起者,即有長材異能,多束於資,不得表見時。蓋 格愈嚴而人始病。論材者睹初制之如彼,而今病之 若此,乃稍稍調停均節,破拘攣之見,恢登進之途,意 至厚也。然竟未聞有殊異之材,足以越常調而稱意 指者,其故何也?愚以為上之所以求,與下之所以應 者,兩任其過云。何以明其然也?我朝令甲郡國吏受 雌黃於監司,而御史臺督察刺舉之,固廟廊所為寄 耳目者也。此之是非,謬則盡謬矣。今監司、御史臺既 已抑科貢之士不得與制科齒,斯其人已發憤無聊 矣。間有所論薦,又皆權有力者,不則夸毗而善為容者也,不則有心計而能得上歡者也,甚者且以苞苴 結矣。其忠誠朴魯之士,一心營職,固宜親媚於上,而 事復有大謬。不然者,夫黑白不分,則趨向不定,今奈 何以黑為白也,白者安所勸乎?愚故曰:「上過也。」若夫 下之人既厄於制科,往往應以不肖之心恣肆而無 檢,且曰:上固已限我矣,我即傴僂而修,繩墨而行,無 復之矣。故通籍未幾,輒掛吏議。夫國家之於科貢非 薄也,初除而得郡邑吏及弟子師,漸而六館,諸曹,漸 而藩臬,假令與乘田委吏、程顯較榮,斯有間矣。奈何 薄之耶?《語》云:「士必自重而後人重。」今彼且不自重也, 何以令上重?愚故曰:「下亦過。」夫下之人既以不用阻, 而上之人復名用而實阻之,是以兩病。今誠欲救其 弊,莫如審刺舉而毋眩於名。何也?刺舉者,上所勸懲 下者也,而當事者不以實聞,是梯偽也。國家闢三途 之典,而刺舉者藉以營其私,是借竇也。秦之法任人 而所任不效者坐之,為宜略倣其意,抉其名實大戾, 與夫以權力進者,苞苴進者,罪其人並罪其所舉之 人,不以貴勢免,不以彌縫貸,人心庶乎其知警乎?是 法也,業已有言之而莫之「行也,行之而人將病其苛。」 不知當吏治久偷之後,綱維不振之日,非大有所懲 創,以破痼疾而挽弊風,其勢未可也。然猶有說焉,國 初著《功令》,每歲郡國所貢士,皆擇經明行修群之太 學,日課而月程之,以次列其功能高者補諫議,與制 科相參。此其典至重。今太學養士之規稍稍廢怠,士 以待資至者直傳舍耳,甚者不挂名其中,輒受職以 去。夫養之不重,則用之不得不輕,其勢然也。且制科 之士,業已重其選而難其進,即上意固云:「吾以是羅 天下士」,奈之何其不偏重哉?重則難反,反之必格而 不行,勢有固然,無足怪者。說者曰:「古之用人,築可相, 漁可師牧,圉可庸。」夫天下非無才之患也,才而「束於 格之患也。」嗟夫!士才而束於格者,亦千百而一耳。千 百而一者不常有,有之亦未必用,徒令不肖者得藉 資以進,則愚未見夫任格之為害而破格之為利也。

《三途並用議》
劉應秋
编辑

竊惟皋陶曰:「知人則哲,能官人。」伊尹曰:「任官惟賢才。」 《周禮》:惟王建國,設官分職,興賢使能。是故三代而上, 士或以陶釣起,或以屠販起,或以耕築起。其未起也, 木石之與居,麋鹿之為使,慁於庸伍雜作,不謂辱也。 其起也,必躬訪屢聘而後就之。朝田舍而暮師保上 一旦委心而不為屈,士亦翹然任之而不自疑。嘻,何 其重也。繇斯以談,治古之世,取士蓋無定制,安所稱 資格也?故號得人甚盛。漢初設四科,而孝弟力田猶 得與賢良、文學並進,庶幾有先王遺意焉。迄唐以來, 始專重明經進士之科,而資格之限漸漸起矣。然說 者曰:「唐重明經,而王、魏、姚、宋、裴、李、陸、韓諸賢皆起於 明經,唐之材豈復有賢於數子者乎?」宋重制科,而韓、 范、富、歐、司馬諸賢皆起於制科,宋之材豈復有賢於 數子者乎?即有河汾之隱,雍洛之先天,關陝之皋比, 是亦晨天之稀宿,寥寥可數睹耳。則資格固未為盡 非也。然耶?否耶?我國家定取士之制,乃分甲第舉貢 為三途。當國初時,途雖異而資不為限,其以下第而 躋九列者,往往如是。間有以徵辟以雜流而顯擢者, 亦得與甲第比隆。士即第不為競榮,即不第不為墮 修,其故可知也。逮其後也,浸浸日重甲第矣。奇偉逴 躒之才,其出是途者什而九,名卿碩輔所繇出,非是 蓋鮮遘也。故士稍自負,輒恥不第,不第輒枯朽泉壑 而甘心焉,寧詎卑卑一就也。就則嘆老嗟卑,腐心灰 志,碌「碌,苟圖富貴以為吾,即欲表豎,誰則重之?其有 卓卓不為所窘束者,又奚啻空谷好音也?」蓋亦甚艱 難矣。夫士惟奮志,以賢自期待,必不為流俗所遷改。 其它中材而下,非有所鼓舞則不興發,非有所感激 則不憤策。而鼓舞感激之權,顧視上之所為輕重者 何如?未有上以資限下,而下不以資自限者也。譚者 見其然,始有三途並用之議。行之數年,宜有殊尤絕 跡,可紀于今。而薦墨未乾,遽蒙詬訾,又若自為輕重 然者,愚不知其解也。今之議曰:「材品不同,而識量迥 別。辟之於木,大可以為棟梁,而小不過榱桷。有如移 小於大,其棟必橈;辟之於車,重可以載千鈞,而輕不 容斗石;有如置重於輕,其軸必折。」蓋造物若或限量 之,非可以人力爭也。是固然矣。愚則以為天下未嘗 無真才,未必果資格之所能限,請無暇遠舉國家名 宰相若楊士奇,良二千石若況、鍾,理學儒臣若吳與 弼,若陳獻章,若胡居仁、陳真晟輩,何論甲第,亦豈皆 盡出舉貢者哉?上之人懸並用之典,以待瑰瑋不群 之士,猶可獲什一於百千。脫或以資格限坐,令士有 留良、甄收群材之謂何?此英雄所以扼腕而歎,廟堂 所為拊髀而思也。無以則真似難辨,選舉當嚴,功實 當核乎?佻薄者雖巧宦必黜,端愨者雖政拙必錄,則 碔砆不得亂玉,而真似辨矣。毋以一言之譽而輕擢, 毋以一言之毀而輕損,則浮競不得倖進,而選舉嚴 矣。赫赫之績,必察其衷;悶悶之政,必稽其成,則夭桃不比蒼松,良木不棄寸朽,而功實核矣。持此三者,以 鼓舞感激天下,彌久彌殷,而士不興,發不憤,策人材 終不如古者,吾不信也。藉令假並用之議,以開奔競 之門,滋貨賄之路,長權奸之黨,又奚怪乎不得真才 也者而用之?如是而曰「三途不可並用」,抑或酌為分 數而調停其間。要之,此救弊之策也,非得已也。謹議。

《三途並用議》
撰人闕見圖書編
编辑

議曰:所謂三途者,進士也,科貢也,吏員也。國初用人 有徵聘,有經明行修,有人才,有賢良方正,有才識兼 人,有楷書,有童子諸科,其後率多罷廢。承平以來,專 用進士科貢吏員,是三者初未嘗廢。而邇者欲新天 下之吏治,於科貢吏員之中稍加不次之擢,故有三 途並用之說,其實前此未嘗不並用也。愚以為朝廷」 欲收用人之實效,於科貢吏員,所宜加之,意者當先 清其源,而後其末流可治也。今進士之與科貢,皆出 學校,皆用經義論策以試。進士不中,入國子為舉人、 監生。試舉人不中,循年資而貢之,入國子為歲貢、監 生。非若漢世賢良孝廉對策,與博士弟子判然為二, 其實一途而已。然進士升於禮部為「高選,舉人之下 第與歲貢,國家亦不輕以待之,故使之學於太學,以 觀其成。苟成矣,雖任以進士之官可也。今成均教養 之法不具,獨令以資歷待選而已,非復如古之舍法, 此其科貢之源不清也。」吏員之在古,本與士大夫無 別異,迨後流品既分,遂為異物,士人不復肯詘辱於 此。故本朝資格吏員崇者止於七品,多用為掾幕、監 當、筦庫之職,非保薦不得為州郡,則吏道本不可與 儒者並。然其始皆自藩憲衛、府、州縣府署置,猶有前 代辟舉之遺法。而今則自始為吏,先責其輸納,自提 控以下至於吏典,但以所輸之貲第其出身之等差, 此吏員之源未清也。夫欲使舉貢之得人,在於修《大 學》之「法,而科貢可用矣。欲使掾幕、監當、筦庫之得人, 在於遵辟舉之舊,而掾幕、監當、筦庫可用矣。」然吏者 止可以循資,如祖宗之制,非得與貢科並也。愚於貢 猶有說焉,會試有甲、乙榜,蓋乙榜即亦舉人之中式 者,特限於欽定之制額,故次之。乙榜授㠯教職,其實 進士無異。今特以敗卷置乙榜,而以乞恩者概與教 職,則教官之選輕矣。歲貢本以州縣之俊,如往年所 謂選貢者。今不本《洪武》舊制,而專累日月,則歲貢無 少俊者可施以成均之教矣。愚又怪夫今之未有以 清其源而壅其源者又不止此也。自納粟、買馬、穵運、 納級之例日開,吏道雜而多端,官方所以日繆也。而 科貢吏員皆由此而妨閼「矣。故欲振飭吏治,莫若清 其源而無壅之。」凡此皆於格例之中修其廢壞耳。於 此二者,其源既清,於格例已復其常,而於其間簡其 卓異,加不次之擢。蓋天下奇俊之士少,而中庸之士 多。三者之道,先為其法,以就天下中庸之士,而精神 運用,獨可於奇俊之士加於其法之外,而不為法之 所限,此其所以能鼓舞一世之人材也。或曰:「子謂吏 道不得與儒並,先朝如尚書徐熙、知府況鍾皆至顯 用者何也?」曰:「此又不可以吏之途論也。蓋先朝用人, 時取之常格之外;宋景濂一代文章之宗,楊士奇三 朝輔相之首,皆以布衣特起,乃遂掌帝制,典機密,豈 謭謭於循途者?蓋自古中世,猶未嘗不事旁招俊乂, 博採聲望,側席幽人,思皇多士。今百餘年,寥寥未之 見,而專以資格進敘,今亦頗苦其膠束伏隘,而未能 曠然也。是以思為三途並用之說,愚以為非大破因 循之論,考國家之故事,追三代、兩漢之高蹤,以振作 鼓舞一世之人材,恐不足以划累世之宿弊,而收用 人之實效也。」謹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