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琐言
作者:李佳白
中华民国7年(1918年)6月15日
1918年6月15日
公布于东方杂志1918年15卷第6期
本作品收录于《东方杂志

  中华水患。时有所闻。近年特甚。鲁晋等省。各有所吿。天津尤惨。政府关心民瘼。既筹款以赈灾黎。复设法以弭后患。故凡于治水上有阅历有经验者。皆不容默而不言。吾闻治水之道。治山为先。治海次之。治河又次之。三者并行。其害自去。略陈于左。

  何言乎治山为先也。山为河之发源。治山所以清其源。河流泛滥。由于河身淤浅。河身淤浅。由于砂石壅塞。砂石壅塞。由于山水涨发含带而下。山水含带。由于山少草木。无落叶盘根以巩固砂石基础。二十年前。我美总统尝布种树护山命令。以防砂石壅塞河流。是实治水上策。伐木取材。富强有资。犹馀事耳。中华傍河山岭。重重叠叠。童童濯濯。是当先加之意。但乞灵于大王无效也。

  印度之恒河及印度斯等河流域。每于近山不毛之地。凿湖若干。潦时引水储蓄其内。旱时可作灌漑之资。且能令干燥土壤。化为膏腴。亦可谓藉山治水之一法。我美西省常仿行之。中华亦应随地制宜。酌度情形为之。

  何言乎治海次之也。海为水之归处。治海所以速其去。河流泛滥。由于河身淤浅。河身淤浅。又由于入海之口门壅塞。口门壅塞。更由于门大口宽。水流迟缓。无力远送砂石。投入大海所致。美国密悉比大江。其为败家子。几不减于黄河。有爱迟斯者。洞悉其害。非人工及机器所能掘挖。乃倡筑坝收缩口门之策。俾门小口窄。则溜急力大。不难自挟砂石。弃于远海。以去其壅塞而通畅其归海之路。谓之以水疏通。复溯海口而上。凡江流宽处。皆一一施以此策。当有大效。虽有诸多工程师。谓此法仅可行于海口。然亦不能谓非善策也。

  何言乎治河又次之也。河为满载山水。以输入海洋之大道。治河所以通其道。吾闻禹疏九河。疏河实即治海之法。后世不师禹而师鲧。治河竟成无策。余窃谓堤防本不可废。而疏凿尤当注意。盖疏凿道废。则堤防虽可以防小患。乃适足以促成大患也。至埃及之治尼罗河。由英师倡为建闸开渠。引水灌田。此在沙漠无雨之地甚宜。又有不能一槪论者。

  以上所陈。二十馀年前。余在济南传教时。尝译上东抚张勤果公。并付手民。勤果以浚京城壕之成绩。出抚山东。为黄河肆虐区域。故余于爱迟斯氏之法。言之最切。以为可节节行于黄河。勤果虽大为嘉许。但其主张。仍我行我法。不问海口。惟于两岸。重重筑堤。不从根本上着手。何能收永庆安澜之效果。未几有河工师庆密尔氏。由沪至济。谒张勤果。条陈运河事宜。延余作舌人。便中又复谈及。勤果虽善之。仍未行也。

  其后合肥李文忠公。又大召集畅晓治河人员于天津。冀得永消水患。当时余未有闻。亦未参末议。近闻政府以天津奇灾。特延高明工师与河伯争。治标之法。无待余言。清源之法。除治山外。仍以大兴林业为必要。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亦非一文一言所可办。然其效必能大著。所陈三法。若能并用。效尤无量。中华政府何为不行乎。艰于款耳。余谓中华现有二大患。曰兵曰水。经济困难。不能兼顾。何者为当务之急。权轻度重。是在政府矣。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