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104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一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四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一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一百四卷目錄

 太學生部藝文一

  送劼赴太學序       唐王勃

  請復國子監生徒狀      韓愈

  太學生何蕃傳        前人

  樂德教胄子賦       李彥方

  樂德教胄子賦        羅讓

  樂德教胄子賦        徐至

  樂德教胄子賦        鄭方

  樂德教胄子賦       劉積中

  樂德教胄子賦       杜周士

  國子舞賦          闕名

  贈太學生金汝鏞歸省序   明王誼

  擬覆積分疏        孔貞連

  請嚴歲貢習儀禮復樂舞疏   呂柟

  請科目就教作興人材疏    沈鯉

  禮部題教世胄疏       闕名

  復吳次尾論積分書     張自烈

  上南大司成姜公書      前人

 太學生部藝文二

  窮冬太學         唐林寬

  送相里秀才至匡山國子監   李中

  送國子監伴讀倪行簡赴京  元吳澄

  逍遙室為鄒上舍賦   葛邏陸迺賢

  春日懷李叔成上舍    明張以寧

 太學生部選句

 太學生部紀事一

選舉典第一百四卷

太學生部藝文一 编辑

《送劼赴太學序》
唐·王勃
编辑

「今之游太學者多矣,咸一切欲速,百端進取。故夫膚 受末學者,因利乘便,經明行修者,華存實爽。至于振 骨鯁之風標,服賢聖之言,懷遠大之舉,蓋有之矣。未 之見也,可以深慕哉!且吾家以儒輔仁,述作存者八 代矣,未有不久于其道而求苟出者也。故能立經陳 訓,刪書定禮,揚魁梧之風,樹清白之業,使吾徒子孫」 有所取也。《大雅》不云:「無念爾祖。」《易》不云:「幹父之蠱。」《書》 不云:「友于兄弟。」《詩》不云:「不如友生。」四者備矣。加之執 德弘信,道篤,心則口誦,廢食忘寢,渙然有所成,望然 有所伏,然後可以託教義,編人倫,彰風聲,議出處。若 意不感慨,行不卓絕,輕進苟動,見利忘義,雖上一階, 履半級,何足恃哉!終見棄于高人,但自溺于下流矣。 吾被服家業,霑濡庭訓,切磋琢磨,戰兢惕厲者,二十 餘載矣。幸以薄伎,獲蠲戎役,嘗恥道未成而受祿,恨 不得如古君子四十強仕也。而房族多孤,饘粥不繼, 逼父兄之命,睹饑寒之切,解巾捧檄,扶老攜幼,今既 至于斯矣。不蠶而衣,不耕而食,吾何德以當哉!至于 竭小人之心,申猶子「之道。飲食衣服,晨昏左右,庶幾 乎令汝無反顧憂也。行矣自愛,游必有方。離別咫尺, 未足耿耿。嗟乎!不有居者,誰展色養之心?不有行者, 孰就揚名之業?籩豆有薦,菽水盡心。」蓋各賦詩,敘離 道意云爾。

《請復國子監生徒狀》
韓愈
编辑

國子監應三館學士等,準《六典》:「國子館學生三百人, 皆取文武三品已上及國公子孫從三品已上曾孫 補充;太學館學生五百人,皆取五品已上及郡縣公 子孫從三品已上曾孫補充;四門館學生五百人,皆 取七品已上及侯伯子男子補充。」

右:「國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趨競,未復本源,至使公 卿子孫,恥游太學;工商凡冗,或處上庠。今聖道大明, 儒風復振,恐須革正,以贊鴻猷。今請國子館並依《六 典》,其太學館量許取常參官八品已上子弟充,其四 門館亦量許取無資廕有才業人充。如有資廕不補 學生應舉者,請禮部不在收試限。其新補人有冒廕」 者,請牒送法司科罪。緣今年舉期已近,伏請去上都 五百里內,特許非時收補。其五百里外,且任鄉貢,至 來年春,一時收補。其廚糧度支,先給二百七十四人, 今請準新補人數,量加支給。謹具如前,伏聽處分。

《太學生何蕃傳》
前人
编辑

太學生何蕃,入太學者廿餘年矣。歲舉進士,學成行 尊,自太學諸生推頌不敢與蕃齒,相與言於助教、博

士,助教、博士以狀申于司業、祭酒,司業、祭酒撰次蕃
考證
之群行焯焯者數十餘事,以之升於禮部,而以聞於

天子。京師諸生以薦蕃名文說者,不可選紀。公卿大 夫知蕃者比肩立,莫為禮部。為禮部者,率蕃所不合 「者,以是無成。」蕃,淮南人,父母俱全,初入太學,歲率一 歸,父母止之。其後間一二歲乃一歸,又止之,不歸者 五歲矣。蕃,純孝人也,閔親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諸生 歸養于和州,諸生不能止,乃閉蕃空舍中。於是太學 六館之士百餘人。又以蕃之義行,言于司業陽先生 城,請諭留蕃。于是太學闕祭酒,會陽先生出道州,不 果留。歐陽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學, 諸生不為非義。葬死者之無歸,哀其孤而字焉。惠之 大小,必以力復,斯其所謂仁歟?蕃之力不任其體,其 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歐陽詹生曰:「朱泚之亂, 太學諸生舉將從之,來請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館之 士不從亂,茲非其勇」歟?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於 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高,澤者 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義充諸心,行諸太學, 積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將雨,水氣上,無擇于川澤澗 谿之高下,然則澤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 歟?故凡貧賤之士,必有待然後能有所立,獨何蕃歟? 吾是以言之,無亦使其無傳焉。

《樂德教胄子賦》
李彥方
编辑

王子,垂訓導於門子,戒驕盈于代祿。厲師嚴以成教 誨,敷樂德而宣化育。長能從而可久,幼能正以不黷。 悅之以道,寧假乎干戚羽旄;動之斯和,詎貴乎匏土 革木。是知深於學者,豈徒然哉?暢生成於壽域,導純 粹于靈臺。明明而六德是以,蕩蕩而群心有開。瞻之 在前,佇將成於國棟;由此而選,庶有嗣於鄉材,登於 雋造。釋其奸回。聆音乃接武而至,《樂善》而差肩載來。 且於中者表得中而可尊;和者達至和而不紊。繄吾 道之克廣,諒乃心之是訓。青衿選其悅學,絳帳資乎 待問。於以識琬琰之姿,於以言始終之訓。然則祗者 敬也,居敬足以脩身;彝者常也,守常而能化人。萃群 生之濟濟,達誘善以循循。肅穆以居而文明有耀;條 暢斯及,而樂教惟新。然後以孝友,俾其師資。《春秋》則 教,夙夜惟寅。弘廣博《易》,良人胥效矣。美父母兄弟,誰 能間之。內必成性,外無越思。匪鏗鏘而感物,咸敬順 以親師。異齊國之聞於宣父,葉虞帝之命以后夔。惟 德音之是進,豈奸聲之能混入。于國學,習者由是知 歸;祭於瞽宗,享者於焉報本。至哉聖人之設教,諒終 古而無損。

《樂德教胄子賦》
羅讓
编辑

「至樂之極兮,德教所蓄。德者體中和而定剛柔,教者 正情性而端耳目。既垂法於國胄,示布政於方族。四 術允正,三行祗肅。所以明俊選之標表,所以致才賢 之蘊育。比師嚴而道尊,信仁行而禮復。樂正初協,司 成理該。被其風而導其志,滌其濫而釋其回。持筋骸 以固束,刷性靈而洞開。德義可依,異射宮之取士。程」 準斯在。同梓人之理材。樂且致之,行之廣運。內無聲 以是託。表《中庸》以垂訓。在敬遜以務時,資端慤而待 問。斯乃成性所臻,斆學相因。既廣博而克己,抑直易 以藩身。不待考擊兮教備,無假拊搏兮行醇。以道應 物,以樂和人。事且符於米廩,義且暢於成均。將俟乎 綺紈之子率變,何患乎膏粱之性難馴。苟以我於《木 鐸》,爾宜必誠必信。苟以我於藻鏡,爾寧不智不仁。庶 居之也洩洩,諒誨之乎諄諄。在聲音之道兮,以律度 是維,諧和是司。在德教之術兮,以友敬為儀,忠孝為 師。固舍彼而取此,念鑽之而仰之。足使放心精正,體 道希夷。罷鏗鏘於師氏,識明命於后夔。寧鼓篋而徒 至,必摳衣以慎茲。俾行乎鄉黨,尊尊長長;俾立乎黌 塾,庸庸祗祗。夫然,則寬愿者日益,簡傲者日損。習《語》 舞而殊源,敦《詩》《書》而異壼。斯教也,教之至誠,天下之 本。

《樂德教胄子賦》
徐至
编辑

至哉樂為德也!保太和,茂生育。是以先王法之以成 教,樂正尊之以示睦。將磨琢於仁義,匪鏗鏘於匏竹。 洋洋乎節以惠和,煦煦然致其恭肅,其儀不忒。故容 止可觀,其道既弘,乃進退可復。信月將而日就,庶不 諂而不瀆。且有教無類,道之原來,廉讓之風斯扇,愷 弟之德不回。趨隅以繼其志,待問以成其材。於以見 《易》和之容參於前也。《中庸》之德,夫何遠哉?何必朱干 玉戚,一起一僨。將以宮商克懸,角徵潛運。鳧趨碧沼, 皆籍籍於令名;魚貫青衿,各愔愔於淑問。百行由是 內融,三德於焉成順。俾夫遷善者樂以陳,修己者德 以真。樂者樂也,可以樂其孝友;德者得也,可以得其 忠臣。昔后夔所以推其典樂,虞舜所以稱其「聖人。」豈 不以人心感樂,樂其有倫者哉!今國家德教綏於九 有,禮樂達乎四維,樸素遠符於軒氏,和樂方軼於《周 詩》。多士濟濟,百僚師師,明誠之德可見,中和之樂在 茲。自君臣達乎父子,性成也,何莫由之?由之伊何?行 之非遠。亦由端本去末,化遐自閫。然後外可以維城中可以補袞。於戲!樂乎實教人之大本。

《樂德教胄子賦》
鄭方
编辑

國有學,家有塾。播樂德之文采,率胄子以化育。始先 激其清濁,而後攻其節目。鼓篋之士,宣聲音以相和; 挾杖之時,俾心志而思服。語於效者,執德不回;道以 樂者,知陽必來。盈耳之聲詎作,理心之教有開。實俎 豆之聞矣,寧鐘鼓而云哉?動於外而暢於中,使和其 性,進以德而舉以事,各盡其材。惟其斆學,必有謨訓, 涵養以致和,強學以待問。觀德畢賢愚之貫,序德同 長幼之分。豈不以「樂之至也通乎神,教之至也慎乎 身。」惟彼樂之,為德是彰。教之有倫,不在匏竹。設金石 振,乃貴於祗庸。備孝友陳。豈不念終始而典學,美教 化於成均。遂乃與誦諷,觀屈伸。斯可以移風易俗,不 止於溫故知新,保和於心。暢五聲而授之有道,將遜 其業;崇四術而弘之在人。厥類可知,允懷在茲,諒審 樂以知政,由切問而近思。初感至音,聽角聲而惻隱 變矣;終懷雅性,聞羽奏而寬大似之。且被之以簫管, 加之以訓辭,升學而在於春候,合射而戒於秋時。然 則不教以中和,不能知樂;不教以博依,不能安《詩》。是 以學者為王化之端,樂者繫國風之本,故曰:「觀《大學》 之道,然後剛知困而滿知損。」

《樂德教胄子賦》
劉積中
编辑

「惟天惠人,惟王司牧。」必資立樂以化被,聚賢而政肅。 樂垂六德,允接於生靈;人抱七情,於是乎修睦。故命 樂官,宣樂德之旨,教國子,俾國人思服,施行而萬邦 作乂,動蕩而群生茂育。原其詔司樂闢靈臺,選國中 之胄子,集宇內之瑰材,示中和於前,俾行而不怠;尊 祗庸於次,將守而不回。實克孝而克友,必無間而無 猜。緬頤謨猷,明徵義訓。樂同和而會極,綱有條而不 紊。中為忠告,俾邪者奉忠格之心;和乃適正,制剛者 守調適之分。非有象以外感,乃無聲而潛運。祗敬不 逾,庸言是尊。率威儀而允淑,致言行之惟醇。睦烝烝 之孝,誠全乎天性;勗怡怡之友,義原乎天倫。設教之 規爰立,列樂之事方陳。是將崇德教,播成均,議道自 己,建中於人。夫就學必時,為樂在茲。春誦夏絃,順陽 而樂功猶懋;無虐無傲,率下而樂德增丕。所以舜命 伯,伯讓夔,立之以四教,道之以《六詩》。然後學制敦浹, 國經允釐。通至性於倫理,垂善教於師資。慕其人則 遐不謂矣,仰其教則學以知之。方今政舉道光,文修 武偃,播崇德為宣風之始,訓國子為化人之本。沗承 教之在躬,庶聲名之不遠。

《樂德教胄子賦》
杜周士
编辑

國家自誠而明,講信修睦,既移風以設教,每登賢而 制祿。由是命司樂之職,掌彼成均;教舞勺之童,取諸 鄉族。常德咸事,庸言可復。「納諸軌物,則物有其容;攝 以威儀,則儀無不淑。日就月將,不疾而速。於以見中 和之教克修,杞梓之材可育。」觀鼓篋請益,攝齊具來 嚴師尊道,至矣休哉!捧函丈之筵,無思不厭;聽撞鐘 「之問,有說必該。心不忘於翼翼,視有主於梅梅。」審依 仁,即《童蒙》之求我;語成器,如梓人之理材。且鼓舞鏗 鏘,徒聞於物格;興道諷誦,亦資於釋回。豈如中以理 心,和而適分,敬居簡而可久,德有常而不紊。孝實天 經,友為義訓。本其至也,可以賾天地之情;引而伸之, 可以暢雍熙之運。則知敦和章德,在「聖與仁。革蒙惑 於初志,致輝光於日新。」於以代天工,則庶績時序;於 以施邦教,則百姓皆淳。斯可謂理以樂成俗,師以賢 得人。於戲!至教在茲,無從匪彝。合游揚以來學,任道 德而為資;孝友祗庸,則無不順者;自上下下,可咸使 由之。夫然則《樂》之教也,義微而婉。以八音為制,以六 德為本。既履孝而資忠。宜任重而道遠。若然者。安得 不「慎其終而思其反」者也。

《國子舞賦》
闕名
编辑

「天子斂賢才之地,合禮樂之府。命宗伯因四時之宜, 教胄子以六代之舞。惟德是務,以和為主。翕左手以 執籥,就前軒以樹羽。」方將發揮《五禮》,張皇《六詩》。忽投 步而赴節,乍整容而自持。雖鏘鏘與濟濟,必庸庸以 祗祗。及夫鐘鼓鏗訇,絲竹宴衍;音容間起,干旄迭見。 屹然山立,欻然風從。觀者如堵,曷不肅雍。實經國之 洪範,蓋訓人於《中庸》。且樂以平其心,舞以發其貌,故 無小無大,是則是傚。宜合國之子弟,實教人於忠孝。 其儀不忒,其德維馨,遠人由是以來之。故時無違命, 明神可得而禮矣,故物無遁形。大哉聖人!其道可久。 約我以禮樂,弘我以孝友。睹蹮蹮之屢舞,實循循之 善誘。文德溫恭,則羽籥在歸根之時;武士發揚,則干 戈居糵萌之後。夫手之舞之,有小有大,成童舞象,弱 冠舞夏,並允浹於生靈,良克諧於風雅。莫善於樂,執 而忽舍。聖人若斯須而去身,則孰垂拱於天下?

《贈太學生金汝鏞歸省序》
明·王誼
编辑

昔聖人贊《易》,有曰:「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蓋曰:「積 忠信所以進其德,擇言篤志,所以居其業。」豈《易》言哉? 苟非及時而學,何以致夫德之崇、業之廣哉!徽之休寧金音汝鏞,其字也。穎敏而沈毅,神暢而氣怡。蚤歲 奮志入鄉校,親師取友,篤塞嗜學,於聖賢經史之文 靡不究其微而探其奧,用是業底于成,所謂及時而 學者乎?永樂乙未,領薦掇賓貢之第,繼是升太學。又 明年冬官擇練於當世之務者承部符使江淛公幹 汝鏞預厥選。所至不假聲色而事無不集,敬慎自持 而稱譽益著。今而竣事還太學,慨母氏在堂年垂喜 懼,疏音問,曠定省,寒暑屢更矣。茲焉謁告歸省,治裝 戒行。上舍王彬暨諸同志咸惜交契之好,因繪為《龍 江別意圖》,各賦詩歌,相率徵文,以豔其行。余惟聖朝 建立學校,必以忠孝教人,欲人效忠,先之以孝。故凡 太學雋遊,逮三載則得以省其親,恩至渥也。今汝鏞 之歸,瞻桑梓而升堂,載笑言而展拜,既而率子姓兄 弟和塤篪,衣綵服,捧觴稱壽,而慈親則雍容凝靜而 享有康寧,其樂為何如哉?實我國朝「功成治定,以致 太平,申五常,錫五福,撫綏涵育,躋斯民於仁壽之域」 之效也。為音者尢當寘懷土之念,促裝來游,以圖補 報。榮其身以及其親,則君子進德修業之志遂矣。汝 鏞尚勗之。永樂辛丑臘月上澣,國子監助教古復王 誼用宜序。

《擬覆積分疏》
孔貞連
编辑

題為「遵祖制,奉明旨,謹條積分之法,以宏作養,以鼓 士趨事。臣惟四方鄉較,視太學為儀刑,賢哲奮庸,望 策名而激勸。我太祖高皇帝立積分之法,以樂育賢 才,宏開士路。維時名卿碩輔,多出其間,煌煌史冊,可 覆案也。自積分之法廢,而無志者踡跼以守年,有志 者假途而應舉,不第率給假長往,而太學落落幾成」 空舍矣。臣前疏謂「略訪積分之法,以示激勸。」蓋嘗聞 朝氣銳,暮氣渝,士子果有有用之才,何妨早登仕路, 以收一日之用,而必拘拘二十年。二十五年之後,選 乃及期,又未必選,年光如駛,轉盼途窮跅。𧿶長才伏 櫪空老,黃頭台背,對簿書而茫然,國家亦何賴於若 輩?而士子往往借徑異途,視國家為坑穽,夫豈祖宗 儲才意耶?臣前疏竭一得之愚,已蒙皇上俞允。頃者 聖駕臨雍,新頒敕諭;臣伏讀至循祖宗之制,時有試 省,以觀厥成。夫此試省政積分之試省也。臣又有以 仰見我皇鑒成憲、弘薪槱之意,蓋無時不切諸宸衷 矣。臣敢不以酌議舉行之方,為皇上陳之。按「國初監 生皆緣鄉學貢入,其時人文未盛,有通《四書》未通經 者,有通經而文理未必俱優者,故漸而升之率性堂, 始行積分。」今士子一到監,即掣籤分堂,除未成材外, 皆通經待試之士。是漸升之法不必議復也。按積分 之法,孟月試本經義一道,仲「月試論一道,詔誥表內 科一道,季月試經史策一道,文理俱優者與一分,積 至八分者為及格,即與出身。今月有課,季有考試,法 未弛也。而積分法弛,望一出身,如河清不可俟。所以 監生年資深者,反不與效勞。吏胥之速,化為庠序之 羞。」臺臣吳甡蓋有激乎其言之也。合無以今歲為始, 每一歲於春「末夏初舉行一次,以經書後場合試之 於一旦。至期,臣等嚴行考較,果文理俱優者,每次照 大堂取六名。然論才不必論堂也。進呈御覽後,徑咨 吏部,即與出身。其有不願出身者,仍聽肄業科舉。如 是而取士之途既寬,候選之法不滯,庶可為庠序生 色乎?」雖然,取試不可太濫也,太濫則巧立名目而麤 端啟,較閱不可不公也,不公則請托得行而孤寒滯。 若舉人若貢士,自有平等出身,不在試列,但據現在 肄業者嚴為考試,卷用彌封大堂同宿衙門分閱。臣 同司業復為次第,甲乙略如棘闈狀,不得開就試續 考之門及「移文取試之例。其果有材行卓越異常,博 綜天文、曉暢邊務者,照《洪武》定例,取自上裁,量與清 銜,以示優異。」如是則士皆真才,而法可垂久。英賢出 為王國,祥寧遂無抗節仗義宣力效忠之士,以應作 養之盛典者乎?抑臣尢有說焉,範士者,猶之盂也,盂 員則水員,盂方則水方。今士人之方員,亦在所範耳。 臺臣吳甡所云博士以下,謂宜擇博雅經術之士充 之,使為士鵠,則莫「如重師席。」臣前疏請,謂係制科出 身者,果造士有方,操履無玷,許令一考後照中行、評、 博,一體考選,以獎勸之,倘亦造士之先務乎?總之於 科目搜羅,外闢朝廷籲俊之途,於率由舊章中,寓變 通鼓舞之術,臣職掌攸關,敢竭一得之愚者如此。至 茂才異等,特恩取自上裁,授職差等條列聽之銓部, 非臣所敢擅議也。伏惟皇上採擇,定期施行,臣愚幸 甚,天下士子幸甚!

《請嚴歲貢習儀禮復樂舞疏》
呂柟
编辑

「歲貢入監,即古鄉舉里選六德、六行、六藝之士。故《禮》 稱四十強仕,道明而德立。近年有歲貢二十上下者, 其德行焉考。甚且禮讓未閑,遇事興名,各提學惟取 詞章,不顧行檢,遂使質朴淪墜。乞敕該部轉行提學 官,當歲貢期于食廩年深二三名內,遵照祖宗臥碑, 參取德行,必注其平日某德某行,縱無完人,庶幾近」 實。所校文,唯取其不悖經傳、理明辭達而止,不專於富麗,有蹈襲六朝人語,奇怪難讀者,俱從黜落。而遐 荒鄙邑,亦取士以充。用昭聖明一視無外之心。又舉 人在監,本以觀光皇極,薰陶德性。今查在監實數,天 下之廣僅止二、三十人。蓋自會試之後,支稱他故駿 奔。原籍有志者固不廢學,餘多交際。郡邑,開治產業, 侵陵鄉曲。比及試期,方攢監簿,計水程,用規撥歷。未 仕若此,居官可知。已敕該部,稱已未入監告回舉人, 移文行取,違限作曠,計月加曠,不許會試之條。庶士 類知儆,眾向于學矣。納銀例貢,近奉欽依,聽其依親 原籍,與考科舉,此以待志士可矣。其無志者,一旦還 里,抗揖守令,兼服商「賈,肆行鄉閭,他日入官,殃民非 淺。乞敕該部將依親例貢各行提學官考行業類報。 其逃監及患病給假三月之外,許臣查治,重則奏報, 削其名籍。」夫士必知古,斯可通今。《儀禮》一書,乃成周 致太平之具,世行高堂隆所傳十七篇,宋儒楊復為 之圖解,皆可習行。近臣等選諸士按圖學步,自冠、射、 鄉、燕至士相見諸儀,使士子閑於周旋進退之節,養 其中正和平之氣。而此書希少,靡所正據。禮樂諸器 舊多未完,乞該部重刊禮儀,並造前項禮樂諸器,以 便諸生游業,准古《大雅》「鼓鐘辟雍」,周禮樂語之義。

《請科目就教作興人材疏》
沈鯉
编辑

「竊惟教職之親士,與有司之親民一也。今天下有牧 民之官,而無教士之官,蓋所謂教授、學正等職者,徒 取備員,實於子弟,無分毫授受之益。雖亦三年大比, 每歲貢士未嘗乏人,而求其成德達材,以著作人之 效者,則杳乎未之聞也。」夫人材風俗出自學校,為治 忽理亂所係,可任其廢壞不修至此乎?臣等任專風 「化,責有攸歸。竊欲稍為振拔,使知自奮,無所容其督 責之法,惟慎其選除優其遷轉,以示鼓舞作興之意。 使由科目出身者不薄此而不為貢途出身者不畫 地以自限。庶幾師道立而學政之修舉有日矣。請自 萬曆十七年為始,新科進士有願就教職者,免其自 行陳乞,止具呈辦事衙門移文吏部,代與題准。即與 除府學教授教授三年查果稱職原係二甲者陞各 部主事。係三甲陞推官知縣。俟其歷俸三年將前教 授舊俸准折有司年半。與初選推官知縣歷俸四年 半者一體推遷行取。其三甲進士有願久任教職以 終作人之效者許于就遷之日具呈案候。待其六年 徑陞各部主事。三年者陞國子監博士等官。」如有雅 意作人,如塾師之於子弟,日課月程,多所造就,及能 贊助有司,修明教化,有移風易俗之效者,遇該內轉 與相應部分,遇該行取,則通論功績,所以優進士教 職者,似應如此。夫其守選未及者,得免于優滯之苦, 而政體未諳者,可習見有司之事,或遇該鄉試之年 則聘「取同考,不患乏人。斯其所以優之者,又不在遷 轉之間而已矣。會試副榜舉人及下第乞恩就教者, 本為貧而仕者居多。乃當臨選之期,猶持兩端不決 者何也?蓋年長而願就教職者,本利於推陞之速;年 青而有志進取者,又惟恐推陞之速。此其情之不同, 有若是相反者,不可不從其兩便也。請自」今以後,凡 舉人就教者,俱經會試一次,方與推陞。有司如就教 之後會試不第而仍願久任教職,以終作人之效者, 許具呈案,候准其再一會試,方與推陞。惟已經三次 者不准,其餘仍照常推用。若有造就人材,修明教化, 如前項所稱功績者,三年以上陞司務博士、知州,九 年考滿起送到部者,陞各部主事、大理寺評事、府同 知,所以優舉人教職也。似應如此。夫舉人進士就教 者多,則教授、學正可悉得科目出身者而用之。縣學 教諭雖不盡然,亦宜選訓導之有賢聲者以充其任。 蓋掌教得人,則一方學政有為之綱維者,故尤宜慎 選矣。貢士教職視科目出身者常多數倍,乃近年以 來,則一任「分教,再任掌教,概從劣轉。彼既無可欲之 勢以誘其前,而又有患失之心以隨其後,未有不甘 心自棄者。故學政之壞,由貢途居多,而鼓舞作興亦 宜于此輩加意也。合無貢士教官,查有稱職者,除春 秋兩季照常序轉學職外,其雙月大選過該推陞之 時,亦查其年力精壯,考語特優者,與一體推陞。」有司 九年考滿,起送到部,而著有前項功績者,陞知州助 教。其各該撫按薦舉教職者,亦特許寬其人數。仍于 薦本中以其資格分為三段,示不相掩。如云「某以上 係進士出身,某以上係舉人出身,某以上係貢士出 身」,斯不得偏右科目,致枉公論,以消沮貢行之氣。所 以優貢士教職者,似應如此。夫待之優,則人知自奮, 而師道可立,教政不患其不修矣。至于有司改教,近 年事例猶有可議者。蓋凡撫按官論劾有司,而欲存 一線之路者,必曰「操守猶未大壞,學問尚為可師。」夫 曰守未大壞,非果不壞,特惜其履任之淺也;曰學為 可師,非真有學,特借此以為之名也。審如是,則教士 以貪而已矣。何重民而輕士如此也。合無自今以後, 論才力則姑准改教,犯操守則降調閒散,不許概與 教職,以溷學宮,亦補偏拯弊一事也。伏乞敕下吏部覆議上請,俯賜施行,臣等幸甚。

《禮部題教世胄疏》
闕名
编辑

該兵部咨:「『該本部題,國子監司業兼司經局校書王 同祖奏,內開:一曰《教世胄》』。臣請自今公侯伯子弟年 十八以上者,該部具名上請,送監讀書習禮。本監仍 每名選撥友伴監生二名,與之講學,相資薰陶規勸。 每五日一赴監。候諸生立班定,友伴引至階下,恭揖 而退,侍立兩旁,以觀揖讓周旋之節。候堂儀畢,赴廂」 授書講習。其有不率教,憑本監堂上官奏聞區處。三 年之後,學有成效者,本監奏聞,該部註記,候異日襲 封之後,有所委任,據以甄別賢否等因。奉聖旨:「該部 知道。」該本部查照節年事例,議擬覆題。勳臣之家,子 孫既以承襲爵祿,或遇蒙任使,管理軍務,責任匪輕。 《書》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言立教之不可不早也。 況公侯、伯子弟出自膏粱,素養富貴,易生驕惰,苟非 預養而善教之,欲望其能不變于習而成其德也,難 矣。我國家慎重典禮,凡將官子弟年幼者送監讀書, 見諸洪武五年、成化、弘治年間,節經舉行。皇上嘉靖 元年,又因該部建白,申明前例,題請凡公侯、伯等爵, 無分已襲、未襲、已任、「未任,年三十以下,十四以上,通 行查出,閱送本部,轉送國子監行祭酒司業,將《大學》 《語》《孟》諸書相兼點授,令其在家講讀,仍每十日赴營 觀操」等因。嘉靖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題奏,聖旨已 經通行去後。今本官奏要疏名上請送監,備諸勸典, 無非修明禮教至意,相應議處,合候命下,將見在公 侯伯「等爵,及應襲子弟,年十四以上,三十以下未任 者,通行查出,備具年甲、籍貫,徑自開送禮部,類具姓 名上請,分送兩京國子監,照依嘉靖八年題准教法, 分撥習禮肄業」等因,題奉聖旨,咨部送司。隨准後軍 都督府手本,開送襄城伯李應臣等前來,案呈到部。 理合疏名上請,伏候命下。本部將各爵具劄送國子 監肄業,行令本監堂上官,查照嘉靖八年題准事例 教習,務俾學有成效,庶文武兼濟,他日可備干城之 用,而不墜其先世閥閱之風矣。

《復吳次尾論積分書》
張自烈
编辑

承示積分。《祖制》,賢者不避,兄愛弟誠至;然弟非薄積 分,獨心有未安耳。前月友人晤楊大司成,稱弟學行 積分,宜拔冠多士;克咸私以告弟,弟謝不往。適闇公 來雝,為弟言:「吾儕困場屋,得積分則進有階,時未可 失。」屢趣弟共事,弟復堅卻之。蓋是時少司成為吳駿 公。憶辛未弟入都門,駿公同張天如成進士,偕易又 尹往晤駿公。駿公齒少于弟,與之語,吶吶不出口;今 歷官司業,儼然國子師;使弟俛首積分,不得不稱弟 子于其門。昨兄語弟云:「駿公招集邸署同學諸子在 坐數人,次尾友駿公。」闇公則師駿公。弟謂駿公學問、 文章未必出闇公右,而闇公獨以一積分遇駿公,卑 謹恭遜,至此益信弟屣棄積分之非失計耳。且兄不 聞南雝積分之非古乎?大司成課試六館,士不盡繇 祖法,或徇請託、或采虛聲,甚者以賄進,則積分雖為 進取之階,弟弗屑也。闇公樂就,則聽之。弟旦晚西歸, 兄遇克咸致鄙意。無謂,弟硜硜,幸甚!

《上南大司成姜公書》
前人
编辑

下里之曲,未奏元音,薏實之嫌,徒煩敝舌,私為戚戚 也。某月日,生聞執事莅南雝,釋奠畢,過大行袁臨侯 甫就坐,述黃又生京師來書,為生求撥歷,執事辭甚 厲,謂臨侯曰:「祖宗欽降監規,無躐次求撥理。張子干 請又生書屬,皆過也。」臨侯復執事曰:「張生咸同學友, 志行卓然,蓋自北雝改南,思就正有道,求撥非生志。」 黃又生私為生言耳,執事尚疑而弗之信也。一日,臨 侯以告生,生曰:「士詘于不知己,躬耕著書,安往不可?」 矢焚筆硯歸。臨侯挽生行,轍至出,涕然私歎。臨侯卒 未能縷舉生本末白執事,執事卒未能知,生敢冒昧 為執事言之。生少壯讀書厲行,講求當世之務。困庠 序十二年,不敢自暴棄。乙卯,聞執事生平讀諸制義, 願給灑掃,不果。辛未,棄家遊京師,會執事秉鐸南雝, 生竊自慶幸,冀朝夕承提命,同友人袁臨侯還金陵。 是時黃又生與臨侯同籍,相友善,繇順德令入計,為 其子士淇擇師,欲留生京邸。生曰:「張子將問業姜先 生,念親老南雝,則省覲便淹,京師非計,請辭。」生與又 生臨別,語止是耳,未嘗干又生先容左右也。未嘗汲 汲懷歸,求執事破例撥歷送部也。生方出國門,見又 生持一函屬臨侯曰:「願致姜師。」臨侯橐而南。生實未 知函中何語,而執事顧責生干請不遵監規,則誣生 甚也。向使又生素不知生誤聽,萋菲極詆生無學行, 執事將遽信之乎?使夙有睚眥于生者,騰播蜚書,陷 生以觸犯名教之罪,執事亦將不察而遂誅之乎?以 文章道德,頡頑先朝宋、李諸公,如執事不能咨訪生 何許人,不能徐審又生來書,果否求撥,何意一旦責 生至此。以硜硜自好,恥干謁如生,不能見諒于執事 至此。疇昔孳孳就正之誠,又不能不介以孚為又生 書辭,牴牾至此。嗟乎,豈執事之過哉?抑生遇之窮耳雖昔安定特拔程頤,處以學識,後世稱之。本朝太學 生如石大用、張銘諸人,陳文定贈以序,勗以詩,師弟 子衎衎如也。生即遠慚程正叔,近遜石大用,不獲徼 安定、文定知遇。若夫告假省親、回籍聽選,權衡情理, 與流俗干請竇徑異。唐陽城遷國子司業,告諸生曰: 「學者所以學為忠孝也。諸」生久不省親者,聽歸省謁 時還養者二十人,三年不歸者斥之。宋程顥《請修學 校取士劄子》言:升于太學者,聽以時還鄉,復來學。洪 武十八年,監生願回籍讀書者,聽。古今掌故具在,執 事豈不稔知之。凡造士作人,求無失祖宗敷教至意, 非盡墨守監規,尺寸不移也。就令生果以親老懷歸, 果託黃又生先容。執事原其心,哀其志,不重加督過, 識者不以為私。況生實無妄干撥歷之罪,徒以又生 影響數言,獨蒙譏責,何哉?倘執事詳詢輿論,下察愚 衷,灼知又生來書非生志,生由是日就繩削,覃思古 聖賢修己治人之道,圖所以自樹。豈獨陳文定難專 美於前,烏見安定之門不復有如正叔者哉?惟「進而 教之,幸甚!」

太學生部藝文二 编辑

《窮冬太學》
唐·林寬
编辑

投跡依槐館,荒亭草合時。雪深鳶嘯急,薪濕鼎吟遲。 默坐同誰話,非僧不我知。匡廬瀑布畔,何日副心期。

《送相里秀才之匡山國子監》
李中
编辑

氣秀情閒杳莫群,廬山遊去志求文。已能探虎窮《騷》 「雅」,又欲囊螢就《典墳》。目豁乍窺千里浪,夢寒初宿五 峰雲。業成早赴春闈約,要使嘉名海內聞。

《送國子監伴讀倪行簡赴京》
元·吳澄
编辑

㶑灔離杯泛九霞,還家未久便辭家。出門惻惻重闈 遠,前路漫漫萬里賒。不怕狂風隨去鷁,偏愁寒月照 棲鴉。諸生凝望須君至,共賦新詩賞雪花。

《逍遙室為鄒上舍賦》
葛邏陸迺賢
编辑

嘉樹翳學省,繁露夕零亂。琅琅讀書聲,歷歷在霄漢。 君子慎齋居,編簡夙潛玩。秋蛩咽斷甃,流螢襲虛幔。 燈燭耿餘輝,沈沈夜將半。宴坐遂忘言,群疑自冰渙。 聖道日修明,《元譚》乃虛誕。願君善其用,毋為發深嘆。

《春日懷李叔成上舍》
明·張以寧
编辑

今代李公子,詩看老杜親。江湖留鴈久,風雨惱花頻。 竹屋燈懸夕,椰瓢酒漾春。殷勤海子水,待汝濯紅塵。

太學生部選句 编辑

梁昭明太子《七契》:「既講禮于太學,亦論詩于石渠。」 王僧孺《詹事徐府君集序》:「府君年十八,見召為國子 生。曳裾持卷,實華庠璧。有均閉戶,靡因餘竈。每攝齊 函丈,左右屬目。蓄以鄰幾之性,加以入神之資。聞一 知二,師逸功倍。遊魏闕而不殊江海,入朝廷而靡異 山林。未嘗投刺權門,驅車戚里,遨遊梁、董,去來賈郭。」

太學生部紀事一 编辑

《漢書賈山傳》:「賈山,潁川人也。祖父袪,故魏王時博士 弟子也。山受學袪,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 《循吏傳》:「文翁,廬江舒人也,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 教化。見蜀地僻陋,有蠻裔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 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飭厲,遣詣 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 物,齎」計吏以遺博士,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 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終軍傳》:「軍字子雲,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 聞于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 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 《兒寬傳》:「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 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時行賃 作,帶經而鉏,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

梁相褚大通《五經》,為博士,時寬為弟子。及御史大夫 缺,徵褚大。大自以為得御史大夫。至洛陽,聞兒寬為 之,褚大笑。及至,與寬議封禪於上前。大不能及,退而 服曰:「上誠知人。」

《張湯傳》:「湯為廷尉時,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 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

《儒林傳》:「王式為昌邑王師。王以淫亂廢,式繫獄當死, 以減死論,歸家不教授。山陽張長安幼君先事式,後 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問經數篇。式謝曰: 『聞之於師,具是矣』。自潤色之,不肯復授唐生。褚生應 博士弟子選,詣博士,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

法,疑者丘蓋不言。諸博士驚問何師,對曰:『事式。皆素
考證
聞其賢,共薦式』。」詔除下為博士。

《馮奉世傳》:「奉世子野王,字君卿,受業博士,通《詩》。少以 父任為太子中庶子。」

《後漢書吳祐傳》:「時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 客傭,為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伏湛傳》:「父理,為當世名儒,以詩授成帝,為高密太傅。 湛少傳父業,教授數百人。成帝時,以父任為博士弟 子,五遷至王莽時,為繡衣執法。」

《息夫躬傳》。「躬字子微。河內河陽人也。少為博士弟子。 受《春秋》。通覽記書。容貌莊麗。為眾所異。」

《儒林傳》:「建武五年,迺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 之容,備之於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 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后, 登靈臺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饗 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 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後復為功臣子 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搜選高能以受其業。自期門 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濟濟 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 考詳同異,連月迺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 命史臣,著為《通義》。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 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給事 近署,所以網羅遺逸,博存眾家。孝和亦數幸東觀,覽 閱書林。及鄧后稱制,學者頗懈。時樊準、徐防並陳敦 學之宜,又言儒職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妙簡其 選。三署郎皆通經術者,皆得察舉自安。帝覽薄於 藝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友相視怠散。學舍頹敝,鞠為 園蔬,牧兒蕘豎,至于薪刈其下。順帝感翟酺之言,迺 更修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試 明經下第,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除郡國耆 儒,皆補郎、舍人。太初元年,梁太后詔曰:「大將軍下至 六百石,悉遣子就學。每歲輒于鄉射月一饗會」之,以 此為常。自是游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然章句漸疏,而 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

《翟酺傳》:「初,酺之為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五經博 士,武帝大合天下之書,而孝宣論《六經》于石渠,學者 滋盛,弟子萬數。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 內外講堂,諸生橫卷,為海內所集。明帝時,辟雍始成, 欲毀太學。太尉趙熹以為太學、辟雍皆宜兼存,故並 傳至今。而頃者頹廢,至為園採芻牧之處,宜更修繕, 誘進後學。」帝從之。酺免後,遂起太學,更開拓房室,學 者為酺立碑銘于學云。

《范康傳》:「康字仲真,勃海重合人也。少受業太學,與郭 林宗親善。舉孝廉,再遷潁陰令,有能跡。」

《朱暉傳》:「光武與暉父岑俱學長安,有舊故,及即位求 問。岑時已卒,乃召暉拜為郎。暉尋以病去,卒業於太 學。性矜嚴,進止必以禮,諸儒稱其高。」

《李育傳》:「育少習《公羊春秋》,沈思專精,博覽書傳,知名 太學,深為同郡班固所重。固奏記薦育於驃騎將軍 東平王蒼。由是京師貴戚爭往交之。」

《崔駰傳》:「駰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 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遊太學,與班固傅毅 同時齊名,常以典籍為業,未遑仕進之事。時人或譏 其太元靜將以後名失實。駰擬揚雄《解嘲》,作達旨以 答焉。」

《王充傳》:「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 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 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 言。」

《徐防傳》:「永元十四年,拜司空,上疏曰,漢置太學,立搏 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勸勉學者,所以示人好 惡,改敝就善者也。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 不修家法,私相容隱,開生姦路,每有策試,輒興諍訟, 論議紛錯,互相是非。孔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 史之闕文』,疾史有所不知而不肯闕也。今不依章句, 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寖 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 精務本,儒學所先。」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 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 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 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 革。」詔書下公卿,皆從防言。

《江西通志》:「唐檀字子產,南昌人。少游太學,習京氏《易》、 韓氏《詩》《顏氏春秋》。尢好災異星占。後還鄉里,教授常 百餘人。」

《後漢書申屠蟠傳》:「蟠始與濟陰王子居同在太學。子 居臨沒,以身託蟠,蟠乃躬推輦車,送喪歸於鄉里,遇 司隸從事於河鞏之間,從事義之,為封傳護送,蟠不 肯受,投傳於地而去。事畢還學。太尉黃瓊辟,不就。及 瓊卒,歸葬江夏。四方名豪會帳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談論,莫有及蟠者。唯南郡一生與相酬對。既別,執蟠」 手曰:「君非聘則徵,如是相見于上京矣。」蟠勃然作色 曰:「始吾與子為可與言也,何意乃相拘教樂貴之徒 邪?」因振手而去,不復與言。再舉有道,不就。先是,京師 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訐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 之,太學生爭慕其風,以為文學將興,處士復用。蟠獨 嘆曰:「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篲先 驅,卒有阬儒燒書之禍,今之謂矣。」乃絕跡於梁、碭之 間,因樹為屋,自同傭人。居二年,滂等果罹黨錮,或死 或刑者數百人,蟠確然免於疑論。

《杜根傳》:「根父安,字伯夷,少有志節。年十三入太學,號 奇童。京師貴戚慕其名,或遺之書,安不發,悉壁藏之。 及後捕案貴戚賓客,安開壁出書,印封如故,竟不罹 其患,時人貴之。」

《黨錮列傳》:「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於甘陵周福。及即 帝位,擢福為尚書。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鄉 人為之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二 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由是甘陵 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後汝南太守宗資,任 功曹范滂;南陽太守成璡,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為』」 謠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 岑公孝,弘農成璡但坐嘯。」因此流言傳入太學,諸生 三萬餘人,郭林宗、賈偉節為其冠,並與李膺、陳蕃、王 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 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又勃海公族進階、扶風魏 齊卿。並危言深論,不隱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 貶議,屣履到門。時河內張成,善說《風角》,推占當赦,遂 教子殺人。李膺為河南尹,督捉收捕,既而逢宥獲免, 膺愈懷憤疾,竟案殺之。初,成以方技交通宦官,帝亦 頗誶其占。成弟子牢修因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遊 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 亂風俗。」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 下,使同忿疾,遂收執膺等。其辭所連及陳寔之徒二 百餘人,或有逃遁不獲,皆懸金購募,使者四出,相望 於道。

《仇覽傳》:「覽入太學時,諸生同郡符融有高名,與覽比 宇,賓客盈室,覽常自守不與融言。融觀其容止,心獨 奇之,乃謂曰:『與先生同郡,壤鄰房牖。今京師英雄四 集,志士交結之秋,雖務經學,守之何固』?」覽乃正色曰: 「天子修設太學,豈但使人游談其中?」高揖而去,不復 與言。後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與融齎刺就房謁之, 遂請留宿。林宗嗟嘆,下床為拜。覽學畢,歸鄉里。州郡 並請,皆以疾辭。雖在宴居,必以禮自整。

《鮑宣傳》:「宣為司隸時,哀帝改司隸校尉,但為司隸官, 比司直。丞相孔光四時行園陵,官屬以令行馳道中, 宣出逢之,使吏鉤止丞掾史,沒入其車馬,摧辱宰相。 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隸官,欲捕從事,閉門不 肯內。宣坐距閉使者,亡人臣禮,大不敬不道,下廷尉 獄。博士弟子濟南王咸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隸 者,會此下』」諸生會者千餘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 丞相車不得行,又守闕上書。上遂抵宣罪,減死一等, 髡鉗。

《靈帝本紀》:熹平元年「秋七月,宦官諷司隸校尉段熲, 捕繫太學諸生千餘人。」

《庾乘傳》:乘少給事縣庭,為門士郭林宗見而拔之,勸 游學宮,遂為諸生傭。後能講論,自以卑第,每處下坐, 諸生博士皆就讎問,由是學中以「坐下為貴。」

《何顒傳》:「顒字伯求,少游學洛陽。顒雖後進,而郭林宗、 賈偉節等與之相好,顯名太學。」

《鄭元傳》:「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元少為鄉嗇夫,得 休歸,嘗詣學宮,不樂為吏,父數怒之,不能禁,遂造太 學受業。」

《後賢志》:「文丘字廣休,巴郡臨江人也。少遊蜀太學,治 《毛詩》《三禮》,兼通群書。州刺史費褘命為從事,入為尚 書。」

《先賢行狀》:「杜安年十歲,名稱鄉黨。至十三入太學,號 神童。既名知人,清高絕俗。洛陽令周紆數候安,安常 逃避不見。」

《魏志牽招傳》:「招拜右中郎將,出為鴈門太守。招乃簡 選有才識者,詣太學受業,還相授教,數年中,庠序大 興。」

《世語》《魏略》以董遇及賈洪、邯鄲淳、薛夏、隗禧、蘇林、樂 祥等七人為儒宗。其序曰:「從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 天下分崩,人懷苟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甚。至黃初元 年之後,新主乃復,始埽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 缺壞,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考課。申告州郡,有 欲學者,皆遣詣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至太 「和、青龍中,中外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 太學。太學諸生有千數,而諸博士率皆粗疏,無以教 弟子。弟子本以避役,竟無能習學,冬來春去,歲歲如 是。又雖有精者,而臺閣舉格太高,加不念統其大義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百人同試,度者未十。是以 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 《魏志王昶傳》:「嘉平初,太傅司馬宣王既誅曹爽,乃奏 博問大臣得失,昶陳治略五事,其一欲崇道篤學,抑 絕浮華,使國子入太學而修庠序。」

《劉馥傳》:馥子靖封廣陸亭侯,上疏陳儒訓之本曰:「夫 學者治亂之軌儀,聖人之大教也。自黃初以來,崇立 太學,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輕選諸生,避 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夫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 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宜高選博士,取行為人表經 任人師者,掌教國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 年從十五皆入太學,明制黜陟榮辱之路。其經明行 修者,則進之以崇德;荒教;廢業者,則退之以懲惡舉 善。而教不能則勸,浮華交游,不禁自息矣。

《世說新語》: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 《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曾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 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 文王亦尋悔焉。

《晉書傅元傳》:「元掌諫職,上疏曰:『臣聞先王分士、農工 商,以經國制事,各一其業,而殊其務。自士已上子弟 為之立太學以教之,選明師以訓之,各隨其才優劣 而授用之。農以豐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賈以通其貨。 故雖天下之大,兆庶之眾,無有一人游手。分數之法, 周備如此。漢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經藝而務 交游,未知蒞事而坐享天祿,農工之業多廢,或逐淫 利以離其事,徒繫名於太學,然不聞先王之風』。」今聖 明之政資始,而漢魏之失未改,散官眾而學校未設, 游手多而親農者少,工器不盡其宜。臣以為亟定其 制,通計而天下若干人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 人為農,三年足有一年之儲;若干人「為工,足其器用; 若干人為商賈,足以通貨而已。」尊儒尚學,貴農賤商, 此皆事業之要務也。前皇甫陶上事,欲令賜拜散官, 皆課使親耕,天下享足食之利。禹稷躬稼,祚流後世。 是以《明堂月令》著《帝籍》之制。伊尹,古之名臣,耕于有 莘;晏嬰,齊之大夫,避莊公之難,亦耕于海濱。昔者聖 帝明王,賢佐俊士,皆嘗從事于農矣。王人賜官,冗散 無事者不督使學,則當使耕,無緣放之,使坐食百姓 也。今文武之官既眾,而拜賜不在職者又多,加以服 役為兵,不得耕稼,當農者之半,南面食祿者參倍于 前。使冗散之官,農而收其租稅,家得其實,而天下之 穀可以無乏矣。夫家足食,為子則孝,為父則慈,為兄 則友,為弟則悌。天下足食,則仁義之教可不令而行 也。為政之要,計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士農工啇之 分不可斯須廢也。若未能精其防制,計天下文武之 官足為副貳者使學,其餘皆歸之于農。若百工商賈 有長者亦皆歸之于農。務農若此,何有不贍乎?《虞書》 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是為九年之後乃有遷 敘也。故居官久,則念立慎終之化;居不見久,則競為 一切之政。六年之限,日月淺近,不周黜陟,陶之所上, 義合古制。夫儒學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貴其業,重 其選,猶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為急,臣懼日有陵遲 而不覺也。仲尼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然則尊其 道者,非惟尊其書而已,尊其人之謂也。貴其業者,不 妄教非其人也。重其選者,不妄用非其人也。若此而 學校之綱舉矣。

《束晳傳》:晳少游國學,或問博士曹志曰:「當今好學者 誰乎?」志曰:「陽平束廣微好學不倦,人莫及也。」還鄉里, 察孝廉,舉茂才,皆不就。

《索靖傳》:「靖字幼安,敦煌人也。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 守。靖少有逸群之量,與鄉人氾衷、張甝、索紒、索永俱 詣太學,馳名海內,號稱『敦煌五龍』。」四人並早亡,唯靖 該博經史,兼通內緯。州辟別駕,郡舉賢良方正,對策 高第。傅元、張華與靖一面,皆厚與之相結。

《趙至傳》:「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陽。緱氏令初到 官,至年十三,與母同觀。母曰:『汝先世本非微賤,世亂 流離,遂為士伍耳。爾後能如此不』?至感母言,詣師受 業。聞父耕叱牛聲,投書而泣。師怪問之,至曰:『我小,未 能榮養,使老父不免勤苦』。師甚異之。年十四,詣洛陽 太學,遇嵇康于學寫石經,徘徊視之,不能去,而請問」 姓名。康曰:「年少,何以問邪?」曰:「觀君風器非常,所以問 耳。」康異而告之。

《董養傳》:「養字仲道,陳留浚儀人也。泰始初到洛下,不 干祿求榮。及楊后廢,養因游太學,升堂嘆曰:『建斯堂 也將何為乎』。」

《索紞傳》:紞少遊京師,受業太學,博綜經籍,遂為通儒。 太守陰澹從求占書,紞曰:「昔入太學,因一父老為主 人,其人無所不知,又匿姓名,有似隱者。紞因從父老 問占夢之術,審測而說,實無書也。」

《劉曜載記》:「曜立太學於長樂宮東,小學于未央宮西, 簡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 百人,選朝賢宿儒、明經篤學以教之《石勒載記》:「司冀漸寧,人始租賦,立太學,簡明經善書 吏,署為文學掾,選將佐子弟三百人教之。」

「勒命郡國立學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五百 人,三考修成,顯升台府。」于是擢拜太學生五人為著 作佐郎,錄述時事。

《慕容儁載記》:儁立小學於顯賢里,以教胄子。 《慕容廆載記》:廆推賢舉才,平原劉讚儒學該通,引為 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廆覽政之 暇,親臨聽之,于是路有頌聲,禮讓興矣。皝賜其大臣 子弟為官學生者,號「高門生。」立東庠于舊宮,以行鄉 射之禮,每月臨觀,考試優劣。皝雅好文籍,勤于講授, 學徒甚盛,至千餘人。親造《大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 誡》十五篇,以教胄子。皝親臨東庠,考試學生,其經通 秀異者,擇充近侍。

《苻堅載記》:堅親臨太學,考學生經義優劣,品而第之。 問難五經,博士多不能對。堅謂博士王實曰:「朕一月 三臨太學,黜陟幽明,躬親獎勵,罔敢勌違。庶幾周孔 微言,不由朕而墜。漢之二武,其可追乎!」堅臨太學,考 學生經義,上第擢敘者八十三人。自永嘉之亂,庠序 無聞。及堅之僭,頗留心儒學。王猛整齊風俗,政理稱 舉,學校漸興。

《五行志》:「孝武太元十年正月,國子學生因風放火,焚 房百餘間。是後考課不厲,賞黜無章。蓋有育才之名, 而無收賢之實。此不哲之罰先兆也。」

馮跋《載記》:跋下書曰:「武以平亂,文以經務,寧國濟俗, 實所憑焉。自頃喪難,禮崩樂壞,閭閻絕諷誦之音,後 生無庠序之教,子衿之歎復興于今。豈所以穆章風 化,崇闡斯文?可營建太學,以長樂劉軒、營丘張熾、成 周翟崇為博士郎中,簡二千石以下子弟年十三已 上教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