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江左先生文集
卷五
作者:權萬 19世紀後半
卷六

答密庵李公

编辑

萬再拜白。天不悔禍。令愛洪氏嫂竟不起疾。伏想情鍾之痛。有難排抑。雖在喪禍慘怛之中。實切憂傷愍歎之忱。玆者令胤遠赴。袖辱緘書。萬罪重不死。丁壬未盡之禍。又延伯父。以數日偶感之疾。遽棄孤露。攀號扣胸。終莫逮及。尙忍何喩。尙忍何喩。數年以來。儘有厭食之症。泄瀉頻數。榮衛枯損。家人子姪常懷危懔之心。而亦未嘗以時月爲憂。今月十三。族姪正己遘癘不起。步出巖亭。擧哀食素。翊日。又觸冒風霾。臨視治木之役。晡間乍覺寒縮。精神昏眩。渾身烘熱。多試和解淸補之藥。而未得分效。積澌眞元。與痰不敵。竟至於此。痛哭何喩。門下於伯父。相與之深。相仗之切。小子之所知。窃想聞變之初傷痛之至。易有損和之慮。玆承書意。兼聞胤兄所傳。誠不勝哀隕悲愍之交切。伯父臨命。無一分悽怛之意。十七日午間。問衣物有無於謩弟。又動唇欲語。而痰窒不能成音。指畫數字於謩弟掌上。且因謩弟禀請。頷其請狀門下之意。謩弟從傍掩抑。則又開眼徐言曰。無用過哀。遂正身觀化。痛哭何言。痛哭何言。伏計門下欲詳纊綴前梗槩。故玆敢忍淚略書。以備問故之一二耳。千萬非尺牘盡訴。惟伏祝益加攝養。以副區區禱祝之忱。

答密庵李公

编辑

卽日春序占半。細芽日抽。伏惟君子對時氣度充泰。日昨。拜墨洞丈於浮浦。承蘇湖之計中輟。此則川河士友之幸也。爲振伯諸先輩。喜幸不自勝。萬自宣歸巢纔一日。盖自前年七月。僅偸昨今休息。憊敗特甚。宿疾闖見。私悶何喩。且痘發酉谷。移奉伯父几椅於弊廬。日與哀弟同侍饋奠。怳陪咳音。哀幸幷劇。伯父狀蒙印納。淺禀一一添收。哀感何極。金君晉行之歸。草草拜謝。

別紙南軒語引敎。仰認先輩勉勵之盛意。何感如之。萬平生狂率。于今四十之年。而無一分矯治之工。馴致性氣不平。邪氣闖見。似此以往。决不能住脚定志。其不爲功利之所撓奪。而無辱己忝先之羞未可知。伏望門下特加哀憐。每書札往來。箚示古人語。如今張子啓中說話切中萬之病者。得奉而周旋。免爲小人之歸。實不肖之幸也。

上密庵李公

编辑

卽日不審靜中起居何如。近來廚供匱乏之患。日甚一日。實切憂歎之至。萬昨日携兒到宣城。巹禮好成。初欲自此轉拜。適家有緊冗。未免徑還。伏切歉悵。詩稿已一勘定否。此本雖經手校。必須痛加檢精。雖後世隻眼人善摘疵者。不敢開喙雌黃如何。伯父詩中晩以前。調致甚高。足以示後無疑。故必欲精加刪約。速成凈本耳。

上密庵李公

编辑

卽日霜風。不審調中啓處何似。茅山翁餐松節慾。神氣淸旺。謂享遐壽。不意一夜間奄歸大化。先輩凋零。文山之陽。若無居人。際此木葉搖落。秋容蕭索。秖切孤露轉甚之悲耳。此翁平生非人家求挽。故其孤不敢送牋奉請。然門下於此葬。惡能無情。幸以淸文大篇。與其淸苦。而論其理氣誤認之失。作斯文公案。庶幾後世學者有所考信。師其可師而不迷趍向。如何。

上密庵李公

编辑

逆變千古所未聞。况其一支浼我嶺外。雖已勦滅。羞憤焉已。頃因倡義留府中十日旣罷。又急於歸寧病慈。未暇逶進拜候。迨今罪悵。樂院超除。實叶士林之望。况此時恩命。尤令全嶺有生意。其爲喜聳。非比平時。且枝谷特放。南中士流聞此命。益自感泣頌祝。各自糜身粉骨。爲國家死無所辭。大聖人處分。天地同侔。彼自干倫彝者。亦何心膓。痛矣痛矣。聞送辭吏曹。吏曹若不許。則欲何以處之。竊想邁年精力。决無趍承之勢。爲之慨愍。

上密庵李公

编辑

從弟歸。伏承下復。謹審患候向减。不勝慶喜。其後久未承候。方深餘慮。卽伏見從弟許所賜書。手畢心畫。宛然平昔。但食味不能復常。是脾土尙弱。當此向寒之節。越險觸冷。必有損傷。情理雖切。今年姑停海鄕之行。務令溫脾攝病。以副士友之祝如何。伯父墓銘集序。謹已盥讀。雖以訥翁大眼。但嘖嘖稱好。况如萬者何敢有所云云耶。若序文中不能安於朝廷云者。不能無疑於滯見。盖伯父晩後通籍。壬辰以後。始除言官。而因病卽遞。癸卯後得一條氷銜。而未嘗一登經幄。是老倦自阻。非大段尼擠而然。則不能安三字。不瑕不十分妥帖否乎。弇心二字。族姪正泰謂弇掩也。弇心云者。卽以甲掩心之謂。而今此引用。與洞胸二字語意相似云。豈渠錯看耶。抑弇字別有貫穿底義耶。末學諛聞。敢以此等說奉質者。亦恃雅量好察兼採而然。終始妄爾。不勝瞿然。

上密庵李公

编辑

卽與胤兄聯枕欵叙。細得邇來動靜之詳。不翅若侍杖屨奉譚讌。何等傾慰。宅容輩次第往侍。其意自好。而容也心神未定。凡於視聽之際。多有不相照管處。伏望就渠病處。洞下頂針。使他心目相管則幸矣。言行錄付梓之議。士友之意盛矣。而此書有些更消詳者。鄙見略及於胤兄。伏望書諭從弟。使携最初本進去。更加考準。一一勘定。免使百世後惹得喙舌然後。方議剞劂。不勝幸甚。他人勿說。如李而靜有識者。亦頗膠滯。却於老先生與南,李諸公。論節要書中所謂閒酬酢緊酬酢歇後非歇後等訓。似若初不窺見者。已爲起悶。先生家書中責望子弟非處。自是常事。而於陶山荒廢一欵語。曲生諱親之意。已請刪去。今又欲刪謙庵書。此書謂之不切於言行錄則可矣。存而勿刪。有甚大害於蒙齋公乎。人家子孫。人人皆如此。言言皆欲刪沒。則書之存者無幾矣。旣有淺見。不敢不禀於門下。此書務加商訂。得爲千古完書。斯文幸甚。萬近來甚惹唇舌。其間不無滄浪之取。生丁此時。閱歷無限憂疑。非有劉原城見識守執。則烏能免第二苟全之術。而中夜以思。大負平生激仰之意。政自拊心一吁耳。

答茅山李公

编辑

前日深感見敎之盛意。拜書布謝。因訟自己病處及近日用心之槩。不意又辱往復。荷塘公之嘿然於言論風生處。實近來所欲學而未能者。今引警如此。益用惕然。但此氣質粗暴。實難容易矯括。是爲瞿然耳。至於欲喚士友。作上世人物云者。非敢欲振作倡道。如上焉者之爲。向時志氣亢厲且迂。凡期待人不以世俗埃𡏖間例。欲其皆眞淳淸踈。正大公平。無物我之太形。較計之太明。愛憎不以黨。是非不以色。毋揜己短。毋忌人聖之謂也。如是者可謂厚於人也。年來稍覺得此意於人。一切無苛督勒望者似之。而反顧其身。向來許多責於人者。無一近似。誠爲悚汗。伯恭能躬自厚薄責人。而萬只覺得薄責人三字。其上三字。尙欠一分料理。如此做去。幾何不幷與所謂覺得者而失之。又以媿懼不安之至。萬之無似。何足以煩先生長者之敎。而門下乃不屑其誨。誠感誠媿。謹此再訟。秋凉。爲道保重。

答顧齋李公

编辑

萬頓首。年來有滄浪之誚。平生故舊耻與之遊。雖自我有書。未必其相往復。而執事乃不棄於衆棄之中。手書辱存於窮山寂寞之濱。於此有以見君子必察之仁。感媿之極。久益自榮。出峽後擬拜書布謝。僻居乖便。職致稽延。自外自絶。方深逋慢。不自意又廣度包容。不以爲罪。再枉書問。意寄勤委。三復以還。彌增赧汗。萬石浦之計。非得已也。萬家素貧。荐以數年澇水之囓。薄田蕩然。所以入峽求田。爲百口資活之計。石浦固窮深絶遠。霧雨凄寒。然地宜粱黍菽麥。春燒半山。足免枵腹之憂。如蘇嶺鶴巖,長臯巖,正字巖等地。求之洛江下流。或不多讓。近始料理家藏古琴。按譜通平調數曲。鼓之風湍雲壁之間。足以消遣歲月。秋末。將盡室大歸。獨酉山東西壑數區松檟爲大段繫念處。又竊自惟不肖無狀。雖在親愛畏忌者之側。已不勝其有多少病敗。况且離羣索居。自行自止。其不爲禽獸之歸幸耳。敢願執事終始不廢。發病投藥。則萬之孤陋庶有賴焉。

上玉川趙公

编辑

春序已闌。想北地亦暖。不審此時羈管中啓居何似。嶺底路左之辭。依然如夢中事。每想白馬背風萬里在前。未嘗不愍然起懷。前月廿一。見仲胤於才峽。始審稅駕後消息。衝風跼雪。行朔野四十八日。而能保無傷損。豈非神明之所扶耶。但賢閤祥期奄過。想季眞哀南望叫號於道途蒼黃之中者。足令天地傷和。雖以執事剛正之素操。計應傷疚倍常也。聞仲久哀阻痘。姑停北覲。眞哀遞還之期。又更差池。其外除一欵。何以處之也。陪隨父兄。雖有間於晦,蘇兩先生所遭。而踰期之後。服衰帶絰。更時不除。恐亦乖制而侵尊。尊丈到北後。當設位除服。眞哀亦已除衰斷杖。抑否邪。君子處變禮之道。竊欲與聞。儀節後幸回敎。玉川故里。臘末火發。書籍盡燒。想執事驚歎慨念之心。不比延和坊虫鼠之感而已也。

上訥隱李公

编辑

昨夜鄭兄見訪。聞門下入峽之筭已熟。門下庭棗園桑。已老而生蠧。有丘墓先人之廬焉。違棄而深入。豈門下所欲哉。盖不得已也。凡受知於門下者。旣不能出粟米絲麻。以衣食玉眷。則誰敢出片言半辭。爲挽留峽轅之計。况鹿門有山水之勝。有山田天荒。宜木麥粱黍。春燒半山。可以爲八口一歲之資。又多木。雖頑童足以煖數堗。日處其中。課兒曹之業。逍遙仁石義石之間。題品古壁滄江。此政子西所謂太古少年而衰世之安身地位也。萬亦嘗樂聞。早晩作劉安雞犬無所辭。近者因習於峽者聞之。深峽多雨。二月之中。見日纔數日。峽中皆山田。無灌水揷秧。田農値雨輟務。是以峽中無篛笠蓑衣。又有巨蛟咬人如爪攫。故農夫六月。不敢脫衣。服田必佩兩匏。貯煙火其中以敺蛟。峽農之難如此。峽中上農夫。有子日耕幾畒者。幾人有腯牛利器。終歲勤業。猶不能糊口。三冬斫楓檀楡柳。手足腁胝。斲爲器用。以取其直。猶患不贍。而况其中下者乎。門下作農長物。有生髯之奴。赤脚之婢。不能糞半畒平田。而况於無瘠牛破器乎。以此言之。入峽非計之得也。雖然。此則特以農家利害言之耳。文章有天分然後可能也。然非取資於人。未免有孤陋之譏。門下文章之成。豈但從殘編斷簡得之乎。今世禮樂文物。蕩然無存。而文山以南。尙有衣冠制度。是可以長子孫也。駒嶺以東。樹木參天。虎豹狐狸之域。無貴賤之等。尊卑之分。九旀之人。飮酒辱士夫。以毛序齒。此府南金氏之所遭者也。未知鹿門之氓。亦如此否也。峽俗大略如此。門下諸子固俊秀。又有賢父兄敎誨。何患乎淪入峽俗。而一入窮山。蹉過數世。父祖之言寢遠。詩禮之敎漸衰。而所聞所見。皆農談野事。幾何其不胥而爲獠㺚也。名家遺胤之化爲異類。不待多世。自非潔身亂倫甘心自廢者。不忍也。憂愛之至。妄効所懷。伏惟心照採擇。改圖方便住着之策。則當繼獻所聞。

上訥隱李公

编辑

下書諄復。足慰昨日未盡之懷。但决意停擧。此爲悵惘。書中陳說。足見雅意超然。此義豈百年內諸公所能辦得。小子歆尙之心。實有壤虫之媿。但念江東松檟已盡。橘林無實。爲貧之仕。古之君子亦俛取。將使執事居廟堂而責世道之任。則固宜引而自遐爲。冥鴻雲鵠。得一微命。略庇室中啼呼。於時義無不可。何門下之遽發此言耶。願門下降志屈節。勉副契家小子之望。賴天之靈。得策名當世。佐理聖明。小子亦當追躡明良之後。在端章甫之列。如其不可。亦隨門下於鹿門山水之間。贊成在澗之樂。未晩也。君子不果。執事果乎哉。先人之意。奉勖門下。惟執事圖之。

與金振伯

编辑

校中十日之會。雖在敵愾靡盬之中。同堂甚喜。別後覺有多少戀懷。天氣凄凜。屋上生霜。此時侍省餘學履何似。錦陽超除。枝谷特原。天恩罔極。直欲排閶闔自謝。顧無路耳。昌言欲趁五月七日。前往貴所。弟亦約與偕進。受伯父稿序引於錦里。仍與僉契爲陶淵打魚之會。未知無魔障否。

與金振伯

编辑

日昨。得朴見卿書。始知從者入海纔還。宿昔。言弟送示來書。其中半以下。檢擧鄙人處非一再。披翫若對。豈勝傾慰。第審有侍率搬寓之撓。是深奉慮。錦哀眼眚非偶發。雖聞已用草木之滋。然以不安之心。强忍作輟。何能責效耶。但聞狀草斷整。托屬得人。此可以安心而少紓其目力。何幸如之。來書以此事奉托。非專出於韜哀。而越咎鄙人兄弟。在執事自欿之意。無恠其愍然有不敢當之憂。然其在于今。知此老如執事。能言此老事如執事者。有幾人哉。如是而先發分謗之語可乎。願執事從早草定。使大君子德美有所考信。則斯文之幸也。八風之喩。令人大呵。然恐或未諒本意也。僕平生果從八風騰露處作家計。故儘有許多尤悔。及其閱歷世變。鼻吸釅醋。則其磊磊落落之氣。已减得八九分。而稍稍有殘風向陽之意。此古人佩韋之意。而若執事則大是雍容醞藉人。以如是姿地。少帶得激昴奮發底意。則於究遠業承大事。大段有力。所以欲撥而置之於高明爽皚之域。非欲使之措身立脚於僕向日所立八風騰露無依據之地也。如此說則亦不害爲執事佩弦之美。而執事不此之思。何處得八風字。對待殘風字爲說。汲汲於理會科斗而無一毫翕受底意思。君子亦如是乎。且僕向日之言。欲令從者爲孔淵之遊。而或慮其不能勇决。所以將殘風向陽等說。爲激發之地。而從者被世累纏繞。不能自拔。則乃欲掩護淟汨。不曾就事論事。却把安身立命處爲說。是在僕爲問種樹而得養生之說。幸則有之。執事之意。無或近於口給耶。昔者竊聞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以仲尼有農山之觀。元晦,欽夫有天柱之遊。夫農山可以望吳門。天柱可以俯湖海。則非不嵬然爲八風騰露之地。而觀水觀山。不害爲助發仁智之一端。則聖賢亦爲之。何嘗作八風騰露事看耶。早晩幸一遊孔淵。登蓮花瞰東溟。則僕雖不足爲農山之回。而亦足爲天柱之林。擇之也。聞方伯造門執禮而去。此時此事。實非偶然。但聞廟堂諸公。過聞執事之名。或比之管葛。好事者傳相倡說。此則非好消息也。執事文雅修飭。實非流輩所可及。而重厚崇深。不及先輩。使執事不幸遭向時先輩嚮用之會。則其力量規模。恐不及先輩數等。敢願益加工程於開物成務之地。無使名實不相副。則朋友之幸也。然自聞方伯參尋之報。爲執事者反覆揣量。則殘風向陽。不害爲今日安身立命之地耶。戱言實談。參互間發。想爲之一笑也。

與金振伯

编辑

萬家禍罔極。叔母奄忽不淑於仲父中祥之夕。哀慟摧裂。尙復何言。卽者。胤君來致慰問之語。哀感無已。况審太碩人體候近獲康寧。小車乘春。相羊自適於廬阜花石之間。極令人馳神。萬海鷰身世。來尋舊巢。感目之事非一。而昌言一春愁懾之中。畢竟折其孫孩。所係之重。傷惜之情。豈凡殤所可幷言耶。韜仲妻兒捲入海上。自此一哀無可洩之地。秋來。欲趁其墳草未宿。操文一酹。然亦何可必耶。密翁遺集。訥丈非不致力。而終不若有主人提起。近仲雖難遠來。宜以書訴其情事。請速整頓爲有力。如有聞韶便。以此書諭近仲如何。宣城風色。至於火書之說出而極矣。聞道百便欲突過先輩。將厓,鶴以下諸儒謹記之書。率意刪沒。毫無顧忌。如萬棄物。亦有時拊枕。况任世道之責。抱世道之憂者。宜如何爲心也。長牋緣紙乏。今將本稿付去。覽後還擲如何。書末幷錄二詩。此亦昔年所作。與此牋之意相似。有違前書言詩俱戒之意。還用愧汗。

與金振伯

编辑

碇開舟已發。此去何時來。萬頃滄波去却回。夜半掛席聲。此心難自裁。此歌者自歌耳。而昌言言前夏花府時。左右已聆此愀然。此先心而定命也。今夏揭厲之夢。漫不省悟。黃柑之夢。是從者責橘柚鄕之兆。而此不善解。遂失握送之便於一日之間。前後相負。實愧秦城七旬之義。尙復何喩。在鄕時。季通歸自海上。送書於僕。日昨入城。從子成所得從者到泊後家書。中間坼封。極知不可。欲知過海凡耗。未免率爾犯手。心畫宛然無異平日。獨無一言半辭及於身上。是爲悁懣耳。近能行不須人否。島中無痘患否。素患之道。非所仰勉。而此爲切憂。欲以藥料送備不虞。而乍到不能拮据。僅以砂糖辰砂裹呈。藏以待用如何。下鄕後兩馬連斃。不能往哭川前。然聞太碩人處之裕如。謂早晩相見。在吾加餐匙箸。比前頗健。益令人感歎耳。島中無書籍。何以度日也。朝著如前。上候平安。此外細鎖。非逐客所宜聞。玆略之。

答金振伯

编辑

大旱之年。例有䟽决。霓望旣切。此禱暗至。而䟽决之例。自有差等。亦不料其恩移越例。處以內地也。沛典纔下。甘霖捷應。歡聲遍野。士林同抃。况高堂感祝之心哉。去晦。傳姪自府遞齎致四月十三日書。並示出陸之報。披書三復。忽不知越絶之恨。誠欲奮飛相會於登𡵫之日而不可得也。狎吏當以月初入海。南風正長。船路方駛。一帆過海。直瞬息間事。以今而思前詞所謂萬頃滄波去却回者。亦吉讖先兆也。下陸果在何日。見到後况味何如。水土風俗。視濟島何如。粼近守宰有可以聊賴者否。退甫書言康海間多痘。經過之際。政有觸犯之慮。然姑射仙人。沉水不滋。入火不焦。區區伯强。豈足爲灾耶。晞陽是師門播馥之地。葛隱一區。有蹔寓不偶之句。從者棲息之所。想不離玉龍洞一壑。其遇境嘯詠之際。恐不可無庵南潭三䪨之續和也。但念晞陽距鄕里。直五六百里。全釋淹速。又未可預料。首路夷猶。知有尙遠庭闈之歎。然處地旣非絶島之比。罪名又與在棘時有間。恩許歸養。特次第事。想亦有以自寬也。聞從者在島之日。太碩人猶親匙箸。謂子母重逢。在吾健飯。况今情境視曩差降。自愛之道。想亦有方。願從者亦努力强餐。益親書冊。以副慈闈之望友朋之期如何。縱不能進用於時。表率鄕鄰。救得一分世道。非高明加意處耶。萬再送旬狀。期於必遞。十年屛廢之蹤。得蒙朝廷記念。再入脩門。累覲耿光。三載三調。粗伸分義。若復盤桓。易致灾咎。所以决意休官。退伏巖廬。鳴琴嗅荷。庶幸無尤。不意鄕象潰裂。憂虞溢目。流丸未定。未遇甌臾。苦事苦事。千萬書何能悉。惟希珍重。

與金振伯

编辑

中秋書。月前始傳到。滿紙辭意。不啻若相對穩討。忽不知山川之隔道途之遠。何令人傾慰也。旋聞有河魚之灾。退甫倉皇趨覲。傳者又言所苦非一時邂逅之症。似是瘴毒爲祟。馳念之切。日有憂歎。前書捨龍取蟾之意。勢固然矣。且得岳陽寒山形勝之詳。使人飄飄乎有荊南越中想。雖無盛速。實有一鞭往從之意。而前年喪馬者再。無計致身。年來又杜門簡出。便作坐偶。無遐擧遠遊之意。甚矣其衰退不能振也。德稱詩姸圓可愛。甚欲次䪨奉贈。而非猝乍可辦。至於長篇大作。非手分所可能。平生又未嘗一遊其地。雖欲下筆。無以狀得其形勝。奈何。間從兒姪輩。得高明所爲詩。如六噫等作。甚有作家聲。想於岳樓登賞之餘。必有感物之興。如范希文所云。早晩不惜投示咳唾之餘如何。廢却吟詠。亦自不惡。然自古流落之人。多吟蘭詠杜之什。爲消憂遣興之資。特不爲怨詞足矣。况歌頭徹雲。得愛君美題目。子瞻所以有汝州之移也。若有意爲此則不可。至於處江湖而憂君自發於聲音韻律之間者。又何可一切不爲也。瀛洲方丈宿世仙緣等語。足見高明氣分未全低處。如僕者平生有毗盧峯想。而昨年見擬關幕之首。却輸籌別人。則不可謂之有仙緣。若於高明在蟾之日。得佐湖幕。庶有一晤之階。而在人者又何敢希覬耶。書末勉勵之語。誠感不遺之盛意。但此鼎器已破。無收拾盛住之望。恐終爲小人之歸。貽羞於朋友。奈何。日昨些有不愜於心者。使一僮抱琴。袖携國語一兩冊。步往孤山。與訥翁語。晝則講魯語齊語若干編。夜靜人散。鼓平調數闋。訥翁亦不以迕意。昨日爲祭月浦翁。罷還耳。朴見卿哀詩。無足送浼。其起語云停琴發長喟。喟罷淚如雨。會心無一事。身世日孤踽。憶昔癸卯春。我輩京口聚。醞藉有川翁。之子特高古。其下歷叙金浦舟行時事及久別之恨。末云或流爲孤囚。或化歸鬼簿。結語忘之耳。此詩草本。不記納處。不能謄副。可恨。聞調度極窘。而此亦家家匱乏。無出力相周之望。可歎。墜露落英。自是湘上人活計。亦奈何。

答金振伯

编辑

七月書。披翫已十回。顧無由更接音書也。秋序向盡。行吟中起居何如。川庭向有胃氣之症。旋卽平復。豈非天佑耶。此中月前。掩宗子之坎。萬事已矣。鄕鄰長老知此子者。頗有誄文以哀之。執事雖在牢愁中。幸無惜數語塞悲也。來書出於旣望之翊。豈於書發前夕。作泛舟之遊否乎。想亦有望美人天一方之句。恨不能得見也。茁浦丈言左右戒勿向僕道洞庭如杯君山如丸。但道所見勝似所聞。是左右欲使僕牽動湖山千里之興。作天涯團會之資。其語則可笑。其意則可感而又可悲也。但僕出無驢馬。秋來又病右臂。左脅不便運動。已無鞍馬出入之望。雖使洞庭君山不讓巴陵。亦沒奈何矣。似聞朝著一變。未的事端所由。人得人失。無關我事。左揆再昨年。雖不能力爲左右地。亦未見有時宰待子瞻意。放還之期。自此愈似杳然。每讀來書萍蹤無止泊之期。對西景心折等語。爲之愍然。

答金振伯

编辑

得書。爲一喟然。天涯變服。已非人理之所堪。况再昨爲卽吉之日。其號呼莫逮之痛。尤宜如何也。今年癘疫交熾。金仲鴻,金得輿之歾。俱係不幸。至於金顯甫父子之同日殞命。直欲籲天而不可得。此豈但德門之所關而已哉。恬靜博雅。謹守前烈。求之嶺中。豈復有此父子耶。惜哉惜哉。與景文向來交書。鄙意本爲文章繁絮之弊而發。欲令一世英材如景文及賢胤退甫等輩。先用力於六經四子。以立其根基然後。方看洛閩諸書。以達其歸趣而已。若夫問學上次第。豈如僕流放者所敢妄論耶。然學問之道。亦不必先從洛閩書入頭。何則。先從洛閩。雖無門路差誤之患。於思索工夫。太似任便。必也先讀六經。次讀四子。凡有疑義。以己意反復窮究。閱歷許多辛苦不快事。然後始取程朱書。以證吾說之同異得失。方是實見得而體驗有力矣。僕近閱中庸。到鬼神章以下無中庸語意處。忽不知此書之爲中庸。且於訓詁之間。若有不能盡當於心者。反復數回。有稍稍覺悟處。而其終不能覺悟。亦多有之。及取或問書參考然後。前之疑者十去八九。信乎朱書之不可不看。然先看中庸。後看或問。次序固然。今之學子往往先或問而後中庸而可乎哉。夫六經四子源也。洛閩關建其派流也。從源達派。似難而實易。泝派窮源。似易而實難。今人皆泝流而逆上矣。以洛江梢工言之。掛帆金海龍塘之口。順風泝上。斂楫整梔。歌笑中流。不多日。到尙州大津。自謂無難及。檜洞以上。湍益駛而水益不盛。則已落帆持楫。左右撑過。轉懽作愁。河豐以上。多石而不可舟。則已便回棹矣。况石浦穿川黃池發源之地哉。僕嘗聞造舟者之言。寫材於黃池。左右山水淺則箇箇浮下。褰裳持捧。碍則捃挑。備閱無限辛苦。歷穿川鹿門之險。過夫麓眠𪆽。則已束筏鱗屬而下。到宣城上下。便刳剖成舟。待水浮下。水盛舟駛。不擧帆而自有沛然之勢。特遇灣曲。用楫略棹而中流自在。達之金海而無難。何則。順水也。今僕旣不能褰裳穿川。又不能掛帆龍塘。凡江水橫帶處。僅窺一二。而皆凌躐而得之耳。是以景文輕我。援枹賈勇。有一戰遂有之志。天王雖甚衰微。其言則順。特不能命將出師耳。向者嘗求助退甫。勉以桓文之事。而退甫不肯。今高明又却爲景文助勢。寡助多助。亦因材之理如此耳。訥門難易之說誠確論。然此亦就方進自畫者所占地位而論之耳。若直下不得不措。人一己百之工。則難者豈不能到易底境界。而蕭瑀之馬。一向蹇躗。末由追躡阮于之塵。則一進一退。終亦止於商賜而已。奈何。僕之前書。欲使從者讀韓碑王,曾文。正以前頭有受用處而言。如僕者雖倒誦此等書。盡得其體裁。何用焉。景文非但文章贍逸。其言論風旨。决非流俗。昔年嘗向我鍼砭病處。能箚得心術隱微之會。使人發汗沾背。是他於心學上有實工而然。非騰口之言也。僕於景文。其愛重欽服如此。今書所云回棹梢工。非指景文。實汎論俗弊之語。蕭,阮,商,賜之歎。亦恨其不能追躡而發。非欲以蔑裂之工。突過頂上而然也。

答金振伯

编辑

昨年重午書。至今稽復。愧愧甚甚。卽日行吟中况味何如。八年湖外。又見降生之年攝提重回。能不悵然以感也耶。且念賢內子往從之後。似不免有接濟之撓。心地淸凉。恐不如在天際孤庵時也。天旣使吾兄作一頭陀。備甞無限苦行。而乃接引婦人。作維摩室解禪之天女何也。爲一喟然。聞退甫以旬後往侍。以定省之暇。雇田作農。爲奉養二親計。恐非失計耶。中古以前。凡責逐之士。官給粮料。蘇齋珍島之日。地主受柄臣旨。凌窘備至。以粟換米。而猶不廢給糧。未知此法廢於何時。而至使士大夫子弟躬執犂鋤也。可歎。前書累數千言。義理明白。辭采爛然。反復諷玩。足令昏者有開發之意。其中中人以下。皆在金海者。一轉語尤切而有味。敢不服膺焉。但僕之初意以爲才俊如李景文者。其於朱書用工已深。更取六經四子。熟讀而有得焉。則爲文章。尤似簡切而免煩猥之弊。以學問言之。亦不外於六經四子云爾。是其意欲先六經而後朱書。非以朱書爲不可讀。而景文大煞費力。致令此說流入於高明之耳。示以入德之次第。曰朱書當先讀。賜則有之。非所以諒本情也。梁王公糓毛鄭夏侯之云。似矣而有不然者。之數子者。出於程朱之前。各以其說談經。故固不能無舛錯傅會之失。然近世學者爛習朱解者。其成就勝似數君子者。有幾人哉。六經非朱書。而其註解皆程朱之言也。學者若眞用力於六經四子。則雖不讀朱書。而朱書便在是耳。何必讀汪尙書,劉丞相,臺端,詹帥所往復書而後。謂之讀朱書哉。納欵之餘。又發拗言。高明將視我以榻下之孫皓矣。呵呵。曹幼淸事蹟。係是先亭故事。後更咨示。亦一事耶。

答金振伯

编辑

五月初吉書後。連見退甫書。可知胃氣已回。腰脾齦齶等症。節次就平。慰仰不已。但前書中所引孔蘇二公語。何其悽惋之甚。與晦翁答儲行之書中語意象不侔也。景文要見高明答此間書甚切。故因便送示其答書。深服其文贍義正耳。春間閱中庸。有所疑碍。輒箚記。將以送質座下。夏裏虎溪之行。先以示退甫要砭勘。渠果一一批示。其見解甚精。後輩中有此等人物。眞是可畏。但此無心得於渠說。但見其是當。未覺其紕繆。故不敢有所違覆。今又因渠索還。並其珠櫝而還之。是渠意欲呈似鯉庭。故請幷送鄙說。盖無鄙說則於渠說。或似有領會不得處故耳。非敢以兩說訟得失而然也。近又讀易。亦隨見箚錄。未及脫藳。早晩當續呈請敎也。理氣說。是景文枉聽。如有之。豈敢相秘耶。

答金振伯

编辑

此際退甫見訪。詢得春來動靜之詳。一慰一唏。春分已過。日氣一向凄陰。遙想洞庭君山之間。濁浪排空。無景明佳色。其何以度日也。中庸疑義。聞有辨破文字。今番何不錄寄也。讀易箚疑。書在休紙。上經數十卦說。散失殆盡。今不能錄奉請敎。日後當補記送去也。八則陽生說。甞聞朴丈天柱氏語。知錦陽先生有所爲說。而文集不載此說。座下果記其大槩耶。雖無前聞。幸自爲說相示如何。訥翁則依總目中六十四卦圖說去。謂少陰在八陽上面。是陽生之證也。淳伯及景文。却以訥門之說爲不可。景文依河圖三八木在陽方者爲說。此則恐非恰當之論。如何如何。年來有若干著述書在小冊者。縱不能遠以奉浼。退甫來時。甚欲勘定。而渠有眼疾。不喜看文字。不能一一取質。可歎。知渠謄出數件文字袖去。可資閒中一粲耶。聞朝家軫灾。分遣審使於八路。謫客䟽放。亦節目中一事耶。僻居無聞。堪可鬱鬱。

與金振伯

编辑

六月於石亭。得四月十七日書二封。又得疑義覆示者。披復再三。怳如親聆音旨。忽不知山川之阻道途之遠。何等欣瀉。萬素患腹暑。每夏輒作。五月初。趙友弘燁以其先澗松翁集至。遂同訥爺入文山之小庵。未卒業而移棲石泉。六月中旬。始得究竟。繼而諸兄弟以爲先祖十年日記。先父兄盖嘗留意傳謄而不遑。失今不圖。後難整頓。遂刻期移書。請訥丈讐校。又於性理羣書。大學衍義。朱子大全。春秋胡傳左傳等書。紙頭卷面。得考疑互證文字。逐一傳書。亦不下數冊。合而編之則可得六七冊。早晩擬自溪院鋟梓。而不但事力不逮。今之世與曩時不同。玆事之成。未保其無齗齗之口。只得凈書一件。藏之舊篋。第請訥翁作跋語。切願高明亦爲一語以張之也。此事直至秋夕方了。訥翁以旣望始還舊廬。此老操几百餘日。益見其氣象和厚。心事平易。柔中有剛。雖和不流。其眼目旣大而且精。求之古昔。實寡其倫。但僕坐在春風四閱月。躁戾之質不化。正所謂下愚不移者。媿媿。似此多事。疑義所覆敎者。捲置一邊。不能再繹。今不記其說話何如。而湯武平常之云。近於科儒揣末答問之例。如此爲說。無乃太昆侖欠界分耶。庸,易表裏之說。訥翁之意。以爲士君子得力於中庸。而取六十四卦。觀變玩占。語默不妄。則庶幾寡過云爾。至於刑僇之說。亦有意而發。非謂易之道僅足以免於刑僇之云也。此外多少。當俟再閱後續報計耳。八則陽生。來書上欵說好矣。而其引揲蓍法。恐非本旨。訥翁亦以爲欠似襯貼。因萬敦請草出小說。方忙不能書呈耳。葛庵集。每略綽看過。故未見其載八則陽生說。高明所云。豈草本在眼而云然耶。聲䪨非吾儒急務。何必遠浼崇聽。暑月攷校之役。頗費心力。前症闖發。跨秋愈甚。其苦可言。然炳燭殘工。不宜間斷。待新糓登塲。擬携周禮。請學於訥門。盖周禮大海也。巨浸之中。無物不有。誠天下壯觀也。三十四十之年。何故不窺其涯涘。屬此白首殘年。始刮昏眵而欲涉其流。其亦可笑而可哀也。退甫中庸說。曾懇並送。今却秘之何也。後便送示之意俯及也。

與鄭塤叟,箎叟

编辑

大旱餘。近始滌雨。伏惟靜居讀書。益有生凉之趣。瞻想不能自已。三月辱書。承坼後時。無端滯留京洛。修復又後時。悚汗悚汗。聞家弟近往大田。其能數進起居否。早失敎。其兄又不能以身先之。今幸得近君子耿光。幸隨事規誨。渠性質馴謹。不似其兄之樂放縱。有敎豈有類哉。

與柳允卿用賓

编辑

礀翁十七書未及覆。而廿七書又至。開慰之餘。並切媿悚。况審棣履均福。賓兄有國子之命。愈令人傾喜。登第後歲星幾周。而始霑一命。洪範五福。壽居貴先。良有以也。呵呵。陽生說。六十四卦圖所排置者。足爲一證。而程傳不曰生於陽而曰陽生者。文字不類。故萬亦不能無疑。月前豐山李持國有所云云。其語意與令兄前日之言相近。而又加分明。其言曰八則陽生者。八生九陽也。人或謂六亦生七陽。然自五以上爲位。自六以下爲數云云。此外又有分曉之說而萬忘之。然大抵有理。從當更叩奉報耳。淳伯書。雖是一家閒酬酢者。然談說文義。與私書有間。何妨投示耶。來書曰。蒙昧之物。不無一分所見。旣不能自信。何敢向人開喙。如有所見。雖不能向高明者開喙。獨不能向蒙昧者說破耶。

答姜淸甫久之

编辑

牽想中。賢器袖致僉札。立翁又贐以四䪨。披領多謝。第審長公向來有針石之厄。雖已向安。猶切驚歎之心。萬老親之下。得邑非不樂矣。而似聞水灾後三千夫。只有八百夫。其民散可知。驟當弊局。令人搔首。寧欲辭遞。而以親故不敢勇决。將以端午後西上。而夫馬姑不至。亦力孱而然矣。杜谷碑。辭理到而典則尊。卓乎無以議爲。但此老癸亥後。已息念當世。其心事。與金溪庵一致。此政此老高處。此碑旣以崇禎處士碑爲名。則盛製範圍。固宜如此。崇節義也下。輕輕攙入此欵。字約而意周。則又似完備耶。韓柳以下作者。銘中重叙序中事者多。然近於重複。此銘𢬵去仲連姚許語。以謾筆說去三數句於文山崔崔之上。尤似粹然。其再說文王。政得作家法。歎仰歎仰。荷詢聊貢瞽見。然小巫之言。何足以備大匠之用法耶。來詩儘佳。終不若以序贈言之爲有補。幸爲萬圖之也。得隴又望。不可謂廉使君。

與姜公望

编辑

昨夜明月當空。風露凄淸。援琴度曲。意思悠遠。其一半在龍門伊水之間。所謂隔千里兮共明月。未知能共之否乎。此時僉起居何如。萬年紀漸暮而急性去益不化。尤悔多端。自憐自憐。文辭本拙。近又神精日短。潢潦夕除。存者無幾。而不知者往往以狀碣等事相責。大是惶媿。牢顔强副。自欺欺人。不得不披閱經子。以濟孤陋。春夏來。了得一部羲經。今方讀周禮。而家居酬應煩浩。未偸一日間隙。月初抱書入西洞齋庵。秋夜正長。宜親燈繼晷。方得四十五日之效。而此地油荏絶貴。今因兒子長川行。作書求荏。人必笑之。若到軒下。幸各惠升合也。他日當爲松翁作碣文以報也。好笑。

答金仲綏

编辑

本月小望。自西里送致辱賜書。兼有數種文房之具及前後所爲詩十四首。拜領珍玩。如得百朋之貺。良荷厚意。數日來。秋意乍動。不審視篆餘起居何如。承有秋來投紱之意。然梁人纔脫水火。方便奠居之策。有不宜少緩者。雖使瓜期已滿。民猶有借寇之請。况未瓜而歸。其有不卧轍者乎。存心愛物。所濟已多。芻牧之寄。恐不可不卒也。釜海詩。圓活爛熟。無極力辛苦之態。但泛舟釜口。而無一言及於壬辰事。豈中洋攬月。淸致飄然。有蓬壺問仙之想。而一切兵塵腥穢之氣。不到於胸次而然耶。坡翁赤壁之遊。何等淸致。而却致意於周公瑾曹吉利。是他胸中有俊氣遇境興懷。俛仰感慨。有不能無言者矣。使君却惜牙頰餘潤。不湔平行長,淸正之遺汚。以少慰宋,鄭二公之忠魂何也。卽事十絶。亦容易打成。銀河浸斗一句。又道得前人所不能道者。眞是奇特。至於瑤華一句。僕不足以當此寄。豈屬意他人而偶書見贈耶。今輒不揆蕪拙。逐韻步呈。壬戌詩若干首幷錄去。幸有以斤敎也。僕年來有閒漫工夫。所編書有所謂聲䪨考正者。其意欲粗解華音。窺樂府一斑。雖年老精短。此意未遂。欲繕書一通。以資字學。幸以數卷紙地。俯相斯役也。

與金仲綏

编辑

向來對吏之戹。付之徂化矣。新年。伏惟新福鼎至。起居萬重。與李景文往復事。從者所聞錯矣。雖甚僭妄。何敢道朱子文章不佳哉。僕主從源達派之論。謂學者宜先六經而後朱書。景文主沿流討源之說。謂宜先朱書而後六經。訥丈主兩是之說。霽翁引近思錄四子階梯之說。故僕果輸欵。何嘗詆朱書爲不佳哉。僕年來留意邃書。案上置儀禮,周禮,律呂等書。又方披閱羲文之言。而神精有所不周。可歎。頃得肥柯二絶及紀行三律。每得盛作。使人有望洋之歎。第恨倩人書示也。從者筆法。類其爲人。無世俗葷血氣。此後詩札。必手書以送如何。僕非博羊肉也。

答朴見卿龍相

编辑

茂長丈行。獲承辱札。謹審閒居冲養珍衛。區區豈勝欣瀉之至。萬牽復已是意外。遷調又意外之意外。惟是擧職不勤。屬有陵卒推論之端。此事未究竟之前。不敢呈告歸覲。是爲悶人。月前獻陵歸路。値潦水盛。長新川渡。揭厲兩難。乘舟鶴湍楮洲之上。登狎鷗見碧波。直到露梁。見所謂成氏兪氏柳氏朴氏之墓。午潮初上。舟行甚徐。西望楊花孔巖。桂陽一眉縹緲入眼。記癸卯春江海之賞。有七言一絶錄在別紙。覽到。想爲之渺然起想也。霽翁虞部之命。聞欲趁肅。深有犯忌之憂。雖來恐不可數日淹也。鄙行似在燈後。秋末欲一遊紫海。携老兄登觀魚臺。以酬四十年宿債。第未知捓揄者不相戱也。

與鄭子成

编辑

由臺省出守小縣。自他人言之則可唁。自子成私計言之則可賀。專城之養。自古爲榮。保寧雖有水帥。無監有蟹。世豈有楊州鶴哉。况有永保亭之勝。諷翠翁之詩。觀洪正字之巨額。知龍之不能爲灾之妙。亦自不惡耶。夫馬已到。而發行在何間。未前。竊欲一往叙別。幸的示也。此有詩若序數件文字。欲書贈而乏紙不能。篋中如有善紙。幸於此奚回。賷投也。

與金退甫

编辑

每與退甫言。如渴者得飮。別後常有不洽之恨。何時可得旬月之欵。以罄底蘊也。今日果發還否。朋舊屬望於尊家不淺。願益努力。如僕者無足道。然無媢嫉之心而有樂善之意。幸勿廢言。書藳謹裹呈。

答金退甫

编辑

今春滯留故居。其端不一。而其一端。樂與退甫語。雖麋鹿之性。終尋藪壑。而心未嘗不懸懸於羹閣文會之所。不意珍緘遠投。存問阡塍。十回披翫。如得百貝。但執禮太過。是爲媿悚。以退甫之文雅見愛於鄙人。亦辱矣。而退甫却䞭廵有不敢當之意。又却力挽墨池中人。撑上雪嶺之㒹。以所以待先生長者者。施之於衆棄之日。此退甫殆欺心以相與也。孔子曰。親者毋失其爲親。故者毋失其爲故。退甫若終始不遺。毋金玉爾音。則但以平語相問。間爲相規切責勉之語。使離羣索居者。得有所警發。則退甫之賜也。龍淵之遊。退甫或不能無此意。然若指期爲言。恐未免有行不顧之失耶。僕近得一絶。籬邊早稻向鋤初。山影陂塘手自䟽。灌滿下田方起入。午風飜盡案頭書。此僕近况也。歸日。尊丈有問。以是仰對。

答金退甫

编辑

前書撝謙太勝。相悉間。何至過貶如此。竊瞷當世非但道學掃地。文章亦然。求之吾鄕。惟退甫數人有前頭之望。所以忘僭奉勖其欲衆體俱備者。亦屬意不淺。且識退甫優爲之也。退甫乃歸之無益之求。而欲從事於實地。意甚盛意甚盛。然僕之所勖於退甫者。非斷置此事而專用力於文章也。道學文章。雖有本末之序。而初亦非兩件事。退甫習於紫陽陶山二夫子書。其文章何如。亦何嘗衆體不備耶。僕之所望於退甫者此也。但在彼則操婦女之任。在此則有事務之牽云者。使人喟然發歎也。書末規勉之語。敢不服膺。但此志不率氣。齒日暮而病根依然。恐終負同人謬許之意也。李景文亦於春末。有長牋論朱書事。其言切中吾病痛。文亦雅鍊可愛。往往語意有健處。僕答書少頷服語。盖欲他剗劌就約。而亦僕麁氣未除而然也。他日相對。試問渠所言何說。僕所答何如也。吾黨有退甫,景文。而恨無由薰襲餘馥。以化吾頑根。可歎。

答金退甫

编辑

臘月旬間。修付慰字於尊府座下。適病倦乏紙。不能致候於從者。殊以爲恨。卽奉前月九日書。披感之餘。第切愧汗。憑審邇來侍奉學履保重。何慰如之。臘間景象。想已覺酸噎。承喩。又一釀淚。若其黃茅石广。風雪凜然。異鄕孤囚之悲。比前甚焉云者。殆令人想像。噓唏累日不怡。噫乎奈何。窃聞國家慶祥荐至。方有頒赦之擧。區區攢祝之餘。幷切庶幾之望。未知不落莫否。來書所云孝子處此。必有其道。而乃伈伈不一用力云者。迷滯之見。未領指意之所在也。使孝子處左右所處之地。則其將犇走當路者之門。號泣訴籲。期於得力耶。抑積吾誠意。感回天心。得陰誘之力云爾耶。由前之說。則非惟無益於事。適以貽累於父兄。雖孝思切迫。無不用極。而非道理之所敢。由後之說。則左右誠意。無愧於古之孝子。若可以動得蒼蒼。而上天悠邈。不我肯卹。亦末如何矣。然聽卑之天。亦豈終邈邈而已耶。至於悼悔弸中。發於聲色云云語。實非所望於吾左右也。如僕全無學術者。居家百爲。無非躁戾可愕之事。若退甫本質溫潤。濟以庭訓。平日期望。實不草草。今何故却有此等節度也。中庸所謂素患難云者。指君子自己身上說。若事係父兄。有多少廹阨。如退甫今日所遭者。則雖以聖人隨遇自得者當之。似亦有排擺不得者。然事到無可奈何處。不得不處以無可奈何。只得左右承養。竭吾力之所及。以聽命物者處分而已。豈得輒有憒憒爲乖戾聲色耶。吾知左右必無是事。而中有抑欝。有時闖形於不知不覺之間。有此刻責之言耶。孟子曰。德慧術知。恒存乎疢疾。又以困橫拂亂。爲增益之地。須於一切拂亂處。務加堅忍之工。增益其不能而進其德慧。是所望也。季通不挫。政由他心境泰然。仲默之心。必不能如乃翁之泰然。然至以義理相對怡愉。則非仲默內懷抑欝而外爲怡色。以慰悅乃翁之心而已。景文前書固好。後書似較健。然不害爲切磋之道。宋儒諸賢於先輩。非不極尊慕。而及其剖析義理之際。苟有差失。盡言不諱。况景文之於僕耶。獨萬之氣勢。不能抵當得他。所以欲藉退甫之援。挫動他方盛之氣。而却以天王自處。將仲尼門人喚做桓文。宜退甫之不居。可呵。

與李景文

编辑

鳳城別後。聲聞久阻。卽對希甫。承新年侍省餘學履益珍。欣慰難量。萬臘間墮傷處。至今作灾。老母眩症。彌日不快。煎迫可勝喩。前冬。承有東峽求田之意。日昨。訥翁送書來。要借石庄田廬。書中賺及景文意。未知從者抵訥丈書。有甚說話也。訥翁决意東入。吾與景文。似未免騰口而已。希甫言景文以萬不曾勸讀朱書有所云云。萬向日之云。非謂朱書不可讀。謂不可先讀。何者。經書爲本爲源。朱書爲末爲後。有志學問之士。先取三經四書。爛熳熟讀。其有疑晦。勿全靠注解。以己意反復窮究。費吾心思然後。方始有進。如此則學問免騰口之患。文章亦簡潔可觀。而近來承學之士。先從朱書下手。故學問無心得之工。而文詞亦失之太蔓。所以前此相對。關說及此。今景文云云之語。似未領僕之本意。可歎。訥翁已老矣。霽翁又漂漂漲海間。今日後輩中屬望。在吾景文。而却未免有逆取順守之意。豈不可慨也哉。往在獻齋。有高生,盧生來問讀書次第。僕謂經書似繭。外家似絲。吾聞烹繭得絲。未聞烹絲有得。今景文欲捨繭而求絲於絲耶。僕平生不能烹繭得絲。從人得殘線。欲補其綻裙。而却向善蠶家論繭事。宜乎其冷笑而無頷意也。

答李景文

编辑

數日殘炎轉熾。不審侍下學履何似。來書辭嚴而筆勢浩漾。其文章遠續稼,牧。言議髣髴葛,密。際此法門摧敗之日。得聞景文跫音。豈天之有意於斯文歟。披讀百回。持以示人。盖不敢私之也。但盛意於鄙生本意。似有不能究悉者。鄙生之意。欲令承學之士。先六經而後朱書而已。何嘗有貶薄朱書之意哉。乃景文縷縷見責。末乃以中毒連累等語結之。萬誠震懾汗下。不知所措。此則景文殆失言矣。且景文知僕未嘗用工於六經。又未嘗蠡酌朱海而外爲浮浪無實之言。故有和戰之說。尉佗之喩。然尉佗猶據有南越幾千里之地。而僕無專門旬月之工。比之於佗。亦僭矣。今景文脚踏石塢茶市。手攬隱屛鐵笛。以號令一世。其氣象或近於漢末挾令者。亦尉佗所不爲也。來書累數百言。唯小家稗說匍匐歸來數轉語。辭理俱足。使景文立意遣辭皆如此。豈不能使僭佗撤纛稱臣哉。景文書。自源仲以下。皆斂手稱奇。而自尙六經者觀之。終有膩氣。更願加讀詩書論語以約之如何。

答李景文

编辑

來書滿紙所眷眷在行處。可見高明近理之工至深且切。如此做去。自然有衛道距詖之盛業。斯文幸甚。至於招引等說。大失指擬。如僕者只是依舊一狂生。焉有此等意耶。六經朱書。鄙意特分先後爲說。而左右每斥以非外朱書。前後累數千言。勒加之以朱門叛卒。誠爲惶恐。此事結裹。在於高明。不在於僕。晞陽曾亦關說及此。顯有扶抑。此間答書。略有說話。今忙不能謄副。可恨。左右最初書。送示川上見逸。此書必有副本。後便勿靳謄投。俾得珍藏。如何如何。遠紹髣髴等語。宜景文之不敢自居。然亦勿太拒。益加工程。期於副實。區區之望也。

答李景文

编辑

虎溪時得四月初三日書。𫣧酬應繁浩。不遑筆硯。還巢後苦無便。仍尙稽奉報。可勝慚恨。心氣發作。在僕輩自是常症。景文何故却有此等根委也。是血分不足。不能滋潤心肺而然。幸多試四物之劑。兼進義理浸灌之工。不失爲外內交治之道耶。前書責還。未領盛意之所在。豈此無所聞。而嘵嘵之口。有以此書爲言者乎。吾儒家於論辨義理之際。意見不合則未嘗苟同。不苟同則不免費氣力爭執辭句之間。往往不甚溫遜。雖平日尊事之地。又不肯回護爲說。况景文之於僕耶。前書中挾令之答及招引以下一轉語。較似不巽。然自我先以戱語相加。除非至孱劣欠骨力者。所答不得不如此。僕已忻然領受。子姪輩亦不以爲嫌。薄俗雖甚險𡾟。誰復有投間釀釁。如景文所云耶。晞陽書所云。恐失和氣云者。淺之知僕。而慮患憂讒等語。似亦出於懲吹過慮之意也。僕方欲取景文前後書及霽翁父子書。糊褙作帖。以資觀省。雖百書督還。斷不可奉敎也。他山之石麁故能攻玉。若把已鍊之石。加以脂澤之物而使之攻玉。雖十年磨盪。無益於攻治。雖使景文書辭。十倍前書。也自不惡。而霽翁閱歷風霜。志氣摧頹。有此過慮之語。可歎。頃與退甫一宿水閣。知與景文有就靜講討之約。未知退甫赴龜潭耶。抑景文入陶淵耶。退甫袖中納一件粗謬文字。計應浼聽。幸一一痛砭。毋以霽翁之戒。看作大典。則拙者之幸也。

答李景文

编辑

慕仰中。又得長牋纚纚累數百言。字字可愛。披復再三。奚啻躬奉色笑耶。從審侍奉下學履增重。尤用傾喜。萬家仲室患在朝夕待盡之中。大貽老慈之憂。燭工亦復廢閣。自憐奈何。中庸疑義。頃蒙退甫駁批。其語一一是當。於此益覺陋人看書之麁。今景文書。帶得疑恠之意。而又却竄端。不若退甫之直截。豈前書督還之意。猶未消融。每以遜辭相加耶。不直則道不見。朋友切磋之道。務貴傾倒。如何如何。春夏來。果有羲經披閱事。其讀法姑置。傳義卦體。强索過十數番後。始看傳註。其間亦不無一二箚記。然程朱說外。又豈有別樣意義耶。僕少時。雖累百行。經眼成誦。今於此書。讀至百遍。而經宿盡忘。神精短淺至此。讀書何爲。惟願吾景文趁此好光陰。益加溫理之工。終究遠業。是區區之望也。嘗聞宅姪之言。景文以文章爲不足學。是景文有激而發。然文章亦非小事也。非聖人。盖不能發言成章。亞斯以下。不得不少加意於孝弟之暇也。近世文章家。大煞枝蔓。投口流傳。眞若贍富者然。其實無格力。要之學問之道。先博後約。文章亦如此。景文旣博矣。幸有以約之也。

答鄭道翁重器

编辑

索居涔涔中。蒙賢族姪見訪。仍得兄手滋。兼叩閒中動靜之詳。奚翅承顔接辭。披露多少耶。萬添以晩暑。眼視轉益瞖然。雖欲尋行數字。爲消遣餘年之資。亦不可得。可歎。春夏來。有圖書彖象尋索之工。而前躓後窒。未窺其涯涘。此時何嘗不起人遠之歎耶。窮理治心。非萬惰劣者所可能。而遮書送日。亦不如意。如此而豈能收斂凝定。副故人責勉之意也。晞陽連得平音。偶有長牋往復事。恨不送納座下聞折衷之至論也。年前以六經根本朱書末派之說。與李別檢象靖有所論辨。晞陽亦以先朱書後六經之說。助李君爲言。所謂長牋。因此事而發也。橫溪丈人安報殊可喜。恨不能拜書奉候耳。師門文字。已成完帙。斯文之幸。顧無由奉玩也。

與李欽甫猷遠

编辑

遞中獲奉前月望日所賜復字。文辭筆畫。酷類錦陽手法。披玩十回。殆不能釋手也。卽日木落霜淸。伏惟端居講討䪨味。日益淸適。瞻溯更切。衍義書謄本。其已斷手否。迂濶之見。常謂東人獨保衣冠制度於天下左衽之日者。未必非箕聖餘庥也。爲東人者。宜與孔聖一體尊崇。就太學及列邑文廟。別設一廟以報祀之。如有讀書宰相。謦咳於黈纊之下。則以聖上憂世道望蕩平之盛心。必樂聞而亟行之。獨世無其人耳。每讀葛翁先生所爲衍義序。心有所感慨。誠願一讀全書。以遣礧磊之胸而不可得。所以前後奉書請齎到訥門者。盖不但爲讐校一事而發。幸有以諒之也。

與李君式象遠

编辑

卽日秋序乍冷。侍下起居何似。南谷,丹界二大爺傾逝。竊想感傷多端。有欲抑而不得抑者。奈何。仁山事。已無可言。後生崇報之道。惟校讐遺書。留待後賢。此一事存焉。日昨。朴虞卿言欽甫兄携衍義投訥田來。庶幾從長者後。充治書蒼頭之役。惟日企俟。昨對若天。知欽甫之行至靑鳧捲還。不勝慨然。其勸令捲還。亦不害爲觀變玩占之道。然衍義與文集不同。無挨人眼翹禍之慮。何至過自藏秘。作巾衍中物耶。聞向日圮水之厄。貴藏千卷書。淪入海門。而獨衍義廿冊得全。其淪沒者。亦得之泥沙之中。殆天靈默佑。使二老先生一生精力之書。得行於箕封一域也。是有欲秘而不敢秘。欲無傳而不敢不傳者矣。鄙意欲望欽甫擎奉一來。與訥翁商過一番。恐不可已也。且念此書已一經水患。日後水火蟲鼠之患。皆未可知。單本私藏。非慮患之道。計有物力可容手者。及時貿紙。束冊謄書。副本分藏于丹山或高居覆瓦之家。恐不可已也。

與李休彦萬容

编辑

昨日得成甫書。知兄安報。慰甚。萬自溪院通讀所。轉向洪師傅焚黃所。昨始還巢。今早又來溪院。聽近思錄講讀。雖事出於奉聖敎讀祖書。鎭日役役。應接不暇。痰嗽又復發作。良是憫人。校中藏書事。想已了畢。而家弟尙今不還。豈未及藏弆耶。聞府伯欲手書御製詩。作懸板云。果耶。此間亦摹刻特旨。揭板於巖亭。又方屬筆訥丈。作近思齋記。爲續揭計耳。大抵向日事。實出聖朝偉典。其在奉行之道。爲士子者所當齊會校中。講論賜書。不容但已。而校帑無以支供。且本府地廣士衆。雖校中事力有裕。實有難容之歎。莫如自列院私相講習三經之爲便。而且專宜自校中發文各院。諭以此意。不然則官家以此下帖遍諭。似不可已耶。府伯捐捧祿之餘。分屬校院。爲勸奬之資。足見儒吏作成之盛意。而以此不貲之財。但作科儒勸課之費而已。則或近於有名無實。若以此物。作近思,衍義,三經通讀之費。則其功效尤大。幸以此意謦欬於偃室如何。想樂聞而不以爲惡也。

答辛元夫性中

编辑

元明兄行。伏承寵翰。謹審向來靜居學履珍重。欣慰則深。然無由瞻望德宇。穩承淸誨。送眼南斗。渺然起懷而已。澗翁集。賴訥爺無恙。元明兄誠意篤至。有不敢以湔劣自外。始入文山深處。終又移住石泉。得以竣完蒼巖文字。非但事偉文拙。年來苦多冗故。未遑犯手。若上樑文。容或措手。而記文則非萬之任。更須別求他鉅手而屬之如何。上樑文亦待氣象好時。可投筆叙得巨人名區。非有助發意思。則恐不能模寫也。忘憂集終失編書之體。年譜亦不分主客。綱與目相紊。每見之慨然。苞山士友若有改正之議則幸矣。

與金善有必慶

编辑

阻面且三歲矣。不審履玆初寒。起居何如。自有溫陵追復之典。追感先冲庵先生抗䟽事。取原䟽及登高賦。高聲大讀。爲之慷慨流涕。謂國家必有崇報之典。今因化寧呂友書。得賜祭時梗槩。又以兄意書示䟽字䪨。要僕和送。呂書謂原䪨出於禮官。而縉紳章甫和者甚衆。恨此居甚僻。不能致身周旋於致祭之會。覩盛禮而和其詩。以效契家後孫咫尺之義也。但䟽字作分疏讀則爲平聲。作書疏讀則爲仄聲。次韻諸公。若押作上䟽之䟽。則爲失照管。此之不可不知也。事偉詩拙。不足以發揮盛擧。輒以寂寥數行語。略叙首末。獨恨踈逖之蹤。於一切時耗。殆同聾瞽。其致祭日月。禮官姓名。皆不能知。所叙者如是草草。爲可慨也。因竊惟念凡文集上下。必有世系年譜及後人輓誄等作附錄然後。方可以該本末便考據。而先生文集。無文字載見者。淳昌抗䟽時事。亦因他文考見。豈不慨然之甚乎。前秋起伯兄所賷示者。特都事公所從人續得之語。攙入譜中。儘多好處。以此而欲傳示四方。則首末不具。綱目相蒙。非譜體也。起伯兄又責萬編成。則大是錯料。萬旣謝不敢。以褎稡家乘及東方子集中語及先生諸說。作爲一冊子。今秋更來此中。屬筆於李天祥先生。起伯頷肯而歸。其後更無皁白。豈以李公爲無名位。而更屬之當世所謂大方家耶。冲庵先生事蹟。極其正大光明。中末所遭不幸。又多有奇偉悲壯處。修先生年譜於數百年之後。非可草草循例而爲之。須得老練故實。像想心事。爲一編好文字。如訥翁者。世無敵手。如萬,謩輩雖不足有無。然亦不害爲此翁門下治書蒼頭。從傍考論。有不敢辭者。幸兄速圖之。但聞起伯言。淸州曾經兵火。告身官牒。一並無存。履歷年月。無由得詳。是爲慨然。然先生狀誌等作。必載其梗槩。是足可徵耶。

與金鼎甫夏九

编辑

京口從遊。已是十數年前事。引領江海。常懷慕德之心。秋來擬與一二同志。爲內延之遊。仍之瞻望風標。洗此塵胄。而郤未能辦焉。卽對申有源。得執事近况頗詳。差慰系戀。萬年來入太山東谷。搆數間小屋。爲暮年飮啄計。所居有蘇門鶴巖之勝。每孤坐巖磯。松聲度山。境與神會。若可以操琴按絃。寫得風入松一闋。料理家藏古琴。依鄭瓜亭譜。學平慢數腔。而琴亦有古今之異。背太低。其聲不諧。聞有源言。執事棠岳歸時。有載來之琴。掛之高堂素壁之上。而不一拂絃。固知柴桑至樂。別在絃撥之外。而自粗解指法。而未得稱器者。聞之。誠有願得之心。玆因有源之歸。先以書奉請。未知執事能許之否。誠得執事之琴。鼓之風湍雲壁之間。會得玉溪冷然之趣。則執事賜也。

與金孟路,季路

编辑

從氏哀兄。意外見訪。叩審侍省餘僉兄起居均勝。仰慰無已。三經御賜。實吾鄕莫大之榮寵。受來者萬等。而其討論講劘。則聖意有望於擧鄕。一番講論。尙此稽延。恐非所以奉承聖敎之道。此非府近士友之責耶。講學。爲己非爲人也。而奉行朝令事體自別。僉兄何不與鄰近諸益相與消詳。圖所以奉行之道也。上齋再發文。而無一員來會者云。實是意外。聞府伯非久上京。還朝之日。自上如有問安東士子講學與否。而府伯以無之爲對。則其於分義道理。何如也。僉兄須與李士安諸人相議。及時往赴校齋。邀請諸士友。討講三經如何。校中事力不逮。則依三溪例。自各院繼之爲得。

與金禮安光遂

编辑

窮律政履多福。約條因憂患。僅一卒業。從者爲鄕校致力之意。敻出前古。又其條理纖悉。行之遠久而無弊。不料今世。乃見如此偉擧。出於鄕鄰茂宰之手。感歎之極。難以筆旣。第未免有抑院扶校之意。不幾於因噎之廢耶。老先生眷眷於白雲。謂國學鄕校。有科擧法令之拘。不若書院可專於尊賢講道。此意甚盛。不易之論也。况陶山易東。爲老先生平日講道之地。遺芬剩馥。不沫猶存。從者又就此數院。設施規畫。如鄕校之爲。則豈不益有辭於斯文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