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第162卷

經濟彙編 食貨典 第一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六十二卷
經濟彙編 食貨典 第一百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六十二卷目錄

 漕運部彙考八

  明二總一則

食貨典第一百六十二卷

漕運部彙考八 编辑

明二 编辑

又按《會典》工部「運道。」海道附國初都金陵,則漕於江。其 餉遼卒,猶漕於海。自永樂都燕後,歲漕東南四百萬 石,由江涉高、寶諸湖,絕淮入河,經會通河,出衛河、白 河,愬大通河,以達於京師。諸洪泉壩閘以次修舉,至 於今纖悉具備,故並載焉。

大通河即潞河,舊為通惠河,其源出昌平州白浮村 神山泉,過榆河,會一畝、馬眼諸泉,匯為七里濼,東貫 都城,由大通橋而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長一百 六十餘里。元初所鑿,賜名「通惠。」每十里為一閘,蓄水 通舟,以免漕運陸輓之勞。國朝永樂以來,諸閘猶多 存者,仍設官夫守視,然不以轉漕,河流漸淤。成化、正 「德間,累命疏之,功不果就。嘉靖六年遣漕運總兵、錦 衣衛都指揮及御史會濬之。自大通橋起至通州石 壩四十里,地勢高下四丈,中間設慶豐等五閘以蓄 水。每閘各設官吏,共編夫一百八十名,每名工食銀 八兩。造剝船三百隻,每隻價銀三十五兩。分置各閘, 責經紀領之,使製布囊盛米雇役遞」相轉輸,軍民稱 便。

白河,南去通州二百里。其源出胡地,經密雲縣,合大 通、榆、渾諸河,凡三百六十里,至直沽會衛河入海。源 遠流迅,河皆溜沙,每夏秋暴漲,最易衝決。每決輒發 丁夫修築,屢築屢決。正統三年命官相視地勢,自河 西務徑二十里,改鑿順下河,遂安流。每淤淺處設鋪 舍,置夫甲,專管挑濬。舟過則招呼使避淺而行。自此 而南,運河淺鋪,以次而設,

衛河舊名「御河」,源出河南輝縣之蘇門山,東北流,會 淇、漳諸水,過臨漳分為二。其一北出經大名至武邑 以入滹沱。其一東流經大名,東北出臨清至直沽,會 白河入海。長二千餘里,今為運河。自臨清至直沽,凡 五衛十七州縣,淺一百五十七處。此河自德州而下, 漸與海近,河狹地卑,易於衝決。每決輒發丁夫修治。 嘉靖十三年議准、恩縣東光、滄州興濟四處、各建減 水閘一座、以洩漲溢之水

會通河,自臨清迤南至濟寧州。元初由任城即今濟 寧,開渠,至安民山,即安山一百五十里。復自安民山 之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臨清,凡 二百五十里。引汶絕濟,直歸漳、衛。洪武二十四年,河 決原武縣黑陽山,由舊曹州鄆城縣兩河口,漫過安 山湖,而會通漸淤。永樂九年,因海運艱阻,遣尚書都 督等官疏鑿元人故道,乃於東平州戴村汶水入海 處築一土壩,橫亙五里,遏汶水使西流盡出南旺分 流,四分往南,接濟徐、呂;六分往北,以達臨清。自後添 設新閘,修築舊岸,大為漕運之利。自臨清抵徐州七 百里間,全資汶、泗、沂、洸諸水接運,總曰閘河。」舊為閘 四十有三,前元建者二十餘,永樂以來,先後增建者 二十餘,而減水通河諸閘不與焉。兩閘之間,每存稍 淺一處約數丈,多不過十餘丈。用留洩水,令積易盈。 今建設改革益多,見「《閘壩條》下。

汶河一出新泰縣宮山之下,曰「小汶河」,一出泰安州 仙臺嶺,一出萊蕪縣原山,一出縣寨子村,俱至州之 靜封鎮合流。曰「大汶河」,出徂徠山之陽,而小汶來會, 經寧陽縣北堽城,歷汶上、東平、東阿,又東北流入海。 元於堽城之左築壩,遏汶入洸,南流至濟寧,合沂、泗 二水以達於淮。自永樂間築戴村壩,汶水盡出南旺, 於是洸、沂、泗自會濟而汶不復通洸。今沂州亦有汶 河,一出蒙山東澗谷,一出沂水縣南山谷,俱入邳州 淮河。

洸河乃汶水之支流,出寧陽縣北三十里,堽城西南 流,又循縣南流三十里,會寧陽諸泉。又六十里經濟 寧城東與泗合出天井閘河。

沂河源出曲阜縣尼山,西南分流為二,一西流至金 口壩上即與泗會,一南流亦與泗會。出港里河,又有 出沂水縣艾山者,會濛陰沂水諸泉,與沂山之汶合 流,至邳州入淮。

泗河源出泗水縣陪尾山,四泉並發,西流至兗州府 城東,又南流經橫河,與沂水合。元時於兗州東門外 五里「金口作壩建閘,遏泗之南趨。國朝因而修築,每 夏秋水長則啟閘放使南流,會沂水,由港里河出師 家莊閘,冬春水微則閉閘,令由黑風口東經兗城入濟。又南流會洸水至濟寧,出天井閘。」

濟河出王屋山,至河南濟源縣,二源合流,其水或伏 或見,東出於陶丘北,又東北會於汶。今在汶上縣北, 一名大清河,元人作「金口壩」,傍有河,即黑風口,西通 濟流,並入會通河。

沁河出山西沁源縣綿山東谷,由太行山麓至河南 原武縣黑陽山,與河、汴合流,至徐州入運河,以濟徐、 呂二洪。每年水勢淺深尺寸,管洪官按季奏報。前代 嘗引沁以通衛。正統以前,其支流猶自武陟山原村 東北,由紅荊口經衛輝,凡六十里,與衛通。天順七年, 河趨陳、潁入淮,乃開沁以達徐,復引河以合泗,而入 衛之故道始湮。

南陽新河在昭陽湖之東,起南陽至留城,一百四十 一里八十八步。嘉靖六年,以河決命官開濬,垂成而 止。四十四年復決,乃因舊跡疏鑿,又起留城至境山, 濬復舊河五十三里,凡役夫九萬一千有奇,八閱月 而成。隆慶元年,山水衝決,復淤新河之三河口,薛河、 沙河、趕牛溝會此,故名。乃經理沙、薛上流,各開支流, 「築黃家口、豸裏溝等壩,引薛河由呂孟湖出地浜溝」; 築宋家壩,引沙河由尹家湖出鯰魚口。築黃甫壩,引 沙河由滿家湖入南陽湖。次年工成。又為三河口石 壩一座,南陽湖石堤三十餘里,凡建閘九,築壩十五, 減水閘二十,開支河九十六里。三年,又於昭陽湖以 東,沙、薛二水所從入舊河處,開鴻溝廢渠,達李家口、 回回墓,而東出留城閘,計六十餘里,積水俱有宣洩, 滕、沛利之。

黃河徐、呂二洪,羊山新河附。黃河發源,詳載《元史》。其 流合陜西、山西諸水而始大,至河南,始散漫泛溢。至 山東,勢益峻急,衝決無常。洪武二十四年,決原武,淤 安山。正統十三年,河溢滎陽縣,自開封府城北,經曹、 濮二州陽穀縣以入運河。至兗州府沙灣之東,決大 洪口,諸水從之入海。景泰四年,命官塞之,乃更作九 「堰八閘,以制水勢。」復於開封府金龍口即荊隆口、筒 瓦廂等處開渠二十里,引河水東北入運河。弘治二 年復決金龍口,東北至張秋鎮入運河,而紅荊口并 陳留、通許二縣俱淤淺,命官治之。五年復決。未幾,又 決張秋,運河水從以入海,運舟甚艱。命內臣及文武 官往治,發丁夫數萬,於黃陵岡南濬「賈魯河一帶,分 殺水勢。下由梁靖口至丁家道口,會黃河出徐州流 入運河。又從黃河南濬孫家渡口,別開新河一道,導 水南行,由中牟至潁州,東入於淮。又濬四府營淤河, 由陳留縣至歸德州,分為二派:一由宿遷縣小河口, 一由亳縣渦河會於淮。又從黃陵岡至楊家口築壩 堰十餘,并築大名府三尖口等處長堤二百餘里,及 修南岸于家店、筒瓦廂等處堤一百六十里。」始塞張 秋決口,更名曰安平鎮。又於河東置減水石壩,分五 洞以洩水勢,令管河官隨時修治。正德四年,溢皮狐 營,決曹縣之溫家口、馮家口等處,又北徙至儀封縣 小宋集而決,衝黃陵岡埽壩,溢入賈魯河,敗張家口 等處縷水小堤,循運河大堤東南行,而賈魯河下流 淤塞,亦出張家口,合而南注,遂決楊家口,道曹、單二 縣城下,直趨豐、沛,命官塞之。十二年溢武城縣,壞城 廓田廬,命官修濬。嘉靖五年,上流驟溢,東北至沛縣 廟道口,截運河,注雞鳴臺口,入昭陽湖。汶、泗南下之 水從而東,而河之出飛雲橋者漫而北,泥沙填淤,亙 數十里。管河官力濬之,僅通舟楫。六年,復塞老和尚 寺、八里屯、張家莊等處,命官發丁夫數萬,於昭陽湖 東北起汪家口,南抵留城口,改鑿新河,以避黃河衝 塞之患。尋以災異罷役,命官即故道濬之。修築單縣 林臺至沛縣舊城隄百四十餘里,以塞入湖之道。又 濬趙皮寨、孫家渡口,殺上流之勢,沛漕復通。九年,自 沛北徙,橫流金鄉、魚臺,出穀亭口,命官濬趙皮寨抵 寧陵故道,及築睢州張見口至歸德州長隄百餘里, 以禦泛漲。尋以河流改遷,罷役。十四年,築岔河口縷 水隄一道,長三里。又於曹縣八里灣抵單縣侯家林, 築長隄八十里。十六年,鑿地丘店、野雞岡等上流支 河四十餘里。十九年濬睢州孫繼口至丁家道口淤 河五十里。二十一年又鑿野雞岡上流李景高等口 支河三,導河東注,以濟二洪。二十四年由野雞岡決 而南,至泗州,合淮入海,遂溢蒙城、五河、臨淮等縣。二 十五年又決曹縣,溢入武城、金鄉、魚臺、單縣,漂溺甚 眾。命總理河道都御史,會同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撫 按官議築曹縣等處,不果。三十一年,又決房村至曲 頭集,凡決四處,淤四十餘里,命官濬之,役夫五萬餘, 三閱月而成。三十七年,淤新集,趨段家口,析為六支, 入運河。又由碭山趨郭貫樓,析為五支,出小浮橋,會 徐州洪。四十四年,郭貫樓淤,遂決華山,出飛雲橋,截 沛以入昭陽湖,北泛胡陵城、孟陽泊,至穀亭南溢於 徐。命官往治,乃接六年所鑿故跡,役夫濬之,為南陽 新河。又疏舊河,自留城至境山,又堤馬家橋,遏河流 之出飛雲橋者,使盡歸秦溝。魚、沛橫流始絕,惟茶城時有淺阻。隆慶四年又決邳州注睢寧,出小河口,自 曹家口至直河淤百餘里。命官濬之,復故渠,盡塞諸 決口。六年築堤,自徐、沛至宿遷三百七十里。萬曆元 年,茶城復淤,修建境山閘,并護房村等處堤岸,及築 遙堤。四年開草灣導河,自安東縣後至金城五港入 海,然汎濫如故。曹、豐、徐、沛之間,隨塞隨決。五年,秦溝 復淤,自崔家口歷北陳、鴈門集等處,至九里山出小 浮橋。其一支自九里溝誼安山歷符離,出小河口,而 崔鎮大決,散漫湖泊間,桃源以下故渠多淺。六年,命 官修治,乃議塞崔鎮口,因築遙堤,束水衝沙。其南岸 自三山頭至李字鋪,長二萬八千五百五十八丈;又 自歸仁集築橫堤,至孫家灣,長七千六百八十餘丈; 又於桃源縣馬廠坡築堤,長七百四十丈,以遏南奔 入淮之勢。其北岸自谷山至直河,長九千四百六十 四丈。又自古城至清河,長一萬八千四百十丈,建崔 鎮等滾水石壩四座,以緩泛溢之水,使不能潰堤而 出,河流乃安。《徐州洪》在徐州為運河要害,亂石峭立, 凡百餘步,故又名「百步洪。」成化四年,命官鑿石,以利 舟楫。又甃石路,長一百三十餘丈,以便牽挽。二十年, 置石壩,長八十丈。遇有損壞,管河官隨時修築。嘉靖 二十年,於洪下置石閘一座。呂梁洪,在徐州東南六 十里,有上下二洪,相距七里,亦運河要害。成化八年, 命官甃二石堤,共長七十餘丈。十六年,命官築石壩, 長一百六十五丈,復於壩西築堤二十餘丈,洪東甃 石路四百二十丈,遇有損壞,管河官隨時修築。嘉靖 二十「年、於洪下置石閘一座。羊山新河萬曆十一年 議准、由昭靈祠南黃河出口、歷羊山內華山、梁山、接 境山、開河置閘、以避戚港之溜」

淮安運道,自漢以來,即有高家堰,在淮安之東南。永 樂間,通淮河為運道,築堤堰上,以防淮水東侵。又自 府北鑿河,蓄諸湖水,南接清口,凡六十里,曰「清江浦」, 乃運船由江入淮之道。建清江等閘,遞互啟閉。又築 土壩以遏水勢。後閘壩禁弛,河渠淤塞。嘉靖八年,疏 治復舊。隆慶中,高家堰廢,淮水由黃浦口決入,漫衍 民田。萬曆四年,開草灣河渠,長六十二里,分殺黃河, 以緩清口之衝。七年復築高堰,起新莊至越城,長一 萬八百七十餘丈。堰成,淮水復由清口會黃河入海, 而黃浦不復衝決。又以通濟閘逼近淮河,舊址塌損, 改建於甘羅城北,仍改濬河口斜向西南,使黃水不 得直射。因廢拆新莊閘,又改福興閘於壽州廠適中 處所。其清江板閘照舊增修。又議修復五壩,惟信字 壩久廢不用,禮、智二壩加築仍舊,車盤船隻。仁、義二 壩與清江閘相鄰,恐有衝漫,移築天妃閘內。八年,用 石包砌高堰。九年,又於府城南運河之旁,自窯灣楊 家澗歷武家墩,開新河一道,長四十五里,曰「永濟河。」 因置三閘以備清浦之險。十一年、建清江浦外河石 堤、長二里。磯觜七座。又建西橋石堤、長九十八丈。以 禦淮黃之衝

揚州高寶運道,「自清口引淮為清江浦,至烏沙河,匯 管家、白馬二湖堤,黃浦八淺及寶應縣槐角樓南諸 湖相接,西抵泗州盱眙縣界,皆運道所經。湖東有堤, 長三十餘里。洪武九年用甎修高家潭等處。成化二 十一年造石堤,漸修至二十餘里。其南高郵、邵伯等 湖,皆有石堤,運船觸堤,往往敗溺。弘治三年命官於」 高郵河迤東開新河,以避其險,曰「康濟河」,中為圈田, 南北置閘,以時啟閉,兩岸俱甃以石。嘉靖五年題准 於汜光湖東傍舊堤開新河,長三十里,遂棄康濟河。 又自寶應至界首,凡有溝可通注於海者,造平水閘 十座。十年又自寶應湖東築月堤,長二十一里。萬曆 五年,淮水由黃浦口決入,石堤多壞。七年命官修築, 改建減水閘四座,加高石閘九座,自是寶應諸湖堤 岸相接。十二年,題准於石堤之東,傍堤開新河三十 餘里,以避槐角樓一帶之險,曰「弘濟河。」

儀真瓜洲運道「儀真上下江口及瓜洲便河,皆由江 達淮,運道襟喉。宋時,儀真嘗建三閘,洪武中,即其地 築為壩。弘治元年,始建東關、羅泗二閘。十二年,復於 濱江建攔潮閘。嘉靖五年,題准潮長開閘放船,潮退 盤壩,不許候閘延久。萬曆四年,於朱輝港、鑰匙河、清 江等處各開河,以便停泊。瓜洲江口舊建土壩,江北」 糧船回空,撤壩以出,而江南重船反令盤壩,搬剝艱 難,風濤守候。隆慶六年,題准自時家洲以達花園港, 開渠六里有奇,建瓜洲通江閘二座。自此漕艘始免 車盤之苦。萬曆四年,於瓜洲開港塢,以泊運船 海道。元時,海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通州海門縣 黃連沙,觜萬里長灘開洋,沿山嶼抵淮安路鹽城縣, 歷海寧府東海縣,又經密州、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 北行,路多淺沙,旬月始抵成山。計自上海至直沽、楊 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其後再變,自劉家 港出揚子江,開洋落潮東北行,離萬里長灘,至白水 綠水,經黑水大洋轉成山,西行,過劉家島,入沙門島,

放萊州大洋,抵界河,至直沽。其道差直三變,自劉家
考證
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直取

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入沙門,放萊州大洋,至直沽。如 遇風順,由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月而已,其道徑便。國 初,海運猶仍元舊,自《會通河》成報罷。嘉靖中,尋膠、萊 故道,燒鑿馬家壕十五里,達於麻灣。隆慶五年,議因 其故,開新河,令江南之糧,由淮安清江浦口,歷新壩 口、馬家壕、麻灣口、海滄口,徑抵直沽、天津,止一千六 百里,半從河行。其海行者,止由海套,不泛海洋。惟馬 家壕、分水嶺二處,開鑿為難。遣科官勘報,竟以無源, 水多沙磧而止。

「湖泉。湖泉之水,導引蓄洩,皆以濟漕,為運道所關。徐、 沛、山東諸湖,在運河東者,儲泉以益河之不足,曰水 櫃;在運河西者,分漲以洩河之有餘,曰斗門。」而淮、揚 諸湖,即為運道。其山東新舊各泉,可引以濟漕者,派 分為五:「入汶者為分水派入泗、沂、濟及天井開漕河 者為天井派入白馬河及南陽、棗林、魯橋閘河者為」 魯橋派。入南陽新河者,為新河派,即沙河派。入邳州 河者,為邳州派。今備載焉。

安山湖在東平州。週圍八十三里零一百二十三步。 舊有二閘,底高於河,水不能入。湖之下口無閘,水不 能出。嘉靖六年,止於湖中築堤十餘里,而湖益狹,後 乃漸復焉。

南旺湖在濟寧州。週圍一百五十餘里,漕渠貫其中。 西岸為南旺西湖,東岸為南旺東湖。汶水自東北來 界,分東湖為二。二湖之下,北為馬踏湖,又北為伍莊 湖,南為蜀山湖,又南為馬場湖。各湖通連無間。凡與 西湖盡處相對者,即為東湖。東西湖中為長堤二,西 堤設斗門,為減水閘十有八,隨時啟閉,以濟運河。遇 有淤淺,隨時挑濬,每二年一大挑。隆慶中,開南旺月 河二十里有奇,以便大挑。北至王家窪,南出尹家窪 稍北里餘,各建通河大閘一座。

馬場湖週圍四十里,舊有堤壞,與運河相通。河水稍 盈,即洩入湖,每致淺涸。嘉靖十四年築堤長六十里, 內外各植柳以護之。更置減水閘五座,運河易盈,湖 水亦有蓄洩。

蒲灣泊武家湖,在汶上縣。

南陽湖在魚臺,即獨山坡,匯為湖,週圍七十六里,引 沙河經其中入新河。

昭陽太湖長十八里,小湖長十二里。二湖相連,北屬 滕,南屬沛。週圍八十餘里,納諸縣水。湖口置石閘,放 水入薛河,出金溝口,以達舊運河。後以河決,棄沽頭 於湖東開新河,則南陽在東,昭陽在西,去黃水益遠, 運河乃安。

赤山湖、微山湖、呂孟湖、張莊湖,四湖相連,長八十里, 在徐州,引薛河出地浜溝,入新河。 蛤蟃湖,長二十里,連汪湖,長一十五里。周湖,長二十 里。柳湖,長一十五里,在邳州

落馬湖、長六十里,茅茨湖長六十里,黃墩湖長二十 里,「侍丘湖」、長三十里,「倉基湖」、長三十里,埠子湖長八 十里,在宿遷縣。

大莊湖,長十里。「崔鎮湖」,長三十里,在桃源縣。

《杜村湖》,長十里。《萬家湖》,長十里,在清河縣。

管家湖在淮安府城西門外,舊有堤。永樂十四年,命 官於湖中築長堤,以便運舟,隨時修築。

白馬湖,長三里。「汜光湖」,即寶應湖,長三十里。「界首湖」, 即津湖,長三里,在寶應縣

新開湖長三十五里,在高郵州。

邵伯湖,長十八里,在江都縣。諸湖延袤高寶以抵揚 州,上下相接。以上諸湖。

東平州泉十四:舊九,新五安圈泉、吳家泉、張胡郎泉、 小黃泉、新大黃泉、新王老溝泉、席橋泉、淨泉、新源泉、 新冽泉、新杷頭泉、獨山泉、鐵鉤觜泉、坎河泉,俱入汶。 舊有徐家莊、灰蘆三泉,今廢。

汶上縣泉三,舊二新,一龍鬥泉、濼當山泉、雞爪泉新 俱入汶。舊有馬莊泉,今廢。

平陰縣泉一:「舊柳溝泉,入汶。」

滋陽縣泉八,舊四,新四。東北新泉闕黨泉古溝泉新, 負假泉上蔣詡泉新,下蔣詡泉新,西北新泉驛後新 泉新,俱入濟。

鄒縣泉十二,舊八,新四;鱔眼泉、程家莊泉、新孟母泉、 陳家溝泉、白馬泉、岡山泉、黃港溝泉、新淵源泉、柳青 泉、馬山泉、新勝水泉,新俱入白馬河,三角灣泉入魯 橋河。舊有白莊泉,今廢。

曲阜縣泉二十,舊十七,新三:橫溝泉、埠下泉、新安泉、 變巧泉俱入泗。青泥泉、柳青泉、車輞泉、逵泉、茶泉、雙 泉曲水詠歸泉溫泉連珠泉、新泉曲溝泉、濯纓泉、鄒 村泉新文水泉新柳莊泉新俱入沂。蜈蚣泉會鱔眼 泉入白馬河。舊有潺聲泉,今廢。

泗水縣泉五十三,舊三十、新二十三。趵突泉、珍珠泉、 淘糜泉、黑虎泉四泉俱出陪尾山,林泉寺左,會為泗 源。繁星泉、白石泉、新蓮花泉、新開泉、新響水泉、紅石泉、甘露泉七泉在林泉寺南,會趵突等泉入泗。下莊 泉、三台泉、新湧珠泉、石露泉、新甘露新泉、新奎聚泉、 新琵琶泉、新七泉,俱會趵突等泉入泗。潘波舊泉、潘 波新泉、新黃陰泉、吳家泉、杜家泉、曹家泉、蔣家泉、里 澇溝泉、新石井泉、新鮑村泉,合德泉、新趙家泉,龜陰 泉、龜眼泉、新龜尾泉、新東巖石縫泉,珍珠泉,在縣東 南尚舒社。黃溝泉、岳陵泉、石河泉、璧溝泉、小玉溝泉、 大玉溝泉、蘆城泉、西巖石縫泉、三角灣泉,雪花泉,新 新開第二泉、新天井泉、新醴泉、新醴前泉新七里溝 泉新馬莊泉新馬跑泉新魏莊泉新,俱入泗。

滕縣泉十八,舊十五,新三。北石橋泉、三里橋泉、大烏 泉、絞溝泉、趙溝泉、荊溝泉、趵突泉、劉家溝泉、新南石 橋泉、玉花泉、魏家莊泉、新三山泉、黃溝泉、白山泉、新 溫水泉、黃家溝泉,俱轉入南陽新河。三界灣泉、龍灣 泉二泉挑入新河。

嶧縣泉五,舊三新二。許有泉、溫水泉、搬井泉新俱轉 入南陽新河。許池泉龍王泉新俱入邳州河。

寧陽縣泉十二:舊龍魚泉、龍港溝泉、魯姑泉、濼當泉 俱入汶。蛇眼泉會諸泉入漕河,經洸濟出天井閘。張 家泉、井泉、三里溝泉、古泉、柳泉,俱會蛇眼等泉入漕 河。金馬莊泉、古城泉俱入漕河。

魚臺縣泉十四,舊五,新九:東龍泉、平山泉、古泉新廉 家潭泉、新西龍泉、聖母泉、新黃良泉、廟前泉、滕家泉、 新河頭泉、新高家東泉、新高家西泉、新陳家泉、新中 溢泉新,俱入南陽新河。

濟寧州泉三:「舊蘆溝泉入南陽閘河,拓基泉入棗林 閘河。馬陵泉入魯橋閘河。」

泰安州泉三十八,「舊三十五,新三:板橋灣泉、皂泥溝 泉、鯉魚溝泉、范家灣泉、鐵佛堂泉、清泉、周家灣泉、風 雨泉、馬兒溝泉、梁子溝泉、新木頭溝泉、龍灣泉、張家 泉、梁家莊泉、上泉、馬蹄溝泉、臭泉、朔港溝泉、水磨泉、 狗跑泉、報恩泉、陷灣泉、胡家港泉、馬黃溝泉、龍王泉、 濁河泉、斜溝泉、羊舍泉、顏謝泉、北滾泉、順河泉、韓家 莊泉」、新力溝泉、「東柳泉」、「神泉」、新西柳泉、「龍堂泉」、「水波 泉、俱入汶」

新泰縣泉十四,舊十二,《新二》:南陳泉、魏家泉、南師家 泉、名公泉、新張家泉、公家莊泉、孫村泉、西周泉、名灣 泉、新和莊泉、西都泉、古河泉、劉杜泉、靈查泉,俱入汶。 舊有北鮑泉及北流泉、萬歲泉,今廢。

肥城縣泉九,舊五,新四清泉、拖車泉、新鹽河泉、董家 泉、新臧家泉、吳家泉、王家泉、「開河泉、新馬房泉新,俱 入汶。」

萊蕪縣泉十六,舊十一,新五:小龍灣泉、「湖眼泉、蓮花 池泉、郭娘泉、牛王泉、鵬山泉」、「烏江岸泉、鎮里泉、趙家 莊泉、王家溝泉」、「半壁店泉、海眼泉」、新雪家莊泉、新水 河泉、「新魚池泉、新新興泉,新俱入汶。」

蒙陰縣舊有泉河。順德伏牛峪、官橋、卞家莊五泉、俱 入邳州河。今廢。

沂水縣舊有「單家銅井」、芙蓉上泉、盆泉、灰泉、大泉、小 水、雪王臺、龍王堂共十泉,俱入邳州河,今廢。 以上 係諸泉。

閘壩宛平縣閘五:「青龍閘、白石閘、廣源閘、高梁閘、澄 清閘」

大興縣閘三:慶豐閘,平津上下二閘。

通州閘五壩一:普濟閘,南普閘,土橋閘,廣利閘,通流 閘,石壩。舊普濟、通流俱有上下二閘,今各廢。

臨清州閘五:「南板閘,新開上閘,沙灣減水閘,潘官屯 減水閘,觀音觜減水小閘,舊有會通、臨清二閘,今廢。」 清平縣閘三「戴家灣閘,李家口減水閘,魏家灣減水 閘。」

堂邑縣閘四:梁家鄉閘,土橋閘,上橋進水閘,新開口 進水閘,舊有土城中閘二,減水閘,「今廢。」

博平縣閘五:第一至第五、五減水閘,舊有老堤頭、北 減水閘,今廢。

聊城縣閘十:「通濟橋閘,李海務閘,周家店閘,龍灣西 柳行二進水閘,官窯口、裴家口、方家口、李家口、耿家 口五減水閘。」

陽穀縣閘。《六》、七級上下二閘,阿城上下二閘,荊門上 下二閘。

寧陽縣閘二:「洸河」東西二閘,嘉靖六年建,舊有堽城 石壩、堽城閘,今廢。

滋陽縣閘一、壩一:金口閘。金口石壩,成化八年因元 舊易為石堰。舊有土婁、杏林二閘,今廢。

鄒縣舊有「港里積水閘」小閘,今廢。

東阿縣閘二通源閘。

壽張縣閘、一壩、一堰、一沙灣積水閘、師家壩、野豬腦 堰。

東平州閘七壩二:戴村閘,「舊戴家廟閘,嘉靖十九年 建;安山閘,成化十二年建。靳家口閘,嘉靖四年建袁 家口閘,安山湖東西二小閘,戴村壩,坎河口堤壩,舊 有魚營減水閘,今廢汶上縣閘十六開河閘,南旺上下二閘,寺前鋪閘,界 首石口二積水閘,舊焦欒、張全、劉元、彭秀、孔家、邢家、 常家口、關家口、李泰口、田家口《十減水閘》。

鉅野縣閘一、《壩》一。長溝減水閘,嘉靖十九年建。「蓬子 山壩。」

濟寧州閘十四:天井閘,在城閘,趙村閘,石佛閘,新店 閘,「新閘,六閘,俱因元舊,嘉靖間重修;仲家淺閘,宣德 四年建;師家莊閘,魯橋閘,二閘,永樂間建;上新閘、中 新閘、下新閘,三閘,俱成化十一年建;棗林閘,永樂間 建;四里灣減水閘,舊有分水閘,廣運上下二閘,永通 上閘,耐牢坡閘,宮村閘,吳泰閘,片玉閘,碎玉閘,今廢。」 濟寧衛閘四:永通減水閘,五里營平水閘,十里鋪平 水閘,安居平水閘。

魚臺縣閘十六壩一:南陽閘,宣德二年建;利建閘,即 宋家口閘,隆慶元年建。新河十四減水閘,嘉靖四十 五年建。

蘇家壩舊有「穀亭」、「八里灣」、「硯瓦溝、陽城湖」、「泥河」五閘, 今廢。

「滕縣閘一《壩五》」:「佃戶屯減水閘,東邵壩,王家口壩,豸 裏壩,宋家壩,黃甫壩,以上閘壩,俱隆慶二年建築。」 「沛縣閘七《壩三》」:「珠梅閘,楊莊閘,夏鎮閘,滿家閘,西柳 莊閘,馬家橋閘,留城閘,以上七閘,俱隆慶元年以舊 河孟陽泊、沽頭、上、中、下胡陵城、廟道口、謝溝七閘改 建沙河口壩,隆慶元年築薛河口石壩,隆慶二年築 懽」城壩。嘉靖四十五年築。舊有新興閘、金溝口、飛雲 橋、雞鳴臺、昭陽湖中東西六積水閘,今廢。

徐州閘四壩二:「黃家閘,天順三年建。梁境閘,即境山 舊閘,萬曆二年復。內華閘」、古洪閘二閘,萬曆十一年 建。「徐州洪石壩,呂梁洪石壩,舊有徐州洪閘、呂梁洪 上下二閘,今廢。」

邳州閘一:「匙頭灣減水閘,萬曆八年建。」

桃源縣閘一、壩四:「馬廠坡減水閘,萬曆八年建。崔鎮、 徐昇、季太、三義四減水石壩,萬曆七年築遙堤建。」 清河縣閘一,壩一:「通濟閘,嘉靖中建,萬曆七年改建 甘羅城出口之處,題准每年六月初旬水漲,築壩攔 截。九月初旬水落,開壩行舟。」天妃閘,萬曆七年建。舊 有新莊閘、天妃閘,萬曆七年俱廢。

山陽縣閘七、壩、六堤一:「福興閘,萬曆七年改建壽州 廠。清江閘板閘,龍王閘,永清閘、窯灣閘三閘,萬曆十 年,永濟河建。黃浦減水閘,萬曆二年建;方家壩、新建 壩,仁、義、禮、智四字壩,高家堰石堤,萬曆七年建。舊有 移風閘、甎閘,新城上下二閘,及萬曆元年建;涇河、平 河橋二減水閘,又有清江東、西、淮安、滿浦、南鎖五壩」, 信字壩,今俱廢。

寶應縣閘十三:弘濟河南北二閘,長沙溝減水閘,朱 馬灣減水閘,劉家堡減水閘五閘,俱萬曆十二年建。 「江橋北等八減水閘,嘉靖萬曆年間建。」舊有七里溝、 萊橋口、魚兒溝三減水閘,白馬湖七里溝、槐角樓滾 水壩,今俱廢。

高郵州閘九壩一:康濟河南、北二閘,萬曆四年建。「城 南河堤」三減水閘,嘉靖中建;新中堤四減水閘,萬曆 五年建。蛤蜊壩。舊有觀橋上下二閘,車邏、玉琴二減 水閘,今廢。

「江都縣閘十六。壩十一:廣惠閘,通惠閘二閘,隆慶六 年,瓜洲建。邵泊九減水閘,芒稻河減水閘,萬曆十一 年建。沙壩,裔家、馬家渡、南潭四平水閘,萬曆元年建。 瓜洲十壩,舊十一灣頭滾水壩,舊有朝宗、上下通江、 新開、大同、潘家、大橋、江口、留朝九閘,及新廟等十一 減水閘,邵伯小壩,楊子橋古壩,瓜洲減水䃮,雷公上」 下二塘、小新塘、句城塘,今俱廢。

儀真縣閘四壩六:響水閘,通濟閘,羅泗閘一名「臨江 閘」,攔潮閘,一壩至五壩新壩。舊有清江等八閘,裏河 口閘及東門、新高橋二減水閘,劉塘、茅家山、北山、陳 公四塘,蔣家溝、張家溝二減水䃮,今俱廢。 丹徒縣閘一大犢山閘,萬曆十一年建。

丹陽縣閘一、黃泥壩閘,萬曆十一年建。以上二閘、俱 為挑復練湖設。

按《續文獻通考》:「明太祖定鼎金陵,凡四方貢賦,各緣 其所至,入於江,達於京師。及成祖遷都於燕,百官衛 士仰需江南,於是始議立運法,派為二道,一由江入 海,出直沽口,由白河運至通州,謂之海運;一由江入 淮黃河至陽武縣,陸運至衛輝府,由衛河運至薊州, 謂之河運。國初,海運因元之故,海運不給,於是陸運」 以濟之,陸之勞,蓋不減海之險也。及會通河既浚,於 是有儹運,而海運乃罷,遮洋海運猶不廢焉。然儹運 之初,皆支運也,既而議者以為軍民不便,於是有兌 運。時支運纔四十之一,而故法幾廢矣。蓋凡五變而 小小損益不與焉,其勢然也。

按《圖書編》:「運法五變:一曰海運。洪武末及永樂初,蘇、 松、浙江等處歲糧俱輸納大倉。」蘇州地方由海道以達直 沽。洪武三十年、永樂六年、十二年,海運糧俱有數,見《歲運條》下。二曰海陸兼運,永樂初,肇北京、江南糧,一 由海道,一由淮河入黃河至陽武,陸運至衛輝,由衛 河入白河至通州。三曰支運。先是,永樂五年,禮部會 官議,北京合用軍餉,本處稅糧子粒并黃河漕運未 能周急,必藉海運,然後足用。即海船「數少,每歲運不 過五六十萬石,且未設衙門專領,事不歸一。莫若於 蘇州大倉城內,專設海道都漕運使司堂上官,於文 武中擇公勤廉幹者以充。行移與布政司,同各處衛 所見有海船,并出海官軍,俱屬提調,以時檢點,如法 整治。奉太宗文皇帝聖旨,運糧的事,再議了來。」說至 九年,以濟寧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工部尚書宋禮、都 督周長等,發山東丁夫十六萬五千,濬元會通河,自 濟寧至臨清三百八十五里,於是始達通州。十年,禮 以海船造辦大迫,議造淺船五百艘,曰「會通河」,運淮、 揚、徐、兗等處歲糧一百萬石,以補海運一年之數。十 二年,平江伯陳瑄等始議原坐大倉歲糧,蘇州并山 東兗州送濟寧倉,河南、山東送臨清倉各支收。浙江 并直隸衛分官軍,於淮安運至徐州,京衛官軍,於徐 州運至德州,各立倉廒收囤。山東、河南官軍,於德州 接運,至通州交收,名為「支運」,一年四次。十三年,增造 淺船三千餘艘海運,始罷遮洋船。每歲於河南、山東 小灘等水次兌運糧三十萬石,內六萬石於天津等 衛倉收;二十四萬石,內十四萬石連耗折銀六錢,俱 從直沽入海,轉運蘇州倉收。四曰兌運。先是,裏河民 運多失農月。永樂末,始令民運於淮安、瓜洲,補給腳 價,兌與軍。軍民兩易,衛所出給,通關付繳。從巡撫侍 郎周忱等議也。宣德八年,參將吳亮言,「江西、浙江、湖 廣、江南船各回附近水次領兌。南京、江北船於瓜、淮 領兌,其淮、徐、臨、德諸倉,仍支運十分之四。浙江、蘇、松 等船,本各司府地方領兌,不盡者,仍於瓜、淮交兌。」其 北邊一帶,如河南彰德府於小灘,山東濟南州縣於 濟寧,其餘水次倣此。

腳價米在淮安水次者,每正糧一石,外加五斗;在瓜洲水次者,每正糧一石外加五斗五升。

五曰「改兌。」成化七年,都御史滕昭議罷瓜、淮兌運。裏 河官軍顧江船於江南水次交兌,民加過江之費,視 遠近為差。十年,議淮、徐、臨、德四倉支運糧七十萬石, 改就水次兌與軍船,名為「改兌。」每年議派,多準其數, 然不為常例。

浙江等處,每正糧一石,外加過江米一斗。南直隸等處,每正糧一石,外加過江米一斗三升。

天順間,始額漕舟遮洋裏河共額一萬七千七百七 十五隻,官軍一十二萬一千五百員名,歲運糧四百 萬石。

明各省《歲漕派數》

浙江布政司兌運六十萬石,每正糧一石加耗六斗 六升。改兌三萬石,正糧每石加耗四斗二升

湖廣布政司、兌運二十五萬石。每一石、加耗六斗六 升

江西布政司兌運四十萬石,加耗同前。改兌一十七 萬石,加耗同前

山東布政司兌運二十八萬石,每石加耗三斗一升; 改兌九萬五千六百,每石加耗一斗七升。遮洋官軍 兌者一斗五升。

河南布政司兌運二十七萬石,每石加耗三斗一升。 改兌二十一萬石,加耗同前。《遮洋》加耗亦同前。 應天府兌運十萬石,改兌二萬八千石

蘇州府兌運六十五萬五千石,每一石加耗五斗六 升。改兌四萬二千石,每一石加耗二斗七升。後七府 耗同。

松江府兌運二十萬三千石。改兌二萬九千九百石。 常州府兌運一十七萬五千石

鎮江府、兌運八萬石。改兌二萬五千石

安慶府、兌運《六萬石》

寧國府、兌運三萬石

池州府、兌運二萬《五千石》

太平府、兌運一萬七千石

廣德州改兌八千石,加耗三斗二升。

揚州府兌運六萬石。每一石、加耗四斗六升。改兌二 萬七千石、加耗二斗七升。後二府耗同。

淮安府改兌二萬五千石,加耗同前。

鳳陽府兌運三萬石,加耗同前。改兌三萬三百石。 廬州府兌運一萬石,每一石加耗五斗六升

徐州兌運三萬石,每一石加耗四斗一升。改兌一萬 八千石,每一石加耗二斗二升

明各總歲漕運數。

浙江都司把總六十六萬五千三百一十二石三斗 四升

湖廣都司把總二十二萬八千六百三十四石二斗 八合。

江西都司把總三十萬六百九十五石一斗八升八

山東都司把總二十三萬八千四百七十二石三斗 八合

遮洋把總三十萬石

南京把總、二十七萬六千一百九十五石一斗九升 二合

其二把總二十七萬六千六百八十六石四斗二升 四合。

江南二總、上江把總,二十七萬三千一百五十五石 六斗九升四合。

下江把總二十九萬一千五百四石九斗六升。 《江北》二總:其一把總二十八萬八千四十五石二斗 九升。

其二把總四十九萬三千七百四十九石五斗六升 四合。

中都留守司把總三十六萬七千五百九十八石六 斗三升二合

明,《運漕倉數》:

京倉 舊大倉在城東坊。總督、撥糧二廳及銀庫在 焉。

「百萬倉」在城東坊。

南新倉在舊大倉前。西倉聯絡。

北新倉在《百萬倉》後。

海運倉在大倉北門相對。

祿米倉:在東城坊。

新大倉「在海運倉」西。

廣備庫倉在西城坊。

通州倉、 大運西倉,永樂間設,在新城。敖三百三十 座,計一千五百六十間,南北西三門,每門軍官一人, 辦事官一人,軍十人。

大運南倉永樂間設在新城。敖一百二十座,計五百 一十間。北、東二門同前。

大運中倉在舊城。敖一百三十座,計六百九十七間, 南、北、東三門,同前。

「大運東倉在舊城。」敖四十一座,計二百五間,東、西、南 三門,同前。

淮安倉、 常盈倉永樂十三年建,在清江浦河南岸。 敖八十座,共八十間。

徐州倉、 廣運倉,宣德五年增,在城南一里,建置上 同,敖一百座,共一千間,今五十座,共五百一十間。 臨清倉, 廣積倉,在今城內,建置上同。敖七十二座, 共七百二十間。先是永樂四年,於廣積分敖十座,共 一百間,設倉曰「臨清。」今復併一。

德州倉 德州倉舊在州城北門外,建置上同正統, 移置城內,東西分為二。東倉敖二十九座,共二百六 十三間;西倉敖一十二座,二百一十七間。

運船料額「國初,漕船派造於諸省及各提舉司,其料 價例為軍三民七。天順六年以後,諸省罷造,止解料 赴二司廠。江南漕船歸造原衛者,照例派料,故軍無 補貸。天順間,料價倚辦於各省者,徵解如期,照數給 造,故軍所補尚未多也。成化元年以後,各處災傷,料 價日縮,軍士始有賠補之患矣。成化十五年,停止各」 處派料,議取抽分水價,以充造船之需。成化十六年, 取荊、杭木價銀各四千兩。成化十七年,取荊州木價 銀四千兩,杭州木價銀五千五百兩。成化十八年,議 取荊州木價銀六千兩,杭州木價銀七千兩。成化二 十年,荊、杭銀數如故。取蕪湖木價銀一千五百兩。成 化二十二年,蕪湖木價銀九千五百「兩,荊州木價銀 七千三百兩。弘治二年,議增取杭州木價銀一萬八 百七十兩,荊州木價銀八千三百兩,蕪湖銀數如故。 弘治三年會議,每船一艘,官給木價銀五十兩,軍辦 銀五十兩。舊船准銀五十兩,通計銀一百二十兩。弘 治四年以後,銀有定數,船日加多,官軍每有借貸之 患矣。弘治十四年會」議,每船一艘增木價銀五兩,及 移荊州木價,悉於蕪湖取用。弘治十六年會議,每船 一艘增木價銀十兩,軍辦小料銀三十五兩。嘉靖三 年,議將衛河提舉司原額蕪、杭木價及人匠班銀,悉 歸清江廠,以供造船之需。

按《江南通志》:「明自成祖建都北平,百司庶府、衛士編 氓,皆仰漕於東南。其初水陸兼運,河海並濟,海運則 踵元之舊,由直沽達京師,河運由江入淮,由淮入河 至於陽武,發山東、河南衛輝丁夫,陸運至衛輝,下御 河,舟運至京,所用丁夫車輛,民困其役。其後濟寧州 同知潘叔正建言,舊會通河四百五十餘里,其淤塞 者三之一。濬而通之,非惟山東免遞運之勞,實國家 無窮之利。」詔用其言。而又以南旺地高,乃運河之脊, 水淺涸膠舟不任重載。乃築壩於東平州之戴村,橫 亙五里。抑汶水毋東流,使盡入南旺湖水至南旺而 中分,南流徐、沛,北達臨清。增築水閘,以時啟閉。於是 南北之運始通。尋罷海運,命平江伯陳瑄專理河漕。 「瑄疏清江浦以避淮險,鑿徐、呂二洪之巨石以平水怒,於昭陽、南旺、高郵、甓社諸湖,築長堤以蓄巨瀦,開 泰州白塔河以通大江,鑿高郵渠四十里以便舟楫。 自淮抵臨清,增閘四十有七,以便蓄洩。濱河置廬舍 五百六十餘所,居卒以治淺。置倉於淮安、徐州、臨清、 通州。令江浙官軍於」淮安運抵徐州,京衛軍於徐運 抵德州,山東、河南軍於德州運抵通州。一歲四運,軍 民各運其半,謂之「支運。」而裏河民運,不習河事,失陷 勞費,倍蓰於正糧。宣德間,巡撫周忱與瑄議,奏令民 運至淮安、瓜洲水次,補給腳價,對船兌與衛軍領運, 謂之「兌運。」尋罷瓜、淮兌運,令府州縣各於附近水次 交兌。自是遂為一定之法,民始免於轉輸之苦矣。然 其初正米石僅加耗五升,迨後漸以增益,於是浙江、 江西、湖廣最遠者有「三六」輕齎,每正米一石加尖耗 七斗六升,四斗隨船作耗,三斗六升折銀,故曰「三六。」 山東、河南最近者一六,每石尖耗四斗一升,內一斗 六升折銀;江南適中者二六,每石尖耗六斗六升,內 二斗六升折銀,就於交兌之時支領隨船。然時運軍 只令完納兌運三百三十萬石而已,餘耗本折皆歸 運軍,官無利之者。故旗卒富饒,饟運於斯為盛。正德 後,始有「過淮呈驗」諸名色,因起扣除之例,官旗揭借 賠費。至扣除日多,正糧掛欠,而旗軍受累日深,漕政 大壞。於是言海運者紛紛,而漂溺是虞,莫敢任其咎 者。末年軍民交病,日以益甚。

按《太倉州志海運道》,「我朝自劉家河開船,出崇明平 安沙小洪放洋,東北行,經白棘沙、綠苔沙,入管家洪, 直北至海門縣界呂四場,轉東過寥角嘴,是橫上;再 北過胡椒沙,是大橫,多陰沙,宜勤點水,所謂長灘也。 望白水洋,東北行,見官綠水,一日見黑綠水。正北行 兩日夜,是黑水洋。又兩日夜,見北洋綠水。又一日夜」, 正北望顯神山,半日見成山如在黑水洋正北帶東 行,量日朗不見成山,黑水多必低了望見升羅嶼西 有磯如筆架,即復回望北帶西行,一日夜,見成山如 在北洋,綠水見延真島西北望山尖是九峰山,西南 洋有北茶山,白峰頭石礁橫百餘里,激浪如雪。即開 帆望東北行,半日見成山。成山頭絕險,自放洋入黑 水、夾延真白峰頭轉成山,所謂「萬里波濤」也。若約略 程次,隨路趨避,則自劉家河起,經崇明,過寥角嘴至 大河營,約程三百餘里,中有大安沙、縣後沙,各沙嘴 淺灘宜避。自大河營經胡椒沙、黃沙洋、酣沙、奔茶場、 呂家保、鬥龍江、淮河口,至鶯遊山,約程六百餘里,中 有黃沙洋,一路陰沙,「鬥龍江口險潮,宜避。」自鶯遊山 東北,遠望瑯邪山,至齋堂島,約四百餘里,中有石桕 瀾、胡家瀾、曲伏桃花瀾,宜避。自齋堂島正東,繇膠州 靈山島東北,遠望勞山,前投福島,約二百餘里,中有 靈島、鼓樓圈、唐島、驢鳴嘴、董家灣、捉馬嘴,宜避。自福 島東避老君山,望田橫島,約百五十里。自田橫島繇 青黃島遠望槎山,前投延真島,約四百餘里,中有劉 家嶺及島東三孤石,宜避。自延真島稍放洋,轉杵島 嘴,北過成山頭,西北望威海山,前投劉公島約二百 四十里,中有黑石島,餓狼䲭石成山頭,殿東頭,宜避。 自劉公島西北避黃家嘴,又西避靖子島、小杵島,遠 望芝罘島,約二百餘里。自芝罘島過龍洞,「直西望長 山島,西投沙門島,約一百八十餘里,中有龍洞嘴、灣 子口、抹直口、金礁嘴、新河海口、觀音嘴、石長沙嘴口, 宜避。自沙門島西南遠望三山島,約二百餘里,中有 大石瀾羊欄礁石,宜避。自三山島過芙蓉島,直西投 大清河約四百里,中有虎頭崖,東北碎石海倉口、樁 米閘石,宜避。」自大清河百六十里,至大備河二百餘 里,至大沽河。進直沽遼運,則沙門島開洋,望北徑過 砣磯山、欽島、沒島、南半洋、北半洋,到鐵洋,往東收旅 順口黃洋川,西南有礁黃洋川,東收平島。口外有五 饅頭山,進口內泊南邊一路老岸外有一孤山,望成 兒嶺盡頭東望有三山,正中入內,有南北沙帶一條 相連,陡岸「深水,可泊。三山:西有南山,收進青泥漥。西 有松樹島,北有孤山,東北望看鳳凰山,便是和尚島, 烽燉下占。西有礁石。西北有倉廟,外有淺灘,亂礁須 避。《三山》北看青島,一路山,望海駝,收黃島、使島。鐵山 往西收羊頭漥。雙島有半邊山,艾子口看塔山,看連 雲島。東北看蓋州,一路山看鹽場。西看寶塔臺」,便是 梁房口。進入三義河,收牛壯、馬頭泊遼運。以上係新 開海道,非洪永時舊路。

回帆程限,自直沽開洋,望東挑南一字,行,使一日夜, 見半邊山,便見沙門島。若挑「南」字多,必是萊州三山。 便挑東北行,使半日便見沙門島。若挑「北」字多,必見 砣磯山。往南收登州衛北沙門島。開船東南山嘴有 淺可拘中。望東行,使好風,一日夜到劉島。收入宮前。 劉島開洋,望東挑北一字,轉成山嘴。望正南行,使好 風,一日夜見綠水好風,一日夜見黑水好風,一日夜 便見南洋綠綠水好風,兩日一夜見白水。望南挑西, 一字行使好風。一日點竿累戳二丈,漸漸減作一丈 五尺,水下有亂泥沙,約一二尺深,便是長灘。漸漸挑西,收洪,如水竿戳著硬砂,即不是長沙地,便復回望 大東行使見綠水。望東行使到白水,尋長沙,收三沙 洪。如收不得洪,即望東南行,使日間看水,黃綠水,浪 花如茶末,夜間看浪潑如大星,多即是茶山。若船稍 坐茶山,往西南,一字好風半潮,北見崇明沙,南見清 浦墩,沿岸劉家港,如在黑水洋正南挑西多,必是高 誤,前有陰沙、半洋沙,嚮沙攔頭沙,即是瞭角嘴。北便 復回往正東行,使看水色,風汛,收三沙洪。如風不便, 收不得洪,即挑東南行使看水色,收寶山。如在黑水 大洋,挑東多必是低誤,可見隔界大山一座。使望正 西,挑南一字行,使好風一日夜便見茶山。如不見隔 界山,又不見茶山,見黑綠水多,便望正西行使必見 石龍山、孤礁山。復回望西南行使見茶山。收洪後住。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