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瑣言
作者:李佳白
中華民國7年(1918年)6月15日
1918年6月15日
公布於東方雜誌1918年15卷第6期
本作品收錄於《東方雜誌

  中華水患。時有所聞。近年特甚。魯晉等省。各有所吿。天津尤慘。政府關心民瘼。旣籌款以賑災黎。復設法以弭後患。故凡於治水上有閱歷有經驗者。皆不容默而不言。吾聞治水之道。治山爲先。治海次之。治河又次之。三者並行。其害自去。略陳於左。

  何言乎治山爲先也。山爲河之發源。治山所以淸其源。河流氾濫。由於河身淤淺。河身淤淺。由於砂石壅塞。砂石壅塞。由於山水漲發含帶而下。山水含帶。由於山少草木。無落葉盤根以鞏固砂石基礎。二十年前。我美總統嘗布種樹護山命令。以防砂石壅塞河流。是實治水上策。伐木取材。富強有資。猶餘事耳。中華傍河山嶺。重重疊曡。童童濯濯。是當先加之意。但乞靈於大王無效也。

  印度之恆河及印度斯等河流域。每於近山不毛之地。鑿湖若干。潦時引水儲蓄其內。旱時可作灌漑之資。且能令亁燥土壤。化爲膏腴。亦可謂藉山治水之一法。我美西省常仿行之。中華亦應隨地制宜。酌度情形爲之。

  何言乎治海次之也。海爲水之歸處。治海所以速其去。河流氾濫。由於河身淤淺。河身淤淺。又由於入海之口門壅塞。口門壅塞。更由於門大口寬。水流遲緩。無力遠送砂石。投入大海所致。美國密悉比大江。其爲敗家子。幾不減於黃河。有愛遲斯者。洞悉其害。非人工及機器所能掘挖。乃倡築壩收縮口門之策。俾門小口窄。則溜急力大。不難自挾砂石。棄於遠海。以去其壅塞而通暢其歸海之路。謂之以水疏通。復泝海口而上。凡江流寬處。皆一一施以此策。當有大效。雖有諸多工程師。謂此法僅可行於海口。然亦不能謂非善策也。

  何言乎治河又次之也。河爲滿載山水。以輸入海洋之大道。治河所以通其道。吾聞禹疏九河。疏河實卽治海之法。後世不師禹而師鯀。治河竟成無策。余竊謂隄防本不可廢。而疏鑿尤當注意。蓋疏鑿道廢。則隄防雖可以防小患。乃適足以促成大患也。至埃及之治尼羅河。由英師倡爲建閘開渠。引水灌田。此在沙漠無雨之地甚宜。又有不能一槪論者。

  以上所陳。二十餘年前。余在濟南傳教時。嘗譯上東撫張勤果公。並付手民。勤果以浚京城壕之成績。出撫山東。爲黃河肆虐區域。故余於愛遲斯氏之法。言之最切。以爲可節節行於黃河。勤果雖大爲嘉許。但其主張。仍我行我法。不問海口。惟於兩岸。重重築堤。不從根本上着手。何能收永慶安瀾之效果。未幾有河工師慶密爾氏。由滬至濟。謁張勤果。條陳運河事宜。延余作舌人。便中又復談及。勤果雖善之。仍未行也。

  其後合肥李文忠公。又大召集暢曉治河人員於天津。冀得永消水患。當時余未有聞。亦未參末議。近聞政府以天津奇災。特延高明工師與河伯爭。治標之法。無待余言。淸源之法。除治山外。仍以大興林業爲必要。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亦非一文一言所可辦。然其效必能大著。所陳三法。若能並用。效尤無量。中華政府何爲不行乎。艱於款耳。余謂中華現有二大患。曰兵曰水。經濟困難。不能兼顧。何者爲當務之急。權輕度重。是在政府矣。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