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前編/卷之四

 卷之三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前編 卷之四
卷之五 

辛酉,梁大同七年冬十二月,交阯李賁起兵,逐梁刺史蕭諮,遂據龍編。

李賁,其先北人。西漢末,避居南土。七世至賁,遂爲南人。賁有文武才,仕梁,監九德軍,不得志,歸太平起兵。朱䳒酋長趙肅率眾歸焉。諮覺之,輸賂于賁,奔還廣州。賁乃據州城。綱目:李賁世豪,右有幷韶者,富詞藻,詣選求官。梁吏部尚書蔡撙以幷無前賢,除廣陽門郎。韶恥之,遂歸,與賁謀起兵。會交州刺史蕭諮以刻暴失眾心。二人因連結數州,豪傑俱應。

註:交阯,註見趙武王十年。舊史作:李賁,龍興太平人。今考:太平,唐武德四年置;龍興,陳置,梁辰無此地名。舊史因而追稱之也。今南定太平府瑞英縣紫堂社有帝賁祠在焉。龍編,卽龍淵,註見屬漢元封元年。䳒,註見屬漢建武十六年。廣州,吳始置,分交州之地隸之。蔡撙,濟陽考城人。蕭諮,爵武林侯,梁之宗室。

癸亥,梁大同九年林邑侵日南,李賁遣其將范修擊于九德,破之。

註:林邑,註見屬晉穆帝永和九年。日南,註見趙術陽王元年。九德,註見屬吳建衡三年。

甲子,李南越帝賁天德元年,梁大同十年春正月,李賁稱南越帝,建元天德,國號萬春。

李賁因勝敵,稱帝建元,國號萬春,望社稷至萬事也,起萬春殿,以爲朝會之所。

註:萬春,宋樂史太平寰宇記:龍編縣有萬春臺,梁大同交阯李賁作此臺,今青池縣萬福社有萬春湖,一名萬福潭,萬春殿疑在此。

置百官,以趙肅爲太傅,幷韶范修爲相將。

乙丑,李天德二年,梁大同十一年夏六月,梁遣楊㬓、陳霸先來攻,帝賁奔嘉寧。

綱目:先是,賁據州城,梁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將兵擊之。辰春瘴方起,請待至秋。武林侯諮趣之,至合浦,師潰而歸。至是,遣交州刺史楊㬓擊賁,以陳霸先爲司馬,定州刺史蕭勃會㬓於西江。勃知將士憚遠役,詭說畱㬓,㬓集諸將,將問計。霸先曰:定州偷安目前,不顧大計。節下奉辭伐罪,當死生以之。豈可逗不進,長寇沮眾乎?遂勒眾先發,㬓以霸先爲先鋒。至州,賁大敗,奔嘉寧城,梁兵進圍之。

註:嘉寧,唐元和郡縣志:嘉寧,本漢麊泠縣地。吳分立嘉寧縣,後因之。合浦,註見趙術陽王元年。西江,在清桂林府永福縣西半里。陽㬓,天水西縣人。霸先,吳興長城人,後爲陳高祖。蕭勃,梁宗室。定州,指蕭勃。節下,猶閣下,指楊㬓。

丙寅,李天德三年,梁中大同元年春正月,楊㬓等克嘉寧。帝賁奔新昌。

註:新昌,卽峯州。註見屬吳建衡三年。

秋八月,帝賁屯典澈湖,梁兵攻之,大潰,退保屈獠峒。

綱目:李賁復率眾自獠中初,屯典澈湖,梁兵憚之,頓湖口不敢進。霸先謂諸將曰:我師老而無援,入人心腹,若一戰不利,豈望生還。今乘敵屢敗,人情未固,當出百死,決力取之,無故停畱,事去矣。諸將莫應。是夜,江水暴漲七尺注湖中。霸先勒所部兵,隨流先進。梁眾鼓譟俱前,賁眾大潰,復竄獠中。舊史:帝賁復退保屈獠峒中,治兵圖後戰,委左將軍趙光復守國,調兵以禦霸先。

註:典澈湖,清通鑑輯覽胡三省註:湖在新昌,卽峯州也。明顧祖禹方輿紀要:典澈湖在太原府西,今堙。按二說未知孰是,竝存備考。屈獠峒,失詳。

丁卯,李天德四年,梁太清元年春正月,趙光復保夜澤。

光復與霸先相持,未決勝負,霸先軍甚盛,光復度不支,乃退保夜澤。是澤周廻不知里數,草木蕪鬱,澤中有洲沚可居。四面泥淖,土人諳熟路徑,篙獨木舟以行。光復率萬餘人據澤中,晝則屛絕人煙,夜則出兵掩擊梁營,殺獲甚眾,以所得粮食爲持久計。霸先躡而攻之,竟不能克,國人號夜澤王。

註:夜澤,今在快州府東安縣。清一統志:在建昌府東結縣。梁武帝辰,陳霸先擊李賁,賁逃澤中,夜則出掠,因號夜澤。東安,古號東結。舊史註:世傳雄王女仙容媚娘出遊海口,船回至褚家洲,遇褚童子,遂爲夫婦,居于洲上,自成都會。忽夜半風雨大至,拔所居室屋,居人雞犬一辰飛升,辰人呼其洲曰自然洲,澤曰一夜澤。出嶺南摭怪,事屬荒誕,附錄備考。

戊辰,李天德五年,梁太清二年春三月,帝賁薨于屈獠峒。

帝賁在屈獠峒,冒嵐瘴,至是薨。

御批:李南帝雖力不能敵,致事不成,然能乘辰奮起,自帝其國,足爲丁、李之先聲,豈不韙歟?

謹按:舊史,梁大同十年甲子,李賁稱帝,建元天德。至戊辰三月薨,則此年猶屬天德五年,光復尚未稱王。舊史遽以元年繫之,未合義例。今以戊辰仍屬天德五年,己巳斷歸光復元年,俾於義例無礙,旦不失事實。

李亡,起甲子,終戊辰,共五年。

己巳,趙越王光復元年,梁太清三年趙光復稱越王。

光復,趙肅之子,朱䳒人,爲人有威勇,從帝賁征伐有功,拜左將軍。帝賁薨,乃稱王。辰王屯夜澤,以梁兵不退,焚香告天,得龍爪兜鍪之瑞,用以威賊。自此,軍聲大振,所向無敵。

註:朱䳒,註見屬漢建武十六年。龍爪,舊史註:俗傳澤中仙人褚童子乘黃龍自天而下,脫龍爪授王,令頂之兜鍪上以擊賊兜,當候切;鍪,莫浮切。說文:兜鍪,首鎧。書說:命惟甲冑起。戎註:胄,兜鍪也。

庚午,趙越王二年,梁簡文帝大寶元年春正月,趙越王攻梁將楊孱,敗之,入居龍編城。

辰梁授霸先威明將軍、交州刺史,趙王猶據夜澤。霸先欲爲持久,計絕糧援,以老其師。會梁有侯景之亂,召霸先還,畱禆將楊孱攻王。王出兵擊之,孱敗死,梁軍潰北歸,國乃平。王入龍編城居焉。

註:侯景,魏懷朔鎮人,叛魏降梁,武帝納之。景復叛梁,攻圍臺城,霸先會兵討之。

李天寶據野能峒稱桃郎王。

先是,帝賁避居屈獠,其兄天寶與族將李佛子入九眞。霸先追擊之,天寶兵敗,乃收餘眾,奔哀牢境夷獠中。見桃江源頭野能峒地沃衍,築城居之,因地名建國號,眾推爲主,稱桃郎王。

註:哀牢,國名。後漢書:哀牢夷者,其先在牢山,後漸滋長,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谿谷。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哀牢國,漢永平中內屬,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合爲永昌郡。註云:卽今雲南郡。其國西通大秦,南通交阯。明楊愼滇載記:滇域其先居永昌哀牢山麓,族類滋長,支裔蔓衍,割據土地,分爲九十九部。其渠酋有六,各號爲詔。至唐,蒙氏始稱南詔。明蔡方炳廣輿記:雲南永昌軍民府,古哀牢國。唐開元後,南詔竊據。至宋,爲段氏、高氏所據。元開雲南,立金齒宣撫司。明改永昌軍民指揮使。黎阮廌輿地志註:哀牢部落甚繁,在在有之,皆號曰牢。考諸書則哀牢今屬雲南,惟族類甚繁,散居山谷。故我國沿邊老撾、萬象以至鎭寧、鎭蠻、樂邊諸蠻俗皆以爲牢。此處舊史上敍入九眞,下云奔哀牢境夷獠中,或者卽今之鎭蠻、南掌之屬歟?野能峒,失詳。

乙亥,趙越王七年,梁敬帝紹泰元年李天寶卒,眾推李佛子爲帥。

天寶卒于野能,無嗣。眾推李佛子爲嗣,統其眾。

丁丑,趙越王九年,陳武帝永定元年李佛子與趙越王戰,弗克,遂請和。

佛子率眾東下,與越王戰于太平。五接,未決勝負。佛子兵少卻,乃請盟。王以佛子前帝賁族,不忍絕,遂割界于君臣洲,俾居國之西,佛子遷烏䳒城。

註:太平,地名。辰佛子自夷獠中率眾東下,與趙王戰于此,後割界于慈廉縣之君臣洲,則是太平當屬古峯州,卽今之山西是。參之唐地理志,太平縣割置封谿,有云屬峯州可證。但載籍不詳,未知的處。其後太平唐、阮二村疑當在此。若謂山南之太平則非。君臣洲,今河內省慈廉縣上下葛二社是。一說上下葛古名上割界、下割界,後改。烏䳒,古交阯地。唐武德四年,置烏䳒縣,與慈廉、武立三縣屬交阯。舊史註:慈廉下姥社是其社,有八郎神祠,蓋雅郎也。

辛卯,李後帝佛子元年,陳宣帝大建三年李佛子襲趙,取之。

舊史:先是,佛子與趙講和,爲其子雅郎求婚,趙王以女杲娘嫁之,居雅郎爲贅婿。雅郎因盜其龍爪,歸與佛子,謀襲趙。佛子舉兵來攻,趙越王倉卒迎敵,已失龍爪所載,乃與杲娘南奔,爲李兵追逼。至大鴉海口,路絕,投于海。

謹按:舊史載趙越王所得褚童子龍爪,與雅郎入贅竊取,趙王因失龍爪而敗,與蜀安陽王趙仲始之事如出一轍,誣怪不經,所不必辨其閒。重複失實,類多如此。求以信今,傳後抑亦難矣。

註:大鴉海口,古號大鵶,又曰大惡。李改大安,今大安縣羣遼社遼海門有趙越王祠。

趙亡,起己巳,終庚寅,共二十二年。

李佛子稱帝,都峯州。

佛子旣滅趙,乃襲稱南帝號,自烏䳒遷峯州,曰後南帝。

壬戌,李後帝三十二年,隋文帝仁壽二年帝佛子遣李大權據龍編,李普鼎據烏䳒城。

註:大權,李後帝兄子。大權,舊史作代權,今據隋書改。普鼎,乃別帥。

隋遣劉方來侵,帝佛子降。

隋書:佛子據州稱帝,楊素薦瓜州刺史劉方有將帥略,隋帝以爲交州道行軍總管,統二十七營而進。至都隆嶺,遇佛子軍二千餘人,擊破之。進至峯州,使人諭以禍福。佛子懼,請降。方以佛子北歸,獲其舊將桀黠者皆殺之。

註:楊素,弘農花陰人。劉方,京兆長安人。瓜州,唐屬山南道。都隆嶺,清一統志慶遠府,唐屬安南管,有都龍山。

後李亡,其己卯,終壬戌,共三十二年。

乙丑,隋煬帝大業元年春正月,隋授劉方驩州道行軍總管,擊林邑,大破之。

綱目:隋諸臣言林邑多奇寶,辰天下無事,劉方新平交州,煬帝授方驩州道行軍總管,經略林邑。軍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險。方擊走之,師渡闍黎江,林邑兵乘巨象四面而至,方戰不利,乃多掘小坑,草覆其上,與戰佯北。林邑逐之,象多顚躓,以弩射象,象卻走蹂其陣,因縱銳師大戰。林邑敗,進兵追之,過馬援銅柱南,八日至其國都。四月,梵志棄城走入海。方入城,獲廟主十八,皆鑄金爲之,刻石記功而還。士卒脚腫,死者十四五。方亦得疾,死于道。

御批:兵爲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所以禁暴安民也。安有黷貨圖利,求厭其欲,而使民殘國弊,毫無顧恤,是何心哉!一將功成萬骨枯,已不足道,矧乎將亦不免,國亦隨亡,誠可爲竆兵黷武者之深戒也。

註:驩州,古雄王懐驩部,秦屬象郡。漢屬日南郡。梁改德州。隋開皇改驩州,大業改日南。唐貞觀復置驩州,丁黎因之。李改乂安州。陳改臨江鎭。屬明爲乂安、演州等府。黎光順置乂安承宣。今乂安省是。林邑,註見屬晉穆帝永和九年。闍黎,通鑑集覽註:在占城國北,今未詳的處。林邑國都,今考廣平平政縣忠愛社、麗水縣蘊奧社、承天香水縣月瓢社、廣田縣城中社、廣南延福縣昇平社、平定綏遠縣南安北順二村皆有占王故城。其國都不詳所在。銅柱,註見屬漢建武十九年。

辛巳,唐高祖武德四年唐授邱和交州大總管。

唐書:大業末,海內苦吏侵,數叛。煬帝以和所莅稱純良,拜交阯太守,撫接盡情,荒憬安之。林邑西諸國數遺和明珠、文犀、金寶,故和富埒王者。梁王蕭銑聞之,遣寗長眞以蠻俚攻和,和懼欲出迎。長史高士廉說和曰:長眞兵雖多,懸軍遠來,勢不可久。城中勝兵尚可戰,柰何受制於人。和從之,以爲行軍司馬,逆擊走之。郡爲石紀功。隋亡,納款於唐。唐詔授和交州大總管,爵譚國公。

註:邱和,唐書邱和傳:和,洛陽人,仕周開府儀同三司,入隋歷資、梁、蒲三州,以寬和著名。蕭銑,梁宣帝曾孫。綱目:隋煬帝大業十三年,蕭銑起兵稱梁王。恭帝義寧二年,稱帝。東自九江,西抵三峽,南盡交阯,北距漢川,銑皆有之,後降唐。寗長眞,朱椿年欽州志:長眞欽州刺史,寗猛力之子。猛力死,長眞襲刺史。長眞兵彊,兼有鬱州數郡,後降唐。自是,交、愛數州始通。士廉,渤海蓨人。隋仁壽中,舉文才甲科,補治禮郎,以事貶朱䳒主簿,邱和署司法書佐。後與和降唐,歷仕至右僕射。憬,音炯,遠也。荒憬,清一統志作荒域。

己卯,唐高宗調露元年秋八月,唐初置安南都護府,治交州。

唐書:安南都護府,本交阯,郡治交阯,統州十二,曰交州、陸州、峯州、愛州、驩州、長州、福祿州、湯州、芝州、武峩州、演州、武安州。

謹按:吳仕史:唐改交阯爲安南都護府,曰安南當作交州,曰愛州,曰福祿州,曰驩州,曰峯州,曰陸州,曰演州,曰長州,以上諸州皆我國界。至如湯州、芝州、武峩州、武安州,未必皆安南地。蓋以其疆域與安南交聯絡故,以屬都護耳。今考宋樂史太平寰宇記,長州土地與九眞同,則長州當近今清化地,但未詳的處。清一統志:欽州有鳥雷、花清、寧海三縣,廢城在焉。則陸州屬清。欽州所謂皆我國界者,恐誤。又潘輝注憲章地輿志謂興化,唐爲芝州。宣光,唐爲湯州。太原,唐爲武峩州。安邦,卽今廣安,唐爲武安州。不知何所證據,姑錄備考。

註:唐書地理志:交州,領縣八:宋平、南定、太平、交阯、朱䳒、龍編、平道、武平。陸州領縣三:鳥雷、華清、寧海。峯州領縣五:嘉寧、承化、新昌、高山、珠綠。愛州領縣六:九眞、安順、崇平、軍寧、日南、長林。驩州領縣四:九德、浦陽、越裳、懐驩。長州領縣四:文陽、銅蔡、長山、其常。福祿州領縣三:柔遠、唐林、福祿。湯州領縣三:陽泉、綠水、羅韶。芝州領縣七:忻城、富川、平西、樂光、樂豓、多雲、恩龍。武峩州領縣七:武峩、如馬、武義、武夷、武緣、武勞、梁山。演州領縣七:忠義、懐驩、龍池、思農、武郎、武容、武金。武安州領縣二:武安、臨江。調露元年,舊史作武德五年,誤,今據唐書改。交州,漢置,以交阯七郡隸之。峯州,註見雄王。愛州,註見屬梁武帝普通六年。芝州,古新興部,今興化省。演州,古越裳部,今爲府屬乂安省。福祿州,今在清化省地界,但未詳的處。長州、湯州,古武定部,今宣光。武峩州,古武定部,今太原。懐驩原屬驩州。貞觀初,㪅名演州,尋廢。廣德二年,析驩州,復置。

丁亥,唐中宗嗣聖四年秋七月,俚戶作亂,殺都護劉延祐。桂州司馬曹玄靜擊平之。

唐書:舊俚戶歲半租,延祐責全入。眾始怨,謀亂。延祐殺其渠帥李嗣仙,餘黨丁建等遂叛,合眾圍府城。城中兵少不支,嬰壘待援。廣州大族馮子猷幸立功,按兵不出。延祐遇害,後桂州司馬曹玄靜進兵攻建,斬之。

註:延祐,唐書劉延祐傳:延祐,徐州彭城人,擢進士,有吏能。歷箕州刺史,傳安南都護。玄靜,舊史作直靜。嗣仙,舊史作先。子猷,舊史作由。皆誤,今據唐書改。

壬戌,唐玄宗開元十年秋七月,驩州梅叔鸞據州稱帝,唐遣內侍楊思勖等擊破之。

唐書:開元安南梅叔鸞叛,稱黑帝,舉三十二州之眾,外結林邑、眞臘、金隣等國據海南,眾號四十萬。思勖請行,召募兵十萬,與光楚客繇馬援故道出不意。叔鸞震駭,不暇謀,大敗,封屍爲京觀而還。

謹按:唐開元安南都護府仍在交州,統州十二,縣五十九,各置守宰管治。租調所供,卒伍所出,皆遵唐命令。而都護府與峰、愛、陸、演諸州未聞有所陷沒。叔鸞如何舉得三十二州之眾,眾號四十萬者乎?竊意叔鸞占據一州,勢亦微眇。當辰玄宗好邊功,思勖、楚客利其險遠,誇大敵勢,以邀功賞耳。不然,以此兵甲土地,而唐兵一臨,便已驚散者何也?舊史亦曰:叔鸞外結林邑、眞臘,眾三十萬,蓋略取唐書,未考其實也。

註:思勖,唐書楊思勖傳:思勖宦者,羅州石城人,本姓蘇。光楚客舊史作元,誤,江陵人,開元初遷安南都護。眞臘,國名,註見屬唐宣宗大中十二年。金隣,國名,宋太平御覽:金隣國一名金陳。外國傳:從扶南西去二千餘里。馬援故道,朱椿年欽州志:鳥雷嶺,互出大海,西望交阯海東府。馬伏波入安南由此道也,有馬伏波廟在焉。明顧炎武郡國利病書:馬伏波以來,水軍皆由欽州南大海,揚帆一日至交州,潮陽鎮卽其地也。梅叔鸞,驩州天祿枚阜人,今屬河靜省德壽府干祿縣。叔鸞黔黑,故州人號黑帝。今有故城遺址在南塘縣衛山岡,又有祠在是縣香攬社,列爲歷代帝王祠。

丁酉,唐肅宗至德二年唐改安南都護府曰鎮南都護府。

註:鎮南都護,府治與所統諸州詳見屬唐高宗調露元年。

丁未,唐代宗大曆二年崑崙闍婆入寇,經略使張伯儀擊破之,築羅城。

安南紀要:崑崙闍婆陷州城,張伯儀求援於武定都尉高正平。援兵至,破之於朱䳒,伯儀㪅築羅城。

註:唐書南蠻傳:闍婆,國東接陸眞臘,西接東天竺,南屬海,北夾南詔,屬國十八,又有小崑崙部、大崑崙國。顧炎武郡國利病書:崑崙,國在林邑南,據此則闍婆廣輪所至,幷包暹、緬諸國,惟彼無統屬,隨處自稱雄長,各以刦掠爲業。今爲諸國所併必力,下寮、江流波、麻六甲等處亦爲洋人所占據,其土人猶稱闍婆崑崙,又其屬國今屬永隆。海分有大小崑崙島,漢民往居作業,已成世代。武定,唐地理志羈縻州名。伯儀,唐書李光弼傳:伯儀,魏州人。初以戰功隸李光弼軍。朱䳒,註見雄王。羅城,註見屬唐懿宗咸通七年。

唐詔旌交州義婦金氏。

唐書烈女傳:節婦金氏,賊帥陶齊亮之母。嘗以忠義誨齊亮,亮頑不受,絕之。自田而食,紡而衣,州里矜法焉。詔賜兩丁,侍養本道,存問終身。

註:齊亮,交州人。

戊申,唐大曆三年唐復改鎮南爲安南都護府。

辛未,唐德宗貞元七年夏四月,峰州唐林馮興起兵攻都護府,據之。

先是,峰州唐林人馮興豪富有勇力,能排牛搏虎。唐大曆中,因亂與其弟馮駭率眾威服諸隣邑,號都君,駭號都保都護。高正平爲政重斂,興攻之久不克,乃用鄉人杜英翰之計,率眾圍府。正平以憂死。興入居府治,尋卒。眾立其子安爲都府君,尊興爲布蓋大王。

註:高正平,安南紀要載正平唐代宗辰人初爲武定都尉,以兵援張伯儀有功,拜爲都護。唐林,古社號。舊史註在福祿縣福祿,今改福壽,屬山西省。考山西省冊,福壽甘霖社古號唐林。馮興、吳權皆其社人,今有祠在焉。峰州,舊史作交州,誤,今改。考唐書本紀,德宗貞元七年只載安南酋長杜英翰,反不載馮興事,蓋地遠不詳也。布蓋,舊史註:古俗號父曰布,母曰蓋,故以爲號。

秋七月,唐以趙昌爲都護。

安南紀要:辰交州未平,昌入境撫安之,眾心遂定。昌遣使諭馮安,安率眾降,加經略招討處置使。昌增築羅城,徧歷都郡,名山大川,古跡祀壇,輯爲府志。在府十年,以足疾表求代。

註:趙昌,唐書:趙昌字洪祚,天水人,累遷虔州刺史。安南杜英翰反,以趙昌爲都護,州民嚮化,無敢桀倨。十年,以足疾乞還。

辛巳,唐貞元十七年唐以裴泰爲都護。

昌求代,唐遣兵部郎中裴泰代之。泰旣至,使軍士剗去城中溝池,合爲一城,又築驩、愛二城,尋爲州將王季元所逐。

癸未,唐貞元十九年十二月,唐復拜趙昌爲都護。

唐書:辰昌入爲祭酒。未幾,州將逐泰。德宗召昌問狀,昌年踰七十,奏對精明。帝奇之,復拜都護。詔書至,州人相賀,叛兵卽定。昌後遷嶺南節度使,降輯陬荒,以勞歷遷工部尚書、太子少保,卒年八十五,贈楊州大都督。

吳仕曰:延祐虐俚戶而啓丁建之亂,正平重州賦而動英翰之兵。趙昌一至,而眾遂安。再至,而亂乃定。邊吏賢否,所繫如此。大抵北人率以本州荒遠,輕其選。當是之辰,民墜塗炭,無所叩訴。讀史至此,可爲慨嘆也夫!

戊子,唐憲宗元和三年唐以張舟爲都護,舟修築大羅城。

安南紀要:初,舟爲經略判官,遷都護,乃修築羅城,造艨艟三百艘,每艘戰手二十五人,棹夫二十三人,棹船向背,疾如風。驩、愛二城,前爲環王所攻毀,皆修築之。

註: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元和四年,安南都護張舟攻環王國僞驩、愛都統,殺三萬餘人。艨艟,艨音蒙,艟音同,狹而長曰艨艟,以衝突敵船。驩愛,二城前裴泰所築。環王,林邑國君號。

己亥,唐元和十四年驩州刺史楊清反,襲府城,殺都護李象古。

綱目:象古貪縱苛刻,失眾心,清世爲蠻酋,象古召爲牙將,令討黃峒蠻。清因人心怨怒,夜還襲州城,陷之,殺象古。唐書:楊清者,蠻酋也,常鬱鬱思亂。會討黃賊,象古發甲助之,清遂還襲州城,殺象古。詔赦清爲瓊州刺史,以桂仲武爲都護。清拒命,武分諭渠酋,擊斬清,夷其族。

註:象古,唐書曹王明傳:象古,唐宗室李皋之子。元和十四年,爲安南都護。桂仲武,舊史作桂仲,誤,今改。黃峒,唐書南蠻傳:西原蠻有黃氏,居黃橙峒,地接南詔,號黃峒。蠻攻桂、管十八州,所至焚掠,唐人號爲黃賊。及都護府兵亂,助楊清殺李象古。瓊州,清一統志:漢珠崖地,唐分置瓊州,屬嶺南道。

唐以馬總爲都護。

唐書:馬總以虔州刺史遷安南都護,清廉不撓,用儒術教其俗,政事嘉美,俚獠安之,建銅柱二劖,著唐德,以明伏波之後。

謹按:馬總都護政事嘉美,舊史闕之不載,今考唐書增補之。但本傳只云元和中,無有明著年月,故於元和末連書之以存事實。

註:馬總傳:馬總字元會,扶風人。虔州,唐地理志:虔州屬江南道。銅柱,註見屬漢建武十九年。劖,音巉,鐫也。

甲辰,唐穆宗長慶四年冬十一月,都護李元嘉移府城於東關門外。

安南紀要:元嘉以城門有逆水,恐州人多叛,因移府治。蘇瀝江方築小城,有相者曰:君力不足築大城,五十年後當有姓高者於此定都建府。至咸通中,高騈築羅城,如其言。

註:蘇瀝,是珥河之支流。清一統志:蘇瀝江自交州府城東北,轉而西行,直抵銳江。昔有人名蘇瀝者在此,故名。明永樂初,黃福重浚,因㪅名來蘇,今在河內省城之東。壽昌縣有江口,是從珥河分流處也。

乙巳,唐敬宗寶歷元年唐徙都護府治宋平。

註:宋平,明顧祖禹方輿紀要:宋平,在府南,漢龍編縣地。劉宋初,析置宋平縣。隋屬交州。則宋平當在古都護府郭下。清一統志:宋平縣屬古交州,有𨏩𨻻故城在縣西七十五里。今考𨏩𨻻城是。漢初交阯郡治在今北寧省超類縣隴溪社,去河內省城三十餘里。

戊申,唐文宗太和二年峰州刺史王昇朝反,都護韓約討誅之。

唐書:韓約志勇決,略涉書,有吏幹,歷虔州刺史。及昇朝叛,約領安南都護討平之,昇朝伏誅。後府軍亂,約爲所逐,奔還廣州。

註:韓約,唐書王璠傳:韓約朗州武陵人,以錢粟進。

丙辰,唐開成元年唐以馬植爲都護。

唐書:開成初,植爲安南都護,精吏事,以文雅絢飾,爲政清淨不煩,峒民便安。羈縻諸首領皆來納款,請賦租約束。三年,植表置武陸州。事實可據,舊史皆遺之不載,只載屬唐會昌元年武渾代韓約爲經略使。今考唐本紀文宗太和三年,約爲亂軍所逐,計自太和二年至會昌元年,中間開成,凡五年,當有馬植都護,則渾繼植而非代約也。今依唐書改補之以表良守而正遺謬云。

註:馬植傳:植,扶風人,第進士,又擢制策科。羈縻,唐地理志:太宗旣平諸番,蠻夷稍稍內屬,卽其部落列置州縣,以其首領爲都督刺史,皆得世襲,號爲羈縻。綱目集覽:漢官儀曰馬,曰羈牛,曰縻,言制四夷要如馬牛之受羈縻也。武陸州,羈縻州名,今所在無考。池珠,漢書:孟嘗爲合浦太守,合浦去珠復還。清一統志:池在合浦縣東南,郡人採珠之所。

辛酉,唐武宗會昌元年唐以武渾爲經略使。

渾旣至,役將士治府城,府軍復亂燒城樓,刦府庫。渾遂奔廣州,監軍段士則撫亂眾,州乃定。

丙寅,唐會昌六年秋九月,南詔蠻入寇,經略使裴元裕率諸道兵擊敗之。

註:唐書本紀作會昌六年九月,舊史作秋七月,誤。南詔,綱目註:南詔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西唐。地理志:姚州雲南郡東南接交阯,西北接吐蕃。蠻語謂王曰詔,先有六詔,曰蒙嶲,曰越析,曰浪穹,曰邆賧,曰施浪,曰蒙舍。蒙舍最在南,故謂之南詔。至開元,南詔皮邏閤寖彊大而五詔微弱,乃以利啖劍南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爲一。朝廷許之,賜名歸義。於是以兵威服羣蠻,遂破吐蕃,徙居太和城,卒爲邊患。唐書南詔傳:南詔自開元皮邏閤合六詔爲一,歷傳至豐祐子酋龍。咸通元年,僭稱帝,建元建極,國號大禮,屢寇交州,爲高騈所敗,奔還。邆,徒登切,音騰。賧,吐濫切,音倓。

丁丑,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夏四月,唐以朱涯爲經略使。

辰本州數有邊患,涯以右千牛衛大將軍遷爲經略使。未幾,復還廣州。

戊寅,唐大中十二年春正月,唐以王式爲經略都護使。

唐書:式爲晉州刺史,以善最稱,遷安南都護。故都護田旱作木柵,歲收緡錢。旣不辰完,而所責益急。式取一年賦市艻木,豎周十二里,罷歲賦外率以紓齊民。浚濠繚柵,外植刺竹,寇不能冒。後蠻兵掠錦田步,式使譯者開諭,蠻一夜去,遣人謝曰:我自執叛獠,非爲寇也。綱目:式有才略,至府,都校羅行恭久專府政,麾下精兵二千,都護軍纔羸兵數百。式至,杖而黜之。

註:王式,唐書王播傳:式太原人,擢賢良方正科。大中中,爲晉州刺史,活流民數千人,以善稱,遷安南都護。艻木,艻音刺,木名爲柵,可支數十年。綱目註:明永樂中,尚書陳洽在交阯訪得。安南志:唐王式樹艻木爲沒壕,周植刺竹,寇不能犯。今交阯有艻木。錦田,未詳所在。步,卽渡也,青箱雜記:嶺南謂津爲步。

夏五月,土蠻來寇,王式擊卻之。

唐書南詔傳:初,李爲經略使,苛墨自私,以斗鹽易一牛。夷人不堪,結南詔將段酋遷寇都護府,號白衣沒命軍。又殺蠻酋杜存誠,羣蠻怨怒,導南詔盜邊,交州始有邊患。至是,蠻來寇,式擊卻之。

秋七月,州民亂,圍府城,王式捕誅之。

安南紀要:辰有姦民相聚爲亂,乘夜鼓譟圍城,聲言經略使朱涯使麾下校黃頭軍渡海來襲,願送都護北歸,我頓次也此城北禦黃頭軍。式方食,或勸之避。式曰:吾足一動則城潰矣。徐食畢,擐甲率左右登城,建大將軍旗,坐以責,亂者反走。明日,悉捕誅之。本州饑亂相繼,六年無上供,軍中無犒賞,式始修貢職,饗士卒。占城、眞臘皆復通使,還所掠民。

註:黃頭軍,唐書:忠武戍卒服短後褐,以黃巾冒首,南方號黃頭軍,天下銳卒也,辰經略朱涯已還廣州,故云。占城,卽林邑,註見屬晉穆帝永和九年。眞臘,在林邑之南。唐書:眞臘一曰吉蔑,本扶南屬國。唐神龍後分爲二半,北多山阜,號陸眞臘,卽今高蠻半。南際海,饒陂澤,號水眞臘。今爲南圻六省。

庚辰,唐懿宗咸通元年春三月,唐以李鄠爲都護。

綱目:淅東賊裴甫作亂,唐帝議選將,夏侯孜曰:王式,儒家子,前在安南,有功可用也。乃召拜式淅東觀察使,以李鄠代爲都護。

註:鄠,候古切,音戶。

冬十二月,南詔陷府城,都護李鄠棄州走。

通鑑:鄠初至府,殺蠻酋杜守澄,其黨因誘南詔蠻攻陷府城,鄠奔武州。

辛巳,唐咸通二年夏六月,唐以王寬爲經略使。

李鄠失利,唐發邕管及隣道兵來救。通鑑:鄠自武州收集士兵攻羣蠻,復州城。唐帝責其失守,貶儋州司戶。尋以杜氏彊盛,務存姑息,冀收其用,乃贈守澄父存誠金吾將軍,再責鄠殺守澄之罪,長流崖州,以鹽州防禦使王寬代之。

註:邕管,卽邕州,唐置。綱目集覽:管,猶府也。儋州,卽儋耳,唐屬嶺南道,註見趙術陽王建德元年。

右起辛酉,屬梁大同七年,終辛巳,屬唐咸通二年,共三百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